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养殖场》教学反思

2024-06-22

《小小养殖场》教学反思(通用14篇)

篇1:《小小养殖场》教学反思

《小小养殖场》教学反思

寿县小甸镇古楼逸夫小学 张月菊

《小小养殖场》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及能在具体情况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这其中涉及的概念比较多,有“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等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再加上教材没有从数量上给这些概念界定,而直接从具体的数量引入,这就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本节课的开始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智慧老人请大家喝饮料。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用谈话:“小朋友,你们去过养殖场吗?谁来跟老师说说,养殖场里面有什么?”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都争着回答,接着我让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然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堂中环节完整,学生兴趣很高,但课堂中也有很多不足。1.导入环节出现的文字较多,学生理解困难,要是能将文字换成准确的数字效果会更好;2.看情景图说句子时,应该让更多的学生站起来说一说,同时应该细心关注学生说话时出现的错误;3.课堂中应该关注错误的学生和学生的错误,多叫出错的学生,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引导改正。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善于思考,总结,积累,做一个反思型教师,这样自己的教学水平才会不断进步。

篇2:《小小养殖场》教学反思

《小小养殖场》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直观感受“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意义,体会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教学中,在让孩子初步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意义后,为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我与孩子们一起玩“猜数游戏”。一是我写你猜,二是你写我猜。写数的人先发出一个指令:我写了一个两位数。猜数的人开始猜。刚开始是没有范围的随便猜一个数,写数的人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等来提示,使得猜数的范围逐步副近准确数,猜的次数少者为胜。在这一环节中,很多孩子都非常积极,争着抢着要来玩,但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让更多的孩子参与,于是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小杰同学下课时要来找我玩游戏。由于是下课时间,且还急着去忙别的事,所以我本想让他与同桌一起玩,但转念一想为了不扫他的兴,为了更好的保护他的这种积极性,我还是和他玩了一把。在游戏中,我发现平时不怎么爱学习,上课不怎么专心的他在这节课上对“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这几个词的意思理解得很好,能很准确的运用这几个词语来提示,且能根据指令较好的调整数的大小。于是我奖励他一个红苹果,还在班里大张旗鼓的表扬了他。这让我第一次看到挂在他脸上的自信、灿烂还略带一点不好意思的笑容。我相信,同样也期待,自此以后,他对数学的学习态度能发生变化!

果不其然,在之后的几节课里,他都表现出极饱满的热情,不仅改掉上课做小动作、漫不经心、一副事不关已的状态,且能做到坐姿端正,还能举手回答问题了。明显的,近几次的练习正确率都比以前高了。看到他的进步,我除了感到欣慰外,觉得我还应该更重视他,让他把这种学习的激情再保持下去。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教学中,我应该更多的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悟,让像小杰这样优秀的典型事例更多地出现,带动更多的孩子一同进步!

篇3:《小小养殖场》教学反思

一、案例

片段一:创设故事情境, 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 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想不想听?

生:想。

师: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 住着小兔子和小猴子。有一天小猴子过生日, 请小兔子到他家做客。小兔子可高兴了, 早早地就起来了, 走出了家门。走到门口停住了脚步, 小兔子摸了摸头, “从我家到小猴家有几条路可以走呢?”小朋友们, 你们知道吗?

生:从小兔家到小猴家有两条路可以走。

师:那么这两条路有什么不同呢?

生1:一条是红色的, 另一条是蓝色的。

生2:一条是直直的, 另一条是弯弯的。

师:你认为小兔会从哪条路走呢?

生1:我认为小兔会从弯弯的路走, 因为它是只调皮的小兔。

生2:我认为小兔会从直直的路走, 因为这条路近一些。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条直路, 小兔住在路的这一头, 小猴住在路的那一头。两头之间是直的, 这路的两头就是两端。你来指指这条直路, 好吗?

生上台指。

师:这条直路就是一条线段, 你想知道线段的哪些知识?

生1:我想知道什么叫线段?

生:我想找找哪里有线段。

生3:我想画线段。

生4:我想用线段拼图形。

片段二:引导学生探究, 解决问题。

1. 在操作中感知

师:接下来, 请大家拿出毛线, 告诉老师毛线有几个头?

生:两个头。

师:我们把两头也叫做两端。你有什么办法让这根毛线变直?

生:用左手捏住线的一端, 用右手捏住另一端, 把它拉紧, 就直了。

(板书:直的)

师:这时, 两手之间的一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现在我们就研究有关线段的知识。

(板书:线段)

师: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表演把拉紧的这段线竖起来。

(成I形) 大家看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生1:是线段, 是两手间的直的线。

生2:是呀, 因为还是两只手捏住了两端, 而且中间还是直的。

师:小朋友再看, 这样呢。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生:是线段。

师:再看, 现在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生:不叫线段。

师:咦, 现在不还是用手捏住线的两端吗?为什么不叫线段呢?

生1:尽管是用手捏住线的两端, 但是线没有拉紧。

生2:线段应该是直的, 而这条线是弯的。

2. 动手尝试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线段, 都可以用图形来表示。用什么图形来表示呢?大家试一试好吗?

生动手尝试。

师:你画线段时发现了什么?

生:线段要画直。

生2:在线的两头各点上两点表示端点, 也可以用两小竖表示。

3. 举例说明线段

师:小朋友们, 在我们的身边就有线段, 小朋友, 看看我们的周围, 哪些物体可以看成是线段呢?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线段吗?

学生下位找线段。

生1:这把直尺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生2:两块瓷砖中间的缝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生3:作业本上的一条线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师:线段真是无处不在,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由线段组成的, 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看成是线段吗?

生1:一条彩带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生2:一根面条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生3:一根头发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生4:一根避雷针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4. 教学画线段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 已经找出了许许多多线段, 那么想不想画线段呢?

生:想。

师:那现在就请大家试一试, 画条线段, 好吗?

学生大胆动手尝试。

师:哪位聪明的学生来说说怎样画线段?

生1:我先沿书的一条边画了一条线, 再点上两个点。

生2:我画线段时请尺子来帮忙。用左手按住尺子, 使它不动, 用笔紧贴着直尺画一条线段, 再画两小竖, 就画成了一条线段。

师:同学们画得真不错, 你会画线段了吗?下面, 我们来个小小的竞赛。谁在老师说开始到结束的这段时间内画的线段既对又多, 样子还要各不相同?

学生争先恐后地画线段, 全班同学展示线段。

5. 当回小小设计师

(1) 用线段设计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

(2) 把图形展示在大黑板上。

二、教学反思

1. 激发探究欲望, 使学生乐于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1) 首先本节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研究氛围, 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2) 探索问题让学生参与确定。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制订, 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人的地位, 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要求学生面对新知, 先想一想自己想探索的问题,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很强的探究欲望。

2. 展现过程, 让学习成为探索新知的过程

(1) 知识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线段的特点通过学生的活动、观察, 自己发现。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学习新知, 解决问题, 而且在此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2) 成功让学生自己体验。问题的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用线段组成了有趣的图形, 设计了有趣的图形, 成功和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篇4:《小小的书橱》教学反思

