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奥数利润专题

2024-05-31

小升初奥数利润专题(共5篇)

篇1:小升初奥数利润专题

接送问题

1如果A、B两地相距10千米,一个班有学生45人,由A地去B地,现在有一辆马车,车速是人步行的3倍,马车每次可以 乘坐9人,在A地先将第一批学生送到B地,其余的学生同时向B地前进;车到B地后立即返回,在途中与步行的学生相遇后,再接9名学生前往B地,余下的学生继续向B地前进...多次往返后,当全体学生到达B地时,马车共行了多少千米?

2某工厂每天早晨都派小汽车接专家上班.有一天,专家为了早些到厂,比平时提前一小时出发,步行去工厂,走了一段时间后遇到来接他的汽车,他上车后汽车立即调头继续前进,进入工厂大门时,他发现只比平时早到10分钟,问专家在路上步行了多长时间才遇到汽车?(设人和汽车都作匀速运动,他上车及调头时间不记)

3有两个班的小学生要到少年宫参加活动,但只有一辆车接送。第一班的学生做车从学校出发的同时,第二班学生开始步行 ;车到途中某处,让第一班学生下车步行,车立刻返回接第二班学生上车并直接开往少年宫。学生步行速度为每小时4公里,载学生时车速每小时40公里,空车是50公里/小时,学生步行速度是4公里/小时,要使两个班的学生同时到达少年宫,第一班的学生步行了全程的几分之几?(学生上下车时间不计)

1某校和某工厂之间有一条公路,该校下午2时派车去该厂接某劳模来做报告,往返需用1小时.这位劳模在下午1时便离厂步行向学校走来,途中遇到接他的汽车,便立刻上车驶向学校,在下午2时40分到达.问:汽车速度是劳模步行速度的几倍?

2A、B两地相距30千米,甲乙丙三人同时从A到B,而且要求同时到达。现在有两辆自行车,但不许带人,但可以将自行车放在中途某处,后来的人可以接着骑。已知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0千米,甲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乙和丙每小时4千米,那么三人需要多少小时可以同时到达?

3小明早上从家步行去学校,走完一半路程时,爸爸发现小明的数学课本丢在家里,随即开车去给小明送书。赶上时,小明还有3/10的路程未走完,小明随即上了爸爸的车,由爸爸送往学校。这样,小明比独自步行提早5分钟到校。问:小明从家到学校全部步行要多少时间。

篇2:小升初奥数利润专题

1.一列火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大桥长6700米,这列火车长140米,火车每分钟行400米,这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需要多少分钟?

分析:这道题求的是通过时间。根据数量关系式,我们知道要想求通过时间,就要知道路程和速度。路程是用桥长加上车长。火车的速度是已知条件。

总路程:(米)

通过时间:(分钟)

答:这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需要17.1分钟。

2.一列火车长200米,全车通过长700米的桥需要30秒钟,这列火车每秒行多少米?

分析与解答:这是一道求车速的过桥问题。我们知道,要想求车速,我们就要知道路程和通过时间这两个条件。可以用已知条件桥长和车长求出路程,通过时间也是已知条件,所以车速可以很方便求出。

总路程:(米)

火车速度:(米)

答:这列火车每秒行30米。

3.一列火车长240米,这列火车每秒行15米,从车头进山洞到全车出山洞共用20秒,山洞长多少米?

分析与解答:火车过山洞和火车过桥的思路是一样的。火车头进山洞就相当于火车头上桥;全车出洞就相当于车尾下桥。这道题求山洞的长度也就相当于求桥长,我们就必须知道总路程和车长,车长是已知条件,那么我们就要利用题中所给的车速和通过时间求出总路程。

总路程:

山洞长:(米)答:这个山洞长60米。

和倍问题

1.秦奋和妈妈的年龄加在一起是40岁,妈妈的年龄是秦奋年龄的4倍,问秦奋和妈妈各是多少岁?

我们把秦奋的年龄作为1倍,“妈妈的年龄是秦奋的4倍”,这样秦奋和妈妈年龄的和就相当于秦奋年龄的5倍是40岁,也就是(4+1)倍,也可以理解为5份是40岁,那么求1倍是多少,接着再求4倍是多少?(1)秦奋和妈妈年龄倍数和是:4+1=5(倍)

(2)秦奋的年龄:40÷5=8岁

(3)妈妈的年龄:8×4=32岁

综合:40÷(4+1)=8岁

8×4=32岁

为了保证此题的正确,验证

(1)8+32=40岁

(2)32÷8=4(倍)计算结果符合条件,所以解题正确。

2.甲乙两架飞机同时从机场向相反方向飞行,3小时共飞行3600千米,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求它们的速度各是多少? 已知两架飞机3小时共飞行3600千米,就可以求出两架飞机每小时飞行的航程,也就是两架飞机的速度和。看图可知,这个速度和相当于乙飞机速度的3倍,这样就可以求出乙飞机的速度,再根据乙飞机的速度求出甲飞机的速度。甲乙飞机的速度分别每小时行800千米、400千米。

3.弟弟有课外书20本,哥哥有课外书25本,哥哥给弟弟多少本后,弟弟的课外书是哥哥的2倍?

思考:(1)哥哥在给弟弟课外书前后,题目中不变的数量是什么?

(2)要想求哥哥给弟弟多少本课外书,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如果把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看作1倍,那么这时(哥哥给弟弟课外书后)弟弟的课外书可看作是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几倍?

