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导学案

2024-07-02

一年级数学下导学案(通用14篇)

篇1:一年级数学下导学案

永州市陶铸中学初中部历史七年级下册导学案

课题:“开元盛世”

总课时:第3课时第一单元第3课时

主备人:张桂审核人:七年级历史备课组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类别: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唐玄宗的改革措施,理解“开元盛世”

2、概括并掌握唐玄宗时期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3、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及其灭亡时间

学习重点:盛世的经济繁荣

学习难点:曲辕犁、筒车的结构原理及先进性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引出本课的课题。

二、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12~P15页,完成以下自学任务。

1、唐玄宗的改革措施:①重用“”。②重视倡。

2、“开元之治”:唐玄宗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使为之一新,史称“”。

3、了解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4、唐朝日趋衰亡的原因:①唐玄宗后期,渐渐,不理

。②唐玄宗还任用,造成,导致以边将和为首的叛乱。历史上称为 “”。③公元世纪后期,爆发了大起义。

5、唐朝灭亡:公元世纪后期,唐朝瓦解,年。

三、合作探究

1、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

四、拓展提升

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胸口上有粒黑痣,惊奇地问:“您胸前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五、当堂检测

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A.“开元盛世”时期B.“贞观之治”时期C.“文景之治”时期D.“光武中兴”时期

2.唐朝时发明的农具有:()①耧车②曲辕车③翻车④筒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史书称开元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下列属于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的相似点有:()①皇帝都勤于政事,任用贤臣②都反对奢侈,提倡节俭,“戒奢从简”③ 都任用节度使④都抗击突厥。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第三课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

快乐高效实用

篇2:一年级数学下导学案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总第4课时)使用人:班级:

【学习目标】

1、掌握下列内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2、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学习重难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1、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

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1)“一五”计划编制的目的。(2)“一五”计划起止时间。

(3)“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4)“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地点和目的及其主要内容。(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及意义。

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完成下列题目)

1、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2、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巩固训练(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A、新中国建立后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后 C、抗美援朝胜利后D、土地改革完成2、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表述不正确的是()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B、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C、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D、相应地引进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

3、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成就最大的是()

A、工业和交通运输业B、工业和农业C、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D、农业和商业

4、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成就的是()

①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第一辆汽车 ③ 1956年,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⑤ 大庆油田建成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5、我们现在正处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2006年至2010年),那你知道我国编制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

A、1949年—1953年B、1952年—1956年C、1953年—1957年D、1950年—1954年6、2003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长春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会议,正式把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

A、新中国建立时期B、解放前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7、2006年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多少周年?()A、49B、50C、51D、528、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中共七大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一五计划期间,交通运输业成就突出,沟通了边疆与内地联系的是()A、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B、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C、宝成铁路建成通车D、膺厦铁路全线通车

10、材料分析题

“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选自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

请回答:(1)“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 一桥”是指?“一桥”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2)同一时期,在工业、交通运输业上还取得了哪些成就?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多少周年?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前,在中国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是什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篇3:新课改下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的编制

1.对导学案的认识:导学案不是练习册、不是参考资料。导学案是组织学生观察和阅读导学案上的引导信息, 学生自己一边阅读、深研课本, 一边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和问题, 从而让学生深度地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建构有序的知识体系和学法体系。

2.如何编写导学案。由于人的思维过程规律是:客观对象 (情境/文景) →感性认识 (阅读/观察/想象) →知性认识 (分层探究) →理性认识 (综合探究) →应用迁移 (生活化问题/重要类型题目) 。我们在编写导学案时应尽力把握好这一规律。

在编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紧扣教材:学案内容、流程、探究问题、例题、思路、方法一定要紧扣教材。

(2) 挖掘教材:挖掘教材各知识块的内涵、形成过程、形成方法、学习意义等。

(3) 拓展教材: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必要的“情境化+问题式”的补充;对重要应用问题进行有序的拓展和思维方法的具体指导。

二、导学案实例:《超重与失重》导学案

引入:让学生观察: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子, 在其侧壁钻一小孔, 将看到水从矿泉水瓶子中喷出。现在注意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水是否还从侧壁喷出。

1.将矿泉水瓶子从高处自由下落。

2.将矿泉水瓶子竖直上抛。

3.将矿泉水瓶子斜向上抛出。为什么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呢?

