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优化生物课堂

2024-05-28

多媒体优化生物课堂(共6篇)

篇1:多媒体优化生物课堂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生物课堂教学过程

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

摘 要: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是作为知识信息的载体,而且是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还能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转换,并具有信息量大,传递方便等特点。随着多媒体技术迅速推广,生物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当今生物教学改革的趋势。为了使课堂教学造就时代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我校生物教研组开始将多媒体技术渗透于课堂教学,进行了微机辅助教学及多媒体应用的实验,深化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方面等知识的学科。生物学科的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多媒体的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 多媒体技术 应用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多媒体设计

一、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常见应用模式

(一)多媒体讲述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种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借助多媒体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大量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进行教学,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传统教学的延伸。

但由于运用到多媒体技术的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突破了信息传递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远方或过去的事物,使信息通道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和扩展,真正实现视听的完美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因而可以有效地突破生物学教学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够观察到的,一般中学根本就没有这种条件,但我们使用多媒体系统来进行模拟,可以很清楚地说明侵染细菌的过程,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学效率。

(二)交互模式

交互性是指CAI通过学习者(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交互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主要有以下4种应用: 1.操练与练习

计算机逐个或一批批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送入回答后,计算机判断其正确情况,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相应反馈,以促进学生掌握某种知识与技能技巧。2.指导

包括呈现各种形式的教学材料和提问、回答与判断反馈等各个方面。如:在学习《花的结构》这一节时,学生往往不容易掌握花的各个部位(如雄蕊、雌蕊、花瓣、萼片等)的相对位置。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完成这样一个练习:提供一些散乱摆放的花的部分,学生用鼠标点击,拖动各个部件到屏幕上一确定位置,位置正确则连接,同时给予表扬,错误则返回原处,并给予提示。经过多次尝试,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花的结构的知识。3.模拟

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各种与现实世界相类似的现象,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规律与现象的本质。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虚拟家兔解剖,学生可以用鼠标代替解剖刀对家兔进行解剖,还可以调整角度进行观察。通过计算机可以反复进行实验,有助于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三)多媒体网络模式

多媒体网络是指由教师机、学生机、服务器和控制台联网而成的计算机系统,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点对点、点对面的通讯,同时,这个系统还与教学资料中心,甚至Internet相连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可以向每台学生机传送信息之外,还可以通过教师机观察每一台学生机屏幕相信,以达到对教学的反馈和监控;学生可利用教师设计的软件自主学习,学习中的问题可通过网络向教师或学生提问,并进行网络对话。将带网络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引入生物课堂,与以往的单机演播形式CAI相比,具有特殊的优越性。1.丰富全面的资料信息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在生物课堂,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生物资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单机演播形式CAI中,是把大量的图片、动画、电影等材料整合在同一个课件中,而这个整合是一个耗费大量时间的过程,由于时间的限制,往往不能详尽录用资料。但使用多媒体网络之后,这一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观。2.独立自主的探索研究

学生的自主参与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单机演播形式CAI中,重视“演”和“播”,学生的自觉参与程度不够。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探索研究。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品质,又增强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3.如火如荼的讨论交流

实践证明,课堂讲授与适当组织讨论相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辩识,而且可以使他们在这种讨论中,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其开拓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更有效地组织讨论提供了便利条件。如英国科学家培育的克隆羊成功,而引发了社会上人们对克隆技术,特别是克隆人问题的普遍争论。我们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就可以把这种讨论引入课堂,在介绍了克隆技术的本质后,让他们自由地在网上对克隆人是否可行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BBS自由地在网上寻找讨论对象,发表看法。这样的讨论,充分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教师在网上启发性的点拨、开导,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东西,而这正是讨论的教育价值所在。

二、生物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的思路

就目前来讲,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的思路一般有两种: 1.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课件设计。

这是当前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思路。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着重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我们简称为“辅教”。它有利于扩大课堂容量,有利于教师对课堂进程的控制;但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较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太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2.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

这是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是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未来占主导地位的设计思路。现代教育理论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1)明确以学生为中心。

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2)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其目的是使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3)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即多媒体课件应当包含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使学生有更为广阔的驰骋空间。