思考以上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求哥哥应该给弟弟多少本课外书。根据条件需要先求出哥哥剩下多少本课外书。如果我们把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看作1倍,那么这时弟弟的课外书可看作是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2倍,也就是兄弟俩共有的倍数相当于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3倍,而兄弟俩人课外书的总数始终是不变的数量。

(1)兄弟俩共有课外书的数量是20+25=45。

(2)哥哥给弟弟若干本课外书后,兄弟俩共有的倍数是2+1=3。

(3)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本数是45÷3=15。

(4)哥哥给弟弟课外书的本数是25-15=10。

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4.甲乙两个粮库原来共存粮170吨,后来从甲库运出30吨,给乙库运进10吨,这时甲库存粮是乙库存粮的2倍,两个粮库原来各存粮多少吨?

根据甲乙两个粮库原来共存粮170吨,后来从甲库运出30吨,给乙库运进10吨,可求出这时甲、乙两库共存粮多少吨。根据“这时甲库存粮是乙库存粮的2倍”,如果这时把乙库存粮作为1倍,那么甲、乙库所存粮就相当于乙存粮的3倍。于是求出这时乙库存粮多少吨,进而可求出乙库原来存粮多少吨。最后就可求出甲库原来存粮多少吨。

甲库原存粮130吨,乙库原存粮40吨。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一)1.用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盒身16个,或制盒底43个,一个盒身和两个盒底配成一个罐头盒,现有150张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才能使盒身与盒底正好配套?

依据题意可知这个题有两个未知量,一个是制盒身的铁皮张数,一个是制盒底的铁皮张数,这样就可以用两个未知数表示,要求出这两个未知数,就要从题目中找出两个等量关系,列出两个方程,组在一起,就是方程组。

两个等量关系是:A做盒身张数+做盒底的张数=铁皮总张数

B制出的盒身数×2=制出的盒底数 用86张白铁皮做盒身,64张白铁皮做盒底。

奇数与偶数

(一)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就已经接触了很多的奇数、偶数。

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大于零的偶数又叫双数;凡是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大于零的奇数又叫单数。

因为偶数是2的倍数,所以通常用 这个式子来表示偶数(这里 是整数)。因为任何奇数除以2其余数都是1,所以通常用式子 来表示奇数(这里 是整数)。

奇数和偶数有许多性质,常用的有:

性质1 两个偶数的和或者差仍然是偶数。

例如:8+4=12,8-4=4等。

两个奇数的和或差也是偶数。

例如:9+3=12,9-3=6等。

奇数与偶数的和或差是奇数。

例如:9+4=13,9-4=5等。

单数个奇数的和是奇,双数个奇数的和是偶数,几个偶数的和仍是偶数。

性质2 奇数与奇数的积是奇数。

偶数与整数的积是偶数。

性质3 任何一个奇数一定不等于任何一个偶数。

1.有5张扑克牌,画面向上。小明每次翻转其中的4张,那么,他能在翻动若干次后,使5张牌的画面都向下吗? 同学们可以试验一下,只有将一张牌翻动奇数次,才能使它的画面由向上变为向下。要想使5张牌的画面都向下,那么每张牌都要翻动奇数次。

5个奇数的和是奇数,所以翻动的总张数为奇数时才能使5张牌的牌面都向下。而小明每次翻动4张,不管翻多少次,翻动的总张数都是偶数。

所以无论他翻动多少次,都不能使5张牌画面都向下。2.甲盒中放有180个白色围棋子和181个黑色围棋子,乙盒中放有181个白色围棋子,李平每次任意从甲盒中摸出两个棋子,如果两个棋子同色,他就从乙盒中拿出一个白子放入甲盒;如果两个棋子不同色,他就把黑子放回甲盒。那么他拿多少后,甲盒中只剩下一个棋子,这个棋子是什么颜色的?

不论李平从甲盒中拿出两个什么样的棋子,他总会把一个棋子放入甲盒。所以他每拿一次,甲盒子中的棋子数就减少一个,所以他拿180+181-1=360次后,甲盒里只剩下一个棋子。

如果他拿出的是两个黑子,那么甲盒中的黑子数就减少两个。否则甲盒子中的黑子数不变。也就是说,李平每次从甲盒子拿出的黑子数都是偶数。由于181是奇数,奇数减偶数等于奇数。所以,甲盒中剩下的黑子数应是奇数,而不大于1的奇数只有1,所以甲盒里剩下的一个棋子应该是黑子。

奥赛专题--称球问题

例1 有4堆外表上一样的球,每堆4个。已知其中三堆是正品、一堆是次品,正品球每个重10克,次品球每个重11克,请你用天平只称一次,把是次品的那堆找出来。

解 :依次从第一、二、三、四堆球中,各取1、2、3、4个球,这10个球一起放到天平上去称,总重量比100克多几克,第几堆就是次品球。有27个外表上一样的球,其中只有一个是次品,重量比正品轻,请你用天平只称三次(不用砝码),把次品球找出来。

解 :第一次:把27个球分为三堆,每堆9个,取其中两堆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盘上。若天平不平衡,可找到较轻的一堆;若天平平衡,则剩下来称的一堆必定较轻,次品必在较轻的一堆中。

第二次:把第一次判定为较轻的一堆又分成三堆,每堆3个球,按上法称其中两堆,又可找出次品在其中较轻的那一堆。

第三次:从第二次找出的较轻的一堆3个球中取出2个称一次,若天平不平衡,则较轻的就是次品,若天平平衡,则剩下一个未称的就是次品。

例3 把10个外表上一样的球,其中只有一个是次品,请你用天平只称三次,把次品找出来。

解:把10个球分成3个、3个、3个、1个四组,将四组球及其重量分别用A、B、C、D表示。把A、B两组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盘上去称,则

