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2024-06-22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共8篇)

篇1: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中考历史四轮复习策略

中考复习是一个复杂而又繁忙的过程,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笔者以往带毕业班的实践,特制定如下复习计划:

一、第一轮:夯实基础,理清知识脉络

河北省中考范围是八年级历史上下册、九年级历史上下册,即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在第一轮复习中,可以把这些历史知识分成四大板块: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四部分,复习切入点以单元复习为突破口,采取大板块复习→提纲式板书→整体把握的步骤,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然后再给框架添砖加瓦,抓住重点知识,复习→深化→升华→提升,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提高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第二轮:专题复习,剖析重点难点

专题复习的时候,通常是引导学生以专题为突破口,横向纵向分析问题,并结合时政热点进行综合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在专题复习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集思广益,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这时,一旦明确专题重点,就要尽可能多和同学教师交流,广泛搜集有关专题的复习资料,力争专题复习时更全面、无遗漏。

(二)专题复习,要重点鲜明,知识脉络清晰。因为专题复习打破了课本顺序,这里既有中外史的联系,又有中国史之间和外国史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因此,复习时要有条不紊、线索清晰,切忌误导学生陷入知识混乱的误区。

(三)精心选择综合训练题,切忌搞题海战术。这就需要教师广泛搜集习题,精心设计,不浪费师生的有效时间。

三、第三轮:综合习题训练,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这一轮复习是较关键的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检测。学生有什么问题会通过这一轮复习显现出来,因此教师更要适时调整复习方案,按照中考题型、分值、各历史阶段所占比例以及难易程度,精心编制和选择中考综合训练题,让学生通过模拟训练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全面快速提升历史学科的解题能力和水平。

四、第四轮:回归历史教材,全面复习考纲考点(考试说明)

一般复习到这一阶段时,也就到了中考的最后冲刺阶段,距中考大约一个月左右时间,如何有效利用这段最关键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考考场上学生可利用的“武器”只有教材,所以这一轮要回归教材。

(一)以考试说明为指导,熟读教材、吃透教材,对历史教材熟练到烂熟于胸,历史教材上的边角旮旯也不能错过,力争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知识厚积于脑,读思结合,以能达到“手中无书、头脑有书、看似无书、实则有书”活学活用。

(二)在熟悉教材基础上,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提高应变能力。根据考试说明把中国史和世界史按专题进行纵横联系比较。如:中国近代化国共关系、民主与法制建设、科技革命等,根据专题内容重点复习考试说明中所列知识要点,带着问题读教材,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横向纵向归纳,对非选择题(材料题和论述题)进行有的放矢和较强针对性的归类,整理及模拟训练,并对前三轮复习查漏补缺。

用心爱心专心

1(三)把握时政热点,紧密联系教材。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卷都出现了一些较为灵活的题型,它们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时政热点,紧密结合教材,联系所学知识和考试内容,进行分析、发表见解,从而提高解答实际问题能力。

总之,在中考复习最后阶段,要有纲可依,立足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全面回归教材,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心爱心专心 2

篇2: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首先我要谈的似乎是无关策略,但却是整个复习过程中最核心的因素,即人的因素,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酸甜苦辣,成败得失,伴随着我们的整个复习过程。胜不骄,败不馁。尘埃尚未落定,一切皆有可能。既有过五关斩六将最后败走麦城的,也有一些“黑马”让老师和家长大吃一惊,在中考中脱颖而出,跳了出来。所以我们要自信,但又要如履薄冰,小心谨慎。在复习过程中,适度的紧张、焦虑和压力是正常的,也是有益的,它会使我们的神情更加凝聚,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走出高原现象,超越和突破平时的水平。平时的模拟考试既是知识的训练,更是心理素质的锤炼。中考不仅是比实力,比智慧,比临场应变能力,也是一次心理素质的较量。心定神和,从容不迫往往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平时像中考,中考像平时。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模考中锤炼心里素质。我建议大家平时要注意锤炼“三心二意”。哪“三心”哪“二意”呢?第“一心”是静心,宁静才能致远,要去浮去躁去骄;第“二心”是信心,有了信心就有了力量;第“三心”是细心,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中考对大家来说是一生中的大事,一定要细心,细心决定成败。“二意”的第“一意“是认真看清题意,一定要把题审清,按题的要求去做,不要丢三落四;第“二意”就是要始终保持注意力,心定神凝,才能产生灵感,才能不造成失误,才能发挥最好的水平。

