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计划与反思

2024-05-26

学习计划与反思(通用8篇)

篇1:学习计划与反思

学习计划与反思

湘渌实验中学 初三年级 81班徐芊

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懂,主要精力应集中在解决哪个或哪几个问题上。对新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自己理不懂的难点,配合老师授课,及时消化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新知识是建立在对旧知识的深透理解的基础上的,课前自学若发现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有关的旧课弄懂。

专心上课

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按上面要求做好课前自学,学生就能更专心地上课。“学然后知不足”,往往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处于优势兴奋状态,能更为主动和灵活地接受老师授课。

及时复习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复习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教材难易和自己理解的程度而定。要抓住新教材的中心问题,对照课本和听讲笔记,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弄懂新课中的每一个基本概念,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巩固对新教材的理解。在复习过程中,对一些重要而又需要记住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应尽可能通过理解加以记忆。一边复习,一边将自己的复习成果写在复习笔记本上。勤动脑与勤动手相结合。

独立作业

克服做作业的盲目性。做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地选做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练习题,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技能。

解决疑难

认真分析作业做错的原因。将做错了的作业重新做一遍。经过反复独立思考,如果还弄不清做错作业的原因可请教老师和同学,直至弄懂为止。进行系统小结,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

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我们的兴趣爱好,培养我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要尽可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课外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要适当,不要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身体锻炼和社会活动。要注意劳逸结合。在课外学习活动中,要尽力做到学练结合,手脑并用,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要争取老师的指导提高课外学习活动的效果。

Thefuturebelongstothosewhobelieve inthebeautyofit.(未来属于那些相信未来之美丽的人们。)

篇2:学习计划与反思

初三下学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期。我们将在这个学期期末经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考验。因此,本人制定以下学习计划:

1. 最重要的就是要上课听讲,并做好相应的笔记。特别是复习课,这是弥补以前没有掌握

好的知识的重要机会。

2. 合理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尽量在中午、课间将作业都完成,晚自习多做一些习题。特别

应多做一些数理化方面的习题,因为理科非常重视练习。而且本人现在化学学科非常薄弱。

3. 减少上网,看电视的时间。在这种紧张时刻,娱乐的时间可以尽量少一些,要全力以赴

为中考而努力。

4. 努力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体育锻炼。体育的考试也很重要,而且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缓

解学习的疲劳。

5. 还应抽出一些时间来学习一些课外知识和时事新闻。一方面充实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

中考涉及很多这方面的问题,要为此做好准备。

6. 努力完成好老师布置的背诵、记忆任务。这是最基本的,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活学

活用。

计划实行了一个月,再加以月考成绩的综合分析。本人提出一下几点反思:

1. 上课认真基本做到了。但是由于睡眠时间较少,上课有想睡觉的现象,要努力克服!

2. 化学有进步。说明对化学的重视还是有成效的。但是数学粗心的毛病一直没改,但还是

有所进步。物理学科并没有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3. 娱乐时间确实减少了,相对来说还是帮了学习不少忙。

4. 每天睡觉前都做了20个仰卧起坐。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都按时参加跳绳活动。

5. 一般只能在周末看看电视,所以时事方面的东西掌握的还是较少,今后可以多看看报纸。

6. 背诵等任务完成的还是不够自觉,应对此更加认真些。背过之后还要定时复习,否则背

过的也会忘记。

7. 应在学习上更踏实一些,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在最后的这70多天有一个飞跃。尽力而

为考得更好,这样才能有十足的把握面对中考!

篇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反思

一、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部分教师盲从于学生所谓的“兴趣爱好”, 而不加引导与要求, 并将此作为追求的时髦。在时下的语文课上, 我们经常会碰到老师如此作秀:你喜欢哪段就学哪段;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如:教学《快乐的节日》一文, 有位教师在完成识字任务后, 这样安排:

师:同学们, 你想用怎样的方法学习《快乐的节日》一课?

生1:我想通过画画来学习课文。

生2:我想用舞蹈的方式学习课文, 用舞蹈表达我心中的快乐。

师:好啊, 现在, 就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课文吧。

于是, 课堂上便热闹起来:在音乐声中, 这一群是唱歌的, 那一伙是画画的, 还有拉起手跳舞的, 老师忙得不亦乐乎, 左右指导。临近下课, 教师对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稍作总结, 一节课就在这种热闹中结束了。纵观整堂课, 课堂多了些“花拳绣腿”, 华而不实, 既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 又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结果弄巧成拙, 形若“抛荒”, 真是“荒了自己的地, 种了别人的田”。教师的目的或许是为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 这样的尊重是否是学生需要的呢?这样的尊重是否让学生感悟了文本?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呈不平衡状态, 课堂中一味地只图表面形式的热闹, 这种将过程无限性放大的课堂, 剔去作秀的成分, 必然导致教学无效性的大大增加。

我们所谓的自主学习, 不是一种“自由式放羊”, 而是一种“有意识培养”。该放的要放, 该学的要学, 该鼓励的要鼓励, 该指导的当然要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 我们不能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 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能曲解“尊重”。

