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职校特色专业建设

2024-06-24

抓好职校特色专业建设(精选7篇)

篇1:抓好职校特色专业建设

抓好职校特色专业建设

职业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联系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设施优势,创办特色专业,并大力抓好特色专业建设。这对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学校办学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因此,象山县职业高级中学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

(一)建设具有工艺性特色的工艺美术专业

(1)开设工艺性较强的实训实习课程

学校经过对地方文化市场的调研,发现宁波的竹根雕与树根雕艺术颇有市场,也颇有前景。这主要在于根雕艺术既有地方特色,且作为高雅的艺术品,又很有欣赏价值。而象山地处丘陵,毛竹根、树木根资源丰富,这对于发展根雕艺术十分有利。因此,学校在工艺美术专业中除开设贝雕、玻璃雕课程外,还开设竹根雕、树根雕等课程,与此同时,学校先后建立贝雕、玻璃雕、竹根雕、树根雕等四个学生实训实习工场。这一良好的物质设施,保证了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工艺性特色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积极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因此,企事业单位十分需要工艺美术人才进行各种设计、策划、版面制作、广告宣传、模型制作和美术字书写等。于是学校又增设美工与广告设计专业,着重开设版面制作、美术字书写、广告设计创意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力求从工艺性上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切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师们还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施“交互式”教学,即把工艺课诸如色彩构成、图案、文样、包装、招贴、广告和CI设计,甚至实习课程的木雕、根雕、贝雕及建筑模型等均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同时,学生们设计的各类习作、作品则通过Internet或Email与各兄弟学校进行直接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形成了良性循环,取得了成效。

(2)创办有工艺性特色的广告装饰公司

在开设工艺美术类专业之初,学校就根据象山经济的实际情况,并积极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以及设施优势,创办了象山县工艺美术实验厂。该实验厂对内负责指导工艺美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对外承接宣传版面制作的展览策划等业务。

随着装璜业和广告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美工技术人员从事室内设计、环境设计、广告创意、策划制作和陈列设计。因此,学校在工艺美术实验厂的基础上成立了象山县职业高级中学广告装饰有限公司。该公司由专业教师参与经营管理,一方面承接各类媒体广告、电脑平面设计、广告印务及室内设计及绘画、裱画等业务。另一方面承担指导学生教学实习任务,并让学生直接参与产品制作等活动,以产促教,从而保证了学生能学以致用,在实际操作中提高专业技能和水平,进一步突出了工艺美术的工艺性特色。

(二)建设具有产教性特色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象山是“浙江建筑之乡”。目前有近50家实力雄厚的建筑企业,其中6家企业均拥有土建、市政、装璜的国家一级资质,建筑业已成为象山“一体两翼”经济格局的主导产业。学校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为象山建筑业的兴起和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又依托广阔的建筑市场发展了工民建专业。

(1)依托建筑集团和高校的优势,办活工民建专业

自1985年以来,学校先后开设了与建筑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群体,如建筑工民建、建筑施工、建筑水电安装、建筑财会及建筑装璜等建筑类的系列专业。同时,学校紧紧依托建筑集团公司的优势,积极实施职业教育与建筑集团公司的结合,强化工民建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近年来,学校先后与国家一级企业宏润建设集团、龙元建设集团、华厦公司及华丰公司等单位签订办学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达13处,保证了教学实习的正常进行,也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学校还积极实施职业教育与高等院校的结合,依托高校的教学力量,抓好工民建专业建设。早在几年前,学校就与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建工系、宁波大学土建系建立起协作关系。我们送教师去高校参加进修培训,他们派教师来校指导实验教学,进行教研活动,共同搞好学科建设。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校外教师网络,聘请社会上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为荣誉教师及教育顾问,担任工民建专业重点学科的教学任务,或开展学术讲座。这样既充实了该专业的师资实力,又提高了教育质量,推动了工民建专业的建设。

(2)创办校办产业,服务建筑经济

根据建筑业发展趋势和地方实际需要,学校积极利用自身的师资优势和设施优势,并在宁波大学、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和县城乡建委的大力支持下,分别于1997年11月、2001年5月,先后成立了象山职业中专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象山县建筑材料测试中心第二检测室。

校办产业的创办,既有益于学校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又有益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又可以发挥学校的师资优势和设施优势,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办学条件,促进特色专业的建设。尤其是监理公司,近4年来已成功地承接了宁波滨海学校、象山黄金海岸大酒店等近百项县重点工程及基础工程的监理业务,累计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工程造价达13亿元,监理造价近3亿元,监理费收入300多万元,创利税约72万元。

(三)建设具有科研性特色的农学专业

(1)建立柑桔实验基地,实施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象山县有着悠久的柑桔种植历史和独特适宜的地理环境。但在以前由于缺少科学技术,柑桔生产普遍存在着树龄老化、品种单一,品质下降的问题,因而造成市场滞销。因此,学校于1983年9月特意开设了农学专业。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先后建立起120多亩柑桔实验基地,分布在三个有代表性的乡镇。这不仅是教学实习基地,而且是科学研究的基地,更是

