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2024-06-21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精选8篇)

篇1: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社会心理学》课程心得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有挺浓厚的兴趣,大一的时候读过一本有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书籍。由于理解上有些难度并没有完全看完,当时对心理学的大概印象便是一种对人意识和内心的剖析、玄之又玄的一门学科。

不过这学期看了一学期的网课,对心理学有了个新的认识。心理学也是贴近每个人的生活的,本课程学习中我了解到了许多以前生活中预见过从未认真想过去解释的问题。比如第一部分的课程中管老师介绍的拥有A型人格和拥有B型人格的人,他们是我们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两种人。

A型人格的基本特征是:进取心十足,有强烈的成就倾向,竞争性强,攻击性亦强,急躁,无耐心,戒备,突然提高讲话调门,慌慌忙忙运动等。具有这些行为特征的个体,喜好同时做或思考两种不同的事,总想把工作日程安排得越满越好,对正在从事的任务尽心尽力,整天闲不住,信不过别人,事事总想自己动手,看到加紧人做事或做不好,就恨不得抢过来自己做,心直口快,没有耐心,好争斗,易激怒。由于这些行为特征,容易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而引起某些生理机能的变化,如血浆胆固醇、三酸甘油酯和血压水平偏高,并最终导致冠心病。

B型人格者则属较松散、与世无争,对任何事皆处之泰然。很少顾虑社会的反应和舆论的压力,喜欢独立地处理问题。言行随便,不拘小节,反感约束和限制。处理问题的方式比较灵活,喜欢用科学的观点处理问题,就事论事,兴趣广泛,注意力的广度比较大,但是注意力一旦集中到一个确定的目标上,又会聚精会神。思路开阔,富于创见,有较高的创造力。这两种类型的人可谓都生活在我们周围,当然,大部分人都不是典型的A型或B型人格,但二者中总会比较偏向其一。我是个比较偏向B型人格的人,优点是耐心、兴趣广泛、独立无争,缺点则是注意力经常不够集中、缺乏紧迫感。性格不好改变,但取长补短,加大对自己的督促是有利的。

第二个比较大收获是对亲密关系与孤独这门课的学习,从中对人与人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人类与生俱来的具有一种归属和去爱别人的需要,能满足这些需要的关系称为亲密关系。亲密关系包括:吸引我们的人;我们喜欢或爱的人;同我们存在浪漫关系或性关系的人;我们需要你获得情感支持、与之相伴一生的人。而孤独则是一种丧失和不满足的感觉,它因为我们对社会关系的期望与现实不一致而产生;一种主观上的社会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

其中有一个观点:即孤独并不总是必须减轻或避免,有时候它可以变成一种积极的体验,这样的转变把孤独变成独处,从而强化我们建立同他人的亲密关系的能力。对这点我非常认同,有时通过孤独我们才会更加珍惜和追求情感,也只有能承受的了孤独才能在人生路途上更好的走下去。

最后一节课“积极心态幸福人生”也让我受益匪浅。生活永远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挫折、失败总是会接踵而来,有时挫折会打倒我们,有时又会成为我们的动力。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出现,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艾默生这样说。伟人可以让挫折变得有利于自己,我们同样可以,方式也只有一个——树立起积极地心态。当然了,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易于培养起积极地心态,这与从小到大的生活习惯有关,有的人从小被家人集万千宠幸于一身,真正到了自己面临生活的时候,往往在失败面前开始气馁,无法重新树立自信,开始堕落,没有依靠自己的自制力再爬起来,就一直闷闷不乐,影响了以后的生活。积极心态要从自我反思开始,要认识自己的不足,要敢于破而后立,重新再来。不纠结于失败,而是着眼于未来。极的心态是从正面看问题,乐观地对待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这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事至关重要。因为,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这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生活因为热爱而丰富多彩,生命因为信心而瑰丽明快,激情创造未来,心态营造今天。如果你心情好,你会发现沙漠为你唱歌,小草为你起舞;如果你心情糟糕,你会发现开放的玫瑰在留泪,奔腾的小溪在哭泣,这叫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因为快乐的心态会像一缕温暖的阳光驱散心里的阴云,阳光会铺满每个角落。世界上没有挥不去的痛苦,只有不肯快乐的心。愿每位同仁都能放下包袱,丢弃烦恼,改变自己,拥有阳光心态,创造美好生活,享受幸福人生。

