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

2024-06-18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共7篇)

篇1: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

教育经典名言—关于教育与教育学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在于栽培,人的形成在于教育。”

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我相信,不论孩子将来从事哪一种事业,都应当从小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们的所谓“教育”,只会迫使子女陷于平庸,剥夺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任何机会。

—(美)《邓肯自传》

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英)洛克

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法)爱尔维修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更为懦弱,更为固执。—(法)蒙田

只有家庭、社会、学校三者配合起来,才能够使孩子健康成长。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

—(法)卢梭《爱弥儿》

教育经典名言—教育功能与教育规律

1、“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陶行知

2、拿破仑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来看,1

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

3、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及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

—(法)卢梭《爱弥尔》

4、学生在学习上大致可分为四种:“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以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然而生而好学与督促不学的人究竟是少数,大多数得到相当熏染、督促就学习。”

——陶行知

5、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种下行动就会收获习惯,种下习惯就会收获品格,种下品格就会收获命运。”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马卡连柯

6、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

7、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 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

8、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野性难驯的马儿,只要合适地加以训练,是可以成为骏马的。

—(捷克)夸美纽斯

教育经典名言—关于教育目的

1、“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爱因斯坦

2、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为的要使日后不去再犯。——(捷克)夸美纽斯

3、.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陶行知

3、“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蔡元培

4、陶行知:“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5、“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爱因斯坦

6、教育的事业并非使年轻人能完美地从事科学研究,而是要开阔年轻人的心胸,使其能尽力运用自己之所长。——洛克

教育经典名言—教师和学生

1、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

——乌申斯基

2、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爱因斯坦

3、“如果老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课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列夫.托尔斯泰

4、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英)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

5、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

—(英)斯宾塞《教育论》

6、“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

7、美国第威夫人:“时时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们,大家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的品德,与他们的成绩单没有任何关系。”

8、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9、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

—乌申斯基

10、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乌申斯基

1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卢梭

12、“教师”应该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的本领。

——(英)洛克《教育漫话》

13、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

——布鲁诺

14.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苏霍姆林斯基

15.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卢梭

16、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美好的生命,因此对待他们就该像对待同志和公民一样,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享受快乐的权利,担当责任的义务。

——马卡连柯

17、“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

18、“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詹姆斯

19、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

20、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

教育经典名言—关于教育内容

1、“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2、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美)爱德华兹

3、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

——(美)赫钦斯《教育中的冲突》

4、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美)赛珍珠

5、“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前主席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美国人类资源研究所心理学家赫伯特。格乔伊、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涅•托夫勒

6、“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好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陶行知

8、“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德育)

9、“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

10、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6

是善、美和真。

—爱因斯坦

11、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

12、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达尔文

13、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狄德罗

14、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

——乌申斯基

15、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洛克

16、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

17、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18、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美国诗人惠特曼

18、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培根

19、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

——布鲁姆

20、读史使人明智,读私诗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培根,英国哲学家

22、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23、狄更斯:“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

24、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发现”

25、爱因斯坦: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26、苏霍姆林斯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教育经典名言—关于教学过程

1、布鲁纳:“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

2、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

3、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比的秘方。

——(德)爱因斯坦

4、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德)第斯多惠

5、“思维由惊奇和问题开始。”——亚里士多德

6、“拥有一颗好奇心最重要。”

——“DNA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

7、如果没有情感的沟通,智慧的交流是无法达成的。

——皮亚杰

8、“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陶行知

9、美国教育界流行一句话:“I HEAR,I FORGET。I SEE,I KNOW。I DO,I UNDERSTAND!”(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我做了,我懂了!)

10、当代科学研究最新成果表明:学习效果=50%的学习策略+40%的努力程度+10%的智商

11、“卓越的激励是找到能力和忠诚的可靠途径。”

12、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13、“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少的差异,但这种很少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别!很少的差异就是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

——拿破仑•希尔博士《人人都能成功》

14、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爱因斯坦

15、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16、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杨振宁

17、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林格伦

18、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教育经典名言—关于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夸美纽斯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2、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法)卢梭《爱弥儿》

3、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毫无意义可言。

—(法)蒙田

4、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

5、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6、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

7、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苏霍姆林斯基

8、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

9、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 即创造学习的诱因。

——赞科夫

10、.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

——斯宾塞

11、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陶行知

12、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陶行知

13、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 11

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魏书生

14、我们要提出两条教育的诫律,一、“不要教过多的学科”;

二、“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 ——(英)罗素《教育目的》

15、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英)罗素《教育的目的》

16、.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

——(英)斯宾寒《教育论》

17、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英)斯宾塞《教育论》

18、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但是鼓励法也不可用得太滥,一滥恐失其效用;刺激法若用得其当,也是很好,不过只可偶一为之而已。

——陈鹤琴《家庭教育》

19、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陶行知文集•师范生第一变》

20、假如一个先生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葬身在无知之中的学生,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使它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夸美纽斯

2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

22、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陶行知

23、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赞科夫

24、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法)卢梭《爱弥儿》

26、“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是一种方式,但是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孙云晓《一个故事一堂课》(中山大学出版社)

27、一个坏的教师廉价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29、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30、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31、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

32、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33、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苏霍姆林斯基

34、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卢梭

35、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36、.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狄德罗

37、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

——裴斯泰洛齐

教育经典名言—关于德育与班级活动

1.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苏霍姆林斯基

2.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苏霍姆林斯基

3.对父母和同志,对集体和社会,对人民和祖国的义务感,要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么是义务和缺乏义务感,就谈不上人的道德,也谈不上集 14