第二,根据我们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很重要的环节,也是首要的环节,是构建整个历史大厦的基石。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能力就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一切都无从谈起。大家脑子里要有“必考点”“知识点”的概念,把它们变成“必得分”,就必须消化吸收才行,就像补钙一样,不是吃了钙片就一定能补上钙,吸收才是关键。理解、思考、吸收是掌握知识点的基础和开端,死记硬背犹如吃了不消化,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知识点之间是有内在的逻辑,内在的联系,要善于构建知识网络,用一个知识树串在一起,通过思维活动,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必然规律。构建这样系统的知识才能整学活用。善于抓关键词即字眼,也要善于抓重点句,即文眼,还要善于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的把握和历史知识的梳理和应用要始终贯穿到整个复习过程中。复习过程中除了唤醒记忆,知识漏洞和薄弱点要有针对性地重点复习,即查漏补缺,扫清知识盲区,成绩自然就提上了。

第三,能力的训练。中考是以能力立意。要把“眼熟”“心清”的知识点变为“手熟”答到卷子上解决实际问题是要有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钢铁是炼出来的,能力也是练出来的。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考生才能处变不惊,得心应手,眼疾手熟拿高分。在训练中要善于反思和总结,经一事长一智,不要只有经历,没有经验。有些东西是相通的,要多总结一些规律,盲目做题只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知识问题化,问题习题化。在做题中巩固知识,在做题中提升能力,一定要注意习题的网络化。在黄金时间做黄金题,黄金课就是练习课。这种观点一定要具有,这样才能有行动上的自觉和主动。

第四,运用好复习技巧。中学历史是一门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认知目标的课程,记忆量大,死记硬背是不可能的,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

第一步,快捷定位找考点。对任何一个考点,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课本中找出来。

第二步,逐步分化细梳理,在复习时应遵循从整体到细节,逐步加深,逐步分化的原则,多轮复习,逐层充实,从高到低,渐次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第三步,综合贯通再提高。一要理清线索,以线带面。二要勤作比较。三要全面评价。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予以评价,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

篇3: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一) 中考政策的变化需要进一步完善总复习课的设计。

从2008年开始, 我区历史与社会及思想品德课 (以下简称“思品社会课”) 的中考命题与杭州完全接轨, 考试内容较以前大量增加 (除考试初三内容外, 把初一、初二相关内容也列入考试范围) , 让处于一线教学的教师有点措手不及。如何针对杭州市的中考制订相应的总复习策略, 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虽然广大思品社会教师对复习课都有足够的认识, 但实际的复习操作设计却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把思品复习过程简单等同于已学知识内容的再现过程, 用大量时间把已上过的课再“炒一遍冷饭”, 同时配以机械的重复练习, 其实质是学生已有知识和思维方式的简单重复操练, 缺乏新意, 缺乏挑战性;二是应试教育成为一些教师的思维定式, 认为复习课的惟一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中考分数, 不惜代价搞题海战术。题海战术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 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复习课要达到的目的并无多大益处。

(二) 如何把传统意义上的的地理、历史和思想品德三门学科的知识有效整合, 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

目前的中考内容涉及传统意义上的三门学科, 但是, 作为一线的教师都知道, 历史与社会学科与思品学科有不少内容和知识都存在着重复的现象, 在总复习阶段对它们进行重新整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从目前学生的认识状况来看, 不少学生忽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很多学生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学科割裂开来复习, 还不明了两个学科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在总复习设计上多下功夫。

(三) 总复习教学是初三思品社会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整个初三思品社会课期终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环节。

总复习教学是初三年级思品社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然而,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总复习教学设计仍存在着与当今新课程理念不和谐的因素:总复习教学功能的窄化;总复习教学设计策略的失当;缺乏理论指导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认知脱节, 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更新观念, 提升素质, 探索出提高总复习教学设计水平的有效途径。

总之, 总复习设计是教师对总复习课程实施的设想、计划、方案, 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起点, 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界面。教师的总复习教学设计预设着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预定着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为了将新课程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 真正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 笔者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总复习教学设计策略的实践研究。

二、初三思品社会总复习的设计及实践策略

(一) 总复习课堂教学的计划和程序设计策略。

1. 设计总复习计划———为总复习领航。

在总复习阶段, 制订复习计划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既是对以后复习的宏观控制, 又是复习前对教师自身行为所作出的系统审视和反思。到了初三总复习阶段, 可以说寸时寸金, 这就牵涉到教师如何设计总复习的计划和程序问题。根据实践, 笔者依据考纲进行了总复习计划的编制设计工作。

(1) 在复习内容的年级设计上, 遵循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原则。

在制定总复习计划时, 教师应该先复习七年级的内容, 再复习八年级的内容, 最后复习九年级的内容。因为七八年级的考试内容, 学生已经搁置了一到两年, 比较生疏, 同时由于七八年级阶段思品社会学科师资力量的薄弱, 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显得尤为欠缺。所以, 教师先设计复习七八年级的内容, 能及时让学生对已经生疏的知识进行复习, 尽可能地弥补基础知识薄弱的缺陷。同时, 因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生疏, 所以更容易调动其复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在复习内容的学科设计上, 遵循由历史与社会到思想品德的顺序。