《小小的书橱》是一首儿童诗歌,它用生动、美妙的语句。描绘了小小的书橱就象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我在那里学习了知识,认识了朋友,丰富了情感,充实了生活。从而抒发了作者对书橱的热爱,激发了孩子们热爱读书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于追求的新理念,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要想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所以在教学导入部分,我首先问学生:把你们最喜欢的书带来了吗?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本书走近小作者的小小书橱,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使学生意识到,我们不仅去感悟作者的情感,也去和别人分享自己读书的快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以读为主,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似乎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了。但实施起来却是各有千秋。我也在读的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如让学生初读课文时,确定了“有感情读还需要加强。这也是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再有“你猜小作者喜欢读书吗?通过哪些词语判断出来的?”学生明白了通过重要的词语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一写作方法。还有“把作者的诗读成自己的诗。”以及同桌读、齐读等等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到读书的美好。

三、联系已有的生活实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本课设计了仿写,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注重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强调,评价的功能不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的深层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给了不同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及时有效,恰到好处。学生在这样的评价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享受成功的喜悦,快乐地发展着。

作为一个老教师,自以为这样课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实施起来仍然有许多遗憾和不足。面对大家扑面而来的鼓励,我真的感受到真正让我收获最大的是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当我发现平时夸夸其谈的孩子显的有些沉闷了,而没有及时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对于孩子不能清晰表达的而没有引导孩子把话说的更明白。看来上一节好课,备学生的环节是不能忽略的。

篇5:《小小养殖场》教学反思

"小小养殖场”一节的内容,涉及的概念比较多,有“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等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再加上教材没有从数量上给这些概念界定,而直接从具体的数量引入,这就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开始设计了第一关:出示准备好的三杯水,一杯清水,一杯蓝水,一杯红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三杯水,然后用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多一些说一句话。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再学习“小小养殖场”,通过具体数量理解、感悟这些概念,自然迎刃而解,水到渠成。教材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素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篇6:小小养殖场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明的爸爸是个养殖专业户,这些鸡,鸭,鹅除了支付小明的学费和一家人的开销外,还有结余呢!今天天,我和家人一块去他家的养殖场去看看,看看谁能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观察图。

师: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师:你仔细看一看,有多少只鸡?多少只鸭?多少只鹅?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多得多,多一些的认识。

师:鸡比鹅多了几十多只,因此我们说:“鸡比鹅多得多。”

师:鸭比鹅多着几只,因此,我们说:“鸭比鹅多一些”。

师:鸡比鹅多得多,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鸭比鹅多一些反过来说呢?

师:请大家和同桌说一说,自已理解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不同。

学生交流自已的想法。

4、想一想。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多一些,多得多。同学们都说得很好。

请看图片。

师: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自已解决吗?试试看。

学生自已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师:你能说说自已选择的理由吗?

篇7:一年级数学小小养殖场教学设计

小小养殖场 扶风三小 李伟娟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

2.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互相交流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结合实践经验,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引疑。

课前数数,大家数得又快有连贯,在大家的数数声中,淘气做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梦,梦见自己岁智慧老爷爷来到了“小小养殖场”也像大家一样数数,不过他数的是小动物的只数,大家想知道他数了多少吗?

二、观察思考 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小小养殖场的情境图)

教师出示小小养殖场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生观察后汇报:

鸡有100只

鹅有22只

鸭有92只 师:谁多?谁少?自己说,同桌说,全班说。

鸡和鹅比,谁多,谁少?引出鸡比鹅多得多,鹅比鸡少得多。

鸡和鸭比,谁多,谁少?引出鸡比鸭多一些,鸭比鸡少一些。

2、理解“差不多”的含义。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理解“差不多”的含义。

(三)班有24名女生,男生和女生差不多,男生有几人?

让学生理解,当两个数大小很接近时,可以用“差不多”来描述这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3、猜数游戏

⑴、18、26、90、97四个数中,有一个是兔子的只数,猜一猜。

⑵、逛超市。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仔细观察图中的小动物各有多少只,然后说一说,谁多?谁少?。也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如果两个数相差很多,用“多得多”或“少得多” 2 来描述。两个数相差较小,用“多一些”或“少一些”描述。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

引导学生说出鸡比鹅多得多,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一些,鸭比鸡少一些。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1、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谁多谁少”说一说。

自己说,同桌说,全班说。

通过全班说让学生正确建立谁比谁怎么多啊!多得多,多一些。谁比谁怎 么少啊?少一些,少得多。

在理解“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的基础上,引出“差不多”的含义。

当两个数的大小很接近时,可以用“差不多”来描述这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让学生用刚学过的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跑步的有86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得多,跳绳的比 跑步的少一些?

跳远的可能有多少人?跳绳的可能有多少人? 学生选择后画圈,并说明白为什么这样选。

88人()、12人()、76人()。

三、巩固反馈

设置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本堂课的内容加以巩固。

1、小红跳了38下,小男孩比小红多一些。小女孩比小红多得多。

男孩可能跳了多少下?画钩,女孩可能跳多少下?画钩

2.第2和3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认真思考后,再独立选择答案。

3、数学游戏,兔子有多少只?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理解”多得多 多一些 少得多 少一些"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来比较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板书设计:

小小养殖场

多得多 少得多 大 多一些 少一些 小

篇8:《小小养殖场》教学反思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做个热身,我相信大家一定读过一些小说。下面我给出一些线索,你们来猜这是哪部小说或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好吗?

1. 猜小说的书名(《草房子》)

(师课件出示线索一:它是曹文轩的经典之作)

师:看到这句话,你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了哪些书?

生:《根鸟》《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

生:《青铜葵花》。

师:究竟是哪一本呢?我们接着看第二条线索。

(师课件出示线索二:油麻地小学)

师:这条线索很关键。

生:是《草房子》。

(其他学生表示同意)

师:看来第三条线索可以免了。(略过投影:桑桑、秃鹤)咱们看究竟是不是?

(师课件出示《草房子》封面及内容梗概)

师:没错,就是《草房子》。自己把这本书的内容梗概读一读。

(生自由读)

2. 猜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

师:咱们继续猜。这次我们猜小说的主人公。

(师课件出示线索一:他不畏艰险、机智勇敢、聪明能干)

师:你心目中有这样的人物形象吗?

生:少年闰土、汤姆·索亚。

(师课件出示线索二:他诞生在英国作家笛福笔下)

师:这下应该有方向了。

生:鲁滨逊。

师:是不是呢?我们先来看第三条线索。(投影出示:荒岛求生、自我勉励)看来应该是了。有时候因为翻译的原因,叫《鲁滨孙漂流记》。

(师课件出示《鲁滨孙漂流记》封面及人物简介)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人物简介?

(生读)

3. 猜小说的作者(黑柳彻子)

师:猜最后一个。这次我们猜小说的作者。

(师课件出示线索一:有人说,她对童年的发现与证明,不亚于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

师:这个看起来相当厉害!但我相信大家都没什么头绪吧?关键得看第二条。

(师课件出示线索二:她笔下有个梦想中的学校)

师:这下我相信一定有同学能猜了。

生:鲁迅。

师:看来有一定难度。我们接着看第三条线索。

(师课件出示线索三:巴学园、小林先生)

师:现在呢?谁来猜?

生:黑柳彻子。

师:她的什么书里有个梦想中的学校?

生:《窗边的小豆豆》。

师:真好!我们一起来看。(出示《窗边的小豆豆》封面以及《中华读书报》对这本书的评价)我们一起读一读《中华读书报》对这本书的评价。

(生读)

师:(总结引入)大家读的小说还真不少。这些小说有的很长,叫长篇小说;有的很短,叫———(生:短篇小说。)当然,还有中篇小说。而今天我们要读的是一组———(生看板书回答:小小说。)顾名思义,你觉得它和其他小说会有什么不一样?

生:有可能篇幅更加短小。

师:没错。还有呢?

