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宪法的重要性

2024-05-27

学习宪法的重要性(精选6篇)

篇1:学习宪法的重要性

论学习宪法的重要性

宪法是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生命线!

在从事教育工作这些年里,尽管参加过很多学校组织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却一直觉得法律好像离我们很远,总以为法律是用来约束那些违法犯罪分子的,自己安分守己不做那些违法犯罪的事就行。直到这件事情的发生才让我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知。那是五年前,在我所带的学生中,有一位家长觉得女儿小学毕业了,能够认识简单的汉字,钱也知道多少,可以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就强制孩子辍学。看到孩子离开教室时那渴望而又绝望的眼神,我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事情,自己作为老师一定要帮助这个孩子。一次次的家访,一次次苦口婆心的讲道理,诉说学习对孩子以后人生的重要性,始终无法打动家长。遂将此事件向校领导反应,校长联合法庭的人员,给家长讲解了宪法及有关法律的相关知识,使家长明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儿童受国家的保护。1991年制定通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的保障进行了完善。当看到孩子在课堂上满足的笑脸,我却没有一丝因为自己的坚持努力换来的成果而感到欣慰,却陷入了深深思考: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都要依法行使。往往因为对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知之甚少,虽然也在行使和享受权利,但法律意识较模糊,不但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权利,有时也会无视他人权利。当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依法维权来帮助自己及他人的意识薄弱。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坚决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

经过此次事件后我主动的学习法律法规,知道了很多:宪法(constitution)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所有的法律都必须根据宪法为依据指定,不得违背宪法,违背宪法的法律是无效的。宪法就像母亲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使我们的人格、人生、财产受到保护。宪法是国法,不是家法,也不是校规,而是规定整个国家基本制度的国法。或许大家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只要我们自己安分守己不做那些违法犯罪的事就行。其实不然,中小学生对自己作为一个公民享有的权利往往略知一二,虽然也在行使和享受权利,但是他们的法制意识较模糊,特别是对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又知之甚少,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权利,也不懂得尊重他人权利。法制观念较淡漠,使得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行为时有发生。另外,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依法维权的意识也薄弱。让不法分子有机可趁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宪法也是一个名族的精神依托,是人民大众在反抗犯罪维护名族气节的坚强后盾。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法律知识,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同不正确的,违法的,背叛名族的人和事斗争到底。

学习贯彻实施宪法,要把握和深刻领会宪法的精神实质。我们学习宪法,要全面掌握宪法的基本内容,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基本社会制度,准确把握国家的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基本义务,准确把握国家机构设置及 其组织与原则等,并将宪法各项规定作为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深刻认识宪法是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是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从根本上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基本主张和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基础,从而增强贯彻实施宪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自己学法、懂法,还要指导学生们从小遵纪守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

我们首先要努力学习法律常识,特别是要掌握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最基本的法律常识,以此让自己具备守法、用法、护法的前提条件;其次,要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与他人大动干戈,要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三思而后行;第三,要善于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而借助法律维护他人的权益,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法律至高无尚的尊严!让守法成为学生的基本素养,并将它作为生活准则来时刻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希望学生能将“法”根植于内心,从而成为一个理性的守法公民。国无法则乱,家无法则衰。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宪法里的人权、平等、言论自由精神和民选条文,是全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公理的体现,是天理民心,让我们展望未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依照宪法,积极参与到中国民主政治实施中。让我们高举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推进宪法深入人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2:学习宪法的重要性

以我自己为例,我目前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之前对宪法也不是十分了解,只知道它是国家大法,人人都应该遵守宪法。直到今年选修了一门名为《宪政文明史》的通识选修课,才对宪法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宪法的第一句话便是:“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懂得了宪法因其广泛性、原则性、历史性和纲领性而成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对人类苦难的批判,宪法是宪政的表现和依据;立宪主义意义上的宪法强调保障人权。同时也接触了西塞罗、托马斯阿奎那、博丹等中世纪推动宪政发展的权威学者和当代英美法等国家一些著名的宪政思想家如哈耶克、罗尔斯等,初步了解了他们的思想,认识到宪法渊源的博大精深,也体会到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对宪法有深入了解的必要性。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没有接受宪法学教育对宪法知识掌握少、兴趣低。在高校中,法科学生为了在毕业以后获取一个高薪的职位,往往热衷于选修民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等热门课程,对宪法情有独钟者甚少。而和我一样的非法科学生则更多地专注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接触宪法的几率更小,只能通过法律基础课来获得一些零星的认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从来就没有机会获得系统的宪法教育,显然这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宪法意识。

