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党的群众路线

2024-07-02

毛泽东与党的群众路线(通用6篇)

篇1:毛泽东与党的群众路线

免费

分享

创新

群众路线学习心得:群众路线与党的先进性建设

群众路线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关键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始终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就会垮台,更谈不上先进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坚持群众路线,是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与方法,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先进性的实现基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共产党员扎根在人民群众中,生活在人民群众中,心里必须始终不忘群众,凡事想着群众。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要当好人民的公仆,利用好手中的权力,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真正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群众路线与党的纯洁性建设。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遵循的价值理念,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相比较,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纯洁性。因此,保持党的纯洁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把保持党的纯洁性摆在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保证党的纯洁性,毛泽东就提出共产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员,纠正和克服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在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说到底,是一些党员、干部党性不纯的表现。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蔓延,就会严重损害党的纯洁性,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完成。坚持群众路线是提升党员干部纯洁性的重要途径。在任何时候,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将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

免费

分享

创新

联系,坚决不允许凌驾于群众之上。要心里装着群众,主动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亟待解决的实际困难,及时发现工作中还存在哪些群众要求和期待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问题,主动与群众一道解决问题,更好地推动党的事业发展。要面上铺开,点上深入。与群众接触面越广、结交的基层朋友越多,对基层了解就越深入、越全面,在全心全意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中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提高党的纯洁性。

资料来源:http:///data/xdth/

篇2:毛泽东与党的群众路线

会议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会议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刘云山为何强调“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23日在京主持召开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调研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真正让党员干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达到在思想上作风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目的。(12月24日《人民日报》)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更理应时常“照镜子、正衣冠”,扪心自问究竟能力够不够、观念新不新、作风实不实、业绩优不优,从而知不足而奋进,切实为人民用好权、履好职。

“照镜子”,才能仰首无愧于党。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和最高行为规范,是党员干部言行的标准尺。领导干部多以党章为镜,对照查不足,找差距。看一看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党章要求,是党性修养这顶“帽子”戴歪了,还是“党员义务”这条“领带”忘记打,照一照党章这面“镜子”,便一目了然。

“正衣冠”,才能俯身亲近于民。“干部好与坏,群众说了算。”领导干部是“乐民之乐”、“想民之想”、“忧民之忧”还是“一口官腔”、“一副官架”、“一身官威”,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个别领导干部常是出门小轿车、进门办公室,与群众隔得远了,自然就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忘记了他们的面容,更谈不上“与民偕行”。领导干部要多“正衣冠”,看看自己步伐是否和群众一致,是慢还是快,虚心向群众请教“走路”要领,才能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才能与之“并肩走”,听取真言、了解真情。

“洗洗澡”,才能抵制病毒侵扰。房间器具长时间不打扫,就会覆上一层厚厚的灰,人的思想亦如此,有了“污渍”不清洗,便有可能危及自身。如王立军、李春城等,他们无一不是受私心杂念摆布,忘记了“清洗”,最终由“疾在腠理”发展至“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领导干部要多“洗洗澡”,去除一下身上的不实之“泥”,浮夸之“泥”,教条之“泥”,形式之“泥”,讲真话、办实事、解民忧,深刻自我剖析,诚恳接受批评,在组织的有力监督下听

招呼、守规矩。

“治治病”,才能挺胸轻装前行。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领导干部不应为了个人升迁、一己政绩和个人私欲,想病了、想疯了,而要坚持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自觉抵御外部的一切不良因素干扰,坚持廉洁从政,把发展好民生为己任,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接地气,拜人民群众为师,才能深刻领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汇聚和凝聚亿万人民群众的智慧,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刘云山这记警钟敲得很及时,很有必要。每位领导干部不妨时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才能不断夯实宗旨观念,进一步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价值观。

群众路线学习心得

党的作风影响和决定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反映和体现着党的作风。十八大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总书记又在2012年11月17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文章中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的老传统,也是新时期新要求。只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群众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根基,也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作为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一定要心系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做好群众工作要做到“三入”。

