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费用增长情况监测制度

2024-06-23

医疗费用增长情况监测制度(精选8篇)

篇1:医疗费用增长情况监测制度

**县人民医院医疗费用监测制度

为加强我院管理,降低医疗费用,确保新农合健康运行,制定费用监测制度如下:

一、实行多层协调、上下监控、分级实施的管理体制进行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医院院领导授权,医务科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医、药、护一线医务人员以及财务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实行综合性控制措施。

二、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各项诊疗常规及严格执行医保《三个目录》(即《药品目录》、《诊疗项目范围》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禁止过度服务。严禁超量用药、超限用药、重复用药;严禁实施与病情不符的检查、治疗、用药;严禁分解处方、分解检查、分解住院。门诊医师严格遵循处方管理规定,杜绝不合理的退费、退药。住院医师严格掌握参保人的入院标准、出院标准,严禁将可在门诊、急诊、留观及门诊特定项目实施治疗的病人收入住院。

三、医院分管领导、财务处和医务科负责监控异常收费,发现有普通疾病高收费等“异动”情况应立即进行严格的审核,将检查发现的问题直接反馈给相关科室和部门,并限期整改,查出有不根据病情诊治导致高费用现象的将酌情处罚。

四、逐步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对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

五、财务处负责严格贯彻和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及各项物价标准,规范医疗收费行为,加强对各收费员、物价管理员的业务指导。严禁分解收费、重复收费。注重加强费用管理环节:设立物价检查员,专职核查住院病人的费用明细;采用一日明细清单,明确每日费用项目和金额。

六、药剂科负责加强控制不合理用药情况,控制药费增长。通过药品处方的统计信息随时了解医生开药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处方”的查处, 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和药品使用排名公示制度,并加强医保病人门诊和出院带药的管理,严格执行卫生行政部门的限量管理规定。

七、医务科负责对合理控制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负责加强培训医务人员,及时普及医疗保险政策和控费技巧。通过各种医保宣传资料,定期集中全院人员和医保专管员进行各类医保管理知识培训,定期利用早交班时间到临床科室做专题辅导。医务科必须对重点指标实行动态监管。对住院时间比较长、费用比较高、超定额4倍以上的患者进行重点监控,跟进病例的治疗情况,对检查费用高、药品费用高的医生进行重点监控并进行及时沟通提示;及时进行医保政策讲解和指导,督促科室加以改进。确保真正实现多层协调、上下监控、分级管理的预期目的。医务科应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医保费用实时管理”功能,实时监测全院医保病人费用、自费比例及超定额费用等指标,实时查询在院医保病人的医疗费用情况,查阅在院医保病人的费用明细,发现问题及时与科主任和主管医生沟通,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医务科通过院例会通报、书面反馈等多种方式,每月、季、半年、全年将全院各科室总费用、定额费用、自费率、超定额费用及时反馈到科室负责人,使各科心中有数,可以更合理地控制费用。

八、实行严格的管理奖惩制度,医院每年对各临床科室进行年终医保考核评比,对费用情况、服务质量等进行考评,对成绩显著的科室发放奖牌及奖金,全院通报表扬;将社保清算结余按比例奖励医保管理工作出色的科室及个人;对检查发现的违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扣当事人科室和责任人质控分的处罚。

**县人民医院医务科

2015年9月28日

篇2:医疗费用增长情况监测制度

为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患者负担,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就我院控制医疗机构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提出如下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责任感

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保持医疗服务价格稳定,为人民群众提供费用较低、质量较高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有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保障机制不健全、群众就医需求提高以及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这里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卫生部门自身的原因,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今年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并见成效的标志之一。各科室、广大医务工作者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做好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责任感,必须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自觉落实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和公益性,认真抓好此项工作。

二、规范医疗行为,保障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目标的实现

1、坚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的原则,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涨,要求全院人均次住院费用控制在2200元,人均次补偿率>60%,自费比例≤15%。为了保证农合各项指标达要求,在确保医疗质量的前提下,要求各科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控制医疗总费用,不得推诿患者,不得将结算标准平均分配到每一患者,导致医疗资源浪费或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2、认真执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常见疾病诊疗技术规范,严格掌握入院、检查、治疗、手术、出院、转诊指征和标准,不得接收不符合住院标准的参合病人,也不得拒收符合住院标准的参合病人;不得擅自延长住院日或推诿病人让病人提前出院。

3、合理用药:①严格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品目录》和《抗生素使用指导原则》等有关规定,实行梯度用药、合理药物配伍,不得滥用药物、不得开人情方、开大处方、开“搭车”药;②因病情需要超出基本药品目录的自费药物,应告知病人或其家属,并经签字同意,使用目录外药品不得超过药品总额的规定标准;③同种药品只能使用一种;④抗生素使用率≤60%;⑤严禁使用与住院病种治疗无关的药品;⑥每个科室药品比例不得超过医院规定的标准(含所有药品),全院药品比例不得超过医疗费用总额的45%;⑦出院带药一般疾病不得超过2日用量(静脉输液),慢性疾病不得超过7天用量(口服治疗药品)。

