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学科的教学反思

2024-06-24

九年级历史学科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篇1:九年级历史学科的教学反思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反思

一个学期又结束了,在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的九年级历史教学中,我感悟了很多。随着历史教学经验的增长,我越来越认识到引导学生入门并打好基础的重要性。要设法使学生能够在一开始就好好的去学习历史,喜欢历史。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对这门学科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你的课感兴趣了,他的学习就主动了,而主动的学习正是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怎样把学生的“要我学”改变成“我要学”,成为现在每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它讲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有些同学多多少少有一点了解。因此,课堂上很容易出现死气沉沉的感觉,但反过来说,我们也看到过很多历史课学生听的津津有味,为什么同样的历史课会有如此不同的景象呢?后者的历史老师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呢?

首先,我觉的在历史课上老师和学生不该是传统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导演和演员的关系,学生上你的历史课如果能够像感受自己融入了一本历史大片,这样,他自然而然的就会进入角色,感受到了整个历史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作为教师,一定要设置比较多的悬念。对于一本电影来说,一个一个悬念的设置,一个一个悬念的解开,是情节引人入胜的重要方法。上课也是,不停的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悬念在一一的解开,是源源不断的吸引学生进入其中的最好办法,如果让学生来解决这些悬念效果会更好,一方面学生会有学习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他们也真正的实现了从学生到演员的过渡。总之,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多穿插历史小故事,在电影中,一些和主线关系不大的情节可以调节电影的气氛,严肃中可以透出一丝诙谐,有时给紧张的观众放松一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上课也是,学生都是喜欢听故事的,你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两个小的历史典故可以缓解上课的紧张气氛,使学生不会感觉太大的压力。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这节课的印像。诚然,老师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故事仅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并且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要比完完全全的讲授书本上的知识好的多。

第三,多使用音乐和历史片段,对于一部电影来说,配乐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曾经有专家做过实验,人在有音乐的前提下,注意力会比平时更加集中,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多加入和课堂相关的音乐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历史片段的使用,使学生能够融入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中,多使用音乐和历史片段可以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方面都在有意无意中受到了影响,达到了感官的统一,从而在新奇中增强求知欲,更加有利于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但是,在历史课教学中播放音乐或电影片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要控制一堂课中播放歌曲的数量和片断的时间,防止把历史课变为音乐课或电影课;要结合教学内容和音乐、片断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讨论,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从歌声、影片中唤起的感情因素深入到理性的思考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和历史片断在历史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方法也有很多。相信,只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会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篇2:九年级历史学科的教学反思

时光荏苒,岁月飞逝,又是一年中考临近,作为备战中考的教师,深感责任的重大,根据以往备战中考的经验,我认为要想稳操胜券,赢得中考的好成绩,及时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及早的制定和完善复习计划,是取得中考胜利的关键。我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下列几个方面:

一、算时间帐,打有准备仗

按照课时安排,初三历史课每周两课时,初三总课时六十四节课,还没排除节假日,短短的六十四课时要完成新授世界史上下册,还要完成中国古代、近代史四本书和世界史的复习,难度是很大的,任何一个教初三的历史老师都必须严格细致的算一下时间帐,有的放矢,有条不紊的采取措施,才能在初三教学中立于不败之地。根据以往的经验初三新课的学习在第一学期就要完成,这样就会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总复习。但由于我校上学期活动较多,耽误了些许课程,今年初三第二学期要在三个月的上课时间内,结束新课的学习并且完成复习。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实施执行扎实稳固

(一)、复习目标

1.掌握并熟记历史基础知识,准确再认和再现重要历史事实。

2.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一些历史基本概念和观点。

3.初步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复习时间及进程安排

3月份世界历史第一册、世界历史第二册

4月份中国历史(八年级)第一册、中国历史(八年级)第二册

5月份中国历史(七年级)第一册、中国历史(七年级)第二册

6月份强化模拟训练

(三)、复习计划

1、找准中心,很抓基础

从3月1日起准备用一个月的时间按照《考试说明》要求紧扣教材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第一轮复习再进行第二轮复习此轮复习主要依据是《中考考试说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和串联能力。

