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教育哲学思想

2024-06-25

后现代教育哲学思想(共8篇)

篇1:后现代教育哲学思想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此揭开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后现代思政载体是应对大学生群体碎片化的路径之一,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改革是新时期思政工作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作 者:李果 葛丽芳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刊 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22)分类号:G64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篇2:后现代教育哲学思想

关于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

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既有对立之处,又有统一性,我们既不能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一概否定传统的东西,也不能因循守旧,认为今不如昔.教育工作者对此应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作 者:李屹  作者单位:新疆交通学校,乌鲁木齐,831401 刊 名: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URUMQ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11(2) 分类号:B2 关键词:传统   现代   教育思想   哲学  

篇3:浅谈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

关键词: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

文摘编号:1005-913X (2011) 05-0013-CA

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素质教育

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膨胀、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文化变迁、地域差异等都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得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 它不仅对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也对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促进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讲究的是一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 教师讲、学生听, 以考试成绩定学生的优劣, “学而优则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 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 它所带来的“高分低能”等弊端是人所共知的。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现代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以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的观点, 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教育的宗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 教育的全体性

现代教育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教育。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二) 教育的主题性

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灵魂。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 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三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 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更要重视学生科研、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二是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 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其所及的领域, 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应试教育最为人们所批评的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 而素质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 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

目前, “合格加特长”已成为一种公认的素质教育模式, 它的理论依据就是MI (multi--intelligerce) 理论, 即多重智力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 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即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都至少有7种智力:语言符号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 这七种基本智力既彼此联系, 又相对独立, 每个正常的人都拥有这七种智力, 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不相同, 因而,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是否聪明, 而在于他在哪方面聪明。因此, 教育者要首先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然后采取多种措施去发展它强化它。这需要教师做到, “以学为本、以学行教”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指导学习方法, 引导思维, 加强训练。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生, 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哪怕极小方面的特长生。

(四) 教育的全面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教育者必须基础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的教育, 注重点应当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主张“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个个成才”。拥有全面素质为基础, 无论做什么, 都能成就自己, 成为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

(五) 教育的开放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内容要宽, 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二是教育要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 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 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要依赖具体的教学活动来执行, 凡是能在教育过程中, 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来指导的教学活动, 都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教育方式。素质教育, 实际就是现代教育方式的具体体现。素质教学活动的实质, 就是构建一个与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学活动即管理体系, 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的情景中, 自觉地将人类社会文化的精华内化为自我发展的精神养料, 促使他们的个性潜能、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素质教学模式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教育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教学目标着眼发展整体素质;三是教学关系为民主合作互助;四是教学过程要主动生动活泼;五是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内化转化;六是教学环境提倡和谐愉快共振。所以教育思想应当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使教师的教学能够体现素质教学的实质, 所以, 应以素质教学的特征内涵为参照, 自觉地改革教学教法, 使之能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宗旨。

二、现代教育技术要为素质教育服务

根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AECT) 的定义:所谓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运用:一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二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两个优化:一是优化教学资源;二是优化教学过程, 探索如何为教学构建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与学习空间, 探索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 融现代教学技术媒体与其中的教学方法、结构或模式。

由此可见, 对教育技术媒体的应用是现在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现在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当前, 对教育技术媒体正朝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 多媒体技术方向发展, 利用计算机把包括图文、声像的各种教学内容以联想的方式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 使学习者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 从而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 使学习者可以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 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并非是指单纯的物质技术, 它更重要的是指设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方式, 离开了恰当的思想或方法, 技术的运用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反会带来比不用更为消极的后果, 例如, 如果仅仅把现在教育技术嫁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 那么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是必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或应试教育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样教育技术不仅不能发挥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 反而成为强化传统教育模式的手段, 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教育现代化点缀。因此确立教育技术包括物质技术和思想方法的观念, 特别是强调教育技术运用的思想方法, 具有很大的意义。

教学技术实践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系统教学设计思想, 也就是说在进行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 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来整体的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方法、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首先, 充分开发、组合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或学习的弓箭, 使教育摆脱课本中心、学校中心和教师中心的约束, 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徜徉在丰富的学习资源海洋里, 拥有一片自由的学习空间。