有风有浪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要勇于面对生活的困难,努力战胜生活的阴霾。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随之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随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而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心理学能使我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每个人都渴望更清楚地看清自己,也渴望了解别人。

心理学是一面镜子,能让我们把自己清晰地呈现出来。心理学是一座桥梁,跨越这座桥梁,让你通往别人的心灵。有人说心理学是神秘的,我想神秘的知识隐藏在其背后的人们。很高兴在大学里初识了心理课,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大学生活已走过了一半,回头却看不到神秘沿途的风景,只留下时间的脚印

篇2: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学习

名:吕 浩

号:10501******

级:生物工程一班

社会心理学感想

经历过高考的洗礼,我们远离了家乡,远离了亲人,独自人来到了大学。慢慢地,我们学会了独立,可是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越长大,与别人的关系就越来越不单纯,也越来越陌生。细细想来,自己有多久没有像儿时那样无拘无束地玩耍,每天都在为一些烦琐的事情困扰。而在这个课堂上,老师教我们怎么伸出手去接纳陌生的朋友,怎样与别人交朋友,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怎么去克服自己心理上的一些障碍,战胜自己。为了更加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完善自身,这个学期我选修了社会心理学课程,以期能够更好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在我的理解就是关于社会上的人的心理学。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揣摩别人的心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举足轻重了。只有了解了别人的心理,才能更好地与别人相处,以不至于闹出更多的尴尬和矛盾。

老师在上这堂课时,并不是一味地给我们讲解知识层面,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把这些理论融入真正的实践中。在这个课程上老师所教的很多,不能一一的详说,在这里仅谈一下有关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问题。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与态度。我们知道态度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偏见则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从这一点来看,偏见即不和逻辑,也不和情理。行为成分体现在歧视上,如招工时排除女性或其他少数民族的人等。

在我看来偏见之于看风景,是大有差异的。风景没变,但倘若看风景的人戴上有色眼镜,景致也就大不相同了。有偏见的人当然全是有心的,并且大抵以唐朝名僧慧能为榜样,主张“心外无物”,看东西想问题时不免给自己的心加装一副有色眼镜,然后再将头缩于腹内,如同刑天之民,视听蒙蔽,如此一来,偏见就形成了。我们每个人在环境一样,心境不一样时,一个个偏见便会从心灵的墨镜后钻出来,同样一个晚上,“欢愉嫌夜短,沉闷嫌夜长”便是这个道理。世事如此,人事亦如此,法语中的“喜乐”便是由“好”和“钟点”两个词组成,而德语中的“沉闷”据字面上解释却是“长时间”,个把钟头说不上长,也谈不上短,但正由于心灵的偏见,愉悦和沉闷也便应运而生了。

“偏见”和“偏爱”如同孪生兄弟,是分不开的,“偏爱”必产生“偏见”,而“偏见”又偏爱所偏爱的。

我们怕偏见,更怕偏见多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于是无端地怀疑自己,但更多的却是怀疑别人,又常常摸着良心,看看是否戴了有色眼镜,常常按住心灵的缝隙,以防“偏爱”乘虚而入,“偏见”乘虚而出。但长久这样折腾下去,不免身心俱困。于是又产生一个偏见:“我公正得很!没有偏见!” 严重的偏见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困扰,还会阻碍我们的进步和发展。无论对人对事都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他以前错过,不等于他永远都错,他以前对过,不等于他永远都对。

打破偏见,往往获利的是自己。社会心理学理论中消除偏见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社会化,受教育水平,直接接触和自我检控。说简单点,首先要谦虚做人,相信别人的力量,自己并不永远都是对的,别人也不会永远都不如你。再有,就是要有宽容的心态,要接受别人,对一件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要进行理性的分析,不可以盲目行事。