4、合理应用医疗器材:对参合农民应用有关医疗器材应本着质量可靠、实惠原则,坚决杜绝不合理应用,所用材料必须是国产器械,严禁私自进货采购,外来带入。并由科室报医院合管科,再报市合管办同意后方可应用,切实做好先申报审批后使用的原则。

5、合理检查,合理诊治:①对参合农民的辅助检查、诊疗,要坚持“保证基本医疗”的原则,自觉执行《实施办法》,不得随意扩大检查项目;②严格掌握大型设备检查的指征,能够用常规检查确诊的不得用特殊检查,不得使用与疾病无关的特殊检查,要求特检阳性率≥65%;③因病情需要必须到上级医院作大型仪器设备检查的,应当告知病人或其家属并经签字同意,并由科室报医院合管科,再报市合管办同意后方可进行,切实做好先申报审批后检查的原则;④治疗措施应当在基本诊疗项目范围内选择,因病情需要超出基本诊疗项目的自费诊疗项目或部分报销的诊疗项目,应告知参合病人或其家属,并经签字同意。

6、合理收费:①严格执行《孝感市医疗服务项目指导价格》规定的收费标准,严禁分解收费、重复收费、超标收费;②全面实行医疗费用一日一清单,要求住院清单必须与医嘱相符,且经病人或家属签字认可;不准张冠李戴,用可报销药品项目代替自费药品项目等。一日一清单、药品清单必须每天到收费室进行记帐登记,并加盖农合收费专用章后方可由科室留存,切实保证患者住院费用与医嘱一致,让患者明白消费。

7、严格执行单病种限价政策,有合并症或病情特殊者要及时向市合管办申报,超标费用必须审批后方可纳入补偿。

8、合理补偿:①认真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品目录,基本诊疗项目及有关费用的结算补偿标准,严禁擅自提高或降低补偿标准,严禁任何个人利用工作之便,通过编造假病历、出具假票据等任何方式套取合作医疗资金;②严格执行支付政策、标准、范围,对超范围的医疗开支和违规费用一律不得纳入补偿,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

9、为参合病人建立门诊和住院病历,按照病历(病案)管理有关规定,准确、完整地记录诊疗过程。护士站在参合病人的住院卡上要标明“农合”字样,住院病历应在住院证上标明“农合”字样以备查。非经亲自诊查,不得出具医疗文书,也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或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疗文书,严禁出具假证明、假病历、假处方、假票据。、三、落实责任追究、加强违规处理

1、医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根据《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协议书》要求,处以500元罚款,对科室负责人予以责任追究,造成经济损失的,处以2倍罚款,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记过、除名、取消科室该参与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的资格等处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①不执行诊疗、药品价格政策,对参合农民擅自抬高诊疗、药品价格,进行分解收费,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的;

②不坚持入院标准,随意放宽入院指征,或任意延长病人住院时间,采用病人挂床、挂名住院、分解住院、分段计帐等方式增加合作医疗基金支出的;

③不坚持《基本药品目录》内用药比例,增加参合农民经济负担,降低基金的有效使用率的;

④不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不因病施治,不合理用药,开人情处方、开大处方、开过时或超前日期处方和“搭车药”,以及超范围特殊检查、重复检查的;

⑤医嘱、检查、治疗、用药等病历资料与实际治疗不相符的; ⑥弄虚作假套取合作医疗补助的。如:擅自变更疾病名称、出具虚假证明、假处方、假病历、假票据或为冒名就医者提供方便、将目录内的药品串换成自费药品、更换诊治项目等等;

⑦不热情接待患者,不认真核对患者身份,造成冒名顶替的,以及随意转诊,推诿病人的;

⑧住院期间让病人去门诊或药店购买药品或材料的;

⑨为逃避承担超出费用,让未痊愈病人出院,再办理入院手续,或有意延长住院日的;

⑩其他违反合作医疗管理规定的。

2、应用自费药品,自费或部份自费的诊疗、服务项目(如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特殊服务)未事先征得病人同意、签字,由经治医生承担全额费用。

4、应用特殊医用材料,必须遵循先征得病人同意、签字,再提供相关的证件,经合管办审批同意后应用的原则,否则不予报销,所发生的费用由经治医生全额承担。

5、超范围从业者,所发生的费用由科室全额承担。

篇3:医疗费用增长情况监测制度

一、医疗费用增长的原因分析

1. 医疗服务需求的提高导致医疗费用增长。

医药科技的进步,使某些过去不能治疗的疾病变得可以治疗,相应地增加了这类疾病的治疗需求;一些具有更好治疗效果或更好治疗功能的药物和检查、治疗手段,又会形成新的医疗服务需求指向,增加和扩大检查治疗的内容和范围,导致医疗服务需求增加。随着医学理论的不断更新,医生的治疗理念、治疗手段与以前相比都有了很大改变,比如肿瘤患者化疗的应用,原来只输化疗药物,现在则加入了对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以及对化疗不良反应的对症治疗。高新的治疗技术和药物虽然挽救了危重病人的生命,但其昂贵的价格也使医疗费用激增,譬如一次人工心脏手术的费用,相当于11900人次医疗保健门诊所需要的费用。