因此, 教学时, 我们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正确解读文本, 精心设计自主式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例如:我教学《假如》一课, 因为这一课是一首小诗, 四小节呈排比式, 讲了一个有爱心的小姑娘, 要给寒冬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要给树上的小鸟画好吃的谷粒, 要给不幸的西西画一双好腿。针对文本教材的特点, 在学生认识生字, 初读课文后, 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我就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小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在自主学习后, 交流时, 我惊喜地发现, 学生理解文本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用演一演, 想一想, 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等, 学生感悟了文本, 同时, 也尊重了学生不同的独特体验,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合作探究不等于追求“热闹”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 现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走进任何一个课堂, 你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现在, 我们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由此可见, 小组学习已深入人心。

可是, 不少教师却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 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因此, 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就出现了这些现象:有的教师把问题一提出, 还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 也去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则根本没有时间的保证, 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了;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大, 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 讨论什么;有的小组学习, 几个学生各自将答案一对便完事了, 根本没有合作, 没有讨论, 结果你还是你, 我还是我;有的小组学习中, 有发言权的依然是那些学习好的, 学习差的则只是旁听;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还有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于是就这里看看, 那里站站, 有的还干脆去干自己的事去了……所谓的合作学习变成了一幕闹剧, 学生乱哄哄, 教师太清闲, 等“热闹”过后, 又是一番常理中的汇报, 试问有多少人真正收益?又有多少人实际收益?

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先提供具有研讨、交流价值的学习内容, 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通过思考、比较乃至争论, 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而且, 教师还要精心组织小组的合作活动, 分组和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一些有经验的教师, 他们在充分地把握教材与了解学生之后, 成功地组织了合作学习。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爬天都峰》时, 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 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 我们怎么学?用什么方法?

生: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师:那好, 你们就以小组的形式分角色朗读吧。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角色朗读, 教师巡视。)

交流:

师:我们比一比, 哪个小组读得好?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接着评价。)

师: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很通顺, 声音很洪亮等。)

师:有什么读得不好? (生:没读出感情, 没读出语气等。)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多认真呀, 为什么没读出语气?老师告诉你们, 这几段都是人物的对话, 人物在说每句话时, 都表达了人物此时的想法, 再读每句话时都要想他在想什么。请你们用老师现在教你们的方法, 再去合作读。

(此时的学生, 有了思考, 有了交流, 真正地合作起来, 真正地走进了人物的对话。)

师生再次交流:

师:谁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你为什么这样读?会想什么?

(通过二次合作, 学生既学会了读懂人物对话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又得到了提高。)

篇4:学习计划与反思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让学生实行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忽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而且不能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我倡导学生在学习中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的自主、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優化知识内在结构的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就需要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

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总结以往十几年教学经验,提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分析讨论 ,自主探究→动画模拟,合作建模→对比知错,突破难点→知识内化,应用反馈。这样可以借助多媒体的简洁性和直观性, 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型模拟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比较等多元教学方法合理组合,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可以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课堂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案例,总结几点自己的体会和反思。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一节之中,主要以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为例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和特点,使学生形成和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既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细胞学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是第2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必修2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从教十几年来,我尝试结合彩色挂图讲授,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总是难以达到令人满意效果,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案例是我在2010学年尝试的,以学生自主独立、合作学习设计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二、案例过程及分析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四人为一组成立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学生成绩有差异,即组内异质。每小组四人当中有一位学习成绩较优异,其他较次。不同组之间的学习成绩应大体相同,即组间同质,以利于各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位同学为小组长。每组准备好三色橡皮泥、干净的A4纸,圆规、铅笔、橡皮、透明胶带等用具。

教室布置:按正方形布置桌椅。

课时安排:2个课时(这里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2.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知道了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变化情况。这个学期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多数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观察和分析,并在小组讨论后进行归纳和总结。但初学者对减数分裂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减数分裂过程本质。

3.设计思路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尝试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以及教师的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建构模型、主动探究,使学生获得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直观印象。具体做法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动手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具体分为两个方面:

①.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学,快乐地学。

②.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在讨论中学,在合作中学。以“问题”为主要线索,以“模型制作”为核心任务。

4.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精卵的结合过程创设情境,围绕情境提出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①.有丝分裂前后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②.人类正常的体细胞核中有46条染色体,人的受精卵中有多少条染色体?

③.精子和卵细胞中又各有多少条染色体呢?

④.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能产生精子或卵细胞吗?

这些问题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层层递进,并联系到人类自身的生殖,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去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丝分裂能不能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呢?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去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丝分裂能不能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呢?每个人的发育起点都是受精卵。假如精子和卵细胞都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那么,子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不就比父母亲的多了一倍了吗?人的染色体若会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照这样推算,第二代体细胞就会有92条染色体,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第二代体细胞仍是46条,为什么?”通过这一矛盾的设疑,激起了学生急于想了解此情况的求知欲,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分析讨论,实验探索

教师引导探究: 细胞以怎样的方式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学生分组活动:①.提出生殖细胞形成的假设。②.讨论如何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并制定研究方案。

篇5:我学习商业计划的收获与反思

以前不知道商业计划是什么,更不知道商业计划对我们有什么用,只是单纯的理解为那是领导者的创业计划,以为只是上面的需要我们去执行的政策的概括,可是自从学习了于老师的课,让我对商业计划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原来商业计划是指在战略导向下通过确定的商业模式实现阶段性战略目标的一切计划和行动方案,是创业者吸引投资家的创业资本的一份报告性文件。