其次, 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 使学习信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文字、图像、数字、声音或者多种表现形式混合味一体的形式。这将使往日呆板和僵硬的表现形式得到极大的改善, 教材表现力的提高将使学习更加有趣味、更加简便、也更加有效。

第三, 有利于个别化教学, 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在媒体创设的个别教学的环境下, 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地努力都有可能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第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媒体能起到“迫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作用,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第五, 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 这主要在于多媒体能以自己的信息表现优势化小为大, 化大为小, 化静为动, 化动为静, 用“时间”跳接技术显现事物或时间发展变化过程, 有效的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第六, 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 纠正传统教育中偏左脑的教育倾向, 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因此, 在进行教学技术实践时, 首先拥有系统的教学观念, 把教育技术媒体当做一个要素纳入到整体的教学系统中来考虑, 彻底摒弃教学技术就是单纯考虑使用媒体的狭窄的教学技术观念;其次是必须实行教学设计, 即事先周密的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过程展开或运作的操作程序, 使教学活动有章可循。

总之, 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探索和教育技术的实践, 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极富发展前景的探索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活动, 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新世纪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军事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服务。探索教育现代化、探索教学改革, 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使命,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篇4:后现代教育哲学思想

一、孔孟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化,它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示范性的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这其中就包括孔孟思想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并不是无限尽的创造,所以,传统文化其必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1.树立个体正确价值观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在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他们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念,要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多阅读思想政治课外材料,并阅读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的材料,尤其是孔孟思想,吸取其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弘扬孔孟思想的民族精神。把孔孟思想与现代思想进行整合,培养个人优秀的思想政治观念。

在孔孟思想中,有一部分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有借鉴意义,那就是孔孟思想中的个人道德修养。孔孟思想中,把“仁义”看成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指标,并把此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并把这种目标看成是很容易实现的目标。此外,成为“仁义”之人还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要学习、要修身养性。孔子在这方面克服自己的惰性,以礼让成为仁义之人,而孟子则讲究从内心进行修养,他还说商纣这样的人是因为放弃了修心的缘故而造成的。

2.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孔子和孟子在对待自然资源方面强调合理开发,尊重自然。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万物是有规律地生长和客观存在的。孔子对待天是非常尊重的,他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孔子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充分说明孔子尊重客观规律的事实。而对待客观规律上,孟子也提出了非常经典的语录,“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可见孟子对于客观规律的尊重。

科学发展观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要遵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规律,在吸收孔孟思想精华和内涵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时候要吸收孔孟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还要发展现代思想教育中优秀的材料,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协助学习者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孔孟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大框架,指明每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思想政治作用的发挥。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结构、目标结构和内容结构。本文着重探讨孔孟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的启示。

1.个体生存目标层次,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孔子和孟子都有重义轻利的思想。孔子把君子比作是义的化身,把小人说成利。孟子也说:“身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孔孟思想都把义放在第一位,同时也不否认利在个体生存中的巨大作用。从孔孟的义利观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所说的义利之间的对立是大义公义和小利、私利之间的对立。在利的获得手段上,孔孟有“取之有道”的观点,赞同和支持用正当的方法取得利益。换句话说,孔孟对于义利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当与不当、可与不可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教人用什么样的手段生存,而且还教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什么样的义利观是符合个体生存的义利观,如何在生存的基础上把握当、可的尺度。

2.个体发展目标层次,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孔孟的成人成才之道不仅仅局限在个体长大成人的意义上,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个性和专长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和发挥,而是说个体人性的全面发展,有全面的、完善的人格。孔孟中对“仁”的表述体现了孔孟思想对个体全面发展的目标,孔子主要阐述个体“仁”的实现方面,孟子主要表明个体“仁”的内在修养和获得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了孔孟思想中“仁”的个体发展目标,树立了把人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文有化、有知识”的“四有”新人,树立了个体发展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确立,使人们懂得怎样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3.个体享用目标层次,促进个体享用功能的获得

个体享用是孔孟思想中不可避免、客观存在的,它贯穿在孔孟“仁者爱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是其思想的必然体现。个体在经过并完成上两个层次后,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个体,这时,他在为别人排忧解难的同时也使自己更加快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助人为乐”,是“自我实现”需求的体现。这是一种移情的体验,身心处于超越自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们能获得满足、幸福的体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在培养个体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基础上,让个体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以达到个体享用的目标层次。