体。

---苏霍姆林斯基

4.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苏霍姆林斯基

5.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

6、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

——爱因斯坦

7、幸福与其说是用任何其他方法,不如说是用情感的这种敏感性来达到的。如果一个人具有了那种能力,他由趣味的愉快中所得到的幸福,要比由欲望的满足中所得到的幸福更大。他从一首诗、一段推理中获得的欢乐要比昂贵的奢侈生活所能提供的欢乐更大。——休漠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

9、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

10、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马卡连柯

11、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如果认为只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工作就能使他得到多方面的发展,那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前苏联)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

12、人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集体生活要具有应有的思想方向性,而同时也要反映出学生的动因、愿望和意向。

——(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13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

——马卡连柯

14、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陶行知

15、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陶行知

16、教师常常忘记,品德首先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伟大的义务感,只有当它能在生活实践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动体现时,才能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在培养未来的一代人时,我们应当首先在个人领域,即在青年人靠良心的驱使而产生并得到控制的相互关系领域里,培养最纯洁,最富有人道主义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

17、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

18、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 16

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

19、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同志、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20、抽打自己的鞭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漫长的人生道路的每一步上,都要经常鞭策自警,万不可以为有过一两次抽打就可以沿途平安了。“自新应似长江水,日夜奔流无歇时。”

——魏书生

22、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林格伦

24、当劳动是种快乐时,生活是美的;当劳动是一种责任时,生活就是奴役。

—高尔基

25、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又要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法)卢梭《爱弥儿》

篇2: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

关键词:唐文治,育人思想,教育实践

唐文治 (1865—1954) , 祖籍江苏太仓。唐文治先生一生中, 对近代教育颇为重视, 这主要是受当时历史背景之影响。清朝末年, 中国的封建统治已经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国内农民起义不断, 国外帝国主义的大规模侵略, 不断侵蚀着我国的主权和土地。这一切打破了近代士大夫的传统思维方式, 也使得他们开始关注经世致用之思想。同时留学西方的中国留学生归国后, 提出“教育救国”之思想, 传播了近代教育理念。在此种氛围之下, 一些新式学堂开始出现, 比如唐文治担任校长的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就是在此时创立的。正是在此背景之下, 唐文治进入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之后, 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 成为近代教育改革的典范, 亦为上海交通大学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唐文治主要的育人思想与实践活动

1. 因时立教, 积极培养实业人才。

在唐文治看来, 教育的总体目标应确定为“救世”, 即救国救民, 立教救世, 贵在因时[1]1788。不仅如此, 唐文治还提出“文教尤贵因时”之观点。由此可以判断, 唐文治在当时较为推崇因时立教的育人理念。甲午战争中国的溃败, 使得唐文治对中国的腐败与沉沦痛心疾首。他认为, 人才之兴废乃国家盛衰之基。由此, 结合因时立教的教育理念, 唐文治积极投入到了实业人才的培养之中, 以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富强的深切愿望。

1904年, 唐文治还在商部任职时, 就创办了北京高等商业学堂, 以培养商业人才。一年后, 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方面的研究与推广, 唐文治又在北京设立农事实验基地, 加强农业人才方面的培养。同年, 唐文治自己出资, 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创建了电机实验场, 以培养当时中国较为缺乏的机电人才。1907年, 唐文治接受了上海实业学堂的邀请, 担任该学校的校长。上任之后, 唐文治时刻不忘对实业人才之培养。进入学校不久, 他就建立了各类实验馆, 并添加当时与实业人才密切相关的专业, 如机电、铁路、纺织等专业。为了避免国内教师实业授课经验不足的影响, 唐文治亲自聘请国外教师给学生上课。不仅如此, 唐文治每年都会选派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 远赴欧美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在唐文治的积极努力之下, 我国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在上海实业学堂毕业, 他们在近代中国的铁路工程建设和机电工程建设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可以这样说, 近代很多工程技术方面的优秀人才, 都是来自于上海实业学堂, 如近代历史上修建乐西公路的副总工程师、修筑滇缅铁路的总工程师都是来自于唐文治先生的门下。

2.“四育”并重, 德育为先。

为了让人才得以全面发展, 唐文治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育并重的教育方针, 而且在这四育中, 唐文治还提出了要以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唐文治曾经提出:“蒙尝有言:道德, 基础也, 科学, 屋宇垣墉也。彼淹贯科学, 当世宁无其人?”[2]679据此可以判断, 唐文治对德育和智育的关系进行了形象而深刻的描述, 将道德教育放在了智育之前, 放在了人才培养的最重要位置。1913年, 唐文治在致交通部的信函中指出:“目前教育宗旨断以民德为先, 然后于民智、民生、民力次第注意, 此中缓急先后之序操之有要。”[3]161这是唐文治重视德育的重要体现。

为了加强人才的道德建设, 1912年, 唐文治亲自编写《学生格》一书, 以指导学校的道德教育。在该本教材中, 唐文治从立诚、立恒、知耻、尚志、爱敬、尊师、公德、勤俭、珍惜光阴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应具备的道德素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不仅如此, 唐文治还发表《八德诠释》一文, 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美德进行诠释, 以让学生对传统道德内涵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 在讲授国文课的过程中, 唐文治还经常结合古代的著名典籍,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比如他曾以《岳阳楼记》为例, 要求学生仔细领会范仲淹的经典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蕴, 引导学生要把民族和国家之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在设计学校的各种制度时, 也可以体现出唐文治对学生德育的重视。比如在针对考试的规章中就有规定:“学生以整饬品行为第一要义, 勤学次之。”唐文治要求每次在计算成绩之时, 都要将学生的品行分数与学科成绩平均计算。唐文治还组建了一系列大学社团, 社团有一重要活动就是组织各类关于道德知识的竞赛, 以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由此可见唐文治对德育的重视程度。

