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策略

2024-06-05

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策略(通用9篇)

篇1: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策略

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策略

【摘 要】智障儿童在语言表达和交流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教师可针对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本文阐述了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的五种策略:精心设计教案,分类分层进行训练;强调先听后说,养成倾听习惯;创设各种情境,引导进入语训氛围;适当改编教材,拓展延伸语训范围;各门学科融合,多方创造语训条件。

【关键词】智障儿童;低年级;语言训练;教学策略

语言是思想交流交际的重要工具。在多年的培智教育工作中,发现多数智障儿童在此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吐词不清,发音困难,很难与他人正常交流是他们的常态,从而影响了他们整个身心的发展。因此,针对他们的身心特点,对他们进行科学有效的语言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如何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呢?教者在培智语文教学工作中,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摸索。

一、精心设计教案,分类分层进行训练

好的教案是上好课的必要前提,要上好语言训练课,教者首先就要对语训教材深入研究,在充分了解学生现状,领会教材精神的基础上,设计精妙的计划。智障儿童由于在年龄、智商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所以要做到因材施教,是很困难的。分类设计,分层教学是教者常用的方法;无论学生的智商情况和学习情况怎样,老师都要想法让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口练习说话,说长说短都要说。比如在《小白兔运南瓜》一课中,分层教学让我地教学得心应手;在句式训练中,我是这样做的:“小白兔运南瓜。”指导孩子逐步扩展“小白兔_______地运南瓜。”“小白兔_______地运南瓜。”“_______小白兔_______地运南瓜。”

二、强调先听后说,养成倾听习惯

说是语言的输出,听是语言信息的摄取和输入;无论是智障儿童还是正常儿童,学习语言表达就要从听开始。由于智障儿童的特殊性,许多时候他们的行为不受控制,往往是老师说的时候他们随声附和,这样就丢失了听的信息输入,在接下来让他们说的时候又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过激,要以温和的言语来进行引导,让孩子们认识到学习就要先集中注意力,安静、耐心地听教师讲话,然后再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复述和表达。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同学们边听边想,就能抓住重点学习老师的语言运用技巧。

三、创设各种情境,引导进入语训氛围

智障儿童的形象思维相对抽象思维比较发达,要他们开口说话,必须要给他们真实形象的语言交流环境,否则他们就是想说也不知怎么说,或者说是说了,但是说得不对门,因此,我很注重根据教材创设合适的情境,诱导他们说出心中想说的。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的心灵是单纯的,他们的内心深处永远都是喜欢小动物的。在教学《快乐》一课时,我就设计了如下情境:出示画面,进入情境;朗读指导,渲染情境;角色扮演,升华主题;以上情境主要是通过扮演小动物的角色创设而成。

还有一种情境,真实简单又直接,那就是动手实践,边做边说。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你听你忘记了,你看你记住了,你做你就学会了!是的,这句话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比如,在教学《刷鞋》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了刷子、脏鞋子、肥皂等,边复述课文边刷鞋子,一个一个地说,一个一个地刷,最后再组织一次比赛,比比谁说得好,比比谁刷得好,真实的劳动情境令这群智障学生对这节课始终记忆犹新。学生的语言潜能都被挖掘了出来,相信那一课的学习对学生之后的语言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适当改编教材,拓展延伸语训范围

要很好地开展语言训练,离不开优秀的语训教材。所谓优秀的语训教材主要是指教材要符合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篇幅要短,语句精炼,内容生动,容易让学生理解。现有的语文教材中不乏这类优秀的语训内容,但也有一部分内容,语句挺好,但是配的插图比较呆板,不够有趣,教者就把它挑出来,重新配上适当的图片,进行教学;还有一些内容过长的,教者就在不改变原文思想本质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使它更易被学生接受。教学中仅限于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说话能力,我常常上网搜寻一些短小有趣的文章,挑选出来,加以删改,配以合适的教具,收效甚佳。我还把智障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事情改编成小故事,训练他们听话再说话,故事中有他们自己的影子,学生通常都很感兴趣,而且表现得有话可说。

五、各门学科融合,多方创造语训条件

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一度走入了简单模仿普小的误区,分科教学,各门学科基本上是独立的,死板而又缺乏趣味性,语言训练也以本为本,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为了更好地对智障儿童进行补偿与矫正,我力求将各门学科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代偿作用,将音乐、美术、体育、游戏等知识有机渗透到语言训练中来,为学生练习说话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以上是我结合平时对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教学分析与思考,总而言之,智障儿童智力发展有缺陷,语言能力比较差,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耐心地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逐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尚丽丽.语文课堂上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的尝试[J].课外语文,2013年10期

[2]苏丹.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摭谈[J].新课程(下),2013年第12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特殊教育中心)

篇2: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策略

语言,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沟通和交往的工具。弱智儿童由于大脑受损,自身生理和心理上某些缺陷,而导致智力发展障碍,语言表达能力差,大都不善言谈,针对弱智儿童语言发展迟缓的特点,为了使他们今后能融入社会,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显得十分重要,由于我主要教授的科目为:培智二年级数学与培智三、五、七年级美工,因此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

弱智儿童的语言训练在数学教学也很重要。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强、逻辑严谨的特点。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语言是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同时语言表达又能促进思维纵向发展,增加分析能力。只有当学生能用准确、清楚、简练的语言将有关概念叙述完整,才能反映出他思维过程的正确,才能说明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一)帮助学生完整读算式的训练。

数学课上学生说的每一句话也应该是完整,有条理的。“15减3等于几?”当我提这个问题时,学生会很踊跃很积极的回答:12。这时候可以创造说话的机会,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算式:15减3等于12。

(二)看图叙述图意和计算过程的训练。

看图叙述图意叙述计算过程,这些都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好机会,在叙述的过程中用词要准确,语句要有条理、通顺。如,我教第4册第四单元“应用题

(一)”时,首先我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上一棵苹果树,一个拿着篮子的小男孩,将10苹果图片贴在苹果树上,再把4个苹果用红色粉笔圈起来。弱智儿童被这图画吸引住了,他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注意力集中到黑板上,我一步一步用形象的语言帮助他们理解图意。“苹果树上有10个苹果,小男孩摘走了4 个苹果,还有几个苹果?(伴随把圈起来的苹果摘到篮子里的动作)”轻度、中度智障生会回答:“有6个。”我要求他们说完整,“还有6个苹果。”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说出图意:苹果树上有10个苹果,小男孩摘走了4 个苹果,还有6个苹果。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动手在自己的座位上摆学具,最后引导他们列出算式:10-4=6。弱智儿童通过观察鲜艳图片和动手摆学具,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美工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

在上课时,我教学生画西瓜时,也在黑板上贴出西瓜图,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水果?你喜欢吃吗?再让他们说说西瓜的颜色、形状,然后出示切好的西瓜图,再让学生说这时看到了几种颜色,分别是什么?轻度的智障生会说:“我看到绿色的瓜皮,红色的瓜瓤,黑色的瓜籽。”

三、在家庭教育中进行语言训练。

(一)给弱智儿童创设适宜的语言训练环境。

最初,弱智儿童是在家庭的语言环境下学习说话的,所以家长经常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至关重要。作为老师要通过家访,经常与家长沟通,分析其孩子的语言发展状况,让家长极力配合学校,了解训练的内容,学生达到的效果,还有努力的方向。

