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

2024-06-25

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精选8篇)

篇1: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

谈新课程改革中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绐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放飞思维,做自己想做,说自己想说,哪怕是不切合实际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

作 者:耿亚娥 作者单位:河北省蠡县留史镇王营村小学,河北,蠡县,071404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18)分类号:G623.2关键词:优化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自悟能力

篇2: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

民族中学王文琼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应该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还必须具有基本的研究能力。它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

权威描述反思是“根据情境和推论对自己的信念或知识结构进行积极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仅涉及了一系列观念,也包含其结果。教育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之中或者过程之后,对其计划的实施,目标的实现或行为重新进行评估的过程。所以,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会经常地对自己的目标、行为和成就进行质疑,并就教育教学对学生产生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会经常地对自己的目标、行为和成就进行质疑,并就教育教学对学生产生的近期和远期影响进行思考。确信,反思对教师学会如何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促进有效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培养教师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强化教师持续进行反思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次,教师要很好地掌握

反思技能。掌握好反思技能是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重要手段。还有,教师要认真地寻求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了反思发展的过程和方法,才能够具体地实施反思。

就目前的新课程而言,教师教学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1、反思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它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既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又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必经之路。这种参与不应该是勉强的,而应该是积极的,自愿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首要条件。

2、反思教学资源的构建性。它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乃至教学目标,重新组织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要重视课外、校外、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对校内资源比较熟悉,如信息资源、图书馆、陈列室、实验室及各类教育设施。但对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很不够,如计算机网络资源、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广泛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努力,社

会的关注和支持。还有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班级集体的环境氛围等隐性资源不可被忽视。

3、反思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平等交流,不但是信息交流,还应包括情感的交流。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

4、反思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师鼓励学生提供求疑、创新。教师容许学生出差,出分歧;容许超标(课程标准)、超本(教材)、超时(固定教学时间);允许学生反省和自我评定。新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是否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古今中外的、自然的、社会的各种信息引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搜集信息,实地考察、实验、专题研究、模拟情境、角色扮演、讨论、辩论、交流、参观访问、各类竞赛,社区、家庭活动,甚至科学幻想等活动,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5、反思新课程教学的合作性。就新课程而言,绝大多数教师,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合作完成任务。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

篇3: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教学改革,师生关系,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过于依赖教学资料和参考书, 并根据这些资料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在这套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扮演倾听者的角色, 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并且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断改进。

一、注重备课环节, 合理设计问题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 使学生通过思考问题, 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设计问题。对于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在设计问题时, 可以多设计一些开放型的思考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符合他们自身学习水平的问题, 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 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运用新型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倾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因此,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采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

1.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教学不只是教师将课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并且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因此, 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 教师只是引导者,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

2. 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首先要将学生分组, 分组要本着优差生相混合的原则, 不能将优等生全放在一个组, 也不能将差生全放在一个组。然后在每个组里选出一个组长,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 小组成员之间要进行讨论, 讨论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其他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教师要鼓励他们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还可以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的组长, 组长再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也能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权威, 师生关系并不平等。在这种教学观念下,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甚至有些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因此,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积极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能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学生只有对任课教师有好感时, 才会主动去学习这名教师所教的课程, 相反, 如果学生不喜欢这名教师, 就会失去学习这名教师所教课程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 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并且鼓励学生进行质疑。质疑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讲完一个问题后, 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然后就这一问题, 师生之间展开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要及时提问, 教师则要耐心地解答。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尊重、关心学生, 加强与学生沟通与交流, 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 这样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还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采用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 教师要善于运用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利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课本中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教师可以在课堂刚开始时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来引出这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对这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间为学生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 将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2. 组织课堂游戏和竞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 应该积极组织一些课堂活动, 如游戏、竞猜等, 使学生在活动中放松自己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五、利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对其进行鼓励,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做到公平与真实, 对于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教师要对其进行肯定与表扬, 让他们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对于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 教师在评价时要对他们多进行鼓励, 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课堂评价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还包括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回答完后, 再让其他学生对刚才的答案进行评价, 要求学生在评价时首先要对好的方面进行肯定, 然后再指出不足的地方, 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并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4: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反思

一、现阶段我国的中学教育还是不能完全摆脱高考的脚链

这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反应是阶梯式教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注重形式。

