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漫谈

2022-10-25

第一篇: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漫谈

初中历史总复习四大策略

复习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复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如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应用能力差,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内容多而时间少等困惑。要化解这些困惑,就必须使复习教学变得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方向明确、抠准区位。一句话,就是要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一、挖掘试题内涵,探寻命题特征

总复习应该有新任务,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冷饭重炒”。研究教学大纲(包括课程改革)与中考导向,是必做的事。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既是真题也是范题,有一定的指引作用,认真研究这些考题,有益于制定复习计划、选择复习方法、整合复习内容,更有益于挖掘内涵、明确目的、总结规律以便结合实际指导复习。

试题类型分为单项选择题、辨析说理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具有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课改精神等特点。考查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严格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进行命题。考查的能力要求,侧重考查识记和理解,而运用能力也占——定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考查,也随着课改的推进而逐步加强了。如试题渗透了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

一、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思想的考查,重视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的考查,重视科技史和改革史的考查,让学生从中体会人类文明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而发展又是普遍联系的和多样的,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有积极的作用,改革创新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试题还反映出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关于慕尼黑阴谋及“二战”的爆发等就是例证。

另外,试题覆盖面广,涵盖了思想文化史、军事科技史、改革史、外交史、战争史、经济史、政治史、宗教史等内容,体现时代性,加强了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尤其是设计的开放性题目,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对初中历史教学朝着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多元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的方向发展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综观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以上特征都有不同程度地体现。这就要求总复习要有相应的策略,应该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而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挖掘试题内涵、探寻命题特征的目的,正在于为历史复习提供经验,明确复习方向,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教学的质量。

二、全面系统复习,注意知识连贯

初中历史的范围广、内容多,复习要尽量做到全面系统,关键要注意古今联系、中外联系。

一是注意整体把握。历史知识是一个知识网络,孤立地掌握零碎的知识,难记也难理解,无法学好历史。复习时必须注意知识的,点、线、面、体,注重整体把握。

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点。如复习“美国独立战争”,可以抓住六件大事,即六个知识点: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1776年7月发表的《独立宣言》;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康华利投降;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线,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的内容时,就要抓住三条基本线索进行教学:一是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德、意统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等“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二是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48年欧洲革命、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年革命等“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第二条线。三是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等“点”,连点成线,又构成了近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第三条线。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上述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的“面”。又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即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也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初中历史学习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就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在初三上复习课时,就是要围绕这些体、面、线点来展开,以便系统全面、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二是注意纵横联系。没有纵横联系与比较,历史则不成体系,是一堆乱麻。复习时必须通过纵横联系,用多样的比较视角,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了解人类历史全貌。

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如由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发展,由“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发展等。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可以古今联系,为的是鉴古察今、学史明理。如在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一专题时,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原因,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或措施,历代经济发展表现及结果,然后探究规律,

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稳定则兴,**则衰;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代发生的历史事件,分析关联点,以便多角度解读历史。如复习便将危及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方位顺序展开联想:东北——日本须臾朝鲜和东北;西北——英国和沙俄企图侵略新疆;西南——法国嘹望两广云南;西藏---英国派兵侵略东南——美日侵略台湾。在时间上找出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废除科举制、《定军山》、京张铁路开工建设等;通过这样的归纳与复习,既能冲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深化教材内容的关联,又能启发学生比较与联想思维,提高迁移与运用能力。

应该指出,中外比较,是纵横联系最重要的一个视角,最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学习内容的深化,因为对比分析,求同找异,既可强化记忆,更可加深认识。如复习戊戌变法,引导学生联系对比、日本明治维新;复习1860年俄国改革时,引导学生联系美国内战和中国洋务运动,讨论这些事件是否符合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等。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思路,就能加强对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识记,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是大有好处的。

这样的历史复习有利于形成一个立体的复习交叉网学生由此增强的不止是应考能力。

三、科学命题训练,力求实际成效。

训练可以把上面所讲的一切落在实处。但训练的效果,同时又取决于训练题的质量与数量,不能没有选择,更不能搞题海战术。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1.进一步探研考纲,明确复习方向。所设计的训练题应该反映新的方向,以便把新精神及时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中。当然考纲及其说明中的样题是值得参考的,因为这或多或少使我们明确了大体的命题方向与难易程度。

