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4-04-10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共8篇)

篇1: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育学》中明确指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认识、体验和实践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理想之魂,立民族之根,培养可靠的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第一重任,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在推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尤其是新教材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中的渗透,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些要求不仅是对中学道德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对其他课程,包括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其中,道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灵魂,它不仅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而且是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在人生的历程中,德性的生长居于统摄地位,它是生命之完整的决定性因素。德性与生命的其他部分不可分离,人生的其他部分的发展离不开德性的支撑,同时人生的其他部分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德性的生长。德性生长与生命完整性的关系决定了道德教育并不是在孤立的时空中展开,而是渗透在人生的方方面面中。

英语教师正确和完整的说法是教授英语的教师,意味着他首先是一个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只是教授英语这门课,不只应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素养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这是每位英语教师的责任。

但长期以来,一提起德育,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小学的“思想道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或别的道德课。无论是学生、家长、学校还使教师,都认为道德课以外的其他各科的课堂教学只能间接地育德。因此直接导致道德课的课堂教学承载了过多的任务,期望越多往往失望就越大,并且使得其他各科的课堂教学无形中逃避了应负的责任。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渗透德育?如何避免陷入为德育而德育的窠臼?

一、制定德育目标

虽然绝大多数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不会忘记课堂教学这个手段或途径;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凭经验都懂得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于教材、教法及教师人格中得道德影响对学生的品德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学目标中学科德育没有实质性的地位,学校评价和教学评价指标中学科德育所占比重较小或没有,所以,学科德育多半是有名无实。当评价教学工作的指标及标准只限于分数、优生率、升学率或高考率时,教师又如何会关心课堂教学的德育任务?

因此从宏观层面上,学校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德育目标纳入到评价教学工作的指标中。可以采取召开任课教师和教研组长会议,研究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点的情况,并体现在任课教师和教研组计划中,在备课中坚持知识点、能力点和德育点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并实现德育目标。领导深入听课,对教师课堂教学每月定性和定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教师月考核。学校还可以举办教学渗透德育工作汇报课、研究课、示范课,组织全校性观摩活动,召开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工作研讨会、经验交流会。

二、精致的课堂教学

叶圣陶先生认为“我们并不否认除教学之外,还有其他的德育途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课堂教学是德育最主要的途径,并不能舍此而另搞一套。”

由于学生大部分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贯穿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与教学相融合,有法定时间保障它的有效运行;并且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需要吸收知识、素质、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的。因此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教书育人的管理,使传授科学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要求: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要尊重、赞赏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对学生的帮助、引导;在自我关系上,强调教学反思;在处理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上,强调合作。可以借鉴一些学校以“提倡集体备课”为载体,以“开展反思性教学”为突破口,优化教学过程,强调德育渗透,创建教学特色,切实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的方法。集体备课可以形成“共性化的教学思路,个性化教学艺术”有机结合的良好局面。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真正掌握学情,通过全面深化、冷静思考和总结促进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倡导关注学生的细节,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德育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即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培养学生优良品质,既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又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在英语教学中不仅仅只是传授外语知识,还要结合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对家事、国事、天下大事的关注,进而养成主人翁意识,对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智的判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把学习英语的目的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把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关于情感道德方面的教育,关于友爱、和平、环境的教育以及关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如,蕴涵德育因素的英语谚语十分丰富,也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谚语对学生进行德育,效果会十分明显。

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若能巧妙和智慧地运用,就会使学科教育与德育相得益,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

二、丰富的课外活动

“其实,在学校当中,对学生更具影响力的,与其说是道德课,不如说是各科教学、党、团、少先队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集体活动。”所以,德育内容不仅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进行系统的德育知识教学来体现,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是通过各种德育活动(主要是直接的感性知识学习)来潜移默化地修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如果课堂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富于思想性、娱乐性、竞赛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就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国外在开展德育教育中非常重视课外活动的作用。日本的特别活动是日本德育中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目前日本学校的特别活动开展的情况,已成为衡量德育工作、学校工作的重要标准。其内容包括课外学习活动、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全校性的大型活动,以及假期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等。

课外活动能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创设语言情境,渲染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学习的甘苦,增强学习自信心,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提供有利条件。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举办英语周活动,设置不同的主题,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也可举办英语社会实践活动,在社区进行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展现了学生的良好风貌。还可以班为单位成立播音、板报、表演、绘画及阅读等英语课外兴趣小组,取材注重思想性,多考虑寓言、幽默故事、诗歌、短剧、科普常识、名人传记等。英语播音小组可定期播放校园新闻、好人好事、英文歌曲等;板报小组开辟校园英语专栏,宣传时事政治,选登名人成才史,介绍学习方法等;表演小组定期演唱英文歌曲、排练短剧小品,积极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文艺活动;会话

