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024-06-23

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精选十篇)

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篇1

一、司法审判实务中网络舆论的利与弊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逐渐深化, 现实生活中网络舆论在司法审判实务中的影响逐渐加深, 舆论的导向性对司法审判实务产生了双向影响。

( 一) 网络舆论可以监督司法审判

司法权作为国家赋予司法机关的专属权利, 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独立行使, 不受他人干扰。网络舆论是民意表达的平台之一, 为公民言论自由权与监督权的行使提供了便利, 同时为舆论监督司法活动的公正性提供了保障。通过网络可以将部分案件的司法审判过程公布, 使司法审判更为公开透明, 减少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防止司法独断的发生。

( 二) 司法审判中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

司法权独立行使是宪法的规定, 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进行监督的同时, 却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司法审判的独立进行。

1. 非理性的网络舆论干预司法独立

舆论媒体对案件事实的报道, 通常会为了单纯追求收视率和发行量, 不计手段追求效率, 夸张阐述事实, 使用带有倾向性的主观性言词, 导致社会公众对案件了解有失偏颇, 易于引发社会舆论争端, 使得公众对司法部门工作的合法性、公正性产生质疑, 影响法官独立审判。[1]

2. 失真的网络舆论冲击司法权威

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审判是通过对法律事实与证据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独立公正审判。个别网民利用网络对司法机关进行抨击, 把个别司法腐败、个案不公等现象扩大化, 将个别法官的自身问题、个人的过失归咎于整个司法系统, 对法院的声誉进行诋毁, 令舆论施压于司法机关损害了司法权威的同时降低了司法公信力。

二、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造成干扰的原因分析

( 一) 价值追求评价标准的差异

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在价值追求上有着相似之处, 即对公平正义的倡导。但在具体的评判标准方面, 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对公平与正义的评判标准有所不同。司法审判追求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 而舆论更倾向于对道德理念的维护。道德理念与法律评价标准之间的出入, 感性认识与理性审判的不一致, 使得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结果之间产生差别。

( 二) 网络舆论环境缺自律与管控缺失

网络的开放性与自主性保障了公民言论自由权的行使, 却也隐藏着巨大的隐患。权利的不适当履行, 缺乏有效的规制, 使网络的消极影响更为显著。虚假信息肆意传播, 迷惑公众, 部分媒体工作者职业操守缺失, 片面追求舆论关注度等问题, 网络舆论环境缺自律与管控缺失的一系列现象, 对法官的独立审判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

( 三) 司法机关的信赖危机

部分案件的不公正审判, 使公正对司法机关的质疑度加深。部分法律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公众与司法机关之间信息不通畅等现象的存在, 降低了司法公信力, 加深了公民对司法的不信任感。

三、引导规制网络舆论的措施

自由只有受到法律的保护与限制才能更为客观理性的行使。为了更好的发挥网络舆论在实务中对司法审判监督的积极导向作用, 保障审判的独立与公正, 因此应当对当下的网络舆论环境进行规制。

( 一) 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理念

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我国网民结构参差不齐, 大部分网民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与技巧, 他们对具体司法案件的分析更多的是基于情感性判断而非理性的评判, 道德评价的感性认识左右他们的主观理性。当道德正义与法律正义发生冲突时, 只有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观念, 才能更好的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 形成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的良性互动。因此, 网民应当转变观念, 增强自身的法律素养, 规范自身言行, 发挥对司法审判监督的积极作用。

( 二) 构建绿色和谐的网络环境

通过网络实名制可以使网民自身加强自律, 发帖更为理性客观, 也有利于减少网络诈骗、暴力、诽谤、侵权等行为的发生, 方便相关部门对违法活动进行追责。但网络实名制的实行, 会使群众举报的热情与胆量减弱, 部分当权者对实名举报人员的打击报复的可能性使得当下网络实名制推进, 不能一刀切地盲目实施, 网络实名制应当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逐步完善。

总之, 网络舆论可以对司法审判进行监督, 促进司法审判独立与公正, 网络舆论积极面的彰显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监督与规范, 逐步推进落实审判公开, 推动《新闻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出台, 为实现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间的良性互动而努力。

参考文献

网络对大学生活的影响 篇2

互联网的普及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不少影响,它在间接中不断的改变着大学生们的生活。

网络将缩短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从根本上重塑人类的生存形态,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然。技术从来不是中立的,它往往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如能正确利用网络.互联网会对进入其中的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求知途径。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网络的平等性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新空间.等等。但是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也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 网络的正面影响

1、网络有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大学生 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大学生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大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还可以网上相约,网下聚会,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滋润和补充,从而及时化解矛盾,起到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2、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家庭乃至于社会的稳定。

3、开拓大学生全球视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上网使大学生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二 网络的负面影响

1、对于大学生“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大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大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大学生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大学生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大学生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3、信息垃圾弱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大学生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大学生。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污染大学生心灵,误导大学生行为。

4、网络的隐蔽性,导致大学生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大学生浏览黄 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 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大学生 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 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大学生 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5、互联网的全球性使文化网络传播成为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冲突的主要诱因

网络使人们形成一个没有地域、没有国界的全球性媒体.由于技术的原因,对网上的内容现在没有也很难做到进一步严格的审查和核实,使得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错误的、先进与落后的信息充斥网络。淫秽、色情、暴力内容也在网上广为传播。这些造成了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全球性特征,使得西方文化的渗透加剧。这就意味着发达国家垄断着网上的信息资源,能够通过网络向全球大众不断的传递文化信息,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思想阵地,使青年形成西化的倾向,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淡薄。

我们应该作出积极的、超前的反映。只要我们扬长避短。未雨绸缪。对网络给青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以防范,创新工作方法,就能使大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1、转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

2、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提高其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3、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做好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的建设

4、加强大学生组织建设,消解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冲击

5、加强网络管理,加大网络立法力度,对大学生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和有效地预防网络犯罪。

大学生自身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上网的良好习惯。大学生不要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谩骂语言聊天,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约会,尽量看一些和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有益的东西并且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制力;在上网之前,最好能拟个小计划,把要做的事情先写下来,一件一件的去做。大学生要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下,在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中学会五个拒绝:一是拒绝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二是拒绝网络侵害;三是拒绝不良癖好、不良行为;四是拒绝黄、暴力的毒害;五是拒绝进入未成年人不应该进入的网吧。总之,大学生要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大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上互联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成效。

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篇3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教育网络游戏 沉浸感 思维构想性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43-02

一、引 言

一位经济专家曾经指出“到21世纪,世界将可能进入一个虚拟的新互动媒体游戏时代,带有虚拟现实技术的新互动媒体游戏可能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席卷世界各地。”2004年,上海盛大公司制作了国内第一款教育网络游戏——学雷锋,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网络游戏研究与实践进入了新的阶段。但在令教育界兴奋的同时,教育网络游戏与教育内容的融合的方式差强人意。其中基于CAD的教育网络游戏设计、开发技术存在缺陷:游戏环境的封闭性、交互的间接性等,未能得到认同。本文试图在教育网络游戏设计与开发中采用一种新型信息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分析其对教育网络游戏的影响。

二、虚拟现实技术

1.虚拟现实技术内涵及发展过程

虚拟现实技术,是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在1989年提出的,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这种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图形构成三维数字模型,编写到计算机中产生人为逼真的“虚拟环境”,从而使用户得到視觉、听觉、触觉、感觉等感官上的模拟,及时、真实、互动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这种新互动媒体如同爱丽丝梦游仙境一般进入我们的生活。

