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游记散文

2024-04-10

莲花山游记散文(精选9篇)

篇1:莲花山游记散文

莲花山游记散文

仲春,周五,应《南康文艺》编辑部之邀,周六去坪市莲花山采风,当然,不单是为了采风,更重要的是文友相聚。来到集合点,大家都近半年未见面,内心有无限的激动和兴奋,可惜的是我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见面时激动拥抱的场面,甚至连手都没有握一下,但我们都知道,这份激动都在心里。此时,明媚的阳光慷慨地撒播在大地上,我们都暗叹施总太会选日子了,这些日子一直是雷雨天气,但今天天公很做美,难得的好天气。待到上了车,更是让我大吃一惊,竟然有幸与南康文艺作者群的最漂亮的美女作家同车。施总笑笑说,我安排得不错吧,让你享受领导待遇了。的确,她们正值青春年华,都是如盛开的莲花一样的美女作家,我已经掉美人堆了,还能说什么呢?勇往直前吧!

有美女相伴的路程竟觉得出奇地短,只觉得一下子便到了莲花山脚下。上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路的两旁生长着茂密的树木,其间夹杂着修长的竹子。由于水土肥沃,竹林间还冒出一支支细长的嫩笋,它们像一个个可爱的天使,让我们的美女留下了一张张难忘的相片。

我们迈着轻松的步伐继续向山上走,在一片飘荡的花香味中,不一会就翻过了几百道台阶。越往上走,山路越崎岖,终于走到了一处清泉边。这里的泉水应该是从山谷中流淌下来的。虽然没有淙淙的流水声,但也给人难得的清凉。喝上一捧甘甜的泉水,心里的那点浮躁和郁闷悄然远去。我突然想到,人世间有太多的烦闷,也许这里都能让人心灵宁静,也许这里不再漂浮着烦躁烟尘。看着涓涓而出的泉水,自己的心情似飘逸又似凝重,似恬静又似活泼,莫名的情愫在我心里百转千回。

继续上行,经过一段陡峭的石阶,便来到了一座寺庙。它静静地卧在莲花山腰中,只露出一点斑驳的脊背,似乎在向来访者诉说着它经历的沧桑与风雨。

我们此时个个都是汗流浃背,稍事休息后,便进了寺院内,点上一柱香,默默地虔诚地膜拜着。也许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虽然我不信佛,但我觉得,有信仰是崇高的。跪拜完后,我们便开始全心全意地游览莲花山最美的景观了,一边小心翼翼地爬着山,一边欣赏着山道两旁的簇簇鲜花。终于爬上了莲花山顶,放眼望去,真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远眺青山渺渺,莲花山脚下真有一个莲花池,见到此情此景,七位美女作家仿佛置身于莲池中,个个脸上都开出了莲花一样灿烂的笑容。突然,编辑部的美女作家小张指着不远的一片红色的海洋说:“那不是映山红?!”只见漫山的绿里,簇簇着一朵朵鲜艳怒放的`深红的花朵。绽放的映山红就在这种幽静的绿里展示着她的妩媚和娇艳。因为答应过妻儿要去照几张映山红花开的相片,我便随着美女们走上前去,把它定格于镜头中。此时,满山的映山红在清翠欲滴的绿叶衬映下越发显得娇艳,圆润光洁的露珠儿晶莹剔透,静静依偎在红艳的花瓣或碧绿的嫩叶之中,在美丽的阳光下,折射出多彩的光芒,我们都沉醉在这份朦胧的幻之美中,都徜徉在这份寂静幽美中,此时,已然花非花、神游于飘然世外了。

看着这漫山的映山红,我突然有了一丝顿悟,映山红的绚丽只为生命而绚丽,她的凄凉不为孤寂而凄凉。一年又一年的悄然绽放,一次又一次的悄然迎接命运的拨弄。其实,人和花的生命不都一样么?来时一缕风,去时一丝雨,灿烂因我的存在而灿烂,凋谢因我的离别而凋谢。只要曾经给过这个世界一瞬间的美丽,生命的过程就不会有什么遗憾。

大家都静静置身于映山红的世界里,淡淡的幽香弥漫于全身,刹时间,这个世界没有尘世纷扰,只有静谧、清幽、净洁。

信步下山时,小张穿越层层荆棘,顺手摘下了两大捧绿叶葱茏、蓓蕾待放的映山红,并给了我一捧,笑称:“自古鲜花送美女,今天我是鲜花送英雄”。英雄我倒不敢当,但鲜花我还是笑纳了,并带回家后插在花瓶里,于是我简陋的小屋里忽然间芳香弥漫,仿佛我的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清新淡雅里了。

此行,叙旧、怀古、忆文,无不笑声朗朗。美景、美人、美情,无不流连忘返!文友相聚,别有一番滋味。是为莲花山游记。

篇2:莲花山游记散文

闻莲花山之名已久,只是一直以来未能亲睹其秀美景色,6月初在空间欣赏网友相册时,又看见了莲花山的图片,特美。云雾缭绕,胜似天上宫阙。怦然心动随之动了念想,决定邀友前往,赏人间仙境。农历的六月初一这天终于得以成行,亲历莲花山,感受了莲花之景,品读了莲花之情。