3. 尊重教师, 广纳贤才。

唐文治提出:“夫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可见师者, 学术之根源, 而全国之命脉也。”[4]58由此可以看出唐文治提倡学生要尊重老师。他还进一步指出, 如果学生不尊重教师, 就是不尊重知识之表现, 难以在学术上取得较大之成就。因此, 唐文治在担任上海实业学堂校长之后, 就在学校章程中明确规定:每逢重大节日, 各生均排班到礼堂随校长及教职员行礼;学生遇到教员之时, 无论身处何地, 必须鞠躬以致敬;学生不能直呼教师之名, 须称之先生;教师到寝室或教室之时, 学生须起立以致敬。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 唐文治将学生的尊师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除了尊重教师, 唐文治还不拘一格, 广纳贤才, 将优秀的人才引入学校。对此, 唐文治有一句经典的描述:“夫学问各有得力处, 譬犹江汉朝宗于海, 何必自隘其津流哉。”由此可以判断, 唐文治在选择教师之时, 并不受其学派之限制。其实早在高等实业学堂任职之时, 唐文治就在选任教师方面独具风格。为了实现教育的近代化, 唐文治选任的很多老师都接受过近代西方的大学教育。他还积极引进国外的老师, 比如英国的奥斯汀、美国的谢尔屯以及德国的佘宾王等等。这些外国教师不仅仅给学生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知识, 还对唐文治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很多具有重大影响的意见。除此之外, 唐文治还注重具有实践能力教师的选任。他曾亲自致信给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请他“详加考核, 选举铁道专门教员一名, 来堂主讲”[5]13。为了选聘到优秀的教师, 唐文治不惜重金。1920年, 在担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之时, 大多学生对国学毫无兴趣。为了弘扬国学, 激发当时学生学习国学之热情, 唐文治以高薪聘请同光派诗人陈石遗到学校兼任教授, 其薪资水平相当于当时一般教师的10倍。有人对唐文治的做法提出质疑, 但他却坚持认为在无锡一隅之地, 聘请陈到校讲学, 是繁荣学校国学之重要途径, 由此也可以看出唐文治对贤才之重视。也正是唐文治这种唯才是举的思想, 在较为动乱的近代社会, 对于促进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4. 刚柔相济的学生管理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成才, 唐文治还采取刚柔相济的管理方式:一方面,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约束学生的各种行为, 以保证其完成学业;另一方面给予学生真诚呵护, 要求老师用慈爱培养师生之情。为此, 1911年, 在唐文治的主持之下, 上海实业学堂制定了《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章程》, 其中明确规定了学生的日常言行标准, 并对考试的细则作出详细的说明。1913年, 为适应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 唐文治亲自拟定了《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章程》, 增加对学生在实验室各种行为规范的规定。1920年, 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担任校长之时, 唐文治也制定了《私立无锡国学专修组织大纲》、《教训军合一委员会规程》等制度, 进行严格的管理。在制度的具体执行中, 唐文治也极为严格。1911年, 在上海实业学堂航海科招生时, 有一考生乃翁同龢之后人, 但其学术水平较低, 唐文治宁愿于内心深怀终生的“歉然”, 也毅然将其“摈去”[6]390。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时期, 唐文治为整饬校风, 曾令13人退学。由此可见, 唐文治对学生要求之严格。

但另一方面, 唐文治也对学生十分关爱。唐文治常教导老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 不宜施用教师的权威, 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主动关心和爱护他们。先前在上海实业学堂任职之时, 有一名叫申国权的朝鲜籍学生, 家庭颇为贫困。唐文治了解到此状况之后, 不但免除他的学费和给予他一定的生活费, 还特意安排他参与学校体育事务的管理, 以不断提高其能力。毕业之后, 他留校做了一名体育老师。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职之时, 唐文治眼疾甚重, 连基本的走路都需要有人帮扶, 但即便如此, 他还经常晚上到宿舍查看学生的休息状况, 每遇学生没有盖好被子之时, 他都会亲自给他们盖好。唐文治在育人的过程中采取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 这是他“以学生为本”育人思想的真实体现。

二、唐文治育人思想与实践活动的影响

从1907年正式离开仕途算起, 唐文治先生一生在教育事业上奋斗40余载, 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教育思想, 他的爱国情怀, 对于打击当时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如此, 他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践行的育人理念, 为后来上海交通大学形成优良的校风创造了必要条件, 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培养人才的措施, 为上海交通大学成为著名的理工院校打下坚实的基础。回顾历史, 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唐文治先生留下的宝贵的教育财富, 学习他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终生奋斗的精神, 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文治.王君慧言家传[M].茹经堂文集四编卷七.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4.

[2]唐文治.学校培养人才论[M].茹经堂文集二编卷三.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4.

[3]唐文治.致交通部公函商讨教育宗旨[M].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一卷.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6.

[4]唐文治.学生格[M].唐文治教育文选.西安交大出版社, 1995.

[5]朱继洲.唐文治的治学理念与交通大学精神[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5 (4) .