我准备第一步就开始以书本为中心,强化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理解记忆。纵观多年的应试试卷,无论哪种类型的考题,都是围绕书本,体现基础,有道是:高楼万丈因平地而起,学生有了扎实的的基础,所有的历史问题就迎刃而解。

2、巧妙命题,巩固知识

通过第一轮的基础复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为了进一步巩固,使之熟练,我们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有的放矢的进行反复的命题测试,让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过关。

3、分合相映,打破陈规

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后,我们就着手分解重组,打破课本的国界的局限和纵横的局限,把古今中外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比较、综合、划出轮阔、拉出线条。以免同学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点而不知线、面、体。

4、综合复习、抓住重点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学生可以把基础知识进行巧妙运用,此后,我们就可重点的整合,重点的训练,使之剖析历史能分能合,玩转知识运用自如。

四、应对策略

1、提高效率向课堂要质量

历史教学往往是一头热。教师热情洋溢学生无所谓甚至是冷淡,要求他们读历史有时候真的是需要连哄带骗。学生、家长、语数英的老师们不愿意我们占学生太多的时间因此我们只能淋漓尽致地向45分钟要质量。

为了提高效率这就要求老师们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紧凑的授课环节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讨论、抢答、竞猜等等)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相关的练习以便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

2、正确理解开卷,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并不是多数同学或家长认为的翻书就能找到答案。实行开卷考试的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鼓励学生创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试题的主要特点是灵活性大、综合性强、开放性程度高。尽管死记硬背的知识少了,但是基本史实、基本历史概念还是需要记忆、理解和运用的。只有把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才能在考试的有限的时间里游刃有余,取得理想成绩。

3、全面系统复习,注意知识连贯

初中历史的范围广、内容多,复习要尽量做到全面系统,关键要注意古今联系、中外联系。①注意整体把握:历史知识是一个知识网络,孤立地掌握零碎的知识,难记也难理解,无法学好历史。复习时必须注意知识的点(历史基本知识点)、线(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面(反映历史时期或阶段的整个内容)、体(“点”、“线”、“面”构成的初中历史学习总体),注重整体把握。②注意纵横联系:没有纵横联系的比较,历史则不成体系,是一堆乱麻。复习时必须通过纵横联系,用多样的比较视角,理清知识脉络,了解人类历史全貌。

打破教材系,纵横联系,专题复习,培养能力。经过第一步全面系统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但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要想学活、用活,还需要结合教材,打破体系,进行专题复习,(决定侧重中国古代史的外交和思想文化、中国近代史近代化的演进、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民族关系、祖国统一、中外重大改革、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格局的演变、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的复习和训练),因此,教师要注视学生能力训练,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一方面要把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知相联系,这就是“横”的联系。例如:讲到中国近代戊戌变法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联系,从两次改革的背景、性质、内容、作用等方面比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两次改革的异同。另一方面,社会上每一历史事件,都前后联系着,把每一个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使其知识系统化,这就是“纵”。例如,复习美国历史时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美国的历史梳理成以下一条线索: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发展史。但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单纯地“纵”或“横”地复习,要形成专题,构成知识网络体系。例如复习九年级历史时,我认为可分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史,两次世界大战史、三次科技革命史、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史、科学与思想文化史和民族解放运动等几个专题进行复习。总之,在专题复习时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让学生将历史知识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只有这样学到的历史知识才不易遗忘。

4、加强训练,夯实基础

复习中,学生要熟悉课本,全面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认知的基础上,养成能力与情感,通过精选一些优秀的试题来加强训练,巩固基础知识,以达到熟练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教材为本,夯实基础。中考历史试题更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复习过程中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依据教材逐册、逐课地全面复习,但是要注意这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教师课堂用语要精炼,线索要清楚,重点要突出逻辑性要强,如复习《为民族独立而战》一课时:首先要指出几个重要的时间:①1773年②1775年4月③1776年7月④1777年⑤1781年⑥1783年;其次引导学生围绕这六个时间回忆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其三是引导学生看书,反复逐磨教材,消化吸收,掌握重要的史实,这样一来,学生基本上掌握美国独立战争重要史实。又如在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梳理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让学生通过制作表格的形式复习历史知识,这样学生对时间、事件更容易记牢。总之,在此阶段复习中,要以教材为本,注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训练。

