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特色安全文化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2024-06-06

培育特色安全文化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共8篇)

篇1:培育特色安全文化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培育特色安全文化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襄阳市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市安监局局长 张文斌

襄阳市位于汉水中游,辖3市3县3区和2个开发区,人口580万,是湖北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重要的工业辖区内高危行业点多面广,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建筑施工、道路和水上交通等高危行业应有尽有,机械、电力、纺织、轻工、建材、医药、商贸等非高危行业种类繁多,安全生产压力持续增大,安全监管任务日益繁重,逐渐构筑了具有襄阳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围绕发展抓安全,跳出安全抓安全”的新路子。

一、推荐安全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

随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安全事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和师傅预防工作,但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并未得到明显的改观,重特大事故仍然高发。据统计,我国近几年每年发生各类事故平均在80万起左右,年死亡人数平均在13万人左右,事故导致的伤残人员大致为70万人,因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在2500亿,相当于GDP的2%。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年均130起左右,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大恶性事故年均在15起左右,一次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大恶性事故每年至少1起。和谐社会,安全为先。各类事故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成为当今最不和谐的音符。

事故的发生除了同我们所处的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以制作、采矿等第二产业为主,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等客观条件有关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我们对安全文化重视不够,社会成员的安全素质低,安全意识差。据有关部门统计,各类伤亡事故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均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在安全生产过程人、机、环境三要素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形成浓厚的安全意识,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因素,也有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次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当前社会成员安全素质较低是我国安全法规难以认真执行、安全制度难以全面落实、安全方针难以深入贯彻的根本原因。建设安全文化的最基本的目标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只有提高了全民的安全素质,作为企业的决策者,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安全生产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在决策和生产经营中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实现安全生产的保障条件。作为员工才能遵章守纪,规范操作。作为其他社会成员才能具有成较强的自爆和互保意识。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在安全生产问题上政府与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之间长期存在的种种不协调,有效地预防事故。因而,如何强化对安全文化的认识,积极倡导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安全文化,今儿有效遏制事故发生,是值得我们积极探索和深刻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优秀的具有显著时代和大方特色的安全文化,并不断将其推动和发展,就必须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在具体实践中着力从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培育企业典型,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我们分行业、分类别、有重点地扶持和推动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典型引路来营造全市企业安全文化的大气候。湖北卫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生产民爆器械的高危企业,近年来,我市在各种安全生产宣传活动中为该公司提供舞台,并建议公司对在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员工实行重奖重用,带动企业全员学习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推行人性化管理,对员工爱在先、管在后,关注员工尊严,倡导体面劳动。通过积极指导和精心培育,卫东公司借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契机,以安全为切入点,以班组为平台,形成了独特的“用心关爱员工,用爱回报企业”的企业安全文化和以公司董事长顾勇同志姓氏命名的“顾氏管理法”,公司也步入了安全、和谐扩张的良性发展轨道。枣阳化学工业总公司开展“你查隐患我奖励”活动,提出了“宁少产值一个亿,不可伤亡一个人”的口号,引导员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东风康明斯、中铁一公司、天鹅油漆、润阳新能源等一大批企业也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理念,这些共同构成了我市的企业安全文化圈。

(二)培育社区典型,积极构建安定和谐的社区安全文化。我市在抓好企业安全的同时,致力于营造整个社会的安全文化氛围,从全市大局着眼,从城市基本单元——社区着手,逐渐培育了襄阳市特有的社区安全文化。施营社区是位于我市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居民小区,辖区企事业单位较多,近几年通过开展安全生产示范社区、安全中心户、安全家庭等创建活动,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和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五大工程”、打造“六大中心”。“五大工程”即育民、利民、富民、平安、靓丽工程,“六大中心”是安全防范中心、文体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社区公共服务站,并通过社区网站、社区广播、社区刊物、宣传栏、警示牌等载体,强化安全法规和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经常举办社区安全演练,小区居民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安全和谐气氛蔚然成风,成为我市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典范。

(三)培育人物典型,积极构建人人参与的社会安全文化。在推荐安全生产工作中,我市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从基层发掘、培育和推广模范带头人物。周全意同志作为普普通通的一名矿山安全监管人员,18年如一日,天天在矿区奔波,与矿工们打交道,不放过每一个安全隐患。通过对他这些平凡事迹的整理报道,却起到了影响一片、带动一方的社会效果。他先后被评为2009全国安监系统先进个人、省级劳动模范、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感动襄阳十大人物,省安监局、市委宣传部先后做出了向周全意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国安全生产报》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树立了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正面形象。在周全意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下,我市安全生产工作领域正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先进标兵,人人参与安全生产工作的文化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三、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度思考

安全文化的倡导和弘扬是实现安全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效果不可低估。安全文化建设是管理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安全文化建设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途径。但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从长计议、持之以恒,通过多种方式使安全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持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事故多发状态,走出安全生产困境。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弘扬先进文化理念。

安全文化建设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安全发展观。切实把安全发展的能力提升到加强和改进执政能力的高度来把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摒弃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矛盾的错误观念,树立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理念。有的人油漆少数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认为安全生产既花费时间,又浪费人力,还要增加投入,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无论是从全社会来看,还是就某个企业而言,一方面,只有形成了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才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和生产的效率,才能增加全社会或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只有大家都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才能通过全员的主动、积极参与,降低和减少事故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才能大大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经济效益。可见,安全生产能够创造和谐平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减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效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的保障地位。因此,要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强大舆论氛围,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抓经济发展是政绩,抓安全生产也是政绩”“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等观念深入人心,彻底摈弃“要钱不要命”“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生命”等错误的安全观,使公众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接受了先进安全文化的熏陶和渗透。

