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培养的毕业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为了让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评价更科学、有效,创建引入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模型,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进行业绩指标的设计分析,以期可以用于完善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达到最终的战略目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基于能力培养的毕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基于能力培养的毕业管理论文 篇1:

基于协同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

摘要:

在对比国内外高校相关毕业设计模式的基础上,以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团队协同能力为目标,对该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协同性任务选题、协同设计和双团队协同机制等理念,并阐述建立一套综合考评体系对该模式使用效果进行评价的必要性和具体的做法,为进一步提升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协同设计;团队合作;灰色聚类

10052909(2017)01016806

如何在毕业设计中引导学生在做好自己本专业设计的同时,协调多专业的交叉作业是当今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毕业设计是本科阶段最后的综合性实践性环节,也是培养和提高本科生能力和素质的关键性环节。长期以来,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内容单一,知识集成度低,呈现独立设计的培养模式,缺乏团队合作的系统训练。因此,探索一套基于协同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与管理机制很有必要,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的接轨。

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通过对国内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模式的调研[1],综合对比英國纽卡斯尔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2]等国外高校毕业设计模式,不难发现国外高校更加侧重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强调团队协作,而国内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其一,国内毕业设计选题大多由教师给定,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题目。题目类型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且

不能满足实际工程变化的不同需要。英美等高校则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更加侧重其自主探索。

其二,国内高校的专业大多细分,相互间联系不大,国外高校则倾向于大类设计,采取团队协作,将相关专业设计作为团队项目而非一系列个人的相关项目。

其三,国内毕业设计考核方式单一,绝大部分成绩取决于最终的答辩环节,

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流于形式。虽然也有学校尝试联合培养模式,但是应用范围并未得到推广。少数高校毕业设计虽然有分组,但是小组成员之间选题并无衔接性,工作中也无合作协同,成绩考核更无团队成果的展示。

本研究还对武汉理工大学2013届至2015届共计74名毕业生展开了回访调查。调查内容涵盖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反馈结果表明,学生对现有毕业设计模式一般满意,认为能够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而对毕业设计作用的认识,多数学生仅停留在对知识综合复习的层面,缺乏对团队合作理念和综合能力提升的认识。

综上所述,目前专业细分、单独作业的毕业设计模式导致学生知识片面化,缺乏对专业外知识的掌握,无法形成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完整认识,更无法全局掌控。工程中各专业人员若

缺少多方位交流沟通与分工合作,会造成专业与整体工程设计的不协调,以致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3],也不利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限制工程管理技术水平的发展。

二、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协同模式

协同效应是指协同作用而产生的效果,在复杂开放系统中,各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4]。将协同理论运用在毕业设计中,就是将同专业不同选题方向的学生有机组合,共同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综合设计任务,通过仿真工作环境的模拟,搭建一个有利于各专业学生沟通协作的学习交流平台(如图1所示)。

(一)协同选题

1.选题时间

可将选题环节安排在第七学期初,避开求职高峰期,用一学期时间进行知识复习和技能学习,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

充分了解

毕业设计的内容并进行讨论,制定工作思路。

2.选题内容

教师团队可从两个技术方向拟定若干题目。一是纵向依托一个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从项目策划、可行性研究、项目管理规划、后期评价等各个环节拟定选题;二是横向依托一个工程项目管理的某一阶段,从不同参与方来拟定招标、投标及业主方的项目管理规划和施工方的施工组织设计等题目。

3.选题方式

指导教师和学生可采取双向互选来进行题目的选定,师生团队的组建应在完成学生团队与指导团队组建的基础上进行。

(二) 协同设计

基于协同能力培养的核心是源于团队科研模式[5]的毕业团队设计模式。该模式以目标为导向,使学生团队具有凝聚力及协作性,以便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1.组织形式

学生团队人数在5~8人,团队成员的专业尽量涵盖工程项目建设流程的各个环节,并保证一定的交叉性和协作性。指导教师团队成员则从工程管理专业内选取并组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各环节设计的同时,要使学生对整体建设流程有所了解,保证各个环节的连贯性。此外,指导教师团队对学生团队进行交叉指导,要形成“多对多”的双团队协作机制,即选择工程管理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对学生团队进行集中指导,教师专业方向和学生专业方向可以进行合理交叉,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6]。此外,还可以采用校企教师联合指导的形式,聘请企业专业骨干作为指导教师[7],协助指导毕业设计工作。

