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形势

2024-05-30

农业经济形势(共8篇)

篇1:农业经济形势

市农业局全市上半年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市农业局全市上半年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农村会议精神,狠抓关键环节,强化服务指导,农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全市上半年实现农业总产值(不变价)7.7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农业增加值9.04亿元,同比增长3.1,完成全年目标的37.8;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同比增长11.2,完成全年目标的53.2,其中,来自一产的收入563元,增长4.1。

一、上半年农业经济基本特点

1、夏粮再创历史新高,秋熟生产基础扎实。夏粮生产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个同步提高。夏粮实际播种面积82.34万亩,同比增加28.96万亩,其中小麦75.94万亩,同比增加29.10万亩。夏粮平均单产387公斤,其中小麦单产401公斤,同比分别增加31公斤和24公斤。夏粮总产31.86万吨,同比增加12.88万吨,增长67.9。油菜种植面积19.9万亩,同比减少2.78万亩,单产147.7公斤,同比增加13.7公斤;春播蔬菜11万亩,总产1.67亿公斤,同比增加220万公斤。粮油蔬菜生产实现了“以夏促秋”。今年全市栽植水稻66.63万亩,上争水稻良种补贴项目30万亩,农民直接受益300万元;重点推广了宁粳1号、武香粳14和盐稻9号等优良品种,机插和抛栽占水稻总面积的80,条纹叶枯病防治扎实开展。目前,水稻已进入搁田期,群体密度适宜,长势较好。

2、林业绿化机制创新,持续发展。全市新栽意杨289.9万株,完成计划的138;成片造林面积3.4万亩(含农田林网折合1.6万亩),完成泰州考核指标的190;新建完善农田林网62万亩,建设绿色通道260公里,建设绿色屏障310公里,新育苗木2494.8亩,森林覆盖率净增1.8个百分点。全市新栽意杨的92由个人投资,实现了林业经济的“公退民进”。苗木成活率达85,同比增长12。春茧总产10万公斤,单价28元/公斤,同比分别增长25和27.3。全市银杏挂果树102万株,预计今年白果产量4000吨,与去年基本持平。

3、畜禽品种改良加快,防疫进一步加强。在市委、市政府扶持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激励下,畜禽品种更新速度加快,规模养殖比重上升。目前,全市栏存二元母猪1.73万头,波杂山羊9.84万只,分别占养殖总量的22.6和37.4,波尔种公羊已超过40只。1-6月份,全市引进新扬州鹅16万羽,占饲养总量的50以上。全市新增栏存二元母猪5头以上和肉猪20头以上养殖户670户,其中新增千头猪场4家。上半年共注射牲畜口蹄疫(五号病)浓缩苗99.2万毫升,禽流感油乳苗261.7万毫升,禽流感-新城疫二联苗12万羽份,猪链球菌苗54.5万毫升,免疫生猪105万头次,家禽585.5万羽次,抽样检测家禽血样948份,牲畜血样110份,规模养殖户防疫密度达到了100,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

4、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三资”农业成效明显。1-6月份,列入统计考核的105家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5.64亿元,实现利润6349.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8.8和24.9,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3.8和54.8。农产品出口创汇2889.8万美元。耗用农产品70万吨,同比增长26.9。11家列入泰州市统计考核的龙头企业新开工项目17个,总投资8993万元,新增从业人数467人,二次分配返利农户456万元。全市农业利用“三资”在建及竣工项目159个,实际完成投资2.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48.1,其中外资项目1个,实际投资249万美元,完成全年目标的17.5,500万元以上规模项目8个,1000万元以上大项目2个。

5、新农村建设试点稳步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试点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有序开展,共栽植各类苗木16.54万株,新建垃圾箱538只,整治河沟77条,总长94.6公里,动工土方34万方,投入295.8万元。农村“5 2”实事工程扎实推进,共完成水利建设总土方672万方,改造中低产田4.8万亩,疏浚整治干河39公里,中沟212.15公里,已竣工和开工建设桥梁41座。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1910万元。国家、省级项目示范区共改造中低产田4万亩,建设省级科技示范园区1万亩,完成各类土方58.8万亩,铺设道路55.4公里、硬质渠道48.9公里、中沟建筑物69座、小沟建筑物647座,新改建电站37座。新增插秧机226台、麦油高性能联合收割机64台,变型拖拉机120台,跨区作业42.6万亩,收入1784万元。上半年,共申报耕地占补平衡补充项目库项目99个,其中土地整理项目30个、开发项目8个、复垦项目61个。68个已实施项目新增耕地2422亩。农业项目上

,申报省科技厅项目7项,其中高新技术项目1项,攻关项目1项,成果示范推广项目5项;申报省级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项目2项、市财政支农入库项目105项、市科技计划项目23项。

6、农村政策全面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围绕信息、技术、资金和项目引进,不断加大经济薄弱乡镇扶贫开发力度,上半年共发放小额贷款1230万元。认真开展村级债权债务统计核实,扎实推进农村财务规范化合格乡村创建。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全市一事一议筹资预算总额1426.8万元,总工日207.2万个。上半年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家,向省争取扶持项目3个,至目前,全市经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56家,并在姚王镇成功开展了农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1-6月份,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5836人,完成目标的58;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38.6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5.5万人,省内市外就业11.7万人,省外输出就业11.3万人,境外就业1340人。上半年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6400人,完成计划的109。

