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绿色发展

2022-07-22

第一篇:新形势下绿色发展

新形势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王征国

中国是人类水利事业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时代管子已经提出,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中国水利建设工程宏大,大运河、都江堰、灵渠等都是享誉中外的大型水利工程。尽管中国在古代拥有过辉煌的水利发展史,但是当西方工业革命兴起后,特别是19世纪西方列强相继进入了大规模发展近代水利的时期,中国水利却随着中国经济的衰落而逐渐落伍了。直到1930年前后,杨虎城将军主陕时,支持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兴建泾惠渠工程,中国才建成了第一批近代水利工程。但在国民党统治期间,中国取得的水利发展成就极为有限。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启动,中国水利才真正进入大发展时期。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其里程碑意义就在于明确提出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这标志着我国水利改革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跨越,并初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据此,我打算讲三个大问题:一是新形势下水利建设的战略地位;二是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三是中国国情与水利现代化建设。

一、新形势下水利建设的战略地位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加快水利建设不仅刻不容缓而且极端重要,

1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水利建设的重大战略地位。下面,我分两个小问题来讲:

1、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加快水利建设已刻不容缓。这种紧迫性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水资源是一切生命存在的第一要素,具有不可替代也无法替代的特性。然而,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目前,全国年平均缺水约400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六分之一的城市严重缺水,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水功能区达标率仅42%。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工作不断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0.35提高到0.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953立方米降低到127立方米。但总体上看,我国水资源管理仍较为粗放,主要表现为“一低、一高、两重”,即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较低,仍比先进国家低0.2-0.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高,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河湖水污染和地下水超采仍较严重,一些地区“有河皆污,有水皆脏”,一半以上的城市地下水遭到污染。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此,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实行最严 2 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同时为守住“三条红线”制定了一系列刚性要求和硬措施。

第二,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一直处于“吃老本”的状态。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后,农田水利灌溉以小农小户为主导,集体经济的管水组织不复存在,“重建轻管,重用轻护”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取消农民“两工”制度以后,已很少见农闲时组织劳动力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整修。加之种粮利益低下,农民不愿意进行水利投资,也难以投资„„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过去修建的一些水利设施次第荒废。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水利设施的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过多地青睐大江大河,热衷于“抓大放小”,农田水利设施改观不大。此外,一些地方官员的政绩观出现了误区,对能够发电等有经济收益的水库投资比较热心,而对主要以农田水利灌溉为主的水库建设积极性不高。即便是有限的水利设施投入资金,在很多时候也常常被巧立名目,用于建设那些装扮门面、应付评比的政绩工程,导致水利“欠账”越来越多。为还“欠账”,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未来10年水利投资的目标是将达到4万个亿元,到2020年要基本完成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重点涝区治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节水灌溉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任务。

第三,防灾减灾能力极其薄弱。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迫切要求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然而,从2006年重庆、四川东部地区的“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到2007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以及2008年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从2009年集中发生在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7个小麦主产省份的罕见春旱,到2010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的洪涝灾害、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 3 亡和经济损失,给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即便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2011年,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八省仍在遭受着严重的旱灾。我国因干旱、洪涝灾害每年粮食少收达400亿斤。这一次又一次地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等问题暴露无余,它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深化水利改革时不我待,强化水利管理势在必行。

2、加快水利建设极端重要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系统地阐述了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形成全民共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对于这种极端重要性,我作以下五点说明:

第一,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面对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趋势,防汛抗洪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务必夯实打牢防洪保安的大堤。近年来,中小河流、小型水库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防洪体系中的突出薄弱环节,是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中小河流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实施防灾避险和重点治理,切实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二,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 4 缺日益加剧,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把水利的文章做好,经济建设就难以为继;不把节水的文章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失去了重要依托。讲发展、搞建设,务必水利先行,量水而动,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这就要按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一批跨河流、区域调水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回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

第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中央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又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兴,五谷丰。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关键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改变靠天吃饭局面,根本是兴修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决不能单靠风调雨顺,根本出路在于大兴水利强基础,提高抵御自然风险、旱涝保收的能力。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大幅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尤其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农村水利总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3万个亿元,年复合增速20%,比过去10年平均加速10个百分点;水电投资增量0.8-0.88亿千瓦,投资额7000亿元以上,是“十一五”实际投入的3倍以上;节水灌溉项目总投资在未来十年至少达到3000亿元;污水处理领域会有超过1万个亿元的投资空间。从已公布的数据看,“十一五”期间,山东省水利投入达670多亿元,“十二五”将达1600多亿元;辽宁省将投资1100亿元,其中农村水利投资达465亿元,占总投资的41.9%,是“十一五”时期的3.35倍。

第四,水利是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水是生命之源,水秀才能山青。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的问题,有的是少雨缺水带来的,有 5 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有的是水质污染引发的。保护和改善生态,治水改水是基础和关键。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就要按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快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

第五,水利是民生改善的紧迫要务。保障人民群众有水喝、喝上干净水,是维系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是与群众利益最直接、最紧密的民生工程,是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当务之急。许多地方随着水源变化、水质污染,不仅农村存在大量饮水不安全人口,而且城市居民的饮水保障也出现了问题,致使不少居民“身居水乡无水喝”,沦为生态灾民。据水利部门对全国11.36万公里河长的监测评价,被污染的河段占70%,而全球为14%;在评价的24个湖泊中,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的湖泊仅10个,14个均劣于Ⅲ类,其中9个污染严重,嬗变为非资源;水污染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害有毒污染物,已对人体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从而饮水安全的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保障百姓吃水用水的压力越来越大,提高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十分紧迫。为此,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让农民便捷地喝上放心水、干净水。要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系统阐述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全面部署了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调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6 制定出台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调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文件还就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和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下面,我分三个小问题来讲:

1、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突破

从2004年到2011年,中央连续发出的一号文件,不断把聚焦点集中在强农惠农上,第8个一号文件首次从水利这个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加以突破,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与以往文件比较,2011年中央一号实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突破,这主要体现在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上,体现在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上,以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具体来讲: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明确基本思路。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水利改革发展的三个“把”的基本思路,即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这是中央在准确分析水利发展现状,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提出来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是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虽然1998年大水以来,国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入,水利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但与公路、铁路、机场、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相比,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依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二是从农业农村发展来看,实现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最薄弱的环节是农田水利,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严重干旱,充分说明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三是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水资源、水环境领域尤为突出,水资源开发过度、利用粗放、污染严重,长此以往,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经济发展难以持续。通过这三个“把”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把水利的战略 7 地位和重要作用具体化了,使各部门、各级政府在推进水利工作时方向更为明确,重点更加突出、工作更有抓手。

第二,在目标任务上突出重点工作。在文件中突出强调了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2010年底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提出四句话28个字的总体要求中,“大兴水利强基础”被列入“三农”政策的首位,预示着“十二五”开局之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将展开。2011年在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中,重点抓五项水利建设工作:一是着力抓好农村水利建设。全年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完成30处以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启动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00万亩,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搞好农村河道清淤疏浚及水环境整治,实现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60万千瓦。二是抓紧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中小河流近期治理步伐,完成小(Ⅰ)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10年开工项目建设任务,实现其他项目年内全部开工建设,启动实施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和全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规划,启动600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三是加强西南抗旱能力建设。加快西南地区“润滇”、“泽渝”、“兴蜀”、“滋黔”一期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抓紧落实西南五省份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兴修小微型蓄引提灌排工程,大力发展牧区水利,搞好集雨水窖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其他地区抗旱薄弱环节建设。四是继续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抓紧开工建设一批治淮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一批骨干水库工程,搞好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五是强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水生态保护。在年内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万平方公里,深入推进石羊河等生态脆弱河流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加强以青海“三江源”、新疆内陆河流域、西藏等地区为重点的生态自然修复。

