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会计学第一章考试要点

2024-06-29

农业企业会计学第一章考试要点(通用11篇)

篇1:农业企业会计学第一章考试要点

第一章总论

1.农业企业:是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或以其为依托,农、工、商综合经营,实行独立核算和具有法人地位的农业社会经济组织、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各种组织形式的农业。

2.农业企业会计:是以提供农业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进行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的确认和计量,并承担记录、计算和报告等任务的一种专业会计。

3.农业企业会计的特点:

①农业企业结转业务较多,劳动对象、劳动产品、劳动资料之间的转换频繁。

②在产品占用资金量较大,且一般不易进行实地盘点。

③生产计算期与生产周期不一致。

④会计核算层次多,核算组织形式灵活设置。

4.农业企业会计的内容:指农业企业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包括:

①资金的取得和运用;

②资金耗费和回收;

③利润的形成和分配等。

5.会计要素:是指从大量经济业务中,将不同性质的业务内容加以分类,归纳出若干类具有独特性质的会计要素。包括:

①资产: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

②负债: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的,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③所有者权益: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④收入:企业在销售产品活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中实现的营业收入。

⑤费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总所发生的各项耗费。

⑥利润: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6.农业企业会计的职能:

主要职能:反映和监督。

反映职能的特点:①从价值量进行反映农业企业的经济活动状况。②对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事后反映,并为预测未来提供信息。③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监督职能的特点:①利用价值指标来进行。②既有事中、事后监督,又有事前监督。会计的扩展职能:调整、分析、预测、决策。

7.农业企业会计的任务:

①全面反映农业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信息。

②严格监督农业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维护财经纪律。

③健全财产账目、加强管理,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④正确考核经营成果,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篇2:农业企业会计学第一章考试要点

1.货币资金:指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部分。

2.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的货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一经进入持有者手中,不须经过任何变化就可直接使用。

3.现金管理的规定:

①规定现金的适用范围;(工资、劳保、农产品,出差携带差旅费,1000以下零星支。)②不准坐支现金

③不准携带现金到外地采购;

④核定现金的库存限额和送存银行的期限。

4.结算业务:一定经济行为引起的货币关系的计算和结清。

5.银行结算:也叫转账结算,是通过银行将款项从付款单位的结算账户转到收款单位的结算账户。包括:支票结算方式、银行汇票结算方式、银行本票结算方式、托收承付结算方式、汇兑结算方式、委托收款方式。

6.支票:由银行存款人签发给收款人办理结算,或者是由存款人委托其开户银行将款项支付给收款人的一种票据结算凭证。

7.银行汇票:是汇款单位或个人将款项交给所在地银行,由银行签发汇票,给汇款单位持往外地办理转账或支取现金的一种票据。(科目: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汇票)

8.银行本票:申请人将款项交存银行,由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科目: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本票)

9.未达账项:由于企业与银行取得的有关凭证的时间不同而发生的,一方已经取得凭证登记入账,另一方由于未取得凭证尚未登记入账的款项。

10.外埠存款:企业到外地进行临时或零星采购时,汇往采购地银行开立采购专用的款项。(科目: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

篇3:农业企业会计学第一章考试要点

一、财务报告目标(2个)(熟悉)

1、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会计基本假设(4个)(了解)

1、会计主体:空间范围;

2、持续经营:即定的用途使用资产,按照即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

3、会计分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4、货币计量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8个)(掌握)

1、可靠性:实际发生,如实反映,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3、可理解性:清晰明了,便于理解使用;

4、可比性:横向、丛向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按交易实质重于法律形式;

6、重要性:反映所有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按性质、金额大小);

7、谨慎性:不高估资产、收益,低估负债、费用。但不允许设置秘密准备;

8、及时性:不提前或者延后。

四、会计要素的概念及确认条件(6要素)(掌握)

(一)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资产、负债的特征资产负债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负债清偿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2)资产、负债的确认资产负债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

(3)所有者权益来源构成

确认条件①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股本)溢价由于: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所以其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②直接投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非投入资本引起的资本公积的变动③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条件(收入、费用、利润)

(1)收入、费用的特征收入费用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企业在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投入的资本) 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不包括分配的利润)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2)收入、费用的确认条件收入费用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很可能流入企业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的计量

 

(3)利润的来源构成及确认条件来源构成

 

确认条件①反映日常活动的业绩:收入-费用由于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所以其金额的确认取决于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②反映非日常活动的业绩: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③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五、会计计量属性及应用原则(5个)(掌握)

1、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2、应用原则:

(1)一般情况: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2)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财务报告目标,并且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可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六、财务报告的构成(熟悉)

1、财务报告:

①财务报表;

②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2、财务报表:

①资产负债表

②利润表

③现金流量表(小企业可不设)

④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篇4:农业企业会计学第一章考试要点

第一章 档案与档案工作 第二节 档案工作

1、档案工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档案工作是指档案管理活动;广义档案工作是指管理档案和档案事业的活动。一般所说的档案工作,是指狭义的档案工作。狭义档案工作八个业务环节: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编目与检索、提供利用、编研

2、各业务环节间的辨证关系

档案工作各业务环节相对独立的,划分是相对的,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收集是档案工作的起点、首要环节,整理是档案工作的基础,保管是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提供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编研属于提供利用的范畴。正确处理基础业务工作(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编目与检索)和提供利用及编研工作的关系。

3、档案工作的性质(三性):