(1)若A=B,则A、B中都是正品,再称B、C。如B=C,显然D中的那个球是次品;如B>C,则次品在C中且次品比正品轻,再在C中取出2个球来称,便可得出结论。如B<C,仿照B>C的情况也可得出结论。

(2)若A>B,则C、D中都是正品,再称B、C,则有B=C,或B<C(B>C不可能,为什么?)如B=C,则次品在A中且次品比正品重,再在A中取出2个球来称,便可得出结论;如B<C,仿前也可得出结论。

(3)若A<B,类似于A>B的情况,可分析得出结论。奥赛专题--抽屉原理

【例1】一个小组共有13名同学,其中至少有2名同学同一个月过生日。为什么?

【分析】每年里共有12个月,任何一个人的生日,一定在其中的某一个月。如果把这12个月看成12个“抽屉”,把13名同学的生日看成13只“苹果”,把13只苹果放进12个抽屉里,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2个苹果,也就是说,至少有2名同学在同一个月过生日。

【例 2】任意4个自然数,其中至少有两个数的差是3的倍数。这是为什么? 【分析与解】首先我们要弄清这样一条规律:如果两个自然数除以3的余数相同,那么这两个自然数的差是3的倍数。而任何一个自然数被3除的余数,或者是0,或者是1,或者是2,根据这三种情况,可以把自然数分成3类,这3种类型就是我们要制造的3个“抽屉”。我们把4个数看作“苹果”,根据抽屉原理,必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数。换句话说,4个自然数分成3类,至少有两个是同一类。既然是同一类,那么这两个数被3除的余数就一定相同。所以,任意4个自然数,至少有2个自然数的差是3的倍数。

【例3】有规格尺寸相同的5种颜色的袜子各15只混装在箱内,试问不论如何取,从箱中至少取出多少只就能保证有3双袜子(袜子无左、右之分)?

篇3:透视“小升初”的“奥数”困境

“奥数”培训热的成因探析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是一项以数学为内容, 以中学生为对象的国际性竞赛活动。在解决奥数问题这一创造性思维过程中, 能使学生看到数学的实际作用,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力。现在奥数的重要程度和受关注程度远远超越了其他所有课程, 成为困扰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的枷锁。其成因主要在于:

1. 教育资源不均等

由于教学资源客观上存在着不均现象, 各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数学作为一个能够比较清楚地传递学习能力信号的学科, 成为各重点中学遴选优质生源的一个相对简单易行的手段。所以“奥数”培训就成为学生“择校”的基本途径。

2.“奥数”学校的推波助澜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 “奥数”学校发现了这个有着无限商机的市场后, 纷纷聘请各名校教师。出版商也纷纷出版和奥数相关的书籍、试卷、真题练习卷, 并大肆宣扬只有学习奥数, 才能有机会参加“×名校”招生考试, 才能拥有更好的前途等。而每年名校在奥数班遴选学生的事实也极大地影响到家长和学生的具体行动。

3.个别“名校”及其教师的“寻租”推动

在残酷的竞争之后, 只有部分具有相当背景的培训学校能够坚持笑到最后, 不是因为教学质量最高, 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学生拥有更多的考试机会, 而这些学校基本上都是和所谓的“名校”及其名师有比较密切的协作关系, 已经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奥数”培训的消极影响

1. 极大地打击了多数学生的自信, 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奥数是用算术技能解决数学问题, 很多可以用代数、几何方法轻易解决的问题被拿来用于考核小学生的算术, 许多奥数题既难住了孩子, 也难住了家长。频繁受到打击的孩子对于数学的兴趣不仅没能提高, 甚至越来越少。

2. 占用过多的资源和时间,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加各种“奥数”培训的五、六年级学生几乎没有休息和娱乐的时间, 在完成学校作业之后, 频繁奔波于奥数学校之间 (为了获得更多的考试机会, 许多学生会参加2~3个奥数培训班) 。晚上还要做大量的奥数练习题, 很难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3. 奥数化身为“背题”, 反而僵化了学生的思维

每逢升学前夕, 奥数培训学校就会使出绝招———做题、背题。学生被要求拿着历年来各名校的考试题汇编反复做大量的练习, 无论理解与否也要强行记忆教师总结出的各种题型及其解决方法。如此“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 却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恶化教育环境, 影响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 但是奥数培训强化了“名校”遴选生源的行为, 事实上助长了“择校”现象。学生、家长把大量资金、精力和时间消耗在奥数培训之后, 即使如愿以偿考上心仪的学校也要给学校缴纳数万的“择校”费用。这个公开的秘密, 严重违背义务教育所提倡的“免费教育”、“公平教育”的理念。

“奥数”热降温的必要条件

1.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促进教育优质资源均衡是一项艰苦、长期的综合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教育界等共同努力。可以尝试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的办法, 促进优质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合理流动。如上海已将中小学教师纳入区 (县) 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在区域内实行教师合理流动, 借以实现师资资源的配置均等。[1]

2.提高教育优质资源使用效率

共享是提高教育优质资源整体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中心、课程、教师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可减少重复投资, 大大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资金的增长, 使得通过建立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 实施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整合已经成为可能。

