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守域--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

2024-04-28

时守域--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共3篇)

篇1:时守域--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

如何应对媒体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作为向公众传递讯息的新闻传媒,具有表达舆论、反映舆论、引领舆论的特殊功能和强大力量。特别是伴随着网络更深地介入到新闻的传播中,媒体获得新闻信息来源的方式更加便捷,更加延伸。新闻传媒范围越来越广、技巧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渠道越来越多,新闻传媒对社会及公众的影响越来越鲜明和强烈。

但是,由于公众的社会地位、认知水平不同,对新闻的关注点、兴奋点不同,因此,同样的新闻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所以,新闻传媒并不总是发生鲜明的正面影响、积极效应,在一定时空内,新闻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效应,有时候还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为,公众凭借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在新闻媒体的引导下,可能在行动上做出过激的抉择,不仅影响自身利益,还可能影响社会的常态发展。

无论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新闻,也不论虚假新闻、失实新闻,还是真实新闻,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负面新闻或虚假新闻和严重的失实新闻产生的负面影响较易发现,也较易应对。而某些新闻虽是正面、真实的,其主要社会效果也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是在这些正面、积极的影响背后也往往隐藏着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和效果。

新闻的负面影响,除可能误导公众、影响公众情绪和行为,更可能给工作和事业带来影响,造成被动,延缓进程。因此,如何及时、主动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和化解新闻传播中负面影响,就成为衡量领导干部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标志 事实上,新闻媒体的负面影响发生后,即使寻遍所有有效的反应方案也难以找出十全十美的措施来,但这并不是说,在新闻媒体的负面影响发生后,我们就无能为力,就只能听任事态演进。只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应对,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平息事态,促进工作。

1、沉着冷静,保持理智

领导干部既是媒体受众,也可能是媒体新闻的来源,还可能是媒体传播的受害者。因此,负面影响来临时,切不可慌张,乱了方寸、失去理智。在负面影响下,任何内部的争论、冲动都可能将事实或错误掩盖起来,可能使人在弄清事实之前匆忙做出应对,这样反而会使事态更加复杂化。

所以,面对负面影响,一定要沉着冷静,保持理智,接受负面影响已经成为现实的事实,并勇敢面对,反复追问自己在负面影响中的位置和角色;客观分析负面影响是由真实新闻还是由虚假新闻或严重失实新闻造成的,是恶意报道还是善意报道造成的;科学估计负面影响的可能后果会对公众舆论造成的敏感和对未来的预感。在分清是非,甄别真假基础上,针对不同性质的负面影响,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2、行动果断,态度诚恳

无论什么原因导致了负面影响,往往都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和传播性,而那些严重失实和虚假新闻产生的负面影响,后果更严重。因此,面对负面影响,在行动上都要快速果断,决不拖泥带水。要在摸透情况基础上,统一口径,做好周详的应急预案,在最短时间内采取应对措施,准确清晰地传达信息,以求以最快的速度降低负面影响的程度和后果。同时,对负面影响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要增加透明度,向公众作坦诚的解释,切不可粉饰或掩盖事实,试图推诿责任、掩盖真相。对媒体,对公众的“无可奉告”,会招致更多的麻烦。主动坦诚的姿态,会使媒体和公众感觉受到尊重,沟通也会更加有效。

新闻媒体传播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只靠媒体解决,因为有些真实新闻或一般失实新闻,譬如对工作中的问题、过失、差错的客观报道,也可能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造成工作被动,这就需要通过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平息事态。对这类负面影响,要态度诚恳,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抱着“诚意”解决问题的态度,躬身反思,不遮丑,不护短,知错就改,透明公正,坦然面对,认真自省,寻找问题根源,正面推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变压力为动力,使负面消极影响转变成前进的动力。

3、及时沟通、争取主动

负面影响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主动与事发媒体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有效沟通。一些案例事件说明,保持与媒体的信息畅通渠道,对媒体采取开放式的良好姿态,往往能把“危机”变成“机会”,从而澄清误解,并赢得公众信任。反之,如果媒体获取信息的渠道受阻,媒体就会尽其所能、挖空心思从各种渠道、各个侧面搜集信息并试图“拼凑真相”,将本来简单的情形复杂化。