服务性(基础性、保障性):服务性是档案工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政治性机要性 科学管理性

档案工作还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化性。

4、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三原则)

《档案法》第五条用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基本原则的核心,包括三方面内容:(1)档案事业由党和政府领导,在中央一级,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国务院领导下,主管全国档案事业,对全国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

(2)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指导下,负责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3)对国家所有的档案实行统一制度、分级负责的集中管理与保管,即一切国家机关和组织形成的档案,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保管,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各国家机关和组织的档案机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向有关档案馆移交档案。

“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是档案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包括两方面内容:

(1)档案完整——数量与质量。(2)档案安全——实体与机密。

“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

三原则辩证关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核心,“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是条件,“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是目的。

5、档案工作标准化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标准化主管机关或单独就档案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概念和设施等,制定科学的、统一的规则和技术规范,并予以实施的过程。

6、档案工作标准化的内容 三种划分标准:

(1)按过程分:制定、发布和实施等三个过程。

(2)按发生作用的范围和审批程序分: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四种标准。

(3)按涉及内容分:档案工作专业名词术语、代号代码、档案著录和目录组织、标引语言、档案工作各项业务建设以及档案库房、装具、各种设备等标准。

7、档案工作现代化是指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的理念、组织、方法,对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使之获得最佳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项工作。档案工作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化不等于信息化。

8、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四个方面主要内容:(1)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包括档案信息化技术。(2)档案工作组织与管理现代化。

(3)档案资源管理信息化: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应用系统和标准规范化建设等。

篇5:农业企业会计学第一章考试要点

《会计基础》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 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报账是指在算账基础上,对企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以何种形式向有关方面报告(F)

A原始凭证 B记账凭证 C账簿

D预算报告 E决算报告 F会计报表

2.下列各项经济业务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的审查是指(A)

A真实性审查 B合法性审查 C合理性审查

D有效性审查 E效益性审查 F先进行审查

3.管理会计主要为谁提供所需数据(E)

A投资者 B债权人 C政府各府门

D外部有关各方 E企业内部管理部门 F社会公众

4.会计的职能是指下列哪一选项上,客观上具有的功能(C)

A经济活动过程中 B会计核算过程中 C管理经济过程中

D会计预算过程中 E会计决策过程中 F会计控制过程中

5.会计监督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指标来进行的(B)

A数量指标 B价值量指标 C实物量指标

D劳动量指标 E绝对值指标 F相对数指标

6.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D)

A只用人民币记账

B只设外币“库存现金日记账”

C有多种外币的,都折算成一种外币,设置“库存现金日记账”

D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E只设人民币“银行存款日记账”

F只设外币“银行存款日记账”

7.短语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是指会计的(B)

A季度 B中期 C月度 D半年度 E生产周期 F产品周期

8.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B)

A法律主体 B会计主体 C经济上的法人 D会计客体 E企业 F团体

9.如果企业收付的现金中有外币,应(A)

A在“库存现金”账户下设置外币现金专户进行核算

B设置“外币现金”账户进行总分类核算

C无需专门核算

D设置“外币备用金”账户进行总分类户算

E折算为人民币进行核算

F折算为人民币通过“库存现金”账户进行核算

10.采购员预借差旅费,所引起的变化是(C)

A资产负债同增 B资产负值同减 C资产一增一减

D资产增权益同减 E负值一增一减 F权益一增一减

11.甲公司与乙公司联营期满,甲公司以固定资产退还乙公司部分投资,这笔经济业务导致甲公司(B)

A资产项目与权益项目同时增加 B资产项目与权益项目同时减少

C资产项目减少与权益项目增加 D资产项目增加与权益项目减少

E资产项目制剂那此增彼减 F权益项目之间此增彼减

12.企业2月份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20000元,负债总额30000元,则该企业的资产总额为

(A)

A50000元 B30000元 C40000元 D10000元 E-10000元 F20000元

13.企业实施债转股,则本公司的(F)

A负债减少,资产增加 B负债增加,资产增加

C负债减少,资产增加 D资产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

E所有者权益内部一增一减 F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

14一项负债减少,不可能引起(D)

A一项资产的减少 B一项负债的增加

C一项负债的增加和一项资产的减少

D一项负债的减少

E一项资产的减少和另一项负债的增加

F一项负债的增加和一项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15下列选项中属于长期负债的是(F)

A应付利润 B预收利润 C应付利润 D应付利息 E应付账款 F应付债券

16.企业月初资产总额3000000元,本月发生下列经济业务(1)赊购材料100000元;(2)用银行存款偿还短期款200000元;(3)收到购货单位偿还欠款150000元存入银行,月末资产总额为(B)

A 3100000元 B 2900000元 C 2950000元

D 3050000元 E 3150000元 F 3350000元

17.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为使经营活动过程按照计划或预期的目标进行,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的(D)

A 核算 B 监督 C 考核D 控制 E激励 F反馈

18.企业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等于(A)

17.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为使经营活动过程按照计划或预算期的目标进行,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D)。

A.核算B.监督C.考核D.控制E.激励F.反馈

18.企业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等于(A)。

A.期末资产—期末负债B.本期收入—本期费用C.期末资产—本期费用

D.期末负债+本期费用E.资产+负债F.资产—负债

19.记账、算账、报账是会计的(D)。

A.工作内容B.对象C.工作过程D.一种智能E.方法F.原则

20.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主要采用(A)。

A.收付实现制B.应收应付制C.应计制

D.权责发生制E.永续盘存制F.实地盘存制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经济业务中,属于企业资产退出的有(ABD)。

