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2024-06-24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精选8篇)

篇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古语曾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晋文公设立寒食与清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心护主,后来在民间慢慢发展为祭祀、扫墓的习俗。

但是,就在中华文明一代代的传承过后,是不是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呢?

清明节在民间流传的初衷,是祭奠逝去的先祖,纪念前人所留下的伟大功绩,让子孙后代世世代代记住祖先,以告慰在天之灵。但并不少见的是,每年的清明节,在公墓前,玩手机,高声谈笑,甚至奔跑打闹的年轻人都不在少数,这样的“扫墓”真的能达到“纪念”“怀念”的效果吗?——从什么时候开始,连清明节上坟的习俗,都已经成为了一个走过场的形式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就连清明节去挂社、扫墓,都像是完成一项一年一次的任务,而非真正怀有崇高的敬意去缅怀逝者,那么在这么多年的传承后,清明节的扫墓是否已经变了味儿,成为当代人表达敬意的一种“作秀”方式呢?

如果连其中包含的情感和初衷都已然不再,那么,这样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的传承到了如今,倒是像极了一个笑话,它们又还存在什么意义呢?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千年沉淀,沉淀下来的只有这样毫无意义的“仪式感”吗?这样已经近乎于没有意义的事情被坚持下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无非是人们的自尊心在作祟,生怕哪年自己不去扫这一回墓,便会落得他人口舌,落下个不孝子的名声。在我看来,不抱感情的扫墓,与不去,根本就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孝与不孝也根本就不该从这些繁琐的仪式上去判断,真正的孝该落在实处,而不是在逝者已去过后来惺惺作态。

退一万步讲,逝去的人们就真的希望看到这一切,看到自己的子孙不抱任何伤感、任何怅惘的过这么一个过场,做这么一次秀,真的会高兴、会感到慰藉吗?恐怕未必吧?不仅如此,到了今日,哪怕只不过知道清明来历的又不过只有寥寥几人。

除了清明节,变味的传统节日比比皆是——缅怀屈原的端午节,沦落到今日只是一句“放假了”所全部概括殆尽;阖家团圆的新年,年轻人却纷纷抱着个手机在手机上抢“红包”,把本该陪伴的亲人冷落在一旁。

这样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是我们、是中国人想要传承下来的吗?历史感的厚重,就这养被岁月的锉刀一点点磨平,锉去了。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里,繁杂的礼节被慢慢省去,但在省去这些礼节的同时,却也失落了许多本该被保留下来的美好情感。

变味的传统文化是否传承下去,这个问题,我想,还需要更多的人逐渐重视起来罢……

篇2: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智慧的结晶,是古人们总结传承下来的道德准则。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等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明道理,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悟人生。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如今,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各种各样的西方节日在国内兴起,反倒是一些传统节日无人问津,各种崇洋媚外的行为不断出现,试问有谁还记得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这位90后女孩能够不忘炎黄子孙的使命,投身于传承传统文化的事业中去是她强烈责任感的体现,但这并不只是她一人的责任,这是我们14亿中国人共同的责任。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它自身的传统文化,才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走向兴盛,一个民族只有拥有其自身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所有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协作,发展该民族。

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是真正的勇士,90后女孩钟嗣源放弃了似锦前程,将自身奉献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她牺牲了“小我”以实现“大我”,是一名真正的勇士,当然,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有多种,并不一定都要像她一样做一名道士。钟嗣源应当结合新时代的发展,创新式地传承传统文化。现今的经济是全球化的,文化是多元化的,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当下需要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创新型地传承。钟嗣源身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可选择自主创业的道路,建立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企业。让传统文化与经济相结合,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传承效果。在很多时候,大胆创新比按部就班和亦步亦趋更为有效,在文化传承方面更是如此。她可以在发达的互联网领域适时的创业,让传统因素与互联网因素相碰撞,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也许会有更大的火花。在一边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创新文化,是值得选择的更好的传承方式。

篇3: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之我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泱泱华夏, 五千年文明, 传统文化正如长江之水, 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又如陈年佳酿, 时间愈久, 越发体现其弥足之“香”。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1、因战略核心而传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和根本, 深深影响着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 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 文化更是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核心竞争力, 决定着国家的命运, 民族的未来。胡锦涛总书记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民族的文化, 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 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因此, 要想使中国跟得上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重中之重, 要摆在国家战略核心位置,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2、因国民根本而传承

