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部门简易程序案件出庭指引

2024-05-27

公诉部门简易程序案件出庭指引(共9篇)

篇1:公诉部门简易程序案件出庭指引

公诉部门简易程序案件出庭指引

(草案修改版)

第一条【目的】 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为保障检察人员出庭公诉的依法、公正、便捷、高效,根据相关法律和文件规定,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定该出庭指引。

第二条【开庭前的准备】 承办人接到出庭通知后,应当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统一出庭的,案件承办人应提前将案件材料移交出庭的公诉人,公诉人应当及时熟悉案情并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公诉人应当结合被告人的成长经历、身心特征以及品格调查情况等,为法庭教育做好准备。

第三条【法庭讯问】

(一)法庭调查开始后,公诉人应当宣读起诉书。

(二)经审判员讯(询)问,被告人(辩护人)对起诉书指控的主要事实、罪名以及量刑建议均无异议的,公诉人可以不进行法庭讯问并简要说明:『“审判员,鉴于被告人XXX对本院起诉书指控的事实及罪名均无异议,公诉人暂时没有问题需要向被告人发问”。』

(三)经审判员讯(询)问,被告人(辩护人)对起诉书指控的主要事实、罪名均无异议,但对涉及犯罪形态,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提出异议的,公诉人可以不进行法庭讯问并简要说明:『“审判员,鉴于被告人XXX对本院起诉书指控的主要事实无异议,公诉人暂时没有问题向被告人发问,对于被告人提出的XXX,公诉人将在举证(或辩论)阶段予以答辩”。』

(四)共同犯罪案件中,经审判员讯(询)问,被告人(辩护人)对起诉书指控的主要事实、罪名均无异议,但对各自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的认定提出异议的,可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1、若被告人的辩解理由不能成立的,公诉人可暂不进行法庭讯问并说明。

2、若被告人的辩解理由无法核实的,公诉人可以分别对各个被告人进行讯问,讯问内容可限于被告人或辩护人辩解的内容,必要时可以要求各被告人当庭对质。

(五)经审判员讯(询)问,被告人(辩护人)对起诉书指控的主要事实提出异议的,公诉人应当仔细听取其辩解意见,并区别对待:

1、被告人虽有异议但仍然表示认罪的,公诉人可以向法庭申请对被告人进行讯问,针对其辩解意见简单讯问后,公诉人应当及时调整举证和答辩提纲。

2、被告人明确表示不认罪或者辩护人提出无罪意见的,若审判员未及时变更程序,公诉人可以及时建议法庭:『“审判员,鉴于被告人对起诉书指控的主要事实提出异议(或被告人明确表示不认罪、或辩护人明确提出无罪辩护意见),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79条的规定,公诉人建议将本案转入普通程序重新审理”。』

第四条【法庭举证、质证】

(一)公诉人在举、示证时,一般采取概括方式,但同时需结合庭审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1、被告人或辩护人对起诉书指控的主要事实、罪名没有异议的,公诉人在举证时,只需向法庭说明证据名称和证明事项而无需宣读具体内容。『建议可表述为:“审判员,公诉人将出示X组证据,第一组证据共X份,该组证据主要证实了……其中第X份证据是XXX,证明了XXX事实(对现勘、尸检等重点证据可特别指出,其余证据说明名称即可)……”。』

2、被告人或辩护人提出自首、立功等影响量刑的事实,经查证后不能成立的,公诉人在举证时可予以说明并简要宣读与其辩解意见有关的证据内容,即只宣读相关段落或者语句,其他证据仍采取概括方式进行举证。

3、被告人或辩护人提出自首、立功等影响量刑的事实,起诉书或量刑建议已经认定的,公诉人在举证时仍采取概括方式进行举证,并进行简要说明。

4、被告人或辩护人提出自首、立功等影响量刑的事实,现有证据无法认定时,公诉人应当向法庭说明:『“审判员,对被告人(辩护人)刚才提出的XX事实,公诉人在休庭后将进行核实,建议法庭继续审理”』。

休庭后,公诉人应当及时与侦查机关办案人员联系,要求其在案件审限届满前完成查证工作,并及时提交法庭;不能完成的,公诉人应当及时与审判人员联系并建议将案件转入普通程序审

理。

(二)被告人或辩护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提交与量刑有关的证据的,公诉人应当按照证据“三性”原则进行质证,并简要发表质证意见。

(三)被告人或辩护人在质证过程中仅对量刑证据及部分不影响主要犯罪事实认定的证据提出异议的,公诉人应当结合案件具体情况予以简要答辩。

(四)被告人或辩护人在质证过程中对影响案件主要事实认定的证据提出异议的,或者发现非法证据应当予以排除的,公诉人应当建议休庭并将案件转入普通程序审理。

第五条【法庭辩论】

(一)公诉人在法庭辩论阶段,不用详细宣读出庭依据,但应当表明法律监督职责。『建议可表述为:

“审判员,今天我(们)受某某检察院指派,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并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结合刚才法庭调查的情况,公诉人将发表如下X点公诉意见:

1、(罪名)本院起诉书认定被告人XXX犯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某某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2、(量刑)被告人XXX具有如下量刑情节:(累犯、自首、被害人谅解等),建议判处(刑种和刑期);

3、(法庭教育)对一些特殊案件(如醉驾、交通肇事等),可根据庭审情况(特别是被告人悔罪态度等),结合案情简要揭露其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并进行法庭教育。』

(二)被告人或辩护人对起诉书指控的主要事实没有异议,但对适用罪名或量刑建议提出异议的,若审判员要求,公诉人应当进行简要答辩。

(三)被告人或辩护人在法庭辩论中提出无罪意见时,若审判员未决定变更程序并要求公诉人答辩,公诉人应当讯问被告人是否认罪并告知法律规定。若被告人表示愿意认罪,公诉人应当建议法庭继续审理。若被告人明确表示不认罪,公诉人可以向法庭建议:『“审判员,鉴于刚才被告人明确表示不认罪(或辩护人明确提出无罪辩护意见),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79条的规定,建议将本案转入普通程序重新审理”』。

第六条【违法情形的处理】

(一)审判过程中出现一些轻微违法行为,比如审判员未告知被告人进行最后陈述,未解除未成年被告人的戒具等,公诉人应当及时提醒审判员,并记录在卷。

(二)审判过程中出现其他违反程序和侵犯被告人(辩护人)诉讼权利的行为,公诉人应当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在休庭后及时向本院检察长报告。

成都市人民检察院 2012年2月2日

篇2:公诉部门简易程序案件出庭指引

[论文摘要]理论界长期以来对我国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公诉人是否可以不出庭存在争论,由于1996年刑事诉讼法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席法庭,而且司法实践中几乎很少有公诉人在简易审的案件中出席法庭,导致简易程序审判的诉讼结构由控、辩、审三方构架演变为法官和被告人两方对峙的态势,庭审呈现出较强的“纠问式”色彩,不利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行使,也不利于保障被告人在庭审中的合法权益。为解决上述问题,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同时这一规定也引起人们对于简易程序公正与效率问题的追问。文章对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的法律意义及由此产生的公正与效率问题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简易程序 公正 效率 公诉人出庭

引言

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175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席法庭。”由于司法实践中几乎很少有公诉人在简易审的案件中出席法庭,导致简易程序审判的诉讼结构由控、辩、审三方构架演变为法官和被告人两方对峙的态势,庭审呈现出较强的”纠问式”色彩,不利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行使,也不利于保障被告人在庭审中的合法权益,由此理论界产生了公诉案件简易程序公诉人是否可以不出庭的争论。

为统筹处理好公正与效率的关系,新《刑事诉讼法》第210条第二款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这一规定与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175条“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席法庭”的规定截然不同,明确了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必须派员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同时也是对我国理论界长期所争论的简易程序公诉人是否可以不出席法庭的一个终结性的结论。那么,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到底具有什么法律意义以及是否违背设置简易程序所追求的效率原则呢?本文试作探讨。

