社会学概论作业一答案

2023-02-20

第一篇:社会学概论作业一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评讲(1)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名词解释题

一、社会学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二节的“社会学的定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混淆了“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答题时张冠李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二、系统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二节中的“什么是社会学”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要素的复杂的组合。一个系统本身,具有组织的复杂性、整体性,组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互感性。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当代社会学愈来愈多地采用现代系统方法和观点来研究社会。

三、应用社会学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三节的“应用社会学的定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搞清楚,社会学学科内容按其知识结构划分,分为三大类,包括: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经验社会学(即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二章第一节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1962年正式成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分会。认为行为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外部行为倾向,是把有人性的人类降低到了动物的和计算机的水平。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人的内在情感,潜在的智能、目的、爱好、兴趣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他们也反对古典心理分析学,自称为心理学的第三阵营。

第1页 共13页

五、社会交往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三章第一节中的“什么是社会交往”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六、群体交往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三章第一节中的“社会交往的类型”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群体交往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

简答题

一、试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几个论点。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一节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未对要点进行一定的说明;没有进行总结性的归纳。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论点,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第三,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总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二、试述社会交往的意义。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三章第一节的“社会交往的意义”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首先回答社会交往的含义。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社会交往的意义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 第二,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第2页 共13页 第三,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三、试对时尚进行评价。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三章第四节中的“时尚”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时尚为众人一时所尚,因而非常规性、甚至突发性成为其重要特点。时尚所崇尚的是新出现的某种事物,但不一定是新生事物,被社会认同的有价值的就可能保留下来,而大多数时尚是短暂的。

时尚具有以下功能:

(1)时尚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

(2)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

(3)对落后观念的冲击,可能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

(4)在商业社会中,时尚可刺激消费、活跃经济。不健康的时尚会出现负效应。污染以致毒化社会空气,炫耀消费造成浪费。

论述题

试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三节中的“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从总体上说明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总体上,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般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大量的、长远的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论点、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并没有、也不企图代替关于社会的各方面现象的具体研究科学。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2)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属于哲学的范畴;而社会学则是对社会现象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

其实,简单的说,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就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它们之间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因此有区别。而它们之间又有联系,即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又为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3页 共13页

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评讲(2)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名词解释题

一、冲突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三章中的“冲突的定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冲突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直至消灭对方的相互作用方式。

二、人的社会化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四章第一节中的“人的社会化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觉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三、环境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一节中的“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回答环境的组成。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这个主体的,占据一定空间和时间的,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种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人的环境,大致上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

四、家庭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五章第二节中的“家庭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回答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公共生活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第4页 共13页

五、科层制(官僚制)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三节中的“科层制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全。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科层制(也称官僚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六、手段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六章第二节中的“手段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认识到这实际上是一种观点。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目标链是将组织目标分层、并把目标的达成看成是分目标的积累过程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一种目标都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实现,而这些手段也就成为下一层级的次目标,按层级以此类推,就会产生更为具体的目标。达致下层级目标实际上是为实现上层级目标准备了手段,这样除最高层目标之外的所有目标同时又是手段,这样被分解的目标就成为一个手段—目标链。

简答题

一、试述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一节的“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解释“社会组织的环境”这个名词的含义。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组织的环境是影响组织生存、运行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主要指组织的外部环境,即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1)由于社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它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2)从结构的角度看,就是要有专门的部门处理同环境的关系。

(3)环境变化将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社会组织的变化也将对环境发生一定的影响。

二、社会组织具有哪些具体要素?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一节的“社会组织的要素与结构”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进行一定的说明。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1)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社会组织的第一要素是拥有一批能够为实现社会组织的目标做出贡

第5页 共13页 献的成员。

(2)固定的目标。对内,固定的目标反映了该社会组织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和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职能;对内,它是团结、聚合其成员共同奋斗的旗帜。

(3)规范性的章程。 (4)权威的领导体系。 (5)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试简述社会制度的特征。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九章第一节的“社会制度的特征”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进行一定的说明。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一般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普遍性。即从人们现在能够看到的社会或能够发掘到的古代人类社会遗迹,已经认识到普遍存在着社会制度;

(2)变异性。制度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稳定性。即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化的社会结构之一; (4)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制度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论述题

试述科层制的特点,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三节中的“科层制的特点及功能分析”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这道题时,没有回答出科层制的含义。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3)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科层制一方面具有提高组织效率的功能;另一方面又产生降低组织效率的负功能。

这就要求尽量发挥其功能而避免其负功能,即通过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制定规则来促进组织运行,但又

第6页 共13页 不造成对组织成员积极性、主动性的限制。

注意: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要理解以下的内容: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对无规则低效率的传统管理方式来讲是一种进步。它可以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顺利运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科层制的最大优点在于高效率。但是,韦伯的科层制不是现实的,而是纯粹理想型的,实际上,首先,组织成员既非经济人、也非机械人,他们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多种需求;其次,组织所处的环境在发生变化,环境常常向组织提出新的需求;另外,任何规则都不可能精细到无所不包的程度,甚至例外情况总有发生。这就使得科层制在实际上往往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影响组织效率。

《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评讲(3)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名词解释题

一、农村社区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七章第二节中的“农村社区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指的是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它可以是一个小的村落,也可以是由几个毗邻的村落组成的社会区域。

二、家族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五章第三节中的“家族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是由两个以上有血亲关系的家庭组成的社会群体。它是家庭关系向外推延所形成的亲属关系体系。家族包括父族同宗亲属、母族同宗亲属、妻族的亲属。它与家庭的不同在于不以同居共财为限。在传统的农村社会,家庭是基本的社会群体。

三、城市化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七章第四节中的“城市化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一般说来,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7页 共13页

四、逆城市化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七章第四节中的“逆城市化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中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城市居民迁往农村地区的现象。逆城市化使得城市人口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降低。

五、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八章第二节中的“阶级的起源与定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全。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阶级外部的游离化是指在社会的基本阶级集团之外,由于社会阶级分化的不断活动,一些从社会基本阶级分离出来,独立存在的次一级阶级集团,它们游离于社会基本阶级之外,但还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基本阶级进行活动。

六、社会制度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九章第一节中的“社会制度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大多数同学只回答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的中观尺度这个概念;或者只回答社会制度的三个层面的涵义,而不指出社会学中所研究的社会制度是哪一个层面的。这都是不完整的回答,造成了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1.宏观上,指一个国家的总的社会经济制度;

2.中观上,指重要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及行为规则系统; 3.微观上,指具体的办事规则。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控制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简答题

一、简述人口问题的实质。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一章第二节中的“人口问题的实质”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第8页 共13页 通俗说法是“人口”与“人手”的关系问题。“人手”反映了人的创造性劳动的一面,“人口”反映了他作为消费者的一面。

在人口中劳动者少、消费者多,入不敷出即产生人口问题。这种入不敷出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一是人口劳动人口相对不足;二是劳动人口未能充分就业;三是资源匮乏,不能实现劳动力与资源的有效配置。人口问题一般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人口相对过剩。实质上,这也与人口素质低有关。因此,人口问题也是人口数量与素质失调造成的。

二、什么是社会保障?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二章第一节的“社会保障的涵义与内容”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

三、简述社会保障的特点。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二章第一节的“社会保障的涵义与内容”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加以一定的说明。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保障作为维护社会成员生命安全及社会安定的手段,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点: (1)经济保障;(2)社会性;(3)合法性;(4)人道主义。

论述题

论述城市社区的组织结构。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七章第三节中的“城市社区的结构”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由于城市的经济活动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而是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才能完成。所以严格的分工合作需要较为严密的产业组织。另外,城市的复杂性要求对它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就要求建立能保证城市正常运行的城市管理组织。

城市社区的组织主要包括经济组织、行政组织、文化教育组织等城市居民人事职业活动的工作单位,也包括他们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庭。

与农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的组织不但复杂多样,而且正规得多。

各种社会活动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使得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也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城市成为各级各类组织组成的综合组织体系,而城市社区成为一个高度组织化了的社会共同体。人们的活动在组织之中进行,甚至城市社会的运行主要表现为各类组织的相互作用。

第9页 共13页

《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评讲(4)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名词解释题

一、习俗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章第二节中的“习俗”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

二、违规行为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章第三节中的“违规行为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搞清楚,违规行为就是越轨行为。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违规行为即越轨行为,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它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三、环境问题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一章中的“环境问题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没有回答出环境问题的构成)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关系失调而造成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致威胁,次生环境问题是被人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威胁。当今,人类关注更多的是次生环境问题,即人类的活动带给自己生存的影响。

四、社会保险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二章第一节中的“社会保险”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中因年老、疾病、伤残人员或由其他原因

第10页 共13页 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制度。

五、社会救济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二章第一节中的“社会保障的内容”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向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增强其社会生存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六、抽样调查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五章第一节中的“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在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样本)进行调查,并企图用样本资料来推测或代表总体情况的调查方法。