2. 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

中国现有老龄人口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人的速度增加。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需求日益凸显。老年人疾病多,病情往往比较严重,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必将带来更多的医疗服务需求和医疗保险费用负担。据国内外大量资料分析,退休职工医疗费用与在职职工相比约为3:1,有的国家甚至达到5:1。人口的老龄化,使得患病(尤其是慢性病)和失能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医疗支出增加。

3. 传统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是造成几十年来各国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传统的支付制度下,医疗服务供需双方都缺乏费用约束。研究数据表明:卫生费用上涨部分的12%是由第三方按服务项目付费引起的。由于大约80%以上的费用由第三方支付,无论患者还是医院、医生,都不会太关心医疗花费的多少。一方面,费用并不是由病人个人来支付,医生在提供服务时,就没有病人支付能力方面的顾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费用不是由病人个人支付,服务的价格弹性不高,病人接受服务花费多少并不会对医院业务量产生多大影响。因为在按服务项目后付制的支付方式下,提供服务量越多,将获得更多的经济补偿,以致医院不仅能够接受较高的服务成本,而且愿意提供更多的服务(甚至提供不合理、不必要的服务)。

4. 过度医疗服务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

由于缺少内在的成本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健康和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高,医疗服务专业化程度高,导致消费者和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当医疗机构(或医生)可以通过提供医疗服务获取自身经济利益时,很容易导致高新医疗技术手段和价格昂贵新药的不合理使用,出现滥用医疗新技术和新药的行为;或者通过延长患者住院天数、增加住院周转次数等手段增加收入,造成医疗服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费用的浪费。

二、现行医保付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第三方付费。即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是作为医疗服务供(医院和医生)、需(参保人)之外的第三方,在参保人发生疾病风险(即患病)并利用医疗服务后,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经济消耗进行支付或补偿。二是按服务项目后付制。即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向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偿付方式,采取在提供服务后,按提供服务项目数量的多少和单位服务费用标准进行支付。这两个方面的特征使得医保付费无法防范道德风险,从而使参加医疗保险的消费者在患病时过度消费医疗服务产品,进而造成医疗费用的膨胀。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尚未建立对医疗服务供给方合理、高效利用资源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诱导需求和过度医疗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因此医疗费用上涨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抑制,医保付费制度亟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同时,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社区首诊制度,没有发挥基层和社区医疗机构卫生服务的“守门人”作用。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资源过多地集中于城市和大型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低,医疗技术落后,就医环境差,医用设备少,人员素质不高,缺医少药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这种状况使得病人即使患有常见病、多发病也难以在社区得到有效治疗,往往也到大医院就诊,医疗费用随之升高。

三、改革医保付费制度,抑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1. 改变传统医疗保险支付制度。

从各国的实践看,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的核心是从后付制转向预付制。如:德国对医师的支付采取总额预付制,即由疾病保险基金会与保险医师联合会谈判,依据上一年度医疗费用总额,结合物价、人口等因素的变化情况,协商年度医疗费用总额,由医师联合会承担全部门诊服务责任(医师联合会按服务计费的方式分配给各个医师);荷兰医疗保险采取按人头预付制,即医疗保险费首先集中缴纳到一个全国性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按每个保险机构登记的人数及患病风险计算人头费,支付给各个保险机构;美国在老年医疗保险中实行按病种进行定额预付。医疗保险支付的预付制机制,通过预付约束,迫使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疗机构和医生)承担经济风险,促使其能够从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尽可能以较低的医疗费用提供服务,进而达到既控制医疗费用,又保证医疗质量的目的。但是,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适合于我国国情的预付制模式,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专业人员多方协作、通力探索构建。

2. 实施第三方对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的控制。

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充分体现了对医疗费用和医疗服务的管理和监督,有利于提高质量、降低费用。而我国由于对医疗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缺乏相应的监管,过度医疗服务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基本医疗保险主要通过承担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来约束医疗服务提供方,达到控制费用、避免浪费的目的。但患者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根本无法有效地约束供方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因此,应从多方面入手,尤其是从供方入手,建立起有效的供方自我约束机制,适时引入第三方机制,加强第三方在服务定价方面的谈判权和服务质量方面的监督权,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3. 发展社区医疗服务。

全科医生和基层社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患者滥用医疗服务和过量药品消费,有效遏制医疗保障公共支出的增长速度。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引导病人合理就医,保证资金的合理、高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进行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卫生服务,这对筹资水平总体不高的基本医疗保险有着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目前在二级或三级医院就诊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中,80%的疾病可以在社区解决。因此,应该加强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结合,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病人必须首先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并且个人承担的费用比例最低,真正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机制,从而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好地节省医疗费用。