一、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的法律意义

(一)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是程序正当性的重要体现

公平正义,是司法活动的基本价值追求,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司法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公正决定效率,效率服从于公正并促进公正,我们必须把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作为法律工作的生命线。简易程序程序的设立,不仅具有诉讼经济的要求,还承载着人权保障的价值,同时也要坚持公正第一的原则。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刑事诉讼程序的设置应当尽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公正,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一方面在于通过合理的设置,保障个案的实体公正,另一方面则在于程序公正本身——“公正不仅应当实现,而

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出庭支持简易程序案件的公诉,是刑事诉讼中程序正当性的重要一环,是以程序公正来确保证实体公正。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公诉人如果不出席法庭,那么审判员在庭审中,不仅要承担宣读起诉书和出示证据的职责,而且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反驳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辩护意见的任务,容易使法官产生为起诉书和证据辩护的心态,不能完全居中裁判,其导致的局面必然是由主审的独任法官来出示、宣读证据。此时的法官,既是形式上的控诉者,又是实际的仲裁者,控辩审三方的相互交涉变成了裁判者与被裁判者的对峙,在这种审判环境中,三角平衡结构被打破,违背了法官中立、控辩平衡的一般原理,容易导致法官身份错位,最终可能严重侵犯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例如当被告人对犯罪指控无异议,却提出从轻或减轻处罚的辩解时,法官的身份就十分尴尬。或者由于辩护意见没有得到公诉人的反驳,法官本身又不能超越职权进行辩驳,只能采纳辩护意见;或者因为公诉人没有出庭,根据卷宗无法了解被告人具体是否存在从轻、减轻情节,为了最大可能地避免错误裁判,会要求被告人、辩护人举证证明,无形中将原本应当由公诉人承担的证明责任交给了被告人,增加了被告人的辩护难度。

控审分离和法官中立是现代法治最基本的程序正当性要求。简易程序实质是普通程序的部分环节和步骤的简化,但其简化应以维系控辩审三方履行各自职责的刑事庭审基本构架为前提,“在任何一种简易程序形态中,法官都被禁止与任何一方进行任何形式的单方面接触,法官的所有司法裁判活动都要由控辩双方同时到场参与,这是维持简易程序公正性的必要保证。”纵观世界其他国家的简易程序体系,基本上只要开庭审理,检察官无一例外的都需要出庭指控。如英国的简易程序体系,一种是根据书面诉状直接裁判,一种是治安法院采用简易程序审判,主要特点只是没有陪审团参加审判;美国的辩诉交易体系,不再经过正式审理而直接进入判刑程序;意大利的简易程序体系,法官可以直接根据案卷、辩诉协议、处罚令直接判决,或者必须快速审理;日本的简易程序体系,明确要求必须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这些国家的简易程序体系,虽然进行了诸多简化,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是都建立在对控、辩、审充分分离的基础上,被告人的自主权、异议权、辩护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按照公正与效率的理论,公正永远是第一位的,提高效率不能以牺牲公正为代价,不管是实体公正还是程序公正,都应当尽最大限度的努力去实现,而公诉人出席法庭,无疑就是对公正的最有力的保障。因此,我国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简易程序公诉人应当出庭是追求程序正当性的重要体现。

(二)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必然要求

我国检察机关的性质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的法定职责之一。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检察机关对案件审理活动的法律监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庭支持公诉,二是对错误裁判提起抗诉,三是对法院的违法行为发出检察建议或纠正违法通知。具体到对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的法律监督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人民法院是否正确适用简易程序实行监督。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公诉案件简易程序的适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人民检察院根据案件的情况提出适用简易程序的建议,然后由相应的人民法院决定;另一种是人民法院对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案件,认为可以适用简易程序而商请同级人民检察院同意的,即检察机关对简易程序的使用有提起权及监督权。

二是对人民法院审理简易刑事案件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主要包括:法庭的组成人员是否合法;审判人员是否应当回避;有无侵犯或剥夺被告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其他诉讼程序的合法性。如果发现人民法院或者审判人员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

三是对人民法院确有错误的判决行使抗诉权。一般而言,由于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犯罪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容易成为检察机关的抗诉盲点。因此,对于判决中量刑畸轻畸重、刑种适用不当的、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认定不当的、定性有错误,侵犯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情形应当予以抗诉。

可以看出,上述审判监督的主要方面是第二项,即对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新《刑事诉讼法》第203条(原第16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如果简易程序中人民检察院不派员出庭,则根本无从发现审判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况,更不可能提出纠正意见,从而导致检察机关无法充分履行审判监督职责,只有公诉人通过出庭活动,亲身体会、了解庭审活动,才能为抗诉、发出检察建议和纠违通知等监督行为奠定基础。可以说,公诉人出庭,通过直接面对整个法庭审理过程,是行使审判监督职能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简易程序作为刑诉法设立的庭审方式,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虽然分别在相关司法解释中对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和审判程序进行了具体规定,且在2003年3月14日又会同公安部颁布了《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但是,相关规定一方面允许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检察机关可以不派员出席法庭,另一方面对简易程序审理刑事案件的诉讼活动如何开展法律监督缺乏相应的具体规定。司法解释对简易程序审理案件检察机关不派员出庭的许可以及司法实践中公诉人基本不出庭的做法,使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缺乏亲历性,从而导致检察机关对于庭审程序、审判结果的合法性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法律监督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法律监督权的正确行使必然受到影响。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公诉人应当出庭,从而从立法上确保和督促检察机关充分行使审判监督权。

(三)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是维护被告人合法权利的需要

保障人权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另一重要价值诉求,也是设立简易程序的根本立足点。被告人的知悉权、辩护权以及获得律师帮助权等权利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被告人基本诉讼权利,也是刑事简易程序适用中所必须要保障的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要求司法机关应当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但简易程序是一种会使被告人的权利受到限制并可能导致被告人受到有罪判决的程序。根据现行有关法律规定,法院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时,被告人自愿认罪,并对起诉书所指控的犯罪事实无异议的,法院可以直接作出有罪判决,法庭不必再对证据进行示证、质证。公诉人出庭是被告人获得辩护权的前提条件。如果公诉人不出庭作证,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没有对象开展质证和辩论活动。被告人面对的是纠问式的审判,它根本不可能针对控诉者本人进行反驳,其辩护权受到了极大的制约。辩论原则是刑事审判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辩论原则是指在法庭审理中控诉方和被告方应当以公开的、口头的、对立性的方式进行充分的辩驳,未经充分的辩驳,不得进行裁判。没有辩论的审判是侵犯了被告人基本权利的审判。因此,基于保障被告人的合法诉讼权利的需要,我国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简易程序公诉人也应

当出庭。

(四)规定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弥补了刑诉法立法上的缺陷

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第175条又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席法庭”,由此造成对简易程序公诉人不出庭案件审判监督立法上的缺陷和不协调,导致简易程序庭审活动的法律监督出现“缺位”,而仅仅依靠对判决书的审查来决定抗诉与否的事后监督是不全面的,新《刑事诉讼法》第210条第二款的规定显然弥补了上述缺陷和不协调,是立法进步的表现。

三、规定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所带来的效率问题

在刑事诉讼中,由于犯罪率的上升及司法资源的有限性,适用简易程序审理部分刑事案件已成为世界性的实践。一般认为,刑事简易程序具有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保障案件及时审理的优点。简易程序本身是通过快速处理达到最终公正。“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如果案件当事人在漫长的诉讼中所付出的物质、精神代价远远大于他所能从诉讼中得到的利益,那么即使最终法律还他以公正,这种迟来的正义对他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通过简易程序迅速审判,无论对于被告人还是被害人,都是公正的一种体现。在当今司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办理更多的刑事案件,势必要降低每个案件的诉讼成本,而利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正是降低诉讼成本的可靠途径。简易程序节省了诉讼的时间,简化了诉讼的环节,诉讼成本必然降低。诉讼成本的降低使得司法机关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办理更多的案件。

