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项医疗核心制度

2024-06-27

19项医疗核心制度(共7篇)

篇1:19项医疗核心制度

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查房制度。

1、住院医师查房制度

(1)住院医师查房的主要任务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诊疗计划原则下对病情作对症处理,遇到疑难复杂问题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决定,住院医师对所有病人每日至少查房二次。住院医师查房应按时进行(上午、下午各一次),上午查房可以在主治医师的带领下同时进行,下午主要对重点病人查房。接到护士报告或病人反映,应随时查房。

(2)应重视病人的主诉,并作相应的检诊,不允许不检查病人就处置。

(3)查房发现的病情变化情况,应在病程记录中记载,并向上级医师报告。

(4)落实医嘱执行情况和检查报告单,分析检验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意见。

(5)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督促病人配合执行医嘱,如按时服药、卧床休息、适宜运动、饮食要求等。

(6)做好上级医师查房前的准备,备好病历、影像检查胶片、检验报告和所需检查器材,上级医师查房时要报告病情,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做好查房记录。

2、主治医师查房制度

每日上午带领住院医师对所管病人进行系统查房一次,接到下级医师或护士报告应随时到场重点查房。

(1)听取住院医师报告和护士的反映,倾听病人的陈述。

(2)对新入院、危重、诊断未明、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人进行重点检查和讨论,必要时报告主任(副主任)医师或提交科室病例讨论。

(3)检查病历并纠正其中错误的记录。

(4)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决定病人出院、转院等。

3、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制度

每周查房至少2次。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前,主治医师应督促经管医师作好有关准备,查房时经管医师简要报告病情后,作必要的补充。主任(副主任)医师应认真听取下级医师的报告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可在病人面前质询、答疑问题,可当场质询或答疑,对下级医师严格要求。

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内容包括:

(1)审查新入院、危重病人的诊断、治疗计划。

(2)解决疑难病例诊疗问题。

(3)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

(4)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

(5)审查和决定会诊,讨论病例。

篇2:19项医疗核心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四、会诊制度。

五、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六、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七、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八、术前讨论制度。

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十、查对制度。

十一、医生值班、交接班制度。

十二、新技术准入制度。

十三、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

十四、分级护理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

1、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3、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报告科主任及医院主管部门及时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5、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1、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科主任)、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2、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查房每周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3、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临时检查患者。

4、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小时内再次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5、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查房时,住院医师要报告病历摘要、目前病情、检查化验结果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级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提出诊治意见,并做出明确的指示。

6、查房内容:①、住院医师查房,要求对所管患者进行系统查房。要求重点巡视急危重、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患者;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意见;核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次晨特殊检查的医嘱;询问、检查患者饮食情况;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饮食等方面的意见。②、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住院医师和护士的意见;倾听患者的陈述;检查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征求对医疗、护理、饮食等的意见;核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③、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及问题;审查对新入院、重危患者的诊断、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医疗、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决定患者出院、转院等。

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1、凡遇疑难病例、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等均应组织会诊讨论。

2、会诊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3、主管医师须事先做好准备,将有关材料整理完善,写出病历摘要,做好发言准备。

4、主管医师应作好书面记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病情报告及讨论目的、参加人员发言、讨论意见等,确定性或结论性意见记录于病程记录中。

四、会诊制度

1、医疗会诊包括:急诊会诊、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全院会诊、院外会诊等。

2、急诊会诊可以电话或书面形式通知相关科室,相关科室在接到会诊通知后,应在15分钟内到位。会诊医师在签署会诊意见时应注明时间(具体到分钟)。

3、科内会诊原则上应每周举行一次,全科人员参加。主要对本科的疑难病例、危重病例、手术病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病例或具有科研教学价值的病例等进行全科会诊。会诊由科主任或总住院医师负责组织和召集。会诊时由主管医师报告病历、诊治情况以及要求会诊的目的。通过广泛讨论,明确诊断治疗意见,提高科室人员的业务水平。

4、科间会诊:患者病情超出本科专业范围,需要其他专科协助诊疗者,需行科间会诊。科间会诊由主管医师提出,填写会诊单,写明会诊要求和目的,送交被邀请科室。应邀科室应在24小时内派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会诊。会诊时主管医师应在场陪同,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会诊后要填写会诊记录。

5、全院会诊:病情疑难复杂且需要多科共同协作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医疗纠纷或某些特殊患者等应进行全院会诊。全院会诊由科室主任提出,报医疗服务部同意或由医疗服务部指定并决定会诊日期。会诊科室应提前将会诊病例的病情摘要、会诊目的和拟邀请人员报医疗服务部,由其通知有关科室人员参加。

会诊时由医疗服务部或申请会诊科室主任主持召开,业务副院长和医疗服务部原则上应该参加并作总结归纳,应力求统一明确诊治意见。主管医师认真做好会诊记录,并将会诊意见摘要记入病程记录。

应有选择性地对全院死亡病例、纠纷病例等进行学术性、回顾性、借鉴性的总结分析和讨论,原则一

年举行≥2次,由医疗服务部主持,参加人员为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委员会成员和相关科室人员。

6、院外会诊。邀请外院医师会诊或派本院医师到外院会诊,须按照卫生部《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卫生部42号令)有关规定执行。

五、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1、《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是临床输血管理的重要依据。

2、病人输血前应做血型、输血四项(又称输血前检查):ALT、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anti-HCV、anti-HIV、RPR,下同)、血型血清学检查。报告单贴在病历上,作为重要的法律依据,以备日后信息反馈及资料备查。

3、病人输血应由经治医师根据输血适应症制定用血计划,报主治医师审批后,逐项填写好《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后,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 前或每周一、三、五上午九点之前由相关人员交输血科备血。每张申请单只能预约一天的用血量,电话及口头申请预约不予受理。

4、预定计划3天内有效,如需改期需重新预定。

5、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病人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病人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的病人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6、AB型血、血小板、RH(D)阴性等其他稀有血型的血制品,需慎重考虑用血量,输血科不储血。原则上预定多少,用多少。若输血科按预约要求已备好上述血制品,申请者又取消用血计划,在血制品的有效期内未能调剂使用,造成血制品报废,血费从预订科室收入中扣除。

7、急诊用血和没有预约的用血,申请者须先与输血科联系是否有库存血,若无库存血,由医师完成输血前各项准备工作(补充完善申请单、输血四项化验单、血型化验单、合血单)。输血科派专人去血液中心取血或由血液中心派人紧急送血,所需车费由受血者负担,主管医师必须向受血者或其家属、陪人作好解释工作,确保有关费用的及时收取、取血工作的顺畅。若出现逃费情况,从申请者劳务费中扣除。

8、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输血前由医师填写合血单,连同病人的血标本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9、输血科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病人的RH(D)血型,准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10、每张合血单只能合一袋血。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11、凡遇有下例情况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作抗体筛选试验:1.交叉配血不合时;2.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

12、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血库)取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核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病人的陪人和家属、实习生不能取血。