二、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病虫害及台风等不确定因素对水稻生产威胁大。今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特大暴发,纵卷叶虫和褐飞虱预计呈中等偏重发生,防治形势较前两年更为严峻,且秋季为台风多发季节。病虫害防治效果及台风等不确定气候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今年的秋粮产量。

2、畜禽生产价格低迷,防疫体系日趋弱化。生猪及其产品价格前几年一直在高位运行,刺激了猪业发展,目前无论是母猪还是肉猪都出现了阶段性过剩,造成生猪价格一路下滑,毛猪价格从年初370元/担跌至目前的280元/担,跌幅达24。家禽及禽蛋市场供大于求,销售不畅,加上饲料价格上涨,导致生猪和家禽养殖利润下降,总量减少。至6月底,全市生猪栏存51.4万头,同比下降5.3,出栏肉猪42.4万头,同比下降4;家禽栏存524万羽,出栏358.6万羽,同比下降12.6和13.3。此外,基层防疫体系薄弱,乡镇兽医站防疫经费不到位,人员工资无保障,人心不稳,推进难度大,急需加快实施基层畜牧兽医体制改革。

3、高效规模农业比重较小。全市亩纯效益超过2000元的高效农业种植面积11.2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0.1。全市出口创汇农产品仅集中在银杏、肠衣、斑点叉尾鮰加工等少数农产品上,高效规模外向农业对全市农业经济的贡献份额偏小,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不强。

4、龙头企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国家、省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有的由于操作性不强,有的由于部门不协调,使优惠政策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影响企业发展。以饲料、兽药为主业的龙头企业,因畜禽养殖总量下降导致生产、销售受到一定影响。

5、乡镇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亟待强化。由于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没有符合技能培训要求的师资、资质和固定的培训场地,导致24个乡镇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没有通过省级认定。

三、下半年思路及措施

1、扎实抓好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紧紧围绕农业增加值23.9亿元的全年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主攻重点环节,确保完成任务。种植业上,积极开展以水稻条纹叶枯病、纵卷叶虫和褐飞虱为重点的病虫害防治,加强水浆管理,立足抗灾减灾,努力实现秋粮丰收;加强银杏园间套复种,提高短期效益;及早谋划秋播布局,狠抓秋播种子质量,做好秋播准备。养殖业上,加快畜禽品种改良和新技术推广,大力发展规模养殖、设施养殖和生态养殖,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养殖结构调整力度,突出发展草食畜禽,提高市场占有率;组织夏季生猪高热病防控和秋季防疫百日会战,确保畜牧生产平安发展;加强水面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扩大特水养殖,增加农民收益。林业上,认真抓好银杏树管理,促进白果丰产增收;加强意杨病虫害防治,提高意杨管护水平;开展造林潜力调查,推广机制创新典型,为今冬明春造林绿化做好准备。

2、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召开全市“一村一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会议,出台激励政策,突出扶大做强具有较强示范、辐射、拉动作用的重点骨干农业项目,重点扶持发展规模农业新的增量,力争今年亩纯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规模农业面积增长3-5,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创新投入机制,培大培强龙头企业,从列入统计考核的105家龙头企业中明确10-15家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与主导产业关联度大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从新发展的龙头企业中选择有一定发展基础、有一定科技含量、有较快发展速度的企业,通过政策扶持,促使其成长为骨干企业。制定特殊扶持和引资政策,加快银杏产品的加工转化。

3、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半年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扩大试点面,力争在下半年启动第二批14个试点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召开动员大会,明确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

4、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通过政府推动,对24个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进行整改,力争10月份通过省第二批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评估验收。继续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围绕建筑、服装缝纫、机械制造等项目开展特色培训,打造劳务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开辟电视电台专栏,完善职介信息网络,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技能培训和劳务转移信息,拓宽转移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5、认真落实各项农村政策。深入开展“221”帮扶工程,扎实推进“百村千户”挂扶,强化“关爱工程”实施,抓好小额贷款项目管理和跟踪服务。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探索建立直接服务“三农”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大力发展“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选择有条件的乡镇和村,扩大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试点。继续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加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使用情况督查。严格实施农资增支综合补贴和水稻直补项目。加强村级新增债务控制情况执法检查,组织好财务规范化管理合格镇、村创建考核验收,推进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

二〇〇六年七月,申报省科技厅项目7项,其中高新技术项目1项,攻关项目1项,成果示范推广项目5项;申报省级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项目2项、市财政支农入库项目105项、市科技计划项目23项。

6、农村政策全面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围绕信息、技术、资金和项目引进,不断加大经济薄弱乡镇扶贫开发力度,上半年共发放小额贷款1230万元。认真开展村级债权债务统计核实,扎实推进农村财务规范化合格乡村创建。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全市一事一议筹资预算总额1426.8万元,总工日207.2万个。上半年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家,向省争取扶持项目3个,至目前,全市经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56家,并在姚王镇成功开展了农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1-6月份,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5836人,完成目标的58;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38.6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5.5万人,省内市外就业11.7万人,省外输出就业11.3万人,境外就业1340人。上半年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6400人,完成计划的109。