2.成果要求

毕业设计成果不仅要反映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还要反映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设计成果应既包含每个学生所负责的专业设计资料,如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个人日志等,同时也应包括团队报告,如总体方案、设计成果汇总、历次中期讨论会议记录等。毕业设计答辩应以团队形式开展,在团队代表展示团队成果的基础上对个人成果和贡献作出说明。

3.成绩考评

成绩考评对象包括团队和团队成员,考评分数由学生自评、团队互评和教师评分三部分组成。成绩考评主要包含

以下内容:

(1)课题开题:主要考核课题的原创性、可行性,课题解决方案分析,课题经济性和社会需求分析,还包括开题报告撰写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

(2)每周进展:主要考核毕业设计团队课题报告的撰写情况、与导师和研究生助教进行的课题研讨例会、课题解决的关键问题、经费管理情况、前期总结等。

(3)中期检查:主要考核设计中期质量和进度,包括中期课题报告、中期答辩。

(4)最后答辩:主要考核设计最终质量,包括毕业设计报告的撰写及最终答辩。

(5)作品展示:主要考察毕业课题形成的作品,包括文件的质量、个人日志、团队成果展示等。

(6)个人作为:主要对学生个人在毕业设计中的表现进行测评,包括个人自我评定、平时参会情况、团队内部的互评等。

(7)团队工作:主要考核课题进行中学生团队的合作能力,包括团队能否有效进行责任划分、能否有效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争议、能否积极采取有效策略促进课题的顺利进行等。

(三)协同管理

与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不同,毕业设计协同模式中团队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平时较为分散,管理难度更大。

应依照管理的系统方法,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命题、开题、答辩及记录归档等各过程环节进行梳理,建立各个过程的质量评价标准,以及规范的毕业设计组织管理和操作程序;结合学科特点,完善答辩细则、成绩评定和考核标准,明确责任,理顺关系;规范管理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实施全过程控制管理(如图2所示)。

具体来说,应建立严格的毕业设计团队管理制度,形成完整规范的工作方案,如院长巡查制、组长负责制、团队工作制、导师交流制、阶段汇报制、中期评审制、督导抽查制等[8]。同时,对毕业设计所有环节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并及时反馈评估,及时总结改革成效,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并给予相应的奖惩。

三、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考评体系

(一) 考评指标体系

毕业设计考评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各因素的影响。即基于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纵向维度覆盖毕业设计全过程多环节,横向维度分析学生、教师和

学校行为及活动,对重要节点严格把控,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特点,强化知识集成和团队协作能力训练,构建基于协同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管理机制综合考评体系。通过文献研究,采用德菲尔法,经专家调查论证,分别从毕业设计准备X1、学生团队组建X2、教师团队指导X3、毕业设计成果X4、考核与反馈机制X5等五个方面进行指标设计,并细分二级指标(详见表1)。

(二) 评价方法

在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体系确定

权重的基础上,将毕业过程评价视作多因素交互的综合灰色系统,采用灰色聚类方法对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和等级划分。

灰色聚类是根据灰色关联矩阵或灰白化权函数,将一些观测指标或者观测对象分成若干个可定义类别的方法。本文选用灰色白化权函数聚类,事先设定不同类别,检测观测对象所属类别,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评价指标灰类的确定

根据实际情况和专家经验,总结归纳每个指标的灰类级别分为三等,即s=3,A级、AA级和AAA级,分别表示“一般”“良好”和“优秀”。指标中易于量化的指标采取定量统计,评价准则较多或不易直接量化的指标采用定量打分的方法研究(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基于协同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中,毕业设计成果和教师团队的指导作用最为重要,因为毕业设计成果作为评价毕业设计的第一资料,能直接反映设计工作完成的质量和成效。对于团队模式来讲,团队集体成果则显得更为重要。同时,作为本科阶段的教学,虽然提倡学生自主创新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在培养模式中,教师引导依然占据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教学改革的探索,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自身科研水平和与学生指导交流的频率。

