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教学影响论文

2024-05-31

网络对教学影响论文(精选6篇)

篇1:网络对教学影响论文

浅谈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思礼一中

刘艳峰

网络的不断开发和广泛应用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这将根本改变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信息生产、传播、继承方式,必然带动社会整体的变迁,由此引发的社会变动将是根本性的。由于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之上的信息高速公路的显著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在我们充分利用它提供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直面急剧上升的网络犯罪和道德失范问题,积极思考对策抵御其负面效应。所以,中学德育必须要面对由网络延伸所导致的青少年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变化。

最近,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播报了一期关于17岁少年黑客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网络知识设计了一个黑客网站,使登陆这个网站的上万台计算机陷入瘫痪,经济损失无法估量。而面对警察的询问,它竟然轻松的说,“我只不过是在网络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这难道也犯法吗?况且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能造成多大损失呢?”看完这个节目,然后联想近来在株洲发生的几起网络违法犯罪案件,觉得网络违法犯罪与我们的中学生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中学德育工作者警觉的信号。

一、网络给学校德育带工作来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信息具有及时性、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对用户来讲,使用时又具有匿名性;再加上青少年心理具有不成熟、不愿承担责任、又好新鲜、追求刺激、自由时髦的特征。所以上网成为青少年学生最为时尚、最合口味的学习娱乐休闲方式。一些学者在青少年网民中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令人担忧:承认自己“曾经”浏览过色情网站的占34.6%,承认“经常”去看有4.9%。其中很多青少年因此而荒废学业,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而在对接受调查的人的统计中,90%以上的青少年都是因为缺少外界的有力约束力,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而频繁的去访问色情站点„„武汉市公安部门调查显示,进入网吧的以大中小学生为主,约占70%,大专院校周边可达90%,热衷聊天室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3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或下载软件。因此,我们在分享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的道德法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对中学德育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信息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给中学生带来了自由宣泄的广泛空间,因而容易带来学生人格分裂、道德失范等问题。

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上网已不只是一种时尚,而是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带来巨大社会效能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出严峻挑战。良莠并存的信息对于自制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的中学生而言,其影响尤为显著。同时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等特征,言行不直接受道德和纪律法制的约束,很多人容易形成自由放荡、言不符实、崇尚虚无的品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网络社会问题日渐引发青少年道德失范问题。

网络言行随意放纵。调查发现,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的调查显示,6.6%的学生出于“好玩、表现个性”,21.3%的学生是因为“不痛快的时候发泄一下”,22.3%的学生是“别人对我用时我才用”,5.2%的学生是“大家都用我也用”。此外,有6.3%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

网络价值观念模糊。在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时,有66.1%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55.1%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

甚至有13.2%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有22.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10.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有35.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6.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帐号是不道德的。

人格冲突突出。调查显示,45.6%的中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其理由从高到低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青少年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前青少年学生还没有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发展的遗憾。

2、网络信息内容的多样性、共享性对传统德育工作内容、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挑战。

在网络世界中,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都与在物理空间有很大不同,人将摆脱诸如校园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物理实在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这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信息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我们不能为了维护传统道德而拒斥网络世界闯入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也不能听任网络世界的道德无序状态,或消极等待其自发的道德机制的形成,因为它将由于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密切联系而导致现实道德失范。如何在网络世界中引入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如何在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文明的促进的同时抵御其消极作用?如何协调既有道德与网络道德之间的关系,使之整体发展为信息社会更高水平的道德?这些均是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当今网络的优势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追逐,也自然伴随着产生了内容的多元性。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匿名传输是网上信息传输的一大特色。这不仅使别有用心者在摆脱了道德约束的状态下获得了同样便捷制造流言与谣言的可能,增添了法律约束的难度,而且极易使痴心迷恋者受到蛊惑和诱导,跌入各种美丽的陷阱。在网络社会之外,人们对于黑客和窃贼也采用了不同的伦理标准:公开讨论和研究黑客的攻击方法能够被社会所接受,而对偷窃技术的公开讨论研究则不为社会伦理和法律所接受。事实上,BBS站点上众多黑客讨论区和各种黑客攻击方法的出版物的公开存在便鲜明地表达了社会对黑客更多的宽容。尽管有人认为这些讨论区可以增强防范黑客的意识和技术,但如果有人以增强防盗意识为名而公开讨论和出版印刷各种偷窃技术,无疑会招致各方的责难。此外,当某人被偷窃了,无疑会赢得很多的同情,而当某公司的服务器被黑客攻破,社会的同情心却很少放在受害者身上,反而对黑客的技术报以敬佩。现实社会中的学校德育工作与网络虚拟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冲突。显然,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与挑战。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又空前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这些同样会在网络信息中以各种面目出现。因此,德育以什么样的对策来保证自身理念转输的主导性地位,就成为摆在眼前的挑战之二。

