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吟诵教学设计

2024-06-21

春晓吟诵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春晓吟诵教学设计

《春晓》教学设计

一、汉字揭题

1、看图说季节: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春天)板书:春

2、教学春字:

1)春字在古代是这样写的,就像一幅画一样。你看得出画的是什么吗?(指名说)

2)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万物复苏,“春”就是春天阳光变暖,草木开始生长的意思。左边的“ ”表示草木接受阳光的照射开始生长;右边的“ ”表示草木的种子钻出地面往上长的样子。

3、看春天是多么美丽呀!尤其是在清晨的时候,当你从美梦中醒来,耳边传来一声声鸟儿婉转的啼叫声;推开窗,吹来一阵阵清新醉人的空气,无比舒适;眼帘中印入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 “晓”是什么意思?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春晓”的意思就是——?

二、诵读古诗

1)、哪位小朋友会念这首诗?指名读,奖励。2).自读3).指名读

2)、下面老师说诗句的意思,你们念相对应的诗句!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春眠不觉晓)

“眠”的意思是(睡觉),晓呢?这里是天亮的意思。

到处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处处闻啼鸟)

“闻”是什么意思?(听见)这里的闻和鼻子没有半点关系哦!

蒙胧中想起昨天夜里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夜来风雨声)

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花落知多少)

三、吟诵古诗

让我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一边朗读一遍这首诗吧!小朋友们真能干!还没上小学就把一年级要学的诗念得那么流利了!在中国古代,人们读诗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吟诵的。(板书:吟诵)有点像唱歌,但和唱歌又不一样,想听听吗?

1)欣赏吟诵(朱思凝吉他伴奏版)

2)一句一句跟着吟诵,师做手势。(PPT播放诗句)

3)为什么有的要把字音拖长,有的很短?因为有的是“平”声、有的是“仄”声,还有的是“入”声,小朋友们听得云里雾里了吧!这等我们再长大一些学习。4)跟着老师和录音一起来吟

一组、二组,三组、四组,最后一起来!

5)诗人在窗前,听着声声鸟鸣,看着满地的落花,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春眠不觉„„ 小朋友齐吟诵。

四、猜字游戏

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看一个汉字短片,要求小朋友们一边看,一边记里面出现的汉字,看完来玩一个猜字游戏,好吗?

1、小朋友静静地看短片。

2、猜汉字(师出示事先写好的象形字,一个一个贴在黑板上。)

第一组:草、花、木、竹

第二组:鸟、马、象、羊、鹿、虎、犬(动物)第三组:门、舍 重点讲:

看“鸟”字,就藏在这首诗里。他和什么很像。(处处闻啼鸟的“鸟”)这个字就像一只鸟侧面站立的样子:上面是鸟头,有眼睛;中间的四画是向右横斜的,上面一画是鸟颈部的羽毛,二三画是鸟的翅膀,最后一画是鸟的尾巴;最下面的则是鸟的脚。

五、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玩了猜字游戏,了解了古代的许多象形文字。前半节课,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吟诵了一首诗《春晓》,感受了吟诵的韵味。网络上这样吟诵的古诗词有很多,让你的爸爸妈妈从电脑上下载就行,你只要跟着吟诵就行了。而且吟诵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你记忆更深,你现在学会的,到你年纪很大了也不会忘记!

五、齐诵《春晓》

春晓

孟浩然

吟诵

春眠不觉晓,平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入

花落知多少?

篇2:春晓吟诵教学设计

冠县实验小学

韩俊云

在参加培训之前,我对吟诵是一无所知的,更不知道我们的祖先,还有众多的古圣先贤都是靠这种口耳相传的吟诵,涌现出一代代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师,给后人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上周有幸参加的教育局组织的有关“吟诵”培训,使我对吟诵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受益匪浅。同时,通过培训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定的思考。

一、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

它是用声音来描绘作者笔下的诗文,是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教育智慧。声音与古诗文的意思相吻合、相一致的。通过声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诗文的意境,进而明白作者借助诗文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是要表达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可小看声音在吟诵诗文时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许,这也是唐诗、宋词、元曲、文赋等得以一代代留传至今的法宝。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方法,我们真的该好好学习、运用。

二、吟诵是一种快乐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跟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徐建顺等老师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像古体诗的无格律吟诵,近体诗的平长仄短等等,千人可以千调,只要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自己吟诵着舒服,别人听了好听就行。再重读古诗词时,我借用这种方法,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吟诵。

三、关于吟诵教学。

叶嘉莹先生认为,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吟诵的习惯,这样才能与古典文化真正接轨。我认为学校可以开设有关吟诵的校本课程,然后逐步推广。我也受到徐老师的启发,吟诵就应该让孩子多读,多诵。孩子吟诵不一样,要明白哪些要纠正,哪些要鼓励,哪些不用管。教师一定会吟诵。会吟诵不是要成为吟诵家,要唱成歌星那样好听,那就成了今天所谓的“音乐课”了。会吟诵,是了解吟诵规则,理解诗文涵义,知道什么样的吟诵是好的,引导孩子们往好的吟诵方向发展就行了。这才是吟诵教学的任务。