3.坚决取消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

必须按照《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和规定, 取消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重点高中 (示范性高中) 与初中彻底脱钩, 不存在重点初中, “择校”就会自然消失。

4. 改革“小升初”和中考制度, 减缓“小升初”的择校竞争

首先, 初中可主要参照小学阶段的表现招生, 建立义务教育的正常秩序。其次, 治本之策是加快改革中考制度。如陕西就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按一定比例下放至初中, 2009年规定优质高中招生面向薄弱初中的招生比例为15%, 2010年为20%, 2011年招生比例必须达到30%以上。使得学生在各个初中上学都有机会进入重点高中, 此举将会有效地减缓“小升初”的择校竞争。[2]

结语

作为小升初重点考核手段的“奥数”训练, 目前已经基本失去了培养学生感受数学魅力, 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力的真正意义。因此只有在教育资源均等,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下, “奥数”才会摆脱恶名, 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摘要:奥数作为“小升初”的基本考核手段, 恶化了教育环境,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不利于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必须在教育资源均等化的理念下, 通过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改革“小升初”和中考制度等具体举措来消除其不利影响。

关键词:“小升初”,奥数,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均等

参考文献

[1]冯晓艳.美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9.

篇4:六年级小升初奥数

六年级小升初奥数

1、一个两位数除72,余数是12,那么满足要求的所有两位数有几个?分别是多少?

解答:由题意知,所求的两位数应是7212=60的约数,还应大于12。在60的约数中,两位数有10、12、15、20、30、60这六个数,大于12的有:15、20、30、60这四个数。所以满足要求的两位数有4个,分别是15、20、30、60。

2、有写着5、9、17的卡片各8张,现在从中任意抽出5张,这5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可能是()。

A、31  B、39  C、55  D、41

解答:5、9、17三个数除以4都是余1的,任取5张,也是除以4余1的,所以是D。

3、某校五年级学生排成一个实心方阵,最外一层总人数为60人,问方阵最外层每边有多少人?这个方阵共有学生多少人?

解答: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604+1=16(人)

整个方阵共有学生人数:1616=256(人)

4、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在打球,那么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多少张?

解答:利用鸡兔同笼的想法,假设都在进行单打,那么应有122=24人,多出34-24=10人。把单打变为双打,每个台子需要增加2人,所以双打的台子有102=5张,单打的台子有12-5=7张。

5、一队学生站成20行20列方阵,如果去掉4行4列,那么要减少多少人?

解答:20-4=16(人),2020=400(人),1616=256(人),400-256=144(人)

6、有黑白两种棋子共300枚,按每堆3枚分成100堆。其中只有1枚白子的共27堆,有2枚或3枚黑子的共42堆,有3枚白子的与有3枚黑子的堆数相等。那么在全部棋子中,白子共有多少枚?

解答:271+432+153=158(枚)

7、有336个苹果、252个桔子、210个梨,用这些水果最多可以分成多少份同样的礼物?每份礼物中的三样水果各有多少个?

解答:(336,252)=(84,252)=84

(84,210)=(84,42)=42所以可以分成42份礼物

苹果:33642=8(个)桔子:25242=6(个)梨:21042=5(个)

8、正方形操场四周栽了一圈树,每两棵树相隔5米。甲乙二人同时从一个角出发,向不同的方向走去,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乙在拐了第一弯之后的第5棵树与甲相遇。操场四周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解答:由于甲速是乙速的2倍,所以乙在拐了第一弯时,甲正好拐了两个弯,即两个人开始同时沿着最上边走。

乙走过了5棵树,也就是走过了5个间隔,所以甲走过了10个间隔,四周一共有(5+10)4=60个间隔,根据植树问题,一共栽了60棵树。

9、有甲乙丙三种货物,若购甲3件,乙7件,丙1件共需315元。若购甲4件,乙10件,丙1件共需420元。现购甲乙丙各一件共需多少元?

解答:设甲、乙、丙每件分别为x、y、z元

3x+7y+z=315

4x+10y+z=420

可知x+3y=105,2x+6y=210,x+y+z=105,即三种货物各一件需要105元。

10、某年一月份有4个星期四、5个星期五,这一年1月4日是星期几?

解答:画一个日历表,从表中马上看出:1月4日星期一。

说明:根据“有五个星期五”,可知从第一个星期五到第五个星期五之间共有29天。31-29=2(天),这多余的2天是在第一个星期五前,还是在第五个星期五之后呢?如果在第一个星期五之前,那就多一个星期四,这与题中条件不符。

小学六年级奥数小升初测试题

1、一个三位数除以43,商是a,余数是b(a、b都是整数)则a+b的值是。

2、上底是10厘米,下底是25厘米的梯形,如果下底减少8厘米,而上底不变,面积就减少84平方厘米,那么原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3、有甲、乙、丙三个数,甲、乙两数的和是147,丙、乙两数的和是123,甲、丙两数的和是132,则甲数是,乙数是,丙数是。

4、用一个小数减去一个末尾数字不为零的整数,如果给整数添上一个小数点,使它变成小数,差就增加154.44,那么这个整数是。

5、一个表面积为54平方分米的正方体,切成两个完全相等的长方体后,表面积总和是。

6、把一根长3米的长方体木料,平均锯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2.4平方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立方米。

7、有一筐苹果,第一次取出全部的一半多2个,第二次取出余下的一半少2个,筐中还剩20个,筐中原有苹果个。

8、小军期末考试,语文、英语(论坛)、科学三门的平均成绩是78分,数学成绩公布后,四门的平均成绩提高了5分,小军数学考了分。

二、应用题(每题6分,共60分)

1、甲、乙两列火车从相距470千米的两城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驶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乙车先出发两小时后,甲车才出发,甲车行驶多少小时后与乙车相遇?