(二)着力构建广泛的安全文化传播体系。

1、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安全宣传教育网络。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宣传工作的领导,形成党政工群齐抓共管的安全宣传教育体系,构建政府支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企业和基层为支点的安全宣传教育网络,促进安全文化传播体系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强安全新闻报道工作,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作用,加强安全新闻宣传,开办安文化专栏,强化舆论监督,及时曝光安全事故和各种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增强安全工作的透明度。

2、不断推动全民安全教育体系的建立,初步形成较为健全的全民安全教育网络。要将安全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开设安全知识课,强化中小学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鼓励大专院校、职业教育中心和其他专业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开设安全专业课程,加大安全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确保具备与工作相适应的安全知识和技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管理需要。

3、大力开展安全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路的作用,在全市全面开展乡镇社区、企业、校园安全文化示范点建设工作,构筑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平台,不断探索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4、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要大力开展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通过安全文艺演出,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文艺作品创作交流等形式,不断调动群众参与安全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大力弘扬安全文化。

(三)切实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

1、切实处理好安全文化建设与创建文化大市间的关系。安全文化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互相联系的,安全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是安全文化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处理好安全文化建设与创建文化大市场之间的关系,将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到创建文化大市的各项工作之中,与创建文化大市工作统筹安排,做到同步发展,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加大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投入。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安全基金的投入力度,用于支持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解决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问题。在加大政府对公益性的安全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还要广开渠道,积极引导企业资金、社会资金参与安全文化建设,扩宽安全文化建设资金渠道。

3、严格安全文化创建活动的考核工作。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责任,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对安全生产考核的范围,作为考评安全工作的依据之一,在安全考核中予以兑现,对工作情况好的,要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差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取消评先树模资格。

(四)切实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

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领导是关键。党政有关部门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是组织各社会单位、社会成员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机构。党政有关部门要在充分认识安全文化作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文化,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其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推动作用。

总之,安全文化的倡导和弘扬是实现安全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效果不可低估。安全知识和技能,以安全文化的形式、方法、手段,通过潜移默化,以最平凡、最有效、最深刻的安全文化内容及活动方式来影响全民的安全思维,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安全文化是由人民创造和发展,同时又用其保护和关爱人民。保障安全与健康,关爱生命,尊重人权是我们追求的时代文明,也是安全文化的真谛。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世界,同时也发展和繁荣了安全文化,这是新时代我们共同义务和神圣责任。

篇2:培育特色安全文化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电力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特别是在人类社会进步的今天,社会经济活动与电力供应的关系十分密切,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稳定不仅是电力企业自身的重点工作,也是涉及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回顾电力发展的历史,从1973年7月13日纽约大停电、2004年8月14日美加东部电网大停电到最近莫斯科的停电事故,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化、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停电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远远大于对电力企业自身的影响和损失。所以,电网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在已经实施电力改革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电力工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它和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有相同的部分,它都遵守商品交换的普遍规律,但它客观存在着一个特殊的规律,即电力商品的价值转化是通过电网的稳定运行来实现的。

我们电力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已经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两票三制、安全生产奖惩规定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了落实,但不安全因素、事故仍然不断地在发生,这对我们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回顾和分析我们电力行业所发生的不安全事件、事故,可以发现在规章制度健全的企业仍然存在人与制度结合的差距,这就是在管理学上所称的非管理因数。那么,如何建立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来解决制度与人的结合问题?

在企业管理方法的发展与实践活动中,首先发明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的发明和实践解决了工作效率的问题。但不安全因素、事故依然存在,因此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又提出和建立了以工作流程、制度、标准为主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这对提高和改善工作质量、人机对话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管理学上“人”并不再是一个被动因素,人的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事件的最终结果。因此,在上个世纪末期,人们在研究了“人”的行为和社会属性后,提出了在企业管理中运用文化管理的方法来彻底解决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对于我们电力企业来说就是培育安全文化,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安全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劳动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尤其是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本质:安全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全过程,无论是现代工业生产还是远古狩猎,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也就是更好地活着。为了更好地活着,就要劳动,就要工作,就要与非人类的一切物质或精神以及人类之间进行接触、融合,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生命安全问题:工作、劳动效率提高越

快,安全保障系数就越低。如何找准安全与效率的最佳结合点,在保证安全的状态下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并形成一种既约定俗成,又不断创新完善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这就是安全文化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安全文化的本质所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人的生命健康角度,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来保证安全的文化观,是包括所有企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追求的方向。

安全文化的目的,就是形成最大限度的保证工作(劳动)效率和安全系数在临界点以内稳定状态的共识,也就是在尽量避免人身和非人身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于一个电力企业来讲,任何避免人身和非人身事故的政策、制度、机制、措施和方式、方法,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就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目的和作用发挥的落脚点。基于此种认识,要发挥好安全文化的作用,就要首先了解事故发生的根源。一般而言,事故发生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为原因(如习惯性违章、检修质量等);另一种是非人为原因(即纯粹由于非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因。例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为什么讲是非人为原因呢?因为在电力生产中,事故大多是人为原因直接或间接造成的,而非人为原因在电力生产事故中的比例相当少,除了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外几乎没有。例如在电力生产运行中,有人说设备质量、污闪事故是非人为原因,但事实上这也属于人为原因。之所以存在以上误区,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没有达到能够准确预见这些非正常现象的能力,而这些安全问题,正是由于人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而造成或影响的。因此,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抓住了“人”的问题,安全工作也就迎刃而解,而安全文化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保证。明确了事故根源和解决这个根源的途径,也就明确了安全文化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

所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求企业要充分发挥人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和能动性,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并自觉遵守执行。为了建设好、使用好安全文化,我们要重点健全完善以下几个机制、方法和手段:

一是完善安全生产战略指导机制,用安全生产制度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在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和南方电网安全生产“一号令”的前提下,必须建立符合贵州电网实际的安全生产方针,同时根据不同时期有相应的安全指导机制,如我们长期开展的“反习惯性违章”、“安全性评价”、“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制度”、安全生产“讲清楚”等制度,明确了安全工作的主攻方向和战略方针,做到了安全工作有的放矢,为最大限度发挥“人”在安全工作中的能动性奠定了基础。

二是完善安全目标考核机制,提高安全文化持久性。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建立可行的目标考核机制,让干部员工始终保持一种丝毫不放松、不麻痹的思想状态和责任感。例如我们根据电力行业的规律、特点,制定一个或更长时期的安全考核目标。同样,每个单位都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目标和考核措施。目标及考核措施确立得科学合理与否,对于企业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意识影响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左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能否持久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是完善安全理念宣传方法,提高安全文化的深入度。企业安全文化能否最大限度得到员工认可和认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各种安全理念宣传渗透的效果。各种符合企业生产特点的安全理念在挖掘、提炼、推广、渗透之前,只是被企业少数人全面掌握,而要变成全体员工的共识,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理念渗透机制和措施。要建立完善宣传渗透方法,在将各种安全理念、警句汇编成册的基础上,要求每天班前、班后进行学习讲解,自觉指导并运用到安全生产中,同时定期开展理念渗透专题研讨、讲座、交流活动,提高员工对各种安全理念的认识程度,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兑现。通过这些制度约束和柔性引导,使广大员工对安全的认识得到不断飞跃和提高,从而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层次得到有效提升。

四是完善安全制度落实机制,提高安全文化执行力。安全文化的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对各种安全制度措施落实能力的建设。严格讲,员工的行为是靠制度约束的,一个再好的安全制度,员工不执行,干部不监督、不落实,就体现不出制度的严肃性。长此以往,员工的不规范行为将养成习惯,这就给事故的发生造成最大的可能。因此,在加强安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强化安全制度落实机制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健全并严格执行系统的目标责任、监督考核和落实兑现保障体系,不断强化干部在安全生产业绩中的综合考评,并与相关管理干部的奖励分配挂钩,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从而促进员工自觉遵守各种安全制度措施和行为。

五是完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员工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和安全操作技能的提高只靠制度管理和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必须根据员工整体素质的实际情况,在员工业务培训上,不断建立完善《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特殊岗位工种培训管理规定》、《新工人业务培训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业务培训机制,采取知识考试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达不到考核要求的坚决不能上岗,以此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

在安全宣传教育方面,应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并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及网络、电视、板报、宣传栏、安全文化长廊等进行宣传教育。例如,坚持人性化教育,创新并推广班前会、员工祝福、亲人嘱托、“三违”罚款单家属签字、“三违”讲评、亮相等方法,同时注重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开展了党员身边“无事故”考核竞赛、安全流动红旗、安全知识竞赛、有奖问答、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安全座谈以及征集安全漫画、安全警句格言、举办安全签名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促使员工积极学业务、练本领、掌握安全技能,使“我要安全”变成了员工的共识和自觉行为,有效提升了企业整体安全文化水平。

六是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在生产活动中能形成“自控机制”。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在生产中形成安全文化场,这个场以“安全第一”的观念作用于生产中的每一个人,如果我们建立起浓厚的安全文化环境,不论决策层、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都会在安全文化场的约束下规范自己的行为。关键是各级领导首先从自己做起,严明纪律,作业人员违章违纪任何一个发现的员工都主动进行纠正,对新工人严格按标准化动作培训,动作不合格一律不能上岗,一丝不苟地培养全体员工遵章守纪的习惯,在公司范围内形成很强的现代安全文化场,使每个进入公司的人员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职工遵章守纪的行为,而不愿做出违章违纪的言行来。

安全文化的建设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凡是脱离安全生产的行为都会被它拉回到安全生产的轨道上来。在生产中违章作业发生了事故,人们在分析违章的原因时常说:“违章者缺乏遵守安全规章的自觉性”。这自觉性就是人的意志品质,是指人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目的和意义程度的大小,由于这一区别,人们即使面临同一个环境却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支配行为能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的安全文化素质。人们有了高度的安全文化就会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之一;理解安全在改革开放中重要地位,体验出“伤亡是不能用经济效益弥补的”这一观念的深刻涵义;感觉到自己对自己、自己对他人安全应承担责任;进而明确自己的安全规范。安全文化把安全的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上升到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上升到成为激励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动机,调动人的潜能、理想、抱负和意志,主动自我完善“安全第一”的观念。

篇3:论企业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构建

笔者认为, 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指企业通过安全生产的制度化建设, 规范化管理, 企业安全文化的培育等措施, 强化安全管理, 使企业在一个时期或更长时期内, 少发生或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有效地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 使企业安全生产的态势处于可控状态。建立健全企业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 是抓好安全生产, 实现“全面负责”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因此, 必须在多方面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1 确保设置安全管理机构, 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企业必须按规定设置安全管理机构, 并配备注册安全主任, 加强注册安全主任的培养, 增强专职安技员力量。除此之外, 还要通过实施安全督导员制度, 加强安全督导, 加强安全督导员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努力培养建设一支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 懂安全知识和规范, 掌握安全技能, 有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单兵作战能力的基层骨干队伍, 从而加强对生产过程不安全因素的检查, 及时发现存在问题, 并把此项工作作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来抓。

2 落实企业各级领导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作为生产经营单位, 企业必须依法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在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的基础上, 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制定各级领导的安全管理职责和所有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 要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并保证不管企业如何改革, 机构如何调整, 人员如何变动, 都要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