一要身入群众,关注民生。就是要走出机关,走出文山会海,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群众生活在最基层,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感受最深切,也最有发言权,反映的问题往往最真实、最可靠、最准确。通过与群众面对面接触、交流,特别是注重走访偏远的地区,困难的群众,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听取他们的意见,可以掌握最真实、最鲜活的社情民意,可以拉近干群距离。

二要深入群众,解决民困。就是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法设法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群众最讲实惠,不需要干部对他们讲大道理,也不需要干部和他们不疼不痒地套近乎,而是希望干部能根据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合理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一个群众的事情,对于全局来说可能很小,而对群众自己来说,则事事牵动人心,件件都是大事,有的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牵动他们的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这就要求干部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思考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并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的主要症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三要心入群众,维护民利。就是要带着深厚的感情,真心实意地同群众交朋友,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马克思指出,人为之奋斗的一

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群众工作必须以维护群众利益为依归。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树立干群一家的理念,把人民群众当成家人,把群众来信当成家书,把群众之事当成家事,群众工作当成家业,带着真心、带着感情为民办实事、为民谋实利。

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 张高丽 俞正声 刘云山 张德江

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

内容提要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一大法宝。党的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才能更加自觉坚定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我们党的党章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立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的根本工作路线,是贯穿我们党90多年奋斗历程的生命线。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唯物史观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决定了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

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根本动力的观点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具有内在统一性。只有坚持发展生产力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一方面,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从生产力视角全面审视社会体系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机理,强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这是唯物史观真理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唯物史观强调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这是唯物史观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经济社会条件越来越向着符合人类本性的状态改进,直至人不再听命于形形色色异化力量的支配,得到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即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可见,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必然会实现;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就必须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揭示、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高价值的追求,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摆在第一位。“一切为了群众”与党的根本宗旨和最高价值追求是高度统一的。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权益归根到底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我们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说到底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彰显了我们党对人的发展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更好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坚持群众路线必须正确把握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新变化,不仅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经济权益的实现,也要着眼于人民群众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权益的实现;不仅要通过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也要重视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以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观点,决定了必须“一切依靠群众”

对谁是人类社会发展决定性力量的回答,是检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试金石。唯心史观认为,英雄创造历史,天才人物对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而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创造着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着社会变革和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最主要的推动者,一切社会发展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一切社会变革也都需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完成。我们还应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是自发实现的,而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我们党执政,实质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观点,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以更好地领导人民发挥创造历史的作用。党的群众路线的创立、发展和完善,始终是围绕人民创造历史来推进和展开的。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回顾历史,无论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紧要关头还是在“风景这边独好”的顺利发展时期,我们党总是通过贯彻群众路线来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历史前进。今天,我国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好地把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发挥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统一起来,就要把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既确保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又确保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人翁地位。要通过贯彻群众路线,给人民群众指明前进方向,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创造主体、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主体、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主体,使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竞相迸发,一切有利于造福社会和人民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唯物史观关于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决定了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但不是一劳永逸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自始至终接受人民的监督。对于执政党来说,人心向背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如果人民不拥护、不支持,无论掌握多么强大的国家机器,最终都会被人民抛弃、失去执政地位。纵观历史,“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表面上反映的是不断重复的政权兴替,实质上是人民群众不断选择新的利益代表和政治代表的历史现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领导方法,才能保持自己的性质、宗旨和本色,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正是基于唯物史观对这一历史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我们党始终强调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

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保持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就必须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微观层面看,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 的领导实践过程;从宏观层面和长时段看,则是党践行对人民群众的承诺,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作出正确决策,实现人民利益,防止被人民群众抛弃的政治实践过程。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在国家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增加了因脱离群众而变质的危险。还应特别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自身出现许多新特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不断创造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群众路线新形式,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密切联系群众的新特点新规律,深入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汲取人民群众的丰富智慧,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与人民群众肩并肩、心贴心,使党的执政实践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唯物史观关于执政党的执政实践只能由人民群众评判的观点,决定了必须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切执政实践都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始终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衡量尺度,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党员干部在工作上必须对上级负责、对党负责。但应看到,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一切工作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所以,对党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是高度一致的,对党负责归根到底是对人民群众负责。人民群众的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我们工作的优劣,党的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满意来展开。