虽然新课改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学生学习并没有做到真正减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教育体制问题。高考的选拔机制仍然以分数论英雄,由此衍生出以优生人数论学校。不论是山东杜郎口中学还是魏书生的教学法,划归到一个学校就很难制定一个考核做到既和高考接轨,又遵从素质教育的理念。

第二,教师自身问题。现在的教师工作和生存压力很大,一方面面对着越来越崇尚个性自由的学生;另一方面面对着与工资相对接的考评。而且伴随着新课改而来的不仅仅有先进的理念,还有很多繁琐的官样文章。这牵涉了老师很多的经历,以至于工作时间内备课时间不足。

二、学生对新课改缺乏深入了解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师的授课思路和授课模式的改革,学生的听课思路和固有学习观念也需要改革。据我所知,我自己教的学生根本不理解新课改,新课改于他们只不过多了几个假期,少了些作业,再别无其他。他们不喜欢讨论,不喜欢探索,他们希望老师一如既往地填鸭,你的所有的预设和点拨在他们大多数人看来都是多余。所以新课改在学生这里也结结实实地遇到了瓶颈。

三、新课改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思路

课堂教学缺乏创新主要体现在:

第一,授课内容没有创新。几次课改之后,课本封皮是改头换面了,但内容还是一样,我的学生经常问我,老师学这些有什么用,高考又不考重样的。

第二,教师教学方式呆板。一个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她的教学方式是相对固定的,但我们的学生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教师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内容枯燥,课堂氛围和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了。

虽然新课改在中学語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的目的是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我们应探索更加合理的评价机制,让教师能陈力就列。其次,探索更加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授课模式和授课思路。最后,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能力。

篇5:da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

1,教学思想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2,教师的思想和素质改革.3,教师的培养思想和思维改革.4,培养信息技术教师与课堂教学融合.5,采用模拟项目与学生思想素质融合教学.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

周平儒

四川省平昌中学 四川平昌 636400)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

【发表论文编号:186,国际级,国际范围发行,中国新风出版社主办,《中国创新教育研究》2003年10期上发表;发表论文编号:190,省级,国内范围发行,青海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主办,《青海师专学报》2004年2期上发表。】 【摘要】研究性学习贯穿了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的原则,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本文从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背景、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问题与思考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背景;方法;问题;探索

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自体验和参与实践的机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然后又回到课堂教学的一项体验式的过程。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背景

国际背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是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目前,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已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改革的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点和共同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即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要培养这些能力,仅靠原有的学科教学和学习方式难以胜任,于是研究性课程也就应运而生,可以说研究性课程的开发是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

国内背景:从国内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克服传统教育弊端的要求。教育部在2001年1月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首次将研究性学习设置为全日制普通高中的必修课,同时还特别制定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规定研究性学习每周三学时,这为各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的实践机会,它强调的是自主学习、主动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学生接受式学习方式的不足,把认识过程还给了学生。可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克服传统教育弊端的要求。

我校背景:从我校的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我校第二次跨越式提供了契机。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到了重新定论、重新规划、寻找新的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关键时刻。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评价标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寻找新的突破口。我校明确提出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新目标,并决定在2004级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把它作为学校教改工程的突破口,以此来提升平昌中学的办学理念,丰富我们的办学内涵,为实现我校第二次大跨越、大发展作准备。所以,可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我校第二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方法

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学生人数、学习成绩、性别、兴趣爱好等,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5—10人。在分组时征求班主任意见和学生意愿,做到人员配合尽可能公平合理,一个小组能代表一个班级的缩影。由学生自己选举组长、信息采集员、资料整理员、联络统计员等,成员各有分工、各展所长。以专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确立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个人或小组到相关部门调查了解情况,搜取资料。以探究为重心:以学生探究过程为重心。从研究的专题确定,到研究的过程设计、研究方法的运用及结果的文字表达,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独立完成,教师所作的一切指导,要围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结合我校特点,教师精心设计调查研究内容,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探究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辩论,对不同素质不同情况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实行小组奖励:小组奖励。每个学生不论学习基础如何,只要有进步,就能获得提高分,进步越大提高分越多,对小组贡献就越大。以小组为单位考评,对进步大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三、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过程

