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文化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

2024-06-22

做好文化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共10篇)

篇1:做好文化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

做好文化宣传 推进新农村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我国改革发展推进到什么阶段,不论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发生怎样的变化,宣传思想工作只能不断加强,不能忽视或削弱;只能继续改进,不能止步不前。

当前,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举家外出”、“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现象十分突出。社会生产方式多样化,导致农民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一方面,广大群众认为党的政策好,这是农村的思想主流;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受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思想陷入了迷惘和困惑之中,导致农村出现一些丑恶现象和不正之风。加之贫困农村的宣传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文化生活内容贫乏,党在农村的宣传思想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实践证明,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文化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文化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高度重视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事业建设,切实扭转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农民文化生活匮乏的局面,帮助农民“精神增收”。

一、以投入为基础,完善宣传文化工作设施

加大投入,抓好以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县乡党校、成教学校、农民技术学校等教育、文化、科技阵地及活动场所等为重点的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光纤电视系统,建好数字电视接收基站、完善远程教育设施和宣传文化监管设备;建好以庙梁、柏垭、字库、铁炉坝、姜家大院为示范的农村文化大院;规范南江镇女子秧歌队、元潭乡字库村龙狮唢呐队、长赤镇腰鼓文艺宣传队、赶场镇拐棍宣传队等文艺演出队伍;建管好政府门户网站、宣传网站、旅游网站等网站。整合宣传文化资源,创新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增强宣传教育效果。

二、以教育为重点,创新宣传文化工作网络

建立健全党内外、社会、学校、单位、家庭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宣传教育网络,着力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始终坚持以提升农民素质为重点,以主题鲜明、农村实用、农民欢迎的知识讲座为依托,努力培育“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利用爱国主义基地、爱国主义影片、电视专题节目等媒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增强农民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弘扬负重自强、团结奋进、创新争先、不胜不休的南江精神,奋力爬坡;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孝道文化、感恩文化为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营造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的头脑,加强党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教育,把全县人民的思想凝聚到党的十七大、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市委二届九次全会和县十一届三次党代会精神上来,凝聚到县委县府工作大局上来,突破发展,创业创富。

三、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宣传文化工作内涵

在农村宣传思想工作中,以开展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活动为载体,创新宣传文化工作方式、方法,不断丰富宣传文化工作新内涵。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红军故里连片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窗口、双文明户、五好家庭户、六星级和谐农家、和谐家庭、“五个十佳”(十大孝星、十佳丈夫、十佳公婆、十佳媳妇、十大感恩之星)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评活动;开展“迎奥运、讲文明、促和谐、树新风”活动和以明理、和谐、进步为主题的农民读书活动;深入开展旨在提升农民素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五送三下乡”活动;继续举办深受群众喜爱的社区文艺演出、灯火节、龙舟赛、红叶节、“挑战杯”职工篮球赛、农民艺术节、广场文艺演出等活动。在活动中,力求内容上更丰富,形式上更活泼,操作上更便捷,树立典型,用典型事例去影响和带动人。

四、以创新为突破,提高宣传文化工作水平

要突破农村宣传文化工作水平,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全县新农村建设大局,必须在工作理念、方法、内容、机制和投入形式上坚持创新。一是工作理念创新。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阵地与战场、继承与创新三种关系,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变被动守阵地为主动占阵地,变传统手段为现代手段。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情绪为第一信号,做到心里装着群众,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切实加大对文化产业经营的引导力度,主动占领农村文化市场;坚持紧跟形势、贴近实际、深入人心,不断增强宣传文化工作的影响力,提高竞争力。二是工作方法创新。探索新形式下农村宣传文化工作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方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弘扬时代精神、贴近农村实际、反映农民生活、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文艺作品,使抽象的宣传思想工作在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具体化、形象化。三是投入形式创新。按照市场化经营模式,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向县、乡、村文化宣传公共设施建设和宣传文化产业投资,逐步完善农村宣传阵地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村宣传文化工作网络。四是工作内容创新。围绕“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思路,坚持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创新工作内容,挖掘南江民俗文化、三国文化、红军文化、红叶文化、楹联文化等,打造文化精品,丰富“南江精神”,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适应性、针对性、主动性;围绕省宣传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八项工作”和群众需求,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五是工作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目标管理、督查落实和协调配合的宣传文化工作机制,实行量化考核,把“软指标”变成“硬任务”,强化协调配合,变部门负责为齐抓共管,形成宣传文化工作的强大合力,努力为南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川省南江县委办公室 李善君

篇2:做好文化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

设等“五大建设”。文化建设保证乡风文明,乡风文明体现人类文明,生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推进生育文明能够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生育文明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的客观反映。