篇3: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关键词:双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式

1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课程双语教学目标定位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球化, 必然出现一种对“全球化”工作语言的需求。英语正在日益成为事实上的“世界性”工作语言, 成为各国共同学习的首选外语。高校进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并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育部对高校教学教育改革的要求。

双语, 一般英译为“Bilingual”, 意思是“two languages” (两种语言) , 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存在, 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的条件下, 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双语教学是通过英语 (或其他外语) 语言进行的专业课程教学, 是指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双语教学的内容应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讲授内容为主线。一方面学习者通过双语学习的过程掌握本课程较严密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习者运用两种语言进行的思维能力。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其目的是运用比较法, 通过对国际社会保障在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领域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 在保障对象、享受条件、筹资模式、支付方式、保障水平、运行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 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少走弯路, 与国际惯例接轨。因此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高等教育中, 双语教学也是一个现实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程度和国际交流的加深使得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双语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比单一母语教学更为全面和扎实的国际社会保障理论基础, 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国际社会保障活动实务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社会保障国际比较课程的教学目的出发, 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定位应该是在利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在国际社会保障实践中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专业课程知识点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接收是教学目标的首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受英语交流技能的限制和影响, 在课程讲授中涉及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 可以采用汉语作适当的解释, 母语的介入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所讲授内容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增减。另外, 在社会保障双语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全英语的环境氛围, 包括课件的准备以及在课堂上的讲授均使用英文, 让学生沉浸在英语语言环境中, 激发他们用英语进行自由讨论、提问的兴趣以及提升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

2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

目前适合本科高等院校采用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术语引导型、交义渗透型和完全渗透型三种双语教学模式。

(1) 术语引导型是指教师以中文讲解为主, 课堂上穿插使用英语术语。

(2) 交义渗透型是指教师使用原版教材, 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交替使用中英文讲授;要求适当地用母语讲授课程, 教材、板书、笔记、作业等使用英语, 而讲授时母语与英语较为灵活地互为主体语言, 便于英语为非母语的教师教学, 也便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3) 完全渗透型是教师用英语授课, 要求学生用英语答疑和完成作业及考试。整个教学均采用英语教学, 包括教材、讲授、板书、笔记、作业、讨论等均使用英语, 母语几乎不在课程教学中使用, 这种模式对英语掌握程度的要求最高。

结合本校实际教学的情况,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师资出发, 客观地对待双语教学。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阅读和听力方面还有欠缺, 突然改变教学方式会出现不适应。因此, 双语教学应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 从部分用英文授课并辅以中文解释开始, 过渡到“英文教材、中文板书、中英文讲授”, 再到“英文教材、英文板书、中英文讲授”, 直到“英文教材、英文板书、英文讲授”。

3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课程双语教学内容

(1) 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课程的总学时为48个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面面俱到, 不分重点地将所有的内容都向学生介绍, 则学生很难掌握所讲的全部知识要点, 学习效果必然也不理想。因此, 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尤为重要。社会保障国际比较课程重点在于“比较”二字, 因此重点讲解内容应体现在比较的指标上。例如,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国际比较的讲授, 重点讲授的内容应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 (即自保公助型、国家福利型、自我积累型) 及其对社会保障制度不同模式的经济效应进行比较的方法;关于德国、英国、瑞典、美国及日本等五个发达国家近期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情况等的内容可以设计为学生的阅读材料;通过阅读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 从而领会各国社会保障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2)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在进行双语教学的同时也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形式是多样的, 可以是课堂案例评析, 也可以是课外阅读、作业等形式, 但是由于课时有限, 主要应采取课堂案例评析的形式。教师在选取课程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二是, 选择新近发生的案例, 如果总是选择陈旧的案例会让学生觉得课程与现实脱节而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让学生掌握知识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高度结合。三是, 选择难易程度适当的案例。过难的案例会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 只能消极等待教师在课堂的分析, 大大削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过易的案例可能不需要作深入的思考分析就能得出结论, 也会降低学生对案例的参与度。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原则原理对案例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论证, 逐步深入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