篇3:毛泽东与党的群众路线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革命家, 他把光辉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为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 他不懈地从事着广泛的经常性的人际交往活动, 他是为了革命而交往的, 并且在交往中坚持调查研究,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一、注重调查亲身实践

毛泽东革命的一生中, 注重调查研究, 通过深入农村, 到农民群众中的调查研究, 了解农民的情况, 深知农民的疾苦, 体贴农民的需要, 这也正是革命的需要, 不仅增强了革命的坚定性和革命的信心, 也作到了心中有数, 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路线和政策。要革命就必须了解为了谁革命。在担任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期间进行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活动, 积累了调查研究方面的经验。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 给毛泽东本人留下的印象也是极深的。1941年9月13日, 毛泽东在延安对中央妇委、西北局联合组成的妇女生活调查团讲话时, 还谈及了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的情景[1]43。他说:“中央要我管理农民运动, 我下了一个决心, 走了一个月零两天, 调查了长沙、湘潭、湘乡、衡山、醴陵五个县。这五个县正是当时农民运动很高涨的地方, 许多农民都加入了农民协会。国民党骂我们‘过火’, 骂我们是‘游民行动’, ……其实, 以我调查后来看, 也并不是像他们所说的‘过火’, 而是必然的、必要的。因为农民太苦了。我看受几千年压迫的农民, 翻过身来, 有点‘过火’是不可避免的, ……”[2]379不难看出, 毛泽东通过深入农民群众中去, 与农民和农村干部交朋友, 促膝谈心, 了解了农民和农村的情况, 深切地掌握了农民翻身解放的需要, 这正是解决革命需要的问题, 进一步解决了为谁革命的问题。

二、依靠群众扎根人民

革命不是少数人的事情, 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惊天动地的壮举。必须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兵民是胜利之本”, 干革命靠的是人民群众, 只有把群众发动起来, 革命才能取得胜利。人际交往就是做人的工作。毛泽东的人际交往, 是出于革命的需要, 出于夺取革命胜利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决心, 总是不知疲倦地深入到群众中去, 了解群众, 帮助群众, 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达到唤起群众投入革命斗争的目的。毛泽东不仅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时候是这样, 在青少年时期也是这样。1916年,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 7月学校放暑假了, 同学们纷纷离校回乡, 去探亲访友, 可是毛泽东不回家, 也不休息, 而是做一次“游学式”的长途步行, 去实地调查各地农村社会, 借此接触更多的农民、工人, 深入了解他们的疾苦。以“用之而弥盛”的道理, 说明切磋学问、交流思想的重要[3]19。他邀萧姓同学同行, 他们每到一地, 就“同农民住在一起, 帮他们写信、算帐, 同他们拉家常, 谈疾苦, 教导他们争取自身早日解放”[4]322。他们从长沙去宁乡, 过益阳, 经安化到沅江, 绕道平江回来, 步行千余里, 费时两个月, 带着五县人民的深情厚意和五县农村丰富的社会知识回到学校。毛泽东这样披荆斩棘为革命, 跋山涉水为人民, 不知有多少农民的心中留下了他亲切的声音, 埋下了革命的种子。从毛泽东深入工农群众, 开展调查活动, 广泛发动群众的实际行动可以看出, 毛泽东的人际交往活动, 是为革命而奔走的一种活动, 是为革命发动群众的一种方式, 是通过人际交往解决靠谁革命的问题的。

毛泽东听取群众意见很注意不同的声音, 有时他观察群众的心理反映, 很注重不满的情绪。他允许群众发牢骚, 不为群众过激的字词而不高兴, 反而要深入了解群众的不满情绪和过激字词的真正原因, 他认为必然是事出有因, 情有可原。