13、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14、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15、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病人床旁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16、取 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输血前后用静 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17、输血科接到有关输血异常情况的通知时,输血科医技人员应及时赶到现场,同医护人员一起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保存好输血反应回报单,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办。

18、输血科室应做好血袋回收工作,至少保存一天,集中处理。

六、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1、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业常见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并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

2、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主管患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如主管医师手术、门诊值班或请假等)由值班医师负责,重大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疗服务部或院领导参加组织。

3、主管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与患者家属(或随从人员)进行沟通,口头(抢救时)或书面告知病危并签字。

4、在抢救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规程和预案,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遍。在抢救过程中要作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5、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能良好。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七、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一)、手术分类:根据手术过程的复杂性和手术技术的要求,把手术分为四类:

1、一类:手术过程简单,手术技术难度低的简单小型手术。

2、二类:小型手术及手术过程不复杂,技术难度不大的中等手术;

3、三类:中型手术及一般大型手术;

4、四类:疑难重症大手术及科研手术、新开展手术、多科联合手术。

(二)、手术医师分级: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执业地点在本院。根据其取得的卫生技术资格及其相应受聘职务,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

1、住院医师

2、主治医师

3、副主任医师

4、主任医师。

(三)、各级医师手术范围:

1、住院医师:担当一类手术的术者,二、三类手术的助手。

2、主治医师:担当二类手术的术者,在副主任医师的帮助下,可担当三类手术的术者,四类手术的助手。

3、副主任医师:担当三类手术的术者,在主任医师的帮助下,可担当四类手术的术者。

4、主任医师:担当三、四类手术的术者。

(四)、手术审批权限:

1、一、二类手术:原则上经科室术前讨论,由科主任或科主任授权的科副主任审批。

2、三、四类手术及特殊手术:须经科室认真进行术前讨论,经科主任签字后,报医疗服务部备案,必要时经院内会诊或报主管院领导审批。但在急诊或紧急情况下,为抢救患者生命,主管医师应当机立断,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并及时向上级医师和总值班汇报,不得延误抢救时机。凡属下列之一的可视作特殊手术:(1)手术可能导致毁容或致残的。(2)同一患者因并发症需再次手术的。(3)高风险手术。(4)本单位新开展的手术。(5)无主患者、可能引起或涉及司法纠纷的手术。(6)被手术者系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特殊人士等。(7)外院医师来院参加手术者、异地行医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八、术前讨论制度

1、对重大、疑难、致残、重要器官摘除及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2、术前讨论会由科主任主持,科内所有医师参加,手术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必须参加。

3、讨论内容包括:诊断及其依据;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可能发生的危险、意外、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是否履行了手术同意书签字手续(需本院主管医师负责谈话签字);麻醉方式的选择,手术室的配合要求;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思想情况与要求等;检查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讨论情况记入病历。

4、对于疑难、复杂、重大手术,病情复杂需相关科室配合者,应提前2-3天邀请麻醉科及有关科室人员会诊,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死亡病例,一般情况下应在1周内组织讨论;特殊病例(存在医疗纠纷的病例)应在24小时内进行讨论;尸检病例,待病理报告发出后1周内进行讨论。

2、死亡病例讨论,由科主任主持,本科医护人员和相关人员参加,必要时请医疗服务部派人参加。

3、死亡病例讨论由主管医师汇报病情、诊治及抢救经过、死亡原因初步分析及死亡初步诊断等。死亡讨论内容包括诊断、治疗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以及经验教训。

4、讨论记录应详细记录在死亡讨论专用记录本中,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姓名、专业技术职务、讨论意见等,并将形成一致的结论性意见摘要记入病历中。

十、查对制度

(一)、临床科室

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2、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用法、浓度。

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剧、毒、麻、限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5、输血时要严格三查八对制度(见护理核心制度--

六、查对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二)、手术室

1、接患者时,要查对科别、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性别、诊断、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左、右)。

2、手术前,必须查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配血报告、术前用药、药物过敏试验结果、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药。

3、凡进行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术前与缝合前、后清点所有敷料和器械数。

4、手术取下的标本,应由巡回护士与手术者核对后,再填写病理检验送检。

(三)、药房

1、配方时,查对处方的内容、药物剂量、配伍禁忌。

2、发药时,查对药名、规格、剂量、用法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标签(药袋)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药品有无变质,是否超过有效期;查对姓名、年龄,并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

(四)、血库

1、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两人工作时要“双查双签”,一人工作时要重做一次。

2、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房、床号、姓名、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瓶(袋)号、采血日期、血液种类和剂量、血液质量。

(五)、检验科

1、采取标本时,要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检验目的。

2、收集标本时,查对科别、姓名、性别、联号、标本数量和质量。

3、检验时,查对试剂、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

4、检验后,查对目的、结果。

5、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六)、病理科

1、收集标本时,查对单位、姓名、性别、联号、标本、固定液。

2、制片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切片数量和质量。

3、诊断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临床诊断、病理诊断。

4、发报告时,查对单位。

(七)、放射科

1、检查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年龄、片号、部位、目的。

2、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条件、时间、角度、剂量。

3、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八)、理疗科及针灸室

1、各种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种类、剂量、时间、皮肤。

2、低频治疗时,并查对极性、电流量、次数。

3、高频治疗时,并检查体表、体内有无金属异常。

4、针刺治疗前、后,检查针的数量和质量和有无断针。

(九)、(心电图、脑电图、超声波、基础代谢等)

1、检查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检验目的。

2、诊断时,查对姓名、编号、临床诊断、检查结果。

3、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其他科室亦应根据上述要求,制定本科室工作的查对制度。

十一、医生交接班制度

1、病区值班需有一、二线和三线值班人员。一线值班人员为取得医师资格的住院医师,二线值班人员为主治医师、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三线值班人员为科主任、主任医师或高年资副主任医师。进修医师值班时应在本院医师指导下进行医疗工作。

2、病区均实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医师应按时接班,听取交班医师关于值班情况的介绍,接受交班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

3、对于急、危、重病患者,必须做好床前交接班。值班医师应将急、危、重患者的病情和所有应处理事项,向接班医师交待清楚,双方进行责任交接班签字,并注明日期和时间。

4、值班医师负责病区各项临时性医疗工作和患者临时情况的处理,并作好急、危、重患者病情观察及医疗措施的记录。一线值班人员在诊疗活动中遇到困难或疑问时应及时请示二线值班医师,二线值班医师应及时指导处理。二线值班医师不能解决的困难,应请三线值班医师指导处理。遇有需经治医师协同处理的特殊问题时,经治医师必须积极配合。遇有需要行政领导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报告医院总值班或医疗服务部。

5、一线值班医师夜间必须在值班室留宿,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遇到需要处理的情况时应立即前往诊治。如有急诊抢救、会诊等需要离开病区时,必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及联系方法。二线、三线值班医师可住家中,但须保持通讯通畅,接到请求电话时应立即前往。