生育文明是一个狭义的文明。它是反映在人们结婚、生育、节育、养育全过程的行为综合,包括生育观念文明、生育行为文明、生育制度文明、生育管理文明、生育服务文明、生育科技文明。生育文明倡导计划生育,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生育文明与生育意愿相辅相成,它是生育文化的最终结果。生育文明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决定生育文明。经济基础好的地方,生育文明程度就高,反之,生育文明程度就低;经济基础好,“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会后人、男女平等和计划生育丈夫有责也就必然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经济基础好,生殖保健、性健康水平就高,避孕节育也落实的好。生育文明又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生育文明必将推动人的自身生育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两种生产协调发展,为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也就是说只有高素质的人,才会有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生活的极大宽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首要任务和前提条件,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夯实物质基础。同样,物质基础夯实了,生产力水平才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才能改善,才能宽裕,这样,农民也才会有积极性,才会不断地更新,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不断提高生育文明程度。

二、生育文明是三个文明程度的表现形式。

生育文明是精神文明的范畴,但也与物质文明乃至政治文明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是建设新农村“乡风文明”的本质,包括文化、风俗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和文化的提升,也需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人口问题,核心是生育文明问题。生育文明程度决定着人口发展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把我国的生育文明程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据资料表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三十多年,全国少出生人口3亿多,为全国节约抚养费7.8万亿元。就是少生了这三亿多人,我国才提前实现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才有条件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几十年的计划生育实践,使人们改变了过去几千年沉积的传统生育观念,树立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会后人”等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婚育观。因此,没有生育文明、就没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也就没有“乡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

三、生育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又是对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和升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融入新的思想内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广泛调动农民积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最迫切最核心的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增加农民收入的千万条途径中只有稳定生育水平、降低人口增长速度、控制人口数量效果最明显。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曾讲过,湖南省的一项研究表明,计划生育的投入产出比为1:80.3,计划生育的效益比哪个效益都大。目前,全国尚有很多贫困人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扶贫就显得更加迫在眉捷,扶贫的任务也更加艰巨。甘肃省委书记苏荣指出,计划生育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益的扶贫工程,甘肃的一项调查显示,按照2004年中央和省级投入标准,甘肃每脱贫一个贫困人口,财政要投入5000元,而减少一个出生人口,平均仅需投入370元,要让一个贫困人口脱贫,成本要远远大于控制一个贫困人口的出生。由此而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生育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靠生育文明推动计划生育,靠群众树立新的婚育观,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加快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标志的新农村建设。

四、生育文明要靠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来促进。

早在1998年,我国就启动了一项全国性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即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确定了此项活动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人们逐步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为目标,其主要

内容就是“晚婚晚育、生少优生、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男女平等和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一套完整的人口计生政策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新的工作机制已经建立,以人为本、人性化、人文化的工作理念受到群众欢迎,温馨计生、满

意计生、和谐计生、深入人心、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人越来越多。这些生育文化都在从各个侧面弘扬着生育文明。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还要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不断构建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吸引群众参与,传播婚育新风,促进生育文明。要花大气力对群众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移风移俗、助人为乐文明行为成为新风尚。要把传统文化和传播婚育新风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建立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的传播婚育新风的好载体,传播婚育新风、弘扬婚育新风、引领婚育新风、倡导婚育新风,使更多地人们在自身体现生育文明,从而实现乡风文明。

五、生育文明要靠全面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来提高。

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等“三关爱”活动是有效地推进生育文明的一项治本之举。要坚持宣传教育先行、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这是转变婚育观念的根本,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等生育观念,努力建设新型生育文化,要通过大宣传、大联合,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关爱女孩的强大舆论氛围。同时,要抓好利益导向政策措施的制定与落实,不断完善对独生子女和二女户家庭的“奖、优、免、补、利、帮、保”等优先优惠政策,切实提高女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促进女孩的健康成长。要依法严厉打击“两非”,形成全社会重视女性、支持女性、关爱女性的风尚,真正体现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的新型婚育观。

六、生育文明要靠不断转变婚育观念来实现。

篇3:做好文化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当前山区农村文化的现状

近年来,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乡镇农村的文化建设仍是薄弱环节。村里无文化活动场所, 无文娱活动设施, 更谈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的滞后, 导致封建迷信, 腐朽没落的黄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 死灰复燃;农村的刑事案件增加, 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下降、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 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不支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文化投入匮乏。

文化活动与经济紧密相连, 离开了经济, 农村文化无从谈起。由于集体经济薄弱, 制约了农村的文化活动。过去, 农民看电影、看戏靠村委会出钱, 而现在只能偶尔在富裕户或私营企业主逢喜庆、开业庆典时, 才能让村民观赏一次电影、戏曲。既使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 他们也首先考虑修桥铺路, 造亭办学, 文化经费排不上队。

2、文化设施短缺。

过去曾一度发挥积极作用的村级俱乐部、青年之家这些场所, 随着时代的变迁, 有的已折价处理, 有的因年久失修, 也是破旧不堪, 名存实亡。由于文化设施的短缺, 农村的老年人谈天喝茶搓麻将, 青壮年劳作经商打扑克, 从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产生, 败坏了村风民风。

