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读书笔记

2024-05-24

国际商务读书笔记(精选10篇)

篇1:国际商务读书笔记

大家在阅读电子商务相关的一些书籍可以从中收获很多,以下是电子商务读书笔记,欢迎阅览!

1.【电商与线下零售的相通之处】

有一回我和一位前辈说起电商人员的招聘,我一直认为除了很一线的操作人员外,电商的资深管理可以从原来地面零售中获取。因为许多工作层面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我讲不好这个,看完这本书,黄先生以同时经历地面零售和电商的经验,把两者的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提出“电子商务的本质是零售。”我看完第一个感想就是当时回答问题之前为啥就不先把这本书翻出来看看。

摘录:

书中举了大量地面零售活用到线上电商的例子。仅放上一例。

淘宝用免费的模式带来了大量的流量,有了流量之后有大量的收费项目,例如直通车,硬广,钻石展位等。打个比方,我可以免费给你白米饭,但你还得花钱租一个碗吧,你至少还会考虑买几碟小菜就饭吧。这种做法在线下零售早就有之,例如超市的免费班车,美容院的免费面膜等,淘宝把免费武器在网络零售运用到了极致,最终成为平台电商的行业霸主。

2. 【永远客户导向的思维】

知易行难,始终如一贯穿做到这一点的都很不简单,最容易的套路还是希望把风险扼杀到零而导致增加更多流程或者退缩丧失机会。

摘录:

今天多数人都认同若干天退货的条款,可是一开始很多人害怕这种条款会导致被滥用而失控。零售服务要多了解和运用统计学上的概率,永远有0.5%或者1%的用户试图钻规则的空子,你要考虑的是如何防止和减少那些被钻空子的机会,而不是因为有人可能给钻空子而拒绝向99%以上的诚实用户提供更好的购物服务。

就像以前在线下零售时,最反对的就是在超市卖场的出口处设一个验证购物小票的保安岗,煞有其事的看一遍顾客购物车,检查购物袋里的商品和小票的对应,其实什么作用都没有,这个举动让所有顾客感觉很不舒服,因为这是有罪假设,假定每个从你店里走出来的顾客都有偷窃的嫌疑,这样的设置除了让顾客不爽,阻碍出口处的人员流畅,增加人力费以外,对于要防范的那0.5%-1%有偷窃行为的人来说,这样的摆设无非是在提醒他们拿走商品时需要更加巧妙。

3.【同样道理的还有积分系统,许多积分系统最后引起更多不满】

摘录:

积分在中国的运用并不新鲜,但是大多搞得很复杂,又是阶梯,又是有效期,又是不同的比例,顾客兴冲冲一看,发现可兑换的商品要么价格虚高,要么是派不上用场的滞销货。做零售最大的忌讳就是耍顾客。积分体系本是回馈顾客,提高顾客忠诚度的,如果这个规则设计的不妥当,则可能起到反作用。

4.【活动设计要考虑招募新用户的成本】

虽然他引用的很多绝对数量我们无法了解来源,不能说明这个推算的合理性,但是从招募新用户的角度出发,这个推算是运营网站需要经常想到的思路逻辑。特别是在现在网站每引入一个新客户可能要100元左右的高成本下,更需要计算新用户的成本。

摘录:

美国亚马逊的99美元包配送就是一个很有商业智慧的设计。只要顾客每年交99美元(准确数额是多少我没有核实,我们在乎的是这个模式的概念),在该年度不论购买多少次,公司都不再向你收运费,当然这只限于你是个人自用的购买。这个设计不仅仅提高了用户的忠诚度和购买频率,而且从亚马逊来讲不需要额外的费用,这是一种双赢的策略。

[电子商务读书笔记]

篇2:国际商务读书笔记

策划流程:

发现问题→分析环境→确定目标→设计和优化方案

背景→现状→方案→实施长期→中期→短期→临时应急预案

1.察觉某种要求或困难,分析这种要求,研究所有可用信息

2.将所有客观性的解决方案条理化、系统化,批判地分析这些方案的优缺点

3.新思想的诞生——发明

4.通过试验,找出最佳方案,并通过前面某几个或所有步骤使之具体完善

创意过程P89:

1.收集原始资料(特定资料+一般资料)

2.整理、理解所收集的资料(带着一个宏观的思路认真阅读)

3.认真研究所有资料

4.放开题目 放松自己(转向刺激潜意识)

5.创意出现

6.对冥发的创意进行细致修改、补充、锤炼、提高(群体创意 集思广益 完善细化)策划的要素:

主体 对象 环境 资源(独一无二的资源和条件)方法

策划基本原理:

奇正原理 系统原理

博弈原理(上边的政策必须在考虑到下边可能会有的对策的基础上进行):对得失平衡的把

握,对代价损失的看法,对对手的正确分析判断

裂变原理:①通过量的扩展增长现有优势

②在新领域复制成功模式

③重塑基因(对整个企业进行改造,用新的方式创造价值)

整合原理(把策划对象所在系统可能涉及的各元素、各层次、各结构、各功能等,按照创意、目标的主线整合起来,扬长避短,避实击虚):市场整合 资源整合 营销整合 文

化整合 传播整合简易原理(策划方案简便、易行):抓住主要矛盾 重点解决关键问题 着重从整体中把握事

物发展的总趋势 注重变化因素和限制因素,尽量做到环节、工序少 人员、职责

分明,文字表达通俗易懂 化繁为简 抓重点 纲举目张

ROI原则:

① 策划创意的目的是什么

② 广告创意做给谁看

③ 有什么竞争利益点可以做广告承诺,有什么支持点

④ 本策划的主体有什么独特的个性

⑤ 选择什么传播媒体是合适的,受众的突破口或切入口在哪里

策划特征:

实施对象和区域发展的新颖、精密。

(将樱花节作为把武大推向话中地区文化中心的坚实一步。)

可操作性P22。①竞争优势②符合政策、环境原则③切合企业自身资源条件④有明确、可执

行的管理分工和工作程序

策划的可行性:

1.进行可行性分析,选出最优方案

利害分析经济性分析

科学性分析 合法性分析

2.进行可行性试验(局部试点 检查策划方案的中心是否落实在最关键的现实问题上 方案的整体机构和运作机制是否合理 实施结构是否有效)

3.运行性和有效性(收益+成功率)

随机制宜原则P25:

对学校的长远问题、本质问题进行判断,提高策划主体对未来形势的把握和适应能力。

渠道定位:节约和创新企业资源

规章制度

岗位设置

岗位职责

业务流程

策划要点:

紧抓思维对象特点 多角度思考问题 防治两个思考角度完全重合 努力克服思维惰性 策划方法:

系统分析法:

1.确定目标:

目标的唯一性(尽可能采用定量的数字语言,避免采用定性式自然语言)

目标的具体性(打到目标的各项措施要具体,目标结构分层)

目标的标准性(可量度的标准)

目标的综合性(精简目标、合并目标)

2.拟定方案

提供两个以上备选方案,每一种选择在政治、经济、社会、公关等方面产生的后果及利弊;在各方案情况下,坚持各方案之间互斥性原则

3.评价方案

价值标准(方案的作用、意义和收获)

满意程度和最优标准(策划目标的最优性、备选方案的完全性、执行结果的可预测性)

4.方案优选

5.跟踪实施P136、专用方法P140:

罗列细分 重点强化 整合求异 借势增值

借势增值法:

在策划思维的罗列和细分过程中,努力寻找外部环境资源,乃至创造出更加有利于策划对象的环境背景,提升目标价值,从而使其效果和利益更加显著。把这些资源整合,捆绑或嫁接到策划对象的市场形象或商务行为过程中。

逆向变通 模板模仿 热点移用法 概念提升法(为策划对象提供跟多的附加价值 认知价值

体验价值)

衡量商务策划案的优劣原则:

1. 是否基于细致、详尽 准确的市场调研

2. 是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 是否具有当前状态下的实际可操作性

篇3:国际商务读书笔记

一个新的理论能够得到广泛的关注与承认并跻身主流, 不仅在于其论证的严密逻辑, 还在于这一理论确实独辟蹊径,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或是运用一个全新的方法, 讨论了学界之中从未触及过的研究范畴。显然, 温特的建构主义符合了这些要求, 尤其是他对于无政府状态的三种分类, 在我看来正是讨论了之前国际关系理论中不会触及的理论大前提, 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填补理论空白。

与结构现实主义一样, 建构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结构影响了作为个体施动者的国家。只是温特走得比华尔兹更前的是, 他提出国际体系结构不仅影响到国家的行为, 更能够影响国家的身份与利益。前一种影响温特称之为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因果作用, 而后一种就是他所谓的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身份与利益的建构作用了。

温特之所以要辨明这一建构作用的目的是想证明国际政治的变化是存在可能性的, 也就是说, 在传统国际政治理论中所认定不可能发生改变的前提假定, 例如无政府逻辑, 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沿着时间进行线性发展进步的。因为, 无政府逻辑实质上是由国家以及国家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来决定的, 而由于国家的身份与利益是社会建构的, 而非生来固有的, 因此无政府逻辑也并非是一个永不变化消亡的终极定量。但同时, 温特还强调了, 建构主义虽然认定变化有实现的可能性, 但却不似激进主义一样, 认为变化是容易实现并鼓励人们去实现, 相反, 他认为, 国家身份与利益, 或是无政府逻辑, “一旦建构完成并加以制度化, 就会成为最强大的惯性源泉”1。