2.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中考命题涉及两册《中国历史》和两册《世界历史》的内容,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因此,命制的模拟试题,必须依据考试大纲中要求的考试知识点及其能力目标要求,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一是便于减轻学生负担,二是便于学生正确把握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的知识,而对三个不同层次知识的明确定位,显然可以帮助学生抓主干知识,在回答问题时也就心中有数了。

3.立足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和目标。不同学校的学生和同校的学生在素质上是有一定差异的,总复习中教师应明确这些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复习目标和方法,因材施教,加强针对性。对优秀生应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运用能力要求;对中等生应在重点内容上下工夫,提高迁移能力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应立足学科基础,提高知识掌握要求。具体到模拟题的命制与训练,就是必须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地有针对性的选择内容来组织训练。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促进学生的发展。

4.加强训练,夯实基础。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考纲,结合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目标,以所用的教材为本,熟悉课本,全面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认知的基础上,养成能力与情感。选择与命制训练题时,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又要注意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渗透,以增强学生的作答的信心和体验,提高学习成绩。

四、关注每个学生,重视全员提升在复习教学中,我们要始终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应着力于以下三方面。

一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初中历史学科被视为“副科”,教与学普遍不受重视,学不到位、教不到位是常有的事,师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影响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故此,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历史复习有序、高效的前提。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关心全体学生,舍得对每位学生进行感情投入,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给予足够的温暖、鼓励,挖掘每一位学生最大的潜能;尊重学生,虚心诚恳的向学生学习,及时听取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式,尽力贴近学生实际。

二是增强学生“分分”必得的意识。由于中学的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不重视也已习以为常,而总复习要涉及六本书的内容,量大时间紧,更使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无所谓的态度。对此,必须加强学生“分分”必争、“分分”必得的意识,克服麻痹、无所谓、患得患失的思想。要对学

生进行教育与引导,说明历史素养与历史学科成绩也是决定考场胜败的重要砝码之一,甚至是决定下一步学习环境的重要砝码之一,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重新认识历史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是指导学生作答,切忌马虎应付。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都要认真审题,在脑海中产生印象、形成思路。在教学与训练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做选择题时要力求速度和准确率,但不盲目求快;做判断题时要克服“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思想,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然后与课本内容“对号入座”,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同时还要强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简洁,没有错别字。

第二篇:初中历史总复习策略及运用

———— 评四中蒲玉莲老师的复习示范课

复习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复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如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应用能力差,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内容多、时间少、考试效果不理想等困惑。今天,蒲玉莲老师的这节复习示范课,把这节课分为四大块:解读考标、梳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链接中考、实战演练。这种复习策略,在化解上述困惑方面做出了努力,使复习教学变得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方向明确。(赵玲、杨院)下面,我就结合蒲玉莲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初三历史复习教学如何运用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一、 解读考标,明确考点。

总复习应该有新任务,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冷饭重炒”。研究考标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样有益于制定复习计划,选择复习方法,整合复习内容,更有益于挖掘内涵,明确目的,总结规律,更加有效的指导复习迎考。

蒲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专题复习课。课程标准中对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个专题规定的学习任务是比较多: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3)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6)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7)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教学活动建议】

(1)通过填图,了解清代疆域的四至。

(2)举行演讲会,说明新疆、西藏、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明确了考试标准,教师可以更加有效的组织教学,学生学起来也会感到目的明确。

二、 梳理知识,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初中历史的范围广,内容多,复习时要尽量做到全面系统。关键是要在一定的知识框架下理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复习交叉网,增强学生的应考能力。

蒲老师的这节课,注意到了历史复习的整体性,把孤立的历史知识作了有效的整合。历史知识是一个知识网络,孤立的掌握零碎的知识,既难以记忆也不易理解,是无法学好历史的。蒲老师的这节历史复习课,注重了整体把握。他先按照方位对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知识进行整理,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在这个框架里,他又按照朝代顺序,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加深理解。