产教结合和生产经营的基地。

在教学过程中,农学专业的学生常踏出校门,走向山村,把课堂设在柑桔实验基地上。如在教学柑桔栽培技术时,学生们身体力行,深入地头,从柑桔的选种、栽培、育苗、剪枝、松土、施肥、灭虫和摘果等一系列过程,都切实地进行了观察、试验,并记录、分析、说明变化原因及今后的做法。这一产、教、研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颇有特色,也颇有成效。

学校还充分挖掘柑桔实验基地的潜力,依托科学技术,发挥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科研活动。90年代初,学校就致力于搞国内外柑桔新品种的试种、筛选等工作。经过长期的试验,观察并记录了大量的技术数据,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学校成功地对老龄桔树实施大面积高接换种,做到当年嫁接,当年收益,大大缩短了换种时间,提高了柑桔的品质。其中“柑桔高接换种技术试验”曾于1993年10月获得国家科协、国家教委、国家环保局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四家单位联合颁发的“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优秀奖”。

(2)创办柑桔研究所,引种推广柑桔新品种

1997年5月,经象山县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成立“象山县柑桔研究所”,并先后邀请以色列专家、英国柑桔保鲜专家来进行学术讲座、现场指导,相互交流,并引种柑桔新品种,丰富了柑桔种植技术,提高了科研能力。同时,该所还经常义务举办短期柑桔栽培新技术培训班,把农业科技信息、国内外柑桔新品种引种试验及推广情况及时传递给县内外的广大桔农。据统计,至今柑桔研究所已举办柑桔栽培新技术培训班达50多期,参加学习的省内外桔农为2500多人次。这对于提高桔农的科技素质起了很大的作用,也为他们的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此外,学校还组织师生柑桔技术服务小组深入本县乡村,并因邀而前往宁海、奉化、鄞县、北仑、舟山、建德、温州及丽水等县市(区)作柑桔高接换种示范、指导,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

自1991年以来,柑桔研究所从日本、美国、以色列及国内农业院校的科研单位引入优质品种,如宫内伊柑、市文、宫川、象山红、南香、日香等40多个新品种,并完成柑桔高接换种面积达2万余亩,使桔农们年增收数千万元以上,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柑桔种植业的发展。为此,学校柑桔研究所的“柑桔新品种培植推广项目”还获得了宁波市十大燎原计划优秀成果奖

篇2:抓好职校特色专业建设

---创办醴陵特色民办职校“新创业、新醴陵”专题研讨班的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为一名醴陵人,尤其是做为一名职校校长,应该如何为家乡为父老乡亲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周晓理书记说:建设新醴陵就是要把醴陵打造成‘以现代产业文明为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在此了解醴陵、读懂醴陵,认清醴陵在全国、全省和株洲市所处的位置,并结合醴陵的具体实际及其我个人的办职校经历前提下,准确清晰地自我定位---创办醴陵特色民办职校,为勾勒与描绘新醴陵建设蓝图增添一笔色彩。如何才能实现新创业,构建新醴陵?周晓理书记强调,关键在于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这也是我张白鸽做人、办学一贯的宗旨。下面就‚创办醴陵特色民办职校‛说几点:

我校原名醴陵市渌江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创办于1989年,是醴陵市最早的职业技术学校,学校曾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合格的技术人才,1994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学校‛称号,是经株洲市教育局审批注册,具有职业中专学历和各类职业培训资格的职业技术学校。2005年4月学校由我个人承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承办醴陵市渌江职业技术学校以来,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与人力,将一所负债累累,面临停办的职业技术学校得到了恢复,现在是与时俱进,生机勃勃。学校现在校教职工21人。其中专职教师12人,兼职教师4人,教师本科学历12人,专科学历2人,其他学历2人。在校学历教育学生326人。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多次获市局表彰,二00八年获市局目标管理考核三等奖、二0一0年获地方产业人才培训工作先进单位、获教育工作目标管理三等奖、二0一一年获教育工作目标管理三等奖、二0一二教育工作目标管理三等奖等。同时,我校连续多年被认定为国家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株洲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年培训1000人以上。学校多年来坚持以人为本,紧跟市场办学,不断探索创新,让学生‚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能致富‛,积累了一套独到的经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一、打造安全堡垒,构筑优越环境,让学生“留得住”

首先是学校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实行了校园封闭管理制、教师值周制、夜间巡逻制等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为学生创造了安全的学习生

活环境。再次是加大教学设备投入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建起了计算机、电子电器维修等实训室。

二、打造品牌专业,加强教学管理,让学生“学得好”

学校‚计算机及数码产品维修‛专业,针对市场人才需求开设,是醴陵职校精品专业。同时学校推行‚2+1‛办学模式,让学生在校用两年时间学完文化课、专业课、技能课,第三年由学校统一安置到企业中实习。这种办学模式,既能使学生得到实习锻炼,又能积累生产实践经验,还可以挣到不少的劳动报酬,有效地减轻了学生及家长的经济负担,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为了配合‚2+1‛办学模式的推行,让学生在两年时间内学到真本领,学校推行课程设置‚模块化‛,加大专业课、强化技能课、丰富活动课,使技能实训天天练、课外活动不间断,让学生在实训中强化技能、在活动中提高素质。