车出广饶行驶2.5小时后到达新泰,又行进大约半小时后进入了一段蜿蜒的环山公路。道路两旁遍布郁郁葱葱的植物,仿佛一张神秘的面纱遮掩着莲花山,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车头倏然一转,豁然开朗,一大片被群山环抱的鲜花广场映入眼帘。远远看到在“慧济天下”的牌坊旁边有块巨石,上刻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莲花山”。莲花山古称新甫山,东西锦延15公里,南北兼跨新泰、莱芜两市,主峰海拔994米。莲花山山峰突兀,穿云摩天,气势磅礴,因群山拱围莲花,尖状如莲花,所以叫莲花山。新泰莲花山在新泰市区西北20公里处,西距五岳独尊的泰山50公里,这里是山东省最有特色的宗教文化名山之一,是观音菩萨的北方道场,有“观音胜境,北方普陀”之誉,堪称齐鲁第一佛山。

眺眼仰望,山岭此起彼伏,烟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莲花山寺院众多,有观音院、太平禅院、云谷寺、高泉寺等诸多寺院,大都主奉观音菩萨。观音院里供奉着一座观音像,高达18米,以50吨青铜铸成外贴镀金。据说这是全国最高的室内观音像。

莲花山旅游区的自然景观以山秀、石奇、林翠、水美为突出特点,北神南韵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山前各沟谷中,处处飞瀑流泉,每处泉水又都具有优美的传说,具有奇特的吸引力。区内气候宜人,空气纯净,水质清澈,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92.3%,生态环境自然、和谐、幽静、淳朴,极富休闲养生价值。

莲花山风景区分为六大旅游景区:行宫景区、太平庵景区、云谷寺景区、北天门景区、响铃碑景区、魔子坊景区。莲花山旅游区内的旅游景点空间布局集中,疏密有度。景点错落有致,相互辉映,形成了东中西三条旅游路线,东路是盘山公路,直达主峰西高峰,景点相对比较稀疏。据说踏上此路时而盘旋于悬崖峭壁之上,时而穿行于茂密的森林之中,自然景色变幻无穷,让人心旷神怡。中路是主要的观赏路线,景点数量多,密度大,这一路上的云谷飞瀑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从这里上行可达云谷寺、北天门、灵宝峰和望岱峰。主要景点有:汉武行宫、补天石、看天石、云门、古柏一株、十八盘、南天门、快活二里、云谷飞瀑、圣水瓶、两山排闼、五大夫松、云谷寺、红云洞、白云洞、兴云洞、对松山、北天门、东高峰、西高峰;西路是另一条重要的观赏路线,从行宫向西,越过通天河,经藏经阁、晾经台、神龟望海、二龟听法、190级天梯到达天成观音。西路主要景点有:初入佳境、老汉推车、风动石、通天河、太公石、姊妹松、奇观、太平庵、青龙潭、五云涧、一线天、水帘洞、子母泉;新甫拥翠、仙台夕照、鲁柏含润、汉宫故迹、五松抱槐、白云降露、古寺晚钟、盘道连霄,古新甫八大景区为人所称道,又有旭日东升、望岱胜迹、新甫宝光、汶水拖篮等奇观称名于世。

莲花山自古是佛家圣地和旅游胜区,有传统的六月六庙会,自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会期六天,我们来时正逢开会第一天,声势浩大,热闹异常,游人如织.我们在山间路上行进中,身心充分享受着自然的山,水,树木、花草,只有行者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确是这样,莲花山钟灵毓秀,仙风道骨一般,虽屈为岱宗襟带,却也名扬四海。而一方浅浅的水潭,也少不了缭绕其中的灵气,因为它的名字叫做:青龙潭。青龙潭由山泉之水汇聚而成,水自上游而来,虽没有一泻而下的气势,却饱含文雅的.潺潺,顺着峭壁一线飘然而至,恰如一条轻盈的白龙探入潭中,灵动的很。

迎客松几乎每座名山都有,只是各有特色,各不相同。莲花山也不例外,过了通天河,拾级而上不多久,就可看到莲花山非常有人情味的迎客松了。之所以说具有人情味,是因为其亲和力的容貌与恰到好处的名字“姐妹松”。树并不大,却亲密的靠在一处,长在一起了。姐妹这个名字让有些程式化的迎客松变得鲜活富有了生机,让每一个经过她们身旁的游客都不由得想拥她们入怀,与她们亲密接触一番,这就是亲情的力量。

一路走走歇歇,很快就到了山腰。此处建有太平禅院,禅院后方便是新建的索道了。人总是很奇怪,出来旅游便是抱着饱览大好河山的心境,并决心用自己的脚丈量景区的每一寸土地,踏遍每一级台阶。而走着走着,便因着已有的倦意,便要给自己找个借口,借着现代科技的力量去找点妥协,节省些脚力。于是,索道恰好的合了这个时候人们的心意,而大家也便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借口逃避掉索道上下站之间的有限风景了,当然索道里的风景也是徒步难以体会到的。索道也赶着六月六庙会的点搞活动,很是优惠了一番。从这头坐上去,一路的滑过来,滑过了两个山头,便也到了终点,很是划得来。

