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活动核心

2024-05-28

校园文化活动核心(共9篇)

篇1:校园文化活动核心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谈了许多年,不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停留在文化表层上,有的学校不惜重金,以物质的形态呈现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现象。例如制作一些精美的名人名言或名人肖像满校园张贴,花花绿绿的,让人眼花缭乱,以为这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有的学校以为有几条校训、有一首校歌,有一面校旗,就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全部。有的学校以为搞一个艺术节,便能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等等。这些,都是一些文化表象,似乎有“做秀”的嫌疑。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写什么名言就能形成什么文化,虽然名人名言、校训等能够在师生中起到一定的教育启发作用,但这不是校园文化的真谛。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是校园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学校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上。学校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是学校办学过程中为使学校获得成功而形成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它集中反映在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上,是一所学校育人素质的综合体现。如果全校师生上上下下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就会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支撑着学校的发展方向。这种文化力量就是校园精神。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能促进师生的认同感、成就感、归属感,能提升学校的凝聚力、文化力和创造力。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格,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性格”。学校的“性格”就是校园精神。诚然,校园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首先,要有一个慧智校长的引领。其次,要有一个慧智团队的不懈努力。也就是说,校园精神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经营中形成、积淀、倡导的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它基于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校园文化的积累和提升。

校园精神具有导向性、自觉性、文化性等特殊功能。它能够引导置身其中的师生形成预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因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引导师生自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个文明古国的快速崛起,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行业的夺目光芒,一所学校的和谐发展,归根到底都源于文化的力量。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强盛要靠一种民族精神支撑,那么,一所学校的兴旺发展就必须要有一种校园精神支撑。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建构的是一种校园精神,而不是一种文化表象。

篇2:校园文化活动核心

一、校园文化核心理念:祥和文化

1、理念提出的背景

紫阳山川毓秀,境内崇山峻岭,川流润泽;紫阳物产丰饶,自古为油米丰产之乡;紫阳民风淳朴,世世代代耕读传家;紫阳文脉悠长,人杰地灵,乡贤辈出。

紫阳境内中部之高基坪,有一紫阳山即紫垴庵,常年紫云缭绕、阳光照耀。据《上犹文史》记载,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曾在此悟道修炼。张伯端,号紫阳,又尊“紫阳真人”。“紫阳”因此而得名。“冥冥紫气自东来”。紫阳,意为:紫气东来,阳光普照。

紫色云气,自古为祥瑞之气。“造化钟秀,祥瑞天降”。紫气东来,象征着祥瑞,包含了智慧,寓意着美好,寄托了未来。紫气东来是祥和文化的徽标,有炎黄子孙足迹的地方,就有“紫气东来”的门匾高高悬挂。它有炎黄子孙的血脉基因,有源流长远的人文情怀,更有温暖众生的心灵感召。

家有紫气,吉祥如意;校有紫气,阳光明丽;国有紫气,强盛屹立。

沐紫承阳,祥和文化,它陶养了心灵,滋养了情怀,也润养了校园文化的生命。

2、祥和文化之解读

“瑞霞明丽满晴天”,紫气东来,一片瑞气生辉,一派祥和生机。

《说文》曰:祥,福也。《广雅》注:和,谐也。祥和,意为:祥瑞和美。

祥和,对于华夏儿女而言,就像水之于鱼、天空之于鸟、空气之于人,点点滴滴、时时处处、方方面面,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祥和文化,它常常让我们愉悦着身心,畅享着幸福,憧憬着美好。

“稻花香里说丰年”是风调雨顺的祥和;“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亲情美好的祥和。

“百鸟朝凤”是动物世界的欢快祥和;“岁寒三友”是植物天地的高风祥和。

“五福临门、万事如意”是数字吉言的祥和;“婚嫁乔迁、开学庆典”是工作生活的祥和。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自然景象的祥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是家庭生活的祥和。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社会一片喜庆欢乐的祥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这更是祖国一派繁荣昌盛的祥和。

这些祥和之景、祥和之语、祥和之事、祥和家国,充满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图景、每一处空间、每一种情结。它的核心是引领我们美好地生活。祥和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源远流长。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凡是人们认为美好的东西,都会在祥和文化中表现出来,从而构成了祥和文化“祥瑞安康、幸福和美”永恒的主题和美丽的画卷。

3、祥和文化的教育特质

祥和文化有两个核心内涵:一是祥瑞安康,二是幸福和美。这是岁月风雨中,百姓历经社会动荡、天灾人祸、家庭变故、贫病饥寒的生活磨难而形成的。这是春光明媚里,人们享受丰衣足食、四季平安、夜不闭户、民富国强的生活欢乐而生发的。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始终不渝追求身心愉悦、期盼美好生活而积淀的。