简答题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三章第一节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进行一定的分析。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3)马克思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碍作用。这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二、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四章第一节中的“社会现代化的内容”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进行一定的分析。

第11页 共13页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1)经济现代化。 (2)政治现代化。

(3)文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4)城乡社区现代化。 (5)群体组织现代化。 (6)人的现代化。

三、简述科瑟尔的功能冲突论。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六章第四节中的“冲突理论”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科瑟尔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他的冲突论所强调的社会冲突的功能,主要是从结构功能观点的框架之内来讨论社会冲突。

他主张社会体系内每一部门都是相互关联的,但在这种关联里,一定会出现有紧张、失衡和利益冲突等现象。不过冲突也有助于巩固一个松散的具有结构性的团体。在一个似乎出现失去整合的社会,如果同另一社会发生冲突,很可能又会成为一个整合的核心。

论述题

论述观察法的特征与类型。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五章第三节中的“观察法”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审题,没有注意到本题共有两个问题:一是观察法的特征;二是观察法的类型。没有对要点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说明。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特征:

观察法调查者通过耳闻目睹收集和积累具体、生动的感性资料的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以下特征:

(1)观察者必须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有目的的去观察。 (2)观察者事先划定了一定的观察范围,包括观察内容和空间。

(3)实地观察要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即事前要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方案。 (4)对观察到的情况要客观地记录。

(5)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必须通过验证才能下结论。 类型:

(1)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第12页 共13页 调查者亲身加入到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其一分子,直接参与该群体的活动,同时又保持着客观态度进行观察,以获得资料的方法称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是调查员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参与观察了解资料深入、细致,调查者受约束多。非参与观察受约束少,了解情况比较表面。

(2)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观察计划进行的观察。其特点是观察过程标准化,获得的资料比较系统,非结构式观察则事先对观察范围和程序不作严格规定,而依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的观察方法。前者适用于对调查对象有较多了解,调查对象较为稳定的情况。后者则常用于对调查对象了解不多的情况。

本题在教材上有明确的答案,得分率比较高。

第13页 共13页

第二篇:2014社会学概论平时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 孙中山 写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 康有为 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___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 康有为 ,在1891年。 4.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___。 6.马克思主义认为, 需要 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 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8.社会需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_需要层次论。

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 和 社会环境 。

11.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意识的获得是一个关键环节。

12.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 相互作用 、 相互影响 的活动。

13.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4. 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 第一信号系统 、 第二信号系统 。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中国)。 2.文化是指(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 3.“工作安定”属于( B 安全的)需要。 4.“镜中自我”是( B 库利)提出来的。

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角色丛)。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 系统: 所谓系统,就是相互联系的要素的复杂组合。一个系统本身,具有组织的复杂性、整体性,组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互感性。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

3.应用社会学: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4.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支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1962年正式成立闪本主义心理学分会。认为行为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外部行为倾向,是把有人性的人降低到了动的和计算机的水平。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人的内在情感,潜在的智能、目的、爱好、兴趣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他也反对古典心理分析学,自称为心理学的第三阵营。 5. 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6. 群体交往:群体交往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

四、简答题

1.试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几个论点。P3—7 答: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论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又说:“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

第二,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

第三,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自然界和社会是对立的统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它们的统一;但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界中特殊的一部分,是本质上不同于一般自然界的社会有机体,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试述社会交往的意义。P54—57 答: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其意义如下:

第一,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第二,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第三,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3.请对时尚进行评价。P83—86 答:(1)顾名思义,时尚为众人一时所尚,因而非常规性、甚至突发性成为其重要特点。时尚所崇尚的是新出现的某种事物;包括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服饰及语言。但时尚所崇尚者并不一定是新生事物,如果被崇尚的东西是被社会认同的有价值的,它可能会保留下来。而大多数时尚是短暂的,时间一过,时尚也就自动消失,它不能被保留下来。这样,许多时尚与社会认可的新生事物无关。另外,社会常对某些时尚给以消极评价,例如赶时髦是说它长久不了,时狂则说某些人达到发狂的程度,更有贬义了。当然,时尚有时也包含着新事物的萌芽。

(2)时尚流行的特点一般是:第一,自上而下的传播;第二,由核心群体向边缘人群的传播;第三,时尚的流行具有循环性。

(3)时尚的功能表现为:第一,时尚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第二,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第三,对落后观念的冲击,可能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第四,在商业活动中,时尚可刺激消费、活跃经济。不健康的时尚会表现出负效应,污染以致毒化社会空气,炫耀消费造成浪费。

五、论述题

试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答: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般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大量的、长远的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论点、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并没有、也不企图代替关于社会的各方面现象的具体研究科学。 2.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2)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属于哲学的范畴;而社会学则是对社会现象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

其实,简单的说,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就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它们之间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因此有区别。而它们之间又有联系,即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又为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题

1.初级社会关系也称___首属社会关系。

2.人际关系的明显特点是: 直接交往 和 情感性 。 3.社会地位也叫___社会位置____。

4.___社会分化__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5.人的生活,从新生儿起其衣食住行,各种生活本领不是靠本能得来,而是靠__学习____获取。

6.人的__认识结构____的发展,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进程。

7.人的个性是个人__社会化__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

8.社会群体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层次上,是人进行 社会化 的必要条件;二是群体层次上,能够满足人类的 某种需要 。

9.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 家庭 、 邻里 和 儿童游戏群体三种形式。 10初级社会群体保持 较小的 规模。

11.家庭功能的变化是____社会发展____所引起的必然现象。 12.社会组织是由于____社会分工___而形成的。

13.社会组织作为执行一定__社会职能___的社会群体,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4.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能量交换关系 。

15. 20世纪初产生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理论,被称为____古典管理理论____。其代表是泰罗的___科学管理理论___、法约尔的___管理理念____和韦伯的____科层次理论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是( A享乐主义 )的人生观。 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3.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核心家庭 )。

4.( C 麦格雷戈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5.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 B 古典管理理论)。

三、名词解释

1. 冲突:冲突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直至消灭对方的相互作用方式。

2. 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觉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3. 环境:环境是指围绕着人这个主体的,占据一定空间和时间的,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种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人的环境,大致上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

4. 家庭: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公共生活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P127教材

5. 科层制(官僚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6手段:目标链是将组织目标分层、并把目标的达致看成是分目标的积累过程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一种目标都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实现,而这些手段也就成为下一层级的次目标,按层级以此类推,就会产生更为具体的目标。达

致下层级目标实际上是为实现上导级目标准备了手段,这样除最高层目标之外的所有目标同时又是手段,这样被分解的目标就成为一个手段——目标链。

四、问答题

1. 简述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答:社会组织的环境是影响组织生存、运行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主要指组织的外部环境,即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

二者之间的关系:(1)由于社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它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2)从结构的角度看,就是要有专门的部门处理同环境的关系。(3)环境变化将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社会组织的变化也将对环境发生一定的影响。

2. 社会组织具有哪些具体要素?P147—148 答:(1)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社会组织的第一要素是拥有一批能够为实现社会组织的目标做出贡献的成员。

(2)固定的目标。对内,固定的目标反映了该社会组织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和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职能;对内,它是团结、聚合其成员共同奋斗的旗帜。

(3)规范性的章程。 (4)权威的领导体系。 (5)必要的物质基础。

3.试简述社会制度的特征。P244—246 答:(1)普遍性。即从人们现在能够看到的社会或能够发掘到的古代人类社会遗迹,已经认识到普遍存在着社会制度; (2)变异性。制度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稳定性。即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化的社会结构之一; (4)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制度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五、论述

试述科层制的特点,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 答: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3)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科层制一方面具有提高组织效率的功能;另一方面又产生降低组织效率的负功能。

这就要求尽量发挥其功能而避免其负功能,即通过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制定规则来促进组织运行,但又不造成对组织成员积极性、主动性的限制。

第三次作业

一、填空题

1.古典管理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对 人的 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有强烈的“ 任务本位 ”和机械主义色彩。

2.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是 泰罗 。 3.科层制是一种___中央集权___式管理方式。

4.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理论是关于___行政组织___的管理准则。

5.社区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家 滕尼斯 最先使用的。

6.我国的社区研究首先是从以 吴文藻 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7.从历史上看,___城市___是从农村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8.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 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 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9.__功能论___的观点以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帕森斯的论点为代表。这一派的论点认为社会是一个_整体__。

10.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1903年曾把社会按特性区分为“__机械团结__”和“__有机团结___”两种。

11.解释社会分层的三种理论是 功能论 、 需要论 和 天才论 。

12. 阶级的本质是 剥削 。

13.我国工人队伍的成员,最初主要是由__破产的农民___转化而来的。 14.制度建设与 制度改革 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应同步进行。 15.社会制度是一个___系统______。

二、单项选择

1.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城乡协调发展)。 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 A伯森斯 )。

3.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 D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C 制度化逃避)。