3、文化队伍失散。

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是否红火, 重要的一条是要有一支好的队伍和一批热心的文化骨干。但目前的一些农村缺少这样的一批“领头羊”, 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 一部分有头脑、有文化的拥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纷纷外流, 从而导致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群体失散。

二、乡镇文化站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

乡镇文化站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桥梁与枢纽, 是唱好农村文化这台戏的主角, 它对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作用。

1、乡镇文化站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

文化站的发展历史, 就是对人民群众做好宣传、组织、示范、引导作用的历史, 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今这种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 乡镇文化站更是我们党传播先进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沿阵地。

2、乡镇文化站着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弘扬时代主旋律。

乡镇文化站通过开展种种文化活动, 调动了农村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 让农民在娱乐中得到启发, 受到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民主法制观念等各方面的教育, 从而提高了思想道德素养, 抵制了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 形成讲科学、讲文化、讲道德的好风尚, 弘扬了时代主旋律。

3、乡镇文化站为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发挥积极作用。

乡镇文化站为广大农村群众服务, 它立足于文化工作面向基层, 面向群众, 把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落到实处, 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繁荣文化事业的一种有效载体。广大乡镇文化员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不仅让群众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而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 提高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和繁荣了农村文化事业。

三、山区乡镇文化站如何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对策

乡镇文化站是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是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它将起到传播知识, 交流信息, 技术推广, 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 所以乡镇文化站应因地制宜, 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

1、要稳定文化队伍。

乡镇文化站干部为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推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立下了汗马功劳。政府要顾全大局, 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 稳定文化队伍, 为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创造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并且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化站专干队伍, 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因地制宜抓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 也是农村文化工作的关键。在当今有些乡镇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现象, 作为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要有对文化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要努力争取领导对文化的重视,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根据乡镇农村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 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

3、抓好农村文化网络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网的网头, 起着核心作用。它能选择合适的方式把广大农村中具有参与文化活动兴趣和志愿的农民朋友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文化活动群体。而建立农村文化网的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 把文化网建

设纳入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 积极培养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农村的文艺团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水平。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一是要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把党的农村政策和中心任务及时送进农村的千家万户。二是要弘扬主旋律, 坚决扫除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 结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把农村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 让农民自演自说, 在娱乐中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三是抓好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文化是村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大力开展家庭文化活动, 形成农村讲科学、讲文明、讲道德的新风尚。四是抓好民间文化挖掘。民间文化是村落的源头,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 而且对村民最具召唤力和诱惑力, 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力。

5、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篇4:做好文化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着力打造农业生产新格局,努力夯实产业发展平台

松阳县是个经济欠发达县,位于浙江西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丽水市的北面,境内生态条件良好,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近年来,我县把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着力点,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推进“大调整”,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的要求,围绕茶叶、食用菌、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早熟梨、脐橙、高山蔬菜、笋竹林等特色产业,吊瓜、花卉苗木等新兴产业,在建基地、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上下功夫,努力把松阳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

二是瞄准“大效益”,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至目前,全县已建立省市级绿色农产品基地11个,面积4万亩;有14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级省级有机、绿色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两家农业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同时,积极引导种养大户、流通大户、农村能人和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是做强“大龙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县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安排100万资金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至目前,全县已建立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

二、着力规划建设新农村,努力构筑城乡一体化平台

县委、县政府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的思路,认真抓好各类涉农项目的实施,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选准人口集聚的结合点,加快实施松古盆地万人下山移民工程。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下山脱贫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着手实施了“松古盆地万人下山脱贫工程”。目前,4个县级下山移民小区全面启动,乡镇移民安置点的规划、建设也下在按计划推进。全县共实现下山移民1365户5182人。

二是把握农村落后的关键点,加快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针对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现状,我县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促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共享为纽带,促进城市的电力、供排水、交通、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认真抓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

三是打造农村建设的新亮点,认真实施生态乡村创建工程。我县以生态乡村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试点工作,通过实施“一池三改”,提高农村环境的洁净度。

三、着力培养造就新农民,努力搭建农民就业平台

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一方面要着眼加快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总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要着眼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

为此,我县主要实施好“四大工程”:一是大力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把加强现代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积极推行培训券制度,全面实施“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农民绿色证书培训、专业技术证书培训。2005年全县共培训农民22409人次,转移就业5000多人。

二是大力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大力度组织、多渠道培训、全方位服务,不断扩大劳动力输出范围和提高农民就业的能力。去年以来全县已实现转移就业5000多人。

