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微型课题研究

2024-06-19

小学微型课题研究(精选6篇)

篇1:小学微型课题研究

语文课题研究资料

2013—2014学年 2.4.6(11)

普宁市下架山镇南华小学

语文教研组

《小学语文低段开放识字教学的研究》小课题

研 究 方 案 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理解的训练过程,习作是运用的训练过程,而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我校低年级学生由于学前教育的脱节,家庭教育的淡化,识字仅靠课堂上教师的教授,这种识字现状制约了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我校语文低段开放识字教学的研究主要针对识字教学的现状,以识字教学的途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提高学生识字兴趣和识字量,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为目标。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在小学低年级尽快实现认一定量的字具有战略意义。信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尽快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教育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从儿童认知发展和心理发育来说,具备阅读能力为他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相对于现实世界,阅读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而阅读的前提是具备一定的识字量,诸多的教育、心理研究告诉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入学后的语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激起学生识字兴趣,加大识字空间,拓宽识字途径,进行科学的识记训练,相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识字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将“识字与写字”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多认少写”的新理念。由此,我们看到了提高识字效率的曙光,看到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希望。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提出了开放识字教学的研究。

4、我校1-3年级教材注重延伸拓展,有意将学科学习过程延伸到课外、家庭,以求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我校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低,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识字环境。教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5、我校识字现状存在的矛盾之处:

①在我校低年级学生识字现状中,还存在识字量与课时的矛盾。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识字量大,课时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材1-2年级教材应认字为2284个。而语文教学每周课时为7节,平均每周识字36个,学生每天的识字量为7个。

②识字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矛盾。低段学生记忆力强,但以及也易忘,汉字之间很难新城有效的联系。学习汉字时的回升率较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识字教学不仅要从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入手,还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课外延伸,多渠道进行识字增加识字量,巩固课内所学注重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尽快完成课标提出的识字任务。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尽快、尽早识字、多识字,同时求得语言的发展、思维的训练。本课题研究的提出也是由此而来。

二、研究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课题实验,学生的识字量及运用能力超过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平均水平,从被动识字走向主动和独立,使识字成为一种兴趣,识字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拓展多元化识字渠道,构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识字教学新模式,有利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2、近期目标:查找资料,选择具体研究方向和内容,成立课题实验组,选择、培训实验教师,选取实验对象,采集参与研究相关人员的信息,撰写实验计划,进行开题会。

3、中期目标:通过开放识字教学的研究、运用、反思、修正、再运用,促使实验对象的识字水平和识字量有所提高,逐步摸索和总结出适合我校识字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

4、终期目标:进行实验效果评价,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资料,撰写总结报告和论文。

三、研究内容:

1、课堂开放式识字教学研究。提倡增强课堂识字教学的趣味性,采用游戏识字、魔术识字、故事识字情景识字等新颖有趣的识字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拓展识字时空、多途径识字研究:(1)课外阅读识字研究(2)姓氏识字研究(3)商标识字研究(4)山名、地名识字研究(5)家庭环境、校班环境识字研究(6)花卉、动物识字研究等等(7)成语、歇后语、谚语识字研究

树立新的以生活环境为“课堂”的识字学习开放观,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借助自主识字这座“桥”,激发其学习汉字的兴趣和习惯。

四、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结合课程所需,运用对比法、总结归纳法等综合方法进行研究。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结合学情、班情、校情等情况,分析研究,确立研究内容,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选取实验对象并进行实验前测试,制定实验实施计划,进行开题会。

2、实施阶段:(2013年11月 —2014年5月),课题组成员在实验中不断收集分析数据资料,观测效果,及时修正。此阶段,课题组成员经常性参加关于研讨,及时进行经验交流活动。

3、总结阶段(2014年6月——2014年7月)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编集相关论文、反思、教育故事等,撰写结题报告,召开课题鉴定会。

六、实验预期成果

1、学生成果资料袋。内含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所认识的生字,会背的古诗文、名言警句,阅读过的书目,自己写的日记、习作等。

2、教师关于识字教学的活动案例、论文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长:黄泽强(校长)

课题副组长:陈洁贞(语文教研组长)

课题成员: 陈晓林(课题组核心教师,负责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归纳、整理)成语、歇后语、谚语识字研究

林细燕(课题组核心教师,负责课题研究实验的教学指导)家校环境识字研究

陈冬霞(实验教师)动物、昆虫识字研究 林瑞琼(实验教师)姓氏识字、商标识字研究

篇2:小学微型课题研究

一、背景

理论上教师的科研应该解决教师自己在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

题,科研应该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应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但是,现实中我们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做的课题都是怎么来的?是省教科院的、电教馆的,或者某些专家在在国家、省申请的“十一五课题”、“十二五课题”,那下面的子课题,从理论到理论或从理论到实践,我们一线老师只是忠实的执行者和被要求者,也就是说我们只是接受者和单纯的学习者,我们辛辛苦苦给别人做课题,辛辛苦苦忙着解决别人的问题,我们并没有自己的课题,也没有或很少解决自己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课题才是我们一线教师“自己的课题”?

1、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工作有效进展的课题;

2、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实际作用的,并且我们能够胜任的课题。因此做教师期望的一种研究周期短、能够有效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微型课题研究运用而生。

二、微型课题的特点

微型课题研究具有“短、平、快、活”的特点,它是一种 “贴身式”的教育研究。研究者可以是一个教研组、备课组,也可以一位教师,研究内容可以针对本学科教学的某一知识教学内容(比如识字,比如口语交际)或一堂课的某一环节(比如童话作品的导入,比如读写结合,比如质疑问难、比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训练)

进行研究。

微型课题研究具有“短、平、快、活”的特点:

短,即周期短。原来我们做的课题在时间上总是拉得很长,三年五载才一个周期。那么微型课题不需要这么长时间耗着,什么时候想研究了、什么时候有问题了就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问题解决了、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什么时候结题,十天、半月可以,一月、半年也行。

平,即平实。微型课题研究立足于当前教学实际,针对教师教学中遇到的盲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开展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微型课题研究抓住一个“实”字就能出成果:课题源于教学“实际”,放在教学活动中去“实践”,研究活动要

“真实”,研究过程要“踏实”,研究结果要“务实”……

快,即收效快。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它不需要触及该问题的方方面面,更不需要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也不苛求一定要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表,关键是要让自己体

味到“眼前一亮”、“心头一喜”的愉悦。

活,即灵活。“微型课题”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研究活动,在选题及管理上,它不需要囿于科研机构所提供的选题指南,也不需要申报、审批、立项,发现问题就可以自己确立选题,有了选题就可以研究;在实施流程上,它不需要严格按

照“选题论证———设计方案———立项开题———实施研究———结果分析———鉴定推广”等环节。同时,微型课题研究存活于教师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中,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在兴趣中生根,在实践中开花,在过程中结果。

三、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

教育科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过程,包括选择课题、制订计划、

实施活动、分析整理资料、成果整理五个步骤。

(一)选择课题

选题是研究的第一步,贝尔纳说:“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

1、选题来源(课题从哪里来)

(1)从常规工作落实时存在的问题中提出课题

研究始于问题,而问题始于对现状的不满。如果我们追求常规工作的品牌化和精致化,就会发现问题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那么请大家思考:自己的常规工

作实现品牌化精致化了吗?

