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名人曹文轩

2024-05-31

家乡的名人曹文轩(通用15篇)

篇1:家乡的名人曹文轩

家乡的名人-----曹文轩

曹文轩,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文轩是我们盐城人。他的父亲是个小学教员,受他父亲的熏陶,他从小就爱上了文学。1974年某天,20岁的曹文轩接到一个电话,是北大法律系的老师王德义打来的。她要他进城来见个面,后来知道那是个面试。由于业余创作,曹文轩在当地颇得名气,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他幸运地进了北大。

乡中子弟被北大录取,这在当地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同时也是巨大的荣耀。进入北大,曹文轩刻苦学习,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毕业后留校任教。

曹文轩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苦难。我们这个时代,缺少了苦难教育,家长自己曾经经受的苦难,不愿意让孩子来承担。“但我认为,这种苦难,是不能省略的”。“我的孩子高考的时候,总是叫苦。我说不要叫,你学到晚上11点,我们做家长的还来陪着你。我像你这样大的时候,还在田里割稻子呢,又有谁端着牛奶在一旁候着?”

曹文轩是新时期以来最出色的少年小说作家之一。“无处不在的美”是曹文轩的创作特征,“既优秀,又畅销”是曹文轩的创作成就。他的作品有多部走向世界。包括《草房子》、《青铜葵花》等在内的《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几乎囊括了曹文轩所有经典的作品,为当代儿童文学的巅峰之作,获得了很多国内图书大奖,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他是我们盐城的骄傲。

篇2:家乡的名人曹文轩

每个人的家乡,可能都会有不少当地名人的传说。虽然绝大多数的家乡名人,不能见于史册,甚至走出家乡就无人知道,但家乡的人却在茶余饭后、笑谈之间,为他立传。请你对家乡名人做一番调查研究吧,你会从家乡父老对名人的评说中懂得很多东西。

一、 活动目的

1. 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2. 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及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 研读史传或人物传记,初步了解研究历史人物或当今名人的方法。

2. 确定研究重点,根据研究需要设计调查表和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

3. 确定调查的方式。如开座谈会或实地采访,发调查表或进行专题研讨。

4. 做好记录、拍照的准备(有条件可以准备录音、录像)。

三、 活动步骤

1. 开展具体的采访和调查(历史上的名人,主要是访问熟悉情况的人、查阅资料、搜集有用证物、拍摄历史遗物;如果是活着的名人,也可以访问本人)。

2. 根据需要,整理、分析各种搜集的名人信息,确定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撰写研究报告。

3. 班级或小组可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举行“家乡名人研究报告会”(报告者在报告名人的事迹时,也可详细讲述自己的调查经过,包括用了哪些方法,解决了哪些问题等)。最后可评出优秀报告。用专栏或橱窗展示优秀研究报告,并让全班甚至全校师生批评指正。

四、 参考资料

1.人物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①人物的生平。

②主要功绩或史实。

③引发的思考。

2.研究方法:

①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材料数据,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认识)。

②观察法(按照预定目的、计划和特定的方法步骤,观察对象及与对象有关的各种东西)。

③文献法(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研究对象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

3.调查访问中要注意的问题:

①态度要谦虚。

②交谈要讲究技巧,如必要的寒暄,话题偏离时不打断别人的谈话,但又能引入主题。

③调查要注意对象,如老人健谈,就多提问;文化水平不高的,以交谈为主;文化水平高的,可发调查表或进行专题研讨。

4.研究报告要做到:

①内容充实,史实清楚。

②观点来自材料,材料能恰当地说明观点。

③语言简洁,避免空洞或太多的描写。

5.重点查阅的资料:

①地方志

②族谱

篇3:曹文轩小说中水元素的解读

一、情景交融的画面描写

曹文轩在小说中特别注重环境这一元素,他在创作中非常重视环境因素的描写,在描写环境因素时,将他的主观感情渗入其中。曹文轩说:“就小说史而言,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小说,却从一开始就自然而然地将风景看做是自己血肉之躯的一部分。”而且“中国人遵循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很早就养成对自然景物的敏感,常常体验着自然物象的人间意义和诗学情趣”[1]。王蒙曾说:“没有图画感会使一位最生动的诗人也变成一个讲废话的人。”[2]因此,曹文轩用自己独特的画面呈现出来的姿态应该是一个极为突出的代表,也使他的作品更加独领风骚。如《泥鳅》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这里冬末春初的田野,别有一番景致:到处是水田,水汪汪的一片,微风一来,水面皱起一道道细细的波纹,一道赶着一道,往远处去,那水分明有了细弱的生命;风再大一些,田野上便会四下里发出一种水波撞击田埂的水音,柔软的,温和的,絮语样的,田野也不再那么无赖和寂寞;中午若有一派好阳光一把一把洒下来,水面上便广泛地弹跳起细碎的金光,把世界搞得很迷人,很富贵。”作者在描绘过程中,把水作为一个统领全局的焦点来写,并围绕水进行细致的描写,把它的形态、声音等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样既抓住了作品的主要核心,同时又使整体性画面集中而清晰地呈现出来。