二、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病虫害及台风等不确定因素对水稻生产威胁大。今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特大暴发,纵卷叶虫和褐飞虱预计呈中等偏重发生,防治形势较前两年更为严峻,且秋季为台风多发季节。病虫害防治效果及台风等不确定气候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今年的秋粮产量。

2、畜禽生产价格低迷,防疫体系日趋弱化。生猪及其产品价格前几年一直在高位运行,刺激了猪业发展,目前无论是母猪还是肉猪都出现了阶段性过剩,造成生猪价格一路下滑,毛猪价格从年初370元/担跌至目前的280元/担,跌幅达24。家禽及禽蛋市场供大于求,销售不畅,加上饲料价格上涨,导致生猪和家禽养殖利润下降,总量减少。至6月底,全市生猪栏存51.4万头,同比下降5.3,出栏肉猪42.4万头,同比下降4;家禽栏存524万羽,出栏358.6万羽,同比下降12.6和13.3。此外,基层防疫体系薄弱,乡镇兽医站防疫经费不到位,人员工资无保障,人心不稳,推进难度大,急需加快实施基层畜牧兽医体制改革。

3、高效规模农业比重较小。全市亩纯效益超过2000元的高效农业种植面积11.2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0.1。全市出口创汇农产品仅集中在银杏、肠衣、斑点叉尾鮰加工等少数农产品上,高效规模外向农业对全市农业经济的贡献份额偏小,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不强。

4、龙头企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国家、省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有的由于操作性不强,有的由于部门不协调,使优惠政策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影响企业发展。以饲料、兽药为主业的龙头企业,因畜禽养殖总量下降导致生产、销售受到一定影响。

5、乡镇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亟待强化。由于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没有符合技能培训要求的师资、资质和固定的培训场地,导致24个乡镇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没有通过省级认定。

三、下半年思路及措施

1、扎实抓好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紧紧围绕农业增加值23.9亿元的全年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主攻重点环节,确保完成任务。种植业上,积极开展以水稻条纹叶枯病、纵卷叶虫和褐飞虱为重点的病虫害防治,加强水浆管理,立足抗灾减灾,努力实现秋粮丰收;加

篇2:农业经济形势

一、《农业经济》杂志简介:

于1981年创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全国农经类核心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中国知网全文收录。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6139;国内统一刊号CN:21-1016/F;邮发代号:8-152。三号齐全,评职称正刊!

《农业经济》是农业经济类中文核心期刊。农业经济杂志内容贴近于“三农”,服务于“三农”,既注重农经学术理论研究,亦关注现实“三农”问题,力求理论与实际相连,学术与实践相通,反映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观点,交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与改革发展的经验,介绍国内外农业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是广大“三农”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二、版面与栏目安排:

《农业经济》划分为:三农问题、农业发展、农村社会、农村财政、农村金融、财务管理、合作经济、农业保险、农业科技、农民收入、资源配置、土地问题、扶贫问题、粮食安全、循环经济等版面。

主要栏目有:农业与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与农业信息、农民培训与合作经济、城

市化与社会保障、农村财政与金融、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场与贸易、经济与管理等。

三、征稿对象及投稿方式:

《农业经济》读者对象:从事农经工作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经济类专业师生及有评定职称需求和结项目需求的社会各界人士。

投稿邮箱:2579011976@qq.com(邮件主题请标注所投杂志名称)

在线QQ咨询:2579011976(在线时间:周一到周五每天9:00-17:30)联系电话:***、010-52003930霍编辑

投稿请加QQ:2579011976,以便随时了解审稿动态。

四、行业快讯:

需要晋升高级职称的注意了,比发核心加分高,北核一篇加6分。专著一篇加35分。专著挂名,省心,省钱!

篇3:创建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经济

现代农业是现代技术高度集约的科技产品。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善了农业的分散性、区域性、时空多变性、经验性、不稳定性以及可控程度低等行业弱势特征, 将农业融入到现代信息化的潮流中。现代农业是面向全球和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产业。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扩大规模, 发展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把农户与国内外市场连接, 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现代农业是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的重要途径。现代农业是拓展中的多元化和综合化的新型产业, 由传统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医药、生物化工、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的一种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新型产品, 是技术发展、市场竞争和社会进步的产物。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不仅着力于产品, 而且还有利于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维护和改善。

近年来, 中央连续出台了6个指导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 均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创建现代农业,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任务, 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

二、创建现代农业的实例

宁波宁海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全国瞩目, 果蔬园废弃的菜叶, 成为养殖场的绿色饲料;畜禽的粪便和打碎的秸秆混合, 制成绿色有机肥还田;动物的尿液通过集中发酵成沼气, 免费供应给周边农户烧火做饭;留下的沼液通过管道又流进果蔬园肥田, 或者进鱼田养鱼。宁海县10万亩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正在实施的“立体循环”农业模式, 引起了农业部和许多省份农业专家的高度关注。

仙居在营造绿色基地中提高效益, 近3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年均增长13%, 仙居杨梅、三黄鸡、优质米、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 “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全国青联副主席屈冬玉在2009年10月25日携团前往金华考察现代农业, 婺城区伊康奶牛场、罗店镇花卉种植专业村后溪河村、金华锦林佛手有限公司以及金东区孝顺镇车客村、下范村等地。