三是大力培植农村经济大户。通过政策扶持、发展引导等多种措施,加大十佳农业龙头企业和十佳农产品流通大户扶持力度,大力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四是大力鼓励松阳农民异地创业。我县外出人员在竹木加工(赣、湘)、松脂开采加工(云、贵)、建材装璜(冀)、服装经营(京)和小超市经营(江、浙)等行业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并在局部区域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初步形成了异地创业的行业特点。至目前,我县农民外出创业的足迹遍布江西、湖南等14个省市,其中松脂从业人员近2万人,创办松脂加工企业182多家,松香、松节油年产量1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年产值12.6亿元,为国家创利税5个多亿。在北京从事服装加工、销售、装潢行业人员创年产值约25亿元以上。我县依托这些基础,鼓励更多在乡农民走出松阳闯天下,同时争取更多的能人回乡、企业回迁、资金回流,形成创业叠加效应。

四、着力构建生态林业新局面,努力培育农民增收平台

一是实施乡村绿化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建设生态公益林44.56万亩,累计发放生态林补偿金600余万元。新增森林蓄积净增量16.5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总量达380万立方米。新增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绿色通道里程12.07公里。“青山白化”治理率达72.6%,生态墓葬覆盖71%的行政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

篇5:做好文化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简要总结2007-02-06 09:56:00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任务,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责无旁贷。××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做文章,在创新上下功夫,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用形势政策教育鼓舞人。2004年、2005年、2006年,中央连续出台了加强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这是中央领导集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战略举措。区委在全社会掀起了大力宣传、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热潮,连续三年全区抽调了1000名干部组成工作组,进村入户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送文化、送温暖,真正使1号文件精神家喻户晓,帮助农民运用政策增收致富,运用政策维护自身权益。区电视台、电台开辟了《中央1号文件在农村》、《××农村经济走势》、《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产业品牌》等新闻板块,宣传报道农村形势和农村工作。在形势和政策的带动下,全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甚至出现了抱包荒山荒地的可喜场面,2005年全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981元,比上年增加414元,增长%,是1997年以来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也鼓舞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2、用先进典型事迹感召人。贴近中心,服务大局,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在实施市委、市政府

提出的“五个百万亩工程”中,充分宣传致富能手的带头作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是号召致富能手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对周围群众定期举行各实用技术培训。二是以致富能手为核心组织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开凿流通渠道,掌握市场信息,增加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使农业产业不断壮大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目前我区形成了九大农业支柱产业,由致富能手引领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8拥有会员8600人,辐射带动农户5万多户。如“珍珠大王”李政军引领的珍珠协会,引导珍珠养殖蓬勃兴起,全区养殖面积达10万亩,涌现出了100多个典型户,其中资产过百万元的养殖户达10多户,全区珍珠养殖产值近亿元,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很好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我们注重挖掘群众身边的典型,大力倡导和弘扬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推介了一批有影响、有代表性的先进典型。如基层党员干部的突出代

表,原长岭岗乡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蒋立勋,十几年如一日,一心为公,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最后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1岁,他的感人事迹感动了全区的干部群众。宣传部门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向蒋立勋同志学习的活动,得到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农民研究生谭国光“知识改变命运”的事迹,带动了在批群众学科学知识、学实用技术,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应。

3、用文明创建活动塑造人。认真开展“十星级”农户评比活动,让文明创建活动变为农民的自觉活动。评选“十性级农户”工作,既有物质文明方面的具体指标,又有精神文明方面予以适度倾斜,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不做表面文章,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热情。每年全区都要评选“十星级农户”,并在有关大会上予以隆重表彰,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典型事迹,村风民风明显好转,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开展常年性的创建“百里文明走

廊”工作,改善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去年“百里文明走廊”扩大到了全区所有建制镇和国、省道沿线乡镇,镇乡总数达到了25个。全区共投入1000多万元,硬化街道8公里,建增垃圾箱300多个、垃圾填埋场15个、垃圾焚烧炉1个、停车场5个、农贸市场1个,改造街道房屋建筑5处,各镇建立了环卫队和城管队,基本解决了脏乱差的问题,“三场一箱”等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居民文明程度得到了提高。百里文明走廊初步达到了卫生走廊、畅通走廊、生态走廊、文明走廊、招商走廊的目标。

4、用基层文化活动熏陶人。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既能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陶冶农民的高尚情操,又能使封建落后的文化活动失去市场。据调查摸底,全区33个乡镇均有5支以上民间艺术队伍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集镇闹市,每年演出达1500场次,观众达百万人次,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特别是尧天坪乡仅龙狮队就有20多支。针对这一

篇6:新农村文化建设推进会领导讲话

今天这次会议,主要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动员各镇(街)、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各项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加快实施。刚才,大家参观了街道文化大楼建设现场和文化室,街道、镇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任务分解表》也已下发到各位参会同志的手中,请大家认真思考,加以落实。下面,我再重点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新八件实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其中,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新八件实事的重要内容,又可为新农村建设、新八件实事的开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缩影,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能够提高农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推进过程中,可能在有个别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重视不够,认识不足,不能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在同一高度;个别村(社区)会存在畏难发愁、依赖上级拨款扶持的现象。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在认识上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从现在开始,各镇(街)和区各有关部门都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正确决策上来,统一到这次会议精神上来,把工作落实到行动上。