A.偿还借款B.上缴税金C.发放工资

D.向投资者分配利润E.购买材料F.提取盈余公积

2.关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E)。

A.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向外部关系人提供相关信息

B.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为内部管理部门提供相关信息

C.财务会计侧重于未来信息

D.管理会计侧重于向外部关系人提供数据

E.管理会计侧重于为内部管理部门提供数据

F.管理会计侧重于过去信息

3.会计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分为(CD)。

A.成本会计B.基础会计C.财务会计D.管理会计E.税务会计F.官厅会计

4.会计核算职能主要是通过下列选项中哪几项,从数量方面反映企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各项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ABCDEF)。

A.确认 B.计量 C.记录 D.计算 E.报告 F.分析

5.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

A.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基础

B.没有核算所提供的信息,监督就失去依据

C.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

D.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功能

E.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依据

F.没有监督所提供的信息,核算就失去依据

6.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哪几个过程(ABD)。

A.资金投入B.资金运用 C.上交税收D.资金退出E.资金收回F.资金分配

7.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现制的区别,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后,对于收入和费用要按照权责关系在本期和以后会计期间进行分配,确定其归属的会计期间,进而出现了关于下列选项的会计处理方法(ABCDEF)。

A.预收B.预付C.应收D.应付E.折旧F.摊销

8.事前监督就是在过程之初,对下列选项(ACE)中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所作的核查。

A.原始凭证B.记账凭证C.计划D.会计报表E.合同F.财务报告说明书

9.我国企业会计期间分为(AD)。

A.年度B.月份C.日期D.中期E.生产周期F.产品周期

10.一般来说,具有哪些特征的企业或单位构成看了一个会计主体(ABCDE)。

A.拥有独立的资金B.自主经营C.独立核算收支D.独立核算盈亏E.独立编制会计报表F.会计主体同时必须是法律主体

11.按权责发生制,下列货款中应列入本期收入的是(AB)。

A.本月销售产品货款收回B.本月销售产品货款尚未收回

C.本月收到长虹厂汇来预付货款D.本月收到上月销售产品货款

E.上月销售产品代购货方垫付的运费本月收回F.本月收到广告公司退回的广告余额

12.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特征(ABC)。

A.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B.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可以还给所有者

C.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利润分配

D.企业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E.企业清算时,应在清偿负债前,将所有者权益还给所有者

F.所有者不能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利润分配

13.所有者权益与负债有着本质不同,即(ACE)。

A.两者性质不同B.两者性质不同C.两者偿还期不同

D.两者偿还期相同E.两者享受的权利不同F.两者风险程度相同

14.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ABDEF)。

A.历史成本B.重置成本C.机会成本D.可变现净值E.现值F.公允价值

15.下列引起会计等式左右两边会计要素变动的经济业务有(BCD)。

A.收到某企业前欠货款存入银行B.以银行存款偿还银行借款

C.收到某单位投入机器一台D.以银行存款偿还前欠货款

E.将应收债券转为应收账款F.将应付债券转为应付账款

16.以下属于收入类要素的选项是(CDE)。

A.未实现融资收益B.营业外收入C.主营业务收入

D.其他业务收入E.利息收入F.递延收益

17.资产按其流动性通常可以划分为(ABCD)。

A.流动资产B.长期投资C.固定资产D.无形资产E.递延资产F.其他资产

18.仓库发出材料一批,其中直接制造产品预料1000元,车间一般耗料800元。应计入下列哪些账户的借方(AD)。

A.生产成本B.管理费用C.原材料D.制造费用E.本年利润F.营业费用

19.下列项目中那些事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CDFEF)。

A资本B.借款C.现金D.银行存款E.信用证存款F.有价证券

三、判断题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应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活动。(错)

2.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

和合理性进行审查。(错)

3.资金的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企业所有

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企业负债。(对)

4.会计监督的合理性审查是指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国家的财政收支计划,是否有利

于预算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奢侈浪费行为,是否有违背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等现象,为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严格把关。(对)

5.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因此,凡是

特定单位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对)

6.现代会计核算就是对已经法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反应,属于事后算账。(错)

7.会计监督不仅体现在过去的经济业务,还体现在业务发生的过程之中和尚未发生之前,也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对)

8.财务会计只是向外部关系人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济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信息。管理

会计只是向内部管理者提供进行经营规划、经济管理、预测决策所需的相关信息。(错)

9.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

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对)

10.记账是指对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采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在账户中进行登记。(错)

11.研究会计对象的目的,就是要明确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从而确定会计的任务,建

立和发展会计的方法体系。(错)

12.会计主体不仅要与其他会计主体分开,而起还要独立于本企业主体的所有者,当企业与

业主有经济来往时,会计应将业主当做另一个实体,做到往来账目清楚。(对)13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实物量度、货币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计量单位。(错)

14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它与一定期间相联系,是对象

化的费用。(对)

15中期会计报告,是指短于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通常是指半年度的会计报告。(错)

16会计等式揭示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对)

17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是不同的法律主体,虽然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但不能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错)

18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核算,能够更加准确的反应特定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错)

四、计算题

1.某企业6月初的资产总额为60000元,负债总额为25000元。6月取得收入共计28000元,发生费用共计18000元,则6月末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D)元。

