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微型课题:真实与趣味共存

2024-06-25

小学微型课题:真实与趣味共存(精选3篇)

篇1:小学微型课题:真实与趣味共存

“真实与趣味共存——小学作文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概念:

真实与趣味共存:是指学生通过在“人人参与活动,人人表达自己,人人获得赏识”的教学方式中感受与体验作文的乐趣。即在习作前的活动中亲身体会活动带来的轻松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与欲望;在习作过程中能以我手写我口,从而产生一吐为快的感觉;在习作后通过多方评价与多形式展示与发表学生习作,让学生感受习作进步与成功带来的欢愉、自信及成就感。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低、中、高年段学生生活内容、学习内容、思想实际的了解和研究,初步探索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快乐的梯度作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小学生的习作从被动、无奈走向主动和快乐,尽显童心童语,童真童趣,使作文成为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成为师生有趣的快乐体验,从而彻底改变“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被动局面,并努力将作文教学创建为学校的一个特色。

三、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开发校本教材,丰富教学内容(1).设计内容突现趣味

有研究证明,“以类别为载体,以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为依托,分解各类记叙文的基本写作要求,明确每个年段的能力训练重点,从而有序地构建小学作文的能力目标序列,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读写实践中螺旋式提升写作技能,自由、自如地进行表达。”小学生习作主要是写反应生活的记叙文,生活作文中涉及的面无外乎写人、写景、写物、写事等。因此,在各年段,我们都安排了这四大类内容。由于低年级学生创想能力特别好,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我们开辟了低年级写童诗与写童话两类。而根据教材的特点,中高年级应用文、综合性学习内容较多,所以结合教材,在这两个年级段里放入了应用文与研究性作文两大类。这样,学生每学期至少要练到这六大类的习作(写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在六大类的选材上,即写作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力求做到“易”与“乐”。也就是所选 的内容是易于师生操作,易于教师设计教案学案,易于学生动笔表达的,是师生都感兴趣,学生体验后乐于表达的。

以四年级上册为例,我们安排了以下六个单元内容,让学生在简简单单、轻轻松松的练笔中感受写话的快乐。

第一单元“写人”,要求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与家人,感受家庭之乐:①自我介绍(《练习1》口语交际要求);②介绍你家里每个人的姓名、年龄和工作;③你最喜欢哪一位亲人?为什么?④你的亲人中最有趣的是谁?他怎样有趣?⑤写写家中某一个人的某一坏习惯,并说说可以怎样能让他(她)改变。

第二单元“写景”,要求用一两句话写课本中和生活中景象,体会赏景之乐:①结合《识字3》看图写公园景色(用上《识字3》中部分词语);②结合《识字5》看图写海边景色(用上《识字5》中部分词语);③结合《识字6》看图写城市景色(用上《识字6》中部分词语)。

第三单元“写物”,要求用一两句话写自己的玩具,体验游戏之乐:①你家里有哪些玩具,选一些写出它们的名字;②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③写一写某样玩具的具体玩法。

第四单元“写事”,要求用几句话写清楚自己或别人做的一件事,品味做事之乐:①结合《练习2》中的“学用字词句”,写写自己今天用手为自己做的某些事。②写写自己今天用手为别人做的某件事。③写写爸爸或妈妈用手为你做的一件事。

第五单元是童诗单元,从仿入手,让学生在仿写中感受创想之乐:①仿照《练习2》中“读读背背”写一首小诗;②仿照《家》写一首同题诗;③仿照《大海睡了》写小诗《大海醒了》;④仿照汪静之的《疑问》写同题诗。⑤自选内容写小诗。

第六单元是童话单元,也是从仿入手,让学生在仿写中感受创想之乐:①仿照《秋姑娘的信》第2至4自然段,续写一两句话,写出秋姑娘还把信写给谁,写了什么内容。②仿照《北风和小鱼》第1自然段,续写一两句话,写出北风还吹向谁?它们表现得怎样?③根据《练习6》中“学用字词句”要求,先涂色再填词,再看图说一说,最后用几句话写童话故事《小蚂蚁过河》,要求用上所填的五个词语。④用几句话续编《龟兔赛跑》。⑤自选内容编个童话小故事。