小组定期练习口语表达;阅读小组定期阅读原著、背诵名言警句、写读书心得等。教室里也可布置一些启迪心灵、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好学精神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就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感官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英语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教学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以及它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好学精神。

四、重视教师素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本身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无言的教育和影响作用,对学生的良好人格、思想的塑造,有不可估量的样板作用。此外,无论是教育观念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方法的选用与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因此,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并且,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效果,还将影响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只有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德育教育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其次,掌握丰富的知识。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教师,如何教学生学,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可以说,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效果和命运。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挥洒自如,百问不倒,风趣幽默,必须要有广博的只是做基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这形象地说明了掌握丰富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之,德育教育是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英语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英语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付出更多的心血。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只要我们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深入钻研教材,细心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不失时机地、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就能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任务,圆满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黄向阳.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王征.全面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教学管理,2002

篇2: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武汉市黄陂区第六中学

陈连俊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开展课内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笔者认为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渗透:

1.研究学生身心特点,增强德育针对性

德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而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既依赖于它所处的社会生活水平, 也有赖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所以, 教师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努力按照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去加以教育引导, 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自觉行动。

同初中生情绪易激动、易感染、易表现,情绪的延续时间短等等心理特征相比,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明显不同。高中阶段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并且在处事的信心度、果断性、自制性和调节力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高中生初步从具体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具有可直接验证的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理卫生和遗传学知识时,会感受到某些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是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的。这样的思想熏陶,学生容易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以至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从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了吸烟、酗酒的危害;讲青春期身体重要器官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说明了晚婚晚育的的生理学基础。这比离开科学知识单纯进行纪律教育、道德规劝效果要好得多﹗

2.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知识点

新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明确规定了德育目标,包括四方面的内容: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相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初步形成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生物学技术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挖掘教材的德育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科学价值观,生物进化观点,生态学观点和爱国主义等。分别简述如下:

2.1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充满辩证法的自然科学,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过程都是辩证发生的。教材中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内容极多。如新陈代谢本身是同化与异化的对立统一过程,两者的矛盾运动,是个体生存、发育的基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关系说明运动是有规律的。又如生物与环境之间、遗传与变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等。在细胞代谢、增殖基础上实现的个体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经遗传、变异而实现的生物进化,都可归结为生命物质一定规律的变化。生物间共生、寄生等复杂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等阐明着普遍联系的观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2.2科学价值观的渗透

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教学中还可结合实际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学生的头脑。

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正越来越深刻且广泛地影响着人类活动和生产的各个方面,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是生物教学中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结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与人体健康”等具体知识点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教育。结合 “植物生长素发现实验”、“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遗传实验”、“达尔文进化理论”等知识,进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结合中外著名生物科学家的动人事迹,启迪学生把立大志与踏实刻苦的学风结合起来,把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走成才之路。还应教育学生关心生物科学的实际应用,如生物科技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生物工程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可以利用有关生物学知识的日常生产如花卉、食用菌、果树载培、果酒果醋制作等进上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价值观。

2.3生态学观点的渗透

在“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教学内容中,着重论述了有关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生态学观点的渗透,有益于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与科学观。如通过讲述生态系统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如果不遵循生态平衡的原理就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后果,进而阐明生物必须依赖于环境而生存,人类必须对生命自然界持尊重的态度,让保护生态的意识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2.4法制观念的渗透

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

2.5爱国主义思想观念的渗透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利用教材中的小资料、“课外阅读”等有关内容向青少年学生介绍我国的陆地面积不到世界的3%,但却有高等植物近3万多种,其中珍稀树种居世界之首,如金钱松、珙桐、银杏、银杉等。有占世界总数13%的鸟类和占世界总数10%的陆栖脊椎动物资源。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我国最早种植和饮用茶叶,现有5亿多亩茶园,号称世界第一。我国古代就有《山海经》、《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光辉论著。唐朝发明的淡水混合放养技术到今天在世界上仍享有盛誉,并被广泛使用。在生命起源研究方面,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一种含有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1981年,又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1990年11月28日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三链状DNA新结构。这一成果被称誉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重大发现,获得美国当年百项科学头奖。1997年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教授为首的科研人员,培育出了5只转基因羊,其中一只奶山羊分泌的乳汁中,含有堪称血友病病人救星的药物蛋白,即有活性的人凝血第九因子。这是具有生物医药产业价值的转基因山羊。更令人振奋的是,我国科学家黄淑帧教授等首创的转基因羊研制新路线,将使人类用新技术构建“动物药厂”的梦想变成现实。我国在绘制人类基因图谱时占了1%的份额,标志着此项研究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3.课内课外结合,拓宽德育渠道