2010年丽水舒桥村建立了1500亩的水果玉米基地。

三、创建现代农业的思路

首先, 建立农业循环经济。“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沼气池-猪舍-鱼塘;沼气池-牛舍-果园;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室 (或鱼塘、果园、大田种植) 等。其次, 现代系统农业立体化工厂生产。工厂化现代农业的特点, 它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基本特征, 能够在有限空间内循环生产, 实现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具有循环、立体、节能、节地、节水、节时、环保的特点。生产的产品安全、营养、健康。大大规避了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第三, 强化环保农业生产管理。改进传统农业生产技术, 推行绿色农业生产标准;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 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 建立完善的检测和定期预报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一条龙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农业种养行为, 在种植业方面, 主要针对化肥、农药的污染问题, 禁止使用剧毒农药, 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 降低化学除草剂和杀虫剂等农药残留。第四,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动植物新优品种的选育、引进、繁育、筛选及推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引进和深加工新产品开发;优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和套种套养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种养加设备设施的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应用等等,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内容的多样化。

四、发展农业经济的对策

1. 政府搭台, 多方参与, 以主导产业为基础, 合作社和龙

头企业为载体, 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 应用优良品种、成熟技术和先进设施, 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 做好示范园区产业带动工作, 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布局, 扩大现代农业覆盖区域,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2. 牢牢把握市场产品优质化的方向, 把握市场经营市场

化的方向, 把握技术现代化的方向, 突破产业层次低, 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建立产销对接的流通机制。

3. 抓好典型示范园区建设, 加强舆论宣传, 让广大农民真正意识到现代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4. 建立健全现代化农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现代农业

经济是集资源环境、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部门、单项技术是难以实施的, 需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农民参与”的管理机制。通过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多方筹集资金、多元化的运行机制, 作为提高现代农业持久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吴华.浅谈现代农业[J].农村新技术, 2007, (06) .

篇4:农业经济形势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农业政策;创新;分析

自从在二零零四年后,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出现较大变化,并且农产品供给能力也在全面提高,农业收入也得到增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一个最好的历史时期。根据现如今情况分析,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为其发展形势带来一定的调整,因此在日后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与高度重视,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的经济得到不断的提高。

一、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具有着比较好的发展态势

现阶段农业经济总体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形势好于预期,为实现全面增收以及种民生、稳粮的目标提供良好的基础,金融危机没有对我国农业农村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走势产生任何的改变。一是,农业生产得到比较稳定的发展,但是对于农产品而言,其供求紧平衡一直属于长期态势;目前由于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足,价格相对来说总体稳定,全面粮食以及农业生产都能保证其稳定的发展态势,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居收入的不断提高,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产品会处于平衡状态;二是,在二零零九年的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长状况比预期的要好,但是持续增长这一趋势会出现变化;二零零九年上本年,农民在收入上存在困难,但是对于人均现金收入,进一步达到两千七百三十三元,实际增长为百分之八点一,对年初的预期要高。所以农民增收受到的主要影响就是市场因素;三是,农民公外出进行就业的这种形势已经出现好转,农村劳动力进转移的主要格局就是大规模的对就业进行转移;自从金融危机以来,劳动力在转移的速度上一直都出现减缓现象,但是根本没有对其转移的基本态势进行改变。现阶段,农民工外出就业基本上能够对二零零八年底的水平进行恢复,就业过程中的形式已经得到好转,但是对于就业中的压力,还需要持续相对来说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农村劳动力在整体上的就业形式还存在不乐观现象。四是,对城乡进行统筹发展已经得到比较不错的进展,但是关键领域改革依然是任重而道远;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进行充分的建立,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试点范围进行不断的扩大,普遍建立相对来说比较低的农村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有些地区对该试点进行开展,对农村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由于农村公共品以及公共服务供给具有着比较大提升空间,但是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依然会出现相应的矛盾。

二、在对金融危机进行应对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特征

现阶段,由于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出现比较大变化,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中表现的相对来说比较明显。农业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和国民经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仅使产前环节,还是产后环节都会加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能源等一系列相关产业以及农业的融合业在不断深化。农业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特征比较突出,可以更好的去抱我金融危机的契机提高其向着新的阶段进行不断的演化。二是,农业产业布局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化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并且政策引导对其区域布局的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农业农村经济对其冲击表现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并且大国效应主要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从而凸显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其波动以及调整将会日益频繁。

三、农业政策的创新

(一)对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

以往在更多时候主要擅长对农业生产进行严抓,并且在农产品的实测中其宏观控制也缺少相应经验,并且缺少有效政策方面工具。对于农产品价格波动所出现的新形势,必须要根据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农产品特点从而对价格的运行规律进行研究,对波动周期进行掌握,不断完善农产品调控手段。与此同时也要统筹考虑生产者以及加工企业等自身效益,重点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因此在日后需要对其给与高度重视,保证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政策基本上的导向主要是为了突出强调农产业数量供给,在促进生产方面也不遗余力。然而其越来越为明显的趋势为连续丰收后,一部分农产品也出现区域性以及结构性等,所以必须要改变追求增产措施,从而尽可能的根据市场信息引导农业的结构调整。同时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必须要积极的传递市场信息,然而并不是对其市场信息进行扭曲,政策也要在稳定产量的目标基础上关注增收目标,因此在日后必须要对其给与高度重视,保证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水平得到全面发展,带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必须要提高户籍制度的改革