5、关注热点,政史结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之一,也是近几年来中考历史试题命题方向。因此在复习时,学生要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平时多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培养信息探索的能力,开拓思维,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6、精选习题,综合运用强化训练

九年级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根据考纲,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分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每次训练下来要及时阅卷分析总结,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交谈,课堂上要集中评讲。不仅评讲正确答案,更重要地是交给学生审题、解题的方法。

7、科学合理地选择使用复习资料

篇3:九年级历史学科的教学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 讲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综合起来, 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产生一方面无可供借鉴的经验, 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宗旨下, 我们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三维”目标, 是为了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他们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复习计划的制定, 也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一) 研究“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要求

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综合了历史, 地理, 人文, 社会学, 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是一门培养学生对整个知识系统的综合认识为目标的课程, 是对所有内容的大检阅。因此, 要认真学习与仔细研究考试说明, 把握考试方向, 这样在复习的时候才有侧重点, 做到有的放矢。课程内容包括“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三个主题。主题“我们生活的世界”, 讲述社会是怎样的, 这是对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第二个主题“我们传承的文明”, 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这是对反映社会发展的史实的整合;第三个主题“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讲述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这是对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的整合。同时, 第一个主题又承载着传授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等学科的概念、要素和线索等基本知识的功能。这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 制定复习计划和方案

九年级复习内容庞杂, 时间又紧, 教师要为学生合理的从整体上把握复习时间, 另外在复习层次上要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上加以考虑, 并有相应具体计划与方案。复习形式上注意精讲。多练, 细评, 讲练结合, 专题讨论, 个别辅导, 并采用集体备课。

1. 落实目标测试

复习时的目标测试主要以课堂练习、反馈纠正为手段。首先应选好练习题, 其基本标准是:要有代表性;要有丰富的知识内涵, 能反映教材知识的系统性:要有培养能力价值, 使学生练习后能力有所提高;题目尽可能新颖, 能激发学生作题激情。其次在课堂上定时定量, 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效率。第三, 练习后及时评讲。这样才能查漏补缺, 又能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

2. 收集整理信息资料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是我们初中阶段的战略大决战。只有充分地掌握大战前的各种信息, 才能“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学业考试复习其间, 我们会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 包括考试说明及其特点变化, 试题类型及变化。内容范围及难易深浅, 等等。虽然这些信息并非试题本身, 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能够使教和学有所依据, 不会如无头苍蝇, 盲无目的。

3. 保证复习模式深入、有效

第一, 教师要交待学习的主要内容, 并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 有目标的学习比搞“复习世界大战”要有效得多。第二, 师生要系统回顾基础知识, 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毕竟学业考试主要考查的还是基础知识, 重在弥补知识缺漏, 使之形成知识网络与结构。第三, 教师要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 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 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 注意解题方法和本学科能力的培养, 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纵横的联系和比较。第四, 要根据学生实际制订适当的复习量。复习课中常看到教师布置了超量的复习内容。而这种复习模式并不可取, 教师们可以通过试验比较发现其效果很差, 一堂课不可能复习完两堂课的内容。

二、构筑新模式保障历史与社会复习课计划的实施

(一) 理清线索, 帮助记忆

在记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历史与社会复习中要达到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记忆能力。首先, 要在复习中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例如, 讲“和平”问题, 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和地理知识, 鼓励他们从其他历史、地理书籍中归纳事实, 分析霸权主义者干涉别国内政的事例, 明确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代世界和平面临的主要威胁。讲“发展”问题, 可在世界版图上, 大体勾画出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布, 并引导学生回顾西方国家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征服、掠夺和统治的历史, 找出当今世界南北发展差距和根源。在复习时, 要让学生明白, 强调理解地记忆历史与社会知识, 可使他们做到“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其次, 在复习中采用对比和比较的教学方法, 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加强记忆能力。例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可以采用比较和对比的教学方法, 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战争的性质、结果两方面来比较, 从而加强记忆。再次, 复习时还可运用归纳法来加强、加强记忆。例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时, 可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成一表格, 按内容大致分成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及其他内容。这样, 按内容分类记忆, 可以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了记忆。除此之外, 还可以采用图示、顺口溜等记忆法来帮助学生记忆。

