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

2024-05-25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精选十篇)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 篇1

1 关于农业经济发展面临问题的分析

1.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目前对于我国来说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就属于我国农业经济的根基较为薄弱了。当下随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农业经济基础设施跟不上节奏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绝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是20世纪60、70 年代修建的, 其中大部分都超过了使用期限, 并且不能够适应天气季节的变化所带来的恶性影响, 很多农业基础设备都已经出现了配套不齐, 年久失修, 功能衰退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农业抗灾能力衰退, 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另一大问题是过时的农业生产方式。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类似于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不足的问题, 这直接导致了与规模化的生产标准线不合, 大多数农业生产方式还传承着劳动力无限供给式这种极为传统的经济模式, 乡镇企业通常对农村生产较为原始的工业制品, 这导致了低下的生产效率和薄弱的市场竞争力。

1.3农业资源态势不佳

与此同时, 农业资源态势不佳也是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落后的又一大问题。我国农业经济一直以来都是沿袭着传统模式走着粗放型增长的道路, 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 但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导致了农业资源的环境压力日益增长, 使环境日益恶化, 因此, 我们必须利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发展现代农业经济。

2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对于新形势下来发展农业经济来说, 根源还是要让农业经济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发展以农村基础设施为基石, 为了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使农业经济基础得到改善, 就必须对当前的现有农业科技体制进行变革, 不断改进农业科研的体系, 激励公司把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创办起来, 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另外还得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技术创新投资环境, 让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得到开发, 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速度, 推行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的项目, 这样才能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2.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让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彻底转变, 这对农业经济发展来说非常必要。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 把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是目前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想要让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得到更好的转变, 必须做好以下四点:农业发展目标要从单一化变成多元化, 让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续航;向集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方向转变, 着眼于建设农产品的质量与档次;向农业发展多功能转变, 加速农业发展的进程;向农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变, 使农业经济的品质更优, 更安全环保。我们要使农村生产力和现代化农业得到繁荣, 切实增加农业经济收入, 这样才能达成农业经营产业化, 产业经营工业化、农民参与工人化的宗旨。要对症下药, 对问题的症结实行适当措施, 加快发展粮食综合生产力,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使农业增长方式完成改革。我们应用现代化的观念和物质条件以及技术促进农业发展, 让农业生产机械化成为现实, 改进以人为主的农业方式。

2.3改善农业资源紧缺态势

我们只有完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让农业资源充足起来不再紧缺, 才能够实现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 我们只有把自己所有的资源优势充分的加以利用, 以有限的农业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口以及满足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的需要, 让我国摒弃资源消耗型的缺陷, 从而发展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性社会, 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资源与环境受到的限制更少, 才能让农业资源紧缺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3 结语

综上所述, 发展农业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并不是短期之内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其突出的新的特征, 我们只有完善农业经济基础的建设问题、让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完成彻底变更、解决农业资源稀缺问题、不断更新农业经济的技术, 才能够使得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深入的影响下, 农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与此同时, 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 这也意味着我们应该加快发展现代化的农业技术, 以此来满足农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新形势,发展,农业经济,方案设计,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宁强, 张萌, 崔文艳等.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05) :799-801.

[2]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J].求实, 2009 (02) :169-171.

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篇2

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就全国而言,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为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供经济保障。

在当今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公益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也已开始起步。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村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收入增长不快,各村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一,加上原先的基础不同,这就形成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相差悬殊的情况。有的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使很多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村级服务功能也难以发挥,大大削弱了基层党支部对广大村民的凝聚力与号召力,甚至有部分村的集体经济还是一片空白或发展的路子不宽,又无资金的“空壳村”,这样不但会影响“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将会影响干群关系的改善和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以及基层政权的巩固。

一、当前我村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发展集体经济观念弱化,氛围不浓。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逐渐淡薄,认为党的政策是鼓励发展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也有人认为现在国有企业都改制了,各级都在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

济,再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走回头路,不合时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对村的集体经济建设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尽管我村在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上有制度,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触动,这种模糊的制度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导致村民对村集体资产的好坏不关心。

3、村干部思路不活跃,认识不足。管理难度加大,集体资产流失严重,使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由于集体经济在体制上存在先天不足,导致集体资产流失比较严重,挫伤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对发展集体经济,部分干部怕搞砸了受埋怨,思想上有顾虑;部分群众怕搞毁了受连累,背上新的债务,思想上有阻力。

二、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对策与思考

1、理清思路,努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大力开发集体资源。我村山场资源较丰富,须大力发展种植业,引导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提高农业效益;二是做好“以地生财,筑巢引凤”工作。通过招商引资,大力招商引资办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

2、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形成良好发展局面。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上,严格村级各项管理制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一些发展项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项,须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成立村民议事会,全体村民参加,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制度,严防挪用集体资金,建立议事机制,提出并公开讨论村事务,提交村党支部研究决定。同时,监督村集体资产运营情况。大力宣传新形势下带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形成良好创业氛围,共同营造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以项目促发展,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3、针对村级领导班子和干部,强化培训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认的原则,真正选有能力、有本事,会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二是注重优化班子结构,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龄、知识、优化村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实现村领导班子的最优搭配,达到知识互补、性格相容,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三是开展系统性培训,培训对象要覆盖村干部、村党员和全体村民,并根据不同对象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培训内容要涵盖思想政治、政策法律、手艺技能等,并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确定内容,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培训主体可邀请党政领导、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作培训,地点可在村委会、田间地头等,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总之,村集体要“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这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解决了“有钱办事”问题,才能调动干部积极性,达到“有人管事”的要求;“有章理事”是制度保证,确保村集体经济及各项工作健康发展,三者互为

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问题;途径

当前,农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减小,但社会对它的要求却比之前要高,明确强调农业发展要实现可持续性。然而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提出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了首要任务。

一、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颁布实施了各项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并对农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但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

1.农业经济基础有待强化

农业经济基础水平低下是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性原因。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区域的农业均存在生产工具落后于经济发展步伐的现象。绝大部分农业生产工具没有更新换代,缺乏先进性,难以发挥生产收割作用。此外,有不少生产工具年代久远且损坏严重,对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不强,大大降低了农业经济发展效率。

2.农业资源缺乏

在农业生产中,我国一直存在“竭泽而渔”理念。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该理念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这种理念下的生产方式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所以应摒弃陈旧的思维,采用现代化设备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3.农业生产方式跟不上时代发展