8 第三,在基本原则上坚持以民为先。文件中确立了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这就是把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列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其中“民生优先”为第一原则。民生之所以为先,就在于水利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水利发展必须做到保增长和保民生的内在统一。过去,一些地方片面强调保增长,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中小水利工程投入严重不足,建设严重滞后,长期老化失修,效益明显衰减,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就是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水利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当然,民生水利发展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长期的过程。按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从五个方面着力解决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群众要求最紧迫的水利问题,增强民生水利保障能力,使水利更好地惠及民生,更好造福人民群众。一是着力做好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民生水利问题。二是着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保障的民生水利问题。三是着力做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节水灌溉、牧区水利、坡耕地综合整治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产发展的民生水利问题。四是着力做好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城乡河湖沟塘整治等直接关系城乡人居环境的民生水利问题。五是着力做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水价改革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民生水利问题。

第四,在改革创新上展示三大亮点。文件在强化水利投入机制、严格管理制度、改革水利体制机制等方面有许多新亮点和新突破:一是在水利投入机制上有新突破。文件提出,要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 9 机制,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在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之所以选中“土地出让金”作为增加水利投入的手段,据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讲主要是考虑到“很多项目筹集资金都用满了”,需要开辟新的资金来源。而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1月7日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发布的数据是,2010年土地出让金总额为2.7万个亿元,这就意味着即便2011年延续这一数字,当年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土地出让收入也将达到2700亿元。但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计算,中国目前农田水利欠账太严重,即使每年投入能达到3000亿,也需要用10年以上,才能添补上3万个亿的“历史欠账”,把整个农田水利体系建设起来,才能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与用水安全问题。二是在水资源管理制度上有新突破。文件鲜明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之所以要“最严格”,有着深刻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水资源、水环境领域尤为突出,水资源开发过度、利用粗放、污染严重,长此以往,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经济发展难以持续。所以,与以往的水资源管理相比,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四大特点:①管理目标更加明晰。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要分别比现状下降30%以上;②管理制度体系更加严密。将丰富、细化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节约用水制度、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要求,提高各项制度的可操作性;③管理措施更加严格。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 10 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项目等;④责任主体更加明确。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把水资源管理纳入县级以上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体系。三是在水利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针对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次制约,文件重点强调了四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在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方面,提出要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提出要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健全良性运行机制;在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方面,提出要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在水价改革方面,提出要逐步实行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稳步推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这些重大举措,是对各地水利实践探索的总结升华,是对过去水利扶持政策的集成发展,是对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

第五,在目标蓝图上将建成四大体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为水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水利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通过5到10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我们将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大水利体系:一是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二是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明显提 11 高;三是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四是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届时,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施体系将初步建立,国家和区域层面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基本形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大规模建成,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基本解决,水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水利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幅提升,水利保障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作用更加凸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利现代化美好蓝图将变为现实。

2、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关键在抓落实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部署安排,要在用好政策、创新推动上彰显创造力,在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上增强执行力,切实把水利摆在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群策群力地推动水利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按照文件要求,关键应抓好“四个落实”:

第一,领导责任要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水利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水利改革发展各项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合力。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2 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依法治水要落实。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加强河湖管理,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加强国家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化建设。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深化水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完善全国、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落实后期扶持政策。

第三,水利队伍要落实。为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必须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大力引进、培养、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更加贴近民生,更多服务基层,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四,社会动员要落实。我国是世界上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特殊的国情水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要开展水文知识普及,树立全民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社会支持水利的新机制、新办法,采取有效的政策激励扶持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水利,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水利建设。

3、湖南水利改革发展的新跨越

13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家水利部已经同意将湖南省作为全国水利改革试点省。湖南正在以此为契机、为动力,抓贯彻、抓落实,奋力推进湖南水利发展的新跨越。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第一,从水利发展薄弱环节突破。湖南是个水利大省,最大的省情是水情,最大的隐患是水患,水旱灾害十分频繁,农田基本建设从根本上讲是水利建设。这是历届省委、省政府的一项主要工作。仅从1998年到2005年的8年中,湖南省就累计投入近300亿元展开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使水利基础设施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化,全省防汛抗旱能力得到了大提升。但是,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防洪减灾体系薄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需要。抗御超设计洪水和极端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和洞庭湖区城市堤防防洪标准偏低,湖区蓄滞洪区建设滞后,山洪易发区监测预警预报体系不健全,还有列入国家规划的1070座小(Ⅰ)型、2860座小(Ⅱ)型病险水库亟待治理。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短缺,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人们印象中,湖南似乎从不缺水。“这是一种误解。”湖南省水利厅介绍说,湖南是一个水利大省,但是,受特殊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影响,长期以来,水多、水少、水浑、水脏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局部水域污染比较严重,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现象同时存在,局部区域干旱年缺水程度十分严重,加之用水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局面。据估算,全省年平缺水大约13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约40多亿立方米,特大干旱年约100多亿立方米。水资源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三是民生水利发展滞后,很难满足人民群众用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需要。湖南还有2100多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洞庭湖区仍是我国血吸虫病最严重的流行区之一;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偏低,灌溉面积、旱 14 涝保收面积不断下降。四是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涉水事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基层水管单位人员经费和维护费得不到稳定保障,乡镇水管站年龄结构老化,技术力量薄弱,职工生活十分困难,面临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五是水利投入体制机制不顺,不能满足水利加快发展的需要。水利投入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民作为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面对水利发展的上述问题,必须加快水利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粗放水利向集约水利转变,以便始终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从转变水利发展方式突破。实现水利发展方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湖南改革发展全局和全省人民的福祉。为此,湖南注重从水利发展方式入手,主要抓四个转变:一是从集体福利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这就要优化电力、种养、供水、水利旅游等水利优势产业的区域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要科学规划,着力打造种养、水电、风电、城镇供水、水利旅游、水利建设施工和城市防洪等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从而实现水利优势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二是从松散粗放型向集约紧密型转变。这就要走内涵式增长新路子,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效益。如郴州青山垅灌区走挖潜增效之路,三年内自筹资金1495万元,新建了一座装机3200KW的嘉源电站和一座装机960KW的青山垅二级电站,扩容改造了青山垅坝后电站超龄服役的4台老机组和升压站,并对电站进行了自动化改造。技改后,该局发电量、电价及水电收入实现了三个翻番。要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做好区域水利资源的整合工作,用经济手段冲破水利资源的所属边界,提高水利资源综合效益,并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建立节约水利资源的管理机制;要努力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 15 经济效益。三是从投入依赖型向资本运营型转变。可组建水利投资公司、企业集团公司,采取扩张资本运营,以资本运营带动生产经营,适时申请上市,以发行股票、直接上市、借壳上市等方式,打造融资和发展平台,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如郴电国际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要合力做大做强这些企业,使之成为湖南省水利经济的“航空母舰”,如省水利厅成立的湖南水利投资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广泛,可进行水利、水电、风电、水务等项目的投资与经营,资产优良、基础较好,前景看好,各市州、县也可打造类似的水利经济的融资和发展平台。各地各单位还可以用优质水利资产、优质水利资源入股,组建股份制企业,按股分红。对于那些效益很差,又无发展前景企业,可采取租赁、托管、外靠、债务重组、资产置换等资本运营方式加以处置。对于那些长期亏损,扭亏转盈无望且濒临破产的企业,可采用坚决拍卖、破产重组等方式,尽快清除此类包袱和风险。界定资产产权,做好确权划界工作,是资本运营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长沙市水利局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四是从股份单一型向多元结构型转变。在水利经济进一步壮大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资本与人力资源投入,在封闭的一元化股权结构下,难以满足这一需求。要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务必调整产权结构,从股份单一型向多元结构型转变。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国内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引入战略投资者,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打破目前企业行政化管理的模式,在管理方面走上新的台阶。要广开业务渠道,广辟筹资途径,广泛与银行开展合作,逐步积累资本运作经验。