曹文轩小说除了直接写河水的自然景色,还描写了雨水和其他很多与水有关的自然景物。作者在《天瓢》中,赋予雨水以各种各样的人性化的命名,目的是希望“通过语音本身的规律以增强其感情色彩与音律美,通过词语的选择修辞格的运用而传达文学审美意象”[3]。除此之外,作品还把一片波光艳影、秀美如画的风景呈现在人们面前:被田野绿色染绿了的春雨,它是“很贵重、很肥硕”地下着;大平原是“绿莹莹水汪汪的”;“草木的清香”与“花朵的香气”在“拧得出水的空气中融合着”;甚至在描写其他与水无关的事物时,也总能看出事物和水的内在联系,从而就有了好像“泛着微波的水面”的麦田,“柔和得像薄薄的、轻盈的能飘动起来的雨幕”的阳光,这就使得他的文字增添了许许多多清新与水灵的气息。

二、如歌如水的心灵升华

曹文轩在《童年》中说:“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一睁开眼来时,一眼瞧见的就是一片大水。它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4]所以,曹文轩小说里的水,参与形成了他的性格、人生观和审美情趣。小说《天瓢》中所描写的“雨”、“通”、“欲”,代表的是人的原始欲望,即情欲、权欲等。《天瓢》中除了雨,还有“湖泊”,同样是水,湖泊给人的是宁静,所以,在湖上,人们呈现的是另一种本真:重新回到幼子的状态。作者在此,以意立象,为作品营造了氛围,也展示了复杂的人性。这样的水,既然代表了人的本真状态,同时也把一个人当丑恶暴露出来时,所产生的极大的破坏力就一起呈现出来。[5]但是,破坏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生的开始,水让世间变得更加透明。如《青铜葵花》里葵花的父亲自杀之后,葵花好像“大木船静静地停在水湾里,仿佛是若干年前被人遗忘在这儿”。此时此刻唯一能安慰她的是空空旷旷的芦苇荡,在这样孤寂的环境里她坚韧的性格得以发展,重塑了她理想的人格和健全的性格。还有《草房子》里的秦大奶奶“不是病死,也不是老死,而是掉到水中被淹死的”,这里连描写死亡,作者都没有离开水。秦大奶奶同所有的农民一样,有着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和执著的追求,因此,她曾用尽看似荒唐滑稽的手法去跟学校争地,导致很多人都不喜欢她,但在乔乔落水的时候,她不顾安危跳进水里救人,秦大奶奶的壮举,使得人们重新审视她。而她正是在这次死亡的体验中,对生命有了深深的感悟。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主动搬家,这时的秦大奶奶在精神上更得到了升华。秦大奶奶以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她让人们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死亡的意义,同时也在人们面前展现了普普通通的人的心灵深处蕴藏着宝贵的人性之美。

水,是中国古典诗画中常见的艺术形象,也是曹文轩小说不可缺少的意象,它是所有纯净、宁静、灵动和柔韧的代名词。因此,作者笔下所有的女子都跟水息息相关的,她们在水边出生,水边成长,在水边升华了她们所有的美感。《草房子》中的纸月,是一个在水边出生、水边长大,很有灵气的女孩,在秀气的大眼睛里常常流露出所有的善良,在柔弱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坚韧的心。尽管她常常受到别人欺负,但依旧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在作者温婉如水的情感构建下,纸月体现出了一个典型的生命如水的女子的全部情怀。

水,在曹文轩眼里是流动的,它在生气与神气中带来了一种生命感和神秘。在水乡长大的曹文轩,自然在水的洗礼下,思绪也呈流动状态。所以,“在小说创作中,具体的物象不仅要表现小说的感情与理智,而且必须同某种人生形态的动态过程建立起一种关系,并从总体上浓缩、凝聚、强化这种人生形态的思情意蕴,或隐或显地表达出小说家对这种人生形态的感情状态,才能构成意象”[6]。

三、朴素淡雅的洁净世界

水是干净的,它能赋予净化世界的使命。在《因水而生》中曹文轩说自己的作品有一种“洁癖”,他说:“我之所以不肯将肮脏之意象、肮脏之辞藻、肮脏之境界带进我的作品,可能与水在冥冥之中对我的影响有关。”“只要有了水,你没法不干净,因为你面对水再肮脏,就会感到不安,甚至会感到羞耻。”[7]干净是一种最朴素淡雅的美,也是一种具有震撼力的美。在曹文轩作品中,所有的一切好像都被水清洗过一样,白雀“写得一手清秀的字,信干干净净”,山羊“白如秋云,绒如棉絮”,鸭子“很干净,如云、如羊脂”,芦根“被雨水冲洗的干干净净,一根根,像象牙一般的白”。就连《草房子》中顽固不化、充满怨恨的秦大奶奶,浑身上下也穿得干干净净。而《青铜葵花》里的青铜卖掉最后一双芦花鞋,赤脚走在雪地上,“他的一双脚被雪擦得干干净净,但也冻得通红通红”。这些干净的外表下,也有一颗干净的心。他们善良、对世界充满爱。他们热爱干净正是热爱生活、追求生活品质的表现。在曹文轩的眼里,干净才是最正常的,在干净的背后,隐藏的是文字的洁净,思想的洁净,心灵的洁净。