出来索道站,离山顶也还有一段距离。很多游客都是买了往返的票,接着也就继续顺着空中一路的滑回去了。我们因为东线的诱惑,并没有这样做,所以也发现了很多别人享受不到的体验。此处有一处天成的景致,却并没有出现在莲花山景区导航的路线图上,也未出现在其景区推介中,感觉这算是一个疏漏。细心的游客一定都会发现,自索道站出来东行,在石桥西侧东望,有一处悬崖由几块天然巨石组成的巨型人像造型。第一感觉是像一天然的佛像,佛头的发髻清晰可见,也可以说其像一位俯瞰美景的诗人,那头巾也飘逸的很,或者像一位武将,这就看大家的想象了,如果你到莲花山来,不看此景,当真有遗憾。

下山途中,天空竟然飘落起了细雨,峰端之间环成了一圈雾蒙蒙的白色锦带,忽明忽暗,时聚时散,始终眷守在连绵的山峰。眼睛里的光彩飘逸着温柔许许,心灵如清澈的山泉,被汗水、雨水浸透的衣衫,或心底的某处,包裹下的身体,浑然卸下千万重担,轻盈如蜻蜓的的舞步。

旅行就是如此的魅力,有些行程略显紧促,但也心里满满的愉悦,只因风景接触自然,自然处处生美景。行走之,就是最值得怀念的宜人风景天堂。

2010年7月

篇3:游记散文写作方法例话

一.运用“移步换景”, 铺设架构

“移步换景”, 顾名思义, 即随着游览步伐的移动, 眼前的景色也跟着变化, 而不局限于一处。这里面包含着两个动作:“移步”、“换景”。抓住“移步”, 就是要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 后到了什么地方, 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抓住“换景”, 就要写出每到一地所看到的景色。

(一) 移步。教学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鼎湖山听泉》时, 即让学生找出步伐转换的词, 梳理作者的游踪, “江轮夹着细雨, 送我到肇庆。游了一遭七星岩……赶到鼎湖山时, 已近黄昏……过了寒翠桥……不觉渐高渐幽, 已入山中……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行至半山, 有一补山亭……站在亭前望去……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 小心翼翼, 拾级而上……晚饭后, 绕寺前庭园漫步”。首先要让学生把地点的变化情况搞清楚, 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即指明作者所处之地, 因此, 作文之初, 可以教学生多用一些“走近……, 沿着……, 顺着……, 走到……, 站在此处, 远望去……出来之后……”等这样的字眼, 或放在段首, 或放在地点转换之时用作衔接, 来将游览的地点和过程介绍清楚。

(二) 换景。作者每到一处, 通常都会描写所见之景, 或详或略。所写的自然景色, 必须是作者在该处看到或站在该处从不同角度所见之景。第三篇课文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将作者游览黄山的行踪介绍得很清楚, 每到一处景也写得很鲜明。如从山下爬到天都峰顶写了险峰, 上玉屏楼写了“迎客松”等各种奇松, 登上莲花峰峰顶则写了各种巧石, 沿“百步云梯”而下详细地描绘了云海、日出, 下山到山脚则写了温泉。风景随着脚步不断变换。

因此, 运用好“移步换景”法, 学生是很容易将游记散文的结构、内容写清楚的, 这就为写好游记散文铺好了行文架构。

二.细摹重点景物, 突出特色

(一) 换景要有取舍。通常, 风景区的景点、景物是很多的, 一路走来, 所要描写的景物必定也很多, 但作者在“换景”时要有所侧重, 不可面面俱到, 抓住重点景物施以浓墨, 突出景区特色, 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鼎湖山听泉》中尽管通篇都写到泉声, 但作者仅是对静夜里的泉声作了细致描写,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 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 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 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定是激流直下陡壁, 飞瀑落下深潭………”体现了鼎湖山泉声的特色, 形象生动地突出泉声的美妙, 令人向往。

(二) 如何描写好自然景物呢?确实, 对学生来说, 写好很不容易, 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写景。

1.要注意景物变化的全过程。自然界的景物通常是在不断变化的, 如水的快慢急缓, 月的升没, 云的卷舒, 雨的大小等, 把这一变化过程写出来, 那肯定是生动的。如《飞红滴翠记黄山》中, 将日出过程中日与云的变化很形象地描写出来, 让人感受到了它的美。

2.从“五官”感受方面来写景。笔者认为, 景物是可看、可听、可嗅、可闻、可感的。作文时, 如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写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上文便是从听觉写声音变化, 从视觉感受写日出的瑰丽过程的。

3.写出景物的色彩和姿态。自然界的颜色是七彩的, 万物是各具形态的, 我们要善于捕捉到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如:写云海、日出之景时, 就主要从云的姿态和太阳的色彩着手来写, 很形象绚丽。

三.穿插“人文知识”, 增添趣味

游记散文写的内容往往是山水风光、人文古迹。山无外乎高险, 水无外乎清绿, 翻阅古往今来的游记散文, 大致如此。因此, 平时学生作文时, 写到游记往往在山水上着墨, 但几行字下来便觉得艰涩而无内容好写。在学习《鼎湖山听泉》时, 我引导学生探究:文中除了描写自然景色, 还介绍了什么?很显然, 是向读者补充了一些关于“庆云寺”、“菩提树”历史知识, 如:“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 始建于明崇祯年间, 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 直径近2米, 可容1100升, 颇为引人注目”。“原来, 这是两百多年前, 引自锡兰国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 因而, 佛门视菩提为圣树, 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游记散文如果仅是描写自然山水, 便没有了趣味, 学生也难铺展开来, 如果在描写景物时, 合理、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景物相关的历史、传说、趣闻或地方故事, 会给山水点染一些灵气, 增添一些人文性、趣味性。