第三,从构建现代水利体系突破。关于水利现代化,发达国家的普遍提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观念的现代化、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以及水利管理现代化。从湖南的现实选择来看,主要就是要构建一种人水相互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它包括建立五个子系统:一是建立高标准的水利基础设施系统。利用湖南水利区划成果,针对水利现状, 16 全力做好6大片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①以洞庭湖综合治理为中心的江湖治理,大力提高洞庭湖区防洪排涝能力;②以湘南、娄邵干旱走廊为主的水库续修配套建设;③以湘中红壤丘陵地带和湘西武陵山区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④以长沙、岳阳为重点的城镇防洪体系建设;⑤以保安为主攻方向的病险水库的加固处理;⑥以中小水电为基础的地方电力建设。二是建立科学的水资源调度系统。当前,湖南省水资源管理体系制度尚未建立,水利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偏低,水利执法保障水平不高,基层水利管理能力薄弱。水资源调度与涉水事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为统筹城乡水资源调度,实现农村水利向城市水利的转变,水利系统必须主动承担起供水责任,科学调度水资源,创造条件使株树桥水库的水供应长沙,官庄水库的水供应株洲,水府庙水库的水供应湘潭,铁山水库的水供应岳阳,黄石水库的水供应常德,欧阳海水库的水供应衡阳。对全省5公里以上的5341条河流进行全面治理,依法保护水源,加强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为了使我省水资源能够更加有效地积蓄、调度、利用,还应该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拦蓄工程。三是建立安全的城乡饮水保障系统。要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1500万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同时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完成未纳入国家规划的1400万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让城乡居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要抓住机遇,全面理顺城乡饮水管理体制,实现城乡饮水一体化管理,地表水、地下水一体化调度,并逐步实现防洪、排涝、供水、治污一体化运行。四是建立有效的水环境监测保护系统。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要全面开展水环境监测保护工作,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洞庭湖区要按规划,分步骤实施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到21世纪中叶使湖水面积达到4000平方公里以上,湖区还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植被,加快农田林网化。山丘区要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专项工程治理,做到以封山绿化为基础,以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工程为重 17 点,以增加绿色植被和拦蓄泥沙为目的,综合治理,全面治理。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对水量、水质实行有效的监测、控制和管理,实现重要河道污染物总量控制,使资水、沅水、澧水等水域水达到地面水Ⅱ类标准,湘江、洞庭湖达到地面水Ⅲ类标准,控制水质恶化的趋势。五是建立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基本做到工程设施管理现代化、岗位责任制度化、控制运行规范化、行业管理法制化,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管理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并理顺水价、电价,加速水利产业化进程,逐步实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湖南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完备的水利建设市场诚信系统,使水利工程建设做到阳光透明,规范运作。同时建设一支依法行政、作风过硬、技术优良、攻坚克难的水利建设和管理队伍。

三、中国国情与水利现代化建设

中国水利现代化建设由其特殊国情所决定。一是人口特别多——占世界人口的1/5,且农民数量特别庞大。二是耕地特别少——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13%,人均耕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三是环境脆弱、资源短缺——山区丘陵多,平原面积小;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去大部分,绿洲少得可怜;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水土资源极不匹配,譬如水多的贵州缺地,地多的甘肃缺水。四是经济欠发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发布的数据,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在世界第99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么脆弱的环境、这么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实现水利现代化,没有先例,只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下面,我分两个小问题来讲:

1、新中国治水的历史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发展存在多种需求,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18 水平的提高发生结构性变迁,这是水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不同历史时期,水利发展需求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利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外发达国家水利战略选择的进程,大致经历了单目标水利建设时期、多目标大规模水利建设时期、综合治理时期、人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时期四个阶段。这同样适用于描述新中国治水的历史阶段。

第一,新中国治水的起步阶段。中国作为世界现代化历史上的“后来者”和“追赶者”,相对于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发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时间晚、起点低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中国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在极低的收入水平下,就需要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建设。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就提出了“防止水患、兴修水利”的水利建设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并发展防洪、灌溉、排水等水利事业,并从1950年开始,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七大江河分别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以荆江分洪工程为例,这是继治淮工程之后,新中国兴建的第二个大型水利工程。1952年2月17日至19日,水利部在北京召开荆江分洪工程会议,具体协商荆江分洪工程事宜。在修建荆江分洪工程、保障荆江大堤的安全这个问题上,湖南、湖北两省的意见是一致的。“争论的关键是,万一1952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是否分洪,如果分洪,如何能免除对湖南的威胁。”为了使荆江分洪工程更为缜密可行,周恩来总理让李葆华和苏联顾问布可夫亲往湖北沙市分洪地区察看。经过实地考察,“他们均认为分洪工程如成,对湖南滨湖地区毫无危险,且可减少水害”。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主体工程全面开工,来自湖南、湖北两省的4万名工人、16万名民工以及10万名人民解放军官兵投入工程建设之中。至6月20日,只用了75天的时间,荆江分洪主体工程顺利竣工。新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以政治动员和群众运动的方式,低成本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动提供了水利保障。1966年6月2日,当韶山灌区的主体工程建 19 成通水时,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及灌区工程总指挥华国锋等出席了通水典礼。此后,又用三年时间完成了第二期工程及其主要配套系统建设。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视察工程时啧啧称赞:韶山灌区工程是一项“质量好、工效高、进度快、费用省、事故少”的好工程。但是,1978年之后,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引入,中国失去了低成本搞水利建设的体制优势,加之国家财政能力的下降,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难以为继了,国家水利财政支出及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度减少。改革开放前,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占GDP0.8%左右;“六五”时期,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仅占GDP的0.29%,“七五”时期更进一步下降为0.11%。改革开放之初的20年,中国正处于低收入水平和工业化的前期,从水利发展需求来看仍然需要大规模的水利开发,应当延续改革开放前的水利建设强度。但是,由于战略选择上的偏差,水利投入大量欠账,水利改革发展大大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为加剧了水利发展的供求差距。同时,在较低收入水平上(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就已经面临严峻的水生态环境挑战。这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水问题不断恶化,最终演变成为全面“水危机”的重要原因。在1998抗洪救灾中,98抗洪精神就是其难以忘怀的副产品。