A.85000B.35000C.10000元D.45000E28000F18000

2.某公司资产总额为60000元,负债总额为30000元,以银行存款10000元偿还短期借款,并以银行存款15000元购入设备,则上述业务入账后该公司的资产总额为(B)元

A.30000B.50000C.25000D.10000E.80000F.35000

3.企业1月份的资产总额为70000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30000元,则该企业的负债总额为(C)元。

A.50000B.30000C.40000D.10000E.20000F.10000

4.企业5月份的收入总额为60000元,发生费用共计25000元,则该企业 的利润总额为(B)元。

A.85000B.35000C.60000D.25000E.80000F.45000

5.企业4月份的利润总额为75000元,发生费用共计25000元,则该企业的收入总额为(B)元。

篇6:农业企业会计学第一章考试要点

(一)无形资产取得时的计价

无形资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

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已经计入各期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该项无形资产获得成功并依法申请取得权利时,不得再将原已计入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

当月增加的无形资产,当月进行摊销,当月减少的无形资产,当月不需摊销。

无形资产转让所以权入“营业外收支”科目,转让使用权入“其他业务收支”科目。

(二)无形资产的期末计价

无形资产在期末时的账面价值大于其可收回金额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部分,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三)无形资产减值的判断

企业在定期检查无形资产时,发现以下一种或几种迹象时,应当对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判断其是否发生减值:

1.某项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所替代,使其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2.某项无形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并在剩余摊销年限内不会恢复。

3.某项无形资产已超过法律保护期限,但仍然具有部分使用价值。

4.其他足以证明某项无形资产实质上已经发生了减值的情形。

(四)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处理

无形资产的减值是指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应按单项计提,并计入当期损益。

(五)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摊销的处理

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确定各期的摊销额。

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时,应当按照无形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确定各期的摊销额。

(六)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

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种因素全部或部分消失的,则企业应当在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的范围内转回。

篇7:农业企业会计学第一章考试要点

1.d

【解析】会计主体即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界定了会计丁工作的范围.将本企业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企业经济活动相区分。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讲.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f体不一一定是法律主体。现实生活中,事业单化、企业、企业的分支机构以及由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成的集团公司均可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故选项abc的表述均正确。当某一会计主体不能独立外时,如独立核算的销售部门等.则无须对外报送独立的财务报告。

2.c

【解析】在多种货币存存的情况下.应确定一种记账本位币。我国境内的企业一般要求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们也允许采用某种外币(如美元等)作为记账本位币。

3.c

【解析】应收账款在计提了坏账准备后,以扣除坏账准备后的净额列报,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均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资产按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量,体现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体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4.a

【解析】企业在对会计要索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町靠计量,否则必须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5.b

【解析】对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核算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对有的资产、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体现了相关性要求;期末对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体现了谨慎性要求。

6.c

【解析1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依据

7.c

【解析】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权责发生制是指收入和费用应在发生时进行确认,而不一定要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或支付现金才加以确认。

8.c

【解析】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足指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企业不同时期间的会计信息应相互可比9承包

【解析】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是指企业之问以及同一企业不同时期间的会计信息应相互可比。企业的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10.d

【解析】出售无形资产取得的收益是企业在偶发事件中产生的,它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无关,因此不属于收入的内容,属于直接计入损益的利得。

11.d

【解析】选项a是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选项b是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选项c是企业所有者权益项目内部发生增减变化非功过

12.c

【解析】对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体现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懔性要求

13.d

【解析】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上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租赁期满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项资产的选择权,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等等。所以企业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核算体现实质再于形式原则

14.d

【解析】企业在购入商品、固定资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时均应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企业

15.a

篇8:农业企业会计学第一章考试要点

1.平均年限法

平均年限法又称为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均衡地分摊到各期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是等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1-预计净利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弥补平均年限法只重使用时间,不考虑使用强度的缺点,计算公式为:

每一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每一工作量折旧额

3.加速折旧法

加速折旧法也称为快速折旧法或递减折旧法,其特点是在固定资产有效使用年限的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从而相对加快折旧的速度,以使固定资产成本在有效使用年限中加快得到补偿。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http://bj.offcn.com/html/kuaijiquzheng/?wt.mc_id=bk12876

常用的加速折旧法有两种:

(1)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一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和双倍直线法折旧额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的折旧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因此不能使固定资产的账面折余价值降低到它的预计残值收入以下,即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最后两年,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2)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也称为合计年限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净额和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总和。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折数总和

或:年折旧率=(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1}÷2×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其他方法的第一个区别就是一开始计提折旧的时候不扣除预计净残值,最后两年改为直线法计提折旧才扣除预计净残值;

另外就是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时候应该扣除以前已经计提的折旧,而年数总和法和年限平均法不扣除已经计提的折旧;而如果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该按照扣除了减值和已经计提的折旧后的账面价值重新计提折旧。

【例题·计算分析题】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1年1月,甲企业因生产需要,决定用自营方式建造一间材料仓库。相关资料如下:

(1)2001年1月5日,购入工程用专项物资20万元,增值税额为3.4万元,该批专项物资已验收入库,款项用银行存款付讫。

(2)领用上述专项物资,用于建造仓库。

(3)领用本单位生产的水泥一批用于工程建设,该批水泥成本为2万元,税务部门核定的计税价格为3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7%。