(4)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不仅仅是完成教学目标。

三、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应用原则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而又恰当地使用好多媒体,如何真正发挥多媒体的功能,起好辅助教学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各种教学媒体都有其优缺点,在生物课上都有其应用的场所,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先进,但也非万能,应根据不同课的内容恰当选用,其他媒体也不可偏废,同时多媒体的有机结合,也是一个应该探索的问题。

(一)、根据教学目标和媒体效益,选择多媒体

教学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进行的课堂活动。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循目标指导法则,教学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选用的原则自然也必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因此,媒体的应用决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做到媒体展示的知识内容与教材相适应,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优化组合多媒体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的程序与方法、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等。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教学策略必须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所以教学策略的制定是多媒体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制定教学策略与选择多媒体时,教师应重点考虑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制定,尽可能地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并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于生物课堂教学的设计来说,教学策略的制定主要是指:对多媒体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点的确定,对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时机的确定。例如,教师在设计初中生物《绪论》一课教学策略过程中,如果打算选择传统教学手段,那么在确定教学方法时一般可能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其教学效果可能不一定理想:如果打算适当选用多媒体,那么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对原来的讲授法及教学程序就要作相应的改变,运用网络环境,使用超级链接,通过网线将教学资料资料库中传输过来,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接触教学内容,达到教学要求的同时,拓宽了知识面,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

尽管媒体的形式特点不同,传播信息的内容不同,但如果教师演示的千篇一律,也是无法适应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媒体使用的方式要灵活,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用多媒体。

1.新授课:在生物教学中,新授课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目的在于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恰当选用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传统媒体(标本、模型和挂图等)是上好此类课必不可少的。CAI 软件能够克服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化静为动,信息量大,图像生动,音响逼真,在理论教学中,可根据内容特点,合理选用,互相配合。如形态部分的“细胞的亚显微结构”这部分内容,因细胞器微小,肉眼难以观察清楚,在教学中配以模型,以CAI 软件演示其内部结构,就有利于学生掌握其内部构造,形成深刻的印象。2.实验课:实验课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独立操作的能力,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提高分析观察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模拟系统自已“动手”剖析,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对比、抽象、归纳、系统化和全面化,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在指导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方法。如:虚拟家兔解剖,学生可以用鼠标代替解剖刀对家兔进行解剖,还可以调整角度进行观察。通过计算机可以反复进行实验,通过这种方法打破他们思维的束缚,把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发挥他们想象和思考,以便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复习课:生物的许多内容都是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的,学生可以通过终端与网络中心连接,将课堂上讲解的多媒体课件再次从教学资料中心的服务器读取,对不理解的环节可以反复观看,并且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内容,这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多媒体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因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经常性地使用电脑,也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因而,多媒体在生物课堂的使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已的思维和想象;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加上高中生物的部分与化学相关的内容接触较早,给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也带来了麻烦。如“蛋白质的结构和合成”,通过多媒体模拟蛋白质的各种空间结构和其合成过程,学生相对轻松地理解了蛋白质的多样性、多肽、肽键等概念及相互关系。

多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既实现文字、图象、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同步输出,又能超越时空界限,把学生的思维带进微观世界模拟的试验环境以及美好的大自然之中。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而是在观察和思考中,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录: 参考文献:

1、《注重生物教学“多元化”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钱玉强

2、《生物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 》徐莉莉 周天霞

3、《谈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问题》 张建芳

篇2:多媒体优化生物课堂

关键词

多媒体

信息技术

生物课堂

教学

摘要

本文论述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下生物教学的优化作用。

多媒体信息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多媒体技术教学是以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各种电教媒体为标志,以传统的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工具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如果掌握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并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相结合,这样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生物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抽象的生物问题具体化,枯燥的生物知识趣味化,静止的生物过程动态化,复杂的生物问题简单化。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主要作用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如同没有智慧和灵感。有些生物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如:细胞增殖和精卵的形成过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人为的分为四个时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减数分裂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这两种分裂都包括细胞体积、形态的变化;染色体、染色单体形态、数目变化。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发挥多媒体声、图、文、动画、视窗、色彩等多种媒体和手段的优势,在用语言讲解的同时,在荧屏上展示出细胞结构图以及精卵形成