四、关于吟诵推广工作

篇3:如何教学生吟诵诗文

一、激发学生的吟诵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朱畅思老师一首《蒹葭》吟诵起来, 就是处处设悬念, 兜圈子, 吊足了学生的胃口, 再抛出“什么是吟诵”的谜底,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借鉴朱老师的方法, 我在吟诵教学中也注意抓学生的兴趣点, 把他们领进吟诵之门。怎样让吟诵兴趣保持下去呢?那就要用上朱老师的招儿: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或方法。如, 教学生寻找古诗押韵的特点时, 不能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那样喂给他们“吃”是出力不讨好, 学生记忆不深刻, 不如让他们找着“吃”, 才能吃得又快又开心。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学习就像是打电子游戏一样新鲜、刺激、有趣。如此学习, 学生怎么会不感兴趣呢?

二、吟诵起步, 调子不可太多

吟诵起步, 调子不可太多, 最好是学扎实一个调子再学另一个调子。这样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 学生就会熟能生巧, 把自己唱熟的调子运用到新诗文中去。如此, 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又为其以后创新吟诵调子打下坚实的基础。起步时, 让学生从传统调子学起, 找寻调子的特点, 把握吟诵的技巧。接下来,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寻找创新调子的突破口。徐健顺老师说的“矿泉水”调就是很好的吟诵起步调, 也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调子, 学生学会之后很容易套用。

三、掌握吟诵格律, 注意古诗文的平仄相对和入声字

学生品尝到吟诵的乐趣后, 再指导他们去发现吟诵的格律, 为其以后的自由吟唱奠定基础。古诗文是讲究节奏、韵律和平仄之美的, 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找到这些规律, 品悟吟诵调子的调音之间的长短规律、高低之分。如教学生吟诵《小池》这首诗时, 我让学生认真听, 注意哪些音长, 哪些音短, 哪些音最短促。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和分析, 体会到发现“宝藏”的快乐———那些动听的调子原来是按照“平长仄短, 入短韵长”的规律来的。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怎样找“入声”字的问题了, 这时再把“刘伯黑, 不白皙, 忒龌龊, 没出息……”的入声字歌谣教给他们, 效果会怎么样呢?就像饿了半天的娃娃见了白馒头一样, “吃”得倍儿香!

四、熟练掌握“以字行腔”的吟诵特点, 不可“倒”字

“以字行腔”是吟诵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学生刚开始学习吟诵很容易受到诗歌的影响, 出现“倒字”现象, 改变了诗文的本音。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那就是随时碰到, 及时纠正。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查互纠, 逐渐减少“倒字”现象。教学中, 我时常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不倒字”的即兴吟诵比赛, 看谁吟诵得好。这样, 对学生起到一个正面强化的作用, 促进其随时自查吟诵中出现的“倒字”现象, 并自觉改正。

五、配上吟诵手势, 让学生吟诵更投入

吟诵是“音、声、舞”的协调统一, 吟诵时配上恰当的手势更能体现诗文的情感。依照平、仄、韵等字音的长短, 平音、韵音横着打手势, 短的比画短, 长的比画长, 韵音最长;仄音竖着打手势;入声字最短, 用点势。刚开始练的时候, 很难达到“音、声、舞”的协调, 但坚持练下来, 就会熟能生巧了。

六、欣赏名家吟诵, 创新吟诵调子, 体验吟诵快乐

篇4:小学诗词吟诵教学初探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词吟诵 诗词吟诵教学

引言

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小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我国经典的重要途径。诗词吟诵是我国古代文人对诗词的传统诵读方式,它与朗诵不一样,不仅要讲究平仄、入声和尾韵拖长,还应融入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情体会。

1.在小学诗词吟诵教学中吟诵的重要性

古代读诗讲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无腔无调,随意而出”,因此小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感受是吟诵诗词的灵魂[1]。通过对诗词的反复吟读,自然会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教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掌握吟诵中的平仄、入声和尾韵拖长等要点,自然也就学会了诗词吟诵。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的意境与原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热爱,传承我国古代经典文化。吟诵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再反复讲解诗词的内容,告诉学生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意思,而应更注重带领学生领会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现有的诗词感受上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整首诗的情感,如此自然就能诗词吟诵了。

2.小学诗词吟诵教学的教学过程

上课前,教师可以先将《绝句》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由教师带领学生将诗读两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诗词的内容,并准确的掌握诗词字句的发音。待到学生熟悉诗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体会诗词的美感。古诗有三美,即意境美、情感美和吟诵美[2]。意境美主要通过诗歌内容中的风景描写,诗人的情感抒发来表现,因此教师不能一味的追求学生对诗歌内容的了解,对每每一个字、每一句诗进行解释,这样很容易破坏诗词整体营造出的美感。