学习了于老师的课让我在未来的就业创业道路上多了一项和别人竞争的优势,在课堂上于老师生动激情的好不忸怩做作的讲课模式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的思维,可以这么说学习这门课时我几乎从来没有溜号过,使我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时刻给自己“充电”。求知的欲望使我树立了信心。

商业计划书(Business Plan)是一份全方位描述企业发展的文件。

一.几点收获

(一)在课本内容方面的收获

1.通过对商业计划课的学习我了解了我学习商业计划的原因:创业融资尤其是小微企业初创阶段、企业为扩大规模上市新产品扩大到新市场等进行融资或寻求合作伙伴、出售企业。因此人们要制定完善的商业计划,以满足人们对既定目标的实现。以及商业计划在创业中占据着怎样重要的地位。如:1999年马云创立了阿里巴巴,他发现了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具有很大的商机,这块肉真的很肥,所以他为此拟定了严谨的商业计划书,才有今时今日阿里巴巴和淘宝的壮大。就像马云所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在当今时代要想成功必须具备全球性的视野、分享性、开阔的胸怀,以及能够承担责任。一个人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的只有通过严谨的策划完善的计划才能更加准确的抓住商机,取得最终的成功。“围脖”,也叫微博客,是源于美国Twitter,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估计现在应该超过一亿多了吧。新浪网站可能就是抓住人天生的“传播欲”和web2.0科技的完美结合,让简单的“生活语录体”想不红都难。正是因为他们有计划的实施完美的商业计划书,才有了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今天。所以说商业计划在创业与经济管理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2.通过学习商业计划我知道了商业计划书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出来的,它有固定的格式以及固定的程序,不能天花乱坠的什么都写,他的每一步都与整篇计划环环相扣,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其中的滋味只有真正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明白。

3.在商业计划的课堂上于老师也给我们讲解了市场营销的相关课程,这个知识的学习使我明白了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商业计划书才是一份好的商业计划书。在现实中,在工作中我只有更好的与身边的同事合作才能不断地进步。

(二)在社会经验方面的收获

1.于老师在企业工作了十七年,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总是时不时的将他本身的经验教导给我,我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启示:在你还没有崭露头角的时候,你要忍着,同时要有一种越挫越勇的斗志,只有你拥有昂扬的斗志,与那份执着向前的毅力你才能够成功,但当你出展头角的时候要收起围绕在你身边的光芒,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2.当我迷茫时,我就会想起于老师的话:“我能做什么?我能把什么做好?”认真的思考过后,就会觉得我的生活又充满了阳光,我似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3.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好多的好书,也许我现在没有勇气去读,因为我知道即使读了也不一定会读完,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阅历,我的思想还没有那么成熟,我没有办法去领会其中的深刻意义,所以我宁愿以后再去欣赏。

二.几点反思

1.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学习知识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层次的去追寻其真正的内涵。

2.商业计划已影响着我们的商业运作模式,它围绕客户的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开展对产品价值的预测,是创业者吸引投资家的创业资本的一份报告性文件,准确来说创业计划对于任何形式出资的创业者都是需要的。

3.创业不是只凭热情的冲动,而是一种理性行为,在创业前,我们做一个较为完善的计划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份详尽的商业计划书是创业者素质的体现,是企业拥有良好融资能力的条件之一。

三.几点建议

1.老师在课堂上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太少,多数时间都是老师讲我听,不利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2.就像老师用六味地黄丸举例的时候应找一些药品包装的图片,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具体的接触过着种药,没有见过,例如我。

四.总结

无可置疑的对于投资人来说商业计划书是一个信息的载体,通过计划书中的信息,风险投资商可以评价一个企业或创业者是否真正有投资或者经营价值。一份好的商业计划会帮助投资人更好的做决定,增加创业成功几率,为自己取得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于湛波商业计划理论与实务,一页第一段,课堂讲义