1.对人民的真情。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真情, 是他心目中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国家的主人思想的体现。在重民问题上, 荀子明确地将“君子”与“庶人”的关系比附于舟与水的关系, 提出:“庶人安政, 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主者, 舟也;庶人者, 水也,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5]毛泽东的人际交往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儒家重民思想。

2.注重调查研究。“没有调查是不可能有发言权。”[6]791毛泽东和农妇的交往, 体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注重调查研究的一贯倡导的学风。在调查研究中了解到农妇的困难, 乡里和县里干部的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他为农妇说了实话而高兴, 并且赞扬她。毛泽东了解了实际情况,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他善于从群众的议论当中, 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

3.调查研究是从群众利益出发的, 1941年6月3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 讨论征粮问题。天正下着大雨, 延川县代县长被雷电击死[7]314。同时, 一个农民的一头驴也被雷电击死, 这个农民逢人便说, 老太爷不睁眼, 咋不打死毛泽东。保卫部门要追查这个农民, 毛泽东加以阻止[8]303, 经过调查研究, 发现是公粮征多了, 于是从原来的20万担降为16万担, 同时开展大生产运动, 减轻人民的负担。受到了群众的拥护。

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 1941年8月1日, 中共中央发出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指出:“实事求是, 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 则是一个党性坚强党员的起码态度。”[8]316在1942年整风时候, 强调实事求是, 反对主观主义, 中共晋西区党委还特别规定“以后检查工作, 检查党员的党性, 看他是否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是否了解自己工作周围的具体情况”[9]94。

4.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毛泽东的交往活动告诉人们, 应该做到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群众路线包含了群众工作的目的、手段、途径和方法。毛泽东就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 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10]71只有坚持群众路线, 才能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 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5.交往要眼睛向下。毛泽东与群众的交往告诉我们, 一个人在交往上要眼睛向下, 向上交往是必要的, 但是向下交往更为重要, 更为必要, 应视之为交往活动的注重点, 应该愿意与人民群众交往, 积极主动地与人民群众交往。同时善于与群众交往, 尊重人民群众, 这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也是交往活动的生命力所在。

毛泽东深信“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毛泽东的举止言行, 都体现着重民、爱民、惠民, 关心人民群众, 相信人民群众, 放手发动人民群众。他不仅用这种思想来教导人, 也率先垂范, 身体力行。毛泽东的一生都在遵循和实践着儒家圣贤一再宣扬的“重民”、“惠民”、“养民”的民本之说, 为我们展示出毛泽东来自于人民, 扎根于人民, 尊重人民, 热爱人民, 并在人民群众中获得不竭力量的人民领袖光辉典范。

参考文献

[1]陈登才.毛泽东的领导艺术[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9.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 (第2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 (1893-1949) (上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4]于俊道.毛泽东交往录[M].人民出版社, 1991.

[5]《荀子.王制》.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7]谢觉哉.谢觉哉日记 (上) [M].人民出版社, 1984.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 (1893-1949) (中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9]延安整风运动编写组.延安整风运动纪事[M].求实出版社, 1982.

篇4:“第一军规”与党的群众路线

一、“第一军规”的形成

“第一军规”的产生、发展和完善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始终坚持了实践第一、群众至上的根本原则。

(一)雏形初现: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产生

1927年9月29日,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部队驻扎后,有的官兵挖了老百姓的红薯,侵犯了群众利益。10月3日,毛泽东在枫树坪向刚刚改编了的工农革命军全体指战员宣布了行军纪律:“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个红薯。”1927年10月中旬,当红军队伍抵达遂川县的大汾时,突然遭到地主武装袭击,一时被冲散,战士们又累又饿,有的战士看见老乡们种的红薯,不管三七二十一扒出来就吃。还有少数战士行动散漫,不听招呼,甚至还乱拿群众的东西。针对上述情况,10月24日,毛泽东同志向大家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条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