4. 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目前在我国整个药品价格形成过程中,作为患者利益代表的医疗保险部门对价格形成没有任何影响。而发达国家是由政府部门与药品企业协商制定药品价格,在价格形成过程中,政府作为相关付费方,是以全体患者代言人身份与药品企业、医药代表进行谈判。药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所能提供的医疗保障水平和数量。因此,付费方本能地具有降低药品价格的动机,又由于它代表广大患者,属于集团购买者,所以也具有通过谈判降低药品价格的能力。也就是说,付费方参与药品价格形成有利于将药品价格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上,使国家能够接受、民众能够承担、药品企业能够享有适当的利润。

5. 制定针对性的制度,应对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对实行现收现付制医保体制的国家意味着赡养比例的恶化。我国早在2000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面对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必须提前准备,针对老人群体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制度,提高基金使用效益。一些城市重视加强社区建设,使老年人在社区中得到方便的医疗、保健咨询服务,降低了医疗开支,这些都是有益的经验。从管理体制上,还可实行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相结合,进一步加大保障的力度。

6. 加强疾病预防,促进身体健康。

疾病的预防有利于费用的节约和人们生命的延长,而且还有利于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以提高生活质量。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基本上都用于疾病治疗,重治疗轻预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医治对象已不再是急性病,取而代之的是慢性病。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检查,可以发现一些可能引发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或在慢性病症出现之前即能发现其早期的活动情况。重视疾病预防,投入少收效大,不仅节约了费用,而且促进了人们身体健康。

医保付费制度和医疗费用的增长之间,可以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可通过对医疗费用补偿机制的合理设计,尽力减少因道德风险对医疗卫生资源造成的浪费;同时,如果医保付费制度的完善能够和医疗服务机构的改革相匹配,则能起到监督医疗服务机构的经营管理,促进其产业优化组合,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开支的不合理增长的作用。

摘要:医疗保险制度在抑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但必须改变传统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实施第三方对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的控制、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等,促进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机构共同发展。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左学金,胡苏云.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2001(5).

[3]胡善联.卫生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肖兴志.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模式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篇4:医疗费用增长情况监测制度

关于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实施方案

全院各科室、各部门: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诊疗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根据xx医改【xxx】xx号文件精神和兰考县卫计委关于确定全县2018《医疗费用增长控制目标及分解的通知》要求,经院领导研究,制定了本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解决减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问题为出发点,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主线,以群众是否得实惠、医务人员是否受鼓舞为衡量标准,把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作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抓手。实现“一个目标”,即有效控制全院门诊、出院患者的次均费用。调动全院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管理者“两个积极性”。坚持“三个挂钩”,加强绩效考核,将控费指标的完成情况于各科室主任的聘用挂钩,与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评优、职称挂钩,与各科室的奖金挂钩。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行政干预。综合采取行政和经济等手段,通过改革和完善科主任聘用制度、医务人员职称工资晋升制度等,加强对各科室的的处方、检查的监管,坚决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二)坚持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进一步分层分级强化各科室 的管理,一是充分调动科室主任的积极性,二是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完善各项政策措施,通过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等途径增加收入,保障医务人员合理待遇,创造有利于医务人员执业、成长的发展环境。

(三)坚持保障患者安全。采取适宜技术,对患者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确保患者获得有效医疗服务,保障患者健康安全。

(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将短期控费手段与长效工作机制相结合,严格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五)落实医院包干预算制。充分发挥医院主动参与、积极管理对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关键作用。保障参保患者的利益。

三、控制指标

1、制定本院分别不少于30种的重点监控药品和高耗值医用耗材目录,确定本院2018年医疗费用增长控制目标为≤11%。

2、平均每一出院患者医疗费用。

3、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

4、药品收入占医药总收入的比重。

5、基本药物使用比例。

6、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小于10天。

7、合理用药合格率。

8、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阳性率大于80%。

9、抗菌药物使用率。

10、患者满意度大于95%

11、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数达到本院出院病例数50%,12、对辅助行、营养性、临床易滥用且价格高的药品、高耗值医用耗材实施重点监控,定期评价,严格管理。

四、主要措施

(一)实行“三挂钩”,建立科室主任、护士长,科室奖金和医务人员挂钩管理新机制

1、控制指标完成情况与科室主任、护士长挂钩。实行科室主任、护士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季度由业务院长牵头,会同办公室、护理部、财务科等人员按照医院管理目标对主任和护士长进行考核。对累积三次未完成控制指标的科室主任、护士长,按照医院管理办法,对其进行谈话,给予黄牌警告,同时考核不能确定为优秀等次;连续累积六次未完成控制指标的主任及护士长,按照医院管理办法,对其作出免职处理。

2、控制指标完成情况与科室奖金挂钩。每季度由控费领导小组对各科室控制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审。对累积三次未完成控制指标的医务人员,按照医院管理办法,取消其1月医保处方权,将其不良记录计入其医德考评档案,对其专业技术职称实行低聘一级且评聘上一级专业职称年限延长5年;同时扣罚科室负责人5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