三、孔孟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君子、大丈夫是孔孟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衡量的标准,也就是说仁义是孔孟思想评价的直接指标。所以,下面就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和实施方法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1.认识方法:从人的角度出发

教育者认识的不断提升和深化要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方法作为指导,这样才能为下阶段的教育奠定基础。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知道从人的方面探究为什么会出现礼乐崩坏的现象,他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这种现象是人的不仁造成的,孔子就针对这种情况,汲取三代文明精华,完成了以仁义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创造,把人性归本。孔子思想的形成是孔子智慧的表现。可以说,孔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从人的角度、人的需要出发的,是以人为基础的,然后上升到社会的需求。然而,现代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方法,却没有从人的发展方面考虑,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而对认知的方法等缺乏分析。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枯燥无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要摒弃以知识为主的做法,应以人的发展为本。

2.实施方法:注重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一,思想道德教育层面上,应注重灌输知识与方法并重,灌输和对话相结合。孔子把每个学生自身观念的形成寓于知识的掌握中,力图通过知识运用来引导学生成为仁人。在对弟子进行教育的时候,控制的方法是知识和方法共同进行。把“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进行结合,通过两种方法的结合来对弟子进行知识教育。他的学而时习之的名言警句,温故而知新等至今还是学校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孔子倡导“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观點,也就是说当时的孔子就懂得因材施教,就懂得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即针对个体差异采取有差异的教学方法。这些内容都是至今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孔子对教育者的教学并没有硬性的灌输,它的灌输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桥梁。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思想政治观念对我们可以产生如下一些启发:首先,灌输方法作为孔子传授自己知识的方法,有其独到的特点。灌输法对受教育者思想观念的形成、知识启蒙、社会和谐的维护、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各个方面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其次,知识和方法是孔子教育思想灌输方法对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三,灌输要和沟通交流相结合,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完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二,思想道德教育层面上,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意识要加强。和基础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相比,孟子的道德教育观念和方法在教育中更为先进,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有别于孔子,主要表现在对道德的教育上。孔子注重内外兼修,而孟子这不同,它注重的是通过自身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是有善心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这种善心保持下去。此外,孟子还提出了两个观点,那就是磨练成才和养气。这对于个人的意志培养,个人孑然正气的精神是非常有用的。

归结起来,孔孟思想内涵中的教育方法特点有下面几点:他们的教育方法注重内化和外化的结合,但是把对教育者的内部感化作为主要手段,而把环境感化、教育者的言传身教等作为辅助手段,也就是说要把内化方法作为主要手段,把外在因素教育放在辅助的手段上。他们都注重受教育者自身修养的培养,不断地引导受教育者向思想道德的更高境界奋进,以达到仁人的境界。所以,在现代教学中,要有选择、有吸收地借鉴孔孟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时,要以培养其自身的修养为主,环境感化和言传身教为辅。

篇5:后现代教育哲学思想

《老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从挖掘名著的`寓义出发,对<老子>进行认真的解读,可发现其中的许多观点对当今的教育有启发和帮助作用.<老子>全文论及教育的并不多,但微言大义,字字珠玑,是促进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的一剂催化良方.

作 者:李建新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年,卷(期):14(3)分类号:B223.1关键词:教育 文化 哲学

篇6:现代教育思想网上作业

请说明在第1-3章的学习过程中,自已参加某次网上活动的情况,并谈谈收获与体会.九月中旬我们在电大参加了一次网上教学活动,讨论了“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了要实际素质教育应该处理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 1.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2.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并不是否定以往的基础教育.3.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首先,“应试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供求关系过于紧张,这是造成“应试”竞争的直接原因.其次,还要看到劳动用人制度对现行教育的导向作用.要给由于种种原因没能上大学者以同等竞争机会,建立学历与能力并重,重实际,重素质的用人制度.4.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5.实施素质教育会不会降低教育质量.6.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特长.选修课,课外活动,发展特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也包含在国家课程计划之内,并常常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但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如果说发展特长是素质教育的话,那么它还是素质教育之末,而不是素质教育之本.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还是课堂教学.二,你认为第1-3章内容中,存在最有争议的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