学校事事皆育人,德育不仅只限于课内,还应拓宽渠道,多途径进行渗透。

3.1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2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日常接触或感受到的事情,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培养绿色环保意识。如回收废旧电池,节约利用 水资源,调查空气中粉尘情况,土地资源的减少和浪费,白色污染等,积极引导学生生态观、环境价值观、资源观、法制观的建立。

3.3举办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活动:在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时,结合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中,很多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心理变化感到不知所措。为此我们开展了以“青春期卫生”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播放有关青春期发育的教学光盘,及时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方面的知识,解开他们心中的困惑,指导他们正确对待青春期出现的生理变化,正视自己的性别“身份”;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青少年学生认识到在青春期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结合“环境日”、“地球日”、“地球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日”等活动,举办相应的“我国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污染与健康”、“生态环境问题及改善对策”等知识讲座;结合学科竞赛,开展“生物环境知识”竞赛,利用黑板报、墙报、刊板等开展“环保法律展览知识”“现代生物技术成就展”。既丰富了学生的生物知识,又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3.4开展向“先进个人”学习的活动:结合班级每天涌现出的“好人好事”,适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让其他学生从中学习这些“先进个人”的事迹。从而明是非、知荣辱。我还开展了“我为班级和他人每天做一件好事”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小事从我做起”。我还编写了班级“八荣八耻”(以遵守纪律为荣,以我行我素为耻;以讲究卫生为荣,以污染环境为耻;以爱班如家为荣,以破坏公物为耻;以认真听讲为荣,以玩小动作为耻;以独立作业为荣,以抄袭舞弊为耻;以不耻下问为荣,以不懂装懂为耻;以进取向上为荣,以自甘落后为耻;以合作互助为荣,以自私蛮横为耻.),张贴在教室的一角,让学生每天能看看,检查自己的行为,明白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

篇3: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分析

1. 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不平衡

一些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缺乏渗透德育的意识, 这就很容易导致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仅仅局限于教专业知识, 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甚至错误地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只是“两课”教师和学生教育管理者的职责和任务, 与自己无关.德育渗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育人的结果, 德育意识强的教师在教材中能很好地钻研出学科的德育功能, 德育意识弱的教师即使教材中明确标明了德育因素也会无视其存在.

2. 学校缺乏德育渗透的保障机制

在对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聘中, 对专业和学术水平强调较多, 并作为硬指标提出量化要求, 而对育人工作的要求仅仅是原则性的, 显得软弱无力,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即使有这方面的要求, 在实际操作中也基本不予考虑.

二、初中数学课堂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正如相反方面, 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1. 育人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道德学习

道德学习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因此, 不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无疑就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大损失.为此, 我们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重新审视, 寻找教学过程中的缺点, 探求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误区, 把提高德育工作目标落到专业课教学的实处.

2. 道德教育不是教条, 比教条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

数学是一门追求理性的学科, 数学中充满了理性主义之美, 展示着科学主义的力量.要抓住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阶段, 在教学中, 通过对数与理的探索,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 勇于实践, 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 循序渐进塑造健全的人格.因此, 学数学绝不能让学生只会做题.如果不能在数学中渗透德育, 对于培养学生理性冷静和坚定踏实的性格以及其他优秀的品质和观念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基本方法

1. 通过教师的严谨讲授,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师的人品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 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一个好老师, 不仅要对学生有学习上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格上的感召力.教师有高尚的师德就可以使学生在这部人生教科书中终生受益.因此, 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是德育渗透的关键.

2. 通过数学的本身特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数学教学中良好个性品质:一是浓厚的学习兴趣, 它是学习的源动力;二是良好的数学感觉, 它是数学发展和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三是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持久、恒定的动力, 能唤起较高的动机水平;四是顽强的毅力, 数学的历史就是不断解决难题的历史;五是独立思考, 勇于创新.数学活动中不同的方法, 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六是不迷信, 数学历来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数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首首探索数学精神的赞歌;七是对自己行为高度负责的精神, 数学的特征在于其步步有理有据, 有利于培养学生负责的精神;八是良好学习习惯.以上是一般意义个性品质, 并非只数学独有, 但通过数学教育来培养这些品质却是数学学科应该承担的任务.

3. 通过数学的应用教学,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数学一方面仍发挥基础和应用基础的巨大作用, 另一方面也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技术.加强数学理论联系实际, 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而且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现代社会中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产效率问题、企业管理问题等均与数学关联紧密.因此, 数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要将数学本身的知识体系推向各个领域.