总的来说,水元素在曹文轩的作品中,既作为一种简单的环境因素描写来烘托气氛,同时又具有隐喻象征的性质。很多时候,他作品中的水,是人的本性的一种隐喻,是一种生命的本源。它能够净化现实人性,也能够暴露人性中深藏的原始欲望。同时,水又是死亡、与重生的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而在破坏旧有的事物与秩序的同时却又能代表着重生[5]。

摘要:水是曹文轩小说永恒的题材与主题, 他的所有小说几乎都和水有关。作品中, 水既作为一种简单的环境因素描写来烘托气氛, 同时又具有隐喻象征的性质。它能够净化现实人性, 也能够暴露人性中深藏的原始欲望。因此, 曹文轩在作品中常常借助“水”领悟所有的道理, 可以说水和曹文轩的思想意识已经和谐地融为一体。

关键词:曹文轩小说,水元素,环境因素,隐喻象征

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290.

[2]王蒙.漫话小说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85.

[3]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M.上海三联书店, 2000:121.

[4]曹文轩.童年.追随永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63.

[5][8]韩巧花.曹文轩创作的常见意象与审美个性[J].合肥:安徽文学, 2008, (12) .

[6]魏家骏.论小说意象[J].重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1988, (1) .

篇4:家乡的名人

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者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歌星、影星、球星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泥人张”“赖汤圆”“张小泉剪刀” 固然无人不知,就是你身边的那些技术标兵、种田能手、养鸭大王…… 也可以称得上地方的名人嘛!你知道家乡有哪些名人? 你了解他们的事迹吗?如果了解不多,可以作些调査访问,也可以直接拜访一下名人, 然后写一篇习作。

脑洞大开

本次习作的关键是了解家乡名人的事迹。要了解这些,首先要认识到哪些人可称为家乡的名人。 其次要知道获取名人事迹的方法,比如调查访问、直接拜访、访问名人周围的人等。再次,在整理名人材料的时候,要注意说清楚人物的外部特征、名人在某一领域作出的突出成绩, 名人最感动人的事迹,名人身上彰显出的精神、品质。在成文时,一定要通过名人的具体事例来介绍,不能空泛而谈。

指点迷津

1.“找米下锅”选好“材”。 谚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练习写作文也不例外,选好写作文的材料就如煮饭之米一样重要 。例文《指尖上的舞蹈——记邱卫平奶奶与她的草编艺术》的小作者纪欣怡通过调查访问,搜集到了邱卫平奶奶学习草编艺术的经历、编蚂蚱的生动事例、不断在工艺和原料上进行创新等反映邱卫平奶奶草编艺术的典型事迹。这就找到了写这篇作文的材料,有了好材料,也就为写好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他山之石”攻好“玉”。 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收集到的写作材料可谓是“他山之石”,写出来的作文可谓是自己雕琢成的“玉”。怎样去雕琢?这就要求作者对这些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整理。

篇5:描写家乡名人的作文

在他28岁去京城把他的第一首诗《离离原上草》给了有名的文学家顾况,顾况一听“白居易”这个名字,就对他说:“现在,在京城不好呆下去了。”但是当他看到白居易写的这首诗时,大惊失色说:“你一定可以好好的在京城呆下去的。”

白居易每次写诗,反复修改,再拿给一些不识字的妇女听,如果她们不懂,白居易又拿回去修改,读给她们听,直到她们听明白为止。

白居易是唐代写诗最多诗人之一,我最喜欢他写的《卖炭翁》,他把人物描写的很仔细,把卖炭翁的悲惨和宦官的仗势欺人,都细致的汇成一篇文章,让人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一样。

篇6:名人思念家乡的诗句

名人思念家乡的诗句

古诗十九首

朝代:汉代 作者: 汉无名氏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己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释义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春望

朝代:唐代 作者: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渡荆门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朝代:唐代 作者: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译文

一旦成为被贬的官员,在去长沙的途中,西望长安,那里再也没有家了,此时的心情是何等地痛苦。一日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对饮,忽然听到一阵阵笛声,笛子吹的是“梅花落”,江城五月,正是初夏暖热季节,可一听到凄凉的笛声,顿感有一股寒意袭来,就像置身与梅花飘落的冬季一般。

客中行

朝代:唐代

作者: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译文

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一种香草,用以浸酒,浸后酒色金黄)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管它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夜雨寄北

