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承文化500字作文

2024-06-30

关于传承文化500字作文(精选14篇)

篇1:关于传承文化500字作文

中国,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部读不完的漫长史书中,孕育了无尽灿烂的文明文化,其中,汉字可谓是最典型的一页!

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再到今天的行书,楷书,汉字经历了重重演变,拥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如一颗耀眼的明珠,为中国文学添了一抹光辉!如今,当我们看到这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构出来精巧美妙,变化多姿的汉字,并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和文化的魅力时,不禁从心底发出赞叹!

还记得,我第一次开始认识汉字,是在上小学一年级时。在老师娓娓动听的讲解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汉字的美妙,后来,渐渐地,我学会了写汉字,并骄傲地在纸上写下了四个大字:我爱祖国!还在爸妈眼前炫耀了一番,得到了他们的表扬,心里甜滋滋的。从那时候起,我便深深地爱上了汉字,爱上了这四四方方的方块里蕴含的多姿多彩的人生!

每个国家的语言,就像一个国家的灵魂。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多少诗人的笔下,描绘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文化!有“细叶不知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绵绵春意;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荷塘。

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日美景;有“孤坐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万籁寂静这一句句绝妙佳句,是一种代表着美的语言,文化!滋润了人的心田!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现在的笔下生花;从一个个陌生的文字到现在一个个熟悉的面孔我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汉字的熏陶!

汉字,是一种神奇的美,是一种文化的美,是一种朴素的美,我为自己的祖国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感到自豪!我爱汉字,我爱中国文化!

篇2:关于传承文化500字作文

大家好!

记得我五岁时,开始学习架子鼓。我学鼓一共遇到过三位老师,前两位老师教我时我还太小,记忆早已模糊,第三位老师姓陈,一直教了我六年。

陈老师个子不高,却常常将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乍一看,真看不出他的功底,可一坐到鼓前,双手一执起鼓槌儿,整个人就变得精神抖擞,挥起槌来虎虎生风,声音如珠落玉盘,时缓时急,煞是好听。

一次,我去区里参加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上课时,老师要我再演奏一遍,在我认为近乎完美的演奏后,老师却摆了摆手说:“不好,你击鼓力道太大了。”

“不正是这样才会有震撼的感觉吗?”我不解。

老师听了,笑了笑说:“你记住,架子鼓常在乐队中演奏,它的作用是给整个乐队一个节奏,相当于指挥者,你的声音小了,乐队的节奏就全乱了,但你的声音过大,盖过了琴、号、笛、管和歌手的声音,怎么行呢?所以你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位置,控制好力道才行。”

品味老师的话,其中也不无道理,回想老师的鼓点儿,的确更加柔和,却又不失果断。老师的指导让我的演奏风格有了很大转变。一次在学校艺术节表演之后,同学们都称赞道:“真好听,又有气势,又能和音乐相辅相成,听起来特别融洽。”我知道,这得益于陈老师的指导。

渐渐地,我发现陈老师传授的不只可以用在演奏上,它在生活中也影响着我。一次小组活动,我们组是我当组长,但在最后发言时,我并未上台,而是选了另外表达能力更强的同学,我仅做了一些补充。后来老师问我:“很多组都是组长上台想表现自己,为什么你不去?”这时,我便想起陈老师说过的话,回答老师说:“组长作为指挥者,默默无闻就会使小组方向混乱,太凸显自己就体现不出团队的优势,我清楚自己的位置。”

篇3:关于实现高校文化传承职能的思考

从学生的个体成长来说, 生命的意义、道德规范、理想和信念, 都是文化赋予的人的价值世界。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文化育人, 其中包括狭义的课程教育和广义的文化熏陶。经历规范的课程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大学生将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观念, 因此, 文化育人是高校的灵魂和价值核心, 也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成为高等学校的根本所在。由此我们说, 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应该实现其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

一.文化传承与职业训练的矛盾

高校的课程体系目标, 应该是为实现社会需要对课程体系发展的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育人功能所作的设计, 主体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需要的必要性, 二是人的发展的未完成性, 三是知识现状的总体性。这是高等教育的目标来源问题, 亦即知识、个人和社会三个基本来源。[3]课程体系的设定规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简而言之, 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方向。

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 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无疑会转化为人才培养确立的依据。社会需要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 必须通过课程体系目标的建立来实现, 课程体系目标应该是为实现社会需要和育人功能所作的设定。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 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更体现了其社会需求本位的一面, 专业教育及其相关的职业训练成为高校主导性目标。人文素质教育、文化教育的形式化、边缘化较为明显。

