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培养的电子专业论文

2022-04-28

[摘要]以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基础,建设物联网专业,探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主要问题,结合广西物资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职业面向、课程体系、实施保障等方面的具体制订思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人才培养的电子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基于人才培养的电子专业论文 篇1:

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光电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 要:为使高等学校毕业生更好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一些改革与探索性工作,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的“3+1”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经实践证明可提高本科生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缩短毕业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培养出企业真正急需的光电专业人才。

关键词:光电 “3+1”模式 实践教学

目前,光电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尤其是以半导体二极管(LED)为代表的绿色光源产业,以其节能、环保、长寿命等优点及其广阔的市场,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迅速发展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而传统高等教育中的“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使得理工科毕业生缺乏一个合格工程师应有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从事光电子LED行业的企业接近上千家,对光电子专业工程师需求量非常大,但是很多企业甚至没有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这样就从根本上限制企业在行业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难以在高端产品竞争中取得良好效益。五邑大学作为一个处于珠三角地区的地方性院校,迫切需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为地方产业服务。因此,本文探讨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在建设光电子专业的过程中,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具体实施情况。

1 “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与内涵

应用物理学专业(光电子方向)是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现有专业之一,其专业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在绿色光源行业及其相关的半导体企业胜任光电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性能、测试和设备维护等工作。据珠三角光电企业生产中对人才的一些共性需求,针对“3+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探索建设具有自己特色、与实践紧密联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为开设三个不同方向的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学知识模块(绿色光源照明,半导体设备模块,电光源驱动模块)课程,学生在前三年通过必修课学习核心理论课程,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同时,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时期学习的知识,包括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等。最后一年根据专业培养方向,采取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由相关企业与学校共同商定开设选修课程,并由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实习期内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该模式在具体实践中证明,由于采取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提高了本科生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缩短毕业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培养出大批企业真正急需的光电专业人才。

2 “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在探索和建设基于校企合作的“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主要建设内容为:(1)开设与光电企业密切相关的三个不同方向的教学知识模块(绿色光源照明,半导体设备模块,电光源驱动模块),学生前三年学习核心理论课程,掌握专业基础知识。(2)为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开设了基础实验(包括基础物理实验和经典物理实验),而且开设光电子器件封装、测试和产品设计实验,让学生掌握光电子专业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3)采用“教学、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组织一到三年级本科生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学院能提供宽阔、运转良好的科研平台,让学生加深专业实践的学习和理解。(4)最后1年本科教育采取产学合作模式,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由企业与学校根据不同实习岗位共同商定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并由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实习期内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

3 “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不断在的实践、探索和完善,逐渐形成目前比较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主要作用体现在:

(1)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综合素质的提高。本科生在前三年基础理论、实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还积极参加到教师科研項目中,培养出一定的的专业技术能力,为以后从事这相关行业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最后一年学生在企业中学习工作,使得学生有了一年的实际工作经历,了解做人、做事的方法与态度,学会与人沟通。并且,在这里他们可以见到各种规模生产设备和流程,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从总的实施情况看,这一模式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动手能力、专业素质、就业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就业的学生迅速成为企业骨干,受到企业的欢迎。

(2)有利于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到企业中实习,由于实行双导师制,教师也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加强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教师也必须深入了解企业运行、生产及技术更新情况,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和教学水平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企业员工碰到技术问题时也愿意与教师沟通,在理论方面获得一些指导,便于教师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有效加强产学研之间的结合。

(3)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3+1”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这几年实践证明,企业普遍反映学生具有学习能力强,技术上手快等优点,给出高度的评价和认可。一年实习期满后,合作企业都意愿让学生在单位就业,同时大多数学生也都认同企业文化氛围,愿意留在实习单位继续发展,形成校企双赢的良好局面,提高就业率。

4 结语

本文针对光电子专业的学生采用“3+1”的培养模式进行一些实践探索进行研究。从实施情况来看,这一模式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动手能力、专业素质、就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良好成效,是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今后,还需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实践,总结经验,使该模式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尧,余五新,左治江.应用型高校“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6):24-25.

[2] 刘妍,李臣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3+1”模式适应性调查与实施建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1):45-48.