3、是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对现有教育方法的单向性的挑战。

在开放式系统中网络成员之间沟通的交互性。聊天室内,你可以毫不负责地说三道四,指点江山。每个上网者既可以接受信息,又能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又相互感染;而构成公众广泛参与、积极投入的暗含前提,就是在网络交互性中沟通双方的主体资格平等。由此导致个体的心声可以纵情张扬而不用担心“无人喝彩”。

有些中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时候,有些中学生有在网上搞“网恋”的现象,有些看黄色网页,但这在学校是不允许的。

在网络所构建的这样一个交互式平台上,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被极大地调动和刺激起来,并将使其认知方式与情感评价产生连贯性的感染。这对我们德育传统的单向的教育方法的冲撞是最为突出的。所以,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眼前的挑战之三。

4、网络发展形式的创新性对现有教育模式的滞后性的挑战。

网络是创新的产物,其创新的形式,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知过程。然而,与青少年学生的内在需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某些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自身素质等关键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空泛的高谈阔论与媚俗的市井传闻都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并存。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形象来适应这个创新的时代,是摆在我们眼前的所以,学校应该发挥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加强联合行动打击网络犯罪,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各种犯罪行为。首先,要不断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加强规范,依法管理,保障和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对网络违法犯罪,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办法加以解决。预防在教育,治理在执法部门,教育与惩处相结合,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再次,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承担起对青少年教育、监护的义务,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只有这样才能够扬网络之长而避其短,“三位一体”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建立起现代化德育网络体系。

当然,学校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在迎接网络时代给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理应站在时代前列,做出积极的探索。

第一:

德育工作理念要有新的突破。一般来讲新事物的出现在人们心理会呈现三个阶段性特征:第一“好奇”阶段。这时期人们对它抱着尝试的心理对它进行观察、应用,一直到熟悉了它的性能,产生稳定的情感(喜欢或厌恶等)。如果时好的产品或是有生命力的新事物,人们就会对它形成第二个心理阶段即“趋之若鹜”阶段。这时期人们对它抱着喜好的心理对它进行最大可能地应用,这个时期一般也是产品的完善期。第三“习惯”、“冷漠”期。这一时期只有稳定的消费者进行习惯性消费,感情逐渐趋向冷漠。中学德育工作者应该清楚的知道现阶段互联网在青少年心中正处于第二心理阶段,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因势利导树立现代德育网络体系观。

第二:

德育工作方法要有新变化。在当今这个开放的时代,各种观念、思想不但碰撞,交互更新。对中学生这一不成熟的群体,进行适当的观念灌输是必要的。但一味灌输势必会适得其反,令人产生反感。特别是现在各种媒体以各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在占有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就不可能在一些“华衣化”错误观念面前正确、有效地引导和占领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应积极探索新手段新方法来推进我们的德育工作,特别是要把网络等现代化媒体有效地利用起来。如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大力开发旨在培养或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网络游戏和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养成的社会生活情境模拟的软件(模拟法庭、模拟社区活动等)。在教学方面,教师更应该破除传统,以生动活泼的讨论、演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代替沉闷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增强课堂吸引力;大力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风,让学生们自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教学上应加强道德养成方法的教育,实现“授鱼”向“授渔”的转变,培养学生养成“内省慎独”的道德修行法,加强自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网络虚拟性带来的“不在现场不担责任”的道德危机。

此外,构建校园德育网络体系,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并开辟学校德育的虚拟阵地。实现全国范围内学校之间、至少在地区范围内学校之间的德育网络体系的贯通与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总之,在网络日益高速发展的新世纪,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把握解决“网络道德失范”这一工作重点,抓住机遇迅速把德育与网络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学校德育网络体系,保持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实效性,持久性,为网络时代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浅谈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姓名:刘艳峰