孙中山先生说过:“传统文化丢不得, 历史上五胡乱华和满蒙入侵, 不是戎狄融合汉人, 而是汉人同化戎狄, 这不能不归功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所有中国人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和估量的作用, 它以儒家学说为主流, 与道、佛二家共同构成基本框架, 涵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瑰宝, 也是每位中国人所拥有的精神财富。比如“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品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一整套的观念和规范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怎么做人、如何做事, 作为个体而言, 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用其指导人生、塑造自我, 通过个体的团结努力, 从而提升国家形象和民族风貌。

3、因危机萦绕而传承

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 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的这段话, 值得今天我们好好反思。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推进, 加之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盲目推崇造成了是非观的颠倒、社会道德的滑坡, “毒奶粉”、“地沟油”、“问题胶囊”等事件的相继出现, 不仅拷问着社会的良知, 也在警示着我们,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已如弦上之箭, 不得不发了。传统文化的危机不仅体现在道德层面, 近年来, 一些民族工艺技术的流失正在为我们敲响警钟;许多年轻人对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的跟风吹捧, 对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无视冷淡, 也着实让人倍感揪心。但是“亡羊补牢, 犹未未晚”, 我们欣喜地看到, 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在积极地行动, 力挽狂澜于既倒, 让中国传统文化从危机中“突围”出来。

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笔者认为, 传承的根本原则是坚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对于其中科学的、合理的、符合规律的“精华”, 要去吸收和发扬, 对于其中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充满封建色彩的“糟粕”, 要去否定和剔除。

1、传承儒家的文化精髓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强调“仁者爱人”, 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 彼此信任;提出“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善性, 人应常怀“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指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希望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提倡积极入世, 奋发进取, 自强不息,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

2、传承道家的文化精髓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主张道法自然,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时至今日仍在警示着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 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生态、保护环境, 做到可持续发展, 达到“天人合一”。千年前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当今全球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科学发展不谋而合,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超强生命力的奇迹。

3、传承佛家的文化精髓

佛家虽是宗教, 却包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和修身养性的思想。元代人刘谧对于佛教有着独到的论述:使人弃华就实, 背伪而归真, 由力行而造于安行, 由自利而至于利彼。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当许多人陷入名利场中无法自拔、身心疲惫时, 佛家的思想确有让人醍醐灌顶、降伏其心的独特效果。佛家重轮回, 讲因果;教人行善积德、知足常乐;教人质朴平淡、自然归真;教人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面对顺境和逆境, 为迷途之人指出了一条“净心”之路。

4、传承其他家的文化精髓

除了儒家、道家、佛家, 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许多精髓值得我们去传承。比如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就是号召人们无差别地彼此敬爱,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比如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 既强调了自然界有其规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理, 又指出人有主观能动性, 可以遵循规律, 掌握规律, 让自然为人服务;比如韩非的“尚法不尚贤”的法治思想, 重法治而轻人治, 对今天社会秩序的构建、法律规则的制定、修订、执行, 仍然有着非常实用的指导作用。除了先秦诸子, 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还有诸多名人、名著, 如董仲舒、惠能、张载、朱熹等的思想精髓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传承的。

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五四运动, 掀起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十年文革, 更是将传统文化置于底谷, 反思这几十年,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的态度和做法确实有些极端, 实践也证明, 完全丢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 中国每一位公民离不开传统文化。现今的中国, 陆续出现了文明缺失、道德滑坡的事例, 这急需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加以纠偏, 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 因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从总体来看, 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 重点采取措施。

1、从政府角度而言, 一定要把传承传统文化摆在战略突出位置,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提供合适的财政保障, 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 立足本国国情, 借鉴他国经验, 充分听取专家意见, 全面调动民间力量, 逐步地、系统地推进传统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承, 为发展中的中国提供更强的发展动力。

2、现今, 《百家讲坛》节目的高收视率, “四书五经”等典籍的重返课堂, 传统节日、民俗的浓墨宣传, 戏曲、中医的活跃走红, 不能不归功与媒体的引领和推进。媒体应该乘势而上, 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便捷特征和自身独有的传播优势, 敢于掀起传承传统文化的浪潮, 将“传统文化之热”进行到底。