2、某小队学生参加工厂劳动,平均每人生产76个零件,已知每个人至少做70个,其中一人做了88个,如果不把这个同学计算在内,那么平均每人做74个,这个小队做得最多的同学可以做多少个零件?

3、已知两个自然数的积是5766,它们的公因数是31,求这两个数。

4、把一根长2.4米,宽0.8米,高0.4米的木料锯成体积相等的两份,它的表面积最少增加多少平方米?

5、甲、乙、丙、丁四个数,每次去掉一个数,将其余三个数求平均数,这样算了四次,得到以下四个数:45,60,65,70,求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平均数。

6、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4分,这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提高到86分,问这次是第几次测试?

7、小红每分钟行80米,小英每分钟行60米,两人在同一地点同时相背而行,走了三分钟后,小红调头去追小英,追上小英时,两人各行了多少米?

8、张老师找甲、乙、丙三名学生来办公室谈话,甲要10分钟谈完,乙要12分钟谈完,丙要8分钟谈完,怎么样安排三人的谈话顺序,使三人花的总时间最少?最少是几分钟?

小升初面试经典奥数思维题

1、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

2、3箱苹果重45千克。一箱梨比一箱苹果多5千克,3箱梨重多少千克?

3、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经过4小时,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甲比乙速度快,甲每小时比乙快多少千米?

4、李军和张强付同样多的钱买了同一种铅笔,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李军又给张强0.6元钱。每支铅笔多少钱?

5、甲乙两辆客车上午8时同时从两个车站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两车同时到达一条河的两岸。由于河上的桥正在维修,车辆禁止通行,两车需交换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发的车站,到站时已是下午2点。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5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交换乘客的时间略去不计)

6、学校组织两个课外兴趣小组去郊外活动。第一小组每小时走4.5千米,第二小组每小时行3.5千米。两组同时出发1小时后,第一小组停下来参观一个果园,用了1小时,再去追第二小组。多长时间能追上第二小组?

7、有甲乙两个仓库,每个仓库平均储存粮食32.5吨。甲仓的存粮吨数比乙仓的4倍少5吨,甲、乙两仓各储存粮食多少吨?

8、甲、乙两队共同修一条长400米的公路,甲队从东往西修4天,乙队从西往东修5天,正好修完,甲队比乙队每天多修10米。甲、乙两队每天共修多少米?

9、学校买来6张桌子和5把椅子共付455元,已知每张桌子比每把椅子贵30元,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10、一列火车和一列慢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快车每小时行75千米,慢车每小时行65千米,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行了4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1、某玻璃厂托运玻璃250箱,合同规定每箱运费20元,如果损坏一箱,不但不付运费还要赔偿100元。运后结算时,共付运费4400元。托运中损坏了多少箱玻璃?

12、五年级一中队和二中队要到距学校20千米的地方去春游。第一中队步行每小时行4千米,第二中队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2千米。第一中队先出发2小时后,第二中队再出发,第二中队出发后几小时才能追上一中队?

13、某厂运来一堆煤,如果每天烧1500千克,比计划提前一天烧完,如果每天烧1000千克,将比计划多烧一天。这堆煤有多少千克?

14、妈妈让小红去商店买5支铅笔和8个练习本,按价钱给小红3.8元钱。结果小红却买了8支铅笔和5本练习本,找回0.45元。求一支铅笔多少元?

15、学校组织外出参观,参加的师生一共360人。一辆大客车比一辆卡车多载10人,6辆大客车和8辆卡车载的人数相等。都乘卡车需要几辆?都乘大客车需要几辆?

16、某筑路队承担了修一条公路的任务。原计划每天修720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80米,这样实际修的差1200米就能提前3天完成。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17、某鞋厂生产1800双鞋,把这些鞋分别装入12个纸箱和4个木箱。如果3个纸箱加2个木箱装的鞋同样多。每个纸箱和每个木箱各装鞋多少双?

18、某工地运进一批沙子和水泥,运进沙子袋数是水泥的2倍。每天用去30袋水泥,40袋沙子,几天以后,水泥全部用完,而沙子还剩120袋,这批沙子和水泥各多少袋?

19、学校里买来了5个保温瓶和10个茶杯,共用了90元钱。每个保温瓶是每个茶杯价钱的4倍,每个保温瓶和每个茶杯各多少元?

20、两个数的和是572,其中一个加数个位上是0,去掉0后,就与第二个加数相同。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21、一桶油连桶重16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重9千克,桶重多少千米?

22、一桶油连桶重10千克,倒出一半后,连桶还重5.5千克,原来有油多少千克?

23、用一只水桶装水,把水加到原来的2倍,连桶重10千克,如果把水加到原来的5倍,连桶重22千克。桶里原有水多少千克?

24、小红和小华共有故事书36本。如果小红给小华5本,两人故事书的本数就相等,原来小红和小华各有多少本?

25、有5桶油重量相等,如果从每只桶里取出15千克,则5只桶里所剩下油的重量正好等于原来2桶油的重量。原来每桶油重多少千克?

26、把一根木料锯成3段需要9分钟,那么用同样的速度把这根木料锯成5段,需要多少分?

27、一个车间,女工比男工少35人,男、女工各调出17人后,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2倍。原有男工多少人?女工多少人?