点,是指历史知识点。结合考试标准,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回

到蒲老师的这节课中,我们知道所谓的点就是指这个专题的知识点,也就是考试标准中所规定的内容,我们一直强调任何一复习课都不要脱离考试标准,我们的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仔细研读考试标准。把每一个考点都落实在书本上。蒲老师的这节课,似乎缺少了把知识点回归到书本上这个环节,我想如果蒲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除了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外,还应该向学生指明相应知识点在哪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能够迅速回忆以往学过的内容,也能够让学生把握考标要求,为

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线,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这个专题主要是围绕两条主线进行的,一条是方位顺序,他以清朝疆域为坐标,按照西南、西、西北、北、东北、东、东南等方位顺序,梳理历朝历代对多民族国家巩固所做的努力;另一条是在每一个方位内,按照朝代顺序组织教学,把符合这一专题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两条线是由刚才我们讲到的点连起来的,连点成线,这样处理,整个历史脉络就清晰起来。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上述的两条线索一横一纵,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个“面”,这样,这一专题历史的主体特征就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了。只有了解了历史的阶段特征,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于点、线、面、的关系,我去年就讲过,但今年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实际应用中要把顺序反过来,体就先不讲了,我讲讲面、线、点的关系,无论是新课教学还是复习课,我一向推崇使用目录进行教学,现在的历史课本每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专题,在上课之前一定要仔细钻研目录,了解本单元的教学重心在哪里,了解课与课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每一课的灵魂,在处理教材上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初中历史复习的总体。纵观整个初中历史的复习,就是由众多的“点”“线”“面”“体”构成的。

我们整个的初三历史复习,就是要围绕这些点、线、面、体来展开,以便系统全面、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进行复习。

三、 链接中考,科学训练,培养应试能力。

研究中考命题方向,科学训练,对我们有效组织历史复习是非常有用的。纵观近几年的历史中考命题,无外乎这样几种题型: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课改以后,命题开始变得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考查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并严格按照考试标准进行命题。不仅侧重考查识记和理解,也侧重对运用能力的考查,值得注意的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考查,也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加强。

科学有效的训练可以把上面所讲的一切落实到实处。但训练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训练题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没有选择,更不能搞题海战术。我们在组织训练是应该注意以下五点:

1、进一步研究考试标准,明确复习方向。所设计的试题应该反映新的方向,及时准确地把课改精神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复习中去。

2、加强训练,夯实基础。复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考试标准,结合初中阶段的历史复习目标,以所用教材为本,熟悉课本、全面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认知的基础上,养成能力与情感。选择使用或自己命制试题时,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又要注重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作答的信心和体验,提高学习成绩。

3、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减轻学生负担。命制的试题必须按照考标要求的考试点和能力目标要求,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正确把握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的知识,对上述三个层次进行准确定位,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主干知识,答题时做到心中有数。

4、指导学生作答,切忌马虎应付。在教学与训练中,要求对

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做选择题时要求速度和准确率,但不能够盲目求快;做判断题时要克服“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思想,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用已知的知识解决问题;对于问答题,一定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整洁,没有错别字。

5、立足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和目标。不同的学校和同学校的不同学生在素质上是有一定差异的。在设计复习题目和复习计划时,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复习目标和方法,因材施教,加强针对性。

我相信,结合自己学校和学生实际,科学有效的制定好复习应试策略,对提高历史复习效率,提高我市历史教学水平会大有帮助,最后,祝愿大家在今年的历史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祝愿大家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三篇:初中历史总复习四大策略及其运用

十里中学 程家斌

复习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复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如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应用能力差,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内容多而时间 少等困惑。要化解这些困惑,就必须使复习教学变得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方向明确、抠准区位。一句话,就是要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就此.我谈谈自己的经验与想法。

一. 挖掘试题内涵,探寻命题特征

总复习应该有新任务,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冷饭重炒”。研究教学大纲(包括课程改革)与中考导向,是必做的事。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既是真题也是范题,有一定的指引作用,认 真研究这些考题,有益于制定复习计划、选择复习方法、整合复习内容,更有益于挖掘内涵、明确目的、总结规律以便结合实际指导复习。