针对于户籍制度而言,主要制约二元结构转换以及农民快速增收的关键所在,十多年以来,根据沿海较为发达的省份以及小城镇作为代表的部分地区开展户籍制度的改革试验地点,但是没有能够涉及到户籍制度核心,主要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福利制度,比如:住房保障以及养老等。所以户籍制度的改革其关键主要是剥离和其联系在一起的各种福利制度,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城乡的基本权利,并且也能够让城乡居民共享到平等发展的机会。

(四)必须要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完善

现如今农村的低保以及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工作已经得到稳定的推进,并且农村社会的保障社会水平也在全面提高,但是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存在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城乡之间存在着两种不相同的设计、相互隔绝的社会保障制度。然而根据近期情况分析,必须要提高试点进度以及提高财政投入,从而提高补助标准,更好的实现应保尽保,抓紧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方法。然而根据长期分析,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不断的统一。另外,还要对国棉收入分配格局进行加快的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第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在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土地以及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育保证农民在除此分配环节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外,政府还要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尽最大努力向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地区、贫困农民倾斜。

四、总结

通过上述内容分析,现如今伴随着工业化以及市场化的全面推进,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自然以及市场等方面不确定因素以及调整,要想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必须要对农业政策进行不断的创新,同时也要不断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布局,从有效降低农业以及农村经济非正常波动所带来的影响,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带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红宇,孙立刚,张海阳,李伟毅,李娜.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判断[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24):120-124.

[2]回良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7,12(24):147-151.

篇5:某市上半年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上半年,我市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惠农政策力度继续加大,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

一、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预计:上半年农业现价产值为124.03亿元,增长4.5%。其中:种植业43.23亿

元,增长2.7%,林业4.34亿元,增长4.2%,畜牧业56.9亿元,增长6.0%,渔业17.65亿元,增长3.8%,服务业1.94亿元,增长11.5%。上半年全市农业经济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早稻面积增加。全市早稻面积212.79千公顷,增长3.6%,中稻预计35.35千公顷,增长3.8%。

二是经济作物大多增长。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111.51千公顷,比上年增7.6%;蔬菜面积达到50.08千公顷,增1.46%。棉花播种面积为33.79千公顷,增长4.42%;瓜果15.43千公顷,增长7.9%。甘蔗1.11千公顷,增长42.31%,麻类1.15千公顷,减少24.34%。

三是林业不断发展。今年林业产值为4.34亿元,增长4.2%。

四是养殖业运行态势良好。预计出栏生猪384.95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5.5%;出栏牛6.13万头,同比增长5.2%;出栏羊20.76万头,同比增长2.0%;出笼家禽1336.04万羽,同比增长3.2%;实现水产品产量18.76万吨,同比增长3.8%。

五是农村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预计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458元,同比增长13%;

六是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预计上半年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21.97亿元,同比增长20%。

二、促进上半年农村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因素

1、国家惠农政策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随着国家粮食直补、油菜、能繁母猪、农机等综合政策措施的落实和补贴标准的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明显提升。近几年我市粮食面积有较快的增长。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也明显增加。其中油菜籽受近两年收购价格快速上涨和国家双优良种补贴政策的激励,农民对油菜籽的种植愿望较强

2、农产品呈现产销两旺。从1-5月份市场跟踪调查显示,农产品一直保持着产销两旺的好势头。与同期比,粮食类上涨11.4%,鲜蛋价格上涨9.9%,水产品上涨8%,蔬菜类平均上涨15%,个别品种涨幅在30%以上;春茶销售形势好于往年,价格涨幅在20%。

3、畜禽生产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改扩建了不少规模生猪养殖场,生猪产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生猪养殖大户发展到21922户,比去年的21012户增长4.33%;牛羊养殖大户分别发展到2371户、3057户,较去年分别增加200户和280户;家禽养殖大户也发展到1.2万户,比去年的1.1万户增加近1000户。全市各类规模养殖小区在去年的基础上发展到460个,其养殖产量超过全市总量的48%。

4、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已进入结构优化、总量扩大、发展加速、质量提高的新阶段。具体来说:一是龙头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已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259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37家,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361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的30.2%;二是产值比持续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29.82亿元,与农林牧渔业产值之比达到1.1:1。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安排劳动力就业达到94788人,其中农民工达到72038人,占总人数的76%。全市农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入1776元,占同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比上年增长10%。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20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家,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23家,享受省级龙头企业待遇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56家。三是订单农业比重不断增大。目前全市主要经济作物订单比重在45%以上,养殖业订单比重也达到了40%以上,全市单品种集中连片种养达亩以上的板块80多个。四是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龙头企业参与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12个,社(会)员达18.7万人,带动辐射受益农户20多万户。

三、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农资价格跌涨兼有。据市场调查,全市种子价格普遍上涨,其中杂交水稻同比上涨20%以上,部分品种达到50-100%以上;大宗氮、磷类肥料价格则普遍下跌,跌幅10%左右;农药、农膜价格同比分别下跌7.5%和5.5%。

篇6: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汈东)

(汉川市汈东农业服务中心)