“把简单的事做圆满,把平凡的事做精致。”反思和审视常规工作中的每个环节,一定会发现有很多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教学常规:

——以备课为例:怎么吃透教材?如何在文本中找到让学生生长、发展的训

练点?备课时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以上课为例:上课时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提问?如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师生互动?如何指导朗读?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多媒体环境

下如何板书?所有学生都达标了吗?重点难点疑点弄懂了吗?……

——以学生为例:语文学习习惯怎么样?学生善于倾听吗?善于思考吗吗?

个性阅读如何展现?……

——以作业为例: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批改时如何写评语?……

——以评价为例:课堂上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吗?如何使用成长记录袋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如何编制科学的测试试卷?如何进行试卷分析?评价

时您是采用等级制还是百分制?……

(2)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课题

例:你是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

(3)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课题

例:一些老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是否应该用新的思路去解决。

例:结合当地实际探讨某个问题的解决途径(城市学校农村孩子的教学问

题、作业问题。)

2、微型课题选题的原则

(1)选题要小

从小处着眼,切口越小越好。问题相对单一。

如:《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问题好大,因为语文素养包含的内容很广,单课标上就用了好长一段话来阐述:“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其中的每一个逗号还可以分解,

所以如《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研究》,只研究一年级学生语文习惯,切入点小,内容单一。列举一些选题:

《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的研究》

《高年级语文综合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低年级加强写字指导的研究》

《中年级观察作文教学研究》

《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

《高年级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文本空白补充教学研究》

《高年级话题作文教学研究》

《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应对能力的培养研究》

《三年级片段作文训练研究》

《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

《一年级学生朗读指导研究》

(2)选题要现实

解决自己在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而又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的问题。十天、半月可以,一月、半年也行。一是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带普遍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客观课题;三是带局部性、具体性的微观课题:四是教育实践中的

新发现新创造。

(3)选题求新

题目新颖:抓住最新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关注主流教育媒体的新

动向.把握新热点.选准新角度。

针对原有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的解决之道.此谓“旧瓶装新酒”。

(4)选题宜熟。立足本职工作.选择熟悉的、主观上有利于开展的课题

3、确定课题名称

一个好的课题名,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的要求。

(1)准确:课题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因此课题名称应尽可能表明: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

法。如: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

研究对象:高年级学生

研究问题:课外阅读

研究方法:调查法

又如:三年级片断作文训练研究

(没有写:就可能是综合的,如:观察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

研究、行动研究)

(2)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所有是而非是的词不能用,口号方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如《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如果是一篇经验总结的论文的题目还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就不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准备进行研究,还不知道结果如何,所以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这个课题后来改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在确定课题名称时,还应慎用疑问句,因为,疑问句表述的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论点或假设。课题应以陈述式句型表述。比如,《中年级作文教学是否需要范文引路》就是一个问题,一般不宜用作课题名称。如果要作为课

题来研究则应改为《习作范文对中年级学生作文影响的研究》。

(3)简洁就是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4)醒目就是课题研究的切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对课题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微型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

微型课题的研究方案没有固定的格式,但要尽可能地把一些基本内容讲清楚:

1、问题描述:即描述遇到的问题及课题产生的过程,并由问题提炼出课题名称。在描述时,一般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叙述此课题产生的过程。同时,在

阐述问题时一定要观点简洁明了、点到为止。

2、研究概况:即在开展研究前,了解一下省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情况及主要成果。了解研究概况有利于研究者知己知彼、少走弯路,同时还有利于整

合、借鉴、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课题界定:即对课题关键词、核心语进行诠释,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

度。关键词要从两个方面定义,一是从内涵上定义,二是从外延上定义。

(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比如:三年级学生,是本班,还是本校,或是所有的?要明确的说明。尤其是一些模糊对象一定要界定清楚,如:学困生、优等生。

(2)对关键概念的界定:是指给变量下抽象定义(课题中“研究的内容”表述)即分析变量的内容性质、范围、角度结构,也就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对变量进行研究。所以一般要翻翻词典,或查找资料,搜索概念。如《三年级片段作文训练研究》,片段作文训练就是关键词语,就是研究内容,要进行界定:指以语段形式出现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非整篇作文的一种训练。

4、研究内容(研究什么)

对课题中的研究内容进行任务分解,分解出来的任务就是研究的内容。

如《三年级片段作文训练研究》可以包含哪些内容?(1)片段训练内容研究。哪些内容合适,哪些不合适。(2)训练方法研究,也可以说是模式,拟采用那种模式进行训练。(3)拟采用这种方法后,学生作文能力的研究,这其中又可以分解成:作文兴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等等。往往我们对研究内容进行科学的任务分解,如果发现任务很多,事情并不简单,那说明什么呢?说明所选的课题还是大了,范围还可以缩小,做课题界定的时候要进一步说明。

5、研究思路:即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实施步骤、时间安排以及研究措施等。①研究方法:把本课题能用到的诸如课例描述法、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列举出来。②实施步骤:即本课题研究计划分几步完成,每一步做些什么。③时间安排:即本课题研究需要多长时间,每步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等。④研究措施:即在研究中准备采取哪些具体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做法。

6、预期成果:即该研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研究成果报告和论文是微型课题的两种成果表现形式。研究成果中涵盖着教学日记、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学生作业作品、个案、谈话记录、教学案例、研究报告、发表或交流的文章等各种资料。当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题,选择其中的部分形式作为成果形式。

(三)、实施研究(即按计划做事,开展研究活动)

实施研究是按照研究计划所规定的对象、内容、时间、手段、方法和程序等,对研究对象采取一定的行为措施,观察、测定、记录研究对象的反应,以获得研

究者所希望的结果的过程。

(四)、分析整理资料

篇3:农村微型小学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本文以济南市西营镇的N小学为调研对象进行个案研究,该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的南部山区,交通不便,从城里到学校要坐两个小时公交车,这对该校的师资和生源有很大的影响。N小学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一个教学班,现共有教师14人,1人是代课教师,在编教职工13人,其中在编在岗的教师中有3人不担任教学任务,该校实际在编在岗且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共有10人。 本调查采用观察、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并收集查阅了学校的一些相关文件,尽可能真实全面地了解教师对教学团队的态度、认识和心理感受,旨在优化农村教师团队的现状, 促进教师资源的整合, 进而提高农村微型学校的教学质量。