以笔者所在文学院为例, 下设如下专业: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历史学、对外汉语四个专业。在这些专业中, 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看, 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招生数目比例陆续降低, 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新增的高级文秘方向招生比例在逐年增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几年新兴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从专业发展趋势看, 应用型专业发展趋势较好, 更体现社会发展需求。同时, 在文学院各专业开设的课程中, 也存在着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的偏移。作为中文本科专业的学生, 需要有深厚的文学、史学知识的积累, 而文学、历史知识的学习无疑需要有时间的积淀, 需要有潜移默化的过程。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文史知识的学习缺少合适的土壤和环境。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 缺少积淀的空间与范围, 社会环境的浮躁与及时功利性无疑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心态。从社会大环境来看, 目前学生就业压力已经压倒了一切, 文秘、广播电视新闻学等学科的新兴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而文史学科的务虚性使得选择这些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 因而专业兴趣在不知不觉而中会被磨损、淡化。如何处理好文化传承和职业训练的关系是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应该系统学习并掌握语言与文学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 应该在大学阶段有坚实的积累和沉淀, 才能实现文化传承的意义。但是, 这类课程从社会实用角度看, 其应用意义一般不会很明显和直接, 简而言之, 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并不多。大学所学专业知识与工作的脱节已经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近年来这样的一些现象来越来越明显:除却屈指可数的几家名校的毕业生, 普通高校的文学、史学、语言类本科毕业生大多从事的是文秘、文员等应用型行业, 在这些行业中, 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工作能力未必强于相近专业的专科生。因此我们说, 在高校课程开设和学习中, 文化的传承与职业技能的训练存在交叉而又矛盾的关系。作为延续文化传承的纯文学、史学学科, 如何保有新鲜的活力, 这是高校开设课程必须迎对的问题。同时, 注重专业培养、职业训练是高校课程建设适应社会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但是, 高校的课程绝不能仅以职业训练为目标和方向, 除却服务社会的职能, 培养人才与科学创新也同样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二.实现高校文化传承职能的有效措施

1、处理好高校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

高等学校的课程可以理解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及其内容, 也可广义地理解为知识的选择与组织。不同的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职能和作用是不同的, 从专业发展规律、专业教育规律的角度来划分, 高等学校的课程可以划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这样的划分体现了高等学校课程的层次关系。高校的教学计划中一般这样表述课程关系: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 应该是人文、社会、自然三大学科中最经典的内容, 其中的核心课程应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设置;同时, 大学四年所修课程应该具有层递性, 即低年级学习重点应该是夯实基础, 其中包含文化养分的积累, 专业基础知识的奠定。高年级学生所修课程应该注重专业知识面的延伸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我们再来看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区别与交叉。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较全面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文化素质教育强调人文教育, 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目前, 高校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有这些类别:教育和心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历史文化、语言文学、社会科学、体育科学、艺术欣赏、自然科学等等。由此, 如果需要对这两者作一个区分, 那么, 通识教育的意义在于作为高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 打好专业知识建构的基础, 从时间安排看, 通识教育课程应主要开设在低年级阶段。而文化素质教育所包含的人文、历史及自然科学的知识既不属于专业性过强的某一门学科, 也不应该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学科, 它的意义应该在于激发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点, 在于使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融会贯通, 在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提高, 在于使专业知识的学习走向更高深的境界。它应该贯穿于大学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在普通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拓展必定拥有了可供发展的空间, 专业素养的延伸也有了更深厚的基础。

因此, 我们说, 在通识课程、基础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积累过程中, 既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需要有自然、科学、人文知识的融会贯通, 不能使专业学习的视野狭隘化。依据这样的课程体系目标培养出的大学生才是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又是个性充分发展的合格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可发展性空间。

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同时也应该是切合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大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既要考虑到专业人才的培养, 又要体现文化传承的内涵。在专业培养目标达成的基础之上, 文学、历史、哲学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的基本修养应该是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 同时, 文科学生还应该加强自然科学教育, 提高科学素养。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同时, 这样的人才才能发挥创造,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简而言之, 高等学校课程既要为大学生的专业成长提供条件, 同时也要为他们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可能性。