多年来, 虽然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属于两门不同的学科, 但是对于我校而言, 到了初三年级的时候, 任教这两门学科的都是同一个教师。日常授课时基本上是先学习历史与社会, 内容学习完后再学习思想品德, 学生对这一授课范式已经非常熟悉。所以, 在总复习阶段, 教师在进行复习内容的设计时, 应该遵循学生最熟悉的思路, 而教师往往先复习历史与社会的内容, 复习完之后再复习思想品德的内容。

2. 设计总复习程序———为总复习护航。

经过两年的实践, 笔者认为, 在总复习中实施“三步走”的程序效果较好。

第一步, 全面复习夯基础。

对于初中思品社会课中考复习, 教师要牢牢抓住基础训练, 即知识点复习, 也就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事实。通过知识点的全面复习, 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知识点, 这是搞好迎考复习的前提。

由于初中思品社会课内容繁多, 要全面、系统掌握各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非易事, 因此, 教师必须在深入研究教材和考纲的基础上对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作全面、详细的梳理, 辅导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能在复习课堂教学中列出复习提纲, 形成知识系统, 而后进行复习学案的巩固训练。这里所说的复习学案, 就是教师依据考纲的要求, 以具体的考纲条目为引领, 依据教材对考纲条目的解读和细化, 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思品社会课的教材进行再创造, 设计出符合校本生本的复习学案文本。

第二步, 专题复习抓重点。

所谓专题复习, 就是把历年来考试的重点内容和热点内容用小型专题学案的形式予以呈现并复习。如“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等, 都是历年考试的重点。由于这些内容在思品社会课教材中重复出现, 因此教师需要对这些考试重点进行二次整合。

在内容的编写整合上, 笔者一般是结合两科的教材, 辅之以时政内容,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思路编写。在编写整合过程中, 教师要翻阅大量的资料, 既要吃透教材、抓准考纲, 又要找准一年内的社会热点, 做到内容无遗漏, 逻辑形式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每一个专题复习学案的最后一块, 笔者都安排热身练习。即参照中考题型, 设置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题型, 所有的题目都紧紧围绕该专题的内容展开。

第三步, 综合训练强能力。

综合训练也就是中考模拟考试, 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以及相关重点、热点专题训练的前提下, 运用已掌握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训练。综合训练的时间一般安排在专题复习完成之后。通过这项训练, 学生能进一步巩固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并进一步熟悉时事政治材料与基本理论的联系,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对此, 教师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前边训练的专题进行重新组合, 设计问题, 设计的问题要新颖多样, 尽量达到中考水平;二是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自练相结合, 进一步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查漏补缺, 弥补空缺知识的不足, 纠正错误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综合训练的次数以三次为适宜, 太少达不到模拟考试的效果, 太多则容易造成学生精神的疲劳。如果综合训练次数太过, 对于出题的教师而言, 在材料的选择上, 题型的设计上也难以达成。

3. 编制总复习学案———为总复习引航。

新课程标准认为,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师生共同编写复习学案, 正是这一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当学生面对“新”的学案时, 既有一种新鲜感、满足感, 又能激发内心学习的兴趣, 为总复习教学提供可靠的抓手。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能让学生懂得复习的方法, 喜欢复习, 醉心于复习, 那一切问题就都将迎刃而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也就是说, 传统复习的无趣关键在于“炒冷饭”, 而编制新的复习学案, 既能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和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和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所以, 在总复习设计时, 教师要根据复习目标和考试纲要, 遵循新课程的理念去主动驾驭教材, 大胆改革、取舍教材中的不合理素材, 调整编制出贴近学生认知特点的新复习学案, 以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问题代替作业本上的练习。这样, 不论是基础知识的复习设计, 还是专题问题的复习设计, 笔者都编制有相应的学案。

(二) 总复习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及实践策略———让总复习远航。

到了期末总复习阶段, 学生对复习的知识已经失去新鲜感, 加上身心的疲劳, 教师就需要开动脑筋, 在如何调动学生复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方面, 在复习方法的选择上多下功夫。如果教师的复习设计没有新意, 还像讲新课那样按部就班, 复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基于此, 笔者在课堂复习方法策略的选择上采用了以下措施,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重视课堂引入的设计, 旨在兴趣激发。

实践证明:学生在总复习阶段, 身心都比较疲惫, 教师如果创设出活跃的复习课氛围,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就完全能使学生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复习课引入力求新颖性、趣味性, 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引入到课堂中, 从而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总复习教学设计实践中, 笔者经常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师口头描述和学生活动等方式来优化课堂的引入, 以期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举实例如下:

(1) 多媒体辅助。

新课程标准强调, 教师要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 笔者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 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复习课《伟大的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为例, 在课堂引入中, 笔者播放了“5.12”汶川大地震的视频剪辑, 通过解放军战士磨破了的手、温总理在废墟前的讲话、母亲至死仍把孩子揽在怀抱里、全国人民的捐款等特写镜头的投影吸引学生的眼球, 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一幕幕真实的情境胜过教师的雄辩, 学生在心灵得到震撼的同时, 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体会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复习教学也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2) 教师的表演描述。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在教学中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所以, 教师在总复习过程中与学生融为一体, 进行一些即兴表演, 既能调节课堂气氛, 又能很好地达成复习教学的目标。以复习《消费者权益》为例, 在课堂引入时, 笔者自编并和学生联合表演了小品《一对奶农夫妻的对白》, 如下:

妻子:孩子他爹, 咱家收的牛奶你卖了没有?

丈夫:没有!

妻子:那为啥没有卖呢?

丈夫:收牛奶的人说了, 咱家牛奶别的都好, 就是蛋白质含量不够!

妻子:咦, 你个死脑筋, 你往里面加点东西呀, 这东西一加, 那蛋白质含量立马升高!

丈夫:那是什么好东西呀, 这么有效, 俺怎么不知道啊?

妻子:叫我说你什么好呢, 你就知道吃饱不饿, 你还知道啥?!加三聚氰胺啊, 现在地球人都知道了啊!

(3) 学生活动表演。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其主体地位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任何阶段。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 不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是在总复习阶段, 往往却忽略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 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推向主体的前台。如此, “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总复习课便比比皆是。实践证明, 要提高总复习的效率, 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复习计划并按照计划落实复习内容, 其次就是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让学生参与活动表演,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专题复习课《话说“三农”———共创和谐社会》为例, 笔者和学生一起编写了一段相声, 由两个学生表演导入复习课。

学生甲:种地免税, 上学免费, 现在的农民就是好啊!

学生乙:怎么说呢, 过去的农民就不好吗?

学生甲:好不好您就听我说说看吧。

学生乙:那您今天就当着同学们的面说说看。

学生甲:好哩, 那俺今天就献丑了。比如说在周朝的时候, 有个国王叫周厉王的, 把全国的山川河流都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不准人们上山砍柴、下河捕鱼。您说那时候的人幸福吗?

学生乙:连鱼都没得吃, 那肯定不幸福!还有例子吗?

学生甲:多的是啦!比如大明王朝有个叫明神宗的皇帝, 人送外号“最贪财的皇帝”。

学生乙:怎么个贪法呢?给大伙说说看。

学生甲:他在位时为了搜刮民脂民膏, 向全国加紧征收商税, 规定除了书籍和农具免税之外, 其他一切商品交易都要向国家缴纳3%的税。

学生乙:交给国家不是很好吗?

学生甲:这个您就不知道了。这些税收上来以后不是交到国库里面, 而是都入了神宗的“内库”啦。

学生乙:还真够贪的。

……

在学生表演的相声里, 话题的内容不知不觉地引入到本专题复习的内容上来。新课程认为,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的是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笔者与学生一起编制以相声为手段的引入内容, 既体现了新课程的这一理念, 又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更优化了学生学习的情感, 活跃了课堂气氛, 有效促成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2. 重视复习方法的选择, 旨在综合能力培养。

(1) 整合学科知识, 构建知识网络, 体现知识的综合性。

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阶段、分内容逐步推进的, 如果学生仅仅学好了某阶段知识, 学会了某些内容, 而缺乏不同阶段间不同知识内容的交叉、渗透、整合, 其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是很难得到健全发展的。而学生认知建构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除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和学生的自悟外, 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复习课来有意识地、高效地拓展和深化, 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来完善。

初中思品与社会课要复习的内容多, 且因种种原因许多学生在七八年级不重视思品社会课的学习, 普遍存在学生基础差、知识漏洞多、能力低的现象。这要求组织复习的教师首先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弄清每一学期教材的主干内容, 理清前后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九年级《思想品德》的复习应理清和呈现这样一个逻辑体系: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理想和责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整合不同教材不同知识板块的相关性, 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涵盖整个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的知识体系和网络。在整合和构建过程中, 还要使学生进一步分清易于混淆的概念, 以免实际运用时张冠李戴。如:要分清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权力机关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主导等。