第二,新中国治水的转型阶段。中国治水的历史性转型,始于1998年大水灾的发生。“水危机”的集中爆发促使治水思路的转变和发展战略的转型,水利投入空前增长,水利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从1998年至201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投入最多、发展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一个阶段,水利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0.3%;防洪建设成就突出,农田水利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加快推进;水环境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水生态修复工作持续推进,水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通过12年的水利发展,有效遏制了“水危机”持续恶化的趋势,大量偿还和弥补了历史欠账,使水利发展的供求差距从持续扩大转而开始 20 缩小,并且有力支撑了新一轮的快速经济增长。然而,尽管在这个阶段里,国家大幅度地增加水利建设投入,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与公路、铁路、机场、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相比,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依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总体来看,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在国家各个基础设施部门之中,水利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这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重要背景,也是国家下大决心进一步加快水利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三,新中国治水的黄金阶段。2011年,中国水利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是历史上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这两件大事标志着中国水利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新时期的水利工作给予很高的战略定位,强调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这样的定位准确把握了新时期水利发展需求的特征,全面反映了水利发展的多种需求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标志着中国水利发展进入“水利综合治理时期”,也是水利加快发展的黄金阶段。可以预见,未来五年到十年,随着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的到来,水利发展的历史欠账将基本弥补,水利发展的供求差距明显缩小,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届时,中国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将实现新跨越,初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然而,相对于主要发达国家,中国是在相对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上(人均GDP为4000美元到8000美元,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1 21 万美元至2万美元),开展大规模的水利综合治理的,各类需求仍然不同程度地快速增长,水生态环境治理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第四,新中国水利的现代化阶段。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中国水利发展阶段“压缩式”和“叠加式”的特征还将持续,相应要求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水利还需要持续地加快改革发展。中国2030年甚或更早时间将成为高收入国家,水利作为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部门,应当适度超前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先导性支撑。中国要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收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有全方位和高水平的水利保障,包括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障和水生态保障。2020年至2030年之间,中国人均GDP将超过1.2万美元,成长为高收入国家。到了2030年,中国农业占GDP比重只有5%左右,工业比重30%左右;城市人口比重超过65%,人口总量达到高峰并开始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开始趋向缓解,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走向富裕。这意味着,中国水利应当在2030年或更早时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以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提前实现。在这个阶段,由于水利投资总量规模持续扩大,投资增长率增速有所减缓,估计年均增速为8.5%,弹性系数为1.42,仍然是较高的增速。水污染压力明显趋缓,水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生态修复工作全面推进,水生态状况趋向好转。到了2030年,全国用水将实现零增长,水资源供求基本平衡,水利发展的安全性需求将得到较高程度的保障,城乡供水水质标准逐步提高,全国范围内将开展大规模的河道整治和水系景观建设,水休闲娱乐业快速发展。水利工作全面实现科学发展,水利建设和治理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水利与人口、经济和社会基本实现协调发展。2030年之后,中国水利将从全面协调发展期,进入人水关系趋向和谐期。尽管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率会进一步趋缓,但仍然持续增长,至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那时,中国农业比重只有2%—3%,工业比重下降至不足20%,城市人口比重在78% 22 以上。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真正实现绿色现代化。在这个阶段,水利发展的安全性需求和经济性需求均已得到较高程度的保障,主要面临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水利发展的突出问题,演变成为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舒适性需求,特别是良好的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修复和保护水生态环境,将成为这一阶段治水的核心任务。这意味着,到了2050年,中国水利工作将有力支撑绿色现代化,中国将实现山川秀美、人水和谐。

2、中国水利现代化建设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一些省份已经提出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和时间。例如,江苏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山东省提出到2020年实现水利现代化,湖南省提出到2020年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那么,什么是水利现代化?水利现代化的路线图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果实现了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那会给我们提供一幅怎样的图景?目前并没有清晰的现成答案。我试图对这三个问题作以解答:

第一,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涵义。水利现代化问题最早由美国、日本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提出并实践。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情况看,虽然水利现代化问题已有较多探讨,但并未真正形成体系。国内已有研究多为本世纪初研究成果,已不能很好反映当前中国水利发展的新形势,研究视角也多从水利部门自身工作出发,并未很好地结合宏观国情,将水利现代化置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全局进行研究。那么,什么是水利现代化呢?我认为,主要是指水利已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的行为、过程或状态。它既然是一个水利现代化的过程,那就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性概念,任何对它进行终极确定性的描述都将毫无意义;它既然是一种水利现代化的状态,那就是个涵义丰富的行为性概念,必须从内容(普遍性)、标准(特 23 殊性)、形式(个别性)这三种水利行为中去把握。一是从内容界定,它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化有关理论,西方进入现代化时期是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在工业化之前漫长的农耕时期,水利服务的重点对象是农业;工业革命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处于由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水资源利用从主要为农业服务发展到为工业等更多领域服务,并随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而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利现代化开启时间与其国家现代化开始时间是基本同步的。而农业现代化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大机器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它是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在生态化农业中,水利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搞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利用好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以实现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二是从标准界定,它以国际水平为标准,要达到世界公认的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的先进水平。这就要从根本上改造传统水利,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水利的差距,在一些领域和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总体和平均水平上大体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条件和情况各不相同,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在最基本方面应当是共同的,这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面临的共同问题和难题。只有不断保持水利的先进性,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从形式界定,水利现代化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国家会依各自具体国情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实现形式,也就是说水利现代化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个性,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内部,由于资源禀赋有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水利现代化的具体实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呈现出差异性。因而,也就不存在普适的水利现代化发展模式。

24 第二,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路线。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要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就要科学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就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三化”同步推进,既为水利现代化提出了要求,又为水利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应着眼于“三化”对水利的现实需求,不断提升水利对“三化”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在“三化”同步中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推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建设,又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既不能过于滞后,也不能过于超前,以免造成资源浪费。由于国家间、省市间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千差万别,水利发展的阶段和水平不同,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也不同。从国家层面看,基本国情水情和水利发展状况,决定了中国水利现代化不能走常规式的发展道路,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赶上国外发达国家水平。从省市层面看,各省市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利发展状况各异,难以完全照搬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要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结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这四大区域水利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分区域制订水利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从东营层面看,由于紧紧围绕“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总目标,不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起了引、蓄、灌、排、供、节、防“七位一体”的水利工程体系,有效确保了黄河有水引得出,灌能送得到,旱能浇、涝能排、碱能改,群众喝上清洁水,生态建设保持良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由此,东营市水利局先后荣获了“省级文明机关”、“山东富民兴鲁劳 25 动奖状”、“全省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全省防汛抗旱先进集体”、“全省水利依法行政先进集体”、“全省农村集中供水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这次市水利局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的水利现代化建设专题培训班,从培训内容到研讨安排都很管用。我相信,东营市水利现代化路线将更加完善,东营市水利现代化建设将迈入全国的先进行列。

第三,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展望。去年,清华大学副教授王亚华博士在《中国水利现代化进程的评价和展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着眼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全局,需要从安全性需求保障度、经济性需求保障度、舒适性需求保障度以及水生态环境和谐度四个维度,来构建中国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他通过定量评价,测算了中国未来5年、10年、20年和40年的水利现代化实现程度。从评价结果来看,2000年,中国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为30%;2010年,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提高到46%,表明过去十年是水利现代化的快速提升期。预计到2015年,中国水利现代化实现程度将提高到56%;到2020年,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将提高到70%,总体上达到中等现代化的水平;到2030年,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达到91%,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水利发展水平与经济高收入水平基本相适应。展望2030年以后,中国水利发展将进入水生态环境全面修复和保护的时期;至2050年,中国将实现人水和谐、山川秀美,全面建成绿色现代化。由于国家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可以预见,中国未来十几年的水利现代化进程会大大加快,有可能在2030年或更早时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此系2013年5月30日在大连理工大学水利班上的授课稿)

26

第二篇: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探讨

2014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总书记就职业教育工作专门做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接见全体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刘延东、马凯两位副总理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国务院会前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这次会议领导重视前所未有、改革力度前所未有、部门协作前所未有。会议为我国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绘制了新蓝图,开启了新阶段,翻开了新篇章,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

职业教育一头是教育,一头是民生和经济,决定着产业素质,代表着民族品牌,体现着民本温度,更关系着个人的出彩。所以身为职业教育中的我们,应该如何在新形势下、在职教新的春天里发光发热、脱颖而出呢?