5.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 C 创新)。

三、名词解释

1. 农村社区: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指的是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它可以是一个小的村落,也可以是由几个毗邻的村落组成的社会区域。

2. 家族:家族是由两个以上有血亲关系的家庭组成的社会群众。它是家庭关系向外推延所形成的亲属关系体系。家庭包括父族同宗亲属、母族同宗亲属、妻族的亲属。它与家庭的不同在于不以同居共财为限。在传统的农村社会,家庭是基本的社会群体。

3. 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城市数目增加一般由非农产业发展促成,城市规模所扩大一方面因城市人口自身繁衍,另一方面因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所造成,由于后一种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更大,因此,城市化又主要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进入城市的现象。 4.逆城市化:是城市中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城市居民迁往农村地区的现象,逆城市化使得城市人口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降低。

5. 阶级外部的游离化:阶级外部的游离化是指在社会的基本阶级集团之外,由于社会阶级分化的不断活动,一些从社会基本阶级分离出来,独立存在的次一级阶级集团,它们游离于社会基本阶级之外,但还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基本阶级进行活动。

6.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社会制度指一个国家的总的社会经济制度,中观的社会制度指重要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及行为规则系统,微观的社会制度指具体的办事规则。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四、问答题

1. 简述人口问题的实质。

答: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通俗说法是“人口”与“人手”的关系问题。“人手”反映了人的创造性劳动的一面,“人口”反映了他作为消费者的一面。

在人口中劳动者少、消费者多,入不敷出即产生人口问题。这种入不敷出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一是人口劳动人口相对不足;二是劳动人口未能充分就业;三是资源匮乏,不能实现劳动力与资源的有效配置。人口问题一般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人口相对过剩。实质上,这也与人口素质低有关。因此,人口问题也是人口数量与素质失调造成的

2. 什么是社会保障?P325教材

答: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

3.简述社会保障的特点。P325—327教材

答:社会保障作为维护社会成员生命安全及社会安定的手段,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点:

(1)经济保障;(2)社会性;(3)合法性;(4)人道主义。

五、论述

论述城市社区的组织结构

答:由于城市的经济活动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而是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才能完成。所以严格的分工合作需要较为严密的产业组织。另外,城市的复杂性要求对它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就要求建立能保证城市正常运行的城市管理组织。

城市社区的组织主要包括经济组织、行政组织、文化教育组织等城市居民人事职业活动的工作单位,也包括他们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庭。

与农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的组织不但复杂多样,而且正规得多。

各种社会活动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使得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也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城市成为各级各类组织组成的综合组织体系,而城市社区成为一个高度组织化了的社会共同体。人们的活动在组织之中进行,甚至城市社会的运行主要表现为各类组织的相互作用。

第四次作业

一、填空题

1.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____社会需要___,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____社会活动____的规范体系。 2.社会制度一般有__普遍__性、_变异___性、___相对稳定__性、阶级___性。 3. _龙_,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4 .___迪尔凯姆___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 5.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__罗斯___提出来的。

6.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 社会行为规范 。

7.宗教既靠 内在控制 约束教徒的运动,也靠来控制教徒的行为。

8.自然环境是各种自然要素,即地形、气候、_海洋____、___陆地___、__土壤___、_植物_等复杂的综合体。

9.人文环境失调包括 人与环境关系的 失调、 社会关系的 失调两个方面。 10.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 物质资料再生产 不相适应。 11.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 慈善事业 。

12.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 国民收入 再分配来缓解各种社会问题。

13.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稳定、人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功能,但也有___反功能_____。

14.马克思主义的___社会变迁_____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

15.中外许多社会、历史思想中,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外,还流行着不少关于社会变迁的说法,其中有__历史_循环___论、__社会进化___论和__社会均衡____论。

16._趋同理论___最早是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61年提出来的。 17.在研究现代化问题中有一个突出的机构就是__罗马俱乐部_____。 18.自从现代化问题在各国提出来以后,不少国家的学者从各种角度对之进行了研究。主要有四种理论,分别是社会趋同论、_依附理论与世介体系___论、_全球发展理论_、____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__论。

19.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把目前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应用称为“ 第三次浪朝 ”

二、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的基本国策是( B 计划生育)。

2.社会工作是指( A 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3“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中的( A 社会进化论)的观点。

4.《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 B 托夫勒)。

5.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 C 依附理论)。

三、名词解释

1. 习俗: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 2. 违规行为:违规行为即越轨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众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3.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关系失调而造成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自然界本自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致威胁,次生环境问题是被人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威胁,当今,人类关注更多的是次生环境问题,即人类的活动带给自己生存的影响

4. 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中因年老、疾病、伤残人员或由其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制度。

5. 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向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增强其社会生存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6.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在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样本)进行调查,并企图用样本资料来推测或代表总体情况的调查方法。

四、问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答:(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3)马克思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碍作用。这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2、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答:社会现代化包括:

(1)经济现代化。 (2)政治现代化。

(3)文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4)城乡社区现代化。 (5)群体组织现代化。 (6)人的现代化。

3、简述科瑟尔的功能冲突论。

答:科瑟尔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他的冲突论所强调的社会冲突的功能,主要是从结构功能观点的框架之内来讨论社会冲突。他主张社会体系内每一部门都是相互关联的,但在这种关联里,一定会出现有紧张、失衡和利益冲突等现象。不过冲突也有助于巩固一个松散的具有结构性的团体。在一个似乎出现失去整合的社会,如果同另一社会发生冲突,很可能又会成为一个整合的核心。

五、论述题

论述观察法的特征与类型。

答:1.特征:

观察法调查者通过耳闻目睹收集和积累具体、生动的感性资料的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以下特征:

(1)观察者必须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有目的的去观察。 (2)观察者事先划定了一定的观察范围,包括观察内容和空间。

(3)实地观察要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即事前要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方案。 (4)对观察到的情况要客观地记录。

(5)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必须通过验证才能下结论。 2.类型:

(1)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调查者亲身加入到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其一分子,直接参与该群体的活动,同时又保持着客观态度进行观察,以获得资料的方法称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是调查员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参与观察了解资料深入、细致,调查者受约束多。非参与观察受约束少,了解情况比较表面。 (2)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观察计划进行的观察。其特点是观察过程标准化,获得的资料比较系统,非结构式观察则事先对观察范围和程序不作严格规定,而依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的观察方法。前者适用于对调查对象有较多了解,调查对象较为稳定的情况。后者则常用于对调查对象了解不多的情况。

第三篇:2014年中央电大最新电大社会学概论_答案_作业1

一、 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 优势需要: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3、 社会交往: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4、 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二、填空题

1、孔德

2、群学肆言

3、哲学基础

4、普遍的社会现象

5、社会性

6、1943

7、情景主义

8、情感性

9、相互发展

10、条件反射学

三、选择题

1、A

2、C

3、B

4、D

5、B

6、A

7、B

8、B

9、B

10、D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著作里对社会的解释主要分三点:他认为一是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三是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表现在:一是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二是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三是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3、社会交往的意义表现在:一是人类离不开交往。二是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三是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四是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4、一是传授生活技能。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社会交往技能,即学习语言和其他文化,谋求一定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二是教导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三是指点生活目标,生活目标即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对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如何通过社会化指点青年人生观的健康发展,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四是提供角色人选,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五、论述题

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受以下条件的限制:

一、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

二、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

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社会学概论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2、 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

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3、 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

体。

4、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二、填空题

1、初级社会群体

2、四

3、泰写

4、社会人

5、人性的角度

6、滕尼斯

7、吴文藻

8、社区分析

9、等级论

10、剥削

三、选择题

1、B

2、A

3、A

4、B

5、D

6、A

7、B

8、C

9、D

10、C

四、简答题

1、形成条件:保持较小的规模,进行直接地面对面地互动,保持相互持久的互动关系。 功能:一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人的社会化的初始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为人进一步社会化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二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人们为了需要结成群体,但不同的群体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不同。三人们走向社会的桥梁。人们在初级群体中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必要的谋生手段,学会待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很快适应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人们经过初级群体这个桥梁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并跨越这道桥梁走向社会。四初级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人们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愿意自我约束,不做有损于本社会群体的事,这就在客观上维持了社会秩序。

2、特征:一是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二是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三是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四是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五是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3、构成社区的要素:一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二是一定的有界线的地域。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资源,这是人们活动的志气是人们进行共同生活的依据。三是共同的社会生活。这是社区的本质特征。四有自己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风俗和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区其文化不同。五是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4、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说来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的内部也有分化。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五、论述题

马克思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剩余产品的出现就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是剥削,列宁指出,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于以上不同,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本质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着私有制的消灭现时消灭。

社会学概论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 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

2、 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

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3、 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

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4、 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

