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织有效教学

2024-05-28

如何组织有效教学(精选9篇)

篇1:如何组织有效教学

如何组织有效教学?

如何组织有效教学?

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真诚与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一、教师要有丰富的数学专业知识、终身学习的进取精神。

教育界很早就有这样的观点:教师要给人一杯水,自己不能只局限于有一桶水,要把自己变成一条涓涓的小溪。数学科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辐缘广阔。数学教师应是数学学的形象大使,数学学的发展迅猛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是紧跟时代发展,数学教师应是一条“源源不断的小溪”。

同时,数学学的知识体系和技术应用,使我们生活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科技产品增加很快,数学教师要跟上数学学发展的步伐,要有终生学习的精神。教师要掌握:数学学知识体系的内容知识;实验设计与操作知识;数学学发展历史知识;数学学方法知识;数学学目的、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知识;著名数学学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科学道德知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知识;用生动的例子揭示教育内容的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决策与组织协调知识等。

二、弄清教师的作用,摆正教师的地位,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教师与学生是组成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弄清教师的作用,摆正教师的地位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的根本在于塑造学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在积极主动的心态下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教师的责任现在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发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多的成为一个顾问,以为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以为帮助发现矛盾的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劳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三、精心备课,设计教学,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备课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吃透教材,精心备课。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现行高中数学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教师备课时应从多方面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及时调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指向于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将“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3、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要实事求是的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要有弹性,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真正获得进步和发展。

四、科学的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只有当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时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问题为主线,运用探究式教学法。

新课程教育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探究意识的形成与主动参与能力的培养。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一般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与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利用学生的探究本能,通过合适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并培养了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情景为依托,运用情境式教学法

情境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具体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培养兴趣为前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

创设情境常见的手段有:①模型展示法.即利用数学模型来创设情境.②画图再现法.即利用课本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③语言描绘法.即利用语言来描述数学现象及数学过程等。④实验演示法.即利用实验的现象、结果来创设情境。

3、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运用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讨论交流,以“思维互动”作核心,实现师生多边互动,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数学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能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可采用①趣味引“动”。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把他们带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②问题激“动”。运用问题来激发互动,问题应该由师生双方交替提出,若问题仅由教师提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互动”。③实验带“动”。运用实验教学,可把学生带入“思维互动”的新天地。无论是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步骤的设计,还是实验结果得出,都能使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五、要做好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艺术。

教学反思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环节。反思是一种面对问题的主人翁方式,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不断地反思就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每一节课后,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需要修正,有没有更好的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设计;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反思教学中难点如何突破,特别是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反思其思维的障碍在哪,如何帮助他们冲破这些障碍;听课、教研之后,要通过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学习比较,反思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教学艺术。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有效教学,要以学生得益多少为评价标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没有现成的教法和学法,需要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共同的探讨和研究。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活”起来,让学生真正走进数学知识,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篇2:如何组织有效教学

一、背景

近几年随着我县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县城,以及交通的便利等因素,在我县随之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农村及乡镇中心小学的人数急剧减少。学校的规模变小了,班级的学生人数也朝着“小班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新的局势下,如何做好小班化教学,是摆在乡镇小学老师眼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做到有效利用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克服小班化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班化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那么什么是小班化教学?其实教育界至今仍未给出一个确切的概念。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来看,是指一个教学班学生数量较少。那么较少到底指多少呢?在教育实践中,有人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有多大?国内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超过越多,顾不到的学生也就越多。

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看,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教学面向形形色色的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整齐划一的全班整体;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的发展而组织展开。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小班化教学是在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的教学单位中面向学生个体,围绕学生的个体发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小班化教学活动会发生如下变化:

1、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会得到重组。

2、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密度、强度、效度等以及师生间互动关系会得到增强和增加。

3、教学的内容、方式、技术、评价会发生全新变化,并促进或推动教育理念的进步。小班化教学应建立在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要求的教育质量观和现代办学效益观基础上,并在这样的理念知道下进行的,运用了充分发挥“小班”本质特征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的一种教学形态。