三、推行校企联合,拓展安置渠道,让学生“出得去,能致富”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注意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培养,实行校企联办,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以‚立足醴陵,面向湖南,辐射全国‛的就业格局,与上百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订单招生、定向安置,形成以进名优企业多,对口岗位多,技术岗位多和学生自主创业多的就业特色。就业后工资高,福利好,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学校又对分配后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服务,真正做到了家长放心,学生安心,用人单位称心。

由于本校重视在校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走出去的学生很受企业的青睐。近几年来,从渌江职校走出去的毕业生有的已成为企业的部门主管,有的月薪在万元以上,有的被派往了设在海外的分公司,有的凭借自己学得的一技之长独创天下,建起了自己的公司。他们成了学校的骄傲,成了学校的招牌。沿着这条成功之路继续探索、不断创新,渌江职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

篇3:抓好职校特色专业建设

一、透彻分析学校背景是基础

建设学校特色就是创造适合教育, 也就是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由此可见, 透彻分析学校 (师生) 背景是研发校本课程的基础, 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是关键。例如, 有一所学校通过调研得出, 学校85%的学生来自于农村, 这些学生来自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汇聚在校园, 他们身体素质虽然较好, 但其协调性、灵活性及心理品质等方面还有待提高。该校在阳光体育活动中, 开展了简单的篮球操活动, 近90%的学生热情高涨, 都是些手不离球喜欢篮球运动的小球迷。学生的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都有了长足的提高。篮球运动在这所学校已得到全校师生, 包括社会各界的认可、支持、配合, 篮球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校的特色项目。在充分分析学校师生情况后, 积极寻找学校发展新的生长点, 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具有个性化的“篮球宝贝”校本课程, 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 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长, 从而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同时也进一步凸显出学校的办学亮点, 进而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二、树立独特办学理念是前提

思想是行动指南, 理念是办学先导, 学校办学思想要先进、有特色。教育的本质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其说面向全体, 其实面向的是全体中每个有差异的个体;促进发展就是基于全体中每个有差异的个体, 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这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校本课程就是根据学校办学理念, 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 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 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

三、设置特色课程体系是支撑

课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学校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 设置什么样的课程, 学生就有什么样的素质, 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特色课程, 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学校要办出特色, 只有用高质量的特色课程做支撑才具生命力。例如: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 严格按照校本课程体系进行管理, 可以形成选修与必修两大板块。

必修课程面向全校各年级学生, 一、二年级开设篮球礼仪课, 主要通过对篮球礼仪知识的了解, 培养学生自信活泼、勇敢拼搏、负责任、敢担当、乐于奉献等优良品质, 使篮球运动不仅成为健体方式, 更成为传递篮球礼仪、篮球精神, 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有效途径。一至五年级开设篮球基本技能课, 主要通过篮球基本技能与方法学习, 配合篮球游戏活动, 在动中玩、玩中学、发现与认识成功的学习方法, 从中得到乐趣, 为学生参与选修课程打下基础。一、二年级必修课使用每周2课时的学校课程时间, 三至五年级必修课程使用每周体育课1课时时间。

必修课程面向三至五年级学生, 开设了“三个系列十种课程”, 它们分别是:篮球游戏系列 (球随我动、你传我运、灌篮高手) ;篮球知识系列 (球迷let’s go、球场小法官、篮球日历) ;篮球艺术系列 (健美啦啦队、运动之声、笔尖飞扬———魅力篮球儿童画、漫画) , 使用每周1课时的学校课程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以学期为单位申请学习内容, 这样的课程设置, 不仅使知识衔接上具有延续性, 同时也使学生所涉猎的知识范围动静结合。

四、课程有效实施是保证

要想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带动学校师生共同发展的着力点, 扎扎实实研发好校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同时, 还在实施上下足功夫,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是抓好校本课程开发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保证。最好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强化管理, 规范校本课程的开设

校本课程从开发到实施整个过程要井然有序, 其基本流程是:在开学初, 学校进行全校师生动员, 然后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行申报科目, 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 教导处根据学生选择的结果进行协调和组织安排, 最后形成校本课程实施计划。“教师教自己擅长的内容, 学生上自己喜欢的学科”。开设何种课程由教师根据自己专长、爱好申报, 开学初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菜单自由选择。

2. 创造性实施课程,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为了使开设的校本课程真正达到预期目标, 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要经常与任课教师一起学习, 共同探讨开设校本课程的宗旨;定期与任课教师一起备课, 鼓励备精品课在学校公开展示, 同台竞技。学校还要开放微机室、电教室为教师搜集信息、制作课件提供方便。学校还要制订出台《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由教导处进行跟踪听课, 随时了解学生校本课的学习情况, 保证校本课程得以高质运行。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还要把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组织学生开展“比赛”、“体育节”等活动。

3. 加强课题研究, 促进校本课程的应用

坚持以科研为引领, 拓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以课题为抓手, 以应用为目的, 通过课题研究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应用, 解答各种问题, 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武装和强大保障。我校也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 申报了“以实施篮球校本课程为载体, 构建学校特色文化的研究”省级研究课题, 在课题的实践中不断深化我校的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 促学校特色形成。

4. 多元评价, 建立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实施中, 要积极探索对校本课程的评估, 建立课程评价体系。比如, 我校制定了《你眼中的校本课程 (学生调查问卷) 》、《校本课程调查表》等书面调查, 在学生、家长、教师对课程评价的基础上, 由学校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对课程进行评价。为全面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 实施多层次、多角度评价, 教师、学生、开发者本人都要对所开发的课程进行评价。

