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急救援队伍制度

2024-05-16

学校应急救援队伍制度(共8篇)

篇1:学校应急救援队伍制度

郯城街道中学

学校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为了有效防范和处置学校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切实保障全体师生生命及学校财产的安全,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稳定,确保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推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市教育局通知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现将学区救援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责任分工明确

l、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

2、职责;A、负责本校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B、组建救援专业队伍,并组织实施和演练;C、检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D、发生事故时,由指挥小组副组长以上人员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E、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F、向上级汇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G、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经验教训。

3、指挥领导小组人员分工:

组 长:(邬研昭校长)组织指挥全校的应急救援工作。

副组长:(徐立群

刘子江副校长)协助组长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工作。组 员:

1负责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工作。2负责道路管制、治安警戒工作。3负责幼儿园事故报警及学生疏散工作。4负责食堂事故报警工作。

5负责初

二、初三年级学生的疏散、人数清点及全校师生疏散集合点的人数清点工作。

6负责初一年级学生的疏散、人数清点及全校师生疏散集合点的人数清点工作。

7负责现场医疗救护及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救护和护送转院工作。

二、救援专业队伍的组成及分工

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全体教职工均负有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的责任,各救援专业队伍是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任务主要是担负本校各类事故的救援及处置。

1、通信联络队(负责各队之间的联络和对外联络通信任务)

2、学生管理队(负责学生的疏散、集合、人数清点、情绪安抚、与家长联系、身体状况登记)

3、消防抢救队(负责灭火、关闭总电闸、抢救被困人员)

4、医疗救护队(负责现场抢救受伤人员,对伤员进行初步救护,安排入院)

四、重大事故的处置

1、险情报告:最早发现险情者立即向保安室、学区办公室报警,指挥小组做出避险及疏散决定后,广播室发出相关警报,保安室向消防部门报警。

2、人员疏散:因学校是未成年人密集地,无论发生什么险情,都要把学生的疏散转移工作放在首位,并特别保证不发生人员踩踏事故。到达疏散集中地后要立即清点人数,并将缺到人员的大概位置告知消防抢救队负责人。

A、教学楼疏散:学生的疏散集合点为田径场(如发生水灾,则改为教学楼二楼以上楼层,二楼以上楼层原班学生由教师组织在本班聚集,其他位置的学生有教师组织按照安全通道指示向二楼以上楼层转移),集合方式为二列纵队。一般情况下下楼梯时,班任在队伍前,每班的科任教师在队伍后。

B、宿舍楼疏散:发生灾情时,由高云飞、宿舍管理员和班主任负责组织好学生,学生的疏散集合点为田径场,面向北面站立。

3、紧急避险:

A、火灾避险:火灾一旦发生,必须组织学生尽量远离火源。教学楼火灾紧急避险地为走廊、卫生间。

B、地震避险:地震一旦发生,不能立即组织学生逃离,应就近躲避砸下来的物体,并打开便于逃离的门,待震动停止后立即组织学生疏散。在教师的学生用书包或手护头蹲于课桌下;在走廊的学生迅速跑入就近教室或卫生间靠角落站立;在一楼的学生要迅速向运动场跑。各年级主任通知本级部教师,所有教职员工在接到通知后,必须争取在10分钟内赶到学校抢救物资和设备。

4、医疗救护:学生集中后,指挥小组成员迅速在田径场集中,指挥抢险工作;消防抢救队队员在田径场北部集中,各年级组报告受困人员情况,先救被困人员,再救物资。医疗救护地点设于田径场东部,在紧急疏散时,医务室工作人员必须带上外伤救护药品和器具。

七、有关规定:

为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准确、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故,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平时必须做好应急救援的准备工作,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各项制度。落实应急救援组织,每年要根据人员变化进行调整。消防、抢救器材要定期检查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状态。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疏散演习、一次消防培训。对全校师生、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建立完善各项安全制度。无论发生什么险情,教职工都要迅速奔向学生活动或上课地点进行管理、救助。救援过程中要随机应变,合理组织队伍,所有教职工要相互兼顾。

篇2:学校应急救援队伍制度

为了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救援能力,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救援队伍的组建

(一)救援队伍的组建按着“平战结合、军地结合、专兼结合、专业对口、指挥灵便、反应快速、社会参与”的原则,构建以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消防、武警和驻军部队、民兵预备役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各分指挥部组建的第一响应队伍为突击力量,以系统、行业、大型企业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力量,以社区、乡镇自救互救组织和应急志愿者队伍为补充力量的四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二)第一响队伍组建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根据任务和要求组建,装备器材、技术人员素质以完成发生Ⅲ、Ⅳ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为标准,人员一般不少于30人;第一响应队伍还是Ⅰ、Ⅱ、Ⅲ、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突击和骨干力量。

(三)应急救援队伍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根据任务和要求组建,装备器材、技术人员素质、数量以完成发生Ⅰ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为标准,是Ⅰ、Ⅱ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的主要力量。

(四)各系统、行业、大型企业要组建专业救援队伍,装备器材、技术及人员以完成本系统、行业、企业的应急救援需求为标准;乡镇、社区要按应急管理部门要求组建自救互救和应急志愿者队伍。专业救援队伍、自救互救和应急志愿者队伍是应急救援的补充力量。

(五)第一响应救援专业队伍建设的综合要求是:人员素质好,装备器材数量、质量、技术含量高,满足Ⅰ级突发公共事件联合救援需要。要随时能集中、调得动、开得出、联得上、救得赢。

第二条 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

(一)第一响队伍由组建单位进行训练和管理,报各分指挥机构和县总指挥部备案;各成员单位的应急救援队伍要按照有关预案和县总指挥部、各分指挥机构的要求进行组建、训练与管理。