历史科中考试题类型分为单项选择题、辨析识图题、材料解析题和活动探究题,具有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课改精神等特点。考查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严格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进行命题。考查的能力要求,侧重考查识记和理解.而运用能力也占一定比例。如2005年泉州市中考试题以书生李某因善于八股文写作而高中状元来考查明朝的科举制度,“依据材料回答,为什么说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的材料解析题,“分别指出我国现代的对外开放与鸦片战争以后的‘开放’有何不同影响”及“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复古。也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创新。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的问答题,这些都属于学以致用的能力考查。

值得注意的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考查,也随着课改的推进而逐步加强了。如试题渗透了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

一、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思想的考查,重视与 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的考查,重视科技史和改革史的考查,让学生从中体会人类文明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而发展又是普遍联系的和多样的,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有积极的 作用,改革创新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试题还反映出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如2005年泉州市中考试题第11题中的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第14题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第21题关于慕尼黑阴谋及“二战”的爆发等就是例证。另外,试题覆盖面广,涵盖了思想文化史、军事科技史、改革史、外交史、战争史、经济史、政治史、宗教史等内容,体现时代性,加强了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尤其是设计的开放性题目,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对初中历史教学朝着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多元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的方向发展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综观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以上特征都有不同程度地体现。这就要求总复习要有相应的策略,应该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而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 目标。挖掘试题内涵、探寻命题特征的目的,正在于为历史复习提供经验,明确复习方向,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教学的质量。

二、全面系统复习,注意知识连贯

初中历史的范围广、内容多,复习要尽量做到全面系统,关键要注意古今联系、中外联系。 一是注意整体把握。历史知识是一个知识网络,孤立地掌握零碎的知识,难记也难理解,无法学好历史。复习时必须注意知识的点、线、面、体,注重整体把握。

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点。如复习“美国独立战争”,可以抓住六件大事,即六个知识点: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1776年7月发表的《独立宣言》;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康华利投降;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线,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的内容时,就要抓住三条基本线索进行教学:一是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德、意统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等“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二是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48年欧洲革命、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年革命等“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第二条线。三是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等“点”,连点成线,又构成了近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第三条线。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上述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的“面”。又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即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也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初中历史学习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就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在初三上复习课时,就是要围绕这些体、面、线、点来展开,以便系统全面、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二是注意纵横联系。没有纵横联系与比较,历史则不成体系,是一堆乱麻。复习时必须通过纵横联系,用多样的比较视角,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了解人类历史全貌。

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如由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发展,由“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发展等。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可以古今联系,为的是鉴古察今、学史明理。如在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一专题时,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原因,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或措施,历代经济发展表现及结果,然后探究规律,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稳定则兴,**则衰;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代发生的历史事件,分析关联点,以便多角度解读历史。如复习清朝前期巩固统

一、反对分裂和侵略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方位顺序展开联想:东北——雅克萨之战,签《尼布楚条约》;西北——笑迎土尔扈特部归国,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西南——册封****,设置驻藏大臣;东南——郑成功收复台湾,清设置台湾府。通过这样的归纳与复习,既能冲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深化教材内容的关联,又能启发学生比较与联想思维,提高迁移与运用能力。

应该指出,中外比较,是纵横联系最重要的一个视角,最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学习内容的深化,因为对比分析,求同找异,既可强化记忆,更可加深认识。如复习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引导学生联系1905年俄国革命;复习1860年俄国改革时,引导学生联系美国

内战和中国总理衙门的设立等。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思路,就能加强对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识记,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是大有好处的。

这样的历史复习,有利于形成一个立体的复习交叉网,学生由此增强的不止是应考能力。

三、科学命题训练,力求实际成效

训练可以把上面所讲的一切落在实处。但训练的效果,同时又取决于训练题的质量与数量,不能没有选择,更不能搞题海战术。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1.进一步探研考纲,明确复习方向。所设计的训练题应该反映新的方向,以便把新精神及时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中。当然考纲及其说明中的样题是值得参考的,因为这或多或少使我们明确了大体的命题方向与难易程度。

2.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中考命题涉及四册《中国历史》和两册《世界历史》的内容,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因此,命制的模拟试题,必须依据考试大纲中要求的考试知识点及其能力目标要求,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一是便于减轻学生负担,二是便于学生正确把握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的知识,而对三个不同层次知识的明确定位,显然可以帮助学生抓主干知识,在回答问题时也就心中有数了。