祥和文化的内涵与教育思想的精髓生生不息、息息相通。祥和是愉快生活的象征,教育的阳光,就是让每个孩子身心愉悦,快乐的学习、智慧的成长,拥有美丽的童年时光。

祥和是真善美的体现,教育的灵魂,就是引领孩子求真向善尚美。

祥和是春晖爱心的温润,教育的精彩,就是有爱就有成长,有爱就有童心的飞扬。

祥和是平安健康的企盼,教育的生命,就是优先保障孩子的生命健康,全力护航孩子的生命成长。

祥和是美好幸福的向往,教育的要义,就是为孩子的人生幸福、美好未来而奠基。

祥和,祥瑞和美,它徜徉一种教育的幸福美好; 祥和,祥泰和雅,它彰显一种思想的美丽情怀; 祥和,祥光和悦,它闪耀一种智慧的缤纷灵动; 祥和,祥顺和谐,它温润一种治校的人文关怀; 祥和,祥气和睦,它洋溢一种团结的舒心氛围; 祥和,祥佑和乐,它凸显一种生命的安全保障; 祥和,祥风和畅,它馨香一种师爱的包容博大; 祥和,祥景和煦,它灿烂一派创新的阳光活力。

4、祥和核心理念的产生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紫气东来,阳光普照的紫阳,时时祥瑞徜徉,处处和美荡漾,天时地利人和,校园文化核心理念,灵光祥和,天然凸显。

紫阳中心小学师生仁爱善良,灵慧明理,清新平和,团结奋进,办学条件焕彩一新,办学质量稳健创新,办学效益和润清新。学校多年的办学育人成效和文化精神积淀,与祥和文化的内涵特质,形相似神相通,理念而天成。

以“祥和文化”为校园文化核心理念,是紫阳地域文化,天赋祥瑞灵气之滋养。以祥瑞和美之情怀,明丽心灵品质;

以紫气东来之灵光,灵动学习智慧;以祥云掩映之氛围,营造育人环境;以阳光普照之缤纷,陶养艺术情操。

篇3: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在一次讲演中谈道:“给我10个北京大学的学生和10个清华大学的学生, 再给我10分钟的交流时间, 我就能根据他们身上所凝聚的精神气质, 告诉你哪些是北京大学的学生, 哪些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我们知道, 有的中学既有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 也有升入清华大学的学生, 何以到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之后, 他们的精神气质就有所不同了呢?这是因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校园精神在学生的身上打上了不同的烙印。由此可见, 校园精神对人的影响之巨大。

何谓校园精神, 就其内涵来说, 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 是一所学校在各种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 是激励全校师生为自己的美好目标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从其外延来看, 它体现在全校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 体现在全校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价值准则和性格特征之中, 表现在学校的政治生活和文化形态之中。

培育和弘扬校园精神是学校发展的主题,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文化的力量在于改变一个人, 营造一种有利于人的发展的环境氛围, 而使校园文化总是充满清新的气息和澎湃的活力的正是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载体。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 不论是校园建筑的布局, 还是规章制度的制定乃至办学目标的确立, 都应该明确地反映出这所学校所倡导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具有巨大的号召力, 它对于师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 校园的魅力就来自于学校的校园精神。

篇4:责任——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

广大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忘我拼搏的工作作风,刻苦钻研的科学态度,敢为人先、永争第一的气概,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正气。实践证明,这种从教师群体中焕发出来的强烈责任感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学校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动力所在。近几年来围绕教师责任感的培育,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一、在对责任的理解中培养教师责任感

关于责任一词的含义,大体可以用“三个应当”来概括:即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道德素质的重要指标。有了这“三个应当”和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对责任一词的具体涵义就了然于胸了。有师曰:“位不在高,爱岗则名;资不在深,敬业就行;斯是教师,惟勤耕耘。”这是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自然流露。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表现为对学生、对事业的责任心。责任心促使教师热忱地、自觉地投入工作。具有责任心的教师不需强制,不需责难,甚至不需监督。他们将教书育人内化为自身需要,把职业的责任升华为博大的爱心,于细微中发现丰富,于琐碎中寻找欢乐,于平凡中创造奇迹。学校始终关注着建设以“责任”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我们通过让教师阅读《责任=机会》、《工作就是责任》、《责任胜于能力》等书籍并开展学习心得体会交流活动,让教师明白:责任,是一种使命,责任心,是一种使命感,教师的责任心主要表现在教书育人上。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只有爱心还不够,必须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爱心是基础,而责任心则是驱使我们干好工作的动力。敬业,是责任心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敬业,是承担责任的最基本的表现方式。在任何时候,每一位教师应该记住:敬业的最大受益者就是我们自己。