4. 通过发挥教材的美育思想, 进行对学生的美育教育

美育和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能培养情感, 陶冶情操, 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在数学教材中, 也蕴藏着美育因素.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 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完全对称性, 而且在于它体现了一种强大的集体主义精神.由此笔者启迪学生, 你们个人就像圆上孤立的点, 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像一个圆, 集体的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分不开, 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 就会不在圆上, 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5. 通过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 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

讲授无理数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π的研究:我国魏晋数学家刘徽建立了计算圆周率π的两个近似值, 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出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并提出π的两个分数近似值约率和密率;讲授直角三角形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周髀算经》就已经应用“勾股定理”, 在东汉初发展为《九章算术》的第九章内容的讲述, 学生们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篇4: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教育学》中明确指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认识、体验和实践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其中,道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灵魂,它不仅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而且是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数学教师正确和完整的说法是教授数学的教师,意味着他首先是一个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只是教授数学这门课,不只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数学教学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这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责任。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渗透德育?如何避免陷入为德育而德育的窠臼?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做了如下探讨。

一、结合实际,制定评价目标

绝大多数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不会忘记课堂教学这个手段或途径,绝大多数教师凭经验都懂得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于教材、教法及教师人格中得道德影响对学生的品德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学目标中学科德育没有实质性的地位,学校评价和教学评价指标中学科德育所占比重较小或没有,所以,学科德育多半是有名无实。当评价教学工作的指标及标准只限于分数、优生率、升学率或高考率时,教师又如何会关心课堂教学的德育任务?因此从宏观层面上,学校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德育目标纳入到评价教学工作的指标中。可以采取召开任课教师和教研组长会议,研究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点的情况,并体现在任课教师和教研组计划中,在备课中坚持知识点、能力点和德育点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并实现德育目标。领导深入听课,对教师课堂教学每月定性和定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教师月考核。学校还可以举办教学渗透德育工作汇报课、研究课、示范课,组织全校性观摩活动,召开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工作研讨会、经验交流会。

二、因材施教,创设精彩课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要求: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要尊重、赞赏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对学生的帮助、引导;在自我关系上,强调教学反思;在处理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上,强调合作。可以借鉴一些学校以“提倡集体备课”为载体,以“开展反思性教学”为突破口,优化教学过程,强调德育渗透,创建教学特色,切实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的方法。集体备课可以形成“共性化的教学思路,个性化教学艺术”有机结合的良好局面。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仅只是传授外语知识,还要结合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对家事、国事、天下大事的关注,进而养成主人翁意识,对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智的判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把学习数学的目的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把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关于情感道德方面的教育,关于友爱、和平、环境的教育以及关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如,蕴涵德育因素的数学谚语十分丰富,也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谚语对学生进行德育,效果会十分明显。

三、走出课堂,拓展活动空间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各科教学、党、团、少先队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集体活动有着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以,德育內容不仅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进行系统的德育知识教学来体现,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是通过各种德育活动(主要是直接的感性知识学习)来潜移默化地修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如果课堂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富于思想性、娱乐性、竞赛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就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四、提高教师素养,推动教育发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本身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无言的教育和影响作用,对学生的良好人格、思想的塑造,有不可估量的样板作用。此外,无论是教育观念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方法的选用与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因此,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其次,掌握丰富的知识。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教师,如何教学生学,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可以说,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效果和命运。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挥洒自如,百问不倒,风趣幽默,必须要有广博的只是做基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这形象地说明了掌握丰富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之,德育教育是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付出更多的心血。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只要我们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深入钻研教材,细心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不失时机地、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就能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任务,圆满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篇5: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围绕着新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我们的教科书琳琅满目——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汇总全国新课程的新教材版本,应该不下于20种,教材出来了,但与教材相匹配的德育教育也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在教师的眼中,对于化学学科的德育渗透,我谈一谈我在教学中常常思考的几点作法:

1、德育目标的制定策略。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德育教育的依据。它反映了教育目标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规格,它制定得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实效。在教学中,知识传授是我们课堂内外的主线,但德育教育却是我们教学中贯穿学生的灵魂,我觉得知识的遗漏,我们可以查漏补缺,但是由知识所衍生出来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以及该时代的人们所留下的优良传统,错过了就无法让学生再融入其中,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德育目标的制定。德育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当今我们国家的国情、我们的社会潮流等等,我认为,我国学校德育目标宏观化的制定束缚了德育工作的开展,德育工作要开拓创新,就要彻底改变原来学校德育目标宏观制定的做法,进行中观化厘定。一直以来,学校德育目标没有得到科学的定位,这主要由于对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这两个概念把握不准,经常混用。德育目标只能处在德育目的之下的一个层面里,不能和德育目的处在同一个层面。实现德育目标离不开德育内容的具体实施,不同的个体,我们所制定的德育目标通常不一致。比如说:当我们在学习《化学》(必修二)中的化学键时,我们在制定德育目标就要根据我们学生的个体来制定,可以这样来制定德育目标:通过对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体谅父母、感恩父母高尚情操,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因为我们的学生很多来至于农村,班上80%以上的同学都是留守儿童,都是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的,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很有意见,他们普遍对学习不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制定德育目标时,就要联系到我们所学习的内容与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化学键是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而我们与父母之间也有比化学键更牢固的亲情相连,化学键可以被破坏,但是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血溶于水,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要体谅父母的苦心,以我们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