6、值班医师不能“一岗双责”,如即值班又坐门诊、做手术等,急诊手术除外,但在病区有急诊处理事项时,应由备班进行及时处理。

7、每日晨会,值班医师应将重点患者情况向病区医护人员报告,并向主管医师告知危重患者情况及尚待处理的问题。

十二、新技术准入制度

1、新技术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实施。

2、实施者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申请表》,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实施细则、结果及风险预测及对策,科主任审阅并签字同意后报医疗服务部。

3、医疗服务部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论证,提出意见,报主管院长批准后方可开展实施。

4、新业务、新技术的实施须同患者签署相应协议书,并应履行相应告知义务。

5、新业务、新技术实施过程中由医疗服务部负责组织专家进行阶段性监控,及时组织会诊和学术讨论,解决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较大的技术问题。日常管理工作由相应控制医师和监测医师完成。

6、新业务、新技术完成一定例数后,科室负责及时总结,并向医疗服务部提交总结报告,医疗服务部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新业务、新技术的是否在临床全面开展。

7、科室主任应直接参与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并作好科室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的组织实施工作,密切关注新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积极妥善处理,做好记录。

十三、病历管理制度

(一)、建立健全医院病历质量管理组织,完善医院“三级”病历质量控制体系并定期开展工作。

三级病历质量监控体系:

1、一级质控小组由科主任、病案委员(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科护士长组成。负责本科室或本病区病历质量检查。

2、二级质控部门为医政科质控办,负责对门诊病历、运行病历、存档病案每月进行抽查评定,并把病历书写质量纳入医务人员综合目标考评内容,进行量化管理。

3、三级质控组织由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及有经验、责任心强的高级职称的医、护、技人员及主要业务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每月进行一次全院各科室病历质量的评价,特别是重视对兵力内涵质量的审查。

(二)、贯彻执行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卫医发[2002]190号)、《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卫医发[2002]193号)及我省《医疗文书规范与管理》的各项要求,注重对新分配、新调入医师及进修医师的有关病历书写知识及技能培训。

(三)、加强对运行病历和归档病案的管理及质量监控。

1、病历中的首次病程记录、术前谈话、术前小结、手术记录、术后(产后)记录、重要抢救记录、特殊有创检查、麻醉前谈话、输血前谈话、出院诊断证明等重要记录内容,应由本院主管医师书写或审查签名。手术记录应由术者或第一助手书写,如第一助手为进修医师,须由本院医师审查签名。

2、平诊患者入院后,经治医师应及时查看患者、询问病史、书写首次病程记录和处理医嘱。急诊患者应在5分钟内查看并处理患者,住院病历和首次病程记录原则上应在2小时内完成,因抢救患者未能及时完成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3、新入院患者,48小时内应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查房记录,一般患者每周应有1-2次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查房记录,并加以注明。

4、重危患者的病程记录每天至少1次,病情发生变化时,随时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对病重患者,至少2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患者至少3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至少5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

5、各种化验单、报告单、配血单应及时粘贴,严禁丢失。外院的医疗文件,如作为诊断和治疗依据,应将相关内容记入病程纪录,同时将治疗文件附于本院病历中。外院的影像资料或病理资料,如需作为诊断或治疗依据时,应请本院相关科室医师会诊,写出书面会诊意见,存于本院住院病历中。

(四)、出院病历一般应在3天内归档,特殊病历(如死亡病历、典型教学病历)归档时间不超过1周,并及时报病案室登记备案。

(五)、加强病历安全保管,防止损坏、丢失、被盗等,复印病历时,应由医护人员护送或再病案室专人复印。

(六)、建立科室及个人病历书写质量评价通报制度和奖罚机制。

十四、分级护理制度 1.特别护理

1.1、适应对象:病情危重,需随时观察,以便进行抢救的病人,如严重创伤、各种复杂疑难的大手术后,器官移植、大面积烧伤和“五衰”等。1.2、护理内容:1.2.1、设立专人24小时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1.2.2、制定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录单。1.2.3、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材,以便随时急用。1.2.4、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2.一级护理

2.1、适应对象: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的病人,如各种大手术后、休克、瘫痪、昏迷、发热、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和早产婴儿等。2.2、护理内容:2.2.1、每15~30分钟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2.2.2、制定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单。2.2.3、按需准备抢救药品和器材。

2.2.4、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满足病人身心两方面的需要。3.二级护理

2.1、适应对象:病情较重,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如大手术后病情稳定者,以及年老体弱、幼儿、慢性病不宜多活动者等。3.2、护理内容:3.2.1、每l一2小时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3.2.2、按护理常规护理。3.2.3、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协助,了解病人病情动态及心态,满足其身心两方面的需要。4.三级护理

4.1、适应对象:轻症病人,生活基本能自理,如一般慢性病、疾病恢复期及手术前准备阶段等。

篇3:19项医疗核心制度

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目前我国对此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国外的理论和实践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但由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传统等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的科学内涵、必要性和可行性、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制度安排、政府职能等理论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1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走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道路,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医疗保障制度也呈现出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 城镇居民享受着相对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医疗保障服务, 而农村广大农民却无法享受与城市同等的待遇。尽管我国四大卫生方针强调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 但是由于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 医疗卫生资源实际上依然集中在城市, “重城轻乡”的现象十分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 为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20多年的改革探索, 逐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正在试点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尽管从制度设计的目标人群来看, 3种制度的覆盖面已经较为广泛, 但在全面覆盖的制度目标下, 3种制度设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城市, 城镇企事业单位中的就业人员享受着相对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医疗保障服务, 而农村医疗保障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人均占有的卫生资源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很多乡镇卫生院基础医疗设施很差, 缺少较高水平的医务人员。由此可见, 城乡医疗保障资源不平衡的现状是较为突出的。

2 医疗保障城乡统筹的必要性

家庭保障在中国农村沿袭已久, 这种传统的保障形式, 一直是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主要途径。但随着农村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 农村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价值观念等建构家庭保障制度的基本要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大家庭不断地趋于解体, 核心家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核心家庭的发展使得家庭保障抵御风险的传统机制大大削弱, 在这种情况下, 迫切需要打破城乡二元医疗保障结构, 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 为农民提供“安全网”。