温特认为无政府状态并不是一种单一的逻辑, 而是至少存在三种结构:霍布斯结构、洛克结构以及康德结构, 在这三种结构中分别是敌人、竞争对手以及朋友的角色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其中, 温特认为“角色”这一概念是国际体系结构理论研究的关键概念。他想要表明的是, “角色”应该是一种相互性的概念。进而, 温特进一步提出, 并非是体系中所存在的共有观念或文化促进或阻碍了合作。国家间能否合作, 合作能否维持, 取决于个体对于自我与他者之间角色关系的确定, 角色一旦确定, 个体就会自然基于对他者的再现界定自我姿态。一国通过确定“一种独特的自我对他者的姿态或取向”来决定他们之间的互动方式:是相互威胁、是相互竞争还是相互结盟。

下面, 我想详细说明一下温特所指明的三种无政府文化。

首先, 霍布斯文化。在这一无政府结构中, 温特指出, 一国对于他国的角色定位是“敌人”。一旦角色确定, 国家可能采取的对外政策和行为就会是:采取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方式, 摧毁或征服敌人;并不考虑可能的毁灭性后果, 单纯只为了最大限度地打击对方;重视相对军事力量;无限度地使用暴力。

其次, 洛克文化。洛克文化是由竞争对手的角色结构建立的。竞争对手不像敌人那样具有生死攸关的威胁, 不会试图统治和消灭对方。如果国家之间的相对主体位置是竞争对手, 它们往往表现出以下的行为取向:承认相互主权, 并因而有一个共有的期望———国家不会试图夺取相互的生命与自由;由于主权制度的存在, 安全已不再稀缺, 因而国家会更对考虑绝对收益, 重视未来效应;虽然竞争导致的冲突可能使得国家诉诸武力, 但是军事力量的意义已经不像对敌人那样至关重要;一旦战争爆发, 竞争对手会限制暴力的使用程度, 不以消灭对方为最终目的。

最后, 康德文化。康德无政府结构的角色确定为朋友。在康德文化中, 国家之间相互再现为朋友, 并为之遵循两条基本规则:不使用战争和战争威胁方式解决争端;以及如果任何一方的安全受到第三方威胁, 双方将共同作战。简而言之, 就是非暴力规则与互助规则。朋友的角色定位并不说明在康德文化中不再会有争端, 只是确定朋友间的冲突不会再以暴力战争的形式来解决;并且由于预期其友谊的持久性, 争吵就不会有损其对彼此的互信。

显而易见, 这三种无政府文化之间是有一定的从无序战争向有序和平的进步性发展趋势。对此, 温特的态度是谨慎的乐观, 他认为:“即使无法保证国际体系的未来会一定比过去好,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至少不会比过去差”。一旦这种从霍布斯文化向洛克文化进步得以内化, 就很难退回到霍布斯文化中。但是, 考察历史我们会发现, 事实上霍布斯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仍是惯有的状态。国家之间仍会偶尔掉落于霍布斯文化之中。因此, 现实主义所认为的无政府主义状态是国际政治的永恒逻辑与历史经验并没有不符与冲突。但是, 必须承认, 温特成功地验证了无政府文化是由社会建构这一观点。因而, 无政府状态并不再作为一个恒定的常量, 而是一个可以由国家自身重新定义其身份与利益, 以及界定与他者间角色来完成改变的因素。

摘要: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是建构主义的集大成之作。作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外第三种主流学派范式, 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中讨论了学界之中从未触及过的研究范畴。本文指出了温特对于无政府状态的三种分类, 认为这样的分类正是讨论了之前国际关系理论中不会触及的理论大前提, 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填补理论空白。

关键词: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无政府文化

参考文献

篇4:读书,请做读书笔记

钱钟书真是一个狂人,但他的“狂”绝不是轻狂,他敢睥睨天下,是因为他学问非凡,又性情率真,固守“文章之德,真理之勇”的学人信念,不惺惺作态。

钱钟书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昆仑”,他的学识都是读书做笔记得来的。他离世后,夫人杨绛整理他的笔记,仅外文笔记就有34000多页,“日札”(随意写的读书心得)也有23册2000多页。

对照钱钟书,我以为,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如果真想学习,做到学业有成,进而做学问,还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静下心,认真读书;二是不怕烦,扎扎实实做读书笔记。

有的同学说,现在是网络时代,资讯检索很容易,哪里还需做读书笔记!这是不对的。网络检索得到的信息,一般只能停留在“了解”“知道”这一低级层面,往往转瞬即逝,不会产生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很难积淀深化为思想和智慧,不是真正的学问。做笔记会迫使我们深度阅读、感悟,这样,我们就有了深刻的体验。如果能再不断回顾、更新,融会贯通,便会积淀成为学问。