作者:张梅 何鑫 曾庆光 罗坚义

基于人才培养的电子专业论文 篇2:

基于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摘           要]  以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基础,建设物联网专业,探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主要问题,结合广西物资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职业面向、课程体系、实施保障等方面的具体制订思路。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研究背景分析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属于信息技术大类,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已有此专业。广西物资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立于2003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电子产品装配工、电子产品检验员和电子产品维修服务人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专业出现吸引力下降、招生人数减少等问题。

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物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并在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物联网专业迅速成为职业院校新开的热门专业。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新的专业目录修订,共计增加新专业四十多个,其中包含物联网专业,新的专业目录已经开始执行。作为新设专业,物联网技术涵盖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是一门综合型学科。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讨论,广西物资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先建设一个专业方向,待专业方向建设好进而申报此专业。

新的方向或者新的专业需要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人培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包含十大内容:专业的名称及其代码、入学的要求、修业的年限、职业的面向、培养的目标与培养的规格、课程的设置、学时的安排、教学进程的安排、实施的保障、毕业的要求等。教育部要求职业院校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及原则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必须有据可依,目前最权威的依据是《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2019[13号])文件,此文件严格规定了指导思想、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体系等内容,要求培养具有职业教育特点、深入的产教融合、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并在此过程中推进三教改革,做好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以此匹配各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需要符合三方面的原则:坚持育人为本、标准引领、遵循规律、完善机制,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标准引领、科学规范、体现特色、持续改进;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师资和实训条件等已有的资源,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分清中高职培养的重点,定位清晰,中职学校毕业生定位为一线技术工人,负责物联网安装与调试工作,高职院校培养更深层次的应用,比如物联网技术的研发等,体现中高职培养的层次性。

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物联网专业具有明显的融合特点,其融合了多个技术领域的技术,如果要在一个专业内培养所有的技术是不现实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根据所在区域的特点、学校的特点等综合考虑。根据技术应用的深度、广度或实践岗位来定位,可以建立多层次、多方向的专业培养体系。根据对物联网产业链的分析,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培养技能型、操作型技术人才,再结合学校专业基础和办学特点,培养目标定为:主要面向各类物联网技术服务、物联网系统集成等企业与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素养,必备的文化和专业基础,能够从事物联网安装与调试、传感器产品检测以及物联网产品的营销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知识型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规格包括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两部分。

(二)职业面向

1.岗位:物联网安装调试员;证书:CEAC物联网培训认证(初级);专业(技能)方向:物联网系统安装。

2.岗位:智能家居安装员、智能家居调试员;证书: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集成和应用(1+X证书);专业(技能)方向:智能家居设备安装、智能家居设备调试。

3.岗位:电子产品维修员、电工;证书:电工上岗证;专业(技能)方向:电子产品维修、电工。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培养目标与职业面向为基础,可以围绕项目、岗位群的要求来开发,开发过程中要融入、渗透思想政治、职业素养的训练。广西物资学校的物联网专业课程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信息技术基础、体育与健康、艺术。

2.专业核心课: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能实训、电子CAD设计、物联网概论、单片机技术及应用、传感器技术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

3.专业方向课:物联网综合布线、智能家居、家电维修、电工考证强化训练。

4.综合实训课:电子产品设计制作、智能家居综合实训。

5.专业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分别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实施。

(四)实施保障

1.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重要保障,师德师风、教师技能是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能有效实施的关键。师资队伍应该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责任心;中职教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所教学的课程与其专业相同或相近;所具有的教师资格证为中职教师资格证;应该具有一定的企业经验,最好从事过相关的工作;尽可能熟练所教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还应该了解并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熟悉职业教育的规律,教学能力强;熟悉并掌握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方法,比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设施

(1)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为保障满足学生的课内与课外实训教学的要求,作者学校在原专业实训基地上增加了物联网实训室,满足学生物联网教学与实训需要,实现物联网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训练。基地由五间实训室组成,每间实训室的面积在100m2左右,工位为50个,设备总值在50万~80万之间,名称与功能如下。

电子实训室,开展电子元件实训、电子技术基础实训。

电工实训室,开展电工实训,电工考证。

家电维修实训室,开展家电维修实训。

单片机实训室,开展单片机实训,同时也可以开展CAD实训。

物联网实训室,此实训室是物联网专业的重点实训室,主要用于物联网相关课程的实训,包含智能家居、傳感器等实训,还兼顾物联网考证。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同等重要,是专业建设发展的关键。需要签约一批稳定的实习实训合作单位,紧密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尽可能满足教师企业挂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的开展,充分满足物联网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全面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目前,开展校企业合作公司有: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智嵌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广西参陆伍家庭服务有限庭公司。

3.教学资源

配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开展,所有课程要求教师优先选用在全国范围出版发行的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此外,鼓励教学团队结合教学改革成果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和现有的资源编撰和出版校本教材。积极开发相关课程的数字资源,提升专业的层次,满足学生、教师的学习与研究,也能满足社会服务的需要。

4.教学方法

分为在校学习与校外实习两部分,在校教学,鼓励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等方法,坚持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校外实习分为认识、跟岗、顶岗实习,安排学生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教学中提倡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培养教师能够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5.教学评价

重视教学评价,采用灵活的教学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评价,还增加企业、行业、社会组织等评价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将从业标准植入学习评价中,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以实操考核为主、体现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体系。另外,相应国家职业院校改革要求,增加课证融通评价,更直观地体现学生的能力。

