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实施条例第十条

2024-04-19

劳动法实施条例第十条(精选6篇)

篇1:劳动法实施条例第十条

新劳动合同法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公司如未提前三十天书面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可再要求公司支付一个月赔偿金。

另新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另新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劳动合同应当具备的条款包括社会保险,可以要求公司补缴社保

。上述你所说的考勤、工资之类的证据在仲裁时会要求公司举证的,公司有举证义务,公司未能举证的需要承担相关责任。

篇2:《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解读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在2008年9月18日正式出台,包括六章三十八条,重点针对劳动合同法中比较原则的规定和一些社会上存在误解的条款,作出具体的操作规则和必要的衔接,意在增强劳动合同制度的可操作性,目的是对《劳动合同法》的进一步细化,希望补充和完善《劳动合同法》的漏洞。但同时,《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在一些备受争议的问题上并未作明确规定,这给企业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政策法规问答:

01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规定“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的情形外,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问:假设某员工在劳动合同期满前遇到法定顺延事由,因法定顺延事由导致该员工在该单位的工作时间超过十年,则法定的续延事由消失时劳动合同还能否终止?如果该员工此时提出要和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单位是否一定要和该员工签订?

答:可以终止,单位可以不和该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期满,合同自然终止。合同期限的续延只是为了照顾劳动者的特殊情况,对合同终止时间进行了相应的延长,而非不得终止。在法律没有对终止的情况做出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不能违反法律关于合同终止的有关规定随意扩大解释,将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后果纳入其中。因此,法定的续延事由消失时,合同自然终止,单位也就不需要因这个原因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02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期满,但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约定的服务期尚未到期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服务期满;双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问:劳动合同期满后,用人单位放弃对剩余服务期要求的,是否可以?

答:可以。服务期是用人单位以给付一定培训费用为代价,要求接受对价的劳动者为用人单位相应提供服务的约定。用人单位通过支付相应的对价获得用工的权利,权利当然可以随时放弃。因此劳动合同期满后,用人单位当然可以放弃对剩余服务期的要求。此时,劳动合同可以终止,但用人单位不得向劳动者追索服务期的赔偿责任。

03

该如何理解《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六条所称的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要支付两倍工资?

答:劳动者已经实际为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超过一个月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合同,此时如果用人单位已经履行了诚实磋商的义务,因不可抗力、意外情况或者劳动者拒绝签订等用人单位以外的原因,造成劳动合同未签订的,就不属于《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六条所称的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不需要支付两倍工资。也就是说,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也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04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中提到用人单位因“违法解除或终止合同”需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那么此处支付赔偿金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篇3:《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施行等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劳动合同法第87条的规定支付了赔偿金的。不再支付经济补偿。赔偿金的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

条例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有关建立职工名册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南劳动行政部门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劳动合同法第7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7年间北京常住人口增加210万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我估计在未来十几年,中国城市化率每年大概还会增长1个百分点,大量人口还会进入城市。以北京市为例,奥运筹办7年间,北京常住人口增加了210万人。”

高福利制度不适合中国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指出,我们把缴费型的社会保险作为社保体系的核心制度,而不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制度。

党的十七大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制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胡晓义强调,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从基本国情出发体现中国特色。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要求社会保障制度把公平目标放在第一位,社保体系要有普惠的制度安排,以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别,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和谐与稳定。正确的选择是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让农民有更多的话语权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有识之士指出,“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民问题。要解决好农民问题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除了要解决好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的问题以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民话语权保障。

正是由于农民话语权缺乏保障,使得下情上达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走样,政府部门的政令要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打折扣。例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由于不注重征求农民的意见,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诉求,使得新农村建设偏离了中央要求,甚至有的地方通过非法圈占土地搞开发,滥建示范园区,结果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资金,还造成不少农民失去土地,失去生活依靠。

近七成人认为,“善良正直的人常吃亏”

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研究报告》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明显,社会风气面临诸多问题。报告提醒,这种挑战对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调查显示,一方面,“信用”和“知恩图报”的同意率高达98%和95%,说明我国社会还保持了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另一方面,有69.8%的人同意“善良正直的人常常会吃亏”,84.5%的人同意“有关系或后台硬,要找份工作不是件难事”,反映了社会风气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同意“人生就是应该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的人也达到了54.6%。

第七届(2008)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揭晓

2008年10月27日晚,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正式对外发布,作家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麦家的《暗算》四部长篇小说荣获本届茅盾文学奖殊荣。

央行四年来首次下调贷款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9月15日公布,从9月16日起,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由原来的7.47%下调至7.2%。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