要求家长平时多与孩子进行交谈,要创建一个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尽量告诉他,向他描述你正在做的动作。比如:“我正在扫地。”“你在吃饭呢。”“你是在玩捉迷藏。”在不断的重复中让儿童把物、动作和代表物、动作的词联系起来。要最大限度地给每个孩子提供说话的机会,不能因为他们说不好或不完整而代替他说。给孩子讲故事,内容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语言要注重形象性,帮助孩子进行语言训练,培养他们听话和说话能力。

(二)扩大弱智儿童的生活空间,增加其社会经验。

智障儿童往往生活范围狭窄,社会经验贫乏,因此他们语言发展的许多方面都有缺陷。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家长就要把他们带入社会,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在直接的活动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同时还要有目的地教给他们具体的社会技能和待人接物的基础知识,使他们在和社会的接触中得到更多的成功体验。

篇3: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策略

关键词:智障儿童,语言障碍,训练策略

患有孤独症智障的儿童不但智力方面有所欠缺, 往往都伴随患有其他疾病, 其中语言方面的障碍是一种最为普遍的现象。孤独症智障儿童语言障碍使他们不能够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无法与常人进行正常有效的交流, 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机会, 这样使得其他在各种残疾表现的更为明显, 被社会这个大家庭所排斥在外。在这样的世界里生活让那些孤独症智障儿童更加自卑, 对生活也没有信心和希望。所以, 对于这些儿童而言, 搞好语言康复训练尤为重要。

一、孤独症智障儿童的语言障碍表现

很多重度的孤独症智障儿童在语言的表达上都有欠缺的地方。他们的发音器官虽然正常, 可是在阅读连续的词语上一般都说不清楚, 只能清晰的发出单个的字词, 对于连续的三个字或者四个字的词语很难说出。在语言方面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存在发展缓慢的缺陷, 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表达都明显低于正常发育的儿童。正因为这些原因,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所掌握的词汇也相对贫乏而且质量不高, 在表达自我意识时语法简单, 很多情况下表意不清。还有另外一个特例的情形, 就是孩子自己想要表达得可以很清楚的表达出来, 说得到也很流畅, 但是要是自己的不想表达的无论如何去加以引导都难以完成, 他们也不会理会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这样的情况是最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

二、孤独症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策略

对于轻度和中度的孤独症智障儿童在语言方面的障碍如果得到良好的训练是可以康复的, 这需要家长的和老师的共同努力, 否则孩子最终也会失去康复的可能。

1.利用周边环境激发孩子语言表达的动机

很多孤独症智障儿童对语言学习了无兴趣的最主要原因是说话的动机薄弱, 对语言的表达没有兴趣。很多孩子听到别人提出的问题时表现出不理睬, 让人很难了解到他是听到了不理解还是就没有听到问题, 还有个别的孩子即使会说话也不说。所以, 在对于这样的特殊孩子进行训练时首先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且尽可能去满足他们, 因势利导去激发孩子们的说话动机, 在个别场景下即使我们明白了孩子的意图也先不去满足他们, 刺激他们把自己的意思表达的更完整, 让学生们确实体会到语言表达的重要作用。比如在用餐的过程中, 我们要求孩子先说出今天所吃的饭菜名称然后再卡是吃饭。当孩子想要一个玩具的时候要求孩子必须先说出所要物品的名字然后才可以给他们。只要我们把握好引导的时机, 对孩子在语言训练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喜欢上语言表达。

2.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强化语言刺激训练

对待孤独症智障儿童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语言训练, 通过实践中的表达经验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对于语言的学习, 只有多听多看才可以做到多说。语言的表达是随时随地的, 有很多的孩子虽然不喜欢说话, 但是从单字的发音到简单的语言表达是都可以掌握的, 需要的学习过程也不是很长, 这就说明只要对孩子运用正确的语言训练方式, 孤独症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是可以得到良好刺激并最终完全激发出来的, 经过语言的培养和训练, 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比如教师与孩子在一起时, 把正在做的工作用语言表达出来, 引导孩子百语言和所做的动作联系在一起, 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层面和生活经验, 在说的过程中, 用不同的语调表达出名字和动词的区别, 增加动作的强度, 这样就可以给孩子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久而久之在孩子的脑海中就会形成一定的经验了。

3.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完成语言康复训练

在对孤独症智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摸索他们的具体语言张爱表现, 与孩子多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 找到他们心里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 从而生层次的激发他们的说话欲望。例如在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时可以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做起, 从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周边事物做起。我们在康复训练中就有这样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一个学生平时的话语很少, 但是非常喜欢跑步, 在常规的语言训练中即使教师再引导他们也难以开口, 但是在一个周末, 当所有的孩子都被接走了, 只剩下他自己时, 老师对她说:“今天妈妈有事, 不来接你了。”他却迅速的回答了句:“爸爸呢?”“爸爸也不来了。”就这样, 从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起来。从这次以后每次放假回家他都会过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现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完全可以用简短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了。对于简单的问题也都可以回答出来。

三、孤独症智障儿童语言训练当中的扩展训练

语言的扩展训练主要是在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中, 把简单的字连接成词, 再把词语扩展为句子。这样的训练模式对于岁数较小的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十分有效, 比如我们再进认读字词的课程的训练中, 教孩子学习“鞋”字, 老师出示实物“鞋”, 让孩子学会这个字的发音之后, 利用看图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各种鞋类, 比如皮鞋、拖鞋、凉鞋等, 最后让学生们互相观察周围的同学穿的是什么鞋, 利用语言句子的方式表达出周围的某某同学所穿的鞋子, 这样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字词, 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 又增加了运用语言的概念, 从而达到提高说话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 作为特教教师,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要时刻把握学生语言训练的时机, 有步骤、分阶段地对智障儿童进行交叉训练, 因势利导, 触动他们说话的兴奋点, 使他们逐渐从不愿说到敢说、想说、会说、争先恐后地说, 从而提高口语水平, 补偿他们的语言缺陷。

参考文献

[1]王永红.运用感觉统合疗法开发中度智残儿童学习能力的研究.粤港澳弱智人士康复服务研讨会.

[2]张爱芬.中重度弱智学生体育康复课模式探求.粤港澳弱智人士康复服务研讨会.

[3]协康会.青葱计划.

篇4:低年级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策略

一、生活化教育,获得丰富、真实的声音刺激

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把孩子拉进生活的每个情景,让他们去感受、体验,获得丰富而又真实的声音刺激。将“全语言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理念,运用到智障儿童的生活活动之中,让智障儿童的语言学习置身于完整的情景,真实的言语实践中。选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将教学融入学生生活。同时要求家长和生活阿姨配合课堂教学,复习巩固智障儿童课上所学内容的同时,还请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结合情景引导学生说话,发展他们的语言。如吃和喝时,引导智障儿童学说“吃,吃饭,吃肉,吃菜,吃鸡蛋;一块饼干,二块饼干、我吃饼干;水,喝水,我在喝水……”起床时,引导智障儿童边穿边说:“穿,穿衣服;鞋,鞋子,穿鞋子”等等。总之,利用生活中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发展智障儿童语言。李某,在校一年依然不会说话,家长十分着急,笔者主动与家长沟通,请家长与老师配合,从孩子的生活入手,利用李某特别喜欢吃和喜欢玩某样东西的契机,有目的地进行语言训练,逐步培养其说话的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再一年的训练,现在当拿出他喜欢吃的水果时,他就能说“好吃”、“果”。同时,他也学会了说一些生活礼貌用语。当他看见老师的时候,他主动说:“好”;周末放假,他总是会对老师挥挥手,说:“再见”。可见,他的进步与日常生活中的有意训练是密不可分的。