由于实际采用的农业生产方式源于60、70年代,很难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如果当前注重规模化生产的现代社会依旧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将很难提高规模化生产效率。大部分区域的农业生产依旧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在生产加工农产品时,依旧停留于加工食品方面,严重的降低了国内农业生产品的国际竞争实力。

4.农业建设资金不足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实施了减免农业税收等各项惠民政策,不仅使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增加,而且还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热情。然而随着农业税收水平降低,致使地方政府没有能力再为农业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不仅阻碍了农业的建设进程,而且还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1.强化经济基础建设

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做好基础性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我们都知道,农业生产工具是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所以必须丢掉过去陈旧的农业生产工具,方可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而这就需要我们鼓励农业生产企业构建具有创新意义的研发中心,采用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落实综合化的生产线,优化调整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系统。同时,构建完善的基于农业生产工具的风险投资系统,确保农业生产工具的顺利开发,防止生产经济链发生断裂,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满足新形势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

2.丰富农业资源

农业生产方式只有实现连续性使用,才能彻底解决农业资源不足现象,进而推动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稳定发展。并且还应充分发挥我国各优势资源,合理使用现有农业资源来造福广大的农业生产者,实现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过这一过程,使广大的农业生产者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进而不再使用该方式,逐步朝着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向迈进,营造环境优美、节约型的氛围,为丰富农业资源提供保障。

3.转变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为了切实保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积极转变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注重集约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制定多元化的农业发展目标,实现农业发展的持续性;(2)实际运行的农业生产目标应充分考虑增强农产品的生产水平,大力推广经济性、生态性、社会性的农产品;(3)完善农业生产发展的功能,加快农业经济快速发展;(4)农业生产应注重生态性,在农产品生产中树立环保意识,提高农产品的整体质量。

实际中,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过程,才能强化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经济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时刻掌握核心问题,通过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发挥先进的农业技术优势,落实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带动农业发展。

4.保证农业建设资金的充足

当前,政府应加大农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结合各区域农业建设状况,有针对性的给予相应的资金,购置大量的水利设备和兽医防疫设备,从而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同时,政府还应根据本地区农业发展情况和环境条件制定相配套的农业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的一体化,为广大的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落实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目标,有助于解决农业资源稀缺问题,有助于加快农业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健康稳定发展。要想真正贯彻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不断强化农业经济基础建设,摒弃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采用集约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陶迎春.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

[2]代青.新形势下我国农业补贴的国际比较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国际贸易),2013(12).

[3]王晓璇.新形势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5).

[4]潘东静.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34).

作者简介: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 篇4

进入新时期后, 国民经济发展涌现出一系列的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变化;在生产模式上也出现生产小型化、生产智能化、生产专业化的新特征。在此复杂多变的背景下,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 但是面对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 农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1.1 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

长期以来, 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 尤其表现在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上。我国许多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 无法正常使用 ( 水利部数据显示, 全国50%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 。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农业灌溉的“ 最后一公里”始终无法得到妥善处理。 水利基础设施条件的缺乏, 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2 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薄弱

由于农产品生产受自然、社会、市场等因素的制约严重, 造成生产、销售的滞后, 其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薄弱。农业发展方式滞后没有形成产业化的情况下, 农产品生产、经营、服务等方式的无序, 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 最终产生的问题往往是由最底层农户承担。

1.3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近年来, 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 取得很大进步, 农业生产中水源、土地的缺乏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在国家大力发展的同时, 城镇化、工业化也在飞速发展中, 水土资源的稀缺问题显的尤为突出, 开发过度的导致的生态资源的破环, 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情况加剧。

1.4 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大量的使用了农药、化肥使得农产品中存在大量的有有毒有害物质, 严重影响的农产品的质量。根据统计分析, 我国的氮肥使用量约占全球的30%, 磷肥的使用量约占全球的26%, 各种农药的使用量均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2 倍, 我国农产品对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均严重超标。

2 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在新时期背景下, 面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需要我们积极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 以激发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2.1 加强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互联网平台的联动

我们通过科技创新与基础设施的相互融合, 将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构建成为多员化的服务体系, 并形成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体系。 使农业生产以科学化、市场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搭建标准化的农业信息平台, 以提升农业生产和经济效益, 为农户提供全面的专业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在政策方面应实施农机生产机械的购置补贴, 扶持农业生产大户, 推进现代化农机具的使用。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引入以“ 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平台, 借助”互联网+”的发展优势, 拓展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渠道, 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持。

2.2 大力发展有优势有特色的农产品

突破传统陈旧的农业生产经营观念, 大力推进有优势有特色的农产品发展。 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培育出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产业, 并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充分抓住国家“ 一带一路”“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导向, 构建出优质农副产品体系结构, 围绕农业经济发展适应各地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有特色的农业产品观光园, 强化发展出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宋铁.浅谈对如何发展农业经济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3) .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 篇5

村级集体经济能否发展壮大,是关系我们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的大问题,也是我们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党支部作为我们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是基础,体现和代表着党的形象。然而,如果一个村没有坚实的集体经济基础,党支部就不能很好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这就会影响到党支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威信。因此,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地结合深入开展农村基层组织整顿建设,以新的思路,采取新的措施,通过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创办示范服务基地,拓宽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找到了一些适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巩固和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村级企业所潜在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较大冲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对我国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认识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对巩固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紧迫感和责任感,严重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的一直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由于在全国范围内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占绝大多数,再加上政策上一再强调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人们头脑中家庭承包经营的烙印很深。在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眼里只看到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层次,忽视了集体统一经营在村级经济发展中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简单地认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才符合时代要求,不能正确处理集体经济与家庭经营的关系。而对于尚处于原始状态的村级集体企业,则过于片面地强调村委会的村民自治性质,任由村干部自己操作,放任自流而不加以扶持和指导,从而导致村集体企业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无力竞争。部分村的集体资产甚至被分光买光,集体资产的大量流失,使村集体失去了参与竞争的基础。

2、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信心。主要表现在对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某些不足缺乏科学分析,过分强调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于已有的资源优势谋求发展。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或多或少存在不足,集体所有制经济也不例外。目前,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相比,体制和机制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又缺乏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自身确实存在许多不足。但是,一些基层干部不是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集体经济存在的不足,而是戴着有色眼镜,严重夸大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看不到村级集体企业在资源上的优势,具有悲观心理。

3、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领头人。村级领导班子,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是巩固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主心骨和带路人,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日益规范、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多种经营形式的一种,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但目前的形势则是:广大农村干部市场经济的知识严重缺乏,作为农村致富带头人的村党支部书记,绝大多数在政治上是合格的,而管理经济工作能力则普遍不强,这无疑成为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瓶颈问题。