生:语言更加简单。

师:不是简单,我们一般说是更加简洁凝练。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或者袖珍小说。它不但情节简单,而且以小见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小说,去感受一下小小说结局的魅力。(板书:结局)

二、评一评课文《桥》的结尾

师:首先请大家拿出1号课文纸,这是咱们五年级学过的《桥》。快速默读这篇小小说,注意把结尾多读几遍。等会儿我们一起来评一评这个结尾。听清楚了吗?现在开始默读。(生默读。师课件出示《桥》的结尾。)

1. 感受意料之外

师:读完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一下。有人说:“小说是写情节的艺术,而小小说是写结局的艺术。”我们读小小说时,尤其要关注结尾。同学们,当你读到课文《桥》这个结局的时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想不到。

生:很意外。

师:为什么?

生:没想到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

师:是的。我相信不仅是你,几乎我们每个人读到这样一个结局的时候,都会感到意外。(板书:意料之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结局。

(生齐读《桥》的结局)

师:作者谈歌为什么不在前面告诉我们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呢?

生:这样可以让故事更加生动。

生:为我们读故事的人设置了一个悬念。

师:(总结)说得真好!这就是小小说结局的魅力。如果说,我们把前面的内容看成是“画龙”的话,那么,这个结局就相当于是最后“点”上去的那个———(生:眼睛。)如果把前面的内容看成是一匹“锦”的话,这结局就是最后“添”上去的那朵———(生:花。)

2. 体会情理之中

师:不过,同学们,俗话说,一切偶然都是必然。其实,小伙子和老汉关系不一般,课文前面已经有所铺垫和交代了。请你找一找,哪里有这样的线索?

生:课文前面有这样一句话:“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师:读到这句话,你是怎么想的?

生:前面小伙子总是找机会要逃,此时却让老汉先走了。

师:是啊!小伙子前面是千方百计地想先离开,现在却让老汉先走,的确令人费解。这也给了我们一种猜想的可能,那就是小伙子和老汉的关系不一般。所以,从某种角度讲,这样的结局也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板书:情理之中)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个结尾。

师:(总结)其实,很多小小说的结尾都是这样,既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两则没有结局的小小说,读完后请你猜一猜,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

三、猜一猜,比一比《窗》《妈妈的银行存款》的结尾

师:请大家拿出2号、3号课文纸,快速默读《窗》《妈妈的银行存款》这两篇小小说,并猜一猜结局。一、二大组的同学主读《窗》,三、四大组的同学主读《妈妈的银行存款》,等会儿有时间剩余,再读另外一篇。

(生默读《窗》和《妈妈的银行存款》)

1. 猜想结局

师:读完一则小小说并对结尾已经有所猜想的同学请举手。(生纷纷举手)好的,放下。同学们,猜读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读小小说,我们经常可以试着猜一猜。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猜这两则小小说的结局,我列出了这两则小小说的情节图。首先,我们来看《窗》。(出示《窗》的情节图)

师:谁能根据我提供的情节图,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些什么?

生:主要讲了医院里住着两位病人。一位病人的位置靠窗,另一位病人的位置不靠窗。靠窗的病人为了彼此鼓励,每天给另一个病人讲他在窗外看到的美景。而另一个病人却为了得到靠窗的位置在病友发病时见死不救。

师:说得很完整。谁再来说一说?

(一生再说《窗》的主要内容)

师:最后,那位病人如愿以偿地来到了靠窗的位置,那么,他会看到什么呢?谁来猜这个结局?(出示:他迫不及待地朝窗口望去,_____。)

生:他没有看到他想看到的美景。

师:你为什么这么猜?

生:因为原先靠窗的病人是为了鼓励他,其实自己并没看到美好的风景。

师:有这个可能。谁再猜?

生:我也觉得他应该没有看到美景,因为他对自己的病友见死不救。

师:究竟作者泰格特会怎么写呢?不急,我们先来看《妈妈的银行存款》。我把这个小小说大概的情节说一说,大家听仔细。(出示《妈妈的银行存款》情节图)

师:这则小小说写的是:“我”家很穷,但妈妈告诉“我们”她在银行里有存款,这让“我们”感到很踏实。尽管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妈妈总说最好不要动用银行里的钱,但“我们”还是心安地努力度过了难关。最后,“我”让妈妈把“我”第一部小说的稿费存到她的存折上,妈妈看着“我”笑了。她会说什么呢?谁来猜?(出示:妈妈笑了,说:____。)

生:妈妈会说,“我是骗你们的。”

生:妈妈笑了,告诉“我们”,她根本就没什么存款。

师:有没有这样猜的理由?

生:妈妈应该是不想让“我们”伤心难过,所以故意说她有存款的。

师:(总结)看来大家都很会猜,而且有理有据。想知道这两篇小小说原先的结局是怎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原文结尾)我请两位同学分别来读一读这两个结尾。谁愿意?

(两生读两个结局)

2. 印证结局

师:恭喜刚才猜得八九不离十的同学。结局很意外,但也被你们猜中了,真了不起!但我还想说,这两个意料之外的结局是不是也在情理之中呢?作者在文章中有没有铺垫或交代?请大家再次快速默读这两则小小说,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这次你想读哪篇就读哪篇。

(生默读)

师:这次我们先来交流《妈妈的银行存款》,谁找到了依据?

生:我找到了“妈妈闭紧了嘴唇,轻声说:‘最好不要动用大银行里的钱。’”这句话。正因为妈妈银行里没有存款,所以她紧闭着嘴唇。才会轻声说最好不要动用银行里的钱。

师:你注意到了妈妈一些细微的动作,真好。其他同学还有发现吗?

生:妈妈到克茹帕的面包房去帮忙。得到的报酬是一大袋发霉的面包。她却说新鲜面包对人并不太好。我想,正因为她没钱,所以才会这样说,才会和“我们”一起吃发霉的面包。

师:你很会推理,有写小小说的潜质。这样说来,《妈妈的银行存款》最后有这样的结局,的确在情理之中。那么《窗》呢,怎么又在情理之中了?

生:文章里说两个病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所以靠窗的病人才会编出窗外的美景让日子过得有滋味些。

师:有道理。还有理由吗?

(一时没有人举手)

师:同学们试想,你愿意让这个病人最终看到他想要看到的美景吗?

生:不想。

师:为什么?

生:他对病友见死不救。

生:我觉得他很自私。

师:是啊,我想这也是作者泰格特的本意。一个心灵阴暗的人最终一定得不到他想要的。其实,结局在他对病友见死不救的时候已经定下来了。

3. 比较阅读

师:看来和《桥》一样,这两篇小小说的结局也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接下来,我们试着把这两篇小小说比一比,在了解了两个结局后,你会发现,这两个小小说在写法上有些相同之处。谁来说一说?(并列出示两个情节图)

生:这两个小小说都有一个善意的谎言。

师:你能把这两个谎言具体说一说吗?

生:在《窗》的故事里,靠窗的病人为了激励彼此编造说窗外有美景。《妈妈的银行存款》中妈妈为了鼓励“我们”说她在银行里有存款。

师:没错。但是,尽管都是谎言,最后带来的效果一样吗?(生:不一样。)怎么说?

生:《妈妈的银行存款》里,妈妈的谎言最后让“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而在《窗》这个故事里,靠窗的病人编造善意的谎言却使自己丢了性命。

师:(总结)是啊,这就会引起我们思考,善意的谎言到底该不该撒呢?所以同学们,有时候,我们可以把两则小小说放在一起比较着阅读,通过比较阅读,你能发现故事之间相通的地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与理解。

四、写一写《父亲的日记》结局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则小小说———侯发山的《父亲的日记》。读这个小小说,我要求大家有一定的速度。注意,投影设置了一分钟自动切换,你们准备好了吗?