2、德育内容的选择策略。德育内容是实现品德教育目标的桥梁,是学生个体进行道德学习,掌握道德规范、提高生命与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德育内容的选择,对于构建科学而和谐的德育内容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对学生进行

品德教育,目的是要让他们时时刻刻以人为本,随时想到人性善的一方面,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的生活时时沐浴在春风中,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当今社会,由于改革开放,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拼搏,人们的物质文化大大提高,但是与之相对应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但没有提高,还有倒退的迹象。比如,网络传的沸沸扬扬的宝马女马诺,就是一个贪图物质享受而缺乏精神依托的典型;所以对我们的学生及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刻不容反。当代德育内容体系既要具有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前者要求新体系具有纵向开放的功能,使中国德育内容“一脉相承”,并指向未来;后者要求该体系能够顺应时代发展,但又不能离本。如果德育满足了个体精神需要就会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而无数人的个性发展必然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制定德育内容时,应重视和研究学生个体的精神需要。比如我们化学学科在选择德育内容时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最近媒体报道的癌症村事件、上海黄浦江的死猪事件、以及杭州居民花钱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等等,这些反应了我们的国民在享受物质生活提高带来的愉悦时,也产生了很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这与我们的主管部门一手遮大是分不开的,当然也与他们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要时时普及当今社会的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热点,可以以讨论、演讲等形式出现,我们在选择德育内容时在这些方面也要埋下伏笔。

3、渗透方法的选择策略。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选择时既要考虑所选定的场景、还要注意选择德育渗透的对象,通常的渗透方法有语言熏陶法、榜样启迪法、推荐读物法、开展活动法、审美教育法、参观教育法、教师(学生)演讲法、组内讨论法、竞赛法、观看影片、课外分组调查等等。在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要以本学科为主,达到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感触灵魂,当我们的行为触及到学生的灵魂时,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德育渗透方法的选择,一定不要过于盲目,可以事先对学生行为进行个别摸底,然后备课组集体讨论采用什么渗透方法,在课堂上,我们面临的是几十人的群体,我们的渗透方法要具有普遍性。化学学科,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门学科,我们化学教师一定要起好第一节课的头,往往情况下,化学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都是在介绍如何学习化学,让很多学生找不出本学科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我们在上第一堂课是就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学习本学科,提高其吸引力进行渗透。在教学中,我在第一堂课是应用多媒体手段,先应用化学来解释我们生活很多他们不知道的现象,比如魔术吐火的原理、滴水生烟的实验,黑面包的实验、木炭跳舞等等,然后介绍当今社会的前沿科学中化学的应用,特别是在航空航天等国防领域,最后给他们介绍一些因为不懂化学而失去生命的典例,这样既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又增加了他们的兴趣,终身难忘!所以德育的渗透一定要注意方法的选择,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保障。

4、渗透过程的实施策略。德育的渗透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在渗透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在思想道德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复的情况,会让我们的教师在过程中精疲力尽,其实这也是我们离成功不远的地方,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半途而废。在德育渗透中,我们要带着学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在准备化学教材和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着力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工作,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如:我在准备《化学》(选修三)第一节教学内容‘原子结构和性质’的时候,我会大量的查阅并运用了以前积累的一些有关化学在微观世界的应用等多方面的例子,涉及到农业、工业、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还例举了我国关于微观化学方面的灿烂的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在微观化学、催化化学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上课时就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组与组之间再交流、补充,这样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较好的完成了德育渗透。另外,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我们更应该在日常性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加强随机引导,强调思想升华。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所以渗透德育,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总之,我相信,我们德育渗透的过程在于实施,如果实施过程是好的,那么德育渗透的结果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5、渗透效果的评价策略。德育渗透的过程是好的,那么其结果是不是一定非常好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德育渗透的效果有一个评价机制。化学学科如何来评价德育渗透的效果,其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1)、评价多元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在我们的现实中不胜枚举,其实是有很多途径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证明自身的价值的,只不过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帮他们寻找到,我们不能单拿成绩来看待学生。评价多元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评价内容多元化②、评价主体多元化③、评价标准多元化④、评价方式多元化。(2)、过程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属于终结性的评价,它通常以书面的形式体现,内容也是结论性的。这种终结性评价,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评价,缺乏对学生成长过程应有的关注。相比之下,过程性评价能充分体现对学生成长过程的终极关注。过程性评价应具体体现在