篇4:劳动法实施条例第十条

一、《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草案) 》对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一) 招聘方面

1. 关于试用期。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试用期进行了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 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 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 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 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 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但目前我国多数商业银行所约定的试用期时间往往多于法定标准, 这违反了法律规定, 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

2. 关于劳务派遣。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草案》规定:“用工单位一般在非主营业务工作岗位、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工作岗位, 或者因原在岗劳动者脱产学习、休假临时不能上班需要他人顶替的工作岗位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目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基层营业机构网点上使用了大量派遣制用工为柜员, 直接从事常规主营业务, 这与立法态度存在一定的冲突, 新法对这一现实提出了挑战。

(二) 解聘方面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 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 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 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 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 续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是本法一大亮点。但该规定也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论, 认为这可能导致“铁饭碗”现象的出现。为消除误解, 解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非不可解除, 《草案》规定了14种用人单位可与劳动者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 并由企业承担举证责任。新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解聘难度, 因此, 面对今后劳资关系普遍稳定化、长期化的现实, 如何保持用工的灵活性, 将是拥有众多分支机构及员工的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三) 培训开发方面

我国金融市场和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对员工各方面知识、技能提出新的要求, 我国各商业银行对员工的培训开发力度正不断加大。但《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 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 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 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 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此规定对于银行员工来说, 防止了商业银行利用高额违约金来限制员工的合理流动, 增加了员工的依法解除劳动合同权和自主择业权。但面对外资银行强烈冲击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说, 员工培训后违约成本的显著降低, 使人员流失的可能性加大, 我国商业银行正无奈地成为外资银行的“人员培训中心”。

(四) 绩效管理方面

绩效管理包括制订绩效计划、绩效评估和绩效改进等多个阶段。其中, 对绩效差的员工进行各种绩效改进是绩效管理的关键阶段。《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 可以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草案》规定,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 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 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可以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但企业必须承担举证责任。上述规定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培训、调岗乃至解聘等方式实现绩效改进的权利, 将导致银行的绩效管理机制变成一种“无改进的绩效管理机制”, 希望通过各种改进措施提高绩效以保证银行高效运转的愿望难以实现。

(五) 薪酬福利方面

新法对目前法律法规中劳务派遣的立法空白点进行了填补。《劳动合同法》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 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目前, 在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里, 劳务派遣员工与银行自身员工的待遇在同类岗位上存在差别, 银行对正式员工和派遣员工实行了区别性的薪酬政策, 薪酬实际上是基于身份而不是岗位、经验、技能等做出的差异性薪酬标准安排。这与新法“派遣工与本单位劳动者同工同酬”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此外, 新法还要求用工单位为派遣工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而银行目前提供的福利待遇基本上还是与身份挂钩, 如交通费、过节费等, 并无岗位差异, 这显然也与新法相悖。

二、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 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由于劳资关系隶属性观念的存在, 导致我国许多企业, 包括我国商业银行采取单方管理的办法来管理劳动者, 甚至无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及《草案》强化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为适应新法, 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改变按身份管理的观念, 消除正式工与派遣工不公平的待遇, 通过深化用工分配制度改革, 努力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必须改变约束员工的小观念, 通过制度和文化建设保持劳资关系和谐稳定。

(二)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证据化

《劳动合同法》及《草案》规定, 在更改、解除劳动合同等方面要求企业承担举证责任。因此, 为了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 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证据意识。在招聘方面, 需要搜集和留存招聘条件、应聘者的应聘资料和试用期的表现、试用合同等材料, 一旦发现应聘者不适合企业, 可为解除与试用者的劳动合同提供证据。在绩效管理方面, 员工的绩效目标、绩效实施计划、绩效考评结果、绩效面谈记录等事项, 均应保存相应的原始记录, 这可帮助银行有效实施绩效改进乃至解聘绩效不合格员工, 为防止管理过程发生劳动纠纷和处理劳动纠纷提供证据。

(三) 加强培训需求分析

《劳动合同法》及《草案》对服务期违约金的规定, 减少了我国商业银行员工违约的成本, 增加了培训风险。为避免人才大量流入外资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在设计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前, 应先慎重选择受训人员, 认真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弄清谁最需要培训、为什么要培训、培训什么等问题, 使真正需要培训的员工得到相应的培训, 满足其培训需求, 从而使员工培训后流失的可能性降低。

(四) 设计公平、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

《劳动合同法》及《草案》要求对劳务派遣工实行“同工同酬”, 并享有“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为避免承担违反法律法规所带来的不必要的连带赔偿责任, 我国商业银行应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 不以身份而以岗位定薪, 使劳务派遣工的薪酬与其他相同岗位的正式员工相同, 给与其应得的绩效工资、奖金和福利, 以保证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另外, 由于外资银行对人才争夺的加剧, 我国商业银行在制定薪酬时, 还要首先开展薪酬市场调查, 以保证薪酬具有外部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史贵生, 傅智文.《劳动合同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人力资源开发, 2008 (1) .