篇3: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

【关键词】孔子 人文教育 启示

中国古代文明史中,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是孔子,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培育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就当时的人口比例来说,其成就古今可与之比肩者甚少。孔子相当重视人文教育,他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以培养“贤人”和“君子”为教育目的,坚持以德为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成人”教育。就让我们走进《论语》,走近孔子师徒,从他们身上去借鉴人文教育的智慧光华!

一、孝悌和诚信

(一)孝悌之义

孔子认为“孝悌之义”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论语》记载了关于“孝悌”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孝悌的作用,二是如何做才是孝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孔子“孝”的思想,影响甚广,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一直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以孝治天下”。唐宋以后,更是“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一定是忠臣。

今天的社会,尤其在教育教学中,还有没有必要提倡孝道?我认为很有必要。其实很多学校进行的感恩教育,就是孝悌之义。一个学生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朋友,感恩社会,他就会心胸宽广,善良正直,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那么怎么做才是孝悌?我们可以给父母钱财,可以给他人帮助,也可以做一些社会公益,但从心底里真正去想他人之所想,发自内心地真正去尊敬﹑友爱﹑亲近,而且毫无怨言,有始有终,这很不容易。

父母师长有不对的时候,朋友他人有误会你的时候,怎么办?孔子认为要委婉指出父母的不对,“事父母几谏”,如果父母不听,是不是骂一顿?或是懒得管他,任由生死?孔子的主张是“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关于这一点,有的注释理解为“愚孝”,应该批判。但是我认为孔子的本意是做子女的要像父母当年抚育你时,对待你成长过程中的错误一样,悉心指导,耐心等待,包容缺点,还要在旁边护航。

(二)诚信教育

孔子最痛恨没有信用之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要求人们“言必信,行必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实”,希望人们少说空话假话,要少说多做。

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信用危机。商业系统接连不断的恶性事件屡屡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政府的公信力因为个别地方和个别官员的不良行为,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这样的社会风气,使得有些年轻人出现了人生观﹑世界观的模糊和动摇,他们不屑于“老实做人”“吃亏是福”的生活信条,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把诚实正直看成木讷笨傻,这种认识﹑态度对他们的成长危害极大。

诚信教育并不难,难在不能形式化。教育学生心胸宽广,大气做人,首先要信任尊重学生,赏识教育在这里是最有效的。例如:实行无人监考;自我评定;违反班规校纪,实行自我惩罚;班级实行自我管理等。让学生自我约束,或是因为觉得违纪是自我贬低,或是因為想不出自我惩罚的方式,学生觉得违纪很幼稚,很麻烦,就会有意识控制自己,不知不觉就成熟了。其次,诚信教育渗透生活小事中,要求学生诚信对待学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勇于执着探寻疑难,不轻言放弃。要诚信交往,和同学坦诚以见。

二、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孔子一生铁肩担道义,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也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一旦发生他认为有违原则的事情,他还是会挺身而出。

《论语·宪问》记载:作为臣子的陈成子杀死了当时的齐国国君齐简公,夺取了政权。在孔子看来,这是不合“礼”的,是不可忍的事情。尽管已经去官家居,孔子仍然沐浴上朝,报告鲁哀公,请求讨伐。碰壁之后,又向鲁国三位大夫报告,仍碰壁。孔子两次感叹:“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当时,孔子已经七十一岁高龄,鲁弱齐强,孔子并非不知,但孔子行事绝不计较是否可为,只考虑是否合“礼”。当此之时,有很多隐者,如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道不行,就洁身自好,避世逍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孔子也明知道不能行,但孔子仍然坚持,“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事终须有人担当,不可能都去做隐士,“知其不可而为之”能做一点是一点,能挽救多少是多少。

孔子要求他的学生,要做社会的中流砥柱,要坚守道义,尽力为之。孔子的好多学生都很有政治才华,像冉有、子贡、公西华、仲弓等。孔子对冉有的批评,很能体现孔子对道义的坚持。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鲁国权贵季氏将要攻打鲁国的属国颛臾,冉有当时是季史的家臣,孔子认为冉有应该阻止这场不义之战,对冉有的推脱责任和鼠目寸光,孔子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求,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先进》记载,季氏富于周公,冉有作为季氏家臣,不仅不劝阻,反而帮助季氏搜刮百姓,聚敛钱财。孔子很生气,不再承认冉有是他的学生,态度鲜明地号召其他学生对其击鼓声讨。“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

在孔子的言传身教下,孔门弟子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子路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之一,忠勇豪侠,仗义果敢。卫国内乱,刚从外面回来的他,本来是可以避开这场灾祸的,但他“见危授命”,马上前去迎战,战至满身创伤而死。临死之前,子路戴上帽子,整理好衣服,端端正正而死,成就了“儒者之死”。

孔子的责任教育在今天来说,有很深的借鉴意义。现在的学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读书学习是为了一己之前途,甚至仅限于谋生,很少想到祖国的前途,社会的责任。学习的动机是利己的,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远大高尚的志向,学习的动机就不长久,没有动力,没有兴趣。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国家民族才有希望。

三、注重人格修养

儒家注重人格修养,期望塑造理想人格。论及的方法很多,择其一二述之。

(一)慎独

“慎独”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的含义,《辞海》的解释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就是自洁自律,自查自省,自尊自强,自我提高。

慎独,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论语》中有多处论及自我反省和慎独。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慎独的教育思想对高中生道德教育有着很好的现实意义。高中生大多过了逆反期,情感发展基本接近成人,已经有了自己的远大理想,自制力比较强,但有时也会出现知行不一,情感波动的情况,在纪律约束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习惯,能够“慎独”。高中的学生管理少从制度上考虑,多从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人文情感的熏陶上下工夫,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长远的意义。

(二)安贫乐道

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很多高中生都把自己看成苦行僧:连接不断的打击和挫折,永远做不完的作业。老师又不能告诉学生放弃,于是我引导学生:觉得不合理的事情,要去改革,就先要去体会,将来上了大学,就去研究,还要研究国外的情况,等到研究透彻了,就有发言权了,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那是将来的事情,现在怎么办?孔子告诉我们一个法宝——安贫乐道,作为学子,就是安贫乐学!