二、在教研组建设中培养教师责任感

教研组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研组的战斗力,而教研组的战斗力是由教研组凝聚组内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而形成的。其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构成教研组战斗力的硬件,而教师责任感是构成教研组战斗力的软件,软硬件相互依存,离开任何一方就会失去另一方存在的意义。因此,学校始终坚持以两手抓教研组建设,即一手抓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的提高,一手抓教师的责任感培养,把责任感培养渗透到了教研组建设的各个方面。

1.把责任感培养和优秀教研组评比有机结合起来

从一定意义上说,评价是行为的指挥棒。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行为的方向和深度。为了促进教研组建设,学校充分利用了评价机制的促进功能,制定了优秀教研组评比条例。把组员的责任感,以及组内成员间的团结互助、教研组的集体战斗力等明确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由于评比是以集体的综合表现为依据的,教师的个人能力只有转化为教研组集体的合力,才能获得满意的评价结果,有效地促进教师责任感的形成和教研组集体战斗力的增强。

2.在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培养教师责任感

为探讨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全校性的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并把责任感培养引入活动之中。我们一是有意识地把研究活动与教师的评优、评先结合在一起,这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参与研究的责任意识;二是在活动过程中,学校搭台,教师唱戏,使全体教师都能以积极地心态参与到活动中来,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师的责任意识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3.在教学常规的落实中培养教师责任感

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常规,把教师的教学常规落实,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来贯彻,把培养教师责任感渗透到落实常规的各个方面,从责任感的高度来看待常规的落实,同时辅之于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细则,以此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中,我们一是贯彻好常规,因为常规实际上是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每一个环节提出的工作规范和质量要求。二是采取听课、评课、检查、交流等各种手段,检查、督促教学过程每一环节落实和到位,从而保证了整个过程和每一阶段的工作质量。备课、上课、听课、批改、辅导、考试等进一步得到了规范;竞赛辅导、课外活动等得到了明显地加强。伴随教师责任感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学常规的落实,学校常规教学以及提优补差工作都取得了显著地进步。近几年来,在各级学科、体艺、科技等学生比赛中,我校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三、以责任感培养为重点,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已成为我校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以责任感培养为重点,把培养青年教师,优化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1.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

高素质的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即“师德”。一个教师的道德修养,给予学生心灵上的影响,都将是终生难以磨灭的。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必定会在有意无意之间,以一种崇高的人格风范来昭示和影响自己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师手里没有也不可能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师的师德素养是在长期的工作中锻炼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出来。离开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就无从谈师德。教师的师德是在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升的,只有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教师才能不断加强个人修养,陶冶个人情操,提高师德水平。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主题的“爱学生、爱岗位、爱学校”的“三爱”活动,“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的“三满意”活动,做一个有“爱心、责任心、上进心、平常心”的优秀教师活动,对学生教育要有“热心、诚心、耐心、细心”的“四心”活动。具体还开展了以下活动:一是开展“与学生交朋友”为主题的结对帮扶(学困生或贫困生)活动;二是签订师德承诺书,教师要承诺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三是开展以“我谈师德建设”、“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主题的师德征文、“我身边的优秀负责任老师”师德演讲系列活动;四是开展“学生评教、家长评校”的“双评”活动;五是开展师德优秀教师的评比、表彰和交流活动;六是开展“百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的家访活动;七是开展“责任瞬间”摄影展,教职工们用照片记录并展现身边人的负责任行为;八是开展学期师德师风个人考评活动,并把考评结果记入教师师德档案。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和系统的工程,它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中之重点,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只有不斷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促进师德水平不断提高和教育和谐发展。

2.抓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我们一是通过请部分骨干教师在全校上公开课、示范课,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青年教师现身说法,介绍经验;二是要求青年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的手段,在青年教师中开展课件制作、网页设计等一系列旨在提高青年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比赛;三是要求青年教师摆正学历与学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把教师业务学习列入工作评价考核内容,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了命制试卷比赛、解题能力比赛、说课比赛、板书设计比赛、青年教师专业知识竞赛,教学能手,教坛新秀评比;四是学校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论坛,让青年教师有机会总结交流自己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探索教书育人的途径和规律,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

3.抓青年教师的工作态度

陶行知曾提出“爱满天下”,因此他才能为教育做到“捧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工作态度是贯穿于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的一环,也是青年教师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它是衡量青年教师是否自觉投身于教育事业的重要标志。为了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素质,我们通过组织一批优秀骨干教师作为青年教师导师,与他们一起谈人生、谈理想和为办好学校的献计献策活动,使他们认识到教师的职业是一个神圣而光荣的职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更要树立起强烈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篇5: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核心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建设形式,是构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精神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含了学校建筑、文化设施、校园景观、基础设施等外在的文化建设,也涵盖了学校人本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创新文化等内在的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对师生的道德教育、思想情操的陶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以及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教学环境的营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高洁优雅的外在文化建设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强大教育力量,而潜在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更能促进学校向深层次、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应该注重引导和调动它内在的积极因素,突出抓好教学工作,使校园文化建设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