(4)领用本单位外购原材料一批用于工程建设,原材料实际成本为1万元,应负担的增值税额为0.17万元。

(5)2001年1月至3月,应付工程人员工资2万元,用银行存款支付其他费用0.92万元。

(6)2001年3月31日,该仓库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预计可使用20年,预计净残值为2万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7)2005年12月31日,该仓库突遭火灾焚毁,残料估计价值5万元,验收入库,用银行存款支付清理费用2万元。经保险公司核定的应赔偿损失7万元,尚未收到赔款。甲公司确认了该仓库的毁损损失。

要求:

(1)计算该仓库的入账价值。

(2)计算2001年度该仓库应计提的折旧额。

(3)编制甲企业2001年度与上述业务相关的会计分录。

(4)编制甲企业2005年12月31日清理该仓库的会计分录。(“应交税费”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和专栏名称,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答案】

(1)计算该仓库的入账价值。

该仓库的入账价值=20+3.4+2+3×17%+1+1×17%+2+0.92=30(万元)

(2)计算2001年度该仓库应计提的折旧额。

2001年度该仓库应计提的折旧额=(30-2)/20×9/12=1.05(万元)

(3)编制甲企业2001年度与上述业务相关的会计分录。

①借:工程物资 23.4

贷:银行存款 23.4

②借:在建工程 23.4

贷:工程物资 23.4

③借:在建工程 2.51

贷:库存商品 2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0.51

④借:在建工程 1.17

贷:原材料 1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0.17

⑤借:在建工程 2

贷:应付职工薪酬 2

⑥借:在建工程 0.92

贷:银行存款 0.92

或:借:在建工程 2.92

贷:应付职工薪酬 2

银行存款 0.92

⑦借:固定资产 30

贷:在建工程 30

⑧借:管理费用 1.05

贷:累计折旧 1.05

(4)编制甲企业2005年12月31日清理该仓库的会计分录。(“应交税费”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和专栏名称,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①借:固定资产清理 23.35

累计折旧 6.65

贷:固定资产 30

②借:原材料 5

贷:固定资产清理 5

③借:固定资产清理 2

贷:银行存款 2

④借:其他应收款 7

贷:固定资产清理 7

⑤借:营业外支出 13.35

贷:固定资产清理 13.35

篇9:农业企业会计学第一章考试要点

整理来源:厦门会计之家

本节重点归纳总结:

1.会计法律制度构成及其地位;

2.会计法律制度4部分制定者及代表;

3.综合类会计法律制度和核算类法律制度的代表。

第一章 会计法律制度

第一节 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会计法律制度是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的总称,也可简称为会计法规。

会计法律体系(金字塔)=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地方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一、会计法律

会计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

1.制定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全国最高立法机关

2.构成:《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

3.制定时间:《会计法》是1985年1月21日通过,1985年5月1日施行。现行的《会计法》1999年l0月31日第二次修订,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4.地位:会计法律所规定的是会计工作中重要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我国《会计法》是会计法规体系的最高法律文件,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热线:400-088-9197

算,实行会计监督的基本依据,也是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进行会计管理的重要基础。

二、会计行政法规与会计地方法规——非“会计法规”

(一)会计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所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规。

会计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制定并发布,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发布,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如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总会计师条例》等都属于会计行政法规。

1.制定者:国务院——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2.调整对象:---某些方面

3.制定依据:《会计法》

4.构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总会计师条例》

(二)会计地方法规

会计地方法规,也称地方性会计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经授权的经济特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与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地方性会计法规。如《深圳市会计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等。

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包括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制定者:国务院财政部门

调整对象: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

构成: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一)会计规章

由财政部制定,财政部长签署命令形式

《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代理记账管理办法》

(二)会计规范性文件

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即国务院财政部门以文件形式印发的制度办法

《企业会计制度》200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2、《小企业会计制度》2005

《企业会计准则第l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2007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96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

财政部与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前三层次:效力逐级降低

四、会计法律制度的其他分类

(一)综合会计类法律制度--层次最高的法规,针对重大的,带有综合性、根本性的问题

《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二)会计核算类法律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制度》

(三)会计人员管理类法律制度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实施办法》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四)会计监督类法律制度

《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

(五)会计中介机构管理类法律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

《注册会计师注册办法》

《代理记账管理办法》

(六)其他会计类法律制度

篇10:教育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本章的重点较少,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基本是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较少有论述题。重点是: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另一方面,也可将它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心理环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独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教育要心理学化),赫尔巴特,卡普捷列夫,梅伊曼。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从动物的学习开始研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三部分。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学科心理学,弗洛伊德,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维特罗克,生成学习理论及技术。

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

二、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08年,房宗岳翻译了日本学者小泉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近代在我国最早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著作。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C)。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起

2.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编者是(A)。

A.廖世承B.房宗岳C.潘菽D.陆志伟

3.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C)。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4.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B)。

A.测验法B.观察法C.实验法 D..调查法

5.(D)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工具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D.教学媒体

6.60年代初,(A)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A.布鲁纳B.桑代克C.皮亚杰 D.廖世承

7.在教育心理学看来,(C)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D.评价/反思过程

8.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A)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人本主义B.行为主义

C.认知心理学D.信息论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A)年。

A.1879B.1897C.1789D.1798

10.(B)是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A.主动性研究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D.社会文化研究

11.调查法中技术性最强的方法是(A)。

A.测验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谈话法

12.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是(C)。

A.观察法 B.谈话法C.实验法 D.问卷法

二、填空题

1.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2.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等。

3.布鲁纳在1994年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

4.评价/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中的一种。

三、简述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的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这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四、试述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l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等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研究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经典习题: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标志是1903年心理学家出版了。