(二)多措并举加强管理,有效控制费用过快增长

1、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坚持合理用药。

推行临床路径管理,细化诊疗流程,明确治疗方案和路径规范,严格控制病种限价收费;落实处方点评、抗生素使用、辅助用药、静脉输液管理等制度。实行梯度用药、合理药物配伍,不得滥用药物、开大处方,同时不断提高住院患者医保目录内药品使用率,控制目录外费用(药品、耗材、诊疗项目)占比。此外药剂科还将加强营养药物、辅助药物合理应用监管,建立辅助用药专项申报审批制度。

2、坚持检查结果互认、规范合理诊疗。坚持同级及以上医院检查结果互认,避免重复检查,提高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阳性率(达80%以上);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病情实际需要实施检查,凡是费用较低的检查能够明确诊断的,不得再进行同一性质的其它检查项目;非病情需要,同一检查项目不得重复实施。

3、规范行为,强力推进。继续强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对于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患者,达到入组率不低于50%,入组后完成率不低于70%的目标。各科室要进一步细化各病种临床路径,优化诊疗流程,明确治疗药物,限定使用耗材,严格控制单病种诊疗费用。

4、完善手段,强化监管。加快推进以电子病历为主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准确、快捷、高效的监管体系,提升监管工作效率,降低监管成本。推行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医师用药品 种数量、药品总金额、抗菌素使用量、患者非医保费用比例)。每月对“四个排队”结果进行内部公示。

5、强化院内耗材监管制度,切实降低耗占比。要求设备科、质控科加强对医疗器械临床合理使用与安全管理,对医用耗材使用量进行动态监测,扎实开展医用耗材质量评价。此外我院还将加强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医院病案、临床路径、药品、耗材、物资费用审核、财务和预算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控制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五、组织保障

为加强对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工作的领导,保证顺利实施,我院成立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业务副院长任副组长,院委全体成员及各科室主任为成员,下设办公室,x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成员要建立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和办事机构,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财务、医务、护理等职能部门及临床、医技科室的负责人共同参与,负责组织、协调、实施、监督、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工作,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

附:兰考县xxx医院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工作领导小组

篇5:医疗费用增长情况监测制度

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省卫计委、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等部门日前联合出台《陕西省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17年底,全省逐步建立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监测和考核机制,门诊和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增幅呈下降趋势,全省医疗费用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下。

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耗材等挂钩

《意见》要求,通过调控,要使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门诊和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增幅呈下降趋势,参保患者医疗费中个人支出占比逐渐降低。

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采取处方负面清单管理,公立医院每个月对25%具有处方权的医师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生不少于50份。加强临床用药干预,规范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辅助用药临床应用,建立跟踪监控制度。

严格执行医疗机构明码标价和医药费用明晰清单制度,严禁医疗机构自立项目收费、重复收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得与医院的药品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等业务收入挂钩。

公立医院要通过优化诊疗业务流程,积极推行日间手术等手段,努力缩短平均住院日,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逐渐降低到9天以下,二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逐步降低到7日以下。

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

一般不再设置三级医院

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除常住人口达到80万以上新设行政区划以外,一般不再设置三级医院。到2020年,省级医院每千人口床位控制在0.5张左右,市级控制在0.8张左右,县级控制在2.7张左右。

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推荐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建立和完善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和医疗费用分担风险机制,综合考虑医疗服务、检查、药物费用等支出情,实行医保资金预付制。

到2016年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区域内所有公立医院。到2017年底,三级医院50%的出院患者和二级医院70%的出院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定期公示21项主要监测指标

包括医保目录外费用比例

年底前,各地应初步建立医疗费用监测体系,定期公示主要监测指标。主要监测指标包括区域医疗费用增长、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及增幅、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及增幅;10种典型单病种例均费用,包括子宫肌瘤、脑梗死、胆结石、阑尾炎、糖尿病、小儿支气管炎、剖宫产、脑出血等;以及参保患者个人支出比例、医保目录外费用比例等21项。

达不到控费目标的医院

根据情况核减或取消资金补助

各市县按区域、按医疗机构进行排序,每季度在网站、新闻媒体上公示排序情况,省卫计委定期公布主要监测指标排序。

控费将与公立医院基建投入、设备购置投入、财政拨款等挂钩。对达不到控费目标的医院,根据实际情况核减或取消资金补助。将医疗费用控制作为公立医院等级评审、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实行严格考核。

篇6:医疗费用增长情况监测制度

关键词:医保基金,医疗费用,控制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不断释放,医疗费用支出水涨船高。如何从根本上控制不合理费用支出,保证医保基金的安全、合理、高效使用,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降低流通环节不合理费用

1. 改变现有的医药流通体系。

多年以来,各省、市医药公司都从计划时期的总经销变为代理,以代理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名义向医药生产企业收取各项管理费用和流通环节的价格加成。多重的代理和分销环节使得医药产品费用呈几何式翻番,这些费用最终都转移到医保基金和患者个人身上。如果把当前代理环节变为物流的一个仓储和配送运输环节,取消所有销售环节的利润加成,只有物流过程中的费用,就会极大地降低价格。