根据本文所提供的参考灰类标准可以看出,在本套指标考评体系使用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关的记录和资料的归档。比如选题数量、小组平均人数、学生出勤率、指导学生频率、师均指导学生数等指标,都需要真实数据作为评分依据。每年毕业设计工作完成后,可以及时组织专家论证会,参考本研究提供的指标和考评思路,对当年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全面评价,为今后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四、 结语

本文应用协同理论就毕业设计过程中,如何发挥团队协同效应进行了探究,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双团队”协同毕业设计模式,打破了专业学科的界限,构建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组织模式,建立基于协同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考评指标体系,

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升。但其仍属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参考文献:

[1]叶晓甦,王予函. 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管理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6):104-108.

[2]周建亮,鄢晓非.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综合设计环节特色及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5(3):61-65.

[3]陈刚,李惠敏,甘元初. 基于工程项目的土建类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3(4):117-120.

[4]潘开灵,白烈湖.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 孙艳,刘肖健. 研发团队与产品创新的协同进化机制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6(6):113-119.

[6]李富荣,荀勇,王照宇. 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40-141.

[7] 姚兴田,周一丹. 产学研合作创新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1(9):79-81.

[8]武鹤,张莉娟,马桂军等. 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123-126.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university graduation design modes at home and abroad, aimed at cultivating team coordination ability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tudents, this paper researched on the design mode of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tudents, and put forward the collaborative task selection, collaborative design and double team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and also provid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to assess the use of the mode. This study offered some reference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at the graduation design stage and improve the graduates’practic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編辑王宣)

作者:陈伟 易莎 闫瑾

基于能力培养的毕业管理论文 篇2:

基于平衡计分卡在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中运用的思考

摘 要:为了让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评价更科学、有效,创建引入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模型,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进行业绩指标的设计分析,以期可以用于完善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达到最终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 高职院校 绩效评价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今天,高职院校要保持高品质、低成本,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健康持续地发展,绩效管理必不可少。那什么是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呢?绩效管理是围绕着所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通过制定绩效计划,对计划的实施、绩效分析与评价,将绩效结果进行反馈等一系列的环节,以达到提高完善高职院校管理活动,使高职院校可持续性发展以实现其目标的行为。

在高效的绩效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绩效评价。它是影响绩效管理成败重要因素。绩效评价中的“绩”是事业发展的成果、“效”是资金使用的效率、效益,绩效评价通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的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对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等各方面的经营业绩与努力程度进行综合的判断。实践证明,科学地评价企业的绩效,不仅可以为出资人对管理层人员的任免提供重要的依据,还可以有效地加强对管理人员及员工的监管与约束,作为奖惩员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的实现。高职院校的绩效评价与企业不完全相同: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其最终目标,而高职院校是非营利性的组织,培养社会企业所需的复合性人才、服务社会发展为主要任务,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满足为目的。现在,传统的绩效评价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高职院校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怎样的绩效评价体系才能更适新时期高职院校的要求呢?本文引入讨论的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策略性的管理工具,它对学校能持续健康地发展,最终达到其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传统高职院校绩效评价的局限

传统的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中所采用的指标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够全面。重结果轻过程:侧重测量办学的产出成果,对产出的所依据的条件与过程则重视不足。(2)指标选择的代表性欠缺。指标的选取与运用带有较大的主观性与任意性:并非所有的能测量的数据都可以客观地反映院校的绩效,特别是一些不可控的指标,例如学生的成绩水平受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积极性所影响,是难以完全控制的,可不可以完全代表学校的教学水平有待斟酌。(3)指标带有短视性。教育事业是长期的,短期内要测量学校的办学绩效,往往是不易被合理评价,因为它容易忽视学生在以后对社会贡献的测量。(4)指标应用中存在问题。首先指标的应用过程中需要人力与财力,需要收集相当多的数据以全面反映学校的办学绩效,学校的收益会被其消耗所抵消。其次所采集的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全面、是否科学、是否客观,很大程度会影响对学校绩效的判定。(5)忽视评价后的反馈。反馈往往会被忽略。结果会导致各部门、教职工不清楚自己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学校的期望与目标,不清楚或需要改善的要点与努力的方向,不利于部门与人员的改进与提高。