1.对教师团队的认识方面

正确认识教师合作的作用和意义,是教师团队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 在对N小学的调研中发现, 很多教师对团队认识模糊,认为把几个相关学科的教师放在一起工作就能称之为团队,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师团队的内涵。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是表面参与到教师团队中来, 实际没有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在访谈中,有6位教师表示不愿参加教师团队活动,3位教师是碍于上级命令才参加这些集体活动,只有1位教师自愿参与教师团队活动,并认为有所收获。 有位教师说道:“ 参加集体教研活动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效果, 这样的活动耽误教师个人时间,很多教师是排斥这样的集体活动的。 ”教师们普遍反映团队活动的实际效果不大,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没有共享意识,有位教师谈到:“ 老教师在分享教学经验的时候,只是简单说些皮毛而已,真正关键的东西人家是不会教的,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万一你的班考过了他的班怎么办? ”

可见,该校教师对教师团队的重视不够,教师之间知识共享意识薄弱, 很多教师存在心理防备, 担心自己的经验被他人学去,参与教研活动也是迫于压力被动地合作,长此以往,对该校的教师发展和教学质量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2.教师团队活动的内容方面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N小学的教师团队活动内容除了听评课外,主要是和兄弟学校一起参加集体教研。 教研活动每周一次,活动地点在本地的微型小学之间每周轮换,由当地中心校的教师担任学科组长,组长每周给大家规定教学进度,说些无关痛痒的套话,很少真正展开实质性的分析和讨论。 一些教师反映不知道在教研活动中应该交流什么,有问题私下解决就好,没必要等到每周一次的集体教研,还有部分教师害怕说不好,遭人耻笑,因此集体教研活动往往就变成了学科组长的“ 一言堂”。 在访谈中,一位教师无奈地说:“ 这种教研活动只是走走形式,让上级看到我们是有教研活动的。 ”这样的教师团队活动应付形式,收效甚微,令人忧虑。

3.学校管理和教研制度方面

教师团队要井然有序地运行需要一套完整、规范的规章制度,在N小学的教研室里张贴着镇教育办颁发的《 西营镇学校教科研管理办法》 ,但教研制度还不够完善,难以对学校的教研活动产生引领作用。 例如对教研时间的要求稍欠灵活,《 管理办法》 要求学校每周要举办一次教研活动,没有顾虑到微型学校教师繁重的教学工作, 教师时间无法统一, 教研活动时间难以保障。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促进教师积极参与的关键,但是在制度中没有涉及对教师的评价体系, 难以激发起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 制度中提出要成立考核小组,定期查阅所有教师的教学札记、教学反思、读书笔记,但是只规定了撰写次数,对撰写质量没有明确要求,因此绝大多数教师都是草草应付了事。 学校虽然是实行绩效工资,但是在教师团队活动这块,只考虑到了教师的出勤率,并未引起教师们的重视。 另外,很多教师表示不清楚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团队也缺乏合作学习的氛围。

4.教师自我提升方面

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相比,工作职业危机感相对较小, 社会和家长对农村学校的期望也比较低, 再加上农村教师本身竞争意识不那么强,种种因素导致他们在自我发展方面缺乏动力,满足于以往的教学经验。 很多教师已经没有激情再去接受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特别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 他们渐渐产生满足于现状的心理,认为现在的状况就挺好,无须再改变,教师们除了每周要完成学校规定的集体教研外,很少能自主学习,甚至对上级要求的教研和学习产生排斥心理。 在访谈中笔者还了解到,有的教师要跨年级上课,一面要忙于备多种教材、上课、辅导、批改家庭作业;一面还要应对各种检查、评比、联考,除了后勤人员,连校长都要担任班主任,工作量远远大于城市教师。 大多数教师是单职工家庭,工作之余还要务农,家庭经济负担比较重,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使教师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通过访谈结果可知,该校办学条件有限,教师尚未意识到教师团队的重要性,教师之间缺乏共享合作意识;团队活动形式单一,趋于应付;学校领导观念落后,教研制度松散;农村教师信息闭塞,大多数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薪酬待遇低下,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在这样的困境之下,要想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促进教师个人发展都是十分艰难的, 还需从多方面着手改进。

二、教师团队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有学历无水平、教非所学现象普遍

当前大部分教师的学历已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但实际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却没有实质性提高。 他们大多通过电大、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教师文凭,但由于培训的质量低、效果差,“ 有学历而无水平”,其教学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在该校的教师队伍中,有3位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虽然他们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原有的文化水平偏低, 他们往往对新课程改革、教材更新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在本次调研中,笔者发现“ 教非所学”现象在农村微型小学中极为普遍,该校有6位教师目前所教学科与自己的专业不符,但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目前不缺教师,所以只能去教其他科目,对此教师们也深表无奈。 信息技术、音乐、品生这些学科多为其他学科老师兼任, 有的老师没有系统学习过英语知识,通过自学就走上英语教学讲台,难免误人子弟。 面对这种教师结构不合理、教非所学的现状,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更为艰难。

2.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近年来, 农村教师的薪酬待遇有了一定的提高,据调查了解到,N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在每个月3000元左右,与几年前相比,农村教师的收入确实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是相对的。 横向比较发现,他们与城市教师的收入差距依然存在。 教师们对个体价值追求表现出多元倾向,而这种多元价值倾向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之间难以调和,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1]。 工作环境差,教师在工资福利、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住房、医疗、子女入学就业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晋级评优名额比例偏小, 致使许多骨干教师严重心理失衡。 另外,由于社会功利价值观的蔓延,想调到城里工作,已经成为青年教师普遍的心理定势。 很多年轻教师把农村学校当做跳板,先在农村学校积累经验,静待时机,一旦城市里有招考, 他们都会想方设法调到城里任教, 致使微型学校的优秀教师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年轻骨干教师的流失,对教学质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微型学校的生存和维持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3.学校领导对教师团队建设疏于管理

“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校长是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没有校长的组织和引领,学校教师团队的建设工作就很难推进。 当前学校教师团队建设不能达到应有效果,与校长的态度和决断有着密切关系。

由于种种原因,校长和该校其他领导并没有对教师的教研活动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目前虽然倡导素质教育,提倡新课程改革,但学校领导最关注的是仍旧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访谈中,校长说:“ N小学在当地的微型小学中条件相对落后,师资十分有限,在本校独自开展教研活动很难,有的学科像品社、信息,全校只有一名教师任教,同一学科的教师连个交流的对象都没有,要开展教研活动只能等镇教育办组织, 和其他兄弟校的教师一起讨论学习。 大张旗鼓地搞活动,弄不好反而会影响学校成绩,耽误年终排名。 ”

可见,学校领导并没有很重视本校教师团队的建设,对学校教学团队目标、内部成员职责、资源如何分配都没有明确规定,还把教师禁锢在一本本备课笔记、反思心得上,认为这就是完成了上级规定的教研任务。 只要在各学校评比排名靠前,至于教师是否进行合作分享以及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就不关心了。 在这种理念下,团队合作、自我提升的观念在教师心中就更加弱化了。