3 建立完善宣传教育体系, 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

要将安全生产教育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严格遵照国家和省市关于安全生产教育工作的各项规定, 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工作, 在坚持“三级安全教育”的基础上, 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培训, 并形成制度。可分三个层次对管理干部和广大员工进行安全责任教育。第一个层次是对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人, 通过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 进行安全责任教育;第二个层次是对各级管理干部进行安全责任教育;第三个层次要对广大员工进行安全责任教育。使各级领导不只自己具备安全生产意识, 还懂得且主动采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对职工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培养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在安全意识教育中, 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典型案例、警钟长鸣”, 抓好“遵章守纪、按章操作”等宣传教育, 使广大职工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内容, 做到知其任, 明其责, 尽其职, 增强职工的安全生产素质, 提高防范安全事故和应急救援的能力, 从而形成有效且可持续改进的教育机制, 在思想意识上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4 切实增强安全检查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从预防着手, 发生事故后的检查、处罚和补救都不能免除事故造成的对国家、对集体、对个人、对家庭带来的危害和身体、心理上的伤害和创伤。因此, 要着重于事故的防范, 这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安全系统的、有效的检查是发现事故隐患, 控制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企业要形成规范的安全检查制度, 在落实上级规定的安全检查内容、形式和频次等要求的基础上, 企业要积极创新安全检查模式, 理论首先检查制度要创新, 定期组织各单位安全主任进行巡检、互检, 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汇报处理;第二, 检查形式要创新, 做到每次检查有针对性, 有方案, 有结果, 有反馈;第三, 检查的内容要创新, 不但要查一些明显存在的隐患, 还要查安全各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缺陷等潜在的安全隐患。另外, 检查的组织和效果考核方案也要进行创新。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 及时进行整改, 要实行“三定”, 即:定责任、定时间、定措施, 限期把存在问题和隐患进行全部整改, 确保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5 健全完善安全责任考核和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要搞好安全工作, 离不开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为此, 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责任奖罚机制, 如通过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 设立用于安全生产专项奖励基金, 对完成目标任务, 安全工作搞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于安全责任落实差, 安全工作搞得差的单位给予处罚, 必要时给予黄牌或红牌警告。

6 健全和完善安全责任追究机制

发生各类事故时, 要认真组织调查分析, 对于连续发生事故或发生重大事故的单位要给予重罚, 按“四不放过”原则追究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首先从各级领导责任查起, 把安全工作的好坏直接与各级领导利益挂钩。在此基础上, 对各类事故的责任人也要进行责任追究, 把各项安全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7 坚持以人为本, 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一方面, 要通过宣传、教育, 特别是本单位以往典型事故案例教育, 条件允许时可让事故的当事人现身说法, 使职工在心灵深处受到震撼, 加深对遵章守纪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创建群体安全意识, 结合适当的奖惩等手段, 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 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 增强安全意识, 改正不良行为。

另一方面, 要抓好反习惯性违章行为工作。习惯性违章行为有两类, 一类是个人习惯性违章, 另一类是群体习惯性违章, 个人习惯性违章如不及时加以控制, 就会蔓延成群体习惯性违章。因此, 要从制度上、职工心理等方面分析习惯性违章行为形成的原因, 采取教育、奖惩、教化等办法进行治理, 不能让习惯性违章成为一种风气。

在加强职工遵章守纪的教育基础上, 加大执行力度, 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 转变为自觉做到“三不伤害”, 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 使“人人事事保安全”在企业内部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 还要鼓励理论探索和应用, 结合信息化管理, 促进安全文化发展。企业虽然不是开展理论研究的单位, 但通过理论的学习探讨和应用, 可以开拓安全管理人员的视野, 提高其思考问题的深度, 从而使企业安全管理能做到与进俱进, 不断发展创新。因此, 企业要从高层领导开始重视, 搭建一个方便广大安全管理人员乃至广大从业人员进行交流、沟通的平台, 从资金、时间和精神上提供有力支持, 鼓励企业安全管理学术交流, 结合信息化管理, 利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安全生产实践, 使其成为安全生产不竭的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力, 在确保职工、群众安全和身体健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当前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已经有了很好的法律基础, 我们相信, 作为安全生产主体的企业, 要将自己置身于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框架之下, 研究安全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 研究安全本身的效益效应,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定能真正得到控制。

摘要:针对国有企业安全生产特点, 探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达到有效控制事故, 实现安全生产的途径。

篇4:培育特色安全文化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榆林位于陕北,接壤陕甘宁蒙晋五省区,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资源富集,足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陕西经济快速增长一极,也是全围各类高危行业集中地区之一。境内有危险化学品企业642户、生产煤矿292处、电力企业41户、非煤矿山企业600户、运输企业167户、建筑企业137户、输油气管道1万多公里、等级以上公路2.4万公里、机动车辆40多万辆、压力容器3800多台、地质灾害监控点904处。榆林安全生产责任重大,榆林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力度更大,创出先进经验。