《绝句》中的意境美体现在风景的描写,“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立刻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副活泼生动的画卷。不再需要过多的解释与翻译,学生就能领会到诗词中的风景美。而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的是远景。与前两句的“黄”、“翠”、“白”、“青”相比,后两句的诗句所呈现的画面就有些沉闷与幽远。从诗中的颜色、远景、近景的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通过整首诗所表达的意境美。

《绝句》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副春天明秀的秀丽景色,看见这样的景色任何人的心情都会感到温暖,轻松。而后两句将视线转向远山上还未融化的雪,与门外停着的船,整个轻松欢快的情感立刻有了那么一丝愁绪。教师让学生领会诗中的情感,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看见这样风景时会有怎样感受,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学生自然可以把握这首诗在吟诵时应有的感情。

绝句以四句构成,短小精粹,是依照律句的平仄排序,非常讲究粘对和押韵,故而绝句也很容易朗朗上口[3]。在开始学习吟诵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反复吟读诗词,当学生能够将诗句记在心中,读准诗词中的每一个音,每一个字,充分体会诗句中的韵律后,自然能够脱口成诵。在反复吟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会加深,当学生脱口成诵时,自然会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情,如此学生便能够吟诵出自己的感受、韵味与节奏了。

学生在感受诗歌的吟诵美时,教师可以通过领诵、齐诵、接力诵等方式让学生熟记掌握诗词的内容。首先,由教师先进行吟诵示范,让学生跟读。吟诵完两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齐诵。当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时,可以让感觉自己能够独自吟诵的学生站起来吟诵,若其他学生觉得自己可以也可以站起来一起吟诵。当全班学生都能够准确完整的诵读出诗词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在吟诵过程中,掌握平仄、入声和尾韵长托等吟诵的要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不同的平仄和入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诗词吟诵的方式并不只有一种。在吟诵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肢体动作,以加强整首诗词的吟诵美。

3.小学诗词吟诵教学的体会

教师将诗歌的吟诵作为课堂的重点,也最为学习诗词的重点。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时,就已经为学生的诗词吟诵打下重要的基础,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诗词的吟诵,感受到了诗歌的吟诵美。

整堂课下来,教师真正用于讲解诗词内容的时间没有超过10分钟,但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说出《绝句》中的诗意,说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活跃性,尤其是在诗词诵读的环节,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其中,开口吟诵,有些同学还加入了自己的肢体动作,课堂气氛被推至高潮。

在吟诵教学时,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互动。教学中,教师一直保持着与学生交流,尤其是在引领他们去发现诗词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时。在吟诵开始时,小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不敢独自开口诵读。但当大家都开始吟诵时,小学生也就没有了顾虑,愿意开口,融入其中,逐渐有自信开口领诵或独诵了。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从众心理”,从而营造出一个诗词吟诵的良好学习环境。

结论

在小学诗词吟诵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带领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情感美和吟诵美。让学生主动开口,慢慢学习掌握诗词的吟诵方法与要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多样化的吟诵教学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此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诗词的魅力,才能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经典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秋新,董倩. 论常州吟诵的保护与传承[J].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05:32-36+54.

[2]曲劲竹. 论吟诵对小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影响[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04:108-111.

篇5:吟诵《池上》教学设计

1、了解古人的读书方式——吟诵。

2、了解吟诵的简单规则:平长仄短、依字行腔。

3、能正确标出平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并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能正确标出平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媒体:课件、吟诵音频、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对比朗读,引入吟诵之门

1、出示古诗《池上》。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首你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的诗,谁能用你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读一下。(点2名同学展示朗读)。

2、师:这两个同学读得真美呀,听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池鲜艳的荷花,还有一个顽皮的小孩,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你们愿意给老师这个机会吗?(师展示吟诵)

3、师:你们觉得张老师读的与刚才两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吗?(有停顿、有拖延………)是的,这就是古人读书的方式,今天我们把它叫做——吟诵。

二、寻找钥匙,打开吟诵之门

1、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依字行腔

师: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老师刚刚的读法和我们平时的读法为什么不一样吗?(想)那是因为,在这些普普通通的文字的读音中藏着许多秘密,而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你们想不想要?这把钥匙的名字叫做“依字行腔”。

(1)什么叫做依字行腔?就是按照字本来的读音来读。声调向上,就往上读;声调向下,就往下读;声调平的,就平着读;声调拐弯,就拐着弯读。

(2)师:有人说,汉字的声调就是最美的乐谱。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小朋友都是小小的音乐家。不信,咱们来试试?