2. 改变现有招标模式。

改变卫生部门招标模式是当前降低医疗费用的重要环节。建议成立由卫生、社保牵头,物价、税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综合审核招标组织,同时将招标过程对广大市民公开,使招标处在全社会监督之下。这种边招标边听证的模式,既可防止招标过程中暗箱操作,又可保证有实力、有信誉的医药生产厂家入围,避免出现“药品一中标就死”的怪现象。中标后,政府招标部门以法律文书形式规范利益双方责、权、利,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厂商的市场份额和合理利润,这就破解了许多药品“一中标就死”的困局,进而大大拉低药品的价格。

3. 建立大医院进社区目标考核机制。

政府要对大医院医务人员对接社区医务人员的“传帮带”提出刚性要求,建立一套帮扶目标考核机制,用大医院的技术和经验切实带动并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水平,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真正起到小病进社区的门户作用,从而减少去大医院带来的“小毛病大支出”。

4.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要将坐诊改为走访。

政府要强化社区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切实改变社区坐诊制度和行医方式,建立主动走访和重点维护相结合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

二、强化监督机制,剔除不合理医疗费用

1. 完善两定机构动态考核机制。

加强费用支付的动态管理日显重要。对两定机构的诚信考核要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查实的违规行为,在处理上下手要快。在准入上要严格和规范,加大其进入定点的成本,使其为违规被退出付出极大代价,减少医保基金的不正常支出现象。

2. 强化医院对基本药物的使用。

保证基本药物在医院临床的使用率,是医保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日常考核和结算的重要指标,定期抽检基本药物品种占全院药品品种的比重,以及每一位参保患者的费用比率,是督促医疗机构的重要手段,也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减少医保患者医疗费支出极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3. 建立权威的临床病案专家组审核机制。

建立起多家医院同专业专家共同对一家医院病案进行审核的机制,对典型的病案进行分析,对有问题的病案提出警示,这就为规范治疗、合理治疗提供了很好的宣传和交流平台,为全地区规范治疗行为和降低医疗费用进行了一次技术推广,从而达到以审促规范、以审促交流、以审促提高的目的。

4. 实行医疗病案季度审核和专项稽核相结合。

医保经办机构要从技术层面上严格把关,加强对检查项目、收费数量、收费金额的稽查,特别要在贵重医用耗材使用上着力进行规范。要求医疗机构对一定金额以上的耗材实行条形码粘贴病案制度,条形码和收费项目一一核对,从而保证物、账、费用与条形码信息相吻合,杜绝医疗机构张冠李戴的收费现象,防止发生虚假用材或变相调换品牌材料,从而达到防止虚报冒领、乱收费的违规现象发生。

5. 创新稽查机制。

两定机构由于其管理不到位或经营理念的问题,目前发现和查处的违规行为不少。预防和控制这些违规行为,除了依据规章制度加强日常检查外,还需要创新稽查措施。

三、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从根源上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1. 坚持“三合理”,引导公立医院责任回归。

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是医院诚信的内在表现。公立医院要用最常规的检查为患者做临床检验、检查,用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患者探清病源,把基本药物作为临床首选药品,解除患者的病痛。

2. 建立奖惩机制。

医院要加强医德医风的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从内部成本核算和医生责任制的考核入手,量化医院、各专科人均医疗费用水平,确保人均费用保持在合理的水平范围内。对于超量化指标定额或明显违反治疗指南、违反用药规定和超范围用药、无相连用药等违规行为的,要与科主任、主治医生、住院医师联动处罚,与职称晋升、劳务费考核、个人经济处罚、处分等措施挂钩,让遵守规章的人有盼头,违反规章的人吃苦头。

3. 加快床位周转,多收快治,降费增收。

由于各地实行了参保人小病进社区收费有优惠、大病进大医院治疗有保障的政策,三级医疗机构的危重病号比重大为增加。床位周转的考核措施使得专科想方设法快治病人,对于过了高危疾病期的慢性病患者,尽快转入社区、其他康复机构或设家庭病房进行恢复性治疗,通过加快床位周转,大大缩短了病人平均住院日,从而有效降低了患者的费用。

4. 控制贵重药物和高值耗材。

医保经办机构要通过团购谈判的方式,促进各级医疗机构精打细算,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控制费用,特别是要控制贵重药物和高值耗材的临床使用。新加坡医保支付条款中对心脏植入支架有专门的规定:凡植入的支架超过三枚,医保不承担超出的费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低水平、广覆盖、保障参保人基本医疗需求的政策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更应控制不合理支出。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何以陷入尴尬[J]中国医疗保险.2010.2:55-56

【2】石孝军,代兵,袁涛.统筹推进城乡医保制度一体化实证调查[J]中国医疗保险.2010.3:48-50

【3】胡洋,张亮,马敬东,张翔.医疗费用控制过程中政府行为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7.4:7-8

【4】王小燕,李大平.医疗技术准入的法律功能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6.4:13-14