篇4:文言文阅读—游记散文

明·徐宏祖

丁丑(公元1637年)正月十七日。晨餐后,仍由新庵北下龙头岭,共五里,由旧路至络丝潭下。

先是,余按《志》有“秦人三洞,而上洞惟石门不可入”之文,余既以误导兼得两洞,无从觅所谓上洞者。土人曰:“络丝潭北有上清潭,其门甚隘,水由中出,人不能入,入即有奇胜。此洞与麻叶洞俱神龙蛰伏藏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余闻之,益喜甚。既过络丝潭,不渡涧,即傍西麓下。盖渡涧为东麓,云阳之西也,枣核故道;不渡涧为西麓,大岭、洪碧之东也。

北半里,遇樵者,引至上清潭。其洞即在路之下、涧之上,门东向,夹如合掌。水由洞出,有二派:自洞后者,汇而不流;由洞左者,乃洞南旁窦,其出甚急。既逾洞左急流,即当伏水而入。导者止供炬爇火,无肯为前驱者。余乃解衣伏水,蛇行以进。石隙既低而复隘,且水没其大半,必身伏水中,手擎火炬,平出水上,乃得入。西入二丈,隙始高裂丈余,南北横裂者亦三丈余,然俱无入处。惟直西一窦,阔尺五,高二尺,而水没其中者亦尺五,隙之余水面者,五寸而已。计匍匐水中,必口鼻俱濡水,且以炬探之,贴隙顶而入,犹半为水渍。时顾仆守衣外洞,若泅水入,谁为递炬者?身可由水,炬岂能由水耶?况秦人洞水,余亦曾没膝浸服,俱温然不觉其寒,而此洞水寒,与溪涧无异。而洞当风口,飕飕弥甚。风与水交逼,而火复为阻,遂舍之出。出洞,披衣犹觉周身起粟,乃爇火洞门。久之,复循西麓随水北行,已在枣橡岭之西矣。 (选自《楚游日记》)

1.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由洞出,有二派 派:通“脉”,支流

B. 遇樵者,引至上清潭 引:带领、引导

C. 余乃解衣伏水,蛇行以进 蛇:一种爬行动物

D. 久之,复循西麓随水北行 循:顺着、沿着

2.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既以误导兼得两洞/俱以沛公言报项王

B. 余闻之,益喜甚/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 贴隙顶而入,犹半为水渍/若无罪而就死地

D. 俱温然不觉其寒/苏子愀然

3. 下列是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是一个注重实地考察的游记作家,尚且会被《志》所“误导”,可见,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完全依赖书本知识。

B. 作者听了当地土著居民关于“神龙蛰伏藏处”的话后,“益喜甚”,充分表现了作者希望能见到“神龙”的强烈愿望。

C. 作者在上清潭的洞里“解衣伏水,蛇行以进”,形象地说明了作者为探奇揽胜而亲身实践的精神,也从侧面启示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游之乐”。

D. 本文短小精悍,记游清晰,不仅在写法上注重详略得当,而且善用对比,如通过“我”和“导者”、“仆”人的对比,反衬“我”注重亲身实践、甘冒风险以求得“游之乐”的精神。

4. 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洞与麻叶洞俱神龙蛰伏藏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

②既逾洞左急流,即当伏水而入。

③俱温然不觉其寒,而此洞水寒,与溪涧无异。

5. 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水 由 洞 出 有 二 派 自 洞 后 者 汇 而 不 流 由 洞 左 者 乃 洞 南 旁 窦 其 出 甚 急

6. 文章写“土人”“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和“导者”“无肯为前驱者”的用意何在?

篇5:莲花山游记作文

一进大门口,我就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地,看上去就像铺了一层绿色的大地毯,好想冲上前去打几个滚儿。大草地上有几株茂盛的大树,翠绿的叶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耀眼,一阵微风吹来,树上的叶子晃来晃去的,好像许多可爱的小精灵。其中最大的那株树,立在大草地中央,有如撑起一把巨大的绿伞,绿伞下边,有的小朋友在做游戏,有的小朋友躺在舒适的草地上看蓝蓝的填空,还有的小朋友手牵手在笔画着这株到底有多大……

再往里走,就到了山脚,这里的花真美,五颜六色的。仿佛走进了一片花海,花儿红得似火;白得像雪;艳得如虹!刚开的`花,像绽放的笑脸;没开的,像羞答答的姑娘;开了两三瓣的,也是那么的妩媚。

上山了,山势越来越陡,我越来越累,终于到了半山腰的钓鱼区,我心想是不是可以钓鱼了,到了钓鱼区,我大吃一惊:这里没有水,只有一块很大的石头,周围是小石头,听说这里的水早就干了。我有些感到遗憾,但是那块大石头不仅外形独特,而且十分光滑,在阳光的照射下,这块大石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在山顶,我看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的雕塑,他穿着一件大衣,迈着有力的脚步,他好像要去其他地方问候乡亲,又好像在眺望深圳这座国际大都市。塑像前,整齐地摆放着鲜花,那是人民对邓爷爷的感激,看着塑像,我为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有这么一位高瞻远瞩的领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篇6:莲花山游记作文600字