5. 促进师生更好发展是目的

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个过程, 一种积累, 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 积淀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是目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 可以把“校本课程为载体”的外部表现形式, 作为深入挖掘学校特色文化精神。学校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依托, 促使老师们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 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在更高的层面上落实了办学理念, 促进了学生更好成长, 促进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学生了解有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 锻炼勇拼搏、会合作的意志品质, 培养做主人、敢担当的责任意识。通过多角度的校园活动和环境建设, 让学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文化中, 感受健康运动的氛围、接受拼搏合作的锻炼、引导敢担当的行为, 强化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功能。

篇4:抓好职校特色专业建设

【关键词】县域职校 计算机专业 互联网+ 特色产业 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07-02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产业设置专业。要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和建设,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要围绕“互联网+”行动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既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又要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由此可见,围绕“互联网+”行动改革和建设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是职业教育关注的创新话题。

一、县域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

计算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翻开各大、中专学校和院校的招生简章,我们不难看到,计算机专业已成为每一所学校不可缺少的专业。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领域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升级,对于县域职业学校来说,计算机教育很多没有立足于自身实际,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方向单一,特色不突出。且县县、县市间计算机专业重复设置,造成生源竞争激烈,师资、管理、财力分散,县域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生存发展普遍陷入如下困境:

(一)生源少,专业开办断断续续。受普高的扩招和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县域职业学校生源本就普遍不足,加之县县、县市间每所学校都开设有计算机专业,更加剧了生源竞争,报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少之又少,专业开办今年有明年无,断断续续。

(二)硬件设施差,制约学生能力发展。县域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普遍起步晚,加上教育经费的制约,大部分县域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设备落后且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实践课要求,制约了学生能力发展。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县域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重理论而轻技能,就学校计算机专业来说,从计算机专业开办至今,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电路基础、电工基础、办公应用自动化、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文字录入与排版等。计算机专业理论课程占很大比例,专业技能课程则没有多少,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少,专业技能低。

(四)师资薄弱。县域职业学校的前身大部分为初中学校,因而,计算机专业的师资普遍为转岗的语、数、化、英、物老师,缺乏具有计算机专业技能的教师,加之县域职业学校普遍贫穷、偏僻,很难吸引高素质、高技能的计算机人才教师,也就很难培养出高技能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

(五)就业难。过去,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办公自动化方向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会用办公三大软件、会打字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普遍掌握的基本技能。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知识不断更新丰富,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县域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陈旧的教学内容以及单一的培养方向与社会相关行业的人才发展需求逐渐脱节,再加上办公自动化领域人才饱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一年比一年难就业,就业渠道不畅直接导致下一年本专业招生困难,如此恶性循环。

二、融安县特色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经济产业,金桔是融安县的地方特色经济品牌,是融安县的主要农作物经济,已有300余年栽培历史,截至2015年底,金桔种植总面积达11.5万亩,产量达9.5万吨,产值约5亿元。无论是种植面积、年产量还是品质,目前在全国均名列前茅。近年来,融安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金桔的种植和网络销售,把大力发展金桔种植产业和拓宽销售渠道,作为大力发展全县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扶持农业大户建立金桔园示范基地,并计划投资10亿元,建成总占地面积400亩的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同时在县职校成立电子商务实训基地。目前,在县农业局和经贸局主导下,由县职校每年组织开展金桔种植短期培训、电子商务短期培训。该类培训工作受到培训学员的广泛好评,让农民学到了一些种植知识和实用技能。然而,短期培训时间仓促,且缺乏系统性规划,许多种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没能深入开展,学员们表示期待有更多机会参加这样的培训,使自己成为一名种植及电商销售型人才。

三、探究“互联网+特色产业”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等精神。融安县金桔种植及电子商务发展势头正方兴未艾,急需大量种植及电商销售型人才,这与县职业学校招不到生而濒临灭绝的传统计算机专业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激发了我们探究县域职业学校“互联网+特色产业”(即金桔种植和网络销售专业)的设想,这一设想将从理论上解决以下问题:

(一)解决计算机专业师资和教学设备浪费的问题。“互联网+特色产业”作为一门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专业,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学校计算机专业现有的师资和设备,现有的电子商务实训基地等,开设新专业的同时又避免了原有资源的浪费。

(二)缓解招生难的问题。作为一门与本地核心产业经济相关的新专业,由于其实用性和特色性,避开了县县、县市间同专业的生源竞争,更易于吸引本地生源就读。

(三)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产业与职校专业对口,对推动县域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接轨,促进产教结合,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促进农村电商发展。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互联网+特色产业”(金桔种植和网络销售专业)的提出与国家政策相呼应,把网络销售纳入教学范围,必将促进农村网民人数的提升和增加农民开网店的数量,对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有重要作用。

四、在县域职业学校实施“互联网+特色产业”专业教育的策略

一门新专业从开办到实施,需要解决许多难题,学校开展的金桔种植短期培训和电子商务短期培训取得的成功,为金桔种植和网络销售专业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归纳总结起来,重点如下:

(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金桔种植和网络销售专业设置的核心。“互联网+”属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范畴,可以参照原有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重新制定课程标准,保持计算机专业原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类课程不变,撤消无关的课程,增设电子商务类课程和金桔种植类专业课程,例如:增设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平面设计(CorelDraw)、广告策划、金桔种植技术、植物保护、农业法规等电子商务和金桔种植类专业课程。

(二)教材。对于教材的选订和撰写,电子商务类课程我们可以参考其它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然后根据学校实际选订教材,金桔种植类课程一部分可以延用学校短期培训教程,一部分可以通过咨询农业局专家或技术员,针对融安县金桔的特点,组织团队撰写校本教材。

(三)教学与实习。教学是一门专业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实习则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

1.中职教育不仅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注重实践应用,金桔种植与网络销售专业是一门紧贴市场需求而设置的专业,技术实践性很强,在教学安排中,要合理规划理论课和实训课程之间的比重,多安排实训课时,多带学生去基地实践,把理论、技术熟练应用到实践中。

2.要把学生的实习真正落实到位,带学生下到实训基地实习,要有专业的技术员亲自手把手示范对果树的施肥、剪枝、嫁接等技术,指导学生把技术应用到果树上,通过果树的阶段性生长实际情况检验学生是否学到真技术真本领。电子商务实训要求学生要建立起自己的网店,会运用营销策划和网络宣传等手段,进行网络销售金桔,达到产销结合的目的。

(四)实训基地。除了利用学校现有的电脑设备资源作为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外,还应与融安县现有的金桔种植园以及学校的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心建立长期校企合作,解决学生实习基地问题,落实产教结合。

(五)师资。电子商务类课程可由学校原有计算机教师担任,学校计算机教师担任不了的,可以暂时外聘电商学校的老师,同时安排学校老师随堂跟学和转岗培训,等到学校老师具备独立授课能力时,再转由学校老师任课。金桔种植类课程则可以聘请农业局专家或技术员担任,等到时机成熟可招聘一些农学专业人才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六)生源。金桔种植和网络销售专业不同于传统专业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要招生对象,它可以将招生范围扩展到初中、高中、大专等,年龄从12岁至35岁的对象。对于不符合这一招生范围或者情况特殊,不能长期在校学习的学员,可以通过学校开展的短期培训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常规班和短训班教学共同开展的局面,涵盖了多个年龄段、满足了不同层次人员的学习需求,极大的丰富了学校的生源。

(七)考核制度。最后,要建立一套严格、规范、完善的毕业考核制度,明确考核的内容和标准。要严格实行学校和实习基地双重考核标准,学生毕业时不仅要通过学校各门功课的专业考试以及实训能力测试,还要通过在实习基地一年实践,由实习企业根据实习表现和取得的实习成果进行考核,成绩都合格,才能准予毕业,保证毕业生真正掌握种植技术和销售本领。

当前“互联网+”正在创新应用于工业、农业、金融、教育等领域。而县域职业学校还没有把“互联网+”列入到其中。经过对融安县金桔种植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势头,急需大量种植及电商销售型人才,和对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情况、现状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县职业教育中增加“互联网+特色产业”的内容是有必要的,它可以为各县域职业学校改善计算机专业教育提供参考,对各县域职业学校围绕“互联网+特色经济产业”方向进行专业改革提供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晓龙.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分析与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5(2)

篇5:抓好重点注重特色加快新农村建设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举全市之力、尽其所能,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进一步加强调研,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抓好重点求突破,注重特色求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是农村的物质基础。潞西市有人口34.7万人,其中

农业人口近27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0以上,农民占绝大多数。因而加快农村生产发展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的重点。要加大农业机械、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重点加强优质新品种试验示范、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贮藏、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等方面的技术推广;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实施“绿色证书”、“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创建一批科技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使多数农户熟练掌握1-2项实用技术,“十一五”期间,以培训10万农民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使全市60以上的农民掌握一门技术,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全面实施完善义务教育,强化职业学校教育和农村寄宿制教育;积极实施“劳务输出工程”;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组织实施好“兴边富民工程”30件实事。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点。要以芒市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发展遮放次中心城市及风平,轩岗、勐戛中心集镇,增强城镇的辐射、服务和聚集功能,促进城乡良性互动;以“一横二纵二环二边”为主的公路建设网络,新建公路198公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通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果;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帮助农民建立起包括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障等农村保障体系和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内在要求。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建设新农村主要任务。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真组织实施“百县千乡”文化工程、“广播电视进万家”工程等;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做到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组有文化活动点,为农民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食粮;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滋生和蔓延,开展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倡导移风易俗、婚事丧事从简的新风;全面贯彻《全民道德建设规范纲要》,教育农民群众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帮助农民依法制定适合本村、村组实际的《乡风文明公约》,以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

――村容整洁是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的基本要求。解决农村的环境设施建设问题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要求。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帮助其做好规划工作,而后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开展试点工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村寨进行新农村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以改水、改厕、改厩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建设;加强资源管理和利用工作

――管理民主是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的组织保障。如何把基层民主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建设新农村的难点。要继续深化各项农村改革,巩固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乡财县管”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坚定农村党员建设新农村的决心和信心,从而推动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民主化,着力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篇6:突出本地特色 抓好秋冬开发