单位:济源市思礼一中

电话:***

篇2:网络对教学影响论文

作者:赵晓彬

来源:《考试周刊》2014年第08期

摘 要: 在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语言对传统规范化的汉语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对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对作文词语的选择使用,对表达方式的运用和对作文的立意。本文针对网络语言的特点,结合实际教学指出网络语言对写作的影响,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网络语言更好地为作文教学服务。

关键词: 网络语言 初中作文教学 影响

网络语言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媒体的广泛使用而产生的新生事物,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和语言现象。它主要包括英文网语、数字网语、符号网语和拼音网语等,还有一些是网民为了标新立异而自己创建的新词语。它有着不同于传统语言的鲜明个性,即新颖时尚性、幽默风趣性和个性张扬性。网络语言的源起最初是网民在使用聊天工具时,为了使聊天语言更快捷或者为了某种特定需要而创造的。关于网络语言的界定和分类,我们可以有两个理解,一是广义的理解,即凡是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词语都被视为网络语言,如木马、病毒、防火墙、网页、平台等,这些词语是涉及网络的专门术语,相当于语言的书面语。二是狭义的理解,即用于网络交际而活跃于网上的聊天工具或者网上论坛的一些常用词语,如:菜鸟、美眉、拍砖、⊙?摇 ?摇⊙b汗等。

中学生现在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接受新兴事物的敏感期,他们喜欢上网,喜欢使用网络聊天工具,网络语言很容易进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尤其在学生的写作中,经常能够看到网络语言的身影,让老师在阅读他们的作文时如坠云里雾里,不知学生想要表达的什么。下面我们就结合网络语言的特点谈谈其对作文教学的影响。

一、从正面影响看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系统,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进步,语言的发展不是故步不前,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它并不是静态的封闭系统,而是随着文化的进步和文明的演进,做自我规范和新陈代谢,淘汰旧词、吸收新词。从这个意义层面来讲,语言系统就是旧词消失、新词演绎的不断整合,这充分展示了语言词汇系统具有长久生命力。网络用语的出现印证了语言系统的发展,如:“互动”、“脱口秀”、“双赢”等新词,随着人们使用的广泛性已被收入汉语词典,像“哇噻”、“伊妹儿”、“酷毙”这些网络新兴词语也已经被人们熟知。

有些是旧词新意,如:“大虾”实指网络高手,“粉丝”指歌迷或影迷,“白骨精”指白领+骨干+精英。这些网络语言不仅丰富了网民们的网络生活,还充实了网络交际的方式。

网络语言幽默风趣和新颖,符合现代社会生活理念和时尚,使枯燥的文字变得活灵活现,人们自然乐在其中。中学生本身就有着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心理和天真随意的天性,他们在写作时不会拘泥于传统的语言模式和规范,而是大胆地融合网络流行语。这样就会使作文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这种标新立异的表现形式虽然让老师感觉不符合语文作文规范,但确实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二、从负面影响看有以下几点值得讨论

(一)学生作文中出现大量错别字

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写作时由于受网络语言的影响,经常把正确的规范性汉语表达写成错误的别字,如:把“美女”写成“霉女”、“喜欢”写成“稀饭”、“版主”写成“斑竹”。这说明网络语言已经以势如破竹之势冲击着现代汉语使用的规范,并且不断改写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有的中学生在使用拼音输入法时,为了打字速度快捷,忽视对字形的选择和分辨。有的学生拼音本来就不好,普通话不标准,故意使用错别字,造成了作文表情达意的模糊性,甚至让人产生不忍直视之感。

(二)词语的使用变异

周有光先生说:“只有文章写得明白如话,念出来大家听得懂,汉字规范化,减少学习困难和使用不便,才叫中国语文的现代化。”现在中学生的作文由于充斥着大量让人看不懂的网络用语,尤其在老师上网时间少,没有这方面词汇更新的情况下,阅读他们的作文直接就是云里雾里、不知所谓。特别是字母缩写、数字串和表情符号的使用,使得学生的作文呈现千奇百怪的现象,如gg(哥哥)、pf(佩服)、3x(thanks)、886(拜拜咯)、7456(气死我了)、555(呜呜呜)。