(播放《父亲的日记》投影,生默读。)

师:同样没有结尾。这次我们试着来写一写你所猜想的结局。请大家仍旧拿出1号课文纸,把你所猜想的结局写在纸背面的练习题上。

(生自由写)

师:我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他写的结局。

生:泪水一下子充满了我的眼眶。原来,我讨厌父亲的,正是我小时候经常做的。而父亲对我的态度和我对父亲的态度截然相反。我真想说:爸爸,对不起。

师:很温暖的一个结局。

生:我真后悔自己说出的话,真想打自己两下啊。如果有下次,我一定会说:爸爸,我马上给你去买冰淇淋,你想吃怎样的口味都行!

师:我想,后悔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

师:(总结)想知道《父亲的日记》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吗?告诉大家,我个人非常喜欢《父亲的日记》,更欣赏这个小小说的结局。我相信,这个结局也会让每一个人都为之触动。但今天我要像小说那样留个悬念。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课后去网上找一找《父亲的日记》,读一读结局,问一问自己体会到了什么,想一想你最希望哪些人看到这个小小说。最后,让我们一起读———(出示句子:阅读小小说,你会发现更多小小说的奥秘!)

(生齐读后下课)

【教后反思】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种文学体裁。不同的文体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小小说亦不例外。它往往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又以小见大,意蕴深刻,让人读后回味无穷。五年级下册课文《桥》就是人教版教材中首次亮相但又特点鲜明的小小说,尤其是《桥》的结局,让人深感意外,但细细琢磨又在情理之中。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试图基于教材,以一篇带多篇的方式聚焦小小说的结局,让学生充分体悟小小说结局的魅力。整体设计思路为:(1)猜:从小说引出小小说。(2)评:聚焦《桥》的结局,体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3)拓:以两篇具有互通性的小小说《窗》《妈妈的银行存款》为依托,通过默读猜想结局,反哺印证结局,比较对比结局,使小小说结局的特点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4)写:试写《父亲的日记》结局,升华对小小说结局的认知。

上完本课,笔者最深的体会是:文体特征需要发现,更需要猜想和印证!当笔者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品味小小说结局之妙时,如何让学生深刻体悟这种妙处,便成了笔者思考的问题。简单的评述、浅显的单篇文本讨论似乎都不足以支撑这个教学目标。于是,我想到了群文阅读,想到了可以用一组具有明显相同特征的小小说来进行比照、验证。我想到了猜读、比读、情节图……这些群文阅读方式的引入为学生体悟小小说结局的表达特点提供了平台。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的猜想、验证、求索中深入……

篇9:《小小的船》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请大家把第19课的课题读一遍。

生:(齐读)小小的船(chuán)。

师:先读准这个拼音:“chuán”。

生:chuán、chuán。

师:对,“船”是翘舌音。我们没有学过“船”字,现在看老师写。(板书:船)“船”字的偏旁是新的,这一小撇写短些,这一撇写长一些,叫竖撇。再写横折钩,上面一点,当中一横有点像一提,但右边不要出头,下面一点,这叫“舟”字旁。

生:“舟”字旁。

师:“舟”字原是这样写的(边说边板书“舟”),当中一横两边出头,但作为偏旁,这一横右边不能写出头,到横折钩这里为止。舟就是船,作为偏旁叫“舟”字旁。大家再读两遍。

生:“舟”字旁、“舟”字旁。

【对新出现的偏旁,留给学生的“初印象”至关重要。对此,斯老师非常经心在意、一丝不苟,她一边亲自板书,一边解说提醒,不仅让学生知道写字的笔顺,看到了如何起笔、运笔,而且让学生学习用“部件”分析字形,体现了“整体——零笔——整体”的原则,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眼耳心手并用,印象自然深刻。】

师:“船”字的右半边我们是熟悉的,是哪个字的半边?

生:“船”字右半边是铅笔的“铅”字的半边。

【联系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尽量用大单位记忆法,简化了学生识字的心理过程,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师:讲得很好。“船”字比较难写,特别是“舟”字旁,我们大家用手来写一遍,举起手,预备——起。

生:一小撇,竖撇,横折钩……(书空“船”字)

师:太慢了,没有精神,能不能写快一点?

生:能。(精神饱满地又书空一遍)

师:在你们书空时,我听到一个小朋友把“横折钩”说成是“横竖钩”,这里应该是“横折钩”。大家再来书空一遍。

(学生书空)

师:这一遍大家写得不错。你们看到过船吗?有哪些船呢?

生:我看到过玄武湖的小游船。

生:我看到过小木船、帆船。

生:我见过大轮船。

生:还有装货的货船。

生:还有装油的船,叫油船。

生:还有宇宙飞船。

(有的学生举着手还想说)

师:对!小木船、大轮船、宇宙飞船都是这个“船”字。那么,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儿歌里,讲的是什么样的船呢?请你们翻开第19课,自己先学一学,不认识的字,可以读读拼音。

(学生自学,小声地读拼音,学生字)

【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具体明确。一年级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已经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小声读课文、读拼音、学生字,既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思,走进课文,也有利于保护小学生稚嫩的嗓子。】

师:(稍停片刻)看好的同学举手。你们已经自己学习了这首儿歌,这首儿歌里说的是怎样一只船呀?

生:是弯弯的一只船。

师:是吗?大家再说说。

【一句反问“是吗?”一个要求“再说说”,启发了全班学生:读书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弄清意思。】

生:是把月亮比作一只小船。

生:把弯弯的月儿当作一只小船。

师:对!这只船不是小木船,不是大轮船,不是帆船,也不是宇宙飞船,是把弯弯的月儿当作一只小小的船。(放出幻灯,画面上有一个小朋友,坐在弯弯的月儿上)大家看,是这样的月儿,弯弯的,这个小朋友坐在月亮上,把月亮当小船。

【教师没有讲比喻的知识,却让小学生通过读课文、看幻灯领悟到了什么是打比方。此时出示幻灯,恰到好处,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及时表扬、鼓励了学生,又用具体鲜明的图画强化了学生对句子意思的理解。】

(学生欣赏幻灯画面)

师:这只船的两头怎么样?

生:尖的。

师:儿歌里怎么说的?

生: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师:(在黑板上画个尖形的∧)上面小,下面大,叫“尖”。所以这个字……

生:上面是个“小”字,下面是个“大”字。

师:对了。读读这个拼音。

生:jiān。

【“尖”字的教学处理得干净利落。】

师:(指画面上弯弯的月儿)这头怎样?那头呢?

生:都是尖的。

师:所以叫“两头尖”。这个“两”字我们已经学过了,还记得吗?

生:记得,猜谜语的那课有“两头牛”的“两”字。

师:对!那课谜语我们提前学了。现在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生: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师:注意,读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弯弯的”“小小的”要连起来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学生照着老师的要求齐读一遍)

师:好!第三句讲什么呢?

生:我坐在船上抬头看。

师:这个“我”指的是谁?

生:这个“我”指的是坐在月亮上的小朋友。

师:对!(指画面上)就是指的这个小朋友。他坐在船上看什么?

生:他坐在月亮上抬头看。

生:他坐在小船上抬头看。

师:“抬头”这两个字在哪儿学过了?

生:在第22课里学过了。

师:第22课的哪一句?记得吗?