二、多感官参与,开展语言综合主题活动

语言综合主题活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形式,能充分调动智障儿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低年级智障儿童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差,极易遗忘及以“直觉行动思维”“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遵循“小步子,多循环,直观形象,多感官补偿”的教学原则,选择富有刺激和能激发智障儿童学习兴趣的主题活动,以提高智障儿童的兴趣度和反应度。降低教学内容难度和坡度,从极简单的常用字词,逐渐发展到极简单的常用句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智障儿童语言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语言活动《小鸡》,A组(语言能力强一点)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逐渐会说词组句子:“小鸡叽叽叽,小鸭嘎嘎嘎”“两只小鸡”。B组(语言能力弱一点)教学目标位:认识小鸡,会说 “鸡”,逐渐会说 “小鸡”,学习模仿小鸡“叽叽叽”的叫声;涂色小鸡,进一步感知小鸡的外形特征;学习模仿小鸡叽叽叫和小鸡吃米的动作;激发幼儿热爱关心小动物情感。C组(重度智障儿童)教学目标为:能参与活动,发出“鸡”的声音或者模仿发“鸡”的口型。

三、借助律动活动,激发说话动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来源于动作,知识来源于活动,活动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笔者设计了一些律动操来帮助智障儿童学习理解语言。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是一个经典的律动,深受低年级智障儿童的喜欢。“请你跟我跺跺脚,我就跟你跺跺脚”;“请你跟我拍拍手,我就跟你拍拍手”;“请你跟我转转圈,我就跟你转转圈”;“请你跟我踢踢腿,我就跟你踢踢踢” ……智障儿童在轻松活泼的律动活动中体能得到了锻炼,学会了与同伴友好相处。教学律动《动物》时,教师边问边做动作,学生边回答边做动作。师:小羊怎样叫?生:小羊这样叫。师:小鸡怎样叫?生:小鸡这样叫。师:小狗怎样叫?生:小狗这样叫……,智障儿童在一问一答和相应的动作中认识有关小动物,并能模拟动物的声音。

四、快乐体验,音乐游戏中巩固语言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拥有音乐的天赋,音乐是孩子们愿意接受的声音刺激,音乐可以成为任何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智障儿童也很喜欢音乐。为此,笔者借助于音乐游戏帮助智障儿童学习语言,让智障儿童在唱说中学习语言,在音乐游戏中巩固语言。如音乐游戏《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某某某,你是我的好朋友。”在儿童初步学会介绍自己名字及同伴名字的基础上,通过音乐游戏《找朋友》这种轻松活泼的形式,边唱边表演找朋友,敬礼!握手!并说出某某某是我的好朋友。不仅培养智障儿童间亲密、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同时也“巩固了会说同伴名字”的教学目的。通过《找朋友》的音乐游戏形式,戴上小动物头饰,将同伴名字替换成某动物名字,从而迁移认知了鸭、鹅、羊、猫、狗等动物,知道它们也是人类的好朋友。鼓励他们一起边舞动,边哼唱,在快乐舞动中获得对音乐的感知,对语言的刺激。

五、巧借儿歌动画,因势利导发展语言

低年级智障儿童特别爱看动画片,可谓是百看不厌。教师巧借动画片,因势利导,选择了幼儿熟悉的《我有一双小小手》、《小兔乖乖》和《手指变变歌》等儿歌动画片进行教学,说、唱儿歌,发展智障儿童语言。如吴同学,上课坐不住,很不安静,什么都不会说。通过《我有一双小小手》儿歌动画片教学,渐渐地能安静听看,虽然上课不跟说,也不跟唱,但放假回去后在家能自言自语表演儿歌中的“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来一只右,小小手小小手……”这一句,很有韵律,百说不厌。在家也会和家长扮演教师上课的游戏。他的语言好像突然顿悟了,语言的话匣子突然打开了。这一现象表明,一些智障儿童平时上课时虽然不发言,那是他还不会说或者没有胆量说,但他课上注意听了,积累储藏起来了,教师决不能因他当时不说而不教他放弃他,反而要多说,多训练,多引导,就有可能打开他语言的话匣子。一些平时多动的学生如王某,在看动画和唱游课上也相对变得安静了,因为有了图文并茂的声像画面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只要观看《我有一双小小手》《小苹果》等动画片歌曲,他们就能安静下来,看,听,说,唱,有的还跟随动画片做动作。

篇5:音乐与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多元的非语言的沟通工具,它通过音乐本身的结构性和组织性直接影响着智障儿童的内在感情,使儿童得到对“美”的满足感,进而诱发儿童康复训练的活动力。本文通过探讨音乐与智障儿童康复训练,说明音乐在满足儿童自我满足的同时促进了统合运动机能,帮助儿童宣泄内在的情绪,使其在高效率的康复训练中,改善存在的运动障碍,预防可能出现的新的运动障碍,防止病情加重。

[关键词]:音乐 智障儿童 康复训练

一.音乐 ㈠简述音乐

音乐凭借声波振动,在时间中被展现出来,被人类听觉器官所感知,引起了一定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具体说来:

1开发人的大脑,提高人的专注力、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增加人的语言能力、刺激直觉和第六感官、提高IQ及强化右脑功能。

2音乐的震动特性可能成为压力处理的有力因素,具有对心灵松弛作用。音乐在引发心理的、认知的及生理的反应同时,消除工作中的过度紧张与疲劳,为创造性想象力的充分展开提供条件。

㈡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0-1岁间能够对声音做出反应;3-4岁能够感知旋律轮廓;4-5岁能够辨识音高、音区;7-8岁能够辨别协和、不协和音的能力;10-11岁,和声观念建立,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学龄前的儿童,其思维正处在萌芽期,情感体验也比较单纯,他们对音乐只有初步的接触,对音响仅仅处于一种生理性的感性接受状态之中。当他们听到一些单纯、柔美、抒情的曲调时,往往会感到安静、抚慰;听到急促、跳跃的节奏音响时,会感到兴奋、不能自抑,甚至手舞足蹈。

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思维能力、心理发展水平、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水平有限,对音乐美的认识比较单一,总喜欢用自己的自然情感来认识音乐作品。此时儿童对音乐作品所表现出的基本情感的运动方向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感受,能够产生一定的情感交流和共鸣,但是还不能深层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涵,仅仅只是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的情感体验。

二.智障儿童及其康复 ㈠智障儿童

1987年,我国在进行全国残疾人抽样时使用的《残疾标准》中对智力残疾的定义是:人的智力活动功能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并显示出适应性行为的障碍。

智障儿童就是在智力发展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水平或在智力发展上有严重障碍的儿童。

智障儿童由于生理的缺陷,常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精神上的孤立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2无法完全的生活自理和独立,而焦虑、缺乏安全感;3为了摆脱歧视以正常人为行为标准要求自己,而出现自我表现的烦恼感;4过多的挫折和失败,而出现退缩现象或侵略行为。这些心理问题容易给儿童正常的社会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

