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沈从文的生命世界

2024-06-28

水与沈从文的生命世界(通用8篇)

篇1:水与沈从文的生命世界

水与沈从文的生命世界

摘要: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湘西文学更是经典文学中一道绚烂的色彩!他的独特主要表现为一种对人性美的追求,这种人性的美好渗透于整个湘西文学中。作者生命世界的主要理趣是构建理想的人性,而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其主旨是这种美好人性的挖掘和再现。在鲜活的水的波动中作者所追寻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1。水既培养了他对生命的特殊体验,也滋养了他独特的审美心理。沈从文的生命世界离不开“水”,更离不开对人性美的追求。

关键词:水;人性美;生命世界

在湘西世界中,作者以湘西的水、人情和风俗为背景,旨在展示其美好的人性和理想的生命形态!作为走出湘西边地的知识分子,沈从文的内心情感极其复杂,他既想坚守被时代潮流逐渐销蚀的美好人性,又痛心这种美好的人性无法坚守,使整个湘西文学都涂抹上了一种淡淡的凄凉和忧伤之感。从文学观念看,作品反映了作者美善一体的文学追求,对美的作用的理性认识和对善的功能的终极理解;折射了作者对人性美的一种追求,对湘西本土文化的一种坚守以及对理想生命世界的构造。在作者的生命意识中,自然、原始和未经规范的生命法则是其追求的本质。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作者的生命世界和人性美的追求展开分析,揭示作者笔下湘西独特的人性和美好。

一、“水”对作者生命世界的影响

水作为文学中一个不朽的典型形象,有着独特的意蕴和丰富的内涵。水象征时光的飞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征着绵延不断的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象征着旺盛的生命“水生万物”。沈从文是一个以水为生的人,他的湘西文学大都以水作为背景,写水边故事的人物“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倾向不可分”水是他创作灵感的根源,他的创作几

乎都与水不能分离,创作的选取往往也是码头、河边、水上的人物故事。水贯穿湘西文学的脉络,贯穿故事发展的起末。水对沈从文是至关重要的,影响着沈从文的生命世界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一)“水”的启发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2对水的认识和思考不仅是沈从文文学观形成的基础,也是支撑他生活的基本底子。水伴随着他的一生,是他探索生命世界的根源,更是他通向人性美的一个媒介。

《边城》开头写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作者笔下,湘西的山水纯净、朴实自然,俨然一副优美的世外桃源。而其河水,却更为明净和透彻,不但滋养了两岸生命,更培养了沈从文的性情“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3水的认识和启发培养了沈从文对生命的特殊体验,使他对人性有了一种更透彻的认识。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容纳一切,本质纯净,不被外物污染。自古以来就已不是一种单纯说明事理的喻体,而是具有人的生命内涵。水滋润着沈从文的灵魂,浸透了他的血液,构成了他生命世界的基础,象征着笔下人物的种种美好百态。

《一个传奇的本事》“水的德行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的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硬,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在这里作者深得水的精髓,用水的哲理思考人性,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并以此评价衡量社会道德得失,书写人性。《水云》“名誉、金钱或爱情,什么都没有,这不算什么。我有一颗能为一切现世光影而跳跃的心,就很够了。这颗心不仅能够梦想一切,而且可以完全实现它。一切花草既都能从阳光下得到生机,各自于阳春烟景中芳菲一时,我的生命上的花朵,也待发展,待开放,必有惊人的美丽与芳香”从水的领悟中,作者获得了生命的理想和热情以及对人性的认知和思考。这不仅形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更培养了他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念,一种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追求。

“到十五岁以后,我的生活同一条辰河无从离开,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五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至少我还有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那条河水正流与支流各样船只上消磨的。”水给与他生命的自由与生动,追求与反思,成为他生命的根源,是他传达和阐释湘西富有生命灵感文化的主要手段。“我的作品稍稍异同时代作家处,在一开始写作时,取材的侧重在写我的家乡,我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条延长千里水路的沅水流域,想试试做综合处理,看能不能产生点散文诗的效果”作者总是以水作为背景来展现人性,折射人性,挖掘人性。水既成了作者再现人性美的一个载体,又为作者构建理想希腊小庙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作者笔下一种富有灵性生命感的审美意象。

“我所最为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是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15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我文字风格,假如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是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语言太多了”4。在作者看来,“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意象和载体,正是这些灵动而鲜活的水才滋养了他对生命的独特感知和对人性美的追求。从水中作者领会到人生的哲理,感悟到人性的本质。

作者生于水、长与水、熟知水、崇拜水,水的世界为他提供了根基。从水中他认识了人事,得到了启发,找到了生命的故乡,与水融为一体。水成了他精神的归宿、梦的寄托。作者无论生活、生命和创作都与水不能分离,用水阐释生命阐释人性阐释湘西的理想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和对充满原始活力和蓬勃朝气生命力量的崇拜。

(二)“水”的升华

“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作者向来强调生命,并试图通过水所洋溢的生命力量向人们逐渐枯萎的灵魂之中注入新的活力。水是作者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与水不能分离,水赋予了他作品独特的牧歌情调,同样也带给他特殊的生命体验,使他对人生有了一种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并决定了他的文化选择,即对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追求。