不难发现,我们每一个主题单元的练笔选材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课本,安排的内容都能让学生有话可写,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为了方便操作,我们还就每一单元第一篇练笔进行详尽的教学设计,在设计中就教学的每一板块写出明确的设计意图,咬定“容易”与“快乐”两座青山不放松。在课题正式实施也就是2008年9月前,我们课题组成员利用暑假将所有序列的教案都备好,以便课题组老师开学后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实践研究。

(2).训练序列讲究循序渐进

每个学期的每一单元训练中的三到四次练习也呈梯度状态。比如说三年级下册“写人”单元训练主题是——用几句话写一写“我班之最”。围绕这一点我们安排了四次练习。在这四次练习中,第一次要求老师备详细的教案,要求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并在课内完成;后面几次练习基本上是用所学的方法进行举一反三次式的练习,并且努力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低年级注重学生创新与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大胆自由地创想提高写话兴趣,进行自我表现,从而提高写话能力。学生以写生活、写童诗、童话为主。

中年级注重学生描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细致、有序的观察,发现事物间的细微的差异和变化,把握事物的特点和本质,并进行自我表现,从而提高构段的能力。学生以写素描类作文为主。

高年级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引发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写出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从而提高谋篇布局能力,提高观察、思考、表现与评价等综合能力。学生以自由选材、写话题类作文为主。

(二)、创造开放课堂,在多样的方法活动中体验真实与乐趣

针对以往作文课堂封闭、作文内容封闭、指导和批改封闭、训练手段封闭、习作心理封闭等弊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让课堂开放起来,让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开放的大作文课堂中享受作文的快乐。

1.教学方法形式多。

有感兴趣的材料并不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还得进一步在操作上花力气、有突破。因此,在教学形式与方法上,我们提倡“活动化、趣味化、体验化、多样化”,努力让学生在多形式中体验快乐,如:说与写结合、听与写结合、画与写结合、读与写结合、玩与写结合、操作与写结合、吃与写结合、观察与写结合、想象与写结合、采访与写结合、调查研究与写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人人参与活动,人人获得体验,人人表达自己,人人获得赏识”中快乐地写作,在快乐中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以四年级上册为例,六大单元中有看老师表演小品后写人物动作的,有创设找红笔的真实情境后写人物活动的,有看录像后写动物活动的,有带学生到校内真趣园实地观察后写动态景物的,有组织各类比赛后写活动场面的,也有给亲朋好友写信后邮寄出去的,还有利用春节搜集春联、研究春联的„„采用的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观察、体验,获得真切感受,而后尽情抒写,一吐为快。

2.指导过程有尺度。

对学生的习作指导一般分三个步骤:一是作前指导,二是作中指导,三是作后指导。而先放后收,是作文教学的一条规律。正如南宋诗人谢枋得所说:“凡学文,初要大胆,终要小心——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

通过研究,我们一致认为习作指导也要有一定的梯度。作前指导重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话与习作的欲望,打开思路,指导宜粗不宜细,旨在让学生按习作要求及时书写,感受到快速写作、一吐为快的快乐。作中指导带有明显的指导意义,重在发现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优点与不足,宜细不宜粗,及时评价,及时修改,让学生体验到不断提升的快乐。作后讲评主要是本次习作的全面展示,重在肯定,重在激励,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写作成功与进步的快乐。

3.习作日记同步走。

黎锦熙先生曾说:“日札胜于作文”。叶圣陶也说:“什么事情都一样,要求熟练,惟有常常去做,规规矩矩去做,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说的是要多练笔,按照一定的方法科学地练笔。

日记教学一直是我校习作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多年的实践让我们感受到日记是一种很

好的书写生活的方式。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困惑。老师们觉得一些语感与积累较好的同学日记水平就高,而且越写越好。而另一些同学则写来写去写不好,写了一个学期水平也没什么大提高。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方法问题。因为写日记是自由的,无序的,无序的练习不容易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

