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题研究

2024-06-08

微型课题研究(共6篇)

篇1:微型课题研究

微型课题研究

一、什么是教师微型课题研究

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是指把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课题,并展开扎实的研究。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力求研究的周期短,见效快。微型课题研究以“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为基本特征,以“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让广大教师在“做中学、研中做”,把想好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写出来。

二、微型课题研究有何价值

教师进行微型课题的研究,可以从很多方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1.引领教师进入一种研究状态,经历教育教学问题的发现、反思、解决的过程,在实践中触摸一种本原的研究方法,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

2.有助于教师解决当下教育教学中的迫切问题,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包括即时效应:学科成绩、班级常规管理等。

3.有助于教师个人积累实践经验,丰富和提升实践智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更加重视个人知识在教师专业行为中的意义。

4.打破教师的专业个人主义,使教师形成一种开放的视域,促进同伴对话、同伴互助。

5.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以“研究”为基质的年级组协同体、项目协同体。

6.促进学段管理的前移,由“管理”同“服务、引领、对话”的方向转变,形成以“共生”为内核的学校文化。

三、微型课题研究有什么特点 1.小,即研究的问题小

微型课题研究主要聚焦于教育实践中的矛盾和疑难,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有价值的细小问题。问题可以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案例设计、授课导人方式、课堂提问、作业设计等等。“小”还表现在研究的规模上,微型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小、人员少、时间短,因而规模小、投资少。“小”是微型课题研究最显著的特点。

2.活,即灵活

首先,微型课题研究的选题论证、方案设计、立项开题、实施研究等相对简便,没有省、市规划课题研究那么复杂。其次,在研究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可以单独研究,也可以合作研究。第三,微型课题可以重复研究,不同学校的教师或课题组可以同时或先后研究同一个问题。

3.实,即实在

首先是选题“务实”,选题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其次,研究过程“踏实”,源自于实践中的问题还在实践中解决,微型课题研究在教中研、研中教,不是游离于教育教学实践之外的活动。再次,研究成果“真实”,注重在工作中做得怎么样,它可以是教学案例设计稿,听、评课稿,教育案例,教育故事,课堂教学实录;也可以是研究小报告,访谈记录,调查报告,沙龙材料,学生作品;还可以是音像作品,图表、教具等实物。

4.短,即周期短

微型课题研究的时间视研究内容而定,可长可短,时间短的两至三周就可以解决问题,长的三至五个月,最长的一般不超过一年。它不需要固守三、五年的研究周期。

5.平,即符合当地、当时教师的研究水平

第一,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教师一般不需要专业研究人员具备的有关研究设计和解释的高级技术,只要具有基本的研究知识; 第二,微型课题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发展和检验理论,而在于获得能够直接应用于眼前工作的知识,它既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又提高研究者本身的能力;

第三,微型课题研究的问题都是研究者感兴趣的话题,与当前工作无关的问题一般不去研究;

第四,微型课题研究,不需要广泛的文献研究和原始资料,不需要彻底地了解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教师只需要对相关的研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第五,微型课题研究在设计的程序上不需要那么严格,往往在比较自由的行动中做出调整。

第六,微型课题研究不强调其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以及对后继研究的可能启示,关注的是研究结果所具有的实践意义,以及对研究者本身和他们同事的教育教学会不会有一些应用价值。

6.快,即见效快

由于研究的周期短且基于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因而速度快、效率高,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

四、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经验总结法; ⑷文献法; ⑸比较法;⑹个案研究法; ⑺统计法; ⑻行动研究法;

五、微型课题应遵循哪些原则 1.学科性原则:

研究可限于某一门学科在教学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或者是德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

2.科学性原则:

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3.简约性原则: ①课题参与人员少,既可限于学科教研组或年级组,也可个人申报或2至3人合作申报。②课题研究周期短,研究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学年。

4.可行性原则:

课题研究必须考虑主客观条件,要切实可行,研究的问题、方法、结论明确具体。

5.实用性原则:

对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有指导或借鉴作用,其成果(规格要求不高)可以在学科内或小范围推广应用。

六、微型课题研究什么 1.微型课题从何产生?(1)教育事件、教学事件——课题产生的触发点。(2)教师个体从自身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中发掘问题。

(3)来自同伴的(年级组、学科组、班级组、办公室)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4)教师自身在读书、学习后的对某种新理念、新方法在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嫁接、应用。

(5)教师围绕学校主课题研究,结合自身实际,确立的具体可行的子课题研究,进行建构性试验。

2.微型课题的种类 A.教育教学类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案 教学案例研究

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研究 新课改下的教材、教法研究 教学资源库建设

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研究 B.德育工作类

班主任工作中某难点的解决方案 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的方法研究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研究