5“从汤汤河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我的想象是在这条河水上扩大的。”6作者总是通过水写自己的内心和梦,其笔下的湘西世界就是这样一种梦的映照。湘西民风淳朴、人性善良,所有的道德观念和当下社会秩序都自觉遵守着一种自然法则。凤凰处于湘西边鄙之地,周围四水环绕,河流绕城而过。作者着力通过野蛮和强悍来表现原始生命精神的可贵“用单刀、扁担在大街上决斗根本不算回事。事情发生时,那些有小孩子在街上玩的母亲,只不过说:‘小杂种,站远一点,不要太近!’嘱咐小孩稍微站开点儿罢了”杀人、流血这一类事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不可规避的生老病死和人祸天灾。“男人用拳头征服自然,用强壮征服女人,而女人用骚动的情欲征服男人”这种原始的野性和强悍在水的养育中转化成了一种旺盛的生命力,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表达了作者对野性生命力的追求,对原始强悍的崇拜以及对纯朴、真实、自然人性的追求。《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五岁就喜欢同人打架,到了25岁时就大约有一百个女人净白的胸膛被他亲近过”另外在《边城》中“妇人到了晚间,则轮流的招待商人和水手,切切实实尽一个妓女应尽的义务。”这种自然原始的野性和强悍正是作者自小在水边上所常见的实物“我崇拜朝气,喜欢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水滋育了这种旺盛的生命力,是作者生命世界的起点和终点,亦是作者对人性美的一种礼赞,作者着力通过水来再现人性的美。

“我虽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作者通过水边故事再现他的理想世界,把美赋予笔下人物形象,使生命之美得到自然展现。湘西有着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故,有着古朴健美的风俗习惯,这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原始人性美的一种追求和崇尚。在湘西世界中,水中故事的人性超越了自然山水之美,他们不分贫富,不讲究社会地位,单纯而又勇敢,以善相亲,诚心相待,“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柏子》“这是船夫中之一个,名叫柏子。日里爬桅子唱歌,不知疲倦,到夜来,还不知疲倦,所以如其他许多水夫一样,在腰边板带中塞满了铜钱,小心小心的走过跳板到了岸上。目的是河街小楼红红的灯光,灯光下有使柏子心开一抹化的东西在。”柏子日复一日繁重的劳动,目的只有一个,他从不抱希望也从不绝望,这样的人单纯、善良、淳朴,是作者笔下水边人物淳朴人性的展现。《一7

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一个水手,一个妓女;一个漂无定泊,一个得切切实实尽一个妓女应尽的义务,可是这种出于原始的交易关系到最后却深出了真切的感情“我呢,在沉默中体会到一点人生的苦味。我不能给那个小妇人什么,也再不作给那水手一点点钱的打算了,我觉得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神圣,我不配用钱或别的方法渗进他们命运里去,扰乱他们生活上那一份应有的哀乐。”8水边的人性淳朴善良、真挚动人,是作者通过水对人性认识的升华。其内涵是一种勤劳、朴实、善良的生命存在形式。无论妓女、水手和柏子,即使他们的生活贫苦,但充满了人情味和劳动的智慧,这也正是作者所极力赞美的。

此外,作者也总是把女性形象置于翠色的底色之上,以水来阐释她们的特质和本性。《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的夭夭,《三三》中的三三,《萧萧》中的萧萧这些无不都生活在一派清波绿水中,她们与水完全融合,具有水的特质和灵性。他们的品格纯净,心灵明亮,只凭一个单纯执着的信念生活。她们的性情活波可爱、善良纯真,在生命的流动编织着美好的爱情梦。作者将水的美质融化在这些女性身上,升华为一种美丽的生命特质,让人物展现生命底色,放射生命的意义之光,并以此来展现和礼赞他所憧憬的人性。

“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作者以水认识美发现美,水与他的生命不可分。作者生于水长与水,与水融为一体。从湍流不息的河水中汲取营养,学会了“人生”生存的道理,从江水长河里获得人生的哲理与智慧。他的作品满载着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感动,而这种情感最后都在水的灵动中到得到升华。变化意味着“净化”,水是作者净化现实的手段。作者以水来阐释他的生命意义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以此表达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和美好人性的向往,归根到底是以水来折射和再现人性的美。而笔下的湘西只是理想,作者在内心沉痛的呼吁:重建民族品德的“希腊小庙”和民族的品格灵魂。借水和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和年轻起来,以此构建理想的生命形态和美好的人生形式。

注释:《中国现代文学史》,汉语言基础系列教材,P28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章第二节《牧歌:沈从文小说的美学至境》.《中国现代文学史》,汉语言基础课系列教材,P28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章第三节《散文创作:情绕湘西》.《中国现代文学史》,汉语言基础课系列教材,P270,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章第一节《“乡下”与“湘西”:沈从文的文化选择》.《中国现代文学史》,汉语言文学基础系列教材,P27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章第一节《“乡下”与“湘西”:沈从文的文化选择》.佘爱春:《自然.人.生命》,玉林师范学院.《中国现代文学史》,汉语言基础课系列教材,P27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

第十章第一节《“乡下”与“湘西”:沈从文的文化选择》.沈从文:《边城集·沈从文别集》,P120,重庆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史》,汉语言文学基础系列教材,P28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

第十章第三节《散文创作:情绕湘西》.