3 建立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的可行性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医疗保障发展的经验表明, 一个国家在经济起飞的中后期往往是全面拓展医疗保障覆盖面、实现医疗保障城乡统筹的有利时机。我国已初步具备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条件。 首先, 发展经济学提出了多种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 如二元经济发展理论、非平衡增长理论、结构转换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地理二元结构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我国全面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 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其次,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 为我国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再次, 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快速迅猛的增长为我国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200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系列主要发展指标: (1) 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 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2)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11.8%, 非农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 (3) 就业结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2.6%, 非农产业已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 (4) 国家财政总收入达到3.9万亿元, 已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 (5)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43.9%, 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增长期。这些指标均表明我国已具备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4 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的内涵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就是把农村和城市医疗保障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规划,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医疗保障制度, 改变长期以来“重城轻乡”的现状, 接纳农民, 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障水平, 化解社会矛盾[2]。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和政府财力有限, 地区差别和城乡差距较大, 因此我们应从我国的国情和当前我国医疗保障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 建立理性的、科学的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首先,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应该面向全体国民, 且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基本相同的保障服务水平;其次, 面向全体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只能是较低水平的保障, 只能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 突出适宜技术和手段, 以全面提高卫生投入的健康绩效;第三, 基本医疗保障所需资金应主要来自公共筹资特别是政府财政投入, 即政府主导, 以确保所有人的基本健康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5 建立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必须解决有关的思想认识, 澄清制度安排所依据的价值理念, 以便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对于要不要建立、有没有必要建立和怎样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存在争议, 集中表现为两种观点:一种是条件不成熟论。此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落后, 财力薄弱, 城乡及地区之间差距较大, 社会阶层处于急剧变化之中, 现阶段还不具备建立一元化医疗保障制度的客观条件[3]。医疗保障是实现公平的重要手段和物质基础, 我国长期的二元医疗保障制度导致了医疗保障资源供给和消费存在着不平衡性, 医疗保障成为中上阶层的福利, 并由此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以及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使得中国医疗卫生资源公平性一再丧失, 沦为全球倒数第4位[4]。世界上很多国家成功的经验表明, 医疗保障全民覆盖和城乡统筹并非是在其经济已较为发达的时期才开始规划和实施的, 如新加坡在殖民政府统治、经济并不发达的时期就建立了公积金制度。所以, 这种过分强调国家财力不够, 片面夸大经济因素对构建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的影响, 实际上是把经济发展水平与医疗保障之间的关系绝对化了, 忽视了医疗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另一种观点是自然结果论。自然结果论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自然结果, 无须人为干预, 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违背了当前“小政府大市场”的世界改革潮流, 在体制上会重蹈西方和东欧的覆辙[5]。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市场经济中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看不见的手”不会主动关照弱者、兼顾公平, 因此, 政府必须适时地伸出“看得见的手”, 以确保大多数人都能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 医疗保障制度就是这支“看得见的手”上的一根重要的手指。在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构建中, 政府在干预弥补“市场失灵”的同时, 应避免和克服“政府失灵”, 切实担当起责任, 使农民能够拥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障权利, 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

6 建立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建立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涉及国家、市场、家庭、个人责任划分, 涉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构调整, 因此, 制度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至关重要。首先, 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应立足于本国国情, 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人口众多, 经济不发达, 地区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差距较大, 这就决定了现阶段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一定是广覆盖、低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其次, 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应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原则。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 在推进中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积极稳妥, 循序渐进。城乡医疗保障从相互分割的二元医疗保障制度向城乡统筹的一元医疗保障制度推进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切不可操之过急。第三, 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强调城乡并重。医疗保障作为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每个公民都有享受的权利。农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理应享有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医疗保障权利。因此, “重城轻乡”的现状必须改变, 在构建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时, 必须强调公平, 政府应逐步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资金的投入, 以实现城乡医疗保障的统一。

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 建立医疗保障城乡统筹制度既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又是消除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社会风险和结构性冲突的最佳手段。因此, 整合现行二元医疗保障制度, 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 构建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杨松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思路[J], 法制与社会杂志, 2007; (10) :674.

[2]刘典恩.卫生资源分配与医疗公平中的政府责任[J].医学与社会杂志, 2007; (11) :34.

[3]郑功成.加入WTO与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J], 管理世界杂志, 2002; (4) :41.

[4]高和荣.论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缺陷及其治理[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7; (10) :25.

篇4:医疗15项核心制度口诀

和 与(首诊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医患沟通制度)要 分(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术前讨论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讲 优 须 授 权。(分级护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篇5: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1、在病人诊疗过程中,以下情况应及时提出会诊,以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1)住院病人住院时间超过7天,经科内三级医师查房后仍未能明确诊断或尚没有相对明确的提示诊断线索者。

(2)病人虽已确诊,但经治疗疗效不佳或在治疗上遇到困难者。

(3)病人住院期间出现其他专业的病情变化或伴发其他专业的疾病者。

(4)病人病情复杂,同时伴有多系统症状或多器官功能损害者。

(5)手术时出现需要其他专业的医师配合者。

(6)门诊或急诊就诊的病人因病情需要其他专业的医师协助诊疗者。

(7)病人或家属提出要求者。

(8)因其他特殊情况,病人所在科的科主任或医务科认为需会诊者。

2、各级医师应严格掌握各类会诊的指征,不应滥用会诊,以免影响其他正常的医疗工作。更不应流于形式。

3、会诊按照会诊的性质分为科内会诊、科间会诊、门(急)诊会诊、手术会诊、院内多科会诊和院外会诊,各类会诊的组织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程序。

(1)科内会诊:由主管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2)科间会诊:由主管病人治疗组的主治医师提出,主任(副主任)医师同意,填写会诊申请单。如因本科诊疗设备的限制,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带病人到相应专科检查(如需携带病历的,科室派医务人员携病历一同前往)。

(3)门(急)诊会诊:由首诊医师提出,医生或护士电话通知被邀请科室的医师到指定诊室会诊。首诊医师须写好门(急)诊病历及初步诊断意见。

(4)手术会诊:是指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请其他专业医师协助处理的会诊。由主刀医师或其上级医师提出,电话通知相应专业的医师,应邀者得通知后应立即到场(如因事不能到场应说明原因,并提出代替人)。

(5)院内多科会诊:是指需要同时邀请3个科或以上的医师进行会诊的情况。由病人所在科的科主任提出会诊的目的和要求,并将会诊通知书送医务科,医务科确定参加会诊的科室(部门)人员,并通知有关人员在指定的时间参加会诊。会诊申请书放在病人住院病历的最前面备阅。会诊的主持人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会诊的参加人员等,可相应确定由病人所在科的科主任、医务科科长或医院领导主持。

(6)院外会诊: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例,由专科主任提出,填写《会诊邀请函》及《会诊申请单》报医务科审批同意并存档。若病情危急,科主任可直接电话邀请上级医院专家后,立即报医务科,并明确会诊时间、被邀请专家的单位和姓名等信息,再由医务科通知对方医院医务科。会诊由申请科的专科主任主持。必要时,携带病历,陪同病员到院外会诊。但须在医务科备案。

4、会诊(院外会诊除外)根据时限要求分为普通会诊和紧急会诊。

(1)普通会诊在发出会诊邀请后24小时内完成。

(2)紧急会诊须在确定会诊后10分钟内执行,需要紧急会诊时,上述第三条所规定的组织程序均可简化,责任医师(主管医师、值班医师或首诊医师)应用电话通知被邀请人,之后邀请人应补发会诊申请单给被邀请会诊医师。

(3)属于抢救病人生命的紧急会诊,被邀请人必须在接到通知后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会诊指定地点。

5、会诊邀请科室必须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责任医师要认真、清楚的填写会诊申请单的每项内容,尤其对通知单中的诊断意见、会诊目的、时间、地点、邀请人员、属普通或紧急会诊、申请时间等。

(2)责任医师要认真、清楚的填写会诊申请书内容:包括病人姓名、住院号、病历摘要、必要的辅助检查及化验结果、初步诊断、会诊目的、书写日期等项。并根据第三条所规定的会诊邀请人权限,由申请会诊邀请人审阅后亲笔签名。