根据智障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音乐的审美作用, 从陶冶情操﹑培养道德情感入手,塑造智障儿童高尚的道德人格,使他们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音乐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松弛智障儿童的心灵,消除训练中的过度紧张与疲劳,引发他们的情绪﹑情感反应,促进想象和联想的发展,使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当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产生愉快的“共鸣”的时候,就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训练中来,取得事半功倍的康复效果。

三.音乐与智障儿童康复训练 ㈠训练中的音乐

“训练中的音乐”是指:音乐在临床训练的过程中起到辅助性的作用,促进病人身心健康,以帮助病人达到康复为目的的音乐。

从音乐的物质特性上看,声音通过频率、时间、振幅、波形等物理属性被人主观感受为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音响的基本要素。在音乐审美活动中,人通过听觉产生感知、理解、想象、联想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最终体验到审美愉悦感。

从生理及心理学意义上说,美妙动听的音乐,声波振动都是极有规律的。声波震动引发了人体细胞组织的共振,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提高了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从而改善和调节人的情绪。在消除和缓解了紧张状态的同时,使人的心理和情绪达到最佳的状态。音乐中表现出的超凡脱俗的审美境界,可以影响和培养人的良好情趣与性格。快乐、明朗风格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性格;深邃、博大、宏伟的作品,能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温暖的作品,能改变人烦躁与孤寂的情绪

音乐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充满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的心理空间环境。我们把音乐作为一种交流和建立关系的手段, 尽可能地为儿童创造一个自由快乐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儿童可以远离恐惧和压抑等情绪,帮助他们避免不良情绪造成的情感、智力和社会交往障碍。

㈡音乐在康复训练中的运用

音乐在康复训练中作为背景来使用,它的目的不在于智障儿童是否在认真欣赏或深层次地理解音乐内涵,其目的是为了使儿童在音乐的情景中受到感染,辅助康复疗法更有效地进行。

开始时,音乐以简单的振动渗透进智障儿童封闭的世界,产生共鸣,激起反应。儿童不仅直接从生理组织和本能行为中托载自己、容纳自己、表现自己,而是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意识中通过移情与抽象找到自己的存在,宣泄其内在的不良情绪。

耶尔克斯--道森定律提出:不同难度的任务,需要不同的情绪唤醒的最佳水平。根据智障儿童心理、生理及相应不同的康复训练情况,我们可以选择恰当的音乐激发儿童的情绪。面对在困难复杂的康复训练时,激发儿童低水平的情绪;在中等难度的康复训练中,激发儿童中等水平的情绪水平;在简单的康复训练中,激发儿童高水平的情绪。我们通过音乐对儿童情绪的影响,准确地把握情绪状态,使良好的情绪成为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促进力量。

音乐作为一种放松及积极感情反应的诱发刺激,为儿童生理提供了放松的线索,使儿童在康复训练中聆听或参与音乐历程得到一种愉快的经验,帮助儿童从分心状态或诱发焦虑之思考中再集中注意力,有效地的进行康复训练。

四.总结

我们把音乐做为一种调节智障儿童情绪的手段和工具,使儿童主动地参与到音乐中去,克服情绪、生理及认知的障碍,使他们按自己的进度取得进步。儿童通过对局部肢体或躯体的康复训练,引起全身脏器功能的全面改善,从而改善和恢复智障儿童的机体功能、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儿童沟通、社会情绪、感官知觉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他们全面地参加学校和社会生活。同时又有效地防止某些疾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或不良后果,增强全身状况和抗病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现状报告》

篇6: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研究

健康的身体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能量消耗,提高身体各器官的机能,促进生长发育。针对一切脑瘫患儿。但智障的脑瘫患儿不同于一般脑瘫患儿,他们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在给他们做训练时训练的方式、方法要做些变化。以下是我用的“知觉动作发展训练”为智障的脑瘫患儿进行康复训练的一些经验。

(一)训练人数和训练时间

每次训练最多训练两名到三名学生。康复训练中复杂的动作需要老师的辅助。尤其是一些比较危险而学生又不能独立完成的动作需要辅助的地方就更多。在康复训练中我们不仅要帮助他们做训练还要帮助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在康复训练中能够正常的训练。所以每次康复训练时学生人数不能过多,否则训练会顾及不暇,训练效果也就不理想了。那么我们要求学生的训练时间分为上午和下午以全部训练项目加在一起大概一百分钟左右为宜。通常在康复训练时要有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休息,所以真正的训练时间是九十分钟。训练时间过长孩子会感到很疲劳且没兴趣,训练时间太短效果就会不理想了。所以我们的项目也在上午和下午的进行搭配。

(二)训练次数与动作方法

学生在学校康复训练的时间每周五次为宜休息两天的时间安排。康复训练是需要一定的运动量。训练的次数不够导致对正确动作产生不正确的记忆,也不能提高需要训练的肌力,训练效果达到不明显。训练的手法要依照学生的情况进行训练,不能够盲目的给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前必须给学生进行评估。动作的错误和训练的次数过多,学生容易引起训练的反作用和身心疲劳,并且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康复训练内容,形成恶性循环。常此下去不仅没能形成正确的康复训练,更大造成反效果。

(三)家庭训练

每一个康复者康复训练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的,只靠在学校的这些时间训练,训练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辅助、指导孩子的训练。通过在家庭中的训练还能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亲情。所以,我们在给学生进行康复训练之前,我们要求家长给予帮助和配合进行训练。

二、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一)力求慢、稳、到位的训练要求与亲手触摸,督促学生

康复者在康复训练是需要长期训练,通过训练弱侧肌力来抑制对侧异常肌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它的训练效果在是在慢、稳、到位的基础上不断的积累。如训练的程度过大会产生对其它部位产生代偿现象,需要训练的肌肉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且会促进不正确的代偿动作的发展,适得其反。只有通过慢慢的、稳固的、到位的训练方法才能真正的训练肌肉的正确动作。智障儿童大多是惰性很强,不想受苦、不愿受累。在康复训练中需要毅力去战胜辛苦和劳累。对于他们只靠言语的鼓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老师亲自的督促和鼓励。如:在训练学生做仰卧起坐时,我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将我的手放在孩子的腹部,还不时的告诉他,“你的腹部一用力,这里的肌肉就会变的硬硬的,老师把手就放在你这里,就能知道你是否在用力用心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了。”学生听了我的这番话,他有点担心,怕老师说他不认真了,但每次都能认真练习。老师也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学生听到这些话,就明白自己做的好不好、正确不正确。

(二)训练中决不吝啬对孩子的赞扬

我认为孩子的动力是夸出来的。在同样能力的前提下,你不断的夸赞他,他的自信心与勇气受到积极的鼓舞,能不断的挖掘潜力,用一下力去推滚筒。如果不给他鼓励,他会认为这个滚筒这么大是不可以推得动的,也就不努力去推滚筒了。对孩子的训练与以表扬和鼓励,是一种正面强化,孩子十分渴望自己的训练能得到教师或家长的认可,教师应及时肯定孩子的训练成绩,保护好孩子的训练积极性。所以说一般一次训练课安排两个训练内容为宜。两个训练项目可以交替进行。一直坚持做一个训练项目,学生就觉得很劳累,中间穿插了不同训练部位的训练项目,既能休息,又训练了其他部位的肌力。但是教师在康复训练中对学生的言语要和蔼可亲,别让学生害怕你的感觉,要觉得老师是可以依靠的、可以信任的、是朋友在关心他。在训练中有何不适应、有何困惑都可以跟老师说,老师会帮助自己的。教师的语言会影响训练的效果,会使出现有其他部位的代偿和形式不正确的用力姿势,这就很难纠正了,适得其反。