6.质量管理

(1)通过教学团队内部管理有效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开展以下教学活动来达到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教师定期挂职锻炼、骨干教师业务进修、教学团队集中定期研讨会、相互听课并开展研究性公开课等。

(2)实行三级监控,由校领导、教务处、教研室组成,每个学期开展教师相互听课,每个学期三次学生评价等措施,保障教师教学质量。另外,建立完善的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核心内容包括:教案和授课计划检查、授课教师相互听课评价、督导听课评价、教学座谈会、学生评教等。

四、结语

截止到2019年,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广西中职学校只有6所,培养的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物联网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建设专业将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和已有资源,做好物联网专业的需求调研、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团队建设、实训室建设、专业特色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系统建构物联网专业。

参考文献:

[1]陶铭,曲超,洪小宇.“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教学园地,2017(21):39-43.

[3]刘明贵.职业教育扶贫的几点思考[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40):1-8.

编辑 张 慧

作者:陆仁超 罗桂莲

基于人才培养的电子专业论文 篇3:

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摘 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依托义乌得天独厚的电子商务产业资源,紧密结合义乌电子商务发展和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精准定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放格局,做精做深“去院校围墙”的“政府+园区+企业+院校”开放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搭建“建设科学专业链、服務电子商务产业链”的特色化电子商务专业群,加强与中职、本科院校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关键词】创新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开放协同;电子商务专业群

依托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优势、实体市场和发达的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优势,义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快速。同时,随着互联网工具及技术的普及应用,“互联网+”国家战略的提出,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更加深入,义乌电商发展已经进入提质提效阶段,尤其是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和试点的不断深入,电子商务开始从单一交易应用的粗放型经营向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的产业链协同的精细化运营转型,电子商务的发展呼唤创新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义乌电子商务产业持续创新发展,人才成为最关键的因素。据不完全统计,义乌电商相关人才缺口高达5万~10万人。相对于人才的匮乏,电子商务对专业性的要求却在不断地加强,所以门槛也在不断地提高。

1 精准定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1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为更好地了解义乌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课题组组织实施了电商企业调研活动。根据问卷调研统计,义乌企业电子商务人才以高级管理人才为最需(占53.33%),中级管理人才为次需(占43.33%)。从人才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来看,对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比重比较大,占48%,专业技术型人才占13%,综合(复合)型人才占39%。运营管理人才中,电子商务运营策划人才需求量居于首位,占73.33%;品牌营销人才需求量居于次位,占46.63%;数据分析人才需求量居于第3位,占43.33%。此外,基层操作、产品策划与买手也都比较稀缺(比例分别为33%、26.67%)。同时,在对企业电子商务毕业生的满意度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电商行业快速更新的需要。企业认为大部分毕业生存在如下缺点: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占81.9%),专业知识不扎实(占53.0%),知识面窄(占51.3%),视野不够宽(占49.7%),知识结构不合理,跟不上电商的发展(占30.0%),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占27.75%)。因此,迫切需要通过高职教育层次上移实现学历和技能同步提升,打通学生职业晋升通道,使学生未来更好地立足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明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电商人才标准

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决定专业建设的方向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创业型大学试点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依托义乌得天独厚的电子商务产业资源,紧密结合义乌电子商务发展和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根据高职人才培养要求,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义乌及浙江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厚基础、精技术、懂管理、善运营”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能够在各类电子商务企业从事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技术服务工作或自主开展网络创业。

人才标准的制定旨在推进电商人才的专业化、标准化培养,一是可以实现教学精准化,由电商企业具体的岗位需求出发,由岗位决定能力、由能力决定知识点、由知识点决定教材、由教材决定教学方式。二是建立人才信息库,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为系统、更为精准、更为科学的电商人才职业能力评测体系。三是可以更好地配合人才政策的落地服务,通过标准连接企业、连接院校、连接政府、连接研究机构,通过这个标准把电商的各个元素桥梁打通。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成立电商专业(群)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对人才培养质量做出定量和定性的研判,为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柔性设置专业方向提供重要依据;构建包括专业(群)优势、专业(群)建设基础、专业(群)建设措施、专业(群)建设成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资源库等各方面的指标内涵和评价标注,并运用于专业(群)建设评估和改革。二是建立电商(商贸)人才见习基地,建立人才信息库(电商产业人才大数据平台),集聚政府政策、企业需求、高校教育、社会资源四大优势,推动联合培养、孵化培训、猎聘测评、人才交易等服务。

2 开放格局,搭建多元化、多主体人才培养平台

2.1 做精做深“去院校围墙”的“政府+园区+企业+院校”开放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