(二) 确定重难点, 构建网状知识结构

提高复习效率。在第一轮全面阅读教材, 查漏补缺复习之后,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 掌握知识结构、着重培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 进一步掌握基本理论。对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 深刻理解, 突破难点, 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把历史与社会课本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重点。例如, 归纳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条件、根源、主要内容、措施、探讨事件的历史影响, 归纳的重点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经过、结果, 难点是对改革的评价及其启示。在归纳人物的时候, 归纳人物活动事件、观点、主张、后人的评价 (人物的作用、地位、影响、贡献和功过) , 归纳的重点是人物的事迹及其评价, 难点在于人物的评价。对具有可比性的人物进行合理的联系、比较, 另一方面更需要对专题内各人物进行适当类比, 这有利于学生"多视角, 多层次"认识历史人物, 并做出科学地评价。在构建知识网络的时候, 对于考试说明虽已明确删除, 但与前后必考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 应该讲述, 这样有利于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 以课本知识和历史思想解答热点问题

在近几年的学业考试中, 和谐社会、三农问题、科技创新等都是长效热点。每年考生都会去积极关心热点、关注时政, 而平时学校的训练也是为考热点而考热点, 但是学业考试试题考察热点的方式却让我们感觉“在意料之中, 又在意料之外”, 不会为了迎合哪个热点而直接去考它。所以, 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中, 要跳出热点的框架, 把课本中与之相联系的问题都复习到位, 形成知识网络, 继而来解答变幻的考试题目。

(四) 辩证设计作业, 突出有效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理念是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强调历史地、辨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要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 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学生完成才会觉得轻松, 作业才会觉得有趣味性。如果历史与社会的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机械式的重复和记忆, 题型单一, 这样虽然对学生巩固知识有一定作用, 但是也可能造成学生思维、实践能力减弱, 学习缺乏兴趣。作业的有效性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和具体生活的基础上, 布置相应的作业, 使历史与社会的作业重点、目的明确。因此, 有效的历史与社会的作业布置定位, 不仅是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 更是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 重在参与学习情景和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重在体验和发展。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回顾、重温课堂上知识, 并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观点的确立、材料的组织, 既加深课文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又培养问题意识, 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以构建多元化复习体系, 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 以良好心态面对升学考试”。基于这一理念, 我们都要清楚看到新一轮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与社会命题的影响以及对学业考试历史与社会复习教学的指导意义。本文目的在于建立有助于学生学业考试对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有效策略框架, 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复习的步骤, 才能使他们在众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中理出正确的头绪, 从而为自己能顺利应试。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与社会,复习课

参考文献

[1].姚自超.新课改下《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四变”, 教学广场.2007.12.

[2].夏鹏飞.历史与社会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时代教育, 2008.3。

篇4:对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反思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反思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088

一、对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反思

1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折射于其课堂教学行为之中。所以,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应当首先从教学理念入手,通过对教学理念的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升华。现代教学观积极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历史与社会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型的“学本课堂”。

同理,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过去往往被认为“枯燥乏味”,对学生缺少吸引力,在中考中不重要。因此,作为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尤其应当注重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如何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感兴趣,上课能认真听讲,这是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当关注的底线。

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判者。教师作为组织者,就是通过组织活动、创设情境、探究问题等方式让学生独立自主地、积极主动地发现和领悟需要掌握的知识,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设计者,教师必须把课程内容转化为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更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问题,构建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学体系。

因此,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讲授知识,还可以以开展小组辩论、观看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进行授课,使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产生兴趣,进而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学会自主学习。作为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对一些事件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并促使学生对其所作的价值判断进行反思。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师选择教学策略的作用,也是评价教学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教师对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进行思考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对三维目标把握不到位的现象。

首先,一些老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一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却忽视系统的知识传授。这就导致由于学生握知识的能力不足,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仅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影响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兴趣。

其次,忽视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与体验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知识的引导者,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已有认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对教学方式的反思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目前,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方式比较多。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大部分老教师往往采用较为传统的讲授方式,而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则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开始尝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新教学方式。

近年来,很多授课案例热衷于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即创设一个情境,然后选择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内容,再利用可用资料自主探究。师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最后对上述情境教学的教学效果做出评价。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存在诸多缺点,如一些学生仅仅是为了“看新鲜”而忽视教学重点,造成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因此,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在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追捧现在流行的一些教学模式,而是应当对每种教学方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出真正对教学有利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二、对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进行反思的作用