篇6:学习计划与反思

09-10学年学习工作反思总结与计划―王子林

手指太细,时间太瘦,一晃便蹦到了大学四年级。从压力开始并不等同于从悲观开始,而是意味着面对时光飞逝的岁月,能不失谨慎,不乏冷静,不忘台阶。 大了,成熟了,稳重了,理性了,开始慢慢地学着去接受和适应生活中那些有意识或无意识造成的循环交叉的因果,用“为所当为,顺其自然”的心态面对周围,应该就是大学砺炼后最为明智的方式。 回首大一入学时,心中怀揣的是高三班主任王统老师教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只知道大学是一个育人塑人的象牙塔,要好好利用这里丰富多彩的硬件与软件资源,培养自己完善的德智体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多学一些有用的知识来丰富自己内在的实力。可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是客观存在的,三年的亲身经历总结印证了一句话:多藏必厚忘,甚爱必大费。超出自身精力的多路复用方式在大学里最好不要挑战,不然就会影响大学中的核心本质――学习。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仅将来可以用于工作,而且对于自然科学规律的掌握、逻辑思维严谨周密性的锻炼非常有益,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综合素质培养才是科学务实的,能够长远发展的,有意义的。样样通,样样松是为人之禁忌;样样通,几样更通,乃是境界。 三年里,在奋斗中快乐,在磨砺中成长,多亏有了老师的宽容、耐心和指导,有了同学的帮助、理解和支持,我学到的东西将是一生受益无穷的财富。 铁,千锤百炼方成钢;人,千磨万击才坚韧。我把实力理解为一个人内化的实在的综合能力,而能力更应凸显主观能动的个性。一个人遇事能够冷静地独立思考,安静地快速想出可以切实实践操作的办法,才能算是真正具备了我们要锻炼培养的实力。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创新的源泉,在稳定中求创新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发展正道。 非静无以学也,非宁静无以致远。根据实际环境,结合自身情况,专心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思考总结其中的自然规律,并融入到大学生活的实践当中,必将受益匪浅。 在大学里必然要经历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断乳期,如果说班级里寝室里的同学今后几年要朝夕相处,要慎言慎行的话,那么在团委学生会里放手锻炼再合适不过了。成员来源更广,兴趣爱好更接近,直接利益冲突小,大家在一起交流更放松顺畅。遇到困难问题,更容易解决,即使产生误会,也更容易化解。 当然,对生活品质要求越高,生活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高:要有过硬的思想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在学习方面不授人以柄,在不脱离基本原则下力求变通,责任心强,热诚待人,知人善任,有创造力、亲和力,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和服务,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对学习和工作的冲击力和持久力会让人有特殊的魅力和个人实力。 实事求是地制定自己的目标,不惧挑战,不畏艰难,宁静踏实,勤奋认真,方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成长之路并非事事如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遇到困难或挫折要认真反思和总结,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目标的达成需要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毅力,而这一切将伴随一个人战胜自身恐惧心理的胜利而到来。 谢书记曾教育我们说:“来大学学习就是要来学会吃苦的。”而我观察自己和周围,享乐的多,吃苦的少。我想这也正是造成大四毕业后多数人都没有满意去向的原因。以后如果少见我了,不要奇怪,很可能我到自习室吃苦去了...... 现在将这一年的主要工作以图片方式整理如下:     以上即为我的学习工作反思总结,对于工作计划列出以下几条: 一、以服务同学为根本,严格遵守稳定中求创新求发展的原则,结合学生干部培训班,整合提升学生干部的思想素质。 二、尽一切努力营造一种广泛交流、积极活泼、富于创造力的团队氛围,通过集体智慧协同工作,共同前进,增强成员团队归属感和荣誉感。 三、归属感与责任感密不可分,通过归属感的增强,进一步增强团队责任感,以此来带动团队业务素质的提升,做好为同学服务的本质工作,同时锻炼自己。 四、通过责任感和业务素质的增强,来提升团队的执行力,这是终极目标。任何团队的成败都在于执行的成败。让大家找到自己生活中学习和工作的节奏秩序感,去驾驭自己的行动,不断进取,在自己的位置上找到归属和平衡,平衡点才是制高点,以此让我们的团队不断发展和完善,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五、细节方面: ①把为同学服务当乐事,严律己; ②用足够的耐心、勇气和宽容来培养大局意识和协调能力; ③上传下达,准确无误。很多问题的症结出在这个细节上,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因个人主观因素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失真。做好沟通交流工作,才能把活动以适当有趣有益的方式在同学中推行,并及时把普遍意见反馈给老师。只有同学普遍参与的活动才是成功的活动。   在此衷心祝愿信工团学越来越好,信息工程学院的明天更加辉煌!   .8.1于0#808实验室

篇7:学习计划和反思

学习计划:

1.在课堂上能更得上老师的步伐,最高效率的汲取知识、2.做好笔记,画出老师说的要点和自己认为重要的3.温习学过的知识重点,将不会的搞懂

4.在学习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后要及时问老师,将这个问题贯彻、悟透

5.虚心向优等生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课外计划:

1.坚持每个月能看一本对自己有利的书籍

2.每天能够记一些不同的单词,积少成多,争取在大考前掌握必须的词汇

3.劳逸结合,在十分累的时候,适当休息,不偷懒,不把自己累垮

反思:

初中三年了,在不断的失败和成功中,我也把握了许些.“天才是由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天赋铸造的”这句话着实在打压着我,因为我最大的缺点便是懒了,它令我做事效率低,总不能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实力和潜能,以至于我一直在中上等和上等徘徊,却始终进不了上上等或保持上等,这严重打击了我,但是我知道却很难改,但是我在努力,起码我比以前勤快多了。

篇8: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审视与反思

一、美国服务-学习的概念与内涵

对服务-学习概念及其内涵的把握,是研究服务-学习的逻辑起点。服务-学习是一种经验教育,其理论基础是经验理论学习。服务-学习的侧重点不在于从理论上证明生命是否有意义,而是通过实践赋予生命以创造的实际价值。服务-学习参与者的情感体验往往会给他们带来生命的感动并体认生命的意义。服务-学习将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参与者学业和社会技能的发展,而且有益于参与者责任感、奉献精神、合作精神、公民意识的养成。

服务-学习的内涵在不断发展中逐步丰富。最早的服务-学习概念由“美国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Southen Region Education Board)于1966至1967年间提出。当时位于东田纳西州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TVA)与橡树岭联合大学(Oak Ridge Associated Universities)合作组织了一项服务当地社区的活动。这次服务项目得到了田纳西州大学生与教职员的积极响应,service-learning(服务-学习)一词便是用来专门描述这项由当地大学生与教职员积极参与服务当地社区实际需求的活动的。基于上述产生情景,“美国南部地区教育委员会”将服务-学习定义为一种手段与途径,目的在于多元发展学生的学习机会,使学校成为有社会参与的学习场所。