目前, 在有些国家的高校里, 专业已经不再是一个预设的固定单位, 而是通过学生选修一系列的课程或是课程组从而形成的适合这个学生的课程体系。这样, 就不再是几十、几百个学生学习同一个专业, 而是几个学生甚至是一个学生学习一个专业, 这就要求高校能够开设适应所有个体学生发展的所有课程。目前, 中国的优秀大学大约能向学生提供3000-6000门课程, 美国的优秀大学则能够向学生提供9000-10000门左右的课程。显然, 我们的高校与国外优秀学校的课程设置的差距是明显的。在我们国家, 由于学生人数很多, 这样的课程设置未必合理, 但是, 其中蕴含的合理因素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即, 专业培养方案要有一定的空间, 要有可变化的柔韧性。其实, 其间的道理很简单, 专业模式有固定性、预设性, 学生个体有多样性、发展性, 同一个专业培养目标肯定不适应于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的专业培养应该就有目标的预设性, 具体方案的可变性空间。

一些高校采取选修课程改革来体现专业培养的空间。选修课程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选择修习的、与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关系的课程”[4]。在课程设置时, 把选修课区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是指必须在一组课程中选修的课程, 这一专业的全部学生都必须选修, 这类课程往往是对必修课程的补充, 以充分实现专业培养的特点。任意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选修的课程, 可以是本专业课程, 也可以是跨专业的课程。这种选修课程改革的实行有利于在达成专业培养目标的同时, 培养出适应性、应变性较强的通才。当然, 我们也发现, 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 目前高校选修课程的建设可以说是参差不齐, 不少高校的选修课程其实仍旧是面向本专业的所有学生开设的, 其选修的意义并没有体现, 学生一般把这类课程理解为不太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在这种思路下的课程学习, 必然达不到课程设置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自由选课的局限性, 学生选课时往往不是根据课程内容本身, 或者是自己的兴趣, 而常常是根据选课的时间是不是有利于自己, 所选课程的学分是不是容易拿到, 或者所选课程是不是有立竿见影的应用性进行选课。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 需要在实际运行中进行更有效的探索, 使选课既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建构, 又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全面性, 涉及人文、社会、自然三大学科中最经典的内容, 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3、区别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

高等教育目标中存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选择。现代高等学校的职能主要表现为: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 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 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其他不同层次学校的基本要求。如前所论述, 高等教育目标的制定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需要。从本质上看, 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本质上并不对立。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是辨证统一的, 通过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而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最终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发展需求。

高等教育中本专科教育的差别不是层次的高低, 其差别主要在性质任务上。高等专科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调应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本专业的技术工作, 对专业基础理论不作过高要求。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 则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或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能解决相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目前, 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也在向应用型方向发展, 注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但是, 我们说, 本科教育目标培养的人才与专科相比, 应该具有更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理论基础。同时, 职业性、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根本属性, 强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为主导, 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体的道德情怀、人文素养与专职技能一样有着重要意义, 在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应该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大学是基础教育和走上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 大学所学知识决定了未来的工作方向与可能性。由于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国情特点, 近几年就业压力增大, 大学阶段的职业技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顺应社会需求, 职业技能训练不仅仅是高等专科职业学校的必然要求, 全日制本科大学的学生也需要有系统的职业训练, 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 走上工作岗位。但是, 大学之“大”决定了大学的教育教学目标不能止于职业教育, 研究性的学习是大学学习的根本特征。职业训练绝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简而言之, 如果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在职业训练, 并把这种实用主义哲学和经世致用的思想发展到极致, 那么大学的理想追求就会失去目标, 大学也就会失去以人为本的情怀。重视基础、弘扬人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高校的发展目标, 真正的人文主义教育并不在于口头上的标榜, 而应该渗透在专业教育之中。合格的大学生除了要有专业基础知识, 更应该拥有成熟的心智, 精神的完满和健全的人格。应试教育、专业教育不应该遮蔽人的全面发展。

由此, 我们说, 做到文化传承与职业训练很好的结合, 才能不辱大学的使命, 并顺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简明高等教育学》, 周川主编,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6.5, 75。

[2]《保守与开放之间的大学精神》, 刘铁芳, 《书屋》, 2002.8。

[3]《高等教育学》, 王伟廉,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1, 159-169。

篇4:关于传承文化500字作文

一、企业文化形成完善传承的原则

企业文化首先是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创立、经营、发展及延续具有明晰的思路和定位,并通过各个管理部门到各工序环节,由这个企业的群体在生产过程中形成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雏形,继之通过磨合、磨砺、磨难不断加以完善,然后在完善的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一代代人传承下去,这种企业文化绝不是静止、固化的,它应是与时俱进的,符合向上、创新的科学发展理念的,是企业从上至下全员紧紧围绕,积极参与,共同培育的企业文化精华。