亩,蔬菜等0.5万亩;新建规模养殖小区6个,其中年出栏生猪1万头的“150”模式养猪小区1个,年出栏生猪3000头的“零排放发酵床”模式养猪小区2个,年出笼江汉土鸡5万只、10万只的养鸡小区各1个,年出栏300头南阳肉牛的养牛小区1个;新开挖和改造渔池面积6000亩,力争实现农民从秋冬农业开发中人均增收300元以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狠抓秋播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秋冬农业开发直接关系明年种植业结构布局,关系明年农村工作大局,关系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我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油菜、蔬菜等生产为重点,以种满种足,不留冬闲田为原则,真正把秋播当作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来抓,全镇秋播生产呈现群众热情比往年更高、进度比往年更快,质量比往年更好的良好势头。到目前为止,全镇已落实秋播油菜苗床面积4000亩。

1、认识上再提高。促进农民增收,既要在“农外”找出路,更要在“农内”做文章。过去,**农民传统上把夏熟当作“捡小收”,把秋播作为可有可无的“搭头”,忽视了秋冬农业开发。其实,从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物布局来看,从增加农民“农内”收入的途径看,秋播生产是下一年农业生产的“开场戏”、“重头戏”,蕴藏着更大的增收潜力。为促进全镇上下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我们着重开好“两个会”。一是开好全镇机关干部和村主职干部会。8月26日 全镇秋播生产现场会上,镇委、镇政府要求村主职干部在秋播生产上当好“四种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管理上的精细人、经济上的聪明人、致富上的带头人;二是开好群众代表会,把发展秋播生产的道理说明白,任务讲具体、经济帐算清楚。

2、工作上再抓紧。秋播工作重在抓紧,贵在抓早。我们一是做到早规划、早动员。8月26日 就对秋播任务按照稳定粮食生产、油菜下水田的要求下达了各村硬性指标。二是统一品种,统一育苗。入秋以来,按照抢抓季节,抢抓墒情,适时育苗,适时早播的要求,全镇油菜育苗苗床统一准备,油菜品种统一推广华油杂12号、华油杂9号。全镇油菜育苗苗床准备和播种逐步展开。

3、措施上再加强。实践证明,抓秋播工作,靠“蜻蜓点水式”的“玩轻功”不行,必须用真招、出重拳、抓落实。我们重点做到“三定”、“两树”。“三定”一是定任务。我们把秋播生产任务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定到村、定到组、定到田块;二是定责任。实行镇主要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层层明确责任;三是定奖惩。把秋播生产与包村干部目标考核责任制挂钩,与村干部年终工资结帐挂钩。“两树”一是树样板、抓示范。要求各村在 9月2日 前必须从优化合理布局,优化油菜品种、优化耕作管理入手,抓好一个不低于50亩的示范基地;二是树典型,促发展。从镇到村,从村到组,层层树秋播抓得早、质量优的典型,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带动力。毛

二、别湾、毛太河等村早规划、早动员、早行动,措施得力,目前,已完成育苗任务50%以上,有力地推动了秋播工作。

二、狠抓畜禽养殖,促进农民增收

以生猪生产为重点的畜禽养殖是我镇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截止08年6月底,全镇发展畜禽养殖园(场)39个,其中生猪养殖小区28个,江汉土鸡养殖小区11个;发展养殖专业户3385户,其中生猪养殖专业户3214户,养鸡专业户171户;年出栏生猪可达35万头,养鸡200万只,养牛3000头。今年下半年,我们将以创建畜牧大镇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水平,提升养殖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生猪养殖,要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1、做好畜禽填槽补栏。在落实好上级部门对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再根据《**镇人民政府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意见》,兑现奖励扶持政策,对新建猪舍、规模化繁育养殖进行奖励,提高群众的养殖积极性。继续鼓励选留后备母畜,开展秋繁秋配,增加畜禽饲养量。

2、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通过多年的探索,我镇基本形成了庭院养殖、场园养殖两种养殖模式,其中专业的养殖场或养殖小区是我们的发展重点。一是加快养殖小区建设步伐,力争年出栏1万头生猪的伍家场 “ 150” 模式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3000头的许大垸“零排放发酵床”模式养殖小区、邓李湾5万只养鸡场、**卤鸡厂伍家场10万只江汉土鸡养殖基地和年出栏300头

肉牛的秦杨养牛场等一批养殖园场尽快建成投产;二是将生猪养殖与“一建三改”结合起来抓,扩建和改建300个庭院养殖户。

3、大力推行标准化养殖。一方面,大力推行标准化建设。我镇今后新建、扩建或改建规模在3000头以上的养猪场都要求按照“ 150” 模式或“零排放”模式建设;另一方面,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力争通过一年的时

间,启动养殖小区和年出栏规模达到1000头的养殖专业户的“五有五统一”养殖档案建立。

4、组织好秋季动物防疫。认真落实畜禽防疫协防员制度,每村落实1-2名协防员,协助镇防疫人员做好疫病防控、监测和报告工作,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禽流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疫病的流行。

三、狠抓水产养殖,促进农民增收

我镇现有水产面积8732亩,其中池塘养殖6268亩,湖泊养殖236亩,河沟养殖1756亩,其他养殖372亩,主要以青、草、鲢、鳊、鲫等常规鱼类养殖为主。在全镇农业经济板块中,水产比重不大。相对畜禽养殖而言,渔业结构调整不大,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服务体系也不健全。今年,我镇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水产大市的要求,立足镇情,围绕洛江河沿线低湖田改造,突破性地发展水产养殖。