二、巩固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和新途径

1、认识要更新。核心是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在完善所有制结构问题上,切实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在实际工作中,要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时刻牢记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究竟什么办法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哪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能够较快地发展经济,让村集体得效益,让群众得实惠。党的十五大报告关于集体经济的论述很清楚:“集体经济可以体现致富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村级财力的主要来源,村级组织只有广泛发扬民主,切实体现广大村民的利益,把集体企业管理好,使集体资产不断增值。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了,村里的各项公益和福利事业才有可靠的保障,党在农村的形象和威信也才会不断得到提高。实践证明,发展集体经济不仅能够促进生产力得到更大发展,还能够使村民富裕并文明起来,并使国家综合国力得到增强。因此,发展集体经济是村级政治、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增强巩固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 感和使命感,把巩固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确保国有、集体和个体私营经济能平等竞争、协调发展。

2、载体要创新。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形式的某些不足,是村级集体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要巩固、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必须勇于正视问题,克服独家单一的排它性,认真研究和借鉴其它经济组织形式的优点,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发展的切入点。

(1)调整思维方式,在狭缝中求生存。村集体企业不同于国有企业,亦不同于私营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上都处于劣势,要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并不断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顺应改革的潮流,寻求发展新路子。首先在选择项目上要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优势,从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风险小、市场前景广的项目考虑。因地制宜,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工则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挖掘潜力,努力寻找适合本地情况和特点的发展路子。如贺州市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展“城郊型”、“种养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型”等村办集体企业,确保各村集体经济能保持较稳定的发展势头和收入,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办法。其次要坚持走开门办企业的路子,树立让利意识,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吸引外资的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吸引国内外客商进村兴办三资项目,借“机”生蛋,促使村级集体经济上规模、上档次。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一些村通过引进一两家大型企业,富裕了一个村、几个村乃至一个地区的“以厂带村”模式,即“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此外,在发展村集体企业过程中,还要坚决摒弃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保守思想和只求形式、盲目追求规模的思维方式,在合法的前提上,凡是能给村集体带来效益的都可以考虑。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敢于拼搏,力求上规模、上档次;条件差一点的,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从小做起,力求发展。

(2)以服务型项目为主,进一步完善生产经营模式。村民委员会作为一个村民自治组织,其主要职责是服务于广大村民。对于大多数村干部来说,经商办企业不是他们的强项,加上资金、技术、管理水平的限制,想办企业的愿望是好的,但真要办好却不容易。因此,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是应立足以服务型项目为主,开发效益稳、风险小的项目,可以充分利用村级组织的信誉优势,组织优势,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有机地结合起来。贺州市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中,通过推广“公司+协会+农户+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各村组建农工商公司,服务于民,走农业产业化、商品化的道路,协同和指导各类种养协会、流通协会在广大群众中开展“帮思想、帮谋略、帮技术、帮劳动、帮信息、帮资金”的“六帮”活动,把千家万户零星、分散的经营者组织成一个经济共同体,确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观念,及时把村集体所掌握的市场信息传播到群众中去,帮助群众及时发展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在产、供、销相互衔接中的矛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

(3)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以种植业、养殖业为支柱的村级集体经济,要通过积极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三高一优”农业,积极开发名、特、优、稀新品种,促进企业从单一的种植、养殖向复合型发展,满足市场对优质化和多样化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富裕,实现土地资源优势向村级集体经济优势的转化。贺州市在大力推行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通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随市场变化而改变,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早我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挖掘潜力,建立了以信都龙眼基地、鹅塘大肉姜、凤凰梅基地、黄洞食用笋基地和大平香蕉基地等样板基地,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和优势,把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推上了新台阶。也为我们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4)切实抓好农产品转化加工。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的国际竞争不仅取决于初级农产品的质量,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条、整个生产体系的发达程度。没有农业产业链条的延长以及产品在各个生产环节的多次升值,农业经济效益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我们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的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大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鼓励它们采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通过开发更多的农业加工产品特别是精深加工产品,让村集体更多地分享工业和商业利润,达到增收的目的。

(5)优化配置资源,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农业生产关系中孕育着极大的生产力。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是农业生产力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我国农村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它革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走向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规模小、实力弱、素质差、效率低,远没有上升到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水平,距规模化、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的现代化经营相差甚远。只有实现从家庭联产承包和单一集体经营向家庭与集体相联合的股份合作公司制的嬗变,才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现代化的农业要求应用高技术,实现规模化经营,加快信息化进程,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扩大竞争优势,以适应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实行股份公司制,可以用经济的手段扩大生产规模,使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得到优化配置。比如一个村只有集体土地50亩,要发展种植业,最大限度也只能发展50亩。实行公司制后,可以通过与广大村民的联合,让入股村民的土地、人力和村集体的资金、信息等各种资源实行统一经营调配,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公司制使村级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为村级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此外,村集体的良好信誉,为股份合作公司寻求金融部门贷款支持提供了信贷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家庭承包制只能把农业理解为“种地”,而公司制可以统一调度人财物、统一筹划生产结构、统一开拓市场、统一开发和宣传品牌形象,把对农业的理解上升为生产、销售、市场一系列的“商业经营”。打造集体经济“联合舰队”,大大增强抵御风险和危机的能力,确保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达到农民增收目的,实现村集体“有钱办事”的一条可行的好办法。

3、制度要革新。村集体经济是全村村民经过艰苦奋斗创业的结果,是村民的共同财产。无论是从村民对集体经济占有的角度,还是从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方面来说,都必须加强对村集体经济的监督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考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问题,又要把主要精力放到科学管理上,在科学管理上下功夫,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实践证明,无论什么样的经济组织形式,科学管理都是第一位的,管理上不去,经济效益也上不去,多么优越的体制和经营机制也无济于事,只是空谈。作为财产的占有者——村民更应该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积极参与对集体经济的民主监督和管理,切实保障个人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和集体利益不被侵蚀;作为集体经济的代管者——村级组织则应该依法把一切重大经济事务交由村民民主讨论决定,并且无条件、全方位地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此外,还要制定各项科学的制度,保证村集体经济的正常发展。如: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村干部目标考核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党员群众代表议事制度、财务审计制度和村级班子考核制度等。通过以制度管人,避免少数人说了算、制造新的封建家长制,把村民变成单纯的劳动力的不良现象。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培养选拔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带头人。村集体资产是由村级组织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 航运市场 高职教育