收集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3)、人文评价。理解、容忍、接纳和尊重,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都应在评价中得到体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学习上的落伍者、智能上的滞后者、家庭条件上的困难者都应算作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包括。这部分学生,由于认识比较浅显,行为习惯比较差,学习成绩不好,在老师头脑中他们是绝对的“差生”。对这部分学生,评价不能忽略他们,更不能伤害他们,要及时、到位地关心和关怀这些学生,给予真诚的关爱。关爱每个学生是每个老师的天职,是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4)、在评价的同时,还需注意什么?对于高中学生的评价,一定要注意这四个词语:真诚、适度、明确、针对。现在的高中生,都是在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孕育、熏陶出来的,大道理比谁都懂,对他们进行评价,既是对事,更是对人,真实诚挚的语言比什么都重要,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快速生长的时期,心理的敏感程度相当大,我们更应该学会与他们民主、平等的交流。

篇6: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近年来,以提高教育效益为目的的各种改革层出不穷,其深度和广度已不再是几篇文章所能表达。在德育管理这一层面,提得最多、最广泛的话题是,如何让“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笔者在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中,对这方面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人人平等,构建管理制度应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爱”

在构建德育管理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举例来说,在以往的管理制度中,“不许”、“禁止”、“不得”等用语屡见不鲜。这类用语冷冰冰、硬梆梆。武断而无情,生硬地束缚学生的感性冲动,却忽视了学生应该获得的人格尊重。实践证明,在给学生讲这些规定的时候,他们往往表现出厌恶。笔者想,既然学生对这类规定有反感,不接纳,就应该换一种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能不能把“不许谈恋爱”这类内容换成“作为青年,你有恋爱的权利,若你一定要拥有这种权利,将会痛心地失去发展的良机”。当我们把冷冰冰的制度换成充满人性平等、师生关爱的忠告后,学生还会那么反感吗?学校如果能在制度上、教育行为上营建起一种师生平等、互相关爱的氛围,他的教育才称得上是爱的教育、和谐的教育,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保护。

二、重在引导,执行管理制度应体现“严格”和“教育”

严格管理的目标应是教育学生学会生活,学会适应。基于此,应当充分发挥制度本身的教育功能,而不能仅仅使用其惩罚功能。譬如,要落实好封闭管理制度,关键在于向学生及家长传达学校管理“严格”的信息,通过宣传,这个目标不难实现。宣传就是一种引导。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们建立了出门证制度,规定一周之内,住校学生只能进一次、出一次校门,在此期间确因事外出,须履行学生―班级―德育处三级审批程序,即本人出具离校原因,班主任核实并签名,然后统一到德育处办理出门证,凭证离校。通过广泛宣传,使这项制度众人皆知,逃学现象得到有力遏制。然后我们对出门证定期汇、分析,使学校从一个侧面了解到班级工作运转情况,为加强学校工作针对性提供了依据严格管理离不开人性关怀来支撑,否则制度难免陷人僵化。因此,执行封闭管理制度,能不能在学生离、返校时,派出有关权员到校门口迎来、送往?校领导在门口同学生依依话别,迎接返校,不但使学生普遍感受到尊重,还通过校领导的身体力行、使学生感受到爱的`关怀。宣传上的引导、行动上的引导,不正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么?!

三、尊重实际,完善德育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首先,要尊重实际需要,完善目标管理。每个学校都有结合专业特点的培养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制订的培养计划可行与否,关键要看在制定培养计划时,是否尊重了市场需求实际,在出台具体措施时,是否尊重了班级工作实际,在实施计划时,是否尊重了学生个性实际笔者认为,职业教育面临的三个实际问题处理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质量问题。因此,有必要围绕“全面管理,全程跟踪”的培养思想,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替学生记录成长过程中取得的荣誉和成绩,对学生成长进行跟踪管理;通过设立奖励基金,分文化、专业、文艺三块,对在这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进行奖励,对学生的成长进行激励引导;通过鼓励学生自学选学其他专业。自学期满,成绩合格者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重点向企业推荐,对学生进行目标管理。