学业优秀学生的行为特质分析研究 学业较差学生的行为形成原因研究 单亲家庭学生行为形成之研究 信息化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C.学校管理类

德育网络构建研究

提高学校科研管理水平研究 教师评价研究

提高后勤保障能力的研究

科学的进行常规考核和质量考核之研究 D.现代教育技术类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方法研究 远程培训方式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某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多媒体教学、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等)

校园网安全技术研究 教学管理软件开发研究

七、如何做微型课题研究(基本步骤)1.选择研究问题 2.拟好研究课题

拟题要注意的两点:一是形式上常会以“研究、初探、探究”等字眼为特征,一般不用疑问句式,也不用叙事文章的标题;二是内容上一般要包含研究范围、研究途径、研究结果、研究状态等,或其中部分内容。

掌握微型课题标题的基本结构:

研究范围+研究主题+研究结果(或状态)+研究

结论:短语中心语的限制越多,课题切口或角度就会越小。

3.设计研究方案 包括:问题的产生,课题的界定,研究的现状,研究的思路,预期的成果,完成的措施。

4.实施行动研究

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讲究科学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5.提炼研究成果

如何归纳?说到底是:解决了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

6.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课题成果的集中体现,要认真写好微型课题的研究报告。一个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应当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

篇2:微型课题研究

习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所谓预习,在《现代汉语规范辞典》中诠释为:学生预先自学老师将要讲授的内容。诚然,预习是个传统的话题了,但细读,预习的关键词“自主学习”却是新课程中的重点,甚至是灵魂。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而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也应该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这样,学生的预习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然而,新课程下的预习,是否真正走向了生本,是否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发现,在日常教学中,其实教师在预习指导中存在很多误区,有的只注重预习内容的数量,有的只侧重预习任务的布置,有的预习要求太模糊。为此,我通过关注成功的预习指导案例和结合自身的预习指导,认为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要注重预习的明确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内容

小学高年段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由“知”到“行”,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课题遵循这一发展过程,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常规预习习惯

常规预习习惯是指在完成作业后能认真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感知教材的内容,学会使用利用工具书辅助学习,找出问题或初步解决碰到的疑难问题。

2.培养质疑预习习惯

质疑预习习惯是指在完成作业后能认真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了解教材的内容,学会发现问题,对问题提出质疑和思考,养成带着问题听课的习惯。

3.培养探究预习习惯

探究预习习惯是指在完成作业后能认真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理解教材的内容,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学会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探究和发散思考,养成对问题追根求源的习惯。

4.培养创新预习习惯

创新预习习惯是指在完成作业后能认真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掌握教材的内容,学会主动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对问题深入探究和发散思考,经过比较、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发表不同意见,养成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的习惯。

三、研究重点

1.初级阶段:重点研究培养学生养成“常规预习习惯”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处理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能认真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感知教材的内容,学会使用利用工具书辅助学习,初步解决碰到的疑难问题,实现近期目标。

2.中级阶段:重点研究培养学生养成“质疑预习习惯”和“探究预习习惯”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质疑、探究、发散思考的方法,引导学会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发现问题,对问题提出质疑和思考,养成带着问题听课的习惯,实现中期目标。

3.高级阶段:重点研究培养学生养成“创新预习习惯”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指导学生学会创新思维、分析归纳和独辟新径,形成见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深入探究和发散思维,形成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发表不同意见,养成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的习惯,实现长期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班级全体学生参与,把每一位学生都作为实验对象,追求实验的整体效果。

2.主体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论教、以学评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及时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帮助、指导学生,使其逐步具备自主预习所必备的素质和掌握预习需要的方法、技能。

3.科学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以现代教育研究理论为指导,既要严格按照现代教育研究理论指导的程序科学操作,又要坚持从实验研究的班级实际出发,根据小学高年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特点,分层次、分阶段的设定目标和建立引导机制,不断创新和丰富实验研究的内容,为实验研究的理论增添新的实践成果和科学依据。

4.民主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愿,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在“课前有效预习”的养成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尊、自信和预习的成功体验,从而迸发出更大的自主预习积极性和前进动力。

5.差异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原有预习习惯的基础,制定针对性措施。对学生分层次、分阶段设定目标和提出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促使良好预习习惯的尽快养成。

6.发展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始终坚持谋求学生终身发展,一是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原有预习习惯中值得发扬的优点和长处,二是诚恳地指出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预习的方法,激励学生着眼于未来,努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题研究实验的最终结果:

★ 经过实验研究和不断探索,形成一套比较完善、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课前有效预习的研究”策略。

★ 经过实验研究和实践探索,使实验对象——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打下人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坚实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对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模式等,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5.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五、研究措施

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有序有效的进行,在严格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措施:

1.实施调查

(1)调查现状。调查准备,着重做好抓好两件事:一是设定调查的内容,围绕农村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现状设置调查细目;二是定调查方法,根据“简便易行“的要求,按照具体内容,选定最佳调查方法。

(2)调查实施。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选定具体对象,包括骨干教师、普通教师、新教师不同的调查对象;二是按不同的方法组织具体的操作,主要为调查问卷,课堂观察等;三是清点整理调查材料,查漏补缺,保证调查材料符合课题研究的要求。

(3)调查分析。在分类分析的基础上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力求报告的现状既全面又突出研究方向法,成因分析透彻明晰,对策建议切实有效。

2.理论学习

以新课程理念来引领课题研究,通过参加太仓市语文学科工作组活动、个人自学等形式努力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促进老师的科研素质。阅读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书籍、小学语文杂志、网络搜索等渠道,以电子稿的形式摘录与课题相关的内容,并将资料整理,每学期做好了一份“课题理论学习资料卡”。每学期在太仓市语文学科工作组中进行一到两次围绕主题的课题沙龙活动。

3.反思研究

结合自己的教学与语文学科工作组听课所思,积极撰写每月一篇教学的随笔,记录下自己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针对教学现状及时思考改进的策略。

4.教学研讨

课题的研究与落实,都要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来实现,也是落实研究成果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课题一直坚持“抓教学,重实践”。

(1)备课活动。教师在备课时,深钻教材,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形式新颖的预习作业(前置性作业)。

(2)磨课活动。磨课融入常态课堂教学中,同年级教师备课中碰到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设计好预习作业(前置性作业)解决教学难点,同时更好的为追求高效课堂服务。在校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的语文与作文公开课中,以预习作业(前置性作业)为导航,课堂环节清晰。参加太仓市骨干教师培训班与太仓市语文学科组,到朱棣文小学上示范课,受到听课老师的肯定。

(3)读书活动。在太仓市骨干教师培训班与太仓市语文生本学科组,阅读《老子十八讲》《教育激扬生命》《教育走向生本》《谛听教育的春天》等。

六、研究成果

一年半来,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对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性认识,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一年半来,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了原有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从教师设计的作业到学生设计个性化的预习作业这种学习实质的变革,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学生成为课题研究的受益者,他们大胆自信,主动沟通,成为学习的成功体验者。

1.形成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策略。

(1)激发需求策略。

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特别要重视激发教师与学生内在的需求,引导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共同创造出和谐、有效的课前预习新天地。

(2)目标明示策略。

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教师备课理念的显得更新尤为重要。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教师对课堂

教学目标、任务与价值的准确把握与定位。教师真正从学生的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过程,真正达到“师生共振”的理想境界。

一堂课的目标聚焦于1到2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课前明确告之学生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中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双向提问策略。

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既体现在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又反映思维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它能促进学生思维中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利用预习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在预习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预习中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难点,逐步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层次,学生做到了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体,也有希望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2.形成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练习策略。

(1)童趣化策略。

设计预习练习时,我们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开放题,并起了童趣化的名字,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描一描,写一写叫“小小书法家”;照样子,写出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词语叫“变魔术”;划去下列带点字不正确的读音叫“火眼金睛”;按要求归类叫“紧急集合”;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使句子更具体生动叫“锦上添花”„„

(2)综合化策略。

高年级学生知识积累丰富,但是知识的提取性却相对稀少,导致学生“学习今年忘了去年”这种低效的学习现状。因此,看拼音练习中可以加强同音字的练习;阅读中增加好词好句的积累并学会仿写。

3.研究者的教育科研能力得以提升。

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教育理论和修养,并且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开展阶段性检测监控教学能力,两学期阶段检测名列同年级之首。

在课题理论学习中,每月对课题相关理论进行学习、摘录;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及时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收获与疑问;撰写教学论文在“师陶杯”与“太仓市”课题论文比赛中获奖,撰写的教学设计在江苏省“蓝天杯”评比中获奖。

七、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作为一个微型课题,实施一年半来,已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回顾课题研究走过的历程,一方面,我为课题研究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为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不尽如人意之处深感遗憾,也更激发我增加勇气、创新思路,从而不断去进行深入的研究。

启示一:培训与理论学习至关重要

缺乏理论与专业的培训与引领,我常感觉到有些迷茫。感谢参加太仓市骨干教师培训班与太仓市语文生本学科组,让我的迷茫逐渐拨开,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提高了本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合作、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示二:科学合理、趣味十足的预习练习设计至关重要