按照“政府大力引导,社会广泛参与,企业全面开展”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工程。

2008年以来,榆林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决定》、《榆林市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实施意见》,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市级安全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将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按季度召开联席会议精心指导,按县、区属地和行业部门主管原则,年初明确落实责任目标,年终考评兑现奖励。二是建立文化建设经费保障制度。市、县两级安全文化建设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企业全部落实安全文化建设经费,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安全文化建设。三年来,榆林累计投入安全文化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三是建立全民安全教育体系。依托榆林学院培养了200多名安全管理人才,建立市级安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对市、县260余名安监干部进行在岗培训;依托全市各类安全培训机构举办各类培训班224期,培训安全管理和特种作业人员1.5万多名;培训400多名中、小学校长校园安全知识;依托114个乡镇农民工安全培训基地培训外出务工人员5万多名。四是开展安全文化宣传普及。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各项安全专项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全民安全教育培养出的各类人才资源,加速传播安全文化进企业、校园、社区、村庄、家庭,大力宣传普及安全法规和常识。营造了浓厚的安全生产、生活氛围。榆林连续四年荣获“全同安全生产月活动优秀单位”称号。五是开展安全文化示范点创建。全市698个行政村和社区设有安全文化宣传员,222个乡镇、办事处设有安全文化管理员,20多个行业、1800多户企业都有安全文化建设机构。全市设立市级、县区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点分别为72个和380个。榆林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在全国安监行业带了好头,国家安监总局要求榆林率先建成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工作方针,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近年来,榆林市先后出台了《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实施办法》、《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关口前移办法》和《黄牌警告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从政府到企业“一把手负总则,分管领导分工负责,职能部门依法监管,企业责任落实到人”的安全责任体系,实行安全生产“一票甭决”和“黄牌警告”。并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依法追究事故相关人员责任,仅2009年立案调查处理事故439起,党政纪处分27人,追究刑事责任23人。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和“黄牌警告”的做法得到陕西肯定和推广。

2005年以来,榆林把道路交通、煤矿、非煤矿山、民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13个重点行业领域作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重点,共排查冶理事故隐患5万多项,取缔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经营单位700多户,有效遏制了重特大事故发生。2010年,榆林开展打击非法生产经荷建设行动共打击“黑煤窑”13个,关停证照不全企业34个,查扣“三无”车辆892辆,查处各类违法行为1345起,进一步消除了事故隐患。

2008年以来,榆林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各县区财政预算安排100至300万元安全生产专项基金。在加大安全生产监管的同时,安全技防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在加油站推广安装了5000市方米阻隔防爆材料,在高速公路重点区间建设了测速系统,在所有煤矿启动坑口监控系统,在18处煤矿采用长壁式外采和皮带运输,完成了85处煤矿双回路供应改造,牛产矿井达标三级32处和二级11处,在120户采石(砂)企业推广中深孔爆破技术,雨箭炸药和烟花爆竹集中存放处配置安装了探测仪,先进技防装备在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榆林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有效保障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连续五年被陕西省政府、连续两次被同家安监总局分别授予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建立“市级主导、县区和部门配合、企业支撑”的预案体系,有效提升安全应急救援能力。

2007年,榆林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制定了《榆林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实施办法》、《榆林市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害的自然灾害预警工作机制》,对全市650家雨点生产经营单位7类736个危险源进行了普查和登记,建立了重大危险源数据库,绘制了,重大危险源分布图,督促指导市级职能部门、12县(区)、20多个重点行业及各类生产经荷单位制定完善事故应急预案2000多个,覆盖率达100%。

2008年起,榆林为市应急救援中心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先后配置了集卫星数据通讯、计算机、摄像、传播、强化照明等一体的特种面包车和越野指挥车,纳入计划修建3000多平方米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大楼和综合培训演练基地,基本实现了全市应急管理网络化和应急远程控制。12县区和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有8支专业消防队、7支危险化学品企业和3支专业矿山救护队新购置了现代化装备。按照有偿服务和对口使用原则,榆林对现有企业应急救援力量进行整合,建立了全市统一协调指挥的应急救援体系,提升了应急救援能力。

篇5:监管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严格管理与文明管理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对服刑罪犯实行严格管理和文明管理,不仅为监狱的法律属性,本质职能所决定,而且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进步性,体现了我国监狱执法的人道性.严格管理是文明管理的必要前提和可靠保障,文明管理是严格管理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及外延的必然要求,两者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刑罚效应,促进罪犯改造.从监狱管理视角剖析;严格管理和文明管理同为监狱对罪犯实施管理的基本原则.严格管理强调的是民警对罪犯的管理应当严字当头,并且这种从严要求要落实到罪犯刑法改造的各个环节之中.具体的说,所谓从严管理,一是要严而有据,即必须有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二是要严而有理,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摆事实,讲道理和以理服人的做法;三是要严而有节,即在对管理目标作出具体分解的前提下,应考虑罪犯群体可能的接受程度,采取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并设定程序渐进,分步达标的操作标准;四是要严而有度,即严禁对罪犯打骂,体罚,侮辱,虐待.而文明管理强调的则是民警管理罪犯应当运用科学,文明,人道的方法手段,不仅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而且不能损害其合法权益.严格管理和文明管理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渗透,不可或缺的辨证关系.正确处理这两者关系,关键要端正执法指导思想,准确把握好一个度.民警严格管理罪犯,千万不能忘记他们也是人,而文明管理罪犯,又应牢记他们又是触犯法律受到刑事制裁的特殊对象.换言之,民警必须坚持“严不过人,宽不过囚”的行刑理念,同时应具备驾御监管改造工作,熟练应用各种手段的基本功.如果一味强调严格管理而忽视文明管理,或以为严格管理是越严越好,甚至非要对他们采取“以毒攻毒”的手段不可,则势必物极必反,有百弊而无一利.反之,如果片面强调文明管理而疏于严格管理,或以为监狱管理罪犯可完全套用社会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甚至认为只有对他们多施仁慈,人性的善举,与其和平相处,与狼共舞,才能唤起罪犯重新做人的良知,才能感化他们,同化他们,改造好他们,则难免付出沉痛代价,导致监狱无宁日,社会不稳定的后果.二,人道主义和依法惩罚