(2) 联系社会热点、辐射教材重点, 突出考试的导向性。

社会热点问题一般是中考考查的重点。这些热点知识往往又可以辐射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内容。比如“金融危机”这一热点可以辐射初二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罗斯福新政这一知识点, 可以辐射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重要知识点, 甚至可以辐射我国“四万亿投资”这一热点。

反过来, 考纲中的重要知识点, 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共同富裕和和谐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又可以和许多重大热点问题相连接。因为, 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课, 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课程, 与其他学科相比, 这门学科在总复习时的一个很大特点就在于它必须与当今社会的热点、重点问题相联系。这是其学科的内在要求和生命力之体现, 也是总复习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因此, 在总复习设计的过程中, 就其复习教学策略而言, 教师要把教材考纲重点与社会热重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一些社会焦点为切口, 精心设计复习方案, 创设材料情境, 把热点材料引进课堂, 师生共同讨论,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复习《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三农”问题》为例, 笔者设计了以下训练题目:

案例1: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三农”问题

材料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 差距大。

材料二:投资、消费、出口, 被称为拉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我国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材料三: (1) “家电下乡”, 农民购买下乡家电可享受13%的政府补贴。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消费积极性, 下乡家电成为农民购买的首选。 (2) 但许多农民经济收入还不高, 还想多存钱养老看病, 也有一些农民担心下乡家电的质量性能。

问题设计:

(1) 根据材料一、三, “家电下乡”体现了哪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 根据材料二、三, “家电下乡”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有何经济意义?

(3) 为使农民乐意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购买家电, 根据材料三 (2) , 请你对政府和家电企业各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教学实践一再证明, 思品社会课的复习, 如果一味地从理论到理论, 尽是知识观点的罗列与梳理, 学生容易疲劳, 复习兴趣和效果都不会好。而在梳理知识的同时, 穿插结合一两个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往往事半功倍, 尤其是在联系社会重热点问题和复习书本知识的课堂上。

上述“案例1”的设计特点在于:一是目的明确。其目的是通过练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一些重点知识观点, 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共同富裕,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热点突出。材料和设问主要围绕“三农”问题展开, 以家电下乡为抓手, 突出体现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保增长、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等社会热点问题。

(3) 变机械训练为灵活运用, 体现训练的针对性。

由于思品社会复习课所教学的内容, 除了时事外, 都是以前学习过的, 因此, 复习容易演变为做练习题。教师准备许多题目, 一一让学生解答, 然后逐一讲解每一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注意要点等。这种方式机械单一, 最后难免变成题海, 缺乏挑战性和新奇感, 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为克服这种弊端, 在总复习设计时, 教师必须从机械训练向灵活运用转变。具体的实践措施是:

(1) 在选题时, 要巧创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复习旧知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复习《隋朝大运河》为例, 笔者围绕以下情境材料设计问题, 如下:

案例2:隋朝大运河

材料一: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曰:“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与禹共功不较多。”

材料二:享誉海内外的京杭大运河, 是一座历史的丰碑, 是一曲文化的乐章, 是杭州的一张世界级“名片”。杭州, 因运河而名扬四海, 因运河而贵为繁华古都, 因运河而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未来的杭州, 要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打造东方休闲之都, 同样离不开对运河 (杭州段) 的综合保护。2002年杭州市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 将“运河 (杭州段) 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工程”列入了新世纪城市建设的“十大工程”, 做到“还河于民”、“还景于民”。

▲材料一中提及了开凿大运河的皇帝, 请说出他是谁?

▲在一般人的眼里, 该河流的开凿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你也这样认为吗, 为什么?

▲历史上的大运河曾经是皇家巡游的私家黄金水道, 曾经一度被误认为是亡国的标志。如今的杭州却要将大运河打造成一张世界级“名片”并“还河于民”、“还景于民”。在大运河古今的对照中,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此题设计的意图就是通过巧妙的情境材料创设, 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思维的碰撞, 在固有的知识上构建新知。

(2) 在选题时, 要充分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 注意题型的变化, 增强学生的变式思维。以复习《我国的PRED问题》为例, 我们设计如下的情境材料并做了变式训练题。

案例3:我国的PRED问题

近年来太湖蓝藻频繁爆发。蓝藻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藻类原核生物, 常于夏季大量繁殖, 腐败死亡后在水面形成一层蓝颜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 称为“水华”。太湖蓝藻频繁爆发, 实质上是一曲唇亡齿寒的环境保护悲歌!现象在水里, 根子在岸上!

教师引导学生:仅此一个材料就可以设置不同的习题, 比如可以设置成问答题:

▲ (从地理的角度可以设问) 太湖流域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该流域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 (从PRED的角度可以设问) 为什么说太湖蓝藻爆发, 现象在水里, 根子在岸上?