1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学生的教材换成新的,而是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任课教师想要领悟新课程的理念,不是通过短短的几次集中培训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必须经过一个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的转变仅仅是“换汤不换药”,并不会让教学工作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2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积极主动地对教学进行反思,需要建立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反思体现在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的责任心上面。因此,初中历史的任课教师要经常思考教学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即使仅仅是“听故事”的兴趣也是不错的。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效果良好的教学工作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保障,任课教师的道德水准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反思的投入程度。道德水平越高的教师,越会经常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细节,表现出一种执着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打造良好的专业素质,造就骨干教师

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要不断调整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实践趋于合理,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要求,符合时代的要求,促进自己的持续成长,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的陈旧模式。单纯依靠教学经验会使教师因陷入职业倦怠中而不思进取。因此,教师要及时反思自身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更新教学理念,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将自己打造成骨干教师。

4推动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打造研究型教师

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将自己打造成研究型的教师,这就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将学科理论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使自身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提高实践能力,挖掘教学潜能

教学是任课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实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作为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当经常思考各种教学方法、教学仪器、教学过程控制如何正确运用,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挖掘自身的教学潜能。

与此同时,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再反思的过程中,能够敏感地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学生的立场看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方法上,能够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美]威尔顿.美国中小学社会课教学策略[M].吴玉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

[2]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5:第二学期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将带着新的期许奔赴下一个挑战,何不赶紧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相信大家又在为写教学计划犯愁了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二学期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计划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二学期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人教版的世界历史,其中包括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两部份,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八个单元,共二十三课。第一至三单元是世界古代史部份,第四至八单元是世界近代史部份。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正文、图、表、资料、注释、阅读与思考、看图学史、历史比较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六个班的历史教学,九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经过两年的历史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三、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主要重点是西方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无产阶级的斗争等三个方面。

难点是首先由于教材内容多,时间跨度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时间和地理方面的误解;容易只关注本册的、知识体系和内容,不擅长将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进行联系,导致知识逻辑脱节。

五、教研课题

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我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总结。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六、方法措施

1、首先是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准确传授基础知识,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2、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教学坚持整体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全面整合,使学生全面发展,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寻求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4、教学语言规范,精神振奋,按时上下课,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

5、教学中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减轻学生的负担。

6、有效的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发现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布置有效的学习任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争取在课堂中完成习题。对于考试和作业做到及时批改和反馈。查漏补缺。

七、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6、课

第二周:第7、8课

第三周:第9、10课

第四周:第11、12课

第五周:第13、14课

第六周:第15、16课

第七周:复习课

第八周:复习课

第九周:第期中考试

第十周:第17、18课

第十一周:第19、20课

第十二周;第21、22课

第十三周:第23课

第十四周至十八周:世界历史下册内容

十九周二十周:复习

二十一周:期末考试

第二学期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计划2

一、目的要求

1、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世界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要求学生扎实系统地复习掌握好整个初中阶段的历史基本知识,为即将到来的中考做好充分准备,争取在中考中考出好的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的《世界历史》下册,基本内容分为两部分。

1、1917—1945年。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②“一战”后建立的凡—华体系,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1929—1933大危机的发生,又一次激化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实现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分别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③德,意,日法西斯不断侵略扩张,而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终于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世界各国人民展开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二战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也对战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945年9月“二战”结束至今,是世界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两极格局形成—演变—解体,随之向多极化过渡。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这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三、学生情况分析71、72、73三班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平衡,存在的差生较多,所以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以便他们能够顺利通过中考。

四、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法环境。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3、加强辅导,协调班级发展,以便每个学生顺利毕业、升学。

第二学期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计划3

一.教材内容:

本期为九年级下学期,教材为《世界历史》下册,内容包括整个世界现代史部分,时间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至20世纪末期。

二.教材分析:

(一)、基础知识部分包括:

1917年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了世界现代史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在战后得到了短期的相对稳定,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意大利、日本、德国先后法西斯化。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和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反法的胜利而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亚洲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战后时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运动有了飞速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战后,在美国扶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甚至局部战争的政策,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峙的局面。争取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当代国际面临的重大问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了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时,文学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反映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觉醒的亚非拉的文学艺术开始勃兴;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艺术领域里,产生了各种流派,反映了社会的复杂面貌。