(二)县总指挥部、各分指挥机构负责检查、指导第一响应队伍的训练、管理,负责组织演练与演习;

(三)各乡镇及组建第一响应救援专业队伍的单位每年年初向县总指挥部报告队伍组织、编成、人数、装备、训练、执行任务情况;重大变更要及时向县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备案。

第三条 应急救援队伍的使用

(一)县总指挥部的第一响应队伍为各分指挥部组建、训练和掌握的第一响应队伍。

(二)各分指挥部组建的第一响应队伍,原则上在Ⅳ、Ⅲ级突发公共事件救援中使用,是Ⅳ、Ⅲ、Ⅱ、Ⅰ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的主要突击和骨干力量。

(三)县总指挥部在组织应急救援过程中,全权协调和统一调动、派遣各分指挥部的第一响应队伍、应急救援队伍、技术及相应装备器材,以及专业救援队伍、自救互救和志愿者队伍。

(四)各分指挥部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中,全权调遣使用本指挥部的第一响应队伍和应急救援队伍。

第四条 应急救援队伍的准备

(一)当发生Ⅳ级预警事件时,乡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县相关分指挥部第一响应队伍进入戒备状态。

(二)当发生Ⅲ级预警事件时,县、乡镇第一响应队伍进入戒备状态。

(三)当发生Ⅱ、Ⅰ级预警事件时,县、乡镇第一响应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进入一级戒备状态。

篇3: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探析

1树立以消防部队为依托的“一个主体”的思想意识,加强消防部队建设

抓好应急救援工作,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政府由多部门组成,且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方式在“59号文”下发之前是不明确的。

事实上,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救援预案》,政府各部门都在努力建设本行业体系内的应急救援力量,以求完成具有本行业特点的各种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52号)(以下简称“52号文”)下发后,其第十三条指出“建立充分发挥公安消防、特警以及武警、解放军、预备役民兵的骨干作用,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公安、解放军、武警等武装力量以此为依据,大力开展应急救援装备建设、训练演练,均力图承担起社会的应急救援工作。消防部队也以“52号文”精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以下简称“15号文”)第十条“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队作为应急抢险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新《消防法》第三十七条“按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等为依据,大力开展抢险救援方面的职能拓展和装备队伍建设,但终究没有明确其主体地位。

“59号文”的出台具有其特殊意义,它进一步明确了建立“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的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也是第一个明确“消防队伍”在综合应急救援中的主体地位的政策依据。只有有了这个文件,后续建设、资金投入、组织管理等方面向消防部队倾斜才有政策依据和保障。因此,以“消防为主体”的思想要加强,不能含糊和动摇。

湖北省消防总队正是牢牢把握了这个思想,用好这个政策,做好纵向向政府汇报、横向与其他部门沟通的工作,积极争取,主动行动,借势发力,力促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通知》(鄂政办发[2010]3号)和《关于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通知》(鄂政办函[2010]7号)两个文件,不仅明确了基层“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以公安消防大队为依托,还明确了省应急救援总队以公安消防总队为依托、市(州)应急救援支队以公安消防支队为依托组建,同时任命公安消防总(支、大)队主官担任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相应的主官,并赋予其现场指挥和临机处置权,从而在法规政策方面解决了从省到县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市(州)公安消防支队、县(区)公安消防大队虽然不必再为体制、机制问题做工作,但仍需紧紧围绕这个主体意识开展组建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依靠政府解决消防部队在发展过程中部分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如非现役编制、消防经费、队站建设、装备配备、信息化建设等问题。

2明确达到“两个效果”的目标意识,建立统一指挥平台

“59号文”虽然明确了“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中消防部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值得关注。笔者认为,须达到以下两个效果,消防部队的主体作用才真正得以体现:一是不论何

时何地发生了灾害事故,人民群众首先想到的是消防队,第一时间向消防队报警、第一时间向消防队求救,这样消防部队就掌握了主动权,可以第一时间将信息上报、第一时间集结准备;二是一旦发生灾害事故,政府首先想到的也是消防队,即第一时间调动消防队,现场第一时间见到消防队,消防队成为政府的突击队、“敢死队”和别动队。总之,要达到灾害信息最先由消防部队报告政府、第一命令最先通过消防部队发向社会的时空效果。以这两个效果为判据、为目标开展建设,才能有的放矢,抓住方向。

达到以上两个效果,要做的工作很多。一方面要继续发挥消防部队点多面广、装备齐全、人员有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硬朗、经验丰富、人民群众信任等优势,但更重要的是帮助政府破解以往应急救援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如多头指挥、重复建设、形不成战斗合力等。其中的关键任务就是使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形成合力,以消防部队为主体,建设好集指挥、协调、信息传送为一体的指挥平台,即统一的指挥中心。各级消防部队应积极抓住这个机会,抓紧对原有消防指挥中心向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过渡的建设,原有的、可以利用的要加紧改造升级,原来没有或者已无法改造升级的,要抓住“十二五规划”的时机加紧争取政府立项新建,使这个指挥平台“平时”是消防部队的“消防指挥中心”,“战时”是政府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湖北省消防总队已提请省政府异地重建指挥中心,同时要求全省市、州特别是县、区要抓住这次机会,彻底改变部分地区以往没有指挥中心或指挥中心老旧、落后的局面。在注重指挥中心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软件建设,即综合应急救援平台体系建设;要充分统筹规划,使其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的功能,并为其他部门专业应急平台和上下级应急平台留出相匹配的接口,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综合应急平台体系;以现代通信手段为依托,形成调度网,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以及不同救援力量之间的“统一接报、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格局,促成应急救援工作进一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