还可以设置成选择题:

“现象在水里, 根子在岸上!”最能说明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是 (%%) 。

A.人为因素%B.自然因素%C.资源短缺%D.污染严重

▲除了运用太湖蓝藻这一情境材料考查PRED问题之外, 师生还一起进行材料的拓展。比如可以出具全球高山雪线上升迅速的材料, 可以出具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材料, 等等。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让学生学会变式思维, 学会举一反三。

(3) 在选题时, 注意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新课程强调, 课程要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根据这一目标要求, 笔者在总复习选题设计时, 一直注意贯彻这一理念。以复习《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为例, 在复习时, 笔者提前给学生下发了调查表“喜看家乡新变化” (见下表) , 让学生分组在复习前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走访。

案例4: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这样做之前笔者也曾一度担心, 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复习效果。实践证明, 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做法既增强了其社会实践能力, 又很好地调节了他们复习阶段紧张的学习状态, 可谓一举两得。

(4) 在选题时, 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连贯性,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以复习《全球性的震荡》为例, 在复习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时, 我们设计了如下的题目:

案例5:全球性的震荡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一场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场危机从1929年始于美国, 银行、工厂纷纷倒闭, 大批工人被抛到街上。这样的情况迅速蔓延到全世界……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进行调整, 请问其改革调整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由当年罗斯福总统的新政, 请你说说对今天的我们应对2008年的这场危机有何借鉴之处?

▲请你列举我国为战胜2008年的经济危机采取的具体措施。 (至少两条)

设计这个题目, 目的是让学生由爆发在美国的经济危机去联系罗斯福新政, 由罗斯福新政之措施引导学生去联系这些举措对应对2008年的经济危机有何借鉴, 最后让学生去思考中国政府应对2008年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如此一环扣一环, 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前后联系、整理,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4) 变“单纯重考试分数”为“分数和三维目标兼顾”, 突出学科的人文性。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 以民族精神的铸造为核心;强调社会主体观的形成, 为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社会提供良好的课程环境;强调健全人格的培养, 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卢梭认为, 教育即生长。从这个层面引申开去, 如果分数的提高是生长的话, 那么这分数只是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环节。如果失却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长, 那无疑是违背教育的本意的。在很多地方, “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很重。一些学校的思品社会复习课被看作是单纯巩固知识、练习考题、训练考技、应对考试的重要途径, 片面重视对知识的掌握, 对做习题能力的训练。总之一句话, 唯分数至上, 而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偏离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因此,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品社会复习课不仅要追求分数, 为学生的当下负责, 而且要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为学生的将来负责。为此, 在总复习教学设计中, 教师一方面要经常小组合作复习的方式, 重视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合作、互动,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品尝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另一方面要搜集有利于人本教育的案例, 以充实到复习课中来, 这些典型的案例材料, 能对学生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四、对课题实施的结论分析

对初三思品社会课的总复习设计这一课题, 笔者已经实施了整整两年的时间。通过实践, 笔者认为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成效。

(一) 初步探索出了一套应对总复习的方法。

首先, 正如课题的大标题所言的, 总复习计划的提前设计、制订, 为日后总复习的实施提供了领航系统。正如在大海里航行的船只, 有了导航仪, 才不至于漫无目的地航行。其次, 在复习计划设计好后, 总复习程序的设计就显得尤为必需, 因为这三步程序中的每一步骤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所以三步复习程序的设计就为总复习取得实效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最后, 也是总复习能否取得实效的最为关键一环, 就是复习方法的选择。因为再好的计划, 再扎实的程序, 如果在复习中方法不对, 便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和医生给病人看病是一样的道理, 诊断计划很合理, 制订的治疗程序很科学, 但是给病人吃药的方法不对、开的药不对症, 最终是医治不好病人的。从这个层面而言, 复习方法的选择是很要紧的。因此, 笔者对复习课前的引入策略、复习过程中的具体方法策略等方面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实施, 从这两年学生中考的成绩来看 (考生的平均成绩与我校过去几年的考生相比, 平均分高出3分多;与区平均分相比, 都高出区平均成绩) , 效果是明显的。

(二) 该复习策略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 而且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如前所说, 这两年来, 我校考生与过往的考生相比, 思品社会学科的平均成绩提高了3分多, 与区平均相比, 都高出了区平均水平, 这是学科考试成绩提高的证明。同时, 笔者还欣喜地看到, 教师不再是唯分数论的领路人, 而是能在总复习中处处遵循、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注重养育学生的人文素质, 重视学生民族精神的铸造, 强调社会主体观的形成, 为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社会提供良好的课程环境;能十分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总之,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对于中考思品社会复习课,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拿手做法, 但究竟什么设计策略是有效的, 是一门“永远存在遗憾的艺术”。中考总复习的设计有待于我们更好地向同仁学习借鉴, 从而在自己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美]斯考隆 (Skowron, J) 著.陈超, 郄海霞译.教师备课指南—有效教学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02.——

[2][美]莫里森 (Morrison, G.R) , 罗斯 (Ross, S.M.) , 肯普 (Kemp, J.E.) 著.严玉萍译.设计有效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10.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2.