朝代:唐代 作者: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端居

朝代:唐代

作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新年作

朝代:唐代 作者: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秋思

朝代:唐代 作者: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杂诗

朝代:唐代 作者: 王维 类型:羁旅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朝代:唐代 作者: 王维 类型:羁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

朝代:唐代 作者: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商山早行

朝代:唐代 作者: 温庭筠 类型:羁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泊船瓜洲

朝代:宋代 作者: 王安石 类型:羁旅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宿建德江

朝代:唐代 作者: 孟浩然 类型:羁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长安春望

朝代:唐代 作者: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除夜宿石头驿(一作石桥馆)

朝代:唐代 作者: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望月怀远

朝代:唐代 作者: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题大庾岭北驿

朝代:唐代 作者: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落日怅望

朝代:唐代 作者: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山中

朝代:唐代 作者: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蜀中九日

朝代:唐代 作者: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回乡偶书

朝代:唐代 作者: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次北固山下

朝代:唐代 作者: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旅次朔方

朝代:唐代 作者: 刘皂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似故乡。

添字采桑子

朝代:宋代 作者: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篇7:关于家乡名人的作文

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村的一位农民——王大伯。

王大伯今年四十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他的皮肤很黑,短头发,经常戴一顶草帽,穿一件很旧的褂子,显得又瘦又矮。但他种起田来一点儿也不含糊。

他每天起早贪黑,到田里治农药、除草……干的是辛辛苦苦,也可算是兢兢业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经种了几十亩田。从一开始一贫如洗到现在不愁吃喝。

王大伯不仅勤劳,而且充满了智慧。王大伯一开始不懂得种田的经验,所以吃了亏,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到处请教别人,自己也买了关于水稻或其它一些和种田有关的书。自己不识字,就让家里人读给他听,然后用心钻研,终于掌握了一些技术和经验。他经常说:“种田看起来简单,学问确实有不少呢!”

有一次,大家买种子,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买了同样的种子。只有王大伯和他们不同。有些人问他为什么买这种种子。他说:“凭我的经验,今年的天气适合这种种子。”果然,最后他收获的要比别人多很多。慢慢地他开始富裕了,最后用起了机械化。从此,他就成了我们村的名人。种田虽然让王大伯辛苦了好一阵子。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真是苦也粮食,甜也粮食

篇一:家乡的名人

在我的家乡,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养鸡大王”,他曾经是大都市里一个不起眼的保安,但他从小就有着不屈服命运的志气。几年来,他通过自己的双手辛勤地努力,从大都市回到家乡,历经了许多次失败,最后靠养鸡致富,他,就是我的大伯。

大伯的养鸡场离村子不远,进入养鸡场,映入眼帘的是许许多多的小鸡,成千上万的白色小鸡就像给养鸡场的地面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毯子。只见大伯和他的助手一把鸡饲料倒下去,小鸡们都来争抢,好不热闹。

听奶奶说,大伯是一次偶然的发现使他走上养鸡致富的道路的。当时,大伯是一位不起眼的保安,一次他下班后到他的一个朋友家去玩,这位朋友办了几个养鸡场,专门养殖饲料鸡。很快,大伯发现养鸡收入丰厚,因此,就萌生了养鸡的念头。从那时起,大伯一边上班,一边利用空余时间到养鸡场学习养殖技术。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终于把技术学到手。于是大伯就辞去保安工作,拿出多年打工的积蓄,东凑西借,投入5万元,建立了两个养鸡场,可是好景不长,这不,就当大伯第一次养鸡时,全国遭受禽流感,结果把本钱全赔了进去,还欠了一大堆债务。可大伯身上有着不屈服命运的志气,他毫不气馁,他白天在养殖场上忙忙碌碌,晚上又在台灯下读书,还把饲养的鸡全部注射了疫苗……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伯的努力下,他终于成功了,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

如今,大伯招收了5个返乡农民工专门负责养鸡场的喂料工作,每年都有很多户农民来向他买鸡苗,请教养鸡技术,大伯都毫不犹豫地传授给他们。

这就是我的大伯,一个远近闻名的“养鸡大王”。篇二:家乡名人

巴金、霍金、钱学森……这些名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我们家乡无锡也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交通协管员,他就是老秦、秦加财。

老秦年近60旬,中等个、瘦瘦的、黝黑的皮肤,十年前他从工厂下岗后就一直从事交通协管员的工作。十多年来他不论严寒酷暑,不管风吹雨打,每天坚持站在马路上管理交通,用他的话说:“我从事的是最平凡的工作。”

老秦的工作确实平凡;你看!在朝阳广场的十字路口他一次又一次地对过马路的市民说:“这位同志您越线了,请往后退,谢谢。”“对不起,现在是红灯,请稍等。”……他一次又一次的做着稍等、转弯、直行的手势,是繁忙的路口变得井然有序;可就在这平凡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秦那不平凡的品行。