(三)语法规则的随意性

网络语言具有生动有趣的一面,使用时非常随意,句法结构简单而松散,在语法方面基本没有什么规则,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例如作文中经常会出现类似这样的例子:“我看书在图书馆”、“我走先”、“我汗”、“雷翻了”、“表这样”、“很无语他”。这种任意改变语法规则,使得学生对语法成分的模糊、对词性概念的异化。这样的作文读来让人难以接受,使得目前语法教学难上加难。教师在语文作文教学时面对这样语法规则严重缺失的文章,的确是非常头痛,不断更新的网络语言对教师和学生是双重挑战,学生更是缺少了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体验。

(四)考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观点,强调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冯骥才先生曾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的讲,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语言文字又是审美的重要内容。”因此

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要体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文关怀。然而现在学生时常接触新兴的网络语言,并把它们带到实际写作中,直接破坏了作文的内涵和美感。如:“四库全书”写成“四裤全输”、“不醉无归”写成“不醉乌龟”等,还有很多脏话黑话层出不穷地出现在作文中,不健康的网络语言会影响学生的文化情趣和审美修养,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更是难以实现。参考文献:

篇3:网络对英语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确保了英语学习者教育地位的平等性

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不论贫富贵贱, 不分男女老少,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搜寻到所需的有关于英语学习的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 英语学习者有平等交流、互帮互学的权利, 他们以平等的方式进入网络, 共同分享网络资源。教育资源不再为教育者单独掌握, 受教育者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育信息, 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信息。网络给英语学习者提供多种交流的途径, 例如: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MSN、英语聊天室等网络交流方式与别的国家的学生进行远程交流。在聊天室里, 教师可以采取问题教学、角色扮演、辩论等以学为中心的各种模式进行语言教学, 促进和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培养学生的写作、听力和交际能力。无论通过上述哪种途径, 任何一个英语学习者都可以不断地提高和改进自身的英语水平, 最终达到每个英语学习者教育地位的平等性。

二、网络确保了英语教育内容、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

网络的另一特点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 这必将给英语学习者提供更加多样、全面、丰富的英语学习内容。网络内容覆盖面广, 几乎无所不包, 而且资源共享, 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任何所需的英语知识。了解和掌握说英语国家的文化是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 网络为英语学习者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 在网络的帮助下, 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学习的方式和资源。例如:学校可以建立英语学习网站, 或者大面积搜索一些适合英语学习的网站, 然后向学生进行推荐, 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去浏览, 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有很多人喜欢听英文歌曲和看英文原版电影, 这也是学好英语、练习英语听力和语感的最佳方式。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爱好, 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英文歌曲和电影, 充分利用学校为班级配置的多媒体设备, 使之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在下班后, 通过QQ、MSN等网络交流方式在家里跟学生用英语进行沟通, 帮助学生解答英语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 这样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 并且学生能及时向老师请教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三、网络使得英语学习者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

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间接交往为主, 以符号为其表现形式。这样便使得英语学习者不再羞涩, 敢于并乐于在网络上进行沟通和互动。传统的英语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 受教育者是在教师的安排和管理下进行的“你教我学、你说我记、你考我答”, 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 英语学习者不必像传统的英语教育那样由老师指定并强迫他们去学什么或者怎样学。相反, 学生可以自己做决定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 独立地访问所需要的网站, 主动了解各种信息, 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样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极大兴趣, 有利于英语学习者的个性张扬。

四、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网络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英语教学更是离不开网络这一有效工具, 网络技术的日趋完善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网络自身的特点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英语教育者要合理利用网络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英语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变“教我学”为“我要学”, 不断提高英语学习的实效。

事实上,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在欣喜网络给英语教学带来的许多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的同时, 也不得不努力抵制它给英语学习者造成的很多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叶晓洁.利用多媒体手段, 创建英语教学新模式[J].英语辅导报, 2000-2001年, 第36期.

[2]路荣芬.制约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因素与教学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07) .

[3]王立群, 张燕如.互联网英语语音聊天室及对口语学习的作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6) .

[4]王松涛.论网络学习[J].教育研究, 2000 (03) .

[5]侯三林.浅议运用网络聊天技术促进大学英语教学[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 (02) .

