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专业培养的方向和人才

2024-06-07

电信专业培养的方向和人才(共10篇)

篇1:电信专业培养的方向和人才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探索

摘要:

电子商务近几年发展迅速,电子商务专业是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个全新专业。

一、引言  许多企业从最初的怀疑观望到现在的积极跟进,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要想在商场中占领一席之地就必须开展电子商务D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既熟悉经济活动基本规律,又要掌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既具有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又熟悉商务运作流程。要想培养出让企业满意的学生,就要找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建立合理、完善、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专业特征不够明显,课程设置不能相容互动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加之电子商务专业开办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很多学院本来对电子商务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把握,没有特色,教材选定没有针对性,造成高职院校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因此如何让学生准确而全面地掌握本学科知识,树立高职院校的自身特色和竞争力,便成了教学之中的一大难题,亟待解决^  2.实训环节薄弱、教师实操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动手能力欠缺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强于理论而弱于实践,课堂教学没有新意,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训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习实训都在虚拟环境中操作,不能切实的感受实际经济活动中电子商务的应用。同时,由于大部分教授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是从各专业抽取出来的,本身很少参与商务实际运作管理,课程的案例来源缺乏实战性,在实践课程中指导也会受到极大程度的限制。  3.学生对就业缺乏信心,目标不明确  多次和学生座谈交流,发现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现状及行业发展的前景不清晰,对自己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方向不明确,信心不足。并且在校三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同时学校对企业希望接受什么样的毕业生也不是很明确,这样就导致供需双方的盲目性。  4.教师资源严重缺乏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绝大多数是从计算机相关专业调派过来的,教师的电子商务知识储备大多来自于电子商务类书籍,没有电子商务的实战经验,不少师资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 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是我们的责任,学院在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学校的资源以及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让学生利用在校的三年时间,掌握集管理、信息技术、商务运营、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针对性地、多方向地培养企业所需的第一线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我们的目标。 四、如何构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紧密结合市场与工作岗位要求,设置合理的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需深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状况调研,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明确就业岗位,根据从事该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从企业发展与市场需求来看,高职院校可以将电子商务专业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偏重商务的营销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商务运作、信息化管理和网络营销的能力。一个是偏重技术的平台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在电子商务系统应用和维护管理的能力。  2.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构建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加强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商务实践教学能力,把教师分批地送到企业,参与实际的商务活动和技术开发,在与企业的接触中学习最前沿的技术、最真实的.项目运作、最新的商业案例。同时将企业优秀的商务人士请到学习参与实践教学,和学生互动。另外,精心设计实践实训项目,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3.和企业对接,培养企业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  高职学院的学制为三年,为了让学生很快适应社会,了解企业需求。将三年在校的学习时间压缩为二年半,第五学期送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撰写定岗实习报告,报告中学生不仅撰写实习心得,更主要的是为自己真正融入社会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毕业后能快速的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4.加强师资培训  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培养复合型人才,首先需要复合型师资,建立“效率高、水平高、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第一,可以选派乐于学习的教师前往“产学研”合作单位进修学习。第二,可以从企业、生产第一线聘请“双师型”素质的技术人员到校任课。在校教师学到了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知识进行管理的经验,掌握了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的实况及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类型。 五、结论  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快速发展,更多的中小企业需要电子商务专业的综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要认真进行分析,构建科学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向模式,强化校企结合,早为学生进行就业前景规划,才能培养出企业、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综合人才。  作者简介:陈海峰(1980-),女,汉族,甘肃人,讲师,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就职于甘肃机电职业技木学院,从事电子商务、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研究。

篇2:电信专业培养的方向和人才

英语专业医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从课程体系优化、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多元化评价方式、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外部保障措施等方面论述了英语专业医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期推动中医药对外交流,深化英语专业建设内涵,为今后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作 者:朱剑飞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6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27(6)分类号:H31关键词: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 医学英语

篇3:电信专业培养的方向和人才

目前, 我国医疗机构、相关企业对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人员需求量大, 但社会对中医针灸推拿认知度不高, 相关专业人员数量较少, 供需矛盾突出。中医专业针灸推拿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统一标准, 课程设置不规范, 毕业生知识、技能水平不能完全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为积极响应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十个衔接”, 落实中医专业针灸推拿方向科学发展, 现就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谈几点看法。

1 中医专业针灸推拿方向发展现状

近年来, 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的相关研究正在逐步深入, 实践范围逐步拓宽, 在针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 (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偏瘫、截瘫、哮喘、颈椎病、腰腿疼痛、肩周炎以及各种骨关节疾病) 的康复治疗中, 现代康复医学技术和传统中医康复理论、经验、疗法 (药物、食物、针灸、按摩、刮痧、气功等) 已并重施治。

2 职业教育现状

本次调研了4所高职院校 (湖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6所中职学校6所 (曲阜中医药学校、安阳中医药学校、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针灸学校、达州中医药学校、甘肃省中医学校) 。10所学校均开设中医专业, 现将资料分析如下。

2.1 中医专业针灸推拿方向教学计划执行情况

(1) 根据市场需求, 各学校对中医专业针灸推拿方向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 使课程及教材基本符合专业设置要求 (见表1) 。