三、康复训练的反思

篇7: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训练指导

智障儿童是我们群体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平等的对待他们.虽然他们在心理上或者在身体上,与我们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他们与我们一样,都需要被尊重,需要被理解,需要被爱护。

智障儿童其实与我们普通儿童一样,他们有着活泼可爱的笑容。天真好动的天性。纯真无邪的话语,他们也是一群可爱的天使.只不过他们有时候不能够很快的理解我们惯用的表达方式,不能够很快的接受我们认为很简单的知识,不能够很快的找到排解不良情绪的恰当方式.所以,他们感到无助,他们发脾气,他们伤害自己,他们攻击别人.作为一名智障儿童的家长,每天都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人,请问一下自己,我们真正的了解我们的孩子吗?我们知道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吗?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表达什么,我们又知道吗?当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的孩子的时候,我们有没有也那样看我们的孩子呢?我们知道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爱,但是不需要我们的溺爱,不需要我们对他们的一切都包办代替,他们是勇敢的海燕,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会更加坚强,但我们一定要坚信,我们的孩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儿童智力障碍的康复训练该怎么做?智障儿童其实与我们普通儿童一样,他们有着活泼可爱的笑容,由于智力障碍的关系导致儿童情绪和交流不是很好,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他们进行一个康复训练,加强儿童的语言交流。以下是专家介绍儿童智力障碍的康复训练。

儿童智力障碍的康复训练:

1.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2.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入厕等自理能力),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头、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感知能力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要求: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

5.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运动(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以上是儿童智力障碍的康复训练,希望能够给您带来帮助。

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将训练内容渗入到游戏和音乐之中,使智力残疾儿童感到有兴趣,乐于接受训练,在训练时我们对不同的智残儿童采用不同的提示(动作提示、手势提示、口头提示),提示要清楚、具体、恰当。

一、自己进食的训练

家长可以采用小步子的方法把动作分解成一个个细小的动作,加以指导训练。例如,我们将训练孩子利用小匙吃饭的过程划分为若干小步子:

1、先让儿童洗完手后端正地坐在餐桌前;

2、把饭碗、菜碟移得靠孩子近些,使孩子自己够得着;

3、左手扶住或拿起饭碗;

4、右手正确地拿好小匙;

5、舀一口饭送到嘴里;

6、舀一勺菜送到嘴里;

7、依上述步骤先一口饭,再一口菜,把饭菜吃完;

8、吃完饭后用毛巾擦嘴或洗手、洗脸。为了使孩子容易学会,我们还可以采用逆向学习法,也就是孩子从后面的动作即把饭放在舌头上开始学,再往前学把饭送到嘴边,最后学如何舀饭菜。

二、自己穿、脱衣服的训练

一般训练的步骤是:

1、先训练脱衣,再训练穿衣;

2、先用宽大的衣服训练孩子脱与穿,学会后,训练孩子穿脱自己的衣服。家长可根据孩子的智力水平,采用小步子训练法,把穿、脱衣服的全过程分解成若干小步子进行训练。训练儿童掌握穿脱技能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掌握系鞋带和扣纽扣。我们可利用教具——穿脱技能综合训练板、扣纽扣训练板和系鞋带训练板进行训练。孩子在训练板上熟练地掌握了有关技能,那么实际应用时也会很快学会。总之,只要多下功夫,多花时间,开动脑筋,坚持训练,就能很快地掌握穿与脱的技能。

三、自己穿袜子训练

进行训练时最常用的方法是工作分析法,此方法有两种形式。顺序法(正向连锁法):依着工作的步骤,从第一步开始训练,完成第一步后,再训练第二步,直至最后一步。教穿袜时,训练智力残疾儿童先将袜套进脚尖,然后将袜拉至脚跟,再将袜拉过脚跟,最后教他将袜从脚跟往上拉好。另一种是倒序法(反向连锁法)依着工作的步骤从最后一步开始,完成这一步后,再倒退教前一步,直至第一步。教穿袜时,先由训练员将袜穿过脚跟,然后教他将袜往上拉好,之后再由训练员将袜穿至脚跟,然后教他将袜拉过脚跟往上拉好,最后教他套脚尖并将袜往上拉好。

弱智儿童应从幼小时训练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千万不要“等长大了再说”,年龄越小,训练效果越好。弱智儿童只有在生活自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本领,若是一个孩子不能控制大小便,那么上学也困难。

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的内容包括进食、穿衣、大小便、个人卫生等。

一、弱智儿童进食的训练

在训练弱智小儿用勺吃饭时,由于他们的神经系统功能有障碍,手眼协调能力差,拿不住勺子或把食物送不到嘴里,关键在于坚持训练。

1.吃糊状食物开始喂食前,先让孩子看一看小碗中的食物,香蕉泥、苹果泥、菜泥、土豆泥、米糊、面糊等。开始时糊状食物中加些水、奶及鸡汤类。交替喂食,可培养孩子逐渐喜欢上各种味道。

采用小塑料勺,以免又凉又硬的金属引起孩子的不愉快。逗孩子张开嘴,如果他不肯张嘴,坐在对面的成年人要把嘴张得大大地给他看成人是怎么用勺吃饭的。把一点稍稀的糊状物用小勺送到孩子嘴唇上,让他先尝到一点食物的好滋味;也可以用手指轻轻拉一点下唇,把食物送入孩子口中。给孩子喂糊状食物时,切记不要把糊状物用力“塞”向上腭处,而是喂到舌头上,让孩子自己吞咽。把食物“塞”向上腭处是喂食过程中常犯的错误。

2.吃半固体食物半固体食物包括馒头、面包、蛋黄饼干等。这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咀嚼和吞咽。

将固体食物喂进孩子口中,如果他不肯咀嚼,你要用手指轻轻按住他的上唇,另一手指放在他的下唇。放在下嘴唇的手指促使下唇轻轻上下移动,使他咀嚼。为了让孩子学会咀嚼,食物的味道要好一些。每餐开始,在他有饥饿感时训练他先咀嚼一会儿,再给吃点稀的食物。这样一直训练到孩子每餐都会咀嚼食物为止,而不是吞咽。

3.用勺吃东西给孩子准备较深的碗或碟,大柄的勺,勺本身不可太大,勺底要浅。你坐在孩子后面靠近持勺的位置,扶着孩子的手腕,用勺在碗内舀出食物,并送向口中,边送边提示他:“张嘴,吃饭!”放开扶着孩子的手,让他自行将勺放入口中,轻拍他的手腕,让他闭口,把勺从口中抽出,再扶着他的手腕,将空勺伸向碗,同时提醒:“再舀一勺!”