一要高度重视。各镇街、区各有关部门要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做好农村新八件实事的抓手之一,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在行动上,要加大投入,建设施,抓队伍,搞活动,有力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二要明确目标。根据区委下发的农村新八件实事实施方案,我们绘制了《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任务分解表》,目标任务明确,奖励补助标准清楚,希望各镇(街)、区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责任分工,加以贯彻落实。三要措施到位。各镇(街)、区各有关部门要以加大投入抓设施、加强培训抓队伍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形成齐心协力抓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措施,全力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步伐。

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是着力实现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让农民共享文化繁荣发展成果的需要;是着力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环境,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需要。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时,要力戒片面性,不能急于求成搞一刀切,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把农村搞得千庄一式、千村一面;要注重传承和弘扬特有的优秀村落文化,注重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体现农村的独特魅力和持久吸引力。

(一)认真总结经验,开好头,起好步。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处于刚刚启动阶段,扩大覆盖面、加快建设进度是首要任务。今天我们参观了的彭福村,目的是为了在大家脑子里形成一个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概念,有一个参照的榜样,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各镇(街)、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借鉴先进经验,认真研究资金运筹办法,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全面、深入地推进下去。一是要加大投入、大力扶持。各镇(街)、区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对口帮扶、专项扶持等形式,加强投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配置一些必要的设施、器材和图书,优先做好文化活动室、体育健身场所建设,为农民开展活动提供便利和支持。二是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农村,受益者是农民。各镇(街)要充分调动村(社区)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村(社区)要做好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动员工作,加快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三是要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要千方百计鼓励农村文化能人、艺人、热心人积极投身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要挖掘、整合农村现有文化资源,组建民间剧团、秧歌队、舞狮队等文化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最大限度的提升新农村文化形象。四是要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致富奔小康是新农村建设、新八件实事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必须很好地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努力拓展文化发展的空间,不断增强文化创新的原动力。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打破文化活动就等于唱唱跳跳的偏见,将狭义文化向广义文化延伸,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和市场知识,让农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五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的亲和力。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或民间文化资源,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要不断发展创新,使之成为一个产业,使农民在劳动之余不出村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六是积极开展“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加快有线电视进村入户进程。区文化等有关部门要经常组织三下乡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资料、组织演出等形式,为农民送去喜欢的文艺节目,要注意培养农民自己的“庄户剧团”,做好农村文艺骨干的传、帮、带工作。区广电等部门要不断提高村(社区)有线电视通达率,对农村困难群体实行优惠帮扶,使农民和城区居民享有同等的文化服务。

(二)加强管理,千方百计方便群众。管理至关重要,过去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初衷都是好的,但是由于管理跟不上,结果都走了样,农民群众不满意,党委政府不满意,严重削弱了农民群众开展工作的积极性,甚至怨声不断。因此,各镇(街)、村和社区要管好、用好现有文化设施,让群众得到最大的益处和实惠。一是建立农村文化责任体系。把文化建设、管理和利用纳入各级领导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奖惩制度,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二是健全农村文化管理制度。各镇(街)、村(社区)要选择有一定文化基础、有文艺特长、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负责文化管理工作;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文化设施的充实、管理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使文化阵地不断发展和完善。三是要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区文化、妇联、体育等部门要经常组织民间艺术展、家庭文化展、体育比赛、特色文化创建等活动,以活动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发展。

(三)加大宣传力度,着力营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氛围。文化建设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同时文化生产力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适应新农村与新农民需要的先进文化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一是要确立先进文化建设的新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破除文化部门是非生产性单位,文化建设只是投入、不能产出的观念,破除只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效益,不注重文化的产业属性和经济效益的观念,确立文化也是生产力,抓文化也是抓经济发展的思想。二是要有的放矢,在农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倡导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在村(社区)一级建立农民道德评议会,实现农民对传统道德的自我传承,自觉摒弃腐朽落后和带有明显封建迷信色彩的文化,塑造积极、健康、和谐、文明的乡风、民风。三是区新闻、广电等宣传部门要强化新闻宣传,树立大文化观念,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全民发动、全社会参与,共同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格局。

三、切实加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领导组织。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新八件实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各镇(街)、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表的要求,积极开展新农村文化工程建设,确保按序时要求万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地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农村文化工作的主动性。要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这项工作原则上要求尊重群众的意愿,但是对于领导干部,对于各镇(街)、区各有关部门,是指令性的,是一项政治任务。区委、区政府将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底组织有关部门对镇(街)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全面考核。因此,各镇(街)要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确保农村文化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任务落实到人,落实到位。

(二)通力协作,重点扶持,推动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各镇(街)要加强对现有资金、人才、资产等资源的整合,本着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场地提供场地的精神,全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为基层想点子、出主意,帮助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区财政部门要落实好奖励补助政策,做好有限建设资金的发放工作,调动镇(街)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积极性。

(三)面向基层,注重实效,引导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活动中。要根据目前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家中老人和妇女居多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要选好、配强文化站长,文化部门要把镇(街)文化人才培训列入部门工作计划,定期为镇(街)和农村培养人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各镇(街)也要不断发现和培育新人,为农村文艺队伍充实新生力量。

同志们,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在全区已经开了好头,已初显成效,今天大家既看了示范村,又听了基本任务介绍,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各镇(街)、区各有关部门要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新八件实事一起安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为全面完成区委、区政府制定的目标任务发挥应有的作用。谢谢大家!