(3) 考核方式。

对学生进行考查是一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可以给学生的学习施加必要的压力, 也可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了取得更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应该围绕双语教学的目的开展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考查方式包括开闭卷考试、论文写作、调查报告等, 教师要充分考虑各方式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选择。如果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往往需要学生在考前做大量的强迫性记忆, 容易造成学生在复习时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背诵概念和条文上, 而忽略了对各种比较指标的理解和梳理。因此闭卷考试并不能充分测试出学生对本学科双语教学重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开卷考试更能适应社会保障国际课程的双语教学目标定位。开卷考试由于本身的灵活性和覆盖面广等特点, 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要求也就比较高, 能很好地检验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教师在命题时应以论述和案例题为主, 重点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考核应该以人为本, 不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 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的大小作业等都可以作为考核方法。考核内容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要注重英语表达能力, 双管齐下。

综上所述, 结合本校学生实际,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运用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设一个兼启发性、实用性及趣味性为一体的双语学习环境。

4 双语教学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1) 选取教材方面。

目前在对社会保障国际比较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 没有统一的教材使用标准, 教材的使用主要是直接使用原版或者影印版或者双语教师自己编写。从目前本校学生的英语水平看, 完全是英文原版教材并不一定适用。因此在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从鼓励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大纲的编写和课程设计的大纲起步。参考吸收国外先进教材中的内容, 结合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 形成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教学体系, 编写具有特色的双语教材。

(2) 师资队伍方面。

开展社会保障国际比较课程双语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应为本专业骨干教师, 同时具备扎实的外语运用能力。不仅要了解相关课程主流国家的学术与教学发展动态, 也要精通国内本专业的发展变化过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并能将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比较, 避免单一的介绍而与实际现状脱节, 这无疑对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双语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语言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是双语教学的核心因素。能否成功地进行双语教学, 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在专业教师中选拔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十分重要。

(3) 学生英语水平方面。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由于英语水平有限这些学生在双语课堂上既听不懂英语, 也学不到专业知识, 自然对双语教学产生畏难和抵触心理, 给双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怎样平衡这种专业知识的学习难度和英语学习的难度, 以及怎样平衡这种双语教学中汉语和英文的使用量, 这些, 都是我们教师思考的难题。就目前本校双语教师的实际能力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看, 课内全部使用英语是很不现实的, 所以母语的配合作用不可忽视。在课堂双语教学过程中, 对重点、难点内容应结合汉语讲解, 以便使学生在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 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可视具体情况, 从以母语为主、英语为辅过渡到母语和英语并重, 再逐步过渡到以英语为主、母语为辅。

(4) 教学方式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应改变传统的全程填鸭式讲授的教学方式。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循序渐进, 逐步加大英语所占比例。可以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师讲授完某一专题的内容后, 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讨论, 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参与讨论, 分组轮流回答教师的提问或作专题发言,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学能力。也可以采用原理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和制作简洁、易懂的英文电子教学课件, 丰富教学内容。建设课程网站, 电子课件在网上公开, 帮助学生预习专业词汇、了解教师讲解线索和重点内容, 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对比较陌生的专业英语有更强的视听感受,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的关键是课堂50分钟的互动, 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使学生用英语能动地陈述、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坚持用英语和学生进行交流, 以帮助学生克服不敢开口的胆怯心理。这些方面都是我们需要努力改进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郑鲁晶.浅议双语教学的目标、模式及资源开发——以《国际商法》教学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 2010 (1) .

[2]陈昭雪.双语教学与保持式教学模式[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15) .