28、李强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12千米,5小时到达,从乙地返回甲地时因逆风多用1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9、甲、乙二人同时从相距18千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走5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如果甲带了一只狗与甲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向乙跑去,遇到乙立即回头向甲跑去,遇到甲又回头向飞跑去,这样二人相遇时,狗跑了多少千米?

30、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球,红球和黄球一共有21个,黄球和白球一共有20个,红球和白球一共有19个。三种球各有多少个?

31、在一根粗钢管上接细钢管。如果接2根细钢管共长18米,如果接5根细钢管共长33米。一根粗钢管和一根细钢管各长多少米?

32、水泥厂原计划12天完成一项任务,由于每天多生产水泥4.8吨,结果10天就完成了任务,原计划每天生产水泥多少吨?

33、学校举办歌舞晚会,共有80人参加了表演。其中唱歌的有70人,跳舞的有30人,既唱歌又跳舞的有多少人?

34、学校举办语文、数学双科竞赛,三年级一班有59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36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38人,一科也没参加的有5人。双科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35、学校买了4张桌子和6把椅子,共用640元。2张桌子和5把椅子的价钱相等,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36、父亲今年45岁,5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今年儿子多少岁?

37、有两桶油,甲桶油重是乙桶油重的4倍,如果从甲桶倒入乙桶18千克,两桶油就一样重,原来每桶各有多少千克油?

38、光明小学举办数学知识竞赛,一共20题。答对一题得5分,答错一题扣3分,不答得0分。小丽得了79分,她答对几道,答错几道,有几题没答?

39、甲列火车长240米,每秒行20米;乙列火车长264米,每秒行16米,两车相向而行,从两车头相遇到两车尾相离需要几秒?

40、一列火车长600米,通过一条长1150米的隧道,已知火车的速度是每分700米,问火车通过隧道需要几分?

41、小明从家里到学校,如果每分走50米,则正好到上课时间;如果每分走60米,则离上课时间还有2分。问小明从家里到学校有多远?

42、有一周长600米的环形跑道,甲、乙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甲每分钟跑300米,乙每分钟跑400米,经过几分钟二人第一次相遇?

43、有一个长方形纸板,如果只把长增加2厘米,面积就增加8平方米;如果只把宽增加2厘米,面积就增加12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纸板原来的面积是多少?

44、妈妈买苹果和梨各3千克,付出20元找回7.4元。每千克苹果2.4元,每千克梨多少元?

45、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135千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甲乙两人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46、盒子里有同样数目的黑球和白球。每次取出8个黑球和5个白球,取出几次以后,黑球没有了,白球还剩12个。一共取了几次?盒子里共有多少个球?

47、上午6时从汽车站同时发出1路和2路公共汽车,1路车每隔12分钟发一次,2路车每隔18分钟发一次,求下次同时发车时间。

48、父亲今年45岁,儿子今年15岁,多少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11倍?

49、王老师有一盒铅笔,如平均分给2名同学余1支,平均分给3名同学余2支,平均分给4名同学余3支,平均分给5名同学余4支。问这盒铅笔最少有多少支?

50、一块平行四边形地,如果只把底增加8米,或只把高增加5米,它的面积都增加40平方米。求这块平行四边形地原来的面积?

小升初的奥数题精选

1.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

考点: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差倍问题。

专题:和倍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分析:设一把椅子的价格是x元,则一张桌子的价格就是10x元,根据等量关系:“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列出方程即可解答.解答:解:设一把椅子的价格是x元,则一张桌子的价格就是10x元,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10x﹣x=288,9x=288,x=32;

则桌子的价格是:32×10=320(元),答:一张桌子320元,一把椅子32元.点评:此题也可以用算术法计算:由已知条件可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的288元,正好是一把椅子价钱的(10﹣1)倍,由此可求得一把椅子的价钱.再根据椅子的价钱,就可求得一张桌子的价钱,所以:一把椅子的价钱:288÷(10﹣1)=32(元)一张桌子的价钱:32×10=320(元);答:一张桌子320元,一把椅子32元.2.3箱苹果重45千克.一箱梨比一箱苹果多5千克,3箱梨重多少千克?

考点:整数、小数复合应用题。

专题:简单应用题和一般复合应用题。

分析:可先求出3箱梨比3箱苹果多的重量,再加上3箱苹果的重量,就是3箱梨的重量.据此解答

解答:解:45+5×3,=45+15,=60(千克);

答:3箱梨重60千克.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先求出3箱梨比3箱苹果多的重量,然后再根据加法的意义求出3箱梨的重量.3.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经过4小时,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甲比乙速度快,甲每小时比乙快多少千米?

考点:简单的行程问题。

专题:行程问题。

分析:根据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和甲比乙速度快,可知甲比乙多走4×2千米,又知经过4小时相遇.即可求甲比乙每小时快多少千米.解答:解:4×2÷4

=8÷4,=2(千米);

答:甲每小时比乙快2千米.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确定甲比乙在4小时内多走了多少千米,然后再根据路程÷时间=速度进行计算即可.4.李军和张强付同样多的钱买了同一种铅笔,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李军又给张强0.6元钱.每支铅笔多少钱?