1 金融危机对航运经济的影响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世界航运市场与世界经济高度相关,世界航运市场处于世界经济的末端。根据长鞭效应,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对世界经济传导到航运经济的比例为1:10,即世界经济增速降低1%,将引起世界航运市场10%的增速放缓。运价狂跌、货量剧减,人气骤降,波罗的海散货指数由2008年6月23日12000点暴跌至2008年10月16日的2500点就是有力的佐证。中国八大口岸近三个月的欧洲、北美、中东三大主要航线的运费都处于下跌趋势。跌幅最大的依次是欧洲航线、中东航线和北美航线。10月份欧洲航线的运价与8月份相比,平均跌幅高达30.8%。其次是中东航线,八大口岸到迪拜港的平均集装箱跌幅为13.4%,北美航线以10.5%的跌幅,使原本已经是清淡的航运市场雪上加霜。

恶劣的经济形势将会给航运企业造成深刻影响。首先,可能引发的航运企业倒闭风潮。运能减少,运价大幅下跌,使得规模稍小的航运企业正面临生存考验。利润锐减,成本支出高居不下会使这些企业面临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压力,无法正常运营。其次,引发对航运业投资的剧减,包括造船和可能产生的退船风潮。作为一个高度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海运业的蓬勃发展除归功于全球贸易的飞速增长外,多年来充斥于全球市场的大量廉价资本也是成就海运业兴盛重要因素。伴随全球信贷市场降至冰点,支撑海运业的融资渠道也纷纷亮起红灯。在目前经济形势下,投资将会相当谨慎,警惕风险。再次,将会导致新一轮航运企业的格局的调整。根据伦敦船舶经纪商克拉克松的预测,世界航运业今年和明年运力将分别增加14%和16%,运力供应明显多于需求。恢复供求关系的平衡是航运界下一个繁荣到来的基本保证。航运企业间的合并、兼并以及重组是极有发生的。

2 航运市场的变化对航海职业教育的影响

航运业的兴衰直接关系着航海专业学生的前途命运,也深刻地影响着航海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运力的减少,运价下跌,航运企业经营将会变得困难。在目前不利的大环境下,在利润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航运企业将会采取更为保守谨慎的策略来渡过经济危机,而节省成本支出就是其中最有效的方法。许多航运企业通过停航部分船只减少成本支出,这其中包括船员的工资、燃油费用等。一方面航运市场的不紧气,而另一方面船员劳动力市场却由于近几年的国际贸易的高速增长而迅速膨胀,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属于国家政策上的刺激因素,如扶贫工程、劳动力外派等,都致使我国船员数量急剧增大。以上的矛盾使的船员就业的问题显得更加的突出,目前许多航运企业对新船员的需求量减小,有些企业甚至根本没有招聘新船员的计划。在这种船员市场供大于求形势下,就业机会的减少,致使航海专业毕业生承受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就业难度增加,就业率会有明显的下降。航运企业船员市场上会选择综合素质更高、职业道德更好、心里素质更强的船员。所以今后航海专业的毕业生将会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

在近几年航运市场蓬勃发展的期间,我国为扩大就业,扶持贫困地区,大力发展了船员培训教育。“机工”、“水手”、“一年制”、“两年制”等各种类型的船员培训迅速发展,拥有培训资质的学校不断涌现,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培训规模的逐年增大,已经达到过剩的状态。而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也会让我们冷静地看到这一问题,培训的规模应该合理的控制。可以预计国家有关部门可能会对培训规模进行有效的调整,适当减少招生的规模,转而把重点放在提高船员的素质上。同时社会对船员这一职业也会有更为清醒的认识,虽然它是一个高薪的职业,同时它也是一个拥有周期性的行业。今后对这职业的选择将会更为慎重、不会盲目只看到它的高薪,而没有看到它内在的发展规律。由此可见经济的冷淡也会是航海院校的生源相对减少。

3 促进航海职业化教育发展的相关建议

在认识到航海职业教育将要面临的问题后,则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促进其发展。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有关精神,高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1 航海职业教育要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船员提到首要高度。目前很多航海院校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只要海证通过就是合格船员,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上,而忽略了平时的素质教育。相信船员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只有专业知识、技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才会更具有竞争力,才能更好的就业。

3.2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是高质量教育的保障。应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特别是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航海经历的教师比例,特别是持有高级船员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数量,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的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当前形势下,许多航运企业的业务技能高的船员都赋闲阶段,可以聘请他们中一些有志于奉献教育的船员到学校担当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实践技能课程的讲授。同时还应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在这次金融危机过程中,一些特殊船舶的营运受到的影响程度并不大,如油船、化学品船、游船等。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可以增加特种船舶船员的培养,以扩大就业途径。有较好条件的航海院校可以在这方面作出一些尝试,加强与运营特种船舶的大型航运企业的合作,分流部分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而以往的教学实践也表明,“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能方便对学生的管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比较高。同时这些航海院校还应该尽量向有关部门争取此类特种船舶培训资质,以实现船员培养多元化,高素质化。

4 结论

金融海啸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更加显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紧密性,虽然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大经济实体都采取了一系列抑制经济恶化、刺激世界经济回暖的有效措施,但目前还无法预期这些措施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见效,世界经济需要多久才能转好,重新出现繁荣。而对于航海职业教育来说,更应该要有个长远的发展计划。抓住这段时机进行调整,以培养高素质船员基础、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服务我国的经济。危机中孕育着机遇,只有能在危机中更清晰地认清自身不足,更准确地确定发展方向,更迅速地进行调整的航海院校,才能在这次危机中把握机遇脱颖而出,赢得市场、赢得行业的信赖、赢得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付昌辉.高等航海职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航海教育研究.2004(2).