(一) 分组实验。

现在用测力计和钩码。让钩码在竖直方向上分别处于静止、匀加速、匀减速状态。 (填竖直向上、竖直向下、>、=、<) 完成表格, 小组形成结论。

结论:1.物体所受重力是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情况下测力计的示数大于钩码重力?_______。与V的方向有关吗?_______

3.什么情况下测力计的示数小于钩码重力?_______。与V的方向有关吗?_______

(二) 讨论 (分组讨论) 。

1. 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 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现象都会消失, 想一想天平还能测出物体的质量吗?浸在水中的物体还受浮力影响吗?水银气压计还能测出气压吗?

2. 如图, 质量为m的吊篮P悬挂在天花板上, 与P质量相同的物体Q被固定在吊篮中的轻弹簧上端, 保持静止状态。当悬挂吊篮的细绳被剪断的瞬间, 吊篮P与物体Q的加速度各为多少?P与Q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分析:对小球:刚剪断前:受力分析F1=mg

刚剪断后:弹簧的形变量还没有发生变化, 则受力不变F合=___, 又F合=ma, 则a=___;

对吊篮:刚剪断前:受力分析

∵F'1=F1=mg T=_______刚剪断后:受力分析F合=_______, 又F合=ma, 则a=_______。

(三) 应用。

例1在火箭竖直升空的加速度阶段, 当加速度达到70m/s2时, 宇航员对座椅的压力大小等于自身重力的多少倍?此宇航员处于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

例2如图, 有一观光电梯, 一质量为2kg的鱼挂在电梯顶部的弹簧称上随电梯一起运动。求下列情况下弹簧秤对鱼的拉力大小 (g取10m/s2) 。

(1) 以V0=2m/s匀速上升。

(2) 以a=4m/s2匀减速上升。

总之, 有了导学案, 可以让师生互动有序进行;让学生既能很好地体验求知的过程, 领悟探索的方法;又能很好地理解知识,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落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上是我个人在教学上的一点心得, 不足这处还望各位同仁雅正。

摘要:导学案能够解决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问题,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借助导学案, 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 精心设计, 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 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4:新课改下导学案的应用

关键词:本质;构成;应用

导学案是在新时代下社会与学校教育矛盾的解决方案。我们现在的各种媒体上经常有报道这样的新闻,某城市出现用工难问题,而很多大学生又难就业,很多工厂商家宁可高价请技术工人,也不要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出问题了!在学校里同学间没有交流、没有获得肯定的机会;没有合作,没有锻炼表达的机会;没有思考,没有激烈辩论的机会;没有创新,没有你追我赶的机会。

我们应该为社会输送社会需要的人,那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呢?

需要能独立完成任务的人,能合作共赢的人,能很好沟通的人,能积极奋进的人,能直面挫折的人,能钻研创新的人。

这些都是传统教育所不能达到的目标,我们的高效课堂正是能还学生交流,合作思考和创新的真正培养人才的课堂。那么,导学案究竟是什么呢?

一、导学案的本质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发挥其作用的直接工具。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把教师从“教授”近似而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教师从知识贩卖者的角色转变成智慧的启发者和习惯的培养者的角色中去。将学生从被动地听到主动地学,发挥其主动性。能使学生从等着“喂”到主动找“食”,从而体验到发现知识和探索知识的趣味。在学生正因为繁重的课后作业而一筹莫展时,导学案可以使学生学在前,思考在前,而老师则以解决重难点的问题,着手在提升学生思考深度、看问题角度、交流的能力上,使学生能适应现在这种知识爆炸式增长的时代。

导学案是真正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案,学生因为不再有老师简单灌输而陷入逆反,而是从展示中得到锻炼,从表扬中得到自信,老师也可以聆听学生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纠正,培养自主式创新型人才。

二、导学案构成及运用

“导学案”通常由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学反思小结等几个环节构成。导学案运用之前要最好两项基本工作:首先,给学生介绍导学案的构成,提出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其次,做好思想准备,践行和落实新课程理念:自主、合作、探究。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制定三维目标。根据章节翻查课标中相关要求并搜集资料进行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明确教学重难点,便于有针对性的重点突破。

