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沈阳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对策建议

2022-11-26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为维持有序生存和持续发展, 而不断创造、创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各种关系的有形的、无形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的实践中所创造的,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并被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不断发展的, 渗透于中国人民生活、生产、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各种关系中的有形的、无形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 源远流长, 我们要传承地必定是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容必须是承载中华文化内核, 符合时代需求,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契合传承地的地域特色的内容。

二、沈阳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 文化传承在唯物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性

传承, 即传授和继承。文化的传承就是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新。根据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存在, 对于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区域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证明, 没有优秀文化的引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名族之林。文化在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地位日益重要。

(二) 文化传承在东北经济振兴实践中的重要性

经济腾飞, 文化引领。沈阳做为老工业基地, 以其无私奉献、孜孜以求、乐观向上的文化气质为祖国默默耕耘几十载, 如今面对新一轮东北振兴计划踌躇满志。以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沈阳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 关系到我市在全国文化建设中的定位, 关系到沈阳的影响力和未来的经济发展。

(三) 文化传承在沈阳精神凝炼中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有利于沈阳精神的提炼, 唱响沈阳!依托沈阳文化建设的基础与成就, 融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渗透, 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 凝练沈阳文化建设中的特色内容, 实现二者的嫁接和共生共荣, 从而有效实现沈阳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继而在文化的传承工程中完成新沈阳经济建设的华丽转身。

三、在沈阳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在沈阳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建设为研究内容, 不是单纯地从传统文化传承角度出发, 而是把文化传承放在东北振兴的时代背景和沈阳经济文化跨越式发展的需求下进行思考的, 把文化建设纳入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并做出战略性布局。其次, 以倒逼机制思考研究对策。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为受众服务、为城市建设服务。在沈阳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程建设就应该为沈阳人民服务、为沈阳全面长期发展服务。最后从文化传承的受众出发, 挖掘传统文化中适合沈阳发展需要的价值点, 突出实效性, 创新对策建议。

(一) 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创新

传统文化的主体创新体现在文化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主体除了主流的文化事业单位外, 一方面, 随着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文化企业也应积极进入文化领域,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相较于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 文化企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不为现有条框约束, 思维活跃, 自由度高, 能够更快、更好、更多地实现文化创新;另一方面, 随着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 自媒体时代到来了, 传播主体独立化、个体化的发展趋势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的建设。一些优秀的文化工作者也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他们通过自身知识的积累,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途径, 通过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传递文化信息。

(二) 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创新

以三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创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 挖掘传统文化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内容, 如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信念思想、诚信精神等等, 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社会主义精神建设;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 沈阳地处中国东北部地区, 其浓郁的满蒙传统、赋予开拓精神的“闯”字文化、乐观豁达的民风民情、富裕丰饶的地理优势都体现着沈阳市貌民情, 影响着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要素选取;传统文化与工业文化相结合, 沈阳做为共和国长子, 在早期的工业建设和今天的重工业发展中都承载着重要作用, 拼搏、奉献、改革、创新的工业文化使其拥有了“东方鲁尔”的美誉, 这些内容既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 又实现了沈阳文化的正导向性和特色化内容构建。

(三) 传统文化传承的形式创新

快捷化、海量化、多元化、图片化是目前信息传递的基本特征。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准传播, 需要研究者进行信息传递的形式创新。从信息的接受规律分析, 深入浅出的、内容新颖的、逻辑性强、富有规律性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可以有效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目标。因此,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演出、快闪活动为载体, 以直观的海报、广告、宣传标语为载体、以短小的、可读性强的微信息等等多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为载体进行传播效果显著。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主旋律影视剧的票房成功经验来看, 受众更喜欢通过时尚化、娱乐化、通俗化的方式接受传统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 传统文化传承的平台创新

平台的创新, 有利于改善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一方面信息量庞大, 一方面传播渠道多, 传统的平台在信息竞争的时代过于被动, 文化传承的平台创新就是要把过去“等待受众走进来”转变为“主动走向受众”, 新的平台建设应该是立体的、浸入式的。平台建设出了政府平台外, 还应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发展文化产业, 发挥企业平台的重要作用, 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另外, 文化传承为人民, 基层平台建设可以有效发挥人民群众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传统文化传播的群众基础。网络平台是当前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着力点。移动终端用户是当前文化阵地上争夺的主要资源。直接、快捷、有效地推送传统文化信息, 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必将大大提升文化传播的范围和效用。

(五) 传统文化传承的评价机制创新

以实效性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建设的思路, 必然要以文化受众的接受度作为评价标准。本课题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评价体系中创新性地提出四有标准:有深度,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 文化传承既要有理论支撑, 又要通过实践检验;有生活, 密切结合沈阳发展需要, 提升沈阳文化软实力, 坚持文化自信, 服务东北振兴、促进经济发展, 唱响沈阳;有趣味, 广泛迎合人民群众的兴趣口味;有特色, 全面体现沈阳地域特征, 汇聚凝练沈阳精神。

(六) 传统文化传承的保障机制创新

文化传承保障机制的构建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多个维度的探索。首先, 传统文化传承需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文化创新需要鼓励支持, 为其提供政策空间和自由度, 同时对创新文化的内容提供有力的法律法规保护, 提高侵权成本、保障文化市场的公平正义, 形成文化传承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其次, 文化传承需要提高文化创作单位和创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 教育文化主体勇于自我保护、能够自我维权, 积极主动保护文化市场;最后, 文化传承需要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约束文化侵权、抄袭行为, 净化文化市场。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探讨, 提出沈阳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十分重要的, 这种重要性分别体现在唯物主义理论、东北经济振兴发展实践和沈阳精神的凝练三个方面。最后, 本文从文化传承主体、内容、形式、平台、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六个方面阐述了沈阳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沈阳文化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 塞缪尔.亨廷顿, 著, 文明的冲突[M].周琪, 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2.1-2

[2] 陈秉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 (3) :53.

上一篇:光以太网的发展和应用下一篇:提高小学数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