(2) 各学校课程结构情况。公共基础课占19.3%~23.4%, 专业基础课占24.8%~39.1%, 专业技能课 (包括专业方向) 占

49.2%~61.3%。

2.2 师资情况

(1) 各学校中医专业针灸推拿方向教师以中医专业针灸推拿方向毕业生为主,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或其他专业均有, 且都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2) 调查发现, 中高职院校中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92.9%, 硕士学历教师占7.1% (见表2) 。说明目前中高职学校对中医专业教师学历要求较高, 这也是各学校重视中医教学质量的表现。

(3) 调查发现, 对于中医专业专任教师数量, 大部分学校未达到规定要求, 中医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 (见表3) 。

(4) 调查发现, 各学校中医专业专职教师高级职称者占33.0%, 中级职称者占27.0%, 初级职称者占40.0%, 表明目前中高职院校对中医专业教师的职称要求较高, 重视中医教学质量 (见表4) 。

2.3 就业情况

各受调查院校2009—2013年中医专业针灸推拿方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 (包括升学) 均超过90%。调查显示, 学生虽然最终就业率较高, 但是部分毕业生未从事中医相关工作, 部分毕业生需继续求学后才能找到工作 (见表5) 。

2.4 课程开设需求

针对我国中医康复医疗特点和医疗机构对中医针灸推拿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专业基础课可开设中医学基础、人体解剖与组织学、临床医学概要、中医内科学、病理学等课程;专业技能课可开设针法灸法、刺灸学、针灸治疗学、推拿手法、推拿治疗学、康复医学概论等课程;配合医疗机构对中医针灸推拿人才协作沟通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 可开设公关礼仪、人际沟通、急救医学等选修课程。

2.5 培养模式

调查发现, 中高职院校中医专业针灸推拿方向的总学时平均为3 256学时, 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比为1誜1, 临床实习时间平均为40周, 可见各中高职院校已越来越注重学生中医实践技能的培养。

各受调查院校多选择二级以上医院为临床实习基地, 以使学生能够接受规范、严格的实习训练。大多数学校临床实习能够完全由临床一线医生带教, 部分学校选择由临床一线医生和学校教师结合的方式带教。由此可见, 各中高职院校注重教学与临床真实环境的结合, 培养符合临床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3 改革中医专业针灸推拿方向课程体系

中医专业针灸推拿方向应根据岗位需要设置课程体系, 为学生顺利考取助理医师执业资格证书服务, 要求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必要的现代基础医学知识[1]。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兼顾对口升学考试, 建议开设以下课程:中医学基础、人体解剖与组织学、生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经络与腧穴等。

足部按摩、保健按摩、推拿按摩项目建议开设推拿手法、保健按摩、足部按摩、推拿治疗等课程。

刮痧、拔罐、针灸、刺血项目建议开设针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等课程。

中药外敷、精油项目建议开设中医养生保健、中药方剂等课程。

美容企业除了涉及保健按摩、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精油外, 还有美容、美体项目, 建议开设化妆品与调配技术、芳香保健、美容实用技术等课程。

通过对技师非专业能力要求的总结, 建议中医专业针灸推拿方向开设以下公共基础课程:营销学、公关与礼仪、体育、人际沟通、管理学、英语等。

学校除了大力拓展专业课程外, 还应重视和加强公共基础课及德育课程建设, 建议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健康、市场营销、艺术及人际沟通等课程。从而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职业道德素养也得到提升, 成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2]。

4 师资培养

(1) 学校要随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正确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 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 特别是实践方面的培训, 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

(2) 随着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 学校需要通过引进有实践经验的工作者加入教师队伍, 并针对原有教师开展相关专业培训,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 使之具备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养。

(3) 技能型人才培养应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现有专业教师要定期到相关机构学习, 机构和学校要为教师的实践创造必要条件。要特别注意聘请本行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举办教师培训班、接收教师实践锻炼等途径, 不断更新教师专业知识,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求, 转换角色, 努力成为教学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

摘要:就当前中高职院校中医专业针灸推拿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存在问题、构建新课程体系的依据和思路进行探讨。对我国4所高职院校、6所中职学校中医专业针灸推拿方向人才培养状况进行调查, 明确该专业人才社会需求, 为实现职业教育与岗位的良好对接, 制定符合科学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教学标准提供全面、客观的依据。

关键词:中医,针灸推拿,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雷正光.现代职教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9) :6-9.

篇4:电信专业培养的方向和人才

【摘要】为实现通识教育、大类课程教学与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高素质应用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技术人才,本文结合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从准确定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教学体系结构、优化课教学程体系入手,对该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优化进行了总结与探讨,以期为该专业(方向)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教学体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43-02

一、引言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是一门集理、工、农、管、经、法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为一体,既相对独立、又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的新学科。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教育部2003年新批准设置的目录外本科专业,已在贵州大学、海南大学和滁州学院试点开设。2012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将贵州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归并至“食品质量与安全”并停止招生。由于社会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需求量大,2014年贵州大学按照《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建设的通知》要求,在植物保护专业下设置了“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方向。目前已拥有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完整的人才培养链。为推动贵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加强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交融,实现通识教育、大类课程教学与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培养理念,2015年贵州大学决定在2013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启动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本文基于贵州大学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之际,结合社会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与优化,旨在使培养的学生更具有专业竞争力。

二、结合专业特点及学校办学特色,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采用访谈、咨询问卷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和专家(如硕士生导师)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分析在校本科生和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国内开办此专业(方向)的相关院系领导和教师调查该专业方向的教育办学要求,结合贵州大学办学特色和贵州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明确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定位为:实现通识教育、大类课程教学与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为国家发展和地区经济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