篇7:医疗费用增长情况监测制度

据卫生部医改工作进展监测结果显示:2011年, 浙江省门诊均次费用比上年涨0.6%,远低于6.8%的全国平均涨幅,列全国各省涨幅倒数第二;人均住院费用比上年负增长0.4%,远低于7.1%的全国平均涨幅,列全国各省涨幅倒数第一。 2012年,浙江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门急诊均次费用增长3.8%(全国为5.2%), 人均住院费用比上年增长3.3% (全国为5.7%)。 2012年月报数据显示,浙江省卫生部门举办的综合医院门诊均次医疗费约为197.5元, 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9488.3元。 与2011年同期比较(未扣除物价因素影响), 门诊病人均次费用增加8.7元、上涨4.6%;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增加295.7元,上涨3.2%(表3、 表4)。 卫生部门办按隶属关系显示,浙江省级综合医院的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控制较好,增长幅度较低,2011年均呈现负增长,2012年门诊和住院费用仅增长0.5%、0.6%(表4)。

针对医疗费用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实际情况, 浙江省已连续三年提出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零增长的管理与控制要求。 2011年以来,对于我省的省级医院医疗费用的管控工作除常规性措施外,重点对省级医院实行改革、发展和管理目标考核,结合“阳光用药工程”,每季度对相关指标落实情况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公示。 主要举措如下:

数据源自 2013 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资料

一、考核目标

责任制考核目标共分三类,其中一类目标为本年度重点工作目标, 对主要量化目标任务结合各家医院确定, 主要体现让群众享受更多实惠,设置2-3项;二类目标为日常工作目标,主要体现医疗质量和安全, 设置8项左右;三类目标为评价目标,侧重各部门对医院依法行医、规范管理和逐步完善等方面的评价,设置5-6项。

二、年度考评

考评程序主要包括单位自评、互评,对口支援医院所在县(区)卫生局测评,省厅相关处室考核,最后经厅办公会议确定考核结果。 一、二、 三类目标总分为100分,其中一类、二类和三类分别为30分、40分和30分,及格为80分。

三、结果应用

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医院不得参评各项优秀单位称号; 厅直属医院改革发展和管理目标列入单位党政“一把手”年度考核,考核不合格单位,其主要业务工作情况评价意见不能为“优”;附属医院考核结果抄送相应医学院校,作为“一把手”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所有省级医院考核结果通报全省。

四、年度目标责任书指标

一类目标:遏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势头,门诊、住院均次费用零增长。 大型仪器设备检查阳性率;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控制率;抗菌药物占药品消耗比例控制率;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

二类目标:扎实开展“医药回扣专项治理年”活动,坚决治理商业贿赂,强化行业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

全面推广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扩大试点专业和病种,试点专业增加类别、试点病种增加个数;病种平均入选病例百分比,变异率控制率。

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医疗器械行为,对医疗、用药行为全过程追踪管制,加大对“大处方”行为的查处力度,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推广适宜技术。 完善医用设备和医用耗材管理、采购, 降低检查费用,百元医疗收入卫生材料消耗控制数。

三类目标: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扩大病种数量,积极参与单病种支付方式改革。

五、定期公示内容

将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使用金额比例、抗菌药物占药品使用比例、抗菌药物在门诊处方的比例、每门诊人次费用和药品费、每出院病人次均费用和药品费、门诊处方平均金额等内容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形成社会监督范围。

(一)探讨与思考

医疗费用控制工作任务艰巨、过程复杂且具长期性。 卫生费用的不断攀升,使得医疗卫生消费支出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这也是促成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医改方案也试图通过多种措施实现降低卫生费用的目标。 如何进行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需要认真思考。

(二)行政与考核手段

继续实施公立医院“一把手”责任工程,将医疗费用控制工作与医院综合目标评价考核、等级评审、评优评先、职务升迁等挂钩。 综合评价结果、 机构不良业绩纪录应作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将费用控制、医疗服务质量、医疗安全、群众满意度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根据考核结果对医院、医务人员实施相应奖惩。 同时,加快推进药品流通领域改革, 严厉查处医药领域商业贿赂行为。 完善信息管理平台,公开医疗服务信息,充分尊重群众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让患者根据医疗服务价格费用、效率效益及质量自主择院就医。 建立健全患者投诉管理机制,及时有效处理患者投诉和医疗纠纷,多途径缓解医患矛盾,改善医疗执业环境。 建立价格监督奖惩机制,强化价格管理责任制,落实物价及收费管理考核制度,将物价管理与医院绩效考核挂钩。

(三)建立与完善各项制度

加快推进实施医保资金总额预付制, 加大公立医院超预算费用的分担力度。 建立医疗保险总费用、药品费用等总控制度,设计科学适宜的费用结算方式。 强化定点医疗契约化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探索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对基本医疗服务的监督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对医保费用实用情况的评价与监管体系。 探索实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 结合住院人头数、人次人头比、次均住院医疗费用等因素确定调节系数,充分考虑医保政策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医疗条件改善、医学科技进步,以及医疗技术难度、风险度、质量和数量等。 进一步密切省、市级大医院与县乡的对口扶持关系,提升可视远程会诊平台和网络医疗服务,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等全方位扶持帮助,着重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常见病医疗服务能力和中医药服务能力。 进一步构建县级医院与省、市级大医院的远程会诊、诊断、检查、教育和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扩大药品零差率销售,从基层逐步扩大到省市级公立医院,适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四)规范专业技术服务