3.立足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和目标。不同学校的学生和同校的学生在素质上是有一定差异的,总复习中教师应明确这些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复习目标和方法,因材施教,加强针对性。对优秀生应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运用能力要求;对中等生应在重点内容上下工夫,提高迁移能力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应立足学科基

础,提高知识掌握要求。具体到模拟题的命制与训练,就是必须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地有针对性的选择内容来组织训练。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促进学生的发展。

4.加强训练,夯实基础。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考纲,结合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目标,以所用的教材为本,熟悉课本,全面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认知的基础上,养成能力与情感。选择与命制训练题时,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又要注意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渗透,以增强学生的作答的信心和体验,提高学习成绩。

四、关注每个学生。重视全员提升

在复习教学中,我们要始终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应着力于以下三方面。

一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初中历史学科被视为“副科”,教与学普遍不受重视,学不到位、教不到位是常有的事,师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这种状况不

仅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影响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故此,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历史复习有序、高效的前提。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关心全体学生,舍得对每位学生进行感情投入,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给予足够的温暖、鼓励,挖掘每一位学生最大的潜能;

尊重学生,虚心诚恳的向学生学习,及时听取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式,尽力贴近学生实际。

二是增强学生“分分”必得的意识。由于中学的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不重视也已习以为常,而总复习要涉及六本书的内容,量大时间紧,更使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无所谓的态度。对此,必须加强学生“分分”必争、“分分”必得的意识,克服麻痹、无所谓、患得患失的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说明历史素养与历史学科成绩也是决定考场胜败的重要砝码之一,甚至是决定下一步学习环境的重要砝码之一,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重新认识历史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是指导学生作答,切忌马虎应付。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都要认真审题,在脑海中产生印象、形成思路。在教学与训练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做选择题时要力求速度和准确率,但不盲目求快;做判断题时要克服“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思想,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然后与课本内容“对号入座”,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同时还要强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简洁,没有错别字。

以上是我的几点浅薄的建议,谈不上经验,希望各位领导和同行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浅析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复习课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复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如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应用能力差,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内容多而时间少等困惑。要解决这些困惑,就必须使复习教学变得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方向明确、时效性高。一句话,就是要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就此,我谈谈自己的经验与做法。

初三历史复习课的教学应该有规划、系统地进行,复习课的质量必须全面提高。既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注意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但不论历史中考怎么考,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日常教学要有思想、灵魂,复习指导要有方法和策略。大致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全面、系统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做到讲练结合。 鉴于初

一、初二师资力量缺乏,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甚少,到初三保留在脑海中的知识更是少之又少。在这个复习阶段更要依据课本逐册、逐课、逐节全面复习,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课,重点内容一节课仍上两三节课,还要精心设计板书,提炼重难点和考点,然后当堂就让学生进行记忆,当堂消化落实,尽量做到讲练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记忆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了。非重点内容则上到哪里就停在哪里,下节课再当堂就让学生进行记忆接着上。上课要最大限度地

提高课堂效率,要盯紧学生,随时检查学生在书上勾划批注或者做听课笔记和课后练习及知识的巩固情况。也可以制定课后辅导计划,检查滑线生的记忆和掌握情况,决不能让滑线生落下,或学夹生了。

第二阶段,主题(单元)归类复习,注重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落实。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注意同类知识的纵向及横向联系,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要么以单元为单位定期自出试卷,通过练题、讲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要么将重点知识具体化,分主题(单元)让学生熟读、记忆,逐人、逐题落实;还要帮学生梳理知识框架,理清复习线索,让同学结合老师自编资料跟着一起复习一遍,主要是已考过、经常考、以后还可能会考的基础知识还挺有用的。在教学中不要怕学生错,不要处处不放心,老是抱着、扶着学生走;要给学生思维冲击,在出试题时有意设计点小陷阱,诱发出学生易犯的错误,不要在练习前忙着去指导、提示或暗示,而是要在练习后的讲评环节中让学生去分析和认识各种错误的原因。把学生的错误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实际上就等于显露了学生学习中的缺陷、误区,再通过讲评纠正,让学生结合自身复习情况查漏补缺,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更扎实了。