篇4:网络对设计素描教学的影响

设计素描教学的现状

设计素描概念的提出至今还不足一百年,1919年德国公立包豪斯学校(后称包豪斯设计学院)开创了设计素描教学。而我国是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将其引入,90年代才真正将设计素描列入设计教学体系之中。应该说目前设计素描在我国还处于形成与发展时期,许多学术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检验。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学科的设计素描,还具有更多的实际意义。它不仅能解决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也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换言之,设计素描训练是发掘人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是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门必修的造型基础课程。就设计素描教学而言,目前我国各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都不尽相同:有的以绘画性素描的造型基础训练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写实或具象表现能力;有的以结构素描训练为主,培养学生表现物象的内外形体结构的构造组合关系能力;有的以抽象性的创意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意向性表现能力……总之,教学方式和方法各有不同,有的认为设计素描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有的认为只要绘画性或写实性素描的基础很好,就可以完全解决艺术设计所需的造型基础能力。

在设计素描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敏锐捕捉形体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以特殊的观察方式掌握物象形体内外的构造规律,在画面中重构物象的空间构造,从中寻找设计构想,并进一步激发设计灵感,这样既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设计素描基础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让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学生学习和创作的动力,进而达到培养创意思维的目的。

运用网络科技转变教学思路

互联网以信息资源丰富、传输便捷的优势而备受人们的青睐,迅速进入大学校园,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知道,在网络时代好多美术设计课程都是依靠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方式完成的,通过网络教学更能加深对传统设计素描教学的认识。传统的设计素描教学与绘画专业素描教学并无二致,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过分强调写实或具象造型训练,往往是教师在教室摆放静物,并以一种固定的观察方式和表现方式要求学生,从而弱化了设计意识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至今仍然被许多院校沿用。因此我们首先应打破常规,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启发引导学生,给他们更广泛的自主的空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使每个学生的特长与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路,例如,改变统一摆放静物组合的教学习惯,学生自主选择描绘对象,让他们集体讨论、自己动手摆放他们感兴趣的静物,甚至可以摆放学生们自己的物品。另外,自然界中隐藏着各种各样形式美的因素,在设计素描训练中应鼓励学生从自然界的各种物象中去观察和分析,而不应局限在课堂的有限空间里。

其次,启发学生尝试多种观察方法。例如,舍大观小,即轻描淡写大而无用的整体,把原本很小的,但形态、肌理都很有特点的局部进行突出表现;再比如,由内及外,忽略或剥离外部形态,把内部的结构进行外化表现,这样会让画面有一种新奇美、陌生美。这种“换个角度看世界”的方法具有转变传统观察方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美、创造美。

再次,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表现方法,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画面效果表现同一命题。在设计素描练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自由,但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自由想象但不能缺少设计意识,否则就是盲目乱画。例如夸张要适度,要符合命题的要求;变形要有分寸,要抓住对象特征;添加要合理,要符合画面构成的需要;组合要有序,要让画面充满联系。第二,大胆描绘但要注意画面构成。构成是设计素描的灵魂,设计素描的重点不是所描绘的事物,而是整个画面的构成设计。通过改变画面中点、线、面、黑、白、灰的组合,可以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画面构成形式。通过多种表现方法的尝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设计素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无限可能性。

通过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任何一门课程,其教学的过程都是教师启发学生发现的过程。如上所说,设计素描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重点是训练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主动训练在具象中发现抽象因素的能力。

设计素描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形式,而艺术创作需要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内心的感悟。我们知道,在绘画创作时,画家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搜集创作素材,寻找创作灵感。而最终画家要从大量的素材中选出具有典型性的材料。设计素描也是如此,所以,在设计素描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通过素描这一载体去发现和抽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的具象和抽象的符号,并进行归纳和整理,进而为艺术设计提供思路,这一点对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让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品格,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一种能从普通物象中发现各种不同的艺术美感的能力,这是一种深层而有效的审美经验的积累。这一点对于设计专业学生以后的专业设计之路有着极大的帮助。

通过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意识和审美力

计算机是个很好的绘画平台,它的使用能进一步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我们知道,平面构成分自然构成和抽象构成。从具象的自然构成中解构出来的抽象的点、线、面是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而这些点、线、面的重新组合就变成了具有单纯形式美感的抽象构成。点、线、面是最基本的艺术语言的元素,具有完全独立性,它们有规律的组合可以表现各种自然物象。它们也可以不受客观物象的限制而独立组成具有抽象审美价值的画面。把具体的物象渐变到抽象的点、线、面的组合,是平面构成训练的一个必要环节,这可以训练人的抽象思维能力。