三、开展小班化教学的必要性

现在是新时代,新时代也需要新教育。结合我县乡镇小学出现的小班化的新情况,我们作为奋斗在乡镇小学教育战线上的一线老师,就必须能够面对和适应新情况,抓住新机遇,做出新成绩。我们这些教师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改变学校课堂教学中仍然沿用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显然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倾向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四大支柱也难以实现。为此,探究小班化教学实践,开展各科课堂教学研究,着重抓住对现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创造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环境。围绕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的改革,按照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公平理论,形成新的教学观。教学论对于小班化教学方法的双边性、发展性,最优化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四、开展小班化教学的策略

在探索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的过程中,主要探讨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的体现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原则和策略。加大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它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小班化教育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新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其策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加强培训,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小班化教学,首先要从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学校将在一段时期内认真组织全体教师,深入细致地对小班化教学的理念进行学习、分析和研究,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鼓励教师大胆进行尝试。同时采取推门听课形式,随时掌握每位教师对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情况,督促每一位教师按照小班化教学的要求,把讲的权力,说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要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学生,更新教学手段,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求知、求新、求真的探索精神,同时让每个学生享有老师同等的关怀。

(二)对学生全面了解,全面掌握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学就缺乏针对性,更何况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最终结果全部表现在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上。因此,全面了解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起点。我校在开学伊始,每一位班主任及代课教师首先对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全面的了解,通过上课时的发言、提问;课堂课余时间的观察;个别学生的谈话交流;作业批改;对学生进行家访等方法充分的去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智力的发展程度,每一个学生有怎样的兴趣、爱好,他们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以及身体体质、思想品德的表现状况等有什么差异。然后再因人制宜的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确保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师更能有效的做好学困生的转变工作

学困生,往往是造成班级不和谐的主要原因。教师关注学困生,就要把他们时时放在心上,偏爱他们,帮助他们,转化他们。在小班额教学的老师能更善于发现那些学困生的闪光点,甚至是为他们创造闪光点。例如:我校某年级班有一位女生,住在学校附近,她在家都能听到学校的铃声,可是早晨上操常常迟到,作业也常常不做,除非老师次次留下她,一不留神照常不做,老师通过了解,这位学生不交作业是长期以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从而使课后不会做而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再加上这个学生性格又内向,不善于和其他学生交流,更不用说向老师请教,长期以来又养成了懒惰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老师先让这位学生带本班的教室门钥匙,让她每天早晨上操前开本班的教室门,第一次她又来迟了,围在教室门口的学生都指责她,有一位学生嘲笑着说:太阳都晒到屁股了还不起来,当时这位学生害羞的脸都红了。她看看周围都在着急的等着她开门的同学们,虽然有些不愉快,但她知道自己已经犯了众怒。这虽然是一句不雅的玩笑,但效果极好,从此以后,她就再也没有迟到过。在班会上,老师对她的工作给予了从分的肯定。在课堂上老师刚讲过一句话,加强语气的重复一遍后突然提问她,你能把老师刚才的话重复一遍吗?他开始不能重复老师说过的话,老师说:“我很不高兴,因为我连续说过两遍的话你都不能听见,同学们,如果一句话你给别人说两遍,别人也没用心听你讲的内容,你高兴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不高兴”。“所以老师希望每一位听众都能够尊重讲话者,这也是我们每一位听众应有的素质,我相信这位同学以后的听讲一定会更认真的,大家相信他能做到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我们相信他一定做得到。”从此以后,上课时她就渐渐地养成了认真听讲的好习惯,作业也能按时的完成了。经过一段时间,这名同学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四)、“小班化”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小班化教学的组织方式,将一个班的二十名左右的学生分为三至五个合作学习小组。改变了长期以来,在我国小学课堂里座位排列都是“秧田式”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形式将单一的“秧田型”变为“马蹄型”、“品字型”、“口字型”、“U字型”等。讨论、实验等采用“风车型”、“餐桌型”,游戏、表演等采用“马蹄型”、“口字型”、“U字型”;操作、竞赛等采用“餐桌型”、“品字型”、“U字型”;考试时采用原有的“秧田型”。而且每个小组都安排老师的座位,方便老师参加学生的学习活动,拉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改变原来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密度,促进学生个体潜力的发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互助与协作精神。