生:第22课第2自然段第二句:“河边有头小水牛,喝起水来不抬头。”

师:你们记性真好,学过的课文都能记得。这个小朋友抬头看,看到了什么?看,课文里怎么写?

【顺势肯定,热情赞赏,教师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今后的日常学习中,学生们一定会更主动地注意积累语言,积累知识,逐步形成习惯。】

生:他看到星星。

师:课文里怎么说的?

生:他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是呀,他不只看到星星,还看到蓝蓝的天呢!这个“只”字你们认识吗?

生:在下面第20课里有“一只乌鸦”的“只”字。

生:还有“一只蜻蜓”“一只蝴蝶”的“只”字。

师:不错。下面的课文你们都已经自学了,已经认识这个“只”字。但那是一只的“只”,读第一声“zhī”。今天学的“只”,读第三声“zhǐ”。

生:zhǐ、zhǐ。

师:对,是翘舌音,要读第三声:“zhǐ”。“只”是一个多音字,有的时候读第一声,有的时候读第三声,要看上下文,看它用在什么地方。这里是“只看见”的“只”。“只看见”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只”当什么讲?

生:只有的“只”,只看见的“只”。

生:“只”就是光光、单单的意思。就是只看见这个东西,没有看见别的东西。

生:我只有一道数学题没有做出来的“只”。

师:说得很好。这个小朋友抬头看,只看见……

生: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大家读读这个拼音:“shǎn”。

生:shǎn、shǎn。

师:这是翘舌音,读第三声,两个第三声的读法和以前一样,再读一遍。

(生读)

师:“闪”字很好写(板书“闪)你们怎么记住它?

生:门里一个“人”字,就是“闪”字,闪闪的星星的“闪”。

师:讲得不错,可惜声音小了一些,请你大声地讲。

生:“门”里面一个“人”字,就是“闪”字。

师:好,这遍讲清楚了,以后讲话就要使大家都能听见。门里有一个人,一闪(动作演示),就是这个“闪”字。什么叫做“闪闪”?

【学生发言声音小,是课堂中常见的现象,教师很重视,指出缺点后,要求学生又大声讲了一遍。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就要像斯老师这样,严而有格、扎扎实实,不仅要说普通话,在集体场合发言还要大声讲,讲清楚,让大家都能听见。在这里,教师对学生先表扬、先肯定,再很惋惜地指出不足,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关怀和期待,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闪闪就是……

师:你不知道,请坐下。谁知道“闪闪”是什么意思?

生:“闪闪”就是一下有、一下没有的意思。

师:闪闪的星星呢?

生:闪闪的星星就是一下亮了,一下不亮了。

师:你们看这里。(指幻灯画面上一亮一亮作为闪闪的星星的彩色小灯泡)这一闪一闪的是什么?

生:是星星在眨眼。

师:这些星星一会儿亮,一会儿不亮,一闪一闪的,好像星星在眨眼睛。你们在晚上的时候看见过这种情景吗?

生:见过。

生:我晚上看见过星星是一亮一亮的。

生:我晚上和奶奶乘凉,看见天上许多一闪一闪的星星,好像在眨眼睛。

【“闪闪”一词的教学,大体可分三个层次。一、 在学生集体读句子“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后,学习“闪”字。先认读拼音,再指导识写。对“闪”的字形,教师没有简单地作拆笔画的分析,而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想办法记住字形,而后,教师动作演示,既肯定了学生对字形的记法,又让学生在演示中懂得了“闪”字的意思。二、 学习词语“闪闪”,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理解词语意思。三、 回到句子中,把“闪闪”与“星星”联系起来,通过幻灯演示,联系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进一步体会“闪闪”的意思,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师:要在晴天的晚上,才能看得到星星。一闪一闪的就叫“闪闪”。这个小朋友坐在小船上,还看见什么?

生:还看见蓝蓝的天。

师:什么天气能看到蓝蓝的天?

生:要是晴天,天才是蓝的。

师:今天的天怎么样?

生:是晴天,也是蓝蓝的天。

师:白天,我们看到天是蓝色的,但到了晚上,天却是黑色的。这个“蓝”字没有简写,笔画比较多。现在我们先认识这个“蓝”字。要注意“蓝”的读音。“蓝”的声母是什么?

生:声母是“l”。

师:“l”和“n”要区别开来。(用彩色笔写声母“l”,用白粉笔写韵母n)lán蓝,不要读成nán。大家读读看。

生:lán蓝、蓝。

师:读得对。我们南京口音“n”“I”不分,特别要注意,以后不要读错了。

【确定识字教学的重点,注意因字而异,因人而异。根据“蓝”字和南京方言的特点,教师把读准字音作为指导重点,而对“蓝”字的字形,只强调“没有简写、笔画比较多”。指出“笔画比较多”,能引起学生的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识记,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强调没有“简写”,是提醒学生,不要把“蓝”字与笔画少的同音字混淆。未雨绸缪,对可能出现错别字的现象防患于未然。(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常误把“蓝”字简写成“兰”字。教师在这里不出现“兰”字,而只强调“没有简写”,处理得干净利落而又十分巧妙。)】

师:这个小朋友把弯弯的月儿当成小船,他坐在小小的船上,会怎么想呢?

(生思考)

师:(启发学生想象)他坐在小船上,看到蓝蓝的天像什么?一朵朵的白云又像什么?船平常是在什么地方航行的?

生:(似有所悟)他坐在小船上,看到蓝蓝的天像大海一样。

生:他看见一朵一朵的白云,在自己的身边飘过,好像海水的波浪一样。

师:对。把蓝天当作海,把白云比作波浪,想得很好。他看到天上有很多很多的星星,大大小小的,一闪一闪的,蓝蓝的天,又很大很大,一眼都看不到边,你们想想这景色美不美?

生:(齐声响亮地答)美。

师:现在世界上已经有人能够飞上天,到月球上去,有的人还能飞到比月球更远更远的星球上去。你们也想上天去吗?想到月球上去吗?

生:想。(大家兴奋得拍手了)

师:你们现在好好学习,钻研科学,将来也能飞上天。现在我们把这两句话读一读。读的时候要注意哪几个字应该连起来读,还要注意“只看见”的“只”要读得长而重一些。还有,“闪闪的”“蓝蓝的”,头一个字也应该读得慢而重一些。试试看。

(生齐读)

【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完全进入了诗的意境。“飞上天”“到月球上去”“到比月球更远更远的星球上去”是人类的理想,是这篇课文背后的意思。教师能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把理想教育很自然地融在教学中。教师从停顿、速度、重音等方面给学生的朗读以明确的引领,在小学一年级,这样的提示对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朗读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是有实际意义的。】

师:现在再把这四句话连起来读一遍。

(生读)

师:这首儿歌为什么读起来这样顺口?

生:因为只有四句话。

师:就是因为只有四句话吗?你们念念这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话的最末一个字:船chuán、尖jiān、天tiān,都是什么韵母?

生:(读)chuán、jiān、tiān都是ɑn的韵母。

师:对了,都是ɑn的韵母。这首儿歌第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都是押ɑn韵的,所以读起来顺口。我们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还是读得不怎么好。现在来听一遍录音,听听这个小朋友读得怎么样。

(放录音,生听录音)

师:她朗读得好吗?

生:好!

师:怎么好法?

生:她读得很清楚、很响亮。

生:他没有读错一个字。

生:她不是一个字一顿地读,而是把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这几个字连起来读的。

生:她读得很有感情。

师:对,她读出了儿歌的感情。你们也像她这样有感情地读一遍,能吗?