一、解读战略定位,做好自身定位

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从四个方面为我国职业教育确定了新的战略定位。这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着力点,是开展一切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职业教育是什么。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阐明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跨界特性,也充分阐述了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重要地位。

职业教育的作用。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从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直接关系到新生力量的求学、就业,在中国教育领域占有独特的位置。

职业教育的职责。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现社会,能工巧匠稀有,高技能人才紧缺,工匠精神也亟待传播,这对我们职业教育的培育理念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及挑战。

职业教育的使命。总书记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也是民生,密切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然而,这只是总书记站位全局,给职业教育发展明确指示的战略定位,各类院校切忌照抄照搬。我们需结合自身情况,如所处地区产业结构、自身的办学规模及培养能力等,把总书记正确、明确的定位,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实际中去,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步迈进。

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战略定位的地基上,结合地域特点及自身情况,从当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类型、产业结构、就业需求等实际出发,并结合自身的办学规模、办学能力,科学分析,综合考虑,做好适合自己的定位,不可一味求高、求远、求大、求快。

二、明确方针目标,重审培养方向

时代在前进,理念在更新,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及办学方向也有着它的时代性、前瞻性及创新性。 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总书记指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这就为我国职业教育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与之相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

“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从中可以看出:发展目标要形成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其最本质的特点是“中国特色”,同时还要与世界接轨,具有“世界水平”。《决定》同时就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了全面安排部署,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这从根本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职业教育从中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上升通道;首次提出“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和健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办法,为职业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作了制度设计;首次提出“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决定》指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办学方向是学校发展的指南针,它规定了一定时期内某类教育及其实施机构的前进方向和目标追求。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新的办学方向——“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与国家2005年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有着历史承接,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容:继续强调“服务”,同时增加“服务”对象——“发展”,既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也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即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继续强调“就业”,同时科学定位职业教育在“就业”中的作用——“促进”,要促进解决就业总量和结构矛盾,促进社会成员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这为新形势下办好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从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出发,结合当地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就业需求,切实明确适合自身及地区发展的目标和办学方向。

三、确定培养目标,提升办学内涵

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教书育人,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根本问题。

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新世纪以来有三种表述: “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2002年)、“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2005年)、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3年)。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决定》的提法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是对过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法的概括总结,在认知上有了深化和创新。

“高素质劳动者”不仅要有高素质的技术水平及操作能力,更要有高素质的思想觉悟及道德修养;“技术技能人才”是指会技术懂操作的人才,既“会”又“懂”,能够持续发展。

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就是职业教育新的价值追求,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新定义——面向人人、成就人人。

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但共同富裕永远是我国不变的目标和决心。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推进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有力武器,必须高度关注薄弱地区和处境不利人群的发展,加大对他们的资助力度,努力让每个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五大发展基本原则。总书记指出:“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决定》提出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加强统筹、分类指导”、“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等五大发展基本原则。这是职业教育价值追求之外如何发展的内涵升级,是学院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办学方向等的综合概况,从中可以看出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向。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职业教育要适应它,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密切结合市场的需求,深化改革,创新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尽快实现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变。

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决定》为职业教育确定了新的办学机制,并详细表述: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强化校企合作、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等,这就要求我们扩大办学自主权,依法制定职业院校章程和制度,建立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其核心就是要确立职业院校真正落实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实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进一步激发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

四、进行全面升级,打造特色品牌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按部就班已被时代淘汰,固步自封只会自毁前程。为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突破的要求,我们必须必须科学地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规划,并进行全方位升级。

观念升级。从思想意识形态上进行升级,立足总书记重要批示及《决定》精神,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面向人人,成就人人, 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内涵升级。站位全国,职业教育要有“中国特色”,达到“国际水平”,定位自身,我们要具有“自身特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就业需求及办学能力、办学优势,办有特色的学校,育有特点的人才,做到专业有特色、就业有特色,打造特色院校,创建特色品牌。

文化升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切实形成合理并适合自身的校园文化,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面向人人、成就人人。

品牌升级。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借助职业技能大赛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通过大赛活跃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对外合作,突显品牌形象。

总之,政府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空前,这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要密切结合总书记重要指示,深刻解读《决定》精神,科学定位,明确方向,合理规划,提升内涵,全面升级,打造品牌,全心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接班人。

作者:濮阳技师学院(筹)韩林善

第三篇: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发展的策略

李无双潘淑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辑部.300191,天津)

摘要在分析我国科技期刊办刊现状与特点的墓础上,结 合国际科技期刊发展趋势与要求,借鉴近年来期刊工作理论 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提出了我国科技期刊的改革思路 与发展对策。

关钻词科技期刊;发展;策略

DeveloPingstrategiesforscientineJournalsinthecur代nt 51加ation几1Wushuang,PANShujun

科技期刊的水平是显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

主要标志之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科技期 刊是延续于科学研究的一个学术性传媒平台,它是由 实现期刊出版价值的多种关系构成的一个运动关系平 台,这些关系是在相互矛盾与彼此和谐的交替运动中 发展,相互矛盾时,期刊就面临着重重问题,相互和谐 时,期刊便有了发展。如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 决间题就成了期刊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理 论前提。

1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以2000年10月中国期刊

协会加人国际期刊联盟,以及2001年中国加人世贸组 织为标志,我国科技期刊业显示出国际化发展的生机 和活力。然而,中国目前虽有科技期刊4700余种,品 种上已发展成为期刊大国,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 却寥寥无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学术质量和发 行、广告收入等方面差距依旧很大,说明中国还不是 期刊强国川。我国科技期刊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拓展办 刊思路,积极学习、借鉴、引进世界各国在期刊产品 制作、市场营销与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进一步熟悉 和适应世界期刊出版的环境,采取切实措施,力求在 国际竞争中把握机会,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2科技期刊发展的策略

2.1管理模式集团化我国期刊之所以缺乏竞争力和

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还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大 框”。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大多采取分散办刊的形 式,其主办单位往往是科技学会、科研单位、大专院 校等独立单位,层次多、规模小、实力不强、生存能 力较弱,与全国同行业相比不具备竞争力,缺乏广泛 的科技出版资源整合力,在国际竞争中显示不出强大 的优势地位。这种不利局面的形成,除了我国科技生 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待于发展以外,科技期刊界精品名 牌不多,缺乏广泛的影响力也是主要原因。要适应我 国先进文化建设需求,能够在国际、国内期刊出版竞

争中占有应得之地,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界必须联合起 来,走集约化经营、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 才能加强出版资源融合能力,集中优势力量,办出优 质期刊。

l)内部整合,实现集约化集中管理科研院所、

高校特别是综合性高校均主办多种科技期刊,以期刊 出版业务为链条,将单位主办的期刊进行有机整合, 加速提升期刊出版业集中度,就必然有利于整合资源, 集中优势,实现集团化规模管理;成立期刊总社,实

现集约化管理,既有利于期刊整体发展,又能集中优 势确保重点期刊的拓展。

2)双方、三方联合办刊,实现优化组合管理集

团化建设是我国科技期刊迅速走出困境,实现低成本 扩张的现实途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期刊实 行双方或三方甚至多方联合办刊,通过集中发挥学术 品牌、人才高地、地域特色以及企业、专业学会的资 金渠道优势,建立两级法人体制,有利于盘活存量、 吸引增量、优化组合、调整结构,从而壮大实力,实 现扩张发展。

3)多种媒体聚合,实现多元化综合管理集团化

建设的核心是培育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独立负责的 市场竞争主体,造就期刊市场竞争中的生力军。我国 科技期刊改革发展可主动参与报纸、图书、音像出版 单位的聚合运作,组成综合媒体集团。

2.2期刊定位专业化所谓专业化,指科技期刊根据

各自实际条件和主办单位的行业、区域特色,依托强 势学科,将内容小而全的期刊变为大而专的期刊,不 断提高专业稿件质量,创出与众不同的专业特色LZ)。 根据当代科技类期刊发展趋势,面向专业人员的科技 类期刊的专业化已经成为主流,以服务不同类型读者、 满足不同精神需求的专门性期刊会越来越多、越来越 细;分析我国科技期刊现状,能挤人国际期刊强势阵

李无双等: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发展的策略

地的多数是那些专业性强、反映主办单位强势学科或 带有明显特色的期刊。为此,我国科技期刊应进行专 业化结构性调整。

l)在期刊结构层位上的定位[3]。国家对科技期刊

长远的规划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

①发展我国在各学科中的顶级期刊,建立精品期

刊序列这类期刊是我国在各学科中的顶级期刊,在

充分保证国内一流稿源的情况下,学术质量指标及同 行的学术评价均持续得到认可的情况下,逐步接纳国 际稿源,走向世界。

②以稳定国内稿源为主,建立不断提高学术质量

期刊这类期刊主要是要稳定国内稿源学术水平,并

在严格审查制度的保证下,逐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 ③根据国情所需,保留仍有一定学术需求的期刊

结合我国国情,允许一些质量中等的科技期刊有一定的 生存空间,满足我国不同层次科学研究的需求.