(二)、思想教育部分包括:

世界现代史教学,结合教材内容,注意向学生进行下列思想、观点和品德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社会发展的观点;改革奋进的精神;事物互相联系的观点;阶级观点和历史观点。

(三)、能力培养部分包括:

通过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培养学生如下能力: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编出提纲;简要记录教师讲课的内容要点;编出历史大事年表;在世界历史地图中,找出历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填出教材中叙述到的主要国家、重要城市和重大战役的地点;在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根据教科书或课外历史读物所提供的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能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发表意见;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简单的分析和评价;比较类似的中外历史事件,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作出简单的结论;联系当今世界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重大问题,运用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

(一)、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二)、要求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历史责任感。

(三)、要求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德、意、日的法西斯化;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美国的霸权政策;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时局的新变化;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五.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学习历史课程的学习经验,能基本掌握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因此重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学期还要进行初中毕业考试,怎样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以取得良好的成绩也是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课堂教学必须按照课标的要求,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补充的内容,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要适度,不加重学生负担。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以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还要注意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之间,中外历史之间,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要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图画、图表,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为了巩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复习和考核,复习要抓住线索,突出重点,弄清概念,活跃思路;

考核要注重思想性和基础知识、基本能力。

(六)、课堂教学要和课外教育相结合,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课外教育包括阅读通俗历史读物和参观、访问、调查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三周:德、意、日的法西斯化、大战的爆发与扩大、世界反法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第四周:“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辩论会、单元回眸

第五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欧洲联盟、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单元回眸

第六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七周:单元回眸、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八周:非洲独立运动和拉美国家维护国家权益的斗争、中东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第九周:单元回眸、美苏“冷战”、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十周:单元回眸、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文学、艺术和体育、历史学习经验交流

第十一至十六周:中考总复习,毕业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考标

篇6:九年级历史的教学反思

2、小组讨论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并且收到了较好效果。

3、教师适时导学、导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图表信息运用比较多,围绕教学目标,使用恰当的图片文字资料,多途径刺激学生思维,同时也不会造成视觉和听觉疲劳。

4、关注到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态价值观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通过思考霸权主义给人类进步与和平带来的危害,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霸权主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谈感受,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也基本掌握主要知识点。

篇7: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的

最近在初三的复习中,总感觉学生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只是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回顾,没有几个学生会提出新的问题,恰巧前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大意就是在学习宋元文化时,有一个学生发现《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景色是秋天而不是春天,由此全班同学引发了一场争辩的高潮。

通过那篇文章,给我的感受颇深:由一个学生对《清明上河图》提出了一个疑问,教师随机应变,就组织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在争论中,学生们就自己的观点纷纷发表了看法。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课堂,往往都是对于问题“求同”,而忽视了“求异”,如何去生动地展现学生的求异思维,去碰撞出“火花”,从而表现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进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去为学生的思维营造出一个宽广的空间。另一方面,老师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营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与交流的机会,或许才会改变我们的课堂。

篇8:九年级历史学科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九年级,英语教学,问题,反思

一、引言

九年级是初中教学的关键时期,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中考,对学生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在教学研讨过程中,教师逐步认识到当前九年级英语教学并不能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对学生学习信心的树立和英语能力的提升都带来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在此浅析九年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一定的反思,以求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二、九年级英语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一)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

九年级是初中教学的最后一年,学生即将面临关键的中考。这种现状决定了九年级英语教学的方向,它要求教师在做好基础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完成复习与巩固。但是,由于学生个体能力与基础的限制,导致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无法被所有学生吸收,教师认真布置的课后作业以及复习计划也无法获得应有的效果。

对于部分尖子生而言,凭借其夯实的英语基础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们能够快速的完成新的教学,并希望教师能够提高教学难度帮助其提高能力同时追求更高的分数。相反,英语基础差的学生缺乏自信,同时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加强英语基础的讲解。可以看出,学生的需求是受到其自身的能力和基础影响的,这是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教学方向存在误区

虽然我国正加快现代教育改革,但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仍然对当前的九年级英语教学造成负面影响。