我曾教过一位小卢同学,女孩子,个子不高,小小的年纪,性格沉静得像一湖水。我很惊异地发现,她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同学,显得是那样的出类拔萃。原因很简单,她从小学就开始坚持做读书笔记。她有三本并不太厚的笔记本,内容大多是摘抄的优美词句,间或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甚至还记录了对文章中人物、事件、思想的思考、评判。她的很多思想都是通过读书获得的,都可以在笔记上找到痕迹。

朱永新说,阅读和思考是达到精神高峰的唯一途径。撇开有些功利色彩的“学习”“做学问”,毫无疑问,读书有益于人的成长,而做读书笔记则使我们在成长的“途径”上走得更加坚实,更快更好。

所以,读书,请认真做读书笔记。

篇5:国际经济法读书笔记

之通过征税对象的跨国移动进行国际避税

主要通过调整经营所得或成本费用、营业损失等可扣除项目在不同税收管辖权之间的分布,改变在不同税收管辖权之下的应纳税所得,从而达到调整利润、减轻税负的目的。其客观表现形式就是对征税对象(即应纳税所得)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移动。这类国家避税方式又可以具体分为以下4种:

1.跨国联属企业通过移动定价进行国际避税。

所谓跨国联属企业,是指分处在两个以上国家境内,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彼此间存在之间或间接的拥有或控制关系的企业群,包括在上述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同为第三方所拥有的或控制的企业。例如,母公司与子公司、总公司与分支机构,以及同受母公司或总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控制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之间,都属于联属企业的范畴。所谓转移价格,是指跨国联属企业之间从事内部交易时采取的价格。

跨国联属企业出于全球经营战略的目的,往往在企业内部通过调拨产品、资本及劳务等形成内部交易,以实现对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利用。这种内部交易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跨国联属企业利用内部交易价格实现整体经营和集团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的必然反映。尽管转移定价本身并不必然代表避税行为,但毕竟为跨国联属企业进行国家避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跨国联属企业可以通过转移定价调整位于不同国家(亦即不同税收管辖权)的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从而实现其纳税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当转移定价与市场价格一致时,转移定价不仅反映上述策略,更可能产生避税的结果。因此,国家避税意义上的转移定价,主要是指位于不同国家之间的联属企业内部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之间存在差异,进而存在避税可能的情况。各国处理转移定价也就集中在认定转移定价是否与市场价格相偏差,而非强调纳税人在动机上是否存在逃避税收的企图。

由于各国税率水平高低不一,税基的计算规定差异较大,跨国联属企业通过转移定价将设在高税率国的企业的利润人为地转移到低税率的某个企业实体,避免在高税率国承担过高的所得税义务,从而使联属企业的总体税负大大减少。例如,在母公司所在国税率高于子公司所在国税率的情况下,母公司往往采取将出售给子公司的货物价格人为地压低到极少盈利甚至亏损的程度的方法,使这批货物的利润转移到子公司的账上。子公司也可能通过人为地抬高向母公司提供劳务或技术价格的办法,达到同样的目的。相反地,如果总公司所在国税负低于分支机构所在国税负水平,总公司可以通过把那些与分支机构的经营活动无关的管理费用大量分摊至该分支机构的办法,人为地降低分支机构的盈利水平,使分支机构的利润转移到税率较低的总公司所在国纳税。这样人为地将联属企业各实体的利润安排在低税率国纳税,从跨国联属企业整体利益考虑显然更为有利。

2.跨国纳税人利用避税港进行国际避税。

所谓“避税港”,一般是指那些对财产和所得不征税或按很低的税率征税的国家或地区。避税港政治稳定,国际航空和通讯服务便利,外汇管制及政府干预宽松,银行秘密与商业秘密保护严格,与很多国家签订税收减免协定等,这些因素都为跨国纳税人利用避税港进行避税提供了条件。

跨国纳税人利用避税港实现国家避税,主要是通过在避税港设立基地公司,将在避税港境外的财产和所得汇集在基地公司的账户下,从而达到避税国家税收的目的。所谓基地公司,是指那些在避税港设立而实际受到外国股东控制的公司,这类公司的全部或主要的经营活动在避税港境外进行。具体地说,跨国纳税人或者以基地公司作为控股公司,将联属企业在各地的子公司的利润以股息形式汇集到基地公司帐下,逃避母公司所在国对股息征税;或者利用基地公司虚构中转销售业务,实现利润的跨国转移;或者以基地公司为信托公司,将在避税港外的财产虚构为基地公司的信托财产,从而把经营这些信托财产的所得,挂在基地公司的名下,并逐步转移到避税港,达到免税或少纳税的目的。