2)学术上的定位。科技期刊的学术定位是以充分

发挥本刊在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导向性、权威性和科学 性为指导思想,增强反映本学科热点和生长点的稿件, 以稳定和吸纳国内优秀稿源为主,通过加强国际合作, 逐步接纳国际优秀稿件,引导学科的发展,并通过描 述性的英文摘要和英文参考文献及开放存取的办刊模 式提高期刊在国外的影响力131。

2.3稿件征集、评审国际化国外期刊普遍实行资源

国际化政策,包括作者、编委、审稿专家的国际化。 我国科技期刊除少数专业性期刊适度国际化办刊外, 绝大多数期刊,还是封闭在国内、行业内甚至本单位 内。我国科技期刊要主动融入全球化潮流,必须争取 面向世界的优秀的科技成果和最新信息的首发权和把 关权。

l)提高科技期刊论文的学术水平。科技期刊论文

学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期刊的学术地位,是期 刊国际化的关键。要有全球范围的研究人员将高水平 的论文投到国内期刊,鼓励国内和国外作者合著论文, 作者高度国际化能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加强策划、组 稿,跟踪国际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以作为选 题和组稿的依据,也可从和中国科技界已有了良好关 系的国外科学家(包括华裔科学家)、有成就并在国外 学术单位取得稳定职位的部分留学生保持联系,了解 国际学术动态。

2)建立开放性编委会,吸纳行业内国际知名学者。

国际化的编委会是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助推器”,科技 期刊要主动约请行业内国内外有影响的学者、专家担 任编委,请他们制定选题、组稿,并提供稿源线索, 协助审读把关。

3)审稿国际化,组建审稿专家库。为保证刊登论

文的质量,要坚持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相结合的 原则,所刊登的每一篇稿件,都要经过同行专家审阅。 在世界范围内约请专家审稿是我国科技期刊论文质量 具有国际化先进水平的保证。有重点地选择专家组成 审稿专家库,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论文送审以求对论文 在学术上的把关。有的科技期刊避免“麻烦”,懒于把 稿件送审.或刊登“人情”稿等,影响了期刊的国际化 进程。

2.4学术评价科学化当前我国科技期刊总体水平不

高,现实中存在诸多不和谐的现象:刊物发表论文明码 标价,核心期刊满天飞,期刊之外办副刊;一篇论文署 名七八个,代写文章等等,面对失衡的文化价值趋向, 许多专家呼吁建立一个合适的科学的评价体系‘4’。 l)高度重视期刊论文质量。通过引文分析法、文

摘统计法、专家评审鉴定法、影响因子等多种方法来 评价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质量,从而达到对期刊学术 水平的认定、评价。一般来说,高质量的期刊取决于 所载高质量的论文,而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者更注重 有较高学术水准和较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两者是相辅 相成的。

2)辩证对待核心期刊,突出期刊地位。《中文核

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评价 研究报告”中指出:某学科核心期刊是指发表该学科论 文数量较多,文摘率、引文率、读者利用率相对较高, 影响力较大的那些期刊„„”。核心期刊研究不可能达 到自然科学那样精密的程度,因此核心期刊研究成果 只能起参考工具的作用,要重新认识核心期刊的内涵 和外延,使核心期刊得到健康的发展151。

3)建立和完善学术评价标准体系。希望科研管理

部门、学术团体尽快制定学术评价标准体系,根据‘·社 会公认、业内公认”的分类评价原则,建立与国际接轨 的科研活动推荐、评价办法,对于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的基础研究应听取国外同行专家的意见,摒弃那些有 碍学术进步、挫伤专业人员积极性的“硬性”标准l5]。

2.5经营开发市场化期刊走向市场已是不争的事

实,自从2004年期刊实行改革后,已经砍掉了400多 种重复办刊、无力办刊的期刊,实行管办分离。这样 期刊也面临着全面的市场竞争,必须融入市场。所以 科技期刊找到适合自己营销的策略,是我们目前面临 的首要问题。

l)转换机制,从集约化入手。规模经营是降低成

本、提高效益的成功模式,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还是小 农经济的运作模式。近几年国家采取组建报刊集团、 建设中国期刊方阵等一系列措施,通过国内期刊的优 化、组合,形成与国外出版商的竞争力。对于科技期 刊来说,重组的难度要大一些。因为我国目前具有较 强竞争力的科技期刊太少,学术类期刊实行的是计划 经济体制下的办刊模式,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竞争力。 但是科技期刊管理政策相对宽松,将会给科技期刊的 发展提供机遇。抓住机遇,进行优化、组合,是科技 编辑学报第18卷

期刊在这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2)开展广告经营,建立期刊市场体系。科技期刊

也是一种商品,要想实现它的最大效益,必须面向市场, 占领市场.所以要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广告经营l6]。纵观 大多数国外著名期刊,其收人来源主要是广告和经营

活动17一81。我国科技期刊刊登广告,不仅有利于筹集期 刊再发展的资金,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 化为生产力,/l’助于促进产学研互动,有助于提高科 技内户泊和装帧质量,从而从整体上发挥期刊品牌、特 色、指导的综合效应,占领期刊在行业、区域乃至国 际的市场的份额,并建立起市场体系。

3)扩大外延市场,走出国门。科技期刊在发展过

程中,还应加强对外合作。科技期刊更多的是反映生 产力进步因素,属自然科学知识有效载体。因此要注 重利用现代资本运营手段,提升科技期刊发展经济实 力,还要把眼光和视角放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角度去思 考和解决。借鉴国外专业化经营经验,要把细化后的 市场做大,必须在扩大专业读者群上下功夫。一是坚 持期刊“走出去”方针,把先进的和适用的科学技术向 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扩大受众人数,提高规模经营; 二是支持“引进来”方针,把国外优秀稿件引人国内期 刊。

2.6信息传播网络化互联网为科技期刊架起了一座

桥梁,是期刊出版业一次革命性的转变。我国科技期 刊编辑部应积极创造网络化条件,包括建立富有立体 动感的网站、出版网络期刊、加强网络管理,以提高 网络信息的利用率。

1)组建网站,快速展示期刊信息。网站要求内容

丰富,全面反映本刊的历史及目前的发展现状,将通 过建立中英文网站,实现国际化的宣传平台。目前还 有一部分科技期刊没有进人网络系统,应尽快创造条 件进人网络系统;还要做到印刷内容全文上网,利用

国际通行的PDF格式,实现全文发行传播。

2)创办期刊网络版,信息资源的再度开发。网络

出版可以通过网络的虚拟世界跨地区、跨时段、跨行 业、不间段地展示期刊的品牌,互联网的开放性、互 动性、不受地域限制的可扩展性已为低成本扩大期刊 品牌影响力提供了可能。为最大限度地报道学术信息, 逐步加强优秀待发稿以及增刊、专刊上网出版交流, 应创造条件建立期刊网络版,包括网络文字信息和广 告信息,实行印刷版与网络版的信息群辐射效应。