沿着盘山公路走了很久,我们才来到山脚下的一个村庄,这里有一个小亭子,叫做莲花亭。稍微休息一下,我们开始就上山,上山之前得经过一个独木桥,它正在风中微微地跳舞,好像在说:“欢迎来到莲花山!”过了独木桥,我们就开始上山,首先就能看到有一个瀑布,水止不住地往下流着,站在那里感觉非常凉爽。我想:这一定就是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

在爬山的过程中,一开始,我的力气非常充足,像一只兔子一样往上爬,可是越到后来,我的力气越不够用,两条腿也不听使唤,真想找个石头美美的睡上一觉,但是,当我发现自己走在最后面时,一瞬间感觉力量又回来了,我赶紧接着往上爬。

又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真的爬不动了,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没有带水,正当我感觉口渴时,突然我看见旁边的小溪正在哗哗流淌,那水真清啊,水底的石头都能看的清清楚楚。我赶紧用手捧了一些泉水,美美的喝了几大口,那水可真甜。

经过了两个小时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爬到了莲花山的顶峰,站在这里往下看,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小了:山路像一根金丝带,将一户户人家串连在一起;白云仿佛就在我们头顶上漂浮;片片竹林也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篇7:游莲花山记游记美文

甲申年正月初二,与同事相约,登莲花山。是日晨午,清风朗日,至晌午时分,风云突变,凉风习习,细雨霏霏。恰游兴正起,诸君对风雨之事竟犹未觉,而余亦弗愿失大家之兴焉。遂驱车同往,至莲花山庄下,徒步登山。

莲花山,位莞邑长安,处东莞深圳之交,毗邻大岭山,因其状如莲花而得名。得至知比往昔登游更盛,游者或欢呼笑闹,或居高长啸,此起彼伏,多男女佳眷。兴致正浓,顶风沥雨,至半山,更云蒸雨降,如霜天雾地,直似人间仙境。十步之外,但闻其声,不见其人,置身其中,而神在其外。偎依相扶,拾阶而上,耳旁松风哮谷,鸟鸣树巅,游人上下,无不尽兴,皆道乃天意作合。当此佳日良辰,一路宜人景观,便摄影纪念。

于是游庙刹,烧梵香。主峰将至,石阶尽为鹅卵石砌成,落脚松软柔润。仰观顶峰楼亭,云雾袅绕,觉胸中凡尘荡尽,清明剔透。近之,美犹不足,亭无名,门窗多毁损,杂物随风漫舞,近者飘落亭角,远者飞纵山坳。

选胜登临,不可无酒,择僻静处,把酒高歌,狂态尽露,凭栏远眺,风云际会,雾遮天堑,畅谈平生之乐事,极尽豪兴。趁风雨之时,云雾之中,如返樸归真之意境。然则长处闹里,喧嚣嘈杂,情未却,安得返自然!时天色将晚,无奈何,便收拾心情,长啸而去。

篇8:古代游记散文的研读和教学

一.关于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对于什么是游记散文, 一向是有争议的, 以至于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 归属不同。最典型的莫过于《桃花源记》这一篇了。

比如鲁迅先生, 他把《桃花源记》归于传记文, 而不是散文。鲁迅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传记文, 理由有二:一是“幻设为文”, 是虚构的, 二是“以寓言为本”, 有寓言性质, 从而鲁迅先生把《桃花源记》归到传记文里面去了。

著名学者、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不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 理由是:“游记文是以真实的旅游、游览为基础的, 这就决定了记述内容的真实性” (见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 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 , 很显然, 《桃花源记》不是以旅游、游览作为基础的, 更不具有真实性。据此, 王教授把《桃花源记》踢出了游记散文的大门。持此观点的还有北京教育学院的杨秋荣先生。杨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玄怪小说, 他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充满玄远意蕴的虚构杰作, 它确确凿凿是诗人、小说家陶渊明匠心独运创作出的一篇玄怪小说。” (见杨秋荣《<桃花源记>: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但也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应属于游记散文。比如巩滨先生。巩先生说, 《桃花源记》“文中描写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和桃源人民淳朴的精神境界, 应是源于陶渊明半生田园生活的体验”, 因此在《中国古代游记》一书中, 巩先生专列一篇对《桃花源记》进行介绍。我同意这一说法。我认为, 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也认为《桃花源记》属于游记散文。梅先生进一步从哲学层面论述了游记散文的性质, 他认为“游”本身具有神与物游的超越意义, “游”可以引申出目游、神游、卧游、梦游等非现实的精神之游, 因此可以把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 (见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 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以下所引该书均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 。这一观点, 我认为很有道理。

的确, 写游记散文, 为什么一定要记述真实、具有客观性呢?亦真亦幻行不行?写梦境行不行?谁能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一首伟大的纪游诗呢?可这篇作品就是写梦境的啊。基于此, 我认为, 应该把那些以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作为主要目的, 并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归属于游记散文, 这样的散文或叙述, 或抒情, 或描写, 或议论, 或纪实, 或想象, 都可, 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一是与纪游有关, 二是突出文学性。

二.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

站在语文教育的角度, 我们认为游记散文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 以纪游为基础。

不管这纪游是真实的, 还是虚幻的, 它都应属于游记散文的内容。

第二, 以叙述、描写见长。

游记散文应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 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 没关系, 它的议论一定是以叙述和描写为基础的。