具体地说,多数教师以及家长仍然以应对中考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也是当前社会的普遍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多数教师思考的仍然是如何快速的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不是如何加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这是当前教学的误区,也是限制九年级英语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九年级英语教学反思

(一)精心设计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针对不同能力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九年级学生英语能力与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教师应该通过精心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基础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此展开分层教学。

以“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英语能力强的学生分为A层,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分析句子的语法,并将其运用到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因此,教师要求A层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句型,对“allow”的用法进行探究。

同时,B层次的学生英语基础和能力相对较弱,他们拥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教师应该认识到,B层次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要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任务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口语练习,要求学生模仿该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一句子中拥有的短信,让学生学会“allow”的基本用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但是在完成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会教师的学习方向,对学生的全面提高有助益。

针对英语学困生,教师就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基础并重视学生的心态。对于学困生而言,其普遍对学习没有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在设置学习任务是应该降低难度,以夯实基础为主。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时圈出重难点单词引导学生掌握,如“teenagers”、“allow”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正面的教学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如在学生正确写出单词时给予学生表扬,通过逐步的引导巩固学生的信心。

通过分层教学,教师把握学生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在这关键的学期中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提升。

(二)改革理念明确目标

针对当前九年级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理应改革教学理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确立教学目标与方法。

在当前的九年级英语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按照中考考试纲要设计教学,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新的教育理念并不认同这种教学方式,即使在九年级这个关键阶段,教师也应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塑造与培育。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时,教师并不能以考纲为基础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硬性掌握宾语从句的知识。相反,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的认知变得深刻,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结束语

九年级是初中教学的关键时期,教师更应该端正自身的认识,要立足于新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式。众多教师应该在实践中总结现存的问题,再反思中进行交流,逐步完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成招.浅析九年级英语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与反思[J].校园英语,2014(19)

[2]张春英.对新课改背景下九年级英语教学的探索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4)

篇9:九年级历史学科的教学反思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之后就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学科教学知识指的是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学科知识的个性化理解。

学科教学知识的提出者舒而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就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形式,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进行适应,而这种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科知识向着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学科教学知识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课堂的教学效益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学科教学知识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历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指的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识,其融合了历史教师的学科知识、教育知识与教学方法等内容。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教学情境转化课程内容,以使这些知识在转化之后契合学生的特点与认知水平。高中历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运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

在学科教学知识中,学科知识属于核心要素,历史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制约着其学科教学知识的水平。因此,在对学科教学知识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以扎实的学科知识为前提条件。

一般情况下,历史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做到以古鉴今。由教学目标可知,历史学科知识包括历史基础知识、历史知识运用技能等。因此,教师只有拥有良好的历史学科知识,才能够实现学科教学知识的良好运用。

例如,“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是:说出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对学科知识、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背景知识等进行综合考虑的情况下确定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与可操作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及独立后的社会现状,从而得出颁布1787年宪法的必要性。

2.关于学生的知识的运用。

教师所具有的关于学生的知识包括学生的年龄、性格、态度、能力、基础等。学科教学知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实现学科知识形式的转换,以便于学生接受。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科教学知识是以学生为基础的,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历史学科知识进行转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历史学习水平与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德意志帝国所实行的君主立宪制有别于一般概念的君主立宪制,教师可先介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然后与之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异同之处。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科能力,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理解难度较小而又与教学要求相契合的内容,将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较易理解的内容,从而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3.关于历史教学策略的知识的运用。

历史学科教学知识指的是历史学科教学中所需要的知识,与历史学科知识存在一定的区别。历史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历史学科知识,而且除了历史学科知识之外还包括教育知识,因此教师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制订教学策略。

历史教学是对历史知识与历史思想进行传播的过程,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方式实现学科知识的转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环境与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依据课程的类型特点,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方式进行教学,以知识为基础,以学生能力提高为目标,依照“创设情境、理解新知——组织探究、运用新知——拓展整合、归纳新知”的流程启发学生的思维,以问题的解决实现目标的达成,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对学科教学知识理论运用的反思

1.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指的是教师对教学、学生等相关概念的看法,这些看法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活动与课堂决策中,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目标、方法及效果。

教师的教学观念影响着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教学策略的知识的融合与重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自身教学思维方式的改进,以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