3.跨国投资人有意弱化股份投资进行国际避税。

所谓资本弱化,是指跨国投资人有意弱化在国外联属企业中的股份投资而增加贷款融资比例,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这种避税方法产生的基础是,对股东股份投资的股息和贷款融资的利息在税收待遇方面的区别。也就是说,跨国投资人,尤其是那些跨国集团公司,利用股份和贷款两种融资方式的国际税负的差别,对本应以股份形式投入的资金采用贷款方式提供,有意弱化股份投资而增加贷款融资比例,从而逃避或减轻其本应承担的国际税负。

股份融资和贷款融资在税收待遇上的主要区别是:第一,股东通过股份投资方式取得的股息,在多数情形下不能从公司的税负所得额中扣除;而投资人以提供贷款形式收取的利息,在各国税法中一般都属于可列支的费用,允许从公司的应税所得额中扣除。第二,通过股份资本取得的收益往往经历两次重叠征税;一次是作为分配股份的公司的应税所得部分课税公司所得税。另一次是作为股东参股所得被再次课税。而贷款融资不致受到这样的多重征税。第三,对跨国股息的分配一般要征收预提所得税,且这种预提所得税在收款人的居住国可能得不到抵免;而对支付给非居民的利息,虽然在许多国家也课征预提税,但税率往往比股息的预提税要低,还有不少国家给予免税待遇。

4.跨国公司利用公司内部重组、收购、兼并或清理进行国际避税。

篇6:《电子商务安全导论》读书笔记6

1,UPS的作用是防止突然停电造成网络通讯中断。

2,计算机病毒是如何产生的?

答:计算机病毒是人为产生的,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进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3,计算机恶性病毒的危害是破坏系统或数据,造成计算机系统瘫痪。

4,简述容错技术的目的及其常用的容错技术。

答:容错技术的目的是当系统发生某些错误或故障时,在不排除错误和故障的条件下使系统能够继续正常工作或者进入应急工作状态。

容错技术最实用的一种技术是组成冗余系统。冗余系统是系统中除了配置正常的部件以外,还配制出的备份部件。当正常的部件出现故障时,备份部件能够立即取代它继续工作。当然系统中必须另有冗余系统的管理机制和设备。另有一种容错技术是使用双系统。用两个相同的系统共同承担同一项任务,当一个系统出现故障时,另一系统承担全部任务。

5,现在网络系统的备份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其原因是什么?

答:其原因是网络系统的复杂性随着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应用软件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各种操作系统,都自带内置软件的备份,但自动备份和文件管理上都是很基本的,功能不足。6,简述三种基本的备份系统。

答:(1)简单的网络备份系统:在网络上的服务器直接把数据通过总线备份到设备中。也可把数据通过对网络经过专用的工作站备份到工作站的设备中。

(2)服务器到服务器的备份:在网络上的一个服务器除了把数据通过总线备份到自己设备中以外,同时又备份到另一个服务器上。

(3)使用专用的备份服务器:不同于第二种中所说的另一类服务器,它主要的任务是为网络服务的服务器,使用专用服务器可以使备份工作更加可靠。

7,简述数据备份与传统的数据备份的概念。

答:数据备份,是指为防止系统出现操作失误或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而将全系统或部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他的存储介质的过程。

传统的数据备份主要是采用数据内置或外置的磁带机进行冷备份。

8,列举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来源。

答:1,引进的计算机病毒和软件中带有的病毒。2,各类出国人员带回的机器和软件染有病毒。3,一些染有病毒的游戏软件。4,非法拷贝引起的病毒。5,计算机生产,经营单位销售的机器和软件染有病毒。6,维修部门交叉感染。7,有人研制,改造病毒。8,敌对份子以病毒进行宣传和破坏。9,通过互联网络传入。

9,数据文件和系统的备份要注意什么?

答:日常的定时,定期备份;定期检查备份的质量;重要的备份最好存放在不同介质上;注意备份本身的防窃和防盗;多重备份,分散存放,由不同人员分别保管。

10,一套完整的容灾方案应该包括本地容灾和异地容灾两套系统。

11,简述归档与备份的区别。

答:归档是指将文件从计算机的存储介质中转移到其他永久性的介质上的,以便长期保存的过程。备份的目的是从灾难中恢复。归档是把需要的数据拷贝或打包,用于长时间的历史性的存放,归档可以清理和整理服务器中的数据。归档也是提高数据完整性的一种预防性措施。

12,病毒有哪些特征?

答:非授权可执行性;隐藏性;传染性;潜伏性;表现性或破坏性;可触发性。

13,简述计算机病毒的分类方法。

答:按寄生方式分为,引导型,病毒文件型和复合型病毒。

按破坏性分为,良性病毒和恶性病毒

14,简述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策略?