2、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4、教育心理学是介于和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

5、何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6、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主要有哪些作用?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7、简要说明学生作为要素之一从哪些方面影响学与教过程。

8、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篇11:农业企业会计学第一章考试要点

第一章

心理诊断技能

第一节 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收集、整理

一、初诊接待的工作程序

1、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咨询人员应有的仪态:(1)服装整齐

(2)坐姿端正(3)表情平和

(4)保持正常社交距离(1.5米左右)

(5)会谈时不可直视对方的眼睛,可扫视对方的眼神或表情

2、礼貌地接待方式和礼貌语言

3、初诊接待询问方式:(1)间接询问:如:A我很希望知道,我在哪方面能向您提供帮助。”

B“您希望在哪方面得到我们的帮助。”

(2)不可直接逼问:如:A“您有什么问题,说吧!”

B“您找我们有什么事,说吧!C“怎么啦?有什么问题,说吧!” D“出什么事啦,说吧!”

4、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

5、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1)求助者对于泄密有诉诸法律的权利

(2)应该反复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3)心理测量结果和诊断也属保密范围之内

(4)心理咨询师在接受卫生、司法或公安机关询问时,不得做虚假的陈述或报告。

(5)发现求助者有危害自身或他人的情况,必须立即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6、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1)确保求助者了解什么是心理咨询,(2)心理咨询如何进行,(3)心理咨询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而不能解决什么问(4)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7、求助者权利:(1)有权选择心理咨询师

(2)有权确认他的执业资格

(3)有权知道收费标准

(4)有权中止咨询。求助者的义务:(1)如实向咨询师说明情况,提供与自己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信息;

(2)要按共同商定的时间表进行工作,如有更改要事先通知;

(3)要按时完成家庭作业

(4)不试图与咨询师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5)按规定缴费。

8、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

初诊接待的注意事项:

1、避免紧张情堵:积极练习以避免紧张

2、语言表达:(1)避免使用方言,(2)使用专业术语,应向求助者说明专业术语的内涵和外延

3、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4、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1)心理测量的功能都是有限的,(2)不可为获取求助者的信任而夸大它的功能

(3)不能在咨询范围以外向求助者提供帮助和作任何承诺

(4)在咨询范围以内可适当向求助者作出 1

三级

第一章

心理诊断技能

承诺

5、咨询时的仪态(1)不许吸烟,不许做 “下意识”动作(如玩弄铅笔、轻敲桌面、抖动身体等等。

(2)接待来访者之前,绝对不许饮酒或服用兴奋、镇静等药物。

(3)交谈中不能东张西望,应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或发问。

二、摄入性会谈的工作程序

1、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客与范围的参照点:(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5)确定会谈的内容与范围:对求助者的许多内容分别进行谈话

2、确定提问方式:(1)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

(2)特殊情况下,也可使用半开放式提问(或称为限制性开放式提问)。(3)为确定是否有家庭暴力,可用封团式提问:“你丈夫打孩子吗?”

3、倾听:(1)全神贯注地倾听,不能随便打断求助者的话

(2)不能在交谈中加入咨询人员评论:只有持非评判性态度才能使对方无所顾忌

4、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会谈必须是在心理咨询师的控制下进行。(计划性和目的性)

转换话题技巧:(1)“释义”:最常用的方法是,征得求助者同意后,把求助者的话重复一下并做解释后,立即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

这样做,使求助者感到很自然,会感到心理咨询师的问题提得合理。

(2)中断:A时间有限下次再谈

B建议换一个地方再谈 C暂时休止然后再谈

(3)情感的反射作用:A咨询师有意识地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问题。

B初次会谈时尽量不使用会引起求助者的情绪紊乱

(4)引导: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不是直接建议转换话题,有经验咨询师最常用方法

5、对会谈内容归类(会谈之后必须对问题进行归类)具体操作:(1)交谈中一般不能做笔录

(2)不能录音和录像,除非得到求助者同意。(3)谈话信息依靠临场记忆整理

(4)征得求助者同意后可做笔录,项目: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问题(经受的挫折或不良行为等)。

②现实生活状况。③婚姻状况。

④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⑤身体方面的主观感觉(主观症状)。⑥情绪体验、生活态度。⑦其他。

6、结束会谈(结束会谈时必须申明和承诺的话)@会谈法简介:

1、会谈中听比说更重要A为了取得信息,而不断地打断求助者的会谈,求助者就会觉得被动和不安。

三级

第一章

心理诊断技能

B一旦开始进入会谈,就应该将会谈维持下去。

2、态度:A咨询师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即会谈中不应该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

B只有持非评判性态度,才能使对方无所顾忌 3.区别

4.会谈法的种类:(1)摄人性会谈:通过会谈了解病史,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和家庭状况等等;

(2)鉴别性会谈: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措施;(3)治疗性会谈:针对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所进行的会谈(4)咨询性会谈:内容涉及的是健康人的某些问题

(5)危机性会谈:求助者发生意外时.如遭到强奸、想自杀、突然遭受精神创伤

5.怎样提问题:问题提得过多的原因:(1)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心理障碍缺乏理解

(2)咨询师对求助者的会谈内容缺乏理解(3)咨询师不善于掌握语言交流的技巧

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1)造成依赖。

(2)责任转移

(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5)求助者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6)提问过多可以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不恰当提问的形式(凯利):(1)“为什么„„”的问题。