答:我认为在1-3章中,存在最有争议的问题是第三章中讲到的应该如何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似乎与应试教育是矛盾的.应该理清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并不是否定以往的基础教育.“应试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我国现行教育中存在着以应考为目的而产生诸多弊端的教育现象的概括.批评“应试教育”倾向,不是要整个否定现行的教育.事实上,建国50多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你认为第1-3章内容中,最应该掌握好的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

答:我认为1-3章中最应该掌握好的内容素质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要处理好的六个方面的关系: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并不是否定以往的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 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实施素质教育会不会降低教育质量.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特长.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实践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高质量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请说明在第4-6章的学习过程中,自已参加某次网上教学活动的情况,并谈谈收获与体会.十月初我们参加了一次由责任教师组织的网上教学活动,针对主体教育思想进行了一次大讨论,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应该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性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过程中师生双主体的协同活动,需要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相互关系.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现代的教育本质观:教育不仅包括“教”,更要重视“育”;教育不仅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还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要探索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权威的教育管理模式;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班级和学校的管理活动

中唱主角.要建立起教师

启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模式.要帮助学生打破对权威的崇拜;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越位;要使学生对教育活动有实质性的参与;要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你认为第4-6章的内容中,存在最具有争议的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应试教育”的极端化,催化了我国教育实践中主体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应试教育”的极端化带给学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应试教育”使教学活动专注于书本知识而脱离生活实际,这不仅使学生得不到真才实学,而且往往使学习活动变得枯燥乏味,使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失去活泼,亮丽的色彩.其次,“应试教育”重视所谓“智育”,却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道德品质,身心素质,审美情趣等方面得不到健康成长.再次,由于追求合乎考试的标准答案,“应试倾向”对学生强求整齐划一,忽视个性及积极性主动性的培育,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的发展.你认为第4-6章的内容中,最应该掌握好的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

最应该掌握的是主体教育思想和人文教育思想.因为主体教育思想是一种围绕如何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而阐发的教育理论.是人类现代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人文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即,要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 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一,请说明在学习第7-8章的过程中,自已参加的某次网上教学活动的情况,并谈谈收获与体会.11中旬参加了一次由责任教师组织的网上教学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对于如何理解创新性学习及基本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创新性学习就是要求能善于系统地提出问题,并把问题集中起来.例如,在骑车遇上十字路口时,传统的学校教育教的是红灯停,绿灯行.但如果遇上全市停电,交通灯都不亮时,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人们就会犹豫不决起来.所以我们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我们应该领会创新性学习的两个特征:预期性和参与性.预期性是思维态势超前的表现,是积极直面人生,认真识别生存背景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参与性指的是把个体思维社会化的实践,参与性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二,你认为第7-8章的内容中,存在最具有争议的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

我认为存在最具有争议的问题是“应试教育”在实践教育上的缺失,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各种原因,我们的教育实践事实上存在着“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的“应试教育”倾向.应试教育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对实践教育的忽视,对学生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实践素质的忽视.像应试教育那样以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不注重实践教育,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素质,则是完全有悖于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的,必定为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不容.因此,当前重新提出并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你认为第7-8章的内容中,最应该掌握好的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

篇7:《现代教育思想》复习题

一、选择题。(共70题)

1.(B)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A.教科书B.课程C.教师D.学校

*2.(A)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

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3.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报告中,正式使用了(B)概念。

A.市场经济B.知识经济C.农业经济D.工业经济

4.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C)和选择性。A.研究性B.艺术性C.综合性D.时代性

5.当前课程改革的焦点是(A)。

A.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B.协调学校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C.协调教育发展需要和课程改革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D.协调整体利益需要和长远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6.我国现行课程管理实行(C)级管理制度。A.一级B.二级C.三级D.以上都不是

7.我国哪一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B)。A.1985B.1986C.1987D.199

28.以下阐述中不属于当前整个时代发展的特征是(D)。

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D.和平与发展

9.在此之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经历了(C)次课程改革。A.五次B.六次C.七次D.八次

10.课程类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是(D)。

A.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11.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B)为主。

A.分科课程B.综合课程C.必修课程D.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12.本次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综合实践课程中不属于小学阶段的是(C)。