1、在养殖规模上求新突破。按照今冬明春开发水产面积6000亩,全镇水产总面积达到1.5万亩的规模和要求,开发一批易涝易渍低产田,改造一批淤塞严重的老渔池。一是明确工作重点。要通过今冬明春开挖改造洛江河沿线以养鱼为主的11个专业村(专业村大村面积2000亩,小村面积1000亩,主要是:古垸、韩场、榨湾、小桥口、杨场、南洪、别湾、闵台、许大垸农场、金华渔场、许大垸渔场)。二是做好新挖规划。今冬明春,我镇将围绕调整规划水利,水利规划为调整服务。因此,各地对渔池的开挖要高标准规划,做到一次性规划,高标准开挖,分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新规划面积不少于500亩。水产养殖连片面积不少于1000亩。三是改造新挖并举。既重视新渔池的开挖,更重视老渔池的改造,保持水产养殖高产高效高速发展。为加强领导,镇将成立洛江河水产开发指挥部,组建2个工作专班,分别由班子成员中的管片领导负责,重点进驻古垸、韩场、榨湾、小桥口、金华渔场、许大垸渔场、许大垸农场、杨场、兰洪、闵台等村开展工作。各村也要迅速成立以支部书记、主任为主的领导专班,要求八月底前拿出调整规划,确定片块;九月底之前摸清对象,调出农田,完成测量设计;十月上旬落实好开挖农户,十月下旬机械进村施工。

2、在养殖结构调整上求新突破。在努力提高“四大家鱼”产量的基础上,根据市场抓好品种调整。一是鳊鱼、鳜鱼、青鱼。近几年市场行情好,要扩大专养或套养水面;二是抓好名特优养殖。对当前虾类、黄鳝、黄古、异育银鲫等名特水产养殖,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力争通过今冬明春努力,名特优养殖面积达到六个1000亩,即:养虾1000亩,养鳝1000亩,养青鱼1000亩,异育银鲫1000亩,毛蟹1000亩,鳜鱼、才鱼、黄古等名特优套养1000亩,使全镇水产养殖品种优良化,增加产值3000万,增加效益750万。对水域条件好,面积大的需扩大规模的项目,本地农户有能力开发的,尽量多做工作,鼓励开发。本地农户无能力开发的,通过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老板开发。

3、在养殖条件改善上求新突破。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配套是渔农得到实惠的保证,是水产业调整调出实效的保障。因此,我们在开发养殖水面的同时,搞好基础设施的配套,主要做到“三通”、“三机”的配套。一是“三通”配套,即做到路通、电通、水通,充分利用国家对通村公路支持的机遇,修好水产业通道,做到渔池挖到哪里,路修到哪里,水通到哪里,电架到哪里,使渔民在生产中有一个良好的硬环境,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二是“三机”配套,即抽水机、增氧机、投饵机配套,要求10亩以上水面实现“三机”配套,杜绝低收入、低产出,调整无效益的怪现象。

篇7:如何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几乎如影相随。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蹒跚学步的新兴产业,还是久经历炼的传统产业,始终要面对市场风险这道坎。农民处于生产的初始环节,是最弱势群体,他们最承受不起市场风险,一旦农民被市场风险击垮,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就无从延伸,特色产业也就无从发展,也谈不上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如何增强农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如何提高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能力?如何增强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扩大特色产业的规模?如何让市场的负面效应对农民的冲击最小化?是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就如何抓好特色产业的发展做以粗浅探析。

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缓慢成因分析。

1、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一个产业从投资到获得回报,短的需要半年,长的甚至需要2-3年。由于群众非常担心将来的产品销售问题,造成对新产业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任何产业都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发展任何产业都有一定的风险,由于群众资金来源少,“栽倒了再爬起来”的能力也小,再加之群众搞传统农业,收益虽小但风险也小,传统求稳的思想束缚,也制约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2、群众经济实力薄弱。大部分群众没有能力全程请“专家”入园指导。如发展冬枣、红提葡萄的农户,虽请过周围一些“土专家”入园指导,但大部分是在果树修剪阶段,到中后期管理时,由于各种原因(自己的科技意识、“土专家”指导服务报酬标准、经济原因等),并未再请“专家”入园指导。而主要是自己摸索着干,其做务技术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比较差,特色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发挥不明显,规模扩张不快。

3、农民群众接受新产业技术能力差。目前,我们搞新产业引进推广,前期主要采用聘请专家讲课、印发资料、外出参观等方式进行。由于农民群众文化层次低,加上专家讲课主要是“事”前培训,时间短,有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群众在生产中还没有遇到,重视不够,就形成培训参观时似懂非懂,培训后资料看不懂,想问专家,又没有机会。掌握、应用作务技术的能力自然低。如官道冬枣发展初期,专家讲解冬枣的环剥技术是先取枣树粗皮,再取一圈5mm内皮(直达木质部,又不能伤了木质)。实际检查中发现,有的群众仅取了粗皮未取内皮;有的群众虽取了内皮,但未全取一圈,造成枣树挂果难。有的群众不按标准取内皮,致使树势衰弱。究其原因,是群众没有弄明白技术的关键所在。