1928年1月4日,工农革命军攻占了遂川县城,建立了中央遂川县委和县工农兵政权,在部队广泛接触群众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毛泽东发觉这些问题后,于1月25日在遂川李家坪把部队集合起来,宣布了最早的“六项注意”:第一,上门板;第二,捆铺草;第三,说话要和气;第四,买卖公平;第五,不拉夫,请来夫子要给钱;第六,不打人,不骂人。

3月28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来到湖南桂东沙田圩,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由于受“左”倾盲动错误的影响,有一次革命军在烧土豪家的房子时,竟殃及到了旁边老百姓家的房子; 打土豪时,竟然错把老百姓娶媳妇的新嫁奁当做土豪财产予以没收。针对部队发生违犯纪律的情况,4月3日,毛泽东把部队集中在桂东沙田老虎冲三十六担丘的田中,对工农革命军全体指战员和桂东的地方武装,正式颁布了三条纪律、六项注意。 三大纪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工农一点东西;一切缴获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二)变化发展:“六项注意”发展为“八项注意”

1930年5月,红四军代表熊寿祺在第一次全国红军代表大会作报告时,详细阐述了三条纪律、六项注意。此后,毛泽东、朱德在革命实践中对六项注意作了修改,把第六项改为“损坏东西要赔并须爱护公物”;增加“七,不得胡乱屙屎;八,不搜敌兵腰包”两项,使之发展成为八项注意,并写进《红军士兵会章程》。1931年,红一方面军总部对三条纪律八项注意又作了进一步修改。三条纪律中的第一条“一切行动听指挥”,由第三改为第一;八项注意中的“不得随便屙屎”改为“不随便大便”。至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基本形成。

(三)固化定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容定型。

随着作战环境的变化,原先在南方宿营时要用门板和稻草铺地睡觉的情况,在红军主力长征转移到北方以后就不再有了。部队在南方住宿时,常借用老百姓的门板作铺板,借用稻草作铺草。各家的门板高矮大小不一,部队撤走时如果不物归原主,一大堆的门板就对不上榫,故规定了上好门板、捆好铺草再走。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两项内容不再出现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中,增加了“第一实行抗日的纲领,最后胜利才有保证”“优待俘虏要周到,瓦解敌军工作最重要”等内容。过去的具体事物和行为指向逐渐变得更具有针对性和概括性。

1947 年10 月10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了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作了统一规范。三大纪律是:(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是:(一)说话和气;(二)买卖公平;(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五)不打人骂人;(六)不损坏庄稼;(七)不调戏妇女;(八)不虐待俘虏。

二、群众路线的发祥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颁布对群众路线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从现存史料来看,它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最早表述,开创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先河,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内涵的原创性阐述,是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的重要标志。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奠基者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之前,尽管中国共产党人对群众工作进行了一些积极尝试,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总结。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之后,党的群众路线的概念才逐步形成。1928年6月至7月召开的党的六大,就作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的重要论断。同年11月,李立三根据党的六大精神在同浙江地区负责人谈话时,首次使用“群众路线” 这一概念。1929年9月,由陈毅起草、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三处提到群众路线。1929年12月,毛泽东在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精辟概括。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党的七大通过的新党章,第一次明確规定了党的群众观点以及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党的七大的召开,标志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正式形成。可以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的认识的一种深化和拓展,为后来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诠释者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条文形式对群众路线进行了具体化的诠释,使群众观点从理论化的概念变成有血有肉的具体内容,变得生动、丰富和实际起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条款充分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以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群众路线。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在对干部和军队具体要求的生动体现。再比如“八项注意”中的“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等都是用具体化的条款规定了尊重群众,与群众平等相处,维护群众利益的针对性要求。

(三)党的群众路线的规范者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颁布之前,党内并没有从制度上或者纪律上提出要如何做群众工作、如何处理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颁布是以这种铁的纪律, 将践行群众观点上升到制度规范的层面。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颁布是党的群众路线实质内涵的第一个宣言书,它在昭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的同时,也阐释了党和群众的关系,是群众路线由简单的群众观念和群众工作经验走向制度化、具体化的第一步,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发祥。