4.缺乏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培训

在本次调研中, 笔者向一位管理者了解到,与前几年相比, 教师们多了不少参加培训的机会,当地镇教育办会经常创造条件,组织当地各微型小学的教师到区里参加听评课活动,听一些城里的优秀教师授课分享经验,但是由于不符合当地农村学生的学情, 所传授的教学办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农村的实际教学中难以推广应用。 当地镇教育办还请来专家学者开展理论培训、学术论坛、科研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科研培训活动,但往往由于不清楚当地的实际情况,培训内容仅限于专业知识及教育理论,造成培训内容和教师需求相脱节,使培训实效大打折扣,无法解决教学中的实际困难,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三、思考和建议

1.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的投入, 提升微型学校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 1) 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经费投入低是制约农村教育的痼疾[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 要在教学设备、资源和服务等方面给予农村小规模学校特殊的关注和支持,应给予在那里任教的教师额外的经济补偿,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 并在专业发展方面加强他们的职业训练, 在理论和实践上尽力探索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经验和加强教师技能培养。 ”[3]根据农村微型学校的特点,应在教育经费拨付、人才引进、教师待遇上有所倾斜。 帮助教师解决基本的食宿生活问题,增强学校的硬件软件投入,完善图书馆建设,补充必要的教育资源,为教师教研创造条件。

( 2) 变革农村教师编制标准,完善教师岗位职责

虽然山区生源有限,但是课时却不能少,西营镇当地的微型学校仍然面临着任课教师不足的问题,教师跨年级上课成为常态,教师们压力大,工作任务繁重。 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在农村教师的编制问题上, 应考虑到农村微型学校的教学实际状况, 在教师编制上有所倾斜,放宽限制,减轻微型学校教师的工作负担,让优秀的年轻教师“ 进得来”。 在各学科齐全的前提条件下,建议以班级为单位配备充足的教师编制。 另外,要严令禁止非专任教师或其他岗位人员挤占专任教师的专业发展机遇,完善不合格教师“ 退出”制度,甄别农村教师队伍中“ 在编不在岗”现象。

( 3) 提高农村微型小学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

如果不解决教师工资和社会地位下降的问题, 教育改革就只是空谈[4]。 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农村教师薪资水平,做到城乡教师工资同一标准,对长期扎根于农村的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让教师安心在农村学校工作。 大力宣传优秀农村教师的先进事迹,对农村教师的职业形象形成良好的公信氛围。

2.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创新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其贴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能切实改善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目前,农村微型小学的校本教研普遍流于形式, 学校规模小,部分学科教师紧缺,在这种情况下,校本教研的内容和范围就十分有限了。 面对这种情况应倡导校际间互助,搞开放式校本教研。

首先,在校际之间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开展走教、送教活动,在校际之间开展教学互动,如请当地中心校优秀教师定期到周边微型学校评教、上示范课,或安排微型学校的教师到中心校听课、学习。 其次,要拓宽思路,寻求与城市学校合作。 城市学校的教师教学团队和农村学校相比,无论是制度还是条件都更加正规、完备,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大城市学校对农村微型学校的扶持,帮助农村微型学校与城市学校达成合作,例如安排农村微型学校的教师到城市学校中考察团队活动, 学习他们的教研方式; 城市学校与农村微型学校可利用假期集体教研,开展教学研究,共同交流教学心得。

3.改革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评价主要包含两种, 一种是奖惩性评价, 它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 一种是发展性评价, 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这两种教师评价各有侧重方向,不可偏废。

( 1) 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

由于目前农村微型小学教师收入普遍偏低,物质奖励对于当地的教师来说仍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比如对主动参与教研并要求进步的教师颁发奖金,或在评奖评优以及职称评定中予以适当加分,这样不但能嘉奖积极参与教师团队活动的教师,也可以鞭策其他教师参与其中。

( 2) 以研究者的心态来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

校长和其他管理者要通过评价激发教师的发展需求, 帮助教师制定适合其个人发展的目标,并努力为教师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在促进教师发展的同时,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时,吸收奖惩性评价中的积极因素,把奖惩指向发展,只要教师在其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给予奖励,使奖惩制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 3) 将教师个人发展与教师团队的发展相结合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个体优秀并不能说明系统整体优化,面向教师团队的教学评价工作,可以使评价工作发挥更大作用[5]。 当前的教学评价工作通常是针对教师个人而言的,在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应该让教师都清楚地看到学校教师团队发展的远景规划和个人发展的前途,激发教师的上进心与集体荣誉感,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发展,有效提高团队的整体教学质量。

4.学校管理者转变思路,加强责任意识

大多数农村微型学校的校长素质不高,办学观念落后,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仍然用旧观念老办法治理学校,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学校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限制了师生的发展。

学校管理者在工作上要调整好心态,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思路,为微型学校的发展多作思考,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 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等条件,充分立足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将微型学校办成特色学校。 学校领导要带头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探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把学校全局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师生的发展上来, 妥善安排好他们的日常教学工作,尽量发挥他们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长。 给教师松绑,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会议和检查,为教师创造自我发展的空间。 在微型学校中,年轻教师少,中老年教师占比例比较大,学校管理者要经常走到教师们中去,去倾听他们的呼声,想方设法给教师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做老师们同甘共苦的朋友。

5.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寻求高校合作

农村微型小学地理位置偏远,师资条件、办学水平十分有限,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可能决定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先增强学校的软实力,提高教师素质。 在偏远农村的微型学校,培训内容要结合实际,避免造成培训内容和形式脱离农村实际和农村教师需求的现象。 在培训过程中,要努力打造当地名师,不能只重点培养担负着公开课重任的青年教师,而要大面积照顾到所有教师, 中老年教师在农村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较大,知识结构不合理,职业素养偏低,这些都需要在培训中改善与提高。 这既是对农村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负责,也是杜绝优秀教师流失的良方。 农村微型学校的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还应具备更强的多学科、多年级教学能力。 因此, 在培训过程中要侧重培养教师复式教学能力,努力培养“ 全科教师”。

考虑到农村微型学校教师的特殊性,在培训中不能让教师长期离岗, 并应尽量以空闲时间为主。 可以尝试在偏远农村地区建立远程教育平台,进行网络支教, 将本地区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和课件, 放在网络上供农村微型学校教师学习和研究。 对由于现实条件无法开设的国家规定性课程,微型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提供的教学视频满足教学要求。

篇4:农村微型小学教师团队建设研究

关键词 微型小学 教师团队 教研 农村

一、农村微型小学教师团队的具体情况及原因分析

本文以济南市西营镇的N小学为调研对象进行个案研究,该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的南部山区,交通不便,从城里到学校要坐两个小时公交车,这对该校的师资和生源有很大的影响。N小学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一个教学班,现共有教师14人,1人是代课教师,在编教职工13人,其中在编在岗的教师中有3人不担任教学任务,该校实际在编在岗且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共有10人。本调查采用观察、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并收集查阅了学校的一些相关文件,尽可能真实全面地了解教师对教学团队的态度、认识和心理感受,旨在优化农村教师团队的现状,促进教师资源的整合,进而提高农村微型学校的教学质量。

1.对教师团队的认识方面

正确认识教师合作的作用和意义,是教师团队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在对N小学的调研中发现,很多教师对团队认识模糊,认为把几个相关学科的教师放在一起工作就能称之为团队,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师团队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是表面参与到教师团队中来,实际没有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在访谈中,有6位教师表示不愿参加教师团队活动,3位教师是碍于上级命令才参加这些集体活动,只有1位教师自愿参与教师团队活动,并认为有所收获。有位教师说道:“参加集体教研活动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效果,这样的活动耽误教师个人时间,很多教师是排斥这样的集体活动的。”教师们普遍反映团队活动的实际效果不大,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没有共享意识,有位教师谈到:“老教师在分享教学经验的时候,只是简单说些皮毛而已,真正关键的东西人家是不会教的,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万一你的班考过了他的班怎么办?”