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我校对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贵州农产品领域的发展趋势、未来人才需求和本专业的自身现状及特色,参考国家人才培养标准和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贵州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才培养规格要求表述更加具体,除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外,还明确了毕业要求和毕业条件,以及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所达到的要求。贵州大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见表1。

三、参照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和思路,调整课程教学体系结构

1.课程教学体系优化,严格控制学分总量

在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和优化方面,注重了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逻辑关系和学期分布,做到合理衔接,避免出现学期课程分布不均以及课程重复开设等现象。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学分总量严格控制,第一课堂总学分161,第二课堂6个学分(表2)。

2.实行大类培养,拓宽专业口径

确立按学科大类培养专业人才的主导思想,拓宽专业口径,优化和整合课程资源,完善和建立前期大类培养与后期分流培养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

3.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方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推进创新创业方法课程、开放实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建设,课内课外相结合,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竞赛活动,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4.充实暑期小学期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充分利用暑期小学期,加大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重点安排实习环节及实践类课程。针对一年级学生在第一个暑期小学期开设1学分的必修课《农业技能训练》课程。除了生产实习实践环节外,暑期小学期课程原则上只安排1学分以内的小学分课程,暑期小学期的教学任务应充实饱满。

5.推动信息化教学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加强信息化课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翻转课堂、微课、混合式教学、MOOC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四、课程设置特点与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是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和创新创业及实践课程相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图1)。

专业核心课程指能充分体现专业属性、鲜明专业学科特点的课程,应该能够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体系,形成具有核心意义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该专业方向从学科大类、专业课程中精选,并明确列出本专业核心课程8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概论”、“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产品安全生产原理与技术”、“有害生物绿色治理”、“农产品有害物质检测与控制”、“农产品毒力学”、“农产品品质检验”、“农产品安全性评价”作为学校课程建设和学生修读要求的重要内容。

为确保一年级学生上课的教学学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将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课程从秋冬学期调整到第一个暑期小学期的前两周进行,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从暑期小学期调整到秋冬学期。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文件要求,在该专业方向教学计划中,一、二年级每学期开设的体育课周学时数均为为2学时/周。

在改革与优化实践内容方面,以“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为主线,按照能力培养要求建立“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专业实验技能训练与综合能力培养、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四级实践教学层次。该专业方向实践教学环节见图2。

五、结语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是一门集理、工、农、管、经、法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为一体,既相对独立、又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的新学科。目前,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只在国内三所高校进行了试点开设,其人才培养方案还不够完善,在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之际,在“为实现通识教育、大类课程教学与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高素质应用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技术人才”思想的指导下,对该专业方向的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和优化,以期能促进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可持续发展,使培养的学生更具有专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轶,任海伟.赵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J]. 农产品加工,2014,2:81-83.

[2] 郅军锐,杨茂发,杨洪.学分制下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黑龙江教育,2012,3:32-34.

[3] 骆焱平,朱朝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1,1:93-94.

[4] 黎其万.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农业质量标准,2007,6:14-16.

[5] 李志义,朱泓,刘志军.审核评估范围结构及内涵解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9:74-78.

[6] 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 .江苏高教, 2006,6:73-76.

[7]张树永,王仁卿,樊丽明.全方位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24-26.

[8] 鞠增仁.通识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实践与障碍[J]. 教书育人,2011,30:16-17.

[9] 王芳.发挥特色优势 培养创新型行业领军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2-14.

[10] 刘贤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发展刍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1:30-32.

[11] 郑国龙,陈美珠.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实践与路径[J].农业质量标准. 2007, 3:17-19.

[12] 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福建轻纺,2010,1:36-41.

[13] 宋洪波,肖贵平,郑宝东,等.食品学科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9,7:55-57.

[14] 李先保,郭亮. 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彰显学校办学特色——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2:59-61.

篇5:电信专业培养的方向和人才

1文秘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文秘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专业代码:66011

2一、招生对象及学习年限

(一)招生对象

高中毕业生,或相当于高中学历的生源。

(二)学习年限

三年(全日制)。

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构建了“专业核心能力+综合素质+专业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能力和“三动”(动脑、动口、动手)与“三办”(办文、办会、办事)职业秘书的核心能力,培养以就业为导向、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本专业所需要英语知识;

2.掌握应用写作和逻辑知识;

3.掌握管理心理学和管理学知识;

4.掌握计算机应用、办公室自动化设备操作等知识;

5.掌握秘书礼仪、公共关系和跨文化管理知识;

6.掌握企业文书档案管理、会务策划与管理、企业秘书实务等知识;

7.掌握企业法规与劳动关系知识;

8.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岗位业务知识;

9.掌握企业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经济法规等知识;

10.掌握国家四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或国家四级秘书职业资格应具备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2.具备较强的中英文口头表达能力;

3.具备较强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4.具备较强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网络应用和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能力;

5.具备较强的办公室日常事务处理和对外接待等能力;

6.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和跨文化管理能力;

7.具备较强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 8.具备较强的劳动关系管理能力;

9.具备较强的人员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 10.具备较强的企事业单位企业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能力。

(三)素质要求

1.具备较强的法制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心理素质; 2.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和开拓创新精神;

3.具有较高的中外文化修养、跨文化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素质。

三、职业范围

四、毕业标准

(一)学分要求

三年内修满135学分。

(二)证书要求

1.广东省高职职业英语证书;