对罪犯实行人道主义,最重要的莫过于民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改造人为本,坚持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执法理念和执法完成.客观的说,民警不断提高依法行刑,改造罪犯的事务能力,千方百计将昔日的罪犯改造成建设者,把这些消极因素尽可能转化成积极因素,这就是最大的人道.同时,监狱积极营造有利于罪犯弃旧图新,改恶从善的氛围环境,努力维护罪犯的合法权益,尊重合法权益,尊重人格尊严,关注实际需求,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持之以恒的为他们指点迷津,凡此种种也都是对罪犯实行人道主义的实质利好,并能使他们感受到改造好的希望和改造好了就有前途.而对罪犯依法惩罚,广义上是对所有罪犯都要依法收押,强制管理,而狭义上则是针对那些顽固,坚持犯罪立场,不遵守监规队纪,不服从管理教育,不愿参加劳动以及抗拒改造,寻衅滋事,哄闹监狱,故意犯罪的罪犯,民警一定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即使而又准确地该严管的严管,该惩处的惩处,该打击的打击,决不能心慈手软施“仁政”.非如此,监管安全无法保障,改造秩序也不能维护,而且对那些真心接受改造,愿意重新做守法公民的罪犯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正确处理人道主义和依法惩处的关系,关键是要坚持监狱对罪犯依法惩罚直接体现监狱的本质属性,而对其实行人道主义则无论如何地都不能离经叛道,不能有悖于监狱本质只能的凸现.由于监狱人道主义是罪犯在受到刑法制裁的特殊环境中,是罪犯权益被依法限制或被强制剥夺自由的法定前提下实施的,因此,对罪犯改造的处遇,应针对不同对象,在不同时期应区别对待.有些从宽的政策只能有条件的在那些确实需要并且可以依法操作的部分罪犯中实行,而不能不区别改造表现好坏,对不同对象“阳光普照”.常言道,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没有严就没有宽,只有宽严结合,刚柔相济,才能扶正驱邪,抑恶扬善,真正体现法律于政策的威慑力.三 强制约束与自助自律

罪犯一旦收押入监,监狱首先要对他们依法强制约束,并坚持严格的狱政管理,从有形的,循序渐进的规范训练着手,持续不断的对他们实施教育改造和劳动改造.鉴于罪犯外露的恶习劣迹及其内在的丑陋的犯罪思想.犯罪心理并非于生具来,而是后天积弊聚成的,是受恶性环境与不良文化长期作用影响的结果,因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只有在监狱强制约束的前提下,经过民警“反复抓,抓反复”,才能逐步地从不自觉再到基本自觉的接受改造,这是一条已被无数事实证明的客观规律.监狱对罪犯的强制约束既有法律强制,也有行政约束.如“罪犯在服刑期间故意犯罪的,依法从重处罚:”罪犯有<监狱法>所列举的破坏监管秩序情形之一的,监狱可以给予警告,记过或者禁闭.除此,司法部颁布的<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等均属于对罪犯实施法律强制和行政约束的制度和措施.监狱改造罪犯,光靠强制约束,只能使他们表面上服从中连声称诺是不行的.罪犯真诚的接受改造,首先要铲除那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犯罪思想,同时还要坚持启发思想觉悟,持续不断地灌输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自觉改造的内驱力,惟此才能最终促使罪犯实现自我“扬善”,否定旧我,重新做人.助人自尊,帮人自立,叫人自新,育人自强,这可谓监狱民警对罪犯聚焦教育改造,精雕细刻育新人的最高境界.正确处理强制约束和自助自律,监狱民警需把握以下三个重点:其一是必须明确强制约束是自助自律之保证的深刻含义.如无依法强制约束在前,罪犯绝不可能将他助变为自助,将他律变为自律.其二是必须明确强制约束针对的是所有服刑罪犯,而让罪犯自助自律却只能在那些经过一段书简改造,对自己罪行有所认识的对象中先实施摸索,并在取得成效后方可逐步扩大范围.其三是必须明确强制约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罪犯的思想转化和行为矫治,而只能以此为前提,通过可行性的规范训练与道德性的教育养成相结合的反复积累..方能在更广范围与更深层面将犯群中的自助自律纳入健康轨道.四 揭露批判与尊重人格

监狱的根本职能,是依法惩罚和改造罪犯,督促入监罪犯尽早明白自己的身份,切实知2自己是犯了罪且正在接受国家法律制裁的人,继而引导他们走向认罪伏法,改恶从善的人生新路,这是监狱民警丝毫不可怠慢的工作职责,欲达此目的,揭露批判罪犯罪行及其反改造言行.欲达此目的,揭露批判罪犯的罪行及其反改造言行,客观分析其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时机地引导帮助他们深挖犯罪思想根源,更是监狱民警必须练就的一项改造工作基本功.对罪犯的罪行及监狱内的违纪行为,该揭露的却不予揭露,该批判的却不知批判,甚至为求稳怕乱,任凭错误的东西蔓延,泛滥而不顾,必将严重的危害监狱工作的健康发展.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要把犯罪的人当作人,对他们有点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当然也要有所批评.”这段话将了两层意思.其一是讲罪犯也是人,既然是人,监狱民警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而“对他们有点希望”.这就是尊重罪犯人格,对他们讲人道的具体表现.同时罪犯作为“犯罪的人”.监狱民警必须对他们“有所帮助”,“有所批评”.否则,他们是不可能醒悟,改邪归正的.当然民警对罪犯帮助的出发点必须与人为善,着力点是引导他们改恶从善.而民警对罪犯的批评切忌以权以势压人,更不能以力压人,必须坚持摆事实,讲道理,并要十分讲究针对性和有效性,且最终的落脚点是促使他们回归社会后做守法公民.五 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

篇6:构建校园安全长效机制之我见

近期,学校校园安全让人牵挂揪心。国内个别地方接连发生的几起恶性校园安全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引起我市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那么,我市的校园安全制度是否健全,校园安全工作是否到位,校园安全环境是否得到保障,这些时刻牵挂着广大孩子家长们的心。最近,笔者就此对我市部分学校进行了探访,发现大多数学校提高了校园安全防范等级,外人很难进入校园。但让笔者感到,在加强校园防范措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同时,亟待建立校园安全的长效机制,避免集中整治“一阵风。”