3把握前期工作“三个重点”的抓手意识,快速推进应急救援建设

“59号文”对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目标是“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基本建成”、“乡镇、街道、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普遍建立”;《公安部消防局2010年工作要点》年内的工作目标是“东部80%、中部50%、西部30%的省、市、县完成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依托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任务”。可见,2010年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因此,要完成上述建设任务,不能以普通任务按部就班、平推进行,而要抓住关键环节,把握“挂牌成立、力量整合、宣传造势”三个重点,打破常规,按“先组建、后规范,边建设、边完善”的原则快速推进。

3.1 重视挂牌组建环节

新机构的成立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对外挂牌,因为“挂牌”预示着组织机构已经成立并获得批准,基本框架已经搭成,后续工作就可以以新成立的组织机构的名义有序开展和运作。所以,“挂牌”可以说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该工作正式启动后的第一个成果。但是,挂牌前期有大量的报告、请示、沟通、协调、准备工作要做。虽然应急救援工作是政府工作,但作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主力军,组建中大量工作还需要消防部门具体承办。

湖北省综合应急救援总队已于2010年2月1日依托湖北省消防总队正式挂牌,同时要求2010年3月前各市(州)要完成综合应急救援支队的挂牌成立工作;2010上半年,各县(市、区)完成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挂牌成立工作,其要求远远高于公安部消防局“中部省份完成50%”的要求。要完成这个目标,全省各地要建立推进表,立足“先组建,后规范”,成熟一个就挂牌一个,不必等到事事齐备、项项细化;同时,也不必拘泥于挂牌级别次序,可以打破常规,真正做到省市与区县同步建设、相互影响,充分体现部局领导在进一步推进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专题会议上提出的“紧紧围绕国办[2009]59号文件部署,扎实推进以县级为重点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通过县级逐步带动省、市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3.2 注重力量整合

挂牌后,要重视各种现有应急救援力量的联动,整合并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真正形成一支“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综合应急救援力量,真正形成战斗合力。整合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主体关系、指挥关系、结构关系,特别是在前期工作中要通过以下手段来实现:

一是尽快建立应急救援联席会议制度,在已批准的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下,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联席会议,完善和解决后续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问题,商讨并制定出台应急队伍运行机制,健全工作制度;二是抓紧制定综合预案,把各种有效力量“整编”到预案中来,靠预案来约束和规范各部门,其基本内容应包括:应急救援的组织领导、组成、职责、分工,应急响应等级,力量调度,行动要求,灾害处置程序,通信联络方式,协同作战,装备、后勤、技术保障等;三是抓训练、抓演练,要把已有的力量组织起来进行联合训练,从开始单一力量的心理训练、技能训练、专业训练延伸到各种力量协同训练、战术训练上来。要在

适当的时候把各种力量集合起来开展一次联合演习,暂不具备联合演习的也要把各种力量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集中“拉动”一次,以此来检验、分析当前应急救援力量中存在的不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后续建设中为政府当好参谋、提好建议,做到有的放矢。

3.3 注重宣传沟通

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求很高,各级领导也很重视,但外界对政府如何对待和运作应急救援建设工作还有一个认知过程。我们应该让所有与这项工作有关的部门和最终受益的广大群众知晓、了解应急救援建设情况,从而形成大家都关心、支持这项工作的局面,形成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同建设这项利民工程的局面。因此,该项工作的对外宣传尤为重要,要使大家具有消防部队是应急救援主体的思想意识,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手段宣传、报告、解释、说明、沟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这项大事。对于有任务的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内部通气通报制度,如编写工作简报等,把这项工作的各种动态、完成进度及时向有关领导、部门通报;对于广大民众,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开设专题讲座、人物专访、短信传播、举办“119宣传周”、“应急救援”大型专场主题活动等形式,开展“综合应急救援”工作的宣传教育,扩大知晓面和影响力。

4 结束语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任务已下达给消防部队,既是压力,也是机会。消防部队应该抓住机会,挖掘潜力,多想办法,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应急救援事务处置上主动为政府分忧,从而进一步树立消防部队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消防部队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摘要:《关于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09]59号)明确提出要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依托,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建成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以“思想意识、目标意识、抓手意识”为切入点,以“123”即一个主体、两个效果、三个重点为主线,结合湖北消防的一些做法,阐述了消防部队当前快速推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一些思想观点及应当采取的一些主要措施。

关键词:应急救援,消防部队,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办发[2009]59号,关于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意见[Z].

[2]国办发[2007]52号,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Z].

[3]国发[2006]1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Z].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S].

[5]陈家强.从“5.12”汶川特大地震谈抗震救灾应急措施[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9):629-635.

[6]王秋.基于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消防战略转型[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28(2):119-123.

篇4:学校应急救援队伍制度

自2003年抗击“非典”以来,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应急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视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2007年施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2010 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加强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要求。2009 年和2010 年,公安部先后在湖南长沙和辽宁大连召开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工作会议,推进依托公安消防部队建设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十七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 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非常复杂、严峻的公共安全形势,扎实做好防范应对工作, 探索和加强以消防部队为依托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本文从当前我国依托消防部队组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现状出发,结合山东实际,深入分析了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建设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的几项具体措施。

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现状一是国家层面以消防部队为依托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情况