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简易程序,人们谈及最多的是它的效率,似乎效率就是简易程序的代名词。实际上,在法律体系中,正义不仅是一种现实可操作的法律原则,也是衡量法律优劣的尺度标准,追求正义是法的首要和最高的理想,正如罗尔斯所言:“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简易程序也不例外。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并行设置,使得司法机关和被告人可以根据

案件的具体情况选择适用不同的处理程序,使司法资源得到更大程度的合理配置,也使刑事诉讼制度实现社会正义的总量趋于最大化。出于实现社会整体正义最大化的角度来设定简易程序,这是我们在实践和运行简易程序中不可忘却的初衷。所以,简易程序无论在什么环节简化以及如何简化,必须能够基本保障程序的正当性,即固守最低限度的正义标准。而根据国际公认的国际人权保障标准,几乎都将被告人的程序性的权利保障、控辩平等、法官中立等,视为公正审判的最低正义标准。何况公诉人不出席法庭并不能加快案件审理进度,因为无论公诉人是否出庭,新刑诉法已经明确规定一般案件必须在二十天内审理完毕,对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三年的,可以延长至一个半月,这一规定完全能够保证案件的快速审理。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也有利于避免因公诉人不出庭所可能造成的司法资源的浪费,比如由于公诉人不出庭,被告人只能面对法官,没法有效地展开辩论活动,可能导致其翻供而转为普通程序,或者对判决不服而上诉。这都会造成司法资源的巨大浪费。也许有人会认为在目前检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会造成检察成本的增加,而检察成本的增加本身就是不效率的。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前面实际上已经做了回答,那就是公正审判的最低正义标准

篇3:公诉部门简易程序案件出庭指引

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 人民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席法庭。”因此造成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简易程序案件, 公诉人的出庭情况基本为零, 致使检察机关无法行使法律监督权, 不能有效保障被告人和被害人的权利, 实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有效统一。也正是如此, 学界对公诉案件简易程序正当性一直质疑不断。

2012年3月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在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同时, 在第210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 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毋庸置疑, 公诉人出席简易程序案件庭审, 对保障实体公正以及程序公正, 加强诉讼监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司法实践中也造成了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增加等问题。如何平衡公正与效率两大价值目标, 是对制定公诉案件简易程序出庭制度的一个重大挑战。

在现实司法实践中, 简易程序在基层检察院所占比率较大, 以笔者所在的检察院为例, 2012年至今, 简易程序案件占全部案件的比率高达57.5%, 而随着新刑诉法中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扩大, 这一比例将大幅度上升, 而基层检察院普遍存在案多人少的情况, 人均办案近百件, 由此不难发现简易程序中硬性要求检察机关派员出庭的规定对基层公诉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因此如何有效提高简易程序案件的出庭效率成了基层检察院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这就要求立法部门或者司法部门要对刑事诉讼中简易程序的相关规定进一步明确、细化, 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如通过最高人民检察院发文下发业务指导的方式, 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 使基层人民检察院公诉人在出席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法庭前, 准确把握哪些程序应该如何简化、简化到何种程度;再如最高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新《刑事诉讼法》对简易程序的规定, 再出台一系列审理简易程序案件相关的规定, 指导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简易程序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也可以联合下发具体规定, 如规定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在庭审前确认是否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 便于人民检察院明确是否按简易程序审理做出庭准备等内容。也可以通过上级人民检察院就刑事诉讼中的简易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 自上而下地指导各基层人民检察院实践。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统一执行该简易程序的执行规范, 使公诉人出席简易程序案件法庭支持公诉之前如何准备和出庭时如何应对, 是否宣读起诉书、是否逐一宣读证据, 或是简要说明证据所要证明的问题, 及卷宗装订需要哪些内容、可以简化哪些内容等问题, 有具体标准和操作规程可循。

但是新《刑事诉讼法》已经实施了大半年的时间, 关于简易程序出庭制度, 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模本, 甚至连上级院的指导文件都少之又少, 可以说, 各级检察院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 安溪县人民检察院自2012年10月份以来全面推行简易程序案件出庭制度, 也就如何有效提高简易程序案件办案效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通过同公安、法院等部门沟通、配合, 形成了一套简易程序案件办理机制, 有效提高了办案效率。笔者认为在不违背简易程序出庭的法律初衷的情况下, 检察机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公诉案件简易程序出庭制度:

一、建立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办理制度

通过加强与公安、法院等部门的沟通, 要求公安机关对可能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集中移送, 检察机关集中受理、集中起诉, 法院集中开庭制度。同时建议法院对案件性质相同或相似的案件, 尽量安排在同一时间段开庭, 这样不仅可以发挥规模效应, 提高工作效率, 而且量刑更加公平、均衡, 同时法院也可以相对集中安排同一承办人的案件, 有效减少承办人在两院之间的奔波劳累, 大大节约开庭时间, 发挥简易程序快速高效的优势, 减少占用有限的司法资源。

二、简化法律文书制作

主要是指简化审查报告及各种书面文书的制作。对此, 笔者认为成都市检察院的模式可以被广泛的采用 (详见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出庭工作的通知》) 。该市检察院公诉部门通过制作简易程序案件审查报告模板, 让案件承办人员能够通过“填空”的方式, 填制事先成型的简易程序案件审结报告模板, 减少重复劳动, 大大减少制作各种繁琐文书的时间, 有效提高办案效率。当然, 这些仅限于尚未实行网上办公的检察院。以安溪县人民检察院为例, 目前办案采用的是全省统一的网上办公系统, 要求承办人员在网上办公系统做到实时录入, 并将实时录入情况作为案管中心案件评查及基层院评比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情况下, 显然无法采用“成都模式”。但仍可通过简化摘录内容, 将审查报告中的摘录做到“全面而不繁杂”, 以此来达到减少阅卷时间, 提高办案效率的目的。

三、对简易程序实行专人办理、有选择性的专人出庭制度

在案件受理后, 实行同类案件专人办理, 以达到熟能生巧, 大大提高办案效率。通过在公诉部门内部成立简易程序专门办理小组, 做到简易程序类案专人办理, 定期轮换, 实现案件办理的集中化、效率化、科学化。

关于有选择性的专人出庭的问题。在目前新刑诉法修订后扩大了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范围后,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必然会大幅度增加, 而经过简化处理的简易程序公诉案件时间将会大大减少, 这时如果公诉部门还是按照“谁承办, 谁出庭”的原始制度的话, 就有可能出现承办人在去法院路上花费的时间比各自庭审的时间还要多, 从而增加了诉讼成本。笔者认为, 此时, 专人出庭制度就可以有效化解这个矛盾。尤其是对于某些类似的、案情较为简单的案件, 可以由承办人通过委托专门人员出庭的方式来解决;当然, 这种委托仅限于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 对于案情复杂的案件还是应该坚持“谁承办、谁出庭”的原则, 以期达到有的放矢, 取得最好的出庭效果。因为公诉工作毕竟不同于工厂作业, 公诉人员除了要有丰富的经验, 办案更讲究亲历性, 需要对案情有深入了解, 如不加区分地实行专人出庭制度, 势必影响出庭效果。而有选择性的专人出庭既保障了诉讼效率, 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案件复杂可能出现的因专人不明案情导致不能应付突发状况的情形。目前, 安溪县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也即是采用这种出庭办法, 即当天谁开庭的案件比较复杂, 该办案人员就要亲自出席法庭, 并承担当天所有的简易程序案件的出庭工作, 而其他人员只需将需要注意的问题简单交代就可以了, 无需再在去法院的路上奔波。通过这半年多的运行, 承办人普遍认为这是既稳妥又方便的办法, 对此反应良好。