篇7:《电子商务安全导论》读书笔记8

答:(1)如果网络管理员不能及时响应报警并审查常规记录,防火墙就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管理员永远不会知道防火墙是否受到攻击。

(2)防火墙无法防范通过防火墙以外的其他途径的攻击。

(3)防火墙不能防止来自内部变节者和不经心的用户带来的威胁。

(4)防火墙也不能防止传送已感染病毒的软件或文件。

(5)防火墙无法防范数据驱动型的攻击。

8,VPN提供哪些功能?

答:加密数据:以保证通过公网传输的信息即使被他人截获也不会泄露。

信息认证和身份认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合法性,并能鉴用户的身份。

提供访问控制: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访问权限。

9,简述隧道的基本组成。

答:一个隧道启动器,一个路由网络,一个可选的隧道交换机,一个或多个隧道终结器。11,IPSec提供的安全服务包括:私有性(加密),真实性(验证发送者的身份),完整性(防数据篡改)和重传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数据重新发送)等,并制定了密钥管理的方法。12,选择VPN(虚拟专用网)解决方案时需要考虑哪几个要点?

答:(1)认证方法;(2)支持的加密算法。(3)支持的认证算法。(4)支持IP压缩算法。

(5)易于部署。(6)兼容分布式或个人防火墙的可用性。

13,简述VPN的分类。

答:按VPN的部署模式分,VPN的部署模式从本质上描述了VPN的通道是如何建立和终止的,一般有三种VPN部署模式:端到端模式;供应商到企业模式;内部供应商模式。按VPN的服务类型分,VPN业务大致可分为三类:internetVPN AccessVPN和ExtranetVPN。14,简述VPN的具体实现即解决方案有哪几种?

答:(1)虚拟专用拨号网络,用户利用拨号网络访问企业数据中心,用户从企业数据中心获得一个私有地址,但用户数据可跨公共数据网络传输。

(2)虚拟专用路由网络,它是基于路由的VPN接入方式。

篇8:用读书日记代替读书笔记

笔者曾经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的一百名学生就读书笔记问题做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不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学生有67人,无所谓的有26人,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只有7人(笔者所在学校的读书笔记分为三大部分:阅读的内容的基本情况、摘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读书笔记有这样一些理由:

“老师规定了字数,我们在写的时候手都写麻了。”“一天一页读书笔记,很是烦人。”“写完之后,我又不会去看它。”“整天都是写文字,烦死了,一点趣都没有。”……

老师为什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的那些规定项目有什么样的根据?

很多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要有一个手段来督促学生读书,而且当学生在做读书摘抄的时候,也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句,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没有用上读书摘抄下来的好词句)。写感想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感受,进而受到教育。”

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和摘抄的依据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说没有思考过。只是说凭自己的感觉要这样做,或者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所以也这样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很多老师还是认同这样的事情:读书笔记我也知道学生不喜欢,而且学生写了读书笔记之后阅读能力也没有多么大的提高。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够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课外书。

由此看来,读书笔记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应付老师对于阅读的检查督促,双方都在承受着煎熬。

读书笔记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读书笔记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留下来?如果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理性审视之,写读书笔记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增强记忆,便于查阅,容易梳理故事情节……因此,提出让读书笔记走开的想法是不对的。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来写读书笔记,而且在写作的时候随意为之,不去考虑所作的项目是不是符合逻辑, 是否有理论依据, 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是不欢迎的。因此,读书笔记的记录还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设计,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所作的记录项目要符合逻辑。鉴于此,我尝试用读书日记来代替读书笔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用一本24开、24页的笔记本来做读书记录。每天记录一页,每页的第一行写上日期,第二行写上书名、作者、如果有小标题写上小标题,没有小标题就直接写上从第几页到第几页。第三行开始写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人写一行。然后隔一行写上地点、时间。剩余的地方,要求学生在旁边画上自己所感兴趣的和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幅画。每周五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阅读日记,或者交换阅读其他同学的阅读日记。

从一开始记录读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是在写一本书,这是我们读完别人的书之后所写的书。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样做还有一种隐喻在里面:那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既然这是一部精神发育的历史,就应该留下他的足迹。其次,对于每天记录的日期,是让学生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当然更是“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的隐喻所在。同时也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做法,以便于教师的检查和督促。

记录人物、地点、时间的做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是在读完整本书后就忙着写感想,学生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局部,或者是泛泛而谈的一些适合所有文章的万金油式的话语。而学生在做读书日记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讲述中所出现的人物都写出来。按照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写日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回忆的过程。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梳理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所阅读内容的整理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段重新温习的过程。

当学生整理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后,随后要求对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线段来表示。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回忆思考阅读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探究文本关系的过程。

所谓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总概括。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阅读内容中的众多关系的联系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过程。

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画出这样的图示,是基于人的遗忘规律来考虑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 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由此看来,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要能够在一天之内进行复习,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就是一种方法。