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二、填空题

1、家庭制度

2、象征性设备

3、制度改革

4、罗斯

5、社会行为规范

6、环境压力

7、社会结构

8、人与环境关系

9、物质资料在生产

10、劳动资源

三、选择题

1、C

2、C

3、C

4、A

5、C

6、C

7、D

8、B

9、C

10、A

四、简答题

1、社会制度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概念系统,它是说明该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的作用的一套理论。这些理论支持和维护该社会制度的存在。它包括社会学说、社会理论、社会价值观等。规则系统是一整套用来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作为人们以往活动经验结晶,它指出在既定情况下人们该如何行动以保证更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2、一是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保持社会安定,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的代表力量就要对越轨行为进行控制。二是维持正常生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要用社会控制手段对破坏生活秩序者以约束制裁,缺乏这种控制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三是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社会就不能顺利发展,社会的正常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在运行过程中的有序是依靠社会控制来达到和保障的。四是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社会控制所维护的社会规范体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立的,而创新行为、改革则以原规范的破坏为前提,僵硬的社会控制所起的作用是维持原体系,阻止创新行为,僵硬的社会控制常常会积累矛盾,酿成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

3、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道德产生的时间早于法律,并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自发形成的,而法律在人类社会中不是永恒的。具体说来区别在于:

一、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道德比法律作用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不道德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而法律只干涉破坏它所维护的社会秩序,触犯法律的那些行为,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二、二者被支持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强制的力量来支持的而道德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来支持的。

三、二者的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人们一定行为的限制和禁止,违法者就要被处罚,甚至剥夺生命,而道德则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示范和劝阻,违反道德的人仅受到社会舆论的攻击。

4、一是人与环境关系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原生环境问题问题,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威胁,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载这种压力。二是社会关系失调,人们之间关系不协调状态主要表现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

五、论述题

劳动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来自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解决隐性失业和体制改革造成的失业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广开就业渠道。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社会学概论作业4

一、名词解释

1、 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

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 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

变动过程。

3、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

4、 是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

全球发展理论的一个突出的研究机构是罗马俱乐部。

二、填空题

1、国民收入

2、社区工作

3、农村社会保障

4、五行相胜

5、索罗金

6、柏雷托

7、家庭流动

8、第三次浪潮

9、罗马俱乐部学派

10、人民的物质和文化

三、选择题

1、B

2、A

3、A

4、C

5、A

6、A

7、C

8、B

9、A

10、D

四、简答题

1、一是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社会工作是针对遇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群体的。通过向受助者提供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生活。二是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注重调动受助者的潜能,促进其发展。三是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四是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2、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区予以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障的特点:一是经济保障。社会保障主要是经济上的保障。二是社会性。在现代社会里,

社会保障是一种全民性保障,国家对其所有公民都负有进行基本生活保障的义务。三是合法性。近现代的社会保障都是依法进行的。四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人们对其同类所抱有的同情、爱护的感情与理性,是社会保障的哲学、伦理学基础。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助人性质及其涉及领域的广泛,决定了社会工作类型的多样化。

3、社会流动的类型分为一是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二是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三按流动参照物来划分,有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意义:社会流动可以有广义、狭义两方面的涵义。从广义上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流动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4、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是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理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这种上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即由西方发达国家和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本理论基础的另一代表人物弗兰克引申了“核心——边陲”的概念认为“核心”也可称为“宗主”。“边陲”也可称为“卫星”,宗主与卫星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于卫星国之内的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的境地。这一理论看到了不发达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对要摆脱传统社会到达现代社会只有走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对不发达国家如何走正确的发展道路,显然是一个拳的分析观点。另外其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设想很难做到。

五、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经典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二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三是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四是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滞的作用。这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概括的结论。

第四篇:最新河南电大《社会学概论》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最新河南电大《社会学概论》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2015年秋期河南电大把《社会学概论》纳入到“教学考一体化”平台进行网考,针对这个平台,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内容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一 单选题

1.“社会批判”是(

)的研究主题。(1.00分) A. 实证主义的社会学 B. 人本主义社会学 C. 理论社会学

D. 反思性社会学

2.作为“社会学之父”的(

)毕生关心的主要问题是秩序问题与进步问题。(1.00分) A. 孟德斯鸠 B. 涂尔干 C. 孔德

D. D.马克斯韦伯

3.韦伯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1.00分) A. 理性化问题 B. 民主与自由的问题 C. 秩序问题与进步问题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问题

4.帕森斯1937年出版的(

)是美国社会学中芝加哥学派衰落、结构功能主义崛起的标志。(1.00分) A. 《社会分工论》 B. 《社会行动的结构》 C. 《社会系统》 D. 《社会行动的一般理论》

5.音乐、绘画、小说、电影属于(

)(1.00分) A. 低俗文化 B. 精致文化 C. 大众文化 D. 精英文化

6.(

)提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个概念,力图弥合社会行动的社会心理基础与宏观结构制约之间的鸿沟。(1.00分)

A. 霍克海姆 B. 孔德 C. 马克斯韦伯 D. 米尔斯

7.强调(

)在形成社会、政治结构中的优先作用,是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突出特点。(1.00分) A. 政治因素 B. 文化因素 C. 地理环境 D. 经济因素

8.由一组意义相连、功能协调并共同发挥作用的文化元素组成的更大的功能单位叫(1.00分) A. 文化模式 B. 文化特质 C. 文化丛 D. 文化圈

9.黑社会组织的生活方式、帮派规则属于(

)(1.00分) A. 反文化 B. 亚文化 C. 主文化 D. 精致文化

10.帕森斯的理论因为特别强调任何行动系统都必须满足四项基本的功能要求,所以,其理论常常被简化为AGIL分析框架。这四项基本的功能包括(

)(1.00分) A. 适应、达鹄、整合、分裂 B. 对立、统

一、结构、冲突 C. 适应、达鹄、整合、维摸 D. 量变、质变、调和、激化

11.(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教授,明确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独立的客观存在物——社会事实,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1.00分) A. 马克斯韦伯 B. 孟德斯鸠 C. 涂尔干 D. 孔德

12.(

)是经典社会学理论中理解社会学传统的开创者。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人的社会行动,通过“理解”人的行动动机中所包含着的“主观意义”去认识社会现象。(1.00分) A. 马克斯韦伯 B. 涂尔干 C. 孔德

D. 孟德斯鸠

13.孔德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

)(1.00分) A. 民主与自由的问题 B. 秩序问题与进步问题 C. 理性化问题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问题

14.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1.00分) A. 社会事实 B. 社会意识 C. 社会定义 D. 社会行为

15.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第一批研究生教育、第一个专业学会和期刊,都出现在(

)(1.00分) A. 美国 B. 英国 C. 中国 D. 德国

16.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扩散、传播、交流、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文化的交叉、渗透地带,这叫(1.00分) A. 文化中心 B. 文化圈 C. 文化区域 D. 文化边际

17.由存在程度不一的相同或相通之处的若干文化模式组成的更大范围,并可突破空间阻隔进行文化交融的空间布局叫(1.00分) A. 文化中心 B. 文化区域 C. 文化圈 D. 文化边际

18.(

)连续出版了《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1.00分) A. 马克斯韦伯 B. 孔德 C. 马克思 D. 涂尔干

19.(

)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主要研究对象是政体和法律制度,但实际上,他对制度的分析是与对社会结构的分析联系在一起的。(1.00分) A. 孟德斯鸠

B. 马克斯韦伯 C. 涂尔干 D. 孔德

20.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区别在于(1.00分)

A. 研究目的的不同 B. 研究方法的不同 C. 研究角度的不同 D. 研究对象的不同

1.角色转换是(

)社会化的主要任务。(2.00分) A. 儿童及幼年时期 B. 老年时期 C. 成年时期

D. 少年与青年时期

2.组织策略强调“明确组织战略、组织决策和组织设计”的理论是(2.00分) A. 种群生态理论 B. 资源依附理论 C. 权变理论

D. 新制度主义理论

3.“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2.00分)

A. 拟剧理论 B. 角色理论 C. 社会交换论 D. 符号互动论

4.“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2.00分) A. 常人方法学 B. 社会交换论 C. 参照群体理论 D. 符号互动论

5.医生、教师、警察和法官,这属于(2.00分) A. 先赋角色 B. 永久性角色 C. 规定性角色 D. 开放性角色

6.组织策略强调“竞争的类型、方式、竞争战略的差异以及针对环境的选择性”的理论是(2.00分) A. 资源依附理论 B. 种群生态理论 C. 新制度主义理论 D. 权变理论

7.“角色借用”理论是(

)提出的。(2.00分) A. 皮亚杰 B. 埃里克森 C. 库利 D. 米德

8.失业、离婚、犯罪等现象属于(2.00分) A. 角色失败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不清 D. 角色中断

9.根据维系群体成员的关系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2.00分)

A.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B.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C.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D. 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2.00分)

A.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B.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C. 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D. 内群体与外群体

11.强调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的理论是(2.00分) A. 种群生态理论 B. 权变理论 C. 资源依附理论 D. 新制度主义理论

12.在互动过程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利用空间距离来传达某种意义,从45~122厘米左右之间的距离,属于(2.00分)