篇2:水与沈从文的生命世界

刘佳萍

2014年12月12日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水为探究对象,引导学生在各自对水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将已有的认识做较为科学的梳理。通过“观察水”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学习中的宽松和愉悦。从而培养学生用感官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及选择问题、搜集整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用五种感觉综合感知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等方式描述水的性质。

3、愿意向别人介绍自己是怎样发现水的性质的,也能听取别人的发现过程,并能找出其优点和不足。

4、能具体说出水有哪些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用五种感官综合感知水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与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材料与用具:

活动1:水、烧杯、牛奶、石块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让学生听一段流水声的音乐,听完让学生会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景象。教师:水是生命的源泉,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它是我们的朋友,你对水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回答。(水能喝,能浇地;水能洗衣服;利用水的力量还能发电;水可以灭火;没有水,动植物都会死;水会使铁生锈。)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的真多,对于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要学会多看、多 想,就能多知道一些知识。下面我们就来观察水。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观察水

1.学生活动

教师:先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的几个问题,在前几课的学习寻找动植物中,我们都用到了那些器官,它们是怎么工作的? 学生回答:眼 手

教师:回答的很好。刚刚过去的夏天,同学们都玩过水了吧,我们今天就来利用身上的五件宝——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还有手,并与牛奶和石头作比较来发现关于水的秘密。我们来看一看哪个小组发现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记录在本上。

(学生分组,教师巡视,不时与学生交谈。学生活动非常踊跃,边玩边交流,有的学生在记录。)

2.交流讨论

教师:怎么样我的小科学家们?谁能说出水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把你的发现先在组里交流一下,然后再告诉大家。

(水是冰凉的,没有味道。用手搅动水,水会冒泡,还有哗哗的声音。水抓不住,一抓就流到水槽里。水是透明的。一个东西放进水里,外面可以看见。往塑料袋里加入水,在塑料袋上扎几个眼,水会往外流,细细的。水是白色的。)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水是冰凉、没有味道、无色、透明、流动的。大家还有没有其它意见?

教师:大家想一想,水是什么形状的呀?

(刚才我把水倒入正方形的杯子,水就是正方形的,倒入圆形的杯子就是圆形的,放什么里边就是什么形状。对!水没有自己的形状。)

教师:水会流动,像石块、玻璃就不会流动,我们把像水这样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液体。

3.总结拓展

教师:现在谁能全面的说一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

教师总结:通过我们的观察和讨论,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水的一些秘密,水的秘密还很多,同学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大家提出来,一起讨论讨论。学生提问,大家谈论。

课堂反馈:现有三种液体,水,牛奶,白醋,你用什么办法把它们区分开?

4、搜集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资料。

活动二:小组分析讨论人和植物动物和水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老师下去巡视,讨论后老师请同学回答。

篇3: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

现代作家中, 没有谁比沈从文更为关注生命。他曾说:“我是对一切无信仰的人, 却只信仰‘生命’。”他的作品几乎都贯穿着对“生命”的思考, 对“生命美”的讴歌。可以说, 理解了“生命”, 就等于拿到了进入沈从文艺术殿堂的一把钥匙。无论是写湘西的风土人情, 还是写都市人生, 无不是他生存体验的形象艺术外化。而他为“湘西”辩护时使用的主要武器是“美”。在这个美丽的湘西世界里, 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健全的生命形态, 表现了生命对美的追求。既然如此, 那么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首先, 在沈从文的生命观中, 特别赞美“生命的力”, 认为人生有两种对立的形式:一类是生命, 一类是生活。生活是具体的, 而生命是一种抽象, 是一种精神, 它具有神性, 又存在于生活、生存和人生之中, 具有永生的意义和永存的价值。沈从文这一独特的“生命”观带来了他美学观与文学观的独特, 正是以此相联系, 他提出了自己对美的认识:“一个人过去爱有生的一切时, 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出了‘美’, 亦即发现了‘神’”。“美固无所不在, 凡属造形, 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 既无不可见出其精巧处和完整处。生命之最高意义, 即此种‘神在生命中’的认识。”在这里, 沈从文提出了“美在生命”的命题。

其次, 他认为“生命”的基本属性是对抽象的“爱”与“美”的执着追求。在沈从文看来, 生命不在于追求名利和金钱, 也不应受宗教和功利的支配, 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美的追求。而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 便是对“神性”的赞美, “神”、“爱”与“美”三者一体, 就是最高的人性。人性美是生命美学中的核心内容, 也是沈从文在创作中要表现的主题。另外, 在沈从文的心中, 人性美还体现在一个“爱”字:男女之爱, 亲子之爱, 朋友之爱, 人类之爱……沈从文赞赏的、提倡的正是这样的爱。在谈到小说《边城》的创作意图时, 作者曾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 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沅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 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 各应有的一分哀乐, 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其实, 沈从文所有的小说都如此, 都是为爱所作的言说。那么, 什么是爱?爱是自身具有爱的能力, 有一颗善爱的心;爱是主动的奉献, 勇敢的给予和无畏的牺牲;爱是生命的支柱, 爱愈强烈, 生命力就愈旺盛, 就愈能体现一种生命的美。

《边城》是一曲理想生命之歌, 最为集中地表现出沈从文的人性理想与生命理想, 代表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这样指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 健康,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不仅在沈从文的笔下充满葱笼的诗意, 而且包容着广泛而深远的文化意义, 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文化符号的性质, 代表沈从文对理想生命美的形式的理解与看取。

边城在小说中具有整体象征的意味。边城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城市, 而是远离都市文明的乡村小镇。边城的人民都具有淳朴善良的品性, 他们生活在古朴、宁静、和谐、美丽的大自然里, 承受着自然的熏陶, 舒展自由的人性, 处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中。《边城》开头三章集中笔墨描绘边城的山水图画与风俗习惯, 呈现出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边城生活风貌, 浸染着浓郁的牧歌风味, 然后自然而然地叙述边城发生的人事纠葛, 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也都如山水般纯净美好, 从中可以发现沈从文对理想人性与理想生命美形式的弘扬及其生命寄托。边城中的人物也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与自然合一的诗性人格与自然气质。美丽天真的翠翠、她的殉情的双亲、侠骨柔肠的外祖父、豪爽慷慨的顺顺, 都具有作家所向往的“人性美”。