之所以让学生画画,是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画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对我说:“我发现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内容不光可以说出来和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让学生撰写阅读日记之后,我发现这样做有一些好处:

阅读日记给阅读交流提供意义支撑点。

以往,在组织学生讨论所阅读的书籍的时候,学生只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去寻找所阅读的内容,但是那毕竟是没有支撑点的,而且在这个时候,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概括性的。而往常,学生虽然写读书笔记,他们所写的往往只是在读完书后的一个局部的感受,或者是一个整体的万金油式的感想。只不过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一种被动地说话而已。

阅读日记虽然记录的是一些简单的要点,但是这些要点能够让学生回忆起与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大脑里的库存信息,达到阅读内容的重现。它能够为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提供发言的支撑点。

阅读日记激发学生的二次阅读欲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对于所阅读的书籍进行再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说出了再次阅读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都知道,真正能够对自己发生影响的书籍是在再次阅读之后,只有通过二次或者三次甚至多次地阅读同一本书,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所在。而学生通过每周五翻阅自己的阅读日记,往往会为自己所记载的内容感到惊奇,进而能够产生再次阅读的欲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通过读阅读日记来再次阅读同一本书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一比例远远大于写读书笔记的学生。

阅读日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往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学生只是进行了一次性阅读,阅读之后往往就会忘记,甚至连书中的故事梗概都忘记了。时间一长,学生甚至连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怎么样的阅读帮助?但是通过阅读日记,所记录的是一些简要的内容,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成就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够写出一本书,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的。

阅读日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篇9:用读书日记代替读书笔记

笔者曾经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的一百名学生就读书笔记问题做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不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学生有67人,无所谓的有26人,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只有7人(笔者所在学校的读书笔记分为三大部分:阅读的内容的基本情况、摘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读书笔记有这样一些理由:

“老师规定了字数,我们在写的时候手都写麻了。”“一天一页读书笔记,很是烦人。”“写完之后,我又不会去看它。”“整天都是写文字,烦死了,一点趣都没有。”……

老师为什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的那些规定项目有什么样的根据?

很多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要有一个手段来督促学生读书,而且当学生在做读书摘抄的时候,也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句,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没有用上读书摘抄下来的好词句)。写感想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感受,进而受到教育。”

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和摘抄的依据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说没有思考过。只是说凭自己的感觉要这样做,或者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所以也这样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很多老师还是认同这样的事情:读书笔记我也知道学生不喜欢,而且学生写了读书笔记之后阅读能力也没有多么大的提高。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够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课外书。

由此看来,读书笔记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应付老师对于阅读的检查督促,双方都在承受着煎熬。

读书笔记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读书笔记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留下来?如果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理性审视之,写读书笔记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增强记忆,便于查阅,容易梳理故事情节……因此,提出让读书笔记走开的想法是不对的。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来写读书笔记,而且在写作的时候随意为之,不去考虑所作的项目是不是符合逻辑,是否有理论依据,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是不欢迎的。因此,读书笔记的记录还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设计,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所作的记录项目要符合逻辑。鉴于此,我尝试用读书日记来代替读书笔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用一本24开、24页的笔记本来做读书记录。每天记录一页,每页的第一行写上日期,第二行写上书名、作者、如果有小标题写上小标题,没有小标题就直接写上从第几页到第几页。第三行开始写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人写一行。然后隔一行写上地点、时间。剩余的地方,要求学生在旁边画上自己所感兴趣的和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幅画。每周五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阅读日记,或者交换阅读其他同学的阅读日记。

从一开始记录读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是在写一本书,这是我们读完别人的书之后所写的书。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样做还有一种隐喻在里面:那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既然这是一部精神发育的历史,就应该留下他的足迹。其次,对于每天记录的日期,是让学生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当然更是“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的隐喻所在。同时也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做法,以便于教师的检查和督促。

记录人物、地点、时间的做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是在读完整本书后就忙着写感想,学生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局部,或者是泛泛而谈的一些适合所有文章的万金油式的话语。而学生在做读书日记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讲述中所出现的人物都写出来。按照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写日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回忆的过程。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梳理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所阅读内容的整理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段重新温习的过程。

当学生整理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后,随后要求对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线段来表示。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回忆思考阅读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探究文本关系的过程。

所谓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总概括。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阅读内容中的众多关系的联系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过程。

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画出这样的图示,是基于人的遗忘规律来考虑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由此看来,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要能够在一天之内进行复习,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就是一种方法。

之所以让学生画画,是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画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对我说:“我发现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内容不光可以说出来和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让学生撰写阅读日记之后,我发现这样做有一些好处:

阅读日记给阅读交流提供意义支撑点。

以往,在组织学生讨论所阅读的书籍的时候,学生只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去寻找所阅读的内容,但是那毕竟是没有支撑点的,而且在这个时候,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概括性的。而往常,学生虽然写读书笔记,他们所写的往往只是在读完书后的一个局部的感受,或者是一个整体的万金油式的感想。只不过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一种被动地说话而已。