可见,该校教师对教师团队的重视不够,教师之间知识共享意识薄弱,很多教师存在心理防备,担心自己的经验被他人学去,参与教研活动也是迫于压力被动地合作,长此以往,对该校的教师发展和教学质量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2.教师团队活动的内容方面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N小学的教师团队活动内容除了听评课外,主要是和兄弟学校一起参加集体教研。教研活动每周一次,活动地点在本地的微型小学之间每周轮换,由当地中心校的教师担任学科组长,组长每周给大家规定教学进度,说些无关痛痒的套话,很少真正展开实质性的分析和讨论。一些教师反映不知道在教研活动中应该交流什么,有问题私下解决就好,没必要等到每周一次的集体教研,还有部分教师害怕说不好,遭人耻笑,因此集体教研活动往往就变成了学科组长的“一言堂”。在访谈中,一位教师无奈地说:“这种教研活动只是走走形式,让上级看到我们是有教研活动的。”这样的教师团队活动应付形式,收效甚微,令人忧虑。

3.学校管理和教研制度方面

教师团队要井然有序地运行需要一套完整、规范的规章制度,在N小学的教研室里张贴着镇教育办颁发的《西营镇学校教科研管理办法》,但教研制度还不够完善,难以对学校的教研活动产生引领作用。例如对教研时间的要求稍欠灵活,《管理办法》要求学校每周要举办一次教研活动,没有顾虑到微型学校教师繁重的教学工作,教师时间无法统一,教研活动时间难以保障。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促进教师积极参与的关键,但是在制度中没有涉及对教师的评价体系,难以激发起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制度中提出要成立考核小组,定期查阅所有教师的教学札记、教学反思、读书笔记,但是只规定了撰写次数,对撰写质量没有明确要求,因此绝大多数教师都是草草应付了事。学校虽然是实行绩效工资,但是在教师团队活动这块,只考虑到了教师的出勤率,并未引起教师们的重视。另外,很多教师表示不清楚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团队也缺乏合作学习的氛围。

4.教师自我提升方面

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相比,工作职业危机感相对较小,社会和家长对农村学校的期望也比较低,再加上农村教师本身竞争意识不那么强,种种因素导致他们在自我发展方面缺乏动力,满足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很多教师已经没有激情再去接受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们渐渐产生满足于现状的心理,认为现在的状况就挺好,无须再改变,教师们除了每周要完成学校规定的集体教研外,很少能自主学习,甚至对上级要求的教研和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在访谈中笔者还了解到,有的教师要跨年级上课,一面要忙于备多种教材、上课、辅导、批改家庭作业;一面还要应对各种检查、评比、联考,除了后勤人员,连校长都要担任班主任,工作量远远大于城市教师。大多数教师是单职工家庭,工作之余还要务农,家庭经济负担比较重,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使教师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通过访谈结果可知,该校办学条件有限,教师尚未意识到教师团队的重要性,教师之间缺乏共享合作意识;团队活动形式单一,趋于应付;学校领导观念落后,教研制度松散;农村教师信息闭塞,大多数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薪酬待遇低下,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在这样的困境之下,要想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促进教师个人发展都是十分艰难的,还需从多方面着手改进。

二、教师团队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有学历无水平、教非所学现象普遍

当前大部分教师的学历已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但实际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却没有实质性提高。他们大多通过电大、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教师文凭,但由于培训的质量低、效果差,“有学历而无水平”,其教学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在该校的教师队伍中,有3位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虽然他们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原有的文化水平偏低,他们往往对新课程改革、教材更新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胜任教学工作。

在本次调研中,笔者发现“教非所学”现象在农村微型小学中极为普遍,该校有6位教师目前所教学科与自己的专业不符,但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目前不缺教师,所以只能去教其他科目,对此教师们也深表无奈。信息技术、音乐、品生这些学科多为其他学科老师兼任,有的老师没有系统学习过英语知识,通过自学就走上英语教学讲台,难免误人子弟。面对这种教师结构不合理、教非所学的现状,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更为艰难。

2.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近年来,农村教师的薪酬待遇有了一定的提高,据调查了解到,N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在每个月3000元左右,与几年前相比,农村教师的收入确实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是相对的。横向比较发现,他们与城市教师的收入差距依然存在。教师们对个体价值追求表现出多元倾向,而这种多元价值倾向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之间难以调和,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1]。工作环境差,教师在工资福利、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住房、医疗、子女入学就业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晋级评优名额比例偏小,致使许多骨干教师严重心理失衡。另外,由于社会功利价值观的蔓延,想调到城里工作,已经成为青年教师普遍的心理定势。很多年轻教师把农村学校当做跳板,先在农村学校积累经验,静待时机,一旦城市里有招考,他们都会想方设法调到城里任教,致使微型学校的优秀教师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年轻骨干教师的流失,对教学质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微型学校的生存和维持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3.学校领导对教师团队建设疏于管理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没有校长的组织和引领,学校教师团队的建设工作就很难推进。当前学校教师团队建设不能达到应有效果,与校长的态度和决断有着密切关系。

由于种种原因,校长和该校其他领导并没有对教师的教研活动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目前虽然倡导素质教育,提倡新课程改革,但学校领导最关注的是仍旧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访谈中,校长说:“N小学在当地的微型小学中条件相对落后,师资十分有限,在本校独自开展教研活动很难,有的学科像品社、信息,全校只有一名教师任教,同一学科的教师连个交流的对象都没有,要开展教研活动只能等镇教育办组织,和其他兄弟校的教师一起讨论学习。大张旗鼓地搞活动,弄不好反而会影响学校成绩,耽误年终排名。”

可见,学校领导并没有很重视本校教师团队的建设,对学校教学团队目标、内部成员职责、资源如何分配都没有明确规定,还把教师禁锢在一本本备课笔记、反思心得上,认为这就是完成了上级规定的教研任务。只要在各学校评比排名靠前,至于教师是否进行合作分享以及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就不关心了。在这种理念下,团队合作、自我提升的观念在教师心中就更加弱化了。