A.《科学》B.《艺术》C.《历史与社会》 D.《品德与社会》

13.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它不能局限于课的教学和知识的灌输,而要把实际操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二者的课时比例一般以(A)为宜。

A.6:4B.7:3C.5:5D.9:

114.在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中,(C)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A.探究性学习B.劳动与技术教育C.信息技术教育D.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5.在综合课程中,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的是(B)课程。

A.《体育与健康》(7-9年级)B.《科学》(7-9年级)C.《科学》(3-6年级)D.《品德与社会》(1-2年级)

16.《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A)”。

A.选择性B.整体性C.目的性D.实践性

*17.在义务教育阶段,将(D)的课程时量给与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落实,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

A.12%-14%B.14%-16%C.16%-18%D.10%-12%

18.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自小学(B)年级开设。

A.二B.三C.四D.五

19.新课程结构的三条基本原则(B)。

A.平衡性、综合性、选择性B.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C.均衡性、综合性、单一性

20.课程标准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A),也是整个基础教育的灵魂。A.主导B.灵魂

21.教材的(C)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A.创新B.实践C.编写

22.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A)。A.大众教育B.普通教育C.实验教育

23.课程目标着眼于(B)的全面提高。A.教师素质B.学生素质C.基本素质

24.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是基础教育改革的(C)工作。A.基本B.主导C.核心

2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要坚持(A)的原则。A.民主和开放B.民主C.开放

26.(B)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A.教师素质B.课程标准C.学生素质

27.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A)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A.人的发展B.学生发展C.教师的发展

28.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C)。

A.质量要求B.基本规范C.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39.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D)。A.独立性B.独特性C.体验性D.主动性E.问题性

30.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是(B)。A.独特性 B.独立性C.体验性D.主动性E.问题性

31.(C)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A.良好的心理素质B.学习习惯C.问题意识

32.苏霍姆林斯基论述:“学校领导首先是(D)的领导,其次是行政领导。”

A.教学研究B.教育方法C.教育改革D.教育思想

33.(B)被认为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A.专业技能B.教学反思C.教师备课D.教学手段

34.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C)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A.书面形式B.定论形式C.问题形式D.教学方式

-2012年运城市市级教学能手复习资料之一-1-

35.《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A)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A.信息技术B.启发式教学C.探究式教学D.过程性教学

36.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B)。A.促进者B.研究者C.建设者D.开发者

37.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C)。A.研究者B.促进者C.建设者和开发者

38.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一句话的描述主要体现教师应(B)。

A.关注每一个学生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C.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39.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B)的课程评价。

A.重视选拔B.重视甄别

C.重视结果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40.多元智力理论是(A)提出的。

A.加德纳B.H.G.吉诺特

C.皮格马利翁D.休伊特

41.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根本性的转变,其中以下哪项不属于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D)

A.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是新型教学关系的学习者

C.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D.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者

42.以下哪项不属于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C)

A.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B.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

C.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D.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有机结合43.以下哪项不属于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B)

A.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B.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

C.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D.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44.以下哪项是考试改革的重点之一。(D)

A.惟纸笔测验B.公布学生考试成绩C.将分数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

D.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45.以下哪项不属于新课程倡导的质性评价方法。(C)

A.成长记录袋B.学习日记

C.甄别考试D.情景测验

46.对教师素质评价标准中的学科知识不包括以下哪项。(A)

A.奉献、职业热情B.灵活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方法

C.了解本学科的动态与发展D.正确掌握本学科的有关概念

47.教师职业道德包括(B)。

A.了解尊重学生B.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C.交流与反思D.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48.对教师文化素养的评价标准不包括(D)。

A.热爱学习,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获取新知识的意愿B.具备基本的百科常识和生活常识

C.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D.有所教学科的良好知识

49.自18世纪末就对学校课程设置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提出了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正式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是哪个国家(C)。A.法国B.英国C.德国D.美国

50.下列属于地方一致课程管理的权责是(B)。

A.制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

B.执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等方针政策

C.监督地方和学校的贯彻执行课程标准的方针政策

D.美国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以及上级颁布的课程文件,并在规定的范围内实现学校课程创新