A. 社会距离 B. 亲密距离 C. 公众距离 D. 个人距离

13.职业生涯的调整与发展,是(

)社会化的主要任务。(2.00分) A. 老年时期

B. 儿童及幼年时期 C. 少年与青年时期 D. 成年时期

14.学生考试不及格,职工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等现象属于(2.00分) A. 角色中断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不清 D. 角色失败

15.保持活力是组织处在(

)的关键任务(2.00分) A. 成熟阶段 B. 产生阶段 C. 成长阶段 D. 衰落阶段

16.在互动过程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利用空间距离来传达某种意义,从122—365厘米左右之间的距离,属于(2.00分)

A. 个人距离 B. 公众距离 C. 社会距离 D. 亲密距离

17.“镜中我”概念是(

)提出的(2.00分) A. 埃里克森 B. 库利 C. 皮亚杰 D. 米德

18.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这属于(2.00分) A. 预期社会化 B. 发展社会化 C. 再社会化 D. 逆向社会化

19.自我身份与角色的区分和探索,是(

)社会化的主要任务(2.00分) A. 成年时期 B. 老年时期

C. 儿童及幼年时期 D. 少年与青年时期

20.法官与警察,学者与艺术家,这属于(

)(2.00分) A. 永久性角色 B. 工具性角色 C. 表意性角色 D. 先赋角色

1.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是(2.00分) A. 二元就业制度 B. 二元教育制度 C. 二元福利保障制度 D. 二元户籍制度

2.(

)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2.00分) A. 分工 B. 契约

C. 市场和计划 D. 产权

3.(

)是社会制度的主体(2.00分) A. 组织系统 B. 策略系统 C. 知识系统 D. 设施系统

4.(

)具有极鲜明的政治色彩。(2.00分) A. 亚洲型城市 B. 欧洲型城市 C. 美国型城市 D. 中东型城市

5.按照世界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

) 属于正常状态。(2.00分) A. 超过0.4 B. 达到0.6 C. 0.3以下

D. 0.3~0.4之间

6.(

)以工商业市民为主体,功能上具有多样性,城市结构极为复杂。(2.00分) A. 亚洲型城市 B. 中东型城市 C. 美国型城市 D. 欧洲型城市

7.按照婚姻形式的不同,家庭可以分(2.00分) A. 父权家庭、母权家庭和平权家庭 B. 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以及一妻多夫 C. 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

D. 父系制、母系制和双系制

8.在中国,(

)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2.00分) A. 20世纪80年代 B. 20世纪70年代 C. 21世纪开始 D. 20世纪90年代

9.(

)把人们分成白领和蓝领两个阶级。(2.00分) A. 林德的两个阶级模式 B. 马克思的阶级模式 C. 米尔斯的阶级模式 D. 三个阶级理论

10.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中部和西部地区,那里的农村社区大都由(

)而来。(2.00分) A. 社会组合 B. 自然起源 C. 群体运动 D. 农村建设

11.(

)是经济制度的调节方式。(2.00分) A. 产权

B. 市场和计划 C. 分工 D. 契约

12.按照世界通常标准,基尼系数(

)就算进入警戒状态。(2.00分) A. 0.3~0.4之间 B. 达到0.6 C. 0.3以下 D. 超过0.4

13.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发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将中国社会划分为10个阶层,其中产业工人阶层属于(2.00分) A. 第一阶层 B. 第四阶层 C. 第八阶层 D. 第十阶层

14.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发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将中国社会划分为10个阶层,其中个体工商户阶层属于(2.00分) A. 第四阶层 B. 第六阶层 C. 第九阶层 D. 第二阶层

15.按照家庭中权力分配的不同,家庭可以分为(2.00分) A. 实行族内婚制的家庭和实行族外婚制的家庭 B. 父权家庭、母权家庭和平权家庭 C. 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

D. 父系制、母系制和双系制

16. (

)是社会制度的首要要素(2.00分) A. 策略系统 B. 知识系统 C. 规范系统 D. 组织系统

8.(

)认为,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不平等、不合理的1.有关越轨的分析视角,“强调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在越轨中的作用”,这是(

)的解释。 (2.00分) A. 心理学 B. 生物学 C. 社会学 D. 经济学

2.(

)不是从客观条件上去探讨社会问题,而是侧重于在主观方面探讨社会问题。(2.00分) A. 偏差行为理论 B. 标签论 C. 社会解组论 D. 价值冲突论

3.按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来划分,可将其分为(2.00分) A. 政治性社会问题、经济性社会问题、文化性社会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

B. 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与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

C. 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劳工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交通问题、犯罪问题 D. 普遍性社会问题与特殊性社会问题

4.长期以来主宰社会学研究的是(2.00分) A. “主体一客体”二元结构 B. “主体一主体”二元结构

C. “主体一客体一客体”三级结构 D. “主体一客体一主体”三级结构

5.西欧现代化的“内生”性,决定了其现代化的主要推动者来自(2.00分) A. 政治变革 B. 政府 C. 社会精英 D. 民间

6.成功的社会运动的最后阶段是(

)。(2.00分) A. 制度化阶段 B. 正式组织阶段 C. 预备阶段

D. 非制度化阶段

7.“资本主义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全球性影响,正是由于它是一种经济秩序,而不是一种政治秩序”,持这一观点的理论是(2.00分)

A. 查尔斯泰勒的本土化理论 B. 吉登斯的现代性后果理论 C. 罗伯森的全球场理论

D.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社会制度。(2.00分) A. 偏差行为理论 B. 批判理论 C. 社会建构主义 D. 社会病理学

9.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出现的“经济上的消费超前现象”属于(2.00分) A. 两难现象 B. 畸变现象 C. 错位现象 D. 失衡现象

10.社会中的贫困现象主要是各种社会资源(特别是权力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结果,持这一观点的理论是(2.00分) A. 结构主义理论 B. 贫困文化论 C. 建构主义的观点 D. 个体主义观点

11.早发内生性现代化的主要手段是(2.00分) A. 创新 B. 管理 C. 改革 D. 采借

12.较少带有政治色彩,几乎不直接触及社会结构的社会运动是(2.00分) A. 抵抗运动 B. 表意运动 C. 改革运动 D. 革命运动

13.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出现的“过度城市化现象”属于(2.00分) A. 失衡现象 B. 两难现象 C. 错位现象 D. 畸变现象

14.布鲁默所说的“带着愤怒和敌意采取暴力”的人群行为,指的是(2.00分) A. 常规人群行为 B. 表意人群行为 C. 行动人群行为 D. 偶合人群行为

15.集合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是(

)。(2.00分) A. 无组织性 B. 易受暗示性 C. 不稳定性 D. 非常规性

二 多选题

1.社会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这包括(2.00分) 8.问卷调查的具体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2.00分) A. 由访问员将问卷发给调查者,待被调查者填完后再收回

B. 通过邮局将问卷寄给被调查者,他们回答完后又通过邮局寄回

C. 通过电话访问,由访问员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来填写问卷

A. 方法论 B. 研究方式 C. 具体方法 D. 一般方法

2.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2.00分) A. 参与观察法 B. 抽样问卷调查法 C. 文献法 D. 深度访谈法

3.社会学家在进行研究设计时,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2.00分)

A. 统计调查 B. 实验研究 C. 间接研究 D. 实地研究

4.文化在下列哪些层次上发挥着区分的功能(2.00分) A. 文化是不同人类群体相互区分的标志 B. 文化是人与动物的区分标志

C. 文化是不同社会形态相互区分的标志 D. 文化是社会与自然界区分的标志

5.当代社会学的主要范式包括(2.00分) A. 人本主义或反实证主义社会学 B. 反思性社会学 C. 理论社会学

D. 自然主义或实证主义的社会学

6.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是(2.00分) A. 韦伯 B. 马克思 C. 涂尔干 D. 孔德

7.经典理论对后世发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有三种传统:(2.00分)

A. 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传统 B.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C. 涂尔干的实证社会学传统 D. 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传统

D. 由访问员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来填写问卷

9.社会互动理论(也称符号互动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2.00分)

A. 拉尔夫达伦多夫 B. 刘易斯科塞 C. 赫伯特布鲁默 D. 欧文戈夫曼

10.文化的空间结构一般包括(2.00分) A. 文化圈 B. 文化区 C. 文化边际 D. 文化中心

11.社会批判理论的代表是(2.00分) A. 霍克海姆 B. 马克斯韦伯 C. 马尔库塞 D. 阿多诺

1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包括(2.00分) A. 社会学的科学性

B. 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C. 对社会生活进行特别的、分领域的研究 D.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13.涂尔干将自杀分为如下几种类型(2.00分) A. 利他型自杀 B. 宿命型自杀 C. 自我型自杀 D. 失范型自杀