[4]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 研制组编写.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05.

篇4: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一、中考前的复习策略

中考前复习阶段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训练须讲究策略,方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尝试了“三限”训练法,发现效果不错。

1.限时,提高答题效率

初三历史复习点多、线长、面宽,加上历史中考难度逐年上升,学生需要具备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定量任务的实际作战能力。因此在中考前的复习训练期间,要多进行“实战演练”,把平时当战时,把复习当中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解题的快速性。具体做法是:精选一套难易适中、足以考查学生能力的中考模拟题,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上交,老师及时批阅、讲解。

2.限地,提高心理素质

历届学生都有因为怯场而不能发挥真实水平的情况,所以在中考前的复习中还要强化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他们对紧张心理的适应。我的做法就是:在考前限时训练的同时,把学生分开,单人单桌,把教室当成考场,营造一种中考气氛,让学生逐渐适应中考考场的紧张气氛。

3.限字数,提高表达能力

现在的中考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很高:条理清楚、要点突出、言简意赅。但事实上,许多学生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一味罗列史实,不得要领,或思维混乱,不扣题义。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其方法是:采取限字训练法。要求学生在做问答题、材料解析题时,答案不允许超过规定的字数,做到史论结合,言简意赅,要点齐全。

二、中考时的答题技巧

1.回忆基础知识,尽量少翻书

一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只要在考试时从书上找到答案就行了,于是考试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一道题一道题地从书上翻找答案。对于只有一个小时的考试时间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答题方法,结果肯定是失败的。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待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应该熟记;其次,拿到试卷后,应先浏览一遍,对那些试题比较简单、那些试题比较难有一个大概认识,以便心中有数;再次,在答题过程中,对那些熟悉的、容易的题目,尽可能少翻书,对那些有一定难度的和有疑问的试题,再从书上查找相关内容或进行证实。

2.结合课本灵活机动地做好时事题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许多省市的历史中考试卷上出现了以“近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为背景”来命题的现象,突出了对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考查。结果有些考生在答这类题目时,不假思索地把平时抄录在课本上的似是而非的答案进行“复制”与“粘贴”,而对具体问题一概不管,结果必定是失败的。

有效的做法是:在中考中如果出现了与平时复习中相似或相近的试题,考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首先申清题目,再看二者的问题、材料等是否一致或意思相近;其次,考生可以参考平时复习时所摘抄的答案,看看具体内容,切忌原文照抄;最后,认真分析,结合教材、试题、平时的素材,整理答案。

3.做完题后认真检查

检查是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要检查是否有丢题、落题的现象,尤其要注意材料题或问答题中一大问中有几小问;第二要注意答题卡所涂的答案是否和所选的答案一致,千万不能出现错乱现象;第三重点检查在答题过程中感到有难度或有疑问的那些题目:第四,重新审查每一道试题,特别要留心题目中那些暗示答案的关键字词,结合已经做好的答案在心中进行二次“作答”。

篇5: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一、蒲丽萍老师关于《2010年历史考试科目说明解读》

1、考试依据、性质、题型、各部分的比例中考历史科目命题,以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考查学生历史课程所达到的学业水

篇6:浅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糟晓峰:张家川县龙山镇中学二级教师,自1999年毕业以来一直任教于历史学科,2003年获天水市电教优质课一等奖,2008年获县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007-----2009连续三年获全县中考历史学科第一名的成绩,撰写论文分别获市级及省级一二等奖。

浅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张家川县龙山镇中学糟晓峰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11年的历史教学生涯,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如何做好初中历史的中考复习,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与大家共勉。

初中历史这门学科课时少,时间紧,内容多,复习量大。根据本学科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制定好复习计划是最重要的。我根据教学实际细致的划分了三轮复习阶段,进行实施。

第一轮:对教材全面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这个环节要求对课本进行逐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但要注意不要弄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本,归纳比较,辨其异同,“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更要在全面复习历史教材的前提下,重视重新组合教材,进行专题归类。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点实,线清,面广,将教科书的内容前后形成知识网络,便于理解与记忆。然后配以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进行训练,建立个性化错题档案,针对个别同学经常出错的某些题,细讲,反复讲,单独讲,来巩固复习的基础知识。在这方面可能教师要作出很大努力,比较辛苦。这是细活,要耐得住烦。通过这样反复的梳理,讲解,练习才能使学生对死记硬背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知识。经过系统、全面地复习,掌握的更活,更牢固。