51.负责监督与评估当地学校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状况的机构是(C)。

A.国务院B.教育部C.地方教育行政部门D.学校

52.下列欧洲荷北美的国家中,哪个国家在义务阶段,教科书没有全部对学生借用(C)。

A.加拿大B.美国C.俄罗斯D.法国

53.学校课程审议委员的成员中,教师和学生代表至少应占全员中的(B)。

A.1/3B.1/2C.2/3D.1/

454.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主任由(D)。

A.校长担任B.教务主任担任 C.工会主席担任D.民主选举产生

55.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A)。

A.教材资源和条件资源B.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C.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D.理论资源和实践资源

56.实行国家、地方、(A)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A.学校B.家庭C.社会D.教育行政部门

57.下列针对我国目前情况,我国教科书的审查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审查由政府部门主持B.聘请各方面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

C.评审委员会既要进行审查也要参与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工作

D.审查工作必须依据一套法律程序严格进行

58.学校课程管理的最基本原则是(C)。

A.正确处理好三类课程的关系B.坚持权利与责任相统一

C.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D.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59.(B)是重要的课程资源。A.教材B.教师C.家庭D.学生

60.(D)是宝贵的课程资源。A.教材B.家庭C.教师D.学生

61.(A)是教师最为常用、最为熟悉的课程资源。A.教材B.家庭C.教师D.学生

62.(C)是可以依托的课程资源。A.教材B.家庭C.教师D.学生

63.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把课程资源分为(C)。

A.校内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B.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

C.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D.乡土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

64.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D)。

A.校外图书、科技馆B.校外图书、科技馆、博物馆

C.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D.校外图书、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

65.(D)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显现的符合礼仪要求及审美规范的仪容、服饰、表情、姿态、手势、举止等。

A.教学语言B.教学环境C.教学规范D.教学仪态

66. “面向全体学生”具体表现为强化普及意识,淡化(C)

A.竞争意识B.自我意识C.选拔意识D.公众意识

67.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C)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A.教学方法B.教学活动C.教学目标D.教学方式

68.多媒体技术是对(B)进行交互式整合处理的技术,它集计算机技术、音像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一体,具有良好的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A.教学媒体B.多媒体C.电脑技术D.视觉媒体

69.(D)在整个课程改革过程中是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A.行政管理B.教学过程C.教师素养D.课程实施

二、简答题

1.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哪里?

①加强学科的综合性;②设置综合课程;③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2.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①整体性;②实践性;③开放性;④生成性;⑤自主性。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服务社区②走进社会③珍惜环境④关爱他人⑤善待自己

4.课程标准包括哪几个内涵?

①它是按门类指定的;②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③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内容;④它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5.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评价那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6.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怎样?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②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③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④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7.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包括那几个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① 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②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③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④ 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8.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①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②突破学科中心;

③改善学习方式;④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⑤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9.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

①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

②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10.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什么?

①关注每一位学生;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③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1.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2.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②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③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13.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主要致力于什么?

①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②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③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4.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15.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6.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主动性;②独立性;③独特性;④体验性;⑤问题性

26.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为此,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努力? ①树立教育民主思想;②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③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17.质性评价的方法有哪几种?

①评语;②行为观察;③学习日记;④情景测验;⑤成长记录袋。

18.如何评价教师在新课程下的角色转变?

①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③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19.关于教师素质的评价标准中的职业道德标准包括哪些?

①爱心;②正直诚实;③公正;④上进;⑤奉献、职业热情;⑥健康心态

20.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1.本次课程改革有哪些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2.简述当前各个国家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①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②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23.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的条件是什么?

①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

②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2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①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

②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25.如何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①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②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③要将评价看成是一个系统。

*26.什么是课程结构调整?

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27.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各部份分析?

①前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

②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③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

④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部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的案例;⑤附录部分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

*28.本次教学改革究竟要改什么?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①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③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29.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②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③强调质性评价,定性批改家与量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的方法的多样化;

④强调参与湖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

⑤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30.考试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①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③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排序;④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31.国家如何对课程的管理?

①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②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

③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标准④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32.地方如何对课程的管理?

①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制定课程实施计划

②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③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33.学校如何对课程的管理?