篇3:微型客车的侧翻研究

微型汽车一般是指发动机排量不超过1.3 L, 车身的长、宽、高一般不超过3.8 m、1.6 m和2 m, 最大载货量不超过600 kg的汽车。微型汽车产品具有燃料消耗量少、使用费用低、占地面积小、用途多、适应性广等特点。微型汽车包括微型轿车、微型客车和微型货车。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 2007年, 全国机动车保有量159, 777, 589辆。其中, 微型载客汽车保有量为3, 144, 177辆, 占1.97%;微型载货汽车保有量为353, 560辆, 占0.22%。微型客货车总计3, 497, 737辆, 占2.19%。微型客货车价格一般较为便宜, 国内微型货车一般为2~4万元, 微型客车一般为3~5万元, 基本配置档次较低。

1 微型客车安全现状

国内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汽车侧翻事故的死亡率要高于一般交通事故死亡率的平均水平。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统计可知, 2007年按不同事故形态统计数据, 在所有327, 209起事故中, 有8 889起是翻车, 1 678起是坠车, 分别占2.72%和0.51%, 而死亡人数则占了5.89%和1.74%, 远远高于翻车和坠车事故的数量。

另外, 由于我国微型客车经常出现超载、改装和作为货车使用, 无形中增加了车辆的重心高度, 从而导致发生翻车时容易造成群死群伤。在安全性能方面, 我国的轻型客车与中、高档轿车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中、高档轿车大都引进欧、美的产品, 这些国家的汽车安全性法规开展得较早, 车身技术条件好, 所以安全性能问题不大。而轻型客车大都引进日本的产品, 日本对轻型客车曾实施过保护期, 执行安全法规较晚, 车身结构强度在设计的时候由于没有考虑到被动安全的需要而普遍较低, 技术水平与欧、美的车型有差距。另外, 轻型客车的前部变形区较短 (有些甚至采用平头结构) , 虽然现在有加长的趋势, 但与轿车的前部变形区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微型客货车因其价格低廉, 一定时期内将会增长较快, 并保持较大的数量。一般微型客货车重心较高、重量轻并且安全措施少, 从而导致其容易发生侧翻且造成较大伤亡, 如图1所示。

因此, 分析影响微型客车侧翻的因素, 给出微型客车侧翻的简要评价指标, 建立合适的评估侧翻体系, 对于微型客车设计改进、事故预测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车辆侧翻的研究方法

侧翻试验的再现性比较困难, 虽然试验方法有很多种, 但是已成文的侧翻法很少。目前, 只有美国的FMVSS208中介绍了试验方法:平台翻车, 这种方法易于进行重复性试验。FMVSS208平台翻车试验主要利用平台车紧急制动的方法让试验车侧翻。它采用一个23°斜角的楔形平面作为侧翻试验样车运载装置, 然后以50 km/h的速度平移, 在不大于915 mm的距离内平台从50 km/h减速到零, 减速度最小为20 g, 持续时间至少为0.04 s。侧翻试验装置如图2所示。

Robert Ervin等人在《轻型车辆侧翻临界状态的离心式试验方法》 (ACentrifuge Concept for Measuring the Rollover Threshold of Light-Duty vehicles) 中介绍了一些动态和静态车辆侧翻临界状态的试验台式试验方法, 离心式试验台如图3所示。

另外, 美国的NHTSA (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 组织NCAP专门设置了侧翻测试评级, 其侧翻评价主要包括静态稳定系数 (Static Stability Factor, 简称SSF) 和动态机动测试两项。静态稳定系数是根据车辆的碰撞几何特性测量而来的, 即:

SSF=t/2h

式中 t为测试车辆的轮距, h为中心高度, 如图4所示。

动态测试是将测试车辆加载相当于5个成年乘员的负重并加满油, 两边加装防翻架和测量装置, 以56~86 km/h的速度行驶, 并模拟躲避事故的急转弯, 然后测量倾斜程度, 测量结果分为两种, 有倾斜和无倾斜。

3 结束语

将静态稳定系数和动态激动测试综合起来就能得出车辆的侧翻得分, 并以星级评价的形式表现出来 (最高为5星, 最低为1星) 。5星表示该车发生侧翻的风险小于等于10%;4星表示该车的侧翻风险大于10%小于等于20%;3星表示该车侧翻的风险大于20%而小于等于30%;2星表示该车侧翻风险大于30%而小于等于40%;1星表示该车侧翻风险大于40%。从不同车型的测试结果来看, 普通轿车都能达到4星和5星, 而SUV和皮卡介于1星到4星,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获得5星的车型。