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是历来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会议。这一次的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在全省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主要几点就有宪法问题和立法依据的问题。文献指出“宪法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如果国家在根本问题上引入了法治,这个国家将发生根本的变化。”

篇3:文化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看完一个句子或者一篇文章,其间虽无生词,却无论如何也不知文章所云,此时,很可能就是我们遇上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了。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文化。中西方文化方面差异巨大,如果缺乏这种了解,不仅会产生阅读方面的障碍,而且在交际过程中会造成语言的误解,从而遭遇尴尬和难堪。

1. 词汇内涵意义不对等

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心理因素迥异,观察角度不同,不同的词汇在中西文化语言中所代表的意义不尽相同。例如:绿色(green)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春天、新生和希望,在英语文化中却是缺乏经验、不成熟(green hand)。在西方,蓝色(blue)常被用来表示沮丧、消沉、忧郁、下流,但在中国文化中却表示肃穆、庄严。中国人常用红色(red)表示热烈、喜庆,而在讲英语的国家里常用来表示愤怒、危险、暴躁不安。龙(dragon)在汉语中被视为吉祥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无比伟大的力量。中国人也自称为龙的传人,家长们也都望子成龙。但西方人对龙的评价是:古代硕大、凶残的古怪野兽,制造水灾、危及人类生存。

2. 常识文化不对等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fish in the air(缘木求鱼),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扛、荷、挑、担、抬、背、驮、负、提、挎”等,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负运的东西与之相应(如,挑土、担水、提箱子),真是细密之极。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之所以将这个动词细加区分,大概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劳动特别多的缘故。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 horse。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用horse呢?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分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3. 思维方式与价值观不对等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打得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好像大量动词杂沓堆上,句间关系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却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self)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在英语中就有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词汇,self-absorption(自我专注),self-cultivation(自我修养),selfimage(自我形象)等。故此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己”的话语随处可见。

二、优化文化教学的方法

在教学实验中,通过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包括社会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的同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最终达到交际能力的提高。

1. 课堂内的文化教学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以课文为基础,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补充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内容。英语课堂是英语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主要手段。教师应充分发掘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文化比较;在讲解语言难点及词汇语法的同时加强背景知识的传授;在听力训练中,对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关系密切的材料进行文化解释,让学生积累英美文化素材;在口语训练中,要加强真实性生活用语,这样将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

2. 课堂外的文化知识学习

英美文化内容庞大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英美文化素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长期过程,而课堂上时间有限,因此课堂外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样重要。首先,为了有效地增加语言和文化知识,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关于英语国家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的书籍、报纸和杂志,读完之后进行赏析和交流。其次,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讲座、英语竞赛、英语沙龙、英语论坛及各种演出,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学习锻炼,并且在课外主动与外教接触,这些都是提高自身英美文化素养的有效机会。在今天人际及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的社会中,这些活动正在变得日益频繁和重要,因此,抓住课堂外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3. 利用流行文化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兴趣来源