(3)会诊时,病人的主管医师及与被邀请会诊医师相应级别的上级医师必须全程陪同会诊并详细介绍病人的情况。如主管医师因特殊情况不能在场时,其上级医师必须指定专人或亲自负责代替其陪同会诊的工作。如上级医师因特殊情况不能在场时,本科的二线值班医师必须在场陪同会诊。

(4)责任医师要做好会诊前的准备和会诊记录,并实事求是地实施会诊意见提出的诊疗行为。

6、会诊被邀请人必须做好的工作:

(1)未指名的普通会诊,由本院主治医师以上医师负责。

(2)指名的普通会诊,原则上由指定的被邀请人负责,如被邀请人不能执行,应与邀请人协商后另行安排其他医师负责。

(3)紧急会诊原则由被邀请科室的本院主治医师以上医师或二线值班医师负责。

(4)普通会诊在接到会诊通知后24小时内完成。紧急会诊被邀请人须在10分钟到位。属于抢救病人生命的紧急会诊,被邀请人必须在接到通知后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会诊指定地点。

(5)应邀会诊医师在会诊时应做到如下几点:

详细阅读病历,了解患者的病情,亲自诊察患者,补充、完善必要的检查;

会诊医师须详细记录会诊意见,提出具体诊疗意见并开出本科医嘱,会诊记录包括会诊意见和建议、会诊医师的科室、会诊时间及会诊医师签名等;

必须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对患者需要自费或部分自费的药物或医用材料以及特殊用法须在会诊意见记录中注明,并告知患者和患者授权代理人履行签字手续;

对疑难病例、诊断不明确或处理有困难时,须及时请本科上级医师协助会诊;

会诊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诊疗规范;

严禁会诊医师不亲自查看病人电话会诊。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2.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7(2)

3.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7(5)

4.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7(3)

5.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7(4)

6.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7(6)

7.医院管理规章制度

篇6:19项医疗核心制度

1、首诊负责制度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3、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4、会诊转诊制度

5、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6、手术分级及分类管理与审批制度

7、术前讨论制度

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9、分级护理制度

10、查对制度

11、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

12、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13、医疗技术准入制度

14、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

1、门诊首诊负责制度

(1)凡经挂号的病人,各科医务人员均需做到“谁首诊,谁负责”,不得相互推诿。

(2)首诊医师经检查、诊断,发现该病人为非本科疾病患者,应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并耐心向患者介绍其病种及应去就诊的科室。(3)对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应负责诊疗。必要时,可请有关科室会诊。

(4)对危重、体弱、残疾的病人,若需转科,由首诊医师与有关科室联系并做好转科的护送及交接病人的工作。

(5)需转院治疗的病人,经科主任同意,同时上报医务科同意后与转入医院联系或电话邀请会诊。

(6)若发现医师推诿病人而延误病情或导致对传染病的误诊漏诊者,必须追究首诊医师的责任。

2、急诊首诊负责制度

(1)一般急诊病人,参照门诊首诊负责制度执行,由急诊科护士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应诊。

(2)危重病人如非本科室范畴,首诊医师应首先对病人进行一般抢救,并立刻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在接诊医师到来后,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措施后方可离开。如提前离开,在此期间发生问题,由首诊医师负责。(3)如遇到复杂病例,需两个科室或多个科室协同抢救时,首诊医师应首先实行必要的抢救,并逐级上报医务科或总值班人员,以便立即调集各有关科室值班医师、护士等有关人员参与抢救。当调集人员到达后,以其中职务或职称最高者负责组织抢救工作。对不服从安排的人员,按医院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1、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查房制度

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应有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和有关人员参加。

(1)查房内容包括审查和决定急、危重、疑难患者及新入院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新的治疗方法及参加全科会诊。

(2)抽查医嘱、病历、护理质量、发现缺陷、纠正错误、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3)利用典型、特殊病历、进行教学查房,提高教学水平。(4)对所查病人,应亲自询问诊疗情况和病情变化,了解生活和一般情况,并全面查体。

(5)听取各级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工作及管理方面的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建议,以提高科室工作管理水平。

2、主治医师查房制度

(1)主治医师查房,每日一次,应有本院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实习医师、责任护士参加,新入院病人24小时内查房完毕。

(2)对所分管病人分组进行系统查房,确定诊断及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检查错事、了解病情变化及疗效判定。

(3)对危重病人应每日进行巡视检查和重点查房,如有住院医师邀请应随叫随到,提出有效和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必要时进行夜查房。(4)对新入院病人,必须进行新入院病人讨论,对诊断不明或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查明原因。(5)对急危重、疑难病例或特别病例,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安排主任医师查房。

(6)对常见病、多发病和其他典型病例进行每周一次的教学查房,结合实际,系统讲解,不断提高下级医师的业务水平。

(7)检查所管住院医师的病历,不符合病历书写要求的,都要予以纠正。同时还应检查诊疗进度及医嘱执行情况,治疗效果,发现问题,纠正错误,避免和杜绝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8)决定病人的出院、转科、转院问题,签发会诊、特殊检查申请单、审查特殊药品处方及病历首页并签字。

(9)注意听取医护人员和病人对医疗、护理、生活饮食、医院管理各方面的意见,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

3、住院医师查房制度

(1)住院医师查房每日查房一次,上、下午下班前各巡视一次,夜查房一次,危重病人和新入院病人及手术病人重点查房并增加巡视次数,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报告上级医师。

(2)对新入院病人24小时内完成病历及病程记录,危重、疑难的新入院病例和特别病例,除及时完成病历书写外并向上级医师汇报。(3)及时修改实习医师书写的各种医疗记录,审查和签发实习医师处方、化验检查、会诊申请单等医疗文件。

(4)向实习医师传授疾病诊断、体检方法、治疗原则、疗效判定、诊疗操作要点,手术步骤及分析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5)检查当日医嘱执行情况,病人饮食及生活情况,主动征求病人对医疗、护理和管理方面的意见。

(6)作好上级医师查房的各项准备工作,介绍病情或报告病例。

三、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1、病人住院10天内未能明确诊断或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科室应及时组织讨论;对诊断不明或治疗无效且住院时间超过3天的患者,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由科主任组织院内有关专家进行讨论。

2、若经院内专家会诊后仍未能明确诊断的,须上报医务科,由医务科邀请并组织院外专家进行会诊。

3、讨论前,主管医师应积极准备有关病历资料,明确提出讨论目的;讨论时,应详细做好讨论记录,并于讨论完成后,将相关内容在病历中记录。

四、会诊转诊制度

(一)会诊制度

1、凡遇到需会诊的疑难病例,应及时申请会诊。

2、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填写会诊单,主管医师陪同会诊医师检诊病人,并做简要病史介绍。应邀医师一般要在二十四小时完成,并写会诊记录。如需专科会诊的轻病员,可让病员到专科检查。

3、急诊会诊:被邀请的人员必须随叫随到,接到会诊通知后,必须及时到达会诊地点。

4、科内会诊: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5、院内会诊: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处同意,并确定会诊时间,通知有关人员参加。一般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医务处派人参加。