课题准备:学习文献宣传发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主要研究方法、设置研究专题。为了帮助学生正确选题,我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新方式》的论文,印发给每位学生,并进行了讲解。重点讲解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课题的资料与总结)、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先讲明选题的意义,掌握选题的方法,怎样进行实践。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活动主题内容。最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选择课题。题目确定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建立机构,开展工作。具体做法是:由学生自由结合分组,自己挑选出组长,组长负责主持全面工作,各小组进行分工,明确任务,研究经费共同分担。为了让学生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我又撰写了《研究性学习的资料搜集和整理》、《研究性学习文档的撰写》的论文,印发给每位学生,并进行了讲解。重点讲述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以及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表、统计图)和开题报告、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记录、调查记录、心得体会等的撰写方法。同时,指导学生分析课题研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集体专题交谈法、搜集经验法、全面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实验设计法、电话访谈法等。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应性,同学们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及研究过程,结合自己研究的实际条件来综合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任何一个课题的资料搜集,都需要针对各种情况综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一旦研究方法确定以后,就要撰写开题报告。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开题报告就是课题的研究工作计划,但是谁也没有撰写开题报告的经验,于是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材料,课题组通过讨论、交流信息、确定内容,撰写出课题开题报告,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最后定稿。然后印发给小组每个成员,结合自己分担的工作,认真学习报告,思考如何完成分给自己的任务。

课题实施:搜集分析整理提取信息资料、交流讨论实验测试、跟踪指导因材施教。所有课题主要运用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利用这些方法进行实地调查采访,收集第一手材料。在实施前,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调查对象。然后各课题组统筹安排调查对象以及调查先后和路线等,落实到人头。做到人人都参与调查采访。随机抽样调查是调查最常见的方法。学生两三人为一个小组,对要调查的内容进行分类统计。事前向指导老师汇报本次活动的目的和做法,做好笔记,每次填写好活动记录。事后向指导老师汇报,以求得进一步的指导,并召集情况交流会,汇总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对调查中出现的困难,运用集体的智慧,想办法在下一步的调查中给与解决。问卷调查主要是在本校学生中进行。指导学生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制作问卷调查的内容。根据调查的需要,自己设计问卷内容,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收集到手后,立即统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采访调查的优势在于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比较全面的、比较权威的、大量可信度较高的材料。因此,研究组的同学通过结合各小组的研究课题分别采访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全面了解被采访部门的过去和现在。采访后,立即写出采访纪要,以备研究之用。实施阶段由学生实践完成,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老师必须实施全程指导。这一阶段的指导呈现出小型、零散和及时性特征,更为具体,需要更强的针对性。例如有些课题组的同学到学校有些部门去调查,他们不予支持。教师及时指导如何沟通,阐明来意,消除误解,协调人际关系。同学们学会了如何交际,最终达到了采访的目的。

课题总结:首先指导学生把握各研究课题的现状,在材料收集完成后,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分类汇总,比较研究,发现规律,寻找材料的共同点。然后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该要则要,不该要的则去掉。最后形成结题报告,完成结题答辩。为此,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材料中的结题报告部分内容,掌握结题报告的写法,由一人执笔,反复讨论修改,形成结题报告。准备图片、实物等辅助材料,完成汇报型的结题答辩。

篇6:我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心得

———读、研、点、练、悟的新课程模式

【单 位】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南政乡王家庄龙海中学 【姓 名】 刘明

【摘要】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偏重于教师知识的传授,即所谓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实现学习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应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提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读、研、点、练、悟”。读:围绕教学目标,粗读、精读、品读,感知文本、感知教材。研: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自研,互研相结合,研会文本。点: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精点巧拨,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练:设计有梯度的练习,当堂训练,分层优化。悟:学生感悟提升,收获是什么,困惑有什么。

【关键词】

物理 新课程 读 研 点 练 悟

今年我很有幸被山西省平遥县教育局录用,被分配到本县龙海中学,成为一名真正的物理教师。近来正好赶上新课程改革培训,与这些年的教学经验相结合,引起了我对物理教学深深的思考。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现状,分析弊端,结合形势,我对物理教学有了自己的一点拙见。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偏重于教师知识的传授,即所谓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这样的模式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无法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二是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没有主动性,更缺乏创造性,也只能一味被动的接受。而老师呢,也只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教授,没有任何挑战性,或者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表演,炼就了一张絮絮叨叨的“铁嘴”,枯燥乏味。在这种模式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了沟通和了解,老师只是注意到自己怎么讲,讲什么,而根本不清楚学生的感受,更不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学生一说就懂的可能会讲的很多,学生不懂的反而说的很简单。渐渐的,学生不懂的越积越多,由于听不懂而产生反感情绪。更重要的是,学生成为了“电脑的硬盘”,只是一味储存而缺少了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导的。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最根本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教师的“角色”就要改变了:教师应由管理者变为激励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重新认识“课堂”的功能,反思下列新课堂的定位: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其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老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实现学习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应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提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读、研、点、练、悟”:

一、读:围绕教学目标,粗读、精读、品读,感知文本、感知教材 首先,针对简单的知识要粗读。俗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有些知识并不需要老师讲,通过学生读书就可以理解。尤其是现在的学生,知识面比过去的学生要广的多。过去电脑只是听说,而现在好多家庭都有了电脑,没有的也可以在网吧上网。现在的世界已经是信息的世界,是数字时代了。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掌握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初中阶段,有很多知识需要“囫囵吞枣”,因为在他们这个阶段知识的积累还很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很浅薄。如果学生自己看,加以想象有些知识就会被“表象”的接受。老师讲解了,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深思,使学生“做无用功”。如初中二年级物理第一章中就是把看不见的声波与可见的水波类比解释的,如果老师把声波从横波的角度深入解释学生就被搞糊涂了。其次,针对重点的知识要精读。这样的知识往往不容易理解,学生应仔细的阅读。读懂的课堂应加强,读不懂的标注,这是课堂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显示给学生,以便学生阅读有的放矢。第三,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不是直接看书中的解答,而是自己尝试着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我把它叫品读。能解决的,就跟课文中的比较,从中获得补益。不能解决的,就看课文中是怎样解决的,这样可以开阔思路,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已动了一番脑筋,再看就记得扎实,知道自己的思路还有哪些没有疏通之处,还应掌握哪些解题方法等等)。粗读、精读、品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课前预习”。当然差别就在于预习的方法,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其实,课前预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前预习是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前提,听课的效果与预习的质量常常是成正比例的。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精读,对知识的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习要自己独立地阅读和思考新知识,经过长时期的实践训练,就会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同时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主要因素,因而预习有利于培养自己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推断判断等能力,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

2、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预习就象“火力侦察”,能提前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并及时查缺补漏,不使之成为听课的“拦路虎”。并能加强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听课效果。预习后带着不懂的问题听课,目的明确,态度积极,针对性强,注意力容易集中,并能随时作出积极的反应。预习后不仅上课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而且在老师讲到自己已经懂得的那部分知识时,还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比较,以取长补短,提高思维能力。

二、研: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自研,互研相结合,研会文本 学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解决一些问题。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可以共同进步,并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分组讨论,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些原来比较难的问题原来只有少数几个尖子学生唱独角戏。现在通过讨论,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启发,变难为易,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也浓厚了。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这在排座位的时候,就需要班主任多动脑筋了。班主任要把水平不同的前后四个同学分为一组,编好学号并选好组长。当需要进行分组讨论时,由组长负责,学生按不同的编号顺序进行讨论。但还有主要以下两点:第一要把基础相近的学生分在一起,为了互相促进。讨论时小组内可以以一人为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如意见基本相同,可适当补充;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质疑;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反驳。学生之间商讨问题会畅所欲言,没有顾忌,可能会争的面红耳赤。但讨论中,学生可以暴露自身的问题,有助于老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读这一过程情况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改进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争论,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复杂的,多样的,不平衡的,老师无法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发现和解决的。第二要把基础好的与基础差的学生相间在其中,为了帮助差的学生。差生不是本来就差,可能是由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性格特点等因素造成的。通过分组讨论,可以使他们学到优秀学生的先进学习方法,学习理念;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健康向上的性格。还可以一对一的帮助,差生就会慢慢转优。

三、点: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精点巧拨,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点区别于讲,学生分组讨论时,组内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存在分歧意见是经常的,也是正常的。当学生发生分歧,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的及时点拨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启迪学生积极地思维,直至问题越辩越明,最后达成共识。在初中二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对光源的讨论。有同学会说月亮是光源,但有反对意见。老师现在就需要去点拨,但不能就事说事。应该从天体的大体分类着手,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恒星,如太阳。它上面在发生核反应。行星、卫星,如地球、月亮。它们跟地球一样,不发生核反应。这样即讲解了一些课外知识,又让学生理解了课内知识通过这样的引导点拨,学生不再是盲目跟从老师被动地学习,而是牢牢地抓住了学习的主动权,大胆而有目的地思维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相反如果详细讲解回到常规的教学模式,那么读和研的过程就变成了一种形式,也达不到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目的。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后掌握的知识,是长期保存的,能灵活运用的。