过程的动态演示,用鼠标指示细胞,讲到哪部分,哪部分作相应的动画演示,最后再展示精卵形成全貌。这样教学内容就更加形象、逼真、具体,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困难,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保证了学习的效率。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信息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准确表达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这些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化课本中的“静”为教学中的“动”,可以诱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在讲《植物激素调节》生长素发现时,我用Flash 制作科学家的卡通形象,将众多科学家60多年的精心研究探索过程制作成影片,层层提问,诱导学生主动跟随科学家的思维进行思考学习。教学中通过教师设计的多媒体动画影片,化书本中的“静”为教学中的“动”,可快可慢,随意调节,层层设疑,将宏观现象或微观世界,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架起了形象信息到抽象思维的桥。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积极围绕问题思考。而且教师随时观察学生的思维和反应,随机应变,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启发诱导和点评,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这样,“教”与“学”的

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相互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按照个人需求进行。教学的内容、时间及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个人意愿选择,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方式。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新技术把教师从大量重复性的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将创造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互动过程。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的反映教学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在多媒体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同时产生大量新观念、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能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如生活垃圾如何处理、克隆及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等热点问题的讨论或辩论会,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找到支持自己的图文并茂的证据。然后通过多媒体,师生随意交流辩论,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产生新的观点和想法,这些观点和想法对专业人士来说也许是陈旧的,甚至有时还显得幼稚,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创新 “火花”。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多媒体教学有很强的形象性、生动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能较好地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根对无机盐的吸收》这一节时,首先在屏幕上分别演示正常的植株和缺乏各种不同无机盐的植株的彩色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将学生引入学习的具体情景中。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软件,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尝试“种”一株“植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鼠标点取不同的“肥料”加在“植物”上,得到计算机显示的吸收了不同“肥料”表现各异的“植株”。为了“种”好这一株“植物”,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有关无机盐的知识(教师预先提供),经过多次尝试后,学生“种”出了一株“健壮的植物”,同时也得到了关于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他们在教学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做、有所获,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多媒体教学法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1、要适当应用多媒体,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用。

2、利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没有教师的板书,优秀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持久性、完整

性等特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3、利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节奏,避免走马观花。

4、利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

篇3:多媒体优化生物课堂

一、媒体制作和信息组织要有效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资料及教学信息主要是通过黑板、粉笔、挂图、模型、教科书等这些传统教学媒体向学生传输,这样的消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大量的信息源都可以通过现代教学媒体展现,教师可通过图文、声音、视频、动画等信息进行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多样。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整堂课都采用媒体课件,成了典型的课件“满堂灌”,教师成了机械的电脑“放映员”,走入了“使用的媒体越多越好”的教学误区。如在学习《D N A的结构》一节,用课件展示DNA图片及空间结构,可以使学生了解DNA结构,此时若使用D N A模型并让学生自己拼接相应结构,则可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媒体使用要为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服务,决不能为使用而使用。

二、在媒体教学中注意对课堂容量的把握

教育媒体可以通过图文、声音、影像或综合传递的信息来讲解教学中的重难点,因此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强化,积极引导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教学中许多教师为追求教学进度,存在着任意合并教学单元的现象。如“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应该用两课时进行教学而不是草草合并为一课时。先结合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比较详细地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然后讲述受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最后归纳出减数分裂的意义。但有的教师用媒体辅助教学时,一节课就把减数分裂的问题解决了。表面上看似知识系统完整,实际上是把两节课的内容合并为一节课上,在短短的45分钟内,让学生接受过多的新知识,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三、现代教学媒体不可取代传统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指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影、电视、录像、光盘、电子计算机等硬、软件,及其相应的组合系统,如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综合教室、视听阅览室、微格教学训练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携带模型、挂图等繁琐的教具,而可以借助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教学内容,通过精心设计课件,使它应用于教学实践,全面优化生物课堂教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取代其他媒体。教学媒体发展经历了语言媒体阶段、传统媒体阶段、电子媒体阶段。我们看到录像机、计算机的出现并没有使教科书、模型等媒体在中国被淘汰,至今仍在广泛使用。教学媒体的发展并不是要用一种媒体去替代另一种媒体,因为各种媒体各有所长,不可互相替代,所以各种媒体之间应该是相互协调补充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媒体教学设计时,既要有效使用先进的教育媒体,也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具的作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用最适当的、最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实现不同教具、不同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从而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有效的媒体教学不是媒体替代教师教学