2012年9月9日

一、中稻产量构成:主播期4月22-5月9日,播种期长达1月。面积稳中有升,全场5464亩,分蘖期天气好,营养生长势强分蘖好,由于插秧劳力不足,有效穗13.9万,比去年少1.5万/亩。总粒数达到244.8粒,实粒数219.5粒,均高于往年,空秕粒减少,结实率上升9.7%,千粒重增加。今年理论产量701.2公斤,增幅5.1%。归功于两点:一是超级稻的推广,生产上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二是8月中旬,天晴少雨,光照好,稻曲病未流行;8月下旬的“秋老虎”天气有利于中稻灌浆结实。主要病虫害防控有力,主要农药品种效果好。中稻收购价1.35元/斤左右。糯谷收购价1.65元/斤

二、棉花生产形势:产量以秋桃为主仍有幅增加,沙壤土明显增产,一般亩产籽棉在550斤以上,高产田块亩总桃数已过7万。预计平均理论产量在540斤籽棉(203斤皮棉)/亩左右。籽棉收购价4.1元/斤,皮棉收购价9.5元/斤,亩平产值2200元,比去年亩平增300元。

三、蔬菜效益增加:莲藕收购价开称时为1.8元/斤,现在为1.4元/斤,去年平均1.1元/斤,高0.3-0.6元/斤,亩平增收1200元。扁豆地头批发价1.8元/斤,去年平均1元/斤;茄子地头批发价平均0.8元/斤,去年平均0.4元/斤,豇豆地头批发价1.5平均元/斤,去年平均0.5元/斤,亩平增效1000-1500元;大蒜亩平产值8000元,亩纯收入6000元。

四、肥料价格”过山车”先涨后跌,用肥旺季迎风涨群众普遍叫苦:45-48%复合肥开年是3100元/吨,用肥旺季涨到3400元/吨,现在跌到3000元/吨;尿素开年是2100元/吨,用肥旺季涨到2650元/吨,现在跌到2150元/吨;碳酸氢铵开年是770元/吨,用肥旺季涨到840元/吨现在跌到750元/吨;16%黄麦岭过磷酸钙开年是900元/吨,用肥旺季涨到1100元/吨,现在跌到950元/吨;60%氯化钾开年是3200元/吨,用肥旺季涨到3500元/吨。

篇7:农业经济形势

[摘要]研究和遵循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特殊的成长机理及存在问题,从体制、理念、培养方式及从业环境和对外交流等方面提出培育途径,为和谐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发展后劲。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成长机理 培育 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人力资源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命脉地位。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走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农民农业科技知识贫乏,市场意识淡薄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职业观仍未彻底改变,阻碍着新一代年青人从事农业科技事业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还影响着人们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城市出生的青年不远到农村去;从农村到高等学府学习的热血青年目的就是为了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它职业。不少现有农民都愿意到城市从事建筑业或其它体力劳动。据统计,2006年,37.8%(13181万人)的农村从业人员外出劳动,其中80.1%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97.2%的人在城市从事二、三产业,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科技工作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推广。

2.农业科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科技人才成长资助有限

我国教育和科技资源配置遵循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投入和自主创收的模式。按照中央、省、地、县、乡递减的原则,越接近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的单位所得到的资源配置越少。当前,农业研究的经费还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有限的拨款首先得保证科研人员的工资,其次还要考虑公务费,最后才能考虑业务费,最低的农业推广机构业务费只占10%,使得农业科技投入经费太低,也就难以开展大项目或基础性研究。

3.多头管理体制,使有限的农业科技人才难以形成研究团队

从教育机构来看,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已基本理顺,以前分属不同部门管辖的高校现已统一由教育部归口管理。而农村科技人才分属农业、渔业、林业、环保、科技、经贸等部门管理,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往往需要不同部门相互协调才能进行。不少情况下,还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工作,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农村多头管理,使农民难以适应,影响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科技的积极性。

4.农业科技人才成长条件艰苦,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农村现有的科研条件十分有限,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不少农村科研人员连最基本的科研设施都难以保证,信息来源的主渠道还是靠广播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先进的网络资源难以发挥作用,也就难以保证科技人才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据统计,2006年末,全国人均工资收入21001元,而最低的农、林、牧、渔

则为9430元,受经费的困扰,正常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开展,更谈不上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创新,致使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5.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方案缺乏,农业科技后劲不足

人才资源同其它资源一样需要不断地进行培育、开发,才能进一步发挥其最大的潜能。除了农业科技经费紧张外,有关部门领导也缺乏深入基层调研、思考,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开发的战略性计划尚未启动,简单、机械地照搬照抄外地(或外国)的做法,难以培养出符合当地需要的实用科技人才,更谈不上科技创新人才,也难以保证农村科技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途径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供稳定的体制保障

下大力气解决当前农业科技人才责任重大、待遇偏低,付出与所得严重失衡的尴尬局面,这也是解决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农业的关键性问题。要制定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关心人才成长和提供较好科研环境等方面的更加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服务于“三农”工作,使农业科技人才从想去到要去,最后决心扎根农村的转变。另外,政府自身要改变工作模式,多做公仆,尽最大可能给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一切服务;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2.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狠抓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传统的人才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结果是眼高手低,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未能发挥教育的效能。让学生亲自操作各种实验设备,以提高动手能力和改进意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塑造模式根本转变。建议农校学生应该采取半农半读的方式,花更多的时间在农村一线体验农业科技的巨大威力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将它们带到课堂上进行研讨,激发掌握先进科技的自觉性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创新型老师的精心培育。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大多缺乏工程师应具备的技能,急需弥补实践知识的不足。高校在进行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加强创新型老师的建设和培养。双方友好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还能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双赢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学到农业科技文化的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4.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现有条块式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尽快理顺多头管理的体制,集中有限的资源,全力攻克当前农业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难题,发挥联合攻关的效能。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就必须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科技生产与市场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5.扩大对外交流,为农业科技人才了解世界学术动态、提升研究层次提供信息平台