四、练:设计有梯度的练习,当堂训练,分层优化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形成新知识基础上的巩固过程,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反馈。如何找寻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是我们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课堂练习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有梯度,要有层次。练习题应由简到难,不可一下子把学生吓倒。如:初中二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的作图题中,老师应先作一点光源的像,再做一线光源的像。如果搞反了的话,学生将被你吓倒,觉得太难了,做练习的积极性受挫,便不会再去思考其他问题。第二,要注意当堂训练,而且要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就能及时的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如不当堂训练,自律能力差的学生将不去复习,问题找不到,就会影响以后的学习。第三,要分层优化,不能吃“大锅饭”,对优生要多给一些难题,多诱导他们去思考一些有现实意义的,含现代尖端科技的问题;对差生要立足书本,多引导他们巩固复习、把所学的书本内容灵活运用。

五、悟:学生感悟提升,收获是什么,困惑有什么 “课堂小结”对于一节完整的物理课教学来说,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但常规的“课堂小结”只是老师总结,只代表老师讲授课程的完整性,不容易对知识升华。如:在初中二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光沿直线传播这个知识点的小结,老师只能说在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而这里重点是熟悉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老师也不能干巴巴的说一些事例,这样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果把“老师的总结”变为“学生的感悟”,这样学生记忆会更深刻。老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学到了什么”的方式进行总结。就上例,学生可以自己把学到的知识升华到解释木匠看木头是否刨平;排队为什么要看前一个同学的后脑勺;小孔成像等。还有学习了噪声的产生与控制后,能升华成不光是小声说话是噪声,只要影响正常上课的声音都是噪声;生活中,夜间电视的声音要关小;噪声可以传递信息,如:铁路工人可以通过敲击铁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铁轨的螺栓是否松动等。所以,把传统的“课堂小结”改为“课堂小悟”更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升华。

这套新课程模式是我一点不成熟的拙见,但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所以在实际的教受过程中,无论哪个环节,我们都应当本着这样的思想:1.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纲、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2.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老师教学。3.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

教育是研究艺术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它应该是千差万别的、百花齐放的。一个改革者应该有科学家的头脑,企业家的气魄,未来学家的眼光。当一名好教师确实不容易,但我毅然为了我的理想坚持不懈。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从两方面不断完善自己:第一,从知识上,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当然初中阶段,专业知识要求相对低,但我也要努力简化知识,向老教师学习,让学习听起来通俗易懂。第二,从教学理念上,成熟自己的教学思想,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我要通过不懈努力用自己的一生为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教师职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邵尚志 科学普及出版社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韩立福 首都师范出版社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常学勤 团结出版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彭前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好学生,好学法》魏书生 漓江出版社 《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 漓江出版社

《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张维忠

科学普及出版社 《物理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分析》

刘钊圳 中学物理教与学物理教育学报

《关于物理知识的教育形态》张量 内蒙古出版社

篇7: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现代历史学习方式的运作以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为先决条件。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学习历史不再是负担而是享受。课堂学习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课外自主安排学习。视历史老师为良师益友,产生了主动与之对话的强烈愿望。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我思考、自由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立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尊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予适当讲解和点拨,适时解疑释疑。

例如,在学习世界近代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时候,我要学生自己了解: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找到贝多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

二、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的设计中就运用了“问题探究性”教学策略。①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②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效果有何不同,原因何在?③如何评价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和亲的历史作用?如果你是王昭君,面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的和亲请求,你是否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如果你是汉元帝呢?