第三, 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

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 否则就是历史资料, 而不是散文作品。

游记散文的类型并不复杂, 大概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赋”。

“赋”的特点是讲究铺排, 讲究文辞, 因此“赋”一般都是用骈体文写成。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都是游记散文中“赋”的杰出代表。

第二类是“书”。

“书”就是书信, 古人称之为“尺牍”。因为是书信, 就不太可能写得很长, 因此“书”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等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 篇幅都很短小。

第三类是“序”。

“序”就是序言, 它常常放在一本书的前头, 用以介绍编辑出版一本书的前后经过、写作缘由等。因为功能所限, 所以偏于写景状物的序言并不多, 像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样的“序言式”的游记散文名篇, 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此孤篇就成为高峰。东晋居住庐山的一群和尚写了一组“游石门诗”, 慧远为其写了一篇序言, 这就是《游石门诗序》, 尽管是一篇序言, 但也是一篇不错的山水游记。

第四类是“记”。

“记”是游记散文中篇目最多的, 也是质量较高的。“记”是游记散文的本体特征, 一切游记散文都离不开“记”。“记”因为彻底摆脱了文体的束缚, 不再受制于“赋”、“书”和“序”的文体限制, 所以“记”可长可短,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短的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87个字;长的如陆游的《入蜀记》, 全文一共有六卷, 也就是六篇, 每篇约300字, 全文长达1800字。山水游“记”的出现, 标志着游记散文的成熟。

三.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

第一, 古代游记散文发展的基本脉络。

梅新林教授认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大致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即魏晋的诞生期、唐代的成熟期、宋代的高峰期、元明的复兴期和清代的衰变期。我认为, 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也大致与此相同。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 使自然山水和人都得到了解放, 人们开始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 游记文学开始出现。到了唐代, 古文运动兴起, 客观上推动了游记散文的发展, 一批诗人集中写作游记, 游记散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宋代, 欧阳修等人再兴古文运动, 程灏、程颐和朱熹等一批理学家推儒学, 兴理学, 所以宋代游记散文“尚理”, 成为我国游记散文的发展高峰。明代由于公安派袁宏道提倡“性灵说”, 一批文人在文章中独抒性灵, 尚真、尚俗、尚趣, 终于使晚明小品成为一道霞光, 它与徐霞客的学者游记成为明代游记散文复兴的重要标志。清代游记散文走向衰变, 桐城派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是清代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

第二, 古代游记散文何以兴起。

远古时期, 人们对自然山水是顶礼膜拜的, 敬畏心理占据主要位置, 谈不上审美, 只有图腾。春秋时期, 孔子创立了“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美学命题, 把人的道德伦理和儒家的理想人格寄托在山水之上, 山水是功用的, 没有审美。汉代大儒董仲舒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在“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的基础上, 提出了“天人感应”说, 为人与自然山水之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系统。以上两点基本上都是“山水比德”的思路, 山水没有独立, 人格也没有独立, 因此, 也就没有真正的游记文学。

但是到了魏晋时期就不一样, 玄学的兴起和佛学的引入, 让人们把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部存在, 因为世界本无, 万物皆空, 所以人们开始寻求内心的快乐。这样才可以超越万有, 以一种审美的态度观照万物, 体验人生, 从而获得超越。魏晋时期的游记散文, 基本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同构的倾向, 他们基本上扭转了以前“山水比德”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把自然和人放到同等的平台上, 一起观照, 山水映照人的精神, 人欣赏山水的洒脱。这一些或许就是山水游记得以兴起的主要原因。

四.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读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总有一个问题悬在心头———这些山水里到底隐藏着什么, 何以这些文人墨客如此痴迷徜徉于山水之间?

第一, 山水自有格, 无处不成景。

“何必丝与竹, 山水有清音”, 魏晋的文人们, 第一次发现大自然的山水, 有自足的美丽和清净。许多人沉浸在这个世界中, 娱情山水, 陶醉其中。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都是这样的名篇。我们选《答谢中书书》一起来分析一下: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文一共68个字, 简洁之至, 游记散文中, 只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能与之比肩。据说, 这里的山川就是永嘉的山水。永嘉, 即现在浙江的温州, 号称中国东南山水第一县。谢灵运自贬谪永嘉之后, 遂使永嘉山水名扬天下, 从此泱泱的诗国里就新增了一块领土———山水诗!永嘉山水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映生辉。

还是回到这篇小文章中来。在这篇小文章中, 作者极尽描绘之能事, 将永嘉的山水描写得似一个人间仙境。全文扣住一个“美”字, 纵横上下, 晨霞晚照, 或入高云, 或见清流, 或描绘夕阳渐落西山, 或亲睹小鱼跳跃泉中, 一幅美妙的、不见丝毫尘俗的山水之画, 独立于魏晋动乱的时局之外。在写法上, 作者偶对骈俪, 极力体现中国对称的审美思维。这正是中国先期游记散文的修辞特征。人们———尤其是读书人, 终于撇开政局的动荡和社会的昏暗, 找到了一块互相取悦的神奇天地, 他们沉浸其中, 暂时忘掉了尘俗的纠缠和社会的危险。美丽的山水终于成为人们乐以忘忧的圣地。

第二, 山水自有情, 人间牵挂真。

山水虽然自然自足, 但并非世外桃源, 它始终活跃在人们心中, 尤其是士人心中。说穿了, 士人尽管徜徉山水, 能偷来片刻的欢愉, 但他们终归心系民间疾苦, 难忘入世的责任和抱负。这样的散文占据了游记散文的较多篇目, 且名篇众多。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等都是。