篇4: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

一、 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背景材料】 新闻:日本东京电力公司2011年3月19日向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及三一重工发函,请求三一重工支援一台62米混凝土泵车,以对相关机组进行注水冷却作业。三一重工第一时间响应,免费提供一台价值为100万美元的62米泵车驰援日本。三一海外副总经理杨志华说:“本次支援日本的这台62米泵车主要将为4号机组注水,4号机组高达46米,泵车只能在96米开外的区域作业,三一重工62米泵车正好能满足这一要求。” 

【命题分析】 日本地震导致“福岛核设施爆炸”,一时引起日本邻国各族人民的恐慌,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2011年3月19日向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及三一重工发函,请求三一重工支援一台62米混凝土泵车, 为4号机组注水。笔者于是考虑能否围绕“泵车注水”进行命题,重点考查三角函数等知识,同时将德育很好地渗透数学教育之中,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

【问题】 假设泵车高AB=3.2 m,三段臂长BC=30 m,CD=25 m,DM=7 m,4号机组是底边长为48 m,高为46 m 正四棱柱, 注水方案要求如图:AB⊥AF,DM∥AF,且出水口M至少伸入厂房宽度的 1 3 处,问此方案是否可行?

二、 平面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背景材料】 路透社9月18日报道,利比亚过渡政府武装在攻打卡扎菲军队据守的拜尼•沃利德市时遭猛烈抵抗而溃败。报道援引一名参战者话称,反对派武装从未遭到如此激烈抵抗。美媒称,目击者表示当天在拜尼•沃利德上空出现北约战机,向卡扎菲军队开火。利反对派一度打入到该市中心,但随后又被迫撤离。

【命题分析】 正是由于向量具有工具性,可以用它来解决很多问题,如:向量背景下的三角函数问题;解析几何中椭圆、圆与直线等问题,平面向量线性运算等等都是考查的热点。如2010年江苏卷第15题是向量与三角相结合,考查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问题】 北约一架飞机从A地按北偏西30°的方向飞行300 km后到达B地,然后向C地飞行,已知C地在A地北偏东60°的方向处,且A,C两地相距300 km,求飞机从B地向C地飞行的方向及B,C两地的距离.

解析 首先根据题意作出示意图(如图),由题意结合图形易得∠BAC=90°,|AB |=|AC |=300 km 

【背景材料】 随着国家对房产调控的步步加紧,楼市的销售已经不复从前的火爆了,在销售压力逐渐加大的情况下,各楼盘纷纷寻找销售新捷径,打折、优惠活动层出不穷。某某置业公司特别推出了“分期付款”的购房政策。“分期付款”政策是把付款分不同的期数来交付。

【命题分析】 “关注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中房价问题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笔者认为能否围绕老百姓买房分期付款问题来命题。

篇5: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一、双实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

社会心理学双实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不仅是简单地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验、实践两个教学模块,而是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科学系统地建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等,提高学生紧密联系社会问题、快速准确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学以致用的能力。

实验课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社会心理现象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教学的设计运用了知识可视化理论和探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设计成现场实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实验内容,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心理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这种方式能够精准地传递信息,使心理学理论具现化,并能激发学生探索日常生活中社会心理现象的兴趣。实验教学的课程安排是按照循序渐进、分段目标原则,构建出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依次为基础实验、提高实验和创新实验,分别对应培养学生的研究素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实践课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整合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社会心理学专业学生服务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的设计为避免人文社科实践类课程缺乏监管考核,流于形式的不足,采用了课堂实践和课后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并纳入最后的成绩考核中。课堂实践教学依据项目式教学理论,安排学生有序进行项目选题、制定项目计划、开展项目研究、进行项目成果交流和项目评价与考核等步骤来完成整个实践教学内容;课后实践是指社会观摩和社会实践,例如到监狱、戒毒机构、医院、社区、中小学进行社会调研和社会义工实践,提高学生利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理论

1.知识可视化理论。知识可视化于由国外学者EplerMJ和BurkardRA提出,是指抽象复杂知识或程序性知识(如,技能学习)的构建和传达可以采用图形、图像等可视性手段达成。知识可视化的直观性、发散性等特点,不仅能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学习兴趣以及创造性思维都有很大帮助。知识可视化的方法有很多,如幼儿看图学数字、高中几何画的草稿图、地理中的色彩表示法、多媒体教学、思维导图等等,都是知识可视化的表现形式。