4.缺乏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培训

在本次调研中,笔者向一位管理者了解到,与前几年相比,教师们多了不少参加培训的机会,当地镇教育办会经常创造条件,组织当地各微型小学的教师到区里参加听评课活动,听一些城里的优秀教师授课分享经验,但是由于不符合当地农村学生的学情,所传授的教学办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农村的实际教学中难以推广应用。当地镇教育办还请来专家学者开展理论培训、学术论坛、科研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科研培训活动,但往往由于不清楚当地的实际情况,培训内容仅限于专业知识及教育理论,造成培训内容和教师需求相脱节,使培训实效大打折扣,无法解决教学中的实际困难,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三、思考和建议

1.加强教师团队建设的投入,提升微型学校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1)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经费投入低是制约农村教育的痼疾[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要在教学设备、资源和服务等方面给予农村小规模学校特殊的关注和支持,应给予在那里任教的教师额外的经济补偿,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并在专业发展方面加强他们的职业训练,在理论和实践上尽力探索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经验和加强教师技能培养。”[3]根据农村微型学校的特点,应在教育经费拨付、人才引进、教师待遇上有所倾斜。帮助教师解决基本的食宿生活问题,增强学校的硬件软件投入,完善图书馆建设,补充必要的教育资源,为教师教研创造条件。

(2)变革农村教师编制标准,完善教师岗位职责

虽然山区生源有限,但是课时却不能少,西营镇当地的微型学校仍然面临着任课教师不足的问题,教师跨年级上课成为常态,教师们压力大,工作任务繁重。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在农村教师的编制问题上,应考虑到农村微型学校的教学实际状况,在教师编制上有所倾斜,放宽限制,减轻微型学校教师的工作负担,让优秀的年轻教师“进得来”。在各学科齐全的前提条件下,建议以班级为单位配备充足的教师编制。另外,要严令禁止非专任教师或其他岗位人员挤占专任教师的专业发展机遇,完善不合格教师“退出”制度,甄别农村教师队伍中“在编不在岗”现象。

(3)提高农村微型小学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

如果不解决教师工资和社会地位下降的问题,教育改革就只是空谈[4]。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农村教师薪资水平,做到城乡教师工资同一标准,对长期扎根于农村的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让教师安心在农村学校工作。大力宣传优秀农村教师的先进事迹,对农村教师的职业形象形成良好的公信氛围。

2.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创新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其贴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能切实改善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目前,农村微型小学的校本教研普遍流于形式,学校规模小,部分学科教师紧缺,在这种情况下,校本教研的内容和范围就十分有限了。面对这种情况应倡导校际间互助,搞开放式校本教研。

首先,在校际之间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开展走教、送教活动,在校际之间开展教学互动,如请当地中心校优秀教师定期到周边微型学校评教、上示范课,或安排微型学校的教师到中心校听课、学习。其次,要拓宽思路,寻求与城市学校合作。城市学校的教师教学团队和农村学校相比,无论是制度还是条件都更加正规、完备,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大城市学校对农村微型学校的扶持,帮助农村微型学校与城市学校达成合作,例如安排农村微型学校的教师到城市学校中考察团队活动,学习他们的教研方式;城市学校与农村微型学校可利用假期集体教研,开展教学研究,共同交流教学心得。

3.改革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评价主要包含两种,一种是奖惩性评价,它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一种是发展性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这两种教师评价各有侧重方向,不可偏废。

(1)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

由于目前农村微型小学教师收入普遍偏低,物质奖励对于当地的教师来说仍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比如对主动参与教研并要求进步的教师颁发奖金,或在评奖评优以及职称评定中予以适当加分,这样不但能嘉奖积极参与教师团队活动的教师,也可以鞭策其他教师参与其中。

(2)以研究者的心态来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

校长和其他管理者要通过评价激发教师的发展需求,帮助教师制定适合其个人发展的目标,并努力为教师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在促进教师发展的同时,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时,吸收奖惩性评价中的积极因素,把奖惩指向发展,只要教师在其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给予奖励,使奖惩制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3)将教师个人发展与教师团队的发展相结合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个体优秀并不能说明系统整体优化,面向教师团队的教学评价工作,可以使评价工作发挥更大作用[5]。当前的教学评价工作通常是针对教师个人而言的,在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让教师都清楚地看到学校教师团队发展的远景规划和个人发展的前途,激发教师的上进心与集体荣誉感,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发展,有效提高团队的整体教学质量。

4.学校管理者转变思路,加强责任意识

大多数农村微型学校的校长素质不高,办学观念落后,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仍然用旧观念老办法治理学校,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学校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限制了师生的发展。

学校管理者在工作上要调整好心态,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思路,为微型学校的发展多作思考,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等条件,充分立足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将微型学校办成特色学校。学校领导要带头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探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把学校全局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师生的发展上来,妥善安排好他们的日常教学工作,尽量发挥他们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长。给教师松绑,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会议和检查,为教师创造自我发展的空间。在微型学校中,年轻教师少,中老年教师占比例比较大,学校管理者要经常走到教师们中去,去倾听他们的呼声,想方设法给教师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做老师们同甘共苦的朋友。

5.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寻求高校合作

农村微型小学地理位置偏远,师资条件、办学水平十分有限,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可能决定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先增强学校的软实力,提高教师素质。在偏远农村的微型学校,培训内容要结合实际,避免造成培训内容和形式脱离农村实际和农村教师需求的现象。在培训过程中,要努力打造当地名师,不能只重点培养担负着公开课重任的青年教师,而要大面积照顾到所有教师,中老年教师在农村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较大,知识结构不合理,职业素养偏低,这些都需要在培训中改善与提高。这既是对农村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负责,也是杜绝优秀教师流失的良方。农村微型学校的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还应具备更强的多学科、多年级教学能力。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侧重培养教师复式教学能力,努力培养“全科教师”。

考虑到农村微型学校教师的特殊性,在培训中不能让教师长期离岗,并应尽量以空闲时间为主。可以尝试在偏远农村地区建立远程教育平台,进行网络支教,将本地区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和课件,放在网络上供农村微型学校教师学习和研究。对由于现实条件无法开设的国家规定性课程,微型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提供的教学视频满足教学要求。

农村学校可与高校合作,尝试建立试验区,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学校教师可与高校专家共同探讨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学习前沿的教研方法,拓宽眼界。有了高校的指导和帮助,农村学校可加快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彭贤智,高智军.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石——对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

[2] 于海洪,雷继红.农村“微型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3] 孙德芳.保障农村教师发展的国际经验[J].中国教育学刊,2009(5).

[4] 商继宗.论师、为师、尊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6.