一要突出人本文化

人本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是“人”的管理,重点是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突出人本文化建设。要依据现代教育的管理思想,倡导人文情怀,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领导要有容人之量。对待不同性格、不同年龄或有错误的、对领导有意见的教师要以宽大的度量去感染、去折服。不以权压人,不编条条框框治人。用宽大的度量容人要比靠行政手段管人、卡人、压人的效果好得多。因此,学校领导对待教师要宽宏大量,这样,广大教师才会产生极大的凝聚力,对工作产生极高的热情。在日常工作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只有抱成一个团,拧成一股绳,协力实干,才能使学校工作出成效、上台阶。学校管理者不但要对全校师生进行严格管理,还要对他们充满爱心,用极大的热情去关怀爱护每一位师生。要 经常深入到师生当中,了解实际情况,看看他们在安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有什么难处需要帮助解决。重点要放在那些有困难的教师、学生身上,适时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渡过难关加油助威,使广大师生感到学校就像家庭一样温暖。

二要塑造精神文化

学校内在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师生的风范、气质和精神面貌上,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精髓,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学校内在的精神文化,反映了广大师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出他们的道德水准和思想情操,应当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一是要树立良好的教风。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以及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新理念、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并以饱满的精神风貌,良好的师德风尚,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二是要树立良好的学风,鼓励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道德习惯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在受教育阶段既成人又成才;三是要树立良好的校风。校风是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的管理理念、办学思路、学校精神风貌等方面的总和。各方面风气正、理念新,良好的校风自然而然就会形成。

三要加强制度文化

学校的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保障,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就可以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制定各项制度的过程中,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科学、合理地进行决策。

一是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科学决策。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 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各项工作、制度建设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这就要了解校情,把握校情,总结过去,分析现状,预测未来。看看存在什么问题,面临哪些困难,当前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等情况如何。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今后拟采取什么措施,作出相应的科学规划。在学校各项制度建设过程中,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用全新的理念,开放的思想,创新的思维去思考、去探索。要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不让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管理方法、教育教学方法、运行模式束缚自己。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为各项管理制度的科学出台创造条件。

二是要集中群众智慧,实行民主化决策。在制定各项制度的过程中,校领导要深入到师生员工中去,了解情况,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让广大师生员工积极献计献策,做到制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既可以集中大多数人的智慧和经验,避免主观片面,保证制度的可行性,又能使广大师生员工在参与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受到自我教育,增强师生员工参与制度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自然而然地接受有关制度。

三是要以教学为中心,使制度服务于教育教学。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其他活动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和补充。各项制度要遵循以教学为中心这个规律。以教学为中心,周密计划、统筹安排学校各项活动,使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四是要从辩证法出发按科学发展观制定各项制度。要突出素质教育这个主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要求,扎扎实实地搞好素质教育;要摆正德智体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制定全面、合理、公正的评估标准,用辩证的科学的评估标准去评价每个班级、每个学生、每个教师。这 样,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运行才能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健康发展。

四要抓好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依据和根本。课程文化体现在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等之中。这里说的内在课程文化指的是隐性课程文化。隐性课程文化,一方面蕴含着教师的师德建设、教学风气、精神气度、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学术探究、教育教学技能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创新性工作思路体现、教学风格形成,另一方面包含着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思想道德情操的养成以及各种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学校管理者的谋划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引领能力、学术能力、影响力、亲和力等等,也构成学校内在的课程文化。这些文化虽然是隐性的,但它们是学校教育水准的标志,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要发展创新文化

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之源。学校内在的创新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工作的创新。教师的劳动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其特点就是创造。教师的创造既集中地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方面,又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从备课到讲课,从批改作业到个别辅导,从转化“学困生”到创新型学生培养等,方方面面都凝聚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因此,学校领导只有掌握了教师的劳动特点和需求特征,清楚教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的具体体现,才能因地因人因校制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把教师所蕴藏的创造潜能挖掘出来,把教师的这种潜在的创造力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高效率、高质量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内在的创新文化建设更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创新性工作。一要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超前的办学谋略,做到时时在创新,事事有新意,使学校各项工作出成绩上台阶。二要善于开发教师的创造力。在工作上尊重教师,照顾教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原则,使各项工作制度、方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树立不同层次、不同工作性质的典型,使教师在工作中学习有榜样,竞争有对手,奋斗有目标,不断开发教师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创造潜能。三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使各项制度、措施的制定与落实都有利于教师创造力的开发。改革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陈规旧制,根除不利于开发教师创造力的种种弊端。四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开发教师创造力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五要因人制宜,不强求一致,尊重差异,分层开发。六要注重激励,正确疏导,使教师讲师德、讲奉献。七要强化目标定位,不断调整学校管理的运行机制,使目标的确定和机制的运行朝着有利于挖掘教师创造潜能、开发教师创造力的方向发展。让教师在轻松、愉快的管理氛围中倾心工作,创造性地完成学校分配的各项任务。