3、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 理应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核心队伍, 那么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 应该对在校大学生广泛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比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程;举办文化讲座, 阅读经典, 朗诵诗歌等活动;建立书法、文学、戏曲等社团, 通过各种形式, 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成每位大学生的基本素养, 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英,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4、除了传承, 传统文化更需要创新。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更要与时俱进, 不断前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要立足传承精髓, 放眼世界, 吸收外来文化的可取部分, 不拘泥形式, 使其为我所用, 在借鉴和反思的同时, 将发展中的传统文化应用于实践, 在实践的指导下推动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会芳、时现菊、翟玉肖、王素萍、陈俊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文教资料.2008 (17)

[2]罗鸣春、苏丹、孟景.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思想传承的四个途径.西南大学学报.2009.5

[3]李爱香.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信息教研周刊.2011.3

[4]徐代云、盛琳颖.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对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启示.教育探索.2011.12

[5]杨家友.中国传统文化启示的和谐之路.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3

篇4: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关键词】“中国梦” 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

引言

目前,在我国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各地对“中国梦” 指导思想的宣传教育都在积极进行当中;作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的体现,各地高度重视“中国梦”的活动开展,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在新形势下民族团结的战斗性,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前途和命运。但也有人对“中国梦”了解得不透彻,不知道“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这就不免给“中国梦”开展的效果上带来一些折扣;究竟新形势下“中国梦”的内容是什么,是沿袭老套还是别出心裁?如何开展“中国梦”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中国梦”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笔者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一、“中国梦”的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一)“中国梦”由来已久

南宋时期的陆游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位卑未敢忘忧国”,始终激励着广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后辈们。其实早在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吐露过:“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中国强国梦”让中国人做了几千年!从古至今,不难看出“中国梦”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例数一下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可以清晰看到,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多少中华儿女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其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尤其是在近代中国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彻底的当家作主,这才让百年中国梦尝到了梦想成真的滋味。

(二)“中国梦”怀有深厚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洗礼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尽管风风雨雨、历经坎坷,但目标始终就是一个:为了国家的繁荣兴旺、为了人民生活的无限美好、为了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巅。这种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精神,都是源于长期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习染,而这些传承和习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每一个有责任感中国人精神的重要构成,成为中华儿女的行为习惯;“中国梦”携带着深厚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二、“中国梦”是优秀传承的内容实质

按照习近平主席的“中国梦”定义:“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笔者认为,“中国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很多方面,几乎以一概全,但在实质上“中国梦”强调的重点在于三个部分:

(一)“中国梦”平台的思想沟通交换

“中国梦”作为一个梦想,它是交换思想的平台,大家在自己的“中国梦”上都可以畅所欲言,通过推心置腹的陈述、言无不尽的想法沟通、直言不讳地道出我们梦想的原点;梦想的原点产生于实践活动和内心的渴望,内心里的渴望也在于对实践活动的修正,同时也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改变、向往和期盼;在“中国梦”的整体框架下,个体相互思想交流的通畅性,使得相互参与共同目标实践活动思维运行的正确性得到保证;同一个“中国梦”将梦想的原点在细微之处体现出来,对整体宏观的思想沟通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有助于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做好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二)“中国梦”行为的约束监督

“中国梦”不是坐下来的等待、不是流于形式的空想,也不是海阔天空的谈发展,或者是漫不经心讨论问题的座谈会,“中国梦”要求全国人民要行动起来,以行动来实现心中的目标;有行动,就会有对行动的评价,“中国梦”概念的延伸是对过去工作和生活的监督评价,并且在这种评价状态下对未来工作进行探索和安排。

(三)“中国梦”的传递、修正并寻找共性

“中国梦”的开展,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通过人与人之间彼此正确信息的传递、修正并寻找共性,从而达到同一个认识的基点。这就形同将自己的想法坦坦荡荡地说出来,以此真诚相待,来共同面对解决实践活动中的现实问题。从这方面而言,“中国梦”是对人们思想的自身修复、“舒筋活脉”的一剂良方。笔者认为,“中国梦”是“利器”,是“砍杀”消极情绪、“斩除”堕落思想、震慑负能量的有力工具;“中国梦”活动的开展和实践的运用,有助于国家内部认识能力的提高。即使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认识也不同;或者理解的深度不同,看法也有差异;但“中国梦”将泱泱大国十几亿人民的思维归结于一点点位,使得发挥群体的智慧、调动群体的积极性成为了最现实的可能。