我们重点来说说王勃的《滕王阁序》吧。在这篇被学生称之为“注释比原文还要长”的骈体文名篇中, 王勃这位“才倾陆海, 情洒潘江”的“初唐四杰”之老大, 借滕王阁落成之际, 浇自己心中块垒, 不仅尽情挥洒了汪洋恣肆的才情, 而且对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政治遭遇也一吐为快。同许多游记散文一样, 这篇文章也是先极尽描绘滕王阁周围的美景, 再借景抒情。“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 这是地理位置的优越;“层峦耸翠, 上出重霄;飞阁流丹, 下临无地”, 这是滕王阁的高俊挺拔, “云销雨霁, 彩彻区明”, 这是滕王阁的千变万化;“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这里, 彩霞自上而下流动, 孤鹜自下而上翻飞;青天碧水, 万象空明, 天水相接, 上下一片, 真是美妙绝伦啊!写完了自然之景, 又将笔触转移到人文之景上, “睢园绿竹, 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 光照临川之笔”, 这是对东晋士人洒脱人生的艳羡;“望长安于日下, 目吴会于云间”, 这是终不忘怀于仕途的心迹流露。“嗟呼!时运不济, 命途多舛;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 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 岂乏明时”, 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深广忧愤终于如大江大海, 倾泻而下, 一览无遗。但即便是这样, 作者也仍然没有忘记少年的抱负, 就像陶渊明一生都放不下“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的凌云壮志一样, 他要“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何其豪迈的入世情怀啊!我们的文人就是这样, 即使是在山水里, 也仍然没有忘记人间, 山水自有情, 人间牵挂真。

第三, 山水照人影, 情性付流云。

中国文人不管写什么样的文字, 从来没有忘记搁进自己的性情。山水游记也是如此。比如, 庄子和惠施走到濠梁边, 看到一条小鱼, 庄子看着水里的小鱼说:“小鱼在水里悠然自得, 多么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 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 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 所以也没法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 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说实话, 从逻辑学的角度讲, 惠施是对的, 庄子偷换了概念, 有点诡辩。但换一个角度看, 我们又发现, 惠施是多么死板, 而庄子是多么潇洒。惠施是求知, 庄子是审美;求知所以要逼真, 审美所以能超脱;求知是问学, 所以绝断性情, 审美是移情, 所以浸润性情。所以庄子的“濠梁之辩”是性情之作。

魏晋时期有一个故事, 知识分子都很艳羡。这就是“雪夜访戴”。传说, 一天晚上下大雪, 王子猷从睡梦中醒来, 打开窗户, 发现外面一片银装素裹, 于是命令仆人上酒。王先生一边慢步, 一边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就想到了老朋友戴逵, 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 一时兴起, 就命令仆人备船, 要去见一见这位友人。经过一夜的行船, 到了戴逵门前, 却又不进去了, 抽身而返。仆人问其故, 他说:“我乘兴而来, 兴尽而归, 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这真是潇洒啊!王子猷雪夜访友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他享受的是访友的过程, 冰雪之夜, 兴来而至, 兴尽而返, 何其乐哉!至于要不要见老朋友, 全凭自己的高兴, 与戴逵又有多少关系呢?

性情山水, 我以为最高成就当属晚明张岱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有人说, 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此说有一定的道理, 从文学性、思想性等角度来说, 游记散文超过前后《赤壁赋》的似乎还没有。但如果从性情的角度考察, 则又不然, 苏轼的《赤壁赋》毕竟受宋代尚理风气的影响, 作品中说理过多, 题旨稍嫌沉重, 不像张岱的作品, 那么轻快、明丽、好玩, 完全是“兴来而至, 兴尽而返”的情性之作。比如《西湖七月半》中有这样的句子:

其一, 小船轻幌, 净几暖炉, 茶铛旋煮, 素瓷静递, 好友佳人, 邀月同坐, 或匿影树下, 或逃嚣里湖, 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 亦不作意看月者, 看之。

作者说, 西湖七月半其实没有什么可看的, 要看, 就看看其中游湖看月的人吧。这里写的是第五种人, 他们喝着慢茶, 陪着美女, 隐匿树下, 力避喧嚣, 说是在看月, 其实也不刻意, 人们也看不见他们的神情, 他们实际上是一群“文人雅士”。他们完全不同于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和市井之徒, 他们似乎看月, 似乎又不看月, 他们“得之心而寓之游”也。作为一个没落贵族, 张岱感受着明朝覆亡的气息, 感受着家世繁华不再的落寞, 他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游湖赏月, 可能也有一点排遣忧愁苦闷之意吧。但好在作者并没有刻意传达这种情绪, 更多的是娱情山水, 交际移情。因此, 文人雅士之乐就表现得十分充分。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说, “在张岱眼中, 生活多是光彩夺目的, 审美乃是人间至真”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史景迁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 这是真懂张岱的至理名言。的确, 张岱的性情, 就在于山水之乐的恣意中, 任凭时间也拿不走。

第四, 天地有大美, 理趣各分舒。

先前的山水游记, 无论怎么写, 抒情性是其基本特点, 鲜有人在山水中议论, 或者借助“游览”讲道理。受宋代理学的影响,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著名改革家王安石, 居然在山水里找到了“理趣”———在山水游记里发议论, 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记》。