6、院外会诊: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例,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处同意,并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会诊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必要时携带病历,陪同病员到院外会诊;也可将病历资料,传发有关单位,进行远程会诊。

7、科内、院内、院外的集体会诊:经治医师要做好会诊前的准备和会诊记录,详细介绍病史。参加会诊医师要详细检查病人,发扬技术民主,明确提出会诊意见。主持人要进行小结,会诊意见要认真组织实施。

(二)转诊制度

1、医院因限于设备技术条件,对不能诊治的病员,由科内讨论或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处批准,提前与转入医院联系,征得同意后方可转院。

2、如估计转院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者,应在院处臵,待病情稳定或危险过后,再行转院。重病人转院时应派医护人员护送,病员转院时,应将病历摘要或客观病历资料复印件随病员转去。

3、病员转科须经转入科会诊同意。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填写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按联系的时间转科。转出科需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待有关情况。转入科接收病人后及时写好转入记录,及时开出转入医嘱,并通知住院处和营养室。

五、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1、抢救工作应由经治(或值班)医师和护士长组织,重大抢救应由科主任或院领导参加组织,所有参加抢救人员要听指挥,严肃认真,分工协作。

2、抢救工作中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时,应及时请示,迅速予以解决。如需会诊者,应本着先科内、后科外的原则,及时组织会诊,院内大会诊应报医务科协助组织,各类医务人员接到急会诊后应随请随到。一切抢救工作要作好记录,要求准确、清晰、扼要、完整、并准确记录执行时间。

3、医护人员要密切合作,医师的口头医嘱护士须复述一遍,无误后方可执行。

4、各种急救药物的安瓿、输血空袋等用后要集中放在一起,以便查对。

5、抢救物品使用后要及时归还原处,清理补充,并保持整齐清洁。

6、新入院或突变的危重病人,应及时电话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并填写病危通知单一式三份,分别交病人家属和医务科,另外一份贴在病历上。

7、危重病人抢救结果,应电话报告医务科和科主任。

六、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一)、手术分类

主要根据手术过程的复杂性和对手术技术的要求,把手术分为:

1、甲类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技术难度大的各种手术。

2、乙类手术:手术过程较复杂,手术技术有一定难度的各种重大手术。

3、丙类手术:手术过程不复杂,手术技术难度不大的各种中等手术。

4、丁类手术:手术过程简单,手术技术难度低的普通常见小手术。注:微创(腔内)手术根据其技术的复杂性分别列入各分类手术中。

(二)、手术医师分级

根据其取得的卫生技术资格及其相应受聘职务,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1、住院医师

(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内,或硕士生毕业,从事住院医师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上,或硕士生毕业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从事住院医师工作2年以上者。

2、主治医师

(1)、低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工作3年以内,或临床博士生毕业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工作3年以上,或临床博士生毕业2年以上者。

3、副主任医师

(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工作3年以内者。(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工作3年以上者。

4、主任医师

(三)、各级医师手术范围

1、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并熟练掌握丁类手术。

2、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练掌握丁类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丙类手术。

3、低年资主治医师:熟练掌握丙类手术,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乙类手术。

4、高年资主治医师:掌握乙类手术,有条件者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适当开展一些甲类手术。

5、低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乙类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甲类手术。

6、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在主任医师指导下,开展甲类手术,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完成甲类手术、新开展的手术和科研项目手术。

7、主任医师:熟练完成甲类手术,特别是完成新开展的手术或引进的新手术,或重大探索性科研项目手术。

(四)、手术审批权限

手术审批权限是指对各类手术的审批权限,是控制手术质量的关键。

1、正常手术

(1)、甲类手术:由科主任审批,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手术通知单,报医务科备案。特殊病例手术须填写《手术审批单》,科主任根据科内讨论情况,签署意见后报医务科,由业务副院长审批。(2)、乙类手术:由科主任审批,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手术通知单。

(3)、丙类手术:由科主任审批,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手术通知单。

(4)、丁类手术由主治医师审批,并签发手术通知单。

(5)、开展重大的新手术以及探索性(科研性)手术项目,需提交专题报告至医院经专家委员会讨论后,由医院上报市卫生局经卫生厅指定的学术团体论证,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评审后方能在医院实施。对重大涉及生命安全和社会环境的项目还需按规定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复。

2、特殊手术

凡属下列之一的可视为特殊手术:

(1)、被手术者系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的。

(2)、被手术者系特殊保健对象如高级干部、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及民主党派负责人。

(3)、各种原因导致毁容或致残的。(4)、可能引起司法纠纷的。

(5)、同一病人24小时内需再次手术的。(6)、高风险手术。

(7)、应邀到外院会诊参加手术者或邀请外院医师来院参加手术者。异地行医必须按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执行。

(8)、器官切除及大器官移植。须科内讨论,科主任签字报医务科审批,由业务院长或院长审批,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手术通知单。此外,在急诊或紧急情况下,为抢救病员生命,经治医师应当机立断,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并及时向上级医师和总值班汇报,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1、所有住院手术病例(急诊入院手术除外)均应进行术前讨论,特殊病例应报医务科备案或医务科派人参加讨论。

2、术前讨论由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组织(主持),手术医师、护士及有关科室医务人员参加。重大疑难、新开展的手术、特殊情况可邀请家属或单位领导参加。

3、讨论内容:诊断和诊断依据;手术指征和手术禁忌症;术前准备,如特殊检查、血源等;重新开展手术应订出手术方案;术中可能发生的困难与意外,以及防范措施;麻醉选择;术后护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手术人员、麻醉人员及有关人员的组织和安排。一般手术也要进行相应讨论。

4、术前讨论要做好记录,并随同病历归档。

八、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凡住院死亡病例,要求在死亡后1周内进行讨论;如为特殊病例,科室则应及时组织讨论;尸检病例待病理报告后讨论,但不得超过2周。

2、讨论由科主任主持,医、护及有关人员参加,如遇疑难问题,可请医务科派人参加。

3、主要讨论内容:诊断是否正确、有无延误诊断或漏诊;检查及治疗是否及时和适当;死亡原因或性质;从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和今后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4、死亡讨论应记入病历,留档备案。

九、分级护理制度

Ⅰ、Ⅱ、Ⅲ级护理及特别护理四种。护理人员要在病人床头牌内加放护理等级(按省卫生厅《医疗护理文书规范》要求)标记。

(一)、特别护理

1、病情依据:

(1)、病情危重、随时需要抢救和监护的病人。

(2)、病情复杂的大手术或新开展的大手术,如脏器移植等。(3)、各种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

2、护理要求:

(1)、设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备齐急救药品,器材,随时准备抢救。

(2)、制定护理计划,设特别护理记录单。根据病情随时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出入量。

(3)、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

(二)、一级护理

1、病情依据:

(1)、重病、病危、各种大手术后及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者。

(2)、各种内出血或外伤、高烧、昏迷、肝肾功能衰竭、休克及极度衰弱者。

(3)、瘫痪、惊厥、子痫、早产婴、癌症治疗期。

2、护理要求:

(1)、绝对卧床休息,解决生活的各种需要。

(2)、注意思想情绪上的变化,做好思想工作,给予周密细致的护理。(3)、严密观察病情,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根据病情制定护理计划,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做好各项护理记录。

(4)、加强基础护理,定时做好口腔、皮肤的护理,防止发生合并症。(5)、加强营养,鼓励病人进食,保持室内清洁整齐、空气新鲜。防止交叉感染。

(三)、二级护理

1、病情依据:

(1)、病重期急性症状消失,特殊复杂手术及大手术后病情稳定及行骨牵引,卧石膏床仍需卧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者。(2)、年老体弱或慢性病不宜过多活动者。(3)、一般手术后或轻型先兆子痫等。

2、护理要求:

(1)、卧床休息,根据病人情况,可在床上做轻度活动。

(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进行特殊治疗和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每1~2小时巡视一次。

(3)、做好基础护理,协助翻身,加强口腔、皮肤护理,防止发生合并症。

(4)、给予生活上必要的照顾。如洗脸、擦身、送饭、递送便器等。

(四)、三级护理

1、病情依据:

(1)、轻症、一般慢性病、手术前检查准备阶段、正常孕妇等。(2)、各种疾病术后恢复期或即将出院的病人。(3)、可以下床活动,生活可以自理。

2、护理要求:

(1)、可以下床活动,生活可以自理。

(2)、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二次,掌握病人的生活,思想情况。(3)、督促病人遵守院规,保证休息,注意饮食,每日巡视二次。(4)、对产妇进行妇幼卫生保健咨询指导。

(5)、进行卫生科学普及宣教工作,提高病人自我保健水平。

十、查对制度

(一)、医嘱查对制度:

1、转抄医嘱必须写明原医嘱及转抄医嘱日期、时间及签名。转抄医嘱后,须查对无误方可执行,并做到每班查对。护士长每周参加总查对2次。

2、临时即刻执行的医嘱,需经二人查对无误,方可执行。并记录执行时间,执行者签名。

3、抢救病人时,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执行者须重述一遍,然后执行。并督促医生及时补开。

(二)、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1、服药、注射、输液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

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用法。

2、备药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注意有无变质,安瓿、注射液瓶有无裂痕,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3、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方可执行。

4、易过敏药物,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用后要保留安瓿,以便必要时查对。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5、发药、注射时,病人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方可执行。

(三)、输血查对制度:

1、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效期,血液有无凝块和溶血,血袋有无漏气,裂痕。

2、查输血卡上供血者姓名、血型、血袋号与血袋上标签是否相符,交叉配血试验有无凝集反应。

3、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袋号及申请输血量。

4、输血前需经两人核对无误方可执行。

5、输血完毕,短期内保留血袋,以备必要时检查。

(四)、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麻醉实施前: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2、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3、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4、三方确认后分别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

十一、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

(一)、病历书写规范(见附件2)

(二)、病案管理制度

1、日常管理

(1)、凡出院病案,应于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全部收回到病案室。按时收回出院病案,进行整理、装订、核对。严格执行病案院内交接制度。(2)、住院病案不外借。使用病案时,由病案管理人员负责提供和归档。(3)、保持病案整洁有序,做好防火、防潮、防丢失工作。(4)、严守病案资料保密制度。住院病案原则上要永久保存。(5)、病案员装订病案并填写封面;按病案编码原则编号上架。重复号码应按管理规定及时回收交出院处使用。

(6)、每月病案录完后,做一次软盘备份,一次网络备份。及时为科室提供病案检索服务;

(7)、外单位的检索查询,应有区卫生局、公安局或保险公司的介绍信,并做好登记,原件不得借出。

(8)、每年做一次疾病排序;每月做一次床位、效益、疗效分析。每月5日前将每个医生介绍入院的人数提供给财务作科室核算。

2、病案供应

(1)患者看门诊需要参阅住院病案时,由门诊医师到病案室查阅。(2)提供科研分析用的病案,应在病案室内阅毕归档,必须借出时经领导批准。

(3)非医教人员,不得查阅病案,进修医师查阅病案,须经科主任批准。(4)下列情况可提供病案,但必须于当日归还:尸体解剖;核对标本;医疗纠纷(经医务科批准后,可提供复印材料)。

3、病案借阅

(1)、本院医教人员因医疗、教学、科研需要参阅病案时,应在病案室内阅毕归还。必须借出时,应填写借阅申请单;10份以内由医务科科长批准,10份以上经业务院长批准,但一次不得超过30份,每份交押金20元后,方可借出,两周内归还,逾期不能归还者,应到病案室续期,但不得超过一个月。

(2)、借阅病案凡丢失1份者,除没收押金20元外,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3)、院外和本院非医教人员,不能也不得查阅病案。进修医师查阅病案,凭科主任批准证明,但不得借出病案室。(4)、患者在门诊需参阅住院病案时,由门诊医师到病案室查阅。住院患者转诊需用病案时,由主治医师开写诊断证明,摘录治疗过程,病案概不外借。

(5)、医疗纠纷病案,需经医务科批准,可提供复制材料。法医鉴定需用病案,凭司法部门公函,经院长批准后,交付押金50元,可摘录或复制,当日归还。

4、病历质量控制

(1)、病案室每日收回的病案必须于次日送质控室(节、假日时间顺延)。存在问题的病历由质控室登记缺陷和错误后,通知科室去质控室修改。质控室将审修好的病历定时定期送回病案室。

(2)、对部分病历书写不合格的医师,由科主任、质控室提出建议,报分管院长批准后,由人事科负责通知科室对其采取下岗培训,集中时间学习病历书写知识,直至病历书写合格后方可上岗,下岗培训期间发基本工资。

(3)、质控室坚持每周进行病历或报告单质量查房,每次查若干个科室,针对平常病历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提问和随机抽查病历(或图片 及报告单)形式,指出存在的病历(报告)缺陷,指导科室人员病历(报告)书写,以提高病历质量。病历质量查房结果纳入医务科工作质量检查内容。

(4)、未经科主任、护士长修改的病历不能入库。

(5)、病历书写质量控制由医务科负责,病案室只提供所需病历。

十二、值班、交接班制度

1、各科在非办公时间及节假日均须设医师值班。原则上应由住院医师任一线值班,主治医师任二线,副主任医师可参加第三线值班。

2、值班医师应提前半小时到岗,接受各级医师的交班,交班时,应巡视病房。危重病员,应于床前交接。

3、医师下班前,应将新病人及危重病员情况和处理事项记录于交班簿,值班医师亦应将值班期间的病情变化处理情况记于病程记录,并同时重点扼要记入交班簿。

4、值班期间急诊入院病人,原则上要及时完成病历书写,如需急救处理或急诊手术来不及书写病历时,应记首次病程记录,然后根据时间情况补写病历。

5、值班医师在班期间,必须尽职尽责,负责各项临时性医疗工作和病员的临时处理,遇有疑难问题时应请上级医师处理。

6、值班医师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不得随便找人顶替,确有特殊情况时经住院总医师或科主任批准并交待工作后方可调换。