首先消防部队参与应急救援任务由来已久。自1995 年日本东京地铁“沙林”事件后, 我国消防部队就开始逐步发展特勤力量,承担抢险救援任务。2002 年,公安部在成都召开的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了强化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职能的要求,进一步拓展消防部队职能。2009 年修订的《消防法》明确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2009 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各级县政府要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建立或确定‘一专多能’的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并提出了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三年规划目标,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以公安消防部队为骨干的省、市、县政府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其次消防部队承担应急救援任务明确。2006 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队作为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并对消防部队应急救援的任务范围作了明确。2009 年7月,公安部消防局下发《公安消防部队承担应急救援工作总体方案》,指出公安消防部队依照国家规定充分发挥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主要承担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事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事故、爆炸及恐怖事件、群体性事件、群众遇险事件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同时参与配合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的应急救援工作。

最后消防部队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形成。到目前为止,公安部依托河北、辽宁、浙江、广东、重庆、新疆等6个消防总队规划建设的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依托现有的山东消防总队和云南昆明消防支队搜救犬培训基地组建的2个搜救犬培训基地已初步建成, 承担所在省域灾害事故救援和跨区域增援、国际救援等任务。公安部消防局在全国布点建设的10 个国家级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库中的北京和成都储备库已基本建成,银川直属库于今年10 月份启用,长沙直属库建设年内也将完成,各省级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和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库建设也全面展开。全国大部分省、市已挂牌成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2010 年东部80% 、中部50% 、西部30% 的县(市、区、旗)建成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2012 年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的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将基本建成,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省、市、县三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二是山东省以消防部队为依托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情况

2009 年3月,山东省政府下发《关于组建山东省应急救援队伍的通知》,同年4月2日,在济南召开山东省应急救援总队成立大会,依托省消防总队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省应急救援总队,强力部署推动省、市、县(区)三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截至2010 年12 月,全省17 个地级市、162 个县(市、区)全部依托消防部队成立了应急救援支、大(中)队,形成了成建制、成规模、网络化覆盖全省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2009 年12 月,省政府办公厅制定出台了《山东省应急救援队伍协调运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标准、规模、职责、管理、调用、指挥和保障等内容。2010 年,在烟台市和寿光市开展市、县两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试点,探索制定了包括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教育训练、装备配备、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在内的《山东省市县两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基本框架(讨论稿)》。2010 年11 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应急救援工作推进会,进一步推广总结烟台市和寿光市政府的经验做法,规范全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当前依托消防部队组建综合性 应急救援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逐步建立,应急管理组织不断健全,特别是依托消防部队应急救援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组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发挥的作用日显突出。以山东省为例,2010 年1月1日至12 月21 日,全省消防部队除扑救火灾以外的救援救助出动次数为24468 次,抢救被困人员4861 人;2009 年同期救援救助出动次数为20260 次,抢救被困人员4060 人;2008 年同期救援救助出动次数为17439 次,抢救被困人员3930 人。无论是应急救援的任务量还是抢救人员的数量都在逐年上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很不平衡,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着思想认识不一致,资源配置不合理,装备和力量不足,应急响应、联勤联动、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制约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发展的问题。

nlc202309030842

一是思想认识不一致

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对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总体态度积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坚持把依托消防部队建立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作为最专业、最有战斗力的应急救援力量来建设和使用。但是,也有少数地方党委、政府并没有真正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政府应急管理水平、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的大事、急事、要事来抓,对应急救援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被动推进,仅限于挂牌了、组建了,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所谓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只是在消防部队挂了两块牌子,多了一个名称,没有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供体制和机制的支撑。

二是资源配置不合理

当前各地应急救援力量,主要包括依托各级公安消防部队组建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由解放军预备役、武警部队、民兵等力量组成的骨干应急救援队伍;由地震、气象、人防、水利、卫生等政府相关部门组建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由企事业单位、社区等组建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由各行业、各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应急救援队伍以及由共青团、红十字会等其他组织建立的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以上六类应急救援队伍中仅政府相关部门组建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就有24 种。其中依托各级公安消防部队组建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充分发挥了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等优势,承担了大部分应急救援任务。但当前应急救援体系众多,资源配置渠道多样化,使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经费投入、装备配备、警力配置等方面还不能做到优先保障,与应急救援中发挥的主力作用不相称。例如最先进的地震救援装备配备在地震部门,用于中毒现场进行化学毒物检测的化学应急检测车配备在卫生部门,高速公路救援队配备了大量先进救援设备,而这些先进的救援装备却没有配给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消防部队。有的部门组建的应急救援队伍长期闲置,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是组织指挥不统一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指挥中心,多支职能单一的应急救援力量并存,互不隶属,各应急救援职能部门虽然建立了各自的应急指挥平台,但这些系统各自独立、自成体系,注重部门行业的垂直管理,不注重地域层面救援力量的横向联动。当前公安部门推行的110 、119 、122“三台合一”,也只是整合了应急救援资源的一部分,难以实现全面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一些应急情况的处置,往往是由消防部队单独完成的,联勤联动也只是在救援任务量大、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或党政领导到场启动相关预案后才得以落实。加之受本位主义驱使,少数部门在应急救援准备和行动中缺乏组织上的严密性和纪律上的约束性,追求权利和利益最大化、责任和风险最小化,一旦消防到场,一些部门就退居“二线”,由此而加重了消防部队的负担,也影响了应急救援的效率。

加快推进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是加快省、市、县三级应急信息平台建设

应急信息平台是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中重要的基础保障,是保证应急信息传递快速、顺畅、准确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平台。“十一五”期间国家启动了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有关公共安全监测监控、预测预警、指挥决策与处置等核心技术难关已基本攻克,下一步要依托政府应急管理部门,逐步推进省、市、县三级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尽快建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资源共享、快速反应、实用高效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为构建准确、快速、一体化的应急决策指挥和工作系统提供支撑和保障,并依托信息平台建立起应急救援队伍、技术装备、危险源等数据在内的应急资源数据库,实现现有资源的系统化、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要突出本级层面的横向联勤联动和指挥调度,突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的主力作用和主导地位,充分考虑和借鉴“三台合一”模式,整合公安、民政、水利、气象等有关部门的现有资源和技术,避免重复建设。