生物有着许多探索不尽的生命奥妙,是一门“活”的课程。学生通过媒体可以更好理解生物现象,对课堂上单凭教师讲解难以理解的知识和环节可以反复观看,这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而且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有的教师误以为在教学中只要采取了媒体教学,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就出现了有的教师整堂课就只点点鼠标,讲几句串词就结束,学生就像看电影一样,教师成了“操作员”,丢掉了主导地位,学生成了“观众”,丧失了主体地位。所以教师要意识到尽管媒体教学能代替教师进行讲授,但它仍然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它只能代替教师的部分工作,不能完全取代教师。教师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学习信息,做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促进者、辅导者,要把媒体作为一个为我所用的教学工具和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决不能让“媒体老师”取代自己。

五、媒体模拟实验的有效使用

媒体模拟实验提供了模拟实验场景,以新的视觉作用于学生感官,新奇、神异但不失科学性,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视野,引起学生极强的专注和兴趣。但是媒体模拟实验不能替代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因为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科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科学地分析和理解一些生命现象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选择媒体模拟实验时要与实物实验并用。媒体模拟实验主要适用于那些耗时太长、花费过高、涉及面广、在实验室中无法完成的实验,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实验、豌豆的杂交实验等。

篇4:借用多媒体,优化生物课堂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 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就像引发了一场教育技术的革命,因其独特的魅力,改变着我们学习和理解问题的方式,也给生物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展示了前所未有的优点。下面是我结合自己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中作出的初步尝试。

一、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导入新课的方式是复习回顾、提问解答。这种模式没有新意,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而运用多媒体导课,通过生动的画面或者形象的模拟,可以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产生学习的渴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生物圈”这节课时,我通过展示地球上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家园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富有和神秘。激起学生想进一步探究它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利用多媒体可以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可是通常这些概念乏味又抽象,学起来很枯燥。利用多媒体就可以解决这一烦恼。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一节,因为细胞的结构很微小,学生日常生活接触不到,没有什么感性认识,加上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学习起来有些困难。教学中,我播放课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一层层地展示细胞的结构,学生易于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在学习“人体的生殖”这节时,我就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为在现实中,很多孩子体会不到母亲的辛苦,对生命的馈赠缺少感恩意识。课前我在网上搜集了大量视频资料,上课时给学生播放新生命的孕育及诞生过程,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的艰辛伟大,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四、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填补教学资源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资源就是课本,由于教材提供的材料有限,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老师只能让学生掌握几个知识点。这样的学习怎么能让学生开阔视野,获取更多更新更广的知识呢?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纠正这个缺陷。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经常要做实验,但由于学校设施的局限性,许多实验无法进行。运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学习《人体组织》时需要对人体某一组织进行解剖,学校的实际条件又无法操作,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实验的经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的印象也很深刻,起到很好的填补作用。

五、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检测,及时反馈

一节课下来了学生掌握的怎么样?下节课我该怎样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要想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对学生进行检测。一节课的学习时间,学生已有些劳累,再加上中学生的忍耐性相对较差,此时只有新颖有趣的检测方式才能抓住学生的精力。多媒体就可以完成这种使命。它可以通过画面、竞赛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新的刺激,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总之,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主动性,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2.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3.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5:多媒体优化生物课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深入,为初中生物创设了更好的教与学的环境。多媒体技术具有多样性、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的特点,有利于全面、多角度地描述主体对象,变抽象的知识为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内容,易于被使用者掌握;多媒体技术非常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及时自我促进。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创造一种积极主动的、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充分发展和发挥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为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开辟了新途径。

生物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多媒体技术引入生物课堂,将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培养互助品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方面都能起到较好作用。

我们学校在进行《运用多媒体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课题研究中,深深体会到了多媒体技术对初中生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