语言学习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而流行文化对青年人来说却有着无可抵挡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英语成绩一般,唱起英文歌来却韵味十足;有些学生很难记住课本上的单词,却能轻松记住自己喜爱的影视剧中精彩的对白。因此将流行文化引入到英语学习中是一项有益的尝试,流行文化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进而激发他们对异域文化的好奇,自觉自愿地发掘英语文化的精髓,了解英语语言的背景文化,达到提高英美文化素养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流行文化中的精华来消除学生对外语的生疏感,以及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枯燥感。并且,流行文化可以丰富课堂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受。为学生播放英文电影、录像、歌曲;督促学生收听VOA, BBC等节目并加以复述;为学生提供英美报刊及杂志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文化知识和信息来源。为了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可以举办讨论会,让大家把一段时间内听到的、看到的拿来讨论一下,从中也可以加深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生活习惯。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学语言必须学习该语言的文化。了解英美文化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掌握语言的本质,从而真正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学是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一个窗口,是促使学生重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通道,它为学生自己进行文化探索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框架,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广泛深入地学习英语国家文化是成功地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而不懂得文化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英语的语音、语法、句型和词汇,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深刻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懂”英语。

参考文献

[1]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M].外语界, 2003, (3) .

[2]史国强, 王宇.新《大纲》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7) .

[3]魏巍.浅谈英美文化与英语教学[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4) .

[4]燕莉.文化差异影响下的中英影视片名的翻译[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 .

[5]刘秀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障碍及对策[J].外语教育, 2004, (4) .

篇4:学习宪法的重要性

关键词:宪法义务 必要性 重要性

宪法义务的存在既是古代的、现代的,又是后现代的,它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全能政府和自由主义危机所进行的一种学理与实践的反思和内省。因此公民履行宪法义务是一件义不容辞的事,也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履行宪法义务是十分必要的。从宪法义务的发展上看,今天宪法义务已经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肯定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联合国在《世界人权宣言》第29条规定:“(一)人人对社会负有义务,因为只有在社会中他的个性才可得到自由和充分的發展。(二)人人在行使他的权利和自由时,只受法律所确定的限制,确定此种限制的唯一目的在于保证对旁人的权利和自由给予应有的承认和尊重,并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适应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当需要。(三)这些权利和自由的行使,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违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规定,权利附有特别责任及义务,为“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公共卫生或风化”,可以进行某种限制。1981年的《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规定:人人对其家庭和社会、国家和其他合法认定的社区及国际社会负有义务;每一个人行使其权利和自由均须顾及他人的权利、集体的安全、道德和共同利益;不歧视,相互尊重;维护家庭和谐,尊重、赡养父母,为本国社会服务;不得危害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和国家团结,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纳税,维护非洲文化的积极价值,为实现非洲统一贡献力量。履行宪法义务已成为全球人的共识,所以履行宪法义务是相当必要的。

其次,履行宪法义务对每个公民也有其重要性。可能很多朋友还不了解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义务,因此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这是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之一。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证。全体公民必须自觉履行这一义务,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二)遵守宪法和法律,尊重社会公德。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和反映,遵守宪法和法律就是尊重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尊重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需要。所以,每个公民都应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社会公德,与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作斗争。(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这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需要,任何公民不得为一己私利或小集团的利益而有损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如果危害国家安全,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害,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四)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也是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的需要,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卫人民的幸福生活的需要。所以,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自觉地依法履行这一光荣义务和神圣职责。(五)依法纳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民依法纳税,对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保证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的需要、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义务也体现了其本身的重要性。因此其履行宪法的重要性也就十分明显了。

篇5:宪法重要问题总结

投票选举的主持者:直接选举的是选举委员会,间接选举的是人大主席团。

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

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全国人大选举:任期届满2个月以前进行

全国人大的推迟选举: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2/3以上多数通过;非常情况结束后

1年内

全国人大会议的临时召集:由

1、全国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

2、1/5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

全国人大的预备会议:

召集人和主持人: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每一届的第一次预备会议由上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

会议目的:

1、选举本次会议的主席团和秘书长;

2、通过本次会议的议程和其他事项的决定。

全国人大会议:召集人――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人――主席团;第一次会议时间――本届选举完成后的

两个月内由上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集

全国人大选举产生的人员:国家主席、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最高院院长、最高检检

察长

经提名由全国人大决定的人员: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

审计长、秘书长、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经提名决定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人选)

行政区域的建制和区域化分:

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由全国人大批准,区域划分由

国务院批准;

2、乡、民族乡、镇的建置和区域划分由省、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决定;