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分组活动彼此合作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例如,述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人类进程中的影响。

把全班分成小组,每组任务明确,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经历、报告向全班介绍交流。因每个人会有各自体会,这许多体会的汇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既重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又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分享,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当然,不能把自主学习等同于放任自流的自学,为保证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教师要创建积极的、宽松的课堂环境,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同时,由于学生的发展极不平衡,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相互学习。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流程:“个人独立探索―――小组研讨―――集体交流――师生总结―――质量控制―――小组奖励”。

四、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在古代世界历史教材中,讲述古埃及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有什么区别?此问题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理解难掌握。我们不妨让学生先分别动手书写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再比较二者异同。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用心雕塑,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也得到体现。

篇8:也谈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阅读教学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是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 (浅习课文, 读得较少, 背得更少;着重教, 忽视学;重分析, 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 平均使用力量) 而言的。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1.加大情感熏陶力度

强化民族情感, 发展学生个性, 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出:“要培养爱国感情, 道德品质, 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是说, 在阅读教学课堂上, 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 强化民族感情, 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 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 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开拓文学鉴赏领域

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 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的传统, 又要开拓文学鉴赏的领域。阅读教学不能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 应该以课本为主, 以资料为繁枝, 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总目标第二条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 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 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 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同样, 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 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 要让学生知道, 资料只能拿来作为参考, 拿来启发个人思维。教师本身更要知道, 拿别人的见解强加于别人, 在开放型的教学中是不适用的。

3.培养人文批判精神

开放型阅读教学要努力改造“科学主义”教学念观, 以博取科学知识为目的, 着意构建“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 培养批判能力, 形成人文思想。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 又不能迷信定论, 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 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 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 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

4.练就语言表达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 从而加强训练, 达到总目标第八条“文从字顺”和第九条“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 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

二、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环境

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环境。当然,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环境才行。

1.教育观念更新

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 (形式) 竞放的基本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批有识之士从国外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 向国内广泛宣传。同时, 教育界对国内教育现状作了深刻的设想。因此, 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 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观念更新了, 教育形式必定丰富多彩, 争奇斗艳。

2.考试形式创新

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 (内容) 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 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 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 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3.评价标准多元

评价标准多元并进是教育根系 (基础) 发达的必要保证。毕竟, 应试教育观念经过20年的实践已经根深蒂固, 一试定终身的经验已经深入人心。向素质教育转变, 打破原有的观念, 只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是不行的, 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 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目前, 经过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倡议, 教学与考试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已经逐步出现, 这就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正确与否, 关键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1.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 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 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

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 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 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 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 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师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放养式”阅读教学法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 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是机械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创造性, 而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教师要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 实意预言学生的成功人生。这样, 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 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3.克服抽象的“理论性”的阅读教学, 开创具体的“实践性”的阅读教学, 充分挖掘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

的确, 语言文字文学的分析涉及到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因此, 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理论系统的介绍。教学中教者充充实实地在学生脑袋里塞进系统的理论知识, 考试时, 学生却不能灵活运用, 教和学都是事倍功半。开放型阅读要求我们要开创一种新的方法, 追求“实践性”的阅读过程。要以教者创设问题和学生发现问题相结合为前提, 以学生在阅读中寻答案、在答案中求理论、在理论中见能力为中心, 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这样, 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 语言文字功底才会逐步深厚。厚积薄发, 考试时, 学生自然地有料可用, 自由发挥。

4.改变“无声化”阅读方式, 语文课堂上一定要恢复朗朗的读书声

课堂上许多老师常常为了节省时间而让学生默读课文, 以至于这种“金口难开的朗读”往往是班级里读得比较好的同学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而其他同学则只能充当听众, 这大大地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语文能力的提高。事实上,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的是书声琅琅。

首先, 对旧教材来说, 高中语文课本和读本之中所选的篇目, 大多文质兼美, 很适合朗读。比如, 《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具有音韵美、诗意美、画面美的特点, 特别是其中的比喻更是新颖独特, 化静为动, 能激发读者无限的遐想, 在教学中确实应该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几遍。

其次, 就学生来说, 高中语文教师更应该通过朗读创造机会和条件,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试想, 当学生享受着来自于同学那抑扬顿挫的朗读时, 当学生陶醉于同学声情并茂的演讲时, 他们怎么能够不受感染, 怎么能够不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呢?

再次, 朗读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对作文教学也大有益处。因为思维的载体是语言, 而朗读不但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 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可以最大限度地将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来,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 学生会用心灵去拥抱语言, 与作者交流, 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碰撞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另外, 在批改作文时, 语句不通的习作让学生自己读一遍, 他们马上就会知道何处不通。这样, 学生的作文水平和朗读能力就会普遍得到提高。

摘要: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是开放型课堂教学的关键, 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中, 要追求实效。

上一篇:初中的作文600字树下一篇:手术室护士(长)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