14.文化的要素一般包括(2.00分) A. 规范 B. 语言 C. 价值观 D. 符号

15.人本主义社会学主要流派包括(2.00分) A. 常人方法学 B. 结构功能主义 C. 社会互动理论 D. 拟剧社会学

16.涂尔干的三本主要代表作都可以说是围绕社会团结展开的。这三本主要代表作是(2.00分) A. 《自杀论》 B. 《社会分工论》

C.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D.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17.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化分为不同的类型:(2.00分)

3.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1.00分) A. 生物性基础的发展 B. 由依赖逐步走向独立

C. 自我身份与角色的区分和探索 D. 职业生涯的调整与发展

4.群体层面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1.00分) A. 地缘关系 B. 业缘关系 A.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B.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C. 表层的器物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 D. 精致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低俗文化

18.社会冲突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2.00分) A. 拉尔夫达伦多夫 B. 刘易斯科塞 C. 赫伯特布鲁默 D. 欧文戈夫曼

19.影响文化传播的因素主要有(2.00分) A. 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 B. 本民族的文化导向

C. 文化的差异性与相容性程度 D. 封闭与阻隔的文化政策

20.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2.00分) A. 满足个人需要和个人的社会化 B. 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 C. 区分标志

D.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1.实证主义的社会学主要流派包括(2.00分) A. 结构功能主义 B. 冲突学派 C. 社会互动理论 D. 交换理论

1.社会结构分为以下四个层次(1.00分) A. 社会角色 B. 社会价值

C. 社会群体和组织 D. 社会制度

2.社会互动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类(1.00分) A. 习俗要素 B. 人格要素 C. 文化要素 D. 情境要素 C. 佛缘关系 D. 血缘关系

5.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这包括(1.00分) A. 本我 B. 客我 C. 自我 D. 超我

6.群体的凝聚力来源于以下哪些方面(1.00分) A. 比较此群体与其他群体的结果

B. 群体的资源,如成员的名声、群体目标及活动内容等的吸引力

C. 对群体成员安全、自尊等需求的满足 D. 成员对群体有重要结果的期待

7.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00分)

A. 个人对角色的实践 B. 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 C. 个人对角色的理解 D. 角色发展

8.初级群体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在于(1.00分) A. 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B. 初级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C. 初级群体可以被看做是社会的雏形 D. 初级群体给个人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性

9.社会群体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00分) A. 群体成员有共同行动的能力

B. 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C. 群体成员之间有着短暂的相互交往活动 D. 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交往关系

10.权变理论有三个基本命题是(1.00分) A. 对资源的需求构成了组织对外部的依赖

B. 不存在所谓“最好”的、一成不变的组织形式

C. 最好的组织方式总是依据组织和环境的关系来确定的 D. 任何组织方式都不具有同样的有效性

11.组织变迁的外部动力主要有以下几面(1.00分) A. 社会的变迁 B. 组织目标的改变 C. 竞争压力的加大 D. 技术的更新

12.成人期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1.00分) A. 职业生涯的调整与发展 B. 婚姻家庭角色的学习和适应 C. 自我身份与角色的区分和探索 D. 由依赖逐步走向独立

13.社会化的环境因素一般包括(1.00分) A. 朋辈群体 B. 大众传媒 C. 工作组织 D. 家庭、学校

14.在互动过程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利用空间距离来传达某种意义,这里的空间距离包括(1.00分) A. 公众距离(365厘米以上的距离) B. 社会距离(从122—365厘米左右之间的距离) C. 个人距离(从45~122厘米左右之间的距离) D. 亲密距离(从实际接触到彼此相距约45厘米内的距离)

15.冲突产生的原因有(1.00分) A. 资源的稀缺性

B. 群体或组织结构的相互依赖性 C. 模棱两可或具有威胁性的信息 D. 鼓励竞争的制度和机制

16.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1.00分) A. 布鲁默 B. 霍曼斯 C. 米德 D. 库恩

17.与群体相比,社会组织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的特征(1.00分)

A. 组织成员的契约性关系 B. 组织的人格化特征

C. 组织目标的特定性和明确性 D. 组织结构的复杂性

18.常见的角色失调有以下几种情况(1.00分) A. 角色冲突 B. 角色中断 C. 角色不清 D. 角色失败

19.群体或组织结构的相互依赖性(1.00分) A. 动态性 B. 整体性 C. 有序性 D. 稳定性

20.就一般意义而言,改革大体要经历的阶段包括(1.00分) A. 侵蚀 B. 激化 C. 重建 D. 转型

21.科层制组织的主要特点有(1.00分) A. 分工明确 B. 因职设位 C. 人性化 D. 规则严密

22.按照组织的功能和目标来划分,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00分) A. 社会组织 B. 政治组织 C. 经济组织 D. 文化组织

23.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将社会角色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比较典型的划分有如下几种(1.00分) A. 主观角色与客观角色 B. 工具性角色与表意性角色 C. 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D.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24.组织变迁的内部动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00分) A. 组织目标的改变 B. 组织结构的改变

C. 组织成员的心理变化 D. 组织职能的转变

25.在老年期,社会化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即(1.00分) A. 角色转换 B. 面对死亡

C. 自我身份与角色的区分和探索 D. 接受和适应生理上的老化

26.次级群体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在于(1.00分) A. 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B. 次级群体的日益占主导地位,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C. 次级群体有助于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D. 次级群体给个人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性

27.根据维系群体成员的关系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1.00分) A. 佛缘群体 B. 地缘群体 C. 业缘群体 D. 血缘群体

28.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有(1.00分) A. 妥协与服从 B. 合作与竞争 C. 冲突与强制 D. 交换

29.社会化的功能主要包括(1.00分) A. 传递和延续社会文化 B. 形成和发展独特人格 C. 发现和改变社会规律 D. 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30.社会交换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1.00分) A. 埃默森 B. 戈夫曼 C. 霍曼斯 D. 布劳

1.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发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将中国社会划分为10个阶层,其中,排在最后的两个阶层是(2.00分) A. 农业劳动者阶层 B. 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C. 办事人员阶层

D.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2.按照家庭成员的关系及规模,家庭可以分为(2.00分) A. 母权家庭 B. 扩大家庭 C. 核心家庭 D. 父权家庭

3.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00分) A. 发展的不平衡性

B. 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 C. 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同时增长 D. 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中,呈现两头快中间慢的趋势

4.我国早期社会学家杨开道教授在《农村社会学》一书中,曾把农村社区形成的途径分为三种类型,即(2.00分) A. 社会流动 B. 自然起源 C. 农村建设 D. 社会组合

5.与农村的生活方式相比,都市的生活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即(2.00分) A. 生活丰富而复杂

B. 文化的异质性和个人的自主性强 C. 生活的节奏快,精确性要求高 D. 交往上的表面化与事本主义

6.作为一种社会实体的社区,其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2.00分)

A. 社区中的居民对于自己所属的社区有一种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

B. 必须有一定的地域条件和各方面的生活服务设施。 C. 必须有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

D. 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7.城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中心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00分) A. 国际活动中心作用 B. 文化中心作用 C. 经济中心作用 D. 政治中心作用

8.韦伯根据权威的来源将其分为三类,即(2.00分) A. 传统型权威 B. 法理型权威 C. 卡里斯马权威 D. 现代型权威

9.按照世系相传和财产继承的方式,家庭可以分为(2.00分)

A. 单居制 B. 母系制 C. 父系制 D. 双系制

10.在社会学上,对权力的理解和分析主要有三种模式,即(

)(2.00分) A. 生产一运作模式

B. 传统的利益一冲突模式 C. 现代的民主协商模式 D. 权威一合法化模式

11.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三个标准包括(2.00分) A. 威望——社会标准 B. 权力——政治标准 C. 素质——文化标准 D. 财富——经济标准

12.城市化的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即(2.00分) A. 人口数量增加

B. 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C. 人口质量提高

D. 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

13.当今世界并存的基本政权形式主要有三类,即(2.00分)

A. 集权主义政权 B. 民主政权

C. 威权主义政权 D. 多元政权

14.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发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将中国社会划分为10个阶层,其中,排在最前的两个阶层是(2.00分) A. 产业工人阶层 B.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C. 经理人员阶层

D.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15.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是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它包括(2.00分)

A. 二元福利保障制度 B. 二元就业制度 C. 二元教育制度

D. 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

16.中产阶层的形成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这包括(2.00分)

A. 工业化 B. 职业变迁 C. 教育的状况 D. 社会的稳定

17.教育的主要显功能包括(2.00分) A. 文化传播 B. 人格塑造 C. 筛选 D. 革新

18.社会流动有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其中,非结构性流动一般包括(2.00分) A. 垂直流动 B. 代内流动 C. 代际流动 D. 水平流动

1.吉登斯提出了全球化的几个维度,这包括(2.00分) A. 世界军事秩序 B. 世界资本主义经 C. 民族国家体系 D. 国际劳动分工

2.集合行为具体一下哪些特征(2.00分) A. 易受暗示性 B. 无组织性 C. 不稳定性 D. 非常规性

3.社会解组论认为,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会出现社会解组(2.00分)