安贫乐学,先要做到朴实,不攀比,拒绝奢华。其次要减少功利心,看淡分数,全情投入到学业本身上,以求得一解,味得一境为乐。

《论语》有几处记载孔子安贫乐学: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的学生才情各异,有大成就者并非少数,但他最欣赏的是颜回,原因是颜回身上体现了知识分子安贫乐道的最高境界。他屡屡盛赞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引导学生浮躁的心慢慢平静下来,带领学生快乐探寻神秘的未知世界,以无求之心,未必不达有求之境!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养成的认真踏实,心无旁骛的作风,无疑是最有价值的。

四、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高中生主要的人际关系有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其中亲子关系已经由初中的叛逆和敌对转为理解与和谐,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同伴关系中,高中生由于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善,性格也没有完全定型,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和朋友相处?教师应该给予引导。

《论语》有几处论及交友之道: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與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认为,不要担心没有朋友,只要“与人恭而有礼”,就“四海之内皆兄弟”,但是子夏认为,交朋友要“敬而无失”,交朋友的原则是要诚敬,朋友处的越久,越亲近,就越要诚敬,相互间要保持一段恰当的距离,同时相处时要尽量避免过失。这一点对高中生来说,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高中生有的担心自己没有朋友会被别人笑话,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交朋友,有时为了交朋友,还降低要求,迁就对方,也不一定交到知心的朋友。有的高中生在和朋友相处时,把握不好分寸,亲密无间到触及朋友隐私,或者丧失自己原则的地步。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朋友有不对的地方,应该指出来。但是分寸的把握不是容易的事情,虽然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太言辞激烈,太过分的劝告和要求,朋友往往到最后变成了冤家。孔子教学生“不可则止”,表面上看来好像在耍滑头,实则不然,朋友之间的规劝也要有限度,实在听不进去,就不再劝说,但是还一直关注,还是朋友。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就是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达到“仁”的境界。朋友的层次就是你的层次,交有好学精神、品质优秀的朋友,对高中生来说非常重要。“物以群聚,人以类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重视人文教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注重的都是德,成人教育。“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华伦理道德的精髓。现代教育的理想是培养高尚独立的人,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和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吻合的,孔子的人文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意义也就非同一般。孔子的人文教育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重要的意义。

篇4:外国典故荟萃

诺亚方舟:出自《圣经》。上帝对人类所犯下的罪孽非常忧虑, 决定用洪水消灭人类。而诺亚是个正直的人, 上帝吩咐他造船避灾。经过40个昼夜的洪水, 除诺亚一家和部分动物外, 其他生物都被洪水吞没了。后来人们常常用此语来比喻灾难中的避难所或救星。

滑铁卢:1815年, 在比利时的滑铁卢, 拿破仑率领法军与英军、普鲁士联军展开激战, 法军惨败。随后, 拿破仑以退位结束了其政治生涯。因此, “滑铁卢” 常常被用未比喻惨痛的失败。

缪斯:缪斯是希腊神话中9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分别掌管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 颂歌和天文。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祷告, 祈求灵感。后来, 人们就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

斯芬克司之谜:斯芬克司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 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她。她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4只脚走路, 中午用两只脚走路, 傍晚用3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 他是个孩子, 用两手两脚在地上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 他变成壮年, 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 他年老体衰, 必须借助拐杖走路, 所以被称为3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 斯芬克司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司之谜” 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鳄鱼的眼泪:西方传说, 鳄鱼捕到猎物时, 一边贪婪地吞噬, 一边假惺惺地流泪。因此, “鳄鱼的眼泪”常喻指虚假的眼泪, 伪装的同情。

山姆大叔:1812年美英战争时期, 纽约州一位诚实能干的肉类包装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山姆大叔”。他担任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军需检验员, 负责在供应军队的牛肉桶和酒桶上打戳。人们发现该厂的牛肉桶上都盖有E.A-U.S.标记。本来, E.A是一个军火承包商的名字, U.S是美国的缩写。碰巧山姆大叔 (Uncle Sam) 的缩写与美国的缩写 (U.S) 相同, 人们就管美国叫“山姆大叔”。美国人把“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精神视为民族的骄傲和共有的品质。1961年, 美国国会正式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民族象征。

多米诺骨牌:一种西洋游戏。将许多长方形的骨牌竖立排列成行, 轻轻推倒第一张牌后, 其余骨牌将依次纷纷倒下。“多米诺骨牌效应”常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象牙塔:出自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的书函《致维尔曼》。奥古斯丁批评同时代的法国作家维尼作品中的悲观消极情绪, 主张作家从庸俗的资产阶级现实中超脱出来, 进入一种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象牙之塔。于是“象牙塔”就被用来比喻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现在也有人把大学说成是“象牙塔”。