[2]何治中.《劳动合同法》与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J].银行家, 2007 (10) .

篇5:劳动法实施条例第十条

关键词:《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按揭房产;合同

中图分类号:D9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45-02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10条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离婚时应根据婚姻法第39条第1款规定的原则,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

一、《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10条符合《物权法》、《合同法》原理

婚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一般情况下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但对婚前按揭买房、婚后取得房产证的房屋,不应机械地以取得房产证的时间来确定房产的归属。《物权法》第15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

不动产的买受人即婚前支付首付款的一方虽在婚前尚未取得该不动产的产权证,但其与出卖人之间订立的不动产买卖合同已经成立且生效。即财产权益在婚前就已取得,离婚时判归产权登记一方相对合理。另外,基于合同的相对性原理,银行与买受人即婚前支付首付款的一方签订贷款合同是建立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上的,法院依职权判决银行变更合同相对人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10条中的若干缓冲规定

1.协议优先

第10条第1款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确立了协议优先的原则。这个协议可以是离婚时处理夫妻共同财产的协议,特别是处理该不动产的协议,也可以是事先双方关于财产归属的协议。民法的精髓在于意思自治,协议处理是最佳的选择。

2.“可以”vs“应当”

从现实出发,并不是所有的婚姻双方当事人在离婚时都能理智的达成协议,这就需要立法做出价值评判。婚前首付、婚后还贷的按揭房产实际是婚前个人财产(婚前个人支付首付及还贷部分)与婚后共同财产(婚后双方共同还贷部分)的混合体,完全认定为一方的个人财产或者夫妻共同财产都不是绝对公平的。但立法必须做出选择,基于《物权法》、《合同法》原理、实践操作和部分公众的诉求,立法选择了偏重维护婚前支付首付款的一方当事人。但社会现实纷繁复杂,一味维护婚前支付首付款的一方当事人的利益,虽然相对正义,却很可能造成个案的极度不正义。因此,该条款赋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权。“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意味着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所有,也可以判决归夫妻共同共有。

这随即引发了又一个问题:何种情况下法官可以判决房产归夫妻共同共有?《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草稿》中规定“夫妻一方婚前以个人财产购买房屋并在银行按揭贷款,支付的购房款数额超过房屋总价的一半时,无论房屋何时交付及房屋产权证何时取得,离婚时可以将该房屋视为一方的个人财产……”《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由夫妻共同财产还贷部分,应考虑离婚时不动产的市场价格及共同还贷款项所占全部款项的比例等因素……”从中可以看出立法者在设计条文时考虑到了首付款占总价款的比例,虽然该比例并未进入正式立法,但依立法目的解释,至少可以考虑将首付款占房屋总价款比例较小,婚姻存续期间清偿房款比例较大的情况作为判决共同共有的一种类型。

虽然法律不排斥将婚前首付、婚后还贷的按揭房产归属夫妻共同共有,但毕竟属于例外情况,为防止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最高院应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加以引导。笔者认为可以判决共同共有的情况主要有:其一,首付款占房屋总价款比例较小,婚姻存续期间清偿房款比例较大;其二,婚姻存续时间超过30年;其三,不动产的买受人婚后依赖其配偶扶养。

3.取得房屋所有权一方的义务

第10条规定:“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离婚时应根据婚姻法第39条第1款规定的原则,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首先,取得房屋所有权一方应单方继续承担还贷义务。其次,补偿其配偶的金额不仅是共同还贷期间其配偶所支付的金额,还包括与其配偶所支付的金额相对应的财产的增值部分。

可见,登记一方虽更有可能取得房屋的所有权,但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若女方的经济实力不足以承担贷款和补偿,房产判给女方反而增加了女方的负担。

4.引入照顾子女、女方权益原则

《婚姻法》第39条第1款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10条引入了该原则,即取得房屋所有权一方若为男性,则应根据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给予补偿。

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是一个原则性规定,赋予了法官充分的自由裁量权。在房屋判给需要承担贷款和补偿的男方对其配偶仍然明显不公正的情况下,法官可依该原则提高男方补偿的额度。这样,即使女方没有获得房产,但补偿款已相当可观。