(一)企业文化的形成

企业文化的实体是企业所有的人通过经营、管理、生产的各个环节的运行实践,通过市场、行业的竞争、交流及探索,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本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思路、制度、方法,从而提炼出的精神内涵。

企业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扬长避短,人尽其才,让每个管理者包括最基层员工都能自觉并积极地关注企业的立足生存和发展,把企业的兴衰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牢牢地维系在一起,如此,主人翁精神、敬业爱岗、舍小家顾大家等等便会成为全员的自觉向往和行动。如此,每个人把自己的份内工作做到极致,并能努力发挥团队力量,呵护团队荣誉,珍惜企业生命力,并由此逐渐形成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完善

优秀的并得以持久发展的企业文化必定是要经过艰难、艰辛的创新、摸索、锻打、修正的不断完善过程,以使其更贴近时代脉搏、更符合时代精神、更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这个过程会有痛苦,也会有挫折,但只要是积极向上,孜孜以求地行进在不断进取、不断完善的路径上,就一定能使日臻完善的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引领企业跨过一道道险阻,取得一个个胜利,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三)企业文化的传承

企业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它如人类的繁衍,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和传承。前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通过新老交替的传授和继承,是保证企业薪火相传、经久不衰,成为品牌或“百年老店”的必由之路。

二、企业文化形成传承完善的要素

企业文化不只是抽象的概念,它的建设和实施必须融入企业活动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中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一)弘扬企业文化内涵,提高员工参与度

企业文化形成、完善、传承的主体是所有员工,可以说企业文化同时又是所有员工的文化,向员工宣传企业文化内涵,弘扬企业奉行的精神,鼓动员工积极参与把企业文化建设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每一个环节和员工的职业行为当中,为员工了解、熟悉企业文化搭建平台,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以人为本,尊重个性

企业文化对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知和执行也不尽相同。企业文化要落地首先要分析企业文化建设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以及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不同责任与义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企业决策管理机构要主导企业文化的形成、建设及推广。首先要在管理人员中形成正确的企业文化导向,引导他们在工作中自觉向企业文化靠拢并利用与基层的交流沟通,把正确的理念扩散出去;基层职工则要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认真执行,并能结合不同岗位工种的实际反思、回馈,促使企业文化不断趋向完善。

(三)循序渐进与创新实用相辅相成

企业文化形成完善传承要从上到下、由点到面,在贴近经营管理和企业实际的基础上关注员工的接受程度。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适应的方式实施企业文化各项举措,以此保障企业文化平稳落地。与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不断地变革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才能做到与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要不断补充具有实用价值的新鲜元素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如何在有序推进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企业文化发展的新课题。

三、企业文化形成完善传承的做法

企业文化形成完善传承的过程是企业文化要内化员工的心理,外化员工的行动上,固化在制度上。简单来说,就是对员工对企业文化认知、接受、执行的过程。

(一)营造和谐文化氛围是增强企业文化认知度的基础

企业文化氛围是员工执行企业文化程度的体现。和谐文化的氛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能通过员工之间的信息的传播和存储,行动与效果感受到。通过宣传、引导营造文化氛围必不可少。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营造和激发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弘扬“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一个凝聚力量的相互关爱的整体。使企业各个部门积极投入企业文化形成完善传承的实践中,通过加强内部宣传工作力度,使员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增强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引发全体职工传承弘扬优良传统、创新企业文化的思考和讨论,以行为文化提升士气、树立形象。企业要围绕文化理念,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及各类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员工文化生活,使企业文化氛围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员工长期处于“企业精神”的熏陶,经过潜移默化,在内心深处认同企业文化,并在具体工作、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提高员工素质是员工接受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

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开发员工的潜力,除了在业务技能的培训,员工素质的更为重要。企业文化建设能为员工成长搭建平台,提供向往的工作环境,自然会吸引人才关注,增强员工忠诚度和凝聚力。企业为营造企业和谐氛围、促进员工勤奋学习方面,需做大量的有效的工作。企业不断为员工岗位成材搭建平台,将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如定期举行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培训、考证,通过优化员工尤其青年员工岗位成才机制,为更多有潜力、有能力的员工提供成长空间;每年对新进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介绍企业发展历史和未来规划,为新人尽快融入企业、岗位成才奠定基础。引导激励广大员工开阔视野,超越自我。企业要着力培养树立先进员工先进典型,用先进企业文化和发生员工身边的事教育大家。内外兼修,软硬结合,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员工参与各项培训学习教育的过程,实际就是了解、参与并融入企业文化的过程,也是企业文化形成完善传承的一大途径。