考点:整数、小数复合应用题。

专题:简单应用题和一般复合应用题。

分析:根据两人付同样多的钱买同一种铅笔和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可知每人应该得(13+7)÷2支,而李军要了13支比应得的多了3支,因此又给张强0.6元钱,即可求每支铅笔的价钱.据此解答.解答:解:0.6÷[13﹣(13+7)÷2],=0.6÷[13﹣20÷2],=0.6÷3,=0.2(元);

答:每支铅笔0.2元.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求出李军给张强0.6元钱,是几支铅笔的价钱.5.甲乙两辆客车上午8时同时从两个车站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两车同时到达一条河的两岸.由于河上的桥正在维修,车辆禁止通行,两车需交换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发的车站,到站时已是下午2点.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5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交换乘客的时间略去不计)

考点:简单的行程问题。

专题:行程问题。

分析:根据已知两车上午8时从两站出发,下午2点返回原车站,可求出两车所行驶的时间.根据两车的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可求两车行驶的总路程.解答:解:下午2点是14时.往返用的时间:14﹣8=6(时)

两地间路程:(40+45)×6÷2

=85×6÷2,=255(千米);

答:两地相距255千米.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确定两车行驶的时间,然后再根据公式速度×时间=路程计算出两车行驶的总路程,再除以就是两地相距的距离.6.学校组织两个课外兴趣小组去郊外活动.第一小组每小时走4.5千米,第二小组每小时行3.5千米.两组同时出发1小时后,第一小组停下来参观一个果园,用了1小时,再去追第二小组.多长时间能追上第二小组?

考点:追及问题。

专题:行程问题。

分析:第一小组停下来参观果园时间,第二小组多行了[3.5﹣(4.5﹣3.5)]千米,也就是第一组要追赶的路程.又知第一组每小时比第二组快(4.5﹣3.5)千米,由此便可求出追赶的时间.解答:解:第一组追赶第二组的路程:

3.5﹣(4.5﹣3.5),=3.5﹣1,=2.5(千米);

第一组追赶第二组所用时间:

2.5÷(4.5﹣3.5),=2.5÷1,=2.5(小时);

答:第一组2.5小时能追上第二小组.点评:此题属于复杂的追击应用题,此类题的解答方法是根据“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代入数值,计算即可

7.有甲乙两个仓库,每个仓库平均储存粮食32.5吨.甲仓的存粮吨数比乙仓的4倍少5吨,甲、乙两仓各储存粮食多少吨?

考点: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和倍问题。

专题:简单应用题和一般复合应用题;和倍问题。

分析:设乙仓库的存粮是x吨,则甲仓库的存粮是4x﹣5吨,则根据等量关系:“两个仓库的存粮一共有32.5×2=65吨”,由此列出方程解决问题.解答:解:设乙仓库的存粮是x吨,则甲仓库的存粮是4x﹣5吨,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x+4x﹣5=32.5×2,5x=70,x=14,则甲仓库存粮:14×4﹣5=51(吨),答:甲仓库有51吨,乙仓库有14吨.点评:此题属于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这类题用方程解答比较容易,关键是找准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一个未知数为x,另一个未知数用含x的式子来表示,进而列并解方程即可.8.甲、乙两队共同修一条长400米的公路,甲队从东往西修4天,乙队从西往东修5天,正好修完,甲队比乙队每天多修10米.甲、乙两队每天共修多少米?

考点:简单的工程问题。

专题:工程问题。

分析:根据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10米,可以这样考虑:如果把甲队修的4天看作和乙队4天修的同样多,那么总长度就减少4个10米,这时的长度相当于乙(4+5)天修的.由此可求出乙队每天修的米数,进而再求两队每天共修的米数.解答:解:乙每天修的米数:

(400﹣10×4)÷(4+5),=(400﹣40)÷9,=360÷9,=40(米);

甲乙两队每天共修的米数:

40×2+10=80+10=90(米);

答:两队每天修90米.点评:本题不能直接求出甲乙的工作效率和,要采取假设法,假设甲乙的工作效率相同,找出由此引起的工作量的变化,再根据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求解.9.学校买来6张桌子和5把椅子共付455元,已知每张桌子比每把椅子贵30元,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考点:简单的等量代换问题。

专题:简单应用题和一般复合应用题。

分析:已知每张桌子比每把椅子贵30元,如果桌子的单价与椅子同样多,那么总价就应减少30×6元,这时的总价相当于(6+5)把椅子的价钱,由此可求每把椅子的单价,再求每张桌子的单价.解答:解:每把椅子的价钱:

(455﹣30×6)÷(6+5),=(455﹣180)÷11,=275÷11,=25(元);

每张桌子的价钱:

25+30=55(元);

答:每张桌子55元,每把椅子25元.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每张桌子比每把椅子贵30元,”得出总价里面减去每张桌子多的30元,剩下的就相当于是(6+5)=11把椅子的价格,从而求出椅子的价格即可解答问题.10.一列火车和一列慢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快车每小时行75千米,慢车每小时行65千米,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行了4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考点:简单的行程问题。

专题:行程问题。

分析:根据已知的两车的速度可求速度差,根据两车的速度差及快车比慢车多行的路程,可求出两车行驶的时间,进而求出甲乙两地的路程.解答:解:(75+65)×[40÷(75﹣65)],=140×[40÷10],=140×4,=560(千米);

答:甲乙两地相距560千米.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用快车比慢车多行的路程÷两车的速度差=两车行驶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和×两车行驶的时间求出两地的距离.11.某玻璃厂托运玻璃250箱,合同规定每箱运费20元,如果损坏一箱,不但不付运费还要赔偿100元.运后结算时,共付运费4400元.托运中损坏了多少箱玻璃?