四、在庭审过程中简化庭审程序

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 审判人员应当询问被告人对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意见, 告知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法律规定, 确认被告人是否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第二百一十二条规定,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 经审判人员许可, 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同公诉人、自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互相辩论。”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 不受本章第一节关于送达期限、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鉴定人、出示证据、法庭辩论程序规定的限制。但在判决宣告前应当听取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意见。”由此可见, 新刑诉法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庭审程序还是做了一些规定, 但是如果将简易程序案件的庭审过程比作一座大楼的话, 这些规定显然只是大楼的主体框架结构, 大楼真正想要顺利运转的话, 还需要后来者对其加以砌砖和装潢。在没有司法解释出来的情况下, 就需要法律践行者来加以不断的探索。因此, 笔者认为在不违背法律精神的情况下, 不断地尝试通过对部分庭审程序的简化处理, 达到减少出庭时间, 提高办案效率。具体做法如下:1.简化起诉书的宣读内容, 在宣读起诉书文号后, 简要宣读经审查认定的事实和提起公诉的罪名。以江苏省南京市出台的《简易程序案件办案模式改革实施方案》为例, 其在规定中明确要求, 公诉人在宣读起诉书时, 直接从“经依法审查查明”部分开始宣读, 或者只宣读起诉书文号、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 省略自然情况、诉讼过程和证据部分。2.在庭审过程中, 减少对被告人的讯问, 对事实清楚, 能不讯问的或者少讯问, 尽量不问, 将讯问紧紧围绕可能产生争议的焦点问题上, 减少讯问时间。3.在举证时, 仅宣读认定起诉书指控内容的主要证据名称, 对于没有争议的证据, 不再做进一步的细化。4.在法庭辩论阶段, 不再发表公诉意见, 将辩论重点放在量刑上。

当然, 公诉部门在应对简易程序出庭方面, 既要考虑如何精简案件办理时间、提高办案效率, 更应该考虑设立简易程序案件出庭的根本意义, 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对简易程序案件的庭审法律监督, 确实充当好法律监督者的角色, 确保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三条规定之规定得到强有力的执行, 确实做到及时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 并提出纠正意见。

摘要: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在扩大简易程序案件的适用范围的同时, 明确了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派员出席法庭制度。该制度对公诉部门的工作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有关部门就对简易程序案件出庭作出规范之前, 每个公诉人都有必要对简易程序出庭制度进行探索以期不断完善。

关键词:公诉案件,简易程序,出庭

参考文献

[1]王齐畅.三项措施应对简易程序修改[N].检察日报.

[2]王方林.刑事简易程序案件公诉人也应当出庭[J].检察日报.

[3]史焱, 赵明一.平衡的艺术: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公诉人出庭的制度设计[J].

篇4:公诉部门简易程序案件出庭指引

一、当前基层检察院公诉工作的基本现状

当前基层检察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刑事案件有如下特征:(1)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占提起公诉案件所占比例较高。(2)简易程序案件出庭率较低。(3)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监督方式单一。

二、新刑诉法修改后公诉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公诉人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新刑诉法确定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范围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且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这改变了适用简易程序的确定标准。公诉人在对简易程序案件进行审查过程中应当更加细致、谨慎,因为简易程序案件的简化是对庭审程序的简化,对案件的审查部分不能简化,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庭审过程充满变数,可能出现各类问题,如被告人对部分事实或证据提出异议或提出新的定罪、量刑的情节。这些突发状况的出现,除了要求公诉人有充分的庭前准备,也要求公诉人对简易程序的庭审过程有充分的了解,一旦庭审过程有变化,能够准确应对。因此,新刑诉法要求公诉人具有更高的实体判断能力、程序驾驭能力等。

(二)公诉工作的效率有待提高

新刑诉法要求每件案件公诉人都必须出庭,这必然极大地增加了公诉部门的工作量,加大了公诉部门的工作压力。虽然简易程序案件相对于简化审在庭审过程中适用的程序相对简化,但审查起诉过程无法简化,而原本公诉人可以不出庭的简易程序全部都需要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因此综合来讲,适用新刑诉法规定的简易程序模式,检察机关公诉部门案多人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要解决该矛盾,势必只能采取措施提高办案效率。

(三) 庭审监督有待强化

司法实践中,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存在公诉人普遍不出庭的现状。在这种庭审格局下,法官集控诉和审判两种职能于一身,使中立性与公正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公诉人不参与庭审活动,无法监督庭审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无法保证被告人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新刑诉法的修改导致简易程序案件的审判组织形式、审限等内容都有了新的调整,有利于弥补检察机关对于适用简易程序案件庭审活动缺失等问题,,但如何进行庭审监督,检察机关尚需寻找适当方式。

三、简易程序出庭应对的措施

(一)提高公诉人的综合素质

着重提高审查起诉能力及出庭支持公诉的能力。公诉部门应强化队伍对新刑事诉讼法的学习,不断进行理论层面的突破,提高案件审查起诉的掌控能力。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举办对抗演练、专题辩论、岗位练兵等活动,不断督促公诉人通过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同时,确定观摩庭制度,健全公诉人出庭考核机制,提高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的能力,提高简易程序案件出庭的质量。

(二)提高简易程序案件的办案效率

1、采用相对集中制度

与侦查机关加强沟通配合,要求公安侦查部门将有可能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按批次集中移送。公诉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采用集中审查、集中讯问、集中审批、集中移送方式。同時注意在讯问过程中应当向犯罪嫌疑人告知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及法律后果,确定其是否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这样既可以减少被告人当庭反悔的几率,也能让其更了解庭审流程。进一步简化、规范文书的制作,做好庭前预测工作。与本级法院进行协调沟通,将简易程序案件集中移送、集中出庭、集中审理,并指派专职公诉人连续出庭支持公诉。

2、建立证据提前出示制度

审查起诉承办人认真审查卷宗材料后,认为有可能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在提审过程中,将证实案件事实的证据向犯罪嫌疑人说明证据类型并简要说明各类证据证实的内容,注意在举证过程中对同一类证据进行概括举证。向犯罪嫌疑人口头说明公诉人出庭的意义、适用简易程序的范围、诉讼程序和法律后果,以上内容均应当记入讯问笔录中。

3、适当简化庭审过程

(1)公诉人在宣读起诉书时重点宣读审查认定的事实及适用的法律部分,用以证明审查认定的事实的证据已经在审查起诉的讯问阶段向被告人宣读过,当庭就不需要再重复宣读。

(2)对于案件事实没有争议的案件可以省略讯问环节。对于案情重大复杂,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公诉人可以针对焦点问题适当对被告人进行讯问。

(3)被告人对证据无异议的案件,相关证据就不需再出示。被告人当庭提出对部分证据有异议,公诉人需对该部分证据详细举证、说明。

(4)法庭辩论阶段可以省略阐明出庭依据、目的等庭审衔接语,围绕定性或量刑情节发表公诉意见,着重发表量刑意见,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提出明确具体的量刑建议,对于部分个案尤其是自侦案件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要注重强化教育挽救和法律宣传效果。

(三)加强对简易程序案件的法律监督

1、加强庭审监督

公诉人出席法庭支持公诉是为了保障庭审结构的完整和稳定。简易程序案件的庭审程序虽然提倡简化,但不能简单的将简化扩大化,对当事人权利的保障和尊重不能简化。在庭审过程中,核对被告人身份、告知权利义务、宣读起诉书、举证质证、法庭辨认、最后陈述权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在庭审过程中,公诉人发现有不宜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或出现侵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权利等情形,可以当庭提出纠正意见。这样可以使一般简易程序案件的监督从事后补救走向同步预防,突出了程序监督的时效性。