三、“中国梦”优秀传承的形式重要性

(一)“中国梦”的形式决定着“中国梦”的质量

“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生命”惯用于企业生产当中,一个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要讲求产品的质量,没有质量的意识,就没企业的责任,也就没有企业的信誉。我们可以用来延伸到“中国梦”;如果纯粹把“中国梦”当做简简单单的一个目标,就会容易造成没有创新,流于老套的局面;由于没有创新,使得人们没有激情,也就失去了潜心挖掘思想内涵和精心的准备、详细的谋划;造成对现实问题的剖析不到位,不能深入问题的本质,从而导致问题不能彻底的解决,失去了“中国梦”的激励作用;二是在很多人的“中国梦”触及到个人利益问题时,大多数人选择“沉默是金”。即使针对违背群体梦想的问题来进行探讨,也大多对问题避重就轻、泛泛而谈,这种形式导致 “中国梦”质量低下,需要得到改进。endprint

(二)“中国梦”的形式决定着“中国梦”的优秀传承作用发挥

“中国梦”既然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树立梦想时就应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终确立“中国梦”的主题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实施“梦想”的方案,因为梦想的广博性,具体处置问题可采用多种形式,针对“梦想”这一主题,要引导人们探讨寻求解决实际阻碍“中国梦”实现的问题方法,不能浅尝辄止、停留表面、流于形式,而需要集中思路和精力,“剥洋葱”般层层细细撕开,联系实际情况进行酝酿和思考;流于形式的“中国梦”,并不能抓住实现梦想的重点,更不能有效寻求找到梦想的路径,当然也就可能偏离“中国梦”的轨道,继而削弱了“中国梦”的作用。

(三)“中国梦”的作用

(1)中国梦”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国梦”的实现是大多数人的愿望,谁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呢?这个梦想的目标成为了我们国家建设发展的追求之一。“中国梦”要讲求质量,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说要讲求实实在在地为梦想付出的劳动,梦想不是空谈、不是讲对抗、更不是只为私利,而是在解决问题的同一个梦想目标之下,进行善意的提醒和修正,这既可以加强相互的监督,又可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要抱有谦虚的心态来对待来自各方的批评之言语,用广泛的真诚来容纳不同见解的声音,这不但有助于梦想思想意识的统一,有利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也有利于增强全国人民齐心向上的凝聚力。以我们历史的优质传承和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经验和认识,来开展这一“中国梦”活动,将“梦想”思想统一,这样一来心自然就会贴近了,同心协力就会创造出无比的战斗力,对“中国梦”的实现有极大的促进。

(2) “中国梦”能日渐增加民族团结力

“中国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梦想,它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雄关漫漫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无论从宏观的角度还是从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欲速则不达”是普遍性的真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时间的沉淀造就出强大的生存法则,使得我们国家久经风雨、屡遭坎坷,却风雨同舟、不畏艰险挺立在世界的东方;底子深厚,向上的动力自然也就高强,在奋发向上的过程中,我们民族历史文化显示出的厚积薄发的威力,将弥散在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之中。笔者认为“中国梦”不仅仅只是一个祖国强大、人民富裕的梦想,也是一条与全中国各族人民息息相通、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纽带上不仅怀揣着每一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同时纽带上还携带、凝聚着我们祖先历史传承的古老血脉。在古老的炎黄血脉之下,五十六个民族人民才患难与共、唇齿相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历史文化的精髓孕育了中华民族“中国梦”强大的思想内涵。

结语

综上所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文化建设,是不可动摇的思想原则。在这样保证和原则引领下,为了实现中国人民伟大的复兴梦想,我们要挖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史为鉴,精神传承不可磨灭;传统历史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深厚的智慧,它是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将其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发展战略之中,是我们伟大民族重新雄立于世界的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

[1]王松.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之我见[J]. 改革与开放,2012(12) .

[2]宁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路径[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7) .

[3]周灵芝.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01) .