(3)出示“春天 春阳 春水 春树”,示范依字行腔,点名展示。再示范读“凉姜——凉姜中心学校——凉姜中心学校欢迎你”。

(4)名字也可以这样读“李白”“白居易”“张居先”。同桌之间吟诵名字。

(5)瞧,有了“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不是能把我们普通的文字变得像歌曲一样美美的。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美美地吟一吟《池上》这首诗。

(6)指名吟诵。师生吟诵。

2、了解吟诵的规则——平长仄短

师:同学们,吟诵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味,仅仅有“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这里有第二把钥匙,第二把钥匙的名字叫做“平——仄”(板书:平——仄),领读“平——”“仄”。

(1)刚才老师在吟诵时,就是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则来诵的。什么是平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仄声,它们属于古时候的声调。古今声调是相通的。我们今天的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普通话中的“一、二声”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需要读长;三、四声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需要读短。(师吟诵:小娃撑小艇。学生跟读)

(2)除了平声、仄声,还有非常特别的一类字叫“入声字”,不管它声调是什么都要读短,比仄声还要短。而诗句末尾押韵的`字要读得长,比平声更长。(师吟诵:偷采白莲回。学生跟读)

(3)认识吟诵符号。师:为了方便同学们吟诵,老师用一些吟诵符号为《池上》做了标注。(平声用一短横;韵字用一长横;仄声用一短竖;短竖加点表示入声。)

(4)指导吟诵。师:有了“平长仄短”这把钥匙,我们的吟诵就更韵味啦,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吟诵一下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

3、指名吟诵《池上》。

4、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谈感受)你们看,我们读到的所有美妙绝伦的诗文,都是诗人这样且行且吟创作出来的,所以古诗文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声音的文学。同学们,想不想学习这样有腔有调地吟诵这首《池上》呢?让我们在音乐中吟诵起这首(配合音乐,设计吟诵)。

三、拓展延伸,感受吟诵之美

师:我们用两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汉字声音的秘密之门,推门而入,我们看到了汉字的另一种美,感受着诗文曼妙的韵律,透过声音走近诗歌、走近诗人的心。在这里,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首诗,你们能用老师送你们的两把钥匙,打开这首诗的声音之门吗?

1、出示《静夜思》

2、学生用所学吟诵规则同桌之间吟诵。

3、指名吟诵。

四、全课总结,绽放吟诵之花

师:孩子们,我们中国的文字历史悠久,意蕴悠长,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一本书,一本经典,也许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但吟诵使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给予我们坚定的信念。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童年的花朵绽放在吟诵的追逐中吧!在薪火相传的国学宝库里,我们相信经典吟诵是有力量的,它会们坚实的翅膀,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因吟诵而飞得更高、更远。

【吟诵《池上》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池上》教学设计

2.白居易的池上教学设计

3.池上改写

4.《池上》教案

5.改写《池上》作文

6.《池上》白居易

7.池上白居易

8.池上小学课件

篇6:《春晓》教学设计

案例题目:《春晓》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分析:

《春晓》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首先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春晨图。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其情其境,诗人只用寥寥数笔,浓浓春意尽显笔端。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

学情分析:孩子们都生长在农村,对阳光雨露,鸟叫畜鸣,春夏秋冬都有着明确的认知,对春天的气息总是会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还有限,对描写春天,赞美春天语言说的还不是那么动听,但感觉已经很盛了,只要老师用合适的语言帮助小朋友们把心里的感觉说出来,小朋友们就会有所提高,有所积累,这也绝对是对孩子们走进古诗感觉的一种启发。找到感觉了,对古诗理解起来就会很顺。我充分抓住了孩子们在农村的生长环境,巧用了这一因素让学生能够容情入境的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晓、啼”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背诵一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春天的美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器具:生字卡片,新词卡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把教学目标的生字弄会。

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春季。天气暖和了可以出去玩了。

生:春天来了,青蛙醒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师:小朋友有这么多的感受。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再去认识一位朋友,看看他对春天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

把《春晓》板书在黑板上。

师:先带着拼音小朋友读几遍,看看有哪些字你不会啊。生:带着拼音读诗。

师:老师把拼音小朋友擦去了,看看你们还会读吗?

再让孩子们在没有拼音的帮助下读,问问孩子们有哪些字不认识,几分钟初读后,让孩子们举手发言,让他走到黑板前把不认识的字指出来,然后问哪个小朋友会,也让他来到黑板前,面对面的教这个不会的小朋友,并把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方法说出来,让其他小朋友也认真听,用这个方法依次解决小朋友不会的生字,从中把教学目标当中规定会认的生字加强讲解,让学生达到会认这些字。

二、注重实际,入情入境引导。

师:我们把生字小朋友都交下了,那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春晓》,谁来读一读?读后老师带你们一起来解决不理解的字,词。

生:(读)春眠不觉晓。

师:在第一行中,你觉得哪几个字不理解,需要大家帮助?。

生:“眠”是睡觉的意思吗?(把“眠”用彩笔圈上。)师:说得真好,古诗中的一个字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词。生:“觉”是什么意思?(把“觉”用彩笔圈上。)师:“觉”是多音字,“不觉”在这里可以解释为“不知不觉”

师:现在你能把这行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吗?