三、平衡计分卡在高职院校绩效评价的运用

(一)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原理

平衡计分卡是由管理学大师,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卡普兰教授与复兴方案公司的总裁戴卫·诺顿在1992年开发的。平衡计分卡是以企业战略为导向,通过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全面管理与评价企业综合业绩。四个维度均由远景与战略转化而来的,是远景与战略转化的四个阶段。下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模型:

1.平衡计分卡的财务维度。财务维度是整个平衡计分卡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以企业为股东谋求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它回答的是“为了使财务管理成功,我们应该如何向股东展示”。财务指标反映了企业的战略制定与实施是否可以促进净利润的提高。主要的业绩评价财务指标通常与企业盈利能力相联系,例如营业利润、资本报酬率以及经济附加值(EVA)。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财务指标来衡量:在成长期,强调的是收入的增长率;在保持期,强调的是资本报酬率、经济附加值(EVA);而在成熟期更强调的则是经营现金流量。

2.平衡计分卡的客户维度。客户维度回答的是,“为了实现我们了远景,我们应该如何展示给我们的客户”。在这个方面确定的业绩指标,需要管理者根据将要面对的竞争性的客户以及自身所占的市场份额,计量目标客户与细分的市场类型。核心的结果指标包括了客户的满意度、保持度、获利能力以及新客户的获得、在目标范围内的市场分额等等。

3.平衡计分卡的内部流程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回答的是“为了使我们股东和客户满意,我们必须做到什么样的内部经营”。企业的核心竟争力是它的着眼点。在这个方面需要确认企业必须做好的关健的内部过程,内部流程的指标着重于对客户满意度、达到企业的财务目标有较大影响的内部经营上。内部经营包括了涉及创新、经营和售后服务主要的三项过程,每一个经营过程都包括一系列独特的、为客户创造价值及产生财务结果的过程。流程指标中既包括短期也包括长期的。

4.平衡计分卡的学习与成长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是前面三个方面目标的基础与动力。它回答是“为了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将如何保持我们改革和成长的能力”。它确定了企业必须建立长期的成长和进步的基础结构。因为没有学习与成长,企业很难提高为客户与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很难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其具体指标包括三种能力的效果体现:人员、信息系统与企业的程序。

5.平衡计分卡的综述。平衡计分卡将目标战略转化为多方面绩效指标与行动,使目标与战略更为具体化;不仅保留了传统的财务指标,还增加了非财务的指标。有助于企业内部上下沟通与理解,有利于组织与员工的学习成长与核心能力培养,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平衡计分卡在国外高校成功运用

平衡计分卡在国外高校中的应用是越来越广泛,其中在不少知名的高校得到了成功。例如美国的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这些学校在运用了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后,学校的绩效管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位于美国的亚特兰大市富尔顿学区共有77所公立学校,仅在运用平衡计分卡的一年里,该学区系统通过标准化数学考试的学生人数提高了22%。经过两年后,该学区的在高级学位考试中获得3分以上的学生比例提高39%,这个数据要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17%。除了美国以外,平衡计分卡在德国、瑞士的高校也被广泛的应用。这些成功的实踐案例充分说明了,平衡计分卡在非营利性组织的高校中,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层提供了一个将教育战略实施转化为摸得着、看得见的“全面绩效评价的框架”,集合各优质资源共同实现高教战略的目标。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在我国高职院校绩效评价设计的分析

1.客户维度。高职院校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提升自身竞争力、创立自身的品牌以及树立良好的声誉。如何能做到以上几项目标,在客户维度的业绩指标分为几大类,分别是学生与家长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与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关注的是是否学到自己想学到的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过硬的实践能力,在求职场上拥有自身优势,顺利就业。对于家长而言,他们关注的是学校是否能够提供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优美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孩子是否能学到一技之长,顺利毕业与就业。用人单位则关注的是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否是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与熟练的技能,毕业就能做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此外企业还关心的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科研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方面能否达到共享与交流,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关注的则是学校是否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几个方面是互为因果的。