篇5: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这些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最喜欢的是骏马图,那马儿像在草原上飞奔,尾巴一甩一甩的,非常美丽!更有趣的是弥勒佛,他有着元宝一样的肚脐眼,手抱着头大笑。他的肚子大大的,里面可装着一条大袋子。俗话说:“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可真搞笑。还有年年有余的中国结,鱼的鳞片金灿灿的,尾巴也是一样。还有一个金元宝。祖国可真好!我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中国的民族乐器,浩瀚如烟海,灿烂如繁星。被称为民族乐器之王的“筝”,是中华民族乐器的代表,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到今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筝由面板、底板、边板、筝头、筝尾、岳山、码子、出音孔。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上周六,我、吴语若、李景宜、任静怡还有沈诗玥也组队去探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是去博物馆里体验。这些博物馆可真有趣,不仅有平常的实物展示,体验区还有放映区,甚至还可以拿寻宝图和答题卡。“寻宝图”就是博物馆的透视图,“宝物”就是一个互动场所。

篇6: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七夕节……

在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我最喜欢的,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夏历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它也被称为阴历,也被称为“新年”和“新年”。每年新年,街道上都挂满了红灯笼和彩旗。购物中心挤满了人,每个家庭都张贴对联,这可能是活泼的。每个孩子都可以利用这笔钱。孩子们也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成年人都喜气洋洋。爸爸给我买了很多烟花和鞭炮。晚上,我拿出烟花,下楼和孩子们一起玩。我们玩得很开心。聚会开始时,我不愿意回家。我和家人一起吃水果,愉快地看着聚会。精彩的表演让我们开怀大笑,心想:要是每天都是新年该多好!我也喜欢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李白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古诗。我是一个孤独的陌生人,在陌生的`土地上,每逢节日,我都会更加想念我的家人。想到兄弟们的身体被高抬贵手,还会因为不到我而有一种遗憾。这首诗写得很好。它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是人们赏菊、戴山茱萸、提酒、爬山、畅游的日子。这一天,我和父母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我的祖父母。我非常高兴,因为我知道尊重老人和爱年轻人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元宵节”也让我难忘。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春节过后,人们都会庆祝元宵节,这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这一天,我们还放了很多烟花,吃了汤圆。全家人都是圆滚滚的。那时,我的心里充满了无比的幸福和快乐。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它们是中国的节日。

这些传统节日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幸福,所以我们应该记住这些美丽的节日,并永远延续下去。

篇7: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领导干部应带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比如,“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君子喻于义”、“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百姓的言行方式,孕育着当代社会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领导干部应把立德作为立身之本,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主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

篇8:让房地产产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所谓“文化地产”就是在满足房地产产品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有明显文化表征和深刻文化内涵的地产形式和生活方式, 是建筑艺术与高素质的居住者以及由两者共同营造出的文化氛围和先进生活方式的有机组合。

文化地产的出现是房地产产品概念的巨大进步, 房地产产品的外在表现不再只是钢筋混凝土森林, 更多的承载了永恒的文化传统;房地产产品也不仅只是满足消费者的居住需求, 更丰富了消费者的精神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与房地产产品策划的关系

房地产产品策划中的“崇洋”现象虽然“文化地产”的概念日益受到房地产业界的重视, 但是在具体的房地产产品策划过程中, 由于受策划人员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局限, 以及迎合部分消费者“猎奇”、“炫富”的需要, 房地产产品盲目崇洋的现象十分严重, 出现了大量的抄袭西方建筑风格, 单纯克隆欧美建筑符号的所谓“欧陆文化社区”。这种粗制滥造的所谓“文化社区”严重偏离了文化地产的内涵, 只能体现策划者文化上的苍白和心理上的浮躁。实际上, 人作为一种生活在特定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中的社会动物, 对居住文化的需求无不带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烙印, 那种脱离自身文化传统的居住文化只能满足暂时的新奇感, 无法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作为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国有着深厚、独特的建筑文化积淀, 与西方建筑文化相比较, 西方的建筑特点是厚重理性, 几何构图严谨, 建筑文化偏重表现建筑的物质性和对自然的征服性, 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征服。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则空灵典雅, 建筑文化更重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如《易传象传》所谓:“裁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

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曾对中国与西方两大建筑文化体系做过精彩的概括:“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对中国住房消费者来说, 体现传统文化的“文化地产”更能给他们长久的心理慰藉。

中国传统文化在房地产产品策划中的表现内容

应该认识到, 中国传统文化在房地产产品策划中的表现绝不只是“大屋顶”等传统建筑符号的简单堆砌, 而应该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传承基础上的思想表现。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由儒家、道家两大思想体系构成, 因此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房地产产品策划中需要加以表现的具体内容。