2.探究性学习理论。19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提出探究性学习观点,指出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为体验情境、产生问题、提出假设、作出推论、试验并验证。美国著名教育家施瓦布建议,在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应该先让学生到实验室里做实验,用实验的证据来解释和深化教材中的内容,而不是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教授知识。为了使探究性学习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老师要搭建共同交流的平台,使学生进行充分而深入的探究交流和知识共享,还要让学生得到权威(专家教师或者书籍资料)必要的指导。

3.项目式教学(PBL)理论。项目式教学(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线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具体的学习项目组成小组,通过他人(同伴或教师)的协助或指导,利用广泛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中体验、在探索中创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式教学一般可分为选择项目主题、制定项目计划、开展项目研究、进行项目成果交流、项目评价与反思等几个阶段。从这几个阶段看,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自主完成。因此,PBL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创新精神。

三、双实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管静、万义平在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中,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保证、三个结合、四个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方案。“一个目标”是培养财务管理应用能力。“两个保证”一是实践计划保证,二是实践教材保证。“三个结合”是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科学建构双实教学体系,就要提出针对性的双实教学目标,科学设计双实教学计划,策略落实双实教学安排,多渠道提供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1.双实教学目标。教学总体目标是科学系统地构建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心理学人才;教学子目标是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验和实践的整合;促进观察与分析社会心理问题实际能力的提高;提高心理专业学生服务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将子目标细化明确,我们编制了具体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技能项目清单。在设计编写该实验实践类技能项目清单时,遵循了“两性一论”原则,“两性”是指一方面要掌握研究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技能和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掌握将社会心理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技能,“一论”是指技能条目的设计要以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为基础。

2.双实教学安排。国外大学对学生的实践活动都在时间上有明确规定。比如英国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实习占全部课时的50%;美国社会工作硕士生两年课程中每周有三天到机构实习、两天在校内上课,实习时间超过50%。我国教育部规定大学本科生四年期间实践与实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多数学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3左右,个别专业比如艺术类专业可以达50%。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双实教学时间大概占整个课程教学时间的50%,考核占40%。教学安排如下图,按照问题导入—理论探讨—心理实验、社会实践的模式进行教学。问题导入部分是让学生在开课阶段初期集中地提出并在其后随时提出有关社会心理的实际问题,结合于讲授教材的有关章节,准备相关案例分析。正式上课时,结合案例以及近期新闻和社会热点,作为引入。并在学生讨论后,对案例和事件进行深入评论,将实际联系到本堂课程的知识理论。通过这种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的做法,达到有的放矢解决学生学习问题,增强学习兴趣。理论探讨部分以教师讲授展示为主,向学生系统传授经典的社会心理概念、实验、理论和前沿进展,为全员参与的形式;采用课前社会心理学前沿报告、小组讨论促使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深入分析,丰富相关知识的支架,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理论解释现实话题,促进社会心理学知识向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转化,并且能够形成社会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和应用能力。同时,双实教学改革还丰富了教学手段,引入课前社会新闻心理评析、小组讨论、社会心理学实验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观摩学习、自我分析报告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前三种方法针对课程实验,侧重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和深入理解;后四种方法应用于社会实践,侧重于社会心理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自我心态的调节。

篇6: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成长。

关键词:在实践中体验、充满生活气息、丰富生活经验自己教育自己

一、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从品德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如我在教学《粒粒皆辛苦》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农民在小麦的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体验小麦的的种植过程,我带领学生访问附近的农民伯伯,让他们了解小麦的生长周期及田间管理。并让学生体验农民身背喷雾器给小麦打药除虫的情景。这样的调查实践,让学生体会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亲自感悟到一粒普通小麦的来之不易,从而产生对农民的尊重与感激、自觉尊重农民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以活动的形式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社会》教材图文并茂,大量采用情景式图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真实地反映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这样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教材中的知识都来自生活,课堂活动都充满生活气息。比如:在教学《电话连着你我他》时,同学之间自由组合(2人一组),进行情景打电话表演。随后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某一天,全世界所有的电话都停了,世界将会怎样?并引导学生以“电话停了”为主题,进行小品表演。最后评选出最佳表演奖。同学们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了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话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及打电话的学问,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创造条件让学生表现自我,体现个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品德与社会》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某一次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如《身边的科技》这个单元正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等活动,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源源不断地再现出来,并在小组或者集体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在教师的正确导向下,使学生认识到学科学、爱科学应当从小做起,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四、回归生活,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就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学习与活动中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总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的。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品德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就更要淡化教育痕迹。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这些都是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这些态度和观点正是在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与体验中不断丰富及完善起来的,他们感受得这样真切,因此在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调动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渐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这在阳光下幻化出无限美丽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课程真正成为沟通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篇7:心理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心理的研究方法,理解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第二节 心理科学的发展