翠翠是沈从文寄托最深的人物形象, 在她身上凝结着自然山水的灵气, 显示出天然纯真的自然气质。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 终年帮助爷爷接送过渡的来往客人, 除此之外, 她与其他人较少接触, 因此, 就社会关系而言, 她是极其简单的, 受社会的影响也就较少, 可以说是一个自然的精灵。小说在描写翠翠时, 主要是从自然气质的角度去展示她的生存状态与内心情绪, 突出她与大自然、与青山绿水的相容性, 从中显示出她的自然人性之美与内在的神性之美,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 翠翠既具有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 又表现出某种抽象性质, 在她身上凝结着一种高度象征化的意蕴, 她对爱情的忠诚、执着, 对大自然永远充满童心般的爱恋, 都代表着人类对自然与童心的珍爱与返顾, 对人性美的追求与向往, 在翠翠的身上寄托着沈从文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理想, 爱与美的生命理想。

老船夫的身上洋溢着淳朴厚道的人性美, 凡一切传统美德, 在他身上似乎都不缺少。老船夫是纯朴民性的集中体现者, 他对待钱财的态度与为人处事的方式, 体现出一种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浸染下的理想化人性形态, 代表一种符合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命美形式。

船总顺顺是地方上有身份的人物, 也是一个像老船夫一样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人物, 不过他的美德似乎显得比老船夫大气、豪迈。他对待钱财却大方洒脱, 经常为乡亲邻里排忧解难, 调解纠纷。对子女的教育上也极其严格, 当老船夫猝然离世后, 他放下心中对老船夫的一丝埋怨, 积极为老船夫筹备丧事, 对翠翠的关照也无微不至。在顺顺的身上处处表现出淳朴、仁厚的品格, 显示出一种自然、健康的人性美, 这正是沈从文所着力歌颂的一种生命美形式。

沈从文一方面通过有意淡化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另一方面通过大肆渲染边城环境的原始状态与自然气息, 构筑起一种具有理想色彩的人生范式。在这种人生范式下, 人性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美形式, 《边城》就是对这种生命美形式的集中展示, 是一曲理想生命之歌。概括地说, 边城人民的生命美形式以人性美为基本内涵, 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表现出来:其一表现为诚与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不坦诚相待, 几乎一无例外地具有轻利重义、守信自约的道德操守。在他们身上寄托着沈从文的生命理想。其二表现为美与爱。主人公翠翠无疑是美与爱的化身, 她天真善良, 温柔纯情, 与傩送一见钟情, 在傩送出走后, 在渡口边痴情地等待着他归来。作品中的其他人物, 如老船夫的淳朴厚道、天保的豁达大度、傩送的笃情专一、顺顺的豪爽慷慨、杨马兵的质朴热诚, 都无不表现出“美”与“爱”的人性内涵。通过对边城人民“美”与“爱”的描写, 沈从文从他们的身上挖掘出一种具有永久价值的人格美、德性美与灵魂美, 这使边城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个人性善的符号, 边城人民的生命形式成为一种理想化的生命美形式。其三表现为人性与神性的内在统一。《边城》在对人性美的表现上, 存在着一个双重层面的有机结合, 也就是显性的人性层面与隐性的神性层面的结合, 自然人性与自然神性的结合。在他看来, 理想的生命形式是“美”、“爱”、“神”的三位一体, 这种理想的生命形式正是边城人民的生命形式, 在边城人民的身上既表现出与自然契合的人性之美, 又表现出更具超越性的神性之美。

沈从文反思现代人性, 视生命意识高于一切, 崇尚“健康、美丽、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美学理想, 与后现代生态美学不谋而合。他的这种比较超越现实功利的文学观, 在“京派”文学中有相当的代表性, 在他看来, 那些原始的、健全的人性的世界, 恰好可以用以观照和批判弊病丛生的现代都市文明。沈从文坚决相信文学的功能不止于社会道德的观照, 更在于能使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 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 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他的这种文学观正好发挥了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中的比较欠缺的人性审视及道德完善的功能。

从社会认识功能上看, 沈从文以湘西人特有的热情和顽强, 表现着这块土地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和丰富的想象力, 生动复现了楚地的民俗、民风, 写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乡土风貌, 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图景, 为我们认识湘西提供了指南, 也为重造民族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为自己热爱的民族建构了一个“陶杯”, 在文学史上, 他的作品也为他自己建构了一个凝重浑厚、有着丰富内涵的文学“陶杯”。

参考文献

[1]沈从文:《美与爱》, 《沈从文文集》第11卷, 花城出版社, 1984年版。

[2]沈从文:《烛虚.生命》, 《沈从文文集》第5卷,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3]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沈从文文集》第11卷, 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4]凌宇:《探索“生命”的底落》,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5年版。

[5]李健吾:《边城》, 《李健吾批评文集》, 珠海出版社, 1998年版,

[6]战兵.《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人性思想内涵》, 《扬州师院学报》, 1989年第3期。