虚拟现实技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掀起了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的热潮,在软硬件两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20世纪90年代末,阿兰·H·韦斯提出“远程沉浸”,指通过技术手段使身处不同空间位置的人们产生身处同一物理空间的感觉,克服空间距离,进行时空信息与情感交流。21世纪初,虚拟现实技术发展成熟,广泛应用在军事、通信、医疗、教育、娱乐、建筑等领域。

虚拟现实技术所需的软硬件条件:硬件包含计算机、特殊的头盔、数据手套、数据衣、三维立体传感、三维声音产生器、洞穴式投影、密封仓等设备。软件包含MGl Photovita、Coo13D、FLASH、VRMLCult3D、SceneBuilder等,它们均可在PC机或工作站上运行,使用方便。

2.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与多媒体、网络技术并称为最具前景的三大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可用三个“I”来描述其特性,即Immersion沉浸感、Interaction交互性、Imagination思维构想性,作为其本质特点,也是和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可视化技术的区别。

Immersion沉浸感:让使用者在感知上产生一种沉浸于虚拟环境的感觉。这就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浸没感或临场参与感。

Interaction交互性:将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变为人们所能感受的具有各种表现形式的多维信息。通过视、听、触觉等作用于使用者,对使用者的控制行为做出动态的交互反应。

Imagination思维构想性:它创造一个包括三维模型、三维声音、三维人物和其他资源逼真的虚拟世界,根据用户的需要,可以打破传统思维,进行四维空间幻想,实现正常情况下不能完成的内容。

三、教育网络游戏

教育网络游戏是以教育目标为导向、虚拟空间为情境、任务为驱动、网络为媒介通过竞争和合作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具有一定思想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软件。虚拟教学利用虚拟技术模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教学内容,使之可视化和可参与性,让学员能真实、更具体的理解、学习相关技能。同时可以使枯燥的表格、数字和程序变得生动而有趣,同时提供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为此,许多教育专家学者提出将教育与网络游戏整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育网络游戏将是未来网络化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为未来的网络化学习实现终身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虚拟现实技术对教育网络游戏的影响

1.沉浸感与教育网络游戏

虚拟世界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和空间表现手段,为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学习情景,设置明确有趣的任务,赋予游戏内容以知识性,给学习者带来强烈的刺激和全新的感受,同时排除一般网络游戏中暴力、色情等成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这种学习情景中,时间与空间、动态与静态、内心与外界达到和谐统一。学生可以投入巨大的热情来接受各种挑战、增强勇气、学会合作、培养能力,体验激情。

2.交互性与教育网络游戏

当前教育网络游戏开发基于的CAD技术存在着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人机交互界面友好程度差,学习者主要通过鼠标、键盘及游戏柄等输入设备与计算机进行有限交互。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所创建的虚拟现实环境中,学习者通过特殊的头盔、数据手套、数据衣、三维立体传感、三维声音产生器、洞穴式投影、密封仓等设施以自然的方式向计算机送入各种动作信息,并且通过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甚至嗅觉设施使人们得到三维的视觉、听觉及触觉等感知世界。结果表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将会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人机关系。这种以人为主导的人机关系中,人机界面不再是分隔主体与客体的屏障,相反是两者实现互动的中介。使占据主导地位的主体—客体严格两分的关系得到消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生成,取代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役使。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与开发的教育网络游戏的交互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

3.思维构想性与教育网络游戏

基于CAD技术开发的教育网络游戏,其内容与形式是预先设计好的,如场景、角色所具有的能力,道具的种类及环境规则是不能改变的,学习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行为与思维构想都受到限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所创建虚拟时空是开放的,用户在虚拟世界的多维信息空间中的体验发生,具有随机性和不可操作性,学习者沉浸在虚拟环境中,并获取新的知识,提高感性和理性认识,深化概念并萌发新意。在教育网络游戏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极大地促进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结束语

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篇4

1 现代电视编辑观念

电视媒体几乎可以说是最近阶段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介, 其发展真可谓是日新月异。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电视媒体获得新发展的关键也是依靠快速的节目更新。但是单纯的电视节目的更新并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这就涉及到了电视观念的更新。简单来说, 电视节目编辑观念就是人们对于电视节目进行选取、设定、直至播放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的想法。电视节目编辑观念看似简单, 但其所起的作用确实不可忽视的。电视节目编辑观念直接关系着电视节目的内容, 和其中所涉及的一些知识信息, 所以一定要重视电视节目编辑观念的更新, 保证根据电视节目编辑观念而编排的电视节目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传播的也都是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的正能量。

2 电视节目编辑观念所体现出来的电视节目特点

通过上文我们知道, 电视节目编辑观念会直接反映到电视节目中, 呈现给人们一种直观的感受。从大量的电视节目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其编辑特点, 能引导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电视节目编辑观念。

2.1 纪实性

电视节目的一大优势就是它可以用丰富的画面、绚丽地技巧展示现实生活的环境,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而电视节目的纪实性是指可以通过电视的画面语言, 真实地记录下生活中曾经发生的人或事, 这种真实的记录更能给人们带来切身的感受。而且, 电视的这种记录具有同步性, 这也是同步纪实性编辑理念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电视节目的录制过程中, 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起现场的气氛, 也为了电视节目的需要, 可以在编辑时加入“现场”元素, 从而增强节目效果。

2.2 艺术化气息浓郁

电视节目既然是作为一档节目, 就不可能与现实生活完全一样。但是节目的取材可以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 但在做成电视节目时则要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渲染, 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来源于生活, 但又要高于生活“。对节目素材进行合理加工和重新的排列, 可以使观众清晰地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 有利于他们对电视节目的理解。只对电视节目的素材进行加工还是远远不够的, 其后期的制作剪裁也需要精心的安排。流畅的制作和精美的画面可以增强电视节目的效果, 满足观众的感官体验。

2.3 图像和文字语言同步

电视节目之所以取得成功, 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还在于它们贴心的服务。大多数电视节目的画面都有配套的文字语言解说, 有的还具有双语字幕, 更有甚至, 有点节目还考虑到了聋哑人的感受, 特地配备了手语解说。这样一整套齐全的配备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了最广阔的客户群,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收视率。不得不说这样的贴心服务确实为人们带来了便利, 也充分考虑到了一部分特殊人群的需要。而且, 电视画面与语言文字同步, 照顾了不同的观众观看电视节目的需求, 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有效传递。

2.4 运用特技, 畅享视觉盛宴

在人们越来越追求视觉享受的现代社会, 特技成了电视节目吸引观众眼球的关键因素。特技在早些年只有一些大制作的电影才能使用, 但是随着近几年科技的发展, 电视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今人们已经可以在电视节目中成熟地运用特技来增强电视节目的效果了。特技运用的成功典范当属《变形金刚》, 这部影片中运用的大手笔的特技是影片取得高票房的重要因素。运用特技不仅能增强电视节目的效果, 给观众带来一种炫目的感受。而且, 一些高难度的动作通过使用特技来完成, 可以有效保护演员的安全。

3 电视节目编辑观念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1 影响了人们个性的塑造

电视节目宣扬的是一种炫目的视觉盛宴, 经过不断的发展它逐渐形成了一种视觉文化。这种视觉文化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于不知不觉中给予我们深远持久的影响。深受视觉影响的当代社会提倡个性, 个性张扬是这个时代的标志。这种张扬的个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更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影星。