2、加强事后监督

篇5:公诉部门简易程序案件出庭指引

申请人:×××(××律师事务所律师)

申请事项:请求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一条之规定,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并接受法庭调查和质证。【注:证人名单、户口证明、通讯方式附后】

申请理由:被告人×××涉嫌×××一案,因证人亲身感知案件客观事实,为协助法庭查明事实,公正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一条之规定,“辩护律师经证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同意,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也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或者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为此,辩护人特请求人民法院依法通知证人出庭作证。

特此申请

×××中级人民法院

申请人:×××

×××律师事务所律师年月日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条文

第四十条辩护人收集的有关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现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证据,应当及时告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

篇6:公诉部门简易程序案件出庭指引

一、简易程序出庭的必要性

公正和效率一直都是诉讼程序追求的内在价值, 在有限的司法资源背景下, 二者常常呈现冲突的状态。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普通程序之外, 设立简易程序, 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诉讼成本, 实现不同案件的繁简分流, 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疑难、复杂案件的审理上, 从而在效率优先的考虑下, 达到效率与公正的统一。

然而, 现行刑诉法关于简易程序的规定虽然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过窄, 达不到繁简分流目的。只对自诉案件及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公诉案件适用简易程序, 不能满足法院审判量逐年上升的需要;同时, 仅以刑罚轻重为划分标准不尽合理。2.被告人缺乏程序选择权, 被动接受法院或检察院确定的简易审。赋予被告人程序选择权是基于被告人的诉讼主体地位, 适用简易程序实质限制被告人的部分诉讼权利, 作为审判结果的承担者, 应当尊重其选择何种审判程序的意愿。3.控诉方不出庭, 法官控审合一, 有失中立地位。法官与被告人单独接触, 身兼控诉和审判双重职能, 有违对抗式庭审模式设计的初衷, 法官的中立性、公正性受到严重影响。

简易程序只是审判程序的简易, 部门的职能不能减。检察机关出庭, 是履行法定职责的需要, 是现代刑事诉讼控辩分离和法官中立原则的需要, 也是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的需要。纵观世界各国简易程序, 如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检察官均出庭的模式, 此次修改刑诉法也是顺应了司法国际化的趋势。

二、简易程序案件全部出庭给检察机关带来的挑战

刑诉法修改, 规定公诉人对简易程序案件全部出庭, 毫无疑问是检察机关加强审判监督, 提高自身地位和权威性的大好机遇。但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 公诉人出庭带给检察机关深刻的理念变迁和工作内容的重新定义, 更是对公诉人职业素质和精力的巨大挑战。

首先, 法律监督到位的同时, 自身工作量增加。比如北京市九个基层检察院半年内办理简易程序194起, 出庭的只有5起, 2010年上海市检察机关简易程序案件出庭率仅为1%, 而本院多年来简易程序案件占案件总数稳定在60%左右, 全部出庭势必增加办案精力。

其次, 刑诉法的修改未能体现对公诉人的关怀。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 法官得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复杂、疑难案件的审理。同时公诉人出庭, 分担过去独任审判员的大量工作。此外在审限上, 一般是20日, 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简易案件, 可以延长至一个半月, 但审查起诉期限无任何延长。

最后, 检察机关内部部门职能设置和人、财、物资源分配, 不可能过多倾斜公诉部门。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是全面的, 各部门各负其责, 同等重要。公诉部门的工作重要性并不明显突出, 如过分倾斜, 容易影响其他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和情绪。

三、效率和公正兼顾视野下, 如何建立健全出庭工作机制

(一) 树立突出效率的同时, 强化公正公平的司法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要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 理清监督的重点和难点。简易程序设置系诉讼效率价值的体现, 但公诉人出庭则更多的体现为公正价值:一方面代表国家控诉犯罪支持公诉, 履行自身法律监督职责, 监督法院审判活动是否违法;另一方面履行客观公正义务和职责, 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在被告人认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情况下, 量刑监督成为公诉人出庭的重点所在。公诉人的出庭能够最好地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的作用, 做好犯罪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 促进公民懂法、守法, 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二) 思想上高度重视, 组织上充分保障

检察院党组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从组织上充分保障, 将简易审的出庭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一是公诉部门人员的重新配置。将热心公诉事业, 愿意留在公诉队伍的人, 将年轻有精力、将公诉作为实现个人理想平台的人, 将法律功底好、潜力大的新入院法学毕业生, 将政治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的老检察官充实进来。优先安排法学专业实习生进入公诉部门实习, 实行全院岗位流动和竞争上岗。二是配备事务性工作人员, 公诉人得以集中精力审查事实和证据、准备出庭预案。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和交流, 通过学者、资深公诉人授课、向兄弟院学习借鉴, 各部门业务交流探讨, 与法院、司法、公安等机关部门深入研讨。

(三) 提高效率, 保证质量,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1. 与公安机关、审判机关的外部协调是基础

召开公检法三家联席会议, 就简易程序案件的办理, 达成一致意见, 会签工作会议纪要。规定公安机关集中移送, 根据案件数量的多少选择一周一次或2次集中移送;检察机关集中受理, 集中移送起诉;法院集中立案, 专人办理, 集中开庭、书面告知出庭时间、地点等。加强简易程序案件的三方沟通, 特别是庭前与法官沟通, 对是否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中争议焦点和程序上问题提前解决。

2. 审查起诉阶段科学合理的机制是关键

(1) 简化法律文书的制作

根据本院办理简易程序的案件数和复杂程度, 制定《简易程序案件审查报告模板》,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的公诉案件审查报告基础上, 适用两种审查报告。对于有辩护人、共同犯罪, 被告人可能翻供或法定情节存在争议的案件, 对其中无争议的方面简化到力求省略, 有争议的方面力求简化, 控制篇幅。但同时要求根据个案特点, 重点突出, 说明关键问题。对于无任何争议的一般简易程序案件, 制定表格式审查报告, 承办人只需在事前打印出来表格的空白处填满, 即完成审查报告。

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 起诉书的格式应有别于普通程序。有简约式和详尽式两种不同意见, 个人倾向于简化起诉书制作, 理由是基层检察院办理的绝大部分案件均为简易程序, 如在文书制作上不能简化, 则提高效率的目的很难达到。

在起诉书简化的同时, 制发单独的量刑建议书, 准确认定与案件事实有关的法定、酌定情节, 阐述量刑建议的理由, 成为保证简易程序案件质量的重要一环。实践中, 应将量刑建议作为起诉书附件一并移送法院。对于具备帮教条件, 符合缓刑适用条件的, 应明确提出适用缓刑的意见。

(2) 办案资源的合理分配

制定《公诉部门办理简易程序案件工作流程》, 由科室负责人对全科办理简易案件进行统一配置。简易程序案件的事务性工作如告知、换押、送达、文书打印等均由院里配备的书记员或者事务官负责。从每个办案组指定1-2人主办简易程序案件, 每个办案组主办2-3类罪名的案件;定期轮换各个办案组承办的类案;案件办结后, 由1-2人集中向法院移送起诉, 与法院协调集中受理和指定专人审查, 集中开庭审理, 负责所有案件的出庭工作。由此, 在承办人和出庭人不一致时, 二者要加强交流配合。法庭距离检察院办公地点较远的, 可由院党组出现协调, 在法庭所在地为出庭公诉人设置专门的办公室, 并提供误餐、交通、通信等便利。