生: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正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师:学懂诗句要从字词入手,在说整句诗的意思时,你还得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地加上一些字词,有时还要调整一下顺序。

师:下面的时间老师把时间交给小朋友们自己,小组之间试着学一学第一行的学习方法把下面的三行诗学一学。

生:合作学习。师:相机指导。

生:可以找老师帮忙。

师:集体学习答疑。

三、大胆唤醒学生的想象思维

师:现在知道了全诗的意思。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想想诗中画的是怎样的一幅图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听到小鸟们落在枝头上唱歌。

生:我仿佛看到春风把花瓣儿吹在了水面上。

师:。《春晓》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画面上花红柳绿、流水潺潺,活泼可爱的小鸟停在枝头。这就是春的气息,这就是春的脚步。让我们再来美美的读一读。

四、板书设计: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教学反思

这是本学期学的第一首古诗,古诗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难上的篇章,虽然文章简单短小,一年级的小学生早已是背得琅琅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意境,学生是很难领悟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文讲的枯燥乏味。所以在教这一课时,我注意到了以下两点:

一、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我把古诗写在黑板上,先带着拼音让小朋友先读几遍,再把拼音擦去,再让孩子们读,问问孩子们有哪些字不认识,给孩子几分钟初读后,我让孩子们举手发言,让他走到黑板前把不认识的字指出来,然后问哪个小朋友会,也让他来到黑板前,面对面的教这个不会的小朋友,并把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方法说出来,让其他小朋友也认真听,用这个方法依次解决小朋友不会的生字,从中把教学目标当中规定会认的生字加强讲解,让学生达到会认这些字。

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品悟诗境。

充分抓住 孩子们都生长在农村,对阳光雨露,鸟叫畜鸣,春夏秋冬都有着明确的认知,对春天的气息总是会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引领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春天,赞美春天。只要小朋友用合适的语言把心里的感觉说出来就好,小朋友们就会有所提高,有所积累。让学生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而然的也就能够品味出全诗的神韵了。

改进措施:

篇7:《春晓》教学设计

遵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解诗句→讲诗意→悟诗情)和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粗略感知→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牢牢抓住朗读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两个画面(课文中的插图、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画面)的作用,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晓、眠、觉、闻、啼”5个生字,做到能读会写、能结合诗句讲解其意思。

2.能理解各句诗的基本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诗的意境,产生“春天真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观察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1.板书课题。

2.读课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查字法查出下列生字。

晓、眠、觉、闻、啼

二、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检查读的效果(注意指导学生读准5个生字的音)。

3.教师范读,并布置学生边听边看书中的插图,边想:这首诗可能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景色?

4.组织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讨论,注意追问学生: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5.解题:春晓—晓,天明,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这是一首描写雨后春天早晨情景的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

三、读讲诗句,结合理解生字词。

1.读前二句诗,理解词、句的意思。

(1)边读、边看文中插图(有条件的可以出示挂图)、边想:这两句诗大致写的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提示学生根据预习时所查字意来分析,后同。)

(2)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春:春天;眠:睡的同义词;春眠:在春天的夜晚里睡觉。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处处:到处;闻:听到;啼:鸟叫。闻啼鸟:听到鸟的啼叫声。

(3)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二句诗的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早晨醒来,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2.仿照上面二句的学习方法读讲后二句。

(1)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边想:这两句诗大致写的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2)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夜来:一夜,诗中指昨天一夜。知多少:不知道多少的意思,本诗指花不知被风雨打落了多少。

(3)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二句诗的意思。(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启发谈话:多美的春光啊!我们应带着什么感情朗读这首诗呢?

2.指导朗读。

(1)确立感情基调(赞美、喜爱)。

(2)标出节奏和重音。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朗读。先试读,再指名读,读读评评,有条件的还可以配乐朗读。

五、背诵、默写课文。

篇8:小学语文古诗吟诵教学研究

一、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意义

吟诵是打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古诗的一把钥匙。诵读和吟咏, 历来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 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以前, 私塾先生对孩子进行古诗文教学时, 摇头晃脑, 拖腔拉调, 其实就是吟诵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它从声音上延长了诗歌的语言, 徐徐吟诵, 韵味无穷。因而, “吟诵的直接效果是可以把诗中的语气、语调、语势、韵律、节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这些在书面语中无法表现出来的语感因素表达出来, 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了有感情、有灵气、富于感染力的声音, 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地感受语言材料”。[1]我国历代许多卓有建树的名人, 都有诵读古诗的习惯。对小孩来说, “八岁背唐诗, 八十不会忘”。小学生有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可企及的记忆力, 这一年龄段背熟的古诗, 常能记忆终生。小学古诗教学就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积极开发记忆力。吟诵教学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将产生特有的效果和作用。