篇3:如何有效组织识字教学

一、上一堂形象生动的语文课

(1) 美化板书, 引入色彩鲜艳的简笔画和粘贴画。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 展示文章结构的屏幕, 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 是每一堂课的眼睛, 对启发学生思维, 发展学生智力有很大的作用。一幅稚气十足的粘贴画, 往往会使学生兴趣盎然, 它集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为一体, 妙趣横生, 别具一格。如《四个太阳》等课文, 在教学时, 用简笔画设计板书, 再配乐朗读, 学生一目了然。这体现了低年级数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的教学特点。

(2) 以演助读, 提高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运用能力, 低年级因为语言积累有限, 说不出来的不一定是不明白, 如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内容呢?如果在设计朗读环节时用表演代替语言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朗读的意境就达到了。

二、上一堂乐声悠扬的语文课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 突出了直观性和趣味性, 课文大多是生动有趣的语言故事、童话、看图学文的题材, 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丰富的教学内容, 必须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才能得以体现。老师的乐教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为它是乐学的前提。为了达到乐学的效果, 可将音乐引进课堂, 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同时也进行了美育。

三、上一堂及时表扬的语文课

表扬让学生如沐春风, 不管是什么时候, 我都不忘表扬我的学生。在指导学生朗读《四个太阳》一文时, 学生开始读得并不好, 但我发现几个平时读得不好的学生读得很认真, 于是我表扬他们认真的态度, 并问他们能不能读得更好, 还把他们的名字写在我的语文书上, 告诉他们老师要把这些“朗读小能手”的名字记下来, 这样老师一拿语文书就会想起他们。当学生再读时, 我感到耳目一新, 学生的名字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的书上。而学生的兴趣也大增, 师生间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 并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也就水到渠成。

四、上一堂不再枯燥无味的语文课

(1) 演示法。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和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指导学生看图画、电视录像、幻灯片、动物画演示及实物等,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 把无意识变为有意识, 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 收到记得牢的效果。

(2) 游戏法。识字教学的“机械入注法”枯燥无味,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 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在教学中, 可以设计各种与认识事物联系起来的游戏,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 提问法。汉字多数是形声字, 可以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 在学生的初知诗意的基础上, 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启发学生联系与该汉字相应的事物, 采用比较分析法, 辨认和识记生字并理解字义。实践证明, 实施愉快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学生的口头表达、朗读及表演能力和作文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另外愉快教育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 开阔学生视野,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 还能把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起来, 是知识与能力的和谐统一, 也是爱、美、兴趣、创造的和谐统一。

此外, 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让孩子展示自己。课堂上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 去探究, 去感受, 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每学习一篇新课文, 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 上课时, 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这样, 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 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 极大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量。

(2) 引领孩子去读书。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 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 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 我经常结合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技巧, 同时, 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 感受书中的精妙所在!

(3) 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 只有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位、描写中, 才能真正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我不断鼓励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 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 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我相信, 久而久之, 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的资源。

篇4:如何组织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把握教材;确定目标;突出主体;选择教法;重视理论;指导学法;循序渐进;开放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成绩的有效途径;也是增进师生之间沟通的场所,更是学生获取知识,为将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获得能力的理想所在。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和动力。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有几点浅见总结如下:

一、把握教材,确定目标

对教材的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对于内容的把握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备课,一定要分析教材、熟知教材,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驾驭教材,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要确定总体目标,还要确立阶段性目标,使学生的能力比较接近目标,学生通过努力能较容易实现目标,这样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保持,有利于一步步实现总体目标;不仅要确立知识目标,更要确立能力和情感目标,为进一步地教学确定方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突出主体,选择教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面对学生的未来,而不是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教书育人而不可急功近利;需要从大处着眼,而不是以牺牲学生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暂时的高分。创造性有早晚,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就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因此,不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也就不会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差异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这样可能开始效果不明显,但只要坚持,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课程标准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深入了解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美术素养,提高学生认识、表现与创造美的能力,教法上我选择直观观察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讨论法、讲授、示范、辅导相结合法等教学方法。示范又分教师整幅示范和修改学生作品相结合,辅导又分为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使得各个学生各有所得,也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保持,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重视理论,指导学法