(3) 确保被告人享有程序选择权、知悉权、获得辩护权

承办人在受理案件后, 对拟适用简易程序办理的案件, 除了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义务外, 还要同时送达《拟适用简易程序告知书》, 制作专门的告知笔录并让其签字, 告知适用简易程序的法律规定, 让其了解认罪和适用该程序审理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确保其认罪的自愿性和理性, 不因法律知识缺乏而盲目或冲动的认罪。庭审前, 对侦查证据的适当开示, 让被告人了解指控其犯罪的主要证据, 保证其充分获得辩护律师的帮助, 从而约束简易程序审理的启动, 保障被告人应有的诉讼权利。

3. 庭审程序的设计

(1) 注重庭前的沟通和监督

与被告人、辩护人、被害人及其代理人就被告人是否自愿认罪, 是否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沟通意见, 确保其程序选择权。

加强与承办法官的沟通, 对于是否适用简易程序存在争议的案件, 以及案件中争议焦点, 事实和证据上的认识分歧, 要做好庭审前的沟通工作。加强与审判部门关于庭审方式简化的沟通, 配合法院提高效率同时, 要注重加强庭审法律监督工作的落实。

加强庭审前的法律监督, 包括要求公安机关提供法庭审判需要证据、对证据合法性的监督审查、要求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等;对法院是否保证被告人诉讼权利的监督等。

(2) 法庭调查程序的极大简化

制定《公诉部门简易程序出庭规范》, 就起诉书如何宣读、讯问举证质证、法庭辩论, 量刑建议等作出明确规定。笔者认为, 宣读起诉书, 要根据个案特点选择宣读的内容。一般案件只念起诉文号, 概括主要事实, 起诉理由和结论。对证据部分, 建议一般案件省略;对稍有争议的, 只读证据名称;对有较大争议的, 宣读证据名称和证明内容, 并在之后的举证质证阶段开展说明。起诉理由和结论一般也不必照原文读, 宣读罪状和构成何罪即可。

(3) 明确辩论阶段的重心是量刑和法制宣传

要在起诉前审查案件事实, 注意法定酌定情节和被告人认罪的态度, 提出适当幅度的量刑建议;庭审时要根据变化适当调整。结合法律规定和事实, 充分阐述量刑的理由, 要对辩方不恰当的量刑意见进行有力的反驳。特别注意对免除刑事处罚、缓刑、单处罚金、过低的自由刑的监督;注意对同一案件不同被告人刑罚的轻重差别, 对相同相似案件的被告人刑罚不一, 对选择适用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不当等等的监督。

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对以下几种案件:一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二是邻里朋友纠纷导致的犯罪以及激情犯罪;三是涉及人身伤害、有被害人的案件;四是社会影响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

4. 事后监督的拓展

(1) 集中审查判决书。对判决的一类案件, 可集中交给该类案承办人审查, 也可交给类案办案组长审查, 不必拘泥于谁承办、谁审查的模式。这种审查方式, 容易发现多起类案出现的共性问题。需要抗诉的情况下, 依法提请抗诉;不符合抗诉条件, 也可以通过检察公函、纠正违法通知书实施法律监督。

篇7:公诉部门简易程序案件出庭指引

关键词:刑事公诉;出庭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70-1

长岭县人民检察院公诉科自1996年以来,对于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一直贯彻和坚持公诉人出庭制度,也是历年来全地区检察机关中唯一的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百分之百的检察机关。

按照最高检院日前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出庭工作的通知》,要求新刑诉法正式实施前,各级检察机关要积极协调法院,尽可能扩大简易程序公诉案件的出庭范围,今年10月1日前,对简易程序公诉案件出庭率应尽量达到50%;今年年底前,出庭率原则上应达到100%。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作用,进一步完善和探索刑事公诉案件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制度长效机制,是长岭县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当务之急的工作重点。

1 加强与公安、法院协调关系,处理好与律师关系

1.1 检察机关对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派员出庭,在独任审判过程中,检察机关发现可能判处有期徒刑超过三年的案件时,要及时与法院协调,提出纠正意见,建议法庭采用合议庭的方式进行审判。

1.2 不但在公訴部门内部建立“证据裁判”意识,同时也要通过有效方式帮助侦查人员建立此种意识,围绕公诉工作的核心,从源头上改善和提高案件的证据质量,正确定位检警关系。同时加强同法院和公安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协作,统一常见多发性犯罪的证据证明标准,并将这些标准延伸到侦查环节,在审查起诉工作中引导公安机关逐步提高证据收集、运用的水平,以提高公诉案件质量。

1.3 大多数适用简易程序案件将没有辩护律师参加,控辩严重失衡的状况将会比较明显。为此,向司法局提出建议,鼓励法律援助中心律师参与简易程序。

2 苦练内功,提高公诉人的法律政策水平,提高公诉人的业务素质,全面提高出庭支持公诉能力。

2.1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干警的业务素质,提高审查判断证据能力,确保案件质量,提高出庭支持公诉能力、应变能力。刑诉法修改强化了出庭公诉的地位和作用。出庭难度增大,围绕庭审出现的矛盾冲突也相应增多。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都具有了更加强烈的对抗性。因此,公诉人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抗辩能力。这就要求公诉人对案件的全部事实和情节以及与案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了如指掌外,还要认真做好庭审中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的工作。公诉人只有不断提高政治、法律业务素质,才能对庭审中的意外情况做到稳定沉着,机智应变,才能应付自如,从容化解。

2.2 积极开展针对公诉人的实战培训,提高庭审交叉询问技能,妥善处理庭审调查中证人证言、证据发生的各种变化,全面提高掌控庭审局面的能力。

2.3 要努力强化公诉人的程序意识,认罪履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告知、听取意见等义务,认真审查侦查活动中是否存在超期羁押、违法扣押、违法采取强制措施等程序违法问题;不断强化证据意识,提高审查、判断、运用证据的能力,正确和熟练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要提高运用法律政策的水平,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真正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3 加强改革创新步伐提高办案效率

在简易程序案件成为基层检察院公诉部门出庭的主要程序后,要积极创新案件办理模式。

3.1 尝试公诉科简易程序专职公诉人出庭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检察长的领导下,在公诉部门简易案件办案组内实行的,由专人对简易刑事案件出庭支持公诉并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官办案制度,是对公诉人的一种专业化职能分工。并对于拟起诉的同类案件同批公诉,在协商基础上,要求法院对同类案件同批开庭审判,以实现简易程序的快捷、高效。

3.2 要从内部积极探索并形成有效的案件审查出庭制度。

3.2.1 是建立符合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快速办理机制。使案件审查报告、讯问笔录均体现简易程序案件的特点。

3.2.2 是加强对量刑情节的审查和认定。由于简易程序案件要求犯罪嫌疑人对于犯罪事实自愿认罪,其关注重点在于决定其量刑的各种法定、酌定情节。因此,对于量刑情节告知书中涉及犯罪嫌疑人到案情况、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人身损害案件的赔偿事实、以及初犯偶犯等影响量刑的情节,均力求阐述详尽,证据有效有力,为迅捷出庭打好基础。从而实现出庭效果上的短、平、快。

4 严把简易程序案件质量关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只是庭审程序的简易,而不是审查案件的简易,必须确保案件审查质量。“简易”并非简单,不是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责的省略,相反要强化对简易程序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是加强对法院审判活动监督的最重要途径之一。避免了法官同时行使控诉、审判职能而出现角色混淆的尴尬局面。

5 建议“两高”及时出台司法解释

针对简易案件全部出庭的情况,建议区分情况采取出庭支持公诉和出庭旁听庭审两种形式,或者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允许检察机关派一人出庭。

简易程序立法的完善,是提升诉讼效率,实现程序分流、繁简得当的难得机遇。检察机关应当以简易程序变革为契机,推动公诉工作科学发展。在落实新刑事诉讼法简易程序规定过程中,检察机关首先应当关注、应当警惕的,不是简易程序适用的进度,而是适用该程序可能面临的诸多挑战。权利只有得到维护,才能显示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篇8:公诉部门简易程序案件出庭指引