2.财务维度。高职院校不同于企业,它是非营利性的组织。它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最终目的。它是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满足为目的,但这并不代表高职院校就不涉及财务层面指标的价值。良好的财务状况,才能让学校得以顺利开展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活动,特别对于不断崛起的民办高校来说,尤其重要。高职院校办学成本投入大,回收期长,资金不足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中尤为凸显,所以加强财务管理,将有限资源运用到极致是高职院校管理者非常关注的问题。根据卡普兰教授的“我们关注什么就衡量什么的思想”,在这个维度中我们可以将资金的使用效益、资源利用率作为重要指标。

3.内部流程维度。在平衡计分卡的内部流程维度的设计中,建立的衡量指标是从对客户的满意程度与达到企业的财务目标有着最大影响的三个方面,即创新、经营、售后服务流程确定的。第一,高职院校的创新流程。学校要对以上所谈及客户维度的内容进行调研,对学生与家长的调研,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对社会公众对培养人才期望值的调研;概据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设计建立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与服务:例如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计划、招生的计划、专业的设置与论证等,并设置相应的衡量指标。第二,营运流程。这个流程表现为价值的创造,重点在于高效、统一及时地将现有的“产品”及服务交付给现在的“客户”。高职院校的营运流程涉及学校的各个部门。例如教学资源的投入、在重点学科的建设、科研建设、办学软硬实力的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等,设置各职能部门相应的业务流程效率指标进行评价。第三,“售后”服务。在内部流程中属于最后一个阶段。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售后”服务是指在学生毕业后,为学生提供的后续服务: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率、用人单位意见情况反馈、社会公众对人才培养效果的反馈,以及一些反馈的跟踪与处理意见。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衡量,高职院校可以在整个内部业流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加以修正,实现高效的管理及资源的合理应用,管理更科学更合理。

4.学习与成长。在平衡计分卡设计中,没有学习与成长,企业仅凭现有的技术与生产能力,是难以达到他们的客户和内部过程的长期目标。特别是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客户和股东更是要求企业不断提高为他们所提供价值的能力。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职院校想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并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必须不断地学习与创新。特别是在人员的培养方面,因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与高水平的管理人员。评价这方面的衡量指标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职工能力水平的指标,包括教职工知识与技能水平、教职工的工作效率、教职工人才培养投入率等;二是激励的指标。通过对人员薪酬的调控,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例如设立优秀教师、科研成果奖、好建议奖等,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不断加强学校的软实力。

(四)平衡积分卡四维度在高职院校绩效评价设计的原则

确定高职院校绩效评价设计要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指标是科学合理的,对业绩成果能客观、公正地进行判断;其次要有导向性的功能,特别是对高职院校可持续性的长远发展;最后是具有可操作性:指标简明扼要,清楚明了,定义明确,便于理解与操作。

四、平衡计分卡在高职院校实施时注意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要引入实施平衡计分卡会存在着各种障碍,首先是学校管理层对这种绩效管理模式的认可度,是不是支持、配合。因为高职院校是非营利组织,并不是将效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的,对绩效考核的程度指标就自然没有企业那样受到重视。其次,指标要建立得很全面,要十分清晰明了,落实到每个部门与人员,而且每个指标需要量化,就难免存在着主观的因素与难度。最后,在引入与实施阶段,操作成本会比较大,包括必要时对教职工长时间的培训,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资源。

五、结束语

引入实施平衡计分卡,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它作为一种策略性、较为成熟的绩效管理工具,有着其自身优势。在使用的时候,四个维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实际情况,按学校不断变化的发展情势变化而作出适度的调整,包括各种指标的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Robert S KapIan ,David P Norton. The balance sco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 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71-79

2.廖钦初.平衡计分卡在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0

3.周旭芳,王文中.平衡计分卡在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中的运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1

4.孟庆黎.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职院校绩效管理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

5.张乐君.平衡计分卡在高职院校战略绩效评价中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0

6.杨诚.平衡计分卡案例研究——基于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平衡计分卡的实例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

(作者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610000)

(责编:若佳)