篇6:校园文化活动核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指出,一流大学的本质在于其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运行机制,大学文化、精神的建设与创新是新时代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重要任务。因此,我校在四校整合由专科向本科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思想融合、文化融合,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培育,使全校师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广义上讲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学生,它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扬弃和积淀过程。高楼大厦对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能“筑巢引凤”,能使大楼折射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大楼、育大师、养大气”体现的正是这个道理。

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是大学文化系统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深层次提炼,达到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它包括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科学精神和以人文科学为主题的人文精神,以及现代大学的国际化视野。九江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多科性、综合性本科院校,既涵盖自然科学学科,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有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良好基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校的整合要实现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融合,必须以大开放、大包容的气度,在九江学院的旗帜下,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共同营造一种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勇于探索未知,创新知识。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提供多元化,突出主旋律,凝炼大学精神

大学作为社会的“人才库”、知识的“创造源”、文化的“传播者”和成果的“孵化器”,给人们提供综合化和通识化教育(人文教育是最基本的环节),这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确立的基石。建设校园文化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着手,科学地做好学校“三大规化”,使气势的建筑、现代化的设施和优越的环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一草一木都透露着文化的气息,让广大师生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表现出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为此,整合后的九江学院应尽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自己的大学精神。通过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德智体诸方面进行全面培养,形成健全人格,把体现着“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其他人,发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社会辐射作用。九江学院是江西高校的“航母”,有着近4万名师生员工,在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时,应尊重原各校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特色,兼容并蓄,传承和融合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精神,从中提炼出新的大家认同的统一的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主旋律和精神文明主旨。

构建九江学院校园文化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框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变成师生自觉的行为规范。例如对新生入学教育应把学院的文化传统、历史沿革和校训校风作为内容之一介绍给学生,教学生唱校歌(应有自己的校歌并制做成光盘发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自豪感。毕业时,在颁发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时高唱《毕业歌》,让学生带着豪情和对母校的眷念走向社会。

三、医学院精神文明建设之思考

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治校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高等学府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典范。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二级学院,在大学文化和精神建设方面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它揭示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和医学发展规律。医学院作为医学圣殿,是众多学子献身医学、立志成才的基地,更应弘扬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在九江学院大学精神的框架内来构建医学人文精神,树立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在营造医学人文环境、塑造医学生人文素养时应把“医学生誓言”、“南丁格尔誓言”等内容纳入医学人文建设范畴,让医学生、护生从一入校就受到医学人文精神的激励和感染。新时期的九江学院人,继续弘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爱校如家,敬业奉献”的九医精神,形成“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教风(教师风范)和“团结友爱、勤奋守纪”的学风,吟唱“为了人类生命辉煌”之院歌

篇7:校园文化活动核心

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地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激励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根据市教育局(咸政教基字〔2016〕2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龙头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总书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的要求,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建设富裕、和谐、幸福、美丽新长武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活动内容

1、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爱国精神活动。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主题,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要在开学之际,在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活动中安排开展讲述爱国故事传承爱国精神活动。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广大青少年过好“我们的节日”,开展“网上祭英烈”签名寄语活动。让孩子们缅怀英烈,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2、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周”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开学第一周是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周,学校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抓住开学的重要时间节点,制定详细方案,周密安排,积极探索,创新方式方法,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符合各个学段学生认知规律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积极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法制教育第一课”活动。要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学校要组织学生集中收看《法治伴我行开学第一课》节目,收看结束后,要通过征文等形式谈感悟,确保“法治伴我行开学第一课”活动取得实效。

4、开展优秀家风家训传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深化“传家风、议家训、颂美德”优秀家风家训征集评选活动,引导学生传承好家风。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期间开展以孝敬、友善、节俭和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传承优秀中华传统美德。

5、大力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

学校以“展礼仪风采做文明学生”为主题,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从学会微笑做起,从细节做起,培养青少年的文明礼仪行为。开展最美少年评选表彰活动,设立“善行义举好人好事”光荣榜,为广大学生树立文明礼仪、崇德向善的人生标杆,教育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文明礼仪素养。