篇4:水与火孕育了冰下世界的生命

在含盐量很高的湖水中,米库奇和她的同事发现了“化学自养菌”存在的证据,这种细菌生活在泰勒冰川下一片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它们从岩石中汲取能量,铁的微粒是它们新陈代谢的副产品。这种细菌完全不需要依赖阳光获取能量,甚至不需要像生活在冰下湖底层的鱼类那样,以湖面沉落湖底的有机生物残骸为食来间接获取太阳能量。

研究人员想要追根溯源,弄清楚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的。由于“血瀑”的水里含有盐份,而盐水比淡水的导电性能更好,2015年初,米库奇和她的团队带着遥测冰下导电性能的仪器来到现场勘测,发现了泰勒冰川下强大的电导率。研究人员由此推断,那里的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盐份,并且那里栖息着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其产生的副产品铁的微粒随水流入“血瀑”,形成了血色冰川奇观。

虽然,在湿而软的湖底沉积物中发现微生物是令人欣喜的,但科学家更希望能在冰下湖的湖水中发现生命存在的迹象。几十年前,苏联科学家就已首次钻透冰层探查到了冰下湖泊沃斯托克湖。在2012年2月,俄罗斯将几乎未受到钻孔过程带来污染的湖泥带到了地面上。在法国的科学家同行帮助清除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少量污染之后,俄罗斯科学家在这些样本中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的迹象。

俄罗斯科学家于2015年1月再次在湖上冰层钻孔,此次为防止样本受到污染,更是加了十二分的小心。但是以目前使用的钻孔设备,要完全避免污染是十分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确定冰下湖是否存在生命,研究结果也难有说服力。

“我们需要完全没有污染的湖水样本才能得出最后结论。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俄罗斯南北极研究所的伊丽娜·莱克希娜说道。她希望能从较深的湖水中获得水样,眼下他们只能从表层湖水中取样,然后将样本通过钻孔提升到地面上。莱克希娜说:“我们认为,如果有生命存在,它们一定生活在湖水较深处。”

另一边,图拉兹克和他的同事从惠兰斯湖中获得了未受污染的原生态的水体样本。相对来说,他们在这里的钻探工作比较容易一些,这里的冰层较薄,气温也高一些,不需要更多的水来维持钻孔开口畅通。另外,他们使用的热水钻孔设备可获得煮沸的雪水,还可通过紫外线辐射消毒杀死地面雪水中可能含有的所有微生物。喷嘴和其他设备也都经过紫外线辐射处理和过氧化氢消毒。2013年1月27日,图拉兹克的科考队成功完成了首次无污染的地下湖钻探取样任务。

在湖水样本中,他们发现了冰下微生物生态系统兴盛繁衍的大量证据。DNA测序表明,惠兰斯湖中的微生物属于“化学自养菌”,与“血瀑”中发现的微生物是同一个种类。它们从岩石、湖中的淤泥和冰层下的一些物质中汲取能量。

2015年1月8日,图拉兹克的科考队在另一个地点——惠兰斯湖下游处的冰层开始钻孔,钻孔从罗斯冰川与地面接触的大陆架穿过,研究人员将摄像机从钻孔中降下,拍摄到了隐藏于冰下的世界的真实面貌。他们发现,这里生存的不仅仅只有微生物,与摄像机相连的屏幕上还出现了更多的生命形式,如长得像虾的片脚类生物,以及长得像鳗鱼一样的鱼等。

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些冰下生命以什么为生?阳光终年无法透入离地面800千米的冰下水体,因此,阳光不可能成为它们的能量来源。那么,这个地下生态圈的食物链最顶端的片脚类生物和鱼类,是以化学自养菌为生的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里的生态系统将是地球上已发现的第二个化学合成生态系统,”图拉兹克说道:“首个被发现的化学合成生态系统是海底热液喷口。”尽管阳光丝毫渗透不进深深的幽暗海底,海底热液口的生态圈却一片蓬勃兴旺,那里生存着包括管蠕虫在内的多种奇特生物,而海底热液口的这些海洋生物赖以为生的食物链底层的微生物,也正是以从热液口喷发出来的化学物质为主要能量来源的。

南极西部冰层下的地质活动和火山活动同样也能为有机生物提供大量能量,这些生物并不仅仅只有微生物。图拉兹克认为,在冰层下某个地方找到其他生物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研究人员还希望能在冰下岩床上找到一条将惠兰斯湖的湖水与出水口相连的水道,一些营养物质很可能就是通过这条水道传输的。

勘查队正计划将7米长的遥控水下机器人设备从钻孔中下降到湖水中一探究竟。进入水中后,这个雪茄般细长的圆柱体水下机器人就开始变身,展开身形游弋在湖水中获取各种数据资料。

南极冰下湖的科学勘察活动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寻找地球上新的生命形式,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勘查队在这里有所发现,那对于在太阳系中的其他地方寻找地外生命也很有帮助。如太阳系的两颗行星卫星——木卫二和土卫二,在其广袤无垠的冰封世界的下面,很可能隐藏着液态的水。图拉兹克说:“我们并不指望在那里找到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命形式,但是,既然南极大陆冰层下面有化学自养菌生存下来,那么太阳系其他地方也有可能存在类似的生命形式。”

图拉兹克说:科学家在南极冰下的发现将永远地改变世界第七大洲南极洲在世人脑海中的印象,南极正在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篇5:水与生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八课。

设计理念:根据新课改的精神,现代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课教学,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设计有关水与生命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实践、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2、能力目标:

(1)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水与生命关系的不同看法。(2)大胆想象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3、情感目标:

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养成节约用水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能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并能以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

2、观察、比较、实验法

3、引导探究法

4、分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袋罩上的盆花、收集人体与水关系的资料

教学前一天,剪下两朵月季花(茎长一些),将它们分别插入有水和没水的试管。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播放多媒体课件:公益广告:“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世界上最后一滴水。” 教师:看了这则广告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2、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水在不停地运动,使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畅游一番,思考它们和水有什么关系? 播放多媒体课件:地球上生命的生长

3、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动物、植物、人类和水的关系。

4、教师小结: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二、新课教学

(一)、小组讨论交流:说说你对水有哪些了解?