三、《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10条与婚姻法及其他司法解释一脉相承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10条与婚姻法及其他司法解释在有关离婚时对生活困难一方予以扶助的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婚姻法》第42条规定:“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27条规定“婚姻法第42条所称“一方生活困难”,是指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一方离婚后没有住处的,属于生活困难。离婚时,一方以个人财产中的住房对生活困难者进行帮助的形式,可以是房屋的居住权或者房屋的所有权。”

从以上条款可以看出,离婚时若一方没有住房且另一方有条件解决其住房问题,法院可以判决另一方以住房为其配偶提供帮助,该种帮助不仅可以是住房的使用权,甚至可以是住房的所有权。虽然部分学者认为该种判决是对公民所有权的蔑视,但其确确实实是现行法的明文规定,法官完全可以援引其作为实现个案正义的工具。

四、房屋刚性需求的发展趋势

公众对于第10条的批评,更多的是因为该条款使得男性获得房屋的可能性增加,而房屋又是普通民众价值最大的资产,因此引发诟病。现今,鉴于房屋的价值巨大,民众在离婚时大都希望获得房屋。但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获得房屋很可能是居于劣势的。中国的家庭结构是4:2:1,祖父母、外祖父母留下两套住房,父母留下一套住房,子女拥有一套住房,到子女一代成年,每对小夫妻名下约有4套房产。一套房屋利用其使用价值,而另外三套房屋需用来实现其价值,而实现价值最佳的方式就是将房屋流转变现。但问题在于:其一,现今的房价泡沫最终会爆裂,到那时房价将趋于平缓;其二,每对小夫妻名下均有若干房产,市场必将成为买方市场,房屋流转变现将愈发困难。综上,以发展的眼光来看,离婚时获得房屋并不一定占据优势。

五、立法导向

在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下,很多女性信奉“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将金钱作为择偶的第一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但婚姻是应当以爱情为基础的,没有爱情的婚姻之花将很快凋零。但很多女性并不担心,因为即使离婚,他们也可以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而最主要的共同财产就是房子。但《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颁布实施,打破了这一部分人的“美好”愿望。她们不再能通过婚姻谋利,不得不自立自强,凭借自身努力获取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这正是社会所倡导的。

六、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立法

《法国民法典》第1404条规定:“以下财产,即使是在婚姻期间取得,依其性质,仍构成个人自有财产……一般而言,具有人身性质的所有财产以及专与人身相关的一切权利……”第1405条第一款规定:“夫妻双方在举行结婚之日各自拥有所有权的财产或者各自占有的财产,或者在婚姻期间各自因继承、赠与或遗赠而取得的财产,仍为各人的自有财产。”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家庭法典》第770条规定:“已婚者的个人财产包括: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婚姻期间通过赠与、继承、遗赠取得的所有财产;本条所规定的财产的租金、孳息和利润……”

《瑞典民法典·亲属编》(1987年)关于夫妻一方个人财产部分中,在第198条规定:“根据法律规定,以下财产为夫妻一方个人所有的财产……(2)结婚时属于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或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通过继承或其他方式无偿取得的财产……”

笔者从《物权法》等法律的基本原理、第10条本身的缓冲规定、第10条与婚姻法及其他司法解释的关系、房屋刚性需求的发展趋势以及立法导向五个方面对该条款进行了评析。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10条对婚前首付、婚后还贷的按揭房产归属的规定既考虑到了立法的刚性又不失柔性的缓冲;既保证了立法的连续性又充分反映了社会现实。笔者对该条款持肯定态度。

参考文献:

[1]蒋月.论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关于房产利益归属的认定规则[J].中国审判,2011,(10).

[2]陈朝仑.对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若干解读[J].中国审判,2011,(10).

[3]周航.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在审判实践中的焦点[J].中国审判,2011,(10).

[4]蒋月.论夫妻一方婚前借款购置不动产的利益归属[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2).

[5]杨立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解读[J].东南学术,2012,(1).