开始训练时可用半固体食物,如稠米粥,便于孩子舀起不易洒出,最好选择孩子饥饿时来进行此训练。孩子在学习用勺吃东西的过程中可能弄得很脏,需耐心引导,必要时抓住他的另一只手,避免伸进碗里。

4.一只手拿杯子喝在学会了用双手拿杯子喝之后,才能开始训练孩子用一只手拿杯子喝。准备两个一模一样的小把缸子,你一个,孩子一个。你先在孩子面前用一只手(多用左手)拿起小把缸子喝水。让孩子一只手(多用右手)拿起小把缸子喝水。如果孩子不会或不肯这样做,你仍然站在孩子后面,把着孩子的小手,教他喝水,并且在孩子喝水后,轻轻扶着他的手把缸子慢慢放在桌子上。以后慢慢减少成人的帮助。

为了使缸子里的水不洒出来,开始时要少往缸子里放些水,待他学会了用一只手拿着喝,再加多水量。

5.使用筷子5岁以后的孩子可准备两双筷子,你一双,孩子一双。你先做示范动作给孩子看。如果你在孩子对面,你用左手,孩子用右手;你在孩子身后,则是你和孩子都用右手。你夹起食物可以放在孩子口中,也可以放在你自己口中,让孩子知道筷子是吃食物,必不可少的工具。

除了口头教孩子外,必要时还要手把手地教他。当他学会了自己用筷子时,不管他是将食物夹起还是叉上,甚至是用筷子把食物扒拉在嘴里,都要表扬他,鼓励他继续用筷子吃饭,洒一些也别斥责他。开始时应选择一些容易夹起的食物,如带叶的蔬菜、肉片、豆制品、蘑菇、木耳等,待孩子熟悉了筷子的功能,再让他用筷子吃面条类食物。

二、弱智儿童大小便的训练

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来训练小儿自己去固定地方大小便的技能,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如果坚持不懈地努力,90%轻度和中度智力低下儿童到五六岁时是可以学会的。

1.坐盆每次都用同样的语言让孩子坐盆。对孩子说“虚虚吗?”拉着他到盆前或马桶前,帮他脱下短裤让他坐盆,但要记住,每次不要超过5分钟,不要让他养成坐在便盆上玩的恶习。

当然,你选择让孩子坐盆的时间都应是孩子最可能排泄的时间。女孩排大小便都应坐盆,而对男孩只有在排大便时让他坐盆,排小便则应让他站着撒尿。男孩太小或站不好时,应用一个把缸子或瓶子给他接尿,一旦能站立好,一定让他自幼站立撒尿,自幼养成男孩站着撒尿的习惯。

如果孩子不肯坐盆,你要用讲故事、奖励小玩具等方法鼓励他。每天坐盆应在固定钟点,这样容易养成自幼定时排大小便的好习惯。

2.用语言和动作教孩子上厕所时刻都要观察孩子表示要大小便的情绪,如拉裤子、坐立不安等。这时你要问孩子:“撒尿吗?”拉着他的小手上厕所,帮他脱裤子。每当他到厕所排尿后,都要表扬他。

每次都用同样的语言和动作帮他上厕所,为此,成年人应有意识地多讲这类话,如成人上厕所前也说:“我要尿尿去啦!”一旦孩子学着说:“尿尿”或“虚虚”时,一定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拉着孩子的小手上厕所。

只要孩子主动说出“尿尿”时,一定奖励他,可以给点小食品或拍拍、亲亲他的面部,以示赞扬。当孩子已能坚持两小时才排一次小便时,你要定时带孩子上厕所排尿。进入厕所排尿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训练孩子上厕所大便的时间应在早餐后或早晨刚起床后。

3.自己上厕所大便 给孩子穿有松紧带的裤子,以便训练。开始时陪孩子一块去厕所,让他老在前面,直至进入厕所内。你做口头提示:“拉下裤子”,“坐在桶上。”当孩子解完大便以后,要让他知道,必须擦干净了,才能站起来。然后再指导他提上裤子,并引导他去洗手。要反复进行全过程的训练,还可让孩子互相观察上厕所的情况。

三、弱智儿童脱衣服的训练

1.配合成人穿衣服将衣服的袖子或裤腿放在接近孩子的手脚处,为鼓励他自己伸进袖子,可以像做“藏猫猫”游戏那样对他说:“小手哪里去了?啊,在这儿呢!”边说边拉出他的小手。

如果孩子不肯主动伸进小手,你可以扶住他的肘部,帮他伸进去;如果他不肯伸出来,你可以把手伸进袖中把小手拉出来。慢慢减少你的帮助。为了消除孩子抗拒行为,母亲可一边唱歌一边帮他穿衣,动作不可太快,也不可太粗。还可利用做游戏的方式鼓励他伸手人袖,如这样说:“你的手呢?喔!在这里!”逐渐使他在穿衣时手脚主动配合。2.脱鞋、穿鞋开始时,要选用稍大些的松紧口便鞋。起初你要把孩子的鞋脱至脚尖处,让他接着脱;再多穿进一点再脱,直至学会脱鞋。

你假装脱不下鞋了,要孩子帮忙把鞋脱下来,你一定要谢谢他。仍用较大一点的鞋,放在孩子脚前,你把鞋大致穿好,只留下脚后跟处,再让孩子穿进去。教孩子用拇指与食指拉鞋帮。你可以手把手地教他如何拉鞋帮。

如果他能穿到足跟处,下次你就把鞋仅穿上一半,让他继续穿。接着,你仅把鞋给他穿到足尖处,让他继续穿。逐渐减少你的帮助,直到他完全学会。开始采用不分左右脚的鞋,待孩子完全学会了穿鞋,再分左右脚。分左右将在认知中学习。

3.脱帽戴帽让孩子看看你戴帽子、脱帽子的动作,然后把帽子拿给他,让他戴上、脱下。

孩子要是不会,你把他带到镜子前,让他对着镜子脱脱、戴戴,他会很高兴。让孩子用大一些的帽子做“藏猫猫”的游戏。让孩子给布娃娃、玩具狗戴帽子,做游戏,他会在玩中学会脱帽、戴帽。

4.穿前开身上衣让孩子知道穿脱衣服是他每天该做的事。鼓励他自己穿衣服,开始时最好用短袖衬衫做示范给孩子看,再帮他穿。

你帮孩子拿着衬衫,让他先伸一只袖子,再伸另一只袖子。把展开衣襟的衬衫放在矮桌子上,让孩子伸向袖子,你帮他拉一下衣领穿好衬衫。孩子穿好一只袖子后,你把着他的手把未穿上袖子的一侧衣襟拉住,再让他已穿上袖子的手接替这只手拉住衣襟,穿另一只袖子。这个动作较难,需耐心多教几天。

四、弱智儿童洗漱的训练

1.刷牙你刷牙,让孩子模仿你刷牙的动作,开始你要握住孩子的手帮他上下刷、里外刷,待他学会刷的动作,逐渐减少你的帮助。

让孩子自己对着镜子刷牙。他刚学着刷牙时,蘸着水刷,少放牙膏。每天让孩子刷两次牙,最好你也与孩子一起刷。在时间上应大致固定在早饭后和晚饭后,让孩子养成习惯。把牙刷、牙膏及牙缸放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固定处,教会他挤牙膏并收起牙膏等动作。

2.洗手洗脸把洗手洗脸用的小毛巾、香皂放在固定的地方,你与孩子一起开始洗手,把手洗干净后,再洗脸,你边洗边教孩子,用语言指导他与你一样做。如果他做不好或不会做,你需要手把手教他。

带孩子到水龙头处,让孩子自己开水龙头,接水、先洗手再洗脸,洗完关闭水龙头。教孩子从水桶中往脸盆中取水。教孩子拧干毛巾,拧不太干也不要紧。他不会拧时,把着他的手拧,逐渐减少帮助。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应让孩子自幼用冷水洗手洗脸,以增强耐寒力。

3.梳头让他看镜中你的动作,然后你扶着他的手接着梳下去。让他体会梳头的动作。让孩子给娃娃梳头,以便顺利地学,要慢慢减少你的帮助。

教女孩子梳稍长的头发时,你要先把纠结在一起的头发理顺一下,再让孩子自己梳。待孩子学会梳头后可以教他带梳发卡或发带,并夸他:“好漂亮啊!”就是男孩子学会梳头后,他在梳完头也要同样说:“好漂亮啊!”