生:能。(读课文)

【指导学生在朗读实践中体验思考,领悟韵文句末押韵的规律,而后再让学生练习朗读;在学生朗读实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听录音范读并讨论领悟“好在哪里”,而后再鼓励学生学习录音中的小朋友有感情地读。教师始终把握语文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把实践体验、理性领悟、原型示范、模仿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这样的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

师:好!这遍读得比较好。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有谁能背呢?

(生纷纷举手,指名背)

师:请×××上来背诵。(生背)再请××来背。

大家都想来背。我们把书合起来一起背一遍。

(生齐背)

师:很好,我们大家都能背了。这首儿歌里有好几个重叠的字,(小黑板出示)大家读一读。

【从“还是读得不怎么好”到“好!这遍读得比较好”再到“很好,我们大家都能背了”,教师对学生读书的评价既热情肯定,又十分注意分寸,真诚、恰当、实在,充分发挥了评价的调控矫正和激励引领功能,有效地推进了学生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和朗读能力的提高。】

师: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弯弯的。你们想想,为什么要将两个字重叠呢?小的,弯的,蓝的,不是也可以吗?“小的船”“蓝的天”和“小小的船”“蓝蓝的天”哪个好?

生:“小小的船”“蓝蓝的天”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小的”比“小的”还要小。

生:“小小的”“蓝蓝的”,读起来更顺口。

师:对,你们也能用重叠的词说一句话吗?例如“红红的”……

生:红红的太阳出来了。

生:玫瑰花是红红的。

师:还能用别的词重叠说一句话吗?

生:白白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地图。

生:××穿着蓝蓝的衣服。

生:花园里长着青青的小草。

生:我的铅笔削得尖尖的。

(许多学生举手都想说)

师:现在不再说了,以后我们也可以运用重叠的词来造句和写话。

今天学了这几个生字,现在再来复习一遍。(用小黑板复习巩固)

【先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运用叠词的意义,再采取用重叠的词说一句话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重叠的词在生活中的作用,词语理解落到了实处。】

师:回家把这首儿歌背给家里人听听。现在我们把这几个生字写一写,每个字写三遍。注意拿笔和写字的姿势。

(学生写字,教师来回巡视,纠正姿势。)

(下课铃响)

师:下课。

篇10:小小侦探教学反思

为了促进新职教师更好的掌握纯领域教学的方法,园里让我们从语言和数学这两大领域准备一节教育活动,为此我设计了《小小侦探》这节数学活动,下面我就这次数学活动进行反思。

优点:本节活动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备课上思想很重视,活动中幼儿能跟着教师积极思考,在活动中能由浅到深一步一步引领幼儿进行学习。最令我感到高兴地是,我在与幼儿交流方面终于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开始脱离以前小学教师的角色。

不足:第一次活动的目标是:(1)能够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的答案可以应对多个试题。(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编写密码。活动后我发现自己对幼儿数学水平掌握的不是很充足,在活动中预设目标与实际活动相差较远,活动的形式也需要调整,教学用具介绍的不充分,幼儿不明白教师所提供的是什么,在活动中出现了幼儿不知该干些什么的情况。然后听课的教师也给我的活动提出了一些意见,如:大班的教学活动也学要一定的情景来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在最后的总结归纳中没有给予幼儿有效地经验提升,只是平淡的一带而过,还停留在浅显的表面现象、细节考虑不够周全、随机教育有所欠缺。

根据自己的反思和其他教师的意见我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后的教学目标是:

(1)能够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法,理解相同的答案可以应对多个试题。(2)能用加法进行密码编写。我在活动中设计了请幼儿当小侦探这一情节,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的心理。同时我还对自己的教具从新进行了设置,力求更方便幼儿理解和使用。活动中,我明显感觉到这次活动比第一次要顺利一些,对幼儿的引导也有所改进。但是在活动中仍然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如:情景设置稍显生硬,太拘泥于自己原先的环节,以至于情景和教学有些脱节等。两次活动中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仍然比较明显,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还要多加琢磨怎样把幼儿提到教育的主体。

篇11:小小少年教学反思

歌曲《小小少年》是德国影片《英俊少年》的一首插曲。歌曲4/4拍,弱起的大调式一段体结构。

第一、二乐句旋律变化重复,在句尾作六度、七度的上下跳进,歌曲情绪愉快,充满孩子的朝气,一下子将主人公的性格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第三、第四乐句旋律在平行三度的和声进行,与前形成对比,旋律同样变化重复,使用六度大跳,曲调舒展而起伏,歌曲虽然唱出少年在成长中的烦恼,但仍然表达了他充满欢乐、愉快的心情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本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初步学会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到位,情绪饱满。可以先通过对影片片段的欣赏,英文版歌曲的欣赏,初步了解歌曲的文化背景,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过程,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接下来学唱旋律是正确演唱歌词的关键一步,请学生在听教师范唱的时候在每小节的第一、二拍时拍手,主要是掌握歌曲的弱起。然后,因为是高年级了,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组合,自主学习,从范唱入手,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真正提高学习效率。最后通过师生相互交流影片情节,展示班中歌唱能力较好学生的才艺,共同体验歌曲的情绪和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学生感受到了歌曲的情绪,也能用明亮的声音演唱这首带有惆怅情绪的歌曲,表现少年在成长中有烦恼但又充满欢乐、愉快的复杂心情。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小小少年》是一首优美的歌曲,虽然我帮助学生找到了附点八分音符,但却忘了指出歌中好几次出现的连音线,一个字唱几个音。

篇12:《小小雨点》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小小雨点》是一首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充满着天真浪漫的童情。全曲为四二拍子,大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节奏密集,旋律欢快、充满活力,描绘了小小雨点从天空上落下来时,小花朵与小麦苗高兴的情景,表现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愉快心情。从《小小雨点》密集、轻快的节奏,级进、小跳的旋律等艺术要素中体会“小雨点”活泼跳跃的形象。根据艺术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掌握正确的发声及演唱方法,乐于参与艺术的表现和即兴创造,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会唱歌曲《小小雨点》,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艺术活动,能正确选择雨声为歌曲《小小雨点》伴奏。

(2)通过综合活动启发学生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再创造的能力。

2、德育目标: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从中感受自然带给人们的美丽。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演唱歌曲《小小雨点》,并能够通过声音及动作表现。难点:创编适合的歌词表现歌曲。

4、教学准备:学生自制沙锤

二、教学过程

精讲巧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深化教学内容。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三、教学手段:

以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结合多媒体动画创设音乐情境,帮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让学生从多媒体动画中去感受,发现和判断,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对自然景象的观察。边看动画边听雨声,使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得学生明白自然界的万物都离不开雨水的滋润。并能很直观的分辨出适合《小小雨点》的伴奏雨声。运用多媒体动画范唱歌曲《小小雨点》,去直接感染学生,使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导入

我运用多媒体动画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说说你在图画看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对自然景象的观察,边看动画边舞蹈。

(二)情感体验学唱歌曲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达到师生和谐配合的教学氛围。在学生歌表演时老师参与其中,做到师生互动,以情感染学生。我把自己当作了小苗、小树、花儿、鱼儿,尽情地唱游,尽情地欢笑。与孩子们一起轻快地舞蹈,让学生唱得轻松,跳得愉快,共同营造出了一个欢快、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

(三)歌词创编展示自我

让学生创作歌词、倾听自己的内心音乐,引导学生懂得不只有小花和小苗需要雨水的滋润,这样孩子情感得到了深化,思维得到了拓展,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3:《小小养殖场》教学反思

《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中的典范之作。文章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 描述了那一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 抒发了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 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教读这篇文章, 要引导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作品表现的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说的篇幅较长, 而且因为时代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 很难理解, 学生读到鲁迅的文章就会有距离感和畏惧感, 所以, 我注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几个环节上花心思, 引领学生走近鲁迅, 个性解读鲁迅;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验情感, 实践个性化阅读。小小的创意, 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使课堂变得生动而有光彩。

一、“我眼看鲁迅”:个性解读作家

【课堂实录】

师:从初一起, 我们就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社戏》、《藤野先生》等, 与他渐渐熟识, 而越走近他, 便越觉得他文章意蕴深厚, 思想深刻而灵魂高贵。昨天我们已经安排过预习, 请同学回读一下学过的鲁迅作品, 再次深刻理解鲁迅。现在, 谁来说说自己对鲁迅的了解呢?