关键词:刑事简易程序,公诉人不出庭,法官

一、“公诉人不出庭”现象——当前我国刑事简易程序中的突出问题

所谓简易程序, 是相对于普通审判程序而言的, 是指在一审程序中, 针对某些特定类型的案件, 刑事诉讼法在确立普通程序的基础上规定一种比普通程序更为简便迅速的审判程序[1]。简易程序的设计反映了现实司法对旨在提高诉讼效率的程序的渴求。特别是近年来, 世界各国纷纷创设新型的简易程序模式, 逐渐丰富简易程序内涵, 使简易程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由于我国适用简易程序的时间不长, 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也非常有限, 再加上我国刑事诉讼简易程序在配套制度和程序设计上还不成熟, 以致现行刑事简易程序的实施纷争不断, 其中公诉人不出庭现象更是引发争议。具体而言, 引发了以下突出问题。

1.由独任审判员宣读起诉书。在普通程序中宣读起诉书是公诉人的职责, 但在简易程序中由于公诉人基本上不出庭, 法院庭审中是由独任审判员来宣读起诉书的。与普通程序全文宣读起诉书不同, 独任审判员只是宣读起诉书中的事实部分, 这样做一是为了节省时间, 二是如果全文宣读起诉书的内容, 比如在起诉书中的文号、有关检察院对案件的处理意见部分、检察员的名字等由法官来宣读, 显然不合适[2]。

2.由独任审判员出示证据。由于公诉人不出庭, 在法院庭审中证据是由审判员来出示的, 主要有三种方式: (1) 法官宣读指控证据的主要内容, 然后就每一个证据要求被告人质证, 但由于法官工作任务重, 往往同时审理几个案子, 很难对证据的内容完全清楚, 只有临时在法庭上寻找所要宣读的证据, 致使庭审常会停顿。 (2) 法官只宣读证据所在的页码, 证明了什么事实, 而不具体宣读证据的内容, 然后由法警交由被告人当庭阅读。虽然被告人对某一证据有疑问, 可以要求法官宣读该证据内容, 但是法警往往只是将案卷放在被告人眼前, 然后迅速翻动, 在短时间里, 被告人很难看清证据详细的内容, 而且由于畏惧被告人也常常不敢表示反对。 (3) 只宣读书面材料的页码, 而不说明证据内容及其所要证明的事实, 然后要被告人当庭阅读。对于缺乏法律知识的被告人而言, 这种证据出示方式只能是使他们一头雾水[2]。可见, 对于简易程序下如何进行证据出示没有统一适用的规范, 实践中由法官自行来决定。

3.法官与被告人辩论。一般在庭审中, 审判员都要讯问被告人对起诉书的意见, 如果被告人提出的辩解涉及是否构成犯罪时, 公诉人就会宣读卷宗中的证据来驳斥被告人。简易程序中, 公诉人不出庭, 由法官出示证据, 故针对被告人的质疑, 审判员一般都会进行分析、辩驳, 事实上演化成法官与被告人进行质证。由于对法官的敬畏, 被告人常常不敢进行质证, 即使提出质疑, 也不敢与法官进行争辩, 实际上又回复到专制集权下纠问式的审判模式, 是一种审判方式的倒退, 被告人的权利不能得到保障, 普通大众对这样的审判也不会认可, 审判应有的预防威慑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二、对“公诉人不出庭”现象的思考

如上所述,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75条规定,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 人民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席法庭。而在简易程序的适用实践中, 检察机关通常都不派员出席简易审判, 简易审判实际变成了法官审判被告人的纠问式活动。笔者认为, 这种规定和实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 违背了控审分离原则, 不利于程序公正。公诉人出庭的简化, 使简易审判的诉讼结构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由原来的控、辩、审三方变为裁判者与被裁判者之间面对面地对抗, 通行的“三角审判构造”被破坏。控诉方的缺席, 使法官不得不同时充当裁判者和公诉人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角色, 对法官的独立性和超然性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 使简易审判的诉讼构造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 在庭审程序的简化不受一般庭审规则的限制的情况下, 被告人和辩护人在法庭的各项辩护活动也由于控方的缺失而使辩护大打折扣, 必然会影响法律的公正性。

其次, 检察机关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缺乏检察监督。公诉人不出庭, 简易审判往往变成了裁判者“审判”被告人的活动。检察机关仅对刑事判决书进行书面审查, 对法庭审判的内容及程序违法或漏项与否没有任何的监督, 容易导致审判的任意性和随机性, 背离程序公正的最低要求。同时, 简易程序案件在庭审的程序上不受普通程序的限制, 但被告人仍然享有最后陈述权、辩护权、申请回避权, 公诉人不出庭就无法监督被告人是否有效行使这些权利, 被告人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因此, 尽管我国刑事简易程序在公诉人出庭问题上的设计初衷是好的, 但现实效果却不令人满意, 而且与审判的基本原理及各国惯例相违背。例如, 美国刑事诉讼法律规定, 担任公诉人的检察官必须参加庭审, 向法庭全面承担指控被告人犯罪、提供有罪证据的责任。可见, 简易程序并不排斥公诉人出庭, 相反公诉人的出庭在简易程序的审判中具有很大优点:一方面, 实现控审职能的分离, 避免了法官单独面对被告人的诉讼格局, 有力支持了公诉;另一方面, 能有效地监督法庭的审判活动, 进而达到监督整个简易程序的目的, 更好地行使检察权[3]。

三、应对“公诉人不出庭”现象的几点建议

由于公诉人不出庭, 简易程序庭审缺乏控辩双方实质对抗, 控辩常常是流于形式, 导致简易程序的庭审实际上变成一种“没有任何争议的审判”, 因此, 有必要对简易刑事程序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 增设轻微刑事案件处罚令程序

笔者认为, 可以考虑增设处罚令程序, 适用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最终量刑为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的轻微刑事案件。我国目前刑事简易程序的种类比较单一, 而且最高量刑幅度可以达到三年有期徒刑, 为了实现程序公正与诉讼效率的目标, 应当尝试构建多元化的简易程序。处罚令程序是大陆法系国家在一些简单、轻微刑事案件中所适用的一种简易审判程序, 在这种程序中, 法院或法官只对检察官提出的书面申请和案件进行审查即可对被告人处以罚金和缓刑等轻微刑罚, 而不再进行正式的法庭审判。目前, 这种简易刑事程序被德国、意大利、日本、中国台湾等传统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所采纳[4]。在适用处罚令程序的条件下, 法官只须进行书面审查, 不需要开庭审理, 公诉人自然不必出庭。

(二) 对于公诉人不出庭公诉的案件加强检察监督

笔者认为, 可以采取简易程序随案移送法律监督意见书的做法, 对于案件事实或法律适用等有关情况有必要向法院作出说明或解释的某些简易程序案件, 可以制作法律监督意见书, 随案移送法院以供庭审参考。具体来说以下几类案件应随案移送法律监督意见书:

1. 改变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罪名的;

2. 增、减法定量刑情节认定的, 如自首、立功表现、主从犯、累犯等的认定有所改变的;

3. 其他有必要说明的, 如案件的某些酌定情节特别突出,

有必要加以说明的, 例如, 是否初犯、偶犯, 追赃情况, 认罪态度, 被害人有无过错, 犯罪动机, 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 尚不构成立功表现等[1]。

(三) 建立庭前证据展示制度

笔者认为, 可以考虑建立庭前证据展示制度, 让控辩双方在开庭前了解对方所掌握的证据, 做好对疑问证据的事前交流和排除, 避免法庭上的证据突袭。只有建立完善的庭前证据展示制度, 才可能避免出现法庭上由法官承担质证的尴尬角色。这样, 即使公诉人不出庭, 法官出示控辩双方庭前展示后的证据, 也只是形式上的出示, 并不违背“控审分离”的基本原则[5]。

参考文献

[1]黄茵, 茹雷松.浅议我国刑事简易程序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 2008, (8) :78.