6、深入开展“我与成长伙伴守规则”主题实践活动

利用升旗仪式、班会、集体宣誓、集体签名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教育广大学生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充分发挥少队的作用,深入开展“我与成长伙伴守规则”主题实践活动,成立成长伙伴小组,着力纠正闯红灯、乱穿马路、翻越隔离栏等不遵守交规的陋习,确保学生人身安全。成长伙伴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提醒,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7、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以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学会感恩、学会报效为主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八个一”活动,即召开一次“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组织一次“感恩教育”演讲比赛;开展一次“感恩教育”征文比赛;组织一次“感恩教育”团队活动;组织一次向老师献真情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组织一次“感知父母恩”系列活动;组织一次“我为同学做一事”系列活动;开展一次“从我做起,爱护一棵树、一片草”活动。不断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父母、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全面提高全市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

8、开展美德少年评选活动。突出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校园里开展发现身边“最美少年”活动,讲述身边美德少年故事,向美德少年点赞,向美德少年学习,推荐表彰评选美德少年。

三、活动要求

1、思想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要高度重视,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抓住重要节点,提前做好活动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规划,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方案,保障活动的顺利组织实施。

2、注重活动实效。要结合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特点,注重创新,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践行活动,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活动,谈出感受感想,展示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

2016年2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

实施方案

篇8: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建设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风,文化,功能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建设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 党中央提出了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各高校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校园文化建设, 其中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工程, 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 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不免顾此失彼, 有些甚至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轨道。

2、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各高校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这都为校园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他们的一个共缺陷就是过于注重对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略了对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把握住事物的主要方面。具体来说就是一些高校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缺乏系统的思考, 只是注重学校外在人文环境建设, 而忽略了对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建设。那么什么是校园精神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呢?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

1、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

校园精神文化又叫校园的精神文化层面, 是一个学校的灵魂精华所在, 是一个学校与另一个学校的本质区别。它是学校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的体现, 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反映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沉淀, 积累, 凝聚, 而形成的共同信念, 观念体系, 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同物质文化相比较,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最深层次的体现, 它是物质文化的导师和督察, 而物质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外在形式和载体。

2、校园精神文化的功能 (1) 凝集群体功能

凝聚力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主要是指使群体成员保持在自己群体内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是个体及其成员的情感表现, 这种情感越深, 群体凝聚力就越大。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力就在于, 因为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所有成员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 这样的话, 在面对任何困难时学校都能够同心协力团结在一起共度难关。并且能够在校园内建立起高度和谐、信任、友爱、理解、互尊的群体关系。这种共识和追求能增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向心力。形成共同的信念, 观念体系, 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这种向心力是一个超越个人上升到团队高度的概念, 成为全校的共同信念, 使学校在面对外来的挑战时能够迎风破浪共创辉煌。

(2) 鼓励创新的功能

学校历来都是新事物的发源地, 这和校园文化精神的这种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社会培养具有高科学文化水平, 科学能力和和科学管理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当一个高中生初入大学的时候在高中固有的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模式仍然根深蒂固于心中, 这种固有的模式影响了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如何求知, 求真, 求创新发展, 而校园精神文化可以通过校园这个内部环境来为学生创造一个人人勤奋工作, 勇于拼搏竞争创新的精神文化氛围, 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以此来激励大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不断社会化。

(3) 约束规范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原先那种统一的价值观已经别打破, 新的统一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 这时候许多鱼目混珠的价值观充斥在校园中。这时候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约束规范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校园精神文化是在师生在学校活动中沉淀, 积累, 凝聚, 而形成的信念, 观念体系, 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他无时无刻不在对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明确的指向性, 对师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起着决定的作用, 校园精神文化所肯定的价值观必然受到师生的追捧和遵守, 它所反对的价值观必将受到唾弃和批判。这就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约束规范功能, 它像一只无形的手, 告诉人们应该追捧哪种价值观, 而又抛弃哪种价值观。

三、新时期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路

1、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弘扬社会主义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建设文化大繁荣, 大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先进性的要求, 用科学发展观, 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内在要求, 他同时也是建设好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 只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才能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对传统和西方文化去粗取精, 抵制腐朽和落后文化。

2、挖掘学校办学特色

校园办学特色是凝聚着一代代校园建设人的智慧和血汗, 它是学校珍贵的无形资源, 是学校独有的特色, 区别于其它学校的办学个性, 是最为突出, 最具典型意义、显示巨大社会效益的校园魅力。校训是学校办学特色浓缩的精华, 它反映了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及管理原则, 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思想行为的规范要求。像河北农大的校训, “崇德、务实、求是”, 就反映了河北农大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强化校风的建设

校风由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构成。学风是指一个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 通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在加强学院校风建设时,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 和校园报纸来大力宣扬正确的价群体指导值观, 抵制歪风邪气。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 学生看老师, 老师看领导, 他们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具体体现者。教师工作的好与坏关乎到学校教风的好与坏, 而教风的好与坏关系到学校教育于教学质量的好与坏, 一所学校的好于坏和领导的作风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说领导要率先实践学校精神, 并把自己树立成一个榜样来对学校的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风、教风、领导作风好了正了, 校园精神文化就会的到弘扬和发展。

四、结语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培养、创造、发展到最后升华的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戒骄戒躁, 切忌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变成一场喊口号运动。

参考文献

[1]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121-122.[1]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121-122.