义乌已经形成“实体市场、电商园区、各类电商服务企业、多种电商业态复合”的电子商务之城,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园区、企业资源。专业要依托义乌开放的、丰富的电子商务产业资源,依托学院工作室模式,探索“去院校围墙”的“政府+园区+企业+院校”开放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政府向学院开放资源,将工作室(教师+学生团队)引入电商专业村、园区、市场,工作室承担企业委托运营的电商项目,承接摄影、美工、店铺诊断、创业项目咨询孵化、培训等各类服务,以真实的电子商务项目为载体,开展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和课程综合实践环节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形成开放的“去院校围墙”的人才培养机制。

“去院校围墙”校企深度合作的另一种模式是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与学院共建、共投、共享混合所有制办学平台——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商创业园,将企业引入创业园,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多种办学元素深度合作模式,学院向社会开放场地资源、人力资源,将电子商务创业园建设成为义乌市“电子商务产业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基地,实现人才共育、项目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同、责任共担。

一是树立“企业为先、学校为重”理念,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学校按人才培养方向进行职业素养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企业依托企业资源提供实践项目和实践岗位,承担职业技能的教学。二是形成校企双方人员双向挂职、互兼互派机制。一方面,学校专业教师为企业提供电商项目研究、咨询、运营、培训等各类服务和人才输送,使学校成为企业效益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企业给学校选派经验丰富的电商运营专家,成为学校一线教师。三是搭建“教师工作室+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学生公司”实践教学平台。其中,教师工作室发挥项目对接的窗口功能,依托各项目探索项目受托运营、学徒制、合伙制、股份制等多种创业创新实践模式,并形成创业创新教育研究成果。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具有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实操实训的一体化教学和实践功能,推行项目岗位制教学方式,根据学生技能水平的递进、操作能力的系统培养,构建了“课程实训—单项技能专门训练(商品信息化、网站建设、网络营销)—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学后职前)—顶岗实习—创业创新教育(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公司则是学生团队独立承接教师工作室项目实现创业的成果。四是基于“统筹规划、全面开放、资源共享”的建设模式,以工作室为中心,“政行园企校”共同建立课程资源云平臺和教学云平台,建设覆盖电商产业链核心能力的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库,实现多方共建、校内开放、校外共享。

2.2 搭建“建设科学专业链、服务电子商务产业链”的特色化电子商务专业群

以服务产业集群电子商务改革发展为抓手,本着專业资源共享、系统整合、协同发展的原则,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搭建“建设科学专业链、服务电子商务产业链”的特色化电子商务专业群。将校企合作落实到专业群层面,以专业群为单元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合作组织,构建合作机制,真正使校企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从表面走向深入,从被动走向主动。

一是构建基于电子商务产业链需求的专业链。根据义乌电子商务产业结构、关联专业岗位技能结构,以电子商务产业链为主线,探索构建包括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金融管理和会计等相关专业构成的专业链,设置了供应链管理部、品牌策划部、美工部、运营部、售后服务部、财务部等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职业岗位群中的每个岗位都有相关专业对应,从而形成以岗位任务为驱动,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金融管理和会计等相关专业协同的专业链。

二是采用“平台+模块”的模式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体系是根据专业群对高素质商务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模块”课程体系是根据不同的专业(专门化方向)而设置,每一个模块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是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

2.3 加强与中职、本科院校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不同类型教育应相互沟通,相互衔接,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本科院校与专科、中职如何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化、规模化、优质化发展,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等问题非常迫切。

一是要扎实做好“3+2”中高职合作办学,尤其要做好5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现师资共建、常态化的教学交流,保证中高职在教学和生源方面紧密衔接。二是与本科院校专业开展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引进本科院校深厚优秀的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克服高职院校理论知识“必须够用”带来的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短板。建议在以下2个方面重点合作:{1}双方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共创社会服务品牌和共建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电子商务和市场发展需要高校对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与业态进行前瞻性的探索和研究,双方师资队伍能力结构互补,通过共建教室发展中心,充分发挥学院教师的实战优势和本科院校师资的理论研究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共同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在政府电子商务发展咨询规划、传统产业转型路径设计、方案策划、县域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社会服务和研究。{2}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依托义乌丰富的实训资源,双方共建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义乌电商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学院专业的创业品牌效应,形成以“工商学院电商专业”为中心的发散效应和校校合作,不仅对本院学生和本科学院学生开放,更可以成为全省和外省兄弟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创业基地。

参 考 文 献

[1]浙江省商务厅.浙江省电子商务人才发展报告[R].2017.

[2]邢志良.基于CBE模式电子商务人才应用、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市场,2015(46):24-26.

[3]张宝臣.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温州职业技学院学报,2015(2):24-28.

[責任编辑:高海明]

作者:李虹

上一篇:皮带运输的安全技术创新论文下一篇:化学实验课教学设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