篇7:做好文化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

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各镇(区)党(工)委:

为进一步发挥我县大学生村干部在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倡导新生活、建设新文化、迎接十八大”为主题,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动员大学生村干部做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用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让他们在传播新技术、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中经受锻炼、加快成长。

二、主要内容

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知识面广、思维灵活、活力

贴近生活的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农技知识竞赛等文体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群众共建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

三、具体措施

大学生村干部可以依据所在镇村实际和自身特点,多举措、多途径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一是开展农民文化需求调查。指导大学生村干部走村入户,当好“调研员”。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了解掌握任职村居群众文化需求情况、对推进农村文化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等,理清工作思路,形成调研报告,制定符合村情民意的文化发展规划,使农村文化建设真正让群众满意、让农民受益。

二是建立“村官之声”广播台。指导大学生村干部用好用活村级广播室,当好“广播员”。编播政策宣传、法律课堂、村务公开、科技之窗、农时信息、健康知识、气象知识、乡土文化等栏目,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到千家万户,适时公布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村务管理等群众关心的村级事务,为群众提供农产品信息和科技知识服务,搭建与群众沟通联系的“村官之声”

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村文化墙、宣传栏建设,当好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员”。通过编辑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群众喜爱的宣传栏或文化长墙,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普及。有条件的村居,可以组织农民艺术队,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品牌。评树一批“好儿媳”、“好青年”等道德模范,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氛围。

六是开辟“面对面”农民讲坛。组织大学生村干部牵头成立“面对面”农民讲坛,定期邀请相关领导、专家、基层先进典型和致富能人开设专题讲座,向群众传授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同时鼓励农民自己走上讲坛,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引导农民,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四、组织领导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引导大学生村干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学生村干部服务“三农”、实现自我价值的现实需求。各镇(区)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形成党委领导,组织部门协调,文化部门牵头,共青团xx县委员会 xx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2年3月30日

主题词:大学生村干部 新农村文化建设 实施意见

篇8:做好文化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城是新建城区,这给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为文化事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先后投资建成了区艺体中心、区市民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修建了黄埭镇的丽水长滩、黄桥街道的荷塘月色公园、阳澄湖镇的莲花岛、元和街道的花卉植物园等休闲旅游点,大力扶持我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实施了“文化引导资金”,努力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五件实事”,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全区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全区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基础设施还不齐全、机制不活、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单一等等。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

1、文化阵地投入不够,影响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随着农村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文明乡镇创建兴起,新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强,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了新的突破。但我们看到,全区各乡镇(街道)文化站面积普遍小,有效面积也不能用于文化活动,有的文化站设施陈旧,无法发挥其功能。

2、队伍建设人才不足,影响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进程。

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一是需要一大批文化专职干部,他们因承担其他非文化工作,没有精力经常组织文化活动;二是业余文艺骨干匮乏,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现象,从而影响了基层文化事业的稳步推进。

3、活动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农民精神生活的需求。

从调查情况来看,开展活动时能够有所创新、真正适合农民的需求,且群众参与率高的活动还很缺少。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由于受场地、经费和缺少专业干部等因素的制约,开展文化活动大都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只是逢年过节举行一两次,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主要以唱歌、跳舞、舞龙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由于搞起活动来更多是形式,应付为主,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也就难以让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无形中拉开了与群众的距离。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农村文化阵地是开展农村文化工作、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阵地设施问题不解决,农村文化工作就不会有新的突破。要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努力争取财政资金,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投入,区政府和乡镇两级财政加大了对文化事业建设的资金投入,陆续建成了一批文化设施和载体,初步营造了与区域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在各个乡镇(街道)建造了评弹书场、文化广场,许多小区建立了业主会所和文体活动室,较好地满足了社区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

2、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精悍的业余文艺队伍。

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需要一支精悍的文艺队伍,文艺需要群众,群众更需要娱乐,两者相符相成,因此一是加强对现有文化辅导干部的培训,聘请高等院校、专业文艺团体的专家前来辅导,或者创造条件送他们出去学习、接受再教育。二是通过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挖掘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大批文化艺术骨干,提高他们的群众文化活动辅导能力。各乡镇(街道)学校云集了一批大中专毕业的老师,他们爱岗敬业,而且多才多艺,文化站利用他们的才智开展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活动。