1、动感的吟诵教学方式, 便于对诗歌韵律和意境的体会。

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 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好诗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些名言便是佐证。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和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 在教学中就必须突出“吟诵”, 就必须采取吟诵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吟诵中感悟。吟诵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 让学生通过吟诵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 这是小学古诗教学的重点。吟诵的节奏通常情况下都比较缓慢, 这对于小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想象诗歌的意境, 体悟诗歌的感情都是有帮助的。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 即使没有真正领悟和体会个中真味, 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 小学古诗的教学, 要以“吟诵”为本;要让学生在吟诵中理解、在吟诵中体会、在吟诵中想象、在吟诵中欣赏、在吟诵中培养语感、在吟诵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引导小学生入情入境来诵读古诗。

2、古诗吟诵教学具音乐美, 便于创造最佳的课堂氛围。

诗与音乐本是同根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诗, 其实也是听觉的艺术。优美的语言, 和谐的韵律, 恰当的吟诵, 会让人痴迷, 让人陶醉, 增强感染力, 创造最佳的课堂氛围。小学古诗吟诵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 由于每个吟诵者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 对古诗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吟诵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认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古诗所创造的境界中陶醉、畅想。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配合适合的音乐, 增加课堂气氛, 从而让学生心灵深处的创新性的火花更好地迸发出来。

3、有助于教师的讲析与学生的理解记忆

俗语讲:“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古人修改自己的诗文也从朗读上加以推敲。如杜甫就“新诗改罢自长吟”。小学古诗教学, 采用吟诵教学, 有助于教师的讲析,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吟诵得好, 古诗教学就有了基础, 小到字词的理解, 大到古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与此同时, 也能达到储备知识、厚积薄发的目的。

4、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吟诵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通过吟诵, 可以增强学生对语音的感受、感悟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感。周振甫说:“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 到写作时自会采用适宜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2]通过诵读古诗, 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目的。如教学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 人教版)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看, 不就是观察吗?我们反复吟诵这两句诗, 它正是讲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横、侧、远、近、高、低”, 观察要有顺序, 这就是观察的顺序。观察时有顺序, 写作才有条理。“各不同”是变幻多姿的庐山的特点, 观察要抓住特点, 这样才能做到写什么像什么, 避免“千人一面”和“千篇一律”。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多方位, 多角度去观察事物, 这对学生的写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方法

上面论述了小学古诗吟诵教学不但有助于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 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良好课堂氛围都有很大作用, 下面探讨其具体的教学方法。

1、诗词吟诵的基本要求:押韵、节奏、平仄[3]。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讲授篇目40首, 其中词3首, 古体诗1首, 近体诗36首。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 吟诵的方式要求比较规范统一, 讲究偶句的最后音节之间同韵相押, 讲究语气停顿, 讲究平仄抑扬。因此, 在教学古诗的时候, 必须掌握并处理好, 否则, 不但取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会贻笑大方。

(1) 押韵。所谓押韵 (也叫压韵、叶韵) , 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所不同者, 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中国古诗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 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 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 绝句是二四句押韵, 用韵处是平声就是平声韵, 是仄声就是仄声韵。在吟诵时, 到押韵一句时, 要适当增强吟诵语气。押平声韵处, 声音高扬并持续拉长。如,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静夜思》李白) 押十六唐韵, 是平声韵, 就要把“流”、“楼”音拉长使其圆润饱满。押仄声韵吟诵时语音激切短促, 嘎然而止, 留下听觉上的空白, 使诗味无穷, 如:“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春晓》孟浩然) 仄声韵, 诗人描写的就是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 从感觉写到听觉, 由回忆写到眼前, 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 都处处留下空白, 留待吟者心领神会, 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

(2) 节奏。节奏, 是指语言、歌咏和器乐演奏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诗词的节奏和语句的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诗词的一般节奏, 也就是指律句的节奏, 以每两个音节 (即两个字) 作为一个节奏单位。具体说来, 五字句是“二二一式”, 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八册) ;七字句是“二二二一式”,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当然古诗和词还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等。一般说来, 三字句是“二一式”, 如“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八册白居易《忆江南》) , 四字句是“二二式”, 六字句是“二二二式”。

(3) 平仄。由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 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 现在, 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 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 即“妈麻马骂”, 前两为平, 后两为仄。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 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 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竹、木、绿、月、药、一、叶、七、学、雪、绝”等字, 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 如吴语、粤语、晋语、闽语等。所谓“平”, 就是声调延长而高扬;所谓“仄”就是声调倾侧短促。即所谓平声扬, 仄声抑, 律诗的平仄是交替的, 而且有一定规律性, 因而吟诵起来抑扬顿挫, 有很好的音乐效果。