建议为农业科技人才创造更多的国内或出国学习交流、考察和培训的机会。可以委托国内外著名高校对现有人才进行继续培养和深造,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到国外特别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的先进气息,了解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掌握学科前沿,开阔眼界,启迪新的思路,借鉴经验,促进创新。

参考文献:

篇8:农业经济形势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和促进国家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建设中原经济区, 促进河南振兴, 推动中部崛起, 是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也是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原地区人民的共同期盼。《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印发, 寓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 标志着河南将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 也意味着河南这一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教育大省致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 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构想和宏伟蓝图已变为国家发展现实需要和河南人民的历史重任。这必将形成强大合力, 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使之尽快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 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成为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区域。同时, 随着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实施, 强调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科技创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机制、保障粮食品质与环境安全的环境保护机制。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调研中, 就中原经济区建设, 多次提到: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的河南, 应该肩负起责任和使命, 真正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三化) 协调发展之路[2]。中原经济区建设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要实现到2020年在保护全省0.07亿hm2基本农田的基础上, 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用地稳定在500万hm2,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kg的建设目标, 就必须尽可能保持现有的可耕地面积, 提高粮食单产;要提高粮食单产, 就要依靠农业科技,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粮食稳产、增产中的作用。而这个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需要有力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 需要强大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作保证, 需要高等农业院校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建设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 有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可见,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 作为承担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传承创新文化神圣使命的高等院校, 迎来了加快自身发展的机遇, 特别是河南省等省份被确定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战略的决定,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将关系到中原经济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21世纪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 农业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集散地, 将直接为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建设服务, 不仅是社会的客观需要, 也符合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

二、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实施成效

积极服务区域、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良传统。作为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在兴办百年农业高等农业教育历程中, 始终坚持传承大学精神, 切实履行农业大学使命, 充分发挥农科积累深厚、学科门类齐全的学科优势。迄今为止, 已为国家培养了以玉米育种专家奠基人胡廷积, 小麦育种专家陈伟程等为代表的20万名高级创新人才;建设了河南省唯一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团队;以及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19个国家、河南省 (高校) 重点实验室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特别是近年来边连续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一批重大科研奖励。目前, 学校下设20个学院, 84个本科专业 (方向) 。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9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 34个二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 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8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实施。

1. 建立小麦、玉米专题数据库, 使农业科研人员快速准确地获取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科技人员要在短时间内找到十分适合自己真正需要的情报信息, 就需要信息量大、分类合理、查找方便的专题特色数据库。而中原经济区建设在发展工业现代化同时, 农业经济的发展将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 特别是河南省利用有限的土壤资源生产了全国近10%的粮食, 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左右, 玉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 因此, 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建设小麦、玉米特色专题数据库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需求。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 具有涵盖农作物、畜牧家禽、农村能源等方面较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形成了以农业、生物文献为主体的馆藏体系。图书馆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科技人才等优势, 围绕河南省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任务、根据中原经济区发展需求, 先后建起了小麦、玉米等专题特色数据库。特色数据库促进了农业科研人员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使学校科研水平不断步入新台阶。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分别以建在学校的“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等科研单位、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依托, 以图书馆丰富的专业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 以网上资源为重要补充, 重点收集国内外出版的图书、期刊、会议论文等文献中有关方面的情报信息, 建立了书目、期刊题录数据库, 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新品种、优异种数据库, 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知名专家数据库, 市场信息、统计数据数据库。

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可为用户提供特定学科范围或某一主题的网上信息资源集合, 便于农业科技人员快捷、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利用。农业科技人员可以随时点击咨询, 与咨询员进行交流, 并可以在工作时间以外留言咨询。数据库的信息营销服务, 通过对信息产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等过程, 实现了与信息用户的价值交换, 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科技人员的信息需要;通过主动服务, 能够挖掘农业科技人员潜在的信息需求, 不仅使农业科技人员的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同时为特色数据库的信息补充提供了条件。专题特色数据库, 为小麦、玉米的科研、生产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 改变了小麦和玉米研究、生产中各种文献信息利用难的现状, 为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立项、成果查新, 以及贸易人员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方便, 成为从事小麦和玉米等农业科技人员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主渠道。同时, 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全世界的研究、生产现状, 为农业科技人员正确把握其研究发展趋势提供便利。小麦文献信息数据库因其特色突出、信息量大、使用方便, 获得CALIS管理中心二等奖。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为学校科研项目《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黄淮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及时提供了大量信息服务, 起到了较好的作用[4], 为河南省粮食总产连续10年夺得丰收,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2. 搭建农业情报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农业科技人员的跨库检索。