3.2 带来了多样的生活方式

电视节目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传递各种信息, 将各种新事物带入人们的视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逐渐更新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通过电视节目, 人们开始接触西方, 了解西方并深受西方世界的影响, 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 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 许多人们以前难以接受的西方的生活方式也开始为人们所接受。

3.3 引领了社会的消费方式

电视节目作为一个媒体平台, 如果利用得当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其中, 借助电视节目来进行宣传的消费,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特别是电视购物打破了传统的购物方式, 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另一个就是电视广告的植入, 运用明星效应或品牌效应等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 通过电视节目对消费文化的推动来实现其销售目标。但是,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消费方式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 结论

由以上可见, 现代电视节目编辑观念对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 而且, 它不仅仅是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甚至还改变了社会消费方式, 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电视节目编辑观念的重要作用。但是, 它带给人们的影响并不都是可取的, 或者说是并不是都适合每个人, 所以在这铺天盖地的电视节目的轰炸下, 一定要保持理智, 认真选取适合自己的方面, 而不是随波逐流, 毫无主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作为高科技产品的电视也逐渐在社会中普及开来。电视节目利用其自身的特点为人们传递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些电视节目在大量播放的同时, 于潜移默化之中在人们脑海里形成了深远持久的影响。本文就从电视节目的编辑观念入手, 对其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细致研究, 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电视节目,编辑观念,现实生活,影响

参考文献

[1]谷英.浅谈电视节目的编辑艺术[J].新闻传播, 2013 (07) :249.

[2]沈静.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编辑思维的探讨[J].河南科技, 2012 (16) :4.

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篇5

摘要:网络的迅速崛起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时网络媒体与人们生活方式的相互关系入手,具体分析了网络媒体带给人们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发挥网络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正确引导功能的三条思路。

关键词:网络媒体 生活方式 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的社会影响正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网络媒体的兴起在带给人们生活方式积极作用的同时,究竟有怎样的负面影响?网络媒体应该如何引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一、网络媒体、生活方式及内在关联

网络媒体是以互联网这传输平台,以多媒体为辅助传播手段的现代信息传播工具。它通过搜索、操作、编辑、存贮、交换等信息传播活动,实现信息的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兼容的目的。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既综合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网络媒体有着许多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传播内容上,朝着丰富性、高速化、专业化发展;传播方式上。信息双向交互、个人化特征日益突出;传播功能上,呈现出综合性、可选择性的特色。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制约着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以及个人情趣、爱好、价值取向等。生活方式所要回答的是人们“怎样生活”的问题。在不同的意义层面上,生活方式具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在社会学上,生活方式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时期利用生活资料的方式;在心理学上,生活方式是自我认同的表达;在人类学中,生活方式生动地表达了特定的种族特性。Feldman和Thielbar(1971)把生活方式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生活方式是一种群体现象;生活方式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方式反映了一个人的核心生活利益;生活方式在不同人口统计变量上表现出差异,包括年龄、性别、民族、社会阶层、宗教和其它决定因素。

生活方式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学技术等。而网络媒体,作为当今科学技术的体现,作为当代最主要的文化传播媒介之一。网络媒体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一方面,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充分彰显了个性自由;增强了交流的广度、频度和深度;改变了消费观念,使网上购物成为新时尚;打破了传统教育封闭的办学模式,网上远程教育成为主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也同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网络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

1、价值取向上:重个人轻他人而弱化伦理道德规范。在网络媒体的世界里。价值观念的变化正在加速,在相对的价值观里,没有了惟一正确的必须遵循的价值观念。传统的力量被削弱。由于网络媒体时代更注重个人的传播,且网络又是海量信息的存诸地,网络媒体的伦理道德也因此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网络媒体在重构现代多元价值观的同时。把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生活也解构了,不少人摒弃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推崇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此外,网络媒体的商业化诱导人们的文化需求,使人们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而忽略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一些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也腐蚀着人们,影响人们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

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在5、6号两天的新闻联播里重磅曝光19家存在低俗内容的网站,其中百度、谷歌两家搜索引擎成为焦点。而国内四大门户也赫然在列。19家网站几乎占据了互联网的半壁江山。均是业内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网站。由此可见,互联网内容低俗之风已经极度泛滥。低俗之风一旦受利益驱使,并成为常态盛行,道德观念也就不成为束缚了。

2、交往方式上:隐秘性、虚拟化使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同上交际的特点之一,就是其隐秘性。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匿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网络的自由带来了人的主体的多角色化,也导致了人的基本的“身份丧失”。

网络交流的另一特点,就是其虚拟性。它的虚拟性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没有身份、地位、甚至姓名和性别的社会性标签,网上虚拟社区、聊天室的出现。给在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人们提供了没有束缚的交流方式。满足了人们无限沟通的欲望。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人们上网心态的虚拟化,网络上的人被简化为虚假的名字、甚至一个符号、一个IP地址,交流的不真实使人们的交流缺乏可信度。

因此,网络交往方式的隐秘性及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和淡化。网络交流使人们扩大了交流的范围,也同时缔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更独立、更自由的方式,它使我们的交往对象空前广泛的同时,也使我们的交往对象空前泛化。

3、消费方式上,奢侈性、个性化而主体性被削弱。

消费是生活方式的显现,人们通过消费满足自身物质、精神文化上的需要。目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在一部分人中抬头,他们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价值;重视物质消费,轻视精神文化消费,重视目前享乐,忽视精神价值和人的发展。这种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目前在中国已有种种表现,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在网络媒体的导引下,人们进行各种“个性化”消费,实际上,这种“个性化”仍然是在受控于传媒的宣传,并非体现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创造等真正意义上的个性。

网络媒体直接将大众引入一个符号化、影像化了的物质世界,在这个虚幻的物质世界中,不再是消费者的需要左右生产者的生产了,而恰恰相反,生产者通过传媒的宣传将自己的产品推销给大众,使大众以为自己需要而去购买。可以说。网络左右着大众进行“与众不同”的消费。网络媒体削弱了大众在消费过程中的主体性。

三、加强网络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正确引导

由于网络媒体传播迅速、信息量大和越来越贴近社会生活及着眼于人们较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大。

我们所提倡的现代生活方式,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其基本内涵是“文明、健康、科学、优雅、节俭”。因此,避免网络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引导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确立,成为当前网络媒体的重要责任,我们认为,网络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引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网络媒体要引导人们构建具有道德精神的生活方式。

由于现代生活转型与多元文化冲突使现代人常常出现个体自我价值与外部表现价值的分裂、个人行为与道德观的分裂、自我情感、欲望、信念等多种心理要素的分裂,甚至导致一些病态的心理和违反道德的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或边际人格。人格与道德精神具有内在联系。并且总与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觉悟相伴随。反过来,道德精神的形成又充满着复杂性和可塑性。因为道德约定潜藏在每个人的行为习惯里和日常生活方式中。它经过反复的冲刷、筛选,个体道德意识的自律性才能得以产生与发展,才会摆脱外在道德要求的强制性与被动性。道德有一种心理暗示的反应,在特定的条件下,他律或道德的潜在约束力有时丝毫也不亚于法律的约束。网络空间虽然是一个虚拟社会,但它和现实社会一样,必须受信息化社会特有的法律约束和遵循网络道德。因此,要引导人们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从道德上约束人们网上的“可为”和“不可为”。