人们对服务-学习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肯德尔(Kendall)就曾指出,有关服务-学习的定义从文献上可以找到147种[1]3。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成立的“全国服务-学习交流中心”(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Clearinghouse NSLC)以为服务-学习提供各种信息和指南为主要职责,堪称美国最全面的服务-学习资料库。从中可梳理、归纳出有关服务-学习概念、内涵的代表性观点。

“全国服务-学习交流中心”官方网站指出,服务-学习是一种教学和学习策略,该策略旨在通过融合社区服务活动、课程学习与结构化反思,丰富参与者的学习体验,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并促进社区发展[2]。1990年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Nationa and Community Service Act)指出,服务-学习是这样一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将其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区真实情景中,以此促进学生关心他人意识、良好公民意识、公民责任感的发展,同时满足社区实际需求[3]。由此可见,服务-学习融合了学校课程与社区的实际需求。此外,该定义还强调了反思的重要性,明确要求为学生提供专门时间以对服务经验进行结构化反思,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学习与服务美国”(Learn and Serve America)将服务-学习描述为一种特殊机会,以服务项目和课堂学习相融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与社区发展实际相联系的机会。在该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到受教育的过程中,而且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问题中,以此学生也扮演了积极、有用的良好公民形象[2]。2007年萨莉娜(Sarena D.Seifer)和卡拉(Kara M.Connors)在为“全国服务-学习交流中心”编写的《高校服务-学习员工指南》中指出,服务-学习是一种有组织有安排的学习体验,这种学习体验融合了有准备、有反思的社区服务;服务-学习为高校学生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社区情景,使他们能够把自身学术课程与公民角色连结起来[4]9。

二、美国服务-学习的特质

综观对服务-学习概念和内涵的诸多阐释,虽各有不同,却有着大致相同的主体特质。

(一)教育性:服务-学习的应然与实然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点也是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教育价值观念亦在不断变化。就教育概念内涵演变的轨迹而言,现代社会中的“教育”已经从古代社会时期其第一义“道德人格的善良”工作者,即教育的本义,近代社会时期其第二义“健全人格的完善”,转向其第三义“人的社会性格之完善”。教育“三义”之间并非简单地以新代旧,而是新义之中包容着原有的含义[5]64。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以课程为载体,鼓励青年学生投身社会服务活动。其中社会服务中的“社会”所指甚广,包括学校、社区、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其要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服务活动,培养他们探索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自主能动性,强化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他们对公民责任的了解,养成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他们对社会和人的理解力,对不同文化和族群的尊重意识,形成文化多元化的观点;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善于与人沟通、协作,尊重团队合作;引导他们懂得学以致用、在做中学,锻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服务-学习把青年学生视为社会的潜在资源,其设计理念在于通过“社会”中的服务培育青年学生的社会性品格朝完善方向发展。

那么现实中学校作为“教学生学”的机构能否满足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呢?这取决于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提供的是一种什么状态的“知识”[5]73。大体来说,知识有两种:一种是书本上用符号记载下来的,属于二手知识;另一种是通过个人经验获得的或经验验证的知识。虽然在杜威看来,第一种知识不一定能对学生的行为或其道德性格发展产生影响这一观念有所偏颇,但他指出第二种知识有可能促成学生行为的产生或性格的成长这一观点还是比较客观的。服务-学习设计理念兼顾上述两种知识,不仅有书本理论知识的指导,同时又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经验体验的机会,并在情景中验证经验,以促进知识产生行为,通过行为来完善性格。大量相关服务-学习的研究表明,服务-学习能够促进个人学术技能,激发个人潜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市民、文化与社会参与意识[6,7,8,9]。可见,服务-学习既蕴含了教育的应然判断,又包含了教育的实然状态,其终极指向在于合格社会公民的培养。

(二)并重性:“服务”与“学习的关系

如何处理“服务”与“学习”的关系是探讨服务-学习的首要问题。按照美国学者西格蒙(Sigmon)的观点,服务与学习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其主要特征为重学习目标,轻服务效果;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其主要特征为重服务效果,轻学习目标;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其主要特征为服务与学习无任何联系,完全分离;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其主要特征为服务与学习并重,二者相互促进[10]。由此可知,对“服务”或“学习”的偏重程度是区别不同类型服务项目的基本标准。学校中传统的课程学习类似于第一种类型,只关注学习目标的强化,忽视服务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志愿服务、社会服务类似于第二种、第三种类型,只强调参与者对他人的奉献与服务精神,不重视服务中的学习效果,或者服务与学习之间并无关联;本文所述的服务-学习理念则属于第四种类型,其中“服务”与“学习”二者并重,换言之,偏重其中任何一方,便不能称为服务-学习。虽然“服务学习”是表征偏正关系的短语,其中“服务”是方式手段,“学习”是目的,但是服务-学习理念却凸显了二者的同等重要性。服务-学习中的“服务”泛指社区行为、公民行为、志愿活动等对他人、社会的友好行为;“学习”主要包括探究、反思、评价等过程。服务-学习包含了服务与学习两者,既强调参与者的服务行为,鼓励学校、社区、学生、教师等积极参与服务活动,亦突出参与者的学习,尝试将所学知识用于现实问题,探索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予以特定时间供参与者反思,反思服务-学习目的是否达到,反思服务活动与课程的关联性,反思服务-学习前后学生自身及问题的变化等;评价知识信息的过程,评价自身学习效果、社区问题解决状况、该服务-学习活动的利弊等[11]。可见,服务-学习中“服务”与“学习”犹如一枚硬币之两面,不分孰轻孰重,两者同等重要。