(三) 高效的执行力是企业文化形成完善传承的重要手段

执行力是企业贯彻落实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更是企业文化由理念转为实际的手段。提高执行力首先就是提高责任心,员工要紧紧围绕企业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各项目标任务,通过形势任务教育、宣传先进事例、完善制度流程等方式,引导员工树立执行理念,埋头苦干抓落实,力争上游谋发展。企业要采取积极人才战略,以注重实际为出发点,把合适的员工安排在适合其特点的岗位上,发挥能力最大化,既提高工作绩效,又培养员工高效的执行力,事半功倍,保证企业方针目标的实现。企业都会面临转型发展,人员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青年员工逐渐成为生力军,这正是提高执行力良好契机。为此,企业要从不同层面鼓励青年人在执行企业战略、目标过程中,既要传承“企业精神”,又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企业要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尤其是在青年职工群体中,通过岗位竞聘、带教培养发掘人才,根据各人特点制定培养计划;智能部门要通过劳动竞赛、技术比武等形式来发掘业务新秀,使企业企业文化的形成完善传承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四、企业文化形成完善传承的探索

(一)制度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

企业文化形成完善传承作为促进企业发展进步的一个隐形的工具,就是要把企业文化扎根于管理流程中,体现在制度建设上。制度管理承接管理层对员工的行为准则、工作成效的期望,引导员工明确并实现期望。所以只有建立了符合企业文化的体制机制,使企业文化具体化,可操作化,员工才能更容易了解、接受并最终执行。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如何将企业发展的愿景、目标与制度有机结合,这将是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侧重点。

(二)建立监督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完善、科学的企业文化执行监督评价体系,激发员工执行企业文化的积极性,自觉提高执行力,增强工作责任心。执行与监督并存,确保执行到位,评价公正。充分发挥现行管理的优势,将企业文化形成完善传承与各项管理考核挂钩,这也是对制度执行效果的验证。

篇5:关于文化传承600字话题作文

我们在不断努力着,努力探寻着那正在消逝的中华古文化。如众所知,世界的四大文明:古中华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有的早已被滚滚黄沙吞没,遗失在了黄沙之中;有的已失传于那纷飞的汹汹战火中,留剩一片狼藉,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饱经五千年的风霜还能屹立于世,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当古代文人的峨冠零落成泥后,一杆竹管笔的涂画,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让人从心底发出震撼。这不得不表明:它是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任何悠久的文化都无法取代的。上下五千年,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努力,中华文化终得以延绵于世。

梦回大唐,大唐无边,可见那遗留的韵美诗篇。纵横九千里,大爱无边,拨动心弦可听见,那绚烂的词言。这就是繁荣昌盛的大唐文化,能驾驭如此瑰丽色彩的中华古文化,能让人每一寸筋骨都为之翻腾的文化。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时代,也总有过这样一个文明昌盛的时代。

终于有些灰黯了,天空中有了些灰蒙。郁孤台边,只有辛弃疾在挑灯看剑,美妙的歌声已稍显孤独。苏轼和陶渊明相呼应。大宋国土正走向下坡的颓废。被程朱处理学的层云笼罩,但仍不发清丽,只是文化已经少见浑厚的气势与风格。色彩中也再难寻到明丽的文化,应该是明清的,天空完全被乌云所密布。封建儒家思想空前强大,君臣父子的严格封建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束缚的人民的思想,扼杀了创新发展的萌芽,为今后的发展画上了句号。

华夏文化还驰骋在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在康乾盛世下的文化,却更显凄迷。五四战争后,随着共和国的成立与改革开放,在商品经济和物质丰富的潮流下,我们的文化更显黯淡,像被利用过的废品被我们遗忘在铺满灰尘的角落,那样渺小,被人们漠视。在这个时候,有一群人打着发扬传统文化的旗号,终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将学术娱乐化、庸俗化。有人曾讽刺说:“书店里销量最好的是《品三国》和《论语心得》,而《三国》和《论语》却无人问津,早已在我们的脑后淡化。

这是一种悲哀,但有一天,连《品三国》都无人看时,那岂不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种巨大悲哀?

曾经数人称赞的中华古文化,在现在科技发达的时代看来,无非只是乏味儿的文言文,可他们可曾记得如今的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若不是有文言文一步步的指导,那怎会有今天的成就?