阅读日记虽然记录的是一些简单的要点,但是这些要点能够让学生回忆起与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大脑里的库存信息,达到阅读内容的重现。它能够为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提供发言的支撑点。

阅读日记激发学生的二次阅读欲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对于所阅读的书籍进行再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说出了再次阅读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都知道,真正能够对自己发生影响的书籍是在再次阅读之后,只有通过二次或者三次甚至多次地阅读同一本书,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所在。而学生通过每周五翻阅自己的阅读日记,往往会为自己所记载的内容感到惊奇,进而能够产生再次阅读的欲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通过读阅读日记来再次阅读同一本书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一比例远远大于写读书笔记的学生。

阅读日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往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学生只是进行了一次性阅读,阅读之后往往就会忘记,甚至连书中的故事梗概都忘记了。时间一长,学生甚至连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怎么样的阅读帮助?但是通过阅读日记,所记录的是一些简要的内容。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成就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够写出一本书,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的。

阅读日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每天的阅读,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日记中合理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按照计划进行阅读,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0:《电子商务安全导论》读书笔记3

3第二章 电子商务安全需求和密码技术

名词解释

1,明文:原始的,未被伪装的消息称做明文,也称信源。通常用M表示。

2,密文:通过一个密钥和加密算法将明文变换成一种伪信息,称为密文。通常用C表示。3,加密:就是用基于数学算法的程序和加密的密钥对信息进行编码,生成别人难以理解的符号,即把明文变成密文的过程。通常用E表示。

4,解密:由密文恢复成明文的过程,称为解密。通常用D表示。

5,加密算法:对明文进行加密所采用的一组规则,即加密程序的逻辑称做加密算法。

6,解密算法:消息传送给接收者后,要对密文进行解密时所采用的一组规则称做解密算法。7,密钥:加密和解密算法的操作通常都是在一组密钥的控制下进行的,分别称作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通常用K表示。

8,单钥密码体制:是加密和解密使用桢或实质上等同的密钥的加密体制。使用单钥密码体制时,通信双方A B必须相互交换密钥,当A发信息B时,A用自己的加密密钥匙进行加密,而B在接收到数据后,用A的密钥进行解密。单钥密码体制又称为秘密密钥体制或对称密钥体制。

9,双钥密码体制又称作公共密钥体制或非对称加密体制,这种加密法在加密和解密过程中要使用一对密钥,一个用与加密,另一上用于解密。即通过一个密钥加密的信息,只有使用另一个密钥才能够解密。这样每个用户都拥有两个密钥:公共密钥和个人密钥,公共密钥用于加密钥,个人密钥用于解密。用户将公共密钥交给发送方或公开,信息发送者使用接收人的公共密钥加密的信息只有接收人才能解密。

简答题材、1,电子商务的可靠性的含义是什么?

答:可靠性是指电子商务系统的可靠性,电子商务系统也就是计算机系统,其可靠性是指为防止由于计算机失效,程序错误,传输错误,硬件故障,系统软件错误,计算机病毒和自然灾害等听所产生的潜在威胁,并加以控制和预防,确保系统安全可靠性。

2,电子商务的真实性的含义是什么?

答:真实性蝗旨商务活动中交易身份的真实性,亦即是交易双方确实存在的,不是假冒的。3,单钥密码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加密和解密的速度快,效率高;第二,单钥密码体制的加密和解密过程使用同一个密钥。发送者的接收者都需要知道密钥,需要安全渠道进行密钥的传递,单钥密码体制无法适应互联网大环境多人相互通信要求。

4,双钥密钥体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适合密钥的分配和管理。第二,算法速度慢,只适合加密小数量的信息。5,替换加密和转换加密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在替换加密法中,原文的顺序没被改变,而是通过各种字母映射关系把原文隐藏了起来。转换加密法是将原字母的顺序打乱,将其重新排列。

6,简述密码系统的理论安全性的实用安全性。

答: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借且于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密码的破译能力也不断提高。一个密码体制的安全性取决于破译者具备的能力,如若它对于拥有无限计算资源的破译者来说是安全的,则称这样的密码体制是无条件安全的,它意味着不论破译者拥有多大的资源,都不可能破译;如若一个密码体制对于拥有限计算资源的破泽者来说是安全的,则称这样的密码体制是计算上安全的,计算上安全的密码表明破译的难度很大。

无条件安全的密码体制是理论上安全的;计算上安全的密码体制是实用的安全性。但目前已知的无条件安全的密码体制都是不实用的;同时还没有一个实用的密码体制被证明是计算上安全的。

上一篇:句子的成分免费下一篇:基层领导干部学习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