3)建立各种数据库,完成编辑手段现代化。科

技期刊管理集团化,稿件征集、评审国际化,学术评 价科学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等方面的实施均离不开现 代化的编辑手段。为了解决以_L问题,编辑部在建设 网站时要建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系统(包括一个

稳定运行的期刊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功能强大的期刊

发布平台),而不是基于单台计算机或局域网运行的

管理系统,使参与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人员(编辑、

作者、审稿人、出版者、读者)可以通过该互联网平

台完成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全部过程。从编辑组稿、 作者投稿、国内外专家审稿到编辑加工、出版发行、 内部管理,均需要基于网络的现代化办公条件与办公 流程191。

3结语

除了上述儿种策略外,科技期刊的发展还离不开

编辑队伍结构多元化、期刊语言规范化、印刷装帧标 准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立志于改 革,认真研究中国的国情,吸收国、内外比较成功的 办刊经验.中国的科技期刊事业就一定会迎来美好的

春天。

4参考文献

川石宗源.融人期刊出版全球化的潮流IN].中国新闻出版 报,2(X)3一05一30(l)

[2]朱明,顾玉峨,周佩琴.高校科技期刊办刊模式专业化’j 产业化的战略思考[J].编辑学报,2003,巧(3):204一206

131姜联合,马克平,崔金钟.创办OA期刊,实现《植物‘l态 学报》的跨越发展l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l): 90一94

[4]武卫政.两大痛疾阻碍创新.学术环境响待净化INI.人民 日报,20()5一02一03(14)

[5】马智,赵建逸,刘卫国.再论核心期刊功能异化IJI.中国 科技期刊研究,2侧为,17(2):298一299

16]陈金伟.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现状与出路IJ].中国科技期刊研 究.20()2,13(2):173一174

17】陈和‘关于发展上海期刊业的二点思考IJ].编辑学刊.2(”3

(2):19一20

181李哗.变期刊大国为期刊强国lJ]‘编辑学刊,2003(l):4一9 19]赵波,周传敬.我国学术期刊的信息化建设lJ].中国科技 期刊研究,20()6,一7(l):79一8-

第四篇:新形势下学生会发展的思考

学校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自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校园文化底蕴,自然更需要一个能积极繁荣校园文化的“一流学生会”。但是,在高的要求与高的定位面前,我们却惊奇地发现:与历史相比,学生会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却在不断地下降,在这种形势下,学生会定位的不明确将会直接导致学生会工作偏离方向,脱离同学。在学生会的定位问题上,近年来存在很多误解。从同学角度来看,有的把学生会看成是官僚机构,认为学生会的干部相当官化,口口声声为同学服务,其实常常是说的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有的则理想化地把学生会看成表达呼声的唯一途径,在很多事情上都希望学生会站出来呼吁,能为他们向学校相关部门施压,为他们解决一切难题。而从学校的角度看,有时会把学生会完全看成校园学生“民意”的代言人,以为学生会能够代表全体学生的意见,有时又把学生会看成可

在对学生会定位的问题上,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面向新世纪,学生会仍然要而且必须要坚持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广泛联系同学,依靠同学,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在新形势下实现学生会工作的与时俱进。以“三自方针”: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指导,以活动为平台,以维权服务为手段,达到引导同学思潮的目的。

一、学生会现状分析

在学生会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的目光始终被一个问题吸引着,那就是我们学生会应该关注什么问题,掌握什么资源,运行什么机制。工作中,我们也不止一次地强烈感受到,学生会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而这些困难其本身就是学生会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学生会是辉煌的。现在的学生会,无论在工作内容还是在影响力方面,和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掌握的资源不断缩小

近年来,学校之间的各类学生组织不断涌现,并在学校的大力扶持下蓬勃发展。而且,学生工作的分支和项目日益增加,分工日益细化,从而使学生会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困境。如:各种公益性活动的组织权随着青年志愿服务中心的出现而不再专属于学生会;文艺方面的大型活动承办权也归学生文艺团所有;各种社团协会的管理权也因为社团联合会的产生而纷纷舍学生会而去,这些组织特点鲜明、专长不一,而且均独立于学生会之外而实现自我管理,这无形中致使学生会所掌握资源逐步缩小,影响力日渐下降。

此外,学生会的资源缺乏不仅体现在上述方面,例如信息获取量不够丰富、人才储备不足,办公条件较为落后、活动场所狭窄等等都是制约学生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因素。其中,尤其是学生会干部的素质日渐下降更使得学生会在发展的根源上被束缚。干部素质的下降是由于近些年来学生组织数量的增多,人才培养的途径趋于多样化,学生会不再是同学所羡慕的岗位,学生会干部缺乏稳定的来源。此外,学生会干部流动速度非常快,一年一次大换血,新手进入状态比较慢,而且组织内部也缺乏针对年轻干部的高质量的培训。

资源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学校政策的制定和学生会制度的改革,我们必须加紧行动起来,去争取更多更好的支持和更宽更广的资源。学生会应该有足够的气魄在资源利用、信息掌握、思维创造方面行学生组织之先。

(二)工作体制缺乏良好的连惯性

学生会干部的用人都必须经过选拔、任用、培训、工作等环节。考虑到学生会的干部都是一年一次大换血,人员流动快,这往往造成学生会工作的人浮于事,工作体制缺乏良好的连惯性。

学生会的发展更为看重的是文化的积淀,但是,纵观整个学生会的发展,流传下来的工作方法远远少于思想方法,其中工作交接的不充分,致使好的工作方法、工作经验和工作资料得不到传承和交接,造成学生会工作风格和传统精神始终没有形成。学生会的工作开展也因此得不到在平稳、有序的过程中进行,每年的工作开展都是推倒重建,增加工作难度。

(三)工作水平急需提高

服务和维权是学生会的指导方针,服务同学是学生会的根本宗旨。学生会工作的积累与增长需要一定的过程。然而,现阶段每个同学的思想状况却千差万别,变化很快。许多学生干部

的思维狭隘、观念陈旧、方法单

一、技巧欠缺都从根本上阻碍了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当主动转变工作的思路和工作的方法,走在思想意识变化的前面,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同学焦点,满足甚至引导同学的需求。与此同时,每一位学生会干部都应有放眼世界的眼光,主动联系和沟通其他校校的学生会组织,集百家所长,吸收并转化别人的优秀成果,这样才能真正谈到为同学服务。

(四)活动内容创新不足

校园文化的形成有赖于各级学生组织的共同努力,长久以来,学生会活动的组织都跳不出以部门职能为核心的怪圈,知识竞赛、演讲、歌唱、辩论赛……这些曾经引起同学们无限热情的活动,已随着同学们关注度及参与度的降低而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似乎已让广大的学生产生了视觉上的审美疲劳而不能再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此外,活动内容的单调枯燥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活动效果的体现,例如经常性开展的辩论赛由于选材过于陈旧而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跟不上思辨的光辉。活动内容达不到与时俱进的矛盾已开始呈现,长此以往,活动就会失去意义,校园文化的构建也将变得空洞无物。

(五)组织体系日益松散

学生会章程中明确其基层组织是校系学生会和班委会,但这在工作中没有得到合理的体现。目前,校系学生会间在人事、财务等资源上虽然已开始作进一步的融合,但力度不够,相关的制度不完善、关系不明、工作混乱,而且有存在资源争夺的状况,校学生会对系学生会没有实质上的约束力,形不成实质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相互之间则更像是独立的团体,协同性很差。