一、通过搜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生物教师在准备教案时,要收集大量的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以往教师备课时,只利用一只笔、一本教案、一本教学参考书,几本生物资料,来完成一个教案,这样准备的一节课是很不充分的,到了课堂上教师只有实物标本、实物挂图,缺少的声、画、音并茂,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时不用说学生不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就是教师本人也对知识的认识是很模糊的。而现在我们借助于电脑、投影仪、触摸屏、电子白板等先进的电脑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利用校园网将课件传送给每个教室的终端电脑,在上课时利用课件将知识传授给每个学生,使生物课堂上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教师讲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例如:在初二生物《动物行为》一章中所讲述的动物行为,其实是非常直观的,但是作为动物行为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很难能用语言将动物的攻击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社群行为、节律行为表达的非常具体形象,但是我们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后,将《动物世界》、《传奇》、《国家地理杂志》中有关动物行为的影 像资料针对本章中要讲到的具体行为做了一个短片,利用丰富的动物的生活画面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很容易地撑握了各种行为的概念和范畴。

二、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许多传统教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科学,非常重视情境和直观: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生物具有特殊性(体积的大小,形态的特征和一些生理过程等),单纯地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很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或获得准确的生物学知识;同时,生物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需要有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协作品质。而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到真实的环境中去观察和探索。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能贮存大量的图文声并茂的生物学习材料供学生学习,通过文本、图形、图像、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随时进行交流,有利于学生的互助协作。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的传授变“静”为“动”。

生物学中的许多知识其实是“动”的知识,而在传统教学只能利用静止的挂图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来传递给学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全凭个人的领悟能力。例如:在讲解鲫鱼的《血液循环》时,怎么讲学生也不明白血液从心室出发依次经过动脉、鳃内毛细血管、背部动脉、体内的毛细血管、静脉,最终回到心房的路线,这个过程是一个“动”的知识,但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能以“静止”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学起来吃力,教师教起来更吃力。后来,我们生物教师利用Flash软件制作出鲫鱼血液循环的动画,将血液循环的路线利用动画表示出来,很直观地让学生看到,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样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对于血液循环的路线,不用教师讲解,学生就掌握得很好。这就是多媒体变静为动的优势所在。

(二)利用多媒体将微观知识宏观化。

生物知识更多的微观的,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而在生物实际教学中由于实验课的课时很少(往往一节实验课就要求学生得出实验结果),有时一节课的时间,好多学生也不能利用显微镜找到生物的物像,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却又累了个半死,也没有辅导几个学生,一堂实验课下来,有收获的学生没几个,课堂整得乱哄哄的。针对生物现象的许多微观知识,我校的生物教师在做实验时,先利用摄像显微镜将找到的生物的物像投影到大屏幕上,使学生不用显微镜就能看到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物像,对于学生的后续实验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 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先由实验教师利用摄影显微镜将找到的草履虫的物像投影到大屏幕上,学生一看:噢,这就是草履虫的模样啊。动手实验时,就很少有学生找到个大气泡后,兴奋叫“老师,老师,你快来看看啊,这个草履虫怎么这么圆啊!”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引入生物实验中后,我校学生实验操作水平和得出正确实验结果都得到大幅提高。这在近几年的牟平区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中得到很好的证明,每个到我校来监考的实验教师都对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的技能表示高度的欣赏。其实,这都是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好处啊。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更好地为生物教学服务。

在生物教学最大的难点是动物的起源。动物的起源由于是几千万年前,甚至是几亿年前,所发生的,年代久远,在传统教学手段中想重现这一过程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只能是简单杳些资料,通过口头描述来给学生重现当时的过程,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可能所作的描述使学生倍感兴趣,而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教师则是束“口”无策了,还能让学生在背后嘀咕“这个老师净吹牛”。而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历史的重现,生物的假说,都能通过多媒体技术表达的淋漓尽致。例如:在讲述古代爬行动物灭绝的原因时,生物教师利用“豪杰超级解霸”将《恐龙》等大片中的火山爆发、恐龙惊慌逃跑的精彩场面截取下来,并在截取的影片中加进教师的科学讲解,使本不能重现的几亿年前的恐龙灭绝的假说,利用高科技,利用美国好莱坞的虚幻故事,做了很好的注释。也使学生在视听感觉上真正接受了目前被大多数科学家所认同的有关古代爬行动物灭绝的观点。