2.全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水平一级及以上证书; 3.获得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之一

(1)国家四级(中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2)国家四级(中级)秘书或涉外秘书职业资格证书。

为了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对于获得省级竞赛三等奖以上名次的学生给予“技能对等”认定,可顶替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每一项奖励对应一个专业职业资格证。

(三)其他要求

1.专业的每个学生必须获得以下基础素质类课程的6.5个学分:

(1)《形势与政策》2012级学生一、二年级连续上4学期,确保2年不断线,以讲座形式开出,每学期8学时,合计32学时,计2学分;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8学时,计1学分;《青年学生健康教育》计0.5学分;(3)《入学教育》(第一学期开设)以及《毕业教育》(第六学期开设)各计1学分;(4)《社会实践》(在第二、四学期假期开设)各计0.5学分,合计1学分。2.专业的每个学生选择获得以下选修课程学分:

学生所获得由教育部组织的职业核心课程类的相关证书,可认定为职业核心能力相应选修课程学分和成绩。

五、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六、课程结构

(一)基础及素质类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含廉洁修身)(一)/(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体育(一)/(二)、军事教育、、大学英语(一)/(二)、计算机应用基础。

(二)专业基础及专业类课程

社交口语、中外文学作品选读、管理学基础、管理心理学、英语听力与口语、专业英语、办公

自动化、逻辑学、企业秘书应用写作

(一)(二)、企业秘书实务、公共关系、文档管理、现代信息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综合实训、市场营销、会计基础、中国税制。

(三)专业核心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测评与招聘、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及其实训。

(四)拓展类课程

含全院公选课和系内任选课两部分,其中系内任选课由以下模块组成,学生任选一模块学习。模块一:职业沟通能力、硬笔书法基础、职业素质拓展、国学典籍选读与欣赏。模块二:解决问题能力、广告策划与文案撰写、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

(五)综合能力类课程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七、专业核心课程

八、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安排

九、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一)本专业专任教师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具备文秘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知识与技能,具有高尚师德,能胜任文秘专业(HR方向)教学工作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人员。

(二)本专业兼任教师

具有行业企业文秘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3年以上的从业经验,熟悉行业企业文秘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家和管理人员。

十、实践教学条件

(一)校内实训室

(二)校外实训基地

十一、教学安排

(一)专业教学周历表(周)

符号说明: /——机动; *——军事教育、入学教学、毕业教育; 空格——理论课程教学; Y——上机(机房)实训;0——金工类实习; %——装拆实验&——课程设计、制图测绘; $——大型实验、专业实训及考证;#——生产实习、生产见习、顶岗实习;:——考试周;@——毕业(论文)设计。

篇6:电信专业培养的方向和人才

(2013年12月修订)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眼镜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必备的医学、光学和视光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能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进行验光配镜及各种眼镜的加工与维修整形,掌握接触镜验配技术,适应在各级医疗单位、眼镜店、医院眼视光门诊、眼镜生产企业、眼镜营销企业等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和身心素质;热爱眼视光技术;具有较强的进取心、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求实、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团队合作的精神。

2、知识结构:比较系统地掌握医学、光学和视光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动态趋势,熟悉相近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

3、能力结构: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与职业技能,能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进行验光配镜及各种眼镜的加工与维修整形,掌握接触镜验配技术;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具有必需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实践能力。

三、类别与学制

培养层次:专科;学习形式:业余;学制:2.5年,总学费6600元。

四、主要课程

应用光学基础、眼镜基础、视光基础、医学基础、眼科基础与临床、验光技术、眼镜定配技术、隐形眼镜、眼睛品牌与市场、市场营销学等。

五、毕业条件

篇7:电信专业培养的方向和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酒店、旅游餐饮行业文化背景的,掌握了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基础理论,具备进行企业网络工程的策划、设计、安装配置、维护管理的能力,具备企业网络、通讯、光纤、闭路系统的施工和维护能力,具备企业网站建设、信息处理、数据库配置管理的基本能力,并具备实施多媒体会议系统及音响灯光工程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工作的能力。重点为企业信息网络管理建设管理部门、企业后勤保障部门、酒店工程部培养从事网络技术应用、网络管理和弱电工程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

二、职业面向

本专业主要面向各企事业单位、科研部门、金融机构、教育部门,尤其是餐饮旅游企业,培养输送从事网络系统的设计、组网、维护、网络软件及各类网站的开发和应用、管理、维护等工作的专业人才和从事通讯闭路电视等弱电工程技术的专业人才。

(一)职业岗位:

1、到各企事业单位、科研部门、金融机构、教育部门,尤其是餐饮旅游企业,从事网络管理与维护、故障排除与网络优化、网络安全管理、网络设备及网管软件管理、网络规划与实施、网络说明文档的撰写和归档等工作,担任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

2、在企事业单位、科研部门、金融机构、教育部门等从事相关网站及其数据库的管理工作,担任网站管理员、数据库工程师。

3、在企事业单位,尤其是餐饮旅游企业,从事网络信息系统的选型、配置、工程方案规划、实施、管理、成本控制等工作,担任信息化管理员。

4、在相关企业,从事网络相关设备、产品的产品销售员、售前或售后工程师等工作。

(二)毕业生可以从事的相关工作:

1、单位网络的管理与维护、故障排除与网路优化;网络设备升级、更新;网管软件的应用,网络规划与实施;网络建设与运营相关文档的撰写与更新。

2、收集网络运行相关信息和用户需求,进行网络安全测试、病毒分析、防御和查杀,实施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3、企业网站的运行与维护。

4、信息系统配置、操作系统选型和配置、数据库系统的配置等工作。

5、网络设备或相关产品的销售及售前或售后服务。

三、专业特色

本专业立足服务餐饮旅游酒店行业的同时,辐射到其他企事业单位,坚持培养学生在餐饮旅游酒店从业的职业素养和和从事网络系统管理的职业能力;加强校企合作,特别是与思科网络公司合作,将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等职业岗位要求与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有机地结合,改革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网络技术、网络系统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弱电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

篇8:电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是电子系统设计、信号处理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结合本人在教学和学生创新实践培养过程中的经验, 就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理论与实际动手能力紧密结合的专业, 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最好途径就是参与具体的课题研究。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的书本知识不少, 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研究机会较少, 动手能力亟待提高。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精神, 结合我校“十二五”的发展纲要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 探讨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适合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的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经过四年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参加具体项目实际训练, 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通读外文技术资料的水平、很强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毕业时能设计一个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产品, 能承担信号处理方面的科研工作。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采用择优录取, 优胜劣汰的原则, 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 以加速学生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与精英专业思维的形成。

2.我们对常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除建立在数理基础上的科学性系列课程以外, 还提前侧重工程实践的工程性系列课程的讲授时间。依据教育心理学中的目标定向理论与自我效能感理论, 通过课内外贯通式创新实验, 形成持续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通过贯通式课程, 形成阶段性的知识融合, 以改变学习目标不明确、精力投入不足、学习效果差的问题。

3.通过搭建引导、激励、环境三方面结合的全方位创新实践支撑平台, 实施课内外结合的贯通式创新实践活动, 以构建立体化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实现本科全过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

根据最新技术发展趋势、社会需求和创新中心团队老师的知识结构, 经多次讨论, 多媒体创新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分为嵌入式和DSP两个方面。学生经过四年培训, 在嵌入式或DSP平台上具有较强的动手、科研能力, 能承担各企业、科研院所在DSP、嵌入式方面的科研工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遵循“分阶段、分步骤、适当超前”的原则。“分阶段、分步骤”的方法将大学四年分为基础训练阶段 (大一、大二、大三) 和综合训练阶段 (大四) ;“适当超前”就是在培养的各个阶段, 通过讲座、自学, 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前掌握, 尽早进入实际课题的研究工作。针对每个不同的培养阶段, 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每个阶段以学生制作的作品为考核内容。为此, 创新中心设计了四组作品, 每个作品由中心老师、学生制作完整的技术方案、元器件的选型、技术指标以及考核方法, 由学生组成团队或个人完成。

1.基础训练阶段。经过大一到大三三年基础训练阶段的培养, 重点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根据基础训练阶段的特点, 将三年分为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制定不同的要求、任务, 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自学新的知识, 参与一些课题的训练。 (1) 大一阶段。大一是学生从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 学生的自学及科研的习惯、初步动手能力及兴趣的培养是重点。C语言是嵌入式和DSP两个平台开发的基础, 是信号处理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和强化训练, 使学生熟练掌握C语言。单片机的开发相对嵌入式和DSP两个平台入门简单, 从单片机的小产品入手, 培养大一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兴趣, 学会Proteus、Keil仿真平台的使用, 养成在开发前期使用仿真平台的习惯。大一的目标:在掌握以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大一期间完成会议电子名片或自行车码表的制作, 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2) 大二阶段。经过一年的培养, 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了解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 明确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目的。在此基础上, 学习Matlab软件 (重点Simulink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 通过课堂学习、内部培训及视频教材, 熟练掌握信号与系统、滤波器设计、数字信号处理等理论知识。大二的目标:在掌握以上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完成基于51单片机的DTMF信号生成及检测、语音信号的A/D、D/A系统设计。 (3) 大三阶段。按照学生的选择, 培养方向分为嵌入式及DSP平台两个平台进行专业训练。嵌入式方向的同学学习Linux操作系统, 掌握ARM系列芯片的硬件原理, 针对具体应用, 掌握3~4个协议栈的使用, 学会裁剪操作系统。DSP方向重点以TI公司DSP芯片为开发平台, 熟练掌握CCS软件的使用和定时器、串口、存储器的扩展、HPI接口的基本知识。结合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的应用、DSP原理及应用的课堂学习及实验, 学生掌握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部分知识, 大三的目标:在掌握以上知识的前提下, 完成基于嵌入式 (ARM) /DSP的DTMF信号生成与检测、新型电视传输系统两个研究课题。

2.综合训练阶段。学生经过前三年的训练, 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大四阶段是出成果的关键一年, 创新中心的领域是多媒体通信的研究, 结合中心的研究领域及市场的需求, 重点研究语音编解码、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音增强方面的课题。根据课题的具体要求, 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在自适应滤波器、现代信号处理等理论方面进一步学习, 以更好地完成综合训练阶段的训练。综合训练阶段的目标根据学生基础训练阶段所学知识和动手能力的情况, 设计了以下课题:强噪声环境下的通信系统、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系列产品的开发等, 这些课题在ARM、DSP平台上的实现。

五、创新型人才培养团队

以上各阶段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具有很强战斗力、责任心和爱心的团队来执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多媒体通信创新中心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以上目标:

1.每周四下午例行的技术讲座, 主讲人以本中心的老师、学生为主, 适当的时候请一些专家来进行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讲座, 扩大老师、学生的知识面。

2.“以老带新、以点带面”, 部分同学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由他们指导刚进入中心的新生, 培养了大家的团队意识。

3.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基础的学生, 中心制订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讲座、自学、课堂学习几个方面来扩大大家的知识面, 不同阶段不同的课题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通过大四的综合训练阶段提升大家的全面能力, 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4.创新中心的运行需要一定的运行费用, 需要对市场和技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将学校的技术优势与公司的市场优势有机结合, 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六、成果

在指导老师及广大同学共同努力下, 在语音信号处理、图像信号处理等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产品能应用于市场;在学生中的影响面能借由创新中心的学生带入各个班级。

1.系列拾音器的开发:正在开发的两款数字拾音器, 原理样机已经研制完毕。此数字拾音器采用了麦克风阵列、盲源分离、回声抵消等多种语言增强技术, 实际效果比较理想。利用这些技术, 还准备研制多媒体教室的话筒, 取代目前的模拟话筒。

2.会议电子名片:正在开发会议电子名片, 系统通过计算机向会议电子名片系统发送需要显示的名字等内容, 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3. 全网络楼宇对讲系统:正在开发的基于COR-TEX M4的全网络楼宇对讲系统中使用了拾音器方面的关键技术, 单元机及户内机之间语音、图像信号的传输全部通过网络实现。目前国内这方面的产品较少, 市场前景广阔。

4.学生中的正面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电院大二、理学院大二两位同学, 自进入大学开始, 一直在创新中心老师指导下学习, 和其他同学相比, 他们的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宽, 专业知识基本上学到了大三下学期的课程。在他们的带领下, 各个班级的电子产品小制作活动广泛开展起来了。

七、后语

我们通过建设贯通式课程体系、搭建立体化创新实践平台, 从个性、知识、能力三方面进行针对性培养, 引导学生明确目标, 不断获得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形成目标+持续成就感的正向反馈与良性循环, 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尝试最大限度拓展学生实践投入时间、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科研创新效果明显, 科研项目数及参与人次逐年递增。学生参与发表科研论文、申请专利。毕业生知识面广, 知识掌握深, 动手能力强, 综合能力高, 进入社会发展潜力大。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 深感责任重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我们最大的感受, 看到同学们一天一天地成长, 我们备感欣慰。创新中心通过企业出项目、教师重引导的方式, 激发、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现产学研互相转化。这些活动的开展, 拓展了老师的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推动了企业产品研发;同时, 有利于探讨校企合作下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从大学生到工程师快捷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其中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更加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所在。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本文通过教学实践, 按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遵循“分阶段、分步骤、适当超前”的原则, 有计划、分步骤地在培养的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实际课题的研究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效果良好。

关键词:电子信息,创新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段远源, 张文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 .

篇9:浅谈电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新;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的培养对象、培养条件和培养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未能适应这些变化,仍然存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脱节、素质教育形式化”的问题,导致出现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两难并存的现象。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产业缺乏人才;一方面高校科研成果累累,另一方面产业创新不足,缺乏竞争力。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的工程教育出了问题,主要体现在工程教育目标模糊、教师缺乏工程经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等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一、电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定位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建立,它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适应面广、历史较短而又发展迅速的新兴专业。该学科是研究如何应用电路与系统理论和电子学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信息论,获取、传输和处理信息,是一门理工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涉及知识面很宽,主要包括:无线电物理学、无线电波传播与天线、电子学与信息系统、生物医学电子学、信息与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

电信专业通常是一所大学中比较热门的专业,毕业生虽然了解的知识很多,但是许多毕业生存在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等问题。 IT 项目主管认为,目前该专业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责任心和纪律性不强。人力资源主管则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该专业人才最欠缺的五个方面依次为: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 ;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外语能力欠缺 ;缺乏基本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

因此,为了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高职电信专业应着重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目标是 :结合行业特点与岗位要求,通过客观、公正的职业能力达标考核,促使学生提高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掌握电子信息产品使用、管理与维修方法与技能,能承担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重任。

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从课程实验到综合创新实验的过渡;从基本技能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通识教育与精英教育的融合,目的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1)紧密追踪国际实验技术前沿;

(2)实验内容与实验技术的更新;

(3)创新能力教学组织。

鼓励学生组织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技能竞赛等活动,提供场地、实验设备及仪器等,指定教师给以指导。

三、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3.1专业培养方案的更新

电信专业以往的培养方案中只要求学生具有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相关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集成;其工程教育目标模糊,缺乏与产业和社会的沟通互动,这样的工程教育难以满足产业需求是必然的。

3.2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人的所有素质中最容易产生危机的那一部分。人的心理素质一旦潜藏危机,就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大学生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强的观察力、记忆力及注意力。但在客观方面,还没有从中学的学习模式和生活环境中摆脱出来,还没有适应大学的新生活,压力很大;在主观方面,许多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刚上大学时的盲目自满和自我陶醉,上大学后的失望与失宠感、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学习方法不适应、考试后受挫等,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3.3创新教材的编写

教材编写要掌握引人入胜、深入浅出,概念清晰且知识结构厚实的原则,使得学生能够掌握读书“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使其能够满足创新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的教学需求。

3.4教师团队的建设

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和工程与实践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层次、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教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3.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该有利于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要想获取更多的知识就必须依靠自学来充实自己。“高分低能”充分体现了不少大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缺陷。应克服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相互脱离的现象,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解决未知事件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如何使高职电子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达标,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学生通过几年时间全面的强化学习,成为企业需求的“熟手”,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可以很快从事技术工作,做到“零适应期”,从而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两难之困境。而我系 2005、2006 级电信专业近 300 名学生经过实践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试验教学,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毕业(或顶岗实习)时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我们的目标是:经过培训的电信专业毕业生能够在工作时达到“零适应期”,即不需要企业再培训就能直接进入工程项目或科研开发。

参考文献:

[1] 杨文海.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尝试[J].河南农业,2007,(4).