要通过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常态对话机制,捕捉媒体心态,发现潜在的负面影响,在媒体报道之前尽快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最短时间内将办法通报给媒体。同时主动邀请一些媒体,召开通气会,做一些专访或旁听相关事件处置会议、现场报道事件处置进程等,丰富媒体信息传播内容,借用媒体自身的强大传播功能,形成良性循环的传播方式,引导舆论,影响公众。这样,在应对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借机宣传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声誉和形象。

4、收集证据,分析媒源

在应对媒体负面影响过程中,分析和把握产生负面影响的媒体信息的来源非常重要。分析和把握媒体源头,有助于及时梳理信息流,发现产生负面影响的症结所在;有助于分清负面影响的性质和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所以,查清和掌握源头即能控制方向,控制事态进展,从而确保应对负面影响的质量。

因此,负面影响发生后,要采取一切积极有效的手段及时查清媒体信息的源头,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得到全部媒源证据比较难,然而得到一些有效的,关键性的证据还是能够做到的,譬如提供或发现媒源的当事人或参与人、媒源信息的时间地点、媒源信息的首发媒体、媒体记者、受众范围等等。

面对负面影响,不说话不表态不行,说错话表错态更不行。在没掌握更多的媒源信息之前,在对媒源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之前,千万别说出超出已知事实允许范围的话,千万别做出超出已知事实允许范围的事,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了全部或主要事实后才可以做出恰当结论。

5、积极交涉,寻求救济

一是和责任媒体进行交涉。对那些失实新闻、虚假新闻造成负面影响的,要迅速提出针对性意见,直接向发布报道的媒体总编及领导反映,有责任媒体自我及时更正,或者采取其他手段纠正负面影响。

二是迅速给主流媒体提供详细丰富的信息,以利于它们的“后热点”炒作,激发媒体和公众的新兴奋,在满足公众知情欲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意见和做法通过主流媒体迅速传播出去,重建受影响的支持者的信任,吸引新的支持者,化解负面影响。三是迅速向新闻主管部门申诉,通过新闻主管部门真正行使法律赋予的行政处罚权,对刊登虚假新闻、严重失实新闻的媒体进行处罚,以消除负面影响。四是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对由于媒体的严重失误而给工作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的恶意炒作的虚假新闻或严重失实新闻,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获得救济。敢于诉诸法律与媒体打官司,证明自身没有任何问题,这时候也可以主动邀请媒体来关注,借机宣传自己。

6、完善制度,强化舆情控制和引领 通过建立严格内部管理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可能出现的对工作有负面影响的新闻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经常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整改,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让别人抓不住尾巴,从源头上减少负面报道,从源头上减少负面影响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建立与媒体正常合作的机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及沟通,突出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有效提升公信度;注重媒体关系的培养,善于捕捉媒体的敏感性和兴奋点,及时发现负面影响的萌芽,注重策划,积极做好应对措施。

通过增强防范意识,强化防范机制,提高对媒体传播的“灵敏度”。对重大信息要建立统一的发布窗口,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信息;对出现的负面影响,要建立统一的应对渠道,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表态或发表意见。

通过建立舆情控制和引导机制,促进舆情的理性化。时刻关注媒体动态,一旦发现可能导致负面影响的不良媒源信息时,及时报告,及时采取措施,力求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强化引导者的权威性,营造健康的、强势的主流舆论氛围。

篇2:时守域--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

关键词:新媒体,突发事件,应对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推动了新媒体技术的革新,在这种背景下,以互联网等为主导的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模式互动化等特征的新的媒介逐渐代替过去的报纸、电台等传播速度较慢、传播范围有限、传播模式单一的传统媒体,造就了一个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是一个新的概念,在科学技术的辅佐下,在基于互联网的基础上,采用全新的数字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传播更加形象话、迅速、精准。常见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手机、平板电脑等。总的来说,新媒体实现了传播内容、语境的变革,并且可以对传统意义上的话语权进行新的结构。在笔者看来,这种新的方式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新媒体以新的方式变革了传统意义上的话语权

1.1 个人媒体的特征突出

网络时代不象不像过去的大众媒体那样单向的传播,而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信息的渠道,都可能成为表达意见的主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是记者。

1.2 各阶层实现平等对话

各阶层包括知识分子、草根阶层、政府和官员、媒体记者、辟谣者、境外媒体和互联网上各色人等。在某一事件发生后,各种人群、各级媒体都可以发表看法和意见,会出现各种声音,处理不当,导致的结果也会各不相同。