对汽车侧翻进行计算机模拟, 进行仿真分析, 能较准确的再现交通事故, 预测侧翻碰撞过程中乘员的响应与伤害程度, 还能预测汽车结构本身的耐撞性能, 评价汽车耐撞结构的好坏和交通事故产生的机理, 并进行相应的改进, 从而可以经济快速的评价多种设计方案, 淘汰不合理的设计, 省去不必要的试错过程, 将试验的费用减少到最低。如今国外比较成熟的交通事故分析商用软件有PC-CRASH、IMPACT等。另据文献报道, 在侧翻模拟中还可用有限元软件ANSYS或LS-DYNA、ADAMS和MATLAB/SIMULINK等。

摘要:本文分析了微型客车的现状, 以及在交通事故中易侧翻的特性, 并分析了造成侧翻的原因, 对设计改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微型客车,试验,方法

参考文献

[1]Frimberger M, et al.Influences of Parameters a t Ve-hicle Rollover[R].SAE paper 2000, 01, 2669.

篇4:微课 微型课题 微型讲座

一、微课

场景:N校正在举行微课展评,来自语数英科社音体美等诸学科的五十多节微型课堂视频一一展播。评委们逐一点评,数说亮点,作出评价,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微课作为该校的一种创新形式,广泛运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教学研讨和教学资源,有的甚至成为学生自学和家长辅导孩子的资源。尤其是随着拍摄技术工具的普及,手机、照相机、摄像机等提供了拍摄的可能,微课视频的制作又简单,教学中常有意外生成的妙趣,及时拍摄下来,自娱自乐都行。因此,这一形式在该校一经宣传,迅速成为校园的时尚,受到了老师们的热烈欢迎。

分析与思考:

所谓微课,就是微型课。学生不在于少,是常态班,小就在于时间短,五至八分钟,最多不超过十分钟;教学内容也少,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明晰,或针对字词教学,或针对难点突破,或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拓展延伸,择其一点设计教学,展示智慧。

“微课”评什么?N校的微课评价单上列着:1.教师部分,包括教师的基本功和教育机智。2.学生部分,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发展情况、学习方法与过程表现,以及情绪情感和学习态度价值体现等。3.教学活动,包括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效果与评价等。看这个评价单,与整节课的评价要求没什么两样。若说有区别,则在于评价的课是限制在几分钟之内。

微型课严格地说只是平时常说的一节课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其本身指向于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或者展示课堂中的一个片段。通过这个切片,可以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和心智的发展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如何助学的。当然,更可以看出教师在导入、组织、拓展,以及在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等方面的教育智慧与策略。

微课研究的优点很明显。课例简单,学习内容与目标单一,学习和研究时间节约,教师从中可以受到启发,有些甚至可以照搬或者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此外,对于有些微课所讲述的知识点或者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师甚至不妨将其作为自己班级学生学习的资源,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清晰地明白某一知识点别人有着怎样的观点和思考。这样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教师教学的资源。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所以,“微课”在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基础上,作出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更加便捷实用的教学资源。

“微课”最适用于教研活动。如,围绕识字教学,主持人可以播放几个识字教学的短片,大家讨论其中规律性的做法,这样省时高效,方便适用,避免了传统的观摩录像课例花时过多的问题。当然,“微课”的长处也是它的短处。因为短,而不能窥其全貌,对于一整节课的设计和发生情况往往不能穷尽。这就需要将整节课的教学与微课研究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丰富教研的形式和内容。

二、微型课题

案例:新学期开学不久,某校教科室又发布了新学期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的征集告示。几天时间,老师们就完成了选题、搜集资料和撰写课题计划书的工作。经过教科室组织专家团队审核,于一个星期后,举行隆重的个人课题开题仪式。其中80%以上的课题通过了审定,正式开始了课题研究之旅。细看课题目录,新颖细腻让人刮目相看,范围涉及学科教学、班级管理、课外活动、阅读推广等领域。

分析与思考:

教师微型课题研究(又称个人小课题),在时下不少地方的学校正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微型课题能获得那么多教师的欢迎和热爱呢?微型课题盛行的背后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

说及课题研究,不能不回顾过去人们所熟知的传统意义上的课题研究,一般由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国家教育部等教科研部门牵头主持的各级课题研究,目标指向于一些教育理论的验证或者教学论方面的实践探索。这些课题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中小学教师是以配角身份参与的。

随着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入理解,加上社会对于优质教育的愿望更加迫切,这些都激发或者倒逼着一些不甘平庸的教师,寻求解决教育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有了这样的动机和愿望就要寻找突破口,设立个人课题,自己发现问题,发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就成了教师的自觉行动。事实上这种科研自觉,恰恰是科研行为发生的最重要的条件。他们提出,“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反思即成果”这样的务实践行,恰恰与新课程理念中提到的“行动研究”思路如出一辙。事实上,从国际上的教育科研走向来看,也是普遍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象牙塔逐渐走向平民化,注重解决实践问题的研究正成为教育科研的普遍趋势。微型课题研究产生于中小学,源自于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正是应时运而生。