3、县、市、市辖区的部分行政

区域界限的变更,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批准变更时,同时报送民政部备案。

宪法的修改:由

1、全国人大常委会;

2、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 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

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议案和法律案由常委会以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通过

紧急状态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国务院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戒严

国务院各部委的设立、撤消、合并由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

县级人大常委会没有秘书长,乡级人大没有常委会

地方政府派出机构:

省、自治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行政公署

县、自治县——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区公所

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街道办事处

(注:批准设立机关一般是设立机关的上一级机关,但区公所并非如此)

议案提案权:

全国人大:

1、全国人大主席团;

2、全国人大常委会;

3、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4、国务院;

5、中央军委;

6、最高院;

7、最高检;

8、1个代表团;

9、30名以上代表

地方各级人大:

1、主席团;

2、常委会;

3、各专门委员会;

4、本级人民政府;

5、县级以上人大代表10人以上联名;

6、乡级人大代表5人以上联名

全国人大常委会:

1、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2、国务院;

3、中央军委;

4、最高院;

5、最高检;

6、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1、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

2、县级以上地方政府;

3、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4、省级、自治州、设区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

5、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3人以上联名

由于权限问题,不能完整的发出,现补充之.人事决定权:

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的人员有:

1、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2、国家主席、副主席;

3、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4、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5、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只能由全国人大决定的人员有: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

只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或批准的人员有: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军事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军事检察院检察长,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注:助理审判员和助理检察员的任免由本院院长或检察长决定)

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都有权决定的人员有:国务院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委员(注意: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地位与部长相同)。

特别事务决定权:

1、决定驻外全权代表的任免;

2、决定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的批准和废除;

3、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4、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总动员;5决定特赦;6决定全国或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7、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除此项可以由全国人大决定外,其他全部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注:上述特别事务决定以后,还必须由国家主席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

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和/或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派遣或招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

人事提名权:除国务院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全国人大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的由全国人大主席团提名外,一般由本系统最高首长提名。

罢免案提案权:

全国人大:

1、3个以上的代表团;

2、1/10以上的代表

对象:

1、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2、国家主席

3、国家副主席

4、国务院组成人员

5、中央军委组成人员

6、最高院院长

7、最高检检察长(3个机关的组成人员、4个人)地方各级人大:

1、主席团;

2、常委会;

3、1/10以上代表联名(县级以上);

1、主席团;

2、1/5以上代表联名(乡级)对象:

1、本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

2、(县级以上)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由它产生的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上报)

3、(乡级)人大主席、副主席

县级、乡级人大代表,原选区选民30名以上联名可向常委会提出罢免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举行会议期间:

1、主席团;

2、1/10以上代表可对该级人大选出的上一级人大代表提出罢免。闭会期间:

1、常委会主任会议;

2、常委会1/5以上组成人员联名可提出罢免

质询案提案权:

全国人大:

1、1个代表团;

2、30名以上代表

对象:

1、国务院

2、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

3、两院

地方人大:

1、代表10人以上联名

对象:

1、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

2、人民法院;

3、人民检察院

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 对象:

1、国务院;

2、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1、省级、自治州、设区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

2、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3人以上联名

对象:

1、本级人民政府

2、人民法院

3、人民检察院

特别行政区自治权:

1、行政管理权

2、立法权

3、独立的司法权

4、终审权。

特别行政区享有其他权利的来源: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中央人民政府。

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关系:中央负责特别行政区的外交、防务、任命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主要官员(澳门包括检察长)行政长官资格:

香港:

1、年满40周岁;

2、在香港居住连续满20年;

3、在外国无居留权;

4、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5、中国公民(在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澳门:

1、年满40周岁;

2、在澳门居住连续满20年;

3、澳门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4、中国公民

(注:国家主席资格:

1、中国公民;

2、年满45周岁;

3、享有政治权利――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主要官员任职资格:

香港:

1、在香港居住连续满15年;

2、在外国无居留权;

3、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4、中国公民

澳门:

1、在澳门居住连续满15年;

2、澳门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3、中国公民

议员任职资格:

香港:

1、在外国无居留权;

2、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3、中国公民(非中国籍或在外国有居留权的

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也可当选,但不超过全体的20%)

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立法会主席任职资格:

香港:

1、年满40周岁;

2、在香港居住连续满20年;

3、在外国无居留权;

4、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5、中国公民

澳门:

1、在澳门居住连续满15年;

2、澳门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3、中国公民

法院系统:

香港:终审法院——高等法院——区域法院——裁判署法庭和其他专门法院

澳门:终审法院——中级法院——初级法院和行政法院(管辖行政诉讼和税务诉讼);注,澳门设有检察院

特别行政区原有法律保留条件:

1、不得与《基本法》相抵触;

2、经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作出修改。

(注:

1、香港和澳门法的渊源的种类不同,香港为英美法系;澳门为大陆法系;

2、香港律政司主管刑事检察工作,澳门检察院负责检察工作)

基本法的问题:

提案权:

1、全国人大常委会;

2、国务院;

3、香港特别行政区

修改议案须经:

1、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全国人大代表2/3多数;

2、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2/3多数;

3、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同意后,交由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团向全国人大提出。

解释权:

1、基本法的固有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员;

2、特别行政区基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在“自治条款”范围内享有自行解释权;

3、特别行政区法院(包括整个法院系统)只有在审理具体案件时才可以解释基本法,且不能像内地最高院作出规范性文件形式的审判解;

4、在必要的时候,只有终身法院有权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作出相关解释。

法律案提案权:

全国人大:

1、全国人大主席团;

2、全国人大常委会;

3、国务院;

4、中央军委;

5、最高院;

6、最高检;

7、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8、1个代表团;

9、30名以上代表联名

全国人大常委会:

1、委员长会议;

2、国务院;

3、中央军委;

4、最高院;

5、最高检;

6、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7、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

有权提出法律解释要求的主体:

1、国务院;

2、中央军委;

3、最高院;

4、最高检;

5、全国人大各专门

委员会;

6、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其中1、2、3、4、6有权在发生冲突时提出法律审查)

经济特区法规制定者为: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地方性法规除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制定的由大会主席团发布公告予以公布外,其余一般由该级人大常委会公布

人大代表的代表人数比例:严格执行城镇与农村人大代表所代表人口数之比为1/4的有以下几个级别的选举;

1、自治州、县、自治县(有例外,由省级人大常委会决定);

2、省、自治区;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另外,不严格执行,只要求不相等比例的是:直辖市、市、市辖区

对选民名单不服的救济程序:

1、申诉;

2、选举委3日内作出决定;

3、不服决定,在选举日前5天向选区所在地基层法院起诉;

4、法院实行一裁终局制(选民名单在选举日的20日前公布)

有权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是:

1、各政党;

2、各人民团体;

3、选民或代表10人以上联名

差额选举的比例:直选代表候选人应多于应选代表的1/3---1倍,间接选举代表候选人应多于应选代表的1/5---1/2倍

名单的公布时间:

1、候选人名单:直接选举中代表候选人名单在选举日的15日以前公布——讨论——选举日5日以前正式公布;

2、选民名单:在选举日的20日以前公布。直接选举中“双过半”当选,间接选举中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选票当选

篇6:学习《宪法》的感想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宪法集中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法律效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核心地位。

学宪法、守法律、做合格的好公民。在这学期宪法学学习中,我认真学习了宪法知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总体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党要“依法执政”。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又进一步阐明“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并把“依法执政”纳入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中。而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根基。

对1982年宪法进行的第四次修改是我国宪政史上又一个里程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次修宪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中央提出的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体现了宪法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讲政治与讲法制的统一,反映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使宪法更加完善,更加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更加能够发挥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修改后的宪法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推进依法治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正确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为坚持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提供了法律保障。进

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对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在全面学习宪法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这次修改宪法总的原则,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这次宪法修正案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宪法。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指导地位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在统一战线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重要意义,坚持党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的各项方针政策,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党和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的科学内涵,在加快经济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进程中,依照法律规定,切实保护全体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正确处理私有财产保护和公共利益需要的关系。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科学内涵,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