于是,为了给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创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全力构筑安全壁垒,撑起校园安全蓝天,除了形成“部门协作、学校配合、师生共建、全员参与”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网络之外,我们还要注意解决造成校园一些复杂的深层次问题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这些大量的工作急需我们努力去做,而且还要竭尽全力做好。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单纯从应急的角度去防范,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严厉打击侵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加强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大力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整治,认真排查安全隐患,做到立即整改、及时消除;完善校园安全设施,进一步做好校园本身的安全防范工作;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加详细、具体的实施办法,同时针对安全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在人防、技防、物防上落实整改,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长效机制,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安全的环境。这是因为,校园安全工作涉及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是保证教学稳定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对此,作为一名本报通讯员和秦州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由衷希望各级相关部门要把学生和幼儿的安全作为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要沉痛吸取国内多起恶性校园血的教训,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明确职责,狠抓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确保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

与此同时,笔者强烈呼吁亟须建立校园安全长效机制,建议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加强防范。一是加强内部管理,确保校园安全。只有从内部强化安全防范措施,才能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学校在加强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应当从内部建立健全门卫治安、安全教育、安全督查、学生接送等各项制度,并进一步明确责任,真正把各项安全制度落到实处。又要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周边环境治安秩序的整顿和治理,力争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校内和萌芽状态,消除安全隐患。二是建立长效机制,构筑安全壁垒。校园安全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防范就更应该注重长效,变应急处置为长效管理。在笔者探访中了解到,现我市有些学校难免对校园安全工作采取“应急”手段,常效机制不够健全,这种

篇7:培育特色安全文化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XX市教育局副局长 XXX

学校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科学的安全事故防范体系,是一个能使安全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建立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立足点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方针。

一、构建良好的学校安全工作环境和管理体制

学校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工作在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构建良好的学校安全工作环境首先是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和关注学校安全,把它摆在一定的位置,实实在在、持之以恒地列入整体工作中,这是解决良好学校安全工作环境问题的关键;其次是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对学校安全的认识是否到位,是否把保障学校师生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是否有紧迫感,这是良好的学校安全工作环境形成的主体;第三是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是否理解、配合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是否真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切实履行应尽的义务,这是良好的学校安全工作环境构建的基础。

在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的基础上,要着力构建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首先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其次是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及其学校,领导、职能机构和相关人员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第三是是学生家长必须积极参与,并切实履行相应的管理责任;第四是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安全管理。各级政府要给予经费和人力上的保障。

二、构建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和工作队伍

学校安全涉及社会、家庭、学校,从具体工作来看涉及学校建筑物、食品卫生、消防、师生集体活动等方面,这充分说明学校安全工作的复杂性;从管理对象看,主要是学生,而且大部分是未成年人,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自我克制能力不强,需要进行教育和引导,这体现了学校安全工作的艰巨性;学校安全随教育的产生而产生,随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这证明学校安全具有长期性。这样的工作,没有强有力的、专门的、常设的机构和工作队伍进行综合协调,统筹规划,监督实施是不行的。构建工作队伍尤其要注重队伍素质建设,要有建设队伍素质的有效措施和制度保障,当前必须要解决学校安全管理队伍不专业、安全管理知识不系统问题。

三、构建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和安全教育体系

一是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的原则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二是在政府领导下,全面落实各职能部门的责任;三是教育部门及其学校,要把责任落实到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四是发挥教育的引导功能,明确家长应该承担的责任。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安全教育是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形成的主要方式,是实现学校本质安全的必然途径。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事关学校安全,更事关社会安全生产和社会文明进步,必要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安全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社会安全教育,即每个社会成员要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意识,对学生的不安全行为,要切实履行教育和规范的责任;二是要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科学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教育;三是家长要要切实履行学生监护人的责任,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安全教育的内容;四是在其他学科融入安全教育内容。安全教育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明确的层次要求、教育原则和实施方案。

四、构建安全防范机制和隐患整治机制

学校安全管理就是要调整规范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关系,使之符合预定的目标,达到确保安全的目的。防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防范制度应该包括涉及学校安全的危房、食品(饮水)、消防、危险化学药品、师生集体活动、治安保卫、宿舍等方面。要在全面分析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基础上,构建切合实际的、对事故防范具有预见性、超前性、可操作性的制度。

隐患是一个动态的事物,旧的隐患整治了,新的隐患可能又产生,构建安全隐患整治机制,就是要建立及时发现隐患到彻底整治隐患的一套办法或者说工作程序。一是确定发现隐患机制,明确谁去检查发现隐患,责任必须具体到人,发现隐患后要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和领导;二是明确谁去整治隐患;三是隐患整治经费如何筹措,如何保证整治经费及时到位,并有效使用。隐患整治经费筹措可以参照《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决定》的规定,建立安全隐患整治准备金,政府投入解决重大安全隐患,教育系统应该设立安全隐患整治准备金解决一般隐患,资金进入专户集中管理,根据隐患产生危害可能性,分轻重缓急,统一安排调度使用,同时建立严密的使用监管措施。

五、构建安全常规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安全无小事,通过细致的工作过程,落实对各类隐患的监管。安全常规管理机制一是日常隐患排查及处置,对学校建筑物、食堂(含饮水)、消防、集体活动、学校内部治安状况等的日常监管。二是构建监管督察工作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监管督察工作由谁去执行;二是保证监管督察工作到位,如果不到位和对监管督察出来的问题置之不理,要明确如何进行处罚,因此而造成安全事故发生应该承担责任;三是保证监管作用充分发挥,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不能一查了之,要跟踪管理,直到解决。这些是学校安全重要环节,必须要切实落实。