那么,怎样才是微型课题研究呢?目前定义很多,还没有权威的界定,但意思差不多,就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或合理手段对细微的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微型课题研究本质是一种研究范围较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的教育科研方式。微型课题研究的起点,首先始于教师对“不明”情况的探究。也就是教师因为一些“疑惑”而进行的研究。比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学生中比较固定的落后行为、课堂中的意外、教学的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可以成为一项研究的起点。其次始于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也就是教师把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作为支点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事件的当中去。这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自己更为熟悉,因此就最有发言权,最容易把握,而且从感情上来说也更容易接近和投入。三是始于教学即研究。即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在解读研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就是一种教学方式。

微型课题研究在有些地区已经由教师的个人自发行为变成群体行为、集体行为或组织行为,并实践了好多年,深受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科研人员的欢迎。微型课题是一种新型的课题研究方式。是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科研人员对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反思、探究的结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尽管微型课题研究还不成熟,有待规范和完善,有待组织化、制度化,但它不失为一种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科研方式。

当然,目前人们对微型课题研究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大家只是对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及其特征作了一些零星的概述,而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界定清楚。另外,人们对微型课题研究的提法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微型课题的提法不恰当,不如用“小课题”或“个人课题”更能说明问题。还有的人认为,微型课题研究由于课题小,过程简单,操作缺乏科学性,不是一种科学研究,最多是一种工作研究或经验总结。这些都需要理论工作者关注和提升,给予理性的定位和认证。但不管怎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微型课题研究对于一线教师解决现实问题,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和教育素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了。

三、微型讲座

场景:一群教师围坐一起,一位教师对着屏幕讲解绘本阅读。一张张幻灯片展示着绘本的由来、绘本的功能作用、绘本的使用方法,以及自己在使用绘本时的心得体会,中间不时穿插着学生绘本阅读的活动图片。教师讲解生动,有理论有实践,课件图文并茂,精彩演讲赢得阵阵掌声,有些老师则忙不迭地记录幻灯片上展示的精彩独到的金点子。原来,这是学校老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的微型讲座。

分析与思考:

讲座在我们传统的意识里具有一种非常神圣的感觉,觉得开讲座是一些大学教授或者名师们所做的事,普通教师只能扮演听众的角色。然而,随着社会对人的解放,一种学术平等的思想正在人群中弥漫,即便是对于教育教学来说,一线教师因为占据着实践的舞台,因此往往更有许多宝贵的经历和策略。针对这些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智慧经验,不加以总结推广,实在是可惜。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很多教师和学校逐渐认识到这种学习的资源。因此,他们在原有的教研活动基础上,加以提升,逐渐形成了教师微型讲座的学习研讨模式。

“微型”讲座的“微”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指话题小,二指时间短。两者相辅相成。微型讲座大都要求在二十分钟内完成,话题要“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首先,要能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给人一些实在的启发。问题要从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来,要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去解决;启发则在你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是自己独立思考(反思)的过程,也是学习借鉴他人或与他人合作探讨的过程。微型讲座应该充分展示自己思考、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成果。

其次,内容要充实。一个好的微型讲座,应该充分体现四个含量:学科含量、人文含量、理论含量和实践创新的含量。因此,微型讲座不仅关注实践,而且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关注自己的实践尝试,而且关注别人的实践成果。

第三,构思要新颖。一是拟题求“新”。一开始就吸引住大家的眼球。类似《做一位会“偷懒”的老师》《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标题,听众第一眼就会为之一振。二是选材求“新”。例证不仅要典型,还要力求新颖。采用大家可能都熟悉的例证,最好能换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比如“对牛弹琴”,通常是笑话听者(牛),而换一个角度让弹琴人去反思自己,就出新意了。三是结构求“新”。同样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其效果是绝不一样的。四是表述讲“效”。表述是将构思外化的过程,讲座的外化不仅体现在文稿的“写”,并最终体现在文稿的“讲”上。因此,微型讲座必须充分关注口语的特点,利用口语的优势。微型讲座的语言应该是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和富有表现力的。语音语调和表情的运用成为直接影响讲座效果的重要因素。国外的研究表明:通过这两个方面传递的信息量可以达到口语传递信息总量的90%以上。微型讲座应该讲究口语表达的技巧,追求理想的视听效果。

微型讲座盛行一方面因为起点低,操作简易,着重点在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内,让教师容易“跳一跳摘到桃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激发了教师自我成长的人生需要,为教师展示智慧经验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每一位教师主持每一次讲座都需要大量收集资料,结合自我的实践经验,进行整理、分析,这样的过程是促进教师自我提升的过程。此外,学校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有益于教师之间的智慧共享,互相学习,实质上是在打造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比外请一位专家开一场讲座来得省钱省力,还更有利于现实的践行。