儒家思想的表现在中国, 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正统思想近2000年, 对中国人统一社会心理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可避免的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中对建筑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和”的观念上。

汉民族是一个尚“中”的民族, “中”的观念更是儒家思想的基础, 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儒家思想对“中”的认识不仅是空间上的中央概念, 更被认为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大学中庸》篇中就讲:“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论语·先进》篇中孔子说:“过犹不及”, 朱熹在《四书集注》也说:“以其不偏不倚, 故谓之中”。都是强调对待事物要无过无不及, 恰到好处, “中”是儒家是探索客观世界的认识论。反映在建筑文化上就是空间形式上的规则、均衡、对称。如传统的四合院是规整对称的长方形;南方传统民居院落一般也是多个长方形空间的组合;以及现代社区建筑中大量采用的均衡式规划布局、围合式庭院空间;室内空间也是这样, 比如讲求客厅与厨房的对称、卧室与书房的均衡等。这种对称和均衡使建筑空间大方得体, 而不是错落零乱。这些都是儒家“中”的观念在建筑文化中的体现。

同“中”的观念一样, “和”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念。“和”作为殷周之际以来就流行的一种追求整体和谐与发展的理念, 经过孔子等先秦儒家的发挥, 而成为儒家的传统。

“和”是儒家对待客观世界的方法论。“和”的观念体现在建筑文化上就是尺度、比例及建筑元素组合的和谐。建筑元素之间联系紧密, 对尺度有着不同的要求。应该让它们实际的大小与给人们视觉上的大小相协调、相符合。不能随便放大或者缩小否则会产生不协调感。如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通过对多种造园元素和空间的和谐组合, 实现空间景观上的层次感和丰富感。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阴阳, 如果说提倡“入世”的儒家文化是文化中“阳”的方面, 那么提倡“出世”的道家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阴”的部分, 道家文化同样是主流社会文化, 同样对建筑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静”的观念是道家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 老子在《道德经道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 守静笃。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意思是清静使万物一起生长, 我就是以此来认识世界的。又说:“归根曰静, 是曰复命”。即生命的本来状态就是安静。在道家看来“静”不仅是一种心理取向, 更是一种形而上的生命境界。因此中国人在建筑文化中历来高度重视“静”, 特别追求心灵的宁静。对“静”的期望使建筑文化中“静”的表现比比皆是, 传统四合院入口的照壁, 就是为了隔断声音和视线, 把不想泄露的生活护在里面, 以求心绪的宁静。又如现代住宅设计中对卧室安静私密的要求, 给人宁静安适的心理。社区规划中引入水景, 也是因为水景能使人心旷神怡, 达到内心安静的状态。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道家对待客观世界的重要观点, 老子在《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法自然”就是顺应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古代、现代建筑中运用很广泛。如在建筑得选址上, 以背山、面水、向阳的自然方位为佳, 这是顺应自然的表现。在建筑空间形式上, 也注意得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如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 人工景观并不刻意过分雕琢, 而特别注重对自然山水的利用, 即所谓“借景”。又如现代建筑文化中逐渐兴起的生态建筑。即运用生态工程系统, 把建筑作为‘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 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以防止人为污染, 美化自然环境, 创造出完美的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建筑工程。很多现代生态建筑就在室内外空间中, 种植植物, 美化了环境, 使得人与自然协调一致。

产品策划实例:万科第五园

现在已经有很多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优秀房地产项目, 如北京的“观唐”、“运河岸上的院子”, 天津的“唐郡”, 苏州的“天一墅”, 成都的“清华坊”等, 尤其是在国内策划水平最高的深圳出现的“万科第五园”项目, 更是传统文化与房地产产品策划结合的典范。

项目概况“万科第五园”是万科地产2005年在深圳坂雪岗区域开发的大型居住社区, 项目占地约660亩, 总建筑面积63万平米, 计划分九期完成, 目前该项目尚在开发中。该项目是一个依山傍水的中式小镇, 是一个掩映在方竹丛中、院落相连的别墅、叠院、多层及高层的复合社区。

项目特色“万科第五园”的特色是表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中式建筑, 整体吸纳了岭南四大名园 (清晖园、梁园、可园、余荫山房) 及北京四合院等中式建筑精华。在建筑单体上, 则吸收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细节, 如安徽的马头墙、北京合院的垂花门、江南的“四水归堂”天井院等。形成了其独具魅力的建筑文化风格。