网络媒体要通过大量健康文明、丰富多彩、科学向上的网络信息资源,加强道德建设。用道德的力量规范人们的生活行为,养成良好的礼仪礼貌的修养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固化到人们个体的人格中。使其从内心深处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尊重自己。

2、网络媒体要引导人们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而生活方式也是某种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它内化于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最终以具有特定风格的生活方式的形式整体传达出来。文化所铸成的人们的心理结构和思维定势,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说,文化决定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一种不仅要从物质层面去享受生活,更要从精神层面去享受生活。不仅在事受有形的商品或服务。同时从中去获得美感和知识,在物质需求之外,更多地享受文化教育的熏陶等消费。

网络媒体的商业操作导致了文化的庸俗化。商业操作的结果,固然给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但同时也挤占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使得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消费文化。网络媒体在建设先进文化方面。应该本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态度,大力弘扬民族主体精神,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3、网络媒体要引导人们构建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受社会诸种因素的影响,网络媒体要积极提倡科学、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主义观。

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篇6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现实导向训练综合护理,生活技能,社会适应能力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迁延性疾病,随着疾病的发展,大多数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1]。《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将社会功能改善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最终目标,而药物治疗本身对社会功能的恢复作用是有限的,综合康复训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现实导向训练是一种协助病人处理认知和记忆力衰退问题的技巧,旨在协助病人重新学习周围的事物,让病人更容易处理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延缓衰退[3]。由于疾病、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原因,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每天重复单调的生活,出现被封闭、被软禁、被抛弃的心理负担,抑郁、焦虑及孤独感有加重的趋势,对康复效果是一个不良的因素[4]。本研究将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探索现实导向训练的院内康复护理模式,通过护士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实施康复技能为主,辅以教育、心理干预和环境改造等综合措施,指导其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使病人尽可能恢复正常的功能或重新获得技能,具有独立生活能力,达到最终重返社会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5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23岁~78岁(53.5岁±11.4岁);病程<2年6例,2年~5年9例,6年~10年16例,>10年9例;小学及以下6例,初中12例,高中、中专12例,大学及以上10例;在职24例,非在职16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2岁~76岁(52.5岁±11.7岁);病程<2年6例,2年~5年8例,6年~10年16例,>10年10例;小学及以下7例,初中13例,高中、中专10例,大学及以上10例;在职24例,非在职16例。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程、学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及用药监督。观察组在常规基础治疗及用药监督基础上给予现实导向训练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制定随访计划。1生活技能导向训练:如每天早上着重培训个人卫生、盥洗、饮食、衣着、个人物品管理等能力。2社会技能导向训练:如每周3次角色扮演、如何与家人和社会沟通接触、使用交通工具等。3药物自我处置技能导向训练:每周3次传授有关抗精神病药物知识,使其知道为什么急性期和症状缓解期均要服药,有何益处。4症状自我监控技能导向训练:每周3次,包括识别病情复发先兆的知识和技能,使病人掌握先兆症状及早控制病情,学会处置持续的症状。5文娱活动导向训练:每周5次参加广播体操,根据爱好参加麻将、扑克比赛等。6劳动技能导向训练:每月10d,如种植苗圃、院内保洁、外勤送物等。

1.2.2评价方法比较两组病人在干预前后生活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1)日常生活能力量表[1]:是由躯体生活自理表(Physiscal Self-maintenance Scale,PSMS)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IADL)组成,主要适用于评定被试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其中PSMS包括自己吃饭、穿衣、梳洗、如厕、洗澡、室内走动等6项;IADL包括自己乘车、购物、做家务、洗衣、做饭、打电话、理财、服药等8项。总分量<16分,为完全正常,≥16分为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最高64分。(2)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5]:该量表主要用于评定社区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是进行精神医学调查中,较为常用的评定工具。评定时由经过培训的评定员,重点通过对知情人的询问,参照每个项目的具体评分标准对病人做3级评定,评定范围为最近1个月的行为表现。SDSS共包括10个项目。每项的评分为0分~2分,0分为无异常或仅有不引起抱怨或问题的极轻微缺陷;1分为确有功能缺陷;2分为严重功能缺陷。(3)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6]:主要用于住院的成年精神病人,特别是慢性的精神病人。宜由经量表评定训练的护士任评定员,最好是病人所在病室的护士根据对病人的连续观察进行评定。该量表总共30项,每项为一描述性短语,如肮脏、对周围活动感兴趣、自觉一无是处等。本量表为频度量表,按照具体现象或症状的出现频度,分为0分~4分:0分为无;1分为有时是或有时有;2分为较常发生;3分为经常发生;4分为几乎总是如此。(4)康复状态量表(MRSS):依据病人在依赖性、活动能力、社交能力、症状及行为方面的表现而分为4个部分,共28个条目,用0~7的7级评分法,总分反映康复的整体状态,得分越高表示状态越差。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4.5亿人患有精神疾病,造成功能缺损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5个都属于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行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7]。美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精神卫生服务,重视精神疾病的防治,开展住院、门诊和预防工作。美国学者占姆士·科森(James Folsom)医生于1958年提出“现实导向”的训练技巧,这是一种协助病人处理认知和记忆力衰退问题的技巧,旨在协助病人重新学习周围的事物,改善他们响应和处理周围环境的能力,以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更容易处理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8]。

目前我国精神疾病康复很大一部分在医院内进行,医院不仅承担了大量急性期病人的治疗与护理,同时承担了大量慢性期病人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这就使得精神病病人住院时间长、经济负担重[9]。精神分裂症病人症状缓解后面临许多问题,如自我管理药物治疗问题、回归社会问题、自主处理自己的收支问题以及在社会中独立生存技能问题[10]。精神疾病病人的康复是精神卫生工作三步曲(预防、治疗、康复)的最后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因为精神疾病绝大部分属于慢性病,尤其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急性期治疗后,病人病情稳定时往往需要通过康复帮助其恢复各方面的能力,使之病情痊愈,重新回归社会[11]。近几年,国内各地精神病院都不同程度地开展具有康复性质的工娱疗活动,还有较系统地开展以工作技能为中心的综合性训练[11,12,13]。

本研究从现实导向训练的角度研究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会功能,提出现实导向训练法运用于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临床探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总分、SDSS评分、NOSIE评分、MRSS评分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护士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实施现实导向训练即以康复技能为主,辅以教育、心理干预和环境改造等综合措施,使病人尽可能恢复正常的功能或重新获得技能,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最终重返社会的目的。本研究显示,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实施现实导向训练后病人的社会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现实导向训练后病人生活技能、自我管理能力、社会技能、药物自我处置技能、症状自我监控技能也得到明显改善。

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篇7

从网络域名观看,国家(地区)顶级域名有:cn(中国)、hk(香港)、tw(台湾)、uk(英国)、us(美国)、vfr(法国)等,通用顶级域名有:com(商业组织公司)、edu(教育机构)、gov(政府部门)、mil(军事机构)、net(网络服务商)、org(非赢利组织),可见,网络应用范围大、广;从实际应用方面观看,网上新闻、网上购物、网上求职招聘、网上教育、网上交友谈心……,但现实生活中却经常见到如下案例:

【案例1】学生:

“上网的时候我就有劲儿了,多爽啊,打游戏、看电影、聊天儿、听音乐……,上学就没劲儿了!”