作者:张军

基于能力培养的毕业管理论文 篇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CISC2010确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并结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提出了一个以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境为主轴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规范与指导,以供各高校参考,从而可以根据自己人才培养的定位制定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具体要求。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CISC2010

2010年,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联合国内十余所高校组成的中国高等学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China Information Systems Curricula 2010,CISC2010)课题组,参考由国际计算机学会(ACM)和信息系统协会(AIS)共同提出的信息系统学科的教学参考计划和课程设计(IS2010)的研究框架,结合信息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 建立了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并给出了核心课程的教学框架和课程大纲。

在制定CISC2010的过程中,课题组确定了要制定一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性规范的工作,因此,组成工作组研究了国内外多所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并依据工作组成员多年在教学和教学管理第一线所获得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以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境为主轴的实践教学规范与指导。本文即为这项工作的成果,希望能对各高校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同时,也鼓励各高校根据自己人才培养的定位制定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具体要求。

1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曾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因此,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根据CISC2010课题组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现在用人单位都非常注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毕业生能够经过尽量少的培训就能直接承担具体的工作,而实践环节就是培养这种能力最不可或缺的过程。因此,各高校应根据新形势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实践教学内容

总体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可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课外实践五个环节。

2.1 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主要是针对课程内容相关知识点设计的实验,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通常和理论课的内容紧密结合来进行设计。通过课程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对其进行验证,能够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达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培养动手能力的效果。

通常在课程的总教学学时中划出一部分实验学时或者是另行配备一部分学时,例如,在CISC2010中,《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建议理论学时为48学时,根据需要,课外可以另行配备24-32学时的上机实习时间。

2.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和课程相关的某项实践环节,可以是一门课程为主的,也可以是多门课程综合的,统称为综合课程设计,简称课程设计,或者综合设计,相对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更强调综合性、设计性。从规模上讲,课程设计的复杂度也高于课程实验,且以3~5人为小组完成不同的设计题目。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一门或多门课程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初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参照CISC2010的课程体系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设置下面的课程设计:

(1)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综合考虑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等相关课程,对一个以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为核心的课题进行设计与实现,通过这一过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系统掌握问题建模、数据结构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程序设计与实现等各环节的方法和能力。

(2)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综合考虑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概论、计算机硬件与系统软件、Web技术等相关课程,通过掌握网络工程中的网络设备的安装、网络协议的配置、网络应用系统的使用以及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操作以及编写网络应用程序的能力。

(3)信息资源管理课程设计:综合考虑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数据库系统等相关课程,通过掌握信息采集、信息组织与存储、信息检索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

(4)数据库与商务智能课程设计:综合考虑数据库系统原理、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等相关课程,通过商业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商务智能过程的构建、商务智能的应用,培养学生设计大型商业数据库的能力和基于商务智能技术的数据分析能力。

(5)系统开发与管理课程设计:综合考虑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相关课程,通过一个信息系统项目的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程实现、系统测试和项目管理,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能力。

(6)企业信息系统综合应用课程设计:综合考虑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以及企业信息系统与应用等相关课程,通过模拟操作一个以ERP为核心的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实战演练,培养学生的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管理能力和应用信息系统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讲,课程设计可以集中地安排在1~2周内完成,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这1~2周的时间分布到一个学期内完成,较大规模的课程设计可以安排更长的时间。由于各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有所侧重,再加上实践学时和条件的限制,各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情合理选择和安排课程设计的内容。

2.3 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验证、应用,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信息系统专业相关的实习活动,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感受未来将要从事的实际工作,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专业实习一般应该安排在实习基地、IT企业、信息系统应用企业、信息资源服务机构等相关单位进行,部分内容也可以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专业实习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课程进度和实习基地的情况适当安排,最好能够直接结合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工程等实践工作进行,具体内容及组织形式建议如下:

(1)系统认知实习:安排学生到软件产业园区、IT企业、信息中心或信息化应用程度较好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考察,了解信息技术、IS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激发学生从事信息系统专业的积极性和热情。认知实习可以作为专业教育的一个环节安排在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初进行,时间一般为1-3天。