第三阶段,关注焦点、时政热点和重大周年纪念,小专题、针对性复习。

为了把教材学活、用活,还需要打破体系,比较对照,古今联

系,进行一些小专题的复习。为了强化学生的复习效果,我们全体初三历史老师还动手编制了中国史和世界史思想解放、民主法治建设、中国共产党党史,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侵略与反侵略等十一个小专题复习材料。

当然历史又是为现实服务的,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现世问题,近年中考试题均涉及时政热点问题和边疆问题的考查。因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狠抓知识的落实是关键。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读书,做到“五看五抓五性”,即看目录、看标题、看正文、看图表、看材料;抓基础、抓线索、抓主干、抓重点、抓落实;启发性、互动性、整体性、针对性、计划性。知识不可不记,也不能全部叫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融会贯通,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历史,必须要让“死”去的知识变得“活”过来。但像事件、内容、历史意义等这些知识点,只能“死”记硬背,毫无捷径可走。考试时,才能更快更好地把记住的知识灵活运用,这就是所谓的“死”去“活”来,“翻饼烙饼”。学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不翻几个个儿就要夹生。记忆也需要如此,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总得两三遍才能完成。惟其如此,方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使学生们在今后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第四阶段,挖掘试题内涵,探寻命题特征。

总复习应该有新任务,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冷饭重炒”。研究教

学大纲(包括课程改革)与中考导向,是必做的事。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既是真题也是范题,有一定的指引作用,认真研究这些考题,有益于制定复习计划、选择复习方法、整合复习内容,更有益于挖掘内涵、明确目的、总结规律以便结合实际指导复习。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类型分为单项选择题、看图学史题、材料解析题和简述问答题,具有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课改精神等特点。考查的内容,更突出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考查,也随着课改的推进而逐步加强了。如试题渗透了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

一、反对外来侵略等爱国思想的考查,重视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的考查,重视科技史和改革史的考查,让学生从中体会人类文明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有积极的作用,改革创新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试题还反映出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如2010年中考试题第13题读图学史中的第二就考查了一战前在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对抗集团,以及引发的一战;第三问则考查了二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等就是例证。另外,试题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涵盖了思想文化史、科技革命史、改革变法史、民族外交史、战争和平史、政治制度史、宗教史等内容,体现时代性和开放性,加强了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体验的联系,尤其是设计的开放性题目,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对初中历史教学朝着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多元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的方向发展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相同的复习内容会有许多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在不断的探究和反思中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因为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

第五篇:历史文集:2010年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赴省城培训后向全县初中历史老师所作的汇报--------3月6日—8日,我受县教研室和学校派遣,去太原参加了为期三天的2010年中考历史科的培训。说是三天,去时用了一天,回来用了半天,实际培训时间只有天半。7日上午,省教科院副院长李金碧作了开班讲话,省教科院副院长贺斌针对今年的中考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科目的说明、今年的中考方向、复习策略、今后的课改等方面,宏观上作了一个专题讲座;7日下午,省教科院历史教研员蒲丽萍老师作了《2010年历史考试科目说明解读》;8日上午观摩了太原师范学院附中李虹桥老师关于中国现代史第一课时的复习课,太阳市教研室田向洲老师作了评课;8日下午坐车返回。时间虽短,但是收获很大,尤其是蒲丽萍老师的解读和李虹桥老师的示范课。现就我的记忆和理解,从解读和示范课

一、蒲丽萍老师关于《2010年历史考试科目说明解读》

1、考试依据、性质、题型、各部分的比例中考历史科目命题,以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考查学生历史课程所达到的学业水

平。中考是毕业、升学并用,既要命题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的实际,又要满足高一级学校招生的需要。因此考题难度要降低,保证大多数学生及格,但要有少量难题,来适应招生竞争的现实需要。考题要有梯度和坡度,整体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7(去年的难度系数是0.65-0.7之间)。历史卷75分,六大部分的比例为;中国古代史(约15%),中国近现代史(约35%), 世界史(约45%),山西历史(约5%)。题型上讲,单项选择题(约40%),非选择题(约60%)。在非选择题型中,去年的探究题是去年的一个新发明要继续保留,材料题继续有。阅读判断题虽说是山西的传统题目,出题的立意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上一篇:初中生作文要写出个性下一篇:村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