中华古文化是值得让我们赞扬的、骄傲的,而不是让它随波逐流,我们应该传承这悠久的文化历史,让它发扬光大。

篇6:关于传承文化500字作文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传递至今所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可谓是国之精粹、文之精华。我们也都为此而骄傲,然而,这古老的中国文化,如今已至悬崖边缘,摇摇欲坠。

现如今是信息社会,科学的时代,国家飞速发展,学生们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都疯狂学习着英语,却淡漠甚至抛弃了自己的母语——汉语。如今毛笔在生活中都成了极为少见的物品了,拿过毛笔的人很少,会写毛笔字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而能把毛笔字些好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母语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而如今自称“炎黄子孙”的我们连毛笔字都写不好,就能看出文化衰落之大。

再拿成语来说,就最简单的成语接龙游戏能顺着接下十个成语的人又有多少呢?我们的.语言工地由此也可见一斑了。那些流传千古的名人佳话,到如今能熟知的人恐怕也是少之又少吧。

我们中华民族,整整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这五千年中,经历过了各种风风雨雨。从禹建立夏朝到汉武帝大一统时期,从魏、蜀、吴三国割据到大唐盛世,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直至新中国的成立。我们中国由盛到衰,由衰到盛,面对外来侵略无数的英雄志士甘愿流血牺牲。战争的亡国之难没有打到我们,外来侵略没能摧残我们悠久的文化,难道会在如今国泰民安时期让我们的文化历史衰落下去?那些留血牺牲的民族英雄会愿意看到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国泰民安与民族文化的保留让现在的我们一手葬送?

如今,我们新世纪的学生,不仅要适应风云变幻的社会,更要重视最自己母语的学习,学好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都应有的责任,这就是最简单的爱国。

篇7:关于传承文化500字作文

可以说,现今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几乎每家每户都配有电视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每每一打开电视机或电脑,浮现出来的往往是综艺娱乐节目。娱乐方面的却比新闻或电视剧方面的要多得多,在这些娱乐节目中只有些许节目遵循了我们应重视的文化——“听写大会”这个综艺节目可以使我们学会很多我们平常很少用到也可以说是从未见过的词语,让孩子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也能让人们懂得更多道理和知识,还有像“天天向上”这类娱乐节目,既可以让我们娱乐也有着许多的文化知识让我们学习,在现在的社会中恰恰也需要这样的综艺节目来引导我们。

但在这些娱乐节目中,却也有着那些荒芜了我们的文化特色的节目。比如说最近很火热的一个节目“中国好声音”,它很容易使观众们错以为只有长得好看,歌唱的好听就一定能出名,但这却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在这儿就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不知是谁问了选手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我国古代的诗仙是谁?只要是读过书的人都会回答出来是李白。但问出这个问题后,台上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就连那所谓的导师也都表示不知道,这也就显出了那些所谓的名人明星对文化的不重视,才会导致尴尬发生。

再比如说,现在的年轻人最爱看的一类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全都是那些主持人在台上东拉西扯,俊男靓女们一起嘻嘻哈哈,不顾形象。也很容易给公众们一个这样的误导:只要歌唱好,把游戏做好,就能又出名又能大把赚钞票。还有就是有一类关于宠物的综艺娱乐节目,我们又不是每家每户都要养宠物,又何必花费时间花费金钱去做这类节目呢?还有相关的娱乐节目,比如有:“男生女生GO”“活力大冲关”“星光大道”等,压倒了一切包含了文化物质的电视节目,也还占用了相当大的资源空间。

也许,在这个社会中,当人们工作之后需要放松心情,都会观看像这样的娱乐节目,好让自己放松一下,人们就一昧接受那些节目中的搞笑因素,而逐渐忽视了新闻等文化。我们青少年应该多看那些能增长我们知识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东西,少看那些低俗的娱乐节目,决不能痴迷于此,忘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要脚踏实地,不能让自己的灵魂成为娱乐的对象,希望人们能够理性地看待娱乐文化,提升自己的娱乐品味,追求崇高!

最后,希望各位影视媒体的节目安排除了发挥好娱乐功能外应多策划有文化素质的节目,继续把我们所重视的文化永远传承下去,而不是一味的娱乐,低俗满天下!

