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智障儿童的个案实习总结

2024-06-24

针对智障儿童的个案实习总结(精选4篇)

篇1:针对智障儿童的个案实习总结

“兰之心”个案总结

个案的基本情况:

姓名:付**

性别:女

年龄:17岁

健康状况:良好

智障程度:三级(中度)智障

自身发展状况:自理能力较强,可以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吃饭,独立上厕所等;有基础的汉字基础,对自己语文课本上的字词熟悉数量多;熟悉自己计算器操作,可以独立用计算器放音乐,可以在工作者的帮助下进行算术运算;语言能力较差,口齿不清晰,少用主观语言;理解能力差,无法回答工作者提出的主观问题,多用“是”或“不是”回答工作者问题。

上述材料是我与搭档前两期观察所得的案主大致情况,还有许多细节没有描述。

第一期刚接触案主时,发现她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容易交流。她的口齿不是很清晰,她回答我们问题的时候,要重复好几遍我们才能听得清楚。再加上弱智儿童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害羞和注意力不集中,我们与案主的交流就更加困难。这一问题就让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第二期之前,我和搭档就查了些关于智障儿童治疗与矫正的资料,希望不会再面对着案主束手无策。这期中间发生一

个小插曲(我和搭档没能在既定时间做个案),所以我和搭档两个人这一次是面对三个弱智儿童(案主和两个案主同学)。另外两个孩子相对于我们案主,语言能力较强,所以导致在交流期间,我们把案主“冷落”。当案主发现自己被冷落时,就用拍桌子引起我们注意。这是一个与案主建立起沟通关系的好机会,于是马上投入到与案主的交流工作中。这期观察相对于第一期就成功一些。

第三期便是我们对案主的治疗阶段,我和搭档查了很多资料,各种各样的治疗和矫正游戏,发现操作很难。我们仅仅试了一个“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我与搭档做示范,借助旁边志愿者与案主一起玩这个游戏,最终,这个游戏并没能引起案主的兴趣。

第四期,我们就与大二的同学进行了交接工作,交接完之后,我在旁边观察案主与她们交流的时候眼睛也不时看向我和搭档。当案主在走廊站着不肯进教室的时候,大二的同学准备用手拉她的手的时候,被她躲开,而当我去拉案主的手的时候,她便拉起我的手乖乖进了教室。这是我做了三期个案我觉得唯一对案主的改变——建立起了她对我的信任。当我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深感欣慰。

通过这四期个案的观察和治疗,我觉得我的实际操作能力相当差。没有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做个案(接触案主之前应先了解案主家庭背景,家庭环境和受教育情况等),没

有充分了解一般弱智儿童的心理,而且在做个案过程中过分迁就案主。在今后其他的工作中我会注意这一系列的问题。最后希望我的案主能得到更好的帮助,所有弱智儿童都有一个美好的春天!

篇2:针对智障儿童的个案实习总结

姓名:许海斌

学号:08150116 一 【一般资料】:

姓名:马学军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山山西省长治市城区 入学时间:92年

住址:山西省长治市城区

电话:0355—2323322 二 【诊

断】:

轻度智障

智商:53

分诊断单位:北京回龙观医院 三 【家长分析】:

1【一般资料】:

父亲:马超

文化水平:初中

职业:长治市博源员工

电话:136xxxx2457

母亲:杨欣

文化水平:初中

职业:长治市博源员工

电话:136xxxx1234 2【分

析】:

接受事物的速度慢,表达能力差,抽象思维能力差,主动性差。四 【教师分析】:

1【一般资料】:

老师:许文杰

文化水平:硕士

职业:音乐治疗师

电话:1363559571 2【分

析】:

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症状表现的时间持续长(2岁至今),接受事物的能力缓慢,抽象思维能力低下,肚子参与活动的能力低,生活基本自理(洗脸,刷牙等,但不能洗衣服做饭等);表达能力弱,社会交往能力差,学习成绩差,方位感差,不能独自上学回家。在上课期间,注意力差,注意的持续时间不能保持(1~3分钟)。五 【把症状】:

1学习准备技能:

(1)感官知觉:迟缓

视觉:敏锐

触觉:敏锐(2)注意力不能集中

动 作 技 能:

(1)粗大动作A姿势控制:头部.坐.站.跪.姿

B移动力:能正常进行翻滚.跑步.跳跃等动作,但稍显迟缓。

C运动与游戏技能:各项运动能自己完成,在跳绳是动作缓慢。

(2)精细动作:A四肢运动:协调,能在帮助下正确的使用工具,明确其用途。

(3)心智技能A缺乏明显的沟通动机,等待.模仿能力属于正常,听说.读写能

力正常,能进行简单的对话,读一些简单的语句,写简单字句。

B 多话.记忆力差,反应慢。(4)社会适应技能:

A生活自理:能自己饮食,如厕,简单穿着,在家人的帮助下洁身体。

B人际交往:能与人进行简单交往,同熟人打招呼问好。

C家事技能:能整理家中物品,将其正确归位,可做简单的清扫。

D社区技能:能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

E休闲活动:在学校能与其他同学做简单的游戏。

F 健康安全:在家人的指导下正确的使用家用电器。

六 【音乐治疗计划】:

1、治疗对象:智力障碍的儿童。

2、治疗人数:10人。3﹑形式:集体治疗。

4﹑治疗方法:以拍手歌为基础,对儿童进行手脚的能动性,口令的服从性,团结的配合性的训练。

5﹑治疗目标:训练儿童手脚能动性,口令的服从性,团体的配合性的能力。6﹑临床表现:多动,手脚不协调,反应迟缓 7﹑治疗过程:(1)首先让儿童学习“你好歌”,让儿童与老师之间互相认识。

(2)教导儿童学习拍手歌(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

(3)让钢琴老师伴奏,指导老师演唱,孩子们跟着拍手,跺脚。(4)钢琴老师伴奏,从第一名儿童开始,第一名儿童唱,其余九名儿童做动作,一个人一句,依次往下,直到回到第一名儿童。

(5)所有儿童站起来,围成一圈,由钢琴老师伴奏,音乐开始时,指导老师和儿童一起唱,同时一起围着圆圈转,当有拍手,跺脚的动作时,所有人停下做动作,做完动作后继续围着圆圈边跳边唱。

(6)老师带领儿童从头到尾再唱一遍,并唱“再见歌”,结束治疗。

8﹑总

篇3:针对智障儿童的个案实习总结

本研究从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原因分析、教育对策、干预结果分析等方面对一例智障儿童问题行为 (打人行为) 的教育干预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归纳总结, 希望能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家长和老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陶某, 男, 9岁5个月, 入学时韦氏智力测验量表测得智商总分为50。学龄儿童社会适应技能测查量表测查的结果显示属于中度异常2。该生读幼儿园时就出现咬人、语言发育迟缓、多动等现象;曾在普通小学就读一年, 但因学习成绩差, 并出现推人、打人等不良行为而被同伴排斥。于2009年9月进入培智学校, 刚入校时问题行为较为严重。经过一年的教育, 问题行为虽有改进, 但还是会反复出现。在该生众多的问题行为中, 尤其以打人这一问题行为最为严重。2010年国庆假期后, 问题行为变得更加突出, 学校决定对其实施系统的教育干预。研究者将他的打人行为分为两类:A类行为 (故意打人) , B类行为 (一般的拍人、指人行为) 。

二、原因分析

研究者通过一个星期的观察和访谈, 发现造成陶某问题行为增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庭教育的欠缺

该生自幼受到家长的细心呵护, 关怀备至。但最近几个月, 由于第二个孩子的出生, 母亲对他无暇顾及, 从过去的关怀备至变为冷落忽视, 可能会使陶某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并企图通过种种异常行为来获得别人的关注。

(二) 学校教育的问题

本学期更换了一位新教师, 这可能使他在适应上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表现在对新教师的排斥心理, 并扩大为对其他老师和同学的排斥。