[2]沈红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大, 2007.[2]沈红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大, 2007.

[3]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1.[3]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1.

篇9:校园文化活动核心

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但至少应该包括下述两大方面:其一是校园文化必须形成具有可持续的认知系统。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在师生之间能达成默契与共识,仿佛一种心灵盟誓,每一个师生知道在这座校园中,我们的赞美和反对对象,都是明确的,我们的行为在哪种意义或程度上,是符合校园文化的规范和要求,在所有师生的心底,都有一道十分清晰的底线。其次,校园文化要形成师生所共同认可的行为方式,并且以一种惯常行为方式呈现出来,甚至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用一句通常的话,就是让制度(法律)刻进每一个师生的灵魂深处,成为勿需思考即可完成的行为或动作。上述两大方面,又都是基于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和校园内涵的基本精神,离开了这一点,校园文化就是一句空话,或没有灵魂的躯壳。校园文化,尤其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或校园精神,其沉淀的诉求和源头在哪里?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独特产物,广义地说,文化就是人化。所以《易经·贲卦》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校园文化说倒底,也就是校园人的文化。校园人的主体,当然是老师(包括行政、后勤人员)和学生。

一、核心人物是校园文化沉淀的初始动力

校园文化的沉淀,来源于校园核心人物的教育思想和独立特行的精神品格。校园核心人物通常是学校的创建者或重要领导者,也包括一部分杰出的教师或学生,以其独具风标的个人魅力或团队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沉淀的初始动力。他们是校园文化沉淀的源头,也可以称之为校园文化的原型或雏型。一个成功的被社会和历史认可的校园文化,必有这样的校园核心人物和团队。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张伯苓之于南开中学,皮博迪博士之于格罗顿公学,莫不如此。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片海洋,那么,校园核心人物(或以核心人物为中心形成的团队)就是这片海上的灯塔与引航者;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座花园,那么校园的核心人物就是这座花园的奇妙园丁。

人们通常谈到北大,都会用“北大精神”来概括,那么什么是“北大精神”呢?北大精神就是北大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基石,而这种北大精神,又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人格品性习习相关。可以这样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北大精神。蔡元培从进入北大校园那一刻开始,就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和政治是分不开的,但同时他又坚信,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能与政治混为一体。北大精神或蔡元培的思想是什么?是独立思考,恕以待人,是“兼容并包”或“兼收并蓄”。这种北大精神,蔡元培发其端,并被无数北大师生代代相传,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沉淀,从而铸就了北大丰厚的校园文化。

在大多数情形下,校园核心人物具有领导者的角色。人们在谈论企业文化时,往往会从企业创建者的文化谈起,甚至有人干脆说,企业文化就是老板的文化,这句话虽然太偏执了一些,但确实也有其合理性,至少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实。那么,校园文化的情形也常常与此类似,一个学校的文化,学校领导者的教育思想,会为校园文化打下深深的烙印。尤其是那些荜路蓝缕的创建者的思想,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甚钜。这是不是说,校园文化的核心人物,就一定要是学校领导者呢,这倒未必。普通的人,平凡的人,胸怀理想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成为一座校园的灵魂人物。这样的平凡者,一定是胸怀远大,志向高洁者,他们虽然是普通人,但却以奇伟的人格力量,散发出动人的光彩。

二、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沉淀的双翼

校园文化的沉淀,来源于广阔的时代精神和深厚的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可说是校园文化沉淀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的两只翅膀。1904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和严范孙在天津创立了南开中学(当时的名称是天津南开学校,其旧址以“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而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创校之初,张伯苓就为南开中学的校园核心文化定下了基调。南开中学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八个字表达了张校长对莘莘学子的期望:爱国乐群,不断进取。这之中既有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君子人格的自我约束和要求,也有时代巨变前夕对于民主与科学的强烈向往。我们从张校长为南开中学定下的校歌中,更能深切体味到这一点:“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志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无论是汲汲骎骎的奋发图强,还是志勇真纯的文质彬彬,透过这些儒雅而充满张力的话语中,我们能够触摸到上个世纪初叶,在东西方文明猛烈碰撞之际,一个满怀爱国热情,以教育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浸润洗礼中,他们怀抱着伟大的教育救国强国的梦想,这梦想的光芒迄今仍然照耀着南开中学的师生们。