[2]肖仕卫.实践中的刑事简易程序[J].宜宾学院学报, 2008, (7) :22.

[3]李玉霞, 徐元花.关于我国刑事简易程序几个问题的思考[J].时代金融, 2007, (8) :109.

[4]李文健.关于刑事简易程序的立法评价[J].中外法学, 1996, (3) .

篇9:强化出庭能力 提升公诉案件质量

关键词:公诉人;出庭能力建设;公诉质量

广西阳朔县院一直以来都把公诉人出庭能力建设作为公诉队伍建设的核心,以公诉人出庭能力建设带动整个公诉队伍建设。该院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以公诉人出庭能力的提升,推动公诉队伍的整体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阳朔县院在公诉人出庭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是:

一、加强办案一线公诉人队伍建设

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的公诉部门均存在着人员少、任务重、责任大、风险高的特点,那么如果公诉人应有的职业待遇得不到体现和保障,必然会影响公诉队伍稳定,从而影响公诉人出庭能力的建设。但公诉工作的专业化特征和实践性特点,又决定了公诉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只有公诉队伍结构稳定、人员组成合理,才能更好地积淀公诉知识、传承公诉经验,促进公诉人出庭能力的提高和公诉工作的长远发展,因此,阳朔县院在公诉队伍的人员配备、激励措施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在人员配备上,阳朔县院一直都保证在编制数量和检察官职数上向公诉部门倾斜编,并选拔优秀人才配备到公诉岗位上,努力保持公诉业务骨干相对稳定。在晋职晋级、评优评先等方面,阳朔县院注重向公诉骨干倾斜,加大了优秀青年干部选拔任用、优先解决了优秀公诉人才的职级晋升等问题,提升了干警从事公诉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出庭水平

公诉人出庭能力的提升,对提高公诉队伍整体素质具有战略性的意义,阳朔县院采取了业务学习和培训、业务竞赛等多种方式,以促进公诉人出庭能力的提升。

该院注重业务培训的针对性,注重知识型教育与经验型教育相结合,以提升公诉理论对实务工作的指导。每名新到公诉工作的同志,都会收到一张书单,上面会有推荐阅读的公诉理论著作目录,而这些著作在图书馆内都可以借阅;每名新到公诉工作的同志,还都会在资深的主诉检察官的指导下办理一件疑难复杂的案件,以此加快公诉人的成长。

注重业务竞赛的实效性,以竞赛促提高。坚持以优秀公诉人评选为主导,定期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公诉人演讲、辩论和法律文书写作等业务知识技能竞赛,保从手头、笔头、口头实现对公诉干部全方位、全员性锻炼,实现以赛代训,推动出庭能力建设。2013年以来阳朔县院的多名公诉人桂林市、自治区、全国组织的各项业务竞赛中先后多次获奖,获奖的级别和人数在桂林市都名列前茅。

三、加强以案代练提升实战水平

公诉人出庭能力建设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为了确保案件质量,有力的指控犯罪,树立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提高检察机关的司法公信力。因此,提升公诉出庭能力,还是应当回归到办案当中,并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始终,公诉人出庭能力的内容既包括庭上指控犯罪的能力,也包括庭前案件审查判断的能力。

针对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相关要求,阳朔县院建立和完善了非法证据发现、调查、排除机制,保证了从源头上提高案件的证据质量,有效的防范了错案风险,从而也提升了公诉人审查证据的能力。严格把握案件的起诉标准,在确保证据确实充分的基础上,注重排除合理怀疑的审查。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与96年的《刑事诉讼法》关于审查起诉的标准最大的区别就是增加来排除合理怀疑这一标准。“证据确实充分”主要是指通过正向思维进行审查判断,而排除合理怀疑则是从逆向上审查案件中是否存在问题。这需要公诉人在审查案件时不仅要细心、耐心,而且还需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公诉人不仅要对全案证据都了然于胸,对案件证据之间的矛盾也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而且要对案件的证据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具有一颗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从案件中发现问题,然后才会就发现的问题进行补证,从而解决问题。

庭前准备是基础,庭上指控见功夫。做好出庭指控犯罪的工作,需要具有以下两项素质,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自信心的培养尤为重要,而自信心源于平时专业知识的储备和一次次庭审的积累下来的经验以及领导、同事的信任。二是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敏锐的临场应变能力,庭上的公诉人在法庭上的一言一行,关乎检察机关的形象,更关乎社会大众对法律权威的尊重。公诉人的法学功底有多深厚、业务技能有多高、社会经验有多少都会在公诉席上一览无遗。针对以上两项素质的培养,阳朔县院一是通过之前提到的组织论辩赛、朗诵比赛以及参加上级院组织的各项业务竞赛的方式对公诉人进行锻炼;二就是通过定期的出庭观摩,分管副检察长、公诉科长定期的对各公诉人的出庭活动进行观摩评议,在实战中发现公诉人在出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部门会议对存在对问题进行通报,倒逼公诉人提高自身的能力,此外,对做的好对方面也提出表扬,号召大家相互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加强内设机构的信息对接机制

控告检察部门、侦查监督部门、案管中心、监所检察部门与公诉部门构成一套内部防控网络,在公诉部门受理审查起诉以后,通过这一内部网络将各个部门获取的关于非法证据的信息汇集到公诉环节,以保证审查起诉的公诉人能够及时发现非法收集证据的线索。

建立公诉人与律师的交流机制。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在侦查阶段确立律师的辩护人地位和强化会见权利,这也就为辩护律师及时掌握侦查人员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信息创造了条件。因此,该院县院公诉部门在办案中,借助律师到人民检察院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等机会,主动与律师交流,从中发现线索。

建立非法证据调查机制。明确规定案件承办人就是非法证据调查的第一责任人,承办案件的公诉人在发现侦查机关存在非法获取证据线索后,应立即向部门负责人和分管副检察长汇报,之后根据线索的不同特点和所选择的不同调查路径采取询问被害人、知情人,调取相关书面资料和视听资料、直接询问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行为人等相应的方法对线索进行调查。建立非法证据排除机制。经调查,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系采取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所收集,“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系采取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所收集,应当直接认定并予排除。对是否属于应当依法排除存有争议的,可先要求侦查人员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作出说明,然后依其必要听取辩护人和犯罪嫌疑人或者证人或者被害人的意见,能够排除合理怀疑的,承办人可以直接决定采信该证据。如果仍然不能排除合理怀疑的,应予依法排除。如阳朔县院办理的李明举盗窃一案,犯罪嫌疑人李明举在审查起诉阶段辩解其原来在公安机关所作的有罪供述均系公安机关刑讯逼供所作。阳朔县院随即启动非法证据调查、排除机制,迅速调取了相关证据证实其辩解不能成立,随后依法对其提起公诉,人民法院也对其作出了有罪判决,被告人当庭也表示对该判决认罪伏法,不提出上诉。

在“侦查中心主义”的长期影响下,很多公诉人陷入了重实体轻程序的误区。但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四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由侦查中心主义向审判中心主义的转变,也就对公诉人审查判断证据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在的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辩护人尤其是自侦案件中辩护人的辩护策略由辩实体转向辩程序,这也就要求我们的公诉人具有更强的程序意识。在审查证据的过程中,对于证据的合法性审查,就要求对证据的来源合法性、收集证据的主体和程序的合法性以及证据形式的合法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审查。

参考文献:

[1]王晋晋,胜利,文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检察队伍[N].郑州日报.2010-01-19(006).

上一篇:第12课教学设计下一篇:学习宪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