[2] 王子安.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J].职业技术,2006,(7).

篇10:电信专业培养的方向和人才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熟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备一定的中西医学知识,拥有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能力,能在卫生、文教、企事业等行政或科研单位从事信息化建设、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科学的世界观,崇高的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极的创新精神,终生学习的观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基本的法律观念等。

2、知识要求

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面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知识,扎实的信息组织和管理的知识;有较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人文方面的知识基础;基本的中西医知识,一定的体育和军事知识。

3、技能要求

具备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技能,信息组织和信息管理的能力;了解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英语,具备信息管理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修业年限:4年

四、教学安排与时间分配

本计划分基础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毕业实习与论文答辩四个步骤实施。

1、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1、主干学科:管理学、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计算机。

2、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SPSS统计软件、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组织与检索、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商务、UML面向对象建模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网络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信息安全、医学信息学、医院管理学、医药物流管理、ERP企业资源管理、人解、生理、病理、西诊、西内、中医学基础。

六、课程设置

(一)公共课程(10门):

1、纲要 32学时 2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

2、基础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通过理论和直观教学,开展各种辅助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高尚的人格;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作为一个公民应懂得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权威的思想,明确有关权利和义务,正确认识法律的功能不仅是制裁违法犯罪行为,而且更多的是保护公民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和用法。

3、军事理论 32学时 2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军事基础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军事思想、军事方法、军事理论。

4、概论 96学时 6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建国实践与理论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的规律,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5、原理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通过学习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信念,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6、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16学时 1学分

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理论,明确大学生涯规划的与意义;让学生能够使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自我认知和分析,利用职业倾向测试等工具了解性格、兴趣、价值观类型和职业发展倾向,初步培养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初步进行职业社会认知的探索,了解现代社会的职场状况;帮助学生掌握大学生涯规划的步骤与方法,并结合个人专业和职业发展倾向,制定和实施大学生涯发展规划。

7、大学生就业指导 24学时 1.5学分

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使学生掌握求职材料准备的基本要求,掌握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和渠道,懂得就业信息的整理和使用,自荐的方式和技巧;使学生了解面试的形式、一般程序和技巧,与主试人交流时应注意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法规,了解就业的一般程序,重点掌握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相关规定、就业的优惠政策、各地接收毕业生的有关规定等;使学生了解就业协议的内容,签订就业协议书的作用,就业协议签订的原则、步骤、程序以及无效协议、就业协议解除等常识性知识。

8、英语 256学时 16学分

以国家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组织教学,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力,初步的写和说能力,使学生能达到大纲规定的四级英语所要求的读、听、写、说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学好专业英语。

9、体育 128学时 8学分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本课程主要内容有体育理论、发展身体素质的基本手段以及田径、篮球、排球、体操、健身操、武术等项目。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10、公共艺术 32学时 2学分

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的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过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

(二)专业基础课(12门)

1、高等数学 96学时 6学分

掌握高等数学的微积分、微分方程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培养学生正确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打下较好的数学基础。

2、线性代数 40学时 2.5学分

掌握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矩阵、向量空间和它的线性变换、欧氏空间和它的线性变换、二次型及对称阵等知识。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8学时 3学分

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运用有关的统计学方法,正确制订试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结论,为学习有关专业课做准备。

4、离散数学 48学时 3学分

主要掌握集合论初步,关系与映射,无限集,代数系统,图论,数理逻辑等基础知识。

5、SPSS统计软件 48学时 3学分

以SPSS统计软件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实现技术。主要内容包括SPSS简介,变量、数据文件、系统参数,统计描述,均值比较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因子分析和非参数检验。

6、运筹学 48学时 3学分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运筹学是近代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将生产、管理等事件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运筹问题加以提炼,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

7、计算机科学导论 48学时 3学分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的二个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帮助学生在高级科普的层面对整个学科进行认知和导学。

8、C语言程序设计 64学时 4学分

学习本课旨在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语句、控制结构以及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算法、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以及实践在本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熟练使用C语言编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无论以后在学习、工作中使用什么语言编程,都能灵活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9、VB语言程序设计 64学时 4学分

本课程基于VisualBasic语言,介绍面向对象的初步概念和可视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内容包括:VB语言基础、数据输入输出、分支结构设计、循环结构设计、数组、过程、数据文件的存取等。

10、管理学基础 48学时 3学分

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管理活动有全面的认识,并通过案例学习积累一定的管理经验,具备进行管理活动的能力。

11、经济学原理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实践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12、管理信息系统 48学时 3学分

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内容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基本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规划,设计,实施及评价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模型及实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种学科和技术,和系统的方法规划,组织和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思想解决不同行业的信息化的实际问题.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三)、专业课(共14门)