二、学生会发展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学生会要狠抓内部组织建设

1、构建学生会完善的工作流程体系

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注意工作体制的连贯性,对每年的换届交接工作要形成良性的机制,使选拔任用干部的工作成为自然;完成学生会工作操作大纲,相关的工作资料要进行建档归类备案;同时,对学生会各部门进行信息化平台建设,使每项工作标准都能有章可循。

2、加强学生会内部成员学习和交流

组织优秀学生干部参加素质拓展培训学习,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各高校学生会进行座谈,交流工作心得;组织同学参加丰富的体育比赛和涉外活动,使大家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3、建立部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从每次例会到每项活动开展的前后,都会记录大家的工作表现情况,使得年终评优和考核有据可查,以次提高学生干部的积极性,提升的工作业务素质,促进学生会的发展。

(二)学生会开展的活动要对校园文化有健康、积极的导向性

一流学生会要有敢为行学生组织之先,引领学生走学术思潮之风的气魄。搞活动切忌盲目性,而应持之以人为本、明确主题、把握脉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以培养同学校园文化归属感为着力点,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学生干部深入学生群体进行思想状况了解、掌握学生关注的热点,策划具有学生参与度高、活动影响力强的特色创新活动。

(三)学生会要真正起到学生之友、干部之校、师生之桥的作用

学生会是广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学生组织,各级学生会的理想工作模式应该是“校系两级学生会共唱一台戏”,形成一个统一的组织体系,发挥团队优势共同推进学生会的发展,让其成为学生之友、干部之校、师生之桥。要成为学生之友,就是要进一

步为同学成长成才提供广泛而温馨的服务,同时维护同学们的应有权益。要打造干部之校,就是要培养和建设一支思想坚定、作风正派、能力过人的高水平队伍。通过搭建锻炼的平台,日常点点滴滴的积累,达到培养的目的。要搭建师生之桥,就是要继续保持学校和同学们之间沟通的畅通,积极及时地将学校政策与同学意见进行收集整理上传下达。

责任编辑:吕跃武

上一篇文章: 谈一谈我校开展阳光体育的新举措

下一篇文章: 有些东西永远没有代沟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努力开创商贸旅游学校工作…[68]

市委市政府任命邓庆宁为惠…[139]

以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努…[64]

着眼国际职教,争创全国职…[51]

完善公共设施营造舒适环…[129]

最新5篇推荐文章

努力开创商贸旅游学校工作…[68]

市委市政府任命邓庆宁为惠…[139]

以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努…[64]

着眼国际职教,争创全国职…[51]

加强技能培训 冲刺更好成绩…[31]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服务大厅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8 惠州外贸学校站长:Xp07014816号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江北文华一路80号 邮编:516003 学校代码:8800290 电话:0752-2823066 传真:2823200

QQ:62829267

粤ICP备

第五篇:hpf新形势下的未来发展

新形势下的药店未来发展路径

2009年是医改元年,对于药店系统来说可谓五味杂陈。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实施、基本药物目录实施、基本药物价格调整、社区卫生机构数量增多、广州市普通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高毛利产品凸显的后续效应、多元化试水的尴尬、药店赢利模式不清晰、行业整合速度加快等,这些对药店系统来说都是新的课题?对于即将进入的2010年,作为药店系统的掌门人、操盘手或者部门经理来说,面对新形势您所在的药店有什么打算,未来该如何发展呢?

注:这是《中国医药报》要我们在近期内要完成的一个约稿。您能否在12月15日前完成后回邮给胡品福处(hupinfu@sina.Com)?电话:15801820102,800字左右。非常感谢!祝您新年快乐、工作顺利!(您可以针对其中的一两点写,也可以全部都写)

《见下面:

新形势下的药店未来发展路径

在经历了平价时代、高毛利运营术、跑马圈地的政变之后,老百姓的医药消费渐渐步入理性化,国家为进一步解决“看病难,吃药贵”的难题,新医改在2009年尘埃落定!

■ 医改新政,决战药店发展

新医改实施推行的最终结果是“全民医保”,对于医保药店来说是机遇;在执行最高限价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垄断周边商圈;但对于非医保药店,特别是单体店,无疑是生死关头,一是药品限价,毛利损失,二是非医保,大量顾客流失。医改下,新一轮的抉择已经上演……..

■ 新医改,新定位

据行业观察,全球药店经营模式大致可划分为两派: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多元化经营以及以德国和瑞典为代表的专业化经营。目前,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在内)普遍在学习美国、日本的那一套做法,而中国药店多元化经营的原版正来自于美国的多元化经营,但是,中国药店的多元化经营显然还没有达到美国的那种专业化程度。有人认为,当消费者的心理走向成熟之后,专业化服务的需求就会越来越迫切。那么,届时,药品零售模式的胜出者究竟会是谁?笔者认为,在新医改的政变下,中国药店的转型定位在多业态和多元化经营上,最终的药店领航者将体现多元化的便利和强有力的专业服务上。

■ 新医改,新战略

10月,湖南益丰大药房尚微个人护理用品店在上海开业,开创变革时代的组合新形态经营模式。在同一时期,中国海王星辰、湖南老百姓、云南健之佳等“权势”连锁以大健康理念集中向多元化展开攻势。老百姓并购湘潭海诚连锁32家门店、海王星辰进驻北京—并购2家小型连锁、国药控股国大药房的股资整合、以及新时期的药店联盟等等,中国药店以大型连锁的重磅圈地力度,将进一步加快市场洗牌。

■ 新医改,药店何去何从?

在医改的推动下,药店要提高竞争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经营定位

笔者认为大健康理念是药店的最终方向。药店在新医改和大健康的促动下,顾客群体将转向中高端、中青化的一族,我们应增加保健品类、医疗器械类、药膳类、个人护理美妆类等充实经营的多元化、差异化,以满足新时代的消费群体。 2. 专业力塑造和提升

在多元化经营中,专业尤其显得重要,我们应加大药师队伍的培育和补充,并根据门店定位可增设营养师、美妆顾问、保健师和理疗师;并在商品品类上体现专业的经营力和信赖度。

3. 品牌建设与药学服务延伸

品牌最能体现核心竞争力。要提升品牌的力量,使品牌增值,我们必须做品牌建设和延伸。海王星辰创始人朱丹在2009年中国药店高峰论坛的演讲中提到药店必须完成“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这一过程的演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我们应该学新医改的社区医疗保障单位,例如大量的、高频次的深入社区开展一系列健康服务、建立健康档案、跟踪回访等,完全迈过了由“被动式服务到顾问式服务”的变革。 4. 管理规范

GSP管理要求完全执行到位的药店不多,特别是在

2、3级市场,药品流通混乱,陈列环境不能保障药品质量,专业人员不足,甚至出现假药、劣药,这些严重威胁到老百姓的健康,我们应该规范GSP管理,增强质量管理意识,保障老百姓的健康安全;并严格执行国家医改政策,不伪避偷漏,给老百姓一个“放心”。 5. 拓展市场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药品年交易额在4000多亿元人民币,只是美国的1/10。可见当下的医药零售业,表面看起来连锁集中度日益提高,但实则未来还面临着进一步集中化的趋势。新医改方案提出“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以市场变革态势看,单体及小型连锁最终将被取而代之,最终的市场还是科学化的规模性连锁药店。

新医改,“狼来了”,我们在大变革的新环境下,要时刻准备着,中国药店还是在专业的力量上实现多元化!最终走向另一个大健康时代!■

注:作者

李宏伟

北京凌越峰科技有限公司

高级顾问

甘肃至仁同济专业药房连锁机构

营运总监

电话:15339863395

QQ: 844615846

上一篇:学校食堂错峰就餐下一篇:小学书法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