潘多拉的盒子: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 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 用黏土塑成一个美貌而狡诈的姑娘, 取名“潘多拉”, 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 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盒, 潘多拉趁机打开它, 于是各种恶习、灾难、疾病和战争等立即从里面飞出来了。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 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地关上了。故此“潘多拉的盒子”常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

硅谷:旧金山往南, 从圣克拉拉到圣何塞, 有一条30英里长、10英里宽的地带, 这就是闻名世界的“硅谷”。这里聚集着惠普、苹果等数以千计的微电子工业和其他高技术企业, 成为信息社会的发祥地。1981年第一台个人电脑问世以来, 从286、 386、486一直到“奔腾”, 都是在这里酝酿和诞生的。用

“硅”制成的半导体芯片是微电子工业的基本产品。因此, 1971年《微电子新闻》开始称这个地带为“硅谷”。这里是美国第九个最大的制造业中心, 是美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裕的地区。可是这里见不到一个烟囱, 听不到一点机器的声响, 它不像人们习惯理解的工业区, 倒像是一个大花园。“硅谷”已成了最新最尖端技术、信息产地的代名词。

篇5: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关键词:体育思想;现状;三维体育观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253-02

研究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及其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促进当代体育教育的发展,而且还能够为体育史的研究提供详实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涉及到很多问题,如中国体育教育思想的界定问题、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关注的焦点、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研究的特点、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进等。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有助于丰富中国体育教育思想。

本文将根据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资料,参考其他相关研究者的论述,结合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对目前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希望这些曾经被忽略的问题得到大家的重视,为促进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提供正能量。

一、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现状

(一)研究资料的选择及说明

对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首先,结合各大学体育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进行分析。因为无论是硕士论文还是博士论文,因为其篇幅较长,所以,对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及其相关问题的论述都更为充分、透彻。但是,由于在校体育专业及相关专业研究生体育实践相对缺乏,可能导致其论述分析实践依据不足,这是我们在引用时需要注意的。其次,结合各种期刊上最近刊发相关研究论文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各种学术期刊发表的、与近现代中国体育教育思想相关的学术论文,由于其针对性较强,它可以作为硕士生、博士生研究的重要补充,以便更好地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再次,我们还要根据相关的专著研究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体育教育思想研究专著由于其专业性强、写作准备充分、理论层次高,对于我们研究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研究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积累对以上三类研究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只有这样,得出的研究结论才能贴近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的实际,才能对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实践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才能实现本次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资料的选择及其论述摘要简析

我们从已掌握的资料中各选择一篇对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影响较大的学术论文进行分析。所谓对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影响较大的标准,是依据从知网对该论文下载次数来判断,因为下载次数能够反映研究者对该论文的关注程度,而且这种关注程度又在另一方面显示着这篇研究论文的学术价值。

《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演进的研究》是辽宁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温公达的一篇专业性研究论文。这篇论文在同类论文中被下载次数最多,非常引人关注。这篇论文对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演进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

首先,作者在《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演进的研究》一文中对“体育思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作者认为:“体育教育思想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和时代的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或看法。其内容极其丰富,核心是围绕学校体育的性质、方向、目标以及如何实施学校体育的认识。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集中体现在带有方向性、政策性的指导思想上,又存在于个体或群体的观念中,还反映在系统研究学校体育问题的理论形态方向上。”正如作者的阐释一样,弄清体育思想的含义对后续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主要对军国民体育教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教育思想、民族主义体育教育思想、全盘苏化的体育教育思想、“劳卫制”的体育教育思想、体质教育思想、多元化的体育教育思想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即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客体的角度讲,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必然引起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变化。从主体上讲,体育教育的不断进步以及新时期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导致体育教育思想的转变、观念的更新。概括起来讲,现代体育教育思想呈现如下特点:国际性与民族性、进步性与重复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社会选择性与历史局限性、动态性与阶段性、中外体育教育思想融合性。

最后,论文列举了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是井冈山体育学院的胡万亮发表在2013年《华章》上的一篇期刊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近现代中国体育教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鸦片战争以前,我国体育教育思想一直处于落后状态。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前,经过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任寅·癸卯学制》阶段、《任子·癸卯学制》阶段,我国体育教育思想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严重冲击,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思想,走上了自我探索之路,逐渐形成近代体育思想。关于现代部分,文章从“健康第一”的单一生物体育观开始,探讨了身心二维体育观和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以及这些观念对现当代体育的影响。

这是对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相关问题论述较为深刻、影响较大的文章之一,特别是把体育教育思想与体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我们研究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论纲》这部专著是程文广先生的学术成果,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本书采用文献资料法、 实证分析法、调查法对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进行了研究。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体育思想的研究”,在对近现代体育发展阶段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我国体育思想形成因素及其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二部分是“关于我国体育教育实践的研究”,对各个体育阶段的体育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第三部分是“关于体育教育未来发展的研究”,即对“自主发展”体育思想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和谐发展的特点及其相关问题进行阐释和说明。

这部专著以详实的事实和科学的理论分析揭示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发展过程。虽然其出版时间较早,但我们仍可以从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方面看出它的影响力。

二、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中的问题分析

(一)对中国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研究的缺失

众所周知,每一种教育的发展都是基于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也是如此。虽然在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外来教育思想的影响,但是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却不可能完全抛弃原有的体育基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诸多的方面得到佐证。首先,从理论角度讲,完全抛弃原有基础的教育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对于体育这样古老的教育形式而言,更是如此。其次,从体育教育实践的发展角度讲,中国传统体育的项目仍然存在于当今的体育活动实践中,比如射箭、各种棋类等。这些都足以说明传统的体育及体育教育思想会对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的影响。因此,在研究中不能忽略这种影响。

(二)对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中的重点问题研究不够深入

对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特别是后者,即中国近现代体育实践活动的研究,因为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势必引起体育实践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反之,体育实践活动的变化一定会体现在体育教育思想上。这种逆向的研究,不仅能够推动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的发展,而且还能为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变化提供详实的论据。显然,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我们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三、结论

对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现状的分析,不仅可以为推动中国体育教育思想研究向纵深发展,还可以弥补当前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研究中的不足,对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

——————————

参考文献:

〔1〕温公达.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思想演进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2〕胡万亮.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J].华章,2013,(19).