第二轮:紧扣考试说明要求即《中考复习指导》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热点,认准考点。

我个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因为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南针。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知识层次,就是中考的要求层次。也就是说,考试说明里面属于识记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选择题和辨析题。那么这一部分的复习就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就可以,不用过于深入和延伸。考试说明里面属于理解和运用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材料题和问答题,当然也可以考在选择与辨析题中,那么这部分的复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还必须要求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懂得拓展,懂得结合实际。其次根据时政热点,整理出一些新的专题,如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美、中日关系,和谐世界与可持续发展,三农专题、改革史专题,思想解放专题、新农村、生态环境,将学过的历史知识与现实热点相结合,分析,归纳和概括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有所获,学有所得。

第三轮:实战演练,教授方法,直面中考。

这一轮复习要求教师组织学生练习整套模拟题和历年中考试题,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轻松迎接中考。通常,从学生答题角度来看存在着审题不细,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全面的情况。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回答问题规范化进行分析和指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篇7:中考初中历史复习资料

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概况

(1)秦朝:

迁内地人民与越族杂居,中原铁器和先进技术传入越族地区,开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2)两汉:西汉初年,汉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与汉族互相学习对方的生产技术;鲜卑政权学习汉族文化,采用汉族地主阶级统治制度。(4)唐朝:突厥和中原有贸易往来,是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渤海与唐朝贸易频繁;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手工艺品和生产技术方面、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末契丹人逐步学会种田、纺织,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5)北宋: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安定,双方贸易兴旺。宋夏议和后,双方重开边境贸易。(6)元朝: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棉纺织技术,改革棉纺织生产工具。(7)明朝:鞑靼俺答汗与明互市。(8)清朝: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

篇8: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复习策略

2003年, 河北省实行中考文科综合开卷考试。相对于以往的闭卷考试来说, 开卷考试的试题更加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更加注重能力考查, 而且考查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 而非浅层次的识记方面的考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通过复习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 经过几年的摸索, 我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备考原则——依“纲”据“本”

“纲”即《课程标准》和《学科说明》, “本”即教材。教师和学生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科说明》, 对照课本逐单元、逐课、逐个知识点地进行复习, 据课标要求的三个层次该识记的识记, 该理解的理解, 该运用的运用, 做到不遗漏知识点, 同时在复习过程中要有能力的提升、方法的掌握、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备考方法———四轮复习, 按不同层次确定不同复习目标

第一轮:夯实基础知识, 突出重点, 拓宽深化。

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在中考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巩固基础知识至关重要。第一轮复习时要夯实基础, 全方位对知识进行梳理, 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复习时以单元复习为主, 在每一课的复习基础上, 弄清不同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加强单元之间历史知识的综合复习。

第二轮:专题复习, 点线面体结合, 纵横联系。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 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比如,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点串起来组成一部屈辱史的一条线;把林则徐、邓世昌、义和团运动等点串起来组成抗争史的一条线;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点串起来组成中国人民探索史的一条线, 三条线就构成中国近代史这个面。这一轮复习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要系统整理, 确定专题内容。

专题复习的依据, 一是课标, 二是与现实联系要紧密。专题的确定既能突出主干知识又要与现实热点联系, 这是近几年我省中考的趋势。

2. 注重发掘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1) 以人物为“点”, 贯串相关知识, 从他们的成败得失来认识历史发展中的规律。

(2) 以过程为“线”纵向串联历史知识, 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3) 以事件为“面”, 从纵向上把相关的历史事件组合成历史画面。

(4) 以相关的历史知识组合为“体”, 比较对照, 辨析异同, 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中, 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之立体化。

3. 专题复习不仅要纵向联系, 还须横向联系。

总复习时要将中外历史有机地融为一体, 尽可能地把中外历史教材里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按历史发展的脉络, 比较联系, 对照复习, 整体把握。

4. 关注社会焦点, 解决现实问题。

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以史为鉴、把握现在、预见未来。现在的教育改革就是要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轮:模拟训练, 查漏补缺。

这一轮要使教材的内容、考试要点转化为学生掌握的要点, 然后转化为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形成获得最佳成绩的要素。选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有典型性, 比如可以训练中考题或各地模拟试题。第二要难度适中。第三要提炼重大时政热点, 加强与政治学科的有机结合。

第四轮:回归课本, 调整心态, 轻松应战。

在最后两周左右的时间内, 回归教材, 全面系统地看书。做到“四看四抓”, 也就是看目录、看课文、看插图、看大事年表;抓基础、抓重点、抓线索、抓网络。不死记硬背, 融会贯通地学习历史知识, 运用历史知识。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月考试题下一篇:安全生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