因此,我们树立大作文观,提出“提笔即是作文时”,将梯度作文的序列训练与自由日记打通。在进行序列训练时,在保证主要训练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提倡老师能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当时实际情况在内容上作相应的调整,写作就像写日记一样自然,写当时发生的,写正在进行的。同时,每个序列的最后几次练笔让学生根据大目标自由选择内容写,尽量写当天或最近的所见所闻所感。此外,我们要求教师时时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点拨学生发现生活材料,而后自由抒写。实践证明,习作与日记结合,课内与课外同步,规范与自由相融,这是让学生两条腿走路,因此能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4.有效阅读来提高。

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为此,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既提供了写作的素材,更为学生“落雨”布下了一朵朵云。譬如,日诵古诗与名言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积累,使学生的作文中常常跳跃着“名句典故”,可谓“文化味”浓厚;每学期邀请全国知名作家来校讲学,让学生与作家零距离,既学到了习作的好方法,又燃起了学生成为“小小作家”的欲望;组织师生共读佳作名著并书写阅读报告,开展班内校内 “阅读之星”“书香之班”的评比,学生浸润在名著美文之中,对其写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还每年举办读书节活动、100小时阅读大赛;经常写读书笔记,摘抄剪贴佳作,做美文赏析等。可以说,打造“书香校园”对有效实施本课题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四、课题负责人:

李 小

篇2:小学微型课题:真实与趣味共存

课间文化吧:在偷闲中分享“点子盛宴”

“课间十分钟”既是教师休息调整的时间, 更是教师思维碰撞的最佳时间, 因为此时的教师往往还沉浸在某一个“课堂场景”之中, 此时的转述最能给听众身临其境之感, 引发共鸣并产生研讨趋向。我校在各办公室积极推行“文化吧”建设, 引导教师在无拘无束的交谈中, 用积极的思维碰撞“挤”走无聊的闲谈, 用连绵的点子生成“汇”就智慧的源泉。“课间文化吧”里没有优雅的轻音乐, 也没有沁人的香茗, 有的只是从课堂内、教学中溢渗出的话题、经验与困惑, 大家在这里烹调并分享着一道道“点子盛宴”, 其乐融融。

科研工作室:在互助中创造“精神接力”

由于微型课题是教师个体或小群体的研究行为, 研究的水平参差不齐, 学校专门成立了以科研骨干姓名命名的“××工作室”或以课题名称命名的“课题工作室”。工作室组成人员实行开放、动态管理, 大家因研究志趣而相聚, 工作室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 但是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师的求助和质询, 为教师研究出谋划策。来自身边的科研骨干, 耳闻目睹的研究经历, 吸引着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这一场没有终点的“精神接力”之中。一段时间后, 互助的力量逐渐显现, 不少教师从“工作室”加盟者的身份中蜕变出来, 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并有滋有味地研究起自己的课题, 而且研究的范域涉猎到各门学科、教育教学的各个细节。

校园BBS:在虚拟中实现“思想游走”

“网络使我们走得更近, 网络使我们视野更广”, 这是我校一名教师在参加2009年度“水韵杯”教育科研论坛时的表白。我校在校园网中专设了“微型课题研究”板块, 开通校园BBS平台, 教师通过网络论坛既可以加入到某一个话题的讨论研究中, 还可以张贴“求助帖”“主题帖”, 吸引更多的“同道”来共享智慧。学校教科室有专门人员负责论坛的管理, 适时做好组织引领、提供资料、点评小结等工作, 使研讨既充分自由, 又有序有效展开。校园BBS, 营造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 教师的思想在高度开放的空间里, 真情表白, 自由游走;校园BBS, 搭建了广泛交流的平台, 实现了同伴互助、经验分享, 拓宽了研究范围, 开掘了研究深度。在年终, 教科室对全校教师在论坛上发表“主题帖”以及跟帖的情况进行量化, 作为校本研修的内容计算继续教育学分, 也有效地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

亮相大展台:在PK中体悟“成长幸福”