[3]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

论新形势下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篇7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面对现代农业发展困境, 近年来, 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通过近几年来的中央相关农业政策精神不难看出。

1 目前农业发展方向几个突出特点

1.1 土地集约化

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 应大力推动土地流转, 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的生产模式在农村的发展。这样的初衷, 就是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基本政策的情况下, 将分散在一家一户农民手中的碎片化耕地通过转包等方式逐渐集中起来, 由少数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进行耕种。

土地流转不是简单地把土地“归堆”, 而是把一家一户精耕细作的土地集中起来经营, 把自由选择的品种根据市场来确定, 把新型农机和农业科技用到实际生产中, 这将给辽宁省农业发展方式带来了诸多实实在在的改变。以我省为例, 今年, 辽宁省将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而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更成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基础。随着辽宁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的力度加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迅速。截至目前, 全省家庭农场达到3 620个, 农民合作社发展到3.6万个, 而以他们为主体参与的全省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86.67万hm2, 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5.6%。而这些专职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想要实现利益最大化, 实现增产增收, 首先就要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1.2 农民市民化

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农民城镇化进程, 最近出台的逐步取消农业与非农业差别的居民户口政策也可以看出政府在这方面决心很大并已着力开始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而农民城镇化的必然结果是将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而农业变成一项相对固定而专业的劳动由职业化农民专门进行。

农民进城打工, 虽然挣了一些钱, 与务农相比即期收益有所提高, 但许多无形的、非物质性损失和未来长期性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一万打工钱, 三代离别泪。”特别是儿童教育问题, 目前可以说是令人忧心。1992年,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联合国承诺, 教育投入到2000年占GDP的4%, 这一目标到2013年才得以实现。教育投入不足, 全国推行撤点并校, 由原来的50多万所撤并到20多万所, 撤了一半。农村小孩面临着新的上学难, 有关调查显示, 农村小学生家离学校的平均距离为5.4km, 初中生为17.5km。农村教育落后导致严重后果, 5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为7.8年, 1亿多初中生不能上高中, 直接走上社会打工, 使我国的农业后备军科学文化素质难以提高。

1.3 农业技术现代化

包括大面积机械作业、标准化生产等等先进技术应用, 将进一步节约农业劳动力, 提高农业单产水平, 而这需要掌握更多农业技术的专业性人才来进行农业生产。

2 农业职业教育的优势与劣势

2.1 优势

教育门槛低。众所周知, 学生要进入普通高校读书必须要通过国家统一高考才能取得录取资格。对于一些立志投身农业的有志青年来说, 尤其是出身农村基础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难跨过的门槛。而职业教育招生门槛低, 只要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即可参加。既让一些家庭贫困的初中毕业生可以尽早自食其力, 也可以让本专科专业选择不好, 打算重新规划人生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多了一项选择。

二是学习时间短。普通高校学制一般为3~4年, 而职业教育一般只需要2年时间, 可以大大提高劳动力转移效率。而且由于能够进行各种时间和地点比较灵活的短期培训, 并可以根据生产力发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 推广先进技术, 也给一些毕业生和已从业人员继续进修充电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

三是内容针对性强。农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大量的田间经验。而对于普通高校来讲, 入学第一年的学习时间却大多用于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 涉及专业知识较少。对于打算继续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讲, 这诚然是一些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 但对于培养基层工作人员的职业教育学校来说, 这些科目的设置却是没有必要的, 可以绕过这些基础科目, 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专业教育上, 增加更多的实习实践课时, 致力于培养出动手能力强, 实践技术过硬的一线劳动者。

2.2 不足

同时, 农业职业院校又存在一些不足。夏金星等认为目前我国现代化进程已推进到了工业化中期阶段, 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沿用工业化初期阶段的观念和做法, 是造成当前农业职教发展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原因。中等职业教育自身也存在一些。第一, 招生难。市里的孩子不学农, 农村的孩子怕学农。学习农业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眼中与“种地”紧紧关系到一起。吃苦, 收入低, 成为很多人对学习农业的主要看法。因此, 相对于其他行业, 农业类的招生是十分困难的。第二, 农字类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 农字类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从就业率统计看, 2000年农业工程类、森林资源类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足60%。农业中专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足50%。其主要原因: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干部身份”的束缚;二是农业规模经营及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使得吸纳毕业生的能力不足;三是农技推广等事业单位受到编制的制约;四是农业院校专业设置老化, 与实际需要脱节;五是毕业生怕艰苦, 不愿到基层就业。农业职业学校普遍成立毕业生就业专门机构, 通过联合办学, 与用人单位签订安置协议等办法,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黄传武.唐任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困境和出路[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2 (5) :563-566.

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篇8

关键词:新形式下,经济发展模式,资本市场,渠道,融资

一、前言

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历经三十多年的调整和发展,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我国经济要走的路前无古人,所以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只能随着国际与国内不断变化的大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现形式下,我国开始探寻即能快速发展经济又能保护自然的新式经济增长模式,国家分别采用宏观调控、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府采购和提高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调节,使我国并存的多种经济能够并驾齐驱。

二、我国现阶段并行的经济模式

(一)我国特有的粗放型经济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虽然土地面积广阔,但人口数众多,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劣势。这种我国整体经济快速发展与人均占有量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我国现有的独特的经济模式。我国现有的土地面积如果人均还不到0.8 公顷;我国多年来淡水资源总量为28412 亿立方米,占世界水资源的第六位,而人均却只有2160 立方米,仅为世界水平的25%。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生产力的制约,在经济发展上还局限于粗放的传统型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发展,我国的经济确有了显著提高,但却以高消耗和高污染作为代价。目前,我国森林砍伐严重,空气污染大面积存在;近年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南方频繁出现的泥石流、地表塌陷等自然灾害现象,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经济的发展要建立在环保的理念上,形成经济与自然合谐发展。2015年年初,国家投资2 亿多对雾霾严重的京、津、冀地区进行治理,当年就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房地产经济模式

2008年美国次贷经济危机却没影响到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火热发展态势,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的刚性需要除了饮食就是居住,所以长期以来房地产开发在我国一直处于稳步增长态势。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以房地产开发为中心带动钢筋、水泥及银行业其他行业齐头并进,仅2008 年这一年仅房地产业就为国家财政创下5.8 万亿的收入。进入2013 年,我国房地产业进入观望期,但是由于买房的刚性需求,仍使我国的这一产业处于平稳状态。房地产的这种平稳发展使与之相关联的其他行业受到相应挫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出现“生产过剩”危机,为避免这一现象发生,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帮助这些行业转身,如果能将现存大量钢材、水泥或建筑材料进行政府干预型建造,比如实行民生工程改造,将会实现政府、企业、民生三方受益的结果。

(三)出口贸易经济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国企业进入我国,或独资或合资进行零配件加工或制造,进行“中国制造”式的出口贸易,而我国制造商能赚取到的利润却是很微薄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一、近年来80 后和90后已成为现阶段劳动力主力,这一代人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一代,家中兄弟姐妹少,在家中比较娇惯,再加上国家自2008年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知识水平也有所提高,外加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物价的高速增涨,劳动力价格较以前有大幅度的上升。这对以前只依靠廉价劳动力为优势赚取差价的出口厂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所以这类企业需要考虑转换产业模式增加竞争优势。可是由于出口制造企业自身意识的限制,并不注重对工人的技能进行培养,现在形成了企业想要进行技术水平稍高的的生产加工,与工人现有的生产水平不高形成矛盾,这种矛盾是现阶段严重阻碍我国出口企业的障碍。二、现有我国的大部分出口企业只是国外商品加工商,即“中国制造”,对国外市场的认识还是一个盲区,甚至在国外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市场,所以在国外金融风暴来临的时候,最先受到冲击的是这部分企业。