4、群众实践应用差。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专家讲了下一步要怎么怎么办,资料上也写着每一步的操作要领,但群众就是不按规定来。如有些群众听课时,也弄明白了冬枣早、中、晚期的用药要求,但实际检查中我们发现,到目前,还有群众颠倒用药次序,不按操作规程管理,导致冬枣树病虫害发生严重;再如发酵床养猪法要求随着生猪的成长,要给猪圈内补充拌好菌种的植物秸秆,但养殖户为省事、节约成本,不给猪圈内补充植物秸秆,造成了生猪生长后期体重下降(采食内容变了)、成本增加(因为增加了饲料)、经济效益低的现实。特色产业增收效益怎能明显发挥?

5、组织者管理职能不到位。表现为:组织者在新产业发展初期,为了扩张规模,制定了许多利于发展的措施,但随着这些新产业规模的扩张,原有的配套措施明显不适应发展需求。如在推广初期,由于应用规模小,组织者提供的资金、技术、宣传、销售支持还能到位,但随着规模的扩张,采取的各项措施,特别是销售措施就跟不上了。如近几年出现的“农产品难卖”问题,就是由于组织者的指导、组织、管理职能不到位,造成了某一个时期农产品供给大于需求现象。

二、搞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信息搜集和宣传,正确引导群众发展产业。

1、多渠道搜集各类产业致富信息,重点是搜集哪些适合本地资源优势发挥的产业信息,通过组织渠道,传递给群众,以期引起群众思想共鸣。

2、走支部+农户发展道路,即动员有条件的党员干部先行一步,由党员干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引导群众发展优势产业,发家致富。

3、农民群众得实惠是发展特色产业工作的最好动力。选准项目后,可采取组织群众代表赴产业引进地观摩和本地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交流等形式,宣传产业发展优势,让群众真正看到实惠,提高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多措并举,抓农民技术应用能力提高。

1、加强科技支撑,提高群众实践能力。在聘请专家培训前,由组织者入户多方搜寻群众在生产中确需解决的问题,交专家按病开方。或培训会前,由组织者结合日常做务要求,提前向群众讲解培训中需要把握好的各个环节,便与群众抓住重点,掌握要领。

2、注重培养发展典型,抓能人示范带动。培训会后,组织专家现场入园指导当地“能人”,把当地的“能人”,发展成当地的 “土专家”,由这些人为群众直接入园现场服务。同时,适时组织当地“能人”赴技术引进地现场观摩交流、解答本地疑问,开阔视野,增加经验,提高他们的技术作务水平和服务水平。

3、加强检查指导,提高科技落实水平。成立“土专家”巡回指导组织,分阶段入园入圈检查指导关键技术、措施落实情况,提高广大群众应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的能力。

4、给于适当的补贴,提高“能人”工作积极性。即先由组织者制定 “土专家”资格标准,再组织群众认定当地“土专家” 人选,然后,设立一定的技术扶持基金,对当地“土专家”入园调查、指导和难点讲解实行签字补贴制度。就是根据新技术、新产业生产发展规律,由当地“土专家”分阶段一对一入园指导群众应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群众明白满意后签回执单,由 “土专家”执回执单找技术扶持部门报销补贴。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特色产业的支撑力。

1、要科学规划辖区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合理配臵资源,提高全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对特色产业的支撑力。

2、要组织专业班子,动员一切力量,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联系,及时获取项目信息,搞好项目策划、编报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各类项目和资金支持。

3、要按照“三高一超”原则,抓紧抓好已落户本地的建设项目,促使这些好项目早日发挥作用。(“三高一超”即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和超常规)

(四)、多轮驱动,解决群众卖难之忧。

1、加强新闻推介,提高本地产品知名度。可采取在销售市场设立窗口,新闻、报纸、网络宣传推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农产品宣传力度,提高本地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解决群众卖难之忧,增强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

2、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缩小农民与市场的距离。大力引导本地“能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引导农户与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逐步实现特色产业的企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3、抓销售环境整治,严厉打击各类损农坑商行为。要成立基层专业组织,专门抓客商与农户关系协调,确保农不欺商、不扰商、不怕商,商不坑农、不损农。形成良好的客商、农户和谐促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在冬枣等产业方面,主要是努力消除买青摘青问题;在奶牛发展方面,主要是消除奶款兑现不及时问题。

(五)、抓基层班子建设,为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1、要引导基层班子自觉做到三坚持(坚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三中全会和科学发展观精神,理清发展思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思广益,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定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原则,着力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社会管理和搞好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和作用。

2、要积极开展强基行动。要以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三级联创”、“党员科技共富奔小康”和“双培双带双示范”等主题党建活动为载体,以“升级进档,科学发展”活动为抓手,以“五个好”为标准,采取思想、组织整顿相结合的办法,狠抓各村软硬实力的提高。

3、要做好大学生“村官”和乡机关干部驻村工作的落实,为基层党员干部做表率,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多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同时,要积极探索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设立党组织,创新党组织设臵形式,提高农民合作化组织服务水平。

上一篇:标准化茶叶栽培和生产下一篇:吊车司机岗位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