强化疾病诊疗规范管理,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规范处方点评制度,对医疗、用药行为全过程追踪监管,确保门诊、住院和每床日均次费用实现零增长。 从科学合理、因病施治角度,明确各病种的临床诊疗基本程序和常规,加强过程监测。 引进或开发信息化管理软件,进一步优化管理系统。 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 科学测算单病种诊疗费用, 合理确定与本地经济水平相适应的限价。 制订使用药品总控方案和药品目录,规范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处方和基本药物使用比例等。 严格防范过度医疗,有效控制不合理成本与费用。 推行医疗机构常用检验项目、大型影像学检查项目、抗生素等药品品种及用量超常预警和治疗安全警示。 以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使用为切入点,完善合理用药管理制度,执行药品新品种筛查、药品分级管理、处方点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动态监测等制度。 开展处方点评工作,落实处方权监护限制和处方权取消等管理制度。

* 数据源自 2012 年浙江省卫生事业费决算资料.浙江省卫生厅规划财.

参考文献

[1]关于实行省级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和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通知[J].浙卫发[2011]69号.2011.3.28

[2]关于印发浙江省卫生系统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J].浙卫发[2012]27号.2012.2.103.

[3]浙江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医药费用控制的意见[J].浙卫发[2012]250号.2012.10.25

[4]林世爵.从卫生费用控制的视角解读新医改之难点[J].现代医院管理.2011.5:13-15

篇8:医疗费用增长情况监测制度

1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原因

1.1 医疗的市场化

由于我国前期医改将医疗卫生推向市场, 而市场经济的实质, 是以价格作为经济杠杆调整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而医患双方不具备一般市场的供需关系。我国医院以公立医院占绝对主导地位, 民营医院竞争力很弱,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所以带来了医疗费用急剧增长。

1.2 科学技术的进步

由于各种检验、检测手段的不断更新, 带来了检查费用的上涨, 比如常见的血液检查, 各项指标的检查越来越细、越来越多。CT、磁共振、PET等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手术器械的高、精、尖, 带来了医疗费用急剧上涨。新药的不断开发, 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比如由于细菌的耐药性, 抗生素不断更新换代。新兴技术如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术等, 在给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 也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1.3 人口老年化

人口老年化是世界性的趋势, 中国已步入老年人口大国。而老年人是以慢性病、多系统疾病为主, 治疗效果差, 病程长, 预后差。人口寿命的延长, 无疑加大了医疗的负担。

1.4 疾病谱的改变

过去居民的死亡原因, 主要是传染性疾病, 病程短, 疗效确切。而现在则以心脑血管、呼吸系统、肿瘤等三大疾病为主, 这些疾病反复发作, 病程长, 有的不能治愈, 极大地增加医疗费用。

1.5 一次性耗材增加

医院为了防止交叉感染, 或方便自己, 把原来可重复使用的麻醉包、手术器械等材料改为一次性耗材, 增加了患者的费用。

1.6 过度医疗

经济的发展, 卫生知识的普及, 居民收入的提高, 加之广告宣传, 夸大其辞, 也为医疗费用的增长及过度医疗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医患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等, 患者往往完全听命于医师, 重复过度检查、治疗时有发生, 据报道全球过度医疗占患者的70%, 不仅增长了医疗费用, 并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1.7 医患关系的紧张

由于医疗纠纷的不断增多, 医务人员为了保护自己, 对患者进行了拉网式检查, 这样既有利于医师的诊断, 又增加了医院的收入。

1.8 投入不足

由于国家对医院的投入不足, 医院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 扩大医院的规模, 兴建豪华大楼, 更新设备, 扩大床位, 增设VIP病房等, 提高收费标准, 推行超前服务。

1.9 缺乏职业道德

由于医院极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低下, 为了拿回扣, 开大处方, 能用国内的药品改用国外的药品, 能用国产的材料改用进口的材料, 导致不必要的医疗费用的增加和浪费。

2 对策

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方针应以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兼顾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贯彻落到实处, 深化医疗卫生改革,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基于以上原因, 我们对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提出以下对策。

2.1 医院不能完全推向市场, 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国家给予补贴, 新医改的方向已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2.2 大型设备检查, 收费要控制, 医药分开, 医院以治病为主, 不以卖药检查为主, 同时降低药品价格。国家应对药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统一管理, 统一售价, 建立医疗费用约束机制。

2.3 制定基本医疗, 基本药物, 基本检查与医疗报销范围;实行医疗保险及特殊病种特殊保险;按规定交纳医疗保险金;小病进社区, 大病到医院。

2.4 除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外, 鼓励参加各种商业保险, 让社会共同分担医疗费用, 减少个人医疗费用支付比例。

总之, 造成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因素多且复杂, 各地区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 解决这一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需要深化医疗改革, 加强社会保障, 强化管理, 更需要各部门共同协调和政府支持。

上一篇:文明美德征文:与文明相伴而行下一篇:清算中心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