二是整合现有应急救援队伍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与其四面出击,到处投资建队伍, 不如集中人力、财力、物力, 建强、建好一支真正管用的队伍。“9.11”事件后,美国政府于2002 年把FEMA 、移民局、中情局及许多相关部门组合在一起成立了“国土安全部”,下辖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统一管理全国的防火救灾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分别设立了相对应的本级应急管理平台,配备了消防、地震、医疗、交通等各种紧急救援分队,统一管理防灾救灾工作,使得灾害的防范和救援效率有效提升。日本在1995 年阪神大地震后,开始优化整合救援力量结构,在国内实施紧急救援队制度,紧急救援队以县( 相当于中国的省) 为单位, 包括派遣指挥援助队、灭火救助队、救助援助队、急救援助队、后勤援助队等类别的综合救援体系得以确立,并在东京消防厅第二、三、八消防方面本部组建了3个消防救助机动部队, 装备了各种大功率、高性能的新型救援车辆和特种救援器材,实施全国范围内的机动紧急救援。近年来,山东省地震局与消防总队联合组建了山东省地震救援队,潍坊、德州等地的高速公路管理局与当地消防支队联合组建了高速公路救援队,泰安市泰山索道公司与泰安消防支队联合组建了索道应急救援队,等等这些在抗震救灾和应急救援实践中都充分发挥了作用,是整合应急救援资源的创新实践。实践证明,在我国公安消防部队作为政府综合应急救援力量, 是应急救援行动中的“拳头”和“尖兵”,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下一步应探索政府主导, 依托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对现有应急救援力量。除特殊领域或特种技能要求的以外,进行优化整合,进而建立高效、合理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是增加消防应急救援队伍人员数量

以消防队伍为承担各类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任务的主要力量,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与发展的共有模式,这些体制模式和成熟做法值得借鉴。其中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都采取了现役制、职业制相结合的消防力量构成模式。法国共有现役和职业制消防员约2.6 万人,志愿制消防员约19.8 万人,消防员约占全国人口的万分之三十七。意大利共有职业制消防员约3.1 万人,志愿制消防员约4000 人,现役制消防员约3400 人,消防员约占全国人口的万分之七。俄罗斯共有现役制消防员约27 万人,地方职业制消防员约11 万人,消防员约占全国人口的万分之二十七。就我国香港和澳门来看,香港消防处为准军事化组织,约8660 人,文职人员约590 人,消防员约占全区人口的万分之十四,澳门消防局有军事化人员约800 人,消防员约占全区人口的万分之二十。日本的消防力量构成主要有职业制和志愿制两种形式,其中职业制人员约有15.6 万人,志愿制消防人员约有95.2 万人,消防员约占全国人口的万分之八十八。目前我国有公安现役消防人员16 万人,合同制消防员1.5 万人(2007 年数据), 消防员人数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不相称的,急需增加消防应急救援队伍的人员数量。以山东省为例,全省现有的公安现役编制占全省人口的万分之六左右,为克服消防警力不足的问题,2002 年开始在青岛开展了合同制消防员试点工作,由此拉开了我国合同制消防员队伍建设的序幕,目前全省共有合同制消防员5234 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消防警力不足的问题。“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时期,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公共安全与应急救援水平的客观需求出发,在积极争取增加现役编制,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推广 “中央出编、地方出资”的模式增加现役警力,加大士官、干部骨干保留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合同制消防员的征召、培训、保障等相关工作体系,提高合同制消防员的社会认可度,增强消防员从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进行合同制消防员职业化的探索,使之发展成为一支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应急救援力量。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强化公共财政观念,充分认识到建设一支快速反应、战斗力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建设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情况不断增加,最终建立起稳定、多元的应急救援经费保障机制。在实施跨区域抢险救灾时所造成的装备、设备、器材和物资的损坏、损耗,突发事件所在地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补偿,进而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外围救援的补偿机制。加大装备建设投入,按照“结构合理、功能多样、防护优先、实用高效”的原则,加强个人防护、防化救援、破拆排烟、生命搜救和反恐处突等应急救援装备配备,强化救援物资储备,积极引进新型、高效、实用的装备,不断优化装备结构,提升作战效能。要按照公安部《县级综合性(消防)应急救援队装备配备标准(试行)》要求,优先配齐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的装备。加快建立警地联储、紧急调用、机动运输等应急保障机制,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张德宽 山东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参考文献: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08 年10 月28 日修订通过,2009 年5月1日起施行。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07 年8月30 日通过,2007 年11 月1日起施行。

③ 郭铁男等,《中国消防手册·抢险救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年版。

④ 杨辉解,《紧急状态与公安机关应急机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篇5: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制度

一、为了加强和规范我校应急队伍建设与管理,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本制度。

二、本管理制度针对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及成员和应急救援队伍小组及成员。

三、按照“统一指挥、纪律严明、反应迅速、处置高效、布局合理”的原则根据本公司突发事件特点,统筹建设和管理应急救援队伍。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条件:

一、根据我校能更好的处理突发事件的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建立正规的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和应急救援队伍。

二、纳入应急救援队伍的成员,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身体条件,并有遇事“不慌、不乱、不怕”的心里素质。

队员条件:

一、热爱工作、忠实履行职责和义务;具有奉献、敬业、团结合作精神。

二、身体健康,年龄控制在50岁以下的教师。

三、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接受过应急培训和处理过突发事件者优先。

大影响恶劣的。

2、3、未及时采取措施处置突发事件或处置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不服从指挥机构对突发事件的指挥的。