换个角度讲,“美术”是创造“美”的艺术,而要创造“美”需要具备发现美的眼睛,因此,较高的审美修养是美术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渗透在艺术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设计素描基础课更应该注重这一点。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进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式美。例如插花,通过精心的构思,巧妙的搭配,插在花瓶里的鲜花就比桌面上随便摆放的鲜花更具有形式感,这就是一种形式美。通过一些实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同时,在设计素描基础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尝试各种形式语言,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制造不同的画面效果。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素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无限可能性。再次,利用各种媒介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的艺术理念与审美趋势,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审美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以上几步的进行,学生在设计素描基础课程中所学到的不仅有手头的功夫,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网络教学辅导应因材施教

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大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尽力引导学生把他们独特的创意用在实处。艺术没有固定标准,只有格调的高低,因此,要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由于当代审美的多元化决定了艺术表达的多元化,因此,艺术教育也应随时代发展变化而有所变动,传统的设计素描教学更应转变思路,鼓励创新意识不能只是空喊口号。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篇5:网络对教学影响论文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言学习的关键在于学,而不是在于教。学生能否进行自主学习对英语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网络的快捷、资源的丰富以及网络的高科技,给当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乐趣,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有主见地,探索性地进行学习,即能有效地进行英语学习。网络自身的特点必将给现代英语教学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

一、网络确保了英语学习者教育地位的平等性

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不论贫富贵贱,不分男女老少,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搜寻到所需的有关于英语学习的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英语学习者有平等交流、互帮互学的权利,他们以平等的方式进入网络,共同分享网络资源。教育资源不再为教育者单独掌握,受教育者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育信息,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信息。网络给英语学习者提供多种交流的途径,例如: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MSN、英语聊天室等网络交流方式与别的国家的学生进行远程交流。在聊天室里,教师可以采取问题教学、角色扮演、辩论等以学为中心的各种模式进行语言教学,促进和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培养学生的写作、听力和交际能力。无论通过上述哪种途径,任何一个英语学习者都可以不断地提高和改进自身的英语水平,最终达到每个英语学习者教育地位的平等性。

二、网络确保了英语教育内容、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

网络的另一特点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这必将给英语学习者提供更加多样、全面、丰富的英语学习内容。网络内容覆盖面广,几乎无所不包,而且资源共享,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任何所需的英语知识。了解和掌握说英语国家的文化是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网络为英语学习者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在网络的帮助下,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学习的方式和资源。例如:学校可以建立英语站,或者大面积搜索一些适合英语学习的网站,然后向学生进行推荐,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去浏览,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有很多人喜欢听英文歌曲和看英文原版电影,这也是学好英语、练习英语听力和语感的最佳方式。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爱好,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英文歌曲和电影,充分利用学校为班级配置的多媒体设备,使之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在下班后,通过QQ、MSN等网络交流方式在家里跟学生用英语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解答英语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这样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学生能及时向老师请教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三、网络使得英语学习者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

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间接交往为主,以符号为其表现形式。这样便使得英语学习者不再羞涩,敢于并乐于在网络上进行沟通和互动。传统的英语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受教育者是在教师的安排和管理下进行的“你教我学、你说我记、你考我答”,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英语学习者不必像传统的英语教育那样由老师指定并强迫他们去学什么或者怎样学。相反,学生可以自己做决定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独立地访问所需要的网站,主动了解各种信息,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极大兴趣,有利于英语学习者的个性张扬。

四、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英语教学更是离不开网络这一有效工具,网络技术的日趋完善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网络自身的特点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英语教育者要合理利用网络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英语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变“教我学”为“我要学”,不断提高英语学习的实效。

事实上,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欣喜网络给英语教学带来的许多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的同时,也不得不努力抵制它给英语学习者造成的很多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6:网络教学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网络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教育的飞速发展,当人们正在享受网络教育带来的成果时,一些不利于教育发展的因素凸现了出来,我们不得不以理性的头脑去思考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对网络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进行阐述,通过对学生情感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对教学管理四个方面的研究,从而引起人们对网络教育问题的关注.

作 者:杨双丽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CSSCI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FO 年,卷(期):20xx “”(11) 分类号:G434 关键词:网络教育 情感 虚拟现实 思维模式

上一篇:群文阅读活动总结下一篇:动感地带案例调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