现阶段国际市场不容乐观,出口企业要想实现自身发展,必须摒弃以往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赚取出口差价的方式赚取利润,同时不能单纯依靠国个代理进行交易,要通过自身努力对自身品牌进行高端研发,创立自己的品牌直接打入国际市场,拥有自己的销售渠道,争取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位,而不再是“中国制造”。

(四)经济园区模式

经济园区模式是我国政府为强化我国经济发展,出台的以政策为导向、以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为目标的经济模式,其作用可以将世界各地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引进经济园区,并利用这一地区的优势将其发展成为我国高新技术核心,同时也成为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推动的主动力。由于这种经济模式的我国属于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要与我国及地区现阶段发展有机结合,所以规划时要科学有序的进行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造成实际招商与计划相脱节的现象最后事与愿违。

(五)资本市场模式

在我国最先出现的资本模式是股票市场,它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发展起来的,现有两大交易市场:沪市和深市。自2008 年形成一个大牛市之后,开始迅速下滑,自2012年开始有所回升,但又快速回落,近两年这两大金融市场一直震荡不定,为此,国家出台了相应措施稳固金融市场,确保股市能够稳步健康发展。

融资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在我国只的十几年的发展时间,虽然发展时间很短,但是其发展速度却不容小觑。现这一经济模式在我国已经遍地开花,也帮助很多企业摆脱困境,只是由于这一模式为新生产物,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其看管力度还存在一定的真空,所以有一些不法人员利用这一模式进行非法集资等活动。所以要想这一经济模式在我国能够快速健康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有力监督。

三、结束语

现阶段,由于我国多种经济模式并行,如何科学地协调和促进能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多种经济模式能够在一个健康平稳的快车道上行进;其次,好的方式方法是做事成功的关健,想要提高国家经济必须提高科技水平,只有科技水平提高了,在新形势下的经济才能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春琦.新形式下我国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选择 篇9

一、农业发展的资源需求和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要求农业科技把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放在突出地位, 着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近年来,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 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阶段性变化。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0.1%, 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6.8%和43.1%,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稳定地超过工业。 (1) 从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10年间我国大陆总人口年均递增5.84%,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了13.46个百分点。到2010年11月1日零时, (2) 我国大陆总人口已达13.40亿人, 其中城镇人口占49.68%。“十二五”期间,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很可能超过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农业) 占GDP的比重很可能降到10%以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从2011年开始就会稳定地超过农村人口。

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必然深刻影响农业发展、资源需求和竞争能力。首先会推动整个社会农产品需求总量的扩张和需求层次的提高, 加大农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比如,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推进, 对农产品作为工业原料的需求迅速扩张。以2010年为例, 我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全年购买粮食81.53公斤, 仅为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的44.9%。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购买的鲜菜、食用植物油、猪牛羊肉分别达到116.11公斤、8.84公斤和24.51公斤, 分别高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的24.5%、60.1%和54.8%。 (3) 对肉、禽、蛋消费的扩张, 还会间接带动对粮食直接消费量的增长。生物能源的迅速发展, 正在形成对农产品作为能源原料的新需求。城市化的深入推进, 也会导致农产品需求总量的提高和需求结构的变化。此外,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发展, 还会导致工业与农业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争夺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在耕地和水资源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近年来, 我国耕地和水资源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 重大旱灾频繁发生, 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近年来, 我国主要农产品成本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以三种粮食平均为例, 2003年~2009年, 每亩主产品产量增加了23.0%, 总成本却增加了59.3%, 总成本增量为223.38元。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和能源价格主导型成本, (4) 成为推动农产品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同期, 在三种粮食平均的每亩总成本增量中, 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和能源价格主导型成本分别占其总成本增量的27.1%、22.7%和56.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 我国工业与农业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争夺耕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能源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 加剧农产品成本上升的问题, 甚至会降低农业生产要素的可得性, 影响农业盈利空间的开拓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成长。如2009年, 全国建设用地供应达31.9万公顷, 较上年增长44.2%。当前, 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比较突出,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不协调。从时间分布来看, 同一地区不同季节的降水量和水资源拥有量往往呈现较大差别, 比如有些地区存在严重的春旱秋涝问题。从空间分布来看, 富水的地方往往地少, 地多的地方往往水少。加之, 我国传统的富水地区, 相当一部分属于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程度比较高的地区, 近年来因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污染防治的滞后, 形成了严重的污染性缺水问题。今后, 随着社会对农产品需求总量的提高和需求结构的升级, 不仅耕地资源短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日趋突出;从中长期的角度看,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 很可能大于耕地资源的制约, 并呈逐步加重之势。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来看, 耕地资源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 往往是同水质下降或缺水联系在一起的。

可见,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 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需求和竞争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因此, 农业科技的改革发展, 必须把支持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作为重要目标, 通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支持农业发展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此, 在支持农业科技改革发展的过程中, 要突出支持现代种业 (包括农林作物、畜禽水产) 等节地技术、节水技术、节能技术 (包括化肥、农药、农机等间接能源消耗) 和生物化肥、生物农药等环境技术, 建立鼓励其创新和推广转化的激励机制。

二、农产品需求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农业功能的拓展, 要求农业科技更多地瞄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 着力提高农业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 随着城乡消费结构的升级, 农产品需求结构日益多样化、层次化和优质化。如从中长期的角度看, 城乡居民对口粮的消费需求将呈总量稳中有降、质量不断提高、市场日益细分的趋势;社会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将主要表现为工业用粮特别是饲料粮的增长, 工业用粮的增长日益呈现多样化和专用化的趋势。对薯类、豆类、木本粮油和杂粮的消费需求将会稳中有升, 成为居民消费结构多样化的重要表现。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的普及, 还会推动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根据我国和东亚国家消费结构的演变趋势, 今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国城乡居民对口粮的人均消费量将会稳中趋降, 对蔬菜的人均消费量将会基本稳定略有波动, 对食油和肉禽水产品的消费量将呈稳中有升的态势。从国际经验来看, 种植业比重下降、畜牧业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农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 城乡居民对闲暇和健康养生的边际消费倾向上升, 休闲农业、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很容易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 农业与文化、旅游、科技、信息等结合, 还会不断产生新的农业业态。科技进步特别是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 也为拓展农产品的能源功能、疏通农产品市场和能源市场的联系提供了渠道。