教师以肯定的心态来评价自己的研究经历, 就会觉得参与研究是自己的内在需求, 是自我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 是自己在专业成长中“幸福因子”的累积。基于这样的认识, 学校尽可能多地为教师创设“出头露面”的机会, 为他们铺就一条条“星光大道”。我校将每年的三月份定为“微型成果展示月”, 通过微型课题研究故事征集演讲、微型课题研究成果PK、课题研究示范课展评、教育教学精彩回放等形式搭建亮相大展台, 让更多的研究者从后台走上前台, 讲述自己研究中的“历史真实”, 讲述自己研究中的酸甜苦辣;让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惠及教师的专业成长, 惠及学生的快乐童年, 惠及教育的有效变革;让更多的教育精彩存留记忆, 成为一种温暖的回味, 一道不腻的点心, 一处靓丽的风景。

篇3:小学微型课题:真实与趣味共存

生于1948年的托马斯·奥布里奇(Thomas Olbricht)是一名医学博士、内分泌专家,近年来,托马斯则以艺术收藏家的身份最为知名。他自4岁起便开始收藏玩具汽车、邮票、蝴蝶等,到了1980年代,托马斯开始收藏德国的战后艺术,自那之后,他的收藏体系便逐渐拓展开来。收藏从16世纪早期艺术到当代艺术的近30年来,托马斯的收藏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装置和新媒体艺术等众多领域。在1996年,当收藏经历已10年有余的托马斯,有意识地要扩展其收藏领域时,第一次将注意力放到了摄影上。换句话说,应该是舍曼的作品促使托马斯将收藏领域拓展到了摄影上,舍曼成了他收藏的第一批摄影作品,收藏舍曼也成了其收藏生涯的关键。

近几年来,托马斯手中的舍曼作品,变得炙手可热起来,欧洲的知名画廊和各主要美术馆都纷纷向其借展。托马斯先后将舍曼的作品借给过二十几家不同的欧洲艺术机构,包括伦敦蛇形画廊、法国国家影像美术馆、奥地利布雷根茨美术馆、奥斯陆阿斯楚普费恩利现代艺术博物馆、斯德歌尔摩现代美术馆、瑞士的弗朗茨·盖尔驰美术馆、奥地利克雷姆斯艺术馆,等等。

而这一次,托马斯则要在自己的收藏机构展出舍曼的作品。在其于2010年5月开放的私人美术馆“柏林收藏家美术馆(me Collectors Room Berlin)”内,托马斯第一次推出了舍曼的个展,展出其收藏的65幅舍曼的作品,展期从2015年9月持续到2016年9月,长达一年,因此,在过去一年内到过柏林的艺术爱好者们,大概都去看过这个展览。

柏林收藏家美术馆并不难找,它的旁边是柏林最前卫的当代美术馆“KW(Kunst-Werke Berlin 柏林艺术工厂)”,后面是柏林重量级的画廊诺加林·施耐德画廊(Neugerriem Schneider Gallery),拐过街角,一眼便看到美术馆外墙上的一排竖幅广告旗,广告上的画面,便是2011年5月在佳士得拍卖会上,以超出最高估值近两倍的389万美元,刷新了摄影作品在当时拍卖纪录的《无题96号》。

《无题96号》由舍曼创作于1981年,刷新拍卖纪录的是此幅作品10个版数中的第六版,由曾任佳士得当代艺术部主管的纽约艺术顾问及经销商菲利普·赛格罗特(Philippe Segalot)拍得。同样作品的其他五个版,先后共在拍卖会上卖出了1300万美元,如2012年5月,当这幅作品的第十版送拍时,在佳士得就拍出了288万美元的价格。从拍卖成绩来看,《无题96号》无疑经受住了市场的淬炼,托马斯也收藏了这幅作品的其中一个版。在展厅内,这幅《无题96号》享受着单独一面墙的特别优待。当然,因为托马斯收藏了不少舍曼的经典作品,享受单独一面墙的作品也不少。

这次展览的布展,舍曼本人也参与了进来并给了不少意见,按照创作的时间顺序和不同的主题系列,作品条理清晰地陈列着。舍曼约40年的创作生涯中的不同系列作品,托马斯的收藏都有涉猎,因此,在展场转一圈下来,感受到摄影艺术在过去30多年间,由小幅的黑白逐渐转为大幅的彩色,更看到舍曼本人在顺应这个潮流的同时,运用观念摄影对社会进行的探索。