(二)、板书课题:水与生命的关系。

(三)、结合观看多媒体课件,教师引导学生解析课题:

1、水与动物的关系

①播放多媒体课件:骆驼在沙漠中艰难地行走着,远处有一片绿洲,青青的草,清清的水。教师问:骆驼是多么耐旱的动物啊,可它现在正在寻找什么呢?它需要喝水吗? ②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鹿在喝水,在它不远处,有鳄鱼在等待美食。

教师问:小鹿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喝水? ③学生谈感想,得出结论:动物离不开水。

2、水与植物的关系

①教师出示课前用透明塑料袋罩上的盆花。

提问:“塑料袋原来是干的,现在内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观察并讨论。

得出结论:塑料袋内壁上的水是从植物身上“跑”出来的,说明盆栽花体内也有水。②实验:植物也需要喝水。

方法如下:教学前一天,剪下两朵月季花(茎长一些),将它们分别插入有水和没水的试管,上课时指导学生观察哪一朵花先凋谢。

(此实验应连续进行,在几天甚至十几天内进行观察,在试管上做好记号,观察这朵花每天喝多少水,同时做好记录。)

③指名回答:联系生活经验,说说植物离不开水。

3、水与人类的关系

①教师问:谁都知道,我们人类是离不开水的,人是怎样补充水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喝水、吃食物。②你怎样证明我们体内含有水分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排尿、呼吸排出、皮肤蒸发、排汗、随大便一起排出。③播放多媒体课件:大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与水的关系。

学生谈感想:水的重要性

④教师讲自己收集的资料并播放多媒体课件:人体中含水量约占体重的70%,如果一个人失水10%,就会出现脱水而危及生命;如果失水20%,人就不能生存。一个人每日生理需水量约2~3升。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营养物质之一。它既是营养素的溶剂,又是代谢物的溶剂。营养素的吸收,废物排泄。离开了水的溶解作用就不能进行。

4、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自由读科学在线小知识:1000克生的新鲜蔬菜水果中,含水约900克;1000克生的一条鱼体内,含水约800克;体重100千克的成年人体内,含水约70千克。

5、总结:水孕育了生命,生命与水息息相关。

6、猜想:没有水的世界

①教师:我们已经知道,水对人类和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是如此重要,那么如果没有水,这个世界会怎样呢? ②学生各抒己见。

③播放多媒体课件:有水的风景与无水的状况 湿润地区繁茂的植被———干旱地区龟裂的土地 无边的稻浪———枯黄的庄稼

孩子们在水中嬉戏——缺水地区孩子干裂的嘴唇

美丽的天鹅在水面上游———河流干涸,湿地消失,天鹅悲鸣 ④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画想象画:没有水的世界

三、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32页比一比:榨果汁。

水果榨完后,果汁和果渣哪样多?说明了什么?

四、全课总结

1、学生谈感想:看了刚才的课件展示,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珍惜每一滴水)。

2、教师:各种生物离不开水,没有水我们无法生存。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现在地球上有近60亿的人口,有数不清的动植物,每天都要喝水,用水,我们应该节约用水,保护水源

五、拓展作业

1、要节约水,保护水,我们可以想出那些好办法?

篇6:水与生命教学设计

1、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多种感官综合感知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的方式描述水是什么样子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发现,也能听取别人的 意见,合作交流。

3、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说出水有哪些基本性质。教学重点:

能通过观察活动,总结水的性质。教学难点:

能清晰、完整地表达观察的现象。教具准备:

水槽、塑料袋、大小形状不同的杯、牛奶、白酒、食盐水、石块、筷子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图片

同学们,你知道图片中的你说的是谁吗?

生答:水。

是的,水使小草变得更绿,使花儿开得更漂亮,使鱼儿游得欢畅,使地球变得更美丽,水使地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它是我们的老朋友啦!同学们你们知道水有哪些了用途吗?

生答:........同学们真聪明,知道的知识真不少,既然水有这么多用途,那么你们仔细观察过水吗?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水《观察水》,看看水到底是什么样的?水有哪些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对水的喜爱之情。让学生说说对水的有哪些了解,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对水的已有认识。)

通过播放有关水的课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水与生命》

二、观察探究,发现

学生活动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观察水的游戏,利用我们身上的五件宝: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把水与牛奶、白酒、食盐水、石块等做比较来发现水的特点,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发些水的特点多。

现在我们先来了解实验要求。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下面同学们先参照实验记录单中的实验方法和过程进行实验,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实验,别忘了将你们的发现及时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设计意图:由于水是最常见、最不陌生的一样东西,学生往往最容易忽略水的一些特点,对于实验方法,应给出更多的指导和提示,然后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果一开始就放开了让学生自由发挥,难免会使学生在实验时有很大的盲目性,最终一无所获。)

三、交流发现,理解性质

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让学生说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的。

教师说明什么是液体-----像水这样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液体。

总结:现在谁能全面的说一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生答:水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

总结:通过我们的观察和讨论,我们发现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透明的液体。

并及时把水的特点以一朵花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设计意图:由于观察现象不是单一的,而且对于相同的实验现象,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观点,所以,在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在学生的交流甚至争论中找出正确的结论。)

四、结合生活、拓展延伸

我们看黑板上水的特点组成了一朵美丽的鲜花,我们要想让这株鲜花生长好,必须定时给鲜花干什么呀? 生:浇水。

如果没有水,鲜花会怎样呢?(渴死)动物呢?人呢?