三、多媒体优化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几个问题。

虽然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有上述的诸多的好处,但是在我校进行多媒体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课题实验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成了录像、VCD的观摩课。

个别教师把多媒体课堂教学当成了录像、VCD的观摩课,其原因是过分依赖电教媒体,而忽视了诸如语言、板书、直观教具等的作用。CAI系统有许许多多的优势,但是,它只能是教学辅助设备,也只能是根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需要而出现,在突破教学难点、突出重点的时候采用多媒体,会让学生兴奋的恰当、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但是如果多媒体手段利用不当,只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发散,而影响到学生的知识达成度,使生物课堂变成了华而不实的影像厅。

(二)把大屏幕当成了电子黑板。个别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师出现了按动鼠标完成教学全过程的不合理现象,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较低,只把多媒体当成了一个电子黑板,把传统的粉笔板书改成了利用鼠标完成板书过程,长期如此,必然使学生对学习生物失去兴趣。

但是不管怎样,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充分运用,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和内容支持,这是毋庸置疑的。

篇6:初中生物课堂提问教学的优化设计

吉林省通榆县苏公坨中学 华淑瑛

[摘要]:在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问题具有启动学生思维和引导学生思维开展方向的重要作用,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提问方法都应该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设计问题的有效利用,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的思考行为之间拉起了纽带,调动和拓展开学生的思维,在组织好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课堂提问、积极思维、优化设计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但要取得有效的思维成果,就必须给学生思维的动力,充实思维的材料,且要善于引导、疏通思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铺路架桥。

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动力,占有充足而必要的具体材料,这仅是为了开展思维活动的条件,而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积极开展,还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思路去分析、判断和推理,且及时地回收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立即反思,对症下药,改进教学。

1、课堂教学中要善问

问题具有启动学生思维和引导学生思维开展方向的重要作用,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有选择地注意某一方面的信息,为了启动学生的思维,需要有效地运用提问。

比如,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的《生物的特征》一节中先提容易的问题:坐在教室里,我们所看见的有哪些生物?(人、树、小鸟、蜜蜂等)哪些是非生物?(桌子、黑板、讲台、空气等),从学生熟悉的问题着手,启动思维,然后提问: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对于珊瑚相对没有那么熟悉,有些学生很容易将珊瑚和珊瑚虫混淆,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让学生观察大量的植物、动物的图片,提出问题: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教师,就好象对待撞钟一样,如果学生问的是小问题就从小处回答,如果学生问的大问题就从大处回答。让学生从容领会,透彻理解,才算结束。

2、对设计提问的思考

提问本身并没有一套必须遵循的、严格的和固定的规则,但在提问时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问题的设计要适当

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即提出的问题最好是介于“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并且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已知”和“未知”之间、“已学”和“未学”之间的连接,产生“已知”和“未知”、“已学”和“未学”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质量高的问题应该即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问题的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使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努力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所提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事实的问题,另一种是思考的问题。事实的问题强调的是对具体的事实或信息的回忆,只需要用“是”或“否”来回答,比如,这位同学回答得对不对?草履虫是一个细胞构成的吗?等等。而思考的问题往往包括想象、判断、评价、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及知识的重新组合等,比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什么异同??为什么要将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处理得薄而透明?请你用教师提供的词语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吧?花的结构中哪部分最重要?为什么?等等问题都需要学生或判断、或归纳、或比较、或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一项研究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喜欢针对有关具体事实或知识细节的问题和仅仅只有一种答案的问题发问,关注的是让学生回忆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是什么、是谁等等书本上有明确答案的具体信息,而很少提出鼓励学生思考、推断的问题,很少提出书本上没有明确答案、需要对许多相关的知识进行综合、联系、概括才能回答的问题。据研究统计,前一类问题一般要占到2/3。这一类问题不能够形成知识间的组织和知识的结构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养成主动动脑的习惯。教师经常提问一些不需要深入思考、直接从书本上找答案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习惯于对细枝末节的东西感兴趣,而较少把注意的重点放到知识的概括和结构化上,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不愿主动动脑、不爱深入思考、不会从整体的联系中考虑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这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必须注意避免的行为和后果。