7、值班医师若有事需暂时离开,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当护理人员请叫时立即前往诊视。

8、值班医师一般不脱离日常工作,如因抢救病员或其他特殊原因未得到休息时,过后酌情予以适当补休。

9、每日晨,值班医师将病员病情及处理情况向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报告,并向经治医师交清危重病员情况及尚待处理的工作。

10、值班医师每晚9:30与值班护士共同查房,包括对陪伴人员、病房卫生及安全等全面检查一次。

民身体健康,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凡引进本院尚未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均应严格遵守本准入制度。

1、认真贯彻落实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制度。

2、对新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实行申报制度,申报内容须包括该项目可行性分析、风险预测、防范措施等。

3、建立医疗技术科研审批制度。使用植入介入医疗器械的由主刀医师谈话签字,使用支持、维护生命的植入介入医疗器械由科主任签署意见,医务处审批。毁损性手术、重大特类手术、新开展手术由科主任签署意见,报医务处登记、审查,业务院长批准后方可实施。

4、新开展的每一项新技术、新项目均应有相应的技术力量、设备与设施的支持。当新技术、新项目的技术力量、设备、设施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到医疗技术的安全和质量时,应当中止此项技术;条件成熟重新评估后,符合规定的,方可重新开展。

5、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网络直报机制。项目负责人应对新开展技术开展过程中各个关键环节进行风险预测,一旦意外发生,应通过网络直报预警系统,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6、新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必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在科研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注意保护患者安全。

7、医院鼓励研究、开发和应用新的医疗技术,鼓励引进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禁止使用已明显落后或不再适用、需要淘汰或技术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社会伦理及法律等方面与保障公民健康不相适应的技术。

十四、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杜绝血液的浪费和滥用,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科学合理地用血,特制订本制度:

1、Hb>100g/L,HCt>30%且无其他明显输血指征,不得输血。

2、各种输血表格、输血前实验室检查项目必须填写完整、齐全。

3、一次性备血2000ML以上必须开输血会诊单。

4、急诊病人输血前,临床医师必须及时采集ALT、HbSAg、抗HIV、抗 HCV、梅毒等的血标本,输血后在输血申请单上补上实验室检查结果,或通知血库。

5、按卫生部规定,禁止直系亲属在医院内进行献血。

篇7:19项医疗核心制度

新修订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强化了医院的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 在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医院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等方面凸显了一系列重大创新。通过学习, 笔者认为在公立医院执行和落实《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存在以下难点和问题, 特提出探讨。

一、执行的难点

1. 全成本。

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重点强化了对成本管理的要求, 对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分摊的流程、成本范围、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为开展全成本核算奠定基础。

但是, 由于在全国公立医院发展步伐快慢不一、内部管理办法各异, 特别是信息化建设程度不同, 造成了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医疗成本的分摊与核算口径不一致、可供验证的基础数据没有可比性。因此, 应在全国范围统一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提供口径一致的医疗成本的分摊、核算及基础数据, 对于医院加强自身的运行管理、全面提升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提供数据支持, 为今后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 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 提供参考依据。

2. 药品零差价。

在《医院会计制度》中将药品归入“库存物资”进行核算, 在“药品”一级明细科目下设“药库”、“药房”二级明细科目, 并按“西药”、“中成药”、“中草药”进行明细核算。

新制度规定, 药品按进价入库、按进价出药房销售给患者, 即实现公立医院药品销售零差价。

为了弥补公立医院药品被“零差价”后的损失, 新制度在医疗收入中增设了“药事服务费收入”科目。但“药事服务费”收入标准如何确定?门诊“药事服务费收入”是按门诊处方张数、门诊处方金额、或门诊人次收取?住院“药事服务费”收入标准是按住院天数、长期医嘱、临时医嘱收取?还是按处方张数收取?

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7月1日、新《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明年1月1日在全国执行;而“药事服务费”是由发改委物价部门和卫生部门联合制定;至今“药事服务费”收入如何制定、以什么作为收费标准尚未确定。

因此, 如何科学、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 弥补药品零差价后的损失, 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 成为公立医院普遍关心的问题。

3. 总会计师制度。

1998年颁布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提出在三级甲等医院设立“总会计师”。执行10年中, 80%的三级甲等医院没有设立“总会计师”, 或有名无实。

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和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 医疗机构的运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济活动也更加复杂, 迫切需要进一步健全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会计和审计监督制度, 完善财务会计管理机制, 强化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 准确核算反映财务信息, 设立“总会计师”制度, 以满足各方面管理监督的需要。

但是, 按照“总会计师”条例规定, “总会计师”职位属于单位行政领导职务, 占各医院院领导职数, 属于地方组织部门任命和管理。如何落实成为难点。

二、存在的问题

为了科学界定收支分类, 规范收支核算管理, 新制度规定, 根据收入按来源、支出按用途划分的原则, 合理调整医院收支分类, 配合推进医改革进程, 根据业务活动需要, 收支分类中“单独”核算财政补助收支、科研、教学项目收支。这些规定既体现了医院的公益性质和业务特点, 又规范了医院的各项收支核算与管理。

但是, 在人为增加科目后, 使本来清晰的会计科目变得复杂, 也给财务人员增加了大量重复工作。

1. 待冲基金。

核算医院使用财政资金、科教项目收入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购买药品、卫生材料等物资所形成的, 留待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摊销或领用发出库存物资时予以冲销的基金。

2. 固定资产及折旧。

固定资产指单价在1000元及以上, 使用期限1年以上, 并且在使用过程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

新制度规定, 固定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提取折旧。折旧一般按“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

新制度规定, 使用财政资金、科教项目资金购置固定资产, 按构成固定资产的支出金额, 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待冲基金”科目。同时, 借记“财政项目补助支出”, “科教项目支出”, 贷记“财政项目补助收入”, “银行存款”等科目。

按月记提固定资产折旧时, 按照财政资金、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金额部分, 借记“待冲基金”科目, 按照应提取折旧额中的其余金额部分, 借记“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 按照应提取折旧额,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追溯确认“待冲基金”:按照新制度规定, 医院为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所使用的财政资金、科教项目资金应该确认为“待冲基金”, 并在记提固定资产折旧、滩销等时予以冲减。应将执行新制度前所有在账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帐面余额中由财政资金、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金额追溯确认“待冲基金”。对于除房屋建筑物、无形资产以外的确实难以追溯的固定资产, 至少追溯到1999年1月1日以后在账的资产。

为了区分“财政资金”、“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资产, 人为增加一个科目, 使本来清晰的会计科目和钩稽关系变得复杂, 使财务人员工作量显著增加。成为新制度中一个败笔。

总之, 财务会计管理是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管理工作的中心, 也是机构内部管理的重要杠杆, 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务、会计制度, 进一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为加强医疗机构经济管理、维护公益性提供决策依据, 为医疗机构加强经济核算, 完善内部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供制度保障。

上一篇:医药管理系统开题报告下一篇:第五届棋艺大赛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