2.学生自主学习部分

也就是预习案,在上课之前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独立阅读教材查阅参考资料从教材中提炼要点,对本节课有个初步的认识,看不懂或者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做好标记,以备课上重点探究。

3.探究学习部分

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课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学习。这是学案的重点部分,探究的过程灵活多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通常会采用支架式教学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

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4.协作学习——学生异质分组,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第一组的给第二组的讲,然后第二组的同学再给第一组的同学评价后再说自己的

观点。

4.展示

展示要有点评。组长或学科长安排任务或发言顺序。教师做好点评指导与纠正。展示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也就是说展示内容应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即问题性;引导学生重点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发现的一些规律等,即创生性。相信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會。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挖掘、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5.达标测评

要求老师必须在课前有准备,对本课时的内容高度总结。讲三点:重点、难点、易错点。三讲:预习导学后讲,合作探究后讲、达标测评后讲。分层教学:分为基础题、能力题、拓展题,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使用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地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6.反思小结

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感悟,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填写“学习反思”,当作复习时注意的问题。导学案上应该有留白处,让师生在导学案的使用中写下生成的知识点。

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适宜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必须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目标定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所有的导学环节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都必须和学习目标相对应,为目标的达成服务。

三、导学案使用的注意事项和补充

导学案的组成部分应根据学科特点灵活把握,切忌教条。编写导学案必须一学时一案,内容不能剪贴化、简单化和习题化;不能以教案定导学案,着眼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在我们大力倡导下、在我们逐渐认识及应用导学案的过程

中,一定会对导学案有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深化,我们在这里所谈论的只是教学案初探中的极少部分,如有不同的见解可以联系并进一步对教学案补充与完善。希望在我们的导学案应用中可以为国家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祖国的复兴大业贡献出我们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冯新东.导学案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小学教育,2012.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市103中学 大连教育学

篇5:语文版九下导学案24.doc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能力目标: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三)、德育目标:学习主人翁“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疏通全文,识记重点实词意义和虚词用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教学方法:自读法、圈注法,交流法

五、教学时间:2课时

(一)、导入激趣

(二)、自主学习:结合注释,自译课文,理清全文结构

(三)、合作学习:

1、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分析:文章第1段“吾作此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的“吾至爱汝”。第4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后半点的“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己“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第6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7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3、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正气歌”,是一篇“檄文”? 分析: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说它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4、“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示:“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

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5、全文分为几段,并分析每段的关键性句子。

提示:全文7段,每段大致都有关键性的句子。第1段,“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开门见山,点明这是绝笔书。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是全文纲领性的句子,全文说理,由此而开展。第3段,“汝忆否?”一个“忆”字,带出一连串的回忆。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能忍之乎”这个反问,极其有力。因为不能忍,故挺身而出,乐于牺牲自己。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再次表达至爱之情,从另一方面解释“恐汝不察

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第6段,“卒不忍独善其身”,点明为革命而必死之心。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搁笔时的希望。

6、文章开头说,“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妻子解释的?

分析:一方面表明他是爱妻子的;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忍当前时势,愿“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7、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

分析: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8、有人说,很多革命烈士的遗书往往写得激昂慷慨、大义凛然,而《与妻书》为何如此委婉,“汝忆否?”一节,近乎闲情逸致?

分析:这是一封非同平常的绝笔书,因为担心妻子不理解而产生误会,因此处处要作安慰与解释;再则,写爱得深——爱妻子,爱生活,更见其精神境界之高,死得伟大。

9、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记叙,议论。作者把感夫妻之恩爱,愤国家之黯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于一体。信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生人作死别”的显豁,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如写到中国事势之时,抒发的则是对国家黯弱腐败愤慨之情。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强情的感染力量。如忆双栖生活时,“梅筛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惬意!而今却生离死别,怎不声泪俱下!或通过描绘形象来抒情,使情具象化。读罢全信,我们似乎见到了一个既忠于爱情,但又能舍小家为大家,“为天下谋永福”,视死如归的英雄汉,也见到了一位感情笃厚,知书识理的妇女;或结议论来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说理充满了感情色彩,全信充溢着浩然正气,虽为生离死别的绝笔,却又是声讨反动势力的檄文,也是振聋发聩,给人以力量的正气歌。