〔3〕程文广.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论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篇6:浅谈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

关键词: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

文摘编号:1005-913X (2011) 05-0013-CA

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素质教育

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膨胀、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文化变迁、地域差异等都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得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 它不仅对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也对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促进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讲究的是一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 教师讲、学生听, 以考试成绩定学生的优劣, “学而优则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 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 它所带来的“高分低能”等弊端是人所共知的。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现代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以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的观点, 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教育的宗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 教育的全体性

现代教育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教育。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二) 教育的主题性

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灵魂。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 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三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 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更要重视学生科研、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二是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 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其所及的领域, 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应试教育最为人们所批评的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 而素质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 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

目前, “合格加特长”已成为一种公认的素质教育模式, 它的理论依据就是MI (multi--intelligerce) 理论, 即多重智力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 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即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都至少有7种智力:语言符号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 这七种基本智力既彼此联系, 又相对独立, 每个正常的人都拥有这七种智力, 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不相同, 因而,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是否聪明, 而在于他在哪方面聪明。因此, 教育者要首先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然后采取多种措施去发展它强化它。这需要教师做到, “以学为本、以学行教”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指导学习方法, 引导思维, 加强训练。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生, 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哪怕极小方面的特长生。

(四) 教育的全面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教育者必须基础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的教育, 注重点应当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主张“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个个成才”。拥有全面素质为基础, 无论做什么, 都能成就自己, 成为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

(五) 教育的开放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内容要宽, 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二是教育要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 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 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要依赖具体的教学活动来执行, 凡是能在教育过程中, 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来指导的教学活动, 都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教育方式。素质教育, 实际就是现代教育方式的具体体现。素质教学活动的实质, 就是构建一个与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学活动即管理体系, 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的情景中, 自觉地将人类社会文化的精华内化为自我发展的精神养料, 促使他们的个性潜能、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素质教学模式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教育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教学目标着眼发展整体素质;三是教学关系为民主合作互助;四是教学过程要主动生动活泼;五是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内化转化;六是教学环境提倡和谐愉快共振。所以教育思想应当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使教师的教学能够体现素质教学的实质, 所以, 应以素质教学的特征内涵为参照, 自觉地改革教学教法, 使之能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宗旨。

二、现代教育技术要为素质教育服务

根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AECT) 的定义:所谓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运用:一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二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两个优化:一是优化教学资源;二是优化教学过程, 探索如何为教学构建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与学习空间, 探索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 融现代教学技术媒体与其中的教学方法、结构或模式。

由此可见, 对教育技术媒体的应用是现在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现在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当前, 对教育技术媒体正朝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 多媒体技术方向发展, 利用计算机把包括图文、声像的各种教学内容以联想的方式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 使学习者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 从而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 使学习者可以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 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并非是指单纯的物质技术, 它更重要的是指设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方式, 离开了恰当的思想或方法, 技术的运用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反会带来比不用更为消极的后果, 例如, 如果仅仅把现在教育技术嫁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 那么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是必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或应试教育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样教育技术不仅不能发挥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 反而成为强化传统教育模式的手段, 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教育现代化点缀。因此确立教育技术包括物质技术和思想方法的观念, 特别是强调教育技术运用的思想方法, 具有很大的意义。

教学技术实践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系统教学设计思想, 也就是说在进行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 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来整体的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方法、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首先, 充分开发、组合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或学习的弓箭, 使教育摆脱课本中心、学校中心和教师中心的约束, 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徜徉在丰富的学习资源海洋里, 拥有一片自由的学习空间。

其次, 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 使学习信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文字、图像、数字、声音或者多种表现形式混合味一体的形式。这将使往日呆板和僵硬的表现形式得到极大的改善, 教材表现力的提高将使学习更加有趣味、更加简便、也更加有效。

第三, 有利于个别化教学, 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在媒体创设的个别教学的环境下, 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地努力都有可能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第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媒体能起到“迫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作用,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第五, 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 这主要在于多媒体能以自己的信息表现优势化小为大, 化大为小, 化静为动, 化动为静, 用“时间”跳接技术显现事物或时间发展变化过程, 有效的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第六, 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 纠正传统教育中偏左脑的教育倾向, 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因此, 在进行教学技术实践时, 首先拥有系统的教学观念, 把教育技术媒体当做一个要素纳入到整体的教学系统中来考虑, 彻底摒弃教学技术就是单纯考虑使用媒体的狭窄的教学技术观念;其次是必须实行教学设计, 即事先周密的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过程展开或运作的操作程序, 使教学活动有章可循。

总之, 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探索和教育技术的实践, 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极富发展前景的探索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活动, 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新世纪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军事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服务。探索教育现代化、探索教学改革, 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使命,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篇7: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