2、昆腔谱唱

这是一种值得探讨的吟诵方法, 昆曲的演唱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 吴语有一批保持古音、古义的常用词语, 保持着一定的古诗语音语貌。昆曲的演唱的另一个特点行腔优美, 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 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因而, 用昆腔谱唱吟诵古诗更能很好了解诗歌, 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许多教师和专家已经将昆腔谱唱古诗词曲这种‘吟诵涵咏’辅助方法, 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朱佳《关于昆腔谱唱古诗词曲问题》[4]便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他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昆腔谱唱古诗词曲融入教学的可行性, 特别是《九宫大成》等昆腔乐谱, 中国艺术研究院傅学漪研究员和江苏戏剧学院王正来老师已把它译成目前国内通行的简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选释》、《中国古典诗词曲谱选译》 (傅学漪) 、《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译注》 (王正来) , 为昆腔谱唱古诗词曲提供了重要硬件基础。但纵然有专家的指导, 用昆腔谱唱进行古诗吟诵教学, 对老师的要求都非常高。值得可喜的是目前出版了不少将古典诗词曲篇章的昆腔曲谱转化成歌唱的实际音响资料, 1996年12月由台湾杨振良教授和蔡孟珍教授策划, 《千古遗音之重现———词曲选唱》 (台北里仁书局出版发行) 、《千古遗音之重现————元曲选唱》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录音磁带已出版, 《千古遗音之重现————词曲选唱》包括了由唐至清代著名词作和散曲11首, 散套3种 (共25首) 。除台湾外, 大陆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2001年4月, 由河北大学刘崇德教授编译《中国古代音乐经典丛书》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丛书包括《乐府歌诗古乐谱百首》 (配CD盘) 、《唐宋词古乐谱百首》 (配CD盘) 和《元曲古乐谱百首》 (配CD盘) 3种, 使我们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昆腔谱唱的古代诗词曲。对我们边远地区学校尝试昆腔谱唱古诗词曲教学, 意义更加重大。朱佳老师探讨的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 小学古诗教学同样也可以把这种“吟诵涵咏”辅助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 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 绝大多数能在上述资料中找到, 是可以尝试这种教学的。

3、借助民族乐器吟诵

我们在吟诵古诗时, 如果不懂昆腔谱唱, 也没有音响资料, 那怎么办?借助乐器伴奏。在乐器的伴奏中来吟诵古诗, 不但能更好展现古诗的音乐美, 而且还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借助民族乐器。为什么是民族乐器, 因为民族的更适合中国古诗。比如我们熟悉的古筝、古琴、琵琶、箜篌、二胡、木琴、葫芦丝、箫、笛、胡笳、芦笙、唢呐、鼓、角、号等。当然, 不同质地的乐器要与适当的诗歌相对应进行吟诵才美。无疑, 精美青铜乐器———大型的编钟更适合于《诗经》中用于仪礼的诗歌, 边塞诗配合二胡、胡笳、鼓、角、号进行吟诵比较适情适景。当然, 古诗中多为写景送别、抒怀言志的作品, 配合古琴吟诵可能是最合适不过的。操琴通乐是古代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 至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 司马相如、卓文君借琴表爱心, 嵇康临死操琴奏《广陵散》, 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悠闲抚琴智退雄兵, 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等故事。古琴没有肆意的宣泄, 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琴与诗歌密不可分;讲求韵味, 虚实相生, 讲求弦外之音, 从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然而, 有时我们可能没有这样的教学设备, 那借助竹梆、竹杠、竹筒, 甚至木棒通过击打伴奏吟诵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途径就是从网上下载相应的音乐曲调, 配乐吟诵让学生进入到古诗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讲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方法, 严格意义上说, 上述三点只有第二、第三在讲方法, 押韵、节奏、平仄问题是诗词吟诵的基本要求, 它贯穿于整个吟诵教学中, 贯穿于任何一个古诗教学中。也就是不管是哪种方法都要讲诗歌的押韵、节奏、平仄, 昆腔谱唱是一种表达方式, 在推广普通话的今天, 用普通话吟诵应是首选。当然, 如果能恢复古音吟诵更是绝妙无比。那什么样的音才是古音才是华夏正音呢?广东省著名语言学家罗康宁经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广东粤语源自于中国古“雅言”, 并进一步确认广信、封开是粤语的发祥地, 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 (2004年“广东封开:岭南文化发祥地论坛”) 。语言学界争论很大, 对此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但我想用粤语方言以及其它方言吟诵古诗应该别具风味吧。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就非常提倡这一点。叶嘉莹从小在北京一所大四合院里长大。到现在, 她还是一口清脆、地道的老北京话。2005年, 我在北师大听先生的讲座, 她吟诵古诗词京腔京韵, 八十岁高龄了, 但仍然感情充沛、韵味十足, 极具感染力。叶嘉莹先生曾与田师善先生合作, 为四——十四岁儿童出版《与古诗交朋友》一书, 并亲自录制了诵读音带。总之, 古诗需要吟诵, 吟诵是小学古诗教学的基本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吟诵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晨.古诗教学中诵读、吟咏的重要性.文教资料.2006年10月下旬刊.

[2]曾祥芹主编.阅读技法系统[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3]王力.诗词格律.[M].中华书局.1994年.