课件出示图片水资源丰富地区的图片和缺水地区的图片。

让学生观看后描述图片中展现出的情况。

水可以是我们这个世界变得风景优美,生机勃勃,如果地球上没有水会怎样呢? 生答:.......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篇7:水与生命读后感

书中记载: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水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液体。在人体内,水分大约占到我们体重的65%,其中,脑髓含水83%,肌肉含水76%,连坚硬的骨骼里也含水22%呢!书中还告诉我们,人体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出现幻视;缺水15%,甚至会出现饥饿。通过以上的数据可想而知,如果人体一旦缺少水分,后果是多么的严重。科学家统计,现在有20亿人口正处于严重缺水的状况!全世界每年因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死亡的

儿童就有500万人!这数字是多么的触目惊心啊!

水的危机,已经向全人类敲响了警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大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节约用水()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刷牙是不关水龙头;学校里洗完拖布、洗完手后不关水龙头;用过量的水洗车,洗车水不能循环使用;更可恼的是,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让自己的地盘干净一些,便用自来水冲洗路面,冲完后,把水管放到一边,水龙头也不关,让水随意流淌,一天下来不知要流掉多少宝贵的水!一年下来,又会浪费多少呢!然而,当人们看到这样现象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愿意上去制止,甚至没有一个人感到惊讶。只是一个多么不正常的现象呀!

那么,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我们应当怎样去保护水资源?我想,应当从自我做起,从小处做起,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节约每一滴水。在自己节约用水的同时,还要去提醒、帮助那些浪费水资源的人们。

篇8:沈从文和昆德拉的善恶世界

沈从文的《边城》和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相比, 无疑《边城》要轻快许多, 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 沈从文说,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这优美的人生形式之中, 处处透露出来的是善良, 这是《边城》给我们最直接的感受, 无论是翠翠、爷爷、傩送、天保, 还是顺顺, 都是极其善良的, 因为人性本善, 所以他们都不会用尽心思的想要去伤害别人, 而正因为如此, 才会造成有意无意的自我伤害和互相伤害, 最后成就了悲剧。

而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所表现的则完全是相反的人生态度, 在昆德拉看来, 人生是痛苦的, 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的的错误把握。虽然世界上有许多人, 每个人都在按着各自的生活目标而努力, 但每个目的却都有着其本身的空虚, 求名者无非镜花水月, 求财者无非身外之物。而透过这种种幻象, 昆德拉感到, 也许这“追求”本身, 便是一种错误。而托马斯和特丽莎之间从最开始到结束, 都是在这种“追求”的过程之中, 他们的爱情并不轻盈, 无法像翠翠和傩送那样单纯而透明, 爱情对于他们来说, 早已经不再是十八岁少年眼中的神秘美好, 他们需要的并不是彼此之间美妙的情愫, 而只是想在这个孤单世界中找到一个依靠, 他们也无法确信, 他们之间会依赖彼此多久。他们内心曾经的冷漠和荒凉就如同这个残酷的世界一般, 让人触目惊心, 而在他们结合之后, 托马斯依然和多个女人之间保持情人关系, 总之, 在昆德拉的笔下, 所展现的是人本性的欲望, 而这欲望是丑陋的。

沈从文则把这欲望很好的掩饰了起来, 他让爱情变得健康而自然起来, 翠翠的世界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在她的世界里, 亦或是在沈从文的世界里, 惟有善良的存在。一切都是美好的, 脱离了现实世界物质的追求以及对欲望的索求, 一双眸子清明如水晶的“小兽物”的翠翠, 感情纯洁的如同阳春三月里的白雪。

我们看《边城》, 会觉得所有的故事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是本来就应如此的思维逻辑的顺承。它没有那么多的偶然, 不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用了六个偶然, 将特丽莎和托马斯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昆德拉精心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意象, 让我们去感受那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之“轻”。结果却让我们感到沉重。而沈从文则不一样, 你感受不到他的独具匠心, 读《边城》, 就好像在听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给你讲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娓娓道来的故事里面没有太多不可琢磨的意象, 你所听到、看到的, 以及你所能想象的便都是事实。从头到尾, 这个故事都没有刻意设置深奥的意象, 什么都是透明的, 一目了然。两个大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显示了完全不同的风格。

而由这些不同当中我们可以更深刻感受到中西文化中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虽然两个故事的结局都是悲剧, 但是无可避免的, 《边城》的人性本善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人性本恶呈现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文本。虽然身处亚洲的中国和来自东欧的捷克在某一个时间段都由相同的政治形态所主宰着, 但是两个人的选择却截然相反, 沈从文选择了隐忍。就如同翠翠不敢正视自己内心所涌动的感情一般, 他也选择了不去正视那个时代的苦难, 翠翠在小心按奈自己的感情, 而沈从文则小心隐忍着时代的伤害。而昆德拉则在“布拉格之春”事件发生之后, 毅然在1975年离开了捷克, 去了法国, 就如同特丽莎的爱情一样, 为了能够摆脱乡村的低俗生活得到托马斯的爱情, 一个人带着一个皮箱就来到了举目无亲的布拉格。当昆德拉这个优雅的捷克人无法忍受时代的戕害时, 他身上的反叛因子便促使他做出了逃离的选择。