考点:盈亏问题。

专题:简单应用题和一般复合应用题。

分析:根据已知托运玻璃250箱,每箱运费20元,可求出应付运费总钱数.根据每损坏一箱,不但不付运费还要赔偿100元的条件可知,则损坏一个就少收运费100+20元,应付的钱数和实际付的钱数的差里有几个(100+20)元,就是损坏几箱.解答:解:(20×250﹣4400)÷(100+20),=600÷120,=5(箱)

答:损坏了5箱.点评:明确损坏一个就少收运费100+20元是完成本题的关键.12.五年级一中队和二中队要到距学校20千米的地方去春游.第一中队步行每小时行4千米,第二中队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2千米.第一中队先出发2小时后,第二中队再出发,第二中队出发后几小时才能追上一中队?

考点:追及问题。

专题:行程问题。

分析:因第一中队早出发2小时比第二中队先行4×2千米,即此时两个中队之间的距离是8千米,而每小时第二中队比第一中队多行(12﹣4)千米,由此即可求第二中队追上第一中队的时间.解答:解:4×2÷(12﹣4);

=4×2÷8;

=1(时);

答:第二中队1小时能追上第一中队.点评:本题体现了追及问题的基本关系式: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13.某厂运来一堆煤,如果每天烧1500千克,比计划提前一天烧完,如果每天烧1000千克,将比计划多烧一天.这堆煤有多少千克?

考点: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三步应用题。

专题:简单应用题和一般复合应用题。

分析:由已知条件可知道,前后烧煤总数量相差(1500+1000)千克,是由每天相差(1500﹣1000)千克造成的,由此可求出原计划烧的天数,进而再求出这堆煤的数量.解答:解:原计划烧煤天数:

(1500+1000)÷(1500﹣1000),=2500÷500,=5(天);

这堆煤的重量:

1500×(5﹣1),=1500×4,=6000(千克);

答:这堆煤有6000千克.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求原计划烧的天数,用前后烧煤总数相差除以每天烧煤量之差即原计划烧的天数,进而求出这堆煤的数

篇5:小升初奥数试题和答案

二年级

1.一辆公交车到A站下车5人,上车7人,到B站下车6人,上车10人,现在车上有40人,车上原来有乘客多少人?

2.13+14+15+16+17+25

三年级

1.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差(大数减小数)等于1的两位数有多少个?

2.A、B、C、D、E五个人一起回答一道题,五个人中只有两个人答对了,所有答对的可能情况有多少种?

四年级

1.有一串数共11个,中间数最大。从中间往前数,一个比一个小2;从中间往后数,一个比一个小3。已知这些数的总和是200,那么中间数是多少?

2.在下面的算式中合适的地方填入“+”、“-”,使等式成立。

0808=1000

五年级

1.有若干名同学需要住宿,如果每间住4人,那么有10人没地方住;如果每间住6人,那么最后一间住不满。这些同学最多有多少名?

2.如图,∠1等于100度,∠2等于60度,∠3等于90度,∠4等于多少度?

六年级

1.78名同学围成一圈,从某个同学开始进行1—18报数,一圈一圈循环下去,那么有没有人同时报过5和10?为什么?

2.有20个队进行比赛,每两个队之间最多赛一场。现在已经共进行了21场比赛,那么是不是一定有一个队至少赛了3场?

答案:

二年级

1.一辆公交车到A站下车5人,上车7人,到B站下车6人,上车10人,现在车上有40人,车上原来有乘客多少人?

解答:40-10+6-7+5=34(人)

2.13+14+15+16+17+25

解答:原式=(13+17)+(14+16)+(15+25)=30+30+40=100

三年级

1.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差(大数减小数)等于1的两位数有多少个?

解答:10、12、21、23、32、……、89、98,共17种。

2.A、B、C、D、E五个人一起回答一道题,五个人中只有两个人答对了,所有答对的可能情况有多少种?

解答:AB、AC、AD、AE、BC、BD、BE、CD、CE、DE,共10种。

四年级

1.有一串数共11个,中间数最大。从中间往前数,一个比一个小2;从中间往后数,一个比一个小3。已知这些数的总和是200,那么中间数是多少?

解答:(200+2+2×2+2×3+2×4+2×5+3+3×2+3×3+3×4+3×5)÷11=25

2.在下面的算式中合适的`地方填入“+”、“-”,使等式成立。

20080808=1000

解答:200+808-0-8=1000

五年级

1.有若干名同学需要住宿,如果每间住4人,那么有10人没地方住;如果每间住6人,那么最后一间住不满。这些同学最多有多少名?

解答:要想让人数最多,那么第二种情况下,最后一间住的人越少越好,即空位越多越好。最后一间至少住2人,最多空4个位置,所以房间最多是(10+4)÷(6-4)=7个,人数最多为4×7+10=38人。

2.如图,∠1等于100度,∠2等于60度,∠3等于90度,∠4等于多少度?

解答: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1+∠2+∠3+∠4=180×4-360=360度,∠4=360-100-60-90=110度。

六年级

1.78名同学围成一圈,从某个同学开始进行1—18报数,一圈一圈循环下去,那么有没有人同时报过5和10?为什么?

解答:78÷18余6,且78与18的最大公约数就是6,所以每个人报的数之间的差只能是6,报5的只能报11或17,不可能报10。

2.有20个队进行比赛,每两个队之间最多赛一场。现在已经共进行了21场比赛,那么是不是一定有一个队至少赛了3场?

上一篇:教育局师德师风建设心得下一篇:低调絮语现代文阅读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