(2)信息系统开发与项目管理实践:可以配合“系统开发与管理课程设计”展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某个信息系统的部分或全部开发工作,使学生熟悉相关信息系统开发平台以及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掌握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技术、方法与工具,培养团队精神。实践地点可以在校内实习基地,可让学生参与老师承担的信息系统开发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到软件企业等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联合培养、实训,时间一般安排在三年级的寒假或暑假进行,为期3-6周。

(3)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实践: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实习地点最好安排在信息化应用水平比较好的企业进行;也可以利用校内专业实验室,利用模拟数据,由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指导老师。时间一般安排在三、四年级的假期进行,为期2-3周。

(4)信息资源管理实践:主要目的是配合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检索和应用的过程及关键技术,实践地点可以在校内实习基地或实验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情报检索机构、企业或公益性机构(如图书馆、档案馆等),为期1-2周。

这些环节都是希望通过专业实习,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由于各个学校各有特点,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各具特色。

2.4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是安排在毕业设计之前的一个实践环节,可以对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检验。学生在毕业前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参与实际工作,从而可以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行有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面的业务活动,并培养和强化其社会沟通能力;配合毕业设计,开展调查研究,还可以培养学生面对现实问题的正确态度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实习可以视为学生从学校环境到社会大环境的一个过渡和缓冲,为今后较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毕业设计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无法替代的环节,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它的综合性最强。作为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项任务,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工作、团队协作、问题表达等能力的任务。

总体上,毕业实习可以和毕业设计合并在一起安排,毕业实习的地点一般应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用人单位或以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时间一般安排在四年级课程结束之后。

2.5 课外实践

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社团公益活动、IT俱乐部、兴趣小组、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三下乡”、勤工助学等第二课堂活动参与课外实践,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本专业的兴趣与热情。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

3 实践教学环境

3.1 实验室环境

根据教学规模,各高等学校应建设相应的实验教学环境。一般来说,为了适应CISC2010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各学校可以配备如下相关的实验室环境:

(1)企业信息系统实验环境:用于演示、学习信息系统(如ERP、CRM、SCM等)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进行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息系统及应用等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以及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实践;可以选用国内外的商业化软件为基础来建立实验环境,如SAP、Oracle、用友、金蝶、浪潮、神州数码等公司的产品。

(2)电子商务实验环境:用于演示、操作电子商务的一般性过程,通过对不同电子商务模式(B2B、B2C、C2C等)的模拟,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概念、操作方法和商务流程。

(3)计算机软硬件与程序设计实验环境:用于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以及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基本知识,包括对硬件的认知与性能学习、系统软件的原理学习以及编程基础等支持工作。

(4)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用于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实验和课程设计,使学生能了解网络管理与应用的一般知识。

(5)信息资源管理实验环境:用于进行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检索、信息组织等课程的相关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

(6)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实验环境:用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以及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相关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可以配置相关建模工具、CASE工具、项目管理软件以及开发环境(J2EE或VS.NET)。

(7)数据库与商务智能实验环境:用于数据库系统原理、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等相关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可以配置Oracle、SQL Server或Kingbase等数据库系统以及SAP Business Objects、Hyperion、MicroStrategy等商业智能软件。

以上实验室环境建设,可以进行不同的集成和组合,提高软硬件等资源的应用效率。

3.2 实习基地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确保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按计划进行,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到已经建成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实习基地分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类,它们应该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承担学生的实习、实训任务。

4 结束语

各高校可参照本实践教学规范和CISC2010,并根据自己的培养特色和侧重,合理设计适合本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学校可以侧重于系统的分析、编程能力和信息系统开发等能力的培养,对于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学校可以侧重于信息资源管理、应用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总之,通过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具有各高校特色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学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14.

[2] 何永刚,黄丽华,戴伟辉.CISC2005的学科贡献[J].现代大学教育,2006(5):11-16

[3] 王志英,蒋宗礼,杨波,胡学钢,岳丽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42-44

[4] 钱进,叶飞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现代情报,2009(8):199-202

[5] 龙朝阳,靳晓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7):2-5

[6] 张宝义,李斌,吴瑾瑾.财经类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0(9):75-79

作者:张戈 刘位龙 张新

上一篇:大学外语文化多媒体教学论文下一篇:社会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