“万科第五园”在产品策划过程中秉承“骨子里的中国”的策划理念, 追求以现代建筑语言诠释传统文化思想, 探索出了一条新型的, 中国化的现代建筑模式。整体产品园林层叠、出入有致, 空间交错、明亮通透, 湖光山色、饶有新意。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有序和谐、自然内敛的文化传统更是深受文化人士和高知阶层的喜爱。

产品策划“万科第五园”的产品策划是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入手的。提出了“五园五德”的文化承载:温、良、恭、俭、让。其具体表现是:

温:温美美, 中庸之道。63万平米繁华有度, 境美, 人和, 温润全家。

良:纳四方贤良, 以德传人。第五园小学、幼儿园, 一方良境, 陶治一代人。

恭:谦恭彬彬, 礼待他人之道。物管亦在彬彬有礼间, 让您重逢包违的邻里亲和。

俭:以精装居家, 简约生活之道;勤俭已明, 居家自有道。

让:礼让纷扰之余, 多条城市捷径, 自由出入CBD。

在社区策划中, 第五园尝试将中国传统居住理念的精华, 糅合现代建筑的简约, 原创出现代中式建筑的诗情画韵。中式建筑的精髓“墙、院、村、素、冷、幽”在第五园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村落规划在第五园的规划策划上, 通过意境和谐的白墙黑瓦、石板小巷、曲水流觞, 着力表现了传统江南水乡田园风格。整个社区规划是边界清晰的有不同形式住宅组成的一个大村落。整个村落又被分为四个小村落, 其中联排别墅组成了两个方向略有不同的主要小村落, 情景洋房和多层、小高层分割形成另两个村落。村落之间通过一条半环形的主路连接, 村落内被深幽的小巷、大小不同的院落分割成尺度宜人的居住空间。

巷院生活第五园在建筑产品的策划中承续了中式传统“巷院生活”的居住理念。“巷院生活”与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民族性格相协调, 是风格鲜明的中式民居基本形态和文化胎记。空间处理上, 传承“和”的理念, 讲求院落邻里关系, 通过小巷沟通邻里开放空间和私密家庭院落。建筑设计注意与岭南地区的自然气候特色相协调, 建筑风格上注意与岭南地区的自然气候特色相协调, 吸取了具有广东地区特色的竹筒屋和冷巷的处理手法, 通过庭院、廊架、挑檐、高墙、花窗、竹丛、孔洞和缝隙, 给阳光一把梳子, 给微风一个通道, 使房屋在梳理阳光中呼吸微风, 让自然给居室一片荫凉。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师法自然”的生活理念。

中式园林在社区园林景观策划方面, 以层次分明的多重“庭院空间”为精髓, 充分利用中国传统造园的隔、抑、曲手法, 辅以简洁洗练的现代设计语言。创造出一个“起、承、转、合”的多变丰富的景观空间。景园之起, 乃曲径通幽, 万科书院;景园之承, 乃荷池流水, 沉桥叠翠;景园之转, 乃绿篱迷离, 幼童乐园;景园之合, 乃湖水豁开、叠石崔嵬。别具一格的园林小品和建筑景观, 将传统人文精神与中国园林景观有机结合, 通过叠山碧水, 庭廊石巷为社区提供了最幽雅宁静的底图, 充分变现了“静”的生活观念。

关于老房子在万科第五园, 有一座重建的清朝前期徽派老房子格外醒目, 这是万科本着“异地保护”的初衷, 将其从面临拆除废弃的命运中抢救出来, 千里迢迢由北京运送到第五园的。老房子占地300平米, 为此拆掉了四套别墅, 老房子为纯木质结构, 分上下两层, 它们的身上, 仿佛还沾着清朝的尘土, “徽州三绝”, 木、石、砖三雕, 在这里随处可见。万科并不是将“老房子”作为古董般“供”起来, 而是赋予它新的生命, 它被搭配了一个第五园最现代的东西——玻璃和钢, 用最现代的建筑手段, 组合在一起, 做为艺术品展示的场所。老房子更是第五园的文化精神代言品, 是第五园的文化地标, 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在第五园的传承和发展。

上一篇:选择作文600字高中下一篇:你认为作为一位优秀的销售员必备的素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