(三)反思性:服务-学习两大核心概念之一

众多研究者指出,反思性和互惠性是服务-学习不可或缺的要素。正如马里兰大学负责社区服务的雅克比(Barbara Jacoby)所言,反思性和互惠性是服务-学习的核心概念[1]6,二者是服务-学习区别于其他传统形式的经验学习之根本所在[4]。事实上,服务-学习是一种经验教育,但并非所有经验都具有教育性,都能带来学习领悟。经验教育哲学之父杜威认为,反思是促进知识产生的关键[12]。所以说,实际经验要想对参与者产生学习效果,必须通过反思环节,即反思性是有效服务-学习的核心环节[13]。反思贯穿于服务-学习的每个阶段,可以由服务者做出,也可以由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共同做出;其主要形式为反思报告,如笔记、过程性记录、经验式研究报告、口头报告和讨论等;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将课程内容运用于所服务的社区情景中,强化课程内容,提升专业了解,增强对所服务社区的了解,锻炼学生批判思维能力、领导能力,合作能力。可见,服务-学习中的反思,既是一种构成要素,又是一种实践方式,同时是一种学习和教学方式,指向于思维能力的发展,理解能力的增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14]。值得注意的是,反思行为是服务-学习与社区服务的显著区别所在,正如美国教育改革服务-学习联盟(Alliance for Service-Learning in Education Reform)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当学习中伴随着结构化的服务体验反思时,社区服务才能转变为服务-学习[15]。

(四)互惠性:服务-学习两大核心概念之二

研究表明,只有当服务-学习中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相互受惠时,服务-学习才能称得上真正发生了[16]。互惠性也是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的根本区别所在[17]。志愿服务强调不求回报的利他行为,无偿性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奉献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而服务-学习不仅有助于服务提供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且能够通过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来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学校服务社区的职能,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被服务方———社区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使社区真正获益。服务-学习对各方参与者均具有积极的、意味深远的和切实的影响,可实现多方互惠,而非无偿性或单惠性[18]。值得注意的是,服务-学习不是学校课程的附加,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主要通过服务-学习课程来实施。高等教育只有借助课程才能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服务-学习所强调的互惠性也是通过课程化的服务方式来实现的[19]。

综上所述,服务-学习是运用服务活动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手段,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投身于社会服务,以期满足社会现实需求与长足发展、学校服务社会职能、公民教育的三重目标。服务-学习的教育性保证了服务-学习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如何处理“服务”与“学习”的关系是服务-学习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服务-学习中二者并重,相辅相成;反思性与互惠性是服务-学习的核心要素,是其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服务活动或经验学习的根本所在。

三、服务-学习缘何在美国高校兴起

(一)服务-学习的兴起与美国公民服务社会和主动参与的社会传统直接相关

美国社会是具有强烈的主动参与特质的社会,美利坚民族是典型的参与者的民族。“虽然美国人对公共领域疑虑重重,但是他们参与志愿性社团和公民组织的程度,却在大多数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公民之上。尽管困难很多,但大多数美国人都感到必须主动参与。”[20]美国公众眼中的成功并非个人成就或个人所取得的地位,而是指通过他的努力促成的社会集体意识的体验,因此他们很重视社会责任的承担。“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在社会上做个‘好人’,就是他们职业的一部分,他们在社区中的地位,比他们在职场中的地位更重要。他们也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和经历与别人的隔绝开来,而愿意从新的经验中学习。”[21]高度的社会参与性催生了美国传统的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的广泛发展。服务-学习强调社会参与性、利己利他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等核心精神,这与美国公民主动参与的国民性格、传统的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精神一脉相承。

公民服务社会和主动参与性的传统在美国由来已久,宗教是养成这种国民性格的原动力。美国宗教渊源于17世纪前北美殖民地创建者———清教徒,是伴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且一直都是美国文化中重要且显著的组成部分。对美国人而言,宗教绝不仅仅是一种信仰,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些宗教团体还通过建立的非营利组织向社会提供服务,实施善行。可以说,宗教已成为美国民众追求善行的最普遍的推动力,源远流长的宗教行为造就了美国民众的服务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以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国民性格。这种独特的民族气质与美国服务-学习的兴起直接相关,并为服务-学习在美国的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根基。这也迎合了美国大学从诞生之际就开始的服务文化传统。正如伯顿·布莱德斯坦(Burton J.Bledstein)所说:“美国的大学基本上都是为了服务和促进社会中的专业权威而诞生的。”[22]

(二)来自联邦政府的政策、财政支持使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发展获得了强大的外部助推力