然而, 即便他们有这么多的不同。《边城》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却有太多的相同点。

首先是它们的结局, 他们的结局都是悲剧, 只不过《边城》的结局更隽永, 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结局更直接, 就像被刀切断一样, 嘎然而止, 用生命的结束做了故事的结局, 而《边城》却用翠翠的等待做了结局。

其次是他们对人物心理的描写都是极其细腻的, 《边城》里面的翠翠心里虽然喜欢傩送, 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来表达, 于是她的内心活动便变得丰富多彩。她的内心虽然渴望爱情的到来, 但是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封建礼教之下, 她只能在心里面幻想, 即便是面对爷爷的启发和诱导, 她依然只能够有意无意地掩饰和回避, 甚至生气。所以“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 心理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但是她却不敢直接去跟傩送说, 我想听你唱歌。于是就有了隔膜。正是这样的心理描写, 我们才更加能感受那感情的含蓄和纯洁。而昆德拉本身就是描写心理活动的大师, 在写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爱情时, 他写道, 虽然托马斯爱特丽莎, 但他却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 更不愿像别人那样甘于平淡地生活。于是, 他不断地与其他女人偷情, 并用这个不得已的手段向特丽莎表明, 他绝不属于特丽莎, 托马斯是自己的托马斯。然而, 托马斯却又不能不承认, 他嫉妒别的男人靠近特丽莎。于是, 是为爱丧失自己, 还是为自己丧失爱, 成了托马斯解不开的两难。托马斯内心的矛盾便是由昆德拉出色的心理描写所展现出来的。

再次, 《边城》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都荡漾着诗人的激情和散文家的温柔。虽然都是小说, 但是两部小说都像是用诗写成的。翠翠的生活整个就是一个诗化的生活, 她的生活里面有傩送美妙的歌声, 还有白塔、菜圆、虎耳草。她做起梦来, 灵魂都为“一种美妙歌声漂浮起来”。沈从文用他诗一样的文字构造了一个真空下的爱情故事, 不食人间烟火的除了诗里的爱情, 还有什么?昆德拉也同样如此, 虽然故事深刻的让人胸口发闷, 可是他的文字却并不严峻, 而是饱含诗情。他写托马斯对特丽莎的感觉, 说, 特丽莎像个孩子, 被人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篮里顺水漂来, 而他在床榻之岸顺手捞起了她。这是特丽莎最初来布拉格他的感觉, 也是以后伴随他一生的对特丽莎的爱。每次他感到自己对特丽莎的爱, 伴随出现的, 总是这个关于顺水漂流的孩子的比喻。只这一个比喻, 我们就可以看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风格, 它用优雅的文字叙述了一个沉重的故事, 在大师的笔下, 再多的沉重也可以表现出举重若轻的缠绵悱恻来。

另外, 在小说的的精神内核上, 《边城》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有着相似之处。沈从文在《边城》的序言里面说, 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 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 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 来做朴素的叙述。凄美的爱情故事只是一个载体, 他真正想要表达的还是对命运的关注。和沈从文一样, 昆德拉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命运和价值的关注。他说特丽莎是一个顺水漂流的孩子, 难道翠翠就不是吗?我们大家都是这样的孩子, 我们都漂浮在生命不息的洪流当中。这是一个久远的命题或者意象。叔本华说, 个人漂浮在苦难的大海中。梭罗说, 我可以是急流中的一片浮木……一个不得不问的问题:人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握自己?其实顺水漂流的孩子根本无从把握自己, 注定了只能随波逐流, 这也许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命运。就像翠翠的爱情, 也只能随着傩送的离去而漂流在桃源溪上。

沈从文和昆德拉在文字间叙述了人, 可是在文字的背后, 我却隐约看到了神的微笑。梭罗在说完“我可以是急流中的一片浮木”之后, 接着说, “也可以是从空中俯视尘寰的因陀罗”。在神的面前, 人的命运是卑微的, 人对于这样的安排, 自然是不满的, 因此要竭力的反抗这命定的位置, 尽力的作出自己的选择。梭罗提出了人存在一种高贵的生命的可能, 因为他将自己置身人群之外。生在捷克的昆德拉却无法将自己置身人群之外, 他面对着一个苦难的祖国和多变的世界, 敏感的小说家觉出了命运的无常, 用自己的笔描述着这无常命运下的人, 也就是他小说的两大主题:人性和政治。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 “我”出现时总是有着洞悉一切的冷静和狡猾。也可以说, “我”就是把特丽莎放在篮子里的的命运之神。生在中国的沈从文也无法将自己置身在人群之外, 他在《边城》序言里还说道, 我的读者应该是有理性, 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实社会变动有所关心, 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和民族复兴大业的人。

参考文献

①米兰·昆德拉著, 马洪涛译,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年版。

②沈从文著, 《边城》,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年版。

③洪耀辉.沉潜在田园牧歌中的愤怒与呐喊——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批判意识[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06) 。

④聂晓轩.《边城》:一曲农业文明的挽歌[J].作家, 2008, (12) 。

⑤陶丽萍.美丽的一瞬——《边城》中的邂逅爱情描写[J].语文学刊, 2008, (14) 。

⑥张晓华.“存在”外的存在——昆德拉小说中的“可能”世界[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4) 。

上一篇:党校在职研究生下一篇:2023年最新入党申请书(含十八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