其次,要激活集体智慧,实现动态管理。教育是全民性的:对学校教育而言,教育成效是全体师生相互影响的结果。这就要求全体教师要针对教育环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来出谋划策。在整体智慧的基础上,变德育处单干为齐抓共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需要启动三个机制,一是德育工作例会制,二是班级工作例会制,三是班级工作研讨制。德育工作例会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沟通条块管理信息,二是整合管理反馈,调整工作思想,三是根据德育目标制订工作方案;班级例会主要处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沟通和汇总班级管理信息,二是贯彻落实工作计划,三是解决班级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班级研讨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落实德育青蓝工程,促进德育经验“老向青”传递,二是组织学习德育工作法规,三是开设德育科研讲座,促进经验向理论升华。

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学生民意,研究学生思想动态,着眼师生互动。根据反馈信息,及时修订教育思想及有关做法,实现动态管理。如通过设立校长接待日、建立德育处找学生谈话制度、出台班主任预约家访制度等,广泛开展师―校、师―生、家―校交流,使学校教育服务于群众需要,服务于学生需要,这也正是“三个代表”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四、重在参与,组织德育活动应体现“激发兴趣”原则。

德育活动应该是五彩斑澜、能对学生心理产生强烈冲击的一个或几个系列,具有灵活的方式,充足的内容、强烈的吸引。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可以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心中所好,从而保证每个人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首先,活动最好文学艺术、品德修养并重。为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不妨让学生读读名著、背背名诗、赏赏名画、看看名影片、听听名曲。这项活动,是我市职业高中首倡的,名为“五名伴我成长”实施以来,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获得了质的飞跃。为了促进学生修德练能,也不妨以“嘴甜、心善、手勤、脑活、健体、练能”为主题,开展一系列专题活动,专注于六个方面,通过科学设计、精心组织、认真验收,使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

其次,文化生活最好利用起基层队伍。如广播站、校报编辑部、计算机协会、学生合唱团、绿色协会、大讲坛、文学社、文艺队等。为使这几支队伍好花常开,长盛不衰,每个组织都应选派得力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学校要为组织提供活动场地和一定经费。这些组织一旦正常活动起来,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干、激励成长的舞台。

再次,课余生活最好开放校内“文化餐厅”。笔者认为,学生课余时间要玩想玩是好事,只要引导得当,完全可以起到培智健体的作用。因此,不妨以“开放设施、象征收费、勤工俭学”为原则,课余时间将电脑房、体育馆和健身设施、图书馆等全部向学生开放。免费开放图书馆、电脑房;体育健身设施象征性收费,按实际设立勤工俭学岗位,从特困生、低保家庭子女中,挑选一部分出来做这些地方的清洁卫生工作,每次给予一定报酬,按月支付。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贪玩学生无处可去的问题,也为特困生解决了部分生活费用,可谓一举多得。

篇7: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谈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对话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高中阶段又是他们步入社会的准备期,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发挥语言文字的功能,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对高中生进行一些恰如其分的德育渗透,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完善他们的人格,以便将来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德育;爱国主义精神;健康人格;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时指出,高中语文应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这个说法中,“思想道德素质”被放在了“科学文化素质”的前面,明确地突出了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和规范,从而转换为受教育者个人的品德和素质的一种活动。在语文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阶段的广大青年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非常重要,也是从更深层次上开展语文教育的要求。如何利用语文教学中那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语文训练中,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祖**亲的一种情感,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在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今天,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老师的职责之一。教材中很多课文描绘和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有的描绘了草原的空旷辽阔,有的再现了林区的广大富饶,有的赞美了山水的奇特秀丽,有的记叙了奇异景观。通过这些课文,可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与可爱,从而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师通过对语文课中优秀科学家事例的讲授,可给学生树立爱国的楷模,启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还有一些文章介绍了我国灿烂的文化成就,讲授时,教师激昂自豪的情绪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1.引导学生阅读。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2.指导学生作文。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知的流露。在审题中,确定德育导向。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审题正确,写出来的文章就扣题;反之,审题有误,写出来的作文就离题。所谓德育导向作用,就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教师在指导中的坚定、鲜明的政治态度,从而体现了社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具有导向作用。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人需要有责任心,人只有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才能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机会。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地体验相互帮助,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形成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理解、欣赏他人,具有对他人负责的良好精神境界。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树立这样一种意识,集体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就是集体的主人,形成一种主动,参与的行为倾向。将语文社会的密切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渗透,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合作观念。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三、渗透审美教育

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感情经历去感受文章中的艺术形象,从而丰富自己的感情,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得到不同一般的高级的美的感受,为自己的生活增添美的色彩。

1.赏析美的语言。入选中学课本的文章许多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像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烘托、比较、联想等表现手法和作家遣词造句的高超技巧,教学中可以作详尽的分析,力求让学生受到语言美的陶冶。