很少有艺术家像舍曼这样,在23岁创作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时,便开始大获成功,而且,在其后近40年的艺术生涯中,她还能一直成为当代艺术界的主流声音,随着影像市场的兴起,其作品还能不断受到垂青。

谈及舍曼,人们往往将讨论重心放在她早期的两个系列上:《无题电影剧照》(1977-1980)和《中间插页》(1981)。从一开始,舍曼便用其独特的影像生成方式,对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创造性地戏仿和挪用。其创造性在于,用拍电影的方式来拍照片,并自编自导自演,将自己装扮成电影明星、天真少女、女秘书、受害者等在美国和欧洲四五十年代电影中的各种女性形象。

舍曼一直致力于探索女人在媒介中的形象,其作品细腻地碰触了美国文化的神经,构成了一幅战后美国女人的群像。她坦诚受到过很多电影的影响,但是,你却无法在她《无题电影剧照》系列的整个69张作品中,找出哪怕一张作品确定出自于哪部电影。这便是舍曼创作的特点所在:没有原作的模仿。

1981年,在新系列《中间插页》中,舍曼运用了戏剧化的灯光,采用了紧凑的剪裁,人物或躺或蹲,展示出卑下和脆弱的处境。从1982年开始,舍曼开始将兴趣转移到了时尚产业上,但她却以反时尚的姿态呈现,虽然她依旧用自己作为模特,却不上妆,面无表情,衣服也故意穿得极为不协调。《粉红浴袍》和《时尚照片》系列,都挑战了时尚产业的虚伪幻象。

在早期的成功之后,舍曼似乎想要摧毁人们对她一贯的期望,接下来的1985年至1989年间,她开始采用了一些假肢和假体的道具,作品变得恐怖和荒诞不经起来,《童话故事》、《灾难》系列营造了噩梦般的神秘氛围,而《历史肖像》系列则是对存在于欧洲艺术史中的女人形象的一次探索,她让假鼻子、假乳房等显而易见的假体出现在画面中,将观众拉入一场与她共谋的虚构关系之中,以个人的经验去理解画面的意义。在1990年代创作《性图像》、《恐怖和超现实主义图像》、《面具》等系列时,舍曼自己没有出现在画面中,她大量运用了玩偶和假体,这个阶段其画面色彩更加艳丽,且氛围越来越让人恐怖。在《性图像》系列中,她让人偶的肢体按照不对等的比例,进行不协调的衔接,这不但挑战了一般色情图片的肢体限制,也因使用医疗假体而让画面显示出荒诞不经的滑稽感。这种滑稽感,延续到了她从2000年至2002年间创作的《好莱坞类型》系列中。舍曼在这个系列中将自己装扮成那些梳着80年代发型的女人,文着人工眉毛,配上一张苍白而病态的脸,描绘了那些美国梦失败的失意者们。

接下来,舍曼于2003年至2004年间创作了《小丑》系列,花哨妆扮的小丑虽然是一个给人快乐的角色,但也因为真人完全隐藏在过度的妆扮下面,而散发出神秘和恐怖的氛围,这个系列是舍曼在面临“9·11”之后的美国社会时的反应,也是她将妆扮和面具发挥到高峰的系列。这个系列的作品,托马斯先生收藏了三幅,且都陈列于展间。

这之后,舍曼休息了一阵,直到2008年推出《贵妇》系列。在这个系列中,年纪成了关键的因素,舍曼在早期的作品中探索了在美国社会下成长的女人,而《贵妇》系列则是当初的那些女人们到了老年阶段的处境,也是舍曼随着自身年纪的增长,而对女性的另一个维度的理解:在当今迷恋青春的年代,她们不服老去。

不管是贵妇还是初闯社会的年轻女性,不管是历史肖像还是戴着面具的小丑,在40年来的创作中,舍曼一直对大众媒介所塑造的女性刻板印象,进行着创造性的模仿。收藏舍曼作品的20年来,托马斯曾一遍遍地问自己,为什么舍曼的作品如此吸引他,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舍曼作品中表象和真实的共存,以影像虚构的真实让他着迷。