[5] 张小军.教学评价:教师成长与教学发展的催化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作者:张丽娜(1990-),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

篇5:小学微型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提出《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基于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而作文”,“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追求做人的真谛。趁着这股改革的东风,我校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一定会让广大语文教师更多地吸取人家的经验,更好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2、基于我校作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校师生对作文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因此,在此基础上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课题具有更大的意义。

3、基于我校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应用的条件。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随着我校信息技术硬件装备的不断完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已成可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起来,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二、研究的目标:

1、作文是为了同别人交流思想、情感、经验,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尤其注重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生活作文目标是作真文与做真人的统一,生活作文研究必须树立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习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探索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实验研究,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作文教学的策略。

5、生活作文指导课与作后评讲课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6、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评价体系: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相评价,教师家长评价。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来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实践是难以奏效的。

2、牢固确立作文教学的生活本源观——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学生作文的本源是来自生活。“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是贯穿小学作文教学始终的主线。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水平。

3、追求多种形式的生活作文表达方式,丰富生活作文的写作内容。

(1)“循环日记”——日记是作文的辅助形式,“循环日记”是作文的补充和延伸。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组长和组员,排列好先后顺序。每组同学合用一本日记本,依次轮流写作。每天轮一个人,写什么内容,什么体裁都由自己决定,任何人不加干涉。后写的同学要先当读者,认真阅读自己前一位同学的日记,并写上“评语”。然后,再做作者,也写一篇日记做交流。这样,每天都有若干个同学同时习作。轮到小组内最后一个学生写完后,就是“一轮回”。一轮回,一评比,评出班内这一轮的“最佳习作小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评比的重点是感情是否真挚和语言是否顺畅。评出的优秀日记,每天都要抽空让小作者在班里朗读。之后,收入班级自办的《循环日记欣赏》,并向优秀刊物推荐发表。写“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使他们的眼睛和大脑迅速敏锐起来。“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健步踏入一个“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可以把读和写、写和评、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轻松,协作的快乐,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画生活中的画,写生活中的事——手画、眼观、嘴说,可调动各种感官,有利于语言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句话,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幻想和想象的内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做到了这一点,小学生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就能写实在的事物,写丰富的想象,抒发真情实感。多引导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或者要他们走到社会上去,体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再用笔把他们记录下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一句,就写一句;能写几句,就写几句。对写的内容再配一幅漂亮的画。写得好,画得好,及时鼓励。“绘画写话”,学生喜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作文!

(3)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写出精彩。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备、误解时的难过与愤慨……引导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开辟第二课堂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写作兴趣小组活动,学生们通过活动,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与感受,如果记下来,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生命的律动。

4、加强生活作文指导课的研究。

作前指导是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输出。作前指导一是夯实表达基本功,即做到“能以妙笔绘春秋”,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写作技巧;二是要打开学生思路,调动生活积累,减少训练作文的“假”的因素,以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促进生活作文的良性循环。此外,还要重视写中指导,除了传统的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外,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采用“现说现录”“现评现改”的“现场教学”新方式。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有说到写、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既让学生高效地掌握基本的习作知识与技能,又真切地体会到了作文的轻松快乐,还完整地呈现了作文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课应该是比较理想高效的。

5、生活作文评讲课的研究

作后评讲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作文评讲必须体现发展性,通过评讲发展学生的认识和表达生活的能力。通过评讲,解决本次作文的普遍问题,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先示范评改,然后集体尝试修改,再由每位学生作自我评改,让学生们逐步养成“推敲”的作文习惯。

6、生活作文批改方法的研究。

生活作文坚持“学生是作文批改的主人”的观点,研究改革批改方法,切实提高作文批改的效能,克服“教师批得累死,学生无动于衷”的弊端,变教师埋头苦批为学生互批互改,变书面集中批改为分散轮流批改,变统一要求批改为分层批改。同时,我们鼓励每个学生阅读批改,小组讨论批改。让学生懂得:“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往往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7、师生共同开展“大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教师要读读文学作品,增强文化底蕴。要求孩子们读的书,教师首先要去读一读,真正成为孩子们阅读、作文的引路人。

8、教师要养成写下水文的习惯。一方面,让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们的专业成长,让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共同成长。

9、家校携手,形成合力。教师还应该多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多给予孩子参与家庭生活活动的机会,多带孩子外出活动,公园、工厂、乡村、田野……教师甚至可以把此项活动作为回家作业布置给学生及家长,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社会、自然中去,感知现实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这样,我们的生活化作文才会走到一条光明大道上来。

四、研究方法:

1、现状调查法:课题组教师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等,找出对策。

2、文献资料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策略。

3、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4、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5、效果对比法:将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

五、研究过程和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__年9月—20__年1月)

(1)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并申报立项。

(2)落实课题组织人员,分析教师、学生作文教学现状。

(3)组织课题研究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方案的内涵。

2、中期实施阶段(20__年2月—20__年1月)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施,并做好对实验目标、实验内容进行调查、记录、调研、研讨展示等工作。主要工作安排:

(1)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收集和积累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等作研究借鉴用,逐步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2)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课题研究课、作文指导课、作文竞赛等。

(3)做好实施阶段分析总结工作,并修订完善实施方案。

3、后期实施总结阶段(20__年2月—20__年6月)

(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实验方案,继续做好实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工作体系。全面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2)组织课题结题,接受上级检查、评估、验收;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学生作文集;教师论文案例集等)。

六、预期成果:

1、课题方案、专题论文和研究报告。

2、实验课光盘。

3、学生习作集。

4、师生获奖情况及有关资料。

七、文献资料: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篇6:小学高年级微型日记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在教学实践中,常有学生抱怨作文难写,写来写去,就那几件事,就那几个题目,生活太过于平淡,写什么呢?也常看到老师们的困惑:作文真是“学生越写越糊涂,教师越改越糊涂”,花费的气力最大,可总是收效甚微,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得不到切实的提高。结果造成了“学生怕写,教师难改”的尴尬局面。习作难的背后隐藏着什么?能否找到一个教师学生都欢迎的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呢?我想,习作教学之所以这般不容乐观,最主要的症结有三:

一、积累太少,语言贫乏;

二、脱离生活,内容空洞。

三、有话说不出,表达不顺畅。鉴于以上几点,我们提出“小学高年级微型日记研究”课题。之所以把研究对象定位在高年级,是因为相对中低年级他们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一定基础,能够缩短研究周期,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看到研究成效。而且高年级学生处在九年义务教育第三个学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的初始阶段,更需要沟通和交流。鉴于大部分孩子的共性特点:逆反、执拗,有话不愿意对家人讲,而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教师应该是他们不错的倾诉对象。提出“微型日记”研究课题时机成熟。这时的日记既是学习任务的一部分,也是心灵成长的一部分。既是积累习作材料的一种途径,也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更何况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日记就是把我们周围的生活写出来,把我们平日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写出来,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时时变化的风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习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需要用眼睛和思维去认识世界,需要用情感去感受这个世界。有目的地让学生感受自然和社会,这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而日记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是学生密切关注生活、用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的最佳方式。所以写日记是最好的选择。