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一)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但只有一个短暂

(二)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由于心理现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思想,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常用的具体方法 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有:

(一)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心理学的实验法也有两种主要形式:

实验室实验法

这是指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例如,当我们需要知道室内光亮度对学生视觉阅读效果有什么影响时,即可选择正常同等视度的若干学生作被试,在实验室的设备条件下,一面控制室内光亮度的不同变化(自变量),一面测量被试在不同亮度下阅读的速度(因变量),然后通过实验所获得的各项数据,加以处理和分析,即可得到某种光亮度对视觉阅读最适宜的实验结果。

实验室实验法,便于严格控制各种因素,并通过专门仪器进行测试和记录实验数据,一般具有较高的信度。通常多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和某些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但对研究个性心理和其他较复杂的心理现象,这种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自然实验法

这是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例如,研究评价(表扬或批评)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问题,即可以采用自然实验进行。如有一个实验,选择100名条件相当的学生作被试,把他们随机分成四个不同评价性质的实验组。然后令所有被试“做算术”加法练习五天,每天练习十五分钟,在评定时,表扬组只给予正确评价;批评组只给予批评;忽视组只可以间接了解评价,控制组则不给予了解任何评价。最后检查学习效果,发现表扬组最好,批评组次之,控制组最差。这说明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扬和批评都是必要的,而应以表扬为主,不作任何评价反而会降低学习积极性。

自然实验法比较接近人的生活实际,易于实施,又兼有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研究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大量课题。

(二)观察法 客观观察法

这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研究者通过观察被试在自然情境中的表情、动作、行为和言语等外部表现,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必要时也可采用录音录象等辅助手段进行。例如,教师经常通过学生的劳动、学习、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考试或竞赛中的表现,以及通过学生日常交往情况等等的观察,便能了解学生的许多心理特点和变化,即是采用的客观观察法。

但是,作为科学研究的方法,必须要有严格的要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要较系统地、长期地进行,对观察的具体情境和被试的各种表现要作详细的记录,对系统观察获得的材料要能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使其具有理论认识的价值。如达尔文的《一个婴孩的生活概述》和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陈鹤琴的《一个儿童发展的程序》等著作,主要就是采用客观观察法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2.自我观察法

人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也能进行观察和分析,这通常叫做自我观察法。人在实践中的认识活动,自我体验,动机的意识,或对某些心理特点和行为的感受与评价等等,都可以进行自我观察和分析。这是由于心理学对象的特殊性而采用的一种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特殊方法。不过,自我观察时需要按照客观的指标,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观察技能,才能更有效地实施。

自我观察法和客观观察法可以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如研究者对其他被试进行客观观察时,必要时亦可要求被试本人作出自我观察的口头陈述,以进行比较验证,这样更能提高观察研究的效果。

(三)访谈法

访谈法也可以叫口头调查。它是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口头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的调查方法。要使晤谈法富有成效,首先应创造坦率和信任的良好气氛,使被调查者做到知无不言;同时,研究者应该有良好的准备和训练,尽量使谈话标准化,记录指标的含义保持一致性。这样才有可能对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概括。

(四)问卷法

问卷法是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问题表格和相应内容让被调查者自行陈述的方法。它可以同时向许多人搜集同类型的资料,加以分析、处理和研究。问卷法的正确实施还应注意:首先要尽可能消除被试的各种顾虑,便于说出真实的想法,为此常需要足够量的被试,以减少可能出现的误差。其次,提出的问题要简单明确,易于作答,而又能反映出某种心理状况。最后,还要注意某些技术性问题,如设问的策略、要求的一致性、问题的量和质的关系、所获答案便于处理和统计等等。