在今天,我们亦面临时代的剧变,中国崛起,和谐文化,全球一体,我们期待新一代伟大的学者和教育家的出现。同时,在文化多元时代的当下,广大献身教育事业者也拥有了更为自由翱翔的空间:一方面我们可以萃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搭建优秀的校园文化奠定文化基石;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放眼全世界,吸取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制度,为校园文化设制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再一方面,随着中国的不断强盛,教育的不断改革,必将吸引海内外卓越的教育人士投身中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为中国的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制度或事件:校园文化沉淀的必要手段

校园文化的沉淀,很多时候是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制度或事件来实现的。这个制度或事件最初可能是偶然的,当人们发现它的背后隐含着与校园精神息息相通的文化元素时,它便被固定化或制度化,得以代代相传。通过一系列的具有校园文化背景的制度或事件,来表达和强化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沉淀的必要手段。在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每个学员都会通过一项奇特的考核:学员要从野地中一个深达四米、宽两米的铁制桶中徒手爬出。倘若不能完成,将会受到严厉惩罚:人们从上面推下泥土砂石,活埋直至半腰。这几乎是一个无法通过的考核神话,在军校的记录里,此项目成绩一直是零分。直到一个叫麦克阿瑟的年轻人出现,才终结了这个西点的神话。麦克阿瑟也像其他人一样,在铁桶中待了整整一夜。第二天,考官下令执行填土埋人的惩罚。就在泥土灌落的时候,麦克阿瑟突然作出异常行为:他不停跳跃将泥土踩在脚下,麦克阿瑟借着脚下越垒越高的泥土攀上了铁桶。这个西点故事或考核制度,非常具有西点的校园文化精神,西点强调军人绝对的服从与绝境中的创造力。校园文化的沉淀,这也正是在这样一些如同克来夫?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的不断强化中,得以实现。

四、文化风景:校园文化沉淀的凝缩与直观表达

最后,校园文化的沉淀,并不是一种空洞的行为,也不是一种抽象的说理,它有时是十分具体的,可以感知或感触的,甚至可以凝缩为一段独特的校园风景。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读书人对于环境的要求、包括古代基础教育机构书院风景与氛围的营造,对于今天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仍然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对读书环境是十分讲究的,他们的书房一般是建在后花园中,旁边有一方清澈的莲池,前桃后杏,窗前则通常有几杆竹修或芭蕉。室内除了书架书桌之外,还陈有一榻以便小憩;墙上悬挂着一把宝剑,读书之余可以锻炼筋骨;案上还摆着香炉或瑶琴,香烟中琴声里,读书的感觉更好。据说如果在楼上读书,则有诸多意想不到的妙处,明人吴从先说:“仙人好楼,余亦好楼居,读书宜楼”,他还列举在楼上读书的五大快乐:“其快有五:无剥啄之惊,一快也;可远眺,二快也;无湿气侵床,三快也;木末竹颠与鸟交语,四快也;云霞宿高檐,五快也。”还有一些情调浪漫的读书人,上山去读书,若“山上须泉,径中有竹,读史煮酒”便更佳了。古人甚至觉得读什么书与季节的变化也是十分相关的,什么季节读什么书,其中也有个讲究:读经宜春,读史宜夏,读诸子宜秋,读散集宜冬。古代书院,为了满足读书人对于环境的特殊要求,通常都是建立于风景绝佳之处,并且在书院中还专门设有泮池、泮桥和泮林,供学子们徜徉游历。

令人欣慰的是,古代书院优雅的风景,我们现在已可在一些中学校园中看到了。在中国西部成都的郊外,就有一所著名的文翁书院,它实际上是一所普通中学,但由于借鉴了古代书院的环境风格以及在古代大教育家文翁的感召之下,这所普通的中学,现在已经成为西部地区最具特色的一所中学。朱檐画栋、小桥流水之间,还有一座陈设雅致的国学讲堂,讲堂吸引了一大批名流和学者来此讲学,形成一种斯文荟萃的校园风气。这就是环境和风景的魅力,因为在风景之后,是深沉绵远的文化。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文化沉淀,对校园文化核心精神的形成所产生的深刻联动与影响。简单地说:校园文化的沉淀和形成,就是由校园核心人物所倡导的,源乎传统文化又合乎时代脉膊的一种文化精神,并通过一系列事件或制度使之得以充分体现与传承。它既是意识领域的,又是可以通过物质载体来直观表达的,甚至可以是一段深具文化气质的校园风景。

上一篇:邀请函内容格式下一篇:工作检查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