“上网就是不错,作业完成了,再从网上查点儿题做做,加深印象,拓宽知识面,老师讲的内容忘记了或不懂的,在网上查查,复习、看看,确实有劲儿!”

“咱俩成绩本来不分上下,我知道你的成绩怎么与日俱增了!”

“我也知道你的成绩怎么与日俱减了!哈哈哈……”

“哈哈哈……”

【案例2】家长:

“你家孩子学习怎么样?我的孩子因为喜欢上网,成绩越来越差了!不让他上网,他偷着去网吧上,网络真害人哪!”

“我的孩子还可以吧!在网上玩玩,看看没有见过的事物,学学,成绩还行!嘻……”

“唉……”

【案例3】老师:

“我们班学生上机时不能打开网,一打开就不做作业了,一直玩到下课,所以,不能给他们打开网络!”

“我们班学生还可以,先做作业,不会的知识点有的问我,不想问老师的,在网上搜索,(所学知识)都会以后才玩!”

学生、家长、老师对网络的看法均有不同,有的“爱”,有的“恨”,网络成为令人“爱”、“恨”结合的对象。那么,我们怎么把对网络的“恨”转换为“爱”呢?怎么使网络发挥其在师生交流、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桥梁作用,掌握其所拥有的知识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性、表现的多样性、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性等优点呢?

网络不仅在数量上拥有越来越多的受众,而且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固然,网络传播的便捷方便了学习者获取信息,但是当信息的数量超越了一定的限度以后,有用的信息往往堙没在信息海洋之中。一位智者说:我们在汪洋的边上感到十分口渴,因为不知道哪一滴水是我需要的。有用信息的堙没,反而阻碍了人们有效运用网络的海量信息资源。网络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否有意义,是否有益于学习者的发展,取决于我们如何有效地使用它。

1 政府和群众交流的桥梁

互联网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成为开展各种政治活动的有效平台。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曾说过网络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一是成为政务公开、党务公开的平台。公开是民主的前提,是衡量执政党与政府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数。互联网的发展为政务与党务公开提供了最便利的途径与手段,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的方式把需要公开的事项传递到任何一个城市与村庄。他曾见到某些乡镇把村务、特别是村财务收支的明细账输入电脑,任何人都可以前来查询、质疑、以利于群众监督。二是实现公民权利、参政、议政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如每年“两会”之前均有大量网民通过互联网向“两会”建言献策,温家宝亦曾查看网民的意见与建议。确实,我们当地政府在网上就有自己的网站,网页上开通着邮箱,有什么事情直接传递给市长,与市长交流,向市长反应。发挥了网络平台的优势,开通了公众之间交流信息、互相对话的网络空间。实现了互动交流的突出特点,及时地为人民群众释疑解惑,扫除思想障碍,了解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实心态。解决了有问题没有渠道向政府反应的难题。

2 网络改变生活

网络改变生活。如果你吸收的是有益的东西,那么生活就会越来越红火,如果吸收的是有害的东西,那么生活就会越来越无趣,因此,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懂得利与弊,扬长避短,让网络只会帮助我们,不会害我们。

如今,购物前在网上进行一番调研或者直接网购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热潮,而且网络已经开始越来越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决定。每天上班时,在班车上都能听到:

“你家买……了吗?”

“买了,在网上买的!”

“用着还行吧?网址是什么,我也在网上买吧!”

“……书在咱这儿买不到。”

“在网上买吧,绝对可以买到,你搜索不到,我帮你搜索。”

“昨天感到无聊,想和你聊天儿呢!在网上没找到你,没上网吗?”

……

“原来咱们上学时没有学过的,我都是在网上学到的,再讲授给学生!”

“我也是,教育发展快,边学边教,要不然就赶不上时代潮流了!”

“上网爽啊!,娱乐、学习,太爽了!”

……

近来,针对我们学校学生及家长展开上网情况调查,结果:99.7%的学生上网,只有0.3%的学生不上网;家庭中23%的曾在网上购物,31%的想尝试一下。

显然,在网上购物,通过网络消费正成为中国人日渐普通的生活方式,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3 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桥梁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在家庭领域,网络可以作为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桥梁,孩子对父母不好意思直接提意见,父母可以对孩子说明自己的邮箱,让孩子通过网络交互性表明所思、所想。鼓励孩子利用网络进行庞大信息资源的获取、分析,培养孩子交际能力、创新能力、信息能力,让孩子充分浏览听说过但没见过、又想见想学的知识、技术。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曾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上网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有好处的,并不影响学习,而且青少年网民比非网民与家长交流更多,拥有更多的朋友,社会参与愿望更强烈。青少年说:“对社会了解更多了,更愿意发表自己对社会或对学校、对家长的看法,与不同观点的人交流,参加社会活动。”

当然,部分孩子因为上网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应该反思一下根本原因,孩子和网友有谈不完的话题,和自己谈过吗?孩子身边也有好多同学、朋友,和他们交流过吗?一些教育专家认为,部分孩子因为上网影响了学业,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网络,没有互联网,他们会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视或其它,能正常交友、正常生活、有个健康的生活环境的孩子一般上网都不会受影响。父母应该善于发现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中、交往中遇到的障碍,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乐趣。不能只关心孩子上不上网,而是应该全面地关心孩子的成长发展过程,这才是根本上的问题。

4 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桥梁

网络不断的更新,给教育也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如何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防止网络信息技术对青少年发展的负面影响,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教师可以把网络作为与学生交流的桥梁,像家长和孩子交流一样,把自己的邮箱给学生,对学生说:对老师讲课方法不满意,感受不适合,又不好意思直接给老师说,可以给老师发邮件,发表意见、看法。利用邮箱与老师多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实现资源共享。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自学、学宽、学深,把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网络技术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能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种感观的综合刺激,并能够按照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非常有利。

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学生错误的观点、看法、态度的改变,兴趣的引导,也是我们的职责。

总之,随着Internet的日益普及,计算机网络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或一个部门,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农业、工业、商业、气象、医学、军事、体育、娱乐、新闻媒介等。计算机网络支持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和处理。视频点播、网络游戏、网络学校、网上购物、网上电视直播、网上医院、虚拟现实以及电子商务正逐渐走进大众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只有我们自己充分认识网络的功能、作用,并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才会发挥网络的优势。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也不断的更新,网络在社会各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该文探讨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优点。

关键词:网络,桥梁,工具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3版.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卓文.计算机网络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3]柳栋.网络教育信息组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方式[EB/OL].http://www.teachercn.com/zxyw/Html/jxwz/25869iKfiK9WW1115121178.Html.

[4]包丽敏.网络对生活中成功的孩子不会有太大影响[EB/OL].http://www.edu.cn/20030922/3091531.shtml.

