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峰记游记散文

2024-04-27

八峰记游记散文(精选2篇)

篇1:游记散文写作方法例话

一.运用“移步换景”, 铺设架构

“移步换景”, 顾名思义, 即随着游览步伐的移动, 眼前的景色也跟着变化, 而不局限于一处。这里面包含着两个动作:“移步”、“换景”。抓住“移步”, 就是要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 后到了什么地方, 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抓住“换景”, 就要写出每到一地所看到的景色。

(一) 移步。教学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鼎湖山听泉》时, 即让学生找出步伐转换的词, 梳理作者的游踪, “江轮夹着细雨, 送我到肇庆。游了一遭七星岩……赶到鼎湖山时, 已近黄昏……过了寒翠桥……不觉渐高渐幽, 已入山中……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行至半山, 有一补山亭……站在亭前望去……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 小心翼翼, 拾级而上……晚饭后, 绕寺前庭园漫步”。首先要让学生把地点的变化情况搞清楚, 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即指明作者所处之地, 因此, 作文之初, 可以教学生多用一些“走近……, 沿着……, 顺着……, 走到……, 站在此处, 远望去……出来之后……”等这样的字眼, 或放在段首, 或放在地点转换之时用作衔接, 来将游览的地点和过程介绍清楚。

(二) 换景。作者每到一处, 通常都会描写所见之景, 或详或略。所写的自然景色, 必须是作者在该处看到或站在该处从不同角度所见之景。第三篇课文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将作者游览黄山的行踪介绍得很清楚, 每到一处景也写得很鲜明。如从山下爬到天都峰顶写了险峰, 上玉屏楼写了“迎客松”等各种奇松, 登上莲花峰峰顶则写了各种巧石, 沿“百步云梯”而下详细地描绘了云海、日出, 下山到山脚则写了温泉。风景随着脚步不断变换。

因此, 运用好“移步换景”法, 学生是很容易将游记散文的结构、内容写清楚的, 这就为写好游记散文铺好了行文架构。

二.细摹重点景物, 突出特色

(一) 换景要有取舍。通常, 风景区的景点、景物是很多的, 一路走来, 所要描写的景物必定也很多, 但作者在“换景”时要有所侧重, 不可面面俱到, 抓住重点景物施以浓墨, 突出景区特色, 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鼎湖山听泉》中尽管通篇都写到泉声, 但作者仅是对静夜里的泉声作了细致描写,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 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 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 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定是激流直下陡壁, 飞瀑落下深潭………”体现了鼎湖山泉声的特色, 形象生动地突出泉声的美妙, 令人向往。

(二) 如何描写好自然景物呢?确实, 对学生来说, 写好很不容易, 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写景。

1.要注意景物变化的全过程。自然界的景物通常是在不断变化的, 如水的快慢急缓, 月的升没, 云的卷舒, 雨的大小等, 把这一变化过程写出来, 那肯定是生动的。如《飞红滴翠记黄山》中, 将日出过程中日与云的变化很形象地描写出来, 让人感受到了它的美。

2.从“五官”感受方面来写景。笔者认为, 景物是可看、可听、可嗅、可闻、可感的。作文时, 如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写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上文便是从听觉写声音变化, 从视觉感受写日出的瑰丽过程的。

3.写出景物的色彩和姿态。自然界的颜色是七彩的, 万物是各具形态的, 我们要善于捕捉到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如:写云海、日出之景时, 就主要从云的姿态和太阳的色彩着手来写, 很形象绚丽。

三.穿插“人文知识”, 增添趣味

游记散文写的内容往往是山水风光、人文古迹。山无外乎高险, 水无外乎清绿, 翻阅古往今来的游记散文, 大致如此。因此, 平时学生作文时, 写到游记往往在山水上着墨, 但几行字下来便觉得艰涩而无内容好写。在学习《鼎湖山听泉》时, 我引导学生探究:文中除了描写自然景色, 还介绍了什么?很显然, 是向读者补充了一些关于“庆云寺”、“菩提树”历史知识, 如:“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 始建于明崇祯年间, 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 直径近2米, 可容1100升, 颇为引人注目”。“原来, 这是两百多年前, 引自锡兰国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 因而, 佛门视菩提为圣树, 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游记散文如果仅是描写自然山水, 便没有了趣味, 学生也难铺展开来, 如果在描写景物时, 合理、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景物相关的历史、传说、趣闻或地方故事, 会给山水点染一些灵气, 增添一些人文性、趣味性。