2.启发美的想象。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

3.培养美的创造。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学生学会审美还不够,更应该培养审美创造力。教学中应该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并激发起他们创造美的愿望,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创造美的生活。

现阶段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需要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高中阶段又是他们步入社会的准备期,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发挥语言文字的功能,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对高中生进行一些恰如其分的德育渗透,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完善他们的人格,以便将来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语文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探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把思想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传授和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8: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小学生的自身品德在体育课中的展现

伴随时代变迁,社会文明高速发展,现代教育的侧重点有了很大改变。在新课程教育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自身德育素质,在教学中融入了德育教育,这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也有所体现。然而,现代教学的特点促使老师偏向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德育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学生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经常会表现出德行方面的各种问题,例如:(1)学生们在老师讲解动作要领的时候,常常在队列中聊天玩闹;(2)在上课练习时,有些学生经常会独占体育器材,比如篮球、足球等,这样一来,其他学生就没有器材可以练习;(3)在练习结束后,不及时归还体育器材,随意乱扔,无人收拾和整理;(4)常有学生把篮球当成足球来踢,损坏器材;(5)不注意场地使用,比如在踢球时选择人多的地方而不是足球场。上述这些情况几乎所有学校都会发生。为预防这类事件再次发生,老师们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侧重点,将侧重点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慢慢转移到他们的上课德行表现上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益处

首先,体育学科的教学从幼儿园一直持续到大学,始终是一门必修课。在这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们可以接受连续性的德育教育,在教学时间上有了基本保证。其次,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学生们很容易表现出自身的情感。所以,老师们可以针对体育课时,学生在各类身体训练中展现出的状态,及时进行适当的德育渗透,这样既符合实际,又能取得良好的收效。第三,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德育教育可以渗透到各方各面,老师可融合教学内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让他们学习人际交往中的思想道德,与训练中的意志品质密切地联系,进一步提升德育渗透的教学效果。

三、在小学体育课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

要进行德育渗透绝不是仅仅严肃地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刻板教育即可,老师们要适时地把握机会,结合实际情况同时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为辅助,提高他们的德行品质。要帮助小学生学习小学体育,还要慢慢地将教学的侧重点转至学生的德行上来,将德育教学渗进教学内容中,这样才可以得到有效的结果,提高小学生的个人品质。

(一)建立教育评价体系,提升老师德育渗透意识

目前大部分小学都缺少一套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这也是老师体育教育渗透没有做到位的主要原因。学校应当为老师提供体育教育德育渗透的相关培训,强化老师在这方面的意识并且切实提升老师德育渗透工作的理论水平。同时,学校需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并且强化德育渗透的监管力度,帮助德育渗透在体育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老师需要时刻关注自身言谈举止

小学生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老师如果在平时教学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就会被学生模仿,因此,老师需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这也是对学生负责。例如,老师应当穿着得体的服装,在上课时应当穿着合适的运动服,而不能选择西服、紧身衣等不合适的服装。老师在上课时应当使用普通话而非方言,老师应当关注自己言行,使用文明用语,要维护在学生面前的老师形象。因此,在上课的时候,老师需要严于律己,在教学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以此来提高小学生在体育学科中的德行素养。需要确保老师在上体育课时不因自身言行对学生成长和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讲解动作要领的时候,老师除了可以用幽默的方式授课,还需要关注自己的言语文明,在学生们面前保持良好的老师形象。

(三)制定体育器材使用规定

在体育课时,学生们在使用完器材后时常发生随意乱扔和不当使用的情况,为了保证器材的完好和有效使用率,老师可以在发放体育器材前明确一个体育器材使用规范,以此来约束学生使用器材,防止随意乱扔和器材破损的情况再次出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强化德育教学,提高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德行素养,切实提升小学生的个人品质素养。比如,某校的体育教师为了预防体育器材丢失和保证有效使用率,同时提高学生们在体育教学中的德行素养,强化学生的德育渗透,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套体育器材使用规定:学生在使用完体育器材以后,不可以随意乱扔器材,必须讲所有器材放回到统一的回收位置;如果学生不想再用器材,也必须将器材放回规定位置。在老师给学生讲解了器材使用规范后,以往的不良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小学生的个人素养相较从前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这也表现出了德育渗透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强化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德行和个人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德育教学评价体系,老师应当注重言传身教,在教学时避免使用不文明的语言,要在学生面前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在教学中强化德育教学,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要将教学侧重点转移至学生的言行举止中,将德育教学渗进体育教学内容中,强化学生的个人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泽文.关于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6-05

上一篇:【海归找工作网站】2016年青年就业群体约1500万 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下一篇:名思教育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