(2)问题的设计需结合学生的实际

每一个不同的问题,选择哪些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应事先有一个大概的意向。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个适宜度的问题。选取思维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回答太容易的问题与选取思维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回答太难的问题一样,都不能达到提问的良好效果。另外,教师还需要考虑提问时问题的辐射面和提问对象的辐射面,不能总是提问难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也不能总是提问少数的几个学生,对于那些胆小羞怯、反应不是很积极的学生,尤其需要注意引导。

(3)让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持续性

有价值的问题应该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问使问题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提问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在一个提问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否则,如果问题本身不具备连续性和一定的深度,就会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影响思维向深度发展,使思维一方面陷入在紊乱无序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如浮光掠影,不能深入。例如,在《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节中,关于水分的运输途径这一部分内容,教师让学生观察了红墨水使枝条的叶脉变红的实验后提问: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促使学生要了解茎的结构,对茎的结构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持续下去。

(4)对学生应答问题之后作必要的反馈

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气氛。在课堂提问中,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教师的评价,大多数心情比较紧张,教师应始终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勇于回答和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给予鼓励,一定要注意避免当众羞辱、嘲讽和挖苦学生。

3、教学中提问方式的设计与运用

(1)就知识本身展开提问

就知识本身进行提问的方式,具有简洁,明了,直奔主题的特点,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一步到位,适合于比较简单,学生有基础的知识。例如,在《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一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见过许多不同的花的开放了,哪怎样才是开花呢?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花的绽放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就结合所观察的直接思考,描述花的开放。

(2)使用反问展开提问

使用反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比如,在引入《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病毒》一课时,学生接受的课文知识都是具有细胞结构的,最简单的都具有一个细胞,在此前提下,教师可以反问学生:有没有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生物呢?在《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节中,学生在探究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之后,知道了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教师提出:具备这些外界条件,种子就能萌发了吗?通过反问,使学生的思维有反思的过程:按理说具备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种子应该萌发,可是为什么有时后种子会不萌发呢?引起更进一步的思考或探究:种子萌发还需要内在的条件。

(3)结合实际展开提问

探究性学习往往贯穿于新教材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是不同的,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学生在短期内学到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科的结构,所以这个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要被简化,比如,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在大部分的教学活动中,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或由教材提出问题,教师就要预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问题作好导向,从而使探究活动落到实处。

4、设置问题的“四性”和“四度”

如何才能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正确地运用问题材料,以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呢?这应考虑到设置问题的“四性”和“四度”。

设置问题的“四性”

⑴准确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切忌颠三倒四,含糊不清,不合逻辑,使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给出的学习信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

⑵具体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不可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例如,“鲫鱼的身体怎样?”这类的提问,使学生不知从何着手。应将问题具体化,可提问“鲫鱼的身体呈什么颜色?分为几部分?体表有什么覆盖着?”等。

(3)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才能回答的问题。通过对鲫鱼的外部形态的学习,可提出“鲫鱼在外部形态上有哪些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这样设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不仅能使学生认识教材内容组成间的联系,并且通过分析和综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趣味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好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致;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如按照以前课文中〔小实验〕的方法步骤做实验,可提问学生“剪掉每一种鳍的鲫鱼,它们在游泳姿态和速度上有什么变化?”这样寓意深刻、富有情趣、耐人寻味的提问,最易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

设置问题的“四度”

⑴难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即需要学生深思熟虑,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难而偏”或“浅而易”的提问都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跨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能抓住关键,扣准重点。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使之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才能通畅如流。如在讲述“呼吸作用”一节时,我先通过提问,复习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那么这些能量是怎样释放出来而用于生命活动的呢?于是顺理成章引入“呼吸作用”这一课题。

(3)梯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而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真谛。

(4)密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应疏密有间,在紧张的高潮之后要继以小的停顿,让学生对输入的信息有时间去梳理,以利于大脑皮层的有效储存。如果一堂课都充满了问题,就会使学生消化不良,教师问得越多,学生学得越糊涂。

总之,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提问方法都应该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设计问题的有效利用,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的思考行为之间拉起了纽带,调动和拓展开学生的思维,在组织好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学习二号文件心得体会下一篇:私企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