托马斯第一次被舍曼的作品击中,是在1996年,那时托马斯专程到纽约,准备扩大他的当代艺术收藏体系,在画廊扎堆的苏荷(soho)区转悠时,被大都市图片画廊(Metro Pictures)的广告牌吸引,那正是舍曼展览的海报,海报很大且色彩强烈,上了很重妆容的特写人脸和面具,极具冲击力。

1990年代,因为租金的上涨和商业氛围的变化,聚居在纽约苏荷区的画廊和艺术家,纷纷往切尔西区迁移,大都市图片画廊是第一波迁移浪潮的画廊之一。在搬到切尔西区之前,画廊的最后一个展览,就是舍曼的《面具》系列,也正是托马斯当时在纽约看到的系列。

画廊当时展出了该系列的14幅大画幅彩色作品,特写的人脸、面具,以及在面具下的人脸,带着高度戏剧化和强烈色彩的妆容,好似科幻恐怖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托马斯被这些作品所吸引,“作品有种惊人地超真实,那些带着极其难看的面具的脸,有种丑到极致的吸引力”。因此,托马斯当场便买下了5幅,这便是他长达20年收藏舍曼作品的开端。

在托马斯的“柏林收藏家美术馆”二楼的常设展内,可以看出这位德国医学博士的收藏趣味。常设展名为“惊异之屋”,展场陈列着从16世纪至今的以“死亡”和“情欲”为题材的作品,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装饰精美的人体解剖模型和骷髅,将财富与死亡并置起来,展示了人生的虚荣与死亡。看完二楼的藏品,便不难理解当初舍曼的《面具》系列,是如何激发了托马斯内心的火花,她那现实与恐怖交杂的戏剧化矛盾,点燃了他的收藏欲。

如果说,托马斯收藏舍曼作品的开端,只是出于他内心的喜爱和热情,而接下来的收藏,则展现了一位藏家的敏感与果断。

回到德国后,托马斯对舍曼展开了研究,他发现鹿特丹和马德里的两家美术馆,在那一年相差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内,都要展出舍曼的作品,那也是舍曼的作品第一次接触到欧洲的观众。通盘了解了舍曼的创作之后,藏家天生的直觉让托马斯当下判断,必须收藏更多舍曼的作品,而且是其早期的作品,特别是《无题电影剧照》系列,重要的是,还要快。

促使他下判断的,除了舍曼被欧洲的美术馆接受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应该是1995年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花了100万美元从大都市图片画廊收藏了一整套69张的《无题电影剧照》系列。所以,托马斯在收藏舍曼作品的第一年,也就是1996年,便从拍卖会上购得了3幅《无题电影剧照》,而且在那之后,他一直都在收藏这个系列。

在摄影的发展历程中,MoMA一直是一个重要机构,其在1970年代举行的新纪实和彩色摄影展,曾改变了摄影史的方向和逻辑。1997年,由歌手麦当娜特地赞助,MoMA给舍曼举办了第一个最重要的“职业生涯中期回顾展”。在藏家托马斯的记忆中,市场对舍曼的兴趣一下子戏剧性地火爆了起来。

除了有MoMA这样的专业核心艺术机构的加持,当然少不了大势所趋。苏富比1971年在伦敦举行的首场影像专场拍卖会,被视为当代摄影艺术市场的开端,但直到1990年代初,摄影艺术市场才开始真正形成,虽然传统的艺术门类仍然占据着艺术市场的主流,但已经有不少藏家开始将眼光投向摄影这个新兴的收藏门类。那一年,也就是托马斯开始收藏舍曼作品的1996年,他收藏了《无题48》和《无题96》,现在看来,这绝对是一笔有前瞻性的收藏,因为,在2015年的佳士得拍卖会上,《无题48》的第一版,以296.5万美元成交,而《无题96》的第10版,则在2011年的佳士得以389万美元刷新了当时的拍卖成绩。