篇2:文言文阅读—游记散文

明·徐宏祖

丁丑(公元1637年)正月十七日。晨餐后,仍由新庵北下龙头岭,共五里,由旧路至络丝潭下。

先是,余按《志》有“秦人三洞,而上洞惟石门不可入”之文,余既以误导兼得两洞,无从觅所谓上洞者。土人曰:“络丝潭北有上清潭,其门甚隘,水由中出,人不能入,入即有奇胜。此洞与麻叶洞俱神龙蛰伏藏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余闻之,益喜甚。既过络丝潭,不渡涧,即傍西麓下。盖渡涧为东麓,云阳之西也,枣核故道;不渡涧为西麓,大岭、洪碧之东也。

北半里,遇樵者,引至上清潭。其洞即在路之下、涧之上,门东向,夹如合掌。水由洞出,有二派:自洞后者,汇而不流;由洞左者,乃洞南旁窦,其出甚急。既逾洞左急流,即当伏水而入。导者止供炬爇火,无肯为前驱者。余乃解衣伏水,蛇行以进。石隙既低而复隘,且水没其大半,必身伏水中,手擎火炬,平出水上,乃得入。西入二丈,隙始高裂丈余,南北横裂者亦三丈余,然俱无入处。惟直西一窦,阔尺五,高二尺,而水没其中者亦尺五,隙之余水面者,五寸而已。计匍匐水中,必口鼻俱濡水,且以炬探之,贴隙顶而入,犹半为水渍。时顾仆守衣外洞,若泅水入,谁为递炬者?身可由水,炬岂能由水耶?况秦人洞水,余亦曾没膝浸服,俱温然不觉其寒,而此洞水寒,与溪涧无异。而洞当风口,飕飕弥甚。风与水交逼,而火复为阻,遂舍之出。出洞,披衣犹觉周身起粟,乃爇火洞门。久之,复循西麓随水北行,已在枣橡岭之西矣。 (选自《楚游日记》)

1.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由洞出,有二派 派:通“脉”,支流

B. 遇樵者,引至上清潭 引:带领、引导

C. 余乃解衣伏水,蛇行以进 蛇:一种爬行动物

D. 久之,复循西麓随水北行 循:顺着、沿着

2.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既以误导兼得两洞/俱以沛公言报项王

B. 余闻之,益喜甚/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 贴隙顶而入,犹半为水渍/若无罪而就死地

D. 俱温然不觉其寒/苏子愀然

3. 下列是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是一个注重实地考察的游记作家,尚且会被《志》所“误导”,可见,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完全依赖书本知识。

B. 作者听了当地土著居民关于“神龙蛰伏藏处”的话后,“益喜甚”,充分表现了作者希望能见到“神龙”的强烈愿望。

C. 作者在上清潭的洞里“解衣伏水,蛇行以进”,形象地说明了作者为探奇揽胜而亲身实践的精神,也从侧面启示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游之乐”。

D. 本文短小精悍,记游清晰,不仅在写法上注重详略得当,而且善用对比,如通过“我”和“导者”、“仆”人的对比,反衬“我”注重亲身实践、甘冒风险以求得“游之乐”的精神。

4. 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洞与麻叶洞俱神龙蛰伏藏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

②既逾洞左急流,即当伏水而入。

③俱温然不觉其寒,而此洞水寒,与溪涧无异。

5. 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水 由 洞 出 有 二 派 自 洞 后 者 汇 而 不 流 由 洞 左 者 乃 洞 南 旁 窦 其 出 甚 急

6. 文章写“土人”“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和“导者”“无肯为前驱者”的用意何在?

上一篇: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进展下一篇:无财产纠纷离婚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