1、数据库原理

64学时 4学分

围绕数据库的设计、编程与实现,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建模、关系模型和关系运算、数据库语言SQL及其系统环境、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及数据库设计、面向对象的对象定义语言和对象查询语言、以及查询优化和并发控制。

2、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48学时 3学分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有的专业课,是计算机和通信两种技术相互渗透和结合的产物。在信息系统的构建和信息传播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包括基本概念和术语、数据通信信道、数据传输技术、数据通信组网设备、计算机网络及其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协议、局域网、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技术及其新进展等内容;初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3、UML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统一建模语言UML及其应用。包括数据建模、业务建模、Web建模等UML具体应用的介绍;阐述了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思想,包含大量分析和设计的例子;涵盖了与UML相关的一些技术,如RUP、UML开发工具等的介绍。

4、网络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48学时 3学分

网络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数据库涉及的基础知识;SQL Server系统及SQL语句的语法规则与使用;HTML语言及VBScript脚本的使用;ASP程序设计及Web数据库的访问技术;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完整设计过程,包括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分析、数据模型的建立、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及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

5、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48学时 3学分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系统介绍数据仓库原理、联机分析处理、数据仓库设计与开发、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应用,数据挖掘原理、信息论的决策树方法、集合论的粗糙集方法、关联规则、公式发现、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文本挖掘与web挖掘,以及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发展。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6、电子商务 32学时 2学分

本课程讲授电子商务的基本内容,包括电子商务的含义、基本架构、运行环境、所涉及的技术内容、交易手段与管理方法、以及电子商务应用实现的框架。

7、信息组织与检索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信息资源描述与组织的理论与方法;重点讨论了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其次系统地阐述了现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信息检索学科基础、信息存取系统的结构检索机制、索引语言的概念与类型、国内外著名信息存取系统的性能与检索策略

8、数据结构 48学时 3学分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的方式。精心选择的数据结构可以带来更高的运行或者存储效率。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数据结构的特点、存储结构及相关算法。

9、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64学时 4学分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基于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介绍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结构、种类和评价标准,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的概念和方法,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经济分析、需求分析、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及信息系统管理及安全性等内容,是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从事各项管理工作,尤其是进行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维护与管理所必备的理论知识。

10、信息安全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系统地讲授计算安全的各方面问题,内容涉及计算机安全的概念和术语;密码学基础及应用;程序及软件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及可信任操作系统的设计;数据库及数据挖掘的安全;网络安全;安全管理;计算机安全经济学;计算安全中的隐私问题;计算安全中的法律和道德问题,最后对密码学进行深入研究。

11、医药物流管理 32学时 2 学分

医药产品的研发、临床、生产、质量、物流、仓储、运输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医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促使物流中分化出医药产品的物流配送,它对深化中国当前医药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医药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医院管理学 32学时 2学分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主要讲授中医院组织、质量、信息、经营管理以及中医院医疗、卫生、门急诊、住院管理、医疗安全、药房管理、病案管理等内容,实践性很强。其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医院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密切结合医改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ERP企业资源管理 32学时 2学分

企业资源管理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

14、医学信息学 32学时 2学分

医学信息学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算法)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的科学,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应用性强又不乏自身基础理论的研究。其领域医疗领域的诸多方面:电子病历、生物信号分析、医学图像处理、临床支持系统、医学决策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等。

(四)、指定选修课(7门)

1、正常人体解剖学 48学时 3学分

讲授正常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及相互关系,重要脏器、主要神经、血管的体表投影及常有肌性、骨性标志,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相互位置关系的知识,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2、生理学 48学时 3学分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病理学

48学时 3学分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4、西医诊断学 64学时 4学分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讲授和教学实验,使学生掌握常见症状、体征发生的规律和机理,了解体检诊断、实验诊断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及临床意义,了解X线、心电图、超声波等基本检查方法,为学生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5、西医内科学

80学时 5学分

本课程是阐述西医内科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一门学科,主要讲授各种病证的发病机制与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其他检查、鉴别诊断、治疗、预防等。

6、中医学基础 48学时 3学分

中医学基础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所组成的基础理论体系。该课程系统阐述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病因病机与发病以及诊断辨证方法、养生康复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7、信息系统开发案例分析

32学时 2学分

本课程遵循教与学互动与结合,强调应用的原则,让学生在了解管理信息系统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指导教师的案例点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实践,真正掌握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具备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能力。

8、信息管理专业英语

32学时 2学分

信息管理专业英语是综合信息管理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的课程,注重介绍信息管理实用专业英语词汇、信息管理专业英语应用文知识,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阅读、检索英文专业资料的工具及常用方法。

9、动态网站建设

48学时 3学分

ASP 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开放式的WEB 服务器的应用程序开发技术。本课程围绕ASP.NET和SQL Server技术,对动态网站的创建过程展开介绍。

10、Java程序设计

48学时 3学分

通过学习Java语言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编程实践,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Java语言基础,掌握一般应用程序和Applet程序的编制。

(五)公共选修课

每生必须完成8学分,128学时。

七、成绩考核与学位授予

所有课程(含实验课)均需经过考试,考试及格方可获得学分。成绩以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包括阶段测验、提问、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讨论、练习、实验、见习等。

毕业成绩包括毕业设计成绩和实习考评鉴定成绩。

上一篇:妇女节最贴心祝福短信下一篇:党风廉政管理年度工作计划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