3、创新机制,在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上推陈出新。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基层文化建设主要内容,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发挥群众文化创新精神、增强文化创新活力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精神境界,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一是要贴近农村建设发展的实际,紧紧抓住农民最关心的内容与最感兴趣的形式开展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不能老是停留在低水平、老面孔上,只是在过年过节时象征性地开展一点文娱活动,忽略了农民群众的参与性,缺乏吸引力。从内容上要吐故纳新,扩大含量,要切实改变过去文化活动只满足于唱唱跳跳内容单调陈旧的状况,多增加富有时代特色、更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文化活动项目,农村文化活动节目应以“平民文化”为主,贴近乡土农村生活;形式上应勇于出新,灵活多样,乡村文化活动要走出狭窄巷道,融入广阔天地,即使是一口鱼塘和一座桥头,都是农民所喜爱的很好的文化活动场地。通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帮助农民群众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念,调整农民群众生活模式,改善人际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要通过公办民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使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活跃农村文化市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单靠镇文化站和区文化体育局,只能是杯水车薪,如何逐步转变被动接受传送文化,到主动生产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应该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要大力扶持民间业余文化组织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开发文化资源,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文化产业格局,共同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可以大量吸收本乡本土的农民演员,让农民自娱自乐,还舞台给农民,减少甚至不要专业演员。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广场文化。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中最为活跃、最为广泛、最有生命力的一个分支。乡镇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形式,打破了行业、年龄、房舍的局限,使任何有活动能力的人都可不受约束地参与其中。如村头街尾的扭秧歌、健身操,公园、庭院的演唱会、故事会、读书会等。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不受时间、场地、设施、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多以健身强体、自娱自乐为目的。这种自娱性广场文化满足了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起到了调解身心健康,陶冶思想情操,增进人际交往,激发工作活力等精神文明建设中最基本的作用。在我区的元和街道、太平街道等地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娱自乐的广场文化氛围。

篇9:做好文化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实事工程化。把近几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做的工作明确为“五件实事”,即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和农村广播全覆盖工程,健全、完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今年,全市农村将全面实现“一镇一站(中心)、一村一室、一人一册”的目标,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达标率达100%。以村(社区)为重点,有针对性地与市农办“七位一体”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接轨,加强农村社区(包括集中居住区、失地动迁小区、商品房新建社区、村民居民混合区)、行政村文化室建设,2009年已完成80%,今年基本完成。全市基本形成以苏州市区为文化中心枢纽,联结各市(县)、覆盖广袤乡村的布局合理、项目配套、较具档次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已经完成,数字电视整转率各市(县)达97%以上,市区达95.6%。2008年,苏州承办了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影响远播。至去年,已有4个乡镇文化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农家书屋建设和四级文化活动网络建设显现成效。到去年底,已实现全市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苏州市还形成了以苏州图书馆为龙头的市、市(县)区、镇(街道)以及社区(村)四级图书馆(室)网络,镇(街道)图书馆普及率达100%,有8个文化馆、7个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积极推动图书馆网络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去年,全市各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已实现全覆盖;今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建设覆盖率力争达到100%。

“一镇多品、一村一品”等特色文化活动成效显著。全市已有9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市已有60个“特色文化乡镇”,其中有7个和22个进入了国家级和省级“民间艺术之乡”行列;现有8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5个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和14个市级控制保护古村落。在全市农村推广评弹书场建设,乡镇(街道)迄今已建成书场55家。几乎所有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形成了张家港河阳山歌馆,常熟白茆山歌馆,昆山昆曲博物馆、纪念馆,太仓吴晓邦纪念馆,吴江芦墟山歌馆,吴中区姚建萍刺绣工作室等一大批乡镇特色文化博物馆、室。吴中区的香山古建筑、角直水乡妇女服饰,相城区御窑金砖等一批特色馆和保护基地正在抓紧建设或规划。形成了吴中区用直水乡服饰文化旅游节,吴江市“同里之春”国际旅游文化节、昆山“区镇群众文化艺术节”等一批乡镇特色文化品牌节庆活动,还评出了苏州“十大魅力旅游乡镇”、“十大生态旅游乡村”。目前,苏州市正把特色文化建设向村落延伸。

形成了文化“四进工程”、“三送”工程和“2131”工程等品牌。积极推进舞台艺术精品“百镇行、百企行、百校行、百村行”“四进工程”。持续开展“三下乡”和“送书、送戏、送电影”“三送”工程,每年为基层送书10多万册,送戏1200场次,播放电影5000余场,受到广大农民热烈欢迎。各市(县)、区以举办社区艺术节、农民艺术节、少儿艺术节和群众文艺创作展示为推动,扶持、发展各类群众自办文化活动。形成了“欢乐文明百村行”、“广场文化周周演”和吴江跨省市的“十镇联演(映)”、张家港“千场优秀电影进社区”等面向农村的文化活动品牌。