三、军规精神的弘扬

军规精神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群众路线的发端,弘扬军规精神就是践行群众路线,它不仅是带领群众、发动群众、充分激发群众创造性的思想武器,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一)稳固思想,始终坚持服务群众的根本宗旨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坚持为群众服务,既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体现,也是实现群众路线的基本途径。

要坚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用强烈的公仆意识,始终将群众当主人;要用强烈的为民意识,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要用强烈的平民意识,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时刻保持赤子般的爱民、为民、亲民的情怀。只有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观念,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维理念,我们才能从人民利益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诉求,满腔热情地解决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服务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

(二)把握重点,坚决落实群众路线的各项要求

要使党的群众路线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就必须深入了解、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要重点突出作风建设。当前影响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要害是作风问题,必须突出改进作风这个主题。而作风又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聚焦,我们就聚焦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吹尽狂沙始到金”,作风越好情越真。只有不搞“四风”了、不拼关系了、不吃吃喝喝了,干群才能真正血脉相连、生死相依。党员干部应当树立“等距离交往”的观念,牢记交往之中有纪律、有形象、有政治,不能垒“小山头”、拉“小团伙”、结“小圈子”,而应在真心相待、用心工作中升华群众情谊。

要领导带头联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中央怎么做,上层怎么做,领导干部怎么做,全党都在看。”实践证明,加强和改进作风,必须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广大干部才能积极跟进,改进作风才会立竿见影,取得实效。

要知行合一落实到位。我们讲军规精神,讲群众路线,说到底还是如何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的问题。只有注重落实,将党的群众路线各项要求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工作中去,才能不断让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让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才能抓得实、做得深、走得远。

(三)健全机制,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群众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满足不同群众需求的任务更加繁重。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把握为群众服务的新要求,提升为群众服务的标准,健全为群众服务的机制。党的群众工作需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习近平同志曾强调,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障。做群众工作,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认真贯彻执行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制度,大力弘扬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条件较差和情况复杂的地方去,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要善于研究和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工作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眾工作的论述,坚持和运用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进一步揭示了新形势下强化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规律性,明确了我们今后的工作要求、努力方向和创新路径。

篇5:毛泽东与党的群众路线

两个务必是指“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在河北省西柏坡举行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由毛泽东提出。2013年7月11日,总书记来到30多年前工作过的河北正定县,看望塔元庄村干部群众,就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听取最基层的意见。习总书记说,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2013年7月11日,总书记在西柏坡参观考察时,深刻指出,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两个务必”提倡的宗旨意识和执政理念,是保持党思想上纯洁的前提条件

对一个政党来说,能不能在思想上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关系事业兴衰成败。党的纯洁性体现在思想上,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坚持把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作为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坚决同各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作斗争。从延安整风“思想上入党”的洗礼到“两个务必”所蕴含的理想信念,都体现并强化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体现着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实践证明,要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还是在建设事业中,都必须时刻坚持艰苦奋斗作风,做到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否则,为人民服务就会成为空谈。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二者统一于党的根本宗旨的不断实现之中,统一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历程中,统一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征程中。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才能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如果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作风,贪图享乐,不愿意再做艰苦的工作,对群众的疾苦漠然置之,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就必然会脱离群众。”

“两个务必”坚持的群众路线,是保持党政治上纯洁的必然要求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须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必然地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党的纯洁性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决执行党的纲领、章程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抵制和反对一切违背党的基本路线的错误政治倾向。因此,坚持群众路线,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在情感上“亲民”,在行动上“为民”,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为什么要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来告诫全党,来郑重强调党的群众路线?因为在西柏坡时期,面对即将到来的革命胜利,党内、军内逐渐暴露出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情绪,如果任由这些错误思想和不良情绪滋长,必将危及党的事业。因此,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就是要求广大党员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取得革命胜利、实现党的纲领的根本途径和基本要求。“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