二里镇中心小学

篇6:防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为了切实做好学校的防汛工作,确保我校全体师生安全防汛和学校财产等不受损失,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防汛工作预案:

一、成立防汛领导小组 组 长:季春梅 副组长:赵明亮、李进中

组 员 :丁小峰、常福阳、唐振鲁、王付军 领导小组的职责:

具体负责本校的防汛工作,做好校舍的安全检查工作,积极与周边单位联系协调安 排好本校防汛抢险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师生做好防汛抗台工作的宣传教育, 坚持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 做好防汛工作, 立足于防大汛, 抗大洪, 确保学校财产等不受损失, 师生无伤亡。

二、成立防汛抢险队 队 长:季春梅 副队长:赵明亮

组 员:各年级、科室主要领导及所属全体教师、职员

三、报警程序

1、校园值班室

2、学校校长

3、具体领导报告上级部门

四、防汛工作安排及措施

1.成立本校的防汛领导小组和抢险队, 具体负责本校的防汛工作, 确保师生安全渡 汛和学校财产不受损失。

2.做好防汛宣传工作,提高全体师生的防汛意识,确保师生无伤亡,校舍无塌方。

3.防汛期间坚持 24小时值班。实行领导班子值班制度, 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 不 能离岗、脱岗、代岗,如遇大雨,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老师必须到岗。

4.总务处要将所有房屋等进行严格细致的检查, 不留死角, 发现问题及时与上级联 系、修复,提高防灾意识。

5.防汛抢险队成员要做到手机不关机,保证通讯工具畅通,及时联系,每当遇到 特大暴雨,都应注意观察河流的水位上涨情况,并将学校的情况及时向上级联系汇报。

6.做好避险看护工作,尤其是路远的学生学生。汛期期间,视情况可提前放学,遇 险情学生在没家长接送和老师看护下, 不能单独离校, 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确保无 人员伤亡。

⒎及时掌握险情,一旦学校发生洪涝灾害,全体抢险队员应立即赶到学校,听从校 长的指挥,奋力抢搬学校的教学物质。

五、注意事项

1、抗洪的首要的任务是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救灾要在确保人员不受伤害的前提下 进行。

2、一般不组织学生参加救灾。

篇7:学校应急救援队伍制度

开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综合试点工作以来,我矿通安部

门狠抓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大力加强应急队伍体

系、预案体系、支撑体系建设,有效提升了安全生产和应急

管理水平及应急能力,对促进我矿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应急演练是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人员

素质和应急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提高事故防范和处置水平的重要途径。应急演练充分展示我矿应急队伍良好的专业素

质、严明的组织纪律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标志着我矿安全生

产水平和应急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矿要以这次现场会及演练为契机,认真总结这次应急演练的经验,积极探索应急演练新方式、新方法,进一步提高演

练和预案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努力使我矿应急队伍

技能、装备水平、信息化水平、协作水平、救援指挥水平得

到更大提升,为推动我矿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

篇8:浅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公共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始终面对的基本问题。我国历来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 分布地域广, 发生频率高, 损失非常严重。迄今为止, 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2/3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 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与此同时,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矛盾凸显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口增长、产业聚集、城市扩张给中国城市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矛盾, 能源、交通、电力、化工、卫生等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公共安全形势严峻。过去以行业为主体的专业救援队伍已经无法单独完成大规模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完善应急救援机制”的要求, 这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建立一支反应快速、技术性强、功能多样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是当前我国面对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湖北、云南两省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湖北、云南两省, 作为灾害较为多发地区, 在积极应对严峻的灾害形势、强力推进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面,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 湖北省应急救援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湖北省地处华中腹地, 地貌多样, 灾害较为多发, 事故处置和救援工作任务繁重。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应急救援工作。2010年以全国基层应急救援中部试点为契机, 按照“政府主导、消防牵头、多点培育、整体推进”的思路, 建立了基层应急救援的“一个平台”、“三种模式”和“五大体系”。

1. 全省应急救援指挥调度规范化。

省、市、县三级政府均依托各级公安消防部队, 充分发挥119通信指挥系统的资源优势, 建设应急救援指挥平台。通过“一个平台”建立灾情预警预测机制、统一调度指挥机制、分级分类响应机制, 实现与各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 完善道路、交通、水源、救援力量、专家人员、保障物资在内的基础信息数据库、灾害事故预案库和“八大类型”重大灾害事故案例库, 按照灾害事故类型和等级实行四级响应, 增强应对灾害事故的主动性与针对性。

2. 应急救援资源整合效益最大化。

建立“轮值”、“混编”、“分点”三种县域应急救援模式。轮值执勤模式即“部门派驻、政府补贴、轮流值守”。以赤壁为例, 市政府依托消防站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组织机构代码的应急救援中心, 全市10支专业队每周各派4名队员轮流值守, 每天保持45人常备执勤力量。分点执勤模式即“分类建队、单位保障、联动响应”。各专业队都是常备执勤力量, 有规范的执勤值班场所, 实行24小时专人值守, 应急救援局 (中心) 通过网络指挥平台对各队值班、训练、出动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遇有应急任务, 按照调度程序、力量编成和处置规程进行独立处置或联合处置。该模式将政府应急管理责任合理分解到各部门和单位, 队伍管理层级明确, 机动性强, 提高了处置灾害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混编执勤模式即“社会招聘、政府出资、混合值守”, 即将公安消防队员、专业队员和合同制队员混编驻守, 形成相对固定的执勤力量, 集中管理训练, 统一调度指挥。