网络语言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篇8

网络语言就是在网络上产生且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 对网络语言给出了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 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 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网语”。在网络中它深受网民喜爱。

网络语言总体包含范围很广, 一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特指计算机软硬件之类的属于专业级别, 如键盘、鼠标、硬盘、软件、病毒、防火墙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黑客、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QQ或是BBS上的常用交流词语也就是口头语。本文提及的网络语言特指第三类, 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都有可能用到, 其运用方式十分灵活, 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字。这一部分网络语言是“结合了汉语、英语、汉语拼音、阿拉伯数字、日语等多种语言形式运用缩略、谐音、合音、符号等各种表达方式”。

2网络语言的成因及构成

网络语言和人类的母语规范是大相径庭的。为什么基于汉语运作的网络世界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1) 网络对话匆促。

远程的对话交流需要在瞬间完成, 有的同学QQ中有一百多个好友, 如果同时对话的话, 几乎没法表述完整, 所以常选用缩略型符号类的语言表达, 会简易快捷一点。

(2) 输入软件问题。

大部分同学常用全拼输入软件, 自己的普通话有方言缺陷, 再加上软件词库不完善, 所以会以讹传讹。

(3) 标榜自我的创新。

青少年常有叛逆、特立独行的冲动, 会积极使用新鲜的网络语言, 甚至主动创作, 体现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 而不去理会母语规范的问题, 一味追求一种新鲜奇特、陌生化的语言效果。

(4) 虚拟掩饰。

青少年不喜欢在网络中展示自己真实身份, 网络上没有身份、年龄、性别等门槛, 所以他们喜欢尽情变幻自己的假想个性, 尽量表现得很成熟很捉摸不透, 使用潮流语言来“神侃”。

(5) 网络时代使然。

语言是活的、变化的。特别在网络上, 外语词汇和术语的大量介入, 汉语也必然有一定的发展, 也就是谐音, 像伊妹儿、网虫等词语多年后也进入常用语言范畴, 网民的认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网络语言作为新时代的产物, 它有着区别于其它语言的独特之处。相比之下, 标新立异、经济简练、形象传神、幽默诙谐等显得尤为突出。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 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 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出现, 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 并且发展神速, 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 在网络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的构成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文字的谐音和转义;②符号;③数字化;④字母缩略。

3网络语言的影响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的产物。大部分网络语言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 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 对文字、图片、符号随意链接和镶嵌。由此, 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带了不同方面的影响, 尤其是作为新时代接班人的学生, 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都带来了不同方面的影响。

(1) 网络语言的积极影响:

①创造愉悦的网络交往氛围。通过调查网络语言类型, 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最显著的特征是形象快捷: 一是网络语言生动形象; 二是符号网语眉目传情。以年轻人为核心的网民群体, 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方式对平庸、枯燥、刻板生活加以调剂。他们注重形象语言带来想象上的快意, 正符合年轻大学生们特殊的社会互动形式;②制造并传递游戏式的生活方式。网络语言备受大学生网民推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 以期望逃避老师、家长和社会上的传统说教和传统规范的约束和压力。调查显示, 79.3% 的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仅仅是为了好玩, 觉得网络语言方式无需顾及日常生活的规则, 是一种游戏式的轻松语言;③尽情宣泄自我情感。在网络世界里, 平时忙碌的人们可以卸下现实生活中的面具, 毫不掩饰地尽显人真实的一面, 轻轻松松地与素不相识的朋友聊天, 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语言表现出人们的内心真实写照。本次调查中受访的某大学生就说过这么一段话: “这些新兴语言可能网下人觉得难以理解, 但在网上却可以, 而且我们觉得非常有趣, 并且还是我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 尽情宣泄的一种方式”;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们借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 也有利于他们激发语言创新能力的想象力。调查显示大学生能够把积极健康、富有表现力的网络词语, 用得恰到好处, 并且常常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交流效果;⑤增强形象性的感受和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当代大学生经历了一个“读图时代”, 伴随其成长的主要是一些卡通画、电视、电脑等大量的视觉图像信息, 而相对抽象的语言文字信息以及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信息则有所减少。

(2) 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

①网络语言使用不规范, 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很多网民喜欢“创新”语言, 使网络语言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词语意思容易转换, 如“菜鸟”这个词最初是指初涉网络的人, 后来泛指对于任何领域或活动只有粗浅了解的人。由于没有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 一些不良人士利用网络制造不健康的网络语言, 让网络语言蒙受阴影, 特别是影响青少年的文字写作, 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运用、驾驭新事物的能力也强, 造成在作文中出现大量的老师家长看不懂的网络语言。而且, 网络语言的构词造句有很大的随意性, 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甚至不理解。离开了网络, 网络语言就如同无水之鱼;②网络语言对中国汉字造成不良的影响。现在网络语言被很多中小学生变相利用, 特别是在写作文上, 有些网络语言存在严重的语法错误、拆字现象, 一旦运用在作文之类的写作上, 就会不注重文字结构的严谨, 带有很强的随意性, 而我国的汉字是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筛选而留下的精华, 代表着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 庄重而威严, 是一个国家文化繁荣的象征, 网络语言与中国汉字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中国汉字中的每个汉字能经得住千锤百炼, 而网络语言经不起推敲, 不仅会乱了语言文化的阵脚, 而且显得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 不利于中国汉字的发展;③网络语言带有粗俗性, 不利于社会道德建设。通过对雅虎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 发现包含“狗屁”字眼的中文网页就有1 359个, 有些粗俗性的网络语言难免会被青少年使用, 进而会下意识地接受, 长久的接触就会形成惯性, 动不动就来几句粗俗的网络语言, 既新鲜又刺激好玩, 符合青少年的猎奇心理。网络语言是依附于网络而存在, 社会对网络缺乏必要的管理, 进入网络就如同进入无人之境, 在网络里可以随意地创造文字, 用喜欢的文字来发泄情绪。

(3) 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有着很大负面影响。

一方面, 网络环境对于学生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和生活规律上。如造成学习成绩下降、作息不规律、近视等。学生的自我约束力的弱化, 道德行为自律意识的淡薄, 使学生由“上网”变成“落网”。一些学生不能抗拒诱惑, 对网络产生了心理依赖, 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忠实“吸食者”, 患上了“网络迷恋症”;另一方面, 互动性的网络代替此前学生们相当一部分花在电视和收音机上的时间。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单一化, 可能会导致不去和同龄人面对面地交往, 长时间会对现实环境的感受力下降, 失去积极的参与意识。

4结语

网络语言是“新新人类”在网络世界使用的“新新语言”, 它简单快捷、直观通俗, 几个简单的字母、数字、符号就能够表情达意;它幽默诙谐、生动形象, 拉近了人与人的交流距离;它张扬个性、反叛传统, 没有被传统的汉字规则所束缚, 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由的空间, 随意宣泄自己的感情, 可以进行无止境的想象和创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反映文化的进步, 语言是不断发展、不断演变的, 在文化的进步过程中, 语言也会自然而然进行新陈代谢, 自我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 运用新词汇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 词汇贫乏, 那才是真正的悲哀。人们常说“语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 永远稳稳当当, 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因此, 要辨证看待网络语言, 它的产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 它丰富了网民们的网络生活, 充实了网络语言交流的方式。网络语言是依附于网络而存在的, 网络语言使用规范的前提就是对网络进行规范, 网络语言的存在就像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方言一样, 它作为一种聊天的工具而存在, 需要对它进行正确的规范, 积极地引导, 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方啸.网络语言形成的原因[J].青年文学家, 2009 (13) .

[2]于跟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3]张莉.从网络语言形成原因探究其发展前景[J].法制与经济:下旬, 2008 (7) .

[4]宋煜.网络语言的语法特点浅析[J].大家, 2010 (12) .

[5]张美娟.网络语言的特征及成因初探[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 2008 (1) .