理论指导实践是经过一再验证的真理,而美术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很普遍,他们认为学习美术只要画好画就行了,然而,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所以,我很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强调学生多看一些理论方面的书籍,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及美术知识。运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理论中找依据。实际的技能学习过程中我倡导一帮一带互助学习,小组互评法。提高技法、能力方面采取临摹与写生、默写相结合的方法,分步骤训练法、总结归纳法等。全方位提高学生绘画理论水平与技能水平,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取长补短,形成良性竞争,使得学习不再是苦差事,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苦学变为乐学,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四、循序渐进,开放教学

1.精妙引導

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作品,引起兴趣,接着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自然引出课题中的关键点,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保持这种兴趣,使整节课的内容很容易进行,一个好的导入、提问是一堂课好的开端。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费心思设计一个好的导入是很必要的。

2.讲解知识

知识的讲解是学生理论学习的基本渠道,作为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一定要准确、思路要清晰、举例要生动,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博学多才,以丰富的知识去感染学生,以敬业的精神去感化学生,以不懈的态度去影响学生,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领略知识的浩瀚和艺术的魅力无穷,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是提升课堂效果的重要保证。

3.整体感知

多媒体早已走进课堂,成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直观、说服力强,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奇也是保持学习兴趣的关键,是活跃课堂氛围的最好保障,首先让他们对整个的作画过程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学会科学规范的作画方法,提高对画面的整体驾驭能力,这也就达到了教学重点的要求,而优美生动的画面、精湛的表现技法、完整和谐的效果更能吸引学生,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下个环节。

4.实践训练

首先,提出阶段性要求,如,怎样确立构图;如何打形;从哪里深入;调整又要注意些什么等。确立学生较容易达到的目标,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感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线不直、形不准、黑白灰层次不明确等问题,这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启发、帮助他们得出:仔细观察特征、直线切形、找结构线,结构素描的方式打形等,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方法、结论。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这种需要尤为强烈,更能增强探索与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个性问题,采取个别辅导;共性问题,我会找一幅较差的画来修改,而不是全盘否定,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画也能改好,不是没希望和不可救药,就会恢复自信心,也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继续认真画下去,对画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有了很大提高。这样课堂教学也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知识是无穷尽的,教师不可能都会,也不可能在课堂上都教给学生,教会一幅画,学生就只会画一幅画,而教会他们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才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才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5:如何有效的组织语文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进行分组。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分组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学前分组法和临时分组法。学前分组法就是合作学习前由教师将本班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临时分组法就是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不是按事先确定好的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是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所采用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自由组合,喜欢学习同一个内容的学生或采用同一种学习方法的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阶段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以使学习小组在特定情况下发挥最大的作用。

明确学习目标

漫无目的的小组讨论只会降低课堂效率,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因而要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就要在实施小组讨论前明确学习目标。在设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学习目标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而应是开放性的发散性的,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及探究能力相适应,尤其是布置的任务应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除此之外,不同的学习阶段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应当有所区别,如学习新课文时,小组讨论应围绕课文展开,为的是更好地理解课文;而单元小结或阶段性复习时,小组讨论的问题应围绕学习方法展开,为的是提升学习效果。

教师的作用

篇6:如何组织有效的英语互动教学

如何组织有效的英语互动教学

不少学生为什么在英语学习方面总是不尽人意呢?其主要原因是“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组织有效的英语互动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本文针对目前英语教学的.现实,提出了如何才能组织和构建有效的英语互动教学.