A. 传统崩溃使社会失去控制力

B. 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和利益冲突 C. 是各项规则相互矛盾使人们无所适从 D. 缺乏足够的规则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4.帕森斯的五个模式变项理论,除了“情感性与非情感性”这一模式变项外,还包括(2.00分) A. 特殊性与普遍性 B. 集体取向与个人取向 C. 先赋性与自致性 D. 扩散性与专一性

5.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控制进行分类,可以将社会控制分为以下几种(2.00分) A. 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B. 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 C. 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D. 物质控制与精神控制

6.研究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发展理论主要由以下哪几种理论构成(2.00分) A. 转型理论 B. 依附理论

C. 世界体系理论

D. 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

7.按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地区差异来划分,可将其分为(2.00分) A. 普遍性社会问题 B. 特殊性社会问题 C. 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 D. 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

8.偏差行为理论强调,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2.00分)

15.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后果是(2.00分) A. 意识形态同质化 B. 价格竞争的同质化 C. 人们需求的同质化 A. 社会解组造成的

B. 社会提供给人们的机会不均等 C. 价值冲突的结果

D. 不恰当的社会化的结果

9.传统现代化理论所面对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自近代以来发生的结构性变迁,其基本理论主张可以概况为以下几点(2.00分)

A. 现代化趋同的假设 B. 社会发展的外因论 C. 社会发展的内因论 D. “传统一现代”两分法

10.目前世界,被称为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指的是(2.00分)

A. 臭氧层破坏 B. 酸雨

C. 世界人口急剧增加 D. 全球变暖

11.全球化的三个基本维度是(2.00分) A. 文化维度 B. 军事维度 C. 政治维度 D. 经济维度

12.时尚的基本特征包括(2.00分) A. 非理性 B. 从众性 C. 新颖性 D. 短暂性

13.阿尔布劳从全球化角度考察了社会学发展史,认为,“全球化”是所有以前阶段的结果,这里的“所有以前阶段”指的是(2.00分) A. 民族社会学 B. 普遍主义 C. 国际主义 D. 本土化

14.社会运动具有以下哪几种基本类型(2.00分) A. 抵抗运动 B. 表意运动 C. 革命运动 D. 改革运动 D. 贸易的同质化

16.心理学对越轨行为的研究有以下哪几种不同的观点(2.00分)

A. 越轨行为与社会学习有关

B. 越轨行为与人格结构的内部不平衡有关 C. 越轨行为与人的性格类型有关 D. 越轨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挫折

17.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把传言和谣言的传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2.00分) A. 同化 B. 削平 C. 异化 D. 磨尖

18.对越轨的分析主要包括三种不同的视角,即(2.00分) A. 经济学的解释 B. 社会学的解释 C. 生物学的解释 D. 心理学的解释

19.社会运动大致都要经历一下哪些阶段(2.00分) A. 正式组织阶段 B. 普及阶段 C. 预备阶段 D. 非制度化阶段

20.布鲁默将人群行为分为一下哪些基本的类型(2.00分) A. 偶合人群行为 B. 行动人群行为 C. 常规人群行为 D. 表意人群行为

21.社会解组论认为,造成社会解组的根本原因是(2.00分)

A. 人口的迁移 B. 都市化的加速 C. 社会的快速变迁 D. 科学技术的发展

22.一般来说,社会问题的特征主要表现为(2.00分) A. 普遍性 B. 空间性 C. 复杂性 D. 时间性

23.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特殊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2.00分) A. 两难现象 B. 错位现象 C. 畸变现象 D. 失衡现象

24.与和谐论不同,冲突论看到了社会发展各种因素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特别是在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这种矛盾与冲突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2.00分) A. 增长与平等的矛盾

B. 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C. 民主化与政治稳定的矛盾 D. 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的矛盾

25.环境问题成立的前提条件包括(2.00分) A. 环境承载力的限度

B. 通过人类行动改善环境的可能 C. 人类生命的价值与尊严 D. 技术的有限性

三 判断题

1.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事物整体的本质属性,是它的的各个部分的属性的总和(1.00分) 错误 正确

2.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学与以前一般的社会思想、社会常识基本相同(1.00分) 错误 正确

3.一般的社会思想和社会常识,往往是建立在直观的主观想象基础上,对社会的认识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片面的(1.00分) 错误 正确

4.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来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1.00分) 错误 正确

5.文化的内容是可以通过遗传方式来获得的。(1.00分) 错误 正确

6.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1.00分) 错误 正确

7.定量方法的缺点是,这种对研究者理解力、洞察力依赖性较强的分析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其分析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性。(1.00分) 错误 正确

8.定性方法缺点是,许多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和独特,难以进行数量分析和经验概括,即使可以运用数量分析,也难以洞察社会现象的意义和动机。(1.00分) 错误 正确

9.“坚持从人的行为本身来理解人,从人际互动中最基本的形式——交换来发现形成社会结构的最初动因”,这是社会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1.00分) 错误 正确

10.无论是量化程度较高的抽样调查,还是量化程度较低的参与观察,都既可以为实证主义方法论者所用,也可以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者所用。(1.00分) 错误 正确

11.所有的人工制成品都是文化产品,比如,泉水不是文化产品,但提炼的矿泉水则是文化产品。(1.00分) 错误 正确

12.“人类的行动主要是根据自身对外在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这种意义就产生于人们的互动之中”,这是社会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1.00分) 错误 正确

13.一般而言,反文化瓦解、打击主文化,但是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文化发展趋势来看,反文化有时也会发挥积极作用。(1.00分) 错误 正确

14.韦伯所开创的理解社会学,强调了客观性的说明,排斥了主观性的解释。(1.00分) 错误 正确

15.实证主义的社会学认为,社会学不应当是价值无涉的,而应当体现对人性的关怀。 (1.00分) 错误 正确

16.量化程度较高的抽样调查,可以为实证主义方法论者所用,但不可以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者所用。(1.00分) 正确

24.量化程度较低的参与观察,可以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者所用,但不可以为实证主义方法论者所用。(1.00分) 错误 正确

25.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事物的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之和,而整体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它的的各个部分的属性的总和(1.00分) 错误 错误 正确

17.孔德的中心问题——社会秩序,与涂尔干的中心问题——社会团结,在精神上有一脉相承的关系。(1.00分) 错误 正确

18.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领域之中,而是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1.00分) 错误 正确

19.“人类的行动主要是根据自身对外在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这种意义就产生于人们的互动之中”,这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观点。(1.00分) 错误 正确

20.文化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文化只有通过人的学习、传递,才能得以保存。(1.00分) 错误 正确

21.价值观属于深层的精神文化,相对于表层的器物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它的变迁速度比较缓慢。(1.00分) 错误 正确

22.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调查研究中注重量化程度较高的抽样问卷调查、量表与测验、实验等方法。(1.00分) 错误 正确

23.人本主义社会学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类似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学科,它追求的是理论、概念和变数的精确性以及在研究目的和结论上的“价值无涉”(1.00分) 错误 正确

26.在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种不同层次的文化中,精神文化变化的速度最快。(1.00分) 错误 正确

27.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定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产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1.00分) 错误 正确

28.“坚持从人的行为本身来理解人,从人际互动中最基本的形式——交换来发现形成社会结构的最初动因”,这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观点。(1.00分) 错误 正确

29.所有人都处在一定的、必然的关系中,这些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因此,应当用人的社会关系来解释人的思想方式,而不是相反。(1.00分) 错误 正确

30.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文化发展趋势来看,反文化对社会进步只会起到消极作用。(1.00分) 错误 正确

31.反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调查研究中注重量化程度较低的深度访问、参与观察和历史比较等方法。(1.00分) 错误 正确

32.一般来说,研究方法可分为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的优点是标准化和准确化程度高,逻辑推理严谨;定性方法的优点是便于完整地把握社会现实,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的具体过程和行为意义。(1.00分) 错误 正确

1.从一般意义上说,社会结构就是凝固化了的社会关系。

11.通常,群体决策可以集思广益,但是,群体决策往往也更容易导致冒险和失误。(1.00分) (1.00分) 错误 正确

2.再社会化眼于人的改造,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1.00分) 错误 正确

3.在人的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从出生、婴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直到死亡,社会化都是存在的。(1.00分) 错误 正确

4.组织的正式结构有助于组织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否则,组织效率可能降低,目标难于达成。(1.00分) 错误 正确

5.初级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特殊取向的关系类型,而次级关系是一种明显的普遍主义取向的关系类型。(1.00分) 错误 正确

6.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0分) 错误 正确

7.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就属于次级群体。(1.00分)错误 正确

8.初级群体成员间的交往具有情感性,次级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多数是工具性的。(1.00分) 错误 正确

9.初级关系是一种明显的普遍主义取向的关系类型,而次级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特殊取向的关系类型。(1.00分) 错误 正确

10.弗洛伊德认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完美原则。(1.00分)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

12.社会资本可以像经济资本那样,拥有者可以根据主观愿望将其转让到另外一个人那里,使之受益。(1.00分) 错误 正确

13..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属于初级群体。(1.00分) 错误 正确

14.社会地位通过角色表现出来,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1.00分) 错误 正确

15.