网络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影响及应对 篇9

一、当代青少年闲暇生活的特点

1. 闲暇活动丰富多彩

青少年的闲暇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有发展自我的知识扩充、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活动, 如看报纸杂志、课外书籍, 自修学习, 兼职和社会工作, 学校社团活动, 摄影书法绘画等;有满足人的精神和生理需要的消遣娱乐型活动, 如上网、看影视、听音乐、聊天会友、体育和文娱活动等;也有无所事事的打发时间, 如睡觉、外出闲逛等。

2. 闲暇活动随意性强, 层次不高

在闲暇时间的安排上, 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计划, 盲目性、随意性较大, 使用闲暇时间的自觉性和主体性缺乏。

不同的闲暇活动具有不同的价值, 呈现出一定的等级层次性。美国学者纳希的休闲层次理论将人的闲暇活动分为六个层次。按活动层次, 闲暇活动通常可分为高层次闲暇活动 (如求知型、陶冶型、实践型) 、中层次闲暇活动 (如娱乐健身型、交往型) 、低层次闲暇活动 (如恢复消遣型) 。目前青少年的主要闲暇活动中, 处于中、低层次的较多。

3. 网络成为青少年闲暇生活的重要载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以“无网不入”的触角结结实实地网住了象牙塔, 青少年利用便利的上网条件和凭借自身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 成为中国网民队伍中一支生力军。总的来说, 青少年的网上内容宽泛, 有娱乐、消遣, 有学习、求知, 也有了解社会、拓宽视野的活动等。但是, 青少年的上网动机及网上活动内容还是有很明显的娱乐消遣倾向。

二、网络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影响

1. 网络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积极意义

(1) 有助于青少年获取资讯、拓展视野、增进交往。网络的开放性拓宽了青少年闲暇求知的途径。网络媒体把世界各国和地区联成一个整体, 它拥有着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在网上, 他们的交往活动没有国际疆界, 没有长者权威, 相互平等, 这种交往方式是对现实人际关系的一种补充, 特别是那些现实生活中不善言谈、性格内向、心理自卑的人更加能得到情感交流, 苦闷得到宣泄, 心灵得到沟通。

(2) 有助于青少年创新思维和健全人格的发展。网络文化有利于激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 培养自身主观能动性。网络文化具有很强的共享性, 青少年可以利用网络把自己的语言、文字、思想、作品等瞬间扩散到各地, 达到“文化增值”, 这些激发了他们创新知识和探索未知的欲望。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少年摆脱了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 更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这些特点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2. 网络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负面作用

(1) 网络对青少年闲暇造成时间上的挤占、空间上的疏离。网络对青少年的闲暇生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网络也给青少年的闲暇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频繁的上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青少年阅读书本、思考问题、人际交往、进行文体美活动甚至基本的饮食睡眠的生物活动时间, 影响了青少年生活作息、知识结构、能力提升和人格发展的平衡。另外, 闲暇生活是完善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但这要借助丰富的活动空间来完成。正是在学校与社会的广阔天地里, 通过丰富多彩的闲暇活动, 青少年学会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 同时逐渐养成接受自己、接受别人、适应社会的良好性格与心态。但是, 青少年把过多闲暇时间投入到网络, 则造成对现实多元空间的疏离, 严重限制了他们发展自我的有效途径, 对青少年全面加快发展非常不利。

(2) 网络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价值体系的构建。网络信息污染严重, 对青少年的思想、意志产生不同程度的侵害。一些自控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浏览色情、暴力信息, 更为严重的是, 由于受到色情、暴力等垃圾信息的影响, 网络青年犯罪的事件不断出现, 在网络犯罪案例中, QQ引发的青少年被害事件发人深省。网络交流的随意性和隐匿性使青少年面对的是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 这种交往不利于他们发展现实的人际交往技能, 还可能造成社交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网络环境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 各种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交织。青少年期正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因为涉世未深, 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综合判断力, 所以容易在网络这种纷杂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冲突中迷失方向, 引起思想上的混乱, 从而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加强教育, 引导青少年理性面对网络、提高闲暇生活质量

1.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提高青少年对网络资源的识别和利用能力

在以媒介为主要载体的知识经济社会, 人们把握和运用信息的知识是最紧要的知识。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的人们, 就像一个不懂得必要的饮食健康知识的人。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期、大量闲暇时间交由网络的青少年来说尤其如此。因此, 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是一个紧迫而影响深远的课题。

(1) 加强媒介素养核心理念的教育和引导。对媒介素养的核心理念的熟知是人们理性利用媒介的重要前提。对青少年来说, 这些知识更能有效帮助他们理性面对网络的影响。因此, 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让以下这些理念深入青少年心中。首先, 要让他们知晓媒体作为一种技术手段, 对于人类感知方式有非常强烈的影响。媒体的技术特性决定了人类的感知方向和感知方式, 决定了信息的形态、信息的性质。媒体信息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 每种媒体都有独特的美学形式与符号特质。要让他们学会判断媒体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媒体所承载的内容并不全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常常是许多因素相互融会、碰撞的结果。媒体信息通常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商业动机。所有的媒体产物不可避免地都含有意识形态或透露某种价值观, 比如宣扬生活方式或价值理念, 并传递两性、种族、职业、年龄等各个层面的文化内涵。

(2) 通过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 增强青少年的媒介自律能力。由于青少年心理、思维的不够成熟和自我控制力不足, 青少年在接触网络媒介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放纵自己的行为, 甚至其思想、态度乃至价值观念都会受到冲击, 因此, 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同时, 切实提高他们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2. 重视闲暇教育, 提升青少年闲暇主体意识与规划能力

闲暇生活为青少年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是青少年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自由全面发展可以从闲暇中自然产生, 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放任自流的闲暇生活就可能成为陷阱。闲暇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青少年积极运用闲暇时间的各种能力, 特别是独立支配闲暇时间的自主意识, 这对于克服青少年中普遍的闲暇时间过剩与浪费、过度依赖网络等问题, 具有现实意义。

对拥有大量闲暇时间的青少年来说, 培养闲暇主体意识和闲暇选择与决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重视培养青少年的自立能力、自主支配时间的能力, 使他们能够自我规划, 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够自我管理, 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与活动;能够控制环境, 而不是被环境所控制;能够和他人共处, 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 青少年就能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独立的生活能力, 能够主动把握闲暇, 合理规划闲暇, 避免闲暇生活中的不良倾向, 消除“闲暇迷惘”和“闲暇贫困”现象, 不断提高闲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2]许浩.信息时代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中州大学学报, 2004 (4) :109.

网络新词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篇10

一、网络新词语的时尚特征

关于网络新词语的时尚特征还没有确切定义, 我们姑且把它表述为:是指一种流传广泛、盛行一时的大众心理语言现象和社会行为。反映社会热点、时代风貌, 具有某些特殊的文化底蕴, 能体现人们求新求异的社会心理, 并能代表一定阶段语言潮流的通用的新词语。一般而言, 讲时尚的新词语主要是以青年人, 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为主体, 反映他们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的最新因素, 再经过现代传媒技术的包装, 给新词语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得以迅速流行。它的具体特征是:

(一) 词语的新潮性

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时期, 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交流的良好平台。人们交往时都希望利用网络展示自己独特的一面, 于是在网络语言上力求具有新意, 以期在他人心中形成鲜明的自我, 这样就形成了新潮的网络词语。而社会从众心理使得人们接受、模仿新词语, 使其得到迅速普及。如对研究生导师不称呼原来的“某老师”“某教授”, 而称呼“老板” (权利的象征) ;“给我打电话”变成了“咣我”;对谈话对方不满意, 称呼对方“菜鸟”。这些时尚的新词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展示了国人对语言使用的完美追求, 读起来朗朗上口, 显示了语言的新潮, 也是对本民族语言的贡献。