【关键词】孔子 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心理学 比较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分支下的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是在我国历经千年的教育哲学思想中就孕育了较为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从 20 世纪80 年代至今,通过整理有代表性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离不开:个体差异、品德心理、发展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学习心理、教学评价与测量。孔子的教育思想同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大体相同,大致可以分为教学观、学习观、发展观、个体差异观、德育观及教师观几大模块。

孔子的教学观

孔子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教学下的基本主张。在此主张下,能够延伸到学生在地域、出身、地位、智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不会阻碍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从而达到“学在四夷”的目的。此观点,是孔子对教育平等思想与民主的初步体验。

在孔子丰富的教学经验下,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教育教学的方法及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教育。例如在阐述思考及学习的关联时,表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及到“学、思、行”的重要性,发扬“学而时习之”和“学以致用”的观念,这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中对于认知规律的陈述。“时”在“时习之”中的理解应为一定情况下的某一合适时期,不能理解为日日夜夜、无时无刻。

世上最先提倡启发式教育教学的是孔子,他表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同时,他也是世上最早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征来实施教学的教育家,因材施教的案例在《论语》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因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是孔子教育思想下的核心内容。

孔子的学习观

孔子提倡“学而知之”,明确指出后天的培养很重要。即使孔子没有明确划分学习的阶段,若我们把《中庸》和《论语》的阐述结合起来,就能够将“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当作是孔子对学习阶段的规划。通常,现代教育心理学会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应用、理解、动机、巩固、感知等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同孔子的学习阶段论基本一致。与“立志”相对的是学习的“动机”,与“慎思、审问、明辨、博学”相对的是“理解和感知”,与“时习”相对的知识技能是“巩固”,并含有深入理解的意思,与“笃行”相对的是“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孔子表明“士”必须具备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并用心去追求“道”,同时要激励学生“各言尔志”,还提出“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一些与学习相关的理念,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都同这些理念较为相近。在教学实践中孔子就体会到了意志、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表明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仍有深远影响。

孔子的发展观

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差异观、性习论、发展观和学知论。孔子既表明了人的心理发展因素,也表明了终生发展的规律,认识到人的心理发展具备阶段性和连续性,进而指出心理发展阶段和年龄特征理论,也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孔子表明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性习观。“性”阐述了人的一些先天因素,“习”指人的后天培养,体现在社会环境及教育下。孔子不仅洞察到人的自然本性,而且还洞察到人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先天因素在人性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而最关键的是后天因素,即环境及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要原因。在通常情况下,人的先天素质没有什么区别,导致个体发展存在差异的因素是个人主观的努力程度以及后天环境和教育的方式及方法。

孔子的个体差异观

通常,现代教育心理学会从认知差异、人格差异、智力差异及性别差异等方面来评估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同。孔子在多年的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系统性的论述和评估。从智力水平的角度出发,孔子将学生划分为“中人”、“下愚”和“上智”三种类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依靠《论语》叙述,孔子对其学生的个性特征十分了解,他认为:“由也果(果敢)”“赐也达(通达事理)”“求也艺(多才多艺)”,“师也过,商也不及”“求也退(退缩),由也兼人(好勇过人)”,因此孔子早就人识到了个体的差异性,同时在教学中就会遵循其差异特征采用个性化的施教措施,从而达到长善救失的效果。

孔子的德育观

品德发展与社会规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至今为止,对于品德发展心理构造还没有形成大体一致的结论。然而常见的品德发展理论有“三位一体说”中的道德行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四要素说”中的意、情、知、行。由此可见,孔子是最先提出发展思想以及品德结构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将道德品质划分为道德行为、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四种部分,并将这一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道德实践阶段、道德认识阶段、道德意志阶段和道德情感阶段。

在探讨《论语》时,孔子德育观就涵盖了两方面内容,即“仁”和“礼”。“仁者,爱人”中的“仁”是对他人价值及生命的关心和爱护,体现的是道德的内在情感;“礼”则是社会的一种规范性的行为,体现的是道德的外在行为。站在“仁”的角度,主要提倡人们“爱人”的情感,一直围绕着以身作则的思路,引导人们从内心的体悟到道德的本质,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是透过内心来维持的一条蕴含着道德及修养路线,即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从“礼”的角度,表明人需要接受外在社会行为规范的制约,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为仁”等。在此道德修养路线中阐释的是意志和道德行为。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修身育德的方法,即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力行:“力行近乎仁”“言必信,行必果”——中庸:“过犹不及”——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改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的教师观

孔子是举世闻名的教育家,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孔子有着独到而卓越的见解。他认为,教师要尤其注重自身的学习内涵,要见多识广,拥有较高的品德,这是教育学生的基本和前提。孔子一生都很喜欢学习,甚至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他提倡教师必须树立“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把教育教学作为自身的乐趣。中国教育史上的教师典范也是孔子,他指出的以身作则、学而不厌、教学相长、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爱护学生等学习的方法,既是他自身长期以来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对教育界提出的要求。在此要求下,此素质标准已经是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

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比较与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心理学,引导我们要建立起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认同及意识。直到现在,我国对杰出的思想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还不太重视。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去“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不仅要从国外汲取到一些先进科研成果,而且要稳固好国家的教育及传统文化,从而使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圆满。

参考文献:

[1]宋文香,孙友德.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与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之比较[J].科技资讯,2011(30).

[2]秦晓春.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3]司月秀.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

[4]邱士伟.孔子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作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生活的根基散文下一篇:经典哲理句子8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