总之,微课、微型课题、微型讲座都是以“小”“实”“新”“效”为特点,来得务实有效,小步子,多节奏,确实推动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丰富了教师的教育实践,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虽然有人对这种草根式的研究活动心存芥蒂,认为这样的活动科学性、学术性欠缺。但是,不容怀疑的是它,一方面能解决教师实践中的问题,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解决现实问题,这是有益于学生的。另一方面教师能在研究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思考、分析,寻找出路,并能有所启发和创新,这对于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有益的。一个对学生有益对教师专业成长有帮助的行动,它一定是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同时,教师从中贡献出的智慧也一定能为学术理论提供滋养和帮助,也相信长期坚持“微”行动的教师,假以时日积淀丰厚,一定能从中走出理论创新且更加务实的教育家的。

篇5:微型课题研究方案

微型课题的研究方案没有固定的格式,但要尽可能地把一些基本内容讲清楚:

1.问题描述:即描述遇到的问题及课题产生的过程,并由问题提炼出课题名称。在描述时,一般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叙述此课题产生的过程,即我遇到的什么问题。同时,在阐述问题时一定要观点简洁明了、点到为止。

2.课题界定:即对课题关键词、核心语进行诠释,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度。关键词要从两个方面定义,一是从内涵上定义,二是从外延上定义。同时,还要对课题进行任务分解,分解出来的任务就是研究的内容。

3.研究概况:即在开展研究前,了解一下省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情况及主要成果。了解研究概况有利于研究者知己知彼、少走弯路,同时还有利于整合、借鉴、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4.研究思路:即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实施步骤、时间安排以及研究措施等。①研究方法:把本课题能用到的诸如课例描述法、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列举出来。②实施步骤:即本课题研究计划分几步完成,每一步做些什么。③时间安排:即本课题研究需要多长时间,每步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等。④研究措施:即在研究中准备采取哪些具体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做法。

5.预期成果:即该研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研究成果报告和论文是微型课题的两种成果表现形式。研究成果中涵盖着教学日记、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学生作业作品、个案、谈话记录、教学案例、研究报告、发表或交流的文章等各种资料。当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题,选择其中的部分形式作为成果形式。

附:

海安县教育科学2007~2009个人微型课题

《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方案

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王锋

一、问题的提出

1992年颁布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提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2000年《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200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以及理解运算的实际意义。”从小学课程目标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到,一直以来,口算教学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内容。这种被普遍关注的状况,一方面反映出它在数学教育及教育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它又似乎在人们的泛用中成了教学日常用语中含义不言自明、也无需考究的“常识”。口算是什么?好像很清楚,又觉得不太清楚。在这样清楚与不太清楚之间的徘徊,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慢慢对口算的本真意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产生了异化,往往忽视了对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这个看似基本的教学问题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需要探讨和研究。

二、相关研究分析

1.国内的研究现状概述

口算发源于“日常数学”后,它融合了数学的特征与数学教育的规律。它基于个人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运算的理解,口算为个性化、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口算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技能形成的过程,也是一种认识的过程。这种过程只有以明确的、具体的目标作为向导,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否则,师生双方就像在黑暗中走路,只能摸索着前进。

传统的口算教学往往把口算与解决问题分割开来,纯粹为了口算而教,使口算教学与现实生活明显脱节。而课改初期,教师们往往设计了内容丰富的情

景吸引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又没有较好地把握情景与教学之间的合理关系,导致口算课与解决问题的课分不清楚。新教材对口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口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另外,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如今口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学生口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就成了计算教学理性回归的关键。

2.研究的价值

(1)口算源于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人生活的需要,生活中随处都会用到口算,强化口算教学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口算是学生建立数感、发展数学心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方式,通过口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充分激发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3)关注口算教学有利于加深教师对数学教学行为的理解,提高自我反思力,增进教师实践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核心概念界定

“口算”是指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直接通过思维活动计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又称心算。“小学数学口算教学”是指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出发,进行建立在有意义基础之上,符合小学生口算心理机制的口算解题方法的指导的教学。

“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是指在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充分激发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研究。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模式和途径。

(2)通过口算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题研究者对口算教学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改进或提升口算教学。

(4)形成一批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教学论文。

(5)能对全校的数学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起推动和辐射作用。

五、研究内容

1.小学生口算的数学基础与心理机制的研究

2.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3.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4.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六、研究方法、步骤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准备阶段,查阅国内主要报刊杂志,了解国内研究现状和相关的理论信息,浏览网络中相关研究内容,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借鉴先进的研究经验。