3. 推动基层应急救援工作可持续发展。

一是法律制度体系, 从省、市、县三级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训练、管理、联动、保障等方面先后出台相关法规制度, 给予强力政策支持。二是应急力量体系, 建立以公安消防部队为骨干、多种形式消防队为补充的综合应急力量, 建立以职能部门为骨干、相关行业为补充的专业应急力量, 建立以民兵预备役为骨干、志愿者为补充的战时动员力量, 建立以各类专家为骨干、行业经验丰富人员为补充的辅助决策力量。三是应急装备体系, 根据各类灾害事故处置需要, 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 不断优化应急救援装备结构。四是应急训练体系, 各级政府依托消防现有场地和设施建设训练基地, 分批组织各专业队进驻基地接受应急救援系统培训。各级应急救援队分年度、分专业统一制定训练计划, 下达训练科目, 编制训练规程, 政府定期对各专业队组织训练考评, 并且结合灾害事故特点, 结合各专业队的职责任务, 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联合实战演练, 不断提高协同作战能力。五是应急保障体系, 各级政府将应急救援队伍专项经费全部纳入统计财政预算, 建立应急救援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所有装备、物资实行集装箱式、模块化保障。

(二) 云南省应急救援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云南是一个集边疆、山区、多民族于一体的经济欠发达省份, 也是我国自然灾害形势最严峻的省区之一。在公安部“长沙会议”后, 云南消防总队依托公安消防总队组建省综合应急救援总队, 全省所有州市和129个县 (市、区) 全部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建成了覆盖全省、上下衔接、反应灵敏、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其主要做法有:

1. 立足“三个依靠”,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一是依靠政府主导, 省政府高度重视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把驻军、武警部队、民政、应急等部门调整为消防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 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和沟通协调机制。把加强消防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作为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纳入政府目标绩效考核, 将其作为政府工程来推进, 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二是依靠规划牵引, 省政府将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作为重点专项规划来编制, 把消防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对各级各部门落实规划的年度目标、具体任务、工作责任进行了分解细化, 形成了完善的责任体系。三是依靠制度规划, 把应急救援职责写入《云南省消防条例》, 明确了各专项应急部门、单位的职责、任务, 同时出台《关于加强全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意见》, 推动各地普遍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领导机构, 把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纳入了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协调联动、规范处置的应急救援工作格局。

2. 围绕“三个坚持”, 稳步推进队伍建设。

一是坚持分步推进, 针对云南各地应急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的实情, 按照“组建一支队伍、建立一个机构、健全一套运行机制、制定一套指挥流程、出台一份管用文件、举办一次联合实战演练、总结一套建设经验”的“七个一”步骤, 分步推进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逐一明确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标准和完成时限, 并及时召开现场会、推进会。二是坚持因情施策, 针对各地经济社会条件和灾害类型差异大的实情, 摸索出3种建队模式:资源整合型、中心指挥型、常设机构型, 形成了省有机动力量、州 (市) 有专业力量、县 (市、区) 有综合力量的救援力量格局。三是把提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作为队伍建设的关键, 着眼灾害救援的专业化要求, 不断深化执勤训练改革, 采取轮值轮训勤务模式, 推行“演练日”制度, 对各类专业救援人员进行不少于15天的业务培训, 并把农村、社区志愿者队伍纳入了联勤联训体系, 使联动力量延伸到了村寨。

3. 强化“三个保障”, 全力确保健康发展。

一是强化财力保障, 把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经费保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状, 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并将考核奖惩纳入省委、省政府集中检查考核评比内容, 推动建立健全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二是强化装备保障, 按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标准, 云南总队与省财政厅多次沟通协调, 联合报请省政府批准实施了加强灭火和应急救援装备建设三年投资计划, 推动省、州、县三级, 按照必须必配、急需急配原则, 投入大手笔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 同时各地与企业签订装备保障协议, 将应急装备、维修人员捆绑征调, 储备了一大批救援装备和物资, 更加符合实战需要。三是强化通信保障, 省综合应急救援总队与通信运营企业合作建设全省应急救援通信指挥光缆网, 建成纵向贯通各级、横向高度互联互通的跨部门、跨区域应急通信指挥平台。

(三) 湖北与云南省应急救援工作对我们的启示

1. 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组织基础。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党委、政府对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 直接影响到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成效。一是要汇报到位, 争取重视。湖北、云南紧紧抓住新《消防法》出台的有利时机, 主动多次向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专题汇报, 使党委、政府领导充分认识到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参谋到位, 呈好方案。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湖北、云南均做了充分的准备, 及时向省政府呈报详实的方案, 从而推动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政策法规、实施办法。三是要跟踪到位, 狠抓落实。加强汇报交流, 使地方党政领导的思路和决策很快得以落实, 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部署。

2. 部门协同融入发展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

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特点和优势在“综合”, 但难点也在“综合”。“综合”涉及到不同系统和层面间的合作, 需要政府行政组织内部的配合, 也需要行政部门与社会单位甚至纯社会单位之间的协作。一是要明确职责和责任, 严格落实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编制问题, 要推动政府建立规范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分工和问责机制, 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任务。二是要充分发挥应急委、应急办的领导作用, 如云南省推动政府州长、县 (市) 长担任应急指挥中心指挥长, 构筑了政府“大应急”的框架。三是要主动协调开展工作, 消防在与各部门的沟通互动中塑造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文化, 争取得到政府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实践发现, 对应急管理而言, 要实现优质化的管理目标, 需要建立起有效的跨部门协同机制, 形成一套能够共担风险的体制和机制, 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政策和弹性化的组织结构以应对合作产生的风险。