有一次,老秦和往常一样正忙碌的值勤,一对骑电动车的年轻人经过了他的值勤路口,老秦上前礼貌地纠错,但骑车的年轻人却蛮横地把老秦用力一推,还振振有词地说:“你凭什么来管我?你算老几啊!”面对这样的情形老秦始终面带微笑,对违章的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老秦不厌其烦地劝说下,这对年轻人终于转怒为喜,笑着承认了错误。

老秦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人们不仅称赞他敬业的工作态度,而且对他规范的执法动作也大加赞赏。

老秦的辛勤工作得到了市民们的认可,一时间成为一名“网络红人”,还被有关单位评为“再就业明星”和“无锡市优秀协警”,他还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这种敬业精神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值得我学习。

每一个地方都有名人,而我们春城也有一位名人,他的名字叫聂耳。我的家离聂耳的故居只有200米左右,我有幸成为他的邻居,这使我感到非常自豪。聂耳不仅是一位爱国人士,还是一位关心他人,一生都在报效祖国的人。正是他热爱音乐、祖国的情怀,使他创作了激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

为了了解这位爱国的音乐家,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其中最详细的是他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1935年初,聂耳听说电通影片公司正在筹备拍摄影片“风云儿女”,影片内容是号召文艺青年起来抗战,走与民众结合的路。故事梗概是田汉写的,后因田汉被捕入狱,由夏衍写成电影剧本。田汉被捕前危急仓促,主题歌的歌词写在一张包香烟锡纸的衬底上。聂耳知道此事后,立即跑去找夏衍,主动要求为主题歌谱曲。他从夏衍手中夺过歌词,一看题目是“义勇军进行曲”,激动地说:“作曲交给我,我干。” 他以极大的热情彻夜不眠地投入了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那充满爱国激情的歌词使他热血沸腾,脑海中闪现出一个个画面: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们铸成了钢铁长城,与侵略者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冒着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一幅幅画面化成了一个个铿锵有力的音符!他用小号响亮的音调作为歌曲的前奏,像是吹起了进军号角。他很快就完成了初稿,交导演征求意见,准备进一步修改。当时,党组织为了聂耳的安全及音乐水平的提高,安排他先去日本考察,然后再赴西欧留学。聂耳到日本不久就将歌曲定稿寄回。

1935年5月1日,“中华日报”发表了这首歌,影片“风云儿女”首映,主题歌立即传遍全国,成为号召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歌。1949年9月27日,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著名画家徐悲鸿首先提出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提案,被大会通过。1982年12月4日,全国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又通过决议,确定这首歌为正式国歌。

篇8:家乡的名人曹文轩

笔者以为,分析这类现象可以抵达中国基层政治的某种本质性的东西。所以,虽然我们只能说得比较含糊,但我还是愿意说说这个题目。

今天这个时代,虽然传播工具非常快捷,但作为普通民众,要对身边的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却是跟传统时代一样难,或者更难。因为有关方面对舆论的追查,也同样方便快捷。对不同意见的“处罚力度”,则是在不断加码。你对地方事务发表过意见,就“负面事件”接受过媒体采访,你就完了。如果你是公务员,你就更倒霉定了。这不涉及你说得对不对,说的是不是事实。

这样一来,才有“跟家乡的冲突”一说。意思是,你需要不在家乡,才有条件批评家乡。绝不是你有知识、有道理,就可以批评家乡的官员和公共事务。不在家乡,家乡官员难以报复你。但还有一个条件是,你如果有亲属在家乡,哪怕只是拐弯抹角的远亲在做小公务员,你就应该“懂事”,自觉放弃你的批评权。

不妨举举地方政府搞拆迁等“强力推进”模式:只要你或你的亲戚在当地有一份公职,你的公职就会被捆绑进来,你很快就会被折腾到“完全同意”政府官员开出的条件。所以,大多坚持到最后的钉子户,是社会关系十分简单的底层人士。

这就是不在家乡的游子才有条件利用网络批评家乡的社会背景。这跟当前的都市媒体远攻近守的情形有点像。它要讨好读者以占领市场,所以需要一些真实的消息。但无论当地百姓多想知道的消息,只要当地官员不高兴,都会假装不知道。

离开家乡才可能批评家乡,表明基层官员的权威正在绝对化。家乡事务的管理,跟家乡人绝无关系。拿一个县来说吧,县委书记、副书记、县长、政法委书记、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公安局长、法院院长等最有权力的前六到八个重要的官位,一定是外县来人担当的。你可以设想一下,每到周末,每一条出县城的公路上,都奔驰着护送县主要领导离开县城的公务专车。还可以说,他们很不容易,他们需要度周末,也需要家庭生活,因为他們往往是抛妻别子来为异地人民谋发展的。

这已经制度化,这样的情景已经演习了好多年了。但是,情景不变,演出这些情景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按制度规定,每一位主要领导,只能在一个异地位置做5年,实际往往不到5年,一般两三年,又到新的异地去了。