在此背景下, 农业科技应在进一步支持粮食安全的同时, 突出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创新能力建设和食品安全的技术支持, 更好地引导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和农业的多功能化。为此, 农业科技要突出加强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一是支持粮食的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 促进粮食的综合利用并减少产后环节的损失;二是突出支持油料安全、棉花生产和畜牧业的发展;三是支持薯类、豆类、木本粮油和杂粮的生产与加工;四是工业用粮、饲料粮专用化育种和生产技术、环保型饲料生产技术和配合饲料高效转化增效技术等;五是食品和饲料的功能化、营养化、消费安全化技术和添加剂技术等;六是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生物能源等农业业态创新技术。通过突出支持以上几方面的科技进步, 统筹实现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如通过促进粮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减少粮食产后环节的损失, 降低粮食生产对耕地和水资源的消耗, 以便有更多的耕地和水资源用于油料、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生产, 统筹增强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

三、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表现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 要求农业科技更多地支持农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 着力增强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近年来,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 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现象日趋普遍。与此同时, 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协调状况、产业链各环节的产品产量与质量, 都会影响农业产业链的竞争力。为了增强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竞争力, 农业科技应该更多地瞄准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 突出支持农业产业链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及其转化推广, 突出支持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协调和供应链管理。从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状况来看, 当前农资、良种、农业装备、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利用, 均为农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 其中多数也是提高农业产业链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加快这些方面的科技进步, 可以在农业产业链层面, 更好地搭建科技进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有利于更好更快地改变这些环节研发、转化、推广等方面全面薄弱的状况, 整体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提高农业产业链的竞争力和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 可以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

现代农业的发展早已超出了传统农业或农业生产的边界, 成为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概念。比如, 作为现代农业重要“构件”的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分别属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内容。现代农业的发展日益要求三次产业协调互动, 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比如, 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波动, 往往与农产品物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滞后密切相关。近年来, 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进城, 农业劳动力老弱化的问题日趋突出, “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的问题日益引起农业经济研究者的担忧。但如果我国能在推进农业技术“傻瓜化”的同时, 一方面注意培育农业发展的带头人或称农业经营企业家, 通过“点燃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 引导其更好地带动“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发展现代农业;另一方面, 注意培育涉农服务业, 引导“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利用分工的优势, 有效利用植保、防疫等涉农服务业弥补其自身的能力不足, 那么, 多数农业劳动力的老弱化不仅没有多少可怕之处, 反而正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良机。

因此, 从“十二五”开始, 农业科技要把加强涉农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 更好地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业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成果转化, 更好地支撑农业产业链整体素质的提升。特别是, 当前农业产业链运行的主要驱动力, 已经出现从农产品生产者或加工者向农产品流通环节转移的趋势。在农业产业链的运行中, 超市等农产品大买家对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方向的选择作用显著增强。因此, 农业科技不仅要面向整个农业产业链, 更要注意加强农业流通环节和产业链管理, 借此更好地带动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成果转化, 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条件。

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已经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 要求农业科技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 更加重视企业家的作用, 优先支持面向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创新创业。近年来, 科技部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成效显著, 一个重要原因是, 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推进体制创新和政策创新, 鼓励科技特派员面向整个农业产业链整合资源、集成要素, 带动产业链不同环节、不同领域的利益相关者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促进了科技特派员成长为农业产业链创新创业的开拓者和组织者。许多成绩突出的科技特派员, 往往显示了较强的资源动员能力、要素凝聚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四、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区域化及农业发展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要求农业科技更加重视区域层面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着力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 随着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迅速成长, 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 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区域专业化迅速推进。在此背景下, 发展现代农业已经远远不是单家独户的事, 而是成群连片的事。特定区域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状况, 甚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竞争——合作关系等, 都会对农产品质量、农产品品牌、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对农业发展方式等产生显著影响。因此,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应该顺应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区域专业化趋势, 注意整合资源、突出重点、连片开发, 把实施区域层面的重大项目、专项行动或试验示范放在突出地位, 重点瞄准区域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环节和关键领域, 加快成果转化, 形成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产业体系发育的格局。借此, 也可以为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创造条件。如通过规划先行、集中投入、整体连片开发的方式, 组合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加强粮、棉、油、猪、肉牛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 推进其核心产区、后备产区和战略接续区建设。

注:由于2009年全国年末耕地面积尚待公布, 2000~2009年受灾率根据2000~2008年相关数据计算。1990~1999年包括1990年和1999年。余此类推。绝收面积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近年来, 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从自然环境来看,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频繁发生, 增加了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近年来,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抗灾减灾能力逐步增强, 由此导致本世纪前10年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 农作物受灾面积和受灾率均有所减少 (见表1) 。但是, 近年来,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灾害频繁发生, 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呈现增多趋势。加之, 极端天气灾害大多具有突发性强、传播性和转折性大、防控难度高的特点, 因而农作物的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不减反增, 成灾率和绝收率 (5) 也在明显增加。除极端天气灾害外, 近年来重大动植物疫病频繁发生, 也是一个突出问题。由此不仅会提高农产品生产中的疫病防治成本, 还会提高食品安全负面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发生强度, 形成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放大效应和农业发展的风险。近年来, 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 因生物灾害损失粮食500亿斤左右。互联网的普及及其影响的扩大, 社会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提高和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的强化, 进一步放大了动植物疫病对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负面影响。从经济社会环境来看, 国际金融危机后, 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欧债危机和日本、美国经济复苏的艰难, 从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供求、价格及进出口等方面, 全面影响农业的发展环境, 加大了农业的发展风险。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 农业发展必须把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放在优先地位, 按照整合资源、突出重点、连片开发的思路, 或通过创办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综合试验区 (或示范区) 等方式, 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的组装集成, 加强农业科技项目与其他财政支农项目、金融支农项目的对接,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或特色农业, 开展区域层面的综合试点和试验示范, 为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育创造条件, 借此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引导农产品物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农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服务、农资、良种、农业装备等农业新兴产业的发育。借此, 也可以整合集成科技支持、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民培训、财税支持、营销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 促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农户的分工协作,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营模式的创新, 形成支持现代农业或特色农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在支持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 要注意引导农业科技项目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协调衔接, 并把加强农业科技平台、农业科技促进中心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增强农业科技的自我发展能力。