作 者:严丽坤  作者单位:茂名广播电视大学,广东茂名,525000 刊 名:南方论刊 英文刊名:NANFANG LUNKAN 年,卷(期): “”(10) 分类号:H3 关键词:互动教学   师生平等   课堂气氛   和谐英语   互动环境  

篇7: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

课堂教学组织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在我们教学中具有潜在性、预知性、前瞻性。教师做为组织的引领者,过程的指导者,课后的评价者,对整体的教学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组织好课堂教学,抓好课堂纪律,是检验课堂优差的最好手段。特别是对于体育教师来讲,由于体育教师所面对的课堂,场地是空旷的,学生是兴奋的,因此教师要在这短短的40分钟中能不能使学生在这些时间内更好、更多、更快的接受新的知识呢?这个就是要看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课程安排的组织、学生活动内容的组织、教学流程的组织了。那么我们应该如果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组织呢?以下是本人的一些实践经验,主要有这些方面。

1、做为教师要对于课堂组织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一节优秀的展示课和流畅的常态课中,我们都会看到教师的组织在整个课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认识到课堂组织的重要性,要严格的按照预设的教案来进行教学组织,要慎重的利用教学组织手段来形成班级的良好的班风,但是,一个流畅的教学组织过程,并不是单单一个参与者就可以实现的,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引领者也就是我们体育教师。

2、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样学生也要对教师的性格、教学方式有所认识,这些就要使教师要在平时多与学生沟通,使师生能相互了解。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一个单一的教学手段学生会感觉到枯燥、无趣,学生一旦没有了学习兴趣教师组织的在好,课程内容在新意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要求。如:教师采用暗示这手段来解决课堂的组织,当某名或某几名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在底下搞小动作时,教师应及时的用眼睛较长时间或多次注视这些同学,适当时可把课堂教学稍做暂停——但决不是对他们批评教育——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其把精力收回到课堂教学上来。这种做法既不耽误正常课堂教学,又行之有效的纠正了学生的小毛病。

篇8:如何组织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其一, 教学模式程式化

旧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 满堂灌, 把学生当作容器。严重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改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好多教师都采用同一种模式:提出问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总结。不论什么学科, 都采用这种模式, 这就产生了一些弊端:课堂是活跃了, 学生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 但学生真正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了吗?答案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二, 学生放任自流

在当前教学改革中, 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 常常搞一些非驴非马的“伪创新”。有些教师把课堂完全还给了学生, 整堂课都是学生在讨论、发言、总结, 教师只是一个看客, 学生是真正的主演。还有的教师过于放纵学生, 学生各行其是, 有的提出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 和教学内容完全不符。这样怎样实现教学目标呢?

其三, 难以摆脱应试教育

很多教师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心理, 加大对学生的训练力度。高强度训练, 是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这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 但考试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教学效果。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 还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软性指标”。应试教育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性, 使学生变成了一个没有思想的“计算机”。那么,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有效备课

切实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用心研读课标要求, 把握教学目标, 精心研读课文, 熟悉教学内容, 精心撰写教案。要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特点, 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考虑如何创建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环境, 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

1. 钻研教材。

教材是新课程的重要载体, 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预设的基本线索, 所以钻研教材是教师备课的必要环节。

2. 了解学情。

了解学情不仅仅是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还应了解学生个体情况, 不同的个体在同样的知识面前所表现出的接受、理解、运用的能力存在千差万别。根据了解到的情况, 进行分层备课, 使全体学生均能“吃饱、吃好”。

3. 组织教材。

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学的照搬, 而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 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 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

4. 要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要实事求是地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 教学要有弹性, 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 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真正获得进步和发展。

二、有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至关重要。

1. 有效讲授。

讲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一上课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我们一般要把学习目标告诉学生, 在他们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 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课开始时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关键”部份。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 结束时强调相应的关键部份, 以免学生关注形式的多样热闹和参与的开心, 却抓不住核心内容。采用易于学生喜欢的语言, 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 听明白, 因此, 需要借助一些技巧, 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其次, 上课时少讲, 扮演好引导的角色而不是主演的角色, 我们在上面眉飞色舞地讲了一通, 我们是明白了, 但学生究竟明白不明白?讲课要以学生的学为主要过程进行而不是老师的讲, 多用启发式教学进行。其三, 要考虑的是在讲授中要提供鼓励性的即时评价。课堂上善于发现和总结, 及时地作出有效评价;同时要“师出有名”, 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 即表扬确有值得表扬之处。