虽然我们知道写日记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劳动,但只要教师能够把握得当,日记将会为孩子们带来莫大的愉悦感,也会让老师成为孩子们的贴心人。一旦孩子们对日记产生了兴趣,它必将成为启迪、挖掘习作才能的一种启动力,也必将成为能够为孩子们富有的精神家园。日记将是孩子自己的人生“史记”。叶圣陶先生也这样说:“习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写日记的起点和源泉。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日记,既称微型,篇幅必然不大。但也并非单单指篇幅的短小。每个孩子的实际水平不同,习作能力也有差别,所以“微型”的定位实质上指的是相对与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要求较高的的习作而言的。“微型日记”可详可略、可长可短;选材尽可能的小,也可以相对大,只要能够把要说的话讲清楚就好。每次日记的时间尽量控制在15分钟左右。这样对课业负担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学生也能愉快接受,从而能保证课题实验研究的顺利开展。而日记的长期坚持性,就能有效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如果自主延长写日记的时间也说明他们有倾吐的热情,同时习作能力在提高,更是一种收获。

虽然一般意义的“日记”是需要每天一记的,但是“微型日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记录的时间和频率,以避免加大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影响记录的热情。

研究以“微型日记”的习作为抓手,让孩子们信手拈来的三五句话帮助孩他们抓住生活中的线索,有了这些线索,就有了一条走向记忆的绿色通道,可以随时提取储存在脑海中的生命印记。改变孩子们“难为无米之炊”的习作困境。为小学高年级的习作教学创造自由、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使习作成为学生实践语言文字能力、发展语言个性、发挥创新个性的天地。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基本目标是消除学生惧怕习作的心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采取“场景设计”、“画面定格”等形式由“扶”到“放”指导、启发,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教会学生观察方法,使得学生学会体会生活、感知世界。深层目标是培养学生习作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习作习惯,增强学生习作敏感。让学生在记录的同时感受习作的快乐,推动他们在日积月累的良性循环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研究的意义:

一个人真正的习作,第一要紧的是发现。发现的过程是积累素材、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的过程。然后才是对材料的筛选、剪裁、整理和习作。正如一篇文章的教学,我们要先确定“教什么”再研究“怎么教”的问题是一致的。习作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不是“如何写”的问题,“写什么”才是习作教学的关键问题。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的“米”才是大事。文章的“米”从何来?当然是从生活中来。“微型日记”可以提醒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每当他们面对日记本整理当天生活的过程就是他们找“米”的过程。“米”的质量决定了饭的味道。哪位“巧妇”都愿意成就喷香的饭,他们会为此在生活中提醒自己随时关注生活,随时发现习作的“优质米”,长此以往便形成一种观察习惯,他们会发现“习作之米”无处不在;甚至有可能成为一种爱好,在“寻米之旅”中体会到生活的快乐、习作的快乐。

四、研究内容:

1、依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微型日记”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影响。

2、依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微型日记”的内容体系。引导他们用眼睛、用心灵、用智慧感受生活,记录生活。

3、探索习作教学的“捷径”和如何渗透习作意识,最终引导学生跨越怕习作的心理障碍的路径和方法。

4、研究习作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保持高涨的习作热情和浓厚的习作兴趣。

五、研究方法及理论支撑:(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一学期结束,组织一次优秀日记评选和汇集。一年结束,做一次教师论文研讨。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要使参与研究的教师树立“为改善实际教学行为和培养学生习作能力而研究”的观念。要使参与研究的教师善于省察、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要在研究过程中随时注意积累资料,主要包括对有代表性的学生的案例分析,对自己或他人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研究。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二)理论支撑

1.叶圣陶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如源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练习生活,挖掘素材,寻找可以记录的点。这些可写之处来自平日的生活。让“微型日记”成为我手写我心的一种倾吐,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把生活中的点滴变成文字记录下来,积攒下来,使得生活成为习作的活水之源。

2.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的理论。杜威指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在他看来,教育应该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的生活的条件。同时,学校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学校必须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用“微型”日记展示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

3.苏霍姆林斯基“被认可”的教育理论。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当他们在“微型日记”的习作中不断获得自我肯定的时候,才会对习作产生真正的兴趣。4.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理论。无限相信学生与老师的能力;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七、课题研究策略

1、兴趣的支点——生活日记

主要研究“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意在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和习惯。把兴趣和习作联系在一起。

2、观察的支点——九宫格日记

主要解决“无事可写”的难题,用九宫格的形式提供多个记录角度,意在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把观察和习作联系在一起。

3、交流的支点——共享日记

主要研究日记的欣赏、评价角度,意在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把合作交流和习作评改联系在一起。

4、动力的支点——日记博客

在教师博客中增设学生日记分类——花开如歌,征得学生本人同意之后,上传优秀日记,借助网络的力量,调动学生坚持记录的持久性,保持旺盛的记录热情,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五、研究步骤:

1、前期工作:(2011.3)选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启动阶段:(2011.3—2011.4)开题,评审、修改开题报告。对学生进行“习作心理”和“习作基本技能”的调查。

3、实施阶段:(2011.4——2012.6)

(1)前期实施阶段:(2011.4——2011.9)课题研究由课题组成员在相对应班级开始实施。

(2)中期实施阶段:(2011.10)完成中期报告,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3)深入实施阶段:(2011.11—2012.4)完成对课题研究目标、基本原理和途径的探索,归纳出成功的方法。

(4)总结阶段:(2012.5——2012.6)收集课题成果,汇编成册,为课题报告积累素材,为课题鉴定作好充分准备,撰写结题报告。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很具体明确)

成果 形式 负责人 1.《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调查报告 姚庆芹 2.《如何指导高年级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研究报告 姚庆芹 3.《如何指导高年级作文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姚庆芹 张宾柱 4.《花开如歌》 学生文集 姚庆芹 5.《如何指导高年级作文教学的研究文集》 论文 姚庆芹 张宾柱

九、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成员组成:

组长:姚庆芹 成员:张宾柱

课题组二位教师中姚庆芹是县级骨干教师,校教科研主任,教龄21年,多年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张宾柱老师教龄14年,工作踏实认真,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二位教师热爱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愉快,配合默契,并且乐于改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困境。2.课题组二位教师就目前所能检索到资料,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并吸收了课题中的新理论、新观念,用新的前沿的理念武装自己,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课题组成员注意积累典型课例,利用“积累、分析、整合”的研究方法,对课例进行详细的分析,不断用新的理念来解读自己的课,以求稳定务实的发展。

3.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服从学校科研网络的管理,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有组织保证。

4.根据我校课题管理办法,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把课题研究纳入学校教科研活动之中,开展研究课、观摩课等活动,促进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促进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发展。校方有激励机制,奖励科研成果,激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5.学校能够提供课题研究的部分经费,确保课题研究活动正常开展。

十、课题研究参考文献 网络检索(网址 名称)

http:// 中国语文网 http:// 21世纪教育网 http:// 老百晓在线 吴立岗 著 :《小学作文教学论》 管建刚 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 廖玉蕙 著:《写给语文老师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

金加锦:《构建“生活作文”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程韶荣:《我的日记教学探索三十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下一篇:心理活动课幸福人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