生1:鲁迅 (1881—1936) ,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姓周, 名树人, 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 因为影响很大, 所以人们习惯称他为鲁迅。

生2:他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习, 后弃医从文, 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他的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热风》、《华盖集》, 等等。其中, 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学生已经完整介绍完鲁迅, 可怎么听都感觉与鲁迅有距离感。的确, 生活在20世纪初黑暗的旧社会中, 一生都在抗争的鲁迅, 离我们是遥远的。在学生的印象中, 他似乎只是一个平面化的人物, 而不是活生生、有感情的一个人。老师在这个时候必须帮助学生迅速与鲁迅建立某种联系, 让学生走进鲁迅的内心深处, 与他近距离地对话。)

师:我们读过鲁迅的很多作品, 从他的作品中你了解到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大概是觉得难度大, 因为过去都是根据资料来介绍作者的。他们纷纷低下头, 没有人应话。)

师:我与同学们一起读过鲁迅的作品, 对鲁迅有自己的理解。在我的眼里, 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严于解剖自己、善于自省的人。我看到他在《风筝》里反省自己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行为时的自我谴责。看到他在藤野先生给自己用红笔从头到末添改过讲义时的愧疚不安, 感受到他在听到日本“爱国青年”欢呼“万岁”时深深的自责。他强烈的自省精神让他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让世人景仰!

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结合我们学过的作品来说说你对鲁迅的理解。

(学生作恍然大悟状:了解作家原来也需要有自己的个性解读, 而不是对资料的全盘照搬, 人云亦云。)

(生思考后抢答)

生1: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从《藤野先生》一文中, 我看到他在日本留学期间, 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每每遇到有损于中国形象的问题, 他总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 向世人澄清事实。他为了唤醒国民, 探求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毅然弃医从文。从他的身上, 我看到了一颗炽热的爱国心。

生2: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位爱国的文学巨匠。在中国文学作品中, 鲁迅的文章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他用睿智的目光透析社会, 用富有辛辣讽刺意味的语言批判那些欺压百姓的封建统治者。他所写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体现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炽热的爱国心。我敬仰他!

生3: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具有民族正义感的人。在日本留学学医期间, 他深感中国大众现在最需要拯救的不是身体, 而是精神, 便果断地弃医从文。当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四处散播谣言、鼓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时候, 他立刻提起笔, 痛斥反动当局。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结合作品谈鲁迅, 我们就觉得他是我们身边熟悉的人, 走近他, 我们就越亲近他, 景仰他!下面, 我们读小说《故乡》, 看看又读出一个怎样的鲁迅。

【教学反思】

一开始的三个学生对鲁迅的一般介绍已经很详尽了, 对鲁迅一生的主要经历、思想、重要作品和突出贡献都作了介绍。可听来, 怎么都觉得太生硬, 硬邦邦的, 缺少感情与活力。如果这样就算是介绍了作者, 这个环节就可以结束。但我们过去所学对今天要学习新的课文就一点帮助也没有了, 而且从学习此篇文章的起始阶段, 我们就与鲁迅和他的时代拉开了距离。教学要贴近文本, 须从贴近作者开始。

而怎么贴近作者, 学生起初又是茫然的, 他们不会结合作品来谈自己的理解, 更不会把鲁迅的一篇篇作品连缀起来看。这时, 需要老师做示范。我在他们感到困惑时给予了指点。老师给出示例是一种很好的点拨方法。在我的示例给出之后, 学生很快速地作出了反应, 他们的回答非常精彩。

从这个环节看, 以我眼看鲁迅, 既去除了平面化介绍人物的乏味, 引导学生通过作家的作品感受其人格魅力与深刻思想, 又让学生拓开了思路, 激活了思维, 学会在作家的多部作品间建立联系, 也激励学生的思维向深处细节渗透, 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验。

二、打破常规理情节, 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实录】

师:读课文, 是我们梳理情节、理解人物的第一步, 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读过了文章, 文中一定有你印象深刻的或特别喜欢的情节。现在就请同学们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 (有感情地朗读第12节) 。

师:这个情节里写了什么内容?你说说看。

生1:少年闰土在月夜刺猹。

师:很好!下面同学们在有感情地朗读完之后, 就接着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个情节的内容。

生2: (读15节) 这一节写可爱的少年闰土与“我”结识。

生3: (读17—28节) 这一节写少年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月夜看瓜、刺猹, 海边趣事,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事。

生4: (读45—52节) 这一节写“我”与杨二嫂见面, 她向我索要东西, 还顺便拿走了母亲的一副手套。

师:还有印象深刻的情节吗?

(很多学生点头说“有”)

师:谁来读读自己印象深刻的情节?

生5: (读55节) 这一节写中年闰土的外貌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生6: (读56—72节) 这一节写中年闰土在处境和性格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生7: (读84节) 这一节写“我”离开故乡时, 感慨万千。

生8: (读1—2节) 这一节写“我”回故乡时, 渐近故乡, 看到的是衰败的景象, 心里悲凉。

……

师:从刚才的发言中, 我能看出, 同学们是很认真地做了预习的, 不仅能有感情地朗读, 而且能边读书边思考, 准确地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这个情节的内容。那么下面, 同学们根据刚才所说, 可以整理一下故事情节吗?我们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哪三个部分?

(学生很快就勾画出来了。)

师:请在“故乡”这个词语前用添加一个动词的方法, 来概括故事情节。

生: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师:“在故乡”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很快地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教学反思】

这节课, 我没有按常规让学生读整篇课文。一是因为课文太长, 如果要全文读下来, 时间得消耗掉十多分钟, 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就显得很紧张。二是学生已做过预习, 对课文内容已熟悉, 再让他们从头读到尾, 就不会感兴趣, 那么课堂上就不会集中注意力来听或朗读。

如何做, 才能既节约时间, 又让学生感兴趣, 还能很快地梳理出故事情节, 使课堂效益最大化?我想首先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 要让他们喜欢这篇文章, 与文章的距离感减少, 让他们自己挑选最喜欢读的情节是能激发阅读兴趣的。这样做, 课堂效果非常好, 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还因为只是朗读, 难度不大, 所以学生更喜欢与大家分享读书的喜悦。当然, 我没有止于让他们读书, 在每个人朗读一小段后, 还问问他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其实每个人在读书时, 潜意识里对文章的内容是会有自动概括的习惯。在询问学生这样的问题时, 学生很轻易地就回答出来了。

学生一开始是找自己喜欢读的情节, 这样的情节主要集中在写少年闰土和杨二嫂的部分里。我顺势又提出一个问题:还有印象深刻的情节吗?把学生的思维拉向深处。学习课文不止是谈自己喜欢读的情节, 还要思考一些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学生感兴趣了, 课堂注意力集中了, 在部分学生读了一些情节之后, 大家对文章的高潮部分与整体脉络自然心中有数。后面, 请学生梳理情节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演读杨二嫂, 准确理解人物

【课堂实录】

师:文中作者用细腻而充满感情的笔刻画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处在层层逼迫下丧失生命活力的闰土的深刻同情, 为什么还要再塑造杨二嫂这个形象呢?这是一个什么形象?作者对这个人物又倾注了怎样的感情?