苏轼的游记散文并不注重说理, 言情仍然是其散文的基本特色, 它保留了一个诗人的抒情特点, 比如《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 这些游记容情、景、理三者于一炉, 烩儒、释、道三家于一篇, 纵横开阖, 上下古今, 既有对历史的追索, 也有对生命的拷问, 眼界打开处, 是江海广阔, 心灵痛切处, 是生死大悟。但《石钟山记》是一个例外。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先用一个“疑”字悬起全文, 即怀疑郦道元的简略, 尤怀疑李渤的浅陋, 于是月夜深入潭下, 想一探究竟。通过实地考察, 他得出结论, 郦道元说的“下临深潭, 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基本上是对的, 只是有些简略, 而李渤说的“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就有些不可信了。最后作者发出议论, 说“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通篇文章由一个疑问起, 用一个道理作结, 其意显然不在于抒情, 而在于说理。

王安石的游记散文更注重讲理。他的纪游文字近似于苛刻的说明, 严谨、干净、丝毫不加修饰, 比如“由山以上五六里, 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这是写由前洞上山, 进入后洞, 除了一个“窈然”稍微有点修饰外, 其余的文字全部都是说明。前面写得简约, 意在突出后面的议论, 所以绝对惜墨如金。比如, “有怠而欲出者, 曰:‘不出, 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同样写得简约, 目的是惜出文字, 让后面的议论能充分展开。“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作者从“有志”说起, 指出“志、力、物”三者是达到一个目标不可或缺的全部条件, 缺一项都不行, 议论严丝合缝, 滴水不漏, 每一处议论, 都扣住前面的“记”, 无一“记”没有作用, 无一“议论”没有着落。真是严谨到了极点!《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流露个人心迹、体现个人性格、传达个人理想、以说理为重的游记散文, 是中国山水游记中的一朵奇葩。

庄子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是说大自然中蕴藏着万物之至理, 一物不同, 其理分舒, 作为凡夫俗子, 我们要做的工作只是发掘、发掘、再发掘。老子说,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自然是万物之始, 也是万物之本, 人间一切至理也都蕴藏在大自然中, 生命之始, 也就是自然之始。所以, 借助山水游记讲点道理, 似乎完全“合理”。

五.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鲜明, 内容集中, 类型突出, 所以非常适合开发成一些小专题进行教学。开发小专题时, 建议打通初高中的壁垒, 将初高中所学的游记散文全部贯通起来, 这样, 对初中的教学是一个巩固, 对高中的教学是一个丰富。另外, 不要过分注重单篇教学, 对一篇作品讲深讲透, 对某个细节作过多的纠缠, 只注意到内容, 忽视了思想, 或者只注意到了思想, 忽视了艺术特点等等, 要有整体观, 有历史脉络观。引导学生研读作品时, 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主动探究, 老师不能包讲包答, 要让学生学得积极而快乐。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把学生带到古代游记散文的纵深地带。下面拟出若干专题, 以供参考。

第一, 以文体分类设计成四个专题:

1.赋——《上林赋》《阿房宫赋》《赤壁赋》

2.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山中与裴秀才书》

3.序———《游石门诗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4.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

第二, 以个人成就为重设计成三个专题

5.诗人游记研读———柳宗元《永州八记》

6.游记集大成者———苏轼“山水游记”研读

7.学者游记研读———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第三, 以内容手法来分成若干专题:

8.联想想象之作———《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阿房宫赋》

9.实地考察之作———《墨池记》《活水源记》《满井游记》《游麻叶洞记》

10.个人性情之作———《醉翁亭记》《前赤壁赋》《西湖七月半》

11.说理尚理之作———《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

在分列专题的基础上, 还必须注意三点:

第一, 作为教师, 不能局限于只研读基本教学篇目, 还应该读一些外围作品。比如研读苏轼时, 不能只读《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前赤壁赋》三个作品, 还应该读《后赤壁赋》, 读《喜雨亭记》, 读苏轼的游记诗词,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等, 还应该读一读苏轼的有关传记, 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康震的《康震评说苏东坡》。

第二, 有时候研读作品, 要善于打通历史的关节, 以全局观去审读作品。比如研读柳宗元时, 就可以从《永州八记》看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看柳宗元与前代的山水游记有怎样的联系, 比如与魏晋时期的, 与陶渊明的, 甚至与《诗经》中的一些篇目, 这样做可以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生命特征。

篇9: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注意事项

阅读古代游记散文和阅读一般的文言文一样,也需要弄清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即必须有文言文阅读基础。但游记散文和写人叙事的文言文,和议论抒情的文言文毕竟分属不同文体,因此有它特殊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第一,既然是游记,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

第二,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在了解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抒发的思想感情后,还得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并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如常见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对比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

【小试牛刀】

阅读柳宗元的《石渠记》,回答问题。

石渠记

口[唐]柳宗元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渴(he):指袁家渴。②庥(xiu):通“休”,休息。③崇:堆积。④酾(shi):分流。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长可十许步/潭中鱼可百许头

B.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怡然不动

D.菖蒲被之,青藓环周/闻水声,如鸣飒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了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游记散文的一大特征。本文通过对石渠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用奉献下一篇:苏州旧机动车交易状况调查报告目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