宪法具有指引和协调作用,指引作用是所有法律规范都共同具有的作用,它是指法律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的导向、引路作用。法律规范通过明确而原则地昭示人们可以为某种行为、不能为某种行为、必须为某种行为、怎样为某种行为,从而使人们在行为活动中有明确的遵循。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当然具有指引作用。但宪法的地位和内容,却决定了宪法的指引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就指引的行为主体而言,它既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也包括公民个人。也就是说宪法同时指引着国家行为和公民的个人行为。宪法不仅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国策以及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而且还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些规定即为国家和公民提供了行动指南。第二,就指引的范围来说,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宪法规定的内容并不只是国家生活的某一个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而是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旦然在规定的详略或者抽象程度上会存在差异,但无不可以在宪法中找到原则、精神。因此.宪法指

引的领域非常广泛。第三,就指引的效力来看,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母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第四,就指引的思想基础来讲,既然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那么宪法对机关、组织和个人行为的指引,实际上贯穿着民主的基本精神,或者说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正确指引,促进民主的真正实现。

协调作用是宪法对于整体社会的作用。如前所述,宪法的内容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因此,宪法通过调整各种社会行为,不仅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章可循,而且也使各个方面相互之间形成良性和谐的互动关系。

宪法还具有评价和宣传作用,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行为怎样,总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判断其行为的价值和效果。法律作为一种标准和尺度,自然具有判断、衡量人们行为的作用,它通过判断机关、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是否有效或合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从而达到指引人们行为的效果。尽管所有社会规范,诸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和社会团体的规章等都具有评价作用,但法的评价与其他社会评价不同,它具有客观性、统一性、普遍性、强制性的特点。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不仅与其他法律一样,具有评价作用,而且其评价作用还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一,宪法评价具有广泛性。如前所述,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就是说,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主要方面,都能在宪法中找到评价的依据和标准,而其他法律则不可能。第二,宪法评价具有集中性。既然宪法集中表现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和社会最基本的依据.那么宪法评价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综合评价。第三,宪法评价具有最高性。宪法是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必须以它为依据,一切机关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以它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因此.宪法的评价具有至高无上性。同时,宪法不仅是评价人们社会行为的标准,而且它还具有宣传作用,它对于提高公民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比如我国现行宪法的序言,通过总结我国近百年来的历史,特别是20世纪所发生的四件大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历史,深刻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宪法正文中有关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以及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规定,也将有力地促进人们公民意识的增强 宪法不仅对公民权力进行了确认和保障,同时对国家权力的设置和行使进行了规范,它是保持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与平衡的根本规范。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相互作用的。首先,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公民权利是经过宪法确认的,而国家权力是人民通过的宪法所赋予的。其次,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目的。国家权力的设置是以公民权利为对象,以维护公民权利为目标的。再者,国家权力是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通过有组织的国家权力,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国家权力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有维护公民权利的作用,如果行使不当,又会侵害公民的正当权利。为了既发挥国家权力在保护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又防止权力行使不当造成对权利的侵害,必须保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如果权力过于膨胀,权利则必然萎缩;权力空间过大,权利空间则必然狭小;反之,如果权利过于膨胀,没有足够的权力空间,导致无政府状态,社会失去秩序,最终损害的仍然是公民权利。因此,既要防止国家之权被滥用,侵犯公民之权,以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也要防止公民之权被滥用,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正常秩序,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宪法的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就明确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地位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要履行应尽的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公平权的明确规范。对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而言,要想更好地维护公民权利,除了做到不侵害公民权利之外,更重要的是认真履行职责,严厉打击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在具体执行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时,要做到依法行政,违法必究,努力做到不让违法份子有漏网之鱼。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的良好运作,保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良好环境。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权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也是宪法在保护公民权利这一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

总之,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保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与平衡。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宪法保护公民权利的精神,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只有为人

上一篇:公诉部门简易程序案件出庭指引下一篇:描写老师上课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