同学们觉得最好用什么方式来展现你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有学生很积极, 要求分角色朗读, 有要求表演一段课本剧。)

师:就表演课本剧吧。要求只表演关于杨二嫂的部分内容, 表演者要能做到进入情境, 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其他同学看完要点评表演者的表演是否到位, 并能说说为什么。

(很多同学举手, 想参与表演。选定人员后给他们两分钟时间讨论、准备。其余同学则读相关内容。)

(课本剧表演结束, 同学们畅所欲言。)

生1:杨二嫂的扮演者语调尖利、刺耳, 说话怪腔怪调, 凸显了杨二嫂尖酸刻薄的特点, 表演得好!

生2:“圆规很不平, 显出鄙夷的神色……冷笑说。”表演的同学把杨二嫂的这一处神态很夸张的、慢镜头一般地表现了出来, 很吸引人, 我们看到了杨二嫂的尖刻。

生3:动作表演得还不够到位。如“圆规愤愤的回转身, 絮絮的说, 慢慢向外走, 顺便将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带走了”, 这些地方动作要做得慢一些, 夸张一些, 还要注意表情。此处既要表现出杨二嫂的尖刻, 又要表现出她的贪婪、自私的本性。

生4:“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表演者说话时把重音放在“我”和“抱过”上, 说话时又似一副谄媚的样子, 我看出了杨二嫂的势利。

生5:杨二嫂年轻时的样子表演得很好, 她端坐着, 让我觉得年轻时的杨二嫂是端庄美丽、安分守己的, 跟后来的变化有了鲜明的对比。

……

师:我们再请扮演杨二嫂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我自己是这样理解这个人物的, 杨二嫂因为家境已难以维持原来的殷实, 在艰辛的生活中, 她成为了一个庸俗、自私、贪婪而又尖酸刻薄、放肆泼悍的一个小市民。所以, 我竭力从语气语调、神态、动作等方面来表现她的特点。

师:曾经是美丽端庄的“豆腐西施”, 如今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变化?

生6:黑暗的社会扭曲了人性。

生7:小市民庸俗自私的市侩习气是让她变化的原因之一。

生8: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的衰败。农村经济的衰败, 不仅影响到农民, 让他们的生活变得贫困、潦倒、痛苦, 而且波及小市民, 他们在困境中为了生存, 必然会发生一些变化。

【教学反思】

杨二嫂是我们生活里不太会出现的人物, 她的行事语言都比较乖戾。从她出场开始, 每一句话, 每一个动作、表情都能凸显出她受侮辱、也侮辱别人的被社会扭曲的人性。可是学生在解读这个人物时还是会有距离感的, 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理解这个人物, 也不太能准确理解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目的。如果只是朗读是不能完全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的。而通过表演, 表演者加上了肢体语言, 庸俗自私、尖刻泼辣的杨二嫂形象就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学生也就能更准确地把握住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更清楚地看出她在层层逼迫下遭遇着与闰土一样的悲惨命运。我们在鄙视这样一个角色时也会觉得她是可怜的。

在这样一个活动里, 同学们始终是积极参与的, 兴致高昂的, 同时积极思维, 精彩纷呈的答案显示了同学们对人物的准确深刻的理解, 对作品主题的深刻理解。

【后记】

篇14:《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首诗歌,共三句话。讲的是江南水乡的一个小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观赏两岸美丽风光,如同在画中游。课文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感情线索。小竹排顺流而下,“鸟儿唱,鱼儿游”,表达了十分欢快的心情。诗歌对两岸树木、禾苗的描述饱含着赞美的感情。全诗形象生动,语言优美,节奏感强,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祖国江南风景秀丽、物产丰富。

设计理念:

本课内容浅显易懂,应摒弃串讲,重点指导朗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借助插图尽可能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把学生带入江南美丽的风光中,感受江南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

教学目标:

1?郾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横折、横折勾两个笔画,和“木、艹、纟”3个偏旁。

2?郾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郾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祖国的江南是“鱼米乡”,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竹排在画中游”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激发兴趣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有很多同学最会背诗,也背了不少诗歌,愿意把你最喜欢的诗背出来让大家一起欣赏吗?(学生自由背诗。)

师:背得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送你们一件礼物,想看吗?(课件出示课文放大插图,播放伴有鸟鸣与流水声的乐曲,同时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教师拉动活动的小竹排,让学生说说,小竹排在哪里游?通过观察演示,学生明白小竹排是在水中游,并认识了竹排。)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关键在于课件的运用。有动画效果的画面,配上优雅的音乐和教师动情的解说,营造了烟雨江南、梦里水乡的情境,使学生未学文而先入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郾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小声向旁边的同学请教,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2?郾游戏识字。同学们读得真好。想去那儿和小朋友一起划着竹排游玩吗?要去游玩,首先要得到这张“船票”,只有读对了“船票”上的生字宝宝才能上小竹排哦!(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学生识读生字,还可用生字扩词,或练习说句子。)而后发给学生“船票”。没有得到“船票”的小朋友也没关系,请拿到“船票”的小朋友教会一个同伴,一会儿领他一起上竹排。

(学生互相教读生字。)

师:(出示词语)看老师这儿还有“船票”呢,谁要?

(抽读词语。)

(设计意图:利用“船票”形式引导学生读准字、词,读通句子,游戏识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必要铺垫。)

三、合作交流,质疑解疑

(一)读、思质疑,交流答案。

1?郾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郾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清楚的?

3?郾四人小组交流问题,能在小组中解决的就直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等待全班交流。

(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密”是什么意思?②为什么说江南是鱼米之乡?③小竹排是在水里游的,书上为什么要说“小小竹排画中游”?)

(二)教师小结,体会美景。

江南一带河流很多,河里有许多鱼虾。那里还种了很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因此人们都把江南一带叫做“鱼米乡”。正因为这里风光秀丽,就像一幅山水画,所以才会说“小小竹排画中游”。

(三)指导朗读,感情诵读。

1?郾在这么美的地方,撑着小竹排,看着两岸优美的景色,你的心情怎么样?

2?郾你能用快乐的心情来读一读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

3?郾谁来试试看,把你高兴的心情表述出来。(指名读,齐读。)

4?郾拓展活动。评选诵读小能人。(小组推荐人选,师生共同评比。)

5?郾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想象江南水乡美丽的风景,鼓励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感受。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指导朗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正确、流利,争取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四、欣赏美景,牢记生字

1?郾你们还想继续划着竹排游览这美景吗?那我们要先把拿到手的“船票”好好地收起来,把“船票”上的生字宝宝牢牢掌握好,这样才能继续划着竹排去欣赏美景。

2?郾指导写字。请看课文田字格中的字,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难记就提出来。(讲解难字,引导学生书写和认识2个新笔画;学习3个新偏旁。)

作者单位

昆明市五华区壁光小学

上一篇:文明出游的公益广告语下一篇:语文数学学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