(2)案例研究法。一是进行课例研究,二是进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

(3)行动研究法。不断探索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模式和途径,不断观察、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7.2~2007.6)确定课题名称,进行调查分析,填写课题申报表。

(2)初步研究阶段:(2007.9~2008.1)开题论证,通过文献查找和观察了解,研究小学生口算的数学基础与心理机制。

(3)深入研究阶段:(2008.3~2008.6)积累个案,探索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模式和途径,对已有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提升。

篇6:小学语文微型课题研究

2013—2014学年 2.4.6(11)

普宁市下架山镇南华小学

语文教研组

《小学语文低段开放识字教学的研究》小课题

研 究 方 案 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理解的训练过程,习作是运用的训练过程,而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我校低年级学生由于学前教育的脱节,家庭教育的淡化,识字仅靠课堂上教师的教授,这种识字现状制约了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我校语文低段开放识字教学的研究主要针对识字教学的现状,以识字教学的途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提高学生识字兴趣和识字量,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为目标。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在小学低年级尽快实现认一定量的字具有战略意义。信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尽快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教育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从儿童认知发展和心理发育来说,具备阅读能力为他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相对于现实世界,阅读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而阅读的前提是具备一定的识字量,诸多的教育、心理研究告诉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入学后的语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激起学生识字兴趣,加大识字空间,拓宽识字途径,进行科学的识记训练,相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识字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将“识字与写字”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多认少写”的新理念。由此,我们看到了提高识字效率的曙光,看到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希望。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提出了开放识字教学的研究。

4、我校1-3年级教材注重延伸拓展,有意将学科学习过程延伸到课外、家庭,以求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我校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低,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识字环境。教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5、我校识字现状存在的矛盾之处:

①在我校低年级学生识字现状中,还存在识字量与课时的矛盾。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识字量大,课时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材1-2年级教材应认字为2284个。而语文教学每周课时为7节,平均每周识字36个,学生每天的识字量为7个。

②识字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矛盾。低段学生记忆力强,但以及也易忘,汉字之间很难新城有效的联系。学习汉字时的回升率较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识字教学不仅要从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入手,还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课外延伸,多渠道进行识字增加识字量,巩固课内所学注重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尽快完成课标提出的识字任务。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尽快、尽早识字、多识字,同时求得语言的发展、思维的训练。本课题研究的提出也是由此而来。

二、研究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课题实验,学生的识字量及运用能力超过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平均水平,从被动识字走向主动和独立,使识字成为一种兴趣,识字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拓展多元化识字渠道,构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识字教学新模式,有利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2、近期目标:查找资料,选择具体研究方向和内容,成立课题实验组,选择、培训实验教师,选取实验对象,采集参与研究相关人员的信息,撰写实验计划,进行开题会。

3、中期目标:通过开放识字教学的研究、运用、反思、修正、再运用,促使实验对象的识字水平和识字量有所提高,逐步摸索和总结出适合我校识字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

4、终期目标:进行实验效果评价,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资料,撰写总结报告和论文。

三、研究内容:

1、课堂开放式识字教学研究。提倡增强课堂识字教学的趣味性,采用游戏识字、魔术识字、故事识字情景识字等新颖有趣的识字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拓展识字时空、多途径识字研究:(1)课外阅读识字研究(2)姓氏识字研究(3)商标识字研究(4)山名、地名识字研究(5)家庭环境、校班环境识字研究(6)花卉、动物识字研究等等(7)成语、歇后语、谚语识字研究

树立新的以生活环境为“课堂”的识字学习开放观,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借助自主识字这座“桥”,激发其学习汉字的兴趣和习惯。

四、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结合课程所需,运用对比法、总结归纳法等综合方法进行研究。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结合学情、班情、校情等情况,分析研究,确立研究内容,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选取实验对象并进行实验前测试,制定实验实施计划,进行开题会。

2、实施阶段:(2013年11月 —2014年5月),课题组成员在实验中不断收集分析数据资料,观测效果,及时修正。此阶段,课题组成员经常性参加关于研讨,及时进行经验交流活动。

3、总结阶段(2014年6月——2014年7月)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编集相关论文、反思、教育故事等,撰写结题报告,召开课题鉴定会。

六、实验预期成果

1、学生成果资料袋。内含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所认识的生字,会背的古诗文、名言警句,阅读过的书目,自己写的日记、习作等。

2、教师关于识字教学的活动案例、论文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长:黄泽强(校长)

课题副组长:陈洁贞(语文教研组长)

课题成员: 陈晓林(课题组核心教师,负责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归纳、整理)成语、歇后语、谚语识字研究

林细燕(课题组核心教师,负责课题研究实验的教学指导)家校环境识字研究

上一篇:关于鼓励自主创新下一篇:代理商合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