美国政府在应对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时,总是将教育视为一种关键因素。因此,联邦政府对高校服务-学习的施行予以法律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其中以老布什政府期间的1990年“国家社区服务法案”(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Act of1990)及克林顿政府期间的1993年“社区服务信托法案”(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Trust Act)为典型[23]。1989年老布什总统在白宫创立了“全国服务办公室”(Office of National Service),翌年,又设置了“光明点基金会”(Points of Light Foundation),紧接着,老布什政府通过了1990年“国家社区服务法案”。该法案通过创设“学习与服务美国”(Learn and Serve America)项目,为参与服务-学习的高校提供财政拨款,并允准设立“全国服务-学习交流中心”为服务-学习的推行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指南。该法案可视为美国政府对服务-学习的全盘性与实质性的支持。之后上台的克林顿政府继承了老布什政府对服务-学习的支持态度,并于1993年出台了“国家与社区服务信托法案”。该法案明确了联邦政府基金支持各州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服务-学习,保障服务-学习的合法地位。这激起了高校中开展服务-学习的一股热潮。根据该法案,克林顿政府还成立了“美国志愿服务团”(Ameri Corps)、国家与社区服务协会(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CNCS)。这些政府行为极大地扩展了市民、青年学生为国家服务的机会,迅速将服务-学习扩展到全国范围,进而提升到国家层面。

(三)服务-学习是改革美国高校教育模式的一种有效途径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仍然存在着大量贫困人口,集中于城镇经济底层的人群、农民、黑人与老人群体。这与逐步走向富裕的美国社会形象极不和谐。为此,以林登·贝恩斯·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总统为首的联邦政府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向贫困宣战”运动。在这场反贫困战争中,教育被视为消除贫困、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正如1964年9月28日约翰逊总统在布朗大学所做的演讲中所言明的那样,在美国,所有问题的答案———世界上所有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纳为一个词,这个词就是“教育”。这意味着大学教育与社会两者相关性的增强[24]:转变与现实社会隔绝的传统封闭状态,走向社会开放性,强调所传授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性,重视学生社会技能的养成,鼓励学生投身社区服务,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并在服务中深化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技能。这构成了服务-学习的两大主体“服务”和“学习”。

传统“象牙塔”式的大学教育,只强调抽象理论知识而忽视社会实际需要,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作为教育主体的青年学生逐渐与社区疏远,相比其他年龄阶层的群体,他们对美国社会传统的志愿服务和社会服务表现相当冷漠。显然,传统模式的高校教育已经不能再适应时代的需求,由此催生了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尝试中,“服务”与“学习”并重的服务-学习诞生了。服务-学习将学校课程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突出课程的社会性,强调学生对社会服务的参与性,追求学校、学生、社会之间的互惠性,这不仅有利于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促进学生学术性发展,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人合作、沟通等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等公民素质,同时有助于相关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服务-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国大学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事实上服务-学习不仅是美国高校教育模式变革的有效途径,甚至被视为解决未来社会问题的法宝。如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利夫金(Jeremy Rifkin)所言,“21世纪的服务-学习可能会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美国高校服务-学习方兴未艾、发展迅猛的根本原因所在。

(四)服务-学习理论基础的研究也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发展

美国学者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指出,“只有发现必要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为服务-学习外推提供一个可预测的基本模式”[25]。关于服务-学习理论基础的研究又以对杜威教育哲学的研究居多,因为杜威在服务-学习理论构建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最大[26]。同时也应承认,对服务-学习概念的泛化甚至误读,也是服务-学习在美国高校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前文已经提到,在服务-学习中服务与学习是同样重要的,二者互相促进,互为手段和目的,只有service-learning才能准确表达“服务-学习”的内涵。既有的一些相关研究把service learning等同于service-learning,把“服务学习”等同于“服务-学习”。这种混用对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研究的兴盛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对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研究的兴盛又助推了其实践的繁荣。

四、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发展趋势

玛莉·莫尔(Mary Moore)和蓝采风(Phylis Lan)认为服务-学习范式主要有四种[27]:前两种均为社区参与型,第一种以满足社区需要为主,第二种以满足学生学习为主;第三种是前两种的综合,被称为理想的综合型;第四种是一种新兴范式,主要基于近几年服务-学习项目逐渐将其场所设定在国外,或者是多采用跨学科的方式来推行服务-学习项目而划分的,称之为国际化/跨学科范式。这四种范式并非截然独立,它们存在着内在的关联,第三种包含了第一种和第二种,而第四种则建立在第三种基础上,是服务-学习范式的发展趋势。第四种范式预示了服务-学习未来发展趋势———走向国际化与全球化。国际化、全球化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强调世界教育领域内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共同解决世界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高等教育全球化则是基于经济的全球化,集中表现为高等教育市场和体制的全球化。前者是后者的前奏,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诞生于高等教育中的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也必然走向国际化、全球化。

早在200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便举办了首届服务-学习国际研讨会(The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Learning Research),2005年第一届高等教育服务-学习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ervice-Learning,ISSL)首次在南非举行,由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与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联合举办,该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2011年第四届会议在中国宁波举行,以“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教师、学生和社区之间的联系”(Connecting the Global to the Local)为主题。本次会议将服务-学习置于全球的国际视野下,重点讨论了如何更好地开展国际服务-学习项目、增强全球范围内的各国高校间的服务-学习合作等问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特别是那些服务-学习开展较为成功的高校,开始与其他国家共同开展服务-学习项目。