篇9:谈诗歌的吟诵教学

一、吟诵的作用

诗歌的语言非常精炼,如果只是用眼睛看或泛泛地读,就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诗文的意思。而当你拖长声音吟诵的时候,那种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意思就会在拖长的声调中慢慢浮现出来。我们的古人早有这方面的体会。清朝的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谈到,对古代诗歌“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采其深远之韵”。吟诵之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1、吟诵是欣赏古诗文的重要手段

能把听者带入作品的意境中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清初钱谦益在《历朝诗集小传·吴山人扩》中有这样的记载:“扩,字子充,昆山人。以布衣游缙绅间,玄冠白帢,吐音如钟,对客多自言游览武夷、匡庐、台宕诸胜地,朗诵其诗歌,听之者如在目中,故多乐与之游。”文中的吴扩不仅是个诗人,更是一位“吐音如钟”的吟诵专家。通过他的吟诵,再现了作品中的意境,使听众如在目中、如临其境,情感上受到强烈的震撼。如果吴扩只是泛泛而读,是绝不可能产生上述效果的。

2、吟诵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语言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但作为形式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诗歌的语言本身就讲究节奏和韵律,因而吟诵起来就具有了音乐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 声律》中对吟诵做过形象的描述:“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可见,吟诵诗文所表现出的铿锵悦耳的音乐之美,能带给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当然,作为形式的有声语言毕竟是为内容服务的,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越深刻,吟诵的声音之美也就体现地越充分。

3、吟诵是作诗的入门途经

诗歌的创作,应该是伴随着吟诵的声音出来的。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都是非常善于吟诵的诗人。李白在他的诗中说:“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夜泊牛渚怀古》)可见,李白是会吟诗的,并且很得意自己的吟诗。杜甫的诗写的好,是得益于他的吟诵功夫的。他每写完诗,都要配合着声音修改,他自己就曾说,“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十二首》)不仅如此,今天学习古代诗歌也应提倡吟诵。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这样写道:我国有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吟。”过去我国学习诗文的人大半都从精选精读一些模范作品入手,用的是“集中全力打歼灭战”的办法,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懂透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着自己的思路和气势。这就要高声朗诵,只浏览默读不行。这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

可见,吟诵是我们的古人学习古诗文的传统的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今人借鉴。

二、吟诵的应用

从上文中我们了解了吟诵的作用,下面以近体诗为例谈谈吟诵在教学中的应用。

1、近体诗的平仄

要学习吟诵,首先要学会辨别平仄。古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上、去、入属于仄声,现代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属于平声,三声和四声属于仄声,现代汉语中已没有入声。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读成阴平和阳平,初学者往往把它们的平仄弄错。最好是准备一部古代的韵书,如:《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王力的《诗词格律》和《古代汉语》后也附有“诗韵举要”。其次,要记住平仄格式。记住了格式,吟诵时才能正确表现诗的节奏和旋律,从而呈现和谐悦耳的声音之美。要记住格式,就要掌握平仄安排的规律,如:“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2、近体诗的节奏

要学习吟诵,在掌握诗的平仄规律后,还要正确划分诗的节奏。在近体诗中每两个字构成一个节奏单位,五言诗就是二二一,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七言诗就是二二二一节奏,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诗歌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在此不一一列举。在给诗歌划分节奏时,节奏单位与意义单位发生矛盾,应依照节奏单位,还是意义单位呢?如果是“诵”,可依意义单位;如果是“吟”,则必须照节奏单位(三字尾可为二一,也可为一二),这是因为“吟”有较强的音乐性。

3、吟诵方法

在掌握了诗的平仄、划分了诗的节奏后,接下来我们讨论如何发声吟诵。学习吟咏,可以先学一种腔调,只要学会了一首平起式的和一首仄起式的,再把此调移到同一格式的诗就可以。以此为基础,再去学习其他腔调。无论吟诵的腔调如何变化,一些规律和方法是基本不变的。1、节奏点上的字要适当停顿。上文讲到,五言诗有三个节奏单位,即二二一,就要作三个停顿,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七言诗就要作四顿,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七言比五言多一个节奏单位,吟诵时更多一种音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深受吟诵者喜爱。节奏点上的停顿时间没有一定之规,往往因人、因内容而异。2、平长仄短。一般说来,吟诵时节奏点上平声字音拖的比节奏点上仄声字音长。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平声字是平直调,本就可以拖得长;仄声字是升降调,本不可以拖得很长。再者,平长仄短的规则使长音与短音交替出现,曲折回环,增添了吟诵时的音韵之美。至于节奏点上的平声字音拖得有多长,亦无一定之规。还有,由于韵在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哪种吟诵腔调都会强调韵脚字音。方法有二:一是提高音量,二是拖长声音。韵脚字的音长要超过节奏点上平声字的音长。有些人,为了玩味欣赏诗的意境,往往把韵脚字拖得很长。掌握了近体诗的吟诵方法并不意味着就能吟好,一定要把感情倾注其中,才会“因声入境”,打动听者。

总之,吟诵是一种古老的学习方法,诗歌的创作源于吟诵,诗歌的欣赏也需在吟诵中完成。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谈美书简》

上一篇: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意义下一篇:捉蚊趣事作文40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