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

(1.00分) 错误 正确

16.群体决策可以集思广益,所以,群体决策往往不会导致冒险和失误。(1.00分) 错误 正确

17.一般说来,正式群体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非正式群体则能增强社会活力。(1.00分) 错误 正确

18.人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其中,生物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1.00分) 错误 正确

19.社会化只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1.00分) 错误 正确

20.社会资本既不外在于个人,也不内化于个人,而是存

在于人和人的关系或联系之中。(1.00分) 错误 正确

21.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1.00分) 错误 正确

22.组织的非正式结构的正功能是富有成效地完成组织目标。

(1.00分) 错误 正确

23.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1.00分) 错误 正确

24.社会资本是投资的社会结构资源,其投资收益是可以预期的、确定的。(1.00分) 错误 正确

25.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现实原则,本我遵循完美原则(1.00分) 错误 正确

26.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1.00分) 错误 正确

27.当社会关系的发展已达到高度模式化、制度化的程度,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和均衡状态时,就可以称之为社会结构。(1.00分) 错误 正确

28.强制是指互动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某些要求行事,一般只有负面的社会功能。(1.00分) 错误 正确

29.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商店里的顾客、影剧院中的观众,都是集中起来的一群人,都属于社会群体。(1.00分) 错误 正确

30.社会化主要存在于青少年时期,成年时期基本上不存在社会化问题。(1.00分) 错误 正确

1.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其成员长期在一起共同生活,存在紧密的经济关系和特殊的情感交往。(2.00分) 错误 正确

2.水平流动对社会结构不发生影响。(2.00分) 错误 正确

3.从社会结构的意义上来说,中产阶层占据社会的主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2.00分) 错误 正确

4.分层是一个社会概念,并且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而等级则是一个政治、法律、宗教、种姓的概念。(2.00分) 错误 正确

5.就目前而言,中国的中产阶层已经占据了社会的主体。(2.00分) 错误 正确

6.农村社区不是从来就有的,从根本上说,它的产生是与人类农业生产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2.00分) 错误 正确

7.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在人口性质上,农村社区居民较趋向于异质化,城市居民则趋向于同质化。(2.00分) 错误 正确

8.社会制度是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团结的重要手段,所以,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2.00分) 错误 正确

9.城市社区的社会关系多为社区型而非社团型。(2.00分) 错误 正确

10.分层是一个政治概念,而等级则是一个社会概念。(2.00分) 错误 正确

11.近代中国与近代欧洲,反映在城乡关系上,欧洲的城乡关系是一种产业分工的关系,而中国的城乡关系则是城市掠夺乡村,各种苛捐杂扩税是其中最重要的掠夺方式。化主要的手段则是采借。(1.00分) 错误 正确

4.凡是信息公开程度很低、新闻媒体受到严格控制的社会,都是传言和谣言的多发之地。(1.00分) (2.00分) 错误 正确

12.现代社会尤其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家庭已经不是重要的经济单位。(2.00分) 错误 正确

13.韦伯划分层次的三个标准,财产差别产生阶级,威望差别产生身份群体,权力差别产生政党。(2.00分) 错误 正确

14.中国当代家庭以扩大家庭和夫居制家庭为主,严格执行父系制,母权家庭在逐步上升。 (2.00分) 错误 正确

15.改革前的二元结构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将城乡人口和城乡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人为地分割为两个互相隔离的部分,形成人为的制度壁垒。 (2.00分) 错误 正确

16.社会制度正功能对社会起积极促进作用,而社会制度反功能对社会起消极破坏作用(2.00分) 错误 正确

1.就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而言,我们应该用本土化的口号来抵制全球化的进程。(1.00分) 错误 正确

2.社会控制具有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正功能,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存在负功能,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1.00分) 错误 正确

3.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主要手段是创新,早发内生型现代错误 正确

5.社会运动是自上而下动员的,采取的是制度化的行动方式。(1.00分) 错误 正确

6.弱势群体的出现,主要是他们的个人能力不足导致的,这种个体生理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1.00分) 错误 正确

7.犯罪行为必然是越轨行为,越轨行为也总是犯罪行为。(1.00分) 错误 正确

8.消费不仅是生活方式,而且是文化形式。(1.00分) 错误 正确

9.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情感性、集体取向、先赋性、扩散性和特殊性的原则将越来越起支配作用。(1.00分) 错误 正确

10.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是一个由民间力量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过程,而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是一种由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过程。(1.00分) 错误 正确

11.法律是一切控制手段的基础和最强有力的控制力量。(1.00分) 错误 正确

12.中国的人口问题已经由过去的高速增长、人口膨胀向人口的均衡发展转型,即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更为突出。(1.00分) 错误 正确

13.社会运动是自下而上动员的,采取的是体制外、非制度化的行动方式;而政治运动是自上而下动员的,采取的是制度化的行动方式。(1.00分) 错误 正确

14.社会弱势群体的出现,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又有社会方面,即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原因,特别是社会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1.00分) 错误 正确

15.人群行为不是情绪传播的结果,而是认知传播的结果。(1.00分) 错误 正确

16.越轨行为的出现并不总是坏事,有时它能够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1.00分) 错误 正确

17.恐慌发生在传统社会的频度要比现代社会高得多。(1.00分) 错误 正确

18.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非情感性、个人取向、自致性、专一性和普遍性的原则将越来越起支配作用。(1.00分) 错误 正确

19.广义的全球化并不仅仅指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而是关涉到我们生活中的时空转换。(1.00分) 错误 正确

20.从一定意义上说,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是一种自然演进的过程,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则是一种人为计划的过程。(1.00分) 错误 正确

21.广义的的全球化指的是基于资本、高新技术等经济因素的外向扩张,是导致世界规模的统一大市场和跨国公司形成的过程。(1.00分) 错误 正确

22.在近代史上,西方社会变化的核心是理性化过程,因此,西方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理性取代传统和感情的过程。(1.00分) 错误 正确

第五篇:信息管理概论作业答案1

1、知识管理的三要素是:组织、人、信息技术。 对 2.知识管理技术如按过程分类,它包括 知识的生产、共享、应用和创新。对

3.马费成教授提出信息管理发展的四阶段说 对 4.钟守真教授提出信息管理发展的五阶段说 错 5.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在1948年研制成功的 错 6.现代,信息管理人员更加技术化、专业化、专门化,他们在组织内部被称为CIO或CKO。 对 7.技术手段说的代表人物是:霍顿 错

8.孔茨提出双因素理论 错

9. 信息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国内比较尤代表的学者卢泰宏教授提出了三维结构理论 对

10. 信息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尤以国外学者为代表,信息过程说的代表人物是:泰勒。对

11. 信息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尤以国外学者为代表,管理职能说的代表人物是:莱维坦。错

12.中国各朝代都有专门记录和管理档案文书的官员,如司马光就是史官,负责这方面的事务。错 13.中国古代图书整理活动到清朝达到极致,代表性事件就是《康熙字典》的出版。错

14.中国古代倡导的信息管理方式是:五部分类法 错 15.古代信息管理时期的信息管理对象以纸制手抄本、印刷本为主 对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图书馆四项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社会信息流整序、传递情报、启发民智的文化教育。对

17. 图书馆的出现将信息管理的目的发展到藏与用相结合。对

18.中国古代信息管理重心集中于藏。对

19.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信息管理活动的重心开始向西方国家倾斜。对

20. 古代封建社会的信息资源主要以文献信息资源为主。对 二

1、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对

2、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起源于霍桑实验。对

3、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法约尔。对

4、 安索夫的《公司战略》一书于1965年问世。对

5、 经验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戴尔。错

6、 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对

7、人们将泰勒称为“管理理论之父”、“过程管理之父”。错

8、信息科学的概念首先于1959年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子工程学院应用。对

9、法约尔于1916年出版了《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对

10、 泰勒提出著名的“经济人”理论。对

11.韦伯的代表作是《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对 12 法约尔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错

13、 韦伯提出行政管理理论。对

14、

韦伯是英国的一个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错 15. 申农创立“控制论”。对

16. 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也称为“科层制”或“官僚制”。对 17. 维纳创立“信息论”。错 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对 三

基于宽带CDMA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尾于第二代移动技术。错

提供计算机间通过某种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传送功能,属于OSI模型中的网络层。对

Internet所使用的协议是TCP/IP。对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于1946年。对 第三代计算机用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对

存储器英文缩写为CPU。错 1875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对 19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电报机。对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第一次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对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对

就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经济、人文等手段,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及信息活动加以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它的价值,并带来效益。 1642-1643年,法国人帕斯卡发明了用齿轮运作的加法器。对

1962年,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有源通信卫星——电星1号。

上一篇:生活委员班级工作总结下一篇:生活中要有一颗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