4.调节水洗澡你把水盆中放入凉水,告诉孩子这水洗澡太凉,要加些热水,开始时往水盆中加热水,让孩子用手试一试水温。你告诉他这样温度可以洗澡了。

如有条件洗淋浴,一定要教孩子先开冷水,再开热水,而且要伸手去试水温,调至合适水温。开始时,仍需手把手教他,并多次反复,直到完全学会。洗完澡后要教他先关热水再关冷水。

五、训练注意事项

1.小步子(分解动作)例如,用勺吃饭的内容,可分为餐前准备、进餐、餐后处理三个步骤,而进餐过程中,“勺到口中”这个动作又可分为:用勺舀起饭一送至口唇一张口一含住饭一勺撤出,一系列分解动作。

2.反复练习弱智儿童的感知觉、动作能力均较差,学会这些动作很费力,需经过练习才能达到目标。

3.程序化训练内容按一日生活的规律组织好,使之程序化,让孩子自然地去做。如早晨起床后穿衣服、穿鞋袜、刷牙、洗脸、梳头、吃早饭。让一系列生活自理活动,按一定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让孩子一项接一项按次序地学与练,强化动力定型,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父母应将各种技能或活动分解成很小可操作的一步,手把手教孩子或向孩子解释,注意每次的教授的方法和过程都是一致的,如果孩子有一点剩余视力,则应尽可能使用他的剩余视力。

(1)训练吃喝

教会儿童每次吃东西之前要洗手;

如果他完全看不见,帮助他学会吃各种食品的味道;

每次都让他坐同一个位子,筷子、碗、勺子都在同一位置,按同一顺序摆放,相同的食品最好放在桌子同一位置,并放在盘子的不同地方;

手把手教他用杯子喝水,把喝水的杯子放在相同的位置,使用权他容易拿到,杯子最好是不易破碎的塑料或不锈钢制品,以免伤害视障幼儿;

教育视障儿童在家人没来吃饭时自己不能先吃,除非得到父母的同意。

吃饭时不要发出“咂咂”的声响,也不要在嘴里有饭时张大嘴说话;

夹菜时应在靠近自己这边的菜碗中夹菜,不要在菜碗里翻来翻去。

(2)洗澡、洗衣

应在家庭洗澡的地方以相同的方式教儿童学会洗澡,比如在农村可以在家里用水瓢从桶里舀水冲洗;如果他一个人不能单独去洗澡的地方就要安排家人陪他去,还可以从屋里到洗澡的地方牵一根绳子,帮助他摸着绳子自己去洗澡的地方;

告诉视障儿童洗澡时为防止别人看见,应在没人的地方洗澡或在洗澡时关上门,并拉上窗帘;

洗澡后要他穿干净的衣服,告诉孩子穿的衣服必须经常换洗,也可教他闻闻衣服的味道,以了解自己所穿衣服是否脏了;

如他在河边洗衣服,教会他计数,以免洗衣时衣服丢失;

(3)洗漱

应该每天刷牙洗脸;

刷牙使用的牙刷不要太硬;

教会儿童一只手将牙刷有棕毛的一面,夹在拇指和食指之间,另一只手将牙膏头放在棕毛面中部,轻轻挤出牙膏;

告诉视障儿童刷牙后要用水漱洗;

告诉儿童洗完脸后要擦脸油。特别是在冬天这点尤为重要。

(4)上厕所

教会儿童象其他家人一样上厕所;

如果他不能单独去厕所,可让家人带他去,也可以牵一根绳子,帮助他通过摸着绳子独自去厕所;

告诉儿童便后要用手纸擦干净,教会他自己做;

每次便后要冲水,要用肥皂和洗水;

厕所设计应比较合理,以保障视障儿童的安全。

(6)穿衣服

教会他向别人一样穿衣服;

教会他识别衣服的前后面,可以在衣服背面内部缝个标记,以便区分;

用不同的形状标记缝在不同颜色的衣服内,让他记住,以便穿衣服时挑选他要穿的颜色。

要时刻记住那些对于正常儿童不用教而靠眼睛观察,然后模仿而自然学会的技能,视障儿童特别是盲童都需要一步一步的教他,要牢记他们是丧失部分或全部视觉的儿童。蒙台梭利是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她为满足儿童自我建构及心智发展的需求,发展了能提供儿童刺激,引发儿童注意力,使他们进入专心工作的历程,从而帮助儿童成长的蒙特梭利教具。

其中日常生活教育她认为是首要,我比较赞同这种看法。

所谓生活教育就是工作材料都是儿童平日生活中可见到、可摸到的,如扫帚、杯、碗、汤匙、餐巾……等。这些活动是为了满足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秩序感、手眼协调、专心工作及独立的特性所需而预备的教学环境。我觉得这个教育目的也是适合智残儿童的,而且我认为这也是许多家长所期望的。

家庭是患者接受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的最佳场所之一,家庭能给患者提供关心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个家庭训练计划都是独特的。在家庭康复训练中家长承担了康复训练的主要任务,而且要长期稳定地参与康复训练,并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和配合。家长在康复训练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正确的态度,建立良好的家庭康复训练环境 树立信心,尊重孩子,有意识地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坚持有计划、有测评的原则;充分利用生活情景进行训练,不断重复地训练。

2.制订训练计划 通过能够提供帮助的各种社区机构的发展,家庭训练计划将所有智力障碍患者融人家庭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训练列出清单。家庭训练计划的制订是非常重要的,计划的制订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过高,孩子达不到,容易产生挫败感,过低,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也耽误了康复时间。家庭的康复训练活动,一是个别训练活动,需要在固定时间中进行。家长将安排在个别训练时间的目标进行分析,设想用什么活动去完成。家庭康复随时随地,尽可能利用家庭现成的一些玩教具和生活用品,条件允许的家庭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比较丰富的游戏、娱乐环境,并有目的地购置、制作玩教具;条件有限的家庭,因地制宜,自行制作。二是情境训练活动,是家庭康复的主要训练方式,如起床、如厕、盥洗、吃饭、购物和社区活动等生活情境,按照康复计划,在一定的阶段有意识地安排必须达到的目标。由于情境训练看似随意,因此特别需要有目标的引导。在情境训练中要注意安排休闲娱乐活动、户外活动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情景。

篇8:生动训练,培养智障儿童表达能力

一、强化朗读,夯实表达基础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朗读学生才能从文字表层进入内部,才能体会领悟到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所以强化阅读是一切语言学习活动的基础。智障儿童识字少、反应慢,读懂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可能困难重重,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手段以便他们能获得好的阅读体验。

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儿童的心理都是充满童真童趣的,单纯的文字读起来索然无味,很容易放大孩子的阅读困难,我们可以巧妙把握儿童的内心所想,加入一些故事、儿歌等元素,丰富阅读活动。在这节课中,我首先结合一些影像资料介绍了英勇就义的刘胡兰、白洋淀的小兵张嘎等,以此来引出今天的主人公王二小,用故事的题材吸引学生。接着我再带领学生分别学习今天的生字词,教大家把每个字的读音读准了,然后发展到每一句话都说清楚,最后才能是整篇读下来。在阅读中还可以播放《二小放牛郎》这首歌的伴奏,尽量营造适合的朗读氛围。最后再让学生整个读几遍以后,逐步熟悉文章内容了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梗概,为他们表达能力的提高创造一个平台和机会。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绕口令来锻炼学生朗读。通过这样的设计,将课本知识融合在儿歌和故事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阅读和讲述将语文要素揉合在一起,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高,打造更高效的课堂.