(四)小结:

重点内容图示。(板书设计)

五、达标反馈:作业(课堂练习,未完成的可留到课后)。1.口头翻译句子(“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将课文中用到“其”、“以”两个虚词的句子找出来,并且掌握它们在句中的意义。

3.预习“单元基础知识”。

篇6:一年级数学第二周导学案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7页第6题—第8页第10题。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力求能快速正确地算出得数。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深化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为继续学习十几减6、5、4、3、2打好基础。

【学习重点】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8、7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课堂导学】

1、做练习二第6、7、8题。

分别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在全班交流答案。

2、做练习二第9题。

游戏“送小松鼠回家”:小松鼠迷路了,你能送它回家吗?指导书写格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3、做练习二第10题。

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说说用什么方法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课后反思:

7、《十几减6、5、4、3、2》导学案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9-10页。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感知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2、在观察操作中经历学习过程,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

3、能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学习重点】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十几减6、5、4、3、2的计算方法,同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课堂导学】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聪明机灵的小老鼠杰瑞和可爱的小兔子杰比,他们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太阳真好,小老鼠杰瑞跑去和杰比玩,看见小兔子杰比正在采蘑菇呢!提问:仔细看图,你从图上知道了些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蘑菇?6+5=11

(2)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花蘑菇有6个,蓝蘑菇有几个?11-6=5

(3)一共有11个蘑菇,其中兰蘑菇有5个,花蘑菇有几个?11-5=6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合作探究

(1)11-5,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小组讨论交流。

(2)优化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容易?

2、尝试运用。

计算:11-612-313-4

(1)提问:你是怎么算的?能用最容易的那种算法来算吗?

(2)交流算法。

三、活动体验,建构知识。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每组题目,比一比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再算一算。

3、想想做做第3题。算算比比,感受退位减与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区别。

4、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看题,说说题目的意思,然后独立完成在书上。

5、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说说用什么方法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回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怎样计算十几减6、5、4、3、2吗?

课后反思:

8、《练习三》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11----12页。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十几减6、5、4、3、2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选择信息,处理数据的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

【学习重点】掌握方法,熟练计算。

【课堂导学】

一、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今天,动物园里的小动物门在举行游艺会,小朋友,你们想去看吗?那,我们出发吧!

二、过关游戏。

1、第一关:智力大考盘。

小狗忘了5+6、11-5 该怎样算,你们能帮助它吗?

交流不同的思维过程及方法。完成练习三第1题。

2、第二关:方法大比拼。

小兔在计算7+6和12-5,它找到了不同的方法,你能找到几种?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完成练习三第3题。

3、第三关:大象采椰子。学生理解题意后,组织学生游戏。完成练习三第2题。

4、第四关:数字密码。完成练习三第4题。

5、第五关:问题解决。完成练习三第5、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计算。

6、第六关:数学小迷宫。练习三第7题。

小猫准备了一些蜡笔,请你给得数大于8的涂上红色,得数小于8的涂上绿色。

三、自主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反思:

9、《复习》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13----14页1-5题。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感知进位加、退位减的实际意义和算法。

2、通过整理、完成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

3、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归纳整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整理、完成减法表,并在表中探索排列规律。

【学习难点】探索减法表中的排列规律。

【课堂导学】

一、复习进位加、退位减计算方法。

1、出示第13页复习题第1题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根据图列出三个算式,并把自己列式计算时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3、反馈交流。说说每一题是怎样算的,并说说几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二、整理减法表。

1、整理减法表。

(1)师:白鸽是动物王国辛勤的邮递员。它们每天都要给各家各户送各种信件。瞧,今天它们已经送了这么多信了——(出示第2题挂图)

(2)仔细观察信箱的排列规律,看看这三只白鸽带的三封信应该送到哪个信箱里去?