(二) 广泛的社会性

由于网络新词语得以广泛流行, 使用的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以迅猛的速度传播, 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网络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隐晦性, 人们在这里交流比较随意、放松, 所以“能够造新词的人多了, 造出来的词能够表达出来的机会多了, 使得人们热衷于新词语的表达” (李宇明, 《发布新词语是与社会共享信息》,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 。尤其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 地域文化僵局被打破, 人们“上网”“聊天”, 社会生活新词语在社会各个阶层得以流行。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汉堡包”等, 这些“美式饮食”在我国占据一席之地说明了美国文化从语言这个方面对世界各国语言的渗透和影响。

(三) 强势的前瞻性

现在流行的新词语不经意中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发展的预测, 有可能在未来要左右人们的生活。如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生活的热门词小康生活、商务中心区、数字地球、纳米等, 今天变成了改变生活的现实, 当今流行的com时代、民生中国、气候债、爱心斑马线为明天的经济和生活描绘一幅蓝图。这些新词语与人们的思想意识进步、接受新的思维有直接关系。如环保类的“代际公平”, 即当代人必然留给后代人必要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 这反映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新词语的大批量涌现, 实际上是反映人们的诸多追求。你觉得这个词似曾相识, 却不能清楚地说出它的确切的意义, 但它给明天的经济和生活指明了方向。” (周洪波, 2006)

二、网络新词语的来源

近十几年来, 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的进步、网络的迅速普及应用、各民族交往的日益频繁, 词汇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首先谈一下产生的理论依据。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Peter Trugill曾论述:“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的价值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说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展变化。社会语言学论证:语言是一种动态系统, 与社会、共时和历时之间有内在联系。人们讲新词语是因为人处于变革的社会当中, 他与社会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新词语的产生和流行即一种新的信息的传递都要依赖于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心理可以是一个综合体, 既是民族文化、传统习惯的积淀, 又是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的综合。一般说来, 社会中的人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及途径来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 以期待在他人心目中形成“鲜明的自我”, 于是导致了新词语的大量出现, 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一) 新词新造

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的迅速, 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身边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新观念, 人们要表达, 有了一种生活命名的激情:他们渴望为这些新事物赋予一个确切的名称, 所以在原有的构词材料基础上构成新词。于是, 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如“小资生活”, 其内涵包括一定的经济实力、稳定的生活、物质享受和精神生活的品牌化、敏锐的时尚意识等等。其中的“小资”已经失去了往日“腐化、堕落”的资产阶级形象, 体现了人们生活的超前意识。

(二) 旧词新用

原有的词增加了新的含义。词的原有义项增加或转义, 使得原有的词的意义扩展, 形成新的搭配。如汉语中的“绿色”本义是颜色的一种。现在则赋予它“无污染、无公害的环保含义”, 因此有了相应的积极搭配, 出现了“绿色食品”“绿色农业”“绿色瓜果”等等新词语。

(三) 外来词借鉴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机遇增多, 大批外国产品、新技术、新思维涌入, 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词, 以英语外来词居多。如记者招待会 (breifin) 、经纪人 (dealer) 、show等。近年来汉语里采用音译借鉴了大量外来词语, 如拷贝 (copy) 、比基尼 (bijini) 等;半音译外来词, 如保龄球是由英语bowling音译后加上表义词素“球”构成的;音义兼译:发音如外来词相似, 同时也表义, 如黑客既有hacker的谐音, 又表示词的原义;字母词, 如WTO、UFO、CD等, 有时候再加上汉语词素:VCD光盘、AA制等。

(四) 来自方言

在我国辽阔土地上有众多的方言, 因为方言具有特殊表现力, 容易被众人认可, 从而引入汉语中成为一类新词语, 主要以粤、港台居多。如靓、爽、帅、哇噻、买单、摆平等。有些港台方言词语的引入引起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发生变异, 如“美食城”引入后出现了“家具城”“火锅城”“电器城”。这些方言的引入, 使原有的词语增加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丰富了汉语表现力。

三、网络新词语对人们的影响

网络新词语融合了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的最新因素, 与传统文化相比具有超强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尤其是对青少年, 其行为无时不带有时尚文化的烙印。表现为:

(一) 对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

1.现代化的传媒技术手段和电视新闻、书籍、广播等传播着大量的新词语。这些信息扩展了人们的知识层面, 改变了知识结构。它从不同侧面开拓了人们思考空间和鉴赏能力, 打破了“陈旧保守”的思维定式, 提高了思维想像力、创造力和生活热情, 有助于人们参与到社会发展中, 增强社会凝聚力、传播新的价值观念, 使精英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

2.由于时尚新词语富有个性、轻松幽默、机智诙谐的特征和娱乐功能, 能很好地释放人们的压力, 使体力和精力得到快速恢复, 身心得到愉悦, 再投入新的工作中。

3.新词语的前瞻性引导人们追踪时代步伐, 也敢于预见未来的社会生活, 对其充满了热情想象。从而将改变人们明天的经济生活, 鼓舞人们为明天的蓝图去奋斗。

4.各民族的时尚新词语都是在现代潮流中寻找语言创造的突破口, 充满着理智的内敛和知性的优雅, 散发着各民族浓郁的气息。它们相互鉴赏、融合, 拓宽了本民族的文化视野, 丰富了人们的表达手段, 从而丰富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化。

5.现今大量流行的缩写新词语以其少量的符号表达了尽可能多的信息, 适应了讲究速度和效率的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语言经济原则, 满足用较少符号包含较多信息的语言交际需要。

(二) 消极作用

说新词语的潮流促使人们用跳跃、冲破、爆炸等方式思考问题, 反映在语言中就体现出“自由化”时尚。由于人们越来越尊重独立的个体, 高尚语体不断被摒弃。人们的思维不断受西方文化中消极部分的侵蚀, 导致某些人特别是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偏离。追求流行、时尚使得有些词语偏离了道德标准, 国外糟粕的东西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 甚至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形成不良的心理定势。网络新词语对汉语语法规则是严重的挑战。

语言的发展不会停滞不前。一些词汇要逐渐消亡, 另一些新词要陆续产生, 流行成时尚。外来词作为文化使者进入本民族语言也无可厚非。因此可以说, 新词语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今社会风尚, 丰富和繁荣了语言。

摘要:网络新词语是当今社会上流传广泛、盛行一时的新词语, 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变革中的社会文化气息。它的特点是词语的新潮性、广泛的社会性、强势的前瞻性。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及来源:新词新造;旧词新用;外来词的借入;方言、行话等的引入。同时, 论证了新词语对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和负面作用。

关键词:网络新词语,时尚,特点,作用

参考文献

[1]参考网络文章《网络新词学习班》.http://www.ncjh.net/bbe/dispbbs.[1]参考网络文章《网络新词学习班》.http://www.ncjh.net/bbe/dispbbs.

[2]最新流行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年12月.[2]最新流行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年12月.

[3]程家钧.现代俄语与现代俄罗斯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3]程家钧.现代俄语与现代俄罗斯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实用新词语汉俄对照词典.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4]实用新词语汉俄对照词典.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

[5]晏昱.流行时尚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光明日报, 2006年12月5日.[5]晏昱.流行时尚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光明日报, 2006年12月5日.

上一篇:热力管网下一篇:第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