1.3 新媒体成为民众表达的第一通道

自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后,尤其是新媒体的兴起,慢慢地,互联网等新媒体成为老百姓最便捷地表达利益诉求和赢取公众支持的通道,特别是成为弱势群体维护基本权益的重要平台。

1.4 新媒体已经成为各类突发事件的重要信息源

在新媒体的帮助下,活跃在网络上的民众都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记者,每个人都有话语权。网民针对社会的突发性事件的深度搜索欲望和能力不断增强,往往会导致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话题层出不穷,突发事件处理难度增加。据统计,微博已成为重要的网络舆论载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数据显示,由微博微信曝光的危机事件,逐渐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年通过新媒体手段曝光的事件占比已超7成。由此可见新媒体已经成为突发事件的第一信息源。

2 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报道

突发事件的报道与普通事件具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下,事件的扩散速度十分之快,因此时间的话语权不完全掌握在媒体手中,民众对此的关注会更进一步扩大。尤其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广泛应用之下,其会成为讨论事件的核心平台。相对来看,传统媒体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只能进行相关跟踪报道。但民众可以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对其进行评论转发,在这种形式下就形成了一种民众与传统的互动,即传统媒体舆论场与新媒体舆论场的互动,形成舆论共振。对此,我们必须争取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及时占领舆论制高点。

2.1 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道突发事件,加强正面舆论引导

并且从突发事件的本质来看,其往往会涉及到大众的自身利益,因此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所以公众也希望获得事态发展的最新消息以及了解上级单位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传媒必须尽可能把事件信息准确及时传递给民众,保障公民对事件的知情权。同时我们必须坚持的是,报道必须在真实叙述的前提下进行,不能把道听途说来的消息发布给公众,必须核实后再发布,否则可能会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会造成民众的恐慌。

2.2 重视并学会使用新媒体,先声夺人,掌握舆论主动权

突发事件中新媒体报道呈现出报道集中、立体式全方位报道、连续滚动播出、公众关注度高等特点。突发事件报道中,新媒体已经成为报道的领先者,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可以更加及时迅速地传播消息,并且具有范围广的特点,这些都可以表现在对突发事件的滚动式连续报道之中,由此公众可以更加及时地了解事件发展进程。

2.3 强化评论功能

评论是很多传统媒体的旗帜,在互联网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应当结合新媒体传播特点,强化评论功能,树立“观点竞争”意识。网络的开放性是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成为一个评论者。但正是这种低门槛和开放性,使话语权在逐步被滥用。很多网民在发表言论之时,经常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心情,缺乏一定的理性,不能以一种建设性、创造性的态度和架构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2.4 实现媒体融合,强化传播效果

篇3:如何防止新闻报道出现负面效应

【关键词】正面报道 负面效应 导向 潜导向

“现在有些记者真能编,写的事情一看就很可笑”,“忽悠人的新闻太多,没法信。”当下,有些读者这样评价报纸上的新闻,这些评价透露一个信息,新闻报道的负面效应,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让我们媒体从业人员不能不高度重视。负面效应如果持续出现,将损害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由于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信息来源的增多,今天的受众眼界开阔,思维活跃,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增强,而我们一些媒体却不能与时俱进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仍只顾自说自话地单向灌输,忽视对受众心理和需求的研究,使得一些报道不仅不能达到正面的宣传效果,反而会出现负面效应。

归纳起来,负面效应可分以下几种:

1、宣传效果适得其反

有的负面效应是相对于正面报道的目的而言的。新闻报道力求引导受众向“东”,但是受众接收后的实际效果却是向“西”,新闻媒体正面报道的动机与受众的实际接收效果完全背道而驰。某市级党报刊发一篇《质监“四个到位”为企业服务》,说的是某县质监局转变工作作风,服务意识到位、服务能力到位、服务措施到位、服务效果到位。另一家市级党报在当日的二三两版上,国税、地税的稿件有四条,有的尚有些许新闻亮点,有的则纯属常规工作。还有一家市级党报大篇幅刊发《市工商局直属局“四个加强”提升执法办案水平》这样的稿件。本是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是本分,却拿来表扬,不仅达不到宣传效果,提高报道对象的美誉度,反而会让读者心生反感。这一类问题很常见,把各单位各部门的日常工作当作新闻来报道,只会让读者“审美疲劳”。对本职工作的正面报道,应当有所节制,如果实在需要报道,也应该找角度,求创新、寻亮点,务求宣传有实效。切不可贪图省事,照搬文件。