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促进工作的重要方式,给被考核单位一个评价不是目的。考核评价机制要有阶段性、层次性,不能一劳永逸,要根据工作的进展、重点等适时调整,才能保证考核评价机制作用的发挥。

篇8:企业如何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现结合工作实际,就建设“5 000万t”大油田进程中,如何构筑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分析如下。

1 不断创新安全文化,构筑安全生产的思想平台

只有从系统上进行全面的安全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才能解决高风险企业系统的脆弱性,以及公共安全管理的缺陷。

1.1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思想,强化安全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安全教育,营造平安理念,强调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把规范人的行为作为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是人,目的也在于保护人的正确思想,强化安全才能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文化理念。必须把人们对于安全生产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品性、行为准则引导到人的生命健康高于一切的安全生产价值观上,形成特有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1.2 坚信“四个没有”,感悟“四个幸福”

坚信“四个没有”:没有安全就没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安全就没有油田的稳定发展;没有安全就没有员工的生命保障;没有安全就没有我们的家庭幸福。在安全生产中营造一种尊重人、爱护人的氛围,以特有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没有消除不了的隐患,没有避免不了的事故”的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感悟“四个幸福”:安全生产是幸福;按章操作是幸福;爱岗敬业是幸福;家庭平安和睦是幸福。对安全生产进一步升级定位,要把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诠释安全与领导、与企业、与员工、与家庭的内在关系,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1.3 丰富安全活动,营造平安氛围

开展安全主题演讲征文活动,召开安全贤内助座谈会,实行“员工违章通知家属”制度,加深员工家属对安全工作的理解和关注,以情动人,潜移默化,营造浓厚的平安氛围,体现出人文关怀,从而激发人的潜能,最终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共建安全防线,为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奠定良好的思想平台。

2 强化基层安全建设,构筑安全生产的制度平台

安全生产基础在基层,关键在落实。强化基层安全工作,持续推进安全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不断推进基层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

2.1 有章可循,做到人人能安全

要认真落实HSE管理体系,这是基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保证。当前的重要任务是,要结合基础建设整体推进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基层单位HSE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落实力度。根据具体作业工况,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制定风险削减措施,明确落实安全风险措施的责任,使安全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闭环。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岗、落实到生产环节中。

2.2 提升技能,做到人人会安全

要以安全技术培训为载体,重点强化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资格培训。同时组织广大员工持续开展“技术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围绕员工学习的兴趣点、知识的需求点、操作的薄弱点,特别是新员工的特点,突出员工需什么培训什么,差什么补什么,因人施教开展培训,不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培训中,着力从加强岗位技能和应知应会知识的培训入手,重点提高员工岗位风险辨识和事故隐患的排查能力,特别要提高准确及时应对突发安全风险的能力。通过培训,使受训员工掌握生产每一环节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安全操作规程,不断巩固和强化安全技能知识,在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即绝活、特长上做文章。做到一个工种一个计划,一类员工一个内容,考核结果与上岗、奖惩、评先、晋级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实现安全生产。在基层推行一日一岗一道题,一周一考一记录,一月一评一兑现的“三一”系列活动。开展有奖答题、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促使员工向多面手、复合型方向发展,达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懂操作,个个会安全的目标。

2.3 加强管理,做到事事都安全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和基础,是保证人身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要把安全工作重点放在班组,如果班组长安全意识强,能够时刻提醒班组人员注意安全,增强每个员工的自保互保意识,在生产中创造出保证安全的环境,很多事故就可以避免。要真正做到“三不伤害”,就应当结合各岗位实际,抓好班组员工的安全技能教育,通过深化“星级员工”评选活动,激励员工不断提高安全技能。每个班组都要坚持开好班前会,班组长在布置工作时,要把安全工作作为重点,做好每个工作现场安全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加强员工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加强防护能力的培训,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确保每一项工艺在安全状态下运行。

3 全面治理安全隐患,构筑安全生产的物质平台

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要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查隐患、抓治理,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又一个突出重点。要以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为切入点,以保证人身安全为出发点,突出“超前防范、预防为主”,加大现场安全隐患治理力度。安全隐患专项治理是安全管理由事后处理转向事前控制的重要手段,是安全生产过程控制的重要途径。

3.1 建立体系,制定措施,抓好落实

建立“岗位班检、班组日检、基层队(站)周检、厂(处)月检”的四级安全检查工作体系,制定措施,落实责任,确保安全隐患检查和整改落到实处。

3.2 全面控制,抓住要害,消除隐患

坚持专业职能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专业性检查工作方式,每次专业性检查突出一个重点,抓住一个工艺环节,并且立足于抓薄弱环节、抓要害部位、抓危险岗位、抓事故多发工序。对作业现场危险源、危险点的识别与控制实行领导承包责任区,员工定点定时检查制度,促使每个员工在岗位上发现问题,立足于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3.3 深入分析,科学防范,源头治理

把抓安全工作与抓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各个层次的安全第一责任人要经常分析生产中岗位和作业点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难点,参与技术改造项目,减少人机接触频率,提高现场的安全系数。

3.4 现场跟踪,过程管理,强化督察

安全监督人员坚持到施工现场跟踪检查,对现场安全生产工作的布置、安排、工作秩序进行控制,对现场安全措施进行督察。把安全生产的管理与防范贯穿于整个生产的全过程,用好企业赋予安全监督人员的权力,树立安全监督的权威性,使安全生产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形成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4 结束语

上一篇:采购员试用期小结下一篇:人教必修五Unit2语法:过去分词作宾补练习