换句话说,这样的构架供县级政权的领导干部对他们治下的土地和人民都不熟悉,也没有文化和亲情方面的认同。

既然不熟悉,不认同,有陌生,有距离,他们就必须增强自身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必须很快见成效,因为上级派他们来,只给了三五年时间,必须尽量在任期内把自己认定的事情玩完。他们来去匆匆自然不能从容地跟不认识的百姓讨论政事。

但是,公众是永远需要参与他们自己的事务的,这是不可能压抑的冲动。当地百姓无法表达,对家乡有感情的游子可以借助网络表达。无论你隔家乡千万里,只要在网络上向家乡喊话,家乡的主要领导都会听到。因为他们惟一爱惜的,就是舆论这层政治羽毛了。于是,“网络名人跟家乡的冲突”油然而生。

篇9:写家乡名人的作文

他,是一位老人;他,是一位我们胜浦人民广为人知的老师;他,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他,是一位连老师都会敬佩的老师,不仅仅因为他独特风趣的课堂,而且还有他让人羡慕的无数的优秀作品。

龚老师虽然年纪大,但是他的才华是我们远远想不到的。龚老师的上课方法很独特,即使是同学们听不进去的知识,也会在他的带领下听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同学们上完体育课回来很累,龚老师看到我们累成这样,就像一根快要枯死的狗尾巴草,个个无精打采。龚老师就说:“今天我们不上课,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话说在古时候,有一位大诗人叫苏轼,苏轼与他的父亲、弟弟

都很有才华,因此并称为‘三苏’,由于地方需要一位好官去管理,于是朝廷就派苏轼去,自从那以后苏轼和他的亲人就再也没有相见过。又是一年中秋节夜,望着明月,苏轼思乡心切,十分想回去看看家人们,多年不见,不知家里境况如何,他不觉间便潸然落泪,一个人独自回到房间,窗边映着月光,灵感袭来,奋笔疾书,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词,其中脍炙人口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世人时代传颂。下了语文课,我翻开书本,一看今天讲的故事不正是要学的课文嘛!

龚老师不仅上课风趣独特,作文也是一流的,他写的作品有很多都被报社、杂志所征用,这些作品多的加起来可有一张课桌那么高呢!

篇10:家乡的名人-六年级作文

严当当1982年12月28日出生于柳州,正如名字一样,严当当在民歌领域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20xx年11月,在谭晶、王宏伟等大腕云集的全军第八届文艺汇演上,严当当以一首《守在这里的是你》荣获了一等奖;20xx年获得中央电视台歌手大奖赛“优秀歌手”称号;20xx年还参加了央视春节晚会、元宵晚会、中央六部委等举办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两岸三地大型中秋晚会等;她第四次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以一曲《山歌牵出月亮来》惊艳四座。

每当我在看电视时,如果有严当当在唱歌,我就会情不自禁的停下来听她唱歌,那歌声清脆动人,令人流连忘返,令人忘记所有的烦恼······就算严当当唱完歌了,她那歌声也会在我心里缭绕许久。

而且,每次我听到别人念到严当当的名字时,都会感到特别骄傲,因为我和她同姓。有时在梦里,我也会梦见我像严当当那样站在舞台上唱歌,台下的观众也会为我唱得好听而鼓掌······

篇11:家乡的名人-五年级作文

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很喜欢观天察地。《数星星的孩子》讲的就是张衡的故事。他坚持不懈在晚上观察星星的变化,他还写了一本叫《灵宪》的书,解释了月相变化和月蚀发生等自然现象。他长大后刻苦钻研天文。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演示恒星和太阳周日运行的仪器——“漏水转浑天仪”;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及其方位的“候风地动仪”,成了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

张衡不但是东汉的一位天文学家,还是一位科学家。

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只要发现好奇的东西,就会一问到底。他在多学科、多领域取得的成功,是人类历史的瑰宝,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后世尊其为“科圣”。1970年,国际上用张衡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1977年,太阳系一个编号1802的小行星,也是用张衡的名字命名的。

篇12:家乡的名人曹文轩

莫言:春节,家是心的归宿

家乡:山东省高密市

年味:黍子糕、泥老虎、饺子、扑灰年画

2012年12月10日,莫言成为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山东省高密市平安村,是莫言的家乡。今天,莫言的家人仍旧生活在这里。春节,人们都会像候鸟一样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莫言说:“实际上它(春节)已经变成一种文化,而且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每到这个時候,天南海北的人必须动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实在不行坐牛车我也要回家去,完成这么一个心里的寄托,这么一个心里的归宿。”1976年,莫言离开家乡,他希望此生再也不要回到这个贫穷的地方。然而多年后,在他的一部部著作中,却全都是家乡的身影,并且每到新年归乡的情感也越来越强烈。“有一年我跟苏童、余华、王朔在法国,正好是中国的农历除夕,法国的一些华人兢在街上组织舞龙灯,准备过春节。在异国他乡看到在外国生活的华侨过春节,就格外地思念故乡。”