(3)你能替辛勤的白鸽们把剩下的信送完吗?请你试着填完整这些信箱中缺的算式,有困难的可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填。

(4)反馈交流,师填完整减法表。

(5)你有没有发现,这些信箱的排列上也藏着一些小秘密呢?(先在小组里讨论,再组织集体交流)

(6)找出差是5、8的算式。

(7)师随意指算式,让学生快速口答得数。

(8)同桌进行此项活动。

(9)完成第4题,让学生说说这类题目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做?

三、算一算、赛一赛(复习第6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独立口算,师掌握时间。

2、反馈校对,奖励前10名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10、《复习》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13----15页第6-10题。

【学习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题意,会运用所学的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加深对生活中数学的认识,初步形成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习难点】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在具体情境中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堂导学】

一、计算练习。

1、口算。

9+216-913-45+7

15-56+811-38+8

13-612-79+610+7

17-814-87+718-9

4+813-58+33+9

(1)教师用口算卡片逐题出示,让学生口算后直接写出得数。

(2)反馈校对,奖励全对的学生。

2、在○里填上“﹥”、“﹤”或“=”。

7+4○1215-9○55+7○11

11-6○613-4○89+4○13

(1)学生独立填○。

(2)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比的。

3、完成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交流答案。

二、解决问题。

1、做复习题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图意。

(2)你能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吗?试试看。

(3)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做复习题第8题。

(1)出示左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意。

(2)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3)反馈评议,说说为什么用加法算。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右题。

(5)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6)小结。

(7)右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3、做复习题第9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根据图意列式计算。

(3)反馈交流。

4、做复习题第10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在小组里讨论:梨可能有多少个。

(3)反馈。

三、全课总结。

篇7:一年级数学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并明白其中的算理。(重点、难点)

2、通过观察思考,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学法指导:自学法  尝试练习法

学习过程:

口算训练:

125×48     11×26+19×26      7.6+5+2.4      13×101

1.53-0.7    8.5-1.31-4.69      362-97         0.65+1.35

一、知识链接:

笔算下面各题:

124×7           23×12           250×8

二、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二页例1,先独立完成下列练习:

问题:(1)例1是用哪几种方法解答的?

(2)你能说出每种方法的算理吗?

(3)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4)初步理解算理。第三种方法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试做:你能独立用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来计算买5个风筝多少钱吗?

二、合作探究:

(1) 像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

(2)学生独立计算,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3)先把因数0.72(         )变成72,积也随着扩大(    )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       )100倍,小数末尾的0可以(      )。

(4)试做:25×6                  2.5×6

讨论: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训练

1.我会计算

2.0512.4      2.3

×  4       ×   7          × 1  2

2.读一读,我会列式计算

(1)16个3.4的和是多少?

(2)3.18的15倍是多少?

(3)8个0.15相加的和是多少?

四、当堂检测:

我是计算小能手

30.7×25            1.23 ×8             13.6×13

0.75 ×14          15.8 ×12             0.375×22

五、课后练习,大显身手,我最棒!

(1)3.09 ×4           5.06×11              0.45×108

(2)一个长方形的长8.24米,宽是7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周长是多少?

(3)一个数的10倍比它的本身多7.2米,这个数是多少?

篇8:一年级数学下导学案

垂线(1)

主备人

审核人

审核时间

课型

班级

姓名

流程

导学内容

助教策略

(学习随笔)

目标导学

学习目标:了解垂直概念和性质,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垂线.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把学到的知识应到生活中去,做个爱学爱思的人。

学习重、难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自主学习

1.如图∠1=60°,那么∠2、∠3、∠4的度数

2.∠1=90°,那么∠2、∠3、∠4的度数

3.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

合作探究

1.观察思考: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α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b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

结论:当b的位置变化时,角α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α是_____角是特殊情况.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α是_____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_____角,即a、b所成的四个角都是_____角,都_____.2.垂直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_____角时,我们称这两条直线__________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的_____,他们的交点叫做_____。

3.表示方法:垂直用符号“⊥”来表示,结合课本图5.1-5说明“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垂足为O”,则记为__________________,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右图.(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达标检测

(一)、判断题.1.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所有的邻补角都相等.()

2.一条直线不可能与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3.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三个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互为垂直.()