托马斯第一次见到舍曼本人,是在1999年。当时,他的收藏已经多到可以让德国的戈斯拉尔(Goslar)市在那一年将为世界上杰出艺术家设置的戈斯拉尔·凯撒林奖(Goslarer Kaiserring)颁发给舍曼。第一次见到舍曼前,托马斯紧张了好一阵,当他见到身材娇小,打扮随意,且没有化妆,更毫无明星架势的舍曼出现在他位于埃森市的家时,紧张感顿时便消退了,用托马斯的话说,“她好像是来拜访老朋友,而不是来领一个在德国很重要的艺术奖项”。

对托马斯来讲,在第一次的感性收藏之后,在之后长达20年的时间内,有重点有系统地收藏舍曼兼具视觉冲击力和丰厚的投资回报率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在于藏家的精明与理性。

作为藏家争相青睐的艺术家,舍曼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摄影师之一,她延展了摄影的语言和形式,在长时间的艺术生涯中,其创造的有鲜明辨识度的作品,不仅得到了艺术史的认可,还得到了市场的瞩目。

各大美术馆纷纷将舍曼的作品纳入收藏,这一再肯定了舍曼在艺术史上的价值,为舍曼做展览的重量级美术馆不少,2012年,MoMA更是为舍曼举办了个人回顾展。因在拍卖会上的优秀成绩,其作品连同舍曼本人一并受到了更大范围的瞩目,2014年11月,她的《无题电影剧照》在纽约佳士得创造了其作品目前的最高成交价677.3万美元。不断刷新的数字,让舍曼在艺术市场变得越来越高不可攀。

不可否认的是,市场的价格决定了作品的重要性,当我在柏林收藏家美术馆观看舍曼的展览时,每停留在一幅拍价曾过百万的作品前,都会估测一下眼前作品的价格。价格高的,我自然会多看两眼,市场当然是决定作品受瞩目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就整个艺术市场看,艺术世界的中心往往与世界的经济中心不谋而合,纽约作为这个中心,的确孕育了一个让摄影作品闯入传统艺术门类的环境。作为在纽约进行创作的艺术家,舍曼随着这股浪潮而起,其价值和在艺术圈的名望日益水涨船高。

随着影像的发展,关于身份的讨论在当今已经很平常,年轻人或许很难去欣赏舍曼作品的开创性和震撼。但市场会告诉大众,她依旧站在艺术圈的顶端。我们生活在一个追逐品牌的时代,每个人都想要拥有别人已拥有的东西,特别是具有广泛辨识度的,且所有人都对其价格了然于胸的东西。

尽管舍曼一直反对在作品中宣扬女性主义,但其在回答有关作品的价格时,却表露了她的平等思想。有记者曾问她是否认为自己值那么高的价,舍曼的回答是肯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男性摄影师也有这么高的价。

在价格上一直跟舍曼较劲的,就是德国摄影师安德烈亚斯·古斯基(Andreas Gursky)了。2007年,舍曼因1981年的作品《无题92号》在佳士得以211万美元的拍卖价格,进入作品拍卖“百万美元俱乐部”的行列。而在同一年,古斯基的《99美分》,则以334万美元刷新了当时的摄影作品拍卖成绩。2011年5月,舍曼的《无题96号》以389万美元刷新了拍卖成绩,但当年的11月,古斯基便以《莱茵河2》卖出了434万美元的成绩超过了舍曼。但是,2014年11月的佳士得拍卖会上,舍曼的《无题电影剧照》小幅(25.4×20.3cm)黑白作品,以677万美元成交,这无疑是一个新高。

作为摄影类别艺术市场上的领军人物,舍曼仍然在不停地创作中。2016年5月,大都市图片画廊为舍曼《贵妇》系列的新作开展,对于一个不断突破自己的艺术家,我们仍然好奇其下一个系列会让我们看到什么,而同时,我们也期待其在艺术市场上,继续带来震撼我们的新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小学微型课题:真实与趣味共存】相关文章:

小学微型课题研究06-19

与微型实验教学的小学数学论文05-02

微型小学05-04

微型课题小结04-25

微型课题讲座07-01

微型课题选题参考07-19

微型课题选题指南07-19

校本研修微型课题07-19

微型课题选题指南05-14

微型课题研究06-08

上一篇:人生的抉择下一篇:第四周教师值周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