例如,位于新奥尔良市(New Orleans)的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一直是推广服务-学习的示范性高校,这所大学曾因在服务-学习方面的突出表现而荣登2006年首届总统高等教育社区服务荣誉榜(The President’s Higher Education Community Service Honor Roll)。该校将是否参加服务-学习视为学生毕业考核的一项标准,要求所有本科生在毕业前需完成两个阶段的服务-学习。所要求的服务-学习既可以是本国本地区的,也可以是跨地区、跨国家的。杜兰大学不仅有“公共服务中心”(Center for Public Service)等专门机构以指导服务-学习项目的开展,同时开展了多样的服务-学习项目,不仅有学校开展的服务-学习项目,如“杜兰应急医药服务”(Tulane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还不乏所隶属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优势而创立的服务-学习项目,如建筑学院开展的“城市建设”(URBAN Build)项目。杜兰大学不仅在本地区、本国推广服务-学习,还与其他国家高校展开服务-学习项目合作,如与上海复旦大学、山东济南大学联合开展服务学习活动等。

五、对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存在问题的反思

(一)廓清高校服务-学习的内涵

服务学习、志愿服务、社区服务是相互区别的,三者在本质属性、价值目标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但是服务-学习源于志愿服务精神,是在泛化的社区服务形式中发展起来的,服务-学习包含了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的共有的“服务”要素,这又使三者密不可分。随着时间、空间背景的变化迁移,三者的发展前景又是怎样的呢?仍然是各司其职呢?还是合三为一呢?目前学界对此的看法不一,这两种观点各有支持者,且不分仲伯。笔者认为,就服务-学习的发展趋势而言,在今后的发展中,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不会与其他二者归而合一,主要原因在于其本身与学校课程存在着高度相关性。

(二)重视高校服务-学习的学术价值

学术泛指系统性、专门化学问,侧重知识性和研究性。大学是探究各种知识的场所,以追求科学和学术为任务,目的旨在窥察知识与真理全貌,一直被视为学术机构塔尖、学术产出中心基地。显然,美国高校中的服务-学习更侧重实践层面,主要适用于教学中,因此,美国大学中那些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一直对服务-学习与学术课程的相关性持否定态度,进而反对高校中服务-学习理念的实施。关于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学术性问题,1996年美国学者博耶(Ernes L.Boyer)提出这样的观点:服务-学习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强势发展,促使了学术发展中的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界从此开始接受“参与型学术”(scholarship o engagement)[28]。可见,重视高校服务-学习的学术价值是服务-学习实践对服务-学习理论提出的吁求,也是高校服务-学习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把握高校服务-学习的推行方式

相关研究指出,服务-学习发展中面临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其在学校中的推行方式到底是实行“强制型(Mandatory)”还是“自愿型(Voluntary)”。美国高校中服务-学习的推行亦存在着这种争论,至今尚无定论。在此背景下,美国高校主要是通过开设服务-学习相关主修课程(如布莱恩特大学)、辅修课程(如旧金山大学)、颁发服务学习相关证书(如圣路易斯大学)三种方式推行服务-学习,并使之得以认可,其中又以采用第二种方式的高校居多。笔者认为,服务-学习应加大服务-学习的宣传,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服务-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让其根据自身专业、可投入的时间等具体情况自主选择。

(四)明确高校服务-学习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就服务-学习影响效果方面的研究而言,目前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参与者短期内的影响效果研究,缺乏对参与者进行长时段的追踪研究;研究所反映出的服务-学习效果通常体现在学生学术性发展、未来职业选择、个人态度等方面,缺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社会理解力等方面变化的体现;大多研究仅对学生在服务-学习中的体验进行了描述,而忽视了对学生性别、家庭背景、文化差异等个体文化背景的研究。由于上述不足,服务-学习影响效果的科学性、确切性与持续性较难得以证明,与此相关的研究亟待加强与改善。

(五)认清高校服务-学习的努力方向

美国政府对服务-学习的政策是相当灵活的。政府要为公众服务,公众也要为政府服务,两者的关系非常微妙。随着服务-学习主体的变化,服务-学习的重心也在发生变化,但服务-学习的核心主旨是变动不居的。这与美国社会民主化发展的现代化趋势密不可分。服务-学习热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志愿服务运动[29],但志愿性服务的重要性及意义不能被夸大,更不能被视为适当的政府行为和社会政策的替代品[30]。1980年上台的里根政府,采用保守路线,减少政府预算或者干脆摒弃对一些社会公共领域项目的扶持,高校服务-学习项目也未能幸免。由于缺少了政府层面的政策、资金支持,服务-学习只能依靠自身的“服务”而变得举步维艰,一度陷入低靡。发展至1981年,于1971年由全国服务-学习中心(Nationa Center for Service-Learning)创刊的旨在推进学习与服务连接的《协作者》(Synergist)杂志被迫停刊,1982年该中心也终止了服务-学习活动。因此,在通过服务-学习解决社会发展中突出问题时,应该将联邦政府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视为首选,而非单纯依赖服务-学习中的“服务”。

上一篇:关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经验总结下一篇:河北省省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房屋)租赁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