(二)、填空题.1.如图1,OA⊥OB,OD⊥OC,O为垂足,若∠AOC=35°,则∠BOD=________.2.如图2,AO⊥BO,O为垂足,直线CD过点O,且∠BOD=2∠AOC,则∠BOD=________.3.如图3,直线AB、CD相交于点O,若∠EOD=40°,∠BOC=130°,那么射线OE

与直线AB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1)

(三)、解答题.1.已知钝角∠AOB,点D在射线OB上.(1)画直线DE⊥OB;(2)画直线DF⊥OA,垂足为F.2.已知:如图,直线AB,垂线OC交于点O,OD平分∠BOC,OE平分∠AOC.试判断OD

与OE的位置关系.3.如下图,P是∠AOB的OB边上的一点,请分别过P点画OA、OB的垂线

1、自主检测

2、小组展示

(教)后

反思

篇9:一年级数学下导学案

课题:动手做(一)(教材40~41页)

课型:新授课时数:2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执教人:姚丽萍

学案 教案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折一折、剪一剪,把一个图形分成几个相同的部分

(1)(教材附页1中图1)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剪一剪,比一比。

(2)你们想出了几种方法,都是什么?

1.

2.

3.

(3)你掌握了什么规律?

我们发现了只要沿着正方形的()对折就可以折成()个一样的图形。

(4)如何换成圆形呢?怎么做?

活动二:把剪下来的图形拼成不同的图形。

(1)利用活动一剪出的图形拼一拼,看看你们能够拼出什么图形?

(2)你的图形是什么?还有其他拼法吗?

活动三:综合

(1) 一个正方形有4个角,剪去1个角,还剩几个角?

(2) 动手剪,想想有几种不同的剪法?

(3)还剩几个角?

活动四:

(1)观察图形,有()个长方形。

(2)观察图形,有()个长方形。

(3)说出你的数法。

活动五:

(1) 把三张正方形的纸分别剪一刀,使它变成三个角、四个角、五个角,你能办到吗?

(2) 组内讨论。

(3) 制订方案,开始操作。

(4) 总结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加深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图形的拼组,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预习、质疑,看书数豆子内容,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五,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

二、交流展示

交流5分钟,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25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五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

注意,点评时关注易错点:

1.

2.

3.

4.

完善导学案2分钟。

篇10:一年级数学下导学案

课题:回收废品(教材30~31页)

课型:新授课时数:2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执教人:

学案 教案

一、仔细阅读第30页上面的情境图。(分清条件和问题)划出重点字。

二、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注意所提问题最好是自己会解答的。

三、小组内合作用小棒摆出小红收集的个数后讨论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四、组内合作完成30页试一试后相互交流讨论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五、齐读智慧爷爷说的话。

六、独立完成31页练一练第1题后小组内相互交流。注意划出重点字。

七、独立完成31页练一练第2题后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计算方法。

八、独立完成31页第4题后小组内交流结果。注意问题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1、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重点)2、能正确列式并且进行计算。3。通过对垃圾、废品回收问题的解决,培养环保意识和应用数学意识。

一、指名汇报图的意思。展示划批结果。明确问题是什么。

二、小组代表汇报所提问题。教师板书注意分类。

三、指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注意分析错误原因,讲解用加法算的理由。

四、指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注意分析错误原因,讲解用减法算的理由。

五、教师注意渗透环保知识。

六、指名展示汇报集体订正。

七、指名展示汇报集体订正。讲解用减法计算的理由。

篇11:一年级数学下导学案

课题:采松果(教材22~23页)

课型:新授课时数:2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执教人:姚丽萍

学案 教案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1) 观察主题图,自编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 思考25+4=?的算法。

(3) 如果用小棒如何计算?结果是()?

(4) 如果用计数器如何计算?结果是()?

(5) 那么思考4+25=?

(6) 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活动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1)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法计算?

(2) 用小棒如何计算?

(3) 用计数器如何计算?

(4) 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活动三:综合

(1)我会算

25-2=48-7=76-5=45+4=60+9=36-5=67-4=26-4=58-4=69-8=35+3=54+4=62+7=87-6=34+5=

(2)说出算法,结果如何?