篇8:关于传承文化500字作文

一年前,我看过《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书中的内容令我难以忘怀,它让我懂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有很多,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

去年,在我村,一辆客车在等待师生上车时,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之下,李大爷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不幸被碾到车下,造成双腿截肢,骨盆粉碎性骨折,以致生命垂危。同样的人,还有我妈妈杨萍。14年来,一直照顾隔壁年迈的江奶奶。妈妈一直帮她种菜,陪她走到生命的最后,在我们村说起我妈妈,很多人都说我妈妈是百里挑一的好人。我们全家为有这样的妈妈感到自豪。几年前,吴斌驾驶客车从无锡返杭途中,突然有一块铁块像炮弹一样,从空中飞落击碎车辆前挡风玻璃砸向他的腹部和手臂。面对着疼痛,危急关头,吴斌强忍剧痛,换挡刹车将车缓缓停好,拉上手刹,开启双闪灯,以一名职业驾驶员的高度敬业精神,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确保了24名旅客安然无恙,而他自己虽经全力抢救却因伤势过重去世,年仅48岁。这些高尚的道德品质多么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我们要在学习知识中感悟真理,抒发爱国情感,凝聚民族力量,增强美德意识,在生活中锻炼品质,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我们。

篇9:关于茶文化的作文精选500字

来到茶叶山只见茶叶树像草丛一样,挨挨挤挤的。微风吹来,茶叶树就翩翩起舞。从远处看,成片的茶叶树像无边无际的绿色的海烊。近看,一棵棵茶叶树整齐的排着,像一队士兵在立正。

爸爸对我说: 你想采茶叶吗?想的话就按照我说的去做:首先,你要确定在哪棵树上采摘,然后,在茶叶树中,你会看有一些芽和叶,你再把连起来的一个芽和一片叶摘下来,但记住一点,不要把它们摘成一段一段的,也不要把已经被虫子吃了的茶叶摘来。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 我回答说。说着,我便钻进茶叶树丛中认真采摘起来。大约过了1小时,我已经摘了2两,可是这时的我已筋疲力尽。

篇10:关于传承文化话题作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灿烂的星河中,我独爱的唐诗宋词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李煜,南唐最后一代君主,身上背负着国家情仇,让他的诗读起来分外哀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每我读到这句,心中仿似滴血,呼吸也随着李煜的诗句疼痛。“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是怎样的叹息!南唐的万里河山,最后竟毁于一旦,他也只能对着东去的流水,默然喟叹,看着国家倾亡,天下将覆。

相比之下,李白生活在盛唐,自然没有那么多哀凄, 行事也大胆而有侠客风范。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说的就是李白这样的人吧。我喜爱李白的狂,李白的傲,李白的才,他身上的才情和品性就像千年古酿让我迷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啊,人生中那么多的困难艰险,连李白这样的人都尚会被牵绊,他也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质问。这是对命运的叩问,也是对人生的思考。本以为他就回答一句“我身在何方”这样的回答罢了,可后面的诗句却如骑兵骤至到千里之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多么豪迈!他乘风破浪,如三峡的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他身上的乐观和不畏艰险的品质令我折服!

我喜爱叫纳兰为“容若”,而不是“性德”,有一些淡淡的疏离感,像隔开了我与他之间三百余年的时光。不是人间富贵花,他有雪花般的轻薄模样,遇风翩跹。雪花冷从根处生,一片洁白,怕是因落地后沾染了人世的尘埃,才戚戚然地融化而去。“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他哀叹,我也敛眉,容若的心思比女人的心思还要细腻,他的心中似有化不开的结,一圈一节织成情网,不仅把他密密地温柔裹住,也让读的人窒息。我,就是不慎落入世界的一滴水墨,适合被画作容若笔下的词作。

华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痴迷其间,将美丽的诗词传承。

篇11:传承作文500字

——题记

三月春风,冷暖适宜。

桃花开了,飘散着淡淡的花香,野花笑了,与青草共舞在柔软的土地上。不久来了一个小女孩,她兴高采烈地采着野花,把它戴在头上,欢快地跳着,她似乎忘记了一切,无忧无虑地沉浸在欢乐之中。

如皋的春天是一个令人感到温馨的季节。街道上的车辆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总是让着老人、小孩或孕妇。在街道两旁,随时可以看到一位乐于助人的青年正小心地搀扶着年迈的老人。

放眼望去,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刺眼的阳光阻挡了我的视线,分不清它到底有多高,只是身体在那一片片灿烂阳光中渐渐感觉春天的到来。那是一份温暖而舒适的惬意,如同如皋一般。

褪去了那份童稚,怀着一份憧憬,我怀着感恩的心步入中学的校门,刚接触一个人一张桌子的学习生涯,心里涌起一种神圣感。几多大志与梦想,几多理想与抱负,在新的梦想起点,憋足了劲,想着——从今天起,我要带着梦起飞了!