莫言的童年非常艰辛,土坯房里阴暗、寒冷刺骨,饥饿伴随着全部童年,只有新年到来時才是这个家庭最热闹的時刻。

吃年糕是莫言儿時最亲切的记忆。生长在北方的黍子俗称黄米,蒸熟的黍子糕黏性极大。红枣是高密人做年糕必不可少的道具,他们关注的是十颗红枣摆放的位置以及造型。莫言说:“年糕蒸熟了以后切成一块一块的,上面插上红枣,作为贡品,摆到供桌上。”

新年还必须拥有玩具,会叫的泥老虎是过去新年唯一的玩具,在今天的高密依然很流行。从村外的地里取回泥土,和得软硬是有讲究的。做好眼睛、鼻子、眉毛等细节,泥老虎做了一半,要经过两天的阴干。在晾干的泥坯上旋出一个孔,用胶将芦苇哨子固定好,把泥老虎的前后用革连接,防止漏气,一个可以发出声响的小玩具便大功告成。

莫言曾经很多次在媒体上提到自己对于饺子的迷恋,那是最初写作的动力。因为在莫言的儿時,只有春节才能吃上饺子。在这一天,高密人包饺子的手法也与以往不同,他们小心翼翼地轻轻捏合,不出一点褶(意即波折),期盼来年的日子比较平顺,没有任何波折。除此之外,还有几个道具:糕,代表节节高升;枣是好事要趁早的意思;糖代表的是甜甜蜜蜜的日子;硬币代表发财。节节高升、好事趁早、甜甜蜜蜜、恭喜发财,高密人将自己对来年的祝福悄悄藏进饮食中。

家堂,是高密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扑灰年画。扑灰年画起源于明,盛于清,今天,全中国只有高密所辖十多个村庄保留下这种手艺。扑灰年画的灰是指炭条或者炭灰,是用炭条或者炭灰做成的“墨汁”(拿炭灰用水加上小米汤调和),用毛笔蘸着画画。而扑指的就是手工复制。因为画有祖先,高密人在过年時将它当做牌位。虽然阴阳两隔,活着的人也要在辞旧迎新的这一无将他们全部请来,用这样的方式缅怀祖先,这种习俗在山东一带一直延续至今。

从瑞典领奖回国后,多家电视台邀请莫言与观众共同跨年或亮相春晚,但莫言像往年一样,春节回老家过年。

谭晶:过个团圆年就是最幸福的

家乡:山西省侯马市

年味:炸麻花、家乡火锅、扭秧歌闹社火

谭晶,总政歌舞团著名歌唱家。每到过年,她就格外地想念家乡,想起那些带着浓浓年味的小吃。

在谭晶的家乡侯马,年和麻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炸麻花,是过年最热闹开心的事了。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炸几十斤麻花,一直要存放到二月二,按风俗要每人吃一点,所谓“咬蝎尾巴”。据说,咬了蝎尾巴,一年内就不会被蝎子蜇着了,都会幸福安康。谭晶特别喜欢吃刚炸出来的麻花,软软的,很香。炸麻花的“工序”很繁杂,因为炸得多,亲戚邻里之间就要互相帮忙,一般从春节前半个月开始,各家各户就会把炸麻花的日子自觉排好。头一天,户主要负责把面团发好,备好柴火、食油、板凳、容器等。一般需要七、八个人紧忙活,大家分工明确。先是和面,这个需要技术,水放多少,盐放多少,油放多少,这个比例可不好掌握。要想筋道,除了放油,还得把面和匀。面和好后,放在面案上揉到光滑匀称,再搓成一个小胳膊粗的长条,剁成小剂子,抹上油,一个一个整齐地码在瓷盆里。搓麻花的時候最热闹了,七八个人同時搓。在“快者”的手下,不到一分钟,一根麻花就已经现身了。谭晶说:“对于初学者不容易,但是在卷上一天以后,就发现已经成了熟练工了。”

山西人爱吃面,每到过年,谭晶对家乡的面食更是充满了思念,“各种各样的面食我都爱吃,我吃过的有多少种,数不过来,太多了。”

在谭晶的记忆中,有一种火锅,是她无论走到哪里,特别是过年过节,最想回到家乡品尝的味道。“里面放了很多东西,有丸子、马莲、小酥肉,还有海带、豆腐、粉条、白菜,春节的時候到奶奶家就会做那种锅子。锅一掀开,热气腾腾的,就会感觉到家庭的温暖。火锅底下还烧着木炭,冒着烟,就会觉得有蒸蒸日上、温暖的寓意在里面。”这种火锅是只有在春节,到侯马的乡下才可以品尝到的美食。现在北京的一些山西饭馆都会有这样的“家乡火锅”,“就是因为一吃到那个就会想到家乡”。