二、设计游戏,激活表达兴趣

有道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都是在强调兴趣对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只有激活学生的内在热情,他们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也会相应提高。智障儿童脑部活动比较缓慢,在课堂中也容易走神,所以我们的语言表达课必须设置一些有趣的形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例如孩子的记忆力训练是表达的基础,他们只有在脑海里记录一些信息才不会无话可说,对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名为“传电报”的听说游戏。全班同学排排坐,围成一个圆圈,由教师作为电报的发起人,对第一个孩子讲一句话,电报内容要尽量有趣,如“小老鼠打败了大老虎。”由他开始一个一个往下传,要求声音要尽量小,只能让相邻的学生听见,最后一名学生再把内容传递给我来检验对错。如果传对了,我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如果有错就要从头开始逐个追查,查找错误的源头所在,分析原因是听漏了词语还是没听清,按自己的意思理解了。后续教学中还要对经常出错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有所提升。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情境游戏,学生充当超市售货员、交通警察为行人指路等等,培养学生对特定情况的语言运用。通过这样的设计,把需要的语言训练结合生活用语设计成游戏,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对提高其听说能力大有裨益,长期坚持学生会逐渐乐于听、敢于说。

三、结合智能,深化表达思维

智障儿童的思维发展是相对缓慢而滞后的,他们不具备正常小孩的举一反三的推理运用能力,我们语文课上的日常训练也不足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开展智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科学有效的智能训练能够实现学生协调能力、感官、心理自信的多方面提高,从而带动表达能力的相应提高。

对智障儿童的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训练他们在听话、讲话中的完整性,能够独立、完整的讲一句或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才是提高其表达的流畅性和艺术性。例如我们可以在每天上课前设计“上学路上遇到什么人?什么事?描述自己心情如何?”有的学生会说:“遇到了晨练的老爷爷,爷爷主动跟我打招呼,我做了回应,很开心。”或者“遇到了欢乐地跑来跑去的小狗。”……简单的问题让大家回顾先前的事情,促进思维的活跃。其次就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画一个简单的圆、线条,让学生自己进行补充,并介绍自己的用意,其中有学生说圆是自己爱吃的苹果,有的说是妈妈做的烙饼,有的说圆是节日天空的气球……

通过这样的设计,从思维发展的层面深入的填补孩子的先天不足,要让他们明白自己没什么不同,只要经过训练也能像别人一样生活、成长,智能训练才能真正治本,避免智障孩子错过人生的美好。

总而言之,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训练内容,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语言与思维发展密切相连,只有提高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真正促进其思维的深化和发展。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法的优化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智障儿童的认知特点,帮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勇敢自如的表达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郝建超.浅议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5).

[2]郭晓冬.根据智障儿童特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J].黑河教育,2015(06).

篇9:对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一些思考

儿童智障语言训练对于幼儿来说,学前时期是他们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是他们建立对事物认识的关键时期,所以,对智障儿童来说,这同样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想要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一定要把握好学前阶段的语言练习,通过各种方法的尝试,尽可能地让他们学会一些简单语言的表述,为日后的继续进步做好基础。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前时期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进行阐述。

一、智障儿童在语言方面的表现情况

智障儿童在语言方面的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时间和水平上的滞后现象,在同样的年龄,他们的语言发音速度要比其他孩子慢,表达的内容简单,话语之间逻辑性差,语句不通,在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表述上也很艰难,他们通常更习惯运用一些肢体动作,而不是正常人类所使用的语言,除此之外,不仅是在自己的表述上存在障碍,在理解别人的语言的时候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障碍。研究发现,智障儿童在言语理解上存在困难是因为他们无法有效地将问题明确化。比如,我们在问他们一个问题“你能把门打开吗?”智障儿童不会把这句话理解为一个问题,而是一个陈述句。

二、语言方面的缺陷对智障儿童的心理影响

语言的畅通与否,不仅对孩子们认识和沟通有关,和他们的心理发展也同样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根据一些研究表明,在语言方面的缺陷,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句法和语法能力的获得。Jenkins 和Stergiani Giaouri均发现,一般语言能力与错误信念有很高的正相关,儿童需要达到一定的语言能力水平才能通过标准任务;Shlomo Kravetz也发现,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智障儿童错误信念能力的发展,大多数智障儿童的语言理解发展要先于心理理论发展,并促进心理理论的发展。

三、智障儿童在语言训练方面的一些措施

1.通过观看动画片加强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

对于学前智障儿童来说,他们几乎不会跟身边的小朋友或者家长有一些语言上的沟通,但是他们往往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对动画片的喜爱程度是非常高的。有一些不爱说话的小朋友,由于对某个动画片的喜爱就会慢慢地尝试模仿里面的一些语言,这种现象表明,他们在语言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的,老师要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注意观察,发现他们喜欢的动画片,要经常放给他们看,从而加强他们的语言训练。

2.通过一些音乐游戏来加强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

音乐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陌生的,其实对于学前智障儿童来说也是一样的,他们对音乐也有着天生的喜爱。老师可以通过音乐来训练他们的语言能力,如让他们学唱一些歌曲,同时伴随着音乐游戏,《找朋友》和《丢手绢儿》都是不错的适合通过音乐游戏来训练语言的歌曲,不仅可以达到一定的训练语言的效果,还可以促进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发展。

3.通过一些活动来康复发展智障儿童的语言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连贯性的,在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他们的语言天分本身就存在着缺陷,就要加强这种语言训练的完整性。对于学前儿童来说,除了在幼儿园,他们所生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家庭,因此,老师一定要和家长一起努力,把语言训练完整地投入到智障儿童的整个生活当中。孩子除了在学校接受必要的语言训练,回到家中,家长除了引导孩子复习在幼儿园学习到的内容外,还应该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中也展开语言训练。比如,在吃饭的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说“吃,吃米饭,喝,喝水……”还可以在孩子平时穿衣服的时候引导他们说“穿鞋,拖鞋……”总之,就是利用生活中这些必不可少的活动,达到训练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目的。

四、总结

总而言之,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要把握好他们学前语言训练的这个重要阶段,努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Jessica Paynter,Candida Peterson.Languageand ToM development in autism versus Asperger syndrome: Contrasting influences of syntactic versus lexical/ semantic maturity [J].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10,4(3):377-385.

[2]Jenkins J W,Astington J W.CognitiveFactorsand Family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ory of Mind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6,32(1):70-78.

[3]汪佳.非智力因素对智障儿童教学的作用[J].绥化学院学报,2011,(4).

[4]刘淑慧.智障学生语言障碍类型调查及训练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上一篇:我心中的中建演讲稿下一篇:二次供水管理人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