尽管农业科技信息琳琅满目, 但使用起来常常不尽人意。既有商业数据库的壁垒, 更有各建设单位“防火墙”的阻隔。因此, 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构建互动、互联、互助、符合农业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竞争的农业科研创新平台, 包括成果转化平台、试验仪器共建共享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5]。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多家信息情报单位联合建设的“河南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该平台提供了21000万条小麦、玉米科技情报信息, 10.6万余条烟草科技情报, 960多条科研成果、知名专家等科技信息[6]。不仅为河南省相关科研院所的有关人员提供了及时、必要的帮助, 更重要的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3.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远程快速服务。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网络化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趋势。远程化服务模式改写了传统的传输方式, 多媒体网络可对各种科技情报资源进行设计、处理、检索和传递, 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创造了条件, 为需求者提供了最直接、最直观的信息传递和咨询。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积极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要求, 与学校、地方合作处等职能部门结合, 建设了集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网、电视网和报刊网于一体的“五网合一”的立体化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平台“惠农科教信息港”。“惠农科教信息港”开通了“965558”惠农科技服务热线电话, 开设了“中原惠农网”、“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和“农业专家面对面”等栏目。“惠农科教信息港”在河南省选择100个农业大县、50个农业科教园区、5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 实施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对接。农民通过“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可以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惠农科教信息港”创新了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服务手段, 架起了农业科技情报直通农业、农村、农民的桥梁, 为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 对推进农村信息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4. 以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为信息载体, 为农民提供直接服务。

高校农业院校的科技人员、教师、学生是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最佳载体。他们掌握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量大、更新及时, 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满足农户需求。每逢抗击自然灾害、医治农业病虫害等农民最需要指导的关键时期, 农业情报部门就要及时地把相关农业科技情报送到农业科技人员手中, 通过他们给广大农民朋友以指导, 使农业科技情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与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共同构建了大学生“五个一”农业科技情报服务体系, 即“一送” (暑期大学生送科技、文化、信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一挂” (选派优秀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到郊县乡镇挂职) 、“一台” (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点播台) 、“一线” (农业科技情报信息“110”热线) 、“一网” (大学生青年志愿科技情报服务网站) 。建立与地方合作机制, 联手开展“科教富民行动”, 选派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带着农业科技情报信息到乡镇工作, 选派素质高、业务强、懂管理的优秀教师担任当地的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 (镇) 长, 初步建立了教育、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体系。与学校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心合作, 利用人才技术设备优势, 先后全省各地建立“河南农业大学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培训基地”等科技信息网站。

5. 搜集与分析农业科技情报信息, 提高领导决策能力。

科技进步的过程中, 领导决策是事业成败、经济兴衰的关键。加强农业科技情报的搜集与分析是农业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环节。各级决策者只有以足够可靠、高质量情报为基础, 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情报工作者从搜集到的海量科技情报信息中找到领导决策最需要的东西, 就要求情报工作者清楚地了解国家的战略决策、地方经济建设的重点, 以敏锐的视觉捕捉情报、挖掘深层信息, 持续跟踪, 长期积累, 提供多层次的情报分析研究服务和领导战略决策咨询[7]。2010-2012年, 温家宝和回良玉同志先后来到河南, 就河南的粮食生产进行调研。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不仅每次陪同, 而且回答了小麦生产特点、各时期麦田管理措施、预计收成、小麦市场形势等方面的提问。在谈到获得“科技服务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奖”时, 郭天财教授对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其及时提供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

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 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 以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 以相关专家网络为依托, 以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平台为支撑, 建立了一种长期积累、反应敏捷、分析深入、保障可靠的情报研究服务系统, 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情报信息, 编辑《高教参考》, 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及时必要的服务。2008年, 学校提出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 图书馆及时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情报信息并编辑“一流大学”专辑, 不仅使师生知晓一流大学的内涵, 还为学校制定“一流农业大学五年专项行动计划”提供了参考。

三、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展望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已经出台, 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 而中原经济区是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的中心区域, 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 因此,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需要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 需要强大的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提供确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技术, 指导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入开展, 有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因此, 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必须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历史性机遇, 强化“以发展提升服务, 以服务促进发展”的理念, 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己任, 以创建高水平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农业情报信息报务水平,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全面发展。

1. 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与利用方面, 收集、维护和方便地提供各种高质量的农业科技资源, 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最大可能限度的农业科技信息。

2. 建立、加强和维护现代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 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向图书馆的用户提供便利。

3. 在农业科技人员服务方面, 使农业科技人员成为工作的核心, 使高质量的服务成为图书馆使命的核心。

4. 保持与农业科技技术发展的同步, 及时科学地把最新的技术应用于现代图书馆, 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深度。

5. 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理论研究, 要在传统图书馆学理论的基础上, 对现代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研究, 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科技。

摘要:本文结合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过程的作用和实施为例, 论述了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建立特色农业数据库、搭建情报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远程快速服务等方面为促进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发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并对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服务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杨淑晶.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2, 22 (15) :20-22.

[2]李英珍.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方式探索[J].前沿, 2012, (12) :104-105.

[3]杨志永.中原经济区内市级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共建共享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2, 22 (16) :49-50.

[4]吴海峰.农业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 2011, (5) :30-32.

[5]马万杰.创新管理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推进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科学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9) :5-10.

[6]肖瑞兰.河南科技情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10) :11-13.

上一篇:吐鲁番市第五中学2012年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下一篇:如何学习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