晤谈法与问卷法相比,其优点是,如研究者可以直接控制晤谈进程,可以不同的方式考察被调查者对问题回答的真实程度,并可以根据被调查者的反应即时提出临时应变的问题等等。但是晤谈法较费时间,调查的数量有限。

(五)测量法

这是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如测验量表),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一种方法。目前,心理测验名目繁多,如按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智力测验、才能测验、人格测验、诊断测验等等;如按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文字性测验和非文字性测验两种;如按实施方式不同,可分为个体测验、团体测验等。关于心理测验法的实例将在以后有关章节中介绍。

不过,对人进行心理测验涉及的因素较复杂,测验量表的制定也较困难,实施的精确性和可信性还需要在测定之后的较长时期才能看出。但这种方法如能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仍不失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具体方法。

篇8:让品德与社会课程“活”起来

一、活用教材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 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 家庭、学校、家乡 (社区) 、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教师要将教材变得鲜活起来, 首先需要仔细分析教材中蕴含的关键性事件和概念, 让学生加深对关键概念和信息的理解, 并提供有关的补充资料, 讲解关联性的内容, 增加学生对教材全面和深人的了解;其次, 需要教师“优化”教学, 即围绕教材的核心课题, 把不同年级相同单元和同一单元不同课文乃至不同单元有机地贯穿起来, 对各种相关领域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再次, 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二、重视学生的经验联结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 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 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 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事, 讲讲自己关心感兴趣

目前中学生大多存在心理困扰, 缺乏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心理, 那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心理健康教育背景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需要。

目前, 中学生大多存在心里困扰, 常见的主要有:人际关系敏感, 有敌对倾向;有理不让人, 无理拌三分;不能自控, 思维偏激狭隘, 很难与人合作;忧郁苦闷, 无精打采, 严重的有自杀念头;焦虑烦躁, 情绪不稳, 心理不平衡, 总觉得老师和家长对他不公平等。面对21世纪剧烈的社会变革、激烈的竞争, 未来的人才肩负着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重任, 新时代教育是让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是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

历史课虽不是也不能替代心理健康课, 但在塑造人格、健全心理等方面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 增强承受挫折, 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黑格尔所说:“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求得道德的教训, 不肖说, 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 又可以做儿童的道德教材, 以灌输善良的品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讨

1、培养一支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教师队伍。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人, 一个有着健的事。通过回忆和讲述, 与学生进行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零距离的碰撞与对话, 促进其道德认识和道德体验。

三、采用对话式教学方式

在当前的品德与社会实际教学中, 主要还是以“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问答式”教学为主导方式, 真正的对话关系其实还没有形成。因此,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积极提倡“对话式”教学, 是很有必要和富有现实意义的。所谓“对话式教学”一般可分为:创设对话情境、生成对话话题、组织对话活动、内化对话过程这四个教学环节。为此, 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对话教学”, 不能只停留在对话的层面上, 还应该让学生在对话中自我发现、自我反思, 以实现双方精神的沟通、重组和共享, 应帮助学生进一步达成“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 对道德价值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儿童喜欢野外生活, 到野外去探索去追求, 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知识, 儿童没有经验的话, 很难理解的。必须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 用现代的活教材去研究到过去的死知识上去。”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 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 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 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体验社会生活, 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获得经验, 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应将教材与社会环境联结起来, 在教学中实现互动、对话、分享, 给学生还原一个真实的、丰富的周围世界, 学生的品德与价值观也在不断实践中实现了提升和自我修正。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彭源泉

全人格、健康心理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 更需心理健康, 尤其对教师而言, 心理健康价值更大, 直接影响学生“行为的优劣和教育的成败, 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里, 历史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保持良好健全的人格, 要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要有毅力、有恒心, 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 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 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要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及保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状态下学习。

上一篇:商务英语:国际商务交往成功的九要诀下一篇:交通运输系统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