3. 建立机制着眼长效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能否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事关综合应急救援建设工作的成效, 直接影响着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的生命力。一是先要出台规范性文件, 就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依托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力量组成、职责任务、工作程序和综合保障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二是建立监督制约机制, 将综合应急救援的相关制度纳入地方立法, 将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内容纳入地方消防工作条例, 并可以通过人大和政协的力量来监督政府执行应急管理的职能。三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对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从常态应急救援工作保障和战时应急救援保障两大方向建立一系列制度和规定, 努力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经费保障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推动建立健全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三、区县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不足

目前, 全国各地的公共应急抢险救援力量主要有公安消防、武警、解放军、预备役民兵;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主要有交通、环卫、电力、供水、供气、医疗救护、铁路、地震等十几种救援力量;企业和社会救援力量主要是各大中型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

(一) 制度体系未能适应城市发展

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各地政府部门建立专门机构负责统一协调和管理。但应急反应和紧急救援实行的还是一种“分而治之”的行业垂直领导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条块分割缺乏整体合力。多支职能单一的应急救援力量并存, 互不隶属, 客观上造成遇险求助不便、接警出动迟缓、联动响应滞后、合成指挥不力等。二是多头重复投入缺乏成本观念, 浪费严重。三是职能单一缺乏常备主力, 没有一支政府直接指挥下、能妥善处置各种事故灾害的常规、常备、综合性应急救援力量。

(二) 应急管理薄弱, 应急反应迟缓

由于规章制度不完善, 体系机制不同, 各部门未能做到24小时日常值班制度, 直接影响突发事故现场快速处置。例如, 在北京市海淀区“4.8”三元绿荷奶牛养殖中心西郊二厂草料库房、“5.8”天下城市场等几起火灾事故中, 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都要求铲车、挖掘机、洒水车及早到场协助处置, 但均未能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到场, 延误灭火作战总攻时机。

(三) 装备量少质差, 处置能力不强

从部队角度考虑, 虽然各地区专业灾害事故处置队伍快速发展, 如北京市海淀区综合应急救援支队组建了7个应对高层、地下、化工、水上、山岳、地震、交通等灾害事故的专业救援队伍。但是, 部队处置特种灾害的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尤其是专业救援装备配备相对薄弱, 大功率排烟、破拆、照明装备、高喷车辆装备、冲锋舟、个人潜水装备、氧气呼吸器等装备配备不足。

从地方角度考虑, 虽然部分地区已形成了以政府专兼职消防队伍为主的乡镇消防力量, 但是水平参差不齐, 重形式轻内容、重建设轻管理, 且呈现点多分散的局面。部分企业专职消防队伍受企业体制、经费保障等条件的制约, 生存和发展环境比较恶劣、人员青黄不接、装备配备缺乏、处置能力不强, 无法有效控制与消除灾害事故。

(四) 战术创新跟不上抢险救援的要求

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石油化工企业、公众聚集场所大量涌现, 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新技术广泛开发利用, 火灾、爆炸等灾害事故的几率大大增加、处置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 国际形势日益严峻, 防范和有效地处置暴力恐怖事件已成为各国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目前在处置以上灾害事故的战术研究上还比较滞后, 能否适应抢险救援的现实要求还需经过实践的考验推敲。

(五) 经费不足, 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

虽然国家已从法律上规定了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对责任, 但由于对消防的投入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加之地区经济的差异, 消防装备器材发展并不平衡, 在实际的运作中并没有将消防经费真正地落实到位, 会直接导致之后工作难以开展。

四、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区县政府本着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 着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 落实各专项应急部门相关责任, 出台规章制度来确保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训练、管理、联动、保障等工作的落实。要从打基础、谋长远的角度出发, 以规章制度为支撑, 以力量、装备为重点, 以训练、保障为基础, 切实将各部门融入到综合应急救援工作当中, 作为一项党委工程、民生工程来抓。逐步加强和完善基层应急队伍建设, 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的工作原则, 寻找一条适合区县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 加强统一指挥, 优化队伍结构, 完善联动体系

首先, 依托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实现政府之间、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网格式互通平台, 将各应急组成力量统一纳入应急指挥体系, 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 各应急救援队伍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完善应急指挥网络和专家决策咨询机制, 建立预案等级响应制度, 明确各级灾害力量编成。

其次, 各地区县级专项应急救援队伍分阶段、分批次实现“七有”, 即:有固定执勤场所、有专业训练设施、有相关规章制度、有动态名册档案、有配套经费保障、有完善处置预案、有专业救援装备等, 建议在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设立各指挥部专有席位, 由单位出人、政府出资, 实行专业化指挥调度, 并由消防支队进行人员日常管理培训。

(三) 落实经费、加强器材装备配备, 积极促进应急救援队伍正规稳定发展

政府出台一系列硬性保障措施, 落实应急管理工作专项经费, 将应急救援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并逐年实现递增。通过设立应急救援工作专项基金等形式, 积极拓宽应急救援工作经费渠道。可以实行队员定期体检和专家特殊津贴制度;落实应急救援人员的医疗、工伤、抚恤等制度;出台应急装备建设规划, 按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标准》, 分年度配齐应急救援车辆和装备器材;出台《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标准》, 各职能部门按照政府补贴、对口支援和单位自筹等方式, 限时完成人员、车辆、装备和执勤点建设任务。各专业救援队的建设实行对口负责, 由本级财政和上级对口部门经费保障为主;政府专职应急救援队伍和志愿者建设由本级财政负责;各企业事业单位专职原则上由本单位自筹经费解决。

参考文献

[1].着力提升综合应急救援水平.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 2011.7.15

[2].王慧飞.消防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1 (3)

上一篇:仪器室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交警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