儿時的谭晶,对过年充满了期盼,不仅因为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食物,可以唱歌跳舞也是她喜欢过年的理由之一。小時候的她最喜欢自编自导自己跳,父母参加春节演出的時候,她就在后台跟着又唱又跳,很是忙碌。谭晶自曝自己还扭过大秧歌,扭秧歌闹社火是她的家乡侯马以至于晋南地区的过年习俗,“有一次我们搞正月十五的社火表演,每个村子都要出节目。当時有个村子扭秧歌缺人手,我妈就让我去了,挺好玩的,穿上那种衣服,画个大红脸蛋就扭秧歌,有划旱船的、踩高跷的,挺有意思的,那時候还觉得挺美。”

谭晶说:“小時候过年就是觉得好玩,穿新衣服。长大以后,我觉得过年意味着团圆,能够有一个团圆的年,就是最幸福的。找弟弟在美国,什么時候他能够回来,我们全家人—起过年,就会是一个特别幸福的团圆年。”

篇13:500字作文:家乡的名人

民族生存危亡,苏州中学没有一张安静的书桌。1931年11月,全苏州的学生终于联合起来,戴着“学生起义”的标志来到南京,遭来的却是蒋介石的一顿训话。沈求我的爱国情怀却是无法浇灭,他参加了抗日主义,参加了民革多年后实现了自我崇高的理想:

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期间,沈求我同样遭到政治上的诬陷而被残酷批斗,他,却像驻扎在磐石上的苍松,任凭风吹雨打都不动摇,镇定地对待这一切,把打击迫害抛到脑后,凭着自己的胆识和信念,坚持做党的统战工作,最终恢复原职。

工作的三十多年中,在生活方面,他的简朴拒奢给同志们留下深刻印象。对子女的要求很严格,更不会为其谋求私利。严格的要求和良好的教育使他们都能敬业好学,谦虚做人。年逾花甲的资深经历和双重党籍的资质,深厚的文字功底、马克思主义修养……这时候,人们尊称他为沈公了。他给人的印象总是胸有成竹而神闲气定,温文尔雅而老成持重。

篇14:家乡的名人优秀作文

刘安是汉高祖刘帮的孙子,前164年,文帝把淮南国分给刘安兄弟二人,而刘安即淮南王。

他的一生贡献很多,著作《淮南子》。内容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经济学、化学等。他的著作也集中了道家思想。

刘安还好黄白之术,常在八公山上炼丹。因偶成了豆腐,故刘安成了豆腐的创始人。于是同时,寿县也因此得名。

又因仙丹内的谜团无法解开,众人纷纷猜测,有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把刘安描述的更加神秘。更富有传奇色彩。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成语也是从淮南王这个时期淬下来的。

淮南王的故事令寿县多了一些古老,多了一些历史,多了一些精彩——

在淮南五的启发下,寿县人开始研究出各种口味的豆腐,而寿县也因豆腐之乡美名。

篇15:家乡的名人作文600字

杨善洲为了脱险自己当初立下的承诺:“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在他退休以后就不断帮助别人,不停的植树造林,他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人民,贡献给国家,贡献给荒山。有一次,他听说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成立了个茶叶专业组,但没有生产资到处借钱,他立刻送去800元,大家都在想:“杨善洲这样埋头苦干和无私奉献为了啥?”为了人民!为了国家!

杨善洲不仅为民造福,还对老百姓是非亲切。一次,杨善洲和秘书在保山散步,他走进一户人家亲切地问着老婆婆家里的情况,老婆婆躲躲闪闪的说一切正常,杨善洲先进厨房看看,可老婆婆不让,和杨善洲绕开话题,杨善洲一再要求,老婆婆只好让他们进去,他们走进厨房,看到一位走路一瘸一拐的女子正在做饭,杨善洲问老婆婆:“这是怎么回事?”老婆婆回答道:“我儿媳妇的腿摔伤了。”杨善洲平平拉开女子的裤脚斩钉截铁地说:“她的腿化脓了,得上医院。“并叫秘书被女子上医院,老婆婆和女子都反对,可以设置强行让秘书被女子,并对老婆婆说:“您放心,治好了就送她回来。”他把秘书和女子送上车,给了秘书20元,目送着车子离开,自己走到另一户人家查看情况。

杨善洲是老百姓的贴心人,退休后,他看到满山荒芜的大凉山,毅然决定到大凉山种树。从此以后,他都在大凉山上找果核、育苗种树,不论严寒酷暑,他总是顶风冒雪,风餐露宿在山上,一个斗笠,一领蓑衣,一张草铺,一把锄头陪伴着他,一干就是二十二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换来了大连山的满山苍翠,他把这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捐给国家。

上一篇:“红领巾心向党,感受你的爱”主题队日活动方案下一篇:青岛办事处关工委2008年工作总结2009年工作督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