脚步随着我的感觉在前进,古人云:“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一定要站在离梦想最近的地方,然后,慢慢实现。

我爱我的家乡,是如皋给予我生命,教会了我许多知识,我不敢再奢求什么,只允许我大声地赞美你内在的朴素高洁。五六年来,你把土地分置了许多花草树木,并开展了许多活动。四川大地震,你毫不犹豫地捐助了自己的一份爱心;贵州干旱,你为他们感动落泪;玉树地震,你为他们默默祈祷。

篇12:传承作文500字

我的外高祖父是马尾快安人,他心灵手巧,学了裁缝,开了商铺“同兴泰”,因为手艺精湛且会做洋装,店铺越开越大,成了马尾当地有名的商铺,同兴泰制作的服装非常的板正,细节处理的很严谨,面料又好,深受顾客的喜爱。外高祖父离世后,我的外曾祖父找到原来店里的老裁缝师傅,向他们学裁缝,后来也开了一家裁缝店,店铺在马尾前街62号,他带着银剪子牢记外高祖父的教诲,也是一板一正地做衣服,认真且严谨。解放后外曾祖父加入到服装合作社中,只是后来由于我的外公去了建设局,外公唯一的孩子就是我的妈妈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我的家族中就没有人再干裁缝这一行了,“同兴泰”早已随着老马尾人的离世淡忘,唯有这把银剪子留了下来,传到妈妈手中,妈妈说等我长大,会交给我。

虽然我不知道“匠人精神”究竟是什么,但从我从外公做人做事总是非常认真似乎读懂了什么。外公的手特别巧,小时候我的小衣服,小裤子都是外公亲手制作。而妈妈做事也很细心,所以她从小到大在同龄人中总是比较出色。认真用心就是我们这个家族的家风家训,我们家的传家宝。

篇13:传承作文500字

在我们身边的民族,还有几个是坐在一起,团圆,一起吃,一起赏月的?

没有其他的,只有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但在各地,都有许多的中秋节习俗,那我们的习俗是什么呢?

在中秋节的这一天,我们会仰望星空,看着那一轮皎洁的圆月,和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月饼,赏着圆月。我们仿佛看见了月上的嫦娥。月和嫦娥,变成了一种完美,在这样的完美中,团圆,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享受这无比的幸福。

我坐在椅上,望着圆月,和家人吃着月饼。月饼是圆的,这代表团团圆圆。无论是多远的地方的人们,都会坐在院子或窗外,虽不能与家人在一起,可是,他们和亲友们,在一桌子前吃月饼,赏明月,聊团圆。我沉思着,想到古人们是怎样创造出这样的习俗,想着,想着,母亲端上一圆盘的月饼,在月光下泛起点点光泽。不知怎么,我盯着圆盘深思着,好像看到了那在异乡的独自一人,圆盘泛起的月光,就像是他们眼角下的泪光。可是,在他们独自一人的时候,也会摆上一圆桌,上面放着用月盘装着的月饼,他们坐在桌前,吃着美味的月饼,赏着皎洁的圆月。虽是他们独自一人,但他们也不忘这悠久的习俗,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家人此时也在赏着明月,思念着他们……

篇14:传承作文500字

在古代有一传说,是嫘祖和几个妇女在山上桑树林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果。她们咬一下,咬不动。煮一下,煮不熟,但却能在沸水中捞出许多头发丝般粗细的白丝。嫘祖发现,这些白丝是桑树林里的虫子吐出的无数白丝,绕成茧后看似果子,其实不能吃。于是,聪明的嫘祖便试着将这些“白丝”,织成了布,还将布做成服饰给皇宫里的贵族穿。这些服饰非常的光滑舒适,且富有光泽。嫘祖将这吐丝之虫称为蚕。在其倡导下,人们开始栽桑养蚕,抽丝织绸。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将技术发扬,升华,将蚕丝成绸,不单单织成了绫罗服饰,还做出了蚕丝扇、丝绸包……

听完活动老师将的传说故事,老师给我们每人一把洁白的丝绸扇。细细品味这把扇子,洁白半透明,丝丝线线交织,透着小小的点点。手感上细薄丝滑。抚摸着丝绸扇,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了解了要使扇子形态美观,还必须选取上等的蚕丝,再三经过编织,才能创造出我们眼前这工艺细致的魅力扇子。

上一篇:中国散文学会会费多少下一篇:语文课堂作业的几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