①制订课程实施方案②重建教学管理制度

③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④改进课程评价

*34.我国的课程管理改革与发展总的趋势表现特征是:

①课程管理走向②课程管理强调灵活性和弹性

③课程管理日趋法制化④社会力量参与课程管理

*3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阶段(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②课程管理改革的准备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未)

③课程管理改革的全面推进阶段(2l世纪初至今)

*3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①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布各学科课程标准;

②形成教材编写、审定和选用的有效机制;

③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

④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⑤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⑥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

*37.课程资源的开发大致有那几个途径:

①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②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③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④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38.如何加强对课程资源的有效管理

①建立课程资源库②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网络③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39.我们要为参与和实施新课程做些什么准备?

①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

②预先做好教师的教训工作;③做好课程改革的社会宣传工作。

*40.如何做好课程改革的支持保障工作?

①各地要把课程改革工作做为政府行为来对待;

②要从经费和政策方面来保障;

③确保新培养出来的教师能承担实施新课程的任务。

*41.大学的课程中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①承担国家的改革任务;

②与所在地区的地方教育部门建立联系,推进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③承担教育行政或教研部门委托的地方性课程的开发任务。

*42.如何做到课程改革培训工作的扎实有效?

①充分认识教师教训和指导的重要性;

②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

③注意发挥各类专业人员在培训活动中的作用;

④注重培训的实效和对培训效果的反馈与检测。

*43.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②教师的改期热情高涨;

③课堂和学生开始喜人的变化;

④参与和支持教育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开始形成。

*44.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意义?

篇8:杜威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杜威,教育思想

杜威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它的教育思想不仅仅在美国的领土上刮起了一场旋风,同时对整个世界的教育思想也影响深远。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思想在不断地改革中,而这种改革必不可少的受到了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确立教育思想方面和建立和完善教育体制方面,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改革起着推动作用。

一、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十分伟大的,他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所以我们应当从哲学的高层次角度来看待他的教育思想,也就是——+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就经验的改造。

( 一) 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

1.“教育即生活”。教育不只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应当从生活的高度去认识教育,教育是一种生活,虽然教育大多数是在学校中完成的,但是教育是叫停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相联系起来的,学校生活不是孤立存在的。杜威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是有一个广泛的定义的: 教育是对经验的改造,这种改造使得教育增加了生活中所累积的丰富的经验,同时使得人们对经验的掌握更加的熟练。 在教育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能把课堂教学所使用的教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材也是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但是我们也要谨记一点:不是所有的经验都具有教育意义。看一个经验是否具有教育意义,要先看这个经验的行动和结果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还要看这个经验能否对以往的经验起到一定的作用。

2.“教育即生长”。生长并不是单指一个人的生理方面的生长还包括教育对人所起到的生长作用。生活在不断地发展,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所以教育要不断的生长。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所提倡的教育即生长是指一个人通过进行教育要能主动地调整自身的整体状况来面对不断变化的新的环境和发展状况。学校教育所体现的价值是它能为一个人不断生长所提供方法的程度,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并且非常乐于在生活中学习。

( 二) 教育的民主性

就杜威的教育思想来看,教育要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因为只有民主的教育才能更加的先进,更加的优越。杜威曾经在一本书中明确的提出过教育要具有民主性的观点,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分析其教育观和民主观。

1. 民主观。杜威认为教育要主张民主观,所谓的民主就是每个人都能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们从杜威的教育思想中可以得知民主并不是自社会产生就会出现的,而是不断地发展的。

2. 教育观。杜威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念,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 三) 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杜威提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是至关重要的。

1. 教学方法。杜威认为教学的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使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和经验。例如,当教师教授学生种植花木的知识时,当教师教授给学生缝纫知识时,教师就要起到一个很好地指导作用。虽然现在提倡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但并不等于就让学生放任自由,不管学生,而是要在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及时的指导,这样的进行方法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2. 课程和教材。杜威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不能按照课程和教材生搬硬套的进行教学,学校可以把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知识技能引入到学校中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就我国的教育现状来说,虽然进行着的教育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我国还未脱离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方法,大多数的学校还是以及哦啊是为中心,还是比较注重教材所起到的作用,使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育与生活相脱离,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弥补了传统教育中不注重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现在许多国家的改革都要求实行个性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的注重以儿童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来进行教育,这样就能更好的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能更好的进行创新,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然而我国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教育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人。

上一篇:辅导后进生的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中英语基本句型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