“两个务必”涵盖的党的优良作风,是无产阶级政党作风纯洁的集中表现

党的纯洁性体现在作风上,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坚持贯彻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弄虚作假和个人专断、追求奢华等不正之风。

“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克难履险的重要法宝。“两个务必”的实质,就是不要忘记人民群众,不要脱离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正是因为始终强调和坚持了“两个务必”,我们党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坚持群众路线。牢记“两个务必”,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借鉴历史经验、总结自身经验并不断提高进步的政党,“两个务必”就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翻开中国历史,历代王朝的更迭、社会的变迁,无不验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名言,揭示了“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的至理。历史昭示后人,启迪来者。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从延安到西柏坡,毛泽东一直在深入思考,答案也越来越明晰,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他提醒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两个务必”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一种永不停滞、永不懈怠、积极进取的精神。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但中国共产党是清醒的,正像总书记所说的,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取得的成就只是在伟大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相对于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使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牢记“两个务必”,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不断开拓进取,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牢记“两个务必”,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弘扬艰苦奋斗作风,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强的民族;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进步的国家;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也注定是没有希望的政党。“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艰苦奋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到延安陕甘宁边区的建设,再到西柏坡新中国的筹建,无不体现和贯穿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实践证明,只要心里装着人民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就能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如果丢掉了艰苦奋斗,贪图享乐,就必然脱离群众,最终也必然被群众抛弃。

艰苦奋斗没有时限,艰苦奋斗精神永不能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有所表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已被一些党员干部淡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能不能始终做到与人民同甘共苦,对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是一个很现实的考验。坚持群众路线,要求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艰苦奋斗仍然是当代共产党人必备的政治品德,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严明党纪政纪,坚决遏制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率先垂范,自觉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风气,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

牢记“两个务必”,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做到清正廉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两个务必”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虽然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党与消极腐败现象格格不入,但如何让共产党人执政以后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却一直是毛泽东思考执政党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他给全党敲响警钟,郑重提出的“两个务必”,就成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成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以来,牢记“两个务必”,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必须看到,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一些党员干部未能过关甚至腐化堕落,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如果任腐败现象蔓延,我们党就会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失去执政基础。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因此,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到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牢记“两个务必”,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是苏区干部的好作风,还是陕甘宁边区的“十没有”,都是我们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体现,也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和必然结果。西柏坡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党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坚持群众路线最好的时期之一,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牢牢抓住了关系最广大劳苦大众根本利益的土地问题,并且通过制定政策和法律最大限度地满足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正因如此,才有了土地改革的顺利推进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普遍改善,才有了“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感人场面。

篇6:毛泽东与党的群众路线

王欢 王晓东

《 人民日报 》(2013年12月31日07 版)

我们党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同志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理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重温这一思想理论,有利于我们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宗旨。早在1939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给张闻天的信》中就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1944年9月,他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指出,我们党“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1945年4月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提到“宗旨”的高度,“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尊重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基于此,他特别强调,要尊重群众的自觉和自愿,不能自以为是,“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此外,他还明确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

干部向人民负责,必须把是否对人民有利作为衡量党的一切工作和党员的一切行动的最高标准。他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认为,贯彻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要讲究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1943年6月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他科学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把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系统化、条理化。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实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重视调查研究。他认为,调查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的复杂过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深入群众之中,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呼声。他认为,调查研究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虚心向群众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他还指出,了解和听取群众的意见必须深入全面,要把握那些有代表性、倾向性的意见,不能只听取个别的、没有价值的意见。

让群众得到实惠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所在。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他认为,共产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与此同时,共产党员要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绝不能搞个人利益至上。“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他还强调,共产党员一定要顾全大局,善于同群众沟通,同非党人士合作。“一个好的共产党员,必须善于照顾全局,善于照顾多数,并善于和同盟者一道工作”。

上一篇:大学生健康促进活动方案下一篇:青州景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