某市级晚报刊发了《临时摊点群有了“紧箍咒”》的消息,标题中“紧箍咒”一词不善意也不准确,难道管理部门对摊贩就是要时时念“紧箍咒”?内容中的“统一行业服装标志”、“统一经营设施”,简直就是给管理部门开辟了“创收门路”。读者看了只会对这些举措的动机产生疑问。

2、导向本身存在问题

有的负面效应是相对于社会客观效果而言的,就是说由于正面报道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正面报道被受众接收后,这一正面报道非但没有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作用,反而带来不良的影响。某晚报曾刊发署名言论《奖励救人的嫖客又何妨》,说的是一名先是嫖娼,后受被协迫卖淫的女子之托,向警方举报组织卖淫人员的事。“盗亦有道”,嫖客的这个做法应该被肯定。但这篇稿件的主题就是说,要对嫖客进行奖励,其观点与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显然相悖。某都市报曾用大幅现场照片配文字刊登题为《“正规军”砸烂8台“黑出租”》的报道,报道8辆“黑头”出租车,被合法经营的出租车的哥的姐们砸成废铁。文章说:“现场一名的哥告诉记者,自己亲手砸了‘黑车’实在过瘾,终于除了心中一口恶气。”砸车做法的本身是违法的。如果黑出租车属于应该报废的车,就应该按强制报废的法规程序去执行;如果黑出租车不属于应该报废的车辆,这样做既破坏了社会财富,也侵犯了车主的财产权,是一种无视法律的表现。报纸浓墨重彩地宣传这则新闻,向人传达一种戾气,不知要把读者引向何处。新闻记者要不断提高理论修养、政策水平和法律素养,紧紧把握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不可因片面地追求新闻宣传的“轰动效应”,而忽视负面效应,造成新闻舆论误导,特别是在宣传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上产生误导。

3、内容细节处理不当

在正面报道中要注意防止不当内容的存在。所谓不当内容,是指正面报道的内容中含有一些不宜报道、不能报道的内容,这些不当报道内容的存在,非但不会增强报道的正面效果,反而成为带来负面效应的因素。比如在一些案件追踪报道中出现了具体犯罪细节的描写等等,都属于报道内容的不当。某市级党报晨刊在A5版头条刊发《老翁“买”邮标被骗四千》,详细地叙述三名骗子如何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设计“圈套”,骗取一位老人钱财的情节。某都市报刊发 《操纵取款机吐真钱吞假币 一男子被处行政拘留五日》,对如何让取款机吞假币的“技术手段”进行详尽的交代。类似这样有关社会治安的报道,不仅没有起到教育读者的作用,反而起到了“教唆”作用,特别是青少年有可能从中汲取有害的东西,学会一些作案手段。新闻必须真实,但真实性并不是正面报道的唯一原则,记者必须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对事实进行慎重而妥当的取舍,达到正面宣传的目的。

4、负面解读“节外生枝”

一些负面的“潜导向”不可忽视。报道的主题目的达到了,但却对其他方面的主题产生了负面效应。某市级党报晨刊在9版头条刊发《我是局长小舅子 给我3万元包你拿经适房》说的是皖南某县一农民冒充县房管局局长小舅子,以帮别人购买经济适用房为由,骗取他人财物。当然其行为最终被火眼金睛的公安部门识破,骗子受到法律的惩处。读了这篇稿件,读者往往会很不乐观地思索:如果真是局长小舅子,又会怎么样?经济适用房出售到底有没有漏洞?某市级党报在头版刊发《“小金库”治理自纠690多万元》,报道在自查自纠阶段,全市各部门已查出“小金库”资金。稿子同样让人联想翩翩:没查出的还有多少?“小金库”为何屡禁不止?为了防止“潜导向”产生,报纸应对新闻事实进行全面考量,寻找一个更合适的切入口进行报道。

如何搞好新时期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媒体从业者政治素质不高、责任意识不强;业务素质不高,新闻辨别能力较弱;知识面窄,缺少法律意识;思维多片面性,少辩证法;少全局观念、发展眼光——这些都是造成报道负面效应的原因。

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提高业务水平、新闻辨别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增强法律意识,多些辩证思维、避免片面性等等,这些不是空话、套话,而是我们应切切实实常抓不懈的工作。只有全方位提升素质,才能防止报道负面效应的出现,媒体才能保持其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引导力,才能担负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江淮时报社)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模式创新探讨下一篇:高考不等式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