活动四:

(1)先计算

39=30+()62=65-()

90+()=9972+()=78

43+()=4862+3=()

(2)讲算法

活动五:自编数学问题1~2道,尝试自己列式解答,并思考计算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3.情感目标

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预习、质疑,看书数豆子内容,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五,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

二、交流展示

交流5分钟,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25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五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

注意,点评时关注易错点:

1.

2.

3.

4.

完善导学案2分钟。

教学反思

篇12:一年级数学下导学案

课题:小兔请客(教材20--21页)

课型:新授课时数:1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执教人:刘茵

学案 教案

一、自学导航

复习旧知识:

1、加减法的含义。把两个数合并起来。

2、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

活动一: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中20页的图片,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

2、小组内互相交流找到的数学信息。

3、选学生代表说一说。

活动二:实践操作整十数加法

1、用小棒摆一摆。10个10个数。

2、用计数器拨一拨。先拨2个10,再拨3个10,一共是5个10。

整十数减法

1、用小棒摆一摆。5捆小棒就是5个10,拿走一捆就是1个10,还剩4个10。

2、用计数器拨一拨。先在十位上拨5个珠子,再从十位上拨去1颗珠子,还剩下4颗珠子,就是40。

教师小结:介绍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名称。

活动三:巩固提高独立完成书中21页的题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

能正确地进行整十数的加减法运算。

3.情感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多动脑筋、敢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计数器。

2、10根一捆的小棒6捆。

3、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情景设疑,

操作探知,实践应用,

归纳总结。

篇13:一年级数学下导学案

班级:组名:姓名:完成情况: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难点)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判定直角三角形上的应用(重点)

3、理解什么是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并能判定其是否成立。

二、复习巩固:

练习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3,0)、(0,-4),则线段AB的长为。(提示:运用勾股定理解答)

三、预习检测

练习2:判断由下列长度的线段组成的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为什么?

(1)4,5,6(2)6,8,10(3)20,30,40

四、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将勾股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反过来,则得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长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判断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通过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初步体会了“数”与“形”存在的一种内在关系。我们还了解了什么是互逆命题,并且知道“逆命题”的真假性与“原命题”的真假性必然的联系。(填“有”或“没有”)a,b,c满足,则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研读课本第P32关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理解证明的基本思路。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重要依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把“数”转为“形”,是通过计算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练习3:判断由下列长度的线段组成的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提示:先确定三角形的最大边)

(1)13,5,12(2)6,11,9

知识点二:“原命题”与“逆命题”

如果两个命题的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则称它们为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原命题,则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

练习3: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逆命题是否成立

⑴如果a3>0,那么a2>0;

⑵对顶角相等;

⑶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对应角相等;

思考:原命题正确,逆命题一定正确吗?原命题错误,逆命题一定错误吗?

五、当堂检测

1、课本P33、练习:1;

3、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2、P34习题17.2:1、2、、(都是正整数),则这个三角形是()

A.直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锐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

篇14:一年级数学下导学案

课题:小小养殖场(教材8~9页)

课型:新授课时数:1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执教人:

学案 教案

一、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

二、自己找到问题,谁多谁少?小组内相互交流。

三、小组讨论:鸡比鹅多得多,鸭比鹅多一些的含义。

四、再次交流还可以怎么说。

五、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小组内交流结果。为什么问题中要用可能两个字。

六、独立完成第九页练一练的第一题题后小组内交流结果。

七、独立完成第九页练一练的第二题题后小组内交流结果。

八、独立完成第九页练一练的第三题题后小组内交流结果。

九、学生两个人一组完成猜数游戏。 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理解数量间的关系逐步建立数感,体“多些”“少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重点:根据题意学会选择。

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投影仪。

一、指名讲一讲图中的数学信息。

二、指名汇报交流结果。

三、小结:多得多,多一些的含义。

四、小结:少得多,少一些的含义。

五、指名汇报想一想的结果,集体订正。注意反过来可以怎么说。

六、指名汇报交流成果集体订正注意反过来怎么说。

七、指名汇报交流成果集体订正注意理解差不多的含义。

八、指名汇报交流成果集体订正。注意要讲出理由。

九、指导学生如何完成猜数游戏,找一名学生跟教师演示。

上一篇:某县检察院政治业务年度学习计划下一篇:五年级班级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