(2)多重选择性问题。(3)多重问题。

(4)修饰性反问:对求助者毫无益处,(5)责备性问题。(6)解释性问题

6.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鍵作用(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6)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改善认识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

(7)会谈法的有效性。

@会谈法监床价值的评价:(1)不能用来预测学习成绩

(2)信度和效度上是不可靠的

@会谈(含摄入性)注意事项:(一)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二)提问中避免失误。

(三)咨询人员在摄入性会谈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四)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五)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六)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三、心理测验工作程序:(一)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同意

(二)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

(三)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会谈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必须重新进行会谈,3

三级

第一章

心理诊断技能

而后再进行测评。

@心理测验注意事项:

(一)不得乱用心理测验 1.目的不明确、依据不充分地随意使用。

2.单纯依据心理测验结果,不与临床表现相对照,片面地给出诊断和制定矫治措施。

3.未查明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可靠性(信度、效度)以及常模的时限便在临床上使用。

4.在诊断目的以外使用心理测验。

5.不按心理测验的程序要求和操作规定实施心理测验。6.超出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功能,主观地对数据和结果进行解释。

7.使用盗版软件实施心理测验。

8、将直接翻译而未经修订的测验工具用于临床。

(二)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验

1、在不理解各种心理测验本身独有的功能,对临床表现尚未形成印象时,便将各种测验工具一齐实施,以求从中寻求可能的临床线索,这种抛弃摄入性会谈法、调查法和观察法,只依靠测验法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2、只为了经济效益而大量地、目的性不强地使用心理测验,是职业道德不允许的。四、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的工作程序

(一)一般资料的整理(可列表填写)1.求助者的人口学资料:(1)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地、出生日期。

(2)职业、收入、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3)宗教、民族、婚姻状况(未婚、已婚、离异)。

(4)现住址、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状况、联系方式。

2.求助者生活状况(1)居住条件。

(2)日常活动内容、活动场所。(3)生活方式和习惯。

(4)近期生活方式有无重大改变。

3.婚姻家庭(1)一般婚姻状况,婚姻关系是否满意。

(2)婚姻中有无重大事件发生,事件原因中有无道德和文化因素。

(3)家庭组成成员,对家庭各成员的看法,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分工,自己家庭中所起的作用。

(4)家庭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原因,原因中有无道德、文化因素。

4.工作记录(1)对工作的态度、兴趣、满意程度。

(2)是否改变过职业,理由何在。

5.社会交往(1)社交网以及社交兴趣和社交活动的主要内容。

(2)与自己交往最多、最密切的人有几个。

(3)能给予求助者帮助的人和求助者帮助过的人有几个。(4)举例说明社交中的相互影响。

(5)社交中互相在道德和法律方面的责任感。(6)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如何。

6.娱乐活动(1)最令求助者感到愉快的活动。

(2)求助者对愉快情绪体验的描述是否恰当。

三级

第一章

心理诊断技能

7、自我描述(1)描述自己长处、优点时的言词、表情、语言、语调是否夸张或缩小。

(2)描述自己缺点时的言词、表情、语言、语调,是否夸大或缩小。

8.求助者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1)想像力。

(2)创造性。

(3)价值观(对生恬享乐方面、社会责任方面、追求精神生活质量方面的价值取向。

(4)理想(已经付诸行动的理想)。(5)对未来的看法:①希望明年发生什么事。

②希望5-10年内发生什么事。

③对未来事件发生的理由和判断依据。

④对现实状况能否捕捉住关键和重点。

9、其他。

(二)个人成长史资料的整理

1、婴儿期:围产期、出生时的情况,母亲身体状况、服药情况、是否顺产

2、童年生活:①走路开始说话的时间;

②与大多数儿童比较,有无重大事件发生,现在对当时情影的记忆是否完整; ③童年身体情况,是否患过严重疾病; ④童年家庭生活,父母情感是否和谐;

⑤家庭教奍方式、学校教育情况,有无退缩和功击行为;

①少年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有无挫折发生;

②少年期最值得骄傲的事和深感羞耻的事是什么; ③少年期性萌动时的体验和对待; ④少年期有无严重疾病的发生;

⑤少年期与成人的关系中,有无不愉快事件发生,有无仇视、忌恨的事或人; ⑥少年期的兴趣何在,有无充足时间做游戏,与同伴关系如何;

4、青年期:①青年期最崇拜的人是谁;

②爱情生活状况(有无失恋等); ③最喜欢读的书籍;

④学习(包括升学)有无挫折; ⑤就业有无挫折;

⑥婚姻是否受过挫折;

⑦有无最要好的朋友,朋友的状况如何(包括职业、道德行为、法律童识)。

5.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三)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资料的整理 1.精神状态(1)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

(2)情绪、情感表现。

(3)意志行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性等)。(4)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

2.身体状态(1)有无躯体异常感觉。

(2)求助者近期体检报告。

3.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1)工作动机和考勤状态(在校学生学习动机和考勤状况)。

(2)社会交往状况(接触是否良好)。

三级

第一章

心理诊断技能

(四)整理归纳临床资料应考虑的因素:(1)首先考虑与处置方案和治疗有密切关联的资料

(2)求助者个体方面(生物的、心理与行为的以及自我意识及其表现的)情况;

(3)有关求助者的环境条件(人事关系、工作环境、生活的物质条件);

(4)他人对她的评价(对她的一般印象、对治疗情况的评价等)。

(五)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的方法:

1、补充提问

2、测验资料:问卷和心理测验的办法

3、亲友资料:比较资料不同来源

(六)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可能固素:

1、过分随意地交谈与咨询师的倾向性可能给求助者形成暗示

2、收集资料者如果也是后来的决策者,最好把收集资料者与决策者结合起来。

3、求助者经常会出现阻抗或言不由衷的情况,咨询师不能依情况灵活地做出交谈计划。

4、对初期印象和后来新资料之间的矛盾,假若处理不当,会影响诊断与咨询。

(七)职业倾向对理解资料的影响:

1、非专业的观察者从自然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2、临床医生从来访者是否有病的角度看问题;

3、从行为主义学者从学习、行为或认知障碍的角度看问题;

4、生物学家(与人本主义学家类似)从人的发展生长角度上看问题

5、生态学者从生长环境失去平衡的角度看问题。

五、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

(一)工作程序(1)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医疗机构,详细阅读就诊的病历和有关资料。

(2)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其他心理咨询机构,其咨询(或治疗)过程如何。

(二)了解求助者既往史的内容:(1)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及疗效如何:医疗机构的质量和职业规范执行情况

(2)到医院就诊的原因是躯体的,还是心理的(3)对以往心理咨询的效果正行正确评价。(4)过去的心理诊断及咨询过程是否正确

(5)有的求助者原来确实患有精神病,但这次是另外的问题(6)还有的求助者经过以往的心理咨询之后,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加重。

第二节 初步诊断

一、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

(一)工作程序(1)(接下表)分类填写收集到的全部临床资料:

(2)按先后次序,列出临床表现,再列出收集到的各类与临床表现有关的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

(3)找到引起心理问题的关键点。1)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

2)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在临床诊断中寻找关键点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

@确定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原则:(1))资料要有可靠性和真实性

(2)资料的分析不能有主观随意性,要符合客观逻辑。

二、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

(一)工作程序

1、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背离一条原则者就可定为可疑精神病症状

三级

第一章

心理诊断技能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①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②人的行为在量与质方面和外部刺激保持一致,则必然正常 ③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一定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

④在行为上超越均值水平,但精神未必是异常的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①是区分心理问题与精神病的标准之一

②是区分正常人群与异常人群的标准之一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①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不易改变

②在存在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可能发生改变 ③是区分精神活动状况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

2、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

3、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其为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①神经症者常常强烈的求治愿望而主动求医

②重性神病”的求助者很少主动求医 ③精经症儿童反复向家长诉说痛苦

4、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①神经症者对自己的症状是有“自知力”

②重性精神病者对自己的症状没有“自知力”

@求助者能找出问题的原因及症状的关系,说明自知力完整

(五)不属于心理咨询范田问题的处理:①心理咨询师不能包揽一切,但可提出参考性意见

②心理咨询对某些问题不一定能起到作用 ③不能夸大承诺,以求得信任

④与心理有关的问题,心理咨询不能都妥善的解决

三、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

初步印象: 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就严重程度和归类诊断方面,形成大致的判断.(一)、评估求助者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程序

1、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对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衡量。

2、选择有效的测评工具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量化的系统评估。

3、完成上述工作之后,再对某些含混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初步区分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二)心理诊断的科学性①任何单项测定均应有可比较的常模,②测定的结果与临床症状有内在的逻辑性和相对的一致性

③诊断几乎无法根据一个单项测定而得出,是对多项测定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 ④心理学各基础学科所验证了的规律是心理诊断方法的出发点 ⑤心理诊断应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

(三)心理诊断的目标①与一般性心理学(寻求人类总体或某一群体的共同心理规律)研究的目标是极不相同的

②理诊断则是以个体为目标

③确定个体行为与常模偏离的程度和距离

④探求某一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

(四)心理诊断在临床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心理诊断:①外延方面形成A广义:既涉及正常成人和儿童的心理能力和个性的测评,也涉及精神病人的辅助诊断。

B狭义: 专门为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而进行的心理测评工作

②为更确切地说明治疗之前的决策过程,目前多采用“心理评估—诊断”这一概念。③使用心理评估—诊断概念应限制在临床心理学范围内。

心理诊断适用的范围:①适合于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②适合于心理疾病边缘状态的诊断 ③对于精神病学只有辅助作用

三级

第一章

心理诊断技能

④基本不涉及精神病学的问题 四、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一)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工作程序

1、把握主导症状主导症状:是指那些使求助者感到痛苦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属(即异常的心理行为表现)。

2、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特点:①时间:近期发生的(2个月以下)

②泛化:内容尚未泛化

③强度: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

④理智感: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 ⑤社会功能:轻度影响 ⑥人格:无明显异常。

⑦这类心理问题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心理咨询有较好的效果。

3、属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者:出原题案例9-12:41-44页

五、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程序(也是精神病、神经症的诊断程序或标准)(一)分析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的刺激。

(二)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是否属于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治的愿望。(三)分析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四)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

(五)综合以上分析、排查,与神经衰弱、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的特点:①时间:2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②泛化:内容泛化

③心理冲突的性质:具有现实意义和道德色彩 ④强烈的现实性刺激 ⑤社会功能:中度以上

⑥精神痛苦程度:中度以上

六、提出心理评估报告工作程序:(一)临床资料的核实

(二)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所谓评估实际上是要求咨询师确定求助者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的哪方面出了问题,其表现程度如何,引发问题的关健点和原因是什么。

(三)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分析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升银行网点竞争力下一篇:XX年119消防日黑板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