篇6:劳动法实施条例第十条

一、条文内容及理解

第十条条文内容:“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 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 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 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 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

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 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 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 离婚时应根据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原则, 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

条文主旨:本条是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 对于一方当事人婚前出资支付首付款按揭贷款购置, 婚后登记在自己名下并由夫妻双方共同还贷的不动产应当如何分割问题的规定。[1]

首先要确定的是, 对于一方婚前签订购房合同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按揭贷款、婚后共同还贷的房屋, 其性质是夫妻共同财产还是一方个人财产, 或是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的混合体?认定该类房屋的性质对离婚时如何分割具有重要意义。倾向性的观点认为是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的混合体。

如果仅仅按照房屋产权证书取得的时间来划分房产系婚前财产还是婚后财产, 可能对一方显失公平。一方在婚前已经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向房地产公司支付了全部购房款, 买卖房屋的合同义务已经履行完毕, 即在婚前就取得了购房合同确认给购房者的全部债权, 婚后获得房产的物权只是财产权利的自然转化。[2]离婚财产分割时, 将该按揭房屋认定为一方的个人财产更为公平。并且在此基础上, 未还债务也由其继续承担, 这样更具可操作性。同时也符合合同相对性的原理。婚前购房者和银行签订抵押贷款合同, 银行是在审查了该购房者的信用及还款能力的前提下才同意放贷的, 购房者属于《合同法》意义上的合同相对人, 因此离婚后由其继续承担还款义务顺理成章。

对按揭房屋的婚后共同还贷部分, 应作为夫妻共同财产予以分割, 该部分没有争议。但对按揭房屋的增值部分, 应该考虑配偶一方参与还贷的具体情况, 对其进行公平合理的补偿。有些人认为该条解释不公平, 就是出于对该条的误读, 以为如果是男方婚前买了房, 离婚时女方就会被扫地出门, 什么都没有, 这是错误的。因为女方可以分得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还贷部分增值数额的一半。结婚时间越长, 分得的该部分增值钱款就越多。应该来说还是比较公平的。

此外,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 在离婚案件中, 碰到此类问题首先是双方协商, 以协商为主, 当达不成协议时, 法院才“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 并不是不顾当事人意愿, 强制将不动产判决归产权登记一方所有。

二、通过案例看多数法院采取的补偿款计算方式。

小陈 (男) 婚前独自付首付30万元, 按揭贷款70万元购买了一套房屋, 房屋单价为每平方米1万元, 面积100平方米, 并办理了产权登记手续。贷款期限20年 (240个月) , 利息总计50万元。还款总额为70万+50万=120万元。后小陈与小李结婚。因感情不和, 双方婚后共同还贷6年 (72个月) 后诉讼离婚。该房屋还贷采用的是等额还贷的方式, 月均还款5千元。离婚时该房屋市场价为200万元。诉讼离婚时小李要求分割该房产。法院最终判决该房屋归小陈所有, 小陈补偿小李24万元。那么该补偿款是如何计算的呢?

法院采取的计算方式如下:小陈为购买该房屋共支付30万+70万+50万=150万元。其中首付款在总房价 (房价款+总利息) 中所占比例为20% (30万÷150万×100%) 。夫妻共同还贷0.5万×72=36万元, 占总房价的24% (36万÷150万×100%) 。在夫妻双方协商不下的情况下, 法院判决该房屋归婚前购房者小陈所有, 由其对另一方小李补偿24万元 (200万×24%×50%) 。剩余贷款84万元 (120万-36万) 由原购 (下转第88页) (上接第74页) 者小陈继续偿还。用一个计算公式来体现, 即婚后共同还贷款÷房屋总价款 (房价款+总利息) ×房屋市值×50%, 即得出另一方应得到的补偿数额。

三、该司法解释第十条有利于司法裁判标准的统一

在以往离婚司法实践中, 对于涉及房产的归属认定及其利益分配, 多个地区人民法院的司法裁判标准和结果不尽相同, 有的甚至大相径庭。[3]总的来说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离婚时房屋归产权登记一方所有, 所有权人将夫妻共同还贷部分的一半返还给另一方, 房屋是否增值不论。2、在上述情况中, 除了将夫妻共同还贷部分的一半返还给另一方之外, 将相对应的房屋增值部分的收益一并予以分割。3、离婚时直接将房屋视为夫妻共同财产予以分割。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第十条基本上采用的是上述第2种处理方式, 也是相对来说最具公平合理性且具实际可操作性的。《婚姻法》是全国统一的立法, 其裁判结果应当是全国一致的, 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第十条针对争议房产归属问题, 在现有法律框架之内, 给法院提供了具体的裁判规则, 避免法院过度运用自由裁量权导致各地司法不统一, 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奚晓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理解与适用[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159.[1]奚晓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理解与适用[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159.

[2]奚晓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理解与适用》,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9.[2]奚晓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理解与适用》,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9.

上一篇:高田镇“三送”促和谐活动工作总结汇报下一篇:在2012年旗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