2. 有效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这说明我们要充分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一节课就这些问题认真设计问题, 巧妙提问,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拓展学生的视野。针对班内的全体学生进行反复提问。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发言:“你把刚才的回答再说一遍!”“你再来说一遍。”“谁的想法与他的不一样?”类似这样的问话, 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 更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 这种交流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反之, 教学中, 教师用“能说说你的想法吗?”来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用“谁听懂他讲的意思了?”来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用“你能解释一下吗?”来引导学生彼此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 用“你有新的想法吗?”来引导学生与同伴比较异同的方法, 培养学生优化的意识, 用“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来引导学生再次提出问题, 把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难点反馈出来, 再次引起学生的质疑。这样引导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的交流过程就是有效交流的过程。

三、有效课后反思

教师作为“实践反思者”要做好自我评价研究。教学的有效性更多地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反思能力的提高, 开展教学反思的研究, 从而推动教师成为教学的实践者、思考者、研究者。事实上, 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 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 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 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1. 反思教学设计。

每一节课后, 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需要修正, 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有没有更好地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如何,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 课堂上生成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如何讨论解决的。这些都能够为教师的下次教学设计提供可借鉴的素材。

2. 反思学生的学习障碍。

学生的素质不同, 接受能力不同, 所以, 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对于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 要反思教学中难点如何突破, 特别是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出的问题, 要反思其思维的障碍在哪, 如何帮助他们冲破这些障碍。

3. 反思教学规律。

课堂教学中教师总会有所感悟, 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应该及时地将这些感悟记下来, 从中发现点滴的教学规律, 并思考提炼出实用而有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听课、教研活动之后, 要通过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 反思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 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 反思失败。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有败笔, 我们一定要摆正心态, 认真对待。失败并不可怕, 但须及时发现并总结, 避免下次重蹈覆撤。对课堂教学中的败笔进行回顾、梳理、总结, 并探究剖析其根源, 有利于教师自身成长, 可促使其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四、有效布置作业

作业不在多而在精, 有效的教学, 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 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习。科学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新课程下的教学练习应成为一种生活, 一种活动, 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 及时予以纠正, 从而实现教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使学生得以熏陶, 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得以培养, 思维方法得以训练,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春妹.有效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J].新课程, 2011, (10) .

[2]何阔海.浅谈如何组织有效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1) .

篇9:体育课堂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

【关键词】体育课堂       组织教学       教材

在体育课教学中,课堂组织纪律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组织教学是一种艺术,要组织好教学,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喜悦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不同,体育课的组织与进行主要是在室外操场上实现的,学生活动范围大,外界环境影响大,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地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做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链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和手段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

一、依据体育课性质组织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1.抓好体育課堂常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2.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虎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做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利用“山连山,水连水”或“反手势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做好课堂的小结。

二、依据教材内容组织教学

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一年级的齐步走,教材第一课时的要求是教会学生踏步走的动作;第二课时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齐步走要领,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齐步走的方法等,每一课时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根据“动型”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面举的踏步走一例,随着课时的变化,学生在原地走的时候比较不错,但一到齐步走的时候脚步就容易乱,学生对口令“一二一”不太敏感,我就可采用《弟子规》中也是三个字来代替“一二一”。学生听了比较感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会了齐步走,还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方面的教育,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小学体育包括田径、球类、技巧、武术、体操等多种教材,不同的教材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特点,挖掘教材潜力,将组织教学与教材特点有机结合,改变传统单一的千篇一律的组织教学形式,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如田径教材的“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跑的特点,运用竞赛、奔跑游戏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三、依据学生生理和心理进行组织教学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竞争性、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好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要抓住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2.灵活运用组织方法。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出“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一节课中,教材之间衔接时,用传统的调队方法显得机械、死板、单一,且容易出现散乱的状况,而此时教师采用游戏或舞蹈等教法进行衔接,既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又会使教学活而不乱,顺利过渡。

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即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组织方法。“手势、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具有其他组织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力分散开小差时,教师用眼神暗示,就会集中学生注意力等,教师的语言激励要以表扬性、勉励性的语言为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游览金沙遗址初一作文下一篇:准妈妈怀孕辞职信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