2.提高学科知识水平与能力。

历史学科知识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最为重要的来源之一,教师只有拥有了渊博的学科知识,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相关研究表明,扎实的学科知识能够促进教师实现对教学活动、教学资料等方面的完善。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对历史知识结构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深入了解历史学科所涉及的理论知识。

历史教师只有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才能够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历史教师的学科知识对教学内容与策略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3.结合历史教师培训与实践。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历史教师缺乏教育知识,就无法实现学科教学知识的构建。教师的教育知识能够帮助教师对教学方案及教学策略进行设计与完善,因而它是历史教师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提高教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各种教师培训活动,学习相关知识,实现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之间的转化;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实践,采取自主学习与反思、合作与交流等方式,实现培训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真正发挥教育理念与课堂实践的合力作用。

4.掌握教学实践方面的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具有实践性.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知识。因此,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的,具有明显的建构性、个体性。

教师只能够通过自身实现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构建,无法从他人那里直接获得学科教学知识。教师在构建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个人实践知识的掌握,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开展科研工作。

5.积累教学经验,反思教学。

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实现教学经验的积累,并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经验进行积累、对教学环节进行反思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的完善。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对教学实践更深层次的理解。反思能够促使教师自主地进行学习与合作,从而提高专业水平。教师进行反思的最有效方式是撰写教学日志,教师要通过对教学事件的记录与教学过程的审视,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6.与其他历史教师进行交流与学习。

历史教师在与其他历史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对其他历史教师的信念与经验进行学习与汲取,并通过转化形成属于自己的经验。在与优秀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优秀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进行学习与借鉴,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更好的认识与解决,从而提高自身学科教学能力。历史教师要通过沟通与交流对教学问题及难点进行探讨,进一步提高对教学的认识,从而在不断提高学科教学能力的过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

篇10: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后来我参加工作,当班主任,教语文,也教历史。班主任和语文是主业,历史只是副业。也没系统的学过什么教学法,甚至连历史教学大纲也没有认真的读过。于是就只好“依葫芦画瓢”,用我的师傅的方法教我的学生。先用一个故事导入新课,然后就是从第一个栏目讲到第二个栏目一直讲到最后一个栏目。边讲边板书重点内容,不时提醒学生在书本上打记起来,唠叨着这是重点,那是考点。讲完了新课,布置学生把重点知识抄到作业本上。最后就是把本课的重点内容读熟,最好是能当堂背诵。那时的学生也不是现在的学生,老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言听计从,不敢有违。加上那时的考题灵活性不大,一般只需从脑海中“复制”再“粘贴”到试卷上即可。因此,考试时基本上能考八九十分。2002年下学期期末考试,我所教的77班历史(初三世界历史上册)平均分竟然达到92分,连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后来到伏口中学,主要教语文,偶尔也教教历史,仍然套用以前的方法,老师讲学生听,可是发现这样的课堂越来越沉闷,虽然讲到一些有趣的地方教室里也能爆发出阵阵笑声,但笑声过后,教室里便复归平静。教学方法没改进,教学效率没提高,加上考题的变化,因此学生的平均分就很难再上80分了。我在幽深的历史隧道里迷茫着,找不到“前行”的路。

通过近段时间的反复思考,我决定九年级的历史课这样试试看:每周的自习课进行预习(先看书,后做导学案,再由课代表核对自学题答案)。课堂流程基本上仍按照“五环”模式操作:

一、复习反馈。学生自由复习2分钟再反馈,反馈的形式可多样化,可全班上板,也可部分上板;可在座位上拿抽测本答题,也可抽几个同学回答问题。

二、教师点拨。教师抓住重点难点点拨10-15分钟,不要面面俱到,主要指导学习方法,把内容讲透。

三、展示提升。选择1-2个材料题或开放性题目,由学生上台展示,根据难易程度,可安排一个小组展示,也可自由展示。

四、讨论质疑。学生在组内讨论,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或有哪些疑问,组内不能解决的,向老师提出,老师答疑或同学之间相互解答。

五、巩固达标。教师梳理课文内容,系统归纳重点。

学生完成抽测题,课代表组织订正答案。和以前的“五环”相比,主要是两个方面进行了完善:一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展示前先点拨,讲清讲透重点难点,便于学生展示有话可说。二是加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让学生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上一篇:围绕党委中心工作 发挥团组织职能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作文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