乡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蔚然成势。目前,在苏州已有的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和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属于乡镇的占了大半,分别是吴中区胥口镇的“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高新区的“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镇湖“苏州苏绣文化产业群”,省级的常熟市“沙家浜江南水乡影视产业园”和位于周庄的昆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文化创意产业业态上已经形成以古镇为核心的文化旅游、江南水乡风情游、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四足鼎立、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态势,在产业发展方式上出现了集聚化、基地化、集团化的趋势。

苏州根据实际,改革创新,加大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力度,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做法就是同步建立城市与农村文化建设目标、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并完善多元投入机制。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群众文化基础较好等方面的优势,以“一镇多品、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助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并以此丰富其内涵、提升其品位,形成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特色文化品牌创建相结合的二元一体模式。

相比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目前苏州城乡的最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上。在探索繁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处理好送文化与文化自觉的关系。城乡文化建设水平存在着差异,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以政府为主导,以民间文化力量为辅助,推动城市文化向农村文化辐射并扶助、带动农村文化建设,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政府的建与送以及经费投入不是解决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全部办法。对此,苏州还创设了一定的机制和办法,调动镇村两级基层组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非常重视发掘镇村的特色文化,尊重、培育、激发真正属于农民自身的健康的文化需求、兴趣、爱好,并鼓励扶持他们以组成团队、举办活动等多种方式发展、展示自己的文化热情和爱好,并深化“一镇多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及其品牌创建活动。只有尊重和激发了农民的文化自觉,调动了他们要文化、办文化的积极性,处理好了政府送文化和农民文化自觉的关系,才能把农村文化建设还给农民自己,植根于农民心中,改变送文化热闹一时、繁荣不了长久的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农村文化的长久发展和繁荣。

处理好大众品格与品位提升的关系。农村文化建设要保持民俗原汁原味的一面,尊重农民的文化情趣和自娱自乐的需求,又要创新和发展,引导农民提高其文化品位。对此,苏州做了很多努力,一是坚持不懈发掘、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把农村一些传统文化品牌、传承人纳入“非遗”保护名录和名单,鼓励常熟白茆山歌首次走出国门,到日本进行展示交流研讨,组织召开了锦溪宣卷江浙沪研讨会等等,大大丰富了农村特色文化的内涵,提升其层次,扩大其视野和影响。二是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和国际民间文艺节,举办众多的村镇文化节,让农民文化成果和精品得以展示交流,体现出价值。三是加强了城市精品文化对农村文化的辐射带动,通过“四进”、“三送”工程等载体,让农民有机会欣赏到高层次的文化精品。这些举措和努力,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

篇10:做好文化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

http://wmw.dbw.cn2011-03-25 15:11:20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领导同志关于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典型宣传和推介工作指示,结合我省实际,就做好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推介和宣传工作,制订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内容

在省电视台、省报开办《文明乡风》栏目,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典型宣传,同时向中央文明办调研组指导的央视农业频道《生活567》周末版《文明乡风》栏目和光明日报推介我省重大典型。

1、宣传报道各地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新举措新办法;

2、宣传报道各地新近举办的富有特色、影响广泛的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基层文化活动;

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

4、与文明乡风相关的可看性强的趣闻轶事;

5、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

二、参与单位

请省委宣传部牵头,省文明办指导,省电视台和省报承办。

三、责任分工

请省委宣传部总协调,省文明办组织市地精选新闻线索,由省电视台用高像素摄像机拍摄、制作、播出并报送中央电视台。由省报撰写并刊发工作通讯,同时为光明日报供稿。由省电视台按常规新闻结构撰写600字以内报道内容,为《文明乡风》每 1

期节目的开篇信息版块《探乡风》供稿;撰写8000字脚本,制作重大典型专题片,为《文明乡风》专栏供稿;同时,每半月制播一期专题反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题片。

四、推进步骤

3月10日至23日省文明办征集新闻线索,并上报中央文明办和中央电视台。3月24日至4月14日确定采访路线及重要场景、重要人物。

4月15日至6月15日召开新闻宣传协调会,组织省电视台、省报进行集中采访活动。

4月20日起至年底在省电视台、省报陆续播出相关报道。

五、有关要求

1、省电视台、省报设置“文明乡风”专栏。省电视台每半月播出一期(篇)节目,播出时间不少于20分钟。省报每半月刊发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1500字。

2、各市地、省报、省电视台要责成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各市地文明办要围绕伦理、文化、法制、民俗、环保等方面推荐乡风文明建设突出的先进典型,做好媒体采访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

3、省电视台要把《探乡风》文字稿发送至邮箱cctvhjp@126.com,并依据内容剪辑2-3分钟画面录制成DVCPRO或DV磁带,把重大典型制作成专题片,寄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0号CCTV—7《生活567》栏目《文明乡风》周末版收,邮编:100081,邮件封面注明“供稿”字样。省文明办编写线索短信并注明线索提供人,发送给《文明乡风》和中央文明办,栏目联系人:黄嘉平,010—82101568,***,中央文明办调研组联系人:平启和,010—83883464。

上一篇:董事会会议记录模板下一篇:团市委机关党员思想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