五、跨国公司对农产品市场和农业产业链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要求农业科技加强对农业组织创新的支持, 着力提高农业产业组织的竞争力

近年来, 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 从一定意义上说, 已经转化为产业组织之间的竞争。跨国公司凭借其庞大的资本实力、科技优势和对国际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链的控制能力, 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涉农中小企业、中小农户推向利益分配的边缘地位。有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后扬言, 要拿80%的资金消灭对手, 拿20%的资金进行投资。相比之下, 我国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尽管近年来农业的组织创新日趋活跃, 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经济技术研究会等层出不穷, 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相对于国外跨国公司, 我国本土化的农业产业组织大多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科技含量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相互之间缺乏分工协作等问题。长期下去,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 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后, 控制我国农业产业链的问题将会迅速凸显, 制约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甚至导致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收益大量外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农业产业组织没有竞争力, 农业就不可能有竞争力, 建设现代农业就会成为空谈。因此,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支撑作用, 今后农业科技项目必须把支持农业组织创新、促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产业组织的成长放在优先地位, 借此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积极创造条件发挥新型农业产业组织对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 力求达到“点燃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的效果。通过增强农业产业组织的竞争力, 增强农业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能力, 进而增强农业竞争力。许多地方的经验表明, 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产业组织, 不仅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当前, 许多大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的作用日趋凸显, 但其对涉农中小企业、小规模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仍然不强, 相互之间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关系尚待形成。今后, 要在进一步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挥骨干作用的同时, 积极引导其与涉农中小企业、小规模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关系, 鼓励其强化辐射带动功能, 促进农业科技更好地惠及整个农业产业链。要在加强薄弱环节的同时, 通过科技项目更多地支持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协同发展, 更好地带动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的发育, 着力增强其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服务和带动能力。

基于前文分析,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农业科技的改革发展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创新工作思路, 转变工作方式, 完善运行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 为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条件。

摘要:鉴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和农业科技的运行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科技的改革发展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 注意五个方面。一是把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放在突出地位, 着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更多地瞄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 着力提高农业的创新能力;三是更多地支持农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 着力增强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四是更加重视区域层面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着力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加强对农业组织创新的支持, 着力提高农业产业组织的竞争力。

关键词:农业科技,现代农业,产业链

注释

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1) 》,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年。

2 此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点。

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1) 》,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年。

4 在农产品成本构成中, 化肥费、机械作业费、农药费、农膜费、排灌费和燃料动力费等直接间接地与能源消耗相关, 属于能源价格主导型成本。

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城市社区经济发展 篇10

一、城市社区经济的主要功能

1、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社区经济将担当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角色。

。社区通过整合自身资源, 大力发展社区经济, 可以实现社区经济的实体化和产业化, 为社区建设提供保障, 同时, 社区经济灵活的运行机制和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 在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的同时, 可以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2、为社区建设各项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和物质保证, 是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通过发展城市社区经济, 可以改善社区内部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 促进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 提高国民经济和社区经济的整体效益, 对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有利于吸纳城乡大量劳动力, 促进就业率的上升。

社区经济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型经济, 可以大量地吸收、消化、安置劳动力, 为城乡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从而既减轻了社会的负担, 又减少了社会潜在不安定因素。同时可以在经济上大力支持社区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力量, 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和福利设施, 解决一些与社区居民休戚相关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新形势下发展城市社区经济的几点措施

1、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政府一方面要退出社区经济的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要积极地支持和引导社区经济的发展。具体而言, 第一, 政府的投入职能。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 对社区应保持稳定的投入, 以保证社区组织提供的服务与管理的可持续性。第二, 政府的引导职能。首先要对社区经济的发展进行市场信息引导、投资信息引导。其次是发展空间的引导, 政府要积极引导, 提供或开辟发展空间。再者是政策引导。要根据社区的资源优势和条件, 把社区经济的发展引导到产业政策的轨道上来。第三, 政府的整合职能。一是产权整合, 二是利益整合。在社区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要通过不同的制度安排, 进行利益整合, 保证社区经济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服务顺利进行。

2、大力推进社区经济发展市场化。

第一, 要注重整合社区内部资源, 充分利用驻社区单位经济实力强、联系业务广泛、信息灵通的优势, 为社区经济发展各等方面的支持, 从而把社区资源优势与市场建设结合起来, 不断壮大社区经济实力。第二, 推进社区经济民营化。发展社区经济必须重视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和扶持。民营企业都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已经建立起了相对科学的机制, 大力推进社区经济民营化, 可以有效促进社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 推进社区经济股份化。发展社区经济, 要以企业改制为重点, 用股份制的形式实现社区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管理机制的转变, 有效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3、加强组织管理, 积极推进社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发展社区经济应在有利于政企、政事分开, 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下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 充分发挥街道和居委会的主体作用, 加强基层社区的政权建设和社区经济的管理作用。具体而言, 城市社区经济涵盖了多层次的服务范畴, 目前应主要发展技术含量低的便民服务业, 适当发展信息咨询、网络服务业等。便民利民服务包括社区环境保洁、居民生活服务、家务劳动服务等, 在此基础上适时开展信息咨询、网络服务, 在服务的过程中, 社区经济要注意尽量避开提供泛化居民服务的领域, 而是通过深入的社区居民调查开拓新的服务领域。

4、以发展社区经济为突破口, 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缓解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

城市社区经济主要以第三产业、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为主, 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不但可以吸收和消化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残疾人以及其他弱势群体人员, 而且还可以为社区富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在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 可以将发展社区服务与再就业工程相结合, 鼓励社区服务行业安排、吸收下岗职工重新就业, 在此基础上, 逐渐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社区服务队伍, 不断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5、不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 政府部门应注意拓宽社区人才选拔使用渠道, 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机关干部下派等方式, 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到社区工作, 实现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 要重视对现有社区人员的教育培训, 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教育中心等机构, 有计划的组织现有社区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学习和培训, 促使他们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评议, 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 从整体上看, 社区经济发展应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 以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 承担与社区管理组织功能相适应的各项事业, 在这个过程中, 要正确处理好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最终促进城市社区经济良性发展。

摘要:城市社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前提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经济。它是区域经济增长、缓解失业矛盾、提高就业率,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寻找新思路、新资源的切入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社区经济已经成为社区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城市社区经济,功能,措施

参考文献

[1]、周建顺, 陈胜宣.社区经济发展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3 (10)

上一篇:中等职业教育中下一篇:福喜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