(三) 同伴交往的问题

该生社会交往能力差, 不会与人交往。表现在与同学的身体接触时用力过度, 造成同学的不满, 当同学向老师告状时, 该生会再次打人。

三、教育干预过程

对陶某教育干预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各种问题行为, 在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使陶某在课堂上的打人行为逐渐减少至消除。为了达到目标, 研究小组制定了干预计划, 从家长、老师和对个案本人的个别辅导三方面做工作, 做到全面协调, 确保效果。

(一) 与家长的沟通

对于特殊孩子的教育来说, 家长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与家长的沟通, 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要求家长多关心陶某的生活与学习。指导家长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与陶某互动, 使其感受到家人对他的关心, 从而产生安全感。

(二) 对教师的指导

1、指导教师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从学生角度出发来看待并处理问题, 对学生给予理解和关心, 渐渐地使学生信任老师并听从老师的教导。

2、指导教师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在班内开展“今天你进步了吗?”的活动, 鼓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给陶某提供一个好的榜样, 促使其克服不良行为, 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3、要求任课老师对陶某进行行为观察记录, 重点记录其打人行为的类别和次数。运用代币制方法, 如果陶某表现良好 (一节课上15分钟能做到不打人) 就会即刻得到小红花, 累积得到2朵小红花就可以换他喜欢的东西, 或从事喜欢的活动。同时采用行为处罚法, 当陶某出现故意打人时, 取消他最喜欢的活动。

(三) 个别辅导

1、通过讲社交故事, 训练陶某视觉、听觉、记忆能力, 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让其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的不当。

2、鼓励陶某参与各种团体活动, 使其掌握在集体中的行为要求, 学会遵守游戏规则, 提高其自我控制的能力。

四、资料的收集

注:陶某在第六周和第九周都是病假在家休息

五、结果分析

根据记录, 将陶某每周打人行为的次数作出曲线图并分析结果如下:

从曲线图中可以反映出:

(一) 问题行为的次数趋于减少, 表明干预有效果。

(二) 在病假返校后, 问题行为出现反复, 表明干预效果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影响。

(三) 第三至第五周由于采用行为处罚及加强社交故事的教育, 陶某的故意打人行为 (A) 减少, 但一般打人行为 (B) 未见明显减少。这表明陶某在教育干预下逐步改善了其问题行为, 由故意行为向一般行为转变, 问题行为的严重程度由重转轻。 (四) 过了第八周之后, 故意的 (A类) 和一般的 (B类) 打人行为均有下降, 并趋向稳定。表明教育效果得到了巩固, 但要彻底消除不良行为仍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 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六、存在的问题与干预计划的改进

由于这种教育干预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 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许多难以控制的因素的干扰, 如学生生病, 其他学生的不良影响, 任课老师外出时代课老师的配合不够、教学方法不一致等等, 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学生问题行为的反复, 降低教育干预的效果。另外, 家校配合、沟通还不够, 家长反映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有时与在学校表现的差别很大。

下一阶段, 教育的计划将要加强对干扰因素的控制, 尽量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 避免问题行为的反复出现;同时由于问题行为的程度已经转轻, 这有利于对其进行学业辅导和兴趣活动的开展, 可以加强对其音乐活动、手工操作以及球类活动的辅导和训练。

行为矫正的目的是减少行为问题和增强积极的、正向的行为。智障儿童出现的行为问题有些可以轻易地纠正, 有些却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但是无论怎样, 只要人们都能抱着积极的态度, 以正确的科学方法进行处理, 必定能使这群智障的儿童离开困境。

参考文献

[1]施显烇.严重行为问题的处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 2001, 3.

[2]陶德清, 刘敏.学龄儿童适应技能测评量表的编制[M].中国特殊教育, 2005, 9.

[3]韦小满, 杨希洁.功能性行为评估的特点及应用价值分析[M].中国特殊教育, 2011, 2.

篇4:针对智障儿童的个案实习总结

中度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作者/龙婉君

摘 要:针对一名智障学生撕衣裤这一具体问题行为展开个案研究,以期找出适合的方法帮助该学生改善不良行为习惯,助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健康的人生观,减少对其他